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國學禮儀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國學禮儀范文1
近幾年,每過一段時間,便會掀起一陣“國學熱”,或者說是“傳統文化熱”、“儒學熱”,與之相伴的還有讀經熱、祭祀熱、私塾熱、修家譜熱等等,但從來沒有哪一次,國學得到了持之以恒地、普遍地推廣。
而那些送孩子去國學班的父母,“動機”五花八門:有純粹只想給孩子的履歷“鍍金”的;也有“怕孩子輸在起跑線”的心理作祟,跟風的;還有“急功近利”,想讓孩子在短時間內脫胎換骨,從“熊孩子”變成乖孩子的。有個家長的理由更耐人尋味:“就跟那年搶碘鹽一樣。”
總之,少有家長寄托于孩子是否能通過國學在今后成為一個知書達禮、有教養的人。多數家長都抱著“讓孩子學學玩”的初衷,堅持不了多久便半途而廢;或孩子的行為規范一旦達到預期,就立馬退學。這點,從國學班的學生生源就可看出,3~12歲,父母對孩子最頭疼的一個年齡段。
在深圳創辦了“儒愿學堂”的蔡孟曹,就遇到過很多類似情況。一年前,學堂里收了一位“頑童”,因為在學校被罰站、挨批,產生厭學情緒,其父母只好求助于蔡孟曹的私塾。結果,一年后,孩子變得有禮好學,父母便將其轉回了學校。
“私塾有時候成了學校‘壞’孩子的避難所,這些父母將讀經教育當作權宜之策,并非真正了解私塾的價值所在。”蔡孟曹無奈道。
另外,在很多家長看來,雖然如今“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而知榮辱”,中華禮儀復興是必然選擇,但對于一百年前就被廢止的《三字經》、《四書五經》、《弟子規》等小學啟蒙教材,仍然未從根本上消除對其“迂腐”、“呆板”的成見。
“國學談的是忍讓、不爭。現在社會競爭這么激烈,孩子要學的是如何展示自我,堅持忍讓、不爭很可能就找不到工作,或在單位平平淡淡一輩子。”37歲的羅番送兒子學了三個課時的國學后,就果斷放棄了,“他正在讀初三,如果沒有競爭觀念,我很擔心他不能考上好的高中,也就無法考上好的大學。”
難道孩子成為圣賢之人,就會失去生存能力,變得呆板?
國學講師蔡禮旭說,學禮的孩子知道處處尊重別人,替人著想,大腦更靈活。“有時候在機場排隊,很多孩子都站不住,在那里撞來撞去,有旅客會說,這個孩子真活潑!但那已不叫活潑,而是隨便、沒有家教。”
不學禮,無以立
當然,還有家長拒絕送孩子學國學,是因如春筍般崛起的“國學行業”亂象叢生,商業化色彩過于濃重。調查發現,學生都通過死記硬背來學習古書。這樣流于空洞形式的國學,沒有把傳統文化的精髓表達到位,也很難說能起到培養孩子情操、感悟力的作用。
種種現象,讓國學最終遇冷。但剝開國學備受爭議的外衣,它的重現卻影射出中國如今對兒童禮儀教育的缺失。這種缺乏,從父母本身對國學的誤讀和對家庭禮儀教育的忽視開始。國學固然有糟粕,但它的精華,又有多少父母領悟并習得?
