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范文1

關鍵詞:臨淄區;農業經營;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50833177

1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情況

近年來,臨淄區積極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先后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區”、“全國蔬菜標準化示范區”、“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等榮譽稱號。截至目前,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23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以上7家,總資產規模突破30億元,固定資產達13億元,銷售收入達50億元。農民專業合作社達435家,創建國家級示范社2家、省級示范社6家、市級示范社30家、區級示范社103家,成員17891個,帶動非成員農戶29346戶。2014年3月,根據《臨淄區關于促進家庭農場發展的意見》(臨農字[2014]27號)要求,規范了臨淄區蔬菜、糧食種植業家庭農場的認定規模及申請程序,目前臨淄區家庭農場發展35家,經營土地668.9hm2。

2 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遇到的困難問題

2.1 企業融資貸款難,流動資金不足

大多數農業企業都是中小企業,固定資產少,加上擔保體系不健全,獲銀行貸款難。部分企業受困于銀行貸款手續繁瑣,要求較高,審批時間長。例如像兔巴哥、巧媳婦等農產品加工企業,由于農產品收購季節性強,產品市場價格受季節影響較大,為保證常年加工,須在短期內收購足量的原材料,導致資金暫時性缺乏。

2.2 農產品品牌知名度不高,示范帶動效應不強

臨淄區現有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00余家,家庭農場幾十家,農產品品牌數量多,但像“巧媳婦醬油”、“翠竹蔬菜”這樣知名度高的農業品牌數量太少,市場競爭力不強。由于近年來,農資價格大幅波動,用工價格上漲,農業比較效益下降,農民依靠農業增收的積極性不高,導致示范帶動效應不明顯。

2.3 農業產業鏈條聯結機制不夠健全

大多數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的產業聯結松散型多、緊密型少,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體。尤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由于存在服務層次低、運作不規范等問題,與市場和企業的聯動組織能力較弱,不能及時為農戶提供信息、技術咨詢等,服務、帶動作用不明顯。

3 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幾點建議

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興衰與農民利益息息相關,關系到新農村建設穩步發展。當前,應按照“扶優、扶強、扶大”的原則,在政策、資金、稅收、信貸等方面加大對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對重點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可給予一定年限稅費減免。財政每年可安排部分貼息,引導金融部門加大貸款扶持力度。

3.2 引導農業經營主體

拓市場、創名牌。政府要制定品牌培育計劃,引導農業經營主體樹立現代營銷觀念,加強技術引進、科技攻關、科技創新,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創造名牌產品。大力發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積極爭取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安全衛生認證、環保認證,從而贏得國內外消費者的信任。

3.3 提高農業經營主體組織化水平

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積極培育以農民為主體的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組織機構,發揮其在市場準入、信息咨詢、規范經營行為等方面的作用。完善組織管理機制、利益分配機制、監督追究機制,增強中介組織的凝聚力,提高經營主體組織化程度,促進各項功能更好地發揮。

3.4 鼓勵發展家庭農場

臨淄區制定了人民政府《關于促進家庭農場發展的意見》,規范了家庭農場的認定規模及申請程序。截至目前,臨淄區家庭農場發展到35家,經營土地668.9hm2。

3.5 壯大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

以現有的103家示范社為帶動,引導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規范化創建,培育發展聯合社。立足蔬菜產業發展,計劃成立蔬菜行業協會,形成參與市場競爭的利益共同體,提升蔬菜種植布局區域化、生產標準化、管理集約化和經營產業化水平。

3.6 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

以齊城農業高新區為核心,支持農業龍頭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展現代種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積極拓市場、創名牌。

3.7 大力實施品牌興農戰略

認定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面積3.3萬hm2,全區“三品一標”農產品總數達74件,“臨淄西葫蘆”、“臨淄西紅柿”、“邊河小米”、“柳店韭菜”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范文2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既是農村先進生產力的一種組織形態,又是農村先進生產關系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我國農村改革發展中出現的一種先進的生產方式。近年來,我站把培育現代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作為推進農業產業化和創新農業經營機制的重要舉措,以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呈現快速發展態勢。

一、我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狀

截止2016年底,全縣在工商局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有1380個,在去年的基礎上新增了100個,成員達12000余人,同時新組建了1個合作聯社,在農業部門備案管理的有378個。按生產類型劃分,養殖業有205戶,種植業有300戶,種養結合的有875戶。其中,全縣有1家專業合作社被認定為國家級示范社,4家被認定為省級示范社,39家被認定為市級示范社,50家被認定為縣級示范社;在工商局登記注冊的家庭農場有408個,在去年的基礎上新增了101個,在農業部門備案管理的有264個,從事種植業的有4個,種養結合的260個。其中,被認定為示范家庭農場的有123個,市級示范家庭農場3個,省級示范家庭農場16個。隨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壯大,帶動和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和諧和城鄉一體化發展。

