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學術期刊論文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學術期刊論文范文1
1.1立意明確
學術期刊封面的設計應該立意明確,要本著與期刊內容、性質相吻合的原則,以吸引讀者長期閱讀為目的,符合期刊設計的整體性、藝術性、實用性、經濟性的要求,并將美學理念適當地融入到設計中來,最終推動期刊的進一步發展。學術期刊不同于文藝類、娛樂類的期刊,它是集知識性、理論性、學術性于一體的,因此要保持簡潔、嚴肅、理性的設計理念,側重知識體系的構建,體現內文的專業權威性,能夠反映出深層次的知識內涵。
1.2風格統一
學術期刊是連續出版物,按照一定的周期,依據卷、期等進行排序,其封面設計需要有相對的階段穩定性,總體風格應該基本定型,與出刊宗旨保持一致,不作變化,但可以不斷地加以強化。這樣有助于期刊在讀者群中樹立品牌形象,不僅能夠在形式上吸引并打動讀者,又能夠在內涵上經得起推敲。當然,封面設計風格的相對穩定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立意明確的前提下,可根據刊物發展的個性需要,在不影響主題的情況下也可以作相應的調整。而調整的周期至少為一年,也就是說在同一卷的期刊中封面設計的版式是沒有大的變化的,或只作少量的如期刊封面底案顏色、固定位置的圖形與文字的變化等。在缺乏充分的市場調查或刊物定位沒有重大改變的情況下,最好不要改變封面的設計風格,若刊物以完全陌生的面孔出現在讀者面前,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刊物的發行。而在更名或改版時,可在保持學術風格不變的基礎上,對封面設計作相應調整。縱觀某一期刊自辦刊起的每期封面,都應在統一中求創新,最終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
1.3色彩運用得當
色彩是期刊封面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封面映入人眼簾的第一觀感。對于色彩的設計應能夠體現出學術期刊內容的性質與特點,這樣有利于加強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聯系。首先,要定下整個封面的主色調,學術期刊承載的內容多為科學嚴謹的專業文章,因此其封面色彩的運用不易過于花俏,具體設計可按照期刊的類型特性來選擇色彩,為封面定下主要的顏色基調,如醫學、法律、哲學等類型的學術期刊,可以選擇白色、灰色等作為主色調;航天航空、海洋、水利等類型的學術期刊,可以選擇藍色作為主色調;農林業、環境科學等類型的學術期刊,可以選擇綠色作為主色調;電子通訊、工程、化工等類型的學術期刊,可以考慮色彩較鮮明的暖色系作為主色調。另外,主色調的選取也可由編輯主創人員在美學理念的指導下來進行設定,將設計者的主觀意愿和創作情感融入到設計之中,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其次,專業性、學術類期刊因為題材所限,封面設計的發揮空間不大,如果只有單色調的底案,而無其他色彩或創意圖形相輔,則會顯得沉悶、單調。因此,利用對不同色彩的規劃,可以使畫面的主題突出、層次分明,如采用對比色搭配法、同色系搭配法、漸變排列法、間隔排列法等,都能夠取得好的設計效果。
1.4布局合理
學術期刊封面上的文字與圖案的設計要與底案的主色調相協調。而且,無論是采用寫實或寫意的表現手法,還是運用具體或抽象的藝術手段,其目的都應是在視覺藝術效果中表現期刊的性質和主題內涵。因此,從整體布局到細節設置都應做到合理,即能夠達到學術期刊出刊的標準,又能夠彰顯封面的藝術感染力。采用對稱、均衡、黃金分割、等分等構圖法,將圖案和文字安排在合理的位置。封面圖案主要為封面配圖和徽標等,具體的封面配圖又可分為實景物圖和抽象圖等,徽標主要包括刊標或主辦單位的校徽等。封面文字包括刊名、期刊信息、年份、卷期號、刊號、條形碼、目次、特色欄目等。刊名樣式的設計應當醒目、大方、得體并富有個性,一般有手繪體(書法體、美工體)和植字體(計算機字庫)兩種選擇,刊名字體一旦定下來,便不易再更改。在設計中突出刊名,便于讀者識別,強化讀者對本刊特有藝術因素的記憶,能夠為期刊的特色品牌建設打下基礎。學術期刊信息多置于封底,主要記錄主管單位、主辦單位、印刷單位、發行單位、聯系方式以及聲明等內容。年份、卷期號、刊號、條形碼是需要定位設置的,多放于封面左下或右下位置,其中年份、卷期號須放在較突出的位置。有時為了方便讀者的查找與閱讀,可將主要目次及特色欄目簡要地在封面上注明,起到導讀作用,其字體的選擇、字號的大小、位置的選取、色彩的運用,都要與本期內容相協調。封面設計要做到整體協調一致、統一和諧,各部分元素應與主圖片構成完美的畫面,有清晰的視覺重點,層次感強,力求簡潔,不宜太繁雜。
1.5節約成本,以經濟實用為主
實用、美觀、經濟的期刊封面設計原則是藝術性與科學性的集中體現。期刊是連續出版物,學術期刊的價值主要在于其內文承載的文章,封面的作用是將其內涵充分地表現出來。因此在紙張材料的選用上,應以結實、輕便、防塵、符合環保為標準,節約成本,可不必選擇復雜的裝幀工藝,以經濟實用為主,將精力多用于提升期刊的質量品位上,增強其市場競爭力。
2學術期刊封面設計可遵循的依據
封面設計是由美術編輯和文字編輯共同完成的,封面上文字、圖案及色彩的設計,都應在藝術效果中凸現期刊的性質和主題內容,并能夠體現出獨特的風格。學術期刊的封面設計,在滿足設計要求的基礎上,可依據其辦刊方向及承載內容、主辦單位地域特色、專業研究特點等方面進行具體設計。
2.1可根據學術期刊的辦刊方向及其承載的文章類型來進行封面設計。
學術期刊的類別比較多,如哲學、教育、經濟學、醫學、化學、美術、音樂、軍事等,具體的類別可在期刊的國內統一刊號CN中有所體現。在設計中對應具體專業來選擇封面的圖片,讓讀者首先感受到從封面反映出的正文內容的訊息。如由西安音樂學院主辦的《交響》,其封面設計就很有特色,2010年刊的封面以清雅的兩色為底案色調,不同期數分別用小提琴、鋼琴、圓號、豎琴的簡筆抽象畫為主案圖形,該設計從整體上看,簡潔大方,給人以清新自然之感。2013年和2014年,《交響》又以我國出土的青銅樂器為封面的主案圖片,為期刊增添了濃重的音樂文化氛圍。
2.2可根據學術期刊主辦單位的地域特色進行封面設計。
學術期刊論文范文2
