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過程寫作教學法論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過程寫作教學法論文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過程寫作教學法論文

過程寫作教學法論文范文1

關鍵詞:初中英語;課堂教學;過程體裁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12-0111

一、過程體裁教學法簡介

過程體裁教學法(the process genre approach)最早是由英國的Stirling大學的Richard Badger和Goodlish White在2000年提出的一種綜合寫作教學模式。它能充分發揮成果教學法、過程教學法和體裁教學法這三種寫作教學法各自的優點,同時能有意識地克服和規避各自方法的不足。過程體裁教學法強調寫作應包括語言知識(體現在成果教學法中)、語境知識(體現在體裁教學法中)、寫作目的(體現在體裁教學法中)和寫作技巧(體現在過程教學法中)等要素。也就是說,這是一種基于資源整合互動策略基礎上的合作學習模式。

二、過程體裁教學法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實施步驟

Go For It(人教版)教材是以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為目標,每單元圍繞一個話題,讓學生通過完成任務活動學會語言。單元話題寫作是基于教材中每個單元的話題,用一段導引材料啟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使用本單元的目標語言進行寫作。而這個話題通常與閱讀材料section A 3a或section B 2b的文章息息相關。所以,筆者認為可以將閱讀課和寫作課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運用過程體裁教學法,將閱讀作為寫作創設的具體情境,并在寫作中將閱讀材料作為一個體裁的文章在語言知識、語境知識、寫作目的和寫作技巧上作進一步的深化。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活動,將過程體裁教學法分為課前準備階段、閱讀文章階段、話題寫作階段和批改總結階段。

1. 課前準備階段。認真研究閱讀材料section A 3a和section B 2b的文章和單元話題寫作要求。教師可以以單元話題背景語言為依托,通過改變作文材料,達到促進學生對單元目標語言進行再理解、內化提取和綜合運用的目的,重點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2. 閱讀文章階段。閱讀的過程,也就是模仿寫作的過程,我們的學生是通過模仿培養寫作技能的。教師可以采取自上而下、先見森林后見木的閱讀方式,首先通過閱讀揣摩作者的意圖,把握文章的整體框架結構。在此基礎上,通過對文章各個段落層次的分析,領悟文章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邏輯聯系以及作者所采用的各種銜接手段,領會文章的各種表現手法和謀篇布局上的特點,并借以掌握英語寫作的內在規律,采取自上而下的思維方式,明白組句成章的各種原則,進而增加篇章意識,學會從宏觀角度上構筑文章的框架結構,為將來的英語寫作準備必要的技能。

3. 話題寫作階段。盡可能地創設真實的情境,引起學生的興趣,通過各種活動為學生搭建從詞匯、句型到篇章結構的框架,使學生各抒己見,并將它們對某一體裁的認識內化到其知識結構中。

4. 批改總結階段。這個階段要根據實際教學情況決定是在課堂進行或是放到課后進行。在課堂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及時收集、掌握學生的作業情況,并對學生的作業情況做出及時評價,從而使教、學雙方得到過程體裁教學中的第一手反饋信息。

三、過程體裁教學法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實施案例

筆者以人教版Go For It九年級Unit7“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clothes.”單元寫作為例,將Section B 2a-2e的閱讀材料和3a-3b的寫作任務結合起來探析過程體裁教學法。這也是九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如何規范地進行議論文寫作。

1. 課前準備階段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九年級的學生,Unit 7要求學生能正確運用含有情態動詞的被動語態。Section B的閱讀語篇介紹了一個叫劉宇的男孩,他希望實現自己成為職業運動員的夢想,為此和父母產生了分歧。文章的結構比較清晰:第一段提出話題(topic),第二段和第四段是父母的觀點和理由,第三段和第五段是劉宇的觀點和理由。整篇文章觀點明確,理由充分。

Section B3a-3b是寫作板塊。3a以表格形式提供給了寫作大綱,要求學生列出不贊成的規定、不同意的理由以及修改建議。3b則提供了寫作支架,增加過渡性語言,幫助學生使用合理的語言表達,寫出完整的文章。

在備課的過程中,筆者認為如果要運用過程體裁教學法完成這兩大部分的教學,難點是:(1)如何使學生在寫作中正確運用閱讀中所學的詞匯和句式;(2)如何使學生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理由,并使用恰當的具有連接作用的詞或句式;(3)如何安排文章的段落結構。

2. 閱讀文章階段

在閱讀文章的處理上,筆者采用“Top-down”即“自上而下”的閱讀方式。

Activity 1: Read the title

(After a short warming-up activity, ask Ss to read the title.)

T: What’s the title of the article?

T/Ss: The article is titled “Should I be allowed to make my own decisions?”

T: Well, what do you think the article is mainly about according to the title?

S1: The writer may have problems in making his decisions.

S2: Someone may not agree with the writer.

S3:...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文章標題,引導學生尋找文章的中心話題,揣摩作者的意圖,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滿足了他們好奇的心理特征。

Activity 2: Read and Answer

(Ask the Ss to divide the article into some parts and ge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Part 1: Find the topic sentence.

T: Could you find the topic sentence of the article? By the way, where can we usually find the topic sentence of an article?

Ss: The first sentence in the first paragraph.

T: Are you sure that the first sentence in the first paragraph is the topic sentence?

S1: No. I think it is “Teenagers often think they should be allowed to practice their hobbies as much as they want.”

T: I am sorry it is not the right one.

S2: Do you agree?

T: What do you agree?

S2: Do you agree that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practice their hobbies as much as they want? (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話是主題句,但應根據前一句補充同意的內容。)

設計意圖:通過尋找主題句,引導學生探索議論文的模式。議論文的模式是比較固定的,一般來說開篇第一句就會提出自己的觀點,也就是主題句。但不是所有的議論文都是這樣的。學生要通過仔細閱讀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而且,主題句與文章標題也是相互呼應的。

Part 2: Find Liu Yu’s and his parents’ opinion and reasons

筆者在這個環節首先設計了兩個問題:1. Who gives their opinions and reasons? 2. In which paragraphs can we find their opinions and reasons? 學生非常順利地完成了任務。緊接著筆者就這兩個問題進行展開。以“Liu Yu’s parents’ opinions and reasons”為例:

T: What do Liu Yu’s parents think?

S1: They don’t allow Liu Yu to train so much and become a professional running star.

T:How do you know Liu’s parents dont allow him to train so much?

S2: In paragraph 2, there is a sentence, “However, his parents won’t allow him to train so much”. (引導學生尋找過渡句。)

T: Why don’t they allow Liu Yu to become a professional running star?

