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平面鏡成像實驗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平面鏡成像實驗范文1
“平面鏡成像”一節是在學習了光的直線傳布與光的反射的基礎上,學習認識平面鏡成像,它是前兩節課知識的應用。從本節課開始將較完全的研討 “像”這個概念,本節課的一些研討方法和思路,為后面一章研討凸透鏡成像奠定了基礎,所以,本節具有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教材中安排了《平面鏡成像》的探究實驗,通過實驗探究得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進而用光的反射定律說明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提出虛像的概念,最后介紹平面鏡的應用。做好課本中的探究實驗是使學生認識平面鏡成像特點的關鍵。這是培育學生器重實驗和歸納,提高學習能力的好素材。為后面做光學實驗作了必要的準備。教材中利用兩支相同的蠟燭和玻璃板設計的演示實驗,雖簡便易行,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鑒于存在的不足,我做了一些創新和改進的嘗試。下面先根據存在的不足說明一下改進的方法。
實驗目的 :方便快捷的進行實驗探究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實驗儀器及用品:帶輪的底座、玻璃板(帶支架)、長度不同的鉛筆(帶橡皮塞的)多支、帶方格白紙的一張等。
實驗方法步驟說明:
1. 將玻璃板垂直安裝在白色帶方格的紙上,將最長的一支鉛筆放在玻璃板前,透過玻璃板觀察這支鉛筆的“像”。像在哪?在玻璃板的后面,將底座轉動,觀察玻璃板的另一側沒有。現在將白紙放在剛才看到的像的位置,紙上沒有。所以,這不是實際的光線組成的,所以它所成的像是虛像。
2. 將底座復位,用手邊的帶橡皮塞的鉛筆中最短的、較短的和等長的分別去找到當前鉛筆的所稱的像,看是否能完全重合。結果只有等長的鉛筆才能實現與像完全重合。所以可以得到像和物體是等大的。經過多次測量,使得實驗的結論有普遍性。
3. 再將物和像到平面鏡的距離利用白色方格紙上的單元格,很方便的得到結論:像和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4. 再利用數學課中有關的對稱的知識,還可以得到: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關于鏡面對稱。
實驗創新點及其意義。
原來實驗的不足之處。
1.蠟燭燃燒有氣味,影響課堂環境,并且有明火,存在安全隱患,不利于低碳環保。如果使用帶旋轉實驗裝置讓我們從不同角度觀察的話,蠟燭容易傾倒,不能動態顯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學生對“虛像”的新概念認識模糊,大致的位置不能直觀的推測。
3.蠟燭在燃燒過程中會一只高度發生變化,而另一只不變,像物難以完全重合,不利于“像與物大小相等”的實驗結論的順利得出。
4.不能方便直接看出像和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關系,原來實驗中要用刻度尺測數據,較麻煩 。
實驗創新意義。
帶輪的底座,白色帶方格的紙,帶橡皮塞的鉛筆。
帶輪的底座,主要方便轉動直接觀察玻璃板后面有沒有像;白色帶方格的紙,使現象明顯,同時又能輕松地測量像和物到平面鏡的距離;帶橡皮塞的鉛筆,可以更容易固定位置,多支鉛筆長度不同,可讓我們更深刻的理解像和物的大小相等,而不是只用一次實驗結果得到結論。通過多次實驗進行探究,也可以讓我們體會多次實驗,使結論的得出有普遍性,而避免偶然性。
平面鏡成像實驗范文2
集體備課組成員:仲沛東,葛志華,彭榮生,姜第林,梅震,王小林,蔣志娟,畢云水。
教學目標:
1.知道平面鏡成像特點,并用來解釋簡單現象。
2.知道平面鏡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
3.知道平面鏡的應用。
4.介紹我國古代的平面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平面鏡成像特點,
難點:平面鏡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
教學設想:
讓學生在課后制作一個潛望鏡。
教具準備:
演示器械、平面鏡、潛望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日常生活所用鏡子的反射面是平的,叫做平面鏡,從平面鏡中可以看到鏡前物體的像,你知道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嗎?那我們就用實驗來找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二、課堂實驗
1.學生實驗:
教師先介紹實驗器材,做課本P67“做一做”的實驗。將玻璃作為平面鏡豎直立在桌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相同的粉筆A、B。
實驗步驟:
①移動玻璃板后的粉筆B,使它與粉筆A在玻璃中所成的像重合,這時粉筆B的位置就是粉筆A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的位置。
②移開粉筆B,用白紙做屏幕放在該位置上,直接觀察白紙,紙上能否出現粉筆的像?
得出結論:白紙上沒有棋子的像,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象。
提問:(1)平面鏡所成的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有什么關系?