二、主要工作情況

一是從技能培訓指導上入手,引導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立足提升傳統農民意識、引入新型農民的發展思路,以新型農民培訓工程、農民創業培訓項目為載體,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為重點,加強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2015年,縣上對省級示范社和國家級示范社負責人在宜川進行了為期4天的技能及管理制度培訓,并實地參觀考察了當地新型農業的發展情況。2017年1月10日我站組織兩家優秀合作社參加了陜西省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暨第七屆陜西省農民專業合作社高峰論壇,讓合作社負責人對農業政策,農業發展方向有了認識,也對合作社自身發展有了一定的規劃,這次學習為全縣合作社發展拓寬了思路。我站截止到2016年底,共接待電話咨詢280余次,到實地指導服務160余次。同時對神木縣第一家合作聯社“神木縣憨后生農民專業合作聯合社”的組建進行了全程指導。

二是從土地流轉上入手,保障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農村土地流轉是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前提與基礎,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指導意見》(陜政發〔2011〕18號)等相關文件,規范了土地流轉程序、流轉合同文本,促進耕地、閑置荒地等資源要素向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集中。2016年全縣土地通過兌換、入股、轉租等形式向合作農業、高效農業、規模農業等適度規模經營流轉土地93288.73畝。

三是從優化服務上入手,促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我站每年實地考察核實一批經濟效益好、示范帶動效果明顯的優秀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積極向省市級組織推薦申報示范社和示范農場,積極向省市級組織申報爭取項目資金扶持,幫助解決在銷售渠道、人員培訓、內部管理、品牌建設等方面的問題,截止2016年年底,全縣市級示范社達到39家,省級4家,國家級1家;市級示范家庭農場3家,省級16家。

四是從政策扶持上入手,推動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圍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我站從資金投入、項目支持、金融服務等方面制定了相關的實施方案。2016年縣財政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的獎補資金達100萬元,極大地解決了經營主體在資金投入上的困難。同時整合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等涉農項目資金投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基地建設;在基礎設施、扶持獎勵等環節給予各類新型農業生產主體政策扶持,有效形成了各部門合力推進新型農業生產主體發展的整體合力。

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依賴現象十分突出。一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存在套取政府補助的心理,一部分是完全依賴政府投資進行經營生產,導致經營不規范,絕大多數合作社純屬空殼或個人行為;少部分家庭農場也生產規模小、效益不明顯。

二是規模較小,帶動性不強。雖然我縣特色農產品種類多,但由于缺乏統一規劃,很多經營主體發展有面積無規模,有數量無效益,有特色無品牌,缺乏機械化生產和規模化作業,導致發展規模偏小,自身經濟實力不強,很難形成農業產業規模,無法保持品質優勢;其次,專業合作社之間缺乏必要的再聯合,參與市場競爭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不能充分發揮其帶動作用;最后是由于它們多數停留在種植、養殖等一些低層次生產服務上,合作層次不高,在標準化生產、產品深加工、市場開拓等方面很少涉足,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和競爭力弱,很難適應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范文3

關鍵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土地流轉;人才需求方向;對策分析

中D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23-0008-04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Entities in China

Duan Haiming et 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Fengyang 233100,China)

Abstract:The forma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entities is the product of the deepening division of agriculture,which re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advance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It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rur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With the support of national policy,the demand on the land transfer of farmers,land "three power division" polic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the new entities will enter the “fast track”.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challenges on various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entities including specialized households,family farms,farmers' cooperatives,agricultural leading enterprises are analyzed.Finall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pecific strategies to guarantee operation of the main stages,and points out that the training of comprehensive talents is the "master switch" to break the development dilemma.At the same time,it also provides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ies.

Key words: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entities; Land circulation; Talent demand direction;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代表著我國農業先進生產力的前進方向。日前,中央出臺了《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對“三權分置”的原則予以了明確框定,這是在中國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為農地改革的深化提供指引,為未來的農業發展謀篇布局打下制度基礎,成為土地合法有序流轉的又一推動力量。在此基礎上,我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必將會得到較大的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已成為我國農村改革的重要推動力量,可以說“萬事俱備,只欠人才”。因此培養適合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綜合性人才是推動其發展的當務之急。

1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現狀

1.1 國家政策支持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 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發展適度規模現代農業是提升農業產出效率、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農業基礎性地位的有效途徑。黨的十明確指出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今年中央出臺的《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培養職業農民隊伍,造就高素質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隊伍。實踐已經表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農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和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要力量。

