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貿易進出口論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貿易進出口論文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貿易進出口論文

貿易進出口論文范文1

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濟具有正反兩方面的影響。從正面來說,人民幣升值意味著人民幣的國際購買力增強,有利于降低進口商品價格,使國內消費者受益,同時,也可以降低以進口原材料為主的出口企業的生產成本。從長期來看,人民幣升值有利于促使國內企業努力提高產品競爭力,增強中國企業國外投資能力。

人民幣升值,對出口導向型行業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出口價格的相對提高,這意味中國產品在國外價格競爭力的下降。另外,出口企業還會遭受出口收入轉化成人民幣時的匯兌損失,以及由于出口量減少造成的損失。

人民幣升值對外貿企業的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直接匯兌損失。企業從簽訂合同到合同真正履行需要幾天甚至一月時間,買方按合同付價,隨著人民幣對美元的不斷升值,外貿出口企業結匯時就會產生較大的匯兌損失,影響企業盈利。以紡織業為例,我國紡織品出口基本上是用結算方式,一季度人民幣兌美元的升值使該行業出口企業普遍遇到很大困難,企業的利潤空間基本上消失。

(2)對于國內采購企業,人民幣升值導致成本上升,國際上成本優勢逐漸喪失。

(3)出口成交難度加大且具有不確定性。針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變化較大的情況,大部分中小企業出口成交具有不確定性。例如,多數出口加工企業交貨期一般在3-5個月,企業計價時要考慮到幾個月以后的匯率水平,多數企業用6.6-6.7的水平計算,由于產品多數屬于低附加值產品且沒有定價權,客戶往往不能接受美元報價進行提價,訂單因而轉向越南等其他國家。

據南昌海關統計,2008年上半年,江西省進出口總值達62.2億美元,同比增長55.3%。在人民幣大幅升值的前提下,江西省對外貿易保持50%以上的高速增長,主要是得益于進口的大幅增長和多晶硅等少數出口產品的迅猛增長。

雖然2008年上半年的出口保持高速增長,但主要是由少數出口產品帶動的,在此次調研中,多數出口企業目前處于艱難境地,處于困難的企業整體出現以下幾大特點:

①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產業受損嚴重。產品附加值低,其出口利潤空間小,人民幣升值以后,其經營、生存壓力較高附加值產品更大,有些甚至將無法繼續出口。以紡織業為例,2007年三分之一的紡織企業利潤率有6%-10%,整個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只有3.9%,2008年一季度人民幣對美元升值達到4.49%,使得很多企業面臨的是做多虧多的境地。

相對而言,高附加值的產品,由于其有較大的利潤空間,且有一定的定價權,人民幣升值造成的損失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得到消化。

②原材料國內采購,出口采用美元結算的企業影響較大。

調研中,一家名為廣盛電子的企業稱,人民幣升值對企業影響很大,他們采用的模式是內購外銷,也就是原材料國內采購,產品國外銷售,2008年以來,僅匯兌損失就高達800萬,而公司的年凈利潤也僅800萬,匯兌損失完全擠占利潤空間。相對而言,儲科電子采取的是原材料進口,產品外銷的模式,該公司工作人員稱幾乎感覺不到人民幣升值壓力。

2江西省進出口企業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2.1企業避險意識和能力較差

由于長期以來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企業規避匯率風險的觀念較為淡薄。在此次調研的眾多企業中,絕大多數企業沒有采取任何經濟手段規避或管理匯率風險,僅僅把匯率風險歸于政策性因素,僅有一家公司利用外匯市場進行套期保值來規避風險。

2.2金融體制改革和金融產品服務創新相對滯后

由于我國金融機構還不具備承擔外匯風險的能力,放開人民幣匯率,未知的風險和沖擊可能給我國金融市場造成很大壓力。

2.3產品附加值低

產品附加值低的加工貿易導致企業沒有定價權,在國際市場上處于被動地位,人民幣升值擠壓利潤空間,產品漲價又不被顧客接受,所受沖擊比較大。

3對策建議

(1)原材料與上游產品價格大幅上漲。綜合計算,由于原材料及上游產品價格上漲,國內企業生產成本上升了20%-30%,成為推動企業成本上升的第一因素。

(2)國內外貿政策的變化。近幾年來,由于國際貿易順差不斷拉大,國內被迫調整了外貿的出口政策。調整的基本方向就是對勞動密集型低加工工業的出口予以限制,給企業制造了很大的成本。尤其是對紡織鞋帽、珠寶首飾、皮革、加工、飼料等傳統優勢產業沖擊較大,這些企業又集中在珠三角地區。

(3)央行實施貨幣從緊政策影響。央行嚴格限制貸款規模,進一步加劇了出口加工企業資金困難。

在此次調研中,我們發現,從產品需求彈性的角度分析,人民幣有限升值對出口會產生一定影響,但是不會對出口產生嚴重打擊。出口企業的艱難情況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在政策制定方面也需考慮到上述幾大因素。從企業自身角度來看,應對策略的選擇比較重要,政府積極地對外貿企業應進行該方面的引導。

