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博物館考察報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博物館考察報告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博物館考察報告范文1

本文運用建構主義與社會文化觀學習理念,在教育哲學的層面分析美術學院美術教育專業開設藝術考察課程的重要性與前瞻性。建立新的學習觀點與理念并用其反思評鑒美術學院藝術考察課程活動式教學實踐。

一、藝術考察課程所依據的學習理念

藝術考察課程所依據的是建構主義學習觀與社會文化觀學習理念。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只有通過把個人世界里的經驗組織起來以提高個人面對世界的效能,學生才能主動地建構自己學習的求知方式”。①建構主義的情境式學習是通過問題解決而進行的,是一個建構過程。學習者與環境互動并主動地對外在的經驗加以篩選、組織和整合,學習者無須依賴一些既定的程序來進行心智活動。社會文化觀強調實踐活動對學習發展的重要性。把活動與社群文化有組織地聯系起來,并強調認知過程從屬于社會過程和文化過程。學習活動與社會情境和文化情境有密切關系。學習是因共同參與實踐社群文化而產生的。建構主義觀與社會文化觀相輔相成。在實踐中面對特定情境時,尋找有意義的解決方法。學習應成為學習者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相互撞碰、開放式學習。學習者依據自己的活動,在具體的學習環境和空間建構自己的學習方式,在具體的社會文化背景中生成學習的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這樣的學習是創生式學習,筆者稱為“藝術考察活動式學習”。

二、藝術考察課程中學習者與教師的關系

教學變成考察活動,教學不再是說教,而是協作和幫助,教學成為考察活動的組織和協作式的框架與在具體考察情境中上下求索發現與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變成考察者并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習與考察成為主動參與、主動進取,在興趣與激情的引導下,在開放的環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學習與考察。在具體的學習環境和社會文化背景中碰撞創生出自己的學習考察成果。教師變成考察者的協助者和服務者,與考察者共同建構考察方法,在具體的社會文化背景中與學習者、考察者共同建構考察成果,當然也是學習者進行學習與考察活動的咨詢者和解決問題的協助者。

下面筆者具體列舉一些藝術考察課程課例:

1.課程簡介

藝術考察是藝術情景式實踐教學。運用建構主義學習觀與社會文化觀學習理念,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通過學習者的親身感知與體驗使學習者做到知行合一,自主建構藝術與生活、藝術與文化、藝術與社會的動態關系,擴展藝術視野,提高學生全面藝術素質與文化修養。在國內選取藝術考察對象如石窟、碑林、專題博物館、民居、帝王宮殿、帝王陵墓、名山大川等。

2.教學目標

擴展學習者的藝術視野,感知與體驗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學會對各門類藝術的賞析、考證并能深入研究,提高對藝術的研究能力與審美能力。通過訪問民間藝人、著名畫家、民俗專家,以畫速寫、做筆記、記錄影像等動態情景式學習方式獲取藝術資料,為各門美術專業課搜集素材。通過藝術考察的一系列活動,學會欣賞、感知、探究不同時代的藝術品,獲取優秀藝術經驗與豐富的藝術知識,培養學習者熱愛優秀的中國文化,開發學生的藝術創作思維,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3.教學重點與難點

了解不同地域的傳統文化、風土人情、民俗等,探究其與藝術的關系。提高學習者生動準確地感知考察對象藝術特征的能力,掌握快速記錄與把握藝術要領的能力。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習者舉一反三、實事求是、應目會心以及應物象形的藝術思維與實踐能力。

4.教學內容

根據教學內容,確定藝術考察對象如石窟、專題博物館、民居、名山大川等。先聘請專業導游或當地專家、學者講解其文化、藝術、歷史價值。教師作為學習者的首席與學習者共同學習。在聽完介紹之后教師與學習者討論、探究、訪問并進一步深入考察。在考察的真實情景中教師給學習者傳授搜集考察資料的方法。

(1)學習者根據考察的不同地域,自由選擇藝術考察的側重點,如游歷名山大川、名勝古跡,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

(2)學習者訪問民間藝人,欣賞民間藝術,感知民間藝術的表現形式與方法,獲取藝術靈感。

(3)參觀考察不同專題博物館,提高審美欣賞能力,提高藝術視野和藝術感知能力。

(4)學習者搜集自己感興趣的藝術素材,根據自己的特長,認真整理考察記錄。

5.考察延伸與藝術考察報告和撰寫考察學術論文

(1)學習者通過不同獲取信息的方法與方式如速寫、筆記、影像等,仔細分析并深入細致地整理自己獲取的信息資料。

(2)把藝術考察的對象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以及中國人傳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整合探究,深入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特征。

(3)教師講授考察報告、學術論文的撰寫方法與要求。

(4)藝術考察外出時間為15天,回校整理資料、圖書館查閱資料、完成考察報告和撰寫學術論文共15天。

6.考核方式

課堂教學包括教師講授考察報告及藝術考察學術論文的撰寫方法與要求。學生按照課程要求撰寫考察報告與學術論文,教師根據文章質量、課堂表現與考察態度情況,給予綜合評價,以百分計入成績。教師根據質性與過程性評價方式,把分數與學生的過程性成績客觀地填入下表。

