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動物與人類的關系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動物與人類的關系范文1
很久很久以前,動物和人類是一對好朋友。他們互相幫助、互相依靠、和睦相處,誰也離不開誰。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人類自身的原因,造成了動物與人類的關系惡化,而且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
首先,人類對動物的肆意捕殺,一方面造成了動物的大量減少,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動物對人類的敵意不斷增強,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動物與人類的友好關系。事實上,一直以來,人類殘害動物的行為一直沒有停息過,吃孔雀、吃貓頭鷹、吃猴腦、吃丹頂鶴、吸熊膽,真是到了“萬物皆入口”的地步!您想,這樣怎么能不引起動物的憤怒呢?怎么能讓動物不挺身而出、奮起反擊呢?這也是造成了動物攻擊人類、甚至傷害人類生命的重要原因。
其次,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人類自身的一些不良行為,不僅破壞了地球環境,也破壞到了動物的生存環境。工廠的污水、汽車的尾氣、對森林的過度砍伐等不良行為,都對大自然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同時也對生存在大自然的動物造成了直接的傷害,使動物生存艱難,種類、數量越來越少,破壞了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最終使人類走向滅亡。
動物與人類的關系范文2
【關鍵詞】 環境倫理;以人為本;價值觀;生態思想
二十世紀的軸心時代,是人類從無到有的造就工業化進程的大時代。人們懷揣著“人定勝天”的自信心偏見的看待自然,認為自己可以征服自然,自然也可為人類所用。然而,接踵而來的環境惡化問題,讓人類不得已地面對這個現實:自然對人類發起了回擊。人類才不得已放下居高不下的自尊心,開始意識到自然的重要性,即和諧共存的重要性。環境倫理就是伴隨著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環境保護運動而日益彰顯的一種倫理思潮,它對工業化過程中導致的全球性生態危機進行了全面的反思,并突破了以人為中心的狹隘的功利觀念,要求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并確立了新的生態價值觀念,要求在思想和行為上表現出對人與自然共同利益的關心。它涉及人類在處理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時,何者為正當、合理的行為以及人類對于自然界負有什么樣的義務等問題,提倡環境倫理源于人類對以往人類文明的反省,引發當代全球性環境問題產生的危機意識。
一、環境倫理價值觀
環境倫理的反思在歐洲學術界愈演愈烈,迅速出現了“現代環境價值觀”與“后現代環境價值觀”的分歧,進而形成了“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兩派之爭,兩派學者據理力爭,至今仍是個無法解開的難題。
1、現代環境價值觀:相對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
人類中心主義的環境倫理思想萌芽于17,18世紀的文藝復興,形成于歐洲啟蒙運動,崛起于二十世紀工業文明,影響著現代人的環境行為。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人類是整個宇宙的核心,是一切活動的價值之所在,人是萬物的尺度,根據人類的價值經驗認識世界:(1)認為人是唯一具有內在價值的存在物,一切為實現人類的利益為前提;(2)認為自然物沒有其內在價值,因為價值是由人類定義的,是以人類自己的尺度作為標準去評量世界的。(3)認為倫理道德反映人與人的關系,只有人可以成為道德主體,人才能承擔道德責任和實踐義務。
2、后現代環境價值觀:缺乏說服力的非人類中心主義
非人類中心主義是強調自然之物有自己的“內在價值”的深生態倫理價值觀。認為自然存在物存在即有其內在價值,不依賴人的評價而存在。其強調人類倫理思考范圍應超越人的利益與價值的范圍,要對非人類的價值給與考慮。生物中心論的出現把道德共同體和權利主體的范圍擴展至所有存在物。施韋澤明確指出, 他所敬畏的生命絕不僅僅是人的生命。在他看來,一個人, 只有當他把植物和動物的生命看得與人的生命同樣神圣的時候, 他才是有道德的。而后,生態中心論的出現將人類的道德關懷范圍擴大到了整個生態圈。生態中心論認為, 生態倫理學必須把道德客體的范圍擴展至生態系統、自然過程以及其他自然存在物。因此, 與以往的生態倫理觀不同, 生態中心論更加關注生態共同體而非有機個體, 是一種整體主義的而非個體主義的倫理學。溫茨的“同心圓”理論還原了人類道德關懷范圍覺悟的演進。所謂“同心圓”即道德主體以自我為中心,人類的道德關懷的范圍應如年輪一樣不斷擴展,標志著道德共同體的擴大。
