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儒家思想論文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儒家思想論文范文1
(一)儒家先賢用“和”的思想解決社會矛盾、民族糾紛等現實問題,努力構建“和”的社會
先秦時期設立了一種叫“調人”的官職,即通過類似今天調解員性質的工作,處理百姓之間的各種各樣的糾紛,調處政府與百姓之間的矛盾,以化解社會矛盾,達到和諧的社會狀態。《周禮》中有“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①這樣的記載,不難看出,古代統治者在治理國家的時候,也注重運用儒家的“和”的思想,以“和”作為施政的主導思想;以“和”作為方法統御百官,營造君臣、官宦之間的和諧氛圍;以“和”作為出臺對農政策的出發點,以此緩和地主、農民之間的階級矛盾。另一個方面,古代統治者也注重改善中原地區同少數民族及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之間的關系,《左傳•襄公十一年》有如下記載:“子教寡人和諸戎狄,以正諸華,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請與之樂之。”②在大多數的古代時間范圍內,正是由于統治者施行了以“和”“和諧”作為主要的少數民族政策內容,使得在生產力水平不太高的歷史背景下,和諧、融洽和共同發展成為了民族關系的發展主流。
(二)將“和”“禮”作為人們處世的道德規范、行為準則,力求人際之間的和諧相處、交往
孔子把“和”提出“禮之用,和為貴”③,將嚴格的禮儀規范、制度,“和”的思想提升到空前的高度,將其視為為人處世的重要標準,無論是君主、臣子還是普通百姓,都要遵守相應的禮儀規范和制度。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就甩開了階級、階層的束縛,創造了一個較為平等的社會禮儀道德環境,營造了和諧有序的社會秩序。孟子也曾論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④。也就說,時間優勢、地理位置優勢、人們團結的優勢作為三個影響到是否能辦成某件事情的因素,其中,人們的團結、和諧相處,孟子認為是最重要的因素,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人們的和諧相處,一個團隊內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團結、互助的和諧關系,是人們達到成功彼岸的重要因素。另外,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儒家還將“和”的思想應用到維系、處理家庭中的人倫、親情關系。比如,喻夫妻和悅為“琴瑟和諧”。又比如,古代治家格言中所說“夫婦和而后家道成”⑤,“兄弟敦和睦,朋友篤誠信”⑥。
(三)將“和”的思想應用于處理人與自然之間,有努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局面的意識
儒家主張人與自然在相處的時候,要遵循“天道”,即要做到遵循自然規律,不能從主觀臆斷,想當然地貿然采取對自然的行動,否則會受到自然的懲罰。這從另一個方面也體現出古人的“生態和諧”的思想?!安畸?,不卵,不殺胎,不殀夭,不覆巢?!雹摺安贿`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雹喾g過來,就是說要求我們對自然要適度開發、開采,注意尊重農時、農業生產規律,以期獲得可持續性的發展?!笆ネ踔埔玻翰菽緲s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耕、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尤多,而百姓有余用也;靳伐養長不失其時,幫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雹峥梢?,在古代的時候,儒家就將“和”的思想引入到人與自然的相處中,進而粗淺地形成了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并在實踐活動中予以踐行,力求構建一種有條不紊、井然有序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狀態。
二、儒家思想構建對和諧社會構建的借鑒
(一)儒家所勾勒的“大同社會”的藍景,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可參考的人與社會的理想社會狀態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雹膺@是儒家為我們描繪的未來社會的藍景。這里強調的,恰恰是我們在構建和諧社會時應該注意的幾個方面。首先,要在兼顧效率的基礎上,在不同的社會群體、階層中推行公平正義。這是和諧社會得以建立的最重要的環節。二是提示我們今天的治國理政必須能遵守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因為權力是來自于人民的,只有以人為本,才能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制定、施行有益于人民的路線、方針、政策。三是提示我們要在承認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實現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各個方面的全方位發展。
(二)儒家重“和”、重“禮”的思想,為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提供了豐厚的精神資源和道德規范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即愛人。《論語》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薄叭收邜廴恕辈粌H要做到愛自己和自己的親人,還要做到愛他人,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當今,我們在著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必要的價值觀、理念就成為了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動力、道德約束。以“誠信”“友善”“和諧”為代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它不僅是儒家“和”“禮”思想的當代反饋,更重要的是我們建設和諧社會必需的精神支撐,我們在注重快速發展經濟的時候,也要注重理想信念的培育,誠實守信、友善關愛、和諧相處的社會風氣、社會氛圍的形成,這不僅可以為我們的經濟發展保駕護航,同時,也為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交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儒家尊重“天道”、不違農時的觀念,對生態的可持續性發展,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現實的啟示作用
