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乳腺癌化療方案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乳腺癌化療方案范文1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9.065
乳腺癌是威脅女性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 也是女性惡性腫瘤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因此醫學上對它的治療也越來越受重視。近年來手術、化療、放療等多種治療手段被綜合應用于乳腺癌治療, 特別是新輔助化療方案的應用俠患者總生存期得到顯著改善[1-3]。而目前預測、評估新輔助化療效果的生物學指標還沒有一致標準, 因此臨床上探討不同新輔助化療方案療效的預測因子成了關注熱點[4]。本文旨在分析不同新輔助化療方案的選擇(TE及TEC)對乳腺癌的療效及Ki-67變化, 特收集本院2015年2月~2016年1月診治的64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進行了研究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1月診治的64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 所有患者均按第6版《乳腺癌分期手冊》進行分期, 納入標準:病理學診斷為乳腺癌, 同時符合手術切除治療指征的患者;腫瘤大小可知;化療前通過B超、全身掃描及腫大區域淋巴結病理學檢查, 已經_定腫瘤是否大面轉移的患者。年齡36~69歲, 平均年齡(52.5±5.6)歲。64例患者隨機分為TE組和TEC組, 各32例。64例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且自愿參與, 本研究已獲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 2 方法 TE組給予多西他賽及表阿霉素均75 mg/m2;TEC組給予多西他賽及表阿霉素均75mg/m2, 再聯合500 mg/m2的環磷酰胺。常規處理及治療:化療前1 d晚上口服地塞米松9 mg, 化療當天晨起再口服地塞米松9 mg;化療前常規檢查血象、心電圖和肝腎功能;化療后常規注射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200單位3~5 d, 第7 d復查血象;21 d視為1個周期, 化療進行2個周期后評估效果, 疾病繼續進展的患者需酌情更換化療或手術方案, 有效果的患者可繼續化療或是手術, 新輔助化療2~4個周期后實施手術治療。
1. 3 觀察指標
1. 3. 1 療效判定標準[5] 按2008年WHO統一標準來判斷療效, 有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無變化及進展四個進度標準。總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例數×100%。
1. 3. 2 血液不良反應[6] 按照WHO抗癌藥物急性與亞急性毒性反應標準評價。
1. 3. 3 Ki-67表達 穿刺抽取組織送病理科采用免疫組化法來檢測Ki-67表達。細胞核里有黃色沉淀視為陽性細胞, 其中陽性細胞數量75%視為Ⅳ級。Ki-67≥Ⅱ級為陽性, 反之為陰性。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化療近期療效比較 TE組完全緩解14例、部分緩解12例、無變化4例及進展2例, 總有效率為81.25%
(26/32);TEC組完全緩解15例、部分緩解12例、無變化3例及進展2例, 總有效率為84.38%(27/32),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血液不良反應比較 TEC組患者發生白細胞低下25例(78.13%)和血小板低下7例(21.88%)高于TE組的15例(46.88%)與3例(9.38%),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3 Ki-67表達與新輔助化療療效的關系 64例患者通過化療有13例出現了癌細胞高度退縮或是消失, Ki-67表達實際納入病例為51例, 化療前后Ki-67陽性表達率分別為56.86%(29/51)、25.49%(13/51),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新輔助化療能控制惡性腫瘤原發病灶及微小轉移病灶, 對癌細胞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 使癌細胞總數減少, 有助于病情的控制, 延長患者生存時間, 隨后在進行化療或手術治療。而盲目實施手術治療或全身化療可能因為原病灶切除引起小轉移病灶加速增殖, 可知新輔助化療有重要的臨床價值[7-9]。目前新輔助化療方案還無統一標準, 本文對TE方案和TEC方案療效進行了對比, 除了白細胞、血小板組間有較大差異外, 在兩組近期療效相仿的情況下可優選TE方案。
Ki-67是一種增殖細胞里所表達的核抗原, 當下醫學上將其較多應用于腫瘤細胞增殖狀況的生物標記物, 它在細胞周期G1、G2、S、M期表達, G0期缺失, 是檢測腫瘤細胞的增殖活性最可靠的生物標記物, 能呈現出癌細胞增殖速率[10-12],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化療前Ki-67陽性表達率為56.86%(29/51)高于化療后的25.49%(13/51),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趙輝, 逢凌云. Ki67檢測在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判斷中的作用.中國醫藥, 2012, 7(2):184-185.
[2] 劉毅, 張洪蘭, 陳昊, 等.新輔助化療對乳腺癌患者Ki-67、ER、Her-2和p53的影響及意義.中國腫瘤外科雜志, 2012, 4(6):348-351.
