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形式美學論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形式美學論文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形式美學論文

形式美學論文范文1

關鍵詞:歐美文學 個性自由 意義

引言

希臘文學是歐洲文學的起源,各國文學和民族文學的發展基本都是以口來傳播,口是最早的文學小說傳播形式,后來發展到書面文學中。其中“個性自由”。作為歐美文學中最長用的命題“個性自由”,我們從歐美文學作品及發展的歷程中得以認識。

一、古希臘文學中的個人特性

古希臘英雄傳說中的所有重要人物,除少數神祗和傳說(如普羅米修斯及其故事)外,他們的個人行為動機都不是為了民族集體利益,而是滿足個人生命價值的追求;或為愛情、或為王位、或為財產、或為復仇。荷馬史詩中英雄們對榮譽的崇尚,表現了古希臘人對個體價值的執著追求和對現世人生意義的充分肯定。極端的個人英雄主義,極富張揚的個性特點成為古希臘文學的核心內涵,也成為古希臘文化的基點。雖然說古希臘文學中體現的世俗人本意識是原欲型的,但以“我”為中心,以“人”為中心的個性張揚和個體自由是十分鮮明的。

古希臘古羅馬文學之后是千年的中世紀文學。重視人的精神和理性本質,強調理性對原欲的限制,是中世紀基督教文學之文化價值觀念的主要特征。

中世紀基督教義提出的人之原罪,救贖,禁欲主義,乞求來世,讓古希臘的人本意識蛻變為神本意識。14至17世紀初的文藝復興是一場針對中世紀的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運動。這一時期歐洲文學的主流就是人文主義文學。 “人文主義”,亦即人道主義,它強調以人為本,肯定人的價值,維護人的權利,以“人類的本性”作為觀察歷史的準繩,反對神的絕對權威。人文主義其實質是個人主義,即強調把個人放在一切社會關系的中心,充分肯定個人的意志,個人的利益。文藝復興是對中世紀基督文學、文化的否定和對古希臘文學、文化的復興,是對古希臘文學中提出的個人自由和實現個人價值的進一步倡導。意大利詩人彼特拉克,最早提出了“人學”與“神學”的對抗,他的抒情詩集《歌集》,其中絕大部詩作是抒發對自己所鐘愛的勞拉的愛情,大膽謳歌建立在人的自然本性基礎上的愛。薄伽丘的短篇小說集《十日談》徹底否定了中世紀的宗教觀及禁欲主義的道德觀。總之,這時的許多作家,如彼特拉克、薄伽丘、拉伯雷、塞萬提斯和莎士比亞,他們在自己的作品中顯示了人的尊嚴和權利,展開了精神個體的無限多樣性。當然人文主義決不只是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單一性延續與繼承,更不是簡單的重復;人文主義思想體系中也擁有了人人平等、仁慈寬恕等基督教觀念,在一定程度上,人文主義又是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與基督教文化結合的產物。從中世紀的“人是實現某種目的的工具”轉變到文藝復興的“人應成為獨立的精神個體”,這是西方文化史上極為重要的轉變,它標志著中世紀文化的終結、近代資本主義文化的開始。

二、17世紀后文學作品中的“個人主義”

17世紀的古典主義文學中的“人”比人文主義文學中的“人”疏遠了與上帝的聯系,也顯得更理智、冷靜和成熟,但也缺少熱情、缺少自由意識和生命意識。18世紀歐洲各國發生了繼文藝復興運動之后的第二次思想革命運動――啟蒙運動。如果說人文主義者的注意中心是如何從宗教束縛下解放人的個性,肯定人享有世俗幸福的權利,那么,啟蒙時期的資產階級思想家們更要求破除宗教迷信,摧毀宗教偶像,反對貴族特權,主張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進而封建統治,建立合乎資產階級理想的社會。自由與平等是啟蒙運動最鮮明的兩面大旗。作為一個廣泛的思想革命運動,也影響到文學的發展。許多啟蒙家直接進行文學創作,把文學作為宣傳啟蒙思想、批判封建制度的有力工具。盧梭的文學作品中對個性自由的崇尚是其的啟蒙主義、豐富的感情自由的典型,基督教的原罪說他予以否定,因為人至善是人的本性,這種至善是美的,及發自原始的人性和欲望要求是人類的合理的,在人類創造文明的發展過程是對人性的污蔑和罪惡的孳生地。歌德在他的作品中一個很廣袤的天地中深刻地體現了人類的思想問題。這種啟蒙主義文學思想對人類的“個性自由”、“情感自由”的理想追求,為浪漫主義文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反古典主義的偉大斗爭中發展起來的浪漫主義文學、更強調自我人性自由與追求。浪漫主義文學中表現“人性自由”不再是表現在人的理智和情感上、個人的私欲和人類社會道德之間找平衡,他表現的是個人及自我的人生價值。比如“沉浸在天地合一”,人溶于美好的自然景色,天地合一的這種忘我境界,幻想描述一個美好的文明社會,塑造一個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這種體現是浪漫主義文學的個人自由觀和人生觀的理想境界和歸宿。

19世紀中期,隨著工業科技的發展,歐美國家的工業進程發生很大進步,這時的文學作品,主要以現實主義為代表作。人類歷史的進步是物質和財富的創造來推動。這種創造財富的過程是人性的發展過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個性隨著財富的變化而發生了很大的失落。現實主義文學更多的是對人性處境和人生命運的關注,從人道為出發點,它的思想武器是以人性論為基礎的人道主義。現在的作品通過文學彰顯了物質化的社會現實,深深地解剖人在物質欲望的驅動下人性深處的心靈變化,揭示和引導警告人們在物質面前人的脆弱及對人性的泯滅。也是對這種物化下失去人性自由的批判。

