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研討會會議紀要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研討會會議紀要范文1
2008年12月13日至14日,由教育部工商管理類學科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旅游學科專業組主辦、暨南大學深圳旅游學院承辦的全國“旅游管理專業院長(系主任)及學科帶頭人工作會暨改革開放30年中國高等旅游教育發展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在深圳市華僑城隆重召開。出席會議的有教育部工商管理類學科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旅游學科專業組成員及來自全國各地260多所高校、出版社、旅游雜志等機構近300位參會代表。
為了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總結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高等旅游教育取得的輝煌成就并展望未來高等旅游教育的發展趨勢,全面提升旅游教育在中國旅游產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時加強旅游管理專業在教育部質量工程創建中的成功經驗交流,共同提高我國高等旅游管理專業辦學水平。本次會議通過主題發言、專題發言與分組討論等會議形式,回顧與總結了中國高等旅游教育30年的發展歷程,分析了旅游本科專業的發展態勢,探討了旅游特色院校改革與創新發展的典型經驗以及高等旅游教育發展的國際化等問題,并通報了明年的16項工作安排和計劃,會議取得圓滿成功。本次會議對總結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高等旅游教育發展歷程與經驗和促進全國旅游管理專業在新時期的建設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二、主題報告內容
會上有7位嘉賓作了主題報告,這7個報告從宏觀層面系統地總結了改革開放30年中國高等旅游教育的變化,從微觀層面具體地探討了各院校高等旅游教育的發展經驗和成果,對中國高等旅游教育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主要內容如下:
教育部工商管理類學科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旅游學科專業組組長、湖北大學旅游研究院院長馬勇作了題為“改革開放30年中國旅游高等教育的回顧與展望”的主題報告。馬勇首先概括了改革開放30年中國旅游高等教育在院校數量、專業層次、專業方向、區域分布、師資力量、科研水平、國際交流和質量工程等方面的變化,充分肯定了廣大旅游院校30年來在學科建設、專業發展、人才培養等方面所作的努力,并指出旅游管理專業在工商管理類學科中的地位逐漸得到加強與鞏固;其次通報了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學指導委員會2009年的工作計劃,提出了16項具體工作安排,號召全國各旅游高等院校緊緊抓住教育部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契機,進一步積極創建和發展旅游管理專業的12項質量工程,共同促進中國旅游高等教育的繁榮與發展。
暨南大學深圳旅游學院常務副院長何建偉作了題為“突出特色,科學發展,為培養創新型高素質人才而努力”的主題報告,從基本情況、辦學模式和辦學成果三大方面,通報了暨南大學深圳旅游學院的發展歷程和專業建設情況,總結了該學院自主創新、突出特色的辦學模式以及在人才培養上將理論與實踐、知識與技能、人才培養與市場需要相結合的成功經驗。
南開大學旅游系系主任徐虹作了題為“南開旅游教育的發展歷程及其幾點思考”的主題報告,首先對南開大學旅游教育發展歷程進行了簡要的回顧,在此基礎之上總結了南開大學旅游專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和辦學方式,并針對新形勢下高等旅游教育發展的挑戰,提出了完善培養目標、強化培養規格和規范教學體系3個方面的應對措施。