1.2 農民的客觀需求要求加快構建農業新型經營主體 全國大約有2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頒布了省級黨委或政府有關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文件,絕大部分市、縣都有相應的推進土地流轉的舉措,一些地區還有專門的獎勵扶持措施,到目前為止,以縣級土地流轉市場(中心)為主體的中介組織基本形成體系。全國有1億多農戶,每戶至少有1名勞動力在外務工,這就在客觀上產生了把土地流轉出去的強烈需求。另外,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農村職業分化過程中形成了一支龐大的種田能手隊伍,他們需要種植規模達到一定限度后才能獲得和外出務工或經商相接近的收入水平,客觀上產生了轉入土地的強烈需求。截至2012年底,全國通過各種方式流轉土地0.18億hm2,占全部家庭承包經營面積的21.5%,其中安徽省耕地規模經營比重已占25.2%。

1.3 農業現代化迫切要求加快構建農業新型經營主體 農業現代化的迫切需求導致土地流轉的加快以及新型經營主體的形成,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一是家庭經營規模小,土地經營零碎化。2億多分散的小農戶,戶均0.59hm2,且被分成近10塊,種植3種以上作物,導致新技術對農戶的吸引力很小,耕種土地的效率很低;二是農業勞動力的文化水平很低。雖然在農村勞動力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占接近70%,但真正留在農村又從事農業生產的文化水平低,有調查表明小學文化水平以下的占50%以上;三是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老齡化嚴重。據報道,目前我國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其中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務農農民年齡已接近60歲。農村勞動力,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工業轉移,使農業青壯年勞動力短缺、農忙季節短缺、區域性短缺問題突出。因此,在政府的宏觀引導下,在地方政府的推動以及農業現代化的客觀要求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運而生,分別由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包括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組成。例如到2015年,浙江省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面積預計將占總承包耕地面積的50%以上,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帶動農戶數占總農戶數的75%以上,農業生產作業主要環節基本實現社會化服務,農業生產組織化、專業化程度和勞動生產率明顯提升。

1.4 農地的“三權分置”為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農地流轉問題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首要難題,推動農地改革的經濟目的是解決耕作者的權利保障、調動和保持耕作者的積極性。2016年8月30日,中央《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對“三權分置”的原則予以了明確框定,一是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必須牢牢堅持;二是要嚴格保護農戶承包權,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取代農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都不能非法剝奪和限制農戶的土地承包權,承包權是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權,只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可以憑身份無償獲得,成員承包權是財產權,受物權保護;三是放活土地經營權,在依法保護集體所有權和農戶承包權的前提下,平等保護經營主體依流轉合同取得的土地經營權,保障其有穩定的經營預期。“三權分置”的農地制度安排就是要建立一套適應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人地分離,解決進城農民后顧之憂,為中國的城鄉融合和農業現代化提供可持續的制度基礎。

2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趨勢

2.1 專業大戶的發展趨勢 專業大戶是由傳統的家庭承包經營戶轉化而來,一般楦鞲魴姓村的種田能手演化而來。專業大戶以一個家庭為核心、多個農戶共同合作生產,規模比一般的家庭農戶大,通過單一成品的規模化生產,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身在市場當中的競爭力。由于專業大戶經營的土地有較大規模,所以其比較重視農業科技,專業化水平較高。例如安徽太和縣舊縣鎮張槐村的全國種糧大戶徐淙祥,在安徽省農科院玉米中心的技術支持下,多次刷新全省夏玉米單產紀錄。2016年10月12日,通過實打驗收,其經營的玉米高產田塊產量達15 837kg/hm2。但由于專業大戶在我國發展起步較晚,要求連片土地共同生產,參與的農戶還較少,以后的發展規模還有待擴大,其科學技術掌握程度、內部管理以及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也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2.2 家庭農場的發展趨勢 家庭農場是指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經營以農耕土地資源較多的單個家庭為主,相比一般農戶而言所擁有的土地面積較大,具有一定的規模優勢,能夠獲得機械化生產應用方便等規模化經營的好處。對家庭農場的生產與經營,農場主有完全自主性,農產品生產完全自由,而不需局限于某一種產品,但專業化程度較低,對市場的抗風險能力比專業大戶強。以后的發展趨向于改變經驗主義,采取更加完善的專業化種植方式,管理更加規范,捕捉市場的信息的能力會更強,農場管理更加智能化。

2.3 農民合作社的發展趨勢 農民合作社是由農民自愿組織起來的實體經濟組織。合作社成員有平等自主的參與商討決策的權利,但同時也要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合作社一般經營的是同一種類型的產品,從生產到銷售整個過程自行組織和處理,也是一種專業化的模式。比單個農戶相比具有規模經營優勢,可以與商家進行談判,抗風險的能力較強。作為一個農業聯合組織,農業經營達到一定的規模,有利于機械化整地、播種、收割以及病蟲害的統防統治。合作社一般具有各種成套的農機設備,從而降低了農民的生產成本,提高了農作效率。合作社的發展趨勢是要建立一套因地制宜的農戶進入、退出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從而使農業合作社打出屬于自己的“拳頭產品”和品牌。