①外貿企業應該高度關注外匯市場,采用金融手段積極規避外匯風險。

要引導企業轉變經營理念,提高企業的主動避險意識,并引導企業加大該方面專業知識和人才的引進,使企業掌握匯率避險方法、工具,進行主動避險。

②開拓新的出口市場,同時擴大內銷,雙管齊下。

長期以來,江西的三大出口市場分別是歐盟、美國、中國香港。今年上半年則發生巨大變化,排名前三位的為歐盟、美國、東盟,出口額分別為6.8億美元、3.8億美元、3.5億美元,東盟躍升為江西省第三大出口市場。這一現象也表明,在人民幣升值的環境下,為了更大的利潤空間,存在出口市場轉換的趨勢,這種轉移也緩解了人民幣升值對江西省外貿的影響。同時,大多數出口企業在此刻都在積極地拓展國內市場,保存利潤空間。

③優化產品出口結構。

外貿企業提高應對能力的根本措施是優化產品出口結構,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走高質量、品牌化之路,提高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確保我國外貿企業具有長期的競爭優勢。在適當的時候,我國外貿企業更要大膽的走出去,減輕國內貨幣升值帶來的沖擊力,提高自身的競爭實力,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4)結匯多元化。

外貿企業應該從自身效益出發,在出口結匯時,不要單盯美元一種外幣。根據出口地區不同,經與外商協商,選擇其它在國際市場流通且匯率穩定可靠的幣種作為結匯外幣,如歐元、日元、英鎊等。

從政府角度來說,可以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①調整產業結構。結合自身情況,鼓勵全省各進出口企業堅持以科技進步為推動力,改變過去以初級產品出口為主的格局,大力調整和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對高附加值企業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②鼓勵原材料海外采購。人民幣升值使原材料海外采購具有優勢,由于進口關稅,運輸成本等導致眾多企業對原材料海外采購望而卻步,針對這種現象,政府可以對外貿企業進行一定的進出口運費補貼等政策支持。

參考文獻

[1]林宗卿.人民幣匯率升值對溫州進出口貿易的影響[J].經濟論壇,2008,(8).

[2]唐立楠.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濟影響分析[J].消費導刊,2008,(5).

[3]李源.我國外貿企業如何應對人民幣升值的影響[J].時代經貿,2008,(6).

[4]周勤.人民幣升值對江蘇省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分析[J].職業教育.

貿易進出口論文范文2

目前我國是一個能源凈進口國,以進口石油和天然氣,出口煤炭為主,2005年我國能源凈進口(16945萬噸標準煤)占能源消費(223319萬噸標準煤)的比重約為7.6%,2001年只有1.8%,近年來我國。我國能源凈進口占能源消費的比重呈上升趨勢,2005年我國石油進口量約占世界石油貿易量的6.8%。能源產品的進出口貿易一直作為我國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的最主要方式,它在保證我國能源滿足國民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最重要的能源產品貿易大國之一。

我國能源貿易在礦產品進出口貿易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能源貿易額占全部礦產品進出口貿易額的比重從2001年的24.1%增長到2006年的26.1%;能源產品貿易額迅速增長,2006年能源貿易額1001.87億美元,比2001年232.71億美元增加330.5%,年均增長率達到33.9%。

我國能源產品貿易量大幅增長,2006年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量達到37396萬噸標準煤,比2001年21974萬噸標準煤增加70.2%,年均增長率11.2%。2001年以來,我國能源產品貿易額的增長幅度遠遠大于能源貿易量的增長幅度,能源產品貿易量的持續穩定增長,是其貿易額不斷創出新高的重要原因,同時,能源產品價格的上漲更是導致能源產品貿易額不斷增長的重要原因。

石油對進口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2006年我國石油消費對進口的依賴程度已經達到47.3%。我國石油進口貿易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2006年從9個國家合計進口石油13018萬噸,占當年我國石油總進口量的71.7%。

二、2001-2006年我國能源貿易額占礦產品貿易額的比重

2001年我國能源產品進出口貿易額為232.71億美元,占當年我國全部礦產品進出口貿易額966.56億美元的24.1%,2006年能源產品進出口貿易額為1001.87億美元,占當年我國全部礦產品進出口貿易額3839.01億美元的26.1%。我國能源貿易額占礦產品貿易額的比重總體上呈上升趨勢。

2006年我國能源產品進出口貿易額為1001.87億美元,其中,石油917.54億美元,占我國能源產品進出口貿易額的比重91.6%,煤炭50.7億美元,占5.0%,天然氣33.63億美元,占3.4%,石油的進出口貿易在我國能源產品進出口貿易中我國占絕對的優勢。

三、我國石油進口額占礦產品進口額的比重

2001年我國石油進口額為154.06億美元,占當年我國全部礦產品進口額565.46億美元的27.2%,2006年石油進口額為819.52億美元,占當年我國全部礦產品進口額2302.93億美元的35.6%,近年來我國能源貿易額占礦產品貿易額的比重呈現明顯上升趨勢。