上海師范大學旅游學院院長、上海旅游高等??茖W校校長楊衛武作了題為“上海師大旅游學院的辦學理念與實踐”的主題報告,從辦學歷史、辦學特色、辦學目標及辦學愿景4個方面,對上海旅游高等專科學校以及上海師范大學的高等旅游教育的教學成果、科研成果和辦學特色進行了展示,總結了旅游教育發展的成功經驗,提出了建設國家示范院校、國家特色專業和申報新一輪學位點的美好愿景。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旅游學院丁培毅作了題為“全球化和本土化對旅游學科教育的影響”的主題報告,以國際化和本土化為切入點,對澳大利亞高等旅游教育的發展進行了簡要地概述,分析了澳大利亞高等旅游教育發展面臨的挑戰,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了三大針對性的策略。
西北大學旅游系書記陳實作了題為“30年改革發展的旅游高等教育回顧與展望”的主題報告,對西北大學旅游管理專業的發展歷程進行了回顧,總結概況了旅游專業在學術團隊建設、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3個方面取得的成就,明確了旅游專業未來的工作目標、工作重點、工作進度,并提出了精品課程建設、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國際化教學模式和實踐教學環節5個方面的預期。
中山大學旅游學院院長保繼剛作了題為“中國著名大學旅游學科萎縮問題及出路”的主題報告,概括了旅游學科萎縮的表現形式,從表層和深層兩個方面分析了旅游學科萎縮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了解決學科萎縮的重要措施。
下午有來自全國15所旅游院校的參會代表作了專題發言:浙江大學周玲強發言題為“研究性大學在人才培養和旅游學科發展上的思考”、北京聯合大學寧澤群發言題為“努力建設高水平的旅游管理學科”、湖南商學院鐘志平發言題為“旅游行業互動人才培養創新思路”、廣東金融學院劉偉發言題為“對中國高等旅游教育的反思”、廣東商學院張河清發言題為“本科生導師制的理論架構與實踐創新”、遼寧師范大學謝春山發言題為“旅游高等教育中的悖論現象探析”、暨南大學深圳旅游學院董觀志發言題為“高等旅游教育進入集成創新時代”、同濟大學邱燦華發言題為“旅游與休閑在MBA教育中的發展”、復旦大學巴兆祥發言題為“旅游學困境與我們的努力”、鄭州大學毛安福副院長發言題為“以職業經理人為目標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上海對外貿易學院王怡然發言題為“從中外合作辦學看我國會展旅游的發展”、華東理工大學居閱時發言題為“旅游學科定位與旅游業的發展”、南陽師范學院李瑞發言題為“跨專業普通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辦學模式”、哈爾濱理工大學楊宇發言題為“旅游高等教育TAT模式創建與實施”,均引起了參會代表的積極關注和踴躍響應。
三、大會總結情況
研討會會議紀要范文2
關鍵詞 輪狀病毒腸炎 嬰幼兒 金雙歧 干擾素
輪狀病毒是小兒秋冬季腹瀉主要病原體,多發生在6個月~2歲的嬰幼兒,如不及時治療常引起水電解質紊亂,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及至死亡。2011-2012年10月采用干擾素加金雙歧治療輪狀毒腸炎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參照1998年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紀要中腹瀉的診斷標準[1]。選擇秋冬季輪狀病毒腸炎患者,大便次數>5次/日,稀水樣或蛋花樣,伴有或不伴不同程度的發熱、嘔吐。血常規檢查,WBC總數正常范圍或略高于正常,以淋巴細胞為主,大便常規WBC≤5個/HP或少許脂肪細胞,無紅細胞和膿細胞,大便培養陰性。大便輪狀病毒(HRV~RNA)陽性,年齡0.5~3歲,每例均做菌群分析均有不同程序的菌群失調,分為治療組120例和對照組115例。