(板書The first reason is that...,引導學生使用具有連接作用的句型)

在這個環節上,學生頗費了點時間尋找到了四個理由。筆者將四個理由的句式一一呈現在幻燈片上。然后引導學生一起利用幻燈片上的詞匯和句式復述“Liu Yu’s parents’ opinions and reasons”。并且在學生復述過程中,摘錄學生使用的連詞。“Liu Yu’s opinion and reasons”部分的操作基本一致。

設計意圖:不同體裁的文章具有不同的結構形式,議論文有三個要素,即論點、論據和結論。這篇閱讀材料不屬于典型的議論文結構。為了更有利于后面進行的寫作教學,筆者對閱讀材料進行了靈活處理,通過表格的形式提煉文章,使學生更清楚地了解文章的整體結構,了解作者是怎樣謀篇布局的,怎樣表達自己的觀點,怎樣給出自己的理由。并且指導學生掌握詞匯和句型的使用。

3. 話題寫作階段

Section B 3a提供了單元寫作話題,即父母制定了家規“can’t play computer games”和“can’t watch TV”,3b提供了寫作支架。筆者認為在寫作支架的搭建上可以借鑒閱讀材料的篇章結構、句式和詞匯。為此,筆者重新設計了寫作材料。

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完成寫作呢?筆者認為,教師如何通過問題引導學生一步步地完成寫作是至關重要的。

第一步:“Well, you really did a good job in talking about Liu Yu’s family rule. And suppose you have a family rule. Your parents don’t allow you to watch TV because they hope that you can enter a good high school. Now look here.(呈現幻燈片上的材料作文) How many paragraphs are you going to write? What will you write about in each paragraph?”在學生回答這兩個問題的過程中,筆者通過板書把作文的整體結構呈現在黑板上。

第二步:“In which sentence do we usually give opinions in each paragraph?”學生通過閱讀材料已經知道在議論文這樣的體裁中,通常是開篇就會明確地給出觀點。答案無疑是每一段的第一句話就是“topic sentence”。筆者繼續追問,“What is your topic sentence in the first paragraph?”和“What reasons may your parents have?”在學生回答的同時將主題句和學生要用到的詞匯、句式寫到黑板上。第二段和第三段的操作步驟相同。根據學生的回答,最后生成的黑板板書內容。(內容略)

第三步:“Wow, we can see so many reasons in each column. How can we put these reasons together?”通過這個問題讓學生總結這篇作文會用到的具有連接作用的詞匯和句型。如下:

第1組:first/firstly, second/secondly, then, finally/at last/in the end...

第2組:also, besides, what’s more/worse, moreover, in addition, more importantly, by the way, one more thing...

第3組:The first reason is that …, The second reason is that ..., The (上接第112頁)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

第四步:呈現文章所有信息,并強調可以適當增加上課的內容。

4. 批改總結階段

由于時間關系,筆者采用的是課后教師批改的方式。從開始實踐過程體裁教學法以來,筆者都要求學生要將寫作課中的關鍵詞與句型記在筆記上,并切實地按照教師的要求把課堂上出現的詞匯、句型和篇章結構用起來。所以,筆者的作文批改方式也做了相應的改變:(1)堅持給學生作文糾錯;(2)學生的主要信息采用打勾的方式檢查;(3)用得好的詞和句子用波浪紋和五角星。

在作文批改的過程中,筆者對學生寫作中的好詞好句進行了收集,佳句后面署上學生的名字,并且用幻燈片的方式在黑板進行了投影。

在作文講評結束后,學生需對作文進行二次修改,筆者也對二次修改的作了批改。

四、結束語

過程寫作教學法論文范文2

關鍵詞:語塊教學法 流暢性 準確性 地道性 英語寫作能力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4(b)-0173-02

1 研究目的

寫作是體現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最重要的一種產出性技能,是考察學生英語思維的有效途徑。然而,英語寫作教學都一直是困擾教師的一大難題,是教學改革中的一個疑難頑癥。學生作文中的許多句子就是單個詞母語式的簡單堆砌,語法不通,邏輯不清。究其原因雖說比較復雜,但中學的應試教學是應該負一定責任的。盡管外語教學改革一直在進行,也不斷強調要培養學習者的語言應用能力,然而事實是許多老師為求高分,為求升學率仍然將教學重點放在知識點、語法點的講解以及海量做題上,很少有初、高中教師能真正把重點放在聽說讀寫這四項實用技能的指導和訓練上。結果是大批學生即便到了大學階段,其聽說能力都非常有限,更不用說涉及到構思、語言組織、語法的融會貫通等更加綜合更加系統的應用能力的英語寫作了。

這種現象在高職高專學生中間尤為凸顯。先拋開語言表述能力不說,但就句子的語病來看真是千奇百怪,句子結構混亂、主謂不搭、成分缺失、修飾性成分錯位、非謂語動詞錯用等語病隨處可見,甚至時態、語態的錯誤也十分常見。而大多數學生要面臨考級和雅思考試,其中英文寫作占了相當的比例,寫作輔導時若重新從語法講起,進行系統綜合訓練有些不切實際,對于學生整體寫作能力的提高幫助不大。基于此,采用語塊教學法是在基礎、時間和精力都很有限的情況下,整體提高學生寫作成績的有效途徑。

語塊教學法是相對于一些傳統語言教學法的弊端最先由Lewis(1993)提出來的,其基本原理是:“語言由語法化的詞匯構成,而不是詞匯化的語法”20多年以來語塊在應用語言學領域得到眾多國內外學者和教學者的廣泛研究論證證明其是集詞匯、語法、語用為一體的詞匯化板塊,它的這種特性使學習者將語塊作為整體進行學習,會極大提高語言輸出的流暢性、準確性和內容的豐富性,符合學生的基本認知規律,因而可以作為一種切實可行的寫作教學方式,在外語教學中有很高的使用價值和前景。

2 實驗設計

2.1 實驗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過定量方法探索和證明語塊法的應用方法和學生英語寫作成績之間的相關性。此研究的理論依據主要為Nattinger&DeCarrico對語塊的結構和功能分類法。

2.2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2011年入學,自然情況基本相似的兩個高職英語強化班,一班為實驗班(實驗過程中采用語塊教學法),另一班為對照班(實驗過程中采用常規教學法)。

2.3 研究方法

測驗法:通過實驗前后兩次對兩班學生分別進行作文考試,運用SPSS統計軟件通過組內和組間對比對兩班學生的作文成績進行分析比較。

2.4 實驗步驟

前測――分類指導――后測――數據分析――結論。

3 語塊教學法在寫作課上的應用

3.1 實驗班的英語寫作課以語塊教學法為中心

3.1.1 以話題為線索幫助學生學習語塊

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的共同目標都是未來要參加雅思考試,因此應按照雅思模式來進行寫作訓練。雅思議論文寫作基本圍繞諸如教育、科技、發展、政府、媒體等14類話題進行。

在學習每一類話題寫作前,先向實驗班學生推薦足夠的相關語塊。以話題“環境”為例,筆者幫助學生總結足夠有用的單詞和語塊,如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me-saving machines/bring 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nergy shortage/ be responsible for/green house effect/do great harm(good) to…/in short supply等。然后有意識地通過造句、翻譯、寫故事等練習識記消化它們;再通過范文學習它們如何恰到好處地使用它們;還可以在范文學習之后仍然使用這些語塊改寫范文的方法進一步鞏固這些高頻語塊,使之最終成為學生運用比較自如的表達詞匯,以備日后涉及此話題時能信手拈來。