二、以人為本的生態思想
隨著環境問題全球化的加劇,中國遭遇的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多。我們應當在“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論戰中如何權衡呢,還是創建一個屬于中國的“中國式”的環境倫理思想?“以人為本”并不是人類中心主義的另一說法,在性質上傾向于淺生態學。環境倫理學提倡保護環境,尊重生命,筆者認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縮影,應當將人與人,人與社會間的倫理道德關系延伸向自然領域,使整個自然界成為一個“道德共同體”,自然物有其自身的價值,如同綠葉為地球提供氧氣,流水為地球提供水源,動物為人類提供生物鏈的優勝劣汰一樣,都有其應被遵循的規律和不可磨滅的價值。自然界先于人類的存在,有著自身的循環和生命軌跡,人類的出現改變了自然界的“順生長”,自然界為人類提供必要的生存基礎和建設基礎,卻沒有做到在索取的同時給予關懷與保護。如同我們說的“天上不會掉餡餅”,一切也不是無償的。許多人說“大自然的報復”,實際上是“人與人的報復”,由此可見,在環境保護問題上,人類還是要當仁不讓的沖在最前線,人類的所作所為仍然有其重要的意義。人類中心主義過分的夸大了人的重要性,否定了人與自然的平等互助,認為自然界的東西為人所創造,也為人所用,是理所應當的,激進的否定了作為自然物的內在價值。非人類中心主義則忽略了人類在保護自然問題上的重要性,將人類與動物,生物同等看待,將人動物化,價值關系泛化。筆者所說的以人為本,即是不忽略人類的存在感,也不過分夸大人類在自然界的神性,而是與自然界沒有明顯限制,明顯的存在狀態,明顯的意義實現,應與自然融合在一起,以主體的一個重要部分站在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存在于生態系統。
三、以人為本的環境主義
“以人為本”的環境倫理,實際上是人的倫理。人與自然之間的不平等,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人類經過了從人際倫理到生態倫理的變化,從性別歧視到人種歧視,到動物保護,生態保護。人類在為了營造一個公正、平等、和諧的世界做努力。正如科技發展觀與以人為本,環境倫理應是以可持續發展的視角,以人為基點的行動。人以外的自然界沒有意識,沒有責任意識和義務意識,無法承擔道德責任,履行道德義務。所以所謂的環境保護,生態保護都是規范著人類的道德行為與喚起人類正義的口號。在環境倫理中,人類的角色是一個執行者,一個保護者,一個被保護者,我們的道德共同體范圍越來越大,人類所擔當的責任也越來越重。環境正義蘊含的是人文關懷,“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為主的價值歸宿。道德關懷的范圍逐漸變大,為的是人類更好更持久的發展,保護環境不是與人類發展違背的事情,而是為了人類長遠的發展?!耙匀藶楸尽钡沫h境倫理區別于人類中心主義,將環境保護與人類利益完全相悖的思想,淡化人類與自然的沖突,從而尋找一種平穩和諧的互存方式。也不同于非人類中心主義忽視了人類在自然生物鏈中的重要地位,厚此薄彼的看待人類與自然問題,弱化了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忽視了人類在環境保護中的重要作用。它是一種用智慧的東方思想,融合非人類中心主義與人類中心主義的優勢,尋找到的更適合人類的人本思想。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環境倫理,才能發揮人類在環境問題上的巨大作用,正視環境問題,解決環境問題,發揮人類的智慧,解決整個生態圈的問題。每個國家,地區環境問題各有差異,只有人類彼此公正的分享利益,承擔環境義務,做到人人平等,協同合作共同承擔,“寂靜的春天”不再來,大自然與人類的和諧相處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 [美]羅爾斯頓著,楊通進譯.環境倫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2] 納什. 大自然的權利[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9.
[3] 彼得.辛格.動物解放[M].北京: 光明日報出版,1999.
