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英語學術論文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英語學術論文范文1
一、前言
如何做好新形勢下英語學術論文中的學術詞匯探討研究發展工作,為英語學術論文中的學術詞匯探討研究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安全保障,是現在英語學術論文中的學術詞匯探討研究面臨的迫在眉睫、函需解決的頭等課題。
二、學術詞匯
學術詞匯是一種獨特的詞匯,這種詞匯主要出現在各種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學術研究類文體中,在其他文體中出現的頻率較低,這類詞匯是學習研究必不可少的內容。對于英語學術論文,只有有效掌握與之相關的學術詞匯才能更好地閱讀英語學術論文,研究英語學習論文,我們要分析哪些是經常出現的學術詞匯,哪些是較少出現的學術詞匯,在學習研究中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有效進行學術詞匯學習與研究。
在一些學術文本中經常性出現的一些英語學術性詞匯,但是在一些非學術類的文本中出現的一些英語詞匯,比如:(attribute, capacity, differentiate, explicit)。有研究學者發現,早在70多年以前,這些詞匯就被我們的前人發現了,這些詞匯已經經常性的出現在當時的各個領域的學術性文本中,并且被廣泛使用。但學者們為了將一些經常使用的高頻性詞語與一些不常用詞匯進行區分,我們將后者稱之為半技術性詞匯(sub-technical vocabulary)、(frame words)框架性詞匯、(specialized non-technical vocabulary )專業非技術性詞匯、或(academic vocabulary)學術性的詞匯。根據詞匯產生的頻率和分布情況,Ming-tzu 和Nation(2004)把詞匯分為了四類:
1.高頻類詞匯:一般這樣的詞匯大概有2000個,在各種文體中被廣泛而頻繁的進行使用的最基本的英語詞匯。在學術文章中高頻詞匯可以占到總體詞匯量的80%,而是我們在日常的英語文章與小說中,這些詞匯可以達到90%以上。
2.學術類詞匯:在學術論文中占到詞匯量的8%-10%左右,他具有一定的專業性。經常性出現在各學科的專業學術論文中。
3.技術性詞匯:這類詞匯與某一特定的學科具有一定的相關性,這類詞匯對于作為學習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生來講,沒有太多的困難,這些詞匯在英語的日常學習中都會被涉及到,并且在日常學習中也會被著重強調。
4.低頻詞匯:這些詞匯在學術文本中的出現的次數較少,并且沒有太高的使用率,出現頻率只能占總體詞匯量的5%左右。
三、有關學術詞匯表的研究
Coxhead(2000)基于語料庫的研究編制了學術詞匯表(Academic Word List,簡稱AWL),語料庫含有3 513 330個詞標,來自4個學科(人文、商業、法律、理科),28個專業,414個文本。詞匯表由詞族組成,按照字母順序排列,單詞后表明所在子表。每個詞族包括一個基礎詞與其曲折形式、派生詞,例如conception, concepts, conceptual, conceptualisation, conceptualise都收錄在concept族里。在RANGE軟件的幫助下,Coxhead的AWL收錄了570個詞族,按照詞族頻率的高低分成10個子表,子表1包含了在Coxhead語料庫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族,子表2次之,之后以此類推。子表1-9各有60個詞族,子表10有30個詞族。這些詞覆蓋學術語料庫10%詞標。Coxhead的AWL對于英語教學和AWL的發展非常有意義。
四、關于語料庫的研究問題