2.4 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趨勢 農業龍頭企業是通過農產品精深加工,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并帶領我國農產品參與國際競爭等經營形式的企業。農業龍頭企業的主營業務是農產品加工生產和營銷,但其生產經營較為規模化,并掌握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生產技術,是農戶與市場之間的橋梁,可以輻射帶動周邊地區農業生產,能夠為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帶來一定的機遇。隨著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主體的快速發展,需要更多的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來我提高我國農產品附加值和產品加工能力,同時也是我國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內容。

2.5 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發展趨勢 目前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處于剛剛起步階段,組織主體多種,可能是政府部門、私人企業或農民創辦,包括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服務隊、農民經紀人等。他們對農業生產相關知識和技能掌握較多,專業能力較強,可以在產前、產中和產后各環節為農業生產提供專業化、市場化服務,多為農業生產提供農業機械化作業、病蟲害防治、技術指導、產品購銷、儲藏運輸等服務,并收取一定的費用。現在的農業社會服務組織數量偏少,組織中掌握農業生產專業知識的人才數量少,導致目前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緩慢。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為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過程中相伴隨而出現的產物,其對產業的支撐使用將日益凸顯。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業服務組織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

3 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所面臨的挑戰和應對策略

3.1 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挑戰

3.1.1 土地流轉的困難使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需要較長的緩沖時間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較高。傳統農業經營主體全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轉變是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自我國實施“”以來,每個家庭有獨立的土地使用權、承包權和經營權,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地流轉的困難,阻礙了新型主體發揮規模化經營的優勢,使其發展速度減慢。雖然國家頒布了“三權分置”等利好政策,但農戶受到小農經濟的影響以及農民收入來源較少等原因,農民真正領悟落實下去還需要較長時間,農業完全實現生產規模化經營還需要較長的緩沖時間。

3.1.2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民個體之間缺乏一套適宜的合作模式,承擔的風險加大 農業土地流轉價格由交易雙方協商決定,從而很有可能導致價格不合理而提高成本或減少收益。從運行機制來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民之間缺乏一套規范的共同發展的約定或聯盟。從土地的流轉、農業生產到農產品銷售整個過程當中,目前的情況為幾乎不存在長期合作機制,每個利益主體都根據市場情況決策買賣,如此一來,當市場朝不利于本主體利益的方向發展時,承擔的風險就會增加。所以,有關部門應通過制定一套詳細的運作方案,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民相互信任,形成長期合作、風險共擔的局面。

3.2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體系形成不完善期的應對策略

3.2.1 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在發展初期應積極扶持,使其快速發展 在當今家庭農戶仍然占據著主導的前提下,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規模化發展較緩慢,農民對轉讓土地普遍存在著觀望態度。對此應對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提供更多的資金、技術、基礎建設等方面的扶持,促進這些新型主體的快速成長。不斷完善土地流轉政策支持,在保證農民利益不受損的根本前提下,根據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演進過程,有序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和發展,逐步將農業生產要素向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動,促進我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更好、更快地形成和發展。

3.2.2 新型經營主體的加快成長期,應對其進行監督引導,促使其科學發展 在家庭農戶日益衰退的時期,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日益發展壯大,農業經營主體開始意識到應與龍頭企業合作,但是合作意愿不是很強,而且一般是口頭契約關系為主。在這個時期農業龍頭企業還不是主導主體,此時應加強政策引導,在農業先進技術的應用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給予更多的支持,促進形成產業鏈條,使從事農業產業的效益日益提高。同時,要加大監督力度,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國家的支持政策而“渾水摸魚”,使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偏離了其正常發展軌道,從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3.2.3 新型經營主體的成熟期,應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發展水平 當農業新型主體逐漸發展起來時,應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服務內容和服務水平,培育更多的大型龍頭企業,為更好地實現農產品產業鏈一體化發展等方面提供有力政策支持,同時要加大職業農民的培養和培訓力度。

3.3 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所需的人才短缺成為制約其發展的最大障礙

3.3.1 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分析 農業部種植業司在2014年對全國種糧大戶和糧食生產合作社的調查顯示,全國共有種糧大戶68.2萬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0.28%;經營耕地面積0.09億hm2,占全國耕地面積的7.3%。這些種糧大戶的糧食產量達746億kg,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2.7%。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比例還要繼續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主要特點是規模化、集約化、品牌化和知識化。人才缺乏已成為制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瓶頸。例如美國的農場主大都需要職業培訓和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農場主的人際溝通能力、演講推介能力、產品設計和營銷能力都應達到一定的水平。因此,現代農業經營主體需要一大批具有較高素質的經營者和指導者,要求他們既懂農科專業知識,又會經營管理。高等農業院校培養的農科人才是新型經營主體的重要后備力量。因此高等農業教育也要順勢而為,培養大批新型經營主體的經營者以及能夠指導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的畢業生是應用型農業高校發展的重要路徑,尤其是地方農業高校實現轉型發展、加快發展和特色發展的重要方向。