相對于傳統媒體,新媒體有獨特的優勢:第一,傳播信息具有碎片化的特點,滿足了人們的需求。隨著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人們沒有大量整段的時間去獲取信息,閑暇時間呈現碎片化的傾向,新媒體提供的信息資源正符合這一時間特征。如微信朋友圈的信息、公眾微信號推送的文章,人們利用等人、坐車等閑暇分散的時間即可便捷地獲取信息。第二,新媒體可以滿足人們隨時隨地上網查詢信息、與朋友聊天、游戲等需求。如人們通過智能手機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隨時隨地查詢自己需求的信息或發表自己的想法,或參與娛樂游戲等休閑活動。尤其是隨著4G時代的來臨,人們獲得信息速度越來越快、內容形態也越來越豐富。這種隨時隨地獲取各種形式信息的需求,可以得到更高效地滿足。第三,在新媒體的使用過程中,個體的主體性與目的性得以突顯,個體選擇的內容也更具個性化。傳統媒體是媒體提供什么,受眾就看什么。而在新媒體時代,海量的信息撲面而來,人們選擇的主動性與目的性更強。他們可以隨時隨地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或需要的信息資源。其選擇的內容更具個性化特點。第四,新媒體更好地實現了與受眾的互動。如微信、微博等,都有便捷的信息反饋渠道,信息者可以及時地與受眾交流、溝通。第五,新媒體可實現多媒體信息傳播。傳播的信息既可以是文字的,還可以是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此外,新媒體傳播與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內容豐富,低成本全球傳播,檢索便捷,多媒體傳播,等等優勢,都是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新媒體為受眾提供了新的媒介渠道與信息呈現、分享方式,學術期刊應充分利用新媒體優勢,服務于學術信息傳播。網絡時代沒有任何一種媒體可以依賴一種傳輸方式獲得成功,因為廣大讀者正習慣同時使用多種終端獲取所需信息[3]。學術期刊不能僅依靠紙質出版單一的傳輸方式,要充分利用新媒介技術,在保持以往內容占優勢的基礎上,拓展信息的傳播路徑,將學術信息更快捷及時地傳遞給目標受眾,擴大信息的傳播效應,增強學術信息的影響力,延伸學術期刊的意義。
二、學術期刊利用新媒體的必要性分析
隨著網絡媒體的迅速發展,不同媒體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打破了傳統媒體的生存格局。新舊媒體在現有媒介格局中占據一席之地,不斷細分媒介市場,造成了資源浪費,沒有發揮出良好的效應。從目前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共存情況看,各媒體之間只有實現優勢互補、彼此融合、形成打造市場的合力,才能彌補單一媒體自身存在的缺陷[4]。中央宣傳部部長劉奇葆曾強調,“積極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加快建設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強大傳播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努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5];學者StephenQuinn,VincentFilak,M.講到,“在世界的許多地方,一種具有革命性的新聞進化方式正日益凸顯,即融合。作為21世紀初的新聞學人才,你必須了解融合。因為它很可能影響你職業道路的推進”,甚至中央明確要求主流媒體限期完成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搶占輿論主陣地。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學術期刊應主動適應新媒體的發展,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彌補自己的缺陷,擴大學術信息的傳播路徑,提升學術期刊的傳播效能。新媒體發展的速度是驚人的,發展的勢頭十分強勁,尤其是微信。據統計,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累積到5000萬受眾,分別用了50年、38年、13年、4年,而微信僅僅用了14個月。在新媒體應用上,時政新聞類的大眾傳媒遠遠走在學術期刊的前面[6],作為傳統媒體的學術期刊不得不面臨新媒體應用問題。正如某傳媒人所講,學術期刊主動擁抱新媒體是時展使然[7]。主動利用新媒體,服務于學術期刊的信息傳播,對提升學術期刊的傳播效應意義重大。新媒體的獨特優勢,如傳播的及時性、便捷性,多媒體性與互動性,受眾面廣泛等,不僅有利于擴大學術期刊的受眾面,挖掘潛在的讀者,還有利于拓展學術期刊的傳播路徑,將學術信息更快捷、及時地傳遞給目標受眾,提升學術信息的傳播效能,延伸期刊的意義。有了新媒體,學術期刊不僅只做傳播者,還可以按照讀者的需要去做媒體。因為新媒體實現了期刊社與讀者、作者方便快捷的互動交流,期刊社可根據作者、讀者提供的信息適時調整采編思路,更好地給期刊定位,發展期刊[8]。
三、學術期刊利用新媒體的對策分析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學術期刊應積極嘗試新媒體的應用,提升傳播效應。但目前學術期刊應用新媒體的現狀不盡理想,目前的應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刊物的網站建設;二是出版過程的數字化,如采編系統的應用;三是集群化統一出版,如加入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等,通過數字化中介機構統一學術信息。這些更多停留于將文字信息轉換為數字信息的簡單應用,而對當下用戶量龐大的社交媒體,如微信,學術期刊涉獵很少。學術期刊應主動適應新媒體傳播特點,積極嘗試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筆者提出以下對策。
(一)多渠道拓展學術期刊的傳播路徑,增強信息傳播的互動性在新媒體傳播環境中,信息資源數字化、多樣化,傳播速度快捷、及時,服務內容個性鮮明、交互性強、受眾面廣。傳播科學技術成果的傳統傳播媒體———學術期刊,要善于利用新媒體的這些優勢,拓展學術信息的傳播渠道,使學術信息能夠以多樣化的形式呈現、實現多角度交互、多層次衍生以及多渠道服務,充分彰顯期刊的內容資源優勢,擴大期刊學術信息的影響力。學術期刊可通過微信、微博等增加信息傳播路徑,增強信息的交互性。例如,設立面向作者、讀者、審稿專家的微信公眾號,定期向作者、讀者推送各期重點文章要目,及時搜集作者、讀者的反饋意見,加強與作者、讀者的互動,強化聯系。向審稿專家推送刊物取得的進展、編輯部近期的工作要點,編輯部掌握的國內外學科發展前沿信息等,使審稿專家能及時了解刊物動態,增加其主人翁意識,有利于保障其審稿質量。
(二)改變學術信息的傳播形式,主動適應新媒體的傳播特點在傳播領域,網絡時代最明顯的特征是傳播碎片化[9]。新媒體的特征決定了傳播信息的特點。碎片化是新媒體信息傳播的一個典型特點。學術期刊在利用新媒體傳播學術信息時,要使信息的傳播形式符合新媒體的特點,尋求信息碎片化的傳播策略,將科技知識與科研信息運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徑進行傳播,如把作者的創新信息或相關的點評信息,加工成簡短的信息條,借助新媒體平臺,如微信、微博、論壇等提供給目標讀者群體,使得他們可以在零散的、碎片化的時間里,及時分享到最新的科研信息。再如利用新媒體及時報道學術前沿信息、學術動態等,還可以利用博客窗口來提高期刊的檢索效率,展示優秀論文,宣傳期刊,展示期刊動態等,對刊物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10]。