四、2001-2006年中國石油進出口貿易特點和趨勢

我國石油消費巨大,嚴重依賴進口,2006年我國石油凈進口量16286萬噸。從我國石油的進口貿易情況看,我國石油進口量不斷增長,自2001年的8163.2萬噸迅速增長到2006年的18157.0萬噸,2006年比2001年增長了122.4%,年平均增長率為17.3%,從目前的趨勢看,我國石油的進口量還會進一步增長;另一方面,我國石油的進口額增長幅度更大,自2001年的154.06億美元迅速增長到2006年的819.52億美元,2006年比2001年增長了432.0%,年平均增長率為39.7%。2005年我國石油進口量約占世界石油貿易量的6.8%,我國已經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后的第三大石油進口國。從我國石油的出口貿易情況看,我國石油的出口量從2001年1674.1萬噸到2006年的1871.4萬噸,最高的年份2005年為2207.7萬噸,我國石油的出口量變化不大。

2006年位居我國石油進口前九位的國家為:沙特阿拉伯(2471萬噸)、安哥拉(2345萬噸)、俄羅斯(2113萬噸)、伊朗(1864萬噸)、阿曼(1318萬噸)、韓國(1106萬噸)、委內瑞拉(732萬噸)、剛果(542萬噸)和赤道幾內亞(527萬噸),9個國家合計進口量為13018萬噸,占我國石油總進口量的71.7%,我國石油進口貿易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

五、2001-2006中國石油消費對進口的依賴程度

2001年我國石油消費對進口的依賴程度只有29.1%,2006年上升到47.3%,近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導致了能源需求,特別是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長。為緩解國內石油供求的突出矛盾,我國石油進口量逐年增加,石油消費對進口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

六、2001-2006中國天然氣、煤炭進出口貿易變化趨勢

2001年我國天然氣出口量為223.30萬噸,2006年為225.24萬噸,近年來我國天然氣的出口量基本上維持在200余萬噸的水平上,變化不大,從我國天然氣資源和產量分析,未來我國天然氣出口量不會有大的變化。

2001年我國天然氣進口量為489.62萬噸,2006年為605.81萬噸,近年來我國天然氣的進口量維持在600余萬噸的水平上,增長不大,由于我國進口的主要是液化天然氣,而天然氣的大規模輸送必須通過管道,未來我國天然氣進口量增長變化在很大程度取決于天然氣進口輸送管道基礎設施建設的前景。

2001年我國煤炭出口量為9012萬噸,2006年下降到6330萬噸,近年來我國煤炭的出口量逐年下降,由于國家限制高耗能產品的出口,取消了煤炭出口退稅,預計未來我國煤炭的出口量還會有所減少。

2001年我國煤炭進口量只有249萬噸,2006年迅速增長到3836萬噸,近年來我國煤炭進口量逐年大幅增長,年增長率達到72.8%。由于我國煤炭資源在地域上分布不均,北煤南運,陸路運輸成本較高,在符合比較效益的情況下,預計未來我國煤炭的進口量還會進一步增長。

七、我國能源進出口貿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我國石油消費對進口的依賴程度很高,增長很快

2001年我國石油消費對進口的依賴程度只有29.1%,2006年已經上升到47.3%,近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導致了能源需求,特別是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長,在國內石油產量增長緩慢,而石油消費增長迅速,從而導致石油進口量連年大幅增長,使我國石油消費對進口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預計我國石油消費對進口的依賴程度將很快超過50%。巨額的石油進口以及對石油進口依賴程度的快速提高,使我國的石油消費嚴重地依賴于國際市場。

2.我國利用國外石油資源的成本在大幅度上升

自2001年到2006年,我國石油進口量增長了122.4%,年平均增長率17.3%,而石油的進口額卻增長了432.0%,年平均增長率39.7%,石油進口額的增長幅度遠遠大于石油進口量的增長幅度,這說明我國利用國外石油資源的成本在大幅度的上升。

貿易進出口論文范文3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進出口貿易

引言

2005年7月21日,中國政府出其不意地進行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和匯率調整,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即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同時宣布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實現匯改以來已一年整,人民幣匯率彈性循序增加。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的數據,2006年7月31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再創新高,達人民幣7.9732元兌1美元。與2005年7月匯改前相比,人民幣升值了約3.66%。金融市場這一新的變化,無疑將對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人民幣升值的背景及原因

(一)人民幣升值的背景

近年來,人民幣升值問題已經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人民幣匯率存在升值壓力的原因是一個與國際間錯綜復雜的社會、政治、經濟利益相糅合的問題。國際上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日益高漲,主要依據在于中國的貿易順差,巨額外匯儲備等。