語言證明是大多數語言學研究的重要手段,只有通過語言證明才能保證語言學研究的科學與準確。在語言證明中語料庫則為之提供重要的保證。在語言學研究領域,語料庫起著重要作用,它是語言學研究的實例證明,為語言學研究提供研究素材和研究依據,同時也為語言學研究提供科學有效的量化標準。即使語料庫語言學只是一門新興學科,但是,它的地位和重要價值,在語言學研究方面已經凸顯出來。在語料庫的幫助下,關于語言的本質,語言的構成以及語言的功能等問題的研究就能較為科學,語料庫為這些研究提供真實的例子和量化的數據,這樣關于這些內容的描述和研究就有了依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單憑語言學家對于語言的直覺進行描述研究,最大限度地保證語言學研究的科學準確性。在這個過程中,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為語言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現代化工具,在計算機的幫助下語言學家可以借助各種語料庫構建軟件快速構建他們在研究過程中所需要的語料庫,也可以通過計算機中的語料庫軟件分析在研究過程中所需要的各種數據,并進行檢索信息,提取信息服務,為語言學研究鋪平道路。因此,建立語料庫對語言學研究作用重大。
五、關于語料庫的設計與學術詞匯研究
1.語料庫設計的豐富多樣對學術研究的價值
在語料庫設計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保證語料庫的豐富多樣性,只有豐富的語料庫才能在學術研究的各個領域充分發揮作用,語料庫的研究主要是為了分析不同學術領域學術詞匯的使用情況,分析學術詞匯的使用規律,以保證學術詞匯能夠更快更好地被人們掌握。同樣,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語料庫中豐富的學術詞語的掌握能夠對學術文章有效解讀,對學術問題有效分析。學術詞匯都有自己的使用規律,并不是無序混亂的,我們重點要掌握這些使用規律才能有效掌握學術詞匯。語料庫的設計要豐富多樣,在語料庫中要涉及不同的文本,多樣性對文本解讀是很重要的,語料庫的設計原則就應保證其多樣化,保證學術詞匯的豐富性。
2.學術詞匯的詞頻研究
在實際工作中,研究者無論是在選擇字典的詞條還是在建立單詞表時都要研究詞匯出現的頻率問題,也就是詞頻,學術詞匯研究也要講究詞頻。在學術詞匯研究中,詞頻是一種有價值的客觀存在,能夠有效說明學術詞語的使用情況,對學術詞匯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在學術詞匯中一些高頻詞會引起學習者對它們的有效關注,而一些低頻詞學習者則不會對它們過度關注,這些低頻詞匯的使用情況直接決定著文本聽、說、讀、寫的難易。因此,無論是研究者還是學習者,學習掌握學術詞匯進行有效的英語學術論文的閱讀,都需要對這些低頻詞匯有所掌握,在閱讀文本中,低頻詞的出現也會影響閱讀者的閱讀速度,從而影響信息的傳達速度。我們在研究中要注意這個問題,對低頻詞匯加以總結。
3.語料庫的研究工具
語料庫的研究要借助Range軟件,這種軟件可以對詞匯的使用頻率進行有效分析分類,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需要通過對詞匯使用頻率的分析來研究學術詞匯的使用規律,對學術詞匯進行有效研究。學術詞匯的出現頻率是指學術詞匯在學術文本中出現的次數以及出現的規律,就英語學術詞語而言,這種研究可以為英語教學提供方便,為英語單詞表的制定提供數字基礎,語料庫以及其中的學術詞匯研究對英語教學和英語學術研究作用重大。
英語學術論文范文2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問題
本研究試圖通過對比兩個自建語料庫:nsc(本土學者語料庫)和mac(中國英語專業研究生語料庫),對中國英語專業英語教學方向研究生畢業論文中和本土學者(主要是英美國家)在國外優秀學術期刊中發表的英語教學方向學術論文中四字詞叢,從其結構和功能兩方面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從而回答:(1)中國英語教學方向研究生和本土學者在進行學術寫作過程中所使用的四字詞叢在結構和功能兩方面有什么異同及原因?(2)本研究對英語專業研究生有什么啟示?