三、為什么要在美院美教專業開設藝術考察課程

美術院校美術教育專業本科學生學習中國畫等專業基本功的同時,還應該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與美術史,加深對國學包括儒、釋、道文化的研究,培養研究型人才。美術包括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建筑等綜合概念。開設藝術考察課程主要是開闊學生藝術審美視野,感知不同地域風土人情,賞析經典藝術品,提高藝術審美能力。通過速寫、筆記、影像等記錄方式,為專業課收集素材。通過藝術考察活動培養學生以優秀的中國文化為底蘊,開拓創作思路。藝術考察課程中,教師以藝術考察活動式學習方式引導學習者參觀名勝古跡、洞窟壁畫等,培養學習者搜集資料、篩選信息和研究問題的能力,以及創作、互動、整合、展示的綜合性藝術和文化素養。教師引導學習者在社會生活或藝術環境中了解與國畫課程內容相關的知識與能力,鼓勵學習者接觸多樣的文藝形式,豐富文化素養,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并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發表見解。學習者在社會生活情境與藝術考察活動中提高體驗藝術的綜合能力,并形成學生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情感、態度等綜合人文素養。

美術教育專業學生更應該明白自己將來做中小學美術教師或藝術教師,要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美術與藝術史與發展軌跡,這些具體的美術史與藝術史真正的存在方式是生態的存在于地面、地下與民間。所以給美術教育專業的學生開設藝術考察課程更顯重要。

結語

博物館考察報告范文2

Abstract:The museum security systems provide security for the museum, it is a very important. the museum security system of planning and detailed design work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關鍵詞:博物館安防系統;規劃;設計

Key words:museum security system; planning; design

中圖分類號:X9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06-0073-01

1系統規劃

安全防范工程設計需要遵循的準則:①必須依法進行。②應該因地制宜。③注重防范效果。④設計時必須遵循技防、物防、人防相結合。⑤在進行系統規劃設計和設備選型時,要注意系統整體架構的合理性,充分考慮系統硬件和軟件的安全性、可靠性、維修性、維護保障性、先進性、兼容性、可擴展性、經濟性和系統的適用性要求,提高系統的抗干擾、抗破壞能力。

2系統設計

2.1 入侵報警系統的設計和選型。

①外周界防護。外周界與復雜的周邊環境相鄰,人防和物防的難度相對較大。進行安防系統設計時,要結合博物館的環境結構特點,在盡可能加強物防設施的前提下,建立外周界技術防護,為完善縱深防護體系、感知風險事件提供前沿保障。

②監視區。監視區指室外周界報警或周界柵欄所組成的警戒線與防護區邊界線之間所覆蓋的區域。監視區的建立,可以從宏觀上全面監控博物館的各種動態、靜態情況,為外周界報警后提供實時的圖像復核,同時還在外周界與防護區之間形成具有一定深度的緩沖帶,如果出現非法闖入防區,則立即向控制中心發出報警信息。監視區內設置的視頻監控設施以遙控攝像機為主,在主要通道、觀眾出入口、停車場出入口以及博物館隱蔽的位置可設置固定攝像機,以加強對重點部位的監控。選擇攝像機時應選用低照度和全天候配置。監視區內可根據現場情況和實際使用需要設置聲音探測裝置,當周界報警發生時,實時聯動攝像機、輔助照明燈和聲音探測器進行音/視頻復核。

③內周界防護。內周界防護主要包括對建筑物墻體的各種進出風口、門、窗等的防護,它既是整個防護體系的內周界也是防護區的外周界。在對它們進行物理防護的基礎上,也應該加強技術防范措施。根據內周界防護部位的不同,可以考慮選用的前端設備有:主動紅外探測器、被動紅外/微波入侵探測器、振動探測器、玻璃破碎探測器、金屬柵欄斷線報警裝置等。

④防護區。防護區通常意義上就是指展廳。其有兩個特點:一是防護目標所在區域,二是公眾頻繁出入的區域。防護區或內門、窗、出入通道、通風口、天花板檢查口等相對薄弱的部位要實行部位防護,組成防護區的外部防線。適用于部位防護的入侵探測器有:門磁開關探測器、被動紅外探測器、多普勒微波探測器、玻璃破碎探測器、微波紅外雙技術探測器、金屬柵欄斷線報警器等。防護目標所在區域,應具有多種不同探測技術組成的交叉入侵探測系統。在進行空間防護設計時,必須嚴格按照規范要求,針對現場實際的結構布局和使用環境,充分考慮探測器工作的可靠性、有效性,選擇適用的防入侵探測設備。每種探測器的布設都應控制在其有效探測范圍內,避免臨界應用。同時,通過不同探測器保護范圍的交叉覆蓋,各種防范技術相互補充,保證防護區域內的所有警情都無一遺漏地被響應。適用于空間防護的入侵探測器有:被動紅外探測器、多普勒微波入侵探測器、超聲波入侵探測器、微波紅外雙技術探測器、聲控探測器、超聲波探測器等。