儒家思想論文范文2
論文摘要:儒家和諧思想強調通過修身為本促進身心和諧,推崇忠恕仁愛追求人際和諧,重視群己之和達到人與社會的和諧,提倡“天人合一”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塑造和諧心態、堅持以人為本、加強制度建設、建設生態文明構成了儒家和諧思想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價值維度。
儒家和諧思想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厚的底蘊和深刻的內涵,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命脈相傳的不竭資源。在今天,儒家和諧思想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一、儒家和諧思想的形成和發展
“和”的理念,最早孕育于遠古的巫術禮儀之中的“樂”和“禮”。“樂”指的是樂、歌、舞三位一體的和諧與勻稱。西周時期,太史史伯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笔凡畬Α昂汀钡年U釋,突出了“和”的作用,強調不同的事物相互作用而得其平衡,這種“和”能產生新生事物,而相同的事物加起來,只有量的增加而不會有質的變化,不能產生新事物。這種闡釋,作為人類美德和社會理想的端倪,是早期儒家學說彰顯于世的初衷。
以孔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使和諧思想系統化,形成了一種哲學觀。孔子的至理名言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說有道德的人以“和”為準則,胸懷寬闊,能容納百物,善于聽取不同意見,博采眾家之長,但不肯盲從附和,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孔子不僅將是否能夠奉行“和”的思想作為劃分君子、小人的標準,而且將其作為檢驗是否遵循先王之道的試金石,主張“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人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行也”講的就是“禮”的作用是“和”。“和”就是和諧、安定、協調。要實現“和”的局面就必須有一定的秩序的“禮”,來達到“和”的目的。
孟子進一步豐富了儒家“和”的思想。他精辟斷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強調“盡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論,要求達到心、性、天的和諧,特別突出了“人和”的地位與價值。
宋代以后的宋明理學將和諧思想加以辨證綜合和發展。朱熹說:“但能致中和于一身,則天下雖亂,而吾身之天地萬物不害為安泰。而不能者,天下雖治,而吾身之天地萬物不害為乖錯。其間一家一國,莫不然?!奔匆晕镂液椭C為目標,以人我和諧為手段,以自我和諧為基礎,這就將彼此分離的各執一端的三大和諧論,整合為一個體用結合、緊密聯系的有機整體,從而完成了對和諧思想的整體建構,形成了完整的儒家和諧思想理論體系。
二、儒家和諧思想的基本內涵
1.修身為本促進身心和諧。在儒家倫理中,“心”主要是指心性、良心。儒家認為,身心可以相互促進,修身能夠養性,心的境界的提高有利于身的健康發展。儒家提出的以心為主導的身心關系反映了人身心和諧的關系,與此相應,儒家的道德修養也是身心和諧的統一?!洞髮W》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平天下。”也就是通過格物、誠意、正心、修身、齊國、治國、平天下的道德修養方式來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來實現身心和諧。
《中庸》“不偏之謂中;不易之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敝杏怪婪从沉巳说那橹竞椭C和內心修養方式。孟子提出“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認為精神生活比物質生活更有價值。孟子要人“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無論貧富都要注重人格的完善和人生價值的追求。荀子提出通過禮的制約“治氣養心”達到善的方法:“血氣剛強,剛柔之以調和”,“勇阻猛戾,則輔之以道順”;“狹隘褊小,則郭之以廣大”;“凡治氣養心之術,莫徑由禮”,就是要通過加強個人的道德修養,在每個社會成員那里培育出內在的仁愛之心,把道德規范變成一種道德自覺,進而內化為個體的本質,在全社會實現穩定和諧。
2.忠恕仁愛追求人際和諧。儒家文化追求人際之和?!昂汀笔侨寮宜枷氲木?,強調人際關系要以仁義道德為基本準則。孔子的“禮之用,和為貴”。孟子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和”為最高價值目標,視和諧為人際關系的理想狀態。為此,儒家提出了一系列人際和諧的思想主張。
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人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儒家倡導通過“仁”的德性修養將作為外部約束的“禮”內化為內在的、自覺的道德規范,達到仁者的境界,實現人際關系的和諧融洽??鬃印叭省钡乃枷氡举|是“愛人”。怎樣做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孔子提出“忠恕”之道。這是孔子仁論在處理人際關系上的兩個基本原則?!爸摇本褪且灾覍嵳\信的態度對人,以恪盡職守的態度行事?!凹河⒍⑷耍河_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矣?!薄八 本褪且萍杭叭?,學會善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爸宜≈馈钡暮诵脑谟诔珜伺c人要和睦相處、與人為善、推己及人、團結友愛、,以達到人際關系的和諧。