3.3.2 農科人才培養模式必須“自我揚棄”以適應發展的需要 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屬于實體經濟的范疇,具有長久的生命力。農科大學生選擇實體經濟作為人生發展的起點,這與我國的國情以及當代農科大學生的人生定位、稟性特點相符合,具有重要意義。長期看來,我國仍會以小規模經營農戶為主,但土地流轉形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是我國商品農產品生產的主體,必將成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的主體。農業新型主體日益成為農業中的支撐力量,在我國的糧食增產、食品安全中占據著重要地位。2013年3月28日,總理來到江蘇常熟市古里鎮田娘家庭農場考察,農場負責人提出“種田離不開農民,但更需要新型人才來做當家人。希望國家盡快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大學生投入到家庭農場建設中來”。成立于2005年的安徽省滁州市綠園蔬菜專業合作社,去年實現銷售額1 600萬元,社員收入5~8萬元。雖然辦得紅紅火火,合作社負責人卻不無擔憂地說:“我只有初中文化,大部分社員文化程度也不高,下一步如何繼續帶領農民致富?”所以,高校培養的農科人才要更多的成長為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經營者或者技術支持者,以支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從這些方面考慮,農科人才的培養模式要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人才需求方向進行重新構建,自我揚棄,以適應農業現代化和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的需要,切實為我國“三農”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3.3.3 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培養模式的改革思路探索 地方應用型農業高校在培養新型農業主體的經營者和管理者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在國家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大環境下,怎樣使應用型農科大學生適應新形勢,在學校學得過硬的本領,使他們快速成長為新世代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創辦者和經營者,迫切需要應用型農業高校的農科專業調整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需要。通過廣泛調研,P者認為重點考慮以下5點:一是培養目標要和高校的發展定位相一致;二是在農學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之上,通過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培養能夠適應新形勢,掌握新型經營主體所需的各項專業知識,培養專業素質過硬、適應能力強,能夠出色完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管理任務的高素質專門人才;三是針對改革方向,重新進行課程設置,強化實踐和管理能力教學;四是砥礪品行,完善自我,培養“能下去、能留住、能用上、能干好”的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繼續發揮應用型高校培養農科人才的優勢,在此基礎上進行配套集成,以適應發展中的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對農科人才的新要求;五是堅持服務地方農業經濟發展,廣泛開展產學研合作,與當地政府和農技部門、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涉農企業以及家庭農場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保持緊密聯系,建立長期的協作服務關系,這樣不僅促進了農業科技供需對接和成果轉化,也讓農科人才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實現自身價值。

參考文獻

[1]謝玉梅,孟奕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研究綜述[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4(5):69-76.

[2]王慶功,王丙毅,.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及其組織模式創新研究[J].泰山學院學報,2016,38(2):44-54.

[3]江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J].北方園藝,2016(02):205-208.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范文4

按照《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和《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的部署要求,發揮電子商務在培育經濟新動力、打造“雙引擎”、實現“雙目標”方面的重要作用,扎實推進農業電子商務快速健康發展,農業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商務部共同研究制定了《推進農業電子商務發展行動計劃》,提出了發展農業電子商務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并明確了5方面重點任務和20項行動計劃。其中重點任務之一是積極培育農業電子商務市場主體,包括3個專項行動:

圍繞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電子商務應用能力、支持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網絡營銷、推進農業生產線上交流與交易、壯大農業電子商務企業的發展目標,培育農業電子商務市場主體,推動形成各類市場主體競相發展農業電子商務的新格局。

專項行動1――能力提升行動:積極參與國家電子商務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訓。充分利用新型職業農民教育、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等項目,重點組織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企業負責人,聯合有關教育培訓機構、電子商務企業,開展電子商務平臺使用、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網上經營策略和技巧培訓,有計劃培養一批有理論和實踐能力的農業電子商務人才,切實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電子商務應用能力。

專項行動2――平臺對接行動:充分發揮農業、商務部門牽線搭橋的作用,積極組織、引導電商企業,加強農業電子商務業務建設。依托各類會展平臺和論壇,組織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產品經銷商、國有農場和農業企業等,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對接各類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和電子商務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有效銜接產需信息,促進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實現網上銷售。

專項行動3――電商拓展行動:加強政策和信息引導,鼓勵綜合型電子商務企業拓展農業電子商務業務,扶持垂直型農業電子商務企業發展壯大,推動電子商務企業適當降低農業電子商務門檻,引導有條件的傳統農產品流通企業和農業生產資料生產經銷企業發展電子商務。本文來自《東北農業大學學報》雜志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范文5

