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wǎng)精心挑選了古典詩歌論文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fā)你的文章創(chuàng)作靈感,歡迎閱讀。
古典詩歌論文范文1
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就已出現(xiàn)了關于蓮的描述。后來,“蓮”意象越來越多的出現(xiàn)在古典詩歌中,詩人較常運用象征、比喻、白描、諧音雙關等藝術(shù)手法,賦予蓮以美人、愛情、祥瑞、高潔人格、佛心佛性等象征意義。蓮是我國的十大名花之一,比多了份高潔的氣質(zhì),且不似桃花的妖艷,也無梅花的孤傲,更沒有梨花的嬌柔,讓歷代文人為之傾心。與此同時,蓮花圖案和蓮花節(jié)也成了我國輝煌燦爛的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1 蓮的生物特征
蓮是自古至今為我國廣大人民所珍愛的花卉之一,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蓮,又名荷花、芙蓉、芙蕖、芙渠、扶蕖、菡萏、藕花、水花、水芝、澤芝、玉芝、凈友、凈客、水芙蓉、草芙蓉、君子花、水宮仙子、醉客、綺帳、巧笑花等,溪客、玉環(huán)是其雅稱,未開的花蕾稱菡萏,已開的花朵稱鞭蕖,睡蓮科,屬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考古發(fā)掘和文獻記載均證明,中國是荷花的原產(chǎn)地。我國先民對荷花的觀察、認識十分細致。最古老的詞典《爾雅》記載:“荷,芙蕖。其莖茄,其葉蘧,其本營,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其中藥,藥中薏。”古人對荷花的不同部位均有專名稱呼,將它的地上莖(即梗)叫做茄,將它的葉子叫做蘧,將它的地下莖叫做營,將它的花口叫做菡萏,將它的果實叫做蓮(即蓮蓬),將它的根狀莖叫做藕,將蓮蓬中結(jié)的子叫做藥(即蓮子),將蓮子中的青嫩胚芽叫做薏(即蓮心)。
2 “蓮”意象的文學起源
作為中國文學最常見的花卉意象之一的蓮花,早在先秦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就已出現(xiàn)。《詩經(jīng)》和《楚辭》這兩部作品,對蓮花的關注和記載描寫雖不太多,但從其對后世文學的影響上我們不難看出,它們是我國古代文學中蓮花意象的雛形。
《詩經(jīng)》中有三首是以“蓮”起興的,即《鄴風?簡兮》、《鄭風?山有扶蘇》和《陳風?澤陂》。
鄴風?簡兮
簡兮簡兮,方將萬舞。日之方中,在前上處。
碩人俁俁,公庭萬舞。有力如虎,執(zhí)轡如組。
左手執(zhí)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錫爵。
山有榛,隰有苓。云誰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這是一位女子贊美私愛的情歌。末章以“山有榛,隰有苓(‘苓’,古‘蓮’字)”起興。
鄭風?山有扶蘇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
山有喬松,隰有游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
這是一位女子與愛人歡會時向?qū)Ψ匠龅膽蛑o嘲笑的短歌。首章以“山有扶蘇,隰有荷華(‘荷華’即‘荷花’,也就是‘蓮花’)”起興。
陳風?澤陂
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
彼澤之陂,有蒲與簡。有美一人,碩大且卷。寤寐無為,中心倦倦。
彼澤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碩大且儼。寤寐無為,輾轉(zhuǎn)伏枕。
這是一位男子追求愛人時唱的歌,分別以“彼澤之陂,有蒲與荷”、“彼澤之陂,有蒲與茼”、“彼澤之陂,有蒲菡萏”起興。
而《楚辭》[1]單涉及到蓮花的作品就有十篇之多,如《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湘夫人》:“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蓋……芷葺兮荷屋,繚之兮杜衡。”《招魂》:“臨曲池些,芙蓉始發(fā),雜芰荷些。”屈原將蓮花視為香草,并認為它所具有的美好的品質(zhì)是文人高潔志趣的象征。