2003年,中國經濟在擴大內需投資和對外貿易增長的帶動下,經濟保持年增8.2%的強勁勢頭。一般來說,若一國能保持穩定的經濟增長,則會支持本國的貨幣穩定升值。另一方面,我國近10年來的貿易順差持續擴大,尤其是來自美國的順差,目前已成為排在日本之后全球第二大貿易順差的國家,這是國外要求人民幣升值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中國巨額的外匯儲備。國家都需要保持一定數量的外匯儲備,以支持本國貨幣匯率的穩定。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能力,而且有利于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我國自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以來,外匯儲備的絕對規模和增長速度都持續攀高,至2005年9月底,己達到7690億美元,成為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外匯儲備國。雖然外匯儲備對一個國家的經濟運行至關重要,但外匯儲備并非越多越好;目前我國外匯儲備的各項指標遠遠高于國際警戒線,國內的一些實證研究也表明,我國外匯儲備的增加在長期內影響著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使得人民幣面臨著長期持續的升值壓力。

(二)人民幣升值的原因

根據我國經濟和對外貿易情況,我國曾多次調整人民幣匯率。加入WTO以后,我國經濟和對外貿易持續快速發展,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中國與美、日、歐盟等經濟體的貿易摩擦進入高發期,這些經濟體基于本國內經濟和政治需要持續要求人民幣升值,并對我國施加各種壓力。在綜合考慮我國經濟持續增長需要和整體承受能力的基礎上,以國外要價合理讓步和對我發展整體有利為前提,我國政府宣布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包括美國、日本、香港、歐盟、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韓國、臺灣地區、澳大利亞、加拿大等12個國家和地區的貨幣)進行調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上調0.2%,并在一定范圍內浮動,人民幣升值是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人民幣匯率不再緊盯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標志,這是為建立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采取的改革措施,其宏觀意義不言而喻。這種變化對于我國出口貿易將產生多種影響。

二、人民幣升值對進出口貿易影響分析

匯率變動對出口貿易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價格調節機制傳導的,而影響這一機制傳遞效果的因素很多。在我國,由于加工貿易多是進口原材料和機械設備后在我國進行生產然后再出口,因此進口的原材料在加工貿易中所占的比重較大,這也是由于我國目前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所導致的。而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基礎產業的迅速發展,出口產品生產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將更多地由國內廠家生產,匯率的調整也將對其出口貿易產生一定的擴展效果。本幣升值對出口的影響表現為:當生產出口商品使用本國原材料時,本幣國內價值貶值的情況下,本幣匯率升值會使出口商品的價格大幅度上漲,導致出口減少;本幣國內價值穩定的情況下,本幣升值仍會使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上漲,導致商品的出口減少;本幣國內價值升值,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是否上漲及上漲幅度的大小,由本幣國內升值使出口商品本幣價格下降的幅度和本幣升值使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上升的幅度共同決定,若前者大于后者,則引起出口增加;若前者等于后者,則不影響出口;若前者小于后者,則只會較少地減少商品出口。而當生產原材料來自海外時,本幣升值對出口的影響與進口原材料在出口商品生產中所占的比重高低成反比,比重越大,則匯率升值減少出口的作用效果越小;反之,效果就越大。

(一)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有利影響

第一,人民幣升值可以改善貿易條件。伴隨貿易順差急劇增加的同時,我國貿易條件近年來正在不斷惡化。商務部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1993——2000年,以1995年為基期的中國整體貿易條件指數下降了13%。其中制成品貿易條件下降了14%,初級產品貿易條件下降了2%。2003年出口商品價格指數為104.7進口商品價格指數為109.7,貿易條件指數為95.4%,低于上年的98.8%。這就是說,我國的出口商品價格相對于進口商品價格的比值在下降,即我國必須出口更多的商品才能換回同樣數量的進口商品,國民福利向外流失。

近些年來,我國政府主導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居高不下.進口的能源和原材料等初級產品所占比重,以及技術含量較高的化學制品、機械和交通設備等制成品進口比重大幅攀升。近年來,大部分初級產品和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美元單價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1993—2000年,中國進口價格總指數上升了19%,其中制成品上升20%,初級產品上升16%。同時,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導致進口需求的上升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國際原材料、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價格,進一步造成貿易條件的惡化。

人民幣升值將會降低進口產品價格,特別是原材料和高科技設備價格的降低,企業將會加速技術引進,提高生產效率,進行產品更新換代,實現產品動態比較升級。同時由于進口產品絕大部分用于復出口。故隨著企業生產率提高,出口產品質最得到提高,有助于我國企業從產品產業鏈低端向中高端延伸,使貿易條件得到改善。這樣會有利于我們更好地利用世界資源,增加國民福利,總體上提升我國產品國際競爭力。

第二,人民幣升值可以優化對外貿易的商品結構。目前,中國的貿易結構很不合理,大多數企業都處在勞動密集型且技術含量不高的水平上,僅有的部分高技術、深加工出品的出口往往也存在加工過程短暫,增值不高的問題,真正體現技術水平和要素含且的高新技術設備和中間投入品等生產要素要從國外進口,加工收益近80%屬于外國產值的轉移。一方面是企業加工作業深度差,企業深加工鏈條短,進口原抖和部件大最侵占增加值的份額;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產品處于價值鏈的末端,普遍缺乏核心技術、自主品牌和營銷網絡,容易受到跨國公司的制約,出現無自主產權和技術空心化局面。