一、河北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金融支持的基本情況

(一)河北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基本情況

1.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規模不斷擴大,土地流轉面積不斷增加。2014年,河北省土地流轉面積1 879.7萬畝,占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的22.6%。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迅速。依法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達到82 926家,入社成員約8 100萬戶,在河北省總農戶中占53.3%,已經覆蓋了全省94%的行政村。2014年,河北省入選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169個,成為河北省重要的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起步晚,但是發展很快。2014年,注冊登記家庭農場已達7 809家,與上年相比增長394%,家庭農場發展的同時帶動農戶達1 000萬戶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較快。到2014年底龍頭企業(集團)個數為1 703個,同2013年比增長9.5%;銷售額達到3158.4億元,同比增長10.4%。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銷售收入達到2 700億元,同比增長15%;實現利潤近200億元,同比增長19%。

2.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方式發生改變。從經營模式上看,逐步向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方向轉變;從生產要素角度看,由單一要素的合作逐步向多要素合作方向轉變。農戶通過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形式走向聯合經營。土地經營權獲取形式多樣化,采取了租賃、承包、股份合作、股份制等形式;多渠道聚集社會資金,通過獨資、合伙、股份合作、股份制等方式籌措資金,這些資金是“三農”投入增加的重要來源。

3. 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通過采取土地入股、合作經營、訂單生產等形式,加強與農戶的聯系,建立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發展模式,帶動農民共同發展。2014年末,河北省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已經發展到688個,通過采取集約化發展,實現銷售產值3 218.1億元,同上年相比增長5.9%。農產品生產基地規模擴大的同時,還帶動農戶數穩步增加。農產品生產基地帶動農戶數860.7萬戶,同比增長1.0%:其中訂單農戶數164.2萬戶,增長6.7%。訂單農戶數的增加反映了生產基地帶動農戶的聯接機制越來越緊密,農戶參與的質量在不斷提高。

(二)河北省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金融支持情況

1. 河北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政策支持。近年來,河北省政府有關部門和央行出臺一系列支持政策。2014年2月,農業部出臺的《關于促進家庭農場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了促進家庭農場發展的具體扶持措施。8月,出臺《關于引導和促進農民合作社規范發展的意見》,提出促進農民合作社的具體意見。2月,出臺《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做好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支持力度。2015年2月,農業部等五部委聯合《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同行動計劃》,提出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做大做強。河北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2014年4月,出臺《關于加快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提出要加快健全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鼓勵土地經營權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6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金融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加大涉農信貸投放,健全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等八項工作。12月,出臺了《河北省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管理暫行辦法》,提出可以給已經取得農村土地經營權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優先支持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示范帶動作用突出的經營主體。政府對具有一定規模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財政、金融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這些政策的實施支持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

2. 河北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資金支持。主要包括:(1)加大涉農經濟信貸投入。2014年,河北省涉農貸款余額達到11 753.36億元,與上年相比增長15.46%。各地市銀行業紛紛采取措施來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升級發展。截至2014年末,衡水市銀行業涉農貸款余額728.49億元,占全部貸款余額的67.71%。其中:支持135家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其他農村經濟組織,貸款余額達到17.65億元;支持35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或專業技術協會,貸款余額達到5.34億元;支持154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余額37.25億元,這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注入了新的動能。(2)開展“信貸百千萬”行動。為了加大對農業規模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的金融支持,河北省聯社開展了“信貸百千萬”行動。即每個縣級農合機構信貸支持100家中小企業和農業合作社、1 000家城鄉工商個體戶、10 000家特色農業種養戶和新型家庭手工業戶,推動他們走上現代農業發展之路。(3)引領村鎮銀行穩健經營。截至2015年3月末,河北省已經組建村鎮銀行68家,其中開業62家、批準籌建6家。已開業的村鎮銀行資產總額已達到199.08億元,投向小微企業和農戶的貸款占全部貸款的98.15%。村鎮銀行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地農戶、農村經濟組織貸款難的問題。(4)創新金融支持方式。如:“家庭農場貸”是2013年邯鄲銀行推出以家庭農場為承貸主體的一種新的貸款形式,即:邯鄲銀行給予家庭農場一定授信額度,在核定的額度和期限內向家庭農場發放貸款,主要用于滿足其生產經營所需資金。擔保方式可以分為保證、抵押、質押等多種,特別是允許家庭農場使用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農業保險單進行抵押、質押擔保。這種形式最大程度解決了家庭農場融資難的問題,推動家庭農場的發展。(5)加強銀政合作,拓寬融資渠道。2014年,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河北省分行與省委農工部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此后3年中,提供200億元以上的意向性融資給河北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其上下游企業,主要有小額貸款、小企業貸款、公司貸款等金融產品。近年來,該行在河北推出的小額貸款、家庭農場貸款、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等已累計投放848.34億元。