可以說《詩經(jīng)》中的蓮花意象奠定了蓮花與女子之間的類比關系,《楚辭》中的蓮花意象奠定了蓮花與士大夫之間的類比關系。早期文學作品中的蓮花形象,它已經(jīng)具有某種特殊的含義,只是還不具有特定的隱喻符號性質(zhì)。
3 “蓮”的象征意義
3.1 美女
蓮花因為生長在水中,在眾多花卉中尤顯潔凈、高貴,所以人們經(jīng)常把它比喻成美人。《詩經(jīng)》中就有非常好的描述:“彼澤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碩大且儼。”菡萏即荷花,便是將荷花比作美人。又如《國風?陳風?澤陂》中說:“彼澤之波,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寢寐無為,涕淚滂沱。”
蓮花與女性的淵源關系,讓后世文人對蓮花愛不釋手,涌現(xiàn)了相當一部分文學作品,借蓮花描寫女子的美貌,往往將蓮花喻為美麗、純情的女子形象。如杜衍的《荷花》:“鑿破蒼苔漲作池,芰荷分得綠參差,曉開一朵煙波上,似畫真妃出浴時。”又如楊萬里的《紅白蓮》:“紅白蓮花開共塘,兩般顏色一般香,恰如漢殿三千女,半是濃妝半淡妝。”最膾炙人口的當屬唐代七絕高手王昌齡的《采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人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采蓮少女的美麗不著一字,卻盡得風流。
3.2 愛情
由蓮之美,聯(lián)想到人之美,而由人之美又自然而然地使人聯(lián)想到情愛之美。因此,寫到蓮花又總會關乎情愛。實際上,“蓮”、“荷”、“藕”、“芙蓉”常常是作為愛情與婚姻的喻指符號出現(xiàn)的。“蓮”諧音“憐”、“連”,寓意愛情、連理。“荷”諧音“和”、“合”,象征夫妻和睦,百年好合。“藕”諧音“偶”,象征配偶。而“芙蓉”原本作“夫容”解,即“女子想取悅丈夫”之意。這種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表明蓮花意象與情愛相關。如《子夜四時?夏歌》:“朝登涼臺上,夕宿蘭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蓮子。”“清荷蓋淥水,芙蓉葩紅鮮。郎見欲采我,我心欲懷蓮。”西曲歌《楊叛兒》第五首:“歡欲見蓮時,移湖東屋里。芙蓉繞床生,眠臥抱蓮子。”南朝的《西洲曲》[2]中寫道:“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古典詩歌論文范文2
作為數(shù)千年來華夏民族審美經(jīng)驗的結(jié)晶,古典詩歌在今天的文化建設中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在中小學語文課中亦占有一定分量。但由于語言和語境的相對隔膜,當代人對它的理解和闡釋尚存在一定困難。古典詩歌教學往往停留在古漢語知識的傳授上,而相對忽視了對作品美學價值的體認和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另一方面,強調(diào)闡發(fā)詩歌的“意旨”時,卻又難以明示把握的門徑,尤其不易掌握好讀者的主觀性和詩歌文本客觀性之間的關聯(lián)度。其主要原因,或在于對古典詩歌的美學結(jié)構(gòu)和審美規(guī)律缺乏深入的了解。遇類似困惑,讀陳伯海先生《中國詩學之現(xiàn)代觀》,會有醍醐灌頇之感,這是學界許多朋友的看法。
陳先生是著名的唐詩研究專家。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至今已出版六種唐詩系列專著,近九百萬字,包括關于目錄版本的《唐詩書錄》,三種互為補充的研究資料集《唐詩論評類編》《唐詩匯評》《歷代唐詩論評選》,二種理論研究著作《唐詩學引論》和《唐詩學史稿》、這些學術(shù)積淀使他對中國詩學的認識獨到而深刻。
《中國詩學之現(xiàn)代觀》主體部分有三:上編“情志篇:中國詩學的人學本原觀”,中篇“境象篇:中國詩學的審美體性觀”,下篇“言辭體式篇:中國詩學的文學形體觀”,涵蓋了古典詩歌構(gòu)成的各個層面。與陳先生其他著述一樣,該書思慮綿密,環(huán)環(huán)相扣,體現(xiàn)出宏觀的理論視野和出色的邏輯思辨力。如對“情志”“境象”和“言辭體式”及其關系的論述,勾勒了詩歌生命活動的完整流程,揭示出其美學結(jié)構(gòu)各層面的相互關聯(lián),為我們鑒賞古典詩歌作品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具體門徑。