(二)語料庫
nsc由100篇近五年本土學者(主要是英美國家)在國外應用語言學方向優秀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組成,這些期刊是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language learning和second language research,總共包括840396個單詞。mac由50篇近五年中國英語專業英語教學方向研究生畢業論文組成,這些論文均來自于知網,總共包括924374個單詞。
(三)研究工具及詞叢的提取和分析
本研究首先采用wordsmith tools 4.0 (scott, 1996)檢索軟件中的“詞表”(wordlist)功能對兩本文由收集整理個語料庫中的四字詞叢進行提取,將“詞表”中的cluster(詞叢)設置為4,根據hyland (2008)的較保守的檢索詞叢的方法: 每百萬詞中出現20次,將“詞表”中的“最小頻率”(minimum frequency)設置為20,即可提取出可能的四字詞叢。hyland (2008)還提出那些出現在至少占整個樣本中10%的文章中的詞叢才更有研究價值,出現在nsc中10篇以下的和mac中5篇以下的四字詞叢進行人工刪除。最后,在分析過程中要用到“一致”(concord)功能對有必要的四字詞叢的具體語境進行分析。
根據biber et al. (1999)的結構分類法,詞叢分為八類:帶of的名詞短語(noun phrase + of phrase),其他名詞短語(other noun phrases),帶of的介詞短語(prepositional phrase + of phases),其他介詞短語(other prepositional phrases),帶先行詞it的短語(anticipatory it),動詞被動式+介詞短語(passive+ prep phrases),be+名詞或形容詞(be + noun / adjective phases),其他(others)。功能上根據hyland (2008)分類法將四字詞叢分為三類:面向研究(research-oriented),面向文本(text-oriented),面向參與者(participant-oriented)。其中,面向研究(research-oriented)包括:地點(location),程序(procedure),數量(quantification),描述(description),主題(topic)五種;面向文本(text-oriented)包括:轉接標志(transition signals),結果標志(resultative signals),結構標志(structuring signals), 框架標志(framing signals)四種;面向參與者(participant-oriented)包括立場特性(stance features),參與特性(engagement features)兩種。
二、結果與討論
(一) 二者所使用的四字詞叢在結構方面的異同
1.nsc 和mac中四字詞叢分布情況
從表一看出在nsc中24%的四字詞叢為帶of的名詞短語,接下來是其他介詞短語、帶of的介詞短語。在mac中其他名詞短語、其他短語和帶of的名詞短語是數量最多的前三個四字詞叢。本土學者的情況印證了hyland (2008)的研究結果。
2.二者相同點
由于帶of的名詞短語能夠幫助作者精簡論文的字數或者強調研究的特征,(hyland,2008)本土學者論文語料庫中23.27%的四字詞叢、中國研究生畢業論文語料庫中的18.92% 四字詞從都是帶of的名詞短語。此外,本土學者和中國研究生都較多地使用了帶of的介詞短語,比例分別為23.86% 和13.09%。帶of的介詞短語通常表示某種邏輯關系,如時間關系 (at the time of)、文本聯系(in the case of)。
中國研究生和本土學者使用的動詞被動式+介詞短語在數量和頻率上都是類似的。這一點與之前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不同,hyland (2008)發現研究生和博士學生比專業的學者使用的動詞被動式+介詞短語更多。作者使用動詞被動式+介詞短語詞叢來表達地點關系(can be seen in)、邏輯關系(is based on the)、圖示信息 (can be found in),或者強調研究的觀察報告 (should be noted that)。hyland (2008) 認為學生比專家使用更多的動詞被動式+介詞短語詞叢是為了在學術寫作中有意地使用與個人無關的詞叢。本研究與之前研究的差異原因在于中國高級英語學習者不再刻意地避免使用主觀的詞匯。mac中甚至可以看到這樣的表明主觀看法的詞叢we can see that, we can find that。
3.二者差異
先行詞it的詞叢在 nsc 中有 96 個實例, 在mac中達到184個。中國研究生比本土學者較多地使用帶先行詞it的短語,這個結果也符合hyland (2008) 的結論。學生過多地使用帶先行詞it的詞叢是為了在陳述論點時避免主觀性,這樣使他們的論文更令人信服。