儒家還特別推崇“忠信”?!堕_首篇》“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所謂“忠”就是忠心,誠懇待人;所謂“信”就是誠信,講信用??鬃痈嬲]人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泵献影颜\信看作是人應該走的正道,“思誠者”是“人之道也?!彼未祆浒阎艺\、守信看作是個人在社會中安身立命之本。“人惟在忠信,如木之無本,水之無源,更有甚的一身都空了?!?/p>
3.群己之和達到人與社會和諧。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先秦儒家提出“禮之用,和為貴”,“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濟以寬,政是以和?!薄岸Y”作為社會的政令法度、規章規范,既不能過猛,又不能過寬,要松弛有度,才能實現社會的和諧有序,形成“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的理想社會。
儒家在處理人與社會和諧的關系中,認為人是一種“群”的存在,個人總是生活在群體之中,個人的命運與群體息息相關,只有群體才能夠保證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也只有把個體融入群體之中,才能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以達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孔子所向往的美好社會是“天下有道”,是“和”,是人與社會的高度和諧統一,他曾引用《詩經》描繪為:“不剛不柔,而政優優,百靈是遒,和之至也?!奔匆磺卸紖f調適中,恰到好處,在這種環境中,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孟子進一步發展了儒家關于人與社會和諧思想,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和“仁義之道”。面對戰國動亂局面主張天下“定于一”,一方面要求統治者實行“仁政”,使人民安居樂業,另一方面要求個人都遵守“仁義之道”。同時把性善論作為仁義之美的理論根據。他說:“仁、義、禮、智非由外礫我也,我固有之也?!泵献舆€提出“與民同樂”的觀點,個人的“獨樂樂”不如與別人的同樂,“少樂樂”不如“與眾樂樂”,只有與眾人共賞、共鳴,才能得到最大的樂趣,進一步論證了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荀子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同樣強調“和”,強調“一”,強調“天下之大齊”。荀子認為:“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嗜松荒軣o群——則萬物皆得其宜,六畜則得其長,群生則得其命。”即人之所以比禽獸強勝,是因為人能結成群組織起來,群體的和諧是人類戰勝萬物的保證。4.“天人合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疤烊撕弦弧保谌寮宜枷塍w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鬃犹岢觯骸疤旌窝栽?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就是自然界有四時更替的規律,人不應該“欺天”應該“畏天命”“知天命”(《論語·為政》)??鬃拥摹疤烀?,主要是指自然規律,“知天命”就是對自然規律的了解、掌握,不能違背自然規律,要“節用而愛人”,不浪費自然資源?!吨杏埂分刑岢隽恕叭f物并育而不相害”的思想,主張“上律天時,下襲水土”,按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辦事,人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與萬物一齊生長發育,可以“與天地參”,與萬物和諧相處、相得益彰,而不加害于自然。孟子提出:“不違農時,各不可勝食也;數不入污池,魚鱉不可聲食也:斧斤以時入冊林,林木不可勝用也?!泵鞔_主張蓄水養魚,反對“竭澤而漁”。荀子曰:“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窮;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敝赋鲎匀唤缡遣灰匀说囊庵緸檗D移的,人們遵循自然規律就能獲得成功,否則必遭失敗。他主張:“圣王”應采取相應措施加強對山川林澤的管理和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及保護。同時,他又指出:“列星隨旋,日月遞,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期和以生,各得期養以成?!薄按焊⑾脑?、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斬伐養長不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p>
三、儒家和諧思想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價值維度