⑤。主要是指文物庫房、展柜和重要目標。進行防護設計時,要在外周界、內周界、部位防護和空間防護的基礎上,根據庫房建筑特點、展柜分布、展柜內存放的文物種類、大小及重要程度的不同,在盡可能加強物防設施的基礎上,選用適當、有效的報警探測器。系統配置要有靈活性,預留適當的管線,以滿足不同防護目標對技術防范的要求。適用于重要目標防護的入侵探測器有:智能物品移動探測器、主動紅外探測器、被動紅外探測器、微波紅外探測器、微波墻、超聲波探測器、視頻移動報警等。對于特別重要的防護目標和部位,在加強實體防護的基礎上,可考慮設置多種不同技術種類的探測器,形成探測范圍的交叉覆蓋,提高防護目標的安全性。

2.2 聲音復核、視頻監控系統的設計和選型聲音、圖像復核是確認“險情報警”與“誤報警”的輔助識別手段。聲音復核系統的現場拾音功能,應大于探測器的覆蓋范圍,并能清晰地聽到現場的話音,人走動、撬、挖、鑿、鋸時發出的聲音;聲音復核應與報警信號同步,并有實時錄音取證功能,錄音回放聲音的失真度≤5%。視頻監控系統對建筑物內(外)的主要通道、電梯及文物展廳、文物庫房、文物暫存室等重要部位和場所等進行圖像實時監視和有效記錄、回放;記錄、回放的圖像的質量應滿足追溯舉證的管理要求,圖像質量不低于四級;視頻監測系統要與防入侵報警系統、門禁系統等其他安全防范體系聯動運行,使防范能力更加強大。攝像機的性能指標,特別是光照度指標,針對彩色和黑白攝像機,依據民用閉路監控電視系統工程技術規范(GB50198-94)中的有關條文,根據考察報告的現場光照參數進行配置,并考慮環境光照的變化和攝像機觀察的范圍,逐一進行計算和配置攝像機鏡頭。

博物館考察報告范文3

[關鍵詞]教改 探索 思考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18-0083-02

[收稿時間]2013-05-27

[作者簡介]李閱民(1965-),男,山東菏澤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講師,研究方向:中國近代史。韓玉芳(1975-),女,陜西渭南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化。

為學生上課狀況,優化教學效果,使中國新現代史綱要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課程,課程組決定開展教學改革。經過幾年的論證、探索、總結,我們終于在2012年將一系列教學改革的措施凝練為“多元教學模式”。本學期,我們又對此模式作了進一步完善,現公之于眾,以求同行指教。

一、“多元教學模式”的一般定義

所謂“多元教學模式”,就是將多種教學形式、教學手段、教學元素有機結合、綜合運用的教學模式。

二、“多元教學模式”的一般形式

1.在上課形式上,將原來教師講課為主的“滿堂灌式”、“注入式”教學模式置換為理論課(教師講課)、研討課(學生研討)、實踐課(社會實踐)并重的“三合一”教學模式,每種上課形式教師均要根據教學內容寫出相應的教學設計。

2. 在施教地點上,將原來只在教室內上課拓展為教室內、校園內(教室外)、社會上(校園外)多地點上課。一般情況下,教師講課、學生研討統一安排在教室內進行;社會實踐中教師推薦的紀錄片、相關歷史題材影視作品觀賞由學生自選時間在學校圖書館視聽室、電子閱覽室等地方完成;社會實踐中的課外考察、參觀等項目,安排學生在校園外教師推薦的地點進行;社會實踐中的課外閱讀,由學生自選地點閱讀教師推薦的眾多參考書目中的一部分書籍(可以是電子書籍)。

3. 在時間分配上,一般情況下教師講課安排一課時,學生研討也相應安排一課時(即每次上課,采用“一節講課+ 一節討論”的方式進行);社會實踐活動一般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完成,不單獨占用上課時間。

4.在作業形式上,將原來在書上找答案、抄答案的“死”的作業形式改為動腦、動手、動眼的形式多樣、內容不一的“活”的作業形式。如老師推薦書目的讀書報告,相關歷史題材影視作品、紀錄片的觀后感,相關歷史遺跡景點、紀念館、博物館考察報告,相關歷史問題的小論文等。

5. “多元教學模式”的簡明公式為:教師講課 + 學生研討 + 社會實踐 + 靈活作業。

三、“多元教學模式”實施的前置條件

1.教師能對教材內容透徹理解、靈活處理,從而能將原本兩節課才講完的內容安排在一節課講完且不傷大意。這是實施“多元教學模式”的前提。

2.教師能準確抓住每一章的核心問題、理出其內在邏輯并圍繞它設計一系列問題,從而引導學生一步步由淺入深領會問題的本質。這是實施“多元教學模式”的基礎。

3.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很好的研討題目和社會實踐項目。這是實施“多元教學模式”的關鍵。