20世紀的歐美現代文學呈現出紛繁復雜的局面。隨著資本主義的科技發展、工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人類在這個世紀里付出了慘巨的代價,一戰和二戰對每個民族及全人類最基本的生存空間、權利和尊嚴發出挑戰。使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生存空間發生了對立的很大變化。那種人與萬物、社會、自然及民族語民族人和人關系變得不再美好。從思想內容看,現代主義文學表現的是“現代人的困惑”,即揭示周圍世界的荒誕、冷漠、不可理解,以及人置身于其中的孤獨、陌生、焦慮、痛苦的情緒。到18世紀,西方人認為自己憑借著理性的力量可以擺脫“命運”的支配而走向自由,但到20世紀初,仿佛從云端一下子跌入深淵,而且帶著遠比古代人更加濃重的悲哀和絕望。卡夫卡小說中的人變成了“甲蟲”;艾略特的《荒原》中,物質世界使人的精神世界毀滅,世界也就成了生命死寂的“荒原”。人“原欲”的自由沒有了,對于回歸原始狀態、獲得非理性意義上的“自由”的人,又是充滿著憂慮 ,而現代物質文明下的“自由”也喪失了。總之,一種比19世紀更深重的恐懼、焦慮、痛苦,乃至絕望的情緒彌漫了20世紀西方社會。但是20世紀歐美文學在人本意識上的變化,說明了20世紀作家在對“人”自由和個性問題上的探索更加深化了,只是在人性“自由”問題上還沒有找到理想的境地,或說,在尋找過程中的失落和痛苦,因此只能繼續像“戈多”一樣等待,或像塞林格《麥田里的守望者》一樣地守望。

三、結論

古希臘古羅馬文學表現的“自由”是把對原欲追求和個人榮譽當作人生幸福和實現個人價值的主要內容。中世紀的宗教文學對此加以了否定,今世贖罪和來世才是他們向往的地方,精神的追求代替了古希臘古羅馬的聲色享樂。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是對中世紀宗教文學的又一否定,它重新呼喚人的自然屬性的回歸,但在否定中世紀對聲色、的摒棄外,也部分吸收了宗教文學的博愛仁慈等理性的內涵。古典主義、啟蒙主義文學,更是在對人的自然屬性的自由和個性追求之外,探討人的理性下的自由和個性。浪漫主義文學,對個性自由更強調人的自然天情和自由情感,想與大自然的恬靜形成一種默契,而弱化了自然屬性和理性的平衡。現實主義文學警告人們不要無限制地追求物質享受,不要被物化而喪失人的自由的天性。現代主義文學,指責現代文明對人的生命和尊嚴的嚴重賤踏,使個性自由和個人價值幾乎喪失殆盡,作品表現的是物質文明給人帶來的更沉重的異化和危機感的情況下,表達出的一種失望甚至絕望的情感。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知道,首先,歐美文學對個性自由的文學探討從關注人與外部世界關系、個體與集體關系到理性與的沖突內容直至更加深入地展開了內部的諸多矛盾,包括潛意識層面。因此,隨著歷史的進程,歐美文學對個性自由所探討的內涵在不斷地豐富和深化。其次,爭取個性自由,正是在追求實現個體人生價值的最大化,追求在有限的生命里如何過得幸福、活得有價值,個性自由的實現程度正是一個人幸福感強弱的最集中體現。由此可見,歐美文學對“個性自由”命題的持恒熱衷正是在探討人的有限生命如何更具幸福感和如何實現人生最大價值的大命題。第三,無論命運如何坎坷但卻始終不屈,因為歐美人把個人榮譽和個人價值最大化視為人生最高的追求,視為人生最大的幸福,他們寧可選擇自由而短暫、光彩的人生。這就讓我們明白歐美文學關于命運和個性自由這兩個命題實際上是一個命題下的兩個集點,兩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人類的極境是實現“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第104頁)。命運的多舛和對命運的不屈和抗爭,爭取個性自由,讓在有限的生命里實現個體價值的最大化,歐美文學對這一命題的探索還在延續,雖然現在還沒有找到一個最佳的答案,“達到這一境界需要付出異常艱辛的努力,走過極為漫長的路程。”但歐美文學關于命運和個性自由的兩個命題的探討對人類的發展有著方向性的啟迪和指導性的作用,其意義極其深遠。

參考文獻

形式美學論文范文2

二、童慶炳的“審美意識形態論”存在的主要問題

縱觀童先生的各種文論教材和相關論文,關于“審美意識形態論”具有三處代表性的闡發:其一,文學“是一種具有審美特質的社會意識形態”(注:童慶炳:《文學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60頁。)。此處“意識形態”被看做是“人類社會意識的外化形態”:“文學是人類意識活動的產物,即人類意識的外化、形態化,就這一點而言,它如同政治、哲學、科學、宗教、道德一樣是一種意識形態”(注:童慶炳:《文學概論自學考試指導書》,武漢大學出版,1995年版11頁。)。這里的“審美特質”在客體上表現為:面對客觀事物的自然屬性和價值系統,文學所擷取和反映的“必須而且只能是客體的審美價值”(注:童慶炳:《文學審美特征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版,29~30頁。)。

其二,“所謂審美意識形態,就必然是審美與意識形態復雜的組合形式”(注: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65頁。)。而這里的“意識形態”已與“人類意識的外在化形態”大相徑庭:“意識形態是與經濟基礎相對的一種上層建筑形式,指上層建筑內部區別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話語活動,如哲學、倫理學、宗教、文學及其它藝術等。”(注: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65頁。)此處也對審美作了正面闡釋:“審美是人類掌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指人與世界(社會和自然)形成一種非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關系狀態。”(注: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65頁。)