面向現(xiàn)代,立足傳統(tǒng),遵循內(nèi)在的美學結(jié)構(gòu),是該書闡釋古典詩歌的成功法則。比如“意象”和“意境”,是詩歌結(jié)構(gòu)的重要組成,也是講授古典詩歌時無法繞開的話語,但又很難解說明白。現(xiàn)代學者試圖用邏輯的語言予以準確界定,甚至常引西方文論加以比附,結(jié)果歧見雜出,更讓人難以捉摸。陳先生擘肌分理,察微知著,細致辨析它們與西方文論中相關概念的異同。在“釋意象”一章,從詩歌“言一象一意”的基本結(jié)構(gòu)入手,深入揭示“意象”的性質(zhì)、功能、生成機制、構(gòu)成原則,梳理“意象”的起源、演變及其美學價值;“釋意境”一章則從“境”“境界”“意境”的考辨開始,討論“意境”的生成及其內(nèi)涵、思想淵源、民族根基、歷史發(fā)展與近代變革等重大問題。這些清晰地昭示了中國古典詩歌“意象”和“意境”的特殊蘊涵。
古典詩歌論文范文3
[關鍵詞]伊朗文化;伊朗文學;伊朗朗電影;文化交流;“一帶一路”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6)10-0016-02
中國和伊朗都是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公元前2世紀開通的絲綢之路將兩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中國對波斯文明的探究自古就沒有中止過。1971年,中國和伊朗正式建交之后,兩國高層互訪增多,各領域友好合作關系不斷加強。2013年,主席提出了“一帶一路”的戰(zhàn)略構(gòu)想,2016年1月,訪問了處于“一帶一路”中轉(zhuǎn)站的伊朗,中伊關系翻開全新篇章。隨著兩國關系的穩(wěn)步發(fā)展,我國學者對伊朗的研究也漸趨廣泛、深入,中國的伊朗學研究蓬勃發(fā)展。
一、關于伊朗文學的研究
對伊朗(波斯)文學的研究始終都是我國伊朗文化研究的傳統(tǒng)和重點所在,在上世紀未到本世紀初的幾年里,我國翻譯、出版了大量的伊朗文學作品和一系列研究伊朗文學的論著,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自本世紀初起,隨著世界局勢的變化,學界加大了伊朗政治、外交關系等的研究力度,而對伊朗文學的研究有所減少。
㈠對伊朗作家、作品的介紹和研究
伊朗的古典文學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古典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仍是近年伊朗文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如林姝的《一路荊棘,一路陽光――中的悲傷與美麗》(《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專刊)介紹了波斯詩人菲爾多西的偉大史詩《列王紀》反映出的悲傷基調(diào)和人物及語言的優(yōu)美。魏丕植的《讀魯米》(《黃河之聲》,2013.10)介紹了波斯大詩人魯米及其詩歌。王汝良的《在中國》(《東方論壇》,2014.5)認為,《阿維斯塔》的研究價值體現(xiàn)在宗教、神話學、歷史學、文學、民俗學等諸多領域,在中國對其譯介和研究雖然有了一定的基礎,但仍存在廣闊的空間。穆宏燕的《主線故事探源》(《國外文學》,2015.1)分析了《一千零一夜》主線故事從印度到波斯再到阿拉伯的發(fā)展演變軌跡。
當然,對現(xiàn)當代伊朗作家、作品以及文學思想的研究也是近年伊朗文學研究的內(nèi)容之一。穆宏燕的《兩大獎項與伊朗新世紀小說》(《外國文學動態(tài)》,2013.6)對獲得古爾希里文學獎和賈拉勒?阿勒?阿赫瑪?shù)挛膶W獎的新世紀伊朗小說進行了梳理。《20世紀的伊朗女性解放思潮與女性詩歌》(《職大學報》,2015.3)論述了伊朗幾位女詩人在女性解放思潮的影響下,為20世紀伊朗詩歌的繁榮做出的重要貢獻。武磊磊的《赫達雅特研究在中國》(《雪蓮》,2015.21)對伊朗著名小說家薩迪克?赫達雅特的生平概況進行了介紹,對其作品的譯介和研究現(xiàn)狀也進行了梳理和歸納。
㈢中國文學與伊朗文學比較研究
中伊兩國的文學都非常發(fā)達,這就使得文學比較研究成為可能,從比較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兩者的異同以及互動。張廣興的《酒里人生――李白飲酒詩與歐瑪爾?海亞姆飲酒詩比較》(2011年南京師范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學位論文)探討了李白與歐瑪爾?海亞姆飲酒詩思想內(nèi)涵的異同,并從跨文化的角度探析了其異同的原因。