[3] 馬祥君, 何湘萍, 汪潔, 等.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后不同時間Ki-67變化規律研究.中華腫瘤防治雜志, 2010, 17(13):976-978.
[4] 桑蝶, 王佳玉, 袁M, 等. Ki-67與乳腺癌臨床病理特征及新輔助化療療效的相關性. 癌癥進展, 2015(3):291-297.
[5] 馮宇, 趙霞, 呂淑貞, 等. 表柔比星聯合多西他賽新輔助化療對乳腺癌患者癌組織 Ki-67表達的影響及意義. 山東醫藥, 2016, 56(24):63-65.
[6] 金廣超. 新輔助化療方案對乳腺癌生物學因子的影響. 山東大學, 2015.
[7] 錢飚, 魯宏峰, 孫龍. Ki-67的改變與Ⅱ-Ⅲ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化療療效之間的關系. 中國生化藥物雜志, 2016(7):183-186.
[8] 蔣程鳳, 迪力夏提?金斯汗, 吐魯洪?沙列爾. 新輔助化療后Ki-67表達變化對乳腺癌預后的影響及其與分子分型的關系.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16, 25(5):711-716.
[9] 賈巍, 張紅真, 王文娟, 等. 新輔助化療前后乳腺癌免疫組化表達變化的研究分析. 浙江醫學, 2016, 38(14):1181-1183.
[10] 切閆跡 劉飛, 吳賽紅, 等. 新輔助化療前后Ki-67的表達改變與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化療療效的相關性. 國際腫瘤學雜志, 2015, 42(12):891-895.
[11] 余海云, 李文萍, 郜紅藝, 等.新輔助化療療效與乳腺癌Ki67、P53表達的關系.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 2011, 5(3):297-305.
乳腺癌化療方案范文2
【關鍵詞】 乳腺癌;AC方案;骨髓抑制;護理
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目前治療的手段包括:手術、放療、化療藥物、免疫等[1]。其中聯合化療,通過不同藥理作用作用機制殺滅腫瘤細胞或干擾其生長和代謝,從而較大幅度提高治療率、延長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本研究選取2011年10月――2012年12月用AC方案(多柔比星聯合環磷酰胺)治療乳腺患者,由于腫瘤藥物的不良反應多,在應用此方案時做好相應的臨床護理是必要的。
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均為女性,年齡32-65歲,平均49歲。均為“乳腺癌改良根治后”病人,行AC方案化療(多柔比星+環磷酰胺)。多柔比星40mg/m2,臨用前加滅菌生理鹽水溶解,濃度為2mg/ml,靜脈注射。環磷酰胺600mg/m2,加生理鹽水20-30ml,靜脈注射。3周重復靜脈滴注1次,共6個周期。
2 護理方法
2.1 心理護理 絕大多數患者對化療存在恐懼心理[2],因此護理人員要多于患者進行溝通,耐心解答患者所提出的問題,并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說明化療的重要性化療期間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以及應急預案,使患者有一個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醫護人員接受治療。
2.2 化療藥物外滲的預防 多柔比星外滲可致局部組織潰瘍、壞死。因此在靜注時,先回抽,見血后方可推注,注意推注速度以免發生滲出及靜脈炎。一旦外滲,應立即停止注射。立即滴入生理鹽水以稀釋藥液后拔針,用1%的普魯卡因注射液局部封閉,局部進行冷敷,以減輕皮膚壞死的機會。同時在疼痛或腫脹區域多點注射地塞米松5mg加利多卡因10mg局部封閉,一日一次,連續3日,以減輕局部疼痛或炎癥反應。本組化療,均由有資質的專業人員操作,未發生化療藥物外滲的現象。
2.3 骨髓移植的觀察與護理 骨髓抑制是化療藥物最常見的不良反應,先后出現白細胞下降、血小板減少,白細胞多在用藥后1-2周降到最低值[3],因此需定期進行血液學檢查。本組患者大多在給予AC化療方案48小時后出現不同程度的白細胞和血小板下降。其中有11例患者在用藥后第10天,中性粒細胞數降至1000/mm3一下,血小板降至50×109/L。給患者皮下注射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5μg/kg,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300U/kg,每日一次,直至血象恢復正常。同時預防應用抗生素,防止感染。對這類患者實施隔離治療和護理,保持床單衛生清潔、限制探視、注意觀察體溫變化,囑咐患者靜養、注意保暖、防止受涼。
2.4 心臟毒性及護理 多柔比星心臟毒性可表現為一過性心電圖改變,少數患者出現急性充血性心理衰竭。在此藥期間,開始每10分鐘測血壓、心率、必要時進行心電監護,注意觀察心電圖變化,認真聽取患者的主訴。本組患者有2例出現T波地平,S-T段下降,3例出現心率失常,停藥后未經特殊處理,恢復正常。