其三,“文學是一種意識形態,文學又是人類的一種審美活動。文學的意識形態性與文學的審美特性有機結合在一起,就產生‘質變’,產生了作為文學的根本性質的‘文學審美意識形態’”(注:童慶炳:《文學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版,80、72頁。)作為文學屬概念的意識形態又不是“話語活動”了,而回到了“人類意識的外化形態”上去了:“我們說文學是一種意識形態,就是說社會生活本來是自然形態的東西,經過作家的藝術改造,變為觀念形態的東西。”(注:童慶炳:《文學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版,80、72頁。)而審美也變成了人對事物的特殊精神活動過程:“審美是心理處于活躍狀態的主體,在特定的心境時空中,在有歷史文化滲透的條件下,對客體的美的關照、感悟、判斷。”(注:童慶炳:《文學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版,80、72頁。)

由上述可知,童先生的“審美意識形態論”存在的主要問題體現在兩個層面中:一是不同版本的論著對“審美意識形態論”具有不同版本的解釋,各種解說之間不僅各不相同,甚至相互矛盾;二是不同解說自身也有諸多不盡合理和值得商榷的地方。

先說第一個層面的問題。上面三種解釋都把文學的屬概念規定為一種“意識形態”,但對意識形態的界定卻并不一致。解說一、三認為意識形態是“人類意識的外化、形態化”,在外延上包括全部社會意識內容。解說二認為它是一種“話語活動”,這一說法實際上已經把社會意識中的某些因素排斥在外了。一般認為,所謂“話語活動”不過是說話主體與接受者之間在一定話語情境中通過文本進行的一種信息溝通過程。而話語活動之所以能夠進行,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是話語雙主體(說話主體與接受主體)之間溝通的媒介——“文本”的存在。文本大體有兩個存在形式,即所說的話與所寫的文字。我們知道,如社會習俗、幻想、集體無意識等社會心理因素并不常常構成“文本”和“話語系統”。因此,從意識活動的角度說,社會心理因素不能構成話語活動的重要內容。這樣,一邊認為意識形態包括全部社會意識內容,一邊又認為它排除了社會意識的某些內容,兩個意識形態概念在外延上發生了矛盾。在內涵上兩者也相互抵牾。前者認為意識形態是“人類意識活動的產物”,把它視為靜態的、凝固化的事物;后者又認為它是“話語活動”,即是包括說話主體、接受者、文本、溝通等多種因素在內的動態過程。其實話語活動本質上就是意識活動,如果意識形態是話語活動,在更大范圍上等于說意識形態是一種意識活動,那么,一面說,意識形態是“意識活動的產物”,一面又認為它是“意識活動”本身,孰對孰錯?令人匪夷所思。

由于對“意識形態”概念的解釋充滿矛盾,已經提前決定了對“審美意識形態”和“文學”不可能再有科學合理的說明了。

同樣的問題也存在于對“審美”的解釋之中。解說二,把審美視為人類掌握世界的一種方式和人與世界的一種特殊關系;解說三又把它變成了人類對“美物”的“觀照、感悟、判斷”的精神活動。應該說,單就“審美”一詞而言,它確實擁有包括上面兩種含義的多重內涵。然而,在“文學是一種審美意識形態”的判斷中,“審美”充當的是被判斷事物“文學”的“種差”,即文學區別于其他“意識形態”的獨特性質。嚴格說來,這個種差——“審美”必須是確定而統一的,否則,就會使人產生認識上的歧義和模糊。

從第二個層面來說,童慶炳的“審美意識形態論”每種解說自身也存在著許多問題。解說一把文學規定為“人類社會意識的外化形態”,在方法論上混淆了事物的存在“形態”和分屬領域。一般而言,事物的形態是人的感官能夠直接把握的事物外貌狀態。例如,人們能夠直接把握H[,2]O的“形態”只能是氣態的、液態的、固態的水,亦即我們說H[,2]O只能形態化為汽、水、冰三種形態,而不能說它“形態化”為了黃河、太平洋和喜瑪拉雅雪峰。同樣人類社會意識的“外化形態”也只能是為人所直接感知和把握的語言、文字、文本、話語及人的自覺不自覺的動作行為等,而不能形態化為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就像河流、雪山不過是H[,2]O的形態——水、冰的存在領域一樣,哲學、文學也只是人類社會意識的某種外化形態——哲學性文本和話語、文學性文本和話語的存在領域。

以擷取現實生活中的審美價值作為文學的“特質”,理由并不充分。童先生的說法是:“當我們說文學藝術的獨特對象是客觀現實的審美價值的時候,不要把現實的審美價值當成是獨立的存在。現實的審美價值具有一種溶解和綜合的特性,它就像有熔解力的水一樣,可以把認識價值、政治價值、宗教價值等溶解于其中。”(注:童慶炳:《文學審美特征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版,29~30頁。)然而世界上任何具有相同屬性的事物一般都是互相滲透、互相融合的,不僅事物的審美價值不是獨立的,其實用價值、認識價值、政治價值、道德價值等也是如此;不僅實用價值、政治價值等可以滲透溶解于審美價值之中,反過來審美價值也完全可以滲透溶解于實用價值和其它價值之中,那么既然文學可以擷取溶解其他價值因素的審美價值,也完全可以擷取融合審美價值的實用價值或其它價值。為什么“必須而且只能”擷取審美價值呢?為什么“必須而且只能”要用審美價值去溶解其它價值呢?童先生并沒有準確把握到文學與審美價值之間的必然聯系的關鍵之點。