動物與人類的關系范文3
來自靈長類動物的“笑聲”
科學家認為我們人類的笑聲,是從我們猿類祖先在打鬧嬉戲時產生的一種特殊喘氣聲音進化而來的。來自英國樸次茅斯大學的心理學家瑪麗娜?達維拉-羅斯,分析了分別來自黑猩猩、倭黑猩猩、大猩猩、猩猩以及人類在被撓癢時所發出的喘氣聲音的錄音,結果發現了這種喘氣聲音的異同點正體現了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黑猩猩和倭黑猩猩,與人類親緣關系最近,而它們的喘氣聲音最像人類的笑聲;大猩猩,與人類親緣關系較遠,它們的喘氣聲音不太像人類的笑聲;而猩猩,可以說是人類的一種遠親了,喘氣方式是最原始,完全不像人類的笑聲。
不過盡管這些靈長目動物喘氣聲音是有別的,這種特殊喘氣聲音可以作為一種積極的信號,說明在打鬧嬉戲時它們很快樂,而且沒人真的想要去傷害對方。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打鬧嬉戲都能帶來快樂,有時也會變成一種折磨。例如,如果在個頭都差不多的同類之間的打鬧嬉戲,它們會產生這種積極的聲音。如果它們的個頭是存在很大的差距的話,那么打鬧嬉戲就可能會變成恃強凌弱了,游戲不再有趣,它們的發出的聲音也就變化了。
靈長類動物不只會笑,有證據表明,它們也會開玩笑。一個來自于美國加州的名為Koko的大猩猩,在人類的訓練之下,掌握了超過2千種詞語和1千種手語。這個大猩猩很擅長利用這些語言中的雙關語講笑話。例如當人問它,“hard(同時有堅硬和困難的意思)的東西你會想到什么?”它會打手勢說,“石頭”和“工作”。另外,它曾把它的訓練師的鞋帶綁在一起,并打手勢說道,“來追我??!”
來自老鼠的“笑聲”
但對于動物界的其他成員,它們有幽默感嗎?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得分校的生態學和進化學教授馬克?貝科夫,認為大多數動物都有幽默感,也許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會有幽默感。貝科夫指出,根據達爾文的理論,人類和動物之間的智力差距其實是一個度的問題,而不是不同種類的問題。所以說,既然我們人類具有幽默感,那么其他動物應該也有一定程度的幽默感。
貝科夫還認為,動物理解笑話,這其實并不是一個聽起來很牽強附會的觀點,尤其是考慮到其他重大的科學發現。例如,科學家發現,狗可以理解什么是不公正,蜘蛛具有不同的脾氣,蜜蜂會具有悲觀的心態等等。
下面我們在舉一個十分出名的發現來說明一下。
1997年,為了探求老鼠是否具有幽默感,美國博林格林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雅克?潘克塞普走進了他的實驗室,告訴他的本科學生杰弗里?布格多夫,“讓我們給老鼠撓癢癢吧?!痹诖酥埃丝巳赵谶@個實驗室中,已經發現了老鼠們在互相打鬧嬉戲時,它們會發出獨特的超聲波叫聲,頻率大約為50千赫?,F在,研究人員想知道它們在被撓癢時是否可以發出同樣的叫聲。果然,當研究人員開始用指頭去戳實驗室里老鼠的肚子時,實驗室里的錄音設備記錄下了同樣的50千赫的聲音,而且老鼠還玩得很開心,還不停地追逐研究人員的指頭。
動物與人類的關系范文4
這是人工智能追趕人類的又一重大里程碑。正如小米CEO雷軍所言,這也是人類的福音,是對人類思維創造能力的解放與增強??梢哉f,AlphaGo打開了全新的圍棋理論的大門。在AlphaGo的協助下,人類對于圍棋的理解又將有空前的提升。這是科技進步,也是時代的渴求。當人類信息以指數級別爆發增長時,我們需要有接近人類思維、有強大處理、辨別能力的人工智能為我們提供有力協助。AlphaGo的奇跡歸根結底還是人類創造的,是最優秀的人類精英賦予了AlphaGo思維能力與進化基礎。