學術期刊論文范文3
關鍵詞 期刊評價;區間數據;主成分分析;相關分析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 A
Analyzing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Periodicals
Based on Interval-Censored Data
LI Jing-bo
(Periodical Agency,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2,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uses all periodicals' data collected in CSSCI database to build a model by the ways of relative analysis and interval-censored data'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t analyzes all periodicals in the database object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and explores its characters, regularity and reasons, which provides some ways to manage academic journal better.
Key words periodicals' comment; interval-censored dat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elative analysis
1 引 言
學術期刊作為科學技術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信息的重要功能,與科技創新和進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另一方面,學術期刊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水平的尺度,標志著該國家的生產力水平高低及科學文化事業的興旺發達程度,會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和經濟效益.因此,辦好學術期刊是建立我國科學和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環節[1].
自20 世紀80 年代以來,中國的學術期刊出現了一個“黃金時代”,數量急劇增長,似乎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據統計,目前,全世界共有近24萬種期刊,85%在發達國家出版發行;學術性期刊約10 萬種,其中重要科技期刊8 萬種,幾乎全為發達國家所擁有.與發達國家相比較而言,我國所擁有的學術期刊并不多,2008年全國共出版期刊95 49種,平均期印數16 767萬冊,總印數31.05億冊,總印張157.98億印張,其中,學術期刊有6 000余種(哲學、社會科學類2 339種),在整個期刊中所占比例在40%左右[2].
從數量上講,我國僅次于美國,成為世界學術期刊第二大國.雖然從學術期刊和學術論文的絕對數量上來看,我國算得上是一個學術期刊大國,但是我國學術期刊發展仍面臨著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優秀稿源外流等諸多問題.因此,建立科學的評價模型,分析我國學術期刊的發展現狀和特點,以期對我國學術期刊的健康發展發揮有效的導向作用,并促進其管理的標準化、規范化.
期刊評價是文獻計量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對學術期刊的發展規律和增長趨勢進行量化分析,揭示學科文獻數量在期刊中的分布規律.
評價學術期刊的文獻計量指標多種多樣,各有側重.在評價期刊時,單一使用任何一種指標都可能造成某些方面不同程度的片面性,而選擇許多個指標時,又常因個數太多而增加對問題分析的復雜性,且人為確定指標權重會產生主觀偏差,加上對于指標之間的相關性未給充分的考慮,造成所確定的權重并不是實際計算過程中所體現的真實權重[3].
隨著人們對期刊評價工作重要性認識的不斷加深,評價方法有了很大的進展,出現了諸如綜合評分、專家討論、費用效益分析、層次分析、模糊聚類、模糊評判、灰色統計、熵值法以及改進熵值法,灰色關聯分析、人工神經網絡方法、主成分分析方法等評價方法.這些方法在評價工作中展示了各自的優點,同時也暴露出各自的弱點和缺陷,在此不一一贅述.
現有期刊評價的研究大多聚焦于通過建立指標體系,對某一類學術期刊進行綜合排序,并且所使用的數據樣本規模較小.本文將采用CSSCI數據庫中收錄的全部期刊數據,通過相關分析、區間數據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建立模型,實現數據降維和可視化,客觀地對整個數據庫中各學科期刊的整體特征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探尋其中的特征、規律以及原因.
2 數據描述與指標選擇
本文的數據來自于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簡稱CSSCI)是由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開發研制的引文數據庫,用來檢索中文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論文收錄和被引用情況.CSSCI中收錄期刊均為學術性期刊,以反映我國社會科學研究和科研成果應用為主要方向,充分顯示我國的科研水平,因此利用其數據可以一定程度反映我國學術期刊的整體情況.
2007-2008年,CSSCI來源期刊共收錄528種期刊,CSSCI擴展版收錄期刊的數量為152種,CSSCI來源集刊共收錄86種期刊,共計收錄766種期刊.
CSSCI使用的指標分為兩類:(一類反映情況,包括發文量、基金論文數、發文機構數、篇均參考文獻量、自引率、引用半衰期等6個指標,
另一類屬于引證指標,包括影響因子、即年指標、總被引頻次、自被引率、被引半衰期等5個指標[4].
下面對上述11個指標的含義進行簡要介紹[5].
1)發文量.絕對數量指標,指某一期刊在一定時期內(一年)所刊登的全部論文數,反映了期刊的信息含量.發文量越高,說明期刊的信息含量就越大.
2)基金論文數.
絕對數量指標,指期刊在當年中受基金資助的論文數量可測度期刊在學術交流中的地位,表征論文產出性質的重要指標,可以衡量期刊論文學術質量.基金論文數越多,說明期刊論文的學術質量就越高.
