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舊城改造考察報告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舊城改造考察報告范文1
關鍵詞:清溪古鎮;街巷格局;建筑特色;建筑裝飾
前言
犍為清溪鎮已申報為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相對于四川其他古鎮的空間結構形態,犍為清溪古鎮獨具特色,不僅體現出一方山水的孕育,更體現出不同的古鎮所承載的不同的文化元素。歷史上,這里一直是西南邊陲的重要驛站,是古代茶馬古道與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隨著時代的變遷雖繁華已逝,但歷史建筑集中成片,當時的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猶存,留下了大量的珍貴文化遺存。
1犍為清溪古鎮的地理位置與現狀
清溪古鎮位于四川省犍為縣縣城西南10公里處馬邊河畔,北距樂山60公里、成都180公里。據《清溪鎮志》記載,清溪古為蠻夷之地,自西漢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清溪已成為人口聚居地,民居建筑不斷擴展。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正式置鎮,名為懲非鎮。宋元明三代作為犍為縣縣治所在地共360年,同時城池規模得到了很大發展。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更名清溪鎮至今。
自西漢初成為人口聚居地至今,犍為清溪已有兩千多年歷史,自唐永徽元年置懲非鎮至今,犍為清溪已是1357年的歷史。兩千多年中清溪鎮經歷了許許多多的歷史事件,在近現代進程中,曾經忽視了歷史遺產的保護,部分歷史建筑、街區遭到破壞,部分建筑經歷了幾番改造擴建,幸所增新區大部分在原舊城的北部,而古鎮仍保留著大量的傳統街巷特色的街區和傳統的建筑風貌,在街巷和建筑的名稱、肌理及歷史功能上有鮮明特色。
2街巷格局
犍為清溪古鎮依馬邊河河岸而建,整個鎮的邊際線像是一把張開的弓,馬邊河繞過馬蹄形的犀牛沱流至這座古鎮,整座城池建在沖積平壩上,地勢平坦,因而街道的平面布局比較規整。據《清溪鎮志》記載,清末時清溪鎮已有街道24條,幅員面積0.48平方公里,街面多為青石板,房屋多為木結構,兼有磚木結構,沿河均為吊腳樓,河街和新正二街等主要街道均為亮一柱式的涼廳街。民國期間將主要街道的亮一柱全部拆除,將原3米寬的街道拓為6米寬,青石板路面改筑為“三合土”路面。現今基本保存了清溪古鎮兩橫八縱的原有主要街道的格局,它們也是迄今保留的較為完整的傳統街區,另外在臨河街道的適當位置有巷道通向河邊設有碼頭。
3建筑的形式及特征
3.1住宅類建筑
犍為清溪古鎮給人最大的視覺沖擊就是大量的留存下來的古民居均為青一色的小青瓦,構成了深灰色的主色調。古鎮的民居各個朝代都有,如位于建華街的向家院,該住宅坐北朝南,木質抬梁穿斗結構,橫梁重疊,云凳支撐,梁柱用材碩大,均為楠木,整個房屋低矮,屋面為小青瓦,門廳兩側青磚圍墻,磚已風化剝蝕,具有宋代建筑特征。還有近代幾處中西結合的建筑,如“愚廬”、“智園”。
在建筑的用材上多為就地取材,木、竹、泥、石相結合,墻壁多數為木板,也有部分為青磚空心墻,還有部分為竹壁糊泥墻,少數為純土墻。住宅建筑的形制多為四合院落,由門廳、正廳、左右廂房和天井構成,在天井的四角均有排水設施,稱為四水歸一,有的住宅為二進式、三進式,呈現為多個天井。民居均用條石筑臺基,青石板材鋪天井,木質穿斗,抬梁混合式結構,單檐懸山式小青瓦屋面。
3.2商業類建筑
臨街的民居往往兼作商鋪,形成前店后住的格局,主要街區幾乎全部如此,商住兩用的多為一樓一底,下店上住。臨街民居商鋪相連成片,構成商業街區,是帶著古鎮印記的標志性建筑。