2.5 胃腸道反應及護理 大多數患者反應惡心、嘔吐是最嚴重的化療不良反應[4],因此在用藥期間叮囑病人家屬準備高熱量、高維生素、高蛋白易消化的清淡飲食。同時創造良好的病房環境、消除異味。本組5例患者發生嚴重胃腸道反應,靜脈滴注8mg昂丹司瓊,以后沒8小時口服8mg。治療后,均順利通過化療。
2.6 膀胱炎及護理 環磷酰胺在體內代謝為丙烯醛,刺激膀胱,導致血尿。為防止膀胱炎的發生,用藥期間囑咐患者多飲水,同時給予環磷酰胺時、4小時及8小時,靜脈注射美司鈉,其劑量為環磷酰胺的20%,以保護尿道。有效預防后,未出現少尿、血尿、蛋白尿患者。
2.7 肝功能損害及護理 環磷酰胺對肝臟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化療期間定期檢查肝功能。本組有5例患者出現AST升高、黃疸。靜脈注射多烯磷脂酰膽堿5ml,每日2次糾正肝功能異常現象。
2.8 出院指導 根據病情告知患者及家屬遵醫囑服藥。出院2-3個月復診、定期檢查,時刻關注病情的變化。教育患者放寬心、保持樂觀的心態、適當的選擇強度小的運動提高身體素質,避免去人多的公共場所。
3 結 果
36例乳腺癌患者,均完成了全程化療,化療完成率100%。經精心治療及護理后,化療期間患者的生活質量無明顯下降,病人及家屬均滿意。
4 討 論
目前乳腺癌化療多采用聯合化療方案,化療藥物在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對正常細胞組織也有毒害作用,從而產生一系列的不良反應。提前了解化療藥物的要藥理作用、不良反應,在用藥過程中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就能減輕或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在現代臨床護理中,通過對乳腺癌患者全面、系統的護理,不僅能消除患者化療前的恐懼、焦慮等不良心理反應,同時提高了治療效果,幫助患者順利完成化療。
參考文獻
[1] 魏愛英,焦玉蓮,等.乳腺癌化療現狀與展望[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5,25(4):361-363.
[2] 黃海珊,張靜平,等.乳腺癌病人的心理問題及護理[J].護理研究,2005,19(6):945-947.
乳腺癌化療方案范文3
【關鍵詞】中晚期乳腺癌;同步放化療;CAF方案
【中圖分類號】R7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5-0012-02
Study of T lymphocyte subsets with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of CAF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breast cancer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functional changes of T lymphocyte subsets with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of CAF chemotherapy in different doxorubicin dose for advanced breast cancer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disease. Methods: using monoclonal antibody by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to detect T lymphocyte subsets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breast cancer. Results: CAF chemotherapy A group and B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index of T lymphocyte subset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 A group and B group of T lymphocytes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breast cancer and the indexes of subsets of C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nclusion:cyclophosphamide (600mg/ m2, the first 1,8 days), doxorubicin dose (40 mg/ m2, first days), 5- fluorouracil (500mg/ m2, first days), chemotherapy is the best solution to the synchronization on the CAF scheme. Can reduce the chemotherapy and radiation damage,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wide application, suggestions.