1.塑造和諧心態,培養人的全面發展的和諧人格。儒家修身為本、身心和諧的和諧思想,概括了心態與社會的關系,折射出的基本道理在于人是社會的一部分,只有身心和諧的個體,才會有和諧的社會:只有和諧的人格,才會有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它所具有的現代價值在于它是一種和諧的社會心態,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和諧人格的塑造,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利益格局發生較大的變化,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社會不公現象有待解決,現象還未完全消除,社會心態領域的失衡、浮躁、混沌、無序等消極現象有所加劇,這勢必影響人們對現實生活的理性判斷,影響人們的日常行為,甚至誘發一些偏激行為,成為社會穩定的隱患,影響和諧社會建設。以“修身”為道德準則的儒家身心和諧思想對現代人擺脫物欲困擾,確立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和諧的理想人格,具有重要的價值參考。因此,重視和解決社會心態問題,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和諧心態,以開闊的心胸和積極的心境看待一切,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表達利益訴求,對于激發社會創造活力、保持經濟社會健康良性的運行秩序、促進社會進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堅持以人為本,培育誠信友愛的和諧人際關系。儒家確立的仁學思想對于鑄造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培育了中華民族團結友愛、助人為樂、互幫互助、忠誠國家和事業的優良品德,形成了中華民族的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這種精神對于我們在今天堅持“以人為本”,建設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諧社會,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
在現代社會中,由于市場經濟的刺激和導向,使人的私欲膨脹、急功近利、弄虛作假、言而無信、爾虞我詐,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閡和不信任。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要弘揚儒家的和諧思想中尊重他人、尊重群體的觀念,堅持以人為本,以誠信為重點,正確處理義與利的關系、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建立誠信友愛的和諧人際關系。
3.加強制度建設,構建公平正義的現代和諧社會。儒家提出“禮之用,和為貴”的和諧思想,是為實現“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的理想社會服務的。因此,從孔子的“仁學”到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都在為人與社會的和諧尋找理論根據。當然,由于他們所處時代不同,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對于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的理解也就有所偏重,但在把人與社會的和諧作為儒家的理想上,他們的觀點卻是一致的。這對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可資借鑒價值。
任何一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都必須依靠一套制度來調整和維系。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基礎就是確立并調整各階層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關系,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不能僅僅停留在解決各種具體矛盾和問題的層面上,而應著眼于構建穩定協調的社會秩序,建立健全有利于保障社會公平的制度體系,使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在有序的狀態下不斷得到調整和解決,使社會公平正義切實得到維護和實現。
4.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儒家的和諧是“天人合一”的和諧,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和諧社會的基礎。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倡導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對中國自身發展有深遠影響,也是中華民族面對全球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做出的莊嚴承諾。
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規律,推進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所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生、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必須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避免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儒家思想論文范文3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指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性質“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由此可見,人文教育已經成為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目標。因此,在歷史課堂上,我們完全可以把儒家思想和對學生的人文教育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用傳統的人文精華來豐富和完善我們的課堂。
那么,儒家思想在人文教育中可以發揮什么的重要作用呢?
一、儒家思想可以幫助學生培養“自強不息、追求不止”的堅韌品質。