解說二在屬概念上把文學視為一種話語活動,把“文學是一種審美意識形態”命題的種差——“審美”解釋為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和人與世界的一種特殊關系。緊接著又說:“它(審美)可以從目的、方式和態度三個方面加以理解。從目的看,審美是無功利的;從方式看,審美是形象的;從態度看,審美是情感的。”(注: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65頁。)然而,我們知道“方式”是人類在實踐活動中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它與“目的”、“態度”等一起構成實踐活動的下位概念,我們只能說人類在掌握世界的實踐活動中抱有何種目的,采取何種方式,表現何種態度,而不能說“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解說二中審美內涵之一)的目的如何,方式如何,態度如何。“關系”是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狀態,它至少在雙方之間方可發生,審美關系必然發生在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之間,審美關系(解說二中審美內涵之二)的特征也必然是審美主體與對象互相作用所形成的特殊狀態的特征。如所周知,在審美發生過程中,就主體的心理狀況而言,最終并不報有任何目的,主要采取形象方式,并表現出某種情感態度。這只是主體在審美活動中所呈現出的特點,而并不是主體與對象間形成的審美關系的特點。

如此的“意識形態”與如此的“審美”,兩者“復雜組合”而成的審美意識形態的內涵應是什么呢?我們找不到明確的答案。

解說三與前兩種解釋最大的不同是提出了“文學是一種審美活動”的觀點,而問題也恰在于此。我們知道,審美活動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審美活動包括審美欣賞與審美創造兩種含義,狹義的審美活動單指審美欣賞。顯然,上述對審美(活動)的理解指的就是狹義上的。讓人不解的是,童慶炳先生一向堅持文學活動論,即認為文學是世界、作家、作品、讀者四要素循環往復的動態過程,而審美欣賞不過存在于讀者——作品的環節之中,說文學是一種狹義的審美活動,實質上等于說文學僅是一種讀者對作品的鑒賞活動了。我們寧愿認為這是童先生的疏忽。問題是我們把這種疏忽的因素考慮進來,如果從廣義上理解審美活動,即把“審美創造”也看做是審美活動的重要內容,可否認為文學是一種審美活動呢?我認為,廣義的審美活動仍涵蓋不了文學活動。首先。“審美創造”不等于“藝術創作”。為了表達對傳統藝術的反叛,杜桑為微笑的蒙娜麗莎畫上兩撇胡子,又把夜壺擺上大雅之堂供人觀賞,名之曰《泉》,我們說不清是在創造美還是在破壞美。但由于這些作品確實蘊含著某種藝術意義,我們還把這些藝術家的行為稱為藝術創作。其次,審美活動中的審美欣賞也不等于文學活動中的讀者接受。我們認為,審美欣賞是審美主體在非功利狀態下對事物形式進行的非功利情感的知覺過程。但在文學藝術的接受活動中,往往要經歷閱讀——鑒賞——評價(不只是審美評價)的過程。其中,只有在鑒賞的某個瞬間讀者是完全排除功利性考慮的。另外,文學活動中“世界——作家”的加工過程,“讀者——作家”的反饋過程,“讀者——世界”的體認過程等環節也很少與審美結緣。由此可見,文學活動不等于審美活動。

三、我的幾點看法

如所周知,文學現象的無限豐富性和復雜性,為闡釋文學提供了巨大的理論空間。在多元化的闡釋背景下,從人類社會意識的角度解說文學,不過是多音合唱中的一種聲音。至于是否可以擔當“文藝學的第一原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既然要從人類社會意識的視角審視文學,就應挖掘出它本來已擁有的深厚的理論內涵,進而明晰地、系統地、合乎邏輯地將其闡發出來。由于篇幅所限,現將幾點看法粗列如下,詳細論述筆者另有專文。

現代人類文明意識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具體說來,文明意識可以分為實用意識、審美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大類。實用意識遵循的是現實實用性原則。它具有明確的實用目的性和功利性,即滿足人類的物質性存在的需要。實用意識又可分成兩小類,用來專門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相關技術發明以及指導思維活動和語言交際的意識類型,可稱之為工具意識;專門對組織、團體、國家、社會及其活動進行規范、制約和管理的意識類型,可稱之為規范意識。審美意識是在實用意識中分化產生的一種超功利性意識類型。首先,只有當人類形成了完全的抽象能力,具有了把事物的形成與屬性相區分的能力,人才有條件和可能以非功利的態度和非功利的情感專注于欣賞事物的形式,于是審美欣賞在人類歷史上發生了。其次,如黑格爾所言:“人有一種沖動,要在呈現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中實現自己。”(注:黑格爾:《美學》,第一卷,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39頁。)而當實踐水平發展到人們的精力可以不必全部投放于事物內容和屬性,而有能力集中于對承載事物內容和屬性的形式的創造上時,我們說審美創造在人類歷史上出現了。在審美欣賞和審美創造活動的共同推動下,人類的審美感覺、欲望、興趣、情感以及審美觀念、理想等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進而形成了由這些因素統一而成的完整的人類審美意識。與實用意識相比,審美意識的特征表現在三大方面:非功利性、超越性、自由性。

文學可以成為各種社會意識的表現形式。由于各類意識內部結構不同,承擔職能不一樣,它們分屬領域和表現形式也不一樣。實用意識內部,觀念、認識等理性化因素與欲望、情感等感性化因素相比處于主導地位。按其特點與職能,工具意識分屬于了自然科學、語言學、思維科學等領域;規范意識分屬于了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倫理等領域。欲望、情感等感性因素在意識內部處于主導地位的審美意識,主要分屬于了文學、音樂等藝術領域。某一意識歸屬于某一領域,以某一形式表現,并不具有天然合法性。在人類所有意識類型中,情感、想象、理想等作為不穩定的因素,在特定情況下都可能突現成為主導因素。此時,該種意識的最佳表現形式就是文學藝術。換言之,文學藝術的特殊性之一在于,它主要是審美意識的存在領域和表現形式,也可以成為實用意識諸種類的表現形式,還可以成為實用意識之下的個人潛意識和社會集體無意識的泄導渠道和形式。