4.課程組成員齊心協力。個人的智慧總是有限的,課程組成員只有相互合作,彼此均最大限度地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和專長,才能在業務水平上相互促進和提高,最終使大家對教材都有更深、更好、更透的理解,從而把教改推向深入。這是實施“多元教學模式”的保證。

四、“多元教學模式”實施的規則

1.先講課后研討。先講課后研討并不是說講完課就研討。因為研討的前提是事先布置研討題目,并指導學生去查閱參考資料。只有在掌握一定資料的基礎上,經過深入思考,學生研討時才能言之有物、持之有故,才能達到讓學生開闊視野并更好地理解教材的目的。由于查閱資料、消化資料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特地做了這樣的安排:第一周講完課留下相關的研討題目,等第二周上課時,第一節課就安排課堂研討(研討上一周留下的問題),第二節再講新課并布置下一次的研討題目,以此類推。在學生研討的過程中,老師主要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現,負責安排學生發言的順序,提煉學生發言的觀點。等學生研討結束后,老師再根據學生發言的情況進行點評。點評主要是指出學生觀點的可取之處,以鼓勵學生繼續努力。針對個別錯誤的觀點,老師要幫助學生分析究竟錯在何處。

2.教材內容合理優化。理論教學課由于要將原本兩節課的教學內容濃縮為一節課完成,因此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精心優化,優化的原則是“增、減、刪”并重:凡中學教材涉及的內容,要一帶而過或干脆刪掉;凡能反映主題的材料,教師要在教材已有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充實,努力增強其趣味性,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總之,要在一節課的時間里將原來需要兩節課才能講完的內容講完。有些課堂上沒時間講但學生應知應會的內容,教師完全可以通過課外閱讀指導學生去認知,并在下次研討時適當地顧及到這些問題。

3.理論教學多管齊下。教師在開展理論教學時,應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口頭表述、圖片展示、影視回放、原聲再現、專家視點等。理論課除教師主講外,有些歷史問題還要請學生講述,以鼓勵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

4.研討題目數量適中。每次理論教學課結束時,教師布置的研討題目數量最多不要超過三個。太少(如一個題目)不利于學生選擇,難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太多(超過三個)課堂上也沒時間展開討論,達不到深化理解教材的目的。

5.酌情劃分學習小組。為保證研討課的質量,教師要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每個小組10人左右,選舉一位組長。組長根據研討課題的需要,負責組織本組學生查找資料、整理材料、撰寫研討課答辯文稿、指定本組答辯人。教師要鼓勵學生制作多媒體課件闡述自己的觀點。

6.事先公布評分標準。為鼓勵學生積極探究問題和培養學生學術研究的興趣,教師要合理制定并事先公布評分標準,及時給參與研討發言的同學打出成績并計入期末總分。評分的標準以學生分析問題的深度、引證材料的廣度、論證邏輯的嚴密程度為基準,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均給予相應的分數。鑒于學生是以小組為單位準備研討內容,再加上每次研討課因時間所限(45分鐘)一般只能安排七八個學生闡述觀點,所以每位學生回答問題的得分,均認為是該學習小組全體同學的得分。但為鼓勵學生踴躍代表本學習小組闡述問題,特對闡述問題的同學每次額外獎勵一定的分數(不超過所得分數的10%)。

7.精心選擇社會實踐項目。教師要根據講課內容精心選擇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項目。每一章的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參加或不參加,但整個學習過程每個學生至少應參加三次。社會實踐活動包括到相關的歷史遺址、景點考察,觀看相關的紀錄片、影視劇,自編自演歷史情景劇,閱讀相關的專著。每次參加實踐活動,學生應撰寫考察報告、心得體會(觀后感、讀書報告)。根據學生所寫考察報告、心得體會的質量,教師應給予相應的分數。考察報告、心得體會是平時作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期間每人不少于三份。

8.合理分配各項活動所占期末成績比例。學生的學業成績由期末考試得分、課堂研討發言得分和社會實踐得分總加而成。其中期末考試成績占40%,課堂研討成績占30%,社會實踐成績占30%,總分100分。

五、“多元教學模式”的初步總結

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模式基本實現了“三個結合、四個轉變、五個提高”。

所謂“三個結合”,是指“多元教學模式”下教學過程實現了“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教師教學與學生研討”相結合;“教材內容與課外閱讀資料、影視劇、歷史場館”相結合。“三個結合”豐富了“綱要”課的教學內容,深化了學生對相關理論的理解程度,提高了學生對相關歷史問題的認識水平,更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

所謂“四個轉變”,是指“多元教學模式”下教學過程實現了由單純課堂教學向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并重轉變;由教師講解歷史結論向教師指導學生推導歷史結論轉變;由教師釋疑解難問題向教師指導學生思考、探索、解答疑難問題轉變;由學生被動學習向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轉變。“四個轉變”扭轉了學生聽課沒精打采的狀態,激發了學生上課的主動性、積極性,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所謂“五個提高”,是指“多元教學模式”明顯提高了學生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積極性;明顯提高了學生思辨歷史問題的主動性;明顯提高了學生搜集、閱讀課外資料的能動性;明顯提高了學生口頭、書面論證問題的能力;明顯提高了學生團隊合作的意識。“五個提高”最終落實在教學效果上,就是初步實現了政治理論課讓學生“真心喜歡,終身受益”的目標。

總之,經過近幾年的實踐,我們認為,與傳統的“滿堂灌式”、“注入式”教學模式相比,“多元教學模式”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 參 考 文 獻 ]

[1] 周向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與創新[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1.