比如,有父母擔心《弟子規》里的“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會讓孩子變得缺乏主見和反抗精神。而實際上,孩子長大后,閱歷變得豐富,怎會不形成自己的主見?歸根結底,是父母本身對長輩不夠尊重。很多父母都會當著孩子的面,對長輩不敬,甩臉子、發脾氣,甚至訓斥。
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不懂禮儀的人很難在社會、團體當中立足。
在一家私企做銷售主管的蘇赫十分感慨,“現在很多年輕人,缺乏的不僅是職業素養,更是個人素養。之前公司來了個妹子,常常不打招呼就外出不說,打電話過去不接,事后看到也不回復,對人連基本的尊重都沒有,更別說我還是她的上司。后來她拉肚子請假,一個二十幾歲的成年人,電話居然讓媽媽代打。無語的是,我這邊客客氣氣,她媽媽卻態度惡劣,責問我是不是給她女兒分配的工作過重才導致其生病。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女。”
父母總認為,禮儀有何重要?還不如多給孩子報補習班、興趣班。國學講師蔡禮旭說:“我相信很多家長都喜歡把孩子往分數那邊推,然后等孩子大學畢業出來,很可能連跟人打招呼的基本能力都沒有。我見過不少大學生跟人打招呼還要媽媽提醒。”
而孩子的這些問題,其實都出在父母身上。人的社會化起始于家庭,人的文明禮貌的養成,也必然是從家庭開始。
基本的禮儀最重要
那些文化不高、不懂禮儀規范的有錢人,因為自己在這方面吃過虧,都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在社會上受歡迎、得體有禮的人,鑒于對國學有偏見,于是送孩子去學費用高昂的西方禮儀。
然而文化底蘊不同,造就的禮儀規范也不同。中國傳統禮儀,講究的是以家為核心的尊師重道、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等,而西方禮儀側重的,卻是高端社交。這與西方的婚姻觀有關。西方的家庭,以夫妻為核心,子女一旦成年,便要離家,今后成立家庭,也不會再回家住。社交對他們的生活來說,至關重要。他們所形成的禮儀規范,更多的是關于見面禮節、餐桌禮節、交談禮節等。
并且,這種頗具貴族風范的禮儀多有階層之分,一旦家長不替孩子把關,孩子也許會變得虛榮、做作。比如“小紳士、小淑女、小王子、小公主”禮儀班,所學的是如何正確使用刀叉、喝湯不發出聲音、走路端莊優雅等,為的是應付一些高雅、隆重的場合。
學了這些禮儀,私下里孩子是什么樣,終究還是什么樣。方靈7歲的侄子學的是西方禮儀,她說:“我弟弟弟媳工作忙,沒時間管教孩子,發現孩子有點‘熊’,就送去了小紳士班,但沒什么用。家里來了客人,不打招呼直接撲到人家懷里玩兒,到了吃飯的時候,不看其他人是否坐下,自己就先坐到桌子前敲碗筷。”
說到底,連基本的禮儀都沒學好,就直接跳級,又怎會學到高端禮儀的精髓,這根本就背離了“禮”的真正含義。一個人私下里不懂得尊老愛幼,不懂早上出門要跟父母打招呼,不懂吃飯要等長輩先動筷子,在重大場合表現得再得體,也只是道貌岸然。
推動兒童讀經運動的南懷瑾大師曾無限感慨:“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如今卻像個乞丐一樣,向西方討文化的飯吃。”
父母才是最佳的禮儀施教者
事實證明,再粗俗的父母,也希望養出一個懂禮貌、有教養的孩子。但這類人沒有意識到,需要學習禮儀的不僅是孩子,還有他們自己。有的國學機構曾試圖讓家長與孩子一起參加學習,但遺憾的是,“心浮氣躁”的家長,甚至不如孩子。家長做不到,孩子又如何做到?
有個家長就抱怨,他和孩子一起參加了為期7天的國學主題的冬令營,回家后覺得孩子懂事許多,但沒過幾天,孩子就“原形畢露”。家長找國學老師抱怨,老師一句話就讓他啞口無言:“那你對待孩子的態度變了嗎?是否做到了以身作則?”