3)發文機構數.絕對數量指標,指期刊當年所中所涉及的不同機構的數量,可測度期刊論文的機構分布情況,衡量期刊科學生產能力,機構分布越廣,說明期刊具有開放性和作者隊伍具有廣泛性.發文機構數越多,說明期刊的影響范圍就越廣.
4)篇均參考文獻量.相對數量指標,指在給定的時間內(一年),期刊中的平均參考文獻量,在數值上等于期刊參考文獻數/期刊論文總數,通常可以反映期刊吸收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學交流程度的高低.篇均參考文獻量越多,說明期刊吸收的信息越多.
5)自引率.相對數量指標,指該刊在當年的自引次數占該刊當年參考文獻總數的比例.自引率越高,說明期刊引用論文中的大部分是發表在自身期刊上的,學術交流程度則越低,且若自引率過高,往往說明該期刊有不良的非正常自引現象.
6)引用半衰期.絕對數量指標,指該期刊當年引用類型為期刊的參考文獻中較新的一半是在多長時間中發表的,可測度期刊文獻老化的速度[6].
一般來說,半衰期長的期刊比短的期刊影響更深遠一些.但該指標受學科的內容、性質等因素的制約,比如說發展穩定的學科比發展較快、較活躍的學科長,基礎理論學科的比技術學科的長,歷史悠久的比新興學科的長.因此該指標在判斷期刊學術質量時往往不易解釋和操作.
7)影響因子.相對數量指標,指期刊前2 年的被引次數占前2 年該刊所總數的比例.
表征論文被引強度的重要指標,反映學術影響力.影響因子可克服由于發文量不同所造成的對期刊被引率的偏差,使期刊總被引頻次這一絕對指標變成了相對指標,所以能較好地反映期刊被使用的真實客觀情況,從而可以對不同期刊的引用次數和質量進行比較,以說明其利用率在科學上的重要性.通常影響因子越大,可以認為期刊在科學發展和文獻交流過程中的作用和影響較大,其學術水平也較高.影響因子是期刊評價中最重要的指標之一.
8)即年指標.相對數量指標,指某刊當年的被引次數占該刊當年總數的比例,是表征論文被引速度的主要指標.即年指標越大,說明期刊論文被引的數量多且速度快.
9)總被引頻次.絕對數量指標,指某刊自創刊以來所刊登的全部論文在某一年被其他期刊(包括本刊)引用的總次數,可測度期刊自創刊以來的學術影響力,是從信息反饋的角度評價期刊的基本指標之一,表征期刊學術質量的重要指標[4].
體現了被引用過程的總體規模.總被引頻次也是期刊評價中最重要的指標之一.
10)自被引率.相對數量指標,指某期刊當年被本刊引用的次數占該刊當年被引用總次數的比例.與自引率類似,自被引率越高反而不好.
11)被引半衰期.絕對數量指標,指某期刊在某年被引用的全部論文中較新的一半是在多長時間中發表的.
與引用半衰期類似,被引半衰期在期刊評價中的受各種因素影響大且不易直接判斷好壞.
以上11個指標中,自引率和自被引率兩個指標屬于反映期刊水平的逆向指標,而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兩個指標不能簡單地用數值大小來解釋期刊水平的優劣,故只選取余下的7個指標(發文量、基金論文數、發文機構數、篇均參考文獻量、影響因子、即年指標、總被引頻次)進行以下的建模分析.
3 模型建立及結果分析
本節采用相關分析和區間數據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建立模型,從期刊計量指標進行篩選和大規模期刊數據的“打包”處理兩方面,評價期刊的發展水平.
3.1 相關分析
相關分析是研究隨機變量之間是否存在某種依存關系,并對具體有依存關系的變量探討其相關方向以及線性相關程度的一種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5.0軟件對7個指標的原始數據進行相關分析,得到見表1.
表1顯示了7個指標之間的相關系數,可以看出,發文量與基金論文數、發文機構數的相關性很強,影響因子與即年指標、總被引頻次中度相關[4].
由于基金論文數、發文機構數和發文量的相關程度非常高,僅用其中一個指標就能夠代表三者所包含的絕大部分信息.而發文量的應用更具普遍性,這里篩掉基金論文數、發文機構數兩個指標,用余下的5個指標繼續對全部期刊進行數據分析.
3.2 區間數據主成分分析
區間數據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數據概念.與傳統的分析方法不同,區間數據分析研究的數據表單元不再是一般意義下的定量和定性數值,而是一個實數域區間.經打包處理后的數據集合在幾何上表現為一個高維的超矩形,這種處理方式不僅能夠反映大規模數據的集中趨勢和離散程度,同時有助于從整體上把握數據集合的表現特征和內在規律[7].
設有一個N個樣本點和p個變量的數據表XN×p=xijN×p.根據數據系統中的某些重要屬性,將這N個樣本點劃分成n類子集合:S1,S2,…,Sn.如果用區間數據ek來概括Sk,常用的方法有:
ek=x-kj,kj=min i∈Sk(xij),max i∈Sk(xij),
j=1,2,…,p. (1)
在實際應用中,還可以采用適當的分位點作為每個區間的上下限.
一般地, n個數據集合Sk,k=1,…,n,可以被概括成一個n×p維的“樣本點×定量區間變量”類型的數據表,其形式為.
n×p=[x11,11][x12,x12]…[x1p,x1p][x21,x21][x22,x22]…[x2p,x2p]……
[xn1,xn1][xn2,xn2]…[xnp,xnp]
=(e1)′(e2)′(en)′.(2)
這里,ei=[xi1,xi1][xi2,xi2]…[xip,xip]′,被稱為區間數據表的樣本點.
由于區間數據的特殊性,在對以區間數據為單元的數據表進行主成分分析時,首先要按照一定的展平算法,將區間數據表展平為普通數據表.本文采用因素區間數據展平算法.該方法首先對每一個數據集合求主成分,然后分別用各個主成分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來概括區間數據,并用高維超矩形的頂點作為樣本點生成普通數據表.該方法能夠以很高的精度代表原始數據的取值范圍,計算出的主軸誤差較小[8].