[2] 周向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與探索[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2.

[3] 易彪.“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開展研討式教學要把握好的幾個問題[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1).

博物館考察報告范文4

關鍵詞: 藏娘唐卡;傳承現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681?穴2012?雪01-0106-07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Zangniang

Thangka Inheritance in Zhongda Township, Yushu County

LIU Dong-mei Zhaxisongbao Zhaxicaicuo

Abstract: This paper is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Zangniang Thangka inheritance in Zhongda, Yushu. The main aspects of this investigation focus on the humane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inheritance,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of inheritance, the form and artistry of Thangka,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from families and temples. The aim is to provide a guide for the protection of Tibetan Thanka and its inheriting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urther study.

Key words: Zangniang Thangka;current situation of inheritance;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本文以青海省玉樹縣仲達鄉藏娘唐卡、畫師及家庭、寺院作為調查對象,通過對以家庭、村落、寺院等傳承模式的唐卡藝術實踐的考察,認識和分析藏族唐卡傳承的人文與地理環境、傳承的歷史與現實、唐卡的形式技藝以及影響傳承的諸種因素,以求全面反映藏族唐卡傳承的現實情況,為進一步研究和實施對唐卡藝術及相關傳承文化環境的保護與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一、田野點概況

玉樹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西南部,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有三江源之美譽。玉樹州州府與玉樹縣政府所在地均為結古鎮,位于扎曲河與巴曲河的匯合處,海撥3680米。據1996年的統計,全州人口248180人,其中藏族占總人口的96.1%,屬康巴[1]。歷史上,這里曾是唐蕃古道的重要驛站,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

藏娘村位于玉樹藏族自治州州府結古鎮以北120公里,通天河南岸,海撥3800米。藏娘是藏語的音譯,73歲的老人昂色告訴我們,藏娘的意思是世界的中心,“雖然衛藏那邊說他們是世界的中心,但我們堅持各有各的說法”。歷史上的“藏娘”并不單指一個小村子,而是涵括桑周寺周圍、通天河兩岸的八個村落的區域,稱為“拉扎德嘉”(藏語音譯,意為神裔八村),具體指藏娘(包括仲青、外達、次嘎)、郭達、歇格、寨格、貝格、多通、葉達、格松達等自然村。現在藏娘是一個自然村的名字,在行政上和另外6個自然村一起合稱歇格村,屬玉樹縣仲達鄉,離鄉政府所在地有40公里。

由于村莊境內的藏娘佛塔為佛教圣地,因此這個位于通天河畔的小村在康區乃至全藏都頗為有名。藏娘佛塔相傳由印度高僧彌底嘉那所建,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建于1030年),塔內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的舍利子,人們相信圍繞此塔轉經有無量的功德,尤其對胃病有獨特的療效。每年冬天,待通天河結冰之后,從藏區各地前往藏娘佛塔朝拜轉經的信眾特別多,佛塔附近的草地上全搭滿了帳篷。我們在藏娘村時,村民們正在佛塔下方修建一排排的水泥房,為前來朝圣的人提供住宿。顯然,藏娘村從來都不是一個閉塞之地,只不過因為地理和氣候的原因,與外界的交流極受季節的限制。夏天為高原雨季,泥石流會堵住前往藏娘的鄉村公路,此外,上漲的通天河水也可能將部分路段淹沒,使汽車無法通行。

從佛塔往東不到100米處即是桑周寺,僧舍錯落有致地修建在山坡上,外墻均粉刷成黑、紅、白相間三色豎條紋,是藏傳佛教薩迦派的標志。桑周寺的活佛尼瑪多吉(彌底嘉那第三世轉世)已于2006年圓寂,現在寺院由江永遲村和更嘎澤仁兩位寺管會管家共同主持。寺內現有54位僧人,最大55,最小14歲,主要來自附近的村莊。山下是村莊,這里的民居都是由石頭壘成,古樸而堅固,成為藏娘另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桑周寺內和藏娘村的人家中保存下了大量代代相傳的唐卡,主要由藏娘的歷輩唐卡畫師所繪。這些唐卡繪制精美、畫風獨特,被稱為藏娘唐卡。

至今,繪制唐卡的藝術實踐仍在藏娘村繼續。不少優秀的畫師走出藏娘,遷到州府結古鎮定居,并有畫師經營起了唐卡店,出售電腦噴繪或人工手繪的唐卡;桑周寺在結古鎮商業中心格薩爾廣場成立了一個名“藏娘唐卡工藝交流中心”的唐卡店,并在青海省省會西寧的南山公園建立了一個博物館,展示藏娘唐卡。我們的調查時間是2009年7月11日至26日,調查地點包括藏娘村、結古鎮、西寧等地。