【Key words】In advanced breast cancer;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CAF chemotherapy
中晚期乳腺癌病人免疫功能降低已經為許多實驗所證實,通常被認為是免疫調節功能失控所致。細胞水平上免疫調節以T 細胞為中心,正常狀態下,輔T淋巴細胞表面抗原受體識別抗原并與之結合后,細胞表面表達IL-2R,并產生IL-2,后者可與輔助T 細胞、N K細胞、B 細胞等前體細胞等表面的IL-2R 結合,激活上述細胞發揮一系列功能。放化療可引起人體T細胞亞群動態改變,這種動態改變是可逆的。
1 資料及方法
1.1 病例選擇
本研究選擇吉林北華大學附屬醫院、吉林市中心醫院經組織病理學和/或細胞學確定為Ⅲ-Ⅳ期的乳腺癌患者90例為研究對象。
1.2 治療方法及檢測項目
(1)原發性乳腺癌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為女性,術前均經細胞學穿刺或病理學活檢明確診斷,按2012年NCCN指南乳腺癌分期為Ⅲ-Ⅳ期。將其隨機分為3組,每組30例。所有患者Karnofsky評分為60分以上,治療前行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胸片以及腹部B超檢查。通過對比阿霉素劑量的相對減少,應用國產單克隆抗體對乳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進行動態檢測。
(2)A組環磷酰胺(600mg/m2,第1、8天) ,阿霉素劑量為(50 mg/ m2,第1天),5-氟尿嘧啶(500mg/ m2,第1天)方案同步放、化療;環磷酰胺(600mg/ m2,第1、8天) ,阿霉素劑量為(40 mg/ m2,第1天),5-氟尿嘧啶(500mg/ m2,第1天)方案同步放、化療;C組為環磷酰胺(600mg/ m2,第1、8天) ,阿霉素劑量為(30 mg/ m2,第1天),5-氟尿嘧啶(500mg/ m2,第1天)方案同步放、化療。放療與化療同步進行,常規照射(1)鎖骨上/下野:照射劑量:DT 50 Gy/5周/25次,應用電子線。(2)胸壁野:全胸壁DT 50 Gy/5周/25次。應用X線或電子線照射。(3)腋窩照射野:6 MV-X線,鎖骨上區DT 50 Gy/5周/25次。3組均化療2-4周期。于治療結束后1周應用直接免疫熒光法標記抗原測定NK細胞及T細胞亞群。應用流式細胞儀計算細胞數。采外周靜脈血5ml,EDTA抗凝。加人單克隆抗體相交聯的異硫氰酸熒光素(FITC)進行免疫標記;避光,室溫放置20 min,加人裂解液2 ml,避光放置5-12min,裂解紅細胞。離心后倒掉上清液.加入鞘液2 ml,再次離心,應用流式細胞儀進行檢測及應用ELITE自動分析軟件進行分析。
1.3 結果判斷
統計方法:統計學處理采用t檢驗法。P
2 結果
A組CD4+、CD8+略低于B組,NK和CD4+/CD8+比率略高于B組,2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 05)。均在檢測藥盒的正常值范圍內;C組CD4+,CD4+/CD8+,NK明顯高于A組和B組(P