意識形態指的是存在于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由包括審美意識在內的各種社會意識形式和意識因素構成的、表現在各種意識領域中的社會意識的整體面貌和樣態。按馬克思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一定社會形態中社會經濟結構的性質必然決定著該社會形態中存在于各種具體社會意識形式中社會意識的性質。因此,具體的社會意識無論歸屬于什么領域和分工形式,其社會性質都要受到經濟基礎的制約和支配,從而產生社會意識在社會性質上的差別和劃分,各自形成特定的樣態、面貌。另一方面,不管何種意識形式、何種意識因素只要產生并存在于某種社會形態之中,就有可能或多或少地、直接或間接地、顯露或隱曲地體現出該種社會形態的社會性質。同時,它們會以體現社會同一性質為磁石,聚合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的意識樣態。我們把這個體現一定社會形態性質的統一的、意識樣態叫做“意識形態”。

文學不是一種審美意識形態。意識形態表示的不是意識的實體自身,而是意識的性質、樣態,它不是由各種具體意識自身組成的,而是由各種具體意識的社會性質組成的。它要以具體的意識、觀念為存在載體,卻不以具體的意識、觀念為自身實體的構成要素。具體說來,從社會結構劃分看,每一具體的意識即可以從水平層次上歸屬于社會心理或社會意識形式;也可以從分工形式上歸屬于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學、藝術。從社會性質上劃分,每一意識都只能現實地、具體地存在于特定社會中,該社會的特定經濟形態決定著該意識同該社會全部其它意識因素一起,構成了具有特定性質的意識形態(注:參見李志宏《文學與意識形態關系討論綜述》,見吳光正《文學基本理論問題論稿》,吉林美術出版社,1996年1月,第31頁。)。

形式美學論文范文3

1)案例一

教學現場互動中的即時課件制作。在成教《管理經濟學》課程教學中,講到“需求函數”概念時,曾有從事銷售工作的學生提出疑問:“量價之間的負相關關系可以想象,但在現實中,形如P=a+b×Q的函數到底從何而來?”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但當時授課用的課件并不足以透徹說明這一問題。若簡單答以“根據經驗數據構造”,學生不知其所以然,若以板書加口述的形式介紹“線性回歸”和“最小二乘法”,相對于成教學生的知識功底,可謂費時費力,效果也難以保證。為了簡潔而直觀地解釋這一問題,筆者現場制作了一個EX-CEL表,其數據共兩列,分別為價格和對應的需求量,然后使用“圖表”功能生成散點圖,添加趨勢線,并顯示預測方程,整個制作和演示過程約5分鐘,學生通過演示和講解,直觀地體驗了通過對經驗數據作一元線性回歸得到反映量價關系的需求函數的過程,并順帶掌握了以EXCEL為工具通過線性回歸進行預測的方法。

2)案例二

板書對于課件的即時性補充作用。在《管理學原理》課程中“決策”一章的教學中,在向學生講解了“波士頓矩陣”之后,筆者隨堂作了提問,發現學生能夠掌握按業務特征將其歸類到具體象限的歸類方法,但對于業務在各象限間轉化的規律則不甚了然,因此其對于針對各類業務的決策方法,也囿于死記硬背,不能靈活變通。為了直觀生動地向學生講解各類業務的轉化規律,筆者在黑板上即興繪制了反映“幼童———明星———金牛———瘦狗”這一過程的“業務/產品生命周期圖”,該圖為座標圖形式,其縱軸為“市場占有率”,橫軸為“時間”,圖的形狀最初采用標準正態分布的倒鐘型曲線。當解釋作為存量的“市場占有率”和作為流量的“業務增長率”之間的關系時,基于對增長速度的考慮,又當場將倒鐘型曲線進一步修正為類似于彩虹的半圓型曲線。通過這番講解,學生體會了業務或產品特征的轉化規律,并對相應對策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案例分析及相關啟示

1)案例一

所揭示的現象可以描述為:學生提出了意料之外的問題。在互動中,學生的疑問源于課堂聽講時聯系實際情況的思考,但解答問題所涉知識并非當堂講授知識的重點,甚至也非當前課程的重點內容,相關知識之于教學重點,表面上看,有“節外生枝”的嫌疑,但這些問題如能獲得圓滿解答,則對學生掌握和應用授課內容大有裨益,同時也是對學生獨立思考態度的肯定。本案例中,意料之外的問題和預先準備的授課內容以及事先制作的課件之間,存在即時性的矛盾,顯然,預先準備的內容不足以解答學生的疑問,這一矛盾的化解途徑,可以歸結為適用課件的現場構思與制作。限于授課現場的時間限制,此類課件通常相對簡單,且結合教師的現場操作和講解來展示某些方法或技能的應用、操作的步驟或流程。

2)案例二

所揭示的現象可以描述為:師生關于授課內容難點的認識差異。即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會設想某些內容可能是學生認知方面的難點,而在課堂上通過提問或觀察學生表情,則會發現某些原先未被設想為難點的內容,實際上已成為難點。此類現象出現的頻率較高,并且那些具體的“預想之外的難點”在同一專業的學生中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往往會反復出現。在本案例中,即時性矛盾的表現形式與案例一相同,但化解矛盾的具體途徑則為板書作圖。這種途徑方面的差異,并非偶然,本質上,案例一所體現的現象將解決方案引向了課堂所授知識體系的拓展,而案例二所體現的現象,其解決方案必然要求對所授知識體系內具體知識點講授形式的強化。與“拓展”所需要的步驟分明的操作流程不同,“強化”要求表達形式更為直觀生動,直觀生動雖是多媒體課件的優勢,但在授課現場的巨大時間壓力之下,卻不可能通過臨時制作來實現,因而其解決途徑只能是以板書作圖來彌補。