本文采用發文量、總被引頻次、篇均參考文獻量、影響因子、即年指標等5個文獻計量指標對CSSCI收錄的全部期刊進行區間數據的主成分分析.
采用Matlab軟件對區間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結果見表2.
由表2的分析結果,前兩個主成分累計貢獻率接近70%,能夠較好地代表5個原始變量的大部分信息,因此模型提取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對期刊進行綜合評價,其結果是合理和有效的.
表3的因子載荷矩陣反映了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和5個原始變量的相關性.可以看到,第一主成分與5個原始變量均正相關,與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呈強正相關,說明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的是期刊被引用的情況,體現其學術影響力,以影響因子這一指標為代表.
第二主成分與發文量、總被引頻次正相關,特別是和發文量強正相關,與剩下其他三個變量負相關,說明第二主成分反映期刊的載文信息含量,以發文量這一指標為代表.
根據主成分分析的結果,可將符號對象在第一、第二主成分上的得分情況繪制成圖,觀察期刊的特征.如圖1所示,主平面圖的橫軸和縱軸的含義與主成分分析的第一主軸和第二主軸相同,描述期刊的區間數據在主平面上均以“十”字表示.其中,每一個“十”字的交叉點表示相應學科期刊的中心位置,而十字的長短則分別表示該類期刊在第一與第二主軸的離散范圍.通過觀察期刊在主平面圖上的位置,可以把握它們各自在兩方面指標上的表現特征,進而了解各學科期刊的整體特點.
圖1 因子載荷圖4 結論與建議
近年來,我國科技水平快速發展,學術論文的數量和質量也在不斷提高,然而相較而言,我國學術期刊與國際的差距卻非常明顯.因此必須正確認識我國學術期刊的發展現狀,采用客觀、科學、合理的手段評價學術期刊,指導學術期刊的管理工作和發展方向.
本文的研究對CSSCI數據庫中收錄的數百種學術期刊進行了全面、系統描述,并且通過建立模型,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結論.
首先,學術期刊的發展差異很大,一方面反映在不同學科之間,另一方面反映在同一學科內水平參差不齊,因此在評價期刊時,不宜用同一套指標對全部期刊大排名,而用學科內排名.
其次,就評價指標而言,各種指標反映的信息主要集中在兩個維度.其一是體現被引用情況的一類指標,如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等,其次是反映信息含量的一類指標,如發文量等.在對學術期刊進行綜合評價時,要挖掘系統的內部特性,重點把握其主要差異所在,便于期刊的管理和遴選.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學術界的浮燥之風,也影響到學術期刊的質量.這一方面表現在有重大影響的社會科學成果和具有深遠意義的原創性成果比較匱乏,缺少創新,缺少健康和必要的學術探討,有水準的爭鳴和書評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則表現為低水平重復的社會科學成果大量剩余,大部分學術論文質量平平,甚至偏低[2].
學術期刊所面臨的問題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重視.隨著科研體制的進一步完善,學術期刊也將與時俱進,順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尋找自身的出路.
首先要提高期刊的綜合質量,引領學術創新.提高刊物的質量首先就是要爭取好的稿源,通過擴大交流,舉辦研討會等方式,主動爭取好的稿源.
其次提高編輯隊伍的專業素質.應由掌握除編輯學之外的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且學有所長、有一定影響力的專家擔任學術期刊的領導,而其領導下的編輯工作者隊伍是由一批具備一定科研能力、在某一領域已有所成就或有較強科研潛力的中青年學者組成.學術期刊編輯自身的科研能力對于學術期刊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還有就是加快學術期刊國際化步伐.學術期刊承載著重要的社會責任,要努力推進合作中的學術交流,躋身于世界知名期刊行列.提高學術意識,反映我國學術研究的狀況,尤其是科技期刊要依托我國學術研究的專業優勢,真正在國際上代表這一領域的較高水平.學術期刊應與時俱進,打造亞洲一流乃至世界一流的學術期刊.參考文獻
[1] 杜玲.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化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10,(6):114-117.
[2] 冷曉玲.學術期刊現狀和發展的思考[J]. 濰坊學院學報,2008,(5):119-122.
[3] 邱均平. 文獻計量學[M ].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2-34.
[4] 杜飛,房濤,葛學銘,等.1999~2008年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載文統計分析[J].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2010,(2):252-255.
[5] 張建勇.中國科學計量指標:期刊引證報告[M].北京: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出版社,2006.
[6] 譚果林.科技情報信息出版物有效性評價指標分析[J].太原科技,2009(10):42-44.