be+名詞或形容詞詞叢在nsc中只有3種90個實例,然而在mac中有14種550個實例,中國研究生使用的be+名詞或形容詞詞叢更多。 nsc中are more likely to, to be able to 同時出現在了mac中,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是mac中there is a significant的過去式,這一類的詞叢大多數是there be句型。中國研究生多用這個句型是由于there be句型可以幫助他們更加客觀、公正地陳述自己的觀點。
同樣,中國研究生比本土學者更多地使用其他短語:在nsc中有12種其他短語詞叢405實例,在mac中有40種1299個實例。在mac中這類詞叢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as far as the, meet the needs of等) ,很多用來表示某人或某個行為的目的并且多是for +名詞短語和in order to + 實義動詞短語 (for the convenience of, in order to improve)。
(二)二者所使用的四字詞叢在功能方面的異同
1.二者所使用的四字詞叢在功能方面總體分布情況
表二是根據hyland (2008) 結構分類法分類后,nsc 和mac中四字詞叢分布情況。
在nsc中52.31%的詞叢是面向文本的,接下來是面向研究的詞叢,最后是面向參與者只占了6.66%,這個結果與hyland (2008)的研究是一致的。mac中的結果與hyland (2008)、wei & lei (2011)的結果都是相符的,面向研究的詞叢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占到了63.99% ,接下來是面向文本的詞叢,面向文本的詞叢頻率只有2039,不到面向研究的詞叢一半,與nsc結果相同的是,mac中最不常用的是面向參與者類詞叢。
可以看出本土學者和中國研究生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不常用面向參與者的四字詞叢,這主要由于他們都不愿意在學術寫作中直接涉及自己,能夠有助于他們達到學術寫作中客觀性和公正性的要求。另一個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國的教育體系和中西文化差異,中國文化尤其強調非個人性,注重集體主義,這一點在學校教材和教學實踐中得到充分體現。
另外,與nsc情況不同,mac中最常使用的是面向研究的四字詞叢,這類詞叢用來幫助作者構建真實世界的活動和經歷,中國研究生喜歡使用能夠描述客觀世界和物質現實的四字詞叢來強調研究的方式,如at the beginning of,in order to achieve等。然而,在nac中最常見的是面向文本的四字詞叢,這類詞叢主要是用來使研究面向特定的群體或讀者,如果作者想要說服他的讀者,他研究的結果就應該以讀者愿意接受的方式呈現給讀者。中國研究生比本土學者使用面向文本的詞叢少,這體現了研究生在這方面的不足。
表三、四、五是兩個語料庫中面向研究、面向文本和面向參與者四字詞叢的具體分布情況。
表三中可以看出nsc和mac中描述類四字詞叢都是頻率最高的,這類詞叢通常用來描述一個客觀事物或者某種情況,比如an important role in。nsc中最不常用的是主題類四字詞叢,頻率只有154,但是,在mac中主題類詞叢頻率卻多達796并且占到了面向研究類的第二位。主題類詞叢能夠限定研究領域,比如: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中國研究生比本土學者使用限定研究領域的四字詞叢要多。
表四nsc和mac中最高頻率的是框架標志類四字詞叢,像from the perspective of 這樣的表明文章框架的詞叢在議論文中是很常見的,目的是為了達到好文章的信實和精確的要求。
表五中,中國研究生使用的立場特性詞明顯多于參與特性詞叢,頻率分別為393和64。立場特性詞叢的作用的幫助作者表明他們的態度和評價,比如are more likely to以及 there was a significant,參與特性詞叢則用來直接和讀者對話的,比如as can be seen。這兩類詞叢都是用來關注人的,差別在于前者站在作者的立場上陳述觀點,后者通常使用實義動詞的被動式來體現讀者自己發現某些論點,就像是作者從讀者的觀點出發陳述觀點。hyland (2008) 發現香港博士生畢業論文中參與特性詞叢幾乎占了參與類的70% ,然而香港的碩士畢業論文中并沒有這個傾向,本研究中中國大陸研究生也呈現了與香港博士生不同的傾向,mac中參與特性詞叢只占14.00 ,86.00%的詞叢屬于立場特性類,這也證實了本研究之前結構分類中的發現:中國研究生并沒有使用動詞被動式+介詞短語詞叢,他們甚至使用主觀詞叢we can see that和 we can find that。
英語學術論文范文3