3)觀察上述案例

形式美學論文范文4

關鍵詞:現代陶瓷;新彩裝飾;文學魅力;彩繪技法

俗言道:“三分長相,七分打扮”,陶瓷藝術的長相,也是靠釉和彩來裝扮的。白胎瓷和生坯都要精心裝飾,燒成之后才能美麗大方、形色動人,陶瓷彩繪和裝飾則起到了“七分打扮”之成效。它通過陶瓷藝術家的靈巧畫筆,在普通的陶瓷上用色彩、圖案進行繪畫裝飾,把一件件瓷器打扮的惟妙惟肖!瓷器繪畫蘊含豐富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是實用和審美、物質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統一。中國瓷繪充滿了神奇魅力,其身后的文化底蘊與高超技藝把泱泱大國的氣度和傳統文脈,以充實、含蓄的方式完美地呈現給世人。可見,瓷器繪畫表現力之豐富是令人難以想象的,它深刻詮釋著世間百態、人文思想、主觀精神及其無限的文學意境等等。本人將以歷年來從事瓷繪創作的心得,淺論現代陶瓷新彩的裝飾形式及其藝術特點和文學意境交融相匯的魅力所在。

新彩色彩種類豐富,除極少數顏色外,大部分可以互相調配,燒成前后色相變化不大,燒成后甚至色彩更亮,純度更高些,因此非常的直觀,運用方便。其表現形式也豐富多彩,即可表現國畫效果,又可表現油畫、水彩、裝飾效果。或抽象,或具象,表現度自由,是釉上彩繪裝飾門類中局限性最小和最富有藝術生命力的陶瓷彩繪畫種。新彩它以豐富的表現形式、獨特的藝術語言,得到人們的推崇。新彩的裝飾形式有:手工彩繪、墨彩描金、廣彩、潮彩、腐蝕金裝飾、刷花、噴彩裝飾、刻瓷裝飾、貼花紙等。手工彩繪是新彩裝飾藝術中最常見的、運用最廣泛的藝術表現形式,它用各種毛筆或工具蘸取色料后以及手工形式在瓷面上進行彩繪。繪制時運用各種技巧方法來表現作者的構思與創意。從早期的扁筆抹花到各種手繪的藝術瓷、陳設瓷、新彩壁畫等都屬此范疇。特別是高檔藝術瓷都以手工彩繪的形式出現。

彩繪技法多樣,藝術表現力強。新彩在技法的運用上,可廣泛吸收中國畫,油畫、水彩畫以及木刻、剪紙等畫種的表現手法,可豐富新材的藝術風格。無論工筆、寫意,創作者均可盡情發揮,局限性小, 可拓寬創作者的創作思路。比如在用新彩繪制仿古裝飾紋樣可稱為“新材料,老畫法”,這樣的做法常見于現代仿古瓷作品中。我們知道傳統粉、古彩的黑色線條全用珠明料勾勒,畫好后必須在其上填上顏色1、即使只保留線條,也需填上透明雪白2、覆蓋住線條,否則燒成后珠明料會被抹掉。而在新彩中勾線的問題則可用艷黑來解決。艷黑以一種以

鐵、鈷、鉻、錳等元素的氧化物為混合色劑的色料,具有性質柔和、呈色穩定的特點,可用來代替珠明料勾線。更重要的是用用它勾勒后,不需要再填上顏色,所以使用起來相對簡便,在新彩的瓷繪創作中,同時綜合運用不同的表現技法和工具可以使作品 呈現出許多有別于傳統的新肌理效果,如普通毛筆、油畫筆、等繪畫工具的使用就可為其增色不少。新工具的使用會帶來新感覺,除了使用這些繪畫工具以外,生活中用的棉花、棉簽、海綿也可以成為臨時工具。用海綿和棉花拍染出的色料,能使顏色之間形成了自然過渡,而用牙簽蘸上較濃的色料即可在瓷胎上 直接劃線。用牙簽畫出的筆畫積料較多,會因具一定的厚度而有浮雕感。此外,棉簽也可以畫線條,確切的說實在需要的位置擦出線條,勾勒出想要的造型,從而露出瓷胎并與拍染出的底色形成對比。另外,用調和新彩的樟腦油直接作畫也可以創造出意想不到的肌理效果。由于油能沖散周圍的色料,所以用干凈的筆直接蘸油畫出的線和形會馬上散開,給畫面營造出飄渺虛無的境界。不同彩繪材料所賦予觀者在欣賞時的視覺與觸覺的心里感受也會大大增加這是和材料本身的色彩、光澤、肌理、質感等形式要素分不開的。除了手工彩繪的新彩裝飾形式以外,墨彩描金的典雅華麗也是雅俗共賞的新彩裝飾藝術門類。絢麗多彩、金碧輝煌、構圖飽滿、精致細密而又富有層次,猶如“萬縷金絲織白玉”.......