治療方法:治療組120例,二藥聯用,金雙歧1.0g/次,2次/日,干擾素5萬U/(kg?日)肌注;對照組115例,單獨肌注干擾素,兩組均給予口服補液或靜脈補液糾正脫水及電解質紊亂,未予抗生素及止瀉藥物。
療效判斷標準[2]:①顯效:治療72小時內糞便性質及次數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消失;②有效:72小時內糞便性質及次數明顯好轉;③無效:72小時內糞便性質及次數無明顯改善甚至惡化。
結 果
治療組,對照組結果經SPSS統計軟件處理:分析中采用χ2檢驗,方差檢驗,t檢驗等,見表1。
治療止瀉時間:治療組32.55±13.78小時,對照組52.33±17.15小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討 論
輪狀病毒主要侵犯小腸黏膜,但也可累及結腸,受累小腸黏膜上皮細胞及微絨毛脫落,雙糖酶活性降低,尤其是乳糖酶,水、糖吸收試驗降低,腸腔滲透壓增高而導致腹瀉。輪狀病毒腸炎,其雙歧桿菌數量減少,提示腸道菌群紊亂,可能是輪狀病毒腸炎的發病機制之一[3]。腹瀉時,腸道微生物生態系統被破壞,腸道菌群發生紊亂,雙歧桿菌比正常兒童下降1 000倍。雙歧桿菌是厭氧菌,繁殖速度慢,48小時進入生長穩定期。口服后定植于腸道內,成為腸道內的生理性細菌,與腸道黏膜上皮細胞特異性結合,與其他厭氧菌一起占據腸道黏膜表面形成一道生物學屏障,構成腸道的定向阻力,阻止致病菌的定植及入侵[4]。近20年來,微生態制劑在兒科應用越來越廣泛,本組臨床觀察證實,金雙歧與干擾素聯用,顯效率、總有效率及止瀉時間、腸道菌群的恢復時間、輪狀病毒的陰轉時間,明顯優于單用干擾素組,總有效率93.3%,機理可能為金雙歧含有雙歧桿菌、保加利亞乳桿菌、嗜熱鏈球的三聯活菌片,長雙歧桿菌具有繁殖速度快,產酶能力強,穩定性好的特點,其本身亦為體內不可缺少的營養來源,含有多種維生素,參與體內代謝,促進消化功能,有利于小兒生長發育,嗜熱鏈球菌可迅速在腸道內定居,消耗分解過氧化氫,制造厭氧環境,抵御輪狀病毒致病因子侵襲與定殖,以達到治療目的,3種活菌聯用,療效顯著,服用方便,口味適宜嬰幼兒,無任何不良反應。重組人干擾素α-1b是一種廣譜的抗病毒制劑,對多種病毒感染性疾病有明顯療效,干擾素是人體在外源或內源性誘生物作用下產生的一種具有廣譜抗病毒活性的低分子糖蛋白,通過增強機體細胞免疫活性和促進體內抗病毒蛋白合成的雙重作用發揮其生物學功能,不僅能夠抑制病毒復制而且可以調節免疫反應以及細胞生長和分化。主要通過以下幾個環節發揮作用:①通過抑制病毒進入細胞,抑制病毒蛋白的翻譯及病毒顆粒的裝配;②激活巨噬細胞及自然殺傷細胞;③增加細胞因子的產生和調節免疫球蛋白的合成;④通過與干擾素受體的結合進一步活化2'-5'寡聚A合成酶與蛋白酶,最終阻止病毒蛋白的轉錄,抑制病毒增殖當病毒感染人體后[5],機體產生干擾素的能力下降,加入外源性干擾素,可刺激免疫細胞產生內源性干擾素。干擾素是一種高度活性的糖蛋白,可激活多種胞漿酶,干擾病毒核糖及蛋白質合成達到抑制病毒復制的目的,且對宿主細胞產生持續數天的臨時抗病毒胞的活性,誘導淋巴因子的產生引起殺滅病毒的作用,增強機體抗病毒能力狀態[6]。同時干擾素又能增強T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的活性,誘導淋巴因子的產生引起殺滅病毒的作用,增強機體抗病毒能力。干擾素能阻止病毒復制與繁殖的作用,能對輪狀病毒的復制與增殖起抑制作用,兩藥聯用既能阻止病毒的侵襲與定殖,干擾素又有抑制病毒復制,既能迅速改善癥狀,又能縮短病程,效果較好,值得臨床推廣。
參與文獻
1 方鶴松,魏承毓,段恕誠,等.1998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會議紀要[J].中華兒科雜志,1998,37(4):239.
2 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究會組織委員會.腹瀉病療效判斷標準的補充建議[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6):384.
3 吳斌,溫彩霞,黃妙輝,等.腹瀉小兒腸道雙歧桿菌含量變化及臨床意義.福建醫學院學,1996,30(2):164-166.
4 董宗祈,方鶴松.中國腹瀉高峰會暨兒童腹瀉國際研討會會議紀要[J].臨床兒科雜志,2004,22(6):415.