國學老師劉智清說得好:“國學本來就應該是父母教給孩子的。”父母怎樣教?當然是言傳身教。70后的何B回憶,自己的禮儀習得全靠父母的言傳身教。比如,小時候,家里來了客人,父母會出門迎接,并以禮相待;對爺爺奶奶,父母從來都畢恭畢敬,輕聲細語;而父母之間,雖也有爭執,但從不大吼、說氣話,兩人相敬如賓。
何B說,他舅媽是個厲害角色,跟大家族里幾乎所有人都吵過,唯獨對他爸媽畢恭畢敬。“她有次跟我說,我爸媽身上的良好家教,讓她不好意思亂來。”父母的言傳身教讓何B受益匪淺,別人都說婆媳難處,她卻和婆婆處得像姐妹。
國學禮儀范文2
[論文關鍵詞]國際漢語教學;移情;《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策略;文化意識
引言
國際漢語教學(亦稱漢語作為外語教學,TeachingofChineseasaForeign Language)于2005年進入發展新時期。“以首屆‘世界漢語大會’的召開為契機,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在繼續深人做好來華留學生漢語教學工作的同時,開始把目光轉向漢語國際推廣。這在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發展史上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是里程碑式的轉變。與此相應,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國家漢辦”)組織研制了《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以下簡稱《大綱》),并于2008年3月頒布。與以往綱要如《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國家漢辦,1996)、《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教學大綱》(國家漢辦,2001)相比較,《大綱》首次將“策略”和“文化意識’’(與“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一道)作為構成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基本構件提出,并加以分級描述和舉例說明,一定程度上扭轉了以往大綱中偏重語言內容界定,缺乏對語言功能和文化內容具體描述的偏頗,對國際漢語推廣起到了極大的指針和推助作用。
國際漢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既要符合對外漢語教育規律,又要遵循審美教育規律,而移情理論正是這二者的重要契合點之一。本文在扼要梳理移情理論發展脈絡,闡明其在國際漢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的基礎上,從《大綱》中集中凝聚美育理念的“策略”和“文化意識”這兩個重要構件人手,探討它們與移情能力培養的內在關聯,以期對《大綱》日臻完善,對國際漢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走向豐富和深入有所裨益。
一、移情理論的基本歷史發展
移情(Einfuhlund德文,Empathy英文),是人類在長期社會活動中被肯定下來的審美意識活動,是“直觀與情感直接結合從而使知覺表象與情感相融合的過程。當我們聚精會神地觀照審美對象時,就會產生把我們的生命和情趣注入到對象中、使對象顯示出情感色彩的現象”。
這一概念較早由德國美學家R.費肖爾(1847—1933)提出,其后德國心理學家K.格羅斯(1861—1946)從心理學的生物進化論觀點出發,認為移情是一種內模仿活動。英國美學家V.李(1856—1935)也提出了移情概念,她認為移情現象是自身對經驗的反省,并認為移情作用是長期的觀念、情緒和意識累積而形成的心理過程。德國美學家J.伏爾凱特(1848—1930)認為,移情是一種富有獨創性的心靈活動,知覺與情感內容的融合是由無意識心理過程完成的。移情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為德國美學家T.李普斯(185l一1941)。他在其《美學》一書中指出,美的價值是一種客觀化的自我價值感,而移情是審美欣賞的基本前提,移情可主要區分為四種類型:其一,一般的統覺移情,給普通對象的形式以生命;其二,經驗的或自然的移情,使自然對象擬人化;其三,氛圍移情,使色彩富于性格特征,使音樂富于表現力;其四,生物感情表現的移情,如把人物的外貌作為其內心生命的表征,使人的音容笑貌充滿意蘊。