韓文慧的《絲綢之路上的文學傳播與影響――以對的影響為例》《昌吉學院學報》,2013.1)將波斯英雄史詩《列王紀》與中國新疆柯爾克孜民族英雄史詩《瑪納斯》進行了比較,指出《列王紀》對《瑪納斯》在外部結(jié)構(gòu)的譜系式與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的悲劇意識方面都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李丹的《從波斯文學中的儒道精神內(nèi)涵看文化的相似與溝通》(《學理論》,2012.3)指出從中世紀波斯兩位作家海亞姆與薩迪的文學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國傳統(tǒng)儒道思想的影子。作者認為這種文化相似性是個體思維發(fā)展的共同之路、現(xiàn)實政治的被動引導以及兩國文化的客觀交流等因素所導致的。
㈢對伊朗文學名著翻譯的研究
波斯詩人歐瑪爾?海亞姆的代表作《魯拜集》,因英國學者菲茲杰拉德的英譯而聞名于世,“五四”時期經(jīng)、郭沫若等人的譯介傳入中國。90多年來,《魯拜集》的漢譯層出不窮,它所引發(fā)的關于詩歌翻譯的討論也經(jīng)久不衰。邵斌、繆佳的《互文性與詩歌衍譯――以菲茨杰拉德和黃克孫翻譯為例》(《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1.4)、王一丹的《跨越東西方的詩歌之旅――從(魯拜集)的最初漢譯看文學翻譯成功的時代契機》(《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張建偉的《主要譯本比較》(《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9)等論文對《魯拜集》的各種譯本及詩歌翻譯的相關理論與途徑進行了探討。
二、關于伊朗電影的研究
伊朗電影經(jīng)過100多年的曲折發(fā)展和幾代電影人的努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作品頻頻在世界各主要電影節(jié)上獲獎,已成為一種獨特的伊朗電影現(xiàn)象,引起中國研究者的廣泛關注。
㈠對著名導演及其作品的研究
20世紀80年代以來,伊朗影壇涌現(xiàn)出賈法?帕納西、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馬基德?馬基迪等一批優(yōu)秀的電影導演,他們?yōu)橐晾孰娪霸谑澜缟馅A得了廣泛贊譽,我國學者對他們的作品進行了比較深入的分析。唐燦燦的《從遮蔽到解蔽――解析馬基德?馬基迪電影的敘事方法》(《電影評介》,2014.17)用存在主義理論從敘事角度解讀了的馬基德?馬基迪電影的敘事方法。梅云慧的《賈法?帕納西?節(jié)制的現(xiàn)實主義大師》(《電影文學》,2015.1),結(jié)合帕納西的生平經(jīng)歷及電影作品,探討了隱現(xiàn)在其作品中的現(xiàn)實主義元素。《往返運動中的旅行者:論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的電影》(《電影新作》,2014.1)論述了阿巴斯導演利用往返運動的主題深刻反思了伊朗現(xiàn)實的現(xiàn)代化進程以及個體的生命哲學。
㈢對某部電影作品的多角度研究
阿斯哈?法哈蒂導演的《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在2011~2012年大放異彩,斬獲了包括第84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在內(nèi)的40多個獎項。我國學者撰寫了大量論文,從電影的主題、拍攝手法、敘事風格等多個角度對這部電影進行了全方位的評述,僅中國知網(wǎng)收錄的就有40多篇。如唐燦燦的《“私欲”與“道德”的博弈――論中宗教力量的鏡語表達》(《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2.5),王向輝的《西敏的離婚訴求――從看知識女性的生存困境》(《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朱自然、唐科霞的《淺析電影(一次別離)敘事中的新現(xiàn)實主義色彩》(《環(huán)球人文地理》,2014.14)等。
對其他電影作品分析的論文也有一些,但數(shù)量上遠遠少于《一次別離》。如趙鑫、黃兵的《尋找與希望一(何處是我朋友的家)讀解》(《電影文學》,2012.24),黎燕敏的《電影(天堂的孩子)的敘事藝術(shù)》(《電影文學》,2012.14),張愛民的《殘酷與愛的雙向書寫――(背馬鞍的男孩)評析》(《名作欣賞》,2011.17)等。
㈢中伊電影作品比較研究