3.1.2 以體裁為線索幫助學生學習語塊

以話題為線索學習語塊是幫助他們從微觀上打下一個良好的寫作基礎,而以體裁為線索學習語塊是幫助他們從宏觀構建語篇。英語寫作常見的體裁有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寫作等。一些被稱作“宏觀組織者”往往被用在于不同的文體來幫助組織信息。根據不同的文體學習和積累大量的語塊可以提高他們作文的有序和一致性。例如,對于議論文,教師可指導學生運用以下語塊組織話語結構:①提出觀點語塊: I believe that / I am convinced that /In my opinion/ My point is 等。②列舉論據語塊: first(ly)/secondly/thirdly/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first place… in the second place…/ what is more/ moreover /in addition/ last but not least等。③轉換話題語塊: as far as... be concerned/as for.../however/on the other hand/on the contrary /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等等。④結束話語語塊: all in all/to sum up.../ in summary/in a word/in brief/in conclusion/on the whole等。

3.2 對照班的教法

對照班的英語寫作課以常規教學法(過程法和結果法)為中心:[1]欣賞和學習范文,總結論點并仿寫。[2]就所要寫的題目引導學生討論,提供必要詞匯和論據,擬寫提綱,然后寫作、批改、講評。

4 結果分析

4.1 前測結果的組間比較

前測作文平均得分情況(如表1)。

從上述得分情況首先我們可以看到, 對于實驗班和對照班無論每個項目平均得分還是總平均分數均處于4和5分之間。這樣的成績說明了這項研究中學生英語寫作能力整體較低。其次,我們可以看到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每一項得分和總平均分數未見明顯差異,只有-0.07%。結果清楚地表明, 實驗班的受試者與對照班的受試者處在相似的英語寫作水平上。

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p=.937(P> 0.05)更加科學地證明了兩個班的平均分差異不顯著。

4.2 后測結果的組間比較

后測作文平均得分情況(如表2)。

經過近兩個學期的分組指導,在對兩個班進行統一題目統一標準的第二次作文測試后,獲得了上述的數據。經過比較分析,我們發現兩個班的作文成績無論單項平均分還是總平均分對比前測成績均有了較大的進步。然而,與前測結果不同的是實驗班每個單項平均分和總平均分都超過了對照班,尤其在連貫與銜接、詞匯資源和語法掌握方面更為明顯:組間差距分別為11%,17.5%and10.6%。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P=0.039(

5 結語

兩個學期的寫作課堂語塊教學法實踐并結合實驗數據統計分析表明:語塊教學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成績。語塊教學法提倡在英語學習中注意記憶和積累大量語塊,使大部分學生的書面語言輸出得更流利、更準確、更地道,有效提高了單位時間語言輸出的質和量,從而大大增添了同學們寫好作文的自信心以及學習英語的成就感。因此,語塊教學法是一條切實可行的、能有效提高大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新路子,若與其它優秀的寫作教學方法有機結合,相信它可以成為提高學習者英語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

過程寫作教學法論文范文3

關鍵詞:項目驅動式教學法 循證醫學 中醫藥研究生;科研能力

1研究方法

1 .1 問題分解

采用循證醫學標志性的PICOS5 要素分解本研究的研究問題。(1)P(participants,研究對象):江西中醫藥大學2016 和2017 級中醫藥專業研究生。(2)I(intervention,教改措施):項目驅動式教學法。(3)C(control,對照措施):傳統教學法。(4)O(outcomes,結果評價指標):論文報告質量、成績綜合評定。(5)S(studydesign,研究設計):縱向對比研究。

1 .2 研究對象

教改班為選修循證醫學課程的2017 級研究生,1 個班級共49 人。對照班為選修循證醫學課程的2016 級研究生,1 個班級共33 人。教改班和對照班的師資力量完全相同,由3 名教師主講,分別講授循證醫學概論和基本方法、文獻檢索與管理以及系統評價/meta分析制作方法3 個部分。

1 .3 教改實施步驟

(1)學生分組。由于制作系統評價/Meta分析需團隊配合,故將全班分為4 ~6 人為1 組,小組成員盡量為相同或相似專業。每組通過自薦或推選方式選出1 名組長,有一定科研經歷、科研熱情較強者優先。(2)項目擬定。研究生循證醫學課程總共32 課時。首先通過9 個課時的理論授課,讓學生熟悉、理解和夯實循證醫學基礎理論知識。然后,各小組通過組內討論擬定一個項目主題。項目擬定方式為學生自擬,教師協助確定。題目要求:① 研究問題有創新性;② 具備可行性,即預期工作量適中;③ 與中醫藥專業相關,最好與組內學生的研究方向相關。(3)項目實踐。系統評價/Meta分析的核心實踐環節包括:文獻檢索、文獻篩選、數據提取、質量評價、數據分析、論文撰寫,對應第10 ~32 課時理論課程。項目驅動式教學要求包括:① 學生在學習理論課前需預習授課內容,帶著項目實施過程中所遇問題聽課并思考解決方案;② 教師在課堂講授時深度剖析中醫藥系統評價/Meta分析項目實例《溫針灸與其他針灸方法治療原發性肥胖癥療效比較的Meta分析》,讓學生逐步結合理論熟悉實踐過程;③ 每次理論課后,學生開始進行當前課程內容對應的項目實踐,由組長牽頭,小組分工協作。鼓勵學生在遇到問題時通過主動分析、組內討論、組間協作等方式尋找解決方案;④ 每次課程設置10 ~20min提問時間,學生可提出實踐過程中所遇問題,教師即時答疑解惑;⑤ 設立每周課后答疑時間,教師集中解答課堂上未完全解決的疑難問題。上述步驟隨理論課程循環循序推進,直至完成論文撰寫。(4)對照班教學方法。對照班級采用傳統教學法,在理論課程中穿插講授相同的系統評價/Meta分析實例,并分組布置項目任務。但不實施項目驅動式教學法,不要求學生隨理論課程推進實踐項目,學生一般在課程全部結束后完成項目。

1 .4 結果評價指標

(1)論文報告質量。用國際公認的系統評價/Meta分析報告規范PRISMA(PreferredReportingI-temsforSystematicReviewsandMeta-Analyses)評定項目論文的撰寫質量。該清單包含27 個條目,去除2 個本研究不涉及的條目“計劃書發表情況的報告”和“利益沖突的報告”后剩余25 個條目,每個條目根據報告的完整性和正確性兩方面進行評分:最低0 分,最高4 分,滿分100 分。分數越高表明論文報告質量越符合PRISMA規范要求,教學效果越好。(2)學生成績綜合評定。學生成績依據個人負責部分的論文報告質量結合平時表現綜合評定,滿分為100 分:① 個人部分論文報告質量:本研究要求小組內每名學生均需主要負責項目中的一部分(如:文獻檢索、文獻篩選、數據提取、質量評價、數據分析等,每個環節的實際評分根據難度系數加權),該部分相應的報告質量評分在綜合評定中占比60%;② 平時表現:根據項目參與積極性和團隊貢獻,采用教師評價、自評互評等評價方式,在綜合評定中占比40%。在該評定方法中,某篇論文整體報告質量高并不意味著組內某名學生的課程成績一定好,反之亦然。