(2)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是否相等?
2.學生再次進行實驗:
①觀察并比較像與物體(粉筆)的大小;
②用刻度尺分別測出粉筆A和粉筆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離,并加以比較。……
③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與評價得到的結論。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象;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平面鏡成像規律)
教師補充說明:
把像和物體的位置用直線連接起來,它們的連線與玻璃垂直。
三、講授新課:
根據平面鏡成像規律,我們來看一下,怎樣畫出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
教師舉例并演示:作AB在平面鏡中的像。(利用平面鏡成像規律作圖,如課本P68圖3-39)
(課本P68圖3-39)
教師補充說明:物體與自己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在平面上表示,其實是關于表示鏡面的直線成軸對稱的。
四、課堂練習
學生利用平面鏡成像規律畫一些物體在平面鏡中成的像。教師適當指導,講解。
五、聯系實際,生活實例
平面鏡的應用:
1.古代婦女對著銅鏡梳妝。。
2.舞蹈演員利用平面鏡觀察和矯正自己的姿勢。
3.某些店里利用平面鏡擴大視野空間。
……(學生看課本P69,并思考,舉例)
教師說明:平靜的水面、光亮的金屬、平板玻璃也能看作是平面鏡。
(適當涉及“光污染”的有關實例的知識。)
六、課堂小結
(1)教師聯系課本P70“生活、物理、社會”對凹面鏡與凸面鏡的知識稍做講解。
平面鏡成像實驗范文3
學習目標:
1.認識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了解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初步了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
3.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教學重難點:
重點: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的探究。
難點:虛像概念的確立。
學具:平面鏡成像實驗器。
課時:第一課時。
課型:新授課。
板書設計:
4.3平面鏡成像(1)
1.等大
2.等距
3.垂直,以平面鏡為對稱軸的軸對稱圖形
4.正立虛像
教學過程:
一、示標導入
1.播放劉謙的“幻境”魔術。
2.教師展示魔術表演:在豎直放置的玻璃板前面放一支蠟燭,后面什么也不放,左右手各拿一個打火機,向學生展示都可以點燃,然后兩只手拿打火機向玻璃板前后的蠟燭靠近,在接近蠟燭時點燃靠近蠟燭的打火機,另一只打火機不點燃,學生就會感到兩個打火機都點燃了,點燃蠟燭后,就會在玻璃板的前后看到兩支蠟燭在燃燒。向學生展示在隔著玻璃板的情況下可以同時吹滅兩支燃燒的蠟燭。然后請一名學生上臺表演。完成后老師進行魔術揭秘,玻璃板的另一面什么也沒有。
3.出示平面鏡并介紹平面鏡。
二、查學診斷
1.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可以當作平面鏡。例如:( );( );( )……
2.照鏡子時鏡子里的你就是你的( )。
三、導學示教
1.根據魔術表演提出問題: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
2.學生進行猜想。
老師把學生的猜想進行梳理、歸類。
3.學生討論、設計驗證猜想的實驗。
學生分組匯報設計的實驗步驟。
4.學生完成探究實驗。
開始實驗時要求學生用平面鏡進行實驗,當實驗無法進行時,讓學生觀察實驗器材,改換成玻璃板進行實驗。
5.學生完成探究實驗后,分組到實物展臺前匯報探究過程,展示數據,并得出結論。教師在黑板上板書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6.閱讀課本“虛像”部分,理解什么是虛像。
重新展示導入時的魔術表演,用白紙在玻璃板后面承接蠟燭的像,在白紙上是看不到像的。向學生說明:用光屏無法承接的像是虛像。
四、練測促學
1.當一個人逐漸走近豎直放置的平面鏡時,他在鏡中的像逐漸_____(選填“遠離”、“靠近”或“不變”)。
2.小明身高1.65米,站在平面鏡前3米處,他在平面鏡中的像高 米,像離鏡面 米。
3.水中的倒影是河岸上的物體在水中所成的 (實或虛)像。
4.湖面上方有一只小鳥,小鳥距湖面5m,則小鳥在湖中所成的像距小鳥 m。
五、拓展延伸
1.選擇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的目的是 。
2.刻度尺的作用是 。
3.選取兩個完全相同的物體是為了比較像和物的 。
六、作業
平面鏡成像實驗范文4
____級__班__號
姓名_________ 實驗日期____年__月__日
實驗名稱 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實驗目的 觀察平面鏡成像的情況,找出成像的特點。
實驗器材 同樣大小的蠟燭一對、平板玻璃一塊、白紙一張、三角板一對、刻度尺一把
實驗原理
實驗步驟
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
2.猜想與假設:
平面鏡成的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像與物的大小可能。
3.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
(1)檢查器材。
(2)在桌上鋪上白紙,在白紙上豎直的放上平板玻璃,在紙上記錄玻璃板的位置。
(3)把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前。
(4
(5)觀察兩根蠟燭的位置并記錄。
(6)找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及像的位置跟物體和平面鏡的位置的關系。
(7)整理器材、擺放整齊。
物理實驗報告
____級__班__號
姓名_________ 實驗日期____年__月__日
實驗名稱探究凸透鏡的成像特點
實驗目的 探究凸透鏡成放大和縮小實像的條件
實驗器材標明焦距的凸透鏡、光屏、蠟燭、火柴、粉筆 實驗原理
實驗步驟
1.提出問題:
凸透鏡成縮小實像需要什么條件?