學術期刊論文范文4
【關鍵詞】科技期刊論文;摘要;期刊質量;提高
不僅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向國際學術刊物投稿要寫摘要,國內級別較高的學術期刊也要求摘要。學位論文更是如此。論文摘要是全文的精華,是對一項科學研究工作的總結,對研究目的、方法和研究結果的概括。本文主要介紹科技期刊論文摘要的組成部分、寫作方法、各部分的語言特點[1]。
1.摘要的概念種類及作用
摘要是科技期刊論文的必要附加部分。只有較短的文章才能省略。
1.1摘要的種類
摘要主要有以下四種。第一種是隨同論文―起在學術刊物上發表的摘要。這種摘要置于主體部分之前,目的是讓讀者首先了解―下論文的內容,以便決定是否閱讀全文。一般來說,這種摘要在全文完成之后寫。字數限制在100―150字之間。內容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結果和主要結論。第二種是學術會議論文摘要。會議論文摘要往往在會議召開之前幾個月撰寫,目的是交給會議論文評審委員會評閱,從而決定是否能夠錄用。所以,比第一種略為詳細,長度在200-300字之間。科技期刊論文摘要的開頭有必要簡單介紹―下研究課題的意義、目的、宗旨等。如果在寫摘要時,研究工作尚未完成,全部研究結果還未得到,那么,應在方法、目的、宗旨、假設等方面多花筆墨。第三種為學位論文摘要。學士、碩士和博士論文摘要一般都要求用中、英文兩種語言寫。學位論文摘要一般在400字左右,根據需要可以分為幾個段落。第四種是脫離原文而獨立發表的摘要。這種摘要更應該具有獨立性、自含性、完整性。讀者無需閱讀全文,便可以了解全文的主要內容。
1.2摘要的作用
(1)報道論文信息摘要應具有獨立性和自明性。并且涵蓋論文的主要信息。即不閱讀全文也能了解文章闡述的主要內容。以便讀者迅速做出判斷。是否有必要閱讀全文。因此。摘要使讀者既瀏覽了大量的信息。同時又能節省精力。許多作者的科技期刊論文摘要較簡略。沒有注意將文章主要內容體現在摘要內。從而影響論文的交流和發表。(2)電子文獻檢索摘要是二次文獻的著錄內容。因此。摘要必須納入足夠的關鍵信息。如結果、觀察、趨勢等。使讀者可參考你的工作。(3)用于審稿過程一般科技期刊編輯把論文的題目和摘要送給候選審稿人。審稿人根據摘要內容來決定是否有興趣或者值得花時間審閱此稿[2]。
2.重視科技期刊論文摘要的編寫提高期刊質量
科技期刊的語言必須規范通順,準確得體,用詞要確切、恰如其分,而且要避免非通用的符號、縮略語、生偏詞。另外,摘要的語氣要客觀,不要作出言過其實的結論。下面從內容、結構布局和語言特點三方面著手,討論摘要的寫作方法和技巧。
2.1科技期刊摘要的內容
一般來說,摘要必須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結果,主要結論等內容。也就是說,摘要必須回答“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得到了什么結果”、“結果說明了什么”等問題。學術期刊論文摘要這種摘要隨同全文一起發表,簡短精煉是其主要特點。只需簡明扼要地將研究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分別用1-2句話加以概括即可。至于研究背景或宗旨應在論文的Introduction部分較詳細介紹,不必在摘要里介紹。摘要具體內容可以概括為幾個方面。
書寫摘要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項(1)摘要為科技期刊論文全文的高度濃縮。因此應字字推敲。力求做到多一字有余。少一字則不足。確保準確、簡潔而充分地表述論文的主要目的、方法及取得的主要結果及意義。(2)簡短精練。內容明確.完整。一般科技期刊論文摘要以200~300字為宜。但應注意不同的科技期刊論文要求也不一致。如Science要求摘要在125字或更少。(3)摘要只是文字描述。沒有任何形式的說明。如圖.表和注解。為方便檢索系統轉錄。應盡量避免使用化學結構式、數學表達式,角標和希臘文等特殊符號。(4)摘要的第一句話最重要。內容包括了研究動機(motivation:why do we care about the problem and the results?)和存在問題(problem statement:what problem are you trying to solve?)。因此反映你文章的研究方向和重要性。(5)應闡述論文主要的內容。內容必須精心編寫。嘗試許多版本。(6)要引起讀者的興趣。要原創。(7)避免不必要的話。(8)避免用可能導致讀者混淆的縮略語或術語。如確有需要。應在縮寫符號第一次出現時給出其全稱。(9)不應包含參考文獻。(10)不應包含冗長的背景資料。(11)可以有一些數字。但不要過多。(12)再次確認摘要內容。一旦你完成摘要。需要再檢查。以確保內容與論文完全相符[3]。
2.2摘要結構
一般摘要為一個自然段(one paragraph)。摘要的主要結構可以概括為下列4部分,按順序排列:(1)存在問題和研究的主要目的(Motiva
tion/problem statement)。(2)實驗設計與方法(Methods/procedure/approac
h)。(3)最重要的結果(Results/findings/product)。(4)主要結論(Conclusion/implications)。
2.3重視摘要的編寫
摘要寫作時所采用的時態因情況而定。應力求表達自然、妥當。寫作中可大致遵循以下原則。(1)介紹背景資料或闡述研究的主要目標時。如果句子內容不受時間影響。是普遍事實。應使用現在式;如果句子的內容為對某種研究趨勢的概述。則使用現在完成式。(2)概述實驗程序.方法和主要結果時。通常用過去式。(3)敘述結論或建議時。可使用現在式。
辦好科技期刊靠的是少數具有獨立人格者,他們有時代感、國家的責任和使命感。只有具有獨立性人格者才會注重科技期刊的生存與發展不能依靠某一單位供養,因被供養者的內心感受未必好,必然壓制其智慧的發揮;另外時時處處都很易被人指責,或者說,很難貫徹辦刊宗旨,也很難有自主決策權,在這一氛圍下辦成高質量期刊是不可能的。因而只有具有獨立人格的辦刊決策者,會以獨特的智慧、眼光進行創新,走出一條與依存性人格不同的新路,使科技期刊能自我生存、自我發展。 [科]
【參考文獻】
[1]肖先福編著.新世紀科技期刊管理[M].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05:78-80.