中伊電影作品的比較研究,既有具體電影作品的比較,如肖鷹的《中國電影要國際化視野,不要全球化模式――與的比較研究》(《貴州社會科學》,2012.3),張金堯、韓天棋的《文化背景和美學修養(yǎng)的比較一以伊朗電影(一次別離)和中國電影(親愛的)為例》(《電影評介》,2015.21),唐仁躍的《真情摹寫與矯情錯位――和之比較》(《當代文壇》,2014.3);地有類型電影的整體比較,如王春鳴的《伊朗與中國的兒童電影敘事風格比較》(《電影文學》,2013.19)。
三、關于中伊文化交流的研究
絲綢之路的打通為兩國文化的接觸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近年來,兩國的文化交流從政府到民間,從雙邊到多邊,形式和內(nèi)容都在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從檢索的結(jié)果來看,有三篇碩士學位論文以中伊文化交流為題進行了研究。分別是田鴻坡的《中國――伊朗文化交流研究》(2011年西南大學碩士論文)、李巧茹的《論蒙元時期中國和西亞的文化交流》(2013年湖南師大碩士論文)和張歡的《元至明初中原地區(qū)與伊斯蘭地區(qū)文化交流狀況研究》(2013年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碩士論文)。前者回顧了中伊文化交流的歷史,論述了交流現(xiàn)狀,分析了影響因素,并對交流的趨勢進行了預測。后兩者則論述了特定歷史時期中國和伊朗進行文化交流的情況。
還有論文對中伊文化交流的成果進行了研究。如余朝霞的《元代青花瓷器的伊斯蘭風格》(《中國陶瓷工業(yè)》,2012.3),認為元代青花瓷的藝術(shù)特色是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是中國文化與波斯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產(chǎn)物。穆宏燕的《中國宮廷畫院體制對伊斯蘭細密畫藝術(shù)發(fā)展的影響》(《回族研究》,2015.1)闡述了中國宮廷畫院體制對波斯細密畫書籍插圖藝術(shù)的興起、發(fā)展和繁榮起到的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林梅村的《波斯建筑藝術(shù)巡禮――2012年伊朗考察記之三》(《紫禁城》,2012.7)結(jié)合中國考古發(fā)現(xiàn)與在伊朗的實地考察,介紹了波斯建筑藝術(shù)及其對中國古代建筑的影響。
古典詩歌論文范文4
文藝評論又叫“文學批評”,是一種以作家、作品、文藝創(chuàng)作和文藝思潮作為評論對象的理論文體,包括詩歌評論、小說評論、散文評論、戲劇評論、影視評論等內(nèi)容,是評論者科學理性認識的體現(xiàn)。文藝評論一般具有感性體悟與理性思辨交融、科學認識與美學批評結(jié)合的特征。
閱讀文藝評論時,按照以下步驟來閱讀解題,我們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推敲字句,理解深層含義。試題一般設置為“解釋畫線句在文中的具體含意”等,下文中第2題就是這方面的體現(xiàn)。做這類題要在畫線句的周圍找答案,一要注意結(jié)合語境來理解,因為在不同的語境中句意是不同的。二要注意理解全面,不能掛一漏萬。如作答下文第二題的第(1)小題時,文中第二自然段的“中國詩界更是如此……如今好不容易終于尋到了‘詩體大解放’這一服妙方。于是,下決心對以往的舊古董來一番天旋地轉(zhuǎn)的‘大破壞’”,第三自然段的“中國人好像下定了決心,不惜以一個空前的大破壞,來重建一種理想的詩歌秩序”,第五自然段的“盡管人們可以責難中國人對于傳統(tǒng)詩意的懷舊、甚至守舊的心態(tài)”等都是答題區(qū)域,提取各自的要點,繼而整合,便可作答。
2.把握結(jié)構(gòu),歸納概括中心。文章結(jié)構(gòu)是作者對語言材料的組織和安排。作者的認識、思維的發(fā)展都要通過結(jié)構(gòu)、層次和段落傳達出來,理清結(jié)構(gòu)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試題一般設置為“……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文章從哪些方面……”等。下文第3題“請概括作者在文中表達的主要觀點”就屬于這類考查。歸納概括答案時要注意抓準、抓全主要信息,不能有所遺漏。文中第一自然段是談作者對古典詩歌的肯定,第二自然段是談進行新詩革命,第三、四、五自然段是談作者對新詩革命的看法。理清了結(jié)構(gòu),各部分的中心就不難概括了,當然作者的主要觀點也就表露無遺了。