二、藏娘唐卡藝術傳承的歷史與現實

博物館考察報告范文5

【關鍵詞】專業采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一、藝術設計采風的教學內容

藝術設計是藝術設計學的核心,這是因為指導藝術設計創作實踐是藝術設計學的最終目的。藝術設計是一種創造性技藝,需要通過設計實踐來學習。有關藝術設計的學科內容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總結各專業藝術設計(如視覺傳達、產品造形、環境藝術等)的設計經驗,按照各種藝術設計的內容、特性、使用功能等,通過范例闡述設計時應注意的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方法。另一類是探討藝術設計的一般規律,稱為藝術設計原理。其中,作為藝術設計基礎的形態構成和立體設計是研究形態各部分的組合原理和構造方法(包括靜態構造和動態構造)的學科。必須強調說明的是:設計技術不一定都是手頭的工作,也不僅是仰仗手的靈巧,有不少是靠思考進行理智處理的成分。當然,大多數還是由手和眼這些人體器官的靈活動作所承擔的。因此,特別是在學習的初級階段,必須把重點放在提高并加強設計感覺及判斷力方面的練習上。感覺的練習,一是靠比較(有比較才有鑒別),二是要理解(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好地感覺它),三是依照“計算-視覺化-對臨-背臨”的步驟,將計算轉為直觀化。

二、藝術設計采風教學方法

1.培養學生對民族藝術的感悟能力

藝術源于生活,作為藝術設計的學生應該將自己的設計靈感深深地植入到民族藝術和民間文化的沃土之中,從藝術設計專業的角度去理解和研究民族民間藝術,創造性地發掘和利用本民族民間藝術的能力。如何使專業采風課程真正成為專業設計與實踐教學的延伸,用以拓展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空間,對于培養學生感悟民間民族藝術和專業設計能力有著普遍的現實意義。

我國民族藝術和民間文化不僅豐富,而且根基厚實,影響深遠,作為專業設計元素,可以說取之不盡,用之不完。專業采風的根本目的就是讓學生面向社會、深入生活,從傳統文化民族藝術中汲取豐富的創作素材,感悟其文化底蘊,深入體驗、學習其藝術語言和表現技巧,開闊藝術創作視野,為后續課程攝取和積累必要的創作素材。因此,專業采風要根據專業特點,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外出,選擇帶有鮮明傳統文化特點以及具有專業價值的民族藝術集中地區進行考察,讓同學們親身感受到民間民族藝術的設計精華,對當地的民風、民俗和歷史文化進行了解,捕捉設計靈感,獲得第一手資料作為設計的前提元素。如服裝設計專業采風一般會選擇民族服飾相對集中的貴州、云南、廣西等地進行民族服飾的考察。在這些地區,學生能夠感受到不同民族的風土人情和獨具特色的民族服飾文化,體味華夏文明的深邃與悠遠。通過深入少數民族村寨,走進少數民族家居,采集和觀看他們的節日盛裝和最原汁原味的民族服裝,教師進行現場品評,積極引導學生了解民族服飾藝術。同時,充分利用當地公共博物館及私人博物館、文物資源、藝術家工作室和藝術作坊等進行現場教學,盡可能地讓學生多看一些東西,多了解一些東西,拓寬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見識,從中汲取營養并運用于今后的服裝設計和藝術創作當中。

專業采風廣泛利用校外的各種資源,構建了一種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充分拓展了學生的專業知識深度和廣度,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專業設計品位,使學生在采風過程中不僅親身感悟到少數民族服飾藝術的基本特征,還能夠用全新的視角,更深刻地感悟到其藝術魅力,并最終將民族元素運用于專業設計之中。因此,專業采風對培養學生形成民族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的設計風格和提高專業設計能力而言,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途徑。

2.培養學生對專業資料、信息的搜集整理能力

任何藝術設計與創作都離不開與專業相關的資料搜集,豐富的資料信息不僅是專業設計的前提和基礎,還可以能動地激發創作靈感。現代社會人才能力結構的要求,主要體現在對知識的獲取能力、知識的運用能力和知識的創新能力上。因此,專業采風課程正是基于學生對專業知識獲取能力培養的考慮,要求指導教師應根據專業需要有目的地組織學生收集、整理素材,研究、挖掘生活和傳統中的文化藝術資源。通過訪問民間藝人,走進藝術作坊進行實踐操作,參觀考察各種民俗活動,讓學生從中發現有價值的信息,指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利用多種有效手段獲取專業素材,教會學生如何整理與歸納信息,以及如何判斷和識別信息的價值并合理恰當地利用信息。