通過人民幣升值的手段,可以最有效率地把制造業中那些技術含量與附加值低的、管理不善地擠出去,這符合中國產業結構轉變的發展方向。同時。人民幣升值會引起行業內更加激烈的競爭,激勵企業通過技術管理創新增強競爭力。讓那些富于創新、有競爭力的制造業強者變得更強,并且能減少無效率的企業在海外的相互惡性競爭,另外還能加快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從國際經驗看,日本、德國等許多國家的國際品牌都是在本國貨幣升值的過程中慢慢成長起來的。因為本國貨幣的持續升值讓它們面臨“優勝劣汰”的壓力,從而不斷激勵企業創新、再創新。最終走向世界知名品牌之路。可見,人民幣升值對于推動我國企業貿易結構調整并激發其自主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人民幣升值可以減少我國出口產品所遭受的反傾銷訴訟。長期以來,我國主要依靠廉價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數量擴張來實現出口導向戰略,憑著價格優勢迅速占領國際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中低端市場。根據商務部統計資料顯示,2005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紡織品(61、62和63類)207.79億美元,占同類商品總進口額的26.01%;鞋類制品(64類)金額為127.21億美元,占總進口額的70.94%;箱包制品(42類)金額為62.59億美元,占同類總進口額的71.66%;家具制品(94類)金額為170.55億美元,占總進口額的45.79%;玩具和游戲用品(95類)金額為191.41億美元,占總進口額的78.24%。在其他發達國家的情況也是大致如此。

HS編碼商品類別金額(單位:億美元)占同類進口商品比率%

42皮革制品;旅行箱包;動物腸線制品22.2250.68

61針織或鉤編的服裝及衣著附件83.1284.98

62非針織或非鉤編的服裝及衣著附件91.3280.09

64鞋靴、護腿和類似品及其零件24.9369.31

94家具;寢具等;燈具;活動房28.2149.39

95玩具、游戲或運動用品及其零附件38.8878.78

表12005年日本從中國進口的部分商品及構成(資料來源:商務部網站)

面對如此高的市場占有率,必然會加大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沖突。近幾年來,我國一直是世界上受到反傾銷訴訟最多的國家。通過人民幣升值,適當提升出口產品的外幣價格,緩解國外市場對我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壓力,同時適當削減外匯留成、出口補貼、貿易信貸等方面的出口扶持政策也有利于提高出口企業自身的競爭能力。另外,人民幣升值也可以提高國內非貿易品的價格,消除貿易品和非貿易品相對價格的扭曲,有利于各產業尤其是第三產業的平衡發展。

(二)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不利影響

第一,實際有效匯率的進一步上升會削弱出口。考察匯率波動對貿易收支的影響主要是看實際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而不是名義匯率,衡量實際匯率變化主要是看匯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變化的相對速度,當匯率貶值速度超過通貨膨脹速度則實際匯率下降,反之,則實際匯率上升。從1993年到2003年,中國的通貨膨脹率先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然后逐漸趨于平穩,所以我國的實際有效匯率水平普遍提高之后在一定范圍內小幅波動。自1990年到2003年,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雖然貶值近40個基點,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卻升值3.59%,使中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下降。然而,因為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所帶來的貿易下降效應被影響更大的國外收入增長效應給抵消掉了,所以,我國幾個主要貿易伙伴容易將本國的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和人民幣匯率聯系起來。在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的條件下,如果對人民幣進行升值操作,則會進一步提高人民幣的實際有效匯率,而實際有效匯率又是決定一國多邊貿易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因此,人民幣升值會在一定程度上縮小我國現有的貿易順差。

第二,影響外商對我國投資的積極性。中國自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優惠的條件吸引了大批外資企業和跨國公司進入我國,而他們生產的產品除在中國國內銷售外,很大一部分份額都用來出口。20年來外商投資企業出口份額在中國總出口額中的比重保持了較快增長,2001年已超過總出口額的50%。人民幣匯率的升高意味著外商對華投資成本的增加,受此影響,國外資金可能會轉向流入中國的資本市場,影響對我國“三資企業”的資金投入。同時,“三資企業”是我國進出口貿易的主要載體,在中國進出口貿易額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從這個角度看,人民幣升值可能會對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產生一定程度不同的負面作用。

三、發展我國出口貿易的對策

(一)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的財政對策

第一,調整出口退稅率,減少對高能耗低附加值商品的出口補貼。我國目前平均出口退稅率高達15%,但財政卻又無力支付,可考慮合理利用外匯儲備加快拖欠款的償還,以加快企業資金的周轉和減輕國家財政支出壓力。稅率下調的結果會使我國的出口增長放慢,經常項目余額減少,從而減輕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另外稅率的調整也可以促進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