經過一系列的改革和創新,現在的新彩色彩豐富、造型多樣、格調新穎。當今,各種新材料的發展與運用及各種組合的表現形式的新組合,都必然把新彩裝飾藝術帶入一個嶄新的發展天地。 手工瓷繪創作審美意識上具備了兩重結構:一是客觀事物的再現,二是主觀精神的表現,完美統一了主、客觀世界,“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從而使瓷器繪畫中的文學魅力表現的淋漓盡致。瓷繪創作過程中,為表達主題內容和藝術形象,通過題材和畫面,把創造者的思想感情和藝術見解貫穿于整個對客觀事物的繪畫表現過程,達到傳情,會意之效,可謂是“出新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故有學者說,意境的美感實際上還包含了一種人生感、歷史感。

為此,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創作人以敏銳的藝術悟性,深刻的觀察想象,鍥而不舍的追求,不斷更新我們的創作意識,正確審視文學意境與各種新彩裝飾的形式及其藝術特點,那么就一定能使現代陶瓷新彩裝飾創作更具和諧之美并豐富溢彩。

參考文獻:

[1] 湯木蘭.淺析粉彩與新彩的綜合應用[J]. 景德鎮陶瓷. 2011(06)

[2] 齊茂榮.淺談陶瓷新彩藝術的發展與創新[J]. 陶瓷研究. 2011(04)

形式美學論文范文5

《美術新課程標準》將人文性確定為小學美術課程的基本性質,改變了小學美術教育過去只是技能技巧的學習和訓練的教育觀念,從而幫助學生通過美術的學習更好地汲取不同時代美術作品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精神,不斷發展其在美術文化學習過程中的人文素養。我認為小學美術課程的人文素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體現在它與審美活動緊密相聯。學生在各種美術活動中培養起了藝術的鑒賞力、高尚的審美情操和修養,這正是現代社會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所需要的人文情感。

(2)體現在它的思維和表達方式的獨特性。美術活動中需要形象思維、發散思維,需要直覺、頓悟和靈感來進行藝術創作的實踐,這正是人文學習所需要的思維和表達方式。

(3)體現在美術作品中所蘊含的各種信仰、理想、價值取向和審美趣味。這些正是人文精神的反映,通過美術學習,能使學生獲得人文精神的浸染,提高人文素養。

(4)體現在美術對人的全面發展所起的作用。在美術學習中,學生的內在思想和情感可得到充分的表現,進而發展其個性,因此美術學科同其他的人文學科一樣,對人性的完善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二、小學美術教育中人文素質培養的方法和途徑

1.構建學校美術教育的管理體系

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和直接領導下建立系統的美術教育管理體系:校長室——教導處——美術科組——美術教師,有序地開展各項活動,為美術學科教學中人文素質的培養建立有效機制。

2.加強對美術教材的內部人文素質的挖掘力度

作為美術教師,充分挖掘美術教材中能夠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的人文內涵,理清其表現特征,以教材中的人文內涵感染學生,陶冶學生的人文精神,使人文教育成為美術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①挖掘美術教材中版面形式的人文因素。美術作為人類文化最早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始終閃耀著人文精神的光芒。美術教材的版面形式,能讓你感受到一股濃厚的人文氣息撲面而來,給人耳目一新,不說內容單看那形式各異色彩絢麗的畫面、每一課頗具審美價值的布局構圖,就足以使人賞心悅目,怡情養性了。那“我喜歡的顏色”“編織的線”“面具”“飛向月球”讓人感受到生活是那么美,生活著是那么快樂,美就在我們身邊。

②挖掘美術教材中內容的人文因素。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基于這種觀念,教材許多內容里穿插了不同時期的古今中外的名人名畫,供學生感受了解欣賞,有質樸的裝飾性很強的農民畫,有極富童趣的馬蒂斯的畫,有世界藝術巨匠畢加索的畫,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文化學習情境,在引導學生學習鑒賞中能夠逐步地培養他們的人文素養,培養他們對優秀傳統藝術的熱愛,對世界多元文化的寬容和尊重。在世界畫家介紹方面一年級就有荷蘭卡雷爾、法國馬蒂斯等,對于低年級學生的教育是那么的深入淺出,給予學生一片了解文化的天空。

③挖掘美術教材中課題的人文因素。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只是我們缺少發現的眼睛。四年級美術課《學穿編》,體現了美術課程作為人文課程的核心之一,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在欣賞感受這一環節中,教師從編織藝術的歷史文化引入,讓學生感受編織藝術的獨特美,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揭示課題。通過觀看中國地圖,了解祖國是如此廣闊,在這片富饒的國土上,有著豐富的編織材料,如竹、草、藤、柳等,數千年來,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掌握了精巧的編織技藝,利用各地的材料,編制出了各種各樣各具地方特色的生活用品,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激發學生走進藝術的領域,去探究編織藝術的美,認知基礎穿編的規律并掌握技巧和方法,發現將經、緯線變化而穿編出來不同效果的圖案,運用剪、粘、穿編等方法裝飾剪紙作品,在濃濃的藝術氛圍中收獲成功,讓他們了解美,懂得美。

3.培養人文素質的美術教學策略

①創設美景,以美促情。現代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需要人豐富而高尚的情感與之平衡,因為情感性是美術的一個基本品質,也是美術學習活動中的一個基本特征,所以美術課程最能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品質,在美術教學別注重創設美的情景,營造審美化的課堂,以美促情。以美的形象、美的語言、美的課件,美的作品,美的教學手段等來打動學生,感染學生,以此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并將情感內化為積極學習的動力。我在上“畫太陽”、“彩虹橋”等課中,以生動有趣的作品感染學生,使學生感受到美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勤動腦,多動手,就一定能創造生活中的美。又如在引導學生欣賞名家名作時,讓其感受繪畫內容的豐富美,繪畫形式的多樣美,工藝制作品的趣味美、立體美、動態美,讓學生感受各類作品所呈現的高雅美、通俗美、稚拙美、精致美、具象美、抽象美等等。

形式美學論文范文6

關鍵詞:公示語;翻譯;美學視角;"三美論"

中圖分類號:B83

(注:該文為武漢工業學院2011年度校立科研計劃項目"武漢工業學院校園公示語翻譯研究"課題的階段性論文。)