在服裝設計專業采風中,我們要求學生不僅要搜集不同民族的服飾資料,還要從民族審美、民族風格、生活習俗甚至地理環境等方面入手,發掘他們的內在聯系,用記錄法、測量法、圖示法、拍攝法表達調查結果,這樣可以將民族服飾造型設計及服飾圖案設計最直觀地呈現出來。同時,學生要對獲取的資料、信息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出不同民族特定的服飾造型、結構、慣用的色彩和形式特征,發掘和體味出它的意蘊、美感和其中的民族審美習慣,并形成圖文并茂的考察報告。由此可見,專業采風讓學生對搜集、歸納整理資料、信息的意義有一定的認識,鍛煉了他們分析提煉資料、信息的能力,同時也提升了學生對傳統文化藝術的審美鑒賞能力,并使之能夠服務于專業學習與實踐。

3.培養學生的成果展示設計能力

專業采風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表現與交流的平臺,全面展示專業采風成果。當專業采風課程結束后,同學會根據自己專業的特點,以采集的各地風土民情為素材精心制作參展作品,其中包括創作實物、攝影作品、繪畫作品、手工藝品以及幻燈和錄像等多種作品形式。以服裝設計專業為例,學生能夠充分利用專業采風中所收集的素材,經過加工、提煉進行以民族為元素為主題的時尚服裝設計。在他們的作品中除了可以捕捉到最新的時尚信息,還充分顯示以民族服飾文化為根基的創新意識和設計方法,很好地將民族服飾元素融入現代時尚設計當中,使設計作品傳遞出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的底蘊和深藏其中的民族精神。通過他們所展示的作品讓人看到了成功的服裝設計能力培養源于根基作用,而這個根基就是重點突出和透析出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的內涵。是專業采風讓同學們深刻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民族服飾資源的豐富多彩,而這寶貴的資源必將成為他們今后職業生涯設計與創作的靈感源泉。

專業采風是藝術實踐活動的一個重要過程,它為學生提供了課堂教學延伸和拓展的一個廣闊空間。專業采風作為學校教學的有益補充,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通過不同角度探索獲取知識,對于學生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培養起到關鍵作用,并具有其他教學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實踐證明,有效利用專業采風的教學功能是提高學生藝術素質、增強藝術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也對培養學生綜合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馬鵬舉,呂維正.藝術設計采風教學的思考.《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5期

[2]劉萍.淺談藝術設計專業的藝術采風教學.《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年18期

博物館考察報告范文6

海州疆域的地望涵蓋是海、贛、沭、灌,沭陽與海州在地域上的緊密關聯,是清晰的歷史烙印,它是灌河水在海州大地上的精心的千年鏤刻。

吳承恩在淮安,除了他父親倒站門的徐家以及他姐姐的夫家,可謂舉目無親。兒子吳鳳毛雖與戶部尚書的重孫女有婚約,卻因鳳毛的夭折,并無實際的過住,所以吳承恩對自己在淮安的親誼環境頻頻嘆喟:“窮!孤!”

然而,與吳承恩祖居地同飲一河水的灌河上游,住著一戶與吳承恩家“親上加親”的胡家,世人譽稱“長淮名門第一”。主人是被吳承恩稱為舅舅加老師的胡璉,是位資深的朝廷命官。 他的兒子與吳承恩既是表兄弟又是連襟。與胡家兄弟同榜的海州舉人張朝瑞,正是那位最先記錄云臺山水簾洞的文化人。

乾隆十二年(1747)年,淮安人吳進在“朐山(今海州)友人家”發現了吳承恩的遺著——《射陽山人存稿》,詩文中閃出一個令人注目的身影,吳承恩多次稱他為“我師”,而且是“我舅”。他就是沭陽縣新河人胡璉。

吳承恩為胡璉的孫媳婦寫壽詞,詞中載述,當時的胡璉家族,被稱作“長淮名門第一”,《嘉慶海州直隸州志》也不厭其詳地為他和他的孫子、重孫一家四人立傳。胡璉中進士后,由南京刑部侍郎出任閩廣二省兵務道,又當了幾年巡撫,官至戶部右侍郎。

在胡璉的學生中,吳承恩算是功名最下、官階最低的。那位大名鼎鼎的鄒東廓,以童子受業于胡璉,成了正德榜的第一名進士,歷任國史編修、國子監祭酒(國立太學校長),死后得名號為“文莊”;那位在朝廷執詹事府的程松溪,也是受胡璉啟蒙入學,歷任工部侍郎,供事西苑,死后獲名號作“文恭”……

只有吳承恩,連個舉人也沒有得著,年過半百,為了求個八品官職,不得不強忍屈辱到南京國子監當了一名太學生,九年寒窗,混了個長興縣丞(相當于副處級)。

雖然,吳承恩的老師胡璉給他以極好的啟蒙,以至他能夠在家鄉獲得“淮自張文潛以后,一人而已”的贊譽,繼而又能獨領,成就了一部世界名著;可是,在吳承恩的家境上,胡璉卻終于未能幫襯一點。吳承恩的父親倒站門接管了一間小店,按照淮安地方官的“土政策”,必須納兩倍的稅,盡管吳承恩憤憤不平,最終也只能無可奈何。