第二,加強對短期資本流動的管制是降低人民幣進一步升值的重要途徑。對于像企業境外直接投資、大型中資跨國公司的全球資金調撥以及銀行持有更多的海外資產等應逐步放寬,擴大國內企業和居民用匯的權利等。實行差別準備金制度,適當提高對新增非居民人民幣存款的準備金要求,從而降低銀行支付給新增非居民人民幣存款的利率;鼓勵境外機構發行人民幣債券、并放寬境內機構發行外幣債務管制。

第三,降低人民幣存款利率或提高貸款利率。存款利率應下調到使人民幣的收益率低于其他國家貨幣如美元的收益率,從而有助于避免大量“熱錢”流入我國,降低人民幣來自資本項目盈余的升值壓力;提高貸款利率會增加出口企業的成本從而會引起出口增長放慢,降低人民幣來自經常項目盈余的升值壓力。另一方面,對于投機性的熱錢要嚴格監控堅決杜絕,以維護我國匯率制度和宏觀經濟的穩定。

貿易進出口論文范文4

以下為求學網為您編輯的:“國際貿易論文進出口模擬仿真實驗室的建設構想”,敬請關注!!

國際貿易論文進出口模擬仿真實驗室的建設構想

以上就是我們為您準備的“國際貿易論文進出口模擬仿真實驗室的建設構想”,更多內容請點擊求學網論文頻道。

貿易進出口論文范文5

(一)對外貿易開放度

通過進口國外先進的中間產品可以提高一國最終產品的技術含量。貿易伙伴國的R&D活動可以產生新的中間產品,當進口這些中間產品時,進口國企業便可以利用其含有的專業技術知識和相應的研發成果來提高自身的生產力。此外,國內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摸索、了解和吸收國外同行的知識和技術竅門,逐步掌握了生產這些含有先進技術或研發成果的產品,最終使企業生產效率和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在這個“進口商品學習、吸收先進技術模仿二次創新”的過程中,產生出了諸如“干中學”效應、“技術示范與交流”效應等現象,有力地鞏固和促進了一國的技術創新能力的持續性提高。國際發展經驗表明,貿易開放度越高的國家,國外新技術就越有可能被有效復制,從其它國家學到先進技術的機會也就越大。

(二)國內企業的吸收能力

國內自身吸收能力的大小是保證技術溢出效果的重要保證。主要表現在國內研發(R&D)活動和人力資本水平的高低上。一國R&D活動不僅僅是自主技術創新的源泉,也是影響技術吸收能力的關鍵因素之一。較高的國內R&D存量能促進現有資源的進一步有效利用,產生更多的創新成果,提高國內生產力水平;同時也能提高本國對新技術的承接、利用和改進的能力。同時,較高水平的人力資本不僅可以發揮生產要素對產出增長的促進作用,而且能夠有效地實現新技術的采用和貫徹。具有較高素質的勞動者可以更容易地接收新的思想,更加適應先進技術,從而促進新技術在生產中的使用。(BenhabibandSpiegel,1994)

(三)與技術溢出有關的知識產權保護

知識產權保護對國際技術溢出的影響卻是雙重的。知識具有非排他性特征,而知識產權保護正是要給予創新者適當的壟斷利潤,從而保持國內創新過程的持續性。但是與技術溢出有關的知識產權保護卻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如果出口國的知識產權不能得到有效保護的時候,由于擔心核心技術的泄露,出口國則傾向于向進口國出口低技術含量的產品。而知識產權保護的加強,能夠使進口國有更多接近并獲取國外先進技術的機會。另一方面,由于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加強,進口國企業在模仿時所分享的知識存量往往只能是知識總量部分內容,從而將減弱進口國獲得更多技術溢出的效果。

2、我國進口貿易技術溢出的條件及其特征

(一)進口貿易的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我國同美國、日本、歐盟等技術先進國的貿易聯系日益緊密,為技術的溢出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自1985年以來,我國從世界發達國家的進口貿易發展迅速。以R&D活動相對集中的G-7國家(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和加拿大)為例,1985年我國從G-7國家的進口總額為260.6億美元,其中日本(占57.7%),美國(占19.5%),德國(占9.2%)在G-7中位居前三位,其他四國所占比例較小;2006年進口額增長了約10倍,達到2468.1億美元,其中位居前三位仍然為日本(占46.9%)、美國(占24.0%)、德國(占15.3%)。在進口商品結構上。近年來我國初級產品的增速有所回落,而機械及運輸設備以及高科技產品的增速增加。其中,機械及運輸設備進口量占商品進口總額的比重由2000年的40.8%增至2006年的45.1%;高科技產品占商品進口總額的比重從2000年的23.3%增至2006年的31.2%。我國與技術先進國家進口貿易總量的擴大,以及進口商品結構的不斷改善支持了進口貿易技術溢出效果的實現。