高中階段是一個特定的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處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狀態,具有明顯的獨特性和過渡性。這一階段隨著課業負擔的加重,競爭的日益激烈,學生鉆研學習的內動力不足,畏難情緒嚴重,學習興趣不濃,經?!皼Q心有余,耐力不足”,缺乏吃苦的精神,遇到幾次失敗就灰心喪氣,產生厭學、棄學的消極情緒。這時,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易傳》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孔子所提倡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大學》里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可以讓學生背誦孟子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先必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通過這些儒家經典,學生可以領略到儒家思想所強調的自我超越、不斷進取的品質,不屈不撓、頑強奮斗的意志,讓他們在古人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的鞭策下繼續前行,永不退縮。
二、儒家思想可以幫助學生懂得“仁愛忠恕、惠及萬物”的“大愛”精神。
現在的高中學生在自我意識方面,對他人表現出“事不關已,高高掛起”的淡漠態度,不能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凡事以自我為中心,我行我素,對教師的教育關懷逆反對抗,對父母的關愛嗤之以鼻,不懂得關心、愛護、善待別人。在人際關系方面,趨向復雜化,一方面本身爭強好勝、自尊心強的學生在各方面展開了暗暗較量,另一方面他們又不得不為共同度過的三年“和平共處”,明爭暗斗的情況使人際關系更加撲朔迷離,表面上“相親相愛”,可是為了爭優勝、爭老師的寵愛等相互競爭,不擇手段,甚至損人利己。
在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仁”,孔子提倡“仁者愛人”,就是要重視、尊重人,同情、關懷人;還有“忠恕”里面的“恕”,是不忍之心、慨隱之心、憐憫之情、慈悲之懷。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教立立人,己欲達達人?!币馑季褪钦f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不要給別人帶來痛苦;自己想有所樹立,就要讓別人也有所樹立;自己想明達、通達,也讓別人明達、通達,推己及人,盡己為人,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儒家主張把這種仁愛的精神推廣到字宙萬物,愛自己的親人,進而愛人類,愛自然萬物,這種不分血緣和種族的“大愛”,構成了儒家思想的文化內核,也成為今天人們尊崇儒家、學習儒家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儒家思想可以培養學生“律己修身、謹言敏行”的良好修養。
在學校的道德教育和紀律約束下,大多數學生能做到文明禮貌,遵紀守法,尊師重教,具備最基本的道德修養,但有的學生受社會大環境的不良影響,缺乏辨別力,是非好壞界限模糊不清,對社會上的一些腐朽的東西良莠不分,個人素質低下,缺乏高中生應有的道德修養,如亂講粗話,亂扔雜物,崇尚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等。
孔子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币笕藗兞⒅居诘溃瑩赜诘拢幸烙谌?,游憩于禮、樂、射、御、書、數之中,陶冶與塑造完美的人格??鬃右浴暗滦小⒄?、言語、文學”四科取士,而“德行”列為首選。儒家強調律己修身,重視人格修持,《大學》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毙奚眇B性,道德的自我完善被認為是所有人的根本。茍子說:“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币馑季褪钦f,見到好的就要老老實實地藏之于心,見到不好的就要誠惶誠恐地進行反省;己有善行,就要毅然決然地愛護它,己有不善,就要怕玷污自己一樣去痛恨它。這就是儒家所倡導的“內省”功夫。這種內省是富有中國特色的道德修養方法,要求人們自主自律,自我超越,建立道德自我,樹立道德規范。從古代這些偉人的言行中,我們可以看到道德修養的重要性,學習用自我約束、自我反省的方法來提高個人的道德素質。
四、儒家思想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
高中歷史新課標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歷史教育改革的關鍵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是變革歷史教學的有效方式。在改革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學習興趣,使學生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學習力,為其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在儒家思想大家中,孔子是愉快教學的倡導者,他把“樂學”作為治學的最高境界,按內驅力的大小把學習的境界分成三個層次;知之,好之,樂之。強調學貴有恒,重視學習方法的滲透和指導,還強調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并重視復習,主張溫故知新。荀子也主張學思行結合,用心專一。朱熹提倡學習要循序漸進,熟讀精思。儒家教育思想關于學習品質的培養和學習策略方法的認識對于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儒家思想論文范文4
【關鍵詞】儒家 實踐倫理 高職生
文化價值觀 構建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11C-
0021-02