20世紀初,西方心理分析學派將移情引入臨床治療,將其視為在精神分析治療中,病人把對給他以重要影響的人(如父母等)的情感轉移到治療者身上的一種心理過程。20世紀中葉,美國心理治療學家C.羅杰斯(1902—1987)在其創建的一種人本主義心理治療方法——患者中心療法(cli—ent—centeredtherapy)中,引入“移情理解”(em—pathicunderstanding)這個關鍵術語,指“咨詢者深入了解和設身處地地體會受輔者的內心世界。”移情理論在心理治療領域的實踐應用向著愈加深廣的領域展開。
法國哲學家梅洛一龐蒂(1908—1961)將“習慣性身體”(habitualbody)這個術語引入移情研究,他認為:“最完整的體驗為自身提供習慣性身體,是一種內在必要性。”習慣身體在感知過程中起著穩定的作用,而“每件事情發生時,只有好像他人的意圖會經歷我的身體,或我的意圖能夠經歷他的身體時,才可能有溝通”。
言之,我們的話語或姿勢的意義,不是被賦予的,而是被理解或領會的,意義出現在對方認知到自己情感的時候。這就為交際找到了內在的依據,即要逐漸意識到他人從自身的視角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他們,承認差異,并努力移情,尊重他人平等、又有著諸多不同的人性。臨近世紀之交,美國神經生物學家達馬西歐(1944一)在其《感覺發生的事情:意識形成中的身體與情感》中,以諸多實證作出歸納:“意識始于我們或看或聽或觸摸時感覺到發生的事情……它是我們生命有機體內部伴隨視覺、聽覺、觸覺以及內心任何形象形成的一種感覺。這也從實證角度支持了龐蒂的論述。
二、國際漢語教學中的移情問題
情感因素在國際漢語教學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意義上說,其作用在認知因素之上,是啟動后者的“點火機”。一般認為,個體情感因素主要包括學習動機、態度和性格三個層面,而移情與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又是密不可分的。
蘭伯特和加德納將學習動機分為融合型動機(integrativemotivation)和工具型動機(instru—mentalmotivation)。前者主要指跟目的語社團直接進行交際,與目的語文化有更多的接觸。后者主要是指把第二語言用作工具的實際目的,如查閱資料、改善自己的社會地位等。相比較而言,前者動機更為強烈,學習效果也更大。兩類主要動機均離不開移情,移情是促成動機形成的前提和保障。原因在于語言是達成移情的主要手段,在語言交際過程中雙方都要不斷做出假設,不斷揣摩對方輸入信息所表達的真實意思以及將要輸入什么信息,同時還要時刻推測自己輸出信息是否為對方理解。此間,假設和判斷中的移情無處不在。就運用第二語言交際而言,除了個體認知和情感上的差異外,更有雙方在文化上的差異。這就更加要求交際雙方自覺地轉換立場,有意識地超越各自文化固有框架模式,自覺運用有效的移情手段來體驗、理解、領悟對方文化差異,建立雙向協調、雙向互饋的交往機制,不斷接近學習動機。
學習態度是構成動機的主要因素之一。大體上可分為積極態度、一般態度和消極態度三種。持積極態度學習者多因為較強內部動機支撐,表現為自覺、主動地學習,并且對學習本身有濃厚的興趣。持一般態度者,多因為外部因素影響而改變原有態度,僅要求把語言課程當作一般的任務完成,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熱情和興趣。持消極態度者,往往是因外界壓力被迫學習,既無學習自覺要求,又無學習興趣,抵觸情緒強,一有機會就選擇放棄。移情培養是不斷激發學習者產生新的、更為持久的學習動機,改善學習態度的重要動力支撐。這是因為,外語學習最根本動力是交際的訴求,而移情正是交際心理的核心所在。通過移情,積極態度者更加堅定、豐富和深化自己的學習目標,一般態度者和消極態度者則可以激發出新的學習樂趣和熱情,繼而使找到新的學習目標成為可能。