(二)國內吸收能力不足制約了對先進技術的吸收效果

1.研發投入不足,結構不合理。第一,我國用于科研開發的支出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006年我國R&D經費支出達到2943億元,占GDP的比重為1.41%。而發達國家的R&D支出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2%以上。比如,2005年美國R&D投入總額為3125.3億美元,占其GDP比重為2.51%;日本R&D投入總額為1458.8億美元,占其GDP比重為3.20%;法國R&D投入總額為441.2億美元,占其GDP比重為2.13%。第二,我國研發投入結構不盡合理、科研成果應用不足。一方面,政府在國家資金不足的條件下,仍然把大量資金投入到資本密集度極大、風險極高的技術研發領域,忽略了國內要素稟賦結構的約束,導致了國內要素配置效率下降;另一方面,研發成果的轉化率或使用率較低,致使研發成果并沒有進入生產領域轉化成現實的生產力。因此,這些問題極大地阻礙了我國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和吸收,滯緩了自主研發能力的形成,降低了創新速度。同時,國內研發投入不足也會帶來一種“副產品”,即落后國家由于研發基礎薄弱,缺乏及時了解和掌握國際技術發展最新動態的能力,難以對引進技術做出客觀的評價,因而往往引進的是一些行將淘汰的技術,結果使其陷入“引進——落后——再引進”的惡性循環中。

2.人力資本短缺嚴重。由于教育投資匱乏等原因,我國人力資本存量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005年我國“萬勞動力R&D科學家和工程師”為14人,和發達國家相比,日本2003年為101人,德國為68人,法國為71人,美國在2002年為91人,加拿大為68人,意大利為30人。據統計歐美發達國家的從事R&D活動人員分布中,企業的R&D科學家與工程師均占50%以上,而我國企業中從事R&D的科學家與工程師人數明顯低于在研究機構工作的科學家與工程師數。人力資本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技術吸收能力的一項重要因素。

(三)知識產權保護的強度不力制約了先進技術的流入

GinarteandPark(1997)建立和發展了一種定性評級法,用于對一國知識產權強度做出較客觀的比較。他們將知識產權保護分為五個方面:覆蓋范圍、加入相關國際專利協議的情況、保護例外、實施機制和保護期限,并根據決定每個方面有效強度的多種因素分別評分,最后加總得到一個“0”到“5”之間的國家評分,即“GP指數”。一般而言,“GP指數”越大,說明該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強度越大。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呈逐年上升趨勢,但上升的幅度時緩時急。其中,1992年前后和2001年前后出現了兩個快速上升的階段,這一現象與1992年、2001年中國大范圍修訂知識產權保護法律的事實有關。但是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仍然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2004年的GP指數僅相當于日本1960年的水平(韓玉雄,李懷祖,2005)。

3、結論與建議

(一)繼續擴大與發達國家的進口貿易,優化進口貿易結構

對我國而言,進口貿易的技術外溢效應在長期的積極影響是顯著的。如果單純依賴本國的自主創新體系、研發能力帶來國內技術進步是遠遠不夠的。為此,進一步優化中間產品的進口結構,繼續促進技術貿易的發展應該成為是中國今后經濟政策制訂的一項重要內容。一是要進一步改革完善進口體制,調動企業進口積極性,充分發揮進口對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推動技術進步、產業發展與經濟增長。二是要進一步調整、優化進口關稅結構,鼓勵企業及時合理增加國外先進適用技術、關鍵設備的進口。

(二)要逐步增加研發資金投入

增加研發投入和R&D存量,是提高我國國際技術溢出效果的必要前提。《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提到,2020年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要順利實現上述目標,我國政府應適當增加財政科研撥款,特別要加大對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財政支持力度。同時為鼓勵創新,政府可以依據企業技術創新的力度和市場實現程度,對創新企業給予不同程度的R&D退稅補貼等稅收方面的優惠,以減少企業的創新成本。

(三)加大教育投入,培育人力資本

政府應科學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在有限的財力中確保教育支出的優先增長。預算安排時,要確保《教育法》中規定的教育經費“三個增長”(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撥款的增長要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學生人均教育經費要逐步增長,教師工資和公用經費要逐步增長)的落實。逐步取消對私人部門投資教育的各種限制,動員社會各階層力量,多渠道籌措辦學資金。我國應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做法,建立完整的稅收優惠政策體系,鼓勵社會投資辦學,以解決我國教育資金不足的難題,促進教育水平和人力資本投入的提高。

(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正確認識和處理知識產權,從長遠來看,是知識溢出良性循環的宏觀控制的必要條件。順應WTO的要求,我國政府要努力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相關研究表明,當技術差距較大和(或)模仿能力較強時,可以充分利用“技術后發優勢”,這時則偏向于鼓勵模仿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有利于技術進步。要加強知識產權法的法制建設和知識產權的執法力度,保護國外科技企業的在華利益,從而以保證更多外部知識的持續流入。

參考文獻:

[1]趙偉,汪全立.人力資本與技術溢出:基于進口傳導機制的實證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6,4.

[2]李永.中國進口貿易的技術外溢效應測度與分析[J].科學管理研究,2006,06.