超級智能機器人發展永遠都是接近乃至親近人類,而非相反。我以為,無論棋面上的贏家是誰,以AlphaGo為代表的超級智能機器人遠未到傲驕于人類的地步,而相反,AlphaGo是人類創造的智能機器,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所以,歷史應當銘記這一場大戰。無論如何,人工智能AlphaGo已經可以與人類“掰手腕”了,這本身就是個奇跡。但是,這不能說是機器打∪死啵而是一個人類團隊的智慧戰勝人類幾千年經驗。歸根到底,還是人戰勝人,這是人類對自我的一個超越。
人類之所以被稱之為高等級動物,就在于人類會“與時俱進”,乃至“重新定義自己”,而不是消失,或“自生自滅”。事實上,無論是工業機器人還是智能機器人,畢竟屬于“物”而不是人,不具備情感、個性、意識、道德,也不具備創新創意創造能力,這就決定了這些與人性相關的領域,機器人難以覬覦。人類大腦擁有一些其他動物大腦沒有的功能,如果機器的大腦在一般智能方面超越了人類,那么人類也必將隨著這種新興的超級智能而更加強大。
動物與人類的關系范文5
[關鍵詞] 自然動畫;《平成貍合戰》;喜?。蝗毡撅L味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2010年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大自然文學的動畫改編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0YJA760076)。
1994年,吉卜力工作室第一次使用計算機繪圖技術(CG)制作的作品《平成貍合戰》,高畑勛導演選擇了貍貓作為主要形象。在日本人心目中,貍貓是一種可愛、滑稽而有幾分神秘的動物。日本的民間傳說里是一種會魔法的頑皮生物,它們會使用一種類似障眼法的幻術,身體可以變成任意形狀,還可以把樹葉變成錢什么的用來捉弄人。在日本的許多商店門口可以看見手拿米酒瓶、下身的陶瓷貍貓雕像,寓意“招財進寶”,是多年來形成的風俗,也許和這一傳說多少有些關系。猶如中國商店門口做招手狀的“招財貓”一樣,總是一副討人喜的模樣。值得一提的是,《平成貍合戰》中導演讓一只碩大的中國式招財貓造型曇花一現,透露了兩者之間似有若無的聯系。
一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永恒而常新的話題,《平成貍合戰》以生動豐富的情節和性格鮮明的形象來演繹這一話題,選擇了從貍貓的視角來觀察思考,盡管是擬人化的貍貓形象,也是站在人類的對立面來分析評價人類所作所為,這就有了觀察問題的另類視角。居住在東京郊區的這群貍貓原本在茂密的森林、優美的自然田園里過著和平寧靜、悠然自得的生活。因為城市的拓展,人類要砍伐森林、占用田野,建設高樓林立的住宅區,貍貓們的生存環境受到侵蝕,家園被毀,眼看就沒有他們的存身之地了。風鈴森林和兀鷹森林的貍貓們為爭奪最后的生存地域進行了一場大會戰。雙方手持刀槍棍棒從山坡沖向空地,在跑動中開始變成直立的人形,頭領們還化身戰國武士的裝束。雙方的廝殺難解難分之際,貍貓中的智者火球六婆打著手鼓唱著歌勸告雙方:“不論紅方勝還是藍方勝,兩方都是敗方,兀鷹森林和風鈴森林都會消失,大家都將無家可歸到處流浪,都會死,因為森林已經不存在了。”在六婆的提示下,貍貓們爬上高壓鐵塔眺望,遠處人類的建筑工程正蠶食森林,他們的家園已經越來越小。貍貓們意識到他們的主要威脅來自人類無止境的開發。
貍貓們團結起來,希冀運用傳統的幻術來阻止人類的開發行動,保衛自己最后的家園。在我們看來,這場人與動物之爭的結局毫無懸念,不論其間的過程如何,最終結果只能用“螳臂擋車”“蚍蜉撼樹”之類的詞匯來形容。但貍貓們起始并沒有這么認為,外出三年尋找易容術大師的貍貓文太回來后已經找不到家鄉的原本模樣,對貍貓與人的抗爭結局大惑不解:“人類怎會有這樣的力量,他們也和貍貓一樣是動物,他們居然將貍貓趕到走投無路?”在他們看來,貍貓是大自然的一個物種,人類也是大自然的一個物種,兩者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們并沒有影響人類的生存,只不過是在人類周圍生活,希望能和人類和平共處,卻被人驅趕得幾乎無存身之地。