3 討論
機體抗腫瘤免疫機制十分復雜,它涉及多種免疫成分,包括細胞和體液免疫,以及起免疫調節作用的各種可溶性分子。抗腫瘤免疫一般以細胞免疫為主。T細胞亞群不同的變化可反映機體細胞免疫功能的改變。T細胞的數量和功能異常可使腫瘤細胞逃避宿主的免疫監視。T淋巴細胞中CD4+/CD8+的穩定比例維持著細胞免疫反應的平衡,只有在CD4+/CD8+比值正常時才能發揮抗腫瘤作用。CD4+細胞數量的變化可充分反映機體抗腫瘤免疫功能,輔助細胞誘導亞群(CD4+)具有強大的輔助B細胞產生抗體,誘導細胞介導的淋巴細胞溶解作用。CD8+包括細胞毒性T細胞和抑制性T細胞,對免疫應答有重要的調節作用,活與腫瘤的存在、發展及荷瘤宿主的免疫抑制狀態密切相關。cD4+/CD8+比率反映了機體免疫狀態,保持一定的比率對維持機體的免疫應答有重要意義,可預測患者的預后。外周血中淋巴細胞也包括NK細胞,不需致敏可以直接殺傷腫瘤細胞.是機體抗腫瘤第一道防線,在控制腫瘤轉移方面起主要作用。文獻報道中晚期乳腺癌患者T細胞亞群及NK細胞的百分比均超出正常范圍,對機體免疫功能有明顯影響[1]。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細胞免疫功能抑制。以上結果表明,中晚期乳腺癌患者機體免疫系統可以發生較嚴重紊亂,隨著腫瘤的進展,機體免疫功能愈發呈現下降趨勢。胡永華等研究表明,中晚期乳腺癌CD4+及NK明顯減少[2] 。
自1979 年Kung 等成功制備了抗人T 淋巴細胞并應用于基礎和臨床免疫學研究以來,T 淋巴細胞亞群的研究日漸廣泛和深入,并且已經成為評價人體免疫功能的重要方法。研究發現多種疾病原發或繼發存在T 淋巴細胞亞群異常,因此檢測T淋巴細胞亞群對探討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以及協助臨床診斷與治療等都有重要的價值。中晚期乳腺癌病人免疫功能降低已經為許多實驗所證實[3],通常被認為是免疫調節功能失控所致。細胞水平上免疫調節以T 細胞為中心,正常狀態下,輔T 淋巴細胞表面抗原受體識別抗原并與之結合后,細胞表面表達IL-2R ,并產生IL-2,后者可與輔助T 細胞、N K細胞、B 細胞等前體細胞等表面的IL-2R結合,激活上述細胞發揮一系列功能[4]。放化療可引起人體T細胞亞群動態改變,這種動態改變是可逆的。
本臨床研究及調研數據統計學數據處理得出結果,CAF方案放化療后A組和B組比較T 淋巴細胞亞群各項指標均無明顯動態變化,A組和B組中晚期乳腺癌病人T 淋巴細胞亞群各項指標與C組比較均明顯降低;表明環磷酰胺(600mg/m2,第1、8天)、阿霉素劑量為(40 mg/m2,第1天)、5-氟尿嘧啶(500mg/m2,第1天)方案同步放、化療為最佳CAF方案。可以減輕化療及放射性損傷,提高患者生存率,建議廣泛普及應用。
參考文獻:
[1] Kennedy K Celis E. Multiple roles for CD4+ T cells in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s[J]. Immunological Reviews, 2008, 222(1): 129-144.