1 .5 統計分析

縱向對比分析教改班和對照班的PRISMA報告規范評價結果。本研究的結果評價指標均為數值型資料,故采用均數和標準差進行描述性統計,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組間對比;組間差異采用均數差(meandifference,MD)及95%可信區間(confidenceinterval,CI)表示。采用亞組分析檢驗不同性別和不同專業學生(臨床醫學類vs非臨床醫學類)對成績綜合評定得分的影響。檢驗水準取α=0 .05 。統計分析軟件采用R3 .6 .0 。

2結果

2 .1 學生基本資料

本次教改實踐歷時2 年,教改班和對照班的每個小組均完成1 篇系統評價/meta論文的寫作。教改班共49 人,其中男生24 人,女生25 人;臨床專業19 人,非臨床專業30 人。對照班33 人,其中男生15 人,女生18 人;臨床專業12 人,非臨床專業21 人。兩班學生的性別(P=0 .754)和專業(P=0 .825)構成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可比性較好。

2 .2PRISMA報告質量得分

教改班和對照班分別完成了9 篇和8 篇系統評價/Meta分析論文。根據PRISMA報告規范評價,兩班論文報告質量總分分別為(58 .0 ±12 .7)分和(41 .1 ±7 .8)分。組間比較結果顯示:教改班的論文報告質量總分高于對照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各分項得分的比較結果顯示:教改班的研究方法和討論與結論兩部分得分高于對照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討論與結論部分教改班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結果部分得分絕對值高于對照班,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班標題與摘要部分得分接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 .3 成績綜合評定

綜合考慮學生個人負責部分的論文報告質量和項目參與度進行成績綜合評定,教改班得分為(85 .6 ±5 .7)分,對照班為(81 .0 ±4 .1)分。兩班比較結果顯示:教改班的綜合評定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按不同性別和不同專業進行亞組分析,結果均顯示教改班綜合評定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班。亞組差異檢驗結果顯示:不同性別和不同專業的成績綜合評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過程寫作教學法論文范文4

論文摘要:英語寫作研究是中國當下英語教學研究領域的熱點之一,“任務寫作教學法”以語言習得理論、社會建構理論和課程理論為基礎,是一種順應教學改革的新型的外語寫作教學法。筆者在Jane Willis(1996)所提供的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的基礎上修訂了一個三階段的寫作試驗模式,并對其進行描述和操作。課堂教學表明,“任務寫作教學法”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創作,在一定程度上使原來的苦悶寫作飛躍為現在的快樂寫作。

隨著國際交往的擴大和我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英語人才的培養日益趨向于復合型、實用型。作為輸出性語言應用技能的英語寫作教學正是培養高等學校復合型、實用型英語人才的重要內容。因此,英語寫作在中國當下的英語學習和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面對21世紀的挑戰,我國外語專業的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在新一輪的英語寫作教學的改革浪潮中,學者(如蔡蘭珍,2001;王露華,2005)和廣大的一線教師逐漸發現我國主流的英語寫作教學法如“結果教學法”和“過程教學法”存在一些局限,而Horowitz(1986)等學者提出的“任務寫作教學法”正好彌補其中的不足,對寫作教學有很大的啟示和幫助,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和試驗。

一、“任務寫作教學法”中“任務”的定義

“任務寫作教學法”實際上是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在寫作活動中的運用。關于任務型語言教學法中“任務”的定義,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做了界定。Crookes(1986)認為,任務是“一項有特定目標的工作或活動”。Willis(1996)認為,任務是學習者為了做成某件事情用目的語進行有交際目的的活動。Richards、platt 和Weber(1986)認為,任務是人們在學習、理解、體會語言的過程中所開展的活動。Breen(1987)認為,一個任務是精心組織的、以促進語言教學為目的的一系列教學活動。Nunan(1989)認為,任務是學習者使用目的語來理解領悟、處理問題、發揮創造、互相交流的課堂教學活動(龔亞夫、羅少茜,2003)。

盡管學者們對“任務”的界定不一,任務型語言教學法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學習作為完成的一系列任務的過程,并把這些任務與課程目標結合起來。Long和Crookes(1992)強調,“任務”必須同現實社會的語言需要有明確的聯系,要根據現實社會的要求來設計。“任務”可以催化有意義語言的使用,因為在一種有利的環境中理解和重塑意義可以幫助目標語結構的發展。因此,他們認為,教學中最重要的是著重通過處理和解決意義使學生習得語言、重視一定的形式而非所有形式。

二、“任務寫作教學法”的理論

1.語言習得理論

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理論之一來自于對語言習得的研究,按照《朗文語言教學及應用語言學詞典》的定義,語言習得是一個人語言的學習和發展。母語或第一語言學習稱為第一語言習得,第二語言或外語的學習稱為第二語言習得。語言習得這一術語比學習更為可取,因為后一術語有時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連在一起。語言學家、心理學家和應用語言學家研究語言習得以便了解語言學習所運用的方法,根據Routledge的《語言學詞典》,語言習得的研究也包括對在正規學習環境下掌握語言的研究。

2.社會建構理論

Williams 和 Burden(1997)將Lev Vygotsky 的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與 Piaget(1966)、Bruner(1960)和Kelly(1995)的認知發展心理和教育理論結合起來運用到外語課堂教學中。學習中的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和發展是社會合作活動,這種活動是無法被教會的。知識是由學習者自己建構的,而不是由他人傳遞的。這種建構發生在與他人交往的環境中,是社會互動的結果。它強調學習者個人從自身經驗背景出發,建構對客觀事物的主觀理解和意義,重視學習過程而反對現成知識的簡單傳授。它強調人的學習與發展在與其他人的交往和互動中進行。而教師是學習者最重要的互動對象。教學應該置于有意義的情景中,而最理想的情景是所學的知識可以在其中得到運用,在學習的過程中,有四個主要的因素,即學生、教師、任務和外圍因素——環境。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師與學生。

3.課程理論

課程理論指的是Van Lier(1996)所創立的一種設計課程的理念。他的課程觀從學習者的角度,將學習理論、課程理論和教學實踐綜合為3A課程觀,即意識、自主與真實。Van Lier 認為,在外語教學中呈現新的語言知識時,教師把所要教的內容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并讓學生明確學習這些內容的目的,用這些語言可以做什么事情,這就是意識。只有學生有了這樣的意識,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和為什么這么做,才可能有意識地關注所學的內容并積極主動地參與。自主涉及學生的自我調整、動機、責任感與義務感。自主的兩個方面是“選擇性”與“責任感”。如果學習者只是被動地接受所傳授的知識,其注意力就會減弱,并且不能真正關注所學的知識。Van Lier的“真實”并不是僅僅指教材的語言材料與生活中語言使用真實的相關性,更重要的是人的“真實行動”。學習者在語言活動時做的事情是他們自己想做的。他們的行動是經過自主選擇的,他們表達的是他們的真實感受,他們所表達的語言是他們想表達的,這才是真實。

二、“任務寫作教學法”在高校英語專業英語寫作中的應用

1.“任務寫作教學法”的寫作模式

Jane Willis(1996)在她的著作《任務型學習模式》中提出了任務型語言教學課堂活動的大致模式。她認為,以任務為基礎的學習建立在三個階段上。第一個階段是任務前期。在這個階段,教師介紹本單元的主題,然后學習者進行活動。第二個階段是任務循環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習者一對一或分成小組來進行活動。然后準備向全班匯報他們是如何完成任務的,他們的結論是什么,最后以口頭或書面形式把他們的發現介紹給全班同學。第三個階段把重點放在語言上。在這個階段,強調任務中的一些特殊語言形式并進行練習,并就學習者在上一個階段的表現給予反饋。