二、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內部管理不規范

金融機構支持的條件是對經營管理比較規范,生產經營規模較大,能獲得穩定效益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給予支持。但從目前情況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規模比較小,組織化程度低,經濟效益不穩定,難以獲得金融支持。雖然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工商部門進行了登記注冊,建立了自己的章程、財務制度,但在組織結構、內部運作、管理水平等方面與《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規定差距較大,經營管理很不規范,利益聯結還不夠緊密,不符合信貸部門的授信條件。家庭農場、專業大戶主要是家庭式進行管理,缺乏科學的管理制度、方法和手段。一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基本條件不具備,財務管理制度運作不完善,金融機構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實力難以準確判斷、評價信貸風險。因此,只有一部分符合條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夠得到金融機構支持。

(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缺乏有效擔保抵押物

金融機構向農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支持,旨在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同時獲得應有的投資報酬。因此,為了保證投資的效果,就要選擇適當的信貸對象,并要求信貸對象用一定的資產進行抵押。但是,由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經營規模都比較小,自由資金積累很有限,除了房產、土地就沒有更多的有效的固定資產來充當抵質押品。雖然中央1號文件提出可以用土地的經營權作抵質押品向金融機構抵押融資。但從目前來看,關于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還存在一定的制度問題,用它來抵押融資的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有一定的困難。雖然一些金融機構已開始擴大抵質押品的范圍,但難以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資金的需要。

(三)缺少能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要的金融服務產品和服務方式

金融機構為了能夠保證資金使用的安全,增加流動性并實現資金的增值,更愿意將有限的信貸資金投向能夠帶來更多效益的大企業或大項目,而對于收益小、風險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支持比較少。隨著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的不斷發展,國家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增加了許多農業優惠政策和補貼項目,擴大了農村金融市場。但由于一些金融機構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認識和研究還不夠,還沒有將信貸的重點放在對經營主體的支持上。在服務方式、審批流程、營銷模式以及風險管理等方面有待完善,提供的金融產品還不充分,主要是傳統信貸產品,專門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設計和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比較少。貸款利率水平比較高,貸款期限比較短,貸款額度不足等問題的存在造成新型經營主體的信貸需求得不到滿足。信貸供給與融資需求不相適應,這就要求金融機構應該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和方式,滿足不同經營主體的各種需求。

(四)農業保險體系和風險補償機制不完善,影響了金融支持的力度

農業是幼稚產業,既受自然風險的影響,又受到市場風險的影響,雙重風險共同作用,導致農業生產經營風險很高,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抗風險能力還比較差,一旦出現風險,就存在貸款無法償還的風險。金融機構在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過程中,面臨著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等。因此,金融機構在考慮是否放貸時,首先會評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用等級,確認貸款額度和設定貸款權限,同時要求經營主體要有一定的資產進行抵押,并要求有保險機構給予擔保。但由于農業風險較高,擔保機構同樣不愿意承擔風險而開辦農業險,結果就是金融機構只愿意向信用好、償還能力強的農業經營主體貸款。

三、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具體措施

(一)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內部管理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必須按照金融機構信貸準入條件來完善自己。這就要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必須要明晰產權,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加強科學管理,規范行為,擴大規模,提升競爭力。2015年,政府加大了對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特別是對國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省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省級家庭農場的支持。因此,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只有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逐步成為產權清晰、機制靈活、運行規范、管理民主的市場主體,才能夠得到金融和財政的更多支持。

(二)加快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步伐

金融機構要樹立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服務的意識,充分考慮不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需求的不同,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增加抵質押擔保物的種類。對于農戶與農業專業合作社,或者龍頭企業已經建立社員關系、訂單關系的,可以推出一些新的信貸產品。如:合作社+社員聯保、龍頭企業+社員聯保、訂單質押、社員入股收益權質押等,也可以用家庭農場等經營者相對穩定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收益、各項糧食補貼資金作質押。根據不同的農業經營主體設計不同的信貸品種。針對種糧食的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機構可開展用涉農直補資金擔保、農機具抵押、大額訂單質押、存貨抵押、土地流轉收益保證貸款等業務,開展營銷貸款產品創新;針對種植經濟作物類的經營主體,金融機構可以提供用現金流抵押、蔬菜大棚抵押等金融產品。金融機構還可以直接對資信好且資金周轉量大的經營主體發放信用貸款。金融機構還可以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業務。

(三)充分發揮涉農金融機構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中的作用

一是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可以適度放寬農村金融市場準入標準,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村金融機構。積極組建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發揮微型金融機構的信息優勢和地緣優勢,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全方位融資服務。二是加大金融機構支持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的力度。要綜合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如:支農再貸款、再貼現、存款準備金等。涉農金融機構應加大信貸投入,積極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創新完善信貸產品,可以重點支持規模大、實力強、經濟效益顯著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增量不能低于上年水平、增長速度不能低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的目標。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用評價體系,科學設計信用評價指標,提供真實的評價結果,便于金融機構選擇信貸對象。對于獲得縣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稱號、受到地方政府獎勵并投保農業保險的農業經營主體,可以適當給予更多的信貸額度和利率優惠。