3.深入研讀,分析觀點態(tài)度。我們要依據(jù)文本分析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切不可脫離文本而用自己腦海中固有的知識來分析。下文第3題同時也體現(xiàn)了這方面的考查。該題要求概括作者在文中表達的主要觀點,那么這些觀點應是我們對文本分析后解讀出的“作者的觀點”,而非“我們的觀點”,哪怕這些觀點經(jīng)事實證明是不準確的。
4.思辨探究,評判材料觀點。文本表達的是作者個人的理解,讀者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即便是與作者的觀點不同也可以談談自己的理解。這點要求與第3點正好相反,如下文第4題。此類題是開放性試題,任何一位讀者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不必囿于作者的觀點,但用于支撐自己看法的“論據(jù)”應源自文本。
【閱讀訓練】
論中國新詩
謝 冕
中國在20世紀上溯的幾千年中,創(chuàng)造了世上無與倫比的、聲情并茂的古典詩歌的輝煌。這些由方塊字鑄成的古代瑰寶,是東方審美創(chuàng)造的極品。這些超越時空的永恒的語言,它以高貴的形式,華彩的節(jié)奏,典雅的詞匯,特別是雋永的意境,造出了一個充滿魅力的詩意世界。音樂、色彩和非凡的想象力的綜合,傳達著古老文明的迷人神韻。它凝聚著人們關于追求功名和理想,詠嘆鄉(xiāng)情和友愛的情懷……這一切,經(jīng)過無數(shù)代詩人的錦心繡口編織而成的、永久的心靈的梵音,正是這個建立在悠久農(nóng)業(yè)文明基礎上的古老民族的永世的驕傲。
19世紀下半葉中國在強敵逼境下的節(jié)節(jié)敗退中無路可走。當時的普遍想法是,茍能救亡圖存而寧肯拋卻一切。中國詩界更是如此,經(jīng)過上個世紀那一批改良主義者的并不成功的探路,如今好不容易終于尋到了“詩體大解放”這一服妙方。于是,下決心對以往的舊古董來一番天旋地轉(zhuǎn)的“大破壞”。有言:“文學革命……用那活的白話文學來代替那死的古文學,可以叫做大破壞,可以叫做大解放,也可以叫做建設的文學革命。”
打破山林的寧靜,裝進工業(yè)時代的喧囂,那些由經(jīng)典的節(jié)律和音韻造出的完美受到了輕蔑。中國人好像下定了決心,不惜以一個空前的大破壞,來重建一種理想的詩歌秩序。他們只知試驗創(chuàng)造,他們的目光只望著前面,他們沒有、也不會想到回頭看看,看看風煙迷亂之處的“戰(zhàn)場”上的狼藉景象。而實際上,中國新詩在它的草創(chuàng)期就留下了許多弊端。當日也不乏一些有遠見的人對此有過評論。就在白話新詩起步之初,當日積極參與新詩革命的俞平伯,就看到白話的“詞匯貧乏”,很多都要“借材異地”以及他認為的“缺乏美術(shù)的培養(yǎng)”等。還有周作人,他擁護白話新詩的產(chǎn)生,他自己也寫過像《小河》那樣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但他對新詩也有較為尖銳的批評。他“不佩服”白話詩的“白描”和“嘮叨的敘事”――“我只認抒情是詩的本分”。周作人說:“經(jīng)過了許多時間,我們才漸漸覺醒,詩先要是詩,然后才能說到白話不白話”“一般寫詩的人以打破舊詩的范圍為唯一的標志,提起筆來固然無拘無束,
但是什么標準都沒有了,結(jié)果是散漫無紀。”
從清末的“詩界革命”到五四的“新詩革命”,這一豐富而曲折的變革歷程大抵就是走了兩個步子。一是“以舊風格表現(xiàn)新內(nèi)容”,一是“詩體大解放”。前者被認為是改良的,后者則被認為是革命的。事實是,對于一個悠久的傳統(tǒng)而言,多大的“革命”也難以造成實際上的斷裂。
革命總是暴風驟雨般的襲擊和取代,它的不可阻擋的迅雷之勢,總有一種暴力造出的粗糙。詩是藝術(shù)的,藝術(shù)的變革采取革命的辦法,難免會留下諸多“病癥”。中國詩歌經(jīng)過自“詩界革命”到“新詩革命”的長期試驗,最后作了可說是充滿危險的選擇,這就是,在它莊嚴的“告別古典”的儀式中,的確蘊涵了為思想而輕視藝術(shù)的隱患,那一代人都把興趣和激情傾注于詩體的改革上了。他們在為了使詩實現(xiàn)人與他的現(xiàn)實狀態(tài)相適應的路途上,的確擁有前無古人的膽識與魄力。然而,他們卻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以至于在百年后的今日,當人們在獲得一種嶄新的方式表現(xiàn)他們所擁有的詩意時,猛一回頭,卻發(fā)現(xiàn)他們的這種“擁有”乃是一種“不擁有”――盡管人們可以責難中國人對于傳統(tǒng)詩意的懷舊、甚至守舊的心態(tài),但幾乎所有的責難都無法回避如下的事實:較之古典詩歌精美的極
致,新詩在藝術(shù)形式上的粗糲以及人們在運用白話的方式以表達他們的情感時所產(chǎn)生的力不從心的沮喪!