Willis(1996)所提供的教學模式對第二語言或外語教學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指導思想,因此,筆者根據Willis(1996)的模式,自己修訂了一個寫作試驗模式。這個寫作模式一共有寫前任務、合作寫作、修改編輯三個階段。

(1)寫前任務。在寫前任務階段,根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對英語寫作的要求和學生對英語寫作的學習需要,教師提供有特定目標和意義的寫作主題或任務,如議論文、說明文、記敘文、描寫文、摘要、通知、簡歷、正式的書信等。不同的任務提供不同的意義和語言形式,激發不同背景知識的語言信息,給學生提供課堂上運用真實語言的機會。任務選好并強調其重要性后,給學生提供幾篇真實的范文,簡單分析其語言形式結構以引起他們的注意,例如,解釋“摘要”寫作結構是:點明主題,解析文章或書藉的目的或意圖;介紹主要內容,使讀者迅速理解文章或書藉的概貌;提供結論或建議,以供讀者參考。

(2)合作寫作。合作寫作階段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創作過程。在這個階段,要求學生能夠按照上一階段的范文和教師的提示,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初稿。首先,教師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啟發學生利用一系列的寫作策略(如頭腦風暴法、思維導圖法、小組討論和協商、速寫、打草稿等)圍繞某一主題或任務醞釀想法、搜集資料,檢索某一特定體裁的寫作信息和觀點。其次,學生根據某一特定體裁的寫作信息和觀點(往往是關鍵詞或提示句)規劃寫作結構,擬提綱并進行初步寫作。在合作寫作過程中,學生可以共同商討題目共同寫作,也可以分工合作,分散后再結合,無論哪種方式,其目的都在于摘取組員們對某一特定體裁的寫作信息和思想精髓(體現在詞匯、語法、句型、布局謀篇和觀點上),以融合在他們共同的目標作文上。整個過程,教師充當監督者、觀察員和助手并適時調整自己的角色。必須指出,自始至終,教師應該走到學生當中去,根據學生的需要,隨時和學生討論、商定文章的內容,給學生提供及時的、必要的幫助。

(3)修改編輯。在寫完初稿的基礎上,由每組選一位代表報告他們的寫作成果,報告時應該注意語言形式,特別是寫作語言的準確性和流利性,還應該注意文章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在此階段,教師充當聽眾、分析師和導師。教師首先分析學生的匯報,提出評價作文的標準。然后,根據這些標準評價學生的作文。教師還可以利用質量不同的作文,讓學生自己互相評價,各組之間可以交換初稿,討論并根據評價標準修改初稿、寫二稿并編輯成文。同伴的反饋很重要,它可以使一些標準內化,這樣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獨立評價他人和自己作文的能力,還可以讓他們站在讀者的角度思考文章的寫作,增強寫作中的讀者意識。

2.“任務寫作教學法”在高校英語專業英語寫作中的課堂實踐

在實施“任務寫作教學法”之前,首先對任務的設計應該充分考慮上述因素。其次,當在課堂上運用“任務寫作教學法”時,我們應該注意做到以下四點:1)由于學生把英語寫作看做學習中最困難的活動,教師應該對學生平易近人,隨時準備好給學生提供幫助、指導或組織,必要時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和建議。2)教師應該盡可能刺激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信心,以使學生克服寫作過程中的各種障礙。3)教師應該適當地進行顯性培訓,以保證學生能夠成功地進行寫作。4)教師應該注意到寫作過程中的個體差異。

筆者進一步詳細展示“任務寫作教學法”三階段的具體教學操作過程。

(1)寫前任務階段。在寫前任務階段,我們設計以下寫作任務:

Now you are allowed 30 minutes to write a composition on the topic Computer Age. You should write about 150 words and you should base your composition on the outline(given in Chinese)below.

1)近年來,計算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2)計算機能做許多有益的事。

3)計算機也有許多副作用。

(2)合作寫作階段。

1)頭腦風暴法。首先,教師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啟發學生利用頭腦風暴法圍繞寫作任務醞釀想法、搜集資料、檢索體裁的寫作信息和觀點。頭腦風暴法可以幫助學生理清寫作頭緒:寫作者可以在紙上寫下任何一個在腦海里閃過的有關題目的想法,不管其是否合理、文法正確與否,總之越多越好。若作者的文思太快,也可以用縮寫、短語或者符號代替完整的句子。這種方法是創作的基本要素,亦可使作者的文思泉涌,找到一切能想到的材料,然后根據主題對這些材料進行篩選,做到少而精,保留與主題關系最相關的材料。從題目及其要求我們得知這篇文章的寫作對象是計算機,是寫計算機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的變化,文體屬于論說文,文章要求寫三段,中文提示是文章的提綱即每段的主題。每段的關鍵詞分別為popularity、advantages、disadvantages。這些關鍵詞確定了三段的寫作重點和中心思想。經過頭腦風暴法的篩選,我們可以把計算機的利弊歸納為:efficiency,entertainment,calculation,fantastic speed,taking over routine jobs,convenience;crime,trouble,virus,indulgence。

轉貼于

2)列提綱。根據前面的分析、比較和綜合,我們可以把文章的提綱列出來:

A. popularity of computer use:in the universitis,on farms,in factoris,in shops and other places

B. advantages of computers

a.improving people’s work efficiency

b. making scientific discoveries

c.doing difficult work

d. taking over routine jobs

C. disadvantages of computers

a. computer crime

b. computer virus

c. indulgence of children in computer games

3)確定主題句。根據題目中的中文提示,我們可以列出以下的主題句:

A. Computers have grown in popularity.

B. Computers can do many useful things.

C. However,computers have a dark side.

4)寫初稿。

到這一步,可以說我們的寫作已經有了個好的開始。接下來,要求學生利用頭腦風暴法篩選出來的素材、提綱和主題句拓展段落。寫作時應該注意語言形式,特別是遣詞造句和文章的一致性和連貫性。

(3)修改編輯階段(同上)。

三、結語

在“任務寫作教學法”的課堂上,大部分時間用在小組活動或結對練習或討論上。在這種小組活動中,學生可能會分頭去查找不同的資料,并且與同伴分享這些資料,這樣的交流活動在有限的時間里不僅增加了語言的輸入和輸出,還增加了學生課堂的參與時間和由分享帶來的樂趣。同時,小組寫作可以減輕學生的寫作壓力,課堂限時寫作可以訓練寫作速度,有利于學生的應試,可以說,這種寫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原來的苦悶寫作飛躍為現在的快樂寫作。

“任務寫作教學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寫作動機。由于有了明確、具體的寫作任務,為了完成某個任務而使用語言,學生不再是被動地跟著教師的指令做各種活動,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描述熟悉的事情、表達自己的想法、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構建自己的知識領域,從而使原來的被動寫作變為自主創作。在這個平等和諧、積極快樂而又富有挑戰的寫作環境中創作,他們充分體驗到主動寫作所獲得成功的快樂,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這樣的體驗和認識會促使學生繼續努力,成為真正的自主學習者。

“任務寫作教學法”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效果明顯,因此,它順應了新一輪的英語寫作教學改革,在新形勢下的英語寫作教學中筆者給予推薦評級。即使如此,“任務寫作教學法”在中國語境下的英語課堂教學實踐還需要更多的更加科學的驗證和完善。

參考文獻

[1]Crookes,G., Gass.S.Tasks and Language Learning Integrating Theory & Practice[M].Philadelphia:Multylingual Matters Ltd,1993.