性格特征對外語習得影響甚大,此間,自我對移情的影響和移情對“語言自我”的塑造緊密交織。掌握一種新的語言,建立新的語言自我,不僅因為涉及到對自身的評價而影響到自尊心問題,而且勢必影響到學習者性格的其他方面。目的語的特殊詞匯、語法結構和表達方式,對不善于移情的學習者來說是難于接受的。這就需要學習者的策略有足夠的靈活性,拆除那些影響交流得以順利進行的心理、文化屏障,勇于嘗試、接受新事物。另一方面,“我們通過相互的語言耦合(coupling)開展生活,不是因為語言允許我們展示自己,而是因為我們通過語言在同他人一道帶來的持續不斷的形成過程中構造自己。我們在這個共生共存的耦合中找到自己,這個自己不是先前就存在的參照物,也不是起源,而是我們同他人一道締造的語言世界形成過程中持續的轉變。”
三、國際漢語教學中的移情能力培養
移情能力培養是國際漢語教學的重要一環,但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多被忽略,究其原因,與其在教學過程中多以潛在的心理活動形式存在密切相關。
《大綱》首先明確了國際漢語教學的總目標,即“使學習者在學習漢語語言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進一步強化學習目的,培養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能力,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最終具備語言綜合能力。”,并進一步闡明語言綜合能力的內涵,即“由語言知識、語言技能、策略、文化意識四方面內容組成。其中,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基礎;策略是提高效率,促進學習者自主學習和發展自我能力的重要條件;文化意識則是培養學習者具備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意識,更得體地運用語言的必備元素。”這就將隱性滲透于國際漢語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掌握中的“策略”和“文化意識”凸現出來,而移情能力培養又正是富集于這兩部分內容之中。
在接續的表述中,移情能力培養又具體從以下三個方面顯現而出:
首先,“跨文化意識”和“國際視野”是貫穿各級培養目標的主旨。
《大綱》在分級目標描述中指出:國際漢語一級應“開始了解中國的文化知識,開始具有初步的跨文化意識和國際視野。”;國際漢語二級應“開始了解中國文化知識,具有初步的跨文化意識和國際視野。”;國際漢語三級應“了解簡單的中國文化知識,具有一般跨文化意識和國際視野。”;國際漢語四級應“了解中國文化中基本的文化知識,具有基本的跨文化意識和國際視野。”;國際漢語五級應“比較深入地了解中國的文化知識,具有跨文化意識和國際視野。”
在接續的具體描述中,跨文化意識又分如下層次展開:一級應“1.開始思考有關中國文化和所在國文化的共性和差異2.通過學習中國文化,開始理解培養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二級應“1.初步思考有關中國文化和所在國文化的共性和差異2.通過學習中國文化,進一步理解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3.通過對所在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對比,開始對所在國某些文化現象進行初步的客觀思考。”;三級應“1.初步了解有關中國文化所在國文化的共性和差異2.通過學習中國文化,開始初步培養自身的跨文化意識3.通過對所在國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對比,開始對所在國文化習俗和思維習慣進行客觀評價。”;四級應“1.基本了解有關中國文化和所在國文化的共性和差異2.通過學習中國文化,進一步培養跨文化意識3.通過對所在國文化與漢語文化的對比,加深對所在國文化習俗和思維習慣的客觀認識。”;五級應“1.了解有關中國文化和所在國文化的共性和差異2.通過學習中國文化,培養跨文化意識3.通過對所在國文化與漢語文化的對比,加深對所在國文化習俗和思維習慣的客觀認識。”
分析上述展開層次,體驗和思考中國文化,是外國學習者移情培養的開端,通過移情,比較中國文化和所在國文化的差異和共性,外國學習者得以領會和理解在其自身文化世界里接觸不到、或相對陌生的感受,同時對本國文化產生更為豐富和深入的理解和認知。反復經歷這一體驗、認知過程,“國際視野”在各級中均強調的“具有世界公民意識”,也當水到渠成。