研討會會議紀要范文3
【摘要】目的 觀察醒脾養兒顆粒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的療效。秋季腹瀉患兒中輪狀病毒陽性患兒51例,隨機分成治療組31例和對照組20例均采用相同的基礎治療(抗病毒、補液、思密達保留灌腸),治療組加服醒脾養兒顆粒。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97%,顯效率78%;對照組總有效率80%,顯效率45%,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
【關鍵詞】 醒脾養兒顆粒;秋季腹瀉;貧血;兒童
秋季腹瀉是由多種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常見病,以輪狀病毒感染多見,多發生在秋冬季,多發生在6-24個月嬰幼兒,起病急,大便次數多、量多、水分多,黃色水樣或蛋花湯樣便帶有少量粘液,無特殊腥臭味,每天可達十幾次[1]。營養不良、貧血和體弱多病患兒更易患病,且病情重,病程長。目前尚無特殊治療方法。我科應用醒脾養兒顆粒治療秋季腹瀉51例取得較好療效,尤以貧血患兒明顯,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研究對象為我科2010年收治的秋季腹瀉患兒中隨機抽取51例,男29例,女22例。年齡均在6-24個月,病程3-7天,大便均為蛋花湯樣或水樣便,大便常規檢查出少量白細胞外,無其它異常,輪狀病毒抗體檢測呈陽性[2]。入選病例經抗生素治療無效或未經治療,部分伴有輕度脫水。51例秋季腹瀉患兒隨機分為二組,治療組31例,男17例,女14例,輕度營養不良貧血19例,中度1例。對照組20例,男12例,女8例,輕度營養不良貧血12例,中度1例。兩組患兒在發病時間、年齡、性別、就診時間、伴隨癥狀等無顯著差異,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抗病毒(病毒唑 10mg/kg/d)、補液、思密達保留灌腸(1袋加入20ml生理鹽水保留灌腸,每日2次)治療,療程5-7天。治療組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口服醒脾養兒顆粒(貴州健興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中成藥制劑,國藥準字號Z20025415),0-1歲 1袋/次,每日2次;-2歲 2袋/次,每日2次,療程同上。
1.3 療效判斷 采用1998年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指定的急性腹瀉病療效判斷標準[3]。 顯效:治療72小時內糞便性狀及次數恢復正常;有效:治療72小時后糞便性狀及次數明顯好轉; 無效:治療72小時后糞便性狀及次數無好轉,甚至惡化。
1.4 統計學處理 計算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用2檢驗,P
2 結果
秋季腹瀉51例中營養不良性貧血患兒占64.7%,兩組治療結果見表1,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2=6.58,P
3 討論
寒冷季節的小兒腹瀉80%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見的病毒為輪狀病毒(RV),其次為腸道病毒,秋季腹瀉屬于一種自限性疾病,臨床癥狀以發熱、腹瀉、嘔吐或脫水為主要癥狀[4]。目前尚無特效治療,口服輪狀病毒疫苗效果不確切,本人參照其他學者的經驗,在抗病毒、補液、止瀉的基礎上加用醒脾養兒顆粒治療后就大大提高了療效,尤以貧血、營養不良和體弱多病患兒明顯。醒脾養兒顆粒中的大丁草主治脾胃虛弱,反復嘔吐,久瀉不止,小兒疳積;一點紅治療小兒血氣虛弱、萎黃消瘦、煩躁多動、多虛汗;蜘蛛香主治小兒食疳諸積、肚大肢瘦、泄瀉下痢、腹脹等癥狀,從而恢復消化系統正常功能。中西結合用藥,兩者優勢互補,口感好,患兒易于接受,且安全無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胡亞美 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299-1310.