[2]Horowitz D..Process not product:less than meets the eyes[J].TESOL Quarterly,1986,20(1).

[3]Long,M.H.,Crooks,G..Three approaches to task-based syllabus design”[J].TESOL Quarterly,1992,26(1):27-56.

[4]Richards,J.C.,Platt,J.Platt,H..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2000.

[5]Willis,J..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London:Longman,1996.

[6]蔡蘭珍.“任務教學法”在大學英語寫作中的應用[J].外語界,2001,(4):41-46.

[7]龔亞夫,羅少茜.任務型語言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過程寫作教學法論文范文5

關鍵詞:研究生教育;課題研討式教學法;科研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5-0157-03 研究生教育處于教育鏈的最高端,只有將研究生教育做好了,我國才能真正地成為教育強國,人才大國。但近年來,由于研究生招生數量的急劇增加,致使研究生教育有了向本科生教育回歸的趨勢,導致研究生的教育質量出現下滑,不能完成研究生教育的目標。因此,如何創新研究生教育模式就成了當務之急。為創新研究生教育模式,筆者做過長期的思考。在閱讀先生的《留英記》一文時,受馬林諾斯基教學方法的啟發,結合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所講授的課程,筆者設計出一套新的教學方法,并將其運用到筆者所講授的《近現代中國社會文化史專題研究》一課的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這套教學方法很難用一個詞來完整地表述出其含義,為敘述方便,暫且稱其為課題研討式教學法。

一、課題研討式教學法的實施過程

筆者在第一次實施課題研討式教學法時,選修《近現代中國社會文化史專題研究》的碩士研究生共有7名同學,學校將該課程安排在研究生入學后的第二學期開課,共16課時。為使教學活動取得更好的效果,筆者沒有機械地按照學校的安排上課,而是按照課題研討式教學法的設計做了調整。

筆者將課題研討式教學的整個過程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教師課堂講授階段,第二階段為學生查閱資料、進行田野調查和撰寫論文階段,第三階段為課堂學生報告和討論階段,第四階段為指導學生課下進一步修改完善論文階段。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筆者所在學校寒假較長的特點,筆者將第一階段的工作安排在第一學期期末進行。在學生基本完成學校安排的第一學期課程后,利用學生的空余時間,筆者召集選修《近現代中國社會文化史課題研究》課程的7名同學進行課堂講授,首先講授《近現代中國社會文化史》學科的基本理論、主要研究內容、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和研究趨勢,學術界代表性的著作和文章、田野調查和文獻搜集的基本方法、途徑;其次,筆者將自己精心設計的十個選題介紹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每人選擇一個課題進行研究,并要求學生利用寒假時間完成第二階段的任務。

第二階段的工作主要由學生在寒假期間自主進行,但對于學生碰到的問題,也要求學生利用電話、電子郵箱和QQ等通信工具隨時與筆者聯系,以隨時給學生以指導。學生在寒假所要完成的任務主要有:一是認真閱讀一到兩本代表性的學術專著,以系統了解本學科的基礎知識;二是通過“中國知網”檢索與所選課題相關的學術文章,了解學術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三是進行田野作業,調查家鄉建國以來與所選課題相關的民間文化事像的變遷狀況,并搜集與所選課題相關的地方文獻;四是運用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和所調查搜集的資料,撰寫學術論文;五是在所寫論文的基礎上,制作用以課堂報告的PPT。

第三階段是課堂報告和討論階段,在第二學期開學后的正式上課時間里進行。為使課堂討論更有效果,筆者并沒有在一開學就進行課堂報告和討論,而是讓每個學生將自己所搜集的資料和撰寫的論文初稿發給其他六位同學,要求每位學生認真閱讀其他六位同學的論文和資料,了解其他同學的研究成果,以便在課堂討論時提出中肯的意見和建議,同時自己繼續修改充實論文和PPT。經過兩周的準備,從第三周起開始正式上課,每次上課時間為兩課時,每次上課首先由一位學生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做報告,報告時間不超過一節課。在學生報告結束后,主要由其他同學予以點評,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做報告的學生同時做出解答。在學生討論過程中,筆者主要是傾聽,只是不時地插話,引導和啟發學生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用自己的思考帶動學生的思考。在討論會結束后,筆者再用幾分鐘的時間就學生的論文和討論會中出現的問題做一簡單評點,并要求已做報告的學生根據同學和筆者的建議繼續修改完善論文,未做報告的同學課下好好準備。

第四階段主要是學生在課下修改完善論文。做過報告的學生根據同學和筆者的建議修改完論文后,再交給筆者,筆者再提出修改意見,讓學生繼續修改,并要求學生完全按照正規學術規范撰寫,直到修改到筆者基本滿意為止。對于其中質量較高、達到公開發表水平的幾篇論文,筆者向有關刊物推薦,結果有三篇論文得以發表。學生看到自己的努力有了結果,都非常高興。

二、課題研討式教學法的作用

實踐表明,將課題研討式教學法引入研究生教學中是一項有益的嘗試。它對于培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

1.課題研討式教學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積極探索精神。課題研討式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起引導作用,從選擇課題到撰寫論文的每個環節都主要由學生自主完成。即使是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第一環節,也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選題是科學研究的起點,也是課題研討式教學首先要面臨的問題。囿于學生的基礎問題,課題難以讓學生完全自主確定,需要由教師設計,但每個學生研究的課題不是由教師分配,而是由學生自主選擇,并允許學生做一定程度的改動,教師只是介紹科研選題的原則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問題,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條件選題。由于課題是學生自己選擇的,就有興趣,有動力去進行研究。在課堂討論環節,也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并不發表長篇大論,只是組織學生互相啟發,互相辯論,使討論能夠熱烈而有序地進行。

2.課題研討式教學法有利于培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綜合素質。研究生教育以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為目標,課題研討式教學法有利于實現研究生教育的目標,提高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綜合素質。課題研討式教學法的每一個環節都著眼于培養、訓練學生的科研能力。在課題研討式教學的第一個環節,教師在講授學科的基礎知識的同時,也要講授本學科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指導學生如何選題,使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入門途徑。課題研討式教學法的第二個環節著重于訓練學生搜集整理資料、分析資料和寫作論文的能力。第三個環節通過課堂報告和討論訓練學生的表達、交流和互相啟發能力。第四個環節則通過要求嚴格按照學術規范修改論文,訓練學生撰寫學術論文的能力。經過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學生基本熟悉了科學研究的整個過程,掌握了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了一定的科研能力,從而為以后撰寫碩士畢業論文奠定了基礎。