學術期刊論文范文5
關鍵詞: 人文學科 成果評價制度 存在問題 完善制度
科學、系統、客觀、公正的人文社會科學類科研成果評價制度是產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保障,是推動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前進的根本動力。制定社科類科研成果評價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客觀、公正地評價人文社科科研成果的真正價值,鼓勵、引導推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服務于國家的經濟建設、文化繁榮。
目前,高校社科類成果評價標準均由各高校根據本校實際情況自主制定,且圍繞著“提高科研水平,促進產出高質量科研成果”的基本指導思想開展工作。為了通過完善科研成果評價制度,提高社科類科研成果質量,教育部曾于2006年文件《教育部關于大力提高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質量的意見》(教社科[2006]5號),明確了指導思想。各高校在諸如“科研成果評價制度”、“科研獎勵辦法”等管理文件中也都對高水平科研成果給予政策傾斜和加大扶持力度。這些對促進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產生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但是,隨著國家科研經費投入增加、各高校對科學研究工作重視程度提高,人文社科類科研成果數量不斷增加,出現了一些創新性差、水平低的科研成果。這類成果對推動學術發展無任何意義,只會鼓勵善于鉆營的人在科學研究中投機取巧,而對真正潛心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是一種變相壓制,是科研發展的阻力。如何通過制定科學、公正客觀、系統的科研成果評價制度,引導并激勵科研人員產出高水平、高質量的科研成果,避免科研成果“泡沫”的產生,是科研管理者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筆者結合科研成果評價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通過分析和研究部分高校人社科類科研成果評價制度,總結成功的經驗,總結失敗的教訓,對如何完善科研成果評價制度,提高人文社科類科研成果質量的有關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建議、意見,以期對有關制度的完善有所幫助。
一、人文社科類科研成果評價制度分析
目前,在科研成果評價制度方面,許多高校科研管理部門采用定量分析的評價方法制定政策。具體程序包括:確定評價指標,對不同級別的論文、著作、項目標定不同的權重分值,建立評價體系;將科研成果按規定折合分值,多項成果分值累加,得出科研人員的研究工作量并以此為依據給予獎勵。
在論文成果評價方面,通常分為普通期刊論、論文集論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論文、ISSHP(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會議索引)、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論文、CSSCI(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期刊論文、《國外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總覽》期刊論文、本校認定的權威學術期刊、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A&HCI(藝術與人文引文索引)檢索論文等幾個等級。著作一般分為學術著作、學術譯著(中譯外)、學術譯著(外譯中)、詞典工具書等級別。權威學術期刊由本校專家依據本校具體情況研究確定,一般從大家公認的學術價值較高、影響力較大的期刊中產生。著作成果的分值標準依據著作級別、獲獎級別來確定。
在科研項目方面,縱向項目依照項目來源分為國家級、省部級、廳局級、校級等幾個級別,級別不同,每萬元科研項目經費折合的科研工作量的標準不同。國家級項目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重點、一般項目,省部級項目包括中央、國務院各部門批準立項項目、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批準的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等。橫向項目單獨分類,依據項目經費的數額折合工作量。
相關政策的優點在于政策的實施可以盡量減少人為因素的干擾,評價方法簡單明確、易于操作、相對客觀。從相關政策條例實施的情況來看,效果明顯,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一定程度上調動了教師的科研積極性,提高了學校的科研水平。從激勵的角度分析,對達到預期目標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二、人文社科成果評價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論文成果質量鑒定不嚴格
在定量評價的成果評價制度中,依據的刊物級別,分為普通期刊論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論文、CSSCI或CSCD期刊論文、幾大國際檢索論文(SCI、SSCI、EI)等幾個等級,這種分級評價方法有其合理性,如分級清楚、標準統一、論文容易歸類、管理,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科研成果水平等級,但并非所有核心期刊論文都能體現其內在水平。原因有二:
其一,核心期刊的測定方法有很多種,其中最重要的引文法是根據期刊所載論文被引次數的多少評價論文質量,引文法測定的核心期刊雖然能夠反映該學科的內容和水平,但文獻被引頻次要有一個時間跨度才能反映出來,即當前核心期刊的學術價值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代表當前所價值。此外,論文是否被引用不僅與論文質量有關,也與該論文選題是否為當前研究熱點、學科發展趨勢及該領域研究人員數量息息相關。一般情況下,應用性的學術期刊被引用的頻率低于理論性期刊。
其二,受利益驅使及其他因素的影響,部分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質量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有些期刊主辦單位為了經濟利益收取高額的版面費或礙于人情關系,從而降低了所刊發論文的質量標準。這些論文看似發表在級別較高的刊物上,實則是花錢買來的,或是依靠人情關系刊發的,論文質量并不高。因此學術期刊級別不能完全體現論文質量。
(二)圖書類成果質量鑒定不科學
圖書著作形式可分為專著、編著、編等幾類,其中專著的獨創性最高,產生的是原創作品,其學術價值最高;編的獨創性最低,產生的是演繹作品。科研人員都希望自己出版的圖書認定為著作,如今圖書出版社大多為企業化管理,重視經濟效益,對所出版書籍,只要沒有違法行為,沒有版權糾紛,能夠提供足夠的出版資金,可在圖書著作形式認定方面、學術價值等方面放松要求,因此部分圖書成果分類界定標準不統一。對高校科研管理者而言,只要是公開出版物,若非相關專業的權威人士,對出版物的學術水平高低難以界定。
(三)研究報告類研究成果要求不規范
一些立項項目以研究報告作為結題成果形式,而用來結題的研究報告的應用價值只是一些單位出具的證明作為報告實際價值依據。由項目負責人本人找單位出具相應證明比較容易,并不具有說服力,一個項目批復的資金少則幾萬,多則幾十萬,最終的結項成果如不嚴格鑒定實則是對資金的巨大浪費。
(四)科研項目級別界定不規范