貍貓的困惑中表露的物種平等思想,對于人類來說,已經久違了。當人類處在原始階段,生產力低下,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處于弱勢地位,與其他物種相比沒有什么優勢可言,在美國動畫片《冰河世紀》中人類就是得到其他強大物種同情和幫助的對象。隨著人類文明史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工業化進程的加速,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征服自然的道路上越過了一座又一座高峰,具有超越地球其他物種的強大力量。因而,人類開始以大自然的主人自居,將其他動物貶為低等動物,自詡智商發達的高等動物,把自己抬高到一個從高處俯視眾生的角度,無形中賦予自己在自然界生殺予奪的權利。在維護人類社會的生存發展時,常常擠壓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人類越多綠色越少?!镀匠韶偤蠎稹分械呢傌垈兙褪窃谌祟愅卣归_發城市,威脅到他們的生存時,發出了自己的吶喊。
二
影片中貍貓對人類的抗爭構成了線索清晰又跌宕起伏的劇情結構,形成四大段落。其一,化學復興,蓄勢待發。由于城市擴張,生活環境被逐步蠶食,貍貓在一場激烈的內斗之后終于認清生存威脅來自人類。為了保衛家園,貍貓們達成共識,復興早已式微的“易容術”,來對抗有先進科技的人類。其二,愚弄人類,首戰告捷。貍貓們用辛苦練習掌握的“易容術”裝神弄鬼戲弄工地工人,取得讓人心恐慌的效果,貍貓們為之興奮不已,卻成效甚微。其三,百鬼夜行,白費心機。在三位外來的“易容術”高手的幫助下,貍貓們的“百鬼夜行”令人類大感震驚又被人巧妙地利用,前功盡棄。其四,黯然收場,悲劇結局。經過一番折騰,貍貓們終于發現自己是多么的弱小,人類似乎有著神佛般的力量,再大的反抗也無法阻止人類的開發,它們無奈地承認“人類才是獸中之王”。
這場與人類的對抗,其實并不具有你死我活的尖銳性,貍貓們的目標不是與人類一較短長,而只是在以弱者的方式努力維護自己生存家園的最后角落。請來的“易容術”高手認為只有使人產生對貍貓的敬畏才能阻止人類的開發,“讓人類學會至少平等相處”,這是貍貓們使用秘術變形、發動妖怪大作戰的最終目的。在對抗過程中,也不斷顯示出自己的特點和弱點。影片中出現的貍貓一個個圓滾滾胖乎乎,直立行走時一扭一扭,憨態可掬;棍棒相爭時,畏畏縮縮又不甘敗退的樣子;易容時奇形怪狀的造型,實在讓人忍俊不禁。他們單純、善良、憨厚,是天生的樂天派。他們有的相信:“我們這么肥嘟嘟又這么可愛,人類一定不會傷害我們的”;也有的認為“貍貓被人殺后并不是立即吃掉,而是做成美麗的皮毛”而多少有些自欺欺人地感到幾分欣慰。毫不奇怪,這樣的貍貓與人類的戰斗,沒有劍拔弩張的悲壯氛圍,而是充滿了輕松愉悅的氣氛,或者是裝神弄鬼的幾分神秘。在討論怎么對待人類時幾乎所有的貍貓都只是想給人類一個教訓,決非是趕盡殺絕。貍貓們歡歡喜喜進行戰斗,挑戰人類的手段也極具創意,仿佛只是一場游戲,一場孩子氣的惡作劇。在劇情發展中,貍貓們處處充滿會心的小歡喜,會為人類警察的驚恐發笑;會為建筑工人被嚇退而興奮;更會為百鬼夜行的壯觀場面而歡呼雀躍。他們很容易歡喜,微不足道的勝利也給了他們足夠的理由慶祝,馬上全體開慶功會,聚在一起唱歌、跳舞。這時貍貓的臉和身體就像簡筆畫一樣,笑容成了惟一的標志。關鍵時刻,貍貓們又顯示出性格中的惰性。在討論派誰去請大師時,與會的貍貓為了避免表態而一個個假裝睡著,直到最后仍沒有結果,只有寄希望于小貍貓長大再去完成任務。而漢堡大餐送到面前,又一個個喜笑顏開、毫不客氣地大吃起來。最后還是用猜拳的方式才作出選擇。