文化價值觀是指個人和社會群體對文化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說得通俗一點,即認為什么樣的文化是好的,認為什么樣的文化是不好的。價值觀是由世界觀和人生觀決定的,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就會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同時價值觀在一定情況下也具有相對獨立性,它對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文化價值觀與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關系也不例外。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領域的主流,其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最高道德倫理,在實踐中強調仁者愛人、正直勇為、恭謹謙讓、智圓行方、忠誠守信,以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國家的人倫關系。站在的立場批判地審視儒家的實踐倫理思想,用其積極部分指導高職生更好地構建文化價值觀,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仁者愛人
“仁”是儒家思想倫理的核心,一個人在具體的生活實踐中應該怎樣以“仁”的思想為指導去處理好自己與他人、與社會群體之間的關系呢?“仁者愛人”是一條非常辯證的為人處世方法論原則。“仁者愛人”出自孟子《仁者愛人》:“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币馑际侨收呤浅錆M慈愛之心,滿懷愛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和人格魅力的善良的人。仁者愛人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自己要首先成為一個仁者,為此必須不斷地加強自身的思想品德修養,塑造理想的人格,一個思想品德高尚的人才懂得自覺地去尊敬、關愛別人,這是前提條件;二是怎么樣去尊敬、關愛別人的問題,一個文化知識水平高的人未必就會具有尊敬、關愛他人和社會之心,一個希望去關愛別人的人未必就知道如何踐行。因此,只有尊敬、關愛別人的條件、態度、路徑等要素都具備了,才可以真正做到仁者愛人。
高職生在構建文化價值觀過程中,首先,必須加強自身的思想政治修養,因為一個人的文化價值判斷、取向正確與否根本上還是取決于個人的思想政治素質是否正確。雖然文化相對于社會存在來說屬于上層建筑,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是歸根結底還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那種宣揚“文化無國界”、“文化與政治脫鉤”的觀點是有害的,其主要目的是詆毀意識形態為指導的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讓資本主義文化意識形態占領年輕人特別是大學生的頭腦,最終成為資產階級的文化附庸。其次,必須摒棄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的文化價值取向,努力培育集體主義的文化價值觀。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不是最終目的,也不是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如果不把自己所學所養運用到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實踐中去,那么即使文化水平、文化修養再高也是無用的。
二、正直勇為
“義”是指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為,如正義、道義、見義勇為等。孟子對于“義”的闡述是:“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在具體實際中踐行“義”必須提倡正直勇為的精神。正直就是公正剛直,不偏斜,不彎曲,出自《左傳?莊公三十二年》:“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笨追f達疏:“襄七年傳曰:‘正直為正,正曲為直?!哉吣茏哉?,直者能正人曲,而壹者言其一心不二也?!闭斌w現出儒家為人處世的方法論思想和道德標準,即中庸之道。中庸指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調和折中。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而勇為則體現出儒家實踐倫理思想里面積極向上的入世精神。為人在世不是一味地采取消極避世的態度,應該勇敢地融入國家、社會、集體的大熔爐中接受鍛煉,在幫助他人服務社會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水平。
正直勇為的實踐倫理精神啟示,高職生在構建自身文化價值觀時,必須采取中庸的態度來建構自己的文化價值判斷和取向。文化的價值或優劣勢不能用一種態度或標準來衡量,否則往往容易走向極端而陷入先入為主的“文化自我中心主義”的泥淖。比如我們就很難從主觀上去判斷中西、古今文化到底誰是最好的。每種文化都有它的可取之處,不偏不倚,折中調和,融貫中西、古今文化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另外,高職生學習各種文化知識不應僅僅為了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修養,而是應該運用自己的所學積極投身于社會當中,用樂觀積極的態度去迎接人生的一次次困難、挑戰,找到合適自己的安身立命之處。
三、恭謹謙讓
儒家思想論文范文5
論文摘要:通過分析明式家具的形制風格與中國古代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之間的關系,旨在由表及里地掌握明式家具哲學思想內涵的精髓,為現代中國家具設計和發展提供參考。
明式家具的形制及結構深受中國古代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東林學派思想的影響和熏陶,無論是在審美觀念還是在表現手法上都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這種精神表現出來的簡樸、空靈、內斂、優雅也深深地影響著當今的設計理念。