2.猜想與假設:
(1)凸透鏡成縮小實像時,物距u_______2f。(“大于”、“小于”或“等于”)
(2)凸透鏡成放大實像時,物距u_______2f。(“大于”、“小于”或“等于”)
3.設計并進行實驗:
(1)檢查器材,了解凸透鏡焦距,并記錄。
(2)安裝光具座,調節凸透鏡、光屏、蠟燭高度一致。
(3)找出2倍焦距點,移動物體到2倍焦距以外某處,再移動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縮小的清晰實像的為止,記下此時對應的物距。
(4)找出2倍焦距點,移動物體到2倍焦距以內某處,再移動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實像的為止,記下此時對應的物距。
(5)整理器材。
物理實驗報告
平面鏡成像實驗范文5
其實,鏡中花是花在平面鏡里所成的像;水中月是月亮在平靜的水面(相當于是平面鏡,光亮的金屬、油漆過的家具、平滑的地面磚等我們都可以看成平面鏡)所成的像,所以水中月與鏡中花的形成原因一樣,都是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
我們看平面鏡中所成的像,發現鏡中物體所成的像和物體本身是一樣的,并且有一種感覺:當我們離平面鏡越遠的時候。我們所看到鏡中自己的像越來越小,實際我們在做平面鏡成像實驗時,將玻璃板(不用平面鏡是為了便于確定像的位置)豎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點燃的蠟燭,在玻璃板后面放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蠟燭,并移動,使它與前面蠟燭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發現像和物是等大的,多次實驗發現不管物體離平面鏡有多遠,鏡中所成的像與物體始終是等大的,這是為什么呢?原來我們看遠近不同的物體時,眼睛的視角不同,視角是觀察物體時,從物體兩端(上、下或左、右)引出的光線在人眼光心處所成的夾角(如圖1中角α),物體的尺寸越小,離觀察者越遠,則視角越小,比如,我們順著馬路方向看去,會感覺馬路是越來越窄的,其實馬路寬度是一樣的,只是視角變小,所以感覺變窄了,再如,在地面上靠近飛機看,飛機是個龐然大物;若飛機飛到高空,看上去就像一只小鳥,再高就看不到了,這是因為看高處的飛機,視角變小了,所以感覺飛機變小了,所以當我們離平面鏡較遠時,平面鏡中的像離人更遠,像對眼睛的視角較小,所以感覺像比物體小,實驗中我們用刻度尺量出像和物到鏡面的距離,會發現像和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且像和物的連線與鏡面是垂直的。
人眼是根據光的直線傳播來判斷物置的,如圖2a所示,逆著蠟燭射出的光線,人眼就能確定蠟燭的位置,如圖2b所示,鏡前燭焰上的點s射向平面鏡的光線,經平面鏡反射后進人眼睛,但眼睛是根據光是沿直線傳播的經驗來確定物置的,逆著反射光線方向看去。就感覺這些光線是從它們在鏡后延長線的交點S',射來的,S'就是點S在鏡中的像,但是鏡子后面實際上并沒有這個發光點,所以S'叫s的虛像,同理,物體上的每個點在鏡子里都有一個虛像點,所有的虛像點就組成整個物體的虛像,所以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通過上面的分析,平面鏡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會聚所成的像,我們稱之為虛像,這種像無法在光屏上呈現,所以在研究平面鏡特點的實驗中,如果在平面鏡后面像的位置放一張白紙,直接看白紙,將看不到像,而實像是指從物體發出的光線經過光具后由實際的光線所成的像。是由真實的光點會聚而成的明亮區域,是真實存在的,既可以用眼睛觀察到,又可以在光屏上呈現,如物體經過小孔所成的像,就是物體發出的光線沿直線傳播到光屏上形成的倒立實像,如圖3所示,從發光體AB上出來的光線。由于光的直線傳播,通過小孔時在地面上會聚成像A'B',這個像是由真實的光線會聚而成的。所以我們稱之為實像,這個實像能夠在地面這個大“光屏”上呈現出來。
簡而言之。實像是由實際光線相交而成的,既可以用眼睛觀察到,又可以在光屏上呈現。虛像是由實際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睛觀察,不能在光屏上呈現。
根據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像和物的大小相同,像和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我們可以知道像和物關于平面鏡對稱。根據這樣的特點,我們可以作出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j我們把這種方法稱為對稱法。作圖時’可以由物點向平面鏡作垂線并延長(因為垂線屬于輔助線,所以必須用虛線),然后用刻度尺量取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并在延長線上截取相同的距離,由此我們就找到了像點,例如:平面鏡前有一個物體AB(如圖4a),要求作出物體AB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首先我們在物體AB上確定兩個(或多個)能描述物體形狀的點AB(或多個點);然后分別由AB兩點(或多個點)向平面鏡作垂線并延長,用刻度尺量取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并在延長線上截取相同的距離至鏡后A'B',(或多個點):用虛線連接鏡后A'B'(或多個點)即可得到物體在平面鏡中成的像(如圖4b所示)。