信息技術的應用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在利用信息技術創建良好英語交際環境的過程中,通過語言、圖像和聲音同時作用于學生的多種感官,讓他們左右腦并用,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更有效地提高其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中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多進行交際。交際可以是書面的,亦可以而且主要是口頭的。英語教師一定要事先對話題、情景、訓練項目(日常用語、詞匯、語法等)精心設計。注意創建良好的交際環境,我們有很多辦法創造良好的交際環境,而信息技術無疑是十分重要的手段。
2.轉變傳統教學方法
信息技術的應用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優質、高效的英語課堂教學效率意味著“高密度”和“快節奏”。“高密度”指“學生外語實踐量大、面寬”,而“快節奏”指“設計信息技術課件時,英語教學節奏明快,練習轉換、環節交替緊湊。信息技術的應用有利于貯存大量信息,我們更能多創設情境,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營造輕松、愉快、適度緊張的課堂氣氛,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增強英語教學效果。英語教師應利用信息技術做好英語課堂教學的復習(revision)、呈現(presentation)、操練(drill)、自由交際(freecommunication)等工作,教學方法由原來單純地基于歸納或演繹的講解轉變為基于“合作學習”、隨境創設”、“主動學習”、“協作探索”和“意義構建”等多樣新型教學方法的綜合應用。
3.轉變傳統教師觀念和學生觀念
英語學術論文范文4
高職院校中,目前有很多同學數學基礎較差,由此為數學課程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如何有效提升學生對于數學這門課程的興趣,是當下急需研究的課題。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學生對于美好的事物接受更快,這對于課程也是一樣的,數學本身就是一種美的體現,數學之美不僅體現在它美麗的符號與圖形,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學生的世界觀,進而提升思維以及邏輯能力。本文簡單探討數學美在當前高職數學教育中的應用。
關鍵詞:數學美;高職數學教育;應用
我們的數學教學中,總是重視了教學,卻往往忽視了其實數學中的美是客觀存在的。比如,我們經常會感嘆對稱的函數表達式,也會被美麗的三維立體圖形而折服,歸根結底數學美主要借助于美麗的數學結構加以具體呈現,其四大特征在于其簡潔性、對稱性,還有統一性以及奇異性。實際的數學教學中,倘若教師能挖掘出并能夠恰當運用課程中的數學美,明確其特征與規律,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進而推動素質教育改革,提升自身創造力。本文主要針對數學美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研究。
一、數學美的內涵與提出背景。
職業教育相對于普通本科院校出現較晚,因此許多人對職業教育不能給出一個全面的定義,再加之經驗的不足,所以在相應的人才培養方面表現出來諸多不足之處。高職教育的數學課程,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只是普通本科數學課程的精簡與壓縮,教學模式也是遵循數學課程本身的傳統模式,卻沒有針對專業崗位進行具體的分析。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數學基礎差,因此在進入高職院校后,對數學課程本身就產生了一種排斥心理,大部分學生學習數學課程只是為了應付考試,也有很多學生不懂得如何學習數學,依然延續中學的學習方式“題海戰術”,消耗大量時間及精力來研究題型與解法,學生學得非常茫然,不知道究竟學數學有何用,更不要談如何將數學應用到生活,應用到專業,對于學生的數學素養與邏輯思維能力培養更無從談起。
在大多數學生的眼中,數學屬于一門理論知識較強、且十分枯燥乏味的科目。在數學課程上也提出了很多改革,比如項目化教學,比如轉變教學方法與手段,比如分層教學,都是為了提高學生對數學課程的興趣,增強學生自身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提高課堂效果,培養數學素養。實際上,有句話說的非常好,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對于美好的事物與人總是更喜歡多看兩眼,對于課程是一樣的,喜歡的課程自然更喜歡學,課堂效果自然相對較好。數學本就是一門處處存在著美的學科。數學美憑借其自身獨有的內涵以及多變的內容體系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數學家,如果我們能帶領學生發現數學中的美,并將美的內涵與實質貫徹落實于高職數學教學中,進而懂得如何運用這種美,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能提高學生對數學課程的興趣,這也不失為一種數學課程的改革舉措。