其次,5種策略體現移情能力培養的不同側面建構。《大綱》策略范疇分為情感策略、學習策略、交際策略、資源策略和跨學科策略五個方面。情感策略,如“初步培養學習漢語的愿望和興趣”、“愿意主動使用漢語交流與表達”、“對漢語、中國文化以及世界文化有積極的情感”、“在漢語交流中能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情感”等,體現著對學習者自身學習態度,和自覺移情能力遞進發展的培養觀念。
學習策略、交際策略和資源策略,體現著學習者應如何運用多種移情手段、途徑以有效獲取信息,促成情感策略的養成與發展。以交際策略為例,從一級“觀察他人的動作并學會模仿”,N-級“借助手勢和表情等非語言手段提高語言交際能力”,到三級“在教師的指導下,體驗遵守漢語交際的基本禮儀”,又到四級“在真實交際中學習遵守漢語交際的基本禮儀”,再到五級“真實交際中逐漸注意并遵守漢語交際的基本禮儀”。此間,學習者借助各種語言和非語言手段觀察、揣摩、體驗對方的行動與情感變化,同時完成對新的“語言自我”的動態建構。
跨學科策略尤其體現著移情能力,與以語言能力為核心的綜合能力培養的緊密關聯。跨學科范圍根據級別不同,分別包括:一級“音樂、美術、歷史、民俗”;二級“歷史、民俗、藝術”;三級“歷史、藝術、民俗”;四級“歷史、藝術、民俗、地理、政治、經濟、交通等”;五級“歷史、藝術、民俗、地理、政治、經濟、交通、文學、哲學等”。滲透其問的這種跨學科移情,一方面可以讓外國學習者意識到他們自身文化中的具體體驗(embodiedexperi—ence),另一方面,能夠將他們身體界限轉化成引出對中國文化感覺的形式,并最終能夠對中國文化的感覺賦予形式,以使自身行為逐漸適應中國文化。此外,我們還應看到伴隨著跨學科移情的,是創造性思維的活動。移情作為審美發生的前提,它既意味著審美感受在效果與方式上的遷移,也同時意味著創造或某種創造性思維邏輯的成立。
第三,建議表、舉例表、示范列表體現移情能力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大綱》除了對課程目標和學習者所應具備的策略、文化意識進行了分級分類描述外,還提供了《漢語教學話題及內容建議表》、《漢語教學話題及內容舉例表》、中國文化題材及文化任務舉例表》等具有實用參考價值的附錄。
以《中國文化題材及文化任務舉例表》為例,“風俗禮儀”和“音樂、舞蹈繪畫”題材貫穿各級文化題材及文化任務舉例列表,是這一舉例表的重心。風俗禮儀根據級別不同,分為不同的學習任務:如“初步了解中國人見面時的禮節”、“了解中國人告別時的禮節”、“了解一些著名旅游景點的風俗習慣”等,均有著較強的呈示性,方便學生課堂內外交際操練和應用。其問,“了解中國目前的黃金周及其帶來的社會影響”這個任務,則充分體現出針對國際漢語教學從專業化日益走向大眾化、普及型和應用型發展趨勢。“音樂、舞蹈、繪畫”同樣根據級別不同,分為不同的學習任務:如“了解中國獨特的音樂以及它的簡單分類”、“了解一些常見的民族樂器并能識別它們的樂聲”、“了解中國現代比較流行的舞蹈形式”、“了解中國畫的一些藝術特征”等,同時均伴有跨文化交際思考問題舉例,以啟發學生將諸多具體的藝術體驗上升到跨文化理性思考。
國學禮儀范文3
英文名稱:Chinese Medical Ethics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辦單位:西安交通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陜西省西安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1-8565
國內刊號:61-1203/R
郵發代號:52-83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8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國學禮儀范文4
如何在護理教學過程中將護理禮儀應用于護理實踐技能培訓.提高護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要掌握好切入點。
首先.在護理實踐技能教學中,注重強化護理操作禮儀實踐技能培訓。將護士的儀容、舉止禮儀,服飾、言談禮儀,護理工作禮儀,護患禮儀等應用到具體的操作技能教學中。
在無菌技術操作的實訓課教學中,將護士的儀容、儀表禮儀。服飾禮儀與護士的儀表規范展示給學生。要求戴護士帽,頭發前不遮眉、后不搭肩、側不掩耳;護士服應清潔、平整、合身,裙擺不可長于護士服,穿白色軟底護士鞋;不可戴指環、染指甲。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和職業淡妝;操作時舉止端莊、文雅等。讓學生接觸護理時就學習護士的規范禮儀,在以后的實訓課中不斷強化護生規范的儀容、服飾、舉止禮儀,以滿足所從事護理工作的需要。