(四)拓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渠道,加大政策資源整合力度

為了擴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渠道,允許符合條件的新型家庭農場公開或私募發債融資,鼓勵支持金融機構選擇涉農貸款開展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對于符合相關條件的銀行可以發行專項用于支持“三農”貸款的金融債券。政府部門可以制定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的風險獎補政策,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建立和不斷規范貸款擔保組織機構。政府可以出資設立融資性擔保公司,支持現有融資性擔保公司用專項額度提供貸款擔保服務,加快構建農業信貸擔保服務網絡。加強金融機構與擔保機構的合作,適當降低利率,規范收費,盡可能縮短放貸周期,可以采取“貸款+保險”等融資模式,更好地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需求。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范文6

[關鍵詞]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銀行農貸;問題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083

[中圖分類號] F830.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6)13- 0151- 01

0 引 言

目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面臨著“融資難”的困境,而銀行借貸是其進行融資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其次利用“理性派”的農戶經濟行為理論分析了銀行融資對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性。最后,根據上虞、黃巖多家銀行的實地調研結果對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銀行農貸服務特點進行了總結,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1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概念的界定

許多學者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范疇進行了闡釋。黃祖輝與俞寧(2010)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分為農業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三個類別。汪發元(2014)則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概括為農業開發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王國敏,楊永清與楊元聰(2014)認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一個從事農業生產與經營的立體式復合型概念。

2 銀行融資的重要性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借貸行為可以通過“理性派”的農戶經濟行為理論進行解釋。作為“理性派”的代表人物,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T.W.Schultz(1987)認為改造傳統農業的出路在于激勵農民為追求利潤而創新的行為。Popkin(1979)認為農戶的農場完全可以用資本主義的公司來刻畫,農戶更傾向于按理性的投資者的原則行事。根據上述理論,我們發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借貸行為存在兩個特點:更傾向于利用正規金融體系;逐漸靠近現代商業性金融體系。因此,銀行借貸是解決其融資問題的重要手段。

3 銀行農貸服務的調查總結

3.1 農業貸款的概況

從農業貸款的規模上看,不同銀行間差距較大,從200萬元到20億元之間不等。農貸占銀行貸款總量的百分比也大不相同,最少的不到5%,最多的高達67%以上。這與各類銀行定位的主要服務對象、所在地區等因素存在一定關聯。從統計數據來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貸款成功率在50%~90%之間。其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農村銀行與城市商業銀行的貸款成功率更高。目前,只有不到50%的銀行由于政府的資金補助推出了政策優惠貸款業務,例如:政府農業部門扶持名單中的種糧大戶可以申請由政府提供貼息的產品等。銀行的服務效率有待提高,超過一半以上的銀行辦理農貸業務需要5~7個工作日。此外,借款人提交的證明資料越齊全,申請的貸款金額越小,其辦理貸款的時間也會越短。對于大額貸款,部分銀行需要一周至半個月的時間進行辦理。

3.2 農貸業務的特點

銀行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貸款方式主要有信用貸款、保證貸款與抵押貸款三類。對于抵押貸款,銀行可接受的抵押物一般為商品房等變現能力較強的資產,但是不接受農業用具與設施作為抵押品。各類銀行尚未完全開展“兩權抵押貸款”,僅有小部分銀行正在試點。各類銀行的最高貸款額度存在較大差異,并且不同貸款方式的貸款限額也不同。銀行一般會指定農業貸款的用途,需要貸款人提供相關憑證來證明。各類銀行的農業貸款利率普遍較低,有的銀行甚至推出了低于央行基準利率的農貸產品。各類銀行在設計農貸產品時主要通過實地調研,大部分銀行的考察頻率為一個季度或半年,考察頻率最高的會每周甚至每天進行農村調研。此外,農貸產品的調整周期存在較大差異。70%以上的銀行表示沒有固定的產品調整周期,其余20%以下的銀行大約2~4年進行農貸產品的更新或調整。

4 結 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国产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 欧美日本一道本 |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 偷拍第一页 |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 |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 欧美日韩在线国产 |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 | 久久伊人五月天 | 97精品国产97久久久久久 | 99久久99久久久精品久久 | 欧美爱爱动态图 |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 日韩在线资源 | 99精品高清视频一区二区 | www.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 99视频都是精品热在线播放 | 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视频大全 | 欧美日韩欧美日韩 | 日韩欧美在线免费观看 | 成人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亚洲 |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 | 国产精品3p视频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野外 | 国产成人91一区二区三区 | 极品毛片 |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 护士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 日韩欧美 | 国产免费视屏 | 2022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在线观看免费 | 久久国产一级毛片一区二区 | 国产区最新 | 色妞综合|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9 | 国产资源一区 | 国产91一区二这在线播放 | 日韩 亚洲 欧美 中文 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