二、數學美在高職數學課程中的體現。
1、數學的簡潔美。
數學的簡潔美體現的是本身的簡單與易懂,簡潔而生動的數學符號更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有學者曾說過:“符號常常比發明它們的數學家更能推理”。舉個簡單的例子,函數求和符號“∑”的產生,包括積分號“∫”就是從Sum中的首個字母“S”進行轉化的,這一符號看起來既簡單明了,同時又十分的形象。
除此之外,數學美的簡潔性也體現在針對命題的表述,包括相應的論證以及邏輯體系中。比如微分公式,以y為因變量,來求關于u的導數,不管u是自變量,亦或是因變量,微分公式的這一形式均不會由于這些變化而改變,這也是我們微分中的一個非常有用的性質:一階微分形式的不變性。這個公式的出現,一方面使得復合函數微分法則更加的簡單易懂,同時又對積分計算中的換元法的理解與分析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2、數學的對稱性。
英語學術論文范文5
體育、藝術專業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要想真正對他們因材施教,必須科學合理地進行分級。陳晚姑(2009)等則建議對這類特殊專業學生進行分級教學,并對分級教學的目標、課程設置、教學評估及教學保障提出了具體內容。每一屆新生入學后,由學校統一組織摸底考試,對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進行綜合考核,再參照高考英語成績,把學生分成提高班、普通班、基礎班三類。提高班約占總人數的15%,入學時已經掌握基本英語語音和語法知識,領會掌握約1500個單詞,有較好的聽、說、讀、寫能力。普通班約占總人數的70%,有一定的語音、語法知識,但不扎實,聽、說、讀、寫能力較弱。基礎班,約占總人數15%,基本語法和詞匯甚至未達到基本要求,詞匯量低于800。依據三類生不同的英語基礎,教師要根據所教授班級的程度,對教學過程做出明確安排,科學選擇教學方式。針對提高班學生,教師是引導,可以采用任務型、體驗式和探究式的教學方式,充分挖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注重學生聽說及綜合技能的訓練,拓寬學生的閱讀量、詞匯量和文化視野。針對普通班學生,教師與學生并重,以精講為主,語言訓練為輔,采用激發式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激發學生用英語自由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思想。針對基礎班學生應注重夯實學生基礎,縮小與普通班的差距,采用體驗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培養學習興趣和自主的學習習慣。分級教學是一種科學的、行之有效的、好的教學方法。有利于不同基礎的學生提高英語水平,是因材施教原則的具體體現,即強調學習的過程。
二、大學英語課程評價體系的改革
目前我國部分高校大學英語教學主要以通過四級為目標,對《要求》所規定的分類多樣化要求則較少重視。這一現象已引起部分高校和學者的重視,且已經就體育、藝術大學生英語教學展開相應研究和實踐,并已取得部分理論成果。如王嚴,田慧(2011)等則提出了體育專業學生教學的目標、重點及相關措施,探討了大學英語大班課的主要弊端并提出一些對策;我們利用問卷調查,分析了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及學生對教學的需求,并提出其對三級后英語教學有關師資、課程設置及教材等問題的觀點;建立科學的、有新意的大學英語課評價體系,是推動學校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工作和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大學教學評價必須是全面的,實事求是的,著眼于通過大學英語教學學生是否達掌握知識、了解文化、是否提高人文素養。因此,在教學評價上,要改變單純以考試成績、三級成績、四級成績為標準,以檢測、考試、競賽為方式的局限性評價。建立以大學英語基礎知識、技能、、人文素質、課堂表現、考勤等綜合評價的標準,形成教學過程、成績測試、競賽和學生自評、互評同步進行的綜合性和形成性評價體系。
三、大學英語教學方法改革