貍貓中也有言行激烈的強硬派,權太就是其中最強硬的。他曾提議要殺光人類:“人類是我們的天敵,是害獸,我們要將可惡的人類打死,夾生打死,徹底消滅,將他們趕離這片土地,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權太的強硬增添了戲劇性,形成劇情的起伏。妙的是貍貓們的態度,既不愿附和他的過激言論,又不失友好,而是大談人類的美食,漢堡包、天婦羅,說得權太也流下了口水,馬上軟下來,同意留下部分人類,以便能夠吃到美味的“炸雞”,濃烈的火藥味化解于無形。
三
這場抗爭的結局無疑是悲劇性的,但這部動畫片除了情節的第四部分略顯得有幾分沉重、幾分感傷而外,總體卻充滿了喜劇甚至鬧劇色彩。貍貓們總是快樂,包括一些應當悲傷的時刻也依然是喜慶情調。乘上老禿貍的七福寶船臨要去西天了也不忘搗亂搞笑讓你哭不出來。結尾處,失去了家園的貍貓們在公園的空地聚會,化身人類的貍貓也脫下衣服變回貍貓參與進來,他們仍然唱歌跳舞,似乎并沒有留下什么陰影。第六代金長一語道破,沒有娛樂精神的貍貓就不是貍貓。
這是一個用喜劇手法,甚至鬧劇手法來描述的悲劇故事,表達了迷失家園的無奈和迷茫。貍貓們終于敵不過人類,敵不過人類的開發,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家園,有的退入越來越小、不知何時會完全消失的山林,會變身術的化身為人,融入城市。但已化身為人的正吉質問:“我們貍貓和狐貍可以憑著變化活下去,可是白兔和松鼠等小動物又怎樣,真的絕種了嗎?”這是動物們振聾發聵的“天問”?!盎頌槿恕碑吘怪皇莻髡f、假托,其真正內涵是動物們如果無法阻擋人類開發的步伐,他們就只能改變自己去適應這個社會,用影片中第六代金長的話說“成為遠離人類的人類”。在現代化和都市化的進程中,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大肆破壞自然生態的平衡,導致動植物的家園淪喪。隨著現代化的工具無休無止的作業,人類失去的不僅是這個地球上不斷銳減的其他生物,還在透支自己的未來。在人類尚未清醒之前,動物們已為地球唱起了挽歌,這是這部影片通過輕松愉快的喜劇進行的嚴肅探討和深刻反思。
貍貓們的抗爭和吶喊也起到一些作用,環保標志被懸掛起來,貍貓經常出沒的地方被特意標上記號,提醒司機們減緩速度,生態保護區開始建立,電視新聞里也在提醒人們和貍貓友好相處。這也是高畑勛和吉卜力的美好希望。
影片的“日本風味”十足,在吉卜力工作室的動畫片里并不常見——宮崎駿等人的電影很多是淡化了故事情節的時代、地域背景的,甚至還有好幾個說得上“西化”的片子,比如“紅豬”和“魔女宅急便”,《平成貍合戰》則體現出鮮明的日本民族特色。濃重的日本味源自貫穿始終的民歌民謠和地域特征鮮明的田園風光,更主要地出自民俗風情特別是神怪民俗的展示。日本豐富多彩的鬼怪文化形成了本片的重要特色。首先拿貍貓做主角就是日本化的選擇。中國的民間傳說里最善變的當屬狐貍,《聊齋志異》是狐貍幻化人形的集大成者,除此之外,就是《西游記》里的那些妖怪,無非是蛇精樹怪。貍貓這種動物在中國的民間傳說里除了閃爍其詞的“貍貓換太子”外,很難尋覓蹤跡。而貍貓放片葉子在頭上就能變幻人形,應該是日本民間傳說里特有的。狐貍在日本的傳說里顯然也是擅長幻術的動物之一,本片中也偶爾一露身手,但主角讓位于貍貓。其次,影片的場景、細節化用了一些日本文化典籍。故事的大架構取材自日本江戶時代的傳統妖怪故事《八百八貍》。講的是一個關于貍貓和狐貍在四國發生大戰的故事。四國是日本古代妖怪中貍貓的分布地,動畫片中貍貓們不惜路遠迢迢要去四國向長老求援,是有原因的。六婆向貍貓們演示變身術的一段,翻個跟頭的工夫就變成一個類似茶缽的東西,取材自《文釜茶壺》,講的是一只貍子變成茶壺想耍弄人類,結果自食其果被燙傷逃跑的故事。再次,為了嚇唬人類,以幻術作法,開展“妖怪大作戰”的精彩場面更具有強烈的日本民俗氣息,融匯了更多的民間傳說,仿佛是一場神怪民俗的大展演。這一絢麗壯觀的場景,也成為“日本風味”的重要來源。
[參考文獻]
[1] 張先云,孫亮.自然動畫:中外動畫片比較研究的一個視角[J].世界美術,2011(02).
[2] 孫亞.宮崎駿動畫電影中的自然人文情懷[J].電影評介,2010(07).