1.引言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2008北京奧運會和2010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一些非規范的英譯公示語逐漸減少,然而,作為一種交際途徑,公示語的翻譯在我國依然有許多尚待完善的地方。本文在探討公示語翻譯的技巧的基礎上,以許淵沖的"三美論"為理論支撐,從翻譯美學的角度對公示語的翻譯進行分析和論述。

漢語公示語是一個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和素質的窗口,其翻譯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形象,也體現著我們的學術水平。[1]它是一個國家對外交流水平高低和人文環境建設的具體體現。傳統的翻譯美學觀所關注的視角是文學作品,而對于應用文體的翻譯卻鮮有從翻譯美學角度去論述的,認為應用文體由于內容和語言上均缺乏藝術性,而不能給人以美感上的享受,故只具備提供信息的功能價值,這種觀點導致了對公示語翻譯美學層面的忽視。

2.許淵沖的"三美論"

我國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在詩歌翻譯的實踐中提出了詩歌翻譯的"三美論"。他提倡在翻譯中國古代詩歌時候,應盡可能將原詩的"音美、形美、意美"傳達出來,從而使譯文讀者"知之、好之、樂之"。[2]許淵沖的"三美論",成為翻譯特別是文學翻譯中一個很重要的準繩。本文將之引入公示語的翻譯之中,據此提出漢語公示語翻譯亦應遵守的三個原則:即形式美、內容美和音韻美。這為公示語的翻譯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拓寬了研究思路,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3.公示語的四種翻譯技巧探討

與其它文體一樣,公示語的翻譯也有自己的翻譯策略。首先,要堅持去繁從簡的原則:在翻譯公示語時,其語用的含義要比詞語本身具有的含義更重要,所以刪除那些繁瑣部分。例如,"武漢是我家,清潔靠大家"可直接簡譯為:"Keep Our City Clean";其次,要遵循習慣的原則:翻譯公示語時候不能生硬,必須遵從譯入語的行文習慣。如"東南門"應該翻譯成"south-east gate"而不應該翻譯成"east-south gate";第三,可以程式化套譯:由于公示語的結構日益國際化,而文字的表述比較固定,因此翻譯時可以采用程式化的方式來進行套譯。"男士止步"用"名詞+only"的程式翻譯成women only;最后,可以正反互譯:漢語的反面表述可以用英文的正面來表達,漢語的正面表述可以用英文的反面來表達。如中文中常用的"油漆未干"可以翻譯成英文的"wet paint"!

4.公示語翻譯的美學視角探究

成功的公示語翻譯必須有美學的元素蘊含其中,要真正使公示語提升其美學價值和文化底蘊,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

形式美:公示語作為一種語言的表現形式,其形式美不僅表現在公示語翻譯上,也體現在公示牌的制作上。翻譯時必須注意語言結構的對稱和均衡。"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英文翻譯"One World,One Dream"達到了形式高度對稱的完美境界。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標語"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譯文是"Better city, better life"。簡單明了的譯文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達到理想的宣傳效果。但"保護環境、愛我家園"的譯文"Environmental protection""Love our homeland"就是沒能照顧到翻譯時的形式美而導致的,如改為"Protect our environment" "Love our homeland" 會使得讀者更容易接受。另外,在制作公示牌時候,也必須注意比例與和諧、生動與完整的統一。

內容美:公示語的內容美應首先體現在用詞確切上。例如"小心碰頭"的公示語如譯為"butt head against the wall"會令外國朋友不知所云。必須選擇正確的措辭,將之譯為Mind your head容易被讀者接受。另外,有些公示語,在翻譯時候也要注意其意境美,因為意境的強弱會直接影響到它的作用及效果。"小草青青,足下留情"常被譯為"Keep off the grass",這種譯文最好只在強制的情況下使用,在平日里,譯者如譯為"Please give me a chance to grow"。更能彰顯意境美,讓人覺得小草和我們一樣是有生命的,還有何理由再去踐踏它們?

音韻美:在翻譯時,譯者首先必須遵循簡約美原則,簡短的公示語如能讀起來富有節奏和韻律,朗朗上口,就能給人余音繞梁之感,起到更好的公示作用。譯者可運用頭韻、尾韻、疊韻等手段來再現其音韻美。例如"酒后勿駕駛"的譯文是"If you drink, you can't drive"[3]。譯者巧妙地運用押頭韻的drink和drive,不僅在語義上絲絲入扣,而且音響效果更是鏗鏘有力。

5.結語

公示語的翻譯是一項繁瑣的系統工程,并不是一個或幾個譯者的努力就能達到一個理想的結果,它需要社會各界的重視。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在追求語用功能對等的前提下,還需追求譯文的美學效果。只有兼顧了公示語的形美、意美和音美,才能創造出獨具魅力的公示語。

參考文獻:

[1]李克興.試析深圳的英語弊病及翻譯謬誤[J].上海科技翻譯,20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另类ac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2022 | 亚洲经典一区 | 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 欧美性另类69xxx | www.91麻豆 |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视频 | 热综合一本伊人久久精品 | 久久久噜噜噜www成人网 | 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 看全黄大色大黄美女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 精品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手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日本久久网 | 亚洲狼人香蕉香蕉在线28 | 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三级 | 久久激情网| 国产免费精彩视频 | 欧美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一级毛片成人免费看a | 国产一区精品在线观看 | 欧美日本一区二区 | 亚洲一级毛片 | 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日本 | 亚洲色图欧美另类 | 欧美日韩在线视频 | 香蕉久久网|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高清在线 | 精品久久成人 | 亚洲欧美激情在线 |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91精品久久 | 一级a毛片免费观看久久精品 | 欧美综合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