[2] 胡永華, 童月琪, 姚麗華. 姑息性手術治療對中晚期乳腺癌患者外周T細胞亞群的影響[J].北京醫科大學學報, 1995, 27: 2.
[3] 陸春偉, 佟海俠, 陸美言. 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和調節性T細胞的檢測及臨床意義[J]. 現代腫瘤醫學, 2010, 18(11): 2230-2233.
[4] 邵明海, 王建華, 丁維軍. 惡性腫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調節性T細胞的檢測及其臨床意義[J]. 現代實用醫學, 2009, 2(21): 142-143.
通訊作者:
乳腺癌化療方案范文4
【中圖分類號】R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0651―01
新輔助化療(neoadjuvant chemothempv,NACT)亦稱術前化療、誘導化療。局部進展期乳腺癌經過新輔助化療可以提高切除率和增加保乳機會。對于可手術乳腺癌患者,近年來的臨床研究發現新輔助化療因能消滅微轉移灶,觀察瘤灶縮小的效果并估計患者遠期的預后,具有提高乳腺癌手術治療效果,降低癌癥復發的優點,已經成為乳腺癌的常規治療策略。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洛陽市中心醫院2009年5月~2012年5月ⅡB~ⅢA期的原發性乳腺癌患者62例,均為女性患者,年齡27~70歲,平均年齡 45.8 歲。所有患者新輔助化療前均經穿刺活檢病理組織學確診及免疫組織化明確ER、PR、HER-2表達,Ps評分0~2分,具有可測量的病灶,化療前經肝臟、肺部CT和全身核素骨顯像均未顯示遠處轉移。每組各31例,組間患者基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62例患者分為TA方案組:多西他賽75mg/m2 d1 ivgtt,表柔比星75mg/m2 iv d1;AC組:環磷酰胺600mg/m2 iv d1,表柔比星75mg/m2 iv d1,21天為1周期,化療兩個周期后,達部分緩解或完全緩解者繼續化療至四個周期后手術,穩定或進展病例改用其他方案繼續化療或手術。四周期后評價近期療效和毒副反應。
1.3 療效評價 新輔助化療后均通過臨床體檢及B超檢查評價腫瘤最大徑和垂直徑的變化。療效評價參考RECIST標準[1]:全緩解(CR)為所有目標病灶消失;部分緩解(PR)為所有目標病灶基線最長徑總和減少逸30%;病情穩定(SD)為所有目標病灶基線最長徑總和縮小但未達到PR,或增大但未達到PD;疾病進展(PD)為所有目標病灶最長徑增大逸20%,或出現新病灶。 以CR+PR 計算總有效率(remission rate,RR)。以腋窩淋巴結消失,腫塊術后病理檢查為壞死組織、鈣化、纖維化者為病理完全緩解(pCR)。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采用χ2 檢驗計數資料,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經過一個療程4周期的化療后,結果TA組獲CR (12),PR (16),SD (3),RR(92.3%);AC組CR (8),PR (12),SD (9),PD (2),RR(64.5)見表1
2.2 兩種方案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差別無統計學意義 P>0.05
3 討論
乳腺癌是一種全身性疾病,不少患者早期確診時便已存在全身微轉移灶。早期手術治療雖可清除原發腫瘤,但因手術而延遲化療則會使微轉移灶不斷增殖,成為轉移、復發的根源。新輔助化療具有消除全身微轉移灶、降低乳腺癌分期、減少手范圍等特點,同時也提供了評價活體對腫瘤藥物敏感性的機會[2]已經成為綜合治療中的一個重要成部分。蒽環類藥物是被公認的治療乳腺癌最有效的藥物,以蒽環類藥物為主的聯合化療療效優于單一用藥。表阿霉素是抗癌譜較廣,抗癌作用較強的一種新型的蒽環類抗腫瘤藥物,為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對S期細胞的殺傷力最強。其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心臟毒性較阿霉素明顯降低。多西他賽是從紫杉醇植物的針葉和樹皮中提取的天然藥物,有抗腫瘤作用,其作用原理是通過作用于微管/微管蛋白系統,促進微管雙聚體裝配成微管,且防止去多聚化過程從而使微管穩定,阻滯細胞于G2/ M期,細胞的有分裂和增殖。NCCN指南2013英文版專家組認為,一般凡推薦用于術后輔助治療的方案都可用于術前化療。對于局部晚期浸潤性乳腺癌(非炎性乳腺癌)術前化療應選蒽環類或聯合紫杉類。NSABP B-27[3]明蒽環類聯合紫杉類新輔助化療方案有效率達到91.1%(CR+PR)。De Laurentiis[4]萃分析的結果顯示在以蒽環類為基礎的化療方案中加入紫杉類藥物,可使乳腺癌患者的復發危險降低17%,死亡危險降低15%,5年復發危險降低5%,死亡危險降低。在本次研究中,TA組顯示出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總體有效率為92.3%,33.3%患者達到pcR。AC組總體有效率為64.5%,12.5%達到pcR。TA方案有效率及病理完全緩解率均高于AC方案,而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無明顯差異,值得臨床上進一步推廣及應用。
參考文獻:
[1] Eisenhauer EA,Therasse P,Bogaerts J,et al.New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urs:revised RECISTguideline(version 1.1)[J].Eur J Cancer, 2009,45(2): 228-47.
[2] Kaufmannm,Hortobagyi GN,Goldhirsch A,et al.Recommendations from an international expert panel on the use of neoadjuvant (primary) systemic treatment of operable breast cancer: an update. J Clin Oncol 2006;24:1940-1949.
乳腺癌化療方案范文5