[2] 方鶴松.98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會議紀要.航空航天醫藥.1999.10(4);239
[3] 方鶴松.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6;381-384
研討會會議紀要范文4
關鍵詞 思密達聯用中藥 嬰幼兒腹瀉
資料與方法
2005年12月~2007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嬰幼兒腹瀉患者232例,均符合1998年10月修訂的中國腹瀉病的診斷標準,隨機分為治療組120例和對照組112例,治療組男78例,女42例,年齡
方法:對照組常規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腸道功能調節藥物口服,對糞便細菌培養陽性者給予相應抗生素治療;符合輪狀病毒感染者給予抗病毒治療;治療組在常規用藥基礎上應用思密達聯合中藥保留灌腸,每日1次,連用3~5天,思密達劑量如下:
療效判定標準:根據1998年5月全國腹瀉病防治會議關于腹瀉病療效判斷標準的補充建議[1]。①顯效:治療72小時的糞便性狀及次數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②有效:治療72小時糞便性狀及次數明顯好轉,全身癥狀明顯改善;③無效:治療72小時糞便性狀、次數及全身癥狀均無好轉,甚至惡化,以顯效加有效計算總有效率。
統計學方法: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X2檢驗。
結 果
療效比較:腹瀉患兒治療組顯效96例,有效18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5%;對照組顯效63例,有效22例,無效27例,總有效率75.89%,兩組療效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顯著性(X2=15.8,P
討 論
嬰幼兒消化系統發育尚未成熟,生長發育快,所需營養物質相對多,胃腸負擔重,容易發生消化功能紊亂,加之機體防御功能差,易患腸道感染。小兒腹瀉大多由飲食不當或病毒引起,主要病因為輪狀病毒感染所致,病毒侵犯腸絨毛上皮細胞,造成腸黏膜損傷,腸道腺體分泌增多,腸道吸收功能降低,治療應及時修復受損腸黏膜[2],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減少腸道分泌。思密達的主要成分為雙八面礞脫石顆粒,為消化道黏膜保護劑,具有層紋狀結構及非均勻性電荷分布,對消化道的病毒、細菌及其產生的毒素有固定、抑制作用,對消化道黏膜有覆蓋能力,通過與黏液糖蛋白相互結合,提高黏膜屏障對攻擊因子的防御能力,并可改善消化道黏液的性質,從而促進受損黏膜上皮細胞的再生和修復。
思密達含雙八面體礞脫石微粉,具有層狀結構及非均勻性電荷分布,對消化道內的病毒,病菌及其產生的毒素有極強的固定,抑制作用;對消化道黏膜有很強的覆蓋能力,并通過與黏液糖蛋白相互結合,從質和量兩方面修復,提高黏膜屏障對攻擊因子的防御功能。適用于:①食管炎、胃炎、結腸炎、功能性結腸病的癥狀治療。②成人及兒童急慢性腹瀉,對兒童急性腹瀉效果尤佳。不良反應:用于第一類適應證時,偶見便秘報道,可減少劑量繼續服用。注意:①治療急性腹瀉時,應注意糾正脫水。②如需服用其他藥物,建議與本品間隔一段時間。用法:兒童,1歲以下,每日1袋,分3次服用;1~2歲,每日1~2袋,分3次服用;2歲以上,每日2~3袋,分3次服用。治療結腸炎、功能性結腸病時可用保留灌腸法,每次1~3袋,倒入50~100ml溫水中,每日1~3次。
腹瀉屬中醫泄瀉范疇,以感受外邪,傷于飲食,脾胃虛弱為多見,其主要病位在脾胃。因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脾主運化水濕和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則飲食入胃之后,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濁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瀉。故應以運脾化濕為基本治則,加用中藥黃連、澤瀉、車前子、訶子等有清腸化濕,健脾止瀉的作用?,F代藥理研究上述諸藥對調解胃腸運動,抗腹瀉、抗病毒,提高機體免疫力,均有一定作用。保留灌腸可使思密達、中藥直接保留在腸道內,直達病所,覆蓋受損黏膜,增強黏膜屏障,健脾化濕,并能縮短療程,減輕患兒靜點痛苦。思密達聯用中藥灌腸簡便易操作,對患兒創傷小,無不良反應,治療效果好,是近年來治療嬰幼兒腹瀉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研討會會議紀要范文5
關鍵詞: 心房顫動;普羅帕酮;毛花甙C
0 引言
心房顫動(房顫)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房性快速心律失常[1] .復律治療宜盡早開始[2,3] .1999-01/2001-10我院急診科診治陣發性快速房顫患者156例,分別iv普羅帕酮或毛花甙C,并采用心電血壓監測,對其效果及安全性進行比較.