一、儒家思想中“中庸 ”、“禮”的體現
博廣的儒家思想的審美情趣和思想內涵在 明式家具中得到充分體現。中庸之道在形式上重視“中正”、“中行 ”,在內涵上主張凡事都不要過度 ,要含蓄,以免適得其反。孔子說:“興于詩,立與禮,成于樂 ”,“禮”主張社會上的人要區分名分,如君和臣、父和子、夫和婦等,然后又指 出了各種身份之間應該遵循的禮儀、處事規范等。
明式家具的設計中處處體現著這種內斂、中庸、禮法有度的觀念。如明式圈椅對稱式的整體構架、外擴內斂式的椅圈及扶手、鼓腿彭牙式及內翻馬蹄式 的腿足等等不僅傳達出中庸、含蓄的思想內涵,也體現出儒家思想中的“禮有法度”對人性的束縛。
禮法中講究禮貌的坐姿 ,要保持上身挺直、雙腳放在椅子的前面或放在腳凳上,或盤足而坐。在明式家具許多椅子的設計中,靠背與坐面垂直或接近90。有些椅子的坐面和扶手都比較高寬,尤其是主要陳列在廳堂 的椅子的造型渾厚冼練 ,穩重大方,端莊中正。體現了儒家思想中的“禮”制,除了滿足“坐”的基本功能,更作為一種禮教尺度,規范人們“行得穩,坐得正”顯示了封建社會的理性倫常和家長氣度 。
二、 “有用之學 ”東林學派思想的體現
明中期以后東林學派在思想文化領域倡導“有用之學”餉實學,提倡改革,鼓勵創新。文人的參與為家具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情趣,他們刻意追求的是“高逸”、“雅致”的生活意境,要求制作工藝要一絲不茍,裝飾要簡潔脫俗。明式家具中大量采用帶有吉祥寓意的紋樣,如纏枝紋寓意吉祥幸福、忍冬紋寓意延年益壽、蓮花紋寓意圣潔等等,題材寓意大多比較雅逸,頗有”明月清泉 ”、”陽春白雪”之類的文儒高士之意趣 ?!坝杏弥畬W”的思想變遷也促進了科學的發展,造就了明式家具經久耐用的榫卯結構及重儉輕繁的藝術特征。榫卯結構不用釘和膠,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特性,結構牢固,百年不松動;同時便于拆卸和組裝,利于修復時更換部件而不傷整體,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和頑強的生命力,是審美功能和使用功能完美結合。
三、 “天人合一”、“普遍和諧”的道學思想體現
道家思想是中國最為重要也是最有影響力的哲學思想之一,明式家具的形制和藝術特征同時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道家 尚“無為”,重 “天然 ”,追求 “天人合一”和 “普遍和諧”的宇宙觀,從明式家具的一些設計上也反映了這種樸素的哲學思想。
1.追求天然材質 “反璞歸真 ”
老子說 : “道之 尊,德之 貴,夫莫之命而常 自然 ”,認為美在本真。選擇使用天然材質,追求天然材質本身的美感,強調與大 自然的和諧共處 ,體現 了老子 “天人合一”的思想 。明式家具的用材大都是木質堅硬致密,色澤沉穆幽雅 ,紋理優美生動的珍貴木材。如黃花梨木性適中,便于雕刻不易變形是制作硬木家具的首選材料且材質溫潤如玉,受到文人雅士青睞;紫檀木質地堅硬細膩,適于精雕細刻,多得達官貴人喜愛。不同材質的運用體現出不同文化內涵,這也是明式家具的特殊文化現象。在加工工藝上,大多采用通體光潔處理,突出木材紋理的自然美。在許多傳世 的明式家 具上 ,都把紋 理最美 的木材用在顯眼部位 。此外 ,也有利用不 同木材 的質地和色澤拼合搭配,達到一定的裝飾效果。更最重要的是在制作時多打蠟少髹漆 ,從而充分展示了木材木身的質感和紋理,這也正是道家 ”返璞歸真”思想 的完美體現 。
2.崇尚陰柔之美的線型
《老子·七十六章》中寫道 : “堅強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 道家崇 尚陰柔之美,認為 “柔”是生命之初的外象,富有無限的潛力 。這種柔美的哲學在明式家具上也得到了體現,明式家具的許多構件 ,本身就是線條,這些線型與家具一脈貫通,自然流暢,協調統一 ,優美動人。在扶手椅、圈椅、桌、案、幾等家具造型中,有不少使用圓材,使其彎轉有度 ,精巧流暢,以表現曲線美 。如明椅靠背最上的橫木——搭腦,其線形的起伏變化豐富,或翹 或垂,或仰或傾,或出或收,或曲或直,或剛或柔,都各具神韻。通過各種直、曲線的不同組合,線與面交接所產生的凹凸效果,體現了以柔克剛、予動于靜的哲學要義,極具回轉靈動的生命氣韻。
總之 ,明式家具的設計理念是一種中國傳統的哲學文化,家具風格獨特之處實際上也表現了社會、文化及人的心理和行為的認知。而從意識形態方面的因素加 以分析探討家具風格 的成因,可以找尋出明式家具形式之外的精神思想 ,從而掌握其設計思想的精髓,希望這能給 中國現代家具的創新設計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參考文獻
[1]李小汾.明代文人與明式家具.觀察與思考,2003.4
[2]龔云云.明式家具中的 “禮”.科教文匯,2008.2
儒家思想論文范文6
論文關鍵詞:儒家思想;和諧;共同體;共同體精神
一、儒家思想的實質
儒家思想的實質可以概括為以下主要方面:仁、義、禮、智、信、忠、恕、孝、悌、節、和、勇、讓等。本文主要從仁、禮、和幾方面舉例淺析儒家思想的共同體精神之所在。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鬃影选叭省弊鳛樽罡叩牡赖略瓌t、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鬃友浴叭省睆摹皭廴恕睘楹诵?包括恭、寬、信、敏、惠、智、勇、恕、孝、悌等內容,而以“不欲,勿施于人“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實行的方法。所謂仁愛就是:要想自己立得住,同時也要使別人立得住;自己要行得通,同時也要別人行得通。凡事都能推己及人,就可以說是實行仁愛的方法?!叭省斌w現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表現為從“孝悌”到“泛愛”的人類之愛?!靶ⅰ笔亲优畬Ω改傅膼?它強調的是子女對父母的贍養、尊敬和服從?!敖裰⒄?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儒家提倡的“仁”出于血親之愛的博愛思想。且儒家提倡的仁愛是有原則的愛,“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孔子討厭那種無原則的愛,稱左右逢源毫無原則的人為“鄉愿”。當然,這是儒家倫理思想情感具有階級性的體現。