平面鏡成像實驗范文6
【關鍵詞】《平面鏡》 教學體會 情境 興趣 質量
興趣是入門的向導,是激發學生求知活動的重要動力,是學習自覺性的表現,是學好物理的關鍵。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提高學習能力,這是我們每一個物理教師在教學中高度重視的一個課題。下面我就以《平面鏡》一課為例,談一談我是怎樣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物理興趣,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
1.教學案例《平面鏡》
教學目的:使學生知道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并會用來解釋簡單現象,知道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知道平面鏡的應用,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用具:橡皮泥座、平板玻璃、硬紙板、黑白對半的紙、蠟燭2支、火柴、直角三角尺(學生用)、投影儀、平板玻璃、蠟燭、潛望鏡等。(教師用)
教學過程:
1.1 創設情境。
(1)從“猴子撈月”的童話故事引人課題。
(2)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設疑啟思:當你站在穿衣鏡前,鏡中的像在什么位置?它和物有什么關系?物的位置改變時,像有什么變化?
1.2 實驗探究成像特點。
1.2.1 教師介紹實驗裝置,指導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探究。
(1)鋪放硬紙板、黑白格紙、安裝玻璃板。
(2)點燃一支蠟燭放在鏡前,將另一支蠟燭放在鏡后,使其與像重合,在方格紙上記錄物、像位置A與A1。
(3)將鏡前蠟燭移動位置,重復上述操作,記下物、像位置B、B1。
(4)熄滅蠟燭,抽出紙板,連接AA1、BB1。
1.2.2 作圖分析成像原理。
(1)設疑啟思:將實驗中的玻璃板換成平面鏡,并點燃鏡前的蠟燭。
問題:同學們能看到幾根燃燒的蠟燭?
生答:兩根。
問題:鏡前點燃的蠟燭同學們為什么能看見?
生答:是因為它發出的光線進入了我們眼睛的緣故。
問題:鏡子里面的蠟燭同學們又是怎樣看到的呢?
(2)作圖分析:邊講解邊完成下圖,說明蠟燭上的一點S射向平面鏡許多光線,這些光線經鏡面反射。畫出任意兩條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
問題:如果反射光線正好進入鏡前你的眼睛,你將如何觀察,并產生什么樣的感覺?
生答:沿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看去,會覺得光線好像是從鏡后的S1射來的。即S1就是S的像點。
問題:該像是實像還是虛像?為什么?
生答:是虛像。因為S1點在鏡后并不存在,它是由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的。
1.2.3 歸納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由各組匯報實驗探究結果,歸納出平面鏡成像特點:①像和物大小相等;②像和物連線垂直鏡面;③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④平面鏡成的是虛像。
1.3 遷移運用。
(1)讓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應用。如桂林花橋、銅鏡、水中倒影等。
(2)綜合運用:投影潛望鏡。讓部分學生通過潛望鏡觀察。講解潛望鏡原理和制作,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3)作業:制作潛望鏡。
2.教學體會
2.1 在教學中把所學的物理知識與日常生活、生產中的現象相結合,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物理知識在實踐中的作用,體會到應用所學知識去認識未來世界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習的濃厚興趣和高漲的學習激情,使他們真正感到物理是有趣的,物理是有用的,物理的前景是誘人的,我們必須認真學好物理。
2.2 突出物理學科的特點——觀察和實驗。教學中讓學生通過科學的探究,在學習中體驗物理,在體驗中感受物理,從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物理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一定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