【關鍵詞】 乳腺癌 新輔助化療 生存率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在世界范圍內呈上升趨勢,嚴重威脅女性健康。治療通常采用以手術為主,術后輔助化療、放療、內分泌治療等的綜合治療。近年來新輔助化療(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CT)已成為可手術乳腺癌治療的熱點[1]。它起到縮小腫瘤,降低臨床分期,提高保乳手術率的作用[2]。本文采用采用TAC方案和CAF方案進行比較,探討其在治療乳腺癌中的臨床效果及遠期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收集2006年5月-2007年10月我院乳腺癌患者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齡33-62歲,中位年齡45歲,隨機分為采用新輔助化療方案(TAC組),對照組采用傳統的化療方法(CAF組), 乳腺癌TNM分期根據2007年美國國家綜合癌癥網絡(NCCN) 評定[3],兩組患者在年齡、平均病程、病程、病灶及腫瘤分期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在發病年齡、病程及病灶及腫瘤分期的比較
1.2治療方法 TAC組:多西紫杉醇(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0020543) 75mg/m2,靜脈滴入,d1;吡柔比星(深圳萬樂藥業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10930105)40 mg/m2,靜脈推注,d1;環磷酰胺(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 H32020857)500 mg/m2,靜脈推注,d1。CAF組40例:環磷酰胺(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 H32020857)500 mg/m2,靜脈推注,d1;吡柔比星(深圳萬樂藥業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10930105)40 mg/m2,靜脈滴入, d1; 5-FU (南通精華制藥有限公司,批號:H32022246)600 mg/m2,靜脈滴入,d1、d8。每21 d為1個療程,共2-4個療程。
1.3療效評定 根據國際抗癌聯盟(UICC)制定的乳腺癌化療后療效評價標準,測量新輔助化療后乳房腫塊的大小進行分析。根據腫瘤對化療的反應情況分為:完全緩解(CR):所有可見病灶完全消失,至少維持4周以上;部分緩解(PR):腫瘤最大直徑及最大垂直徑的乘積減少50%以上,無其他病灶進展,無任何新病灶出現;疾病穩定無變化(SD):腫瘤最大直徑及最大垂直徑的乘積減少小于50%,或增大不超過25%,無任何新病灶出現;進展(PD:腫瘤最大直徑及最大垂直徑的乘積增大大于25%;CR + PR為總有效率。
1.4化療毒副反應 按照WHO 1979年的抗癌藥物毒性分度標準進行評估。
1.5隨訪 所有患者術后均按期完成化療及其他治療,并定期隨訪復查,觀察無病生存率(DFS)及總生存率(OS)。
1.6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對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兩組臨床療效 TAC組腫瘤原發灶臨床有效率76.25%,明顯高于對照組55.0 %(χ2=3.789, P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不良反應比較 2組均無發生IV度不良反應病例,均無不能耐受不良反應而退出治療病例。血液學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白細胞數、血紅蛋白含量和血小板數減少。TAC組白細胞數減少的發生率(III 度)為38.1%,明顯高于CAF組(χ2=10.23, P
表3 2 組乳腺癌患者的血液學不良反應比較【n,%】
2.3 隨訪 中位隨訪1.5年,TAC組無病生存率為92.81%明顯高于CAF組76.31%(χ2=3.719,P
表4 兩組化療后隨訪結果【n.%】
3 討論
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對于增加手術切除與保乳機會、改善生存期和預測預后無疑起到重要作用,根據NCCN最新指南,目前輔助化療的有效方案都可以作為新輔助化療方案[4]。乳腺癌NCT作用主要包括4個方面[5]:1)早期殺滅亞臨床病灶;2)使腫瘤降期;3)提高手術切除率與保乳率;4)獲取體內腫瘤對化療的敏感信息。對NCT反應好,尤其是達病理CR者,經NCT后生存率明顯提高[6]。為此,NCT成為近年研究的熱點。然而NCT受手術時機的限制有必要選擇高效、速效的聯合方案。為了尋找更好的乳腺癌化療方案,我們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分別采用TAC方案和CAF方案;兩組患者的臨床一般資料對比,P>0.05,但化療后TAC臨床有效率為76.25%,明顯高于對照組55.0 %(χ2=3.789, P
參 考 文 獻
[1]尹子毅,王丕琳,張鐵,等.表柔比星聯用紫杉醇或多西他賽在Ⅲ期乳腺癌新輔助化療中的療效.中國癌癥雜志, 2008,18(6):459-462.
[2]金永,任洪軍,陸佩知,等. FAC和FTC方案治療晚期乳腺癌的臨床觀察.現代腫瘤醫學,2009, 17(6):1100-1101.
[3]朱珍,張鳳春.晚期乳腺癌的化療進展.現代腫瘤醫學,2009,17(6):1179-1182.
[4]董立國,蒲永東,何建苗.晚期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的臨床觀察.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7,16(1): 35-37.
[5]李子慶,凌華海.局部晚期乳腺癌序貫治療中全身性新輔助化療聯合局部化療的臨床分析.中國腫瘤防治雜志,2006,13(17):1358-1360.
[6]代志軍,王西京,劉小旭.局部進展期乳腺癌新輔助化療方案的不良反應比較.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06,8(4):263-265.
[7]劉志洋,張瑾新.輔助化療TE與CEF方案乳腺癌的臨床效果比較.中華乳腺病雜志,2008, 2(1):18-23.