(選自《論中國新詩》,有刪改)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下列對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牵?)
A.作者對中國古典詩歌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認為古典詩歌是中華民族永遠的驕傲。
B.新詩革命者以前無古人的膽識與魄力來重建一種理想的詩歌秩序。但新詩的局限性在新詩革命之初也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C.詩是藝術(shù)的,藝術(shù)的變革采取革命的辦法,難免會留下諸多“病癥”。因此,作者對新詩革命者的努力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
D.新詩的出現(xiàn)和興起必將使古典詩歌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
E.所有的新詩都為了表達思想而忽視了對藝術(shù)形式的追求,因此在表達情感時產(chǎn)生了力不從心的沮喪。
2.解釋文中畫橫線句子的具體含意。
(1)打破山林的寧靜,裝進工業(yè)時代的喧囂,那些由經(jīng)典的節(jié)律和音韻造出的完美受到了輕蔑。
答:
(2)詩是藝術(shù)的,藝術(shù)的變革采取革命的辦法,難免會留下諸多“病癥”。
答:
3.請概括作者在文中表達的主要觀點。
答:
古典詩歌論文范文5
一、畢業(yè)論文的總體認識
1、概念:畢業(yè)論文是有特定的審定標準的論文,對選題、中心論點、資料論據(jù)、框架結(jié)構(gòu)、語言表述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要求。
2、對象:畢業(yè)論文是和專家的對話。不要寫大段的作家生平、作品介紹,在最后答辯時同樣要注意,陳述時不要介紹論文內(nèi)容,而應該注重在為什么要寫這篇論文、自己的創(chuàng)新點、局限性、不足這些地方。
3、標準和要求:
1)論點明確,要在3-5分鐘之內(nèi)能陳述清楚自己的論點。論點新穎論文可以達到優(yōu)秀的水平。
2)中心突出,無論分幾個方面說明,都要始終圍繞中心主題。
3)論據(jù)充分,扎實。所找的材料要貼切論題,別人的評論、作家的自述、各家的論爭、以前和現(xiàn)在的對這個論題所研究的結(jié)果都可以做論據(jù)。
4)思路清晰,結(jié)構(gòu)合理。分段代表不同的思路,不同的層次。沒有段落的文章不是好文章,反之,分段太多太碎的也不是好文章。分段不宜過多,3-5段。
5)表述要清楚明了。文字不要華麗,少用修辭手法,文章風格要質(zhì)樸、清楚,語言要干凈利落。
6)寫作要規(guī)范。注釋、引文要高度的嚴格,論點的提出要有依據(jù),要做到學術(shù)規(guī)范。
7)要有新的角度、新的觀點。
4、態(tài)度:要用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去完成,盡可能的查找一切的材料,要高度的重視、思考一切相關的問題,盡可能達到最大限度的深度和廣度。
二、寫作時注意的幾個問題
1、選題(是至關重要的):決不是隨便選一個題目的問題。選題是一個復雜而豐富的過程,是對自己以往學習的一個完整清理的過程。要認真回顧對哪些內(nèi)容印象更深、更感興趣,哪些是有可能寫的比較好的,可能會接觸哪些材料。題目本身的大小難易不是問題,是并不重要的,關鍵在于怎么寫。怎么寫永遠比寫什么重要,任何半點突破都是有價值的,和別人的差異就是價值。論題舉例:
古典中的現(xiàn)代和現(xiàn)代中的古典(有著哲學思辨的意味)
論錢鐘書知識的圍城
論沈從文筆下的湘西女神
徐志摩詩歌的文體特征
日記(書信)在現(xiàn)代小說中的運用
魯迅作品中的民俗現(xiàn)象
以上都是論題獨到、論點新穎的例子。下面舉反例:
論藝術(shù)美與生活美(論題過大)