3.課題研討式教學法有利于促進教師水平的提高,實現教學相長的教育理念。教學相長是中國傳統教育理念的精華,但在目前的教學實踐中,這一教育理念并沒有得到真正的貫徹,教與學基本上是單向性的。課題研討式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其著眼點在于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這就要求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科研積極性,實現學生學習和科研的密切結合,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同時變成科研過程。學生學習模式的改變也要求教與學關系的重新定位,教與學由單向性關系變為雙向性關系。教師對學生的指導變成了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在這種雙向交流中,一方面,學生活躍性的思維所形成的新觀點可以給教師以啟發;另一方面,學生提出的新問題可以促使教師進行更深入的思考。這樣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不僅學生得到了提高,教師也從中受益。

三、實施課題研討式教學法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課題研討式教學法改變了傳統的“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對于培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養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實際教學實踐中,為了使這種教學法發揮其應有的效果,避免流于形式,也有幾個問題需要注意。

1.課題研討式教學適應于小班教學,不適合于大班教學。課題研討式教學需要教師有效掌控整個教學過程,并對學生進行個別化指導,只有實行小班教學才能做到。筆者以前在上大課時,也曾嘗試過課堂討論式等教學方法,但因為難以掌控,往往都流于形式,沒有什么效果,最后不得不采取以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

2.課題研討式教學法適合專題研究類課程。課題研討式教學法著眼于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帶有研究性質,要求學生利用已學到的專業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此教學方法不適合那些以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為目的的基礎類課程。

3.對學生的考核要考慮到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的表現,而不能僅僅考慮學生最后的論文。課題研討式教學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在每一個環節中,都需要學生認真對待,如果僅考核學生的論文,就可能使學生只注重最后的論文寫作,就不能調動學生對待其他環節的積極性,從而達不到培養學生從事科研工作綜合素質的目的。

4.需要教師具備強烈的責任心。課題研討式教學是由多個環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費時較長。教師需要對每一個環節,對每一個學生進行必要的掌控。如果教師在任何一個環節不能實施有效的掌控,那么,課題研討式教學法就會流于形式,不能達到教學要求,實現教學目標。因此,教師不僅在課堂上,而且在課下都要盡心盡責。

5.在設計選題時,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一要考慮到學生的能力,設計的題目不能太大,要盡量小一點、具體些。如果題目太大,學生難以做精做細,會流于泛泛而談。二要考慮到學生的研究條件,設計的題目使學生有條件去完成。筆者在設計課題時,主要考慮了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學術界已有的研究狀況,盡量選取那些學術界已有了一定研究,但還有研究余地的課題。如果學術界還沒有研究,對于學生來說就難以進行研究。如果學術界已研究的很成熟,那么學生只能重復前人的觀點,不可能進行創新。二是田野調查的時間和經費問題。在學生正常上課期間,不可能抽出時間讓學生去進行田野調查,至于經費就更談不上了。所以,筆者設計的課題盡量使學生能夠利用寒假回家過春節時間,在家鄉完成。

俗話說,教無常法,不論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最終的目的都是要實現研究生教育的培養目標。但就目前而言,在我國的研究生教育中,課題研討式教學法是其他教學方法難以比擬的。對于筆者的探索,學生們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筆者還要繼續探索,使其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留英記[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9:246-272.

[2]郝明君.研究生教學模式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探究[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115-118.

[3]謝美華,張增輝.探究式教學在研究生課程教學中的實踐[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1,(2):61-63.

[4]歐陽麗莎.德國“探討式”教學模式初探[J].教學研究,2008,(1):58-61.

[5]王玉.對研究生專題研究導向式教學方式的探討[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5,(1):44-48.

過程寫作教學法論文范文6

關鍵詞:中國現當代文學;探究與討論式教學法;恰當設疑;閱讀解疑;學生釋疑;教師答疑;深思省疑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3)02-0037-02

中國現當代文學是普通高等師范院校語文教育和新聞、文秘專業學生的一門基礎主干課。這門課程以“五四”以來的我國的文學史和作家的作品為教學內容,其中貫穿了該時期我國文藝思潮的發展和論爭等內容。通過對這一時期我國文學現象和作家作品的學習和了解,可以還原該時期文學存在的圖景,可以培養學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識、深刻的人文思想、豐富的想象能力、敏銳的審美感悟能力和較強的寫作能力。在中國現當代文學課堂上運用探究與討論式教學方法時,“探究”是目的,“討論”是方法。所以,若缺乏“探究”精神,“討論”就可能只是聊天。

一、探究與討論式教學方法的實施

1.恰當質疑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在講授某一文學史或作品前給學生布置供他們思考的習題,以讓學生能帶著問題去閱讀相關資料。針對某一文學現象或某一部文學作品,教師只能根據教學大綱選擇一到兩個適合學生的問題以供學生進行探究和討論,不能像采用講授法那樣面面俱到。這是因為,問題多了,學生的精力會分散,會抓不住重點,最后實質問題會得不到解決。比如在講授經典戲劇《雷雨》時,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道題:誰是《雷雨》的主人公?這看起來只是一道題,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對《雷雨》中的人物進行認真的分析,同時其中還必然兼有對于《雷雨》主題的分析。再如在講授《游園驚夢》時,我也給學生布置了一道題:《游園驚夢》中的意識流的手法是如何體現的?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弄懂《游園驚夢》的內容,然后才能知道其中的對意識流的寫作手法的運用。這個過程看似簡單,看似只需教師在下課前用幾分鐘時間用多媒體課件對問題加以展示即可,實則體現了教師對于這個問題的十分成熟的理解,教師拋出的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游園驚夢》授課中的重點和難點。

2.閱讀解疑

閱讀解疑由閱讀文本、隨機討論和最后形成文字材料等環節組成。認真閱讀文本是學生參與討論的前提,只這一個環節就實現了對于以往的講授法的質的超越。講授法是一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運用講授法,學生只要記好筆記并在考前對之加以背誦就能拿到高分,看不看文本都無關緊要。這自然激不起學生看書的興趣。相反,使用探究與討論式的教學法,討論時每個學生都要或都可以展示自己的觀點,會讓學生有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由此閱讀作品也自然就成了他們必須完成的一項學習任務。因為教師要的答案并不是文學史教材已經歸納好的,所以即使學生能認真閱讀作品,他們也未必能得出自己非常確定的結論。此時,隨機討論便自然是學生的一種需要了。有時候,針對某個重點問題學生們會展開熱烈的爭論,甚至爭論得面紅耳赤。爭論本身就是一個或肯定、或質疑、或反駁的過程,這對促進學生對相關問題的探討和理解是十分有益的。通過討論或爭論,學生們思考成熟了,觀點明確了,就可以動筆形成文字材料,就可以用這種材料在課堂上發言。