屋面的造型均為兩面坡,而且出檐寬。尤其是在當年的主要街道上的“亮一柱”出檐,既能遮陽又能避雨,形成了典型的“涼廳街”,使整個商貿活動在烈日或暴雨下都能正常進行。另外這種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的布局,既具有居住功能,又具有生產、經營等多種功能,有效地安排了生活空間和商業空間,既有利于經商,又有效隔離了街道上的吵鬧,保證了居室的安靜,幾進式庭院尤為如此。
3.1會館類建筑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得到發展,人口流動增快,尤其是在因其祖籍不同,在全國范圍內出現了異鄉人聚集的同鄉聚會場所和工商業協商議事的機構――會館。歷史上有名的“湖廣填四川”,大量的湖廣人口涌向四川,在當時商業行會較為集中的清溪鎮也不例外。
這個鎮上的“九宮”,就是他們各自的會館。如湖南的會館叫禹王宮,廣東的會館叫南華宮,福建的會館叫天后宮,陜西的會館叫三圣宮,貴州的會館叫榮祿宮等等。宮之眾多,說明移民之多,祖籍各異,因此這些會館的建筑形制表現出不同的地域風格。這些會館的構架多為抬梁式結構,外墻立面造型多是飛檐翹角,墻壁則是青磚空心墻,有些青磚還是專門燒制,磚上不僅刻有該建筑名稱,有的還刻有捐款數目和姓名,如南華宮。在平面布局上講究對稱中又有變化,在空間序列上形成逐漸遞進的層次關系。
3.2宗祠類建筑
宗祠建筑是一種禮制建筑,執“家禮”之處,也即家廟[1],此類建筑規模尺度比住宅大,比會館小,通常也采用四合院落式,前為大門,中為祖堂,后為寢棲神靈,兩側為食宿廂房。這些民居又呈現出各自不同的風格特征。如黃家坡的黃氏民居,最早的建于清代乾隆年間稱為老房子,之后又建大房子,新房子,規模越來越大,房子越修越高,格局也越來越壯觀,這不僅見證了黃氏家族的發家史,也見證了犍為清溪古鎮經濟繁榮發展的軌跡。
4建筑裝飾
犍為清溪古鎮建筑的裝飾藝術的工藝通常包括木石磚“三雕”、灰陶泥“三塑”、“瓷貼”和油漆彩畫等諸項。這些裝飾的題材和內容廣泛,有福祿壽喜字樣、吉祥如意圖案、歷史故事、戲劇人物、花草動物等。大多是當時民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體現了當地的民俗文化和中華傳統的文化精神。
木石磚“三雕”的的手法種類很多,如淺浮雕、深浮雕、透雕、鏤空雕等,這些技法的工藝要求較高,如在在門窗、撐弓上雕刻鏤空文字或深浮雕為龍鳳花鳥蟲魚瑞獸圖案,或歷史故事、戲劇人物等。“智園”門墻頂上白菜的石雕又寓意著傳統文化的“清白傳家”。灰陶泥“三塑”也是常用的傳統裝飾手法,如灰塑裝飾常用于壁塑,在墻壁上塑出有淺浮雕一樣的裝飾畫。“瓷貼”,采用瓷器碎片作為主要裝飾材料的一種手法,亦稱瓷片貼或嵌瓷,這種手法廣泛用于民居的許多部位,如影壁的圖案或文字的拼貼裝飾上潛入各色瓷片,顏色多為青、白、藍等,具有青花瓷裂紋的裝飾風格。
5結語
古代犍為清溪的經濟實力、宗族傳統和文化造就了一個精美而有神韻的古鎮,現代的研究者通過長時間的實地調研與現場測繪形成了各種基礎資料,同時為古鎮的建筑特色的研究提供了依據,本文主要從建筑學的角度簡要分析了清溪古鎮的建筑特色,以期進一步深入了解清溪古鎮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探究其更具吸引力的建筑內涵。
參考文獻
[1]李先逵.四川民居[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2]李萬民等.山地人居環境研究叢書[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3]清溪鎮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