在鼻飼操作法的實訓課教學中,將護理工作禮儀應用到護理操作中。因護理操作是護理本職工作的重要內容,按禮儀規范進行護理操作,這樣做既有利于患者康復和醫院良好形象的樹立.又有利于護士的自身安全。教學中應用操作前禮儀、操作中禮儀和操作后禮儀指導教學工作。例如:患者李某,女,68歲,因口腔手術給予鼻飼療法。操作前解釋:“李奶奶您好,您因口腔疾患,飲食暫受影響。為保證您的營養和保持口腔傷口的清潔,您需要插胃管,請您配合,好嗎?”操作中指導:“李奶奶,胃管由鼻腔經咽喉時,可能有惡心和不適感,請您配合做吞咽動作,會減輕不適感,我會準確、輕柔插入,請您不要緊張。”操作后囑咐:“謝謝您的配合!胃管插入成功。我會每2小時為您注入高營養流質和必要的藥物,您在活動時注意固定好胃管。我會經常來看您.請您休息吧。”
按禮儀規范進行操作,幫助患者理解每項治療和護理措施的目的與意義,有利于護患溝通。通過禮儀操作教學,強化護生的操作禮儀,使實訓課成為學習技能和訓練職業能力的雙重課堂。
其次,教師在實訓課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1)教學中要很好地掌握溝通的技巧和普通話水平,在語音、語速、語感、語氣等方面美化教學語言。使學生在美的語言環境中接受知識。同時也教育學生以美好的語言與他人溝通,有利于強化職業形象的美感。
國學禮儀范文5
備注:
A類考生:報考地區處于一區招生單位的考生。
一區系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重慶、四川、陜西等21省(市)
B類考生:報考地處二區招生單位的考生。
二區系內蒙古、廣西、海南、貴州、云南、西藏、甘肅、青海、新疆等10省(區)
考研國家線:
國學禮儀范文6
爬樹課――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
康奈爾大學戶外體育部給學生提供了爬樹課。根據康奈爾大學課程目錄的介紹,這門課程將教你如何安全地爬上任何樹,并在上面自由移動,甚至在樹木之間靈活穿梭。是不是超酷?
星際迷航與哲學――喬治敦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
喬治敦大學的教授在課程描述中說,《星際迷航》是一部充滿哲理的系列劇,學生們可以觀賞《星際迷航》,閱讀哲學并仔細討論這其中的聯系,思考這樣的問題:時間旅行究竟有沒有可能?如果現實與我們的認識徹底相反會怎么樣?
就算這些僅僅是我們重溫一遍《星際迷航》的借口,至少這個借口還算不賴。
楓糖汁,原裝貨――阿爾弗雷德大學(Alfred University)
在這堂課上,學生們將和老師一起探討楓糖汁是如何制作的以及為什么這個制作過程自從美國原住民時代就沒有改變過。學生們還有機會進入當地的制造廠、餐館參觀制作過程,甚至親手制作,當然也有很多試吃的機會。這個課程毫無疑問是最受歡迎的。
向YouTube學習――匹茲學院(Pitzer College)
這門課將由學生們觀看、討論、評論YouTube(世界上最大的視頻分享網站)上的視頻組成。課程的教學大綱和課程的視頻當然也可以在YouTube上找到。
垃圾的樂事――圣塔克拉拉大學(Santa Clara University)
這門課將會從技術角度探索垃圾的分解和處理過程,尤其專注于兩類垃圾:腐化的和不腐化的垃圾。同時,也會探討與環境保護相關的社會公正問題,例如垃圾填埋場和焚燒廠總是位于比較貧困的社區,美國印第安人部落也是美國政府處理核廢料的理想場所。
哈利?波特與科學――霜堡州立大學(Frostburg State University)
在這堂課上,物理學教授George Plitnik會帶領學生們去檢驗《哈利?波特》這部小說中出現的魔法事件,并試圖通過物理學原理來解釋。這門課已經幫助這所大學和George Plitnik教授賺取了大量的媒體關注度。
行走的藝術――森特學院(Centre College)
當代語言學教授Ken Keffer為了帶領學生探索德國哲學家康德的《批判力之批判》,設計了這門3個星期的特別課程:在戶外漫步而不是在教室正襟危坐。Keffer帶領學生們穿越自然保留地、戰場、墓地,在完全自然的情境下討論康德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