(二)儒家思想的行為準則是“禮”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與內在訴求,是為人之本。而“禮”則是“仁”的外在表現,是儒家思想的行為準則。禮在中國古代用于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釋名》曰:“禮,體也。言得事之體也。”《禮器》曰:“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倍Y是一個人為人處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個標準。故《論語》曰:“不學禮,無以立?!痹跐h朝之后,特別主張以“禮”教化異族,提倡和睦共處。孟子提出的“仁者無敵”,主張“以德服人”,其中就包含著以禮服人,提倡王道,反對霸道的思想,即反對以武力作后盾處理國際關系;主張利用和平手段,通過在國際間建立相互信任關系而擴大自己的影響。
(三)儒家思想的終極目標是“和”
孔子以和作為儒家思想人文精神的核心。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孔子也強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和,就是矛盾對立面或各種不同因素的和諧結合;同,就是人為地取消矛盾對立面的差異,而強求簡單的同一。儒家的和而不同的思想作為其行政倫理的規范要求可從以下幾方面闡述:其一,儒家強調和而不同是遵循道的基礎上的和諧,而不能不顧原則、標準地盲目隨從及人為附和。其二,儒家認為和而不同是真正的團結而不是相互利用和勾結?!熬又芏槐?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君子普遍地團結人而不相互勾結,小人相互勾結而不能普遍地團結人。其三就“和”的重要性,儒家也作出了論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論語·學而》。
二、儒家思想中的共同體精神
人類社會的長期發展進程中,共同體一直是其存在的主要形態。但是,從學術上專門對共同體進行探討卻是社會學產生以后的事情。從“共同體”概念的提出者滕尼斯以及后來的學術研究中可以看到,共同體代表的不僅僅是傳統社會,它更代表了一種社會結合方式和一種特定的精神實質。在滕尼斯看來,“‘共同體’這個概念是指那些有著相同價值取向、人口同質性較強的社會共同體,其體現的人際關系是一種親密無間、守望相助、服從權威且具有共同信仰和共同風俗習慣的人際關系;這種共同體關系不是社會分工的結果,而是由傳統的血緣、地緣和文化等自然造成的?!备鼮橹匾氖?相同的生活環境和經歷使得他們之間逐漸形成了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風俗習慣,并最終形成一種與這種社會結構相一致的文化特征——共同體精神。從滕尼斯的這些經典論述中,我們大致可以認為,所謂共同體精神,主要涉及到這樣一些內涵:
(一)共同體精神表現為一種彼此的親密性。這種親密性造成了生活在共同體中的人們彼此之間相互認同,難分彼此,對自己的群體具有很強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也形成了共同體中無形的凝聚力,以至彼此的依賴到了不可分割的程度,最終使得共同體幾乎成為一個個凝固的整體。
(二)共同體精神主要包含了“共同”和“共有”的內容。由于有了“共同”,才有可能對所有物的“共有”。就像在家庭生活中,由于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是生活在一起的,所以才會不分彼此,共同擁有他們所擁有的一切。
(三)共同體精神主要體現的是一種“相似性。這種相似性既是共同生活的結果,也是共同體精神得以形成的前提條件?!?/p>
1、以“仁(人)”為本促進共同體成員之間彼此的親密性
孔子的“仁愛”倫理思想對于當代社會防止和糾正人的異化,提升個人價值理性,弘揚人文精神,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具有現實意義,孔子告誡人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不論是面對自己的親人還是面對陌生人,都要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以“愛”來達到人際關系的和諧。這也正是共同體精神的實質所在?!叭嗽谇楦兄?恒只見對方而忘了自己;反之,人在欲望中,卻只知為我而顧不到對方。人間一切問題,莫不起自后者——為我而不顧人;而前者——因情而有義——實為人類社會凝聚和合之所托。”為什么同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的可以為了對方而忘了自己,有的卻會不顧對方的人格而隨意踐踏?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前者是發生在彼此非常熟悉的共同體內部,而后者則發生在彼此陌生的社會。而儒家“以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的道德踐行方法與共同體精神實有異曲同工之功效。
2、以“禮”相待調整共同體成員之間的人際關系
當社會從傳統向現代變遷時,整個社會結構必然發生根本性變化,人與人之間將從熟悉走向陌生,財產關系將從“共有”走向“自我占有”,異質性將代替同質性,法制將代替人治。所有這一切的直接后果是把人的原始欲望都充分調動起來了。當人性的欲望被撬動以后,人的欲望也就隨之急劇膨脹起來,每個人都更多地想著如何從他人那里獲取而不是如何給予,其結果是“人人為己,人人都處于同其他一切人的緊張狀態之中,他們的活動和權力的領域相互之間有嚴格的界限,任何人都抗拒著他人的觸動和進入,觸動和進入立即被視為敵意。”用霍布斯的話來說,就是人與人的關系變成了“狼與狼的關系”。于是人們之間便不再有“熟人”之間的親密和共同體內部的相互擁有。由于“陌生”,因而彼此之間可以不講情義,競爭、沖突也可以毫不留情。
這種同自私自利、缺乏感情和關懷照顧聯系在一起的人際關系不可能與“禮”相融,也不可能培植出一個共同體內部親密無間、守望相助、服從權威且具有共同信仰和共同風俗習慣的人際關系。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儒家主張“以禮敬賓”,提倡追求人際間的和諧??鬃又鲝垺爸杏埂薄叭蕫邸?提倡“和”與“禮”,強調通過禮度的教化使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友善對待。
3、以“和”培育共同體成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