1 臨床資料
心電圖證實為陣發性快速房顫患者156例,除外伴有嚴重心力衰竭、明顯低血壓、預激綜合征及已用過洋地黃、抗心律失常藥物者.其中男84例,女72例,年齡23~88(平均66±11)歲,轉復心室率112~170(平均144±19)次 min-1 .房顫的病因:高血壓55例,冠心病40例,老年退行性瓣膜病15例,風心病12例,心肌病6例,肺心病5例,甲亢3例,特發性房顫20例.隨機分為普羅帕酮組76例和毛花甙C組80例,兩組間性別、平均年齡、房顫的病因及平均病程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所有患者均臥床休息,吸氧,必要時給予鎮靜、對因或對癥處理.普羅帕酮組應用普羅帕酮70mg加250g L-1 葡萄糖20~40mL于10min iv完畢,無效時每20min重復應用普羅帕酮35mg或70mg,總量達210mg仍未轉復者不再用藥;毛花甙C組應用毛花甙C0.4mg加250g L-1 葡萄糖20~40mL于10min注射完畢,無效時1h后再應用毛花甙C0.2mg.觀察至轉復為竇性心律或用藥后8h.統計學處理:數據用x ±s表示,組間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 檢驗.轉復為竇性心律:普羅帕酮組63例(82.9%),毛花甙C組42例(52.5%),(P
2 討論
房顫持續7d以上,心房肌細胞受快頻率興奮的持續影響,有效不應期明顯縮短,致使房顫轉復竇性心律的難度明顯加大,這種變化稱為心房肌細胞“電重構”.多數非緊急情況下藥物復律仍作首選,毛花甙C對心臟有負性頻率作用,常作為房顫傳統治療的首選用藥.因其同時伴有正性變力作用,特別適用于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但毛花甙C iv起效慢,并且主要通過興奮迷走神經增加房室結隱匿傳導,使心室率減慢.對交感神經張力增高的情況療效差,對肥厚梗阻型心肌病、預激綜合征等情況禁忌.Ic類的普羅帕酮有明顯的快鈉通道阻滯作用,延長房肌不應期,阻斷房顫小折返環,達到復律效果.本組資料表明,對陣發性房顫的轉復率,iv普羅帕酮(82.9%)高于毛花甙C(52.5%),轉復時間普羅帕酮比毛花甙C短,對未能轉復者普羅帕酮和毛花甙C均能明顯降低心室率,兩者在上述的劑量時均較安全,尤其普羅帕酮對陣發性快速房顫的轉復率較高,值得在基層醫院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吳書林,方咸宏.房性快速心律失常診療對策研討會會議紀要[J].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2000;4(1):17.
研討會會議紀要范文6
顳頜關節紊亂癥(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ysfunctionsyndrome, TMJD)臨床較為常見, 以疼痛、關節活動受限為主要癥狀表現, 對患者進食有相當的影響。筆者自1995 年2 月以來采用下頜平推法配合TDP照射治療本病, 與對照組( 消炎止痛膏外敷加TDP 照射) 相比, 明顯提高了療效?,F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統計1995 年2 月至2006 年2 月病例130 例,門診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67 例, 男性32 例, 女性35 例; 年齡最大71 歲, 最小13 歲; 病程最長17 年, 最短1 天。其中咀嚼肌紊亂25 例; 關節結構紊亂者19 例; 急性關節炎癥13 例; 慢性關節炎癥5 例; 骨關節病者5 例。對照組63 例, 男性29 例,女性34 例; 年齡最大58 歲, 最小15 歲; 病程最長12 年, 最短1 天。其中咀嚼肌紊亂21 例; 關節結構紊亂者17 例; 急性關節炎癥15 例; 慢性關節炎癥4例; 骨關節病者6 例。
2 診斷標準