[3]韓玉雄,李懷祖.關于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的定量分析[J].科學學研究,2005,3.

[4]BenhabibandSpiegel.Theroleofhumancapitalineconomicdevelopment:evidencefromaggregatecross-countrydata.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J].1994,vol.34:143-173.

貿易進出口論文范文6

論文關鍵詞:臺州對外貿易,區域經濟增長

 

一、引言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對外貿易的作用也顯而易見,它在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對外貿易不僅通過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與生產工藝提升了我國的產業結構,使我國的產業向縱深層次發展,而且為我國的經濟增長提供了一條重要的途徑,同國內消費和投資一起支撐了我國經濟的長期快速發展。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由于具有得天獨厚的對外貿易優勢經濟論文,其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更加深刻的烙下了對外貿易的烙印,對外貿易對這些區域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促進作用,同時也對其區域內的產業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研究對外貿易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對于認清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問題具有積極的意義,可以為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以及發展重心的選擇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二、對外貿易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

關于對外貿易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國內學者做了大量相關實證研究,其中劉方等在對東北老工業基地數據實證分析的基礎上分析了對外貿易結構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張燦亭、江凌基于江蘇省1885-2004年的相關數據證實了,從長期來看,對外貿易尤其進出口與區域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相關關系,即進出口與經濟增長具有同向性;梁碧波等人對通過對廣東省1987-2001年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也得出對外貿易對廣東經濟的增長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另外,李偉等對浙江省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論文開題報告。

根據新古典增長理論,貿易對區域經濟的增長具有促進作用,其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路徑主要體現為對外貿易帶來區域規模經濟效應、產業集聚資本的形成以及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從理論的層面上來看經濟論文,對外貿易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正相關關系,為了深刻的分析對外貿易與區域經濟增長是否存在這樣一種關系,本文以浙江沿海地區臺州1994年—2010年的國內生產總值與進出口貿易數據為依據,通過一定的統計分析揭示對外貿易對臺州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從總體上來看,臺州的對外貿易發展迅速,進出口總額從1994年的2.45億美元增長到2010年的170億美元(表1),遠遠高于GDP的年均增長速度,而且進出口與GDP的變化趨勢具有很強的相關性。

另外,從反映區域經濟增長與對外貿易關系的重要指標——外貿依存度來分析,對外貿易在臺州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呈現總體上升趨勢,這一情況在臺州外貿依存度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表2)。

臺州外貿依存度的不斷提高,說明了臺州經濟增長中對外貿易的貢獻和份額不斷提升,同時也說明臺州經濟增長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也不斷加深。從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歷史來看,外貿依存度提高的過程也往往是一國或地區經濟起飛和快速發展的過程經濟論文,隨著經濟發展逐漸趨于成熟,則其外貿依存度也將趨于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對外貿易與區域經濟增長呈現一定正相關關系,為了佐證這種相關關系,以及探討對外貿易指標對區域經濟或者GDP的增長有著怎樣一種關系,本文通過計量方法做進一步的回歸分析與相關性檢驗,來論證對外貿易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以及區域經濟的增長是否與對外貿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相關關系。

表1 臺州市1994—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與進出口情況(單位:億元)

 

年份

國內生產總值

進出口總額

出口額

進口額

1994

270.08

2.4496

2.0314

0.4182

1995

380.04

3.2591

2.7778

0.4813

1996

445.79

4.0111

3.2857

0.7254

1997

466.97

4.6636

3.5757

1.0879

1998

505.42

4.7337

3.7969

0.9368

1999

550.62

6.5932

4.9001

1.6931

2000

613.31

11.4436

8.6877

2.7559

2001

680.8

15.4277

11.7860

3.6417

2002

782.85

21.9125

18.0240

3.8885

2003

908.87

32.8806

26.5072

6.3734

2004

1076.48

47.8862

37.9895

9.8967

2005

1251.77

63.5301

51.9553

11.5748

2006

1463.31

84.3174

70.3475

13.9699

2007

1721.84

110.9292

93.6472

17.2820

2008

1965.27

138.1114

117.6443

20.4671

2009

2025.47

120.3152

100.6683

19.6469

2010

2415.12

170.018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自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播放 | 国产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毛片国语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欧美另类图片亚洲偷 | 欧美色图亚洲自拍 | 亚洲一二三区视频 | 亚洲日韩区在线电影 | 成人毛片在线观看 | 97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入口| 亚洲自拍偷拍网 | 欧美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经 | 免费在线不卡视频 | 亚洲综合欧美日韩 |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 亚洲欧美色图 |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 | 免费国产视频 | 国产精品视频区 | 91精品国产99久久 | 免费成人毛片 | 国产靠逼视频 | 国产日韩在线观看视频网站 |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久久91这里精品国产2020 | 天堂va欧美ⅴa亚洲va一国产 | 日韩第3页 | 日韩欧美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精品在线看 |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 | 欧美 韩国 精品 另类 综合 |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九九九 | 日韩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