由于體育、藝術專業的學生普遍比較活躍,采取“滿堂灌”方式是很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必須進行大學教學方法改革。他們在英語課上集中精力的時間往往比較短,所以在45分鐘的課堂中不能一味地講授課本上的英語內容,需要適時穿插一些與所教學生專業相關的英語知識,并且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教師應加強學習策略理論的學習和研究。很多老師認為教學的任務就是吃透教材,備好教材,把教材上的知識準確地傳授給學生,而忽略了對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在這種被動的學習模式下,其結果往往是費時低效,英語水平很難提高的。根據不同的專業進行不同的教學方式:而美術系的學生,對于畫面比較敏感,可以選擇些名畫或者畫面比較優美的電影,讓學生用英語來評析這些東西。對于音樂系的學生來說,他們的表演天賦和欲望都比較強,所以上課的時候可以給他們提供些這樣的機會,比如表演英語歌曲,英語戲劇等等再次,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給學生呈現更多視覺上的刺激。對于體育專業的學生,他們比較好動,所以英語課堂上盡量在他們失去耐性之前,講些和他們專業相關的英語知識,像奧運會比賽項目英語或者可以讓他們課后查一些自己喜歡的體育明星的資料,上課用英語和同學們交流。
四、結語
英語學術論文范文6
目前,我國應用技術型大學學生藝術素質喜憂參半。喜主要表現在,學生個人藝術專業水平有所提高,這種專業技術水平的提高不是個性的,而是整體學生的層次較大比例的增加。一名學生具有多種特長,不光唱得好、跳得好、奏得好,而且還說得好、畫得好。這樣多才多藝的學生每年的比例是在增加的。而憂則主要體現在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學生的文化意識相對淺薄,缺乏藝術底蘊,對藝術的理論及深層次的理解比較模糊,很大一部分學生將藝術教育視為輔助學科,有的甚至認為藝術教育是旁門左道、不入流,在實際工作生活中用不到。很多在校的大學生對藝術的認知與理解也較為偏激,其中比較明顯的現象就是不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文化活動,即使是參加了也是為了應付過人,而沒有深層次地理解這些活動的真正意義,更提不上自身通過這些活動所獲得的收獲以及個人能力的體現和升華了。再者,在當今應用技術型大學快速的社會化發展中,也影響了很多同學主動或是被動地去適應了很多社會非主流文化現象的熏陶,對藝術的理解上出現了偏離正常軌道的跡象,力圖在專業水平中短期見效果,而不愿意付出時間花費在專業深層次的學習和研究上,甚至一部分同學進行盲目的跟從與模仿,只存在于從藝術的表面上做文章,沉迷于非主流文化之中,影響了正常專業與技能的學習和發展進步的空間。
二、應用技術型大學開設藝術教育課程的現狀
應用技術型大學在校學生的藝術素質層次不是很高,應用技術型大學藝術教育的教學模式缺乏連續性,教學內容還停留在全校公共選修課程的基礎教學中,只開設了中西方音樂欣賞、中外經典影片賞析、音樂基本理論、藝術美學、合唱學等對藝術簡單理解的課程。教學方式方法不夠系統,沒有形成規模,藝術教育類的專業課程設置不全,學校中從事專業藝術教育的教師很少,甚至每個學校就1~2人,藝術類的專業培訓只能縮小到學生藝術團這樣一個小的范圍,這根本滿足不了學校整體的藝術教育的實施,更談不上學校學生整體的綜合素質的提高了。因為對藝術教育類課程不重視,一部分應用技術型大學出現了藝術類教師的空缺,即使再多的學生有藝術方面的天賦與技能,在這也得不到及時的培養和發揮,所以學生只能憑借自己對音樂、美術的個人理解任其發展,最后學生的藝術素養和藝術潛能根本沒有被挖掘出來反而與原來比又退步了。
三、改善應用技術型大學藝術教育現狀的主要對策與做法
首先,作為應用技術型大學的領導和教師要對藝術教育給予高度的重視和認識,要改變現有的教學理念,要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認識到開展藝術教育課程對于大學生們未來發展的重要性,把應用技術型大學的藝術教育真正納入到學校的主流教學體系中去,在師資、課程設置、軟硬件、經費等方面應給予相應的支持與幫助,重視對藝術類教師的專業培養與鼓勵。上級教育主管部門也要重視應用技術型大學學生的藝術教育工作,對應用技術型大學的藝術教育師資給予業務上的培訓與指導,不能忽視對應用技術型大學藝術教育的關注與支持。
其次,應認真搞好藝術教育類課程的教學,在原有的中西方音樂欣賞、音樂基本理論、藝術美學、合唱學等藝術教育基礎教學的基礎上再加大藝術教育理論性的課程,課程細化并逐步向深層次專業領域延伸,爭取在原有課程基礎上開設簡單的藝術基本理論的課程,如:音樂作品欣賞與分析、美術作品欣賞與分析、音樂理論與流行音樂創作等專業較強的公共選修課程;在專業技術課程中開設音樂美術的小組課:包括聲樂、民間舞、銅管樂、山水畫、素描、油畫等針對性較強的課程,一對五或一對八的數量對比來進行教學,從而來提高學生專業技術水平;再有,要提升藝術教育類課程教材的深度,牢牢掌握住藝術教育這個陣地,不搞形式主義,走過場,能夠真正激發學生對藝術的興趣與愛好,傳授藝術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對藝術感覺、理解和鑒賞的能力,提升審美水平,構建扎實的精神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