3.學生釋疑

學生釋疑即學生在課堂上條理清晰、語言流暢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實施探究與討論式教學法時,這個環節經常會冷場,原因是大多數學生由于準備不充分而不愿發言。這時教師一定要給學生以鼓勵,尤其是要設法讓沒有準備發言的學生勇敢地站起來說出自己對某個問題的看法。與當同時,教師也一定要做好“無人喝彩”的準備,即真的“干啟不發”的狀況出現時,自己也不能急躁,不能放棄,要一邊講授相關內容,一邊鼓勵學生發言。在通常情況下,冷場是不會持續很久的,只要教師能循循善誘,僵局總是會被打破的。教師還應該具備在現場對學生的發言進行講評或總結的能力,對于正確的觀點要加以肯定,并提示其他同學予以記錄;對于錯誤的、有分歧觀點,則應組織學生進一步展開討論。在此環節中,如果學生能積極踴躍地發言,教師一定要對之加以引導,即引導學生針對某一問題沿著正確的思路由淺入深地予以探討,不能四面出擊,否則會勞而無功。比如在講授《鍛煉鍛煉》時,我向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如何看待楊小四?”學生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根據楊小四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態度進行分析,吃不飽時的狡猾、小腿疼時的蠻橫和支書的“和事佬”作風等都只能作為論證楊小四性格的佐證材料,不能突出加以強調。

4.教師答疑

教師答疑就是教師要針對學生釋疑過程中的錯誤加以糾正或解釋,其中也包括對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挖掘,也包括教師對問題的必要的畫龍點睛。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實則不易。“要想給人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在學生解讀文本之前,教師必須深入細致地鉆研文本,然后形成自己的認識,同時教師還要設想學生對問題的可能產生的看法,還要設想學生可能提出的各種問題。只有經過這種較充分的準備,教師在課堂上才能應付自如,才能對學生予以正確的引導。例如在講授《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首詩時,學生一般不能從一開始就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 學生會認為,“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樣的詩句表達了海子熱愛生活、對未來充滿希望的情感。此時,教師若提示學生再看一看海子的生平,再進一步了解他僅25年的生命歷程,同時也說明此詩的創作時間是海子自殺前的兩個月,那么學生的思想感情就會受到觸動,就會對該詩中的一些字眼再進行玩味,比如進一步玩味“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愿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之后,再經過討論,再加上教師給出的一個參考性的結論,即本詩是海子自殺前的宣言,是海子傷心的絕筆。如此之后,就會給學生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5.深思省疑

深思省疑就是要求學生在課下對問題再作進一步的反思。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只是曇花一現,要想使學生對問題有進一步的認識,還必須有課下的理解、消化和吸收。為此,筆者經常鼓勵學生將自己在課堂上的發言或提出的問題記錄下來,然后進一步進行研究。如果是觀點明確,思路清晰,就要及時形成論文,以供大家共同賞閱;如果是自己沒有解決的問題,則更要及時地將它記錄下來,以供進一步探討。這個“省疑”的過程是學生對自己的每一次思考的一個總結,同時也是他的下一次思考的開始,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個學習的環節。“省疑”過程是學生論文形成的過程。有了這個收束的過程,探究與討論式教學法才真正能以“討論”達到“探究”的目的。

二、探究與討論式教學法的長處

首先,探究與討論式教學符合人本思想,與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性質也是契合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是真正的“人的文學”,它實踐著“五四”精神,即“人本思想”。“‘五四’文學革命是一次地地道道的革命,它不僅畫出了舊文學與新文學的明確分界,還初步確立了作為新文學主體的‘新人’的本體精神。換句話說,現代意義上的‘人’的自覺和‘文’的自覺,構成了‘五四’文學革命對20世紀中國文學發展的主要貢獻”[2]。因此,學習這樣一門課程我們自然要培養學生的人本精神,要使學生樹立起自己的作為主人翁的社會責任感,從而關注人的生命及其價值,探索人生的真諦。只有將這種“五四”精神體現在中國現當文學的講授中,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本學科的學科內涵。探究與討論式教學能給每一個想發言的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運用這種展示,他們會親手繪制出這一時期中國文學的地圖。

第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探究與討論式教學法視學生為課堂的核心,尊重學生的意愿,首先重視為學生創設一種較為寬松的學習環境,以讓學生能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在這種環境里,學生不會產生危機感,不會懼怕受到批評。其次,在這種環境里,教師和同學的認可會極大地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會使他們敢于探索,樂于找到論據來充實自己的看法,敢于堅持自己的看法。這也會讓學生逐步學會有效的學習和探究式的學習方法。最后,堅持不懈地采用探究與討論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一段相對較長的時間內獨自閱讀和思考,然后將自己的所得表達出來,會使學生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會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討論法通過引發問題激蕩人的思維,把潛藏在人的意識深處的才能激發出來,把每一個人都視為是新思想和新知識的創造者,會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展現自我、表達自我、開發自我,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把握自己的思想,主動地發展自己”[3]。

第三,學生將自己思考成熟的看法形成論文,有助于學生的就業。俗語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對學生的學習來說,寫出論文也就是“收口”。沒有最后這個”收口”的過程,他們以前的思考和所得很快就會被遺忘的;相反,如果收好了這個“口”,則會獲益無窮。實踐證明,寫作過專業論文的學生,他們在寫作畢業論文時就會知道如何構思、如何組織語言、如何圍繞中心闡述自己的觀點。這種能力在答考研試卷時會讓導師另眼相看。就因為有這一條,所以我院每年都有優秀的學生考取了名牌大學的研究生。

三、運用探究與討論式教學法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其一,運用探究與討論式教學法會使得課堂的涵蓋量變得較小,一般只能討論一個到兩個問題。但這個缺憾比較容易解決,解決的辦法就是教師可將探究與討論式教學與講授式教學結合起來。

其二,運用探究與討論式教學法容易導致學生的兩極分化。善于表達、基礎較好的學生會從中嘗到甜頭;不愿認真準備的學生,則往往會在課堂上被邊緣化。這是運用探究與討論式教學法時會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并且也是一個不易解決的問題。

其三,目前學生課業壓力較大,有效閱讀時間有限,所以就導致運用探究與討論式教學法容易流于表面。運用探究與討論式教學法是需要給學生以較多的時間的,但目前文學院學生每周都要上30多個學時的課。披星戴月地上課使學生甚感疲勞,經常抱怨沒有時間看書,所以課堂討論就往往沒有深度,沒有內容。每當這個時候,教師便有些進退兩難:終止討論,怕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任由沒有實質內容的討論討論下去,又怕耽誤時間。這也是一個有待解決的較為棘手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張金學,張寶歌. 構建探究討論式教學,提升課堂教學質量[J]. 中國高等教育,2011(2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中出在线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日韩高清专区 | 国产精品高清久久久久久久 | 91系列在线观看免费 | 91福利国产在线观一区二区 |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高清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久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 国产 日韩 欧美在线 | 欧美激情 在线 | 成人看的一级毛片 | 亚洲日韩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天影视香蕉 | 亚洲欧美综合区自拍另类 | 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色 | 极品美女国产精品免费一区 |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小说 | 最新国产在线观看 | www.日韩视频 | 国产91免费视频 | 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在线免费观看 | 国产精品免费观看网站 |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 国产成人不卡亚洲精品91 | 天天舔天天干 | 亚洲三级一区 | 久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二区久久 |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 插欧美 |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看 | 精品国产96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观看黄色网址 |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777 | 国产欧美日韩va | 在线播放一区二区 | 日韩a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