動物與人類的關系范文6
一、關于動物法律地位的主要學術觀點
自從《德國民法典》在第90條a規定:“動物不是物”并在其第一編第二章的“物”重新命名為“物、動物”之后,引起了世界對動物法律地位的廣泛研究。而后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部分歐洲國家如德國、奧地利等國家,開始制定和修改關于保護動物的法律,這些法律的主旨在于保護動物的利益和“福利”,這些法律將動物稱之為人類的“伙伴動物”,這樣的一種全新的定位必然引起學術界的巨大反響,也引起了環境法學、法理學、民法等學科的一些學者的關注,同時掀起了研究動物法律地位的學術熱潮,由此產生了幾種不同的學術觀點,主要觀點可以概括為下列三種:
(一)動物具有完全主體法律地位說
該學說的主要觀點是認為在許多國家,寵物動物可以繼承財產,甚至可以去法院參加訴訟,它們的法律地位是跟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無異的,所以持該觀點的學者也支持動物擁有完全的法律主體的地位。該學說很創新,但是學者論述該說的相關理論,并得不到學界的認同,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學者認同此學說。
(二)動物具有部分主體法律地位說
由于許多國家都有保護野生動物以及伴侶動物的法律,所以持該學說的學者們并不認為所有的動物都可以擁有法律主體地位,只是承認野生動物及伴侶動物的主體地位。
(三)動物為特殊物學說
此種學說并不贊同動物擁有法律主體地位,野生動物及伴侶動物也不存在例外情形,持有此學說的學者更贊同將動物作為物看,只是作為不同于我們通常所說的物,而是一種特殊的物來對待并加以保護。我國有民法學者就主張根據物的不同特征將物分為幾個層次:有生命的物;虛擬的物,如互聯網空間;除前兩種物之外的所有物。而動物就是屬于有生命的物,我們可以把它們看作是一種的特殊的物,通過不同于一般物的法律保護方式來加以保護。
二、動物法律地位主體論者缺陷的法理分析
隨著人類社會的日益發展,人口大幅度增加,自然資源的日益減少,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嚴重影響了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已致使動物種類、數量急劇下降,導致生態失衡,人類的生存受到極大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人類,要求采取各種方法來保護環境、保護動物資源是完全正常的,但并不能因此就把動物變為人類法律關系的主體,筆者認為法律主體之擴張不能及于動物的主要理由如下:
(一)動物本身的特征決定其不能成為法律關系主體
現代科學表明,有些動物在某種程度上具備一定程度的思維能力。因此,有些學者認為可以參照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制度為動物設立監護人或人,給予動物法律主體地位。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動物的思維程度還遠沒有達到“社會理性人”的標準。何為“社會理性人”,這要求他能夠對自己的社會行為有認知并且對該行為產生的后果能夠承擔責任。而動物的思維能力并不足以達到這一標準,它們無法與人類通過可以被大眾理解的方式來進行交流,也不能明白自己的行為給社會和其它成員帶來的是何影響,因此,即使為動物設立了所謂的監護制度,動物的真實意思我們也無從得知,對它們的行為也沒有統一的判斷標準,最后它們仍然無法成為實際意義的主體。
(二)法律是人類的法律
法律是人類制定的,它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調整人與物之間的關系,在調整人與物的關系時,這種關系只能是一種人類作為主體而動物只能作為客體物的法律關系,如前所述動物并不能得知和理解人類制定法律的內容,那么所謂的法律對他們有何意義。
(三)動物保護是出于對人的利益的保護
人類為何要保護動物,究其真實原因就是出于對人的利益的保護。在生活中,動物可以陪伴我們,讓我們心理有所慰藉;在生態環境中,動物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從這兩方面來看,我們保護動物最終目的仍然是為了人類的利益并不是為了使其成為法律關系的主體。
三、保護動物不以動物法律地位主體化為前提,而將其作為“特殊的物”保護
本文前述的三種學說雖然內涵不同,但是其目的都是相同的,便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動物的利益。但是我們通過前文對動物法律主體理論進行的法理分析可以得知,動物并不能成為法律關系的主體,而我們又要達到保護動物的目的,要如何來操作?其實,我們并不需要將其上升到法律主客體地位的問題層次上,我們完全可以運用前述的物的分類法,承認動物是“有生命的物”的特殊性,是不同于一般物的,然后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規范來調整人與動物這種特殊的物之間的關系,通過規范我們人類的行為來達到保護動物的目的。這種方法不僅符合傳統民法的觀點的,沒有與現有的法學理論體系相沖突,同時又有所創新。筆者認為在承認動物是法律關系客體的前提下來探究動物的法律地位的定位才是符合法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