吳承恩在自己的詩文里提到與自己有師生關聯的人事主要有三處,一是在《留思錄序》以及《祭卮山先生文》里聲稱自己是葛木和孫繼魯的“門下士”;二是在《德壽齊榮頌》中稱李春芳父親李鏜為“我老師”;三是在為胡璉孫媳婦寫的六十壽序里稱胡璉為“我師南津翁”。向地方最高長官稱“門下”與徑直稱呼“我師”,遠不是一回事。

胡璉,號南津,祖世業儒,為古海州望族。吳承恩在為胡璉兒媳婦牛夫人七十壽辰寫的障詞中有一首“百字令”,盛贊了胡家門廷的高峻:

“長淮南北,試問取、誰是名家居一?我舅津翁,人都道,當代檐廊柱石。”

1978年,我在刊于《徐州師范學院學報》的《云臺山、吳承恩與西游記》一文中依據上述文獻指稱海州人胡璉是吳承恩的老師和舅舅,并將海州志乘中的載述與吳承恩的相關詩文加以對接印證,但學界的反映不一。吉林師范大學的蘇興先生1979年發表在《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上的《追蹤吳承恩行跡南行考察報告》中沒有關于胡璉的任何材料,直到1981年,在出版的《吳承恩小傳》里,認同了這一史實。

2006年12月,為編制連云港市博物館的《明清小說與連云港?西游記文化》專題陳列大綱,我再次前往淮安考察吳承恩故里,與淮安《西》學隊伍的領軍人物、我的老朋友劉懷玉先生談到淮安之行結束后將赴沭陽造訪胡南津的故里,著有《吳承恩論稿》以及《吳承恩詩文集箋校》的淮安人劉懷玉同志勸我:

“我的印像中、吳承恩沒有認胡南津為老師,胡久居山陽(今淮安楚州),沭陽不會有什么——你不要去了。”

是的。蘇興先生雖然也承認吳承恩認胡南津為老師,但只愿意推定胡南津曾在辭官之后于淮安的龍溪書院主持過講席。

可是,海州方志載有很多在胡璉辭官離任回鄉時朋友們寫給他的文字,皆清晰地寫明“南津致仕歸沭陽”,太常寺卿穆文簡這樣寫;刑部員外郎也這樣寫。尤其要緊的是,在淮安知府陳文燭回憶“興學造士”的地方官中以及吳承恩追憶龍溪書院的主持官員里,都只提到葛木和王鳳靈,并沒有胡璉:

“憶昔龍溪鳴鼓鐘,后有王公前葛公。”

而這個“王公”,嘉靖十三年就離開淮安,龍溪書院隨之困頓。早已年過花甲、剛剛辭官回到沭陽的胡璉,其心境、家境,都極須靜氣平心,縷分條析,怎么可能急著到淮安龍溪書院去主持講席?

所以,吳承恩認胡南津為師,只能是戚緣關聯背景下的師徒授受。因為,胡南津既沒有在淮安府學做過教授或訓諭之類的教官,也未參與過對吳承恩進學成為秀才的選拔,當50多歲的吳承恩求學南京國子監之際,胡南津已先此十多年的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離世,絕無可能在南京做過吳承恩的學師。

吳承恩與老師胡南津家的親戚誼緣,卻很不一般,正如他在為胡南津兒子胡效才的夫人牛氏寫的七十壽辰障詞里所說,吳、胡兩家“累葉周親,亦是連枝嬌客”——既是多方面的至戚親眷,又是稱觴無間的連襟兄弟。

吳承恩的第一位夫人姓葉,是明代弘治年間戶部尚書葉淇的曾孫女,當葉氏的獨生子吳鳳毛夭折之后,吳承恩又娶了一位夫人,她應該就是胡南津兒子胡效才的小姨子吳牛氏。“周親”就是至親,是包括父母在內的最親近的親屬和戚屬,根據《禮記?三年問》所載,至親間,如有亡逝,喪服要滿一周年才可除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免费高清视频 | 国产最新精品视频 | 日韩综合在线 | 欧美日韩极品 | 欧美中文一区 | 日韩欧美亚州 | 在线观着免费观看国产黄 | 亚洲欧美另类专区 | 国产观看在线 | 日韩在线视频精品 | 国产毛片一级国语版 | 国内免费视频成人精品 | 广东东莞一级毛片免费 | 四虎成人精品免费影院 |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在线 | 国产精品免费视频网站 | 国产人成久久久精品 |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 午夜欧美 | 97热久久免费频精品99国产成人 | 国产精品免费网站 | 中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 日韩在线电影 | 黄色一级视频免费看 | 免费看一级黄色毛片 | 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永久免费观看的毛片的网站下载 | 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欧美 | 日韩欧美在线综合网 |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 | 国产免费观看视频 | 欧美操 | 欧美日韩国产乱了伦 | 夜夜操夜夜爱 | 国产欧美久久一区二区 | 激情另类国内一区二区视频 | 精品123区| 一级毛片在线看在线播放 | 一区二区视频在线播放 | 国产一级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