乳腺癌化療方案范文6
[關鍵詞] 乳腺癌; 新輔助化療; ET方案; CAF方案
[中圖分類號] R73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1-114-02
乳腺癌是一種具有全身性疾病特點的腫瘤,隨著對乳腺癌生物學行為的深入研究,以化療為主的全身治療越來越得到重視,但在臨床實踐中如何合理地制定化療方案以及發揮與手術治療聯合的優勢仍存在爭議。為尋找能夠快速降級降期、不良反應小的化療方案,我們以CAF方案為對照,對可手術乳腺癌患者應用ET方案進行新輔助化療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CT),以探討其安全性、臨床療效及對手術方式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收集我院乳腺外科2004年8月~2009年8月間106例乳腺癌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治療前乳腺腫瘤常規行核心針穿刺,明確病理診斷,并用免疫組化法檢測生物學標志物證實屬于乳腺癌。將106例女性Ⅱ期和Ⅲ期乳腺癌患者,隨機分為兩組進行新輔助化療,A組(ET組)68例,B組(CAF組)60例。兩組臨床資料有可比性,見表1。既往均未用過任何治療。Karnofsky評分>80分,心、肝、腎功能無嚴重損害。炎性乳腺癌或轉移性乳腺癌除外。
1.2 治療方法
ET組:表柔比星40 mg/m2,靜脈滴注,第1,2天;多西他賽60mg/m2,第1天持續1h靜脈滴注,21d為1個周期。CAF組:5-FU 500mg/m2,靜脈滴注,第1,8天;多柔比星50mg/m2,靜脈滴注,第1天;環磷酰胺500mg/m2,第1天,21d為1個周期。兩組患者化療期間給予格雷司瓊、甲氧氯普胺、西咪替丁、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營養支持等藥物治療,ET組化療前1天及化療第1、2天預防性應用地塞米松4mg,每日2次,口服。3個周期化療結束后2周行手術治療。若治療無效,則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是否繼續化療還是直接行手術或放射治療。
1.3 評定標準
按實體腫瘤近期療效觀察標準[1]觸診乳腺腫物大小變化,參考乳腺B超結果評價化療療效。化療前及手術前各評價1次,根據WHO統一標準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定(SD)、進展(PD),其中完全緩解又分為病理完全緩解(pCR)、臨床完全緩解(cCR)。pCR定義為原發腫瘤及區域淋巴結均無殘留浸潤性癌細胞,其中殘留原位癌也包括在pCR組;每例患者術后腋窩淋巴結常規送病檢(至少清掃10枚),比較兩組腋窩淋巴結轉移情況。
1.4 隨訪
將手術治療作為隨訪起始時間,以復發轉移為終止時間。所有患者均隨訪至2009年7月截止。復發指臨床及組織學顯示同側乳腺或區域淋巴結復發,遠處轉移指臨床及影像學檢查顯示有遠處轉移病灶。無病生存時間指從手術后的第1天開始至第1次復發或轉移的時間或末次隨訪時間,總生存時間指從治療第1天開始至死亡或末次隨訪的時間。
1.5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法或t檢驗,進行單因素分析;用Kaplan- Meier方法分析患者生存情況;用log-rank檢驗進行生存率比較。(P
2 結果
2.1 近期療效
入組病例均為可評價療效。ET組總有效率(RR)為88.7%,pCR率22%,保乳率26.5%;35例行改良根治術,2例行局部放療。CAF組總有效率為82.0%,pCR率18.3%,保乳率21.7%;32例行改良根治術,3例行局部放療或改變化療方案后再行手術治療。ET組治療后總有效率及保乳率以及pCR率方面,ET組均優于CAF組,但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遠期療效
中位隨訪60(24~94)個月,50例出現復發或轉移,其中34例因腫瘤轉移死亡,隨訪時間6~73個月,平均35個月。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發現:ET組(A組)的5年無病生存率(DFS)為85.3%,高于CAF組的5年DFS(58.9%),有統計學差異(P0.05)。
3 討論
乳腺癌早期就是一種全身性疾病,綜合采用多種療法才有可能提高治愈率、減少遠期轉移的發生。新輔助化療相對于輔助化療來說具有很大的優勢,能早期殺滅乳腺癌亞臨床轉移病灶,使原發病灶及區域淋巴結降期,有助于提高手術切除與保乳手術的成功率;還能提供腫瘤化療敏感性以及患者預后的信息,及時評價療效,有助于選擇適合該患者的有效化療方案。乳腺癌經新輔助化療臨床完全緩解或病理完全緩解者的長期生存率可顯著提高[2]。
我們運用了ET與CAF方案對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的對比研究,許多大型的國際隨機臨床試驗都采用了含蒽環類藥物的輔助化療方案,總體緩解率可達到80%左右。本組ET總緩解率達88.7,較上述試驗組高。提示含蒽環類藥物的ET方案仍是乳腺癌有效治療的一線方案。化療在乳腺癌中的應用已不僅僅是晚期乳腺癌可以有效使用的一種治療手段,而且也已成為早期可手術乳腺癌患者的一種重要輔助治療手段。但新輔助化療也會帶來問題,如化療后的病理標本會丟失一些預后指標的信息;CR患者的手術切除部位較模糊,需要在術前準確標記腫瘤位置等。但是隨著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成為乳腺癌治療的發展方向,新輔助化療已成為一種提高可手術乳腺癌患者治療效果的重要治療方法。本研究表明,ET和CAF方案的新輔助化療在治療局部晚期可手術乳腺癌中獲得較高療效,而且擴大了保乳手術的適應證。ET方案療效顯著且耐受性好,是優于CAF的新輔助化療方案。
[參考文獻]
[1] 孫燕,周際昌. 臨床腫瘤內科手冊[M]. 第2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