參照1997 年全國第二屆顳下頜關節紊亂病專題研討會關于顳頜關節紊亂病(TMJD)的四類分類診斷標準[1]。
3 治療方法
3.1 術者首先以一手拇指或食指置于患側顳頜關節處, 點揉2~3 分鐘, 再將手指移至患側顳肌處, 與肌纖維走行方向相垂直進行輕揉彈撥2~3 分鐘。然后術者一手扶住患者前額固定頭部, 讓患者枕部靠在術者胸前, 令患者微微張口, 術者以一手拇指置于患側下頜角后緣, 平推患側下頜骨向前30~60 次, 強度以患者能夠忍受為度。上述兩種手法交替進行2~3 次, 最后以指揉或掌揉法結束治療。
3.2 TDP 照射采用特定電磁波譜治療儀(TDP)照射患部1 小時/次, 每天1~2 次。
3.3 藥物外敷以市售消炎止痛軟膏(江門市恒建藥業有限公司生產, 主要成份: 獨活、芒硝、生南星、皂莢、生草烏、冰片、水楊酸甲酯)外敷患部, 每天1次。
治療組采用下頜平推法加TDP 照射, 7 次1 個療程; 對照組采用消炎止痛膏外敷加TDP 照射, 7 天1 個療程。
4 療效標準
臨床痊愈: 關節彈響、關節疼痛及其它伴隨癥狀完全消失, 顳頜關節功能運動、開口度、咀嚼功能正常。顯效: 主客觀癥狀基本消失, 開口度接近正常, 僅余輕微或大張口有不適感。無效: 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 或有改善但持續時間較短。
5 治療結果
治療組臨床痊愈21 例; 顯效38 例; 無效8 例。痊愈顯效率88.05%。對照組臨床痊愈8 例; 顯效23例; 無效32 例。痊愈顯效率49.2%。經卡方檢驗, X2=12.41, P
7 典型病例
黃某某, 男,42 歲, 機關干部。2000 年1 月12 日以左顳頜關節疼痛、張口困難7 天就診。7 天前不明原因出現左顳頜關節疼痛, 逐漸加重, 伴張口困難, 。在外服中西藥無好轉, 曾在我院行顳頷關節腔內氟美松磷酸鈉阻滯無效。來我科就診時, 左顳頜關節處壓痛明顯, 張口困難, 僅能張開約1.5cmo 診斷為左顳頜關節紊亂癥, 采用下頜平推手法配合TDP 治療, 當即感關節緊張感明顯減輕, 張口能達2cm 左右。連續治療3 次, 上述癥狀完全消失, 隨訪至今未復發。
8 討論
8.1 關于顳頜關節紊亂癥的發病機理目前認為本病是顳頜關節的一種病理性咬合變化。其主要機制是: 咬合阻礙著上下牙不能達到最廣泛、最緊密的咬合接觸狀態, 下頜不能足量閉口, 造成顳頜關節內壓改變( 平衡失調) , 使關節出現退行性改變。同時,由于咬合形態變化, 導致傳遞到牙根的應力發生相應變化, 繼而對咀嚼肌收縮進行調節, 使顳頜關節的生物力學環境發生變化, 造成復雜多樣的咬合紊亂,引發臨床疾病[2]。病理變化主要有四個方面: ①咀嚼肌紊亂, 包括肌筋膜疼痛、肌炎、肌痙攣、局部肌肉疼痛及肌纖維攣縮等。②結構紊亂, 包括各種關節盤移位( 可復性盤前移位、不可復性盤前移位、關節盤旋轉移位及關節盤內外移位等), 關節囊擴張及關節盤附著松弛或撕脫等。③關節炎癥性疾病, 包括滑膜炎和關節囊炎, 可分為急性和慢性2 種。④骨關節病,包括沒有疼痛癥狀的骨關節病和存在疼痛癥狀的骨關節炎。祖國醫學認為: 該部位的筋屬腎, 腎氣不足則筋弱而易受傷, 過度勞累復加風寒侵襲使虛弱之筋受損, 故出現開口忽大忽小, 忽左忽右, 筋位不合韻癥狀。
8.2 關于顳頜關節紊亂癥的治療本病的治療方法較多, 保守治療包括口服用藥、理療、針炙、治療牙周炎, 拔除阻生智齒, 修復缺牙, 矯正錯合、翼外肌封閉、下頜神經阻滯[3]等必要時可行關節盤摘除術。我們認為手法治療的作用機制在于患處緊張痙攣的組織通過手法得到了疏理, 使顳頜關節周圍組織的張力下降, 再以下頜平推法調整關節的位置關系, 在運動治療的過程中調節關節內壓, 使局部的咬合形態發生積極的改變, 從而達到恢復顳頜關節正常的生物力學環境的治療目的。
本法操作較為簡單, 易于掌握, 適合基層醫療單位開展。
參考文獻
[1] 全國第二屆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專題研討會會議紀要.中華口腔醫學雜志, 1998; 33(4): 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