論朱自請的散文(論題過大)
論駱駝祥子和小福子的死(論題過小)
要從某一部作品順帶談一個問題,選擇一個角度來深入的討論。
2、收集材料:材料的收集是一個思考的過程,要帶著問題進行,要有明確的針對性,逐步的凝聚眼光、集中思路,其中要注意一大一小兩個問題:
大:收集材料的過程是完成文獻綜述的過程。跟自己論題相關的成果有哪些,重要的觀點、已經(jīng)運用過的角度和方法、概括前人的觀點,這是論文的有機組成部分,要放在論文的第一段來寫。
小:要準確的記錄材料的出處、出版社、時間、頁數(shù)。
3、提提綱:提綱的邏輯關系、層次感對論文的步驟有直接關系。
4、初稿:初稿盡早盡快的寫,要連貫,一氣呵成,然后再進行修訂。
5、修訂:最后的修改和確定要放慢速度,仔細的斟酌、嚴謹?shù)耐魄茫磸偷拇蚰ァ?/p>
三、特別需要主要的幾個問題
1、論文的看法和觀點要盡可能的客觀、公允。持之有據(jù),論之有理。有材料來支持,有邏輯性認同,避免隨意性,不要輕易說一些過頭、過大的話,更不要為了支持自己的論點而貶低其他的觀點。涉及到對應關系的時候更要客觀公允。
古典詩歌論文范文6
>> 詩歌三級接受理論視角下《好了歌》的英譯對比分析研究 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隱喻對中國古典詩詞英譯的啟示 認知突顯視角下的隱喻探析 認知隱喻視角下外貿(mào)函電隱喻應用研究 常讀常新的《好了歌》 認知語言學視角下對《紅字》中隱喻的分析 《好了歌》詩詞英譯兩個版本比較 模因視角下的認知隱喻研究 認知詩學視角下李商隱《無題》的概念隱喻研究 認知視角下的隱喻式翻譯研究 認知視角下的英漢愛情隱喻差異研究 認知和文化視角下英漢“教師”隱喻對比研究 認知視角下的“nose”(鼻)的隱喻 認知隱喻視角下英漢動物詞匯的聯(lián)想意義 認知視角下的漢英愛情隱喻異同 具身認知視角下的概念隱喻理論 論認知學視角下的概念隱喻 認知視角下宋詞中“愁”的隱喻 認知視角下的英漢動物隱喻對比分析 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隱喻理論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12] Joly, H.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M ]. Hong Kong: Kelly &Walsh, 1892.
Joly譯文的校對也參閱了姜其煌.《好了歌》的七種英譯[J]. 中國翻譯, 1996 (4).
[13] Hudson, Elfrida. An old, old story [ J ]. China Journal, Shanghai, 1928 (8).
Hudson譯文,同上參閱了姜其煌的論文。
[14] Wang, Chi Chen (adapt and trans. ) D ream of the Red Chamber [M ]. London: George Routledge & Sons, 1929. 王1譯文,同上參閱了姜其煌的論文。
[15] McHugh, Florence and Isabel ( trans. ) The D ream of the Red Chamber[M ].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1958. Machugh姐妹譯文, 同上參閱了姜其煌的論文。
[16] Wang, Chi Chen (adapt and trans. ) D ream of the Red Chamber[M ]. New York: Doubleday Anchor Book s, 1958. 王2譯文,同上參閱了姜其煌的論文。
[17] Bonsall,B.S. 2004. Red Chamber Dream,香港大學圖書館的邦斯/索爾神父的《紅樓夢》英譯文打字機打印稿(未公開出版),詳細網(wǎng)址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