一些縱向項目級別界定明確,也得到多數高校的認可,但一些隨機立項項目,學(協)會類項目、各類項目子課題、自籌經費項目、各類橫向項目,項目來源規范性不強,真實學術水平有待嚴格甄別。通常立項項目級別依據項目來源單位級別來確定,如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即為省部級項目,這類項目屬于常規項目,每年固定時間統一申報,有一定規律性。一些隨機申報項目,項目來源單位級別界定不明確,申報時間無規律,因此項目級別界定缺乏規范性。如一些學(協)會類項目,各高校對學(協)會項目來源級別認定不統一。在子課題級別的認定方面,各高校也標準不一,認定標準嚴格的高校要求在獲批的總課題立項書中明示該子課題的名稱及子課題的負責人,才能認定該子課題成立,相應級別按低于總課題一個級別確定。認定標準寬松一些的高校則只需總課題負責人出具該子課題立項證明即對該子課題予以認可。
三、完善人文社科成果評價制度的方法與途徑
(一)制定科學、客觀、公正的科研成果評價標準
科學、客觀、公正的科研成果評價標準是產生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基礎,沒有客觀公正的評價標準就失去了評價的意義。亞當斯的公平理論指出:“一個人的公平感來自于對自己勞動貢獻與報酬比與別人的勞動貢獻與報酬比的比較和評價”。如果人們對評價過程或評價結果感到不公平就會采取降低效率、降低積極性及降低努力程度的方式回應,這會對整個高校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政策制定者在制定科研成果評價政策時要以推動學校科研水平為出發點,真正立足于提升學校學術水平,制定科學、公正、客觀的科研成果評價體系。
高校各級領導往往既是科研帶頭人又是行政管理者,既是科研管理制度制定者又是受益者,在科研成果評價制度制定過程中難免會向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傾斜,特別是在我國官本位意識嚴重的環境中,權威期刊的認定經常由領導的意見決定。即使采用由學校各學院、系、部教師推薦的方式,推薦主體也經常從自身利益出發選出自己容易發表又相對學術性不是明顯較弱的核心刊物。這種方式確定的科研成果評價標準難言權威性、公正性,往往成為各方利益博弈的結果,不利于促進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產生。在政策制定的過程中,學校領導應該認識到科研成果評價標準對學校發展,對科研人員科研的重要意義,要真正站在有利于促進學校學術、科研發展的角度,公開、公正、公平地研究確定科研成果評價標準。
(二)注重評價體系的長效性
俗話說:“十年磨一劍。”要出高水平的科技論文和科研成果,需要教師沉下心來,長期堅持不懈地努力和積累,去除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因此,在制定科研成果評價政策時要改變重短期目標輕長期目標,重數量輕質量,重立項輕管理,重結果輕積累、重科研經費輕項目級別的科研管理觀念和輿論導向,鼓勵“慢工出細活”,減少急功近利、“短平快”。并通過調整或改革科研考核、科研獎勵、職稱評定等一系列政策,鼓勵教師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營造學術氣氛。
(三)注重科研成果評價方法多樣性與合理性
1.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
人文社科類科研成果價值的體現受多種因素影響,在評價過程中單純地依靠定量評價或定性評價都不能完全客觀、準確地對成果本身作出評定,只有二者結合起來才能更準確地反映科研成果的真正價值。定量評價是將科研成果依據刊物級別、被引用次數等標準折合成分值,再根據分值確定科研成果的價值。定性評價最常用的是同行評議法,其中包括實行公開評議與匿名評議。在科研成果評價中,如果單純采用同行評議的定性評議方法,受成果價值的潛在性、模糊性,評議專家知識結構、學術視野、學術偏好、人情關系等因素的干擾,容易導致評價標準的自由度過大,給主評人人為地拔高或貶低某一成果帶來方便,而導致評價失去科學性。同時,科研成果評價是一種主觀評價,如果只通過成果發表的刊物級別、是否是專著,還是編著等簡單劃分來確定成果的價值,也不夠科學。因此采用定量評估和定性評估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分解價值的指標并量化,設定可比的分項指標量、詳細的定量標準,消除或削弱評價中的主觀因素的干擾,使同行評議能在更規范、更清晰的條件下運作,可以盡量減少評估誤差,促使科學研究成果評價更科學、客觀、準確。
2.同類相比原則。
科研成果價值的多樣性決定了對特殊的知識內容、價值、功能,用同一標準判斷很難確認其特殊價值,因此,對科研成果的評價必須分類進行。可按學科內容、形式、研究方向分類,對同類科研成果采用相同的標準進行評價,這樣才會相對公平,分類越細,可比性就越強,標準越易確定,評價結果越準確、公正。
3.排除偏見,容許異議。
在評價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因主評人的學術道德、學派、與被評人之間的恩怨而導致的偏見,可能造成對成果價值的放大、縮小、虛夸、否定,也是科研管理機構在組織評審專家時必須關注的問題。由于評價的復雜性、主觀性、主評人所處環境及心理因素的干擾,為避免偏差,應允許在一定時間內對評價結果提出異議,當出現異議時要重視異議,這樣有利于增強評價的準確性、科學性,克服評價的主觀偏向性。
(四)抓好項目申報評審工作
項目研究是產生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條件,沒有項目經費的支持與資助,大量的實地調研與資料查詢研究很難開展,高水平的成果亦很難產生。因此,在立項支持方面要盡量評出優秀的項目申請書,選出優秀的項目研究人員,將有限的資源配置給最優秀的項目,這樣才能為以后產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打下良好基礎。一些限額申報的項目,經常要經過層層評審,在層層評審過程中排序結果受人為因素的影響嚴重,尤其是在標準模糊的情況下,某人與學校學術委員會的成員或領導關系好,或者評審人員本身就是項目申請人,評審排序自然靠前,這樣的排序不是依靠項目的研究意義取得的,自然不能選出優秀的項目立項。因此,在項目書評審中應采用匿名評審的形式,盡量減少非學術因素對項目評審的干擾,真正讓高水平項目脫穎而出。很多高校在成果認定中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等匿名評審產生的項目給予較高的評價,就是因為評審相對公平,評出的項目不是靠人為因素產生的,而是靠項目申報書自身的質量取得的。
參考文獻:
[1]任全娥.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主體研究[J].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09(2).
學術期刊論文范文6
>> 數據管護生命周期視角下科研過程風險管理方略 WBLL視角下大學英語學習研究現狀:基于對期刊論文的分析 燃料乙醇生命周期成本模型及分析 企業生命周期視角下財務戰略選擇分析 生命周期清單分析的數據質量評價 生命周期理論文獻綜述 期刊論文評價研究 教育游戲期刊論文內容的分析研究 中國作者北極國際核心期刊論文調研分析 西安工程大學期刊論文計量分析 項目生命周期分析 “產品生命周期-財務戰略”模型的改進及其系統視角 基于財務數據視角的企業生命周期判定 嵌入科研工作流與數據生命周期的數據素養能力研究 學術期刊論文摘要研究的新視角 生命周期視角下大學生創業能力提升策略 生命周期視角下稅收優惠對創新能力的影響 我國社會學期刊論文數據引用行為研究 基于客戶生命周期的ACSI模型修正及實證分析 面向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的項目管理集成模型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15-06-22.
[8]SEGLEN P.Why the impact factor of journals should not be used for evaluating research[J].British Medical Journal,Education,2007,314(7079):497.
[9]PECK S.Science suffers when getting a grant becomes the goal[J].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8,55(7):42.
[10]HEIDORN P B.Shedding light on the dark data in the long tail of science[J].Library Trends,2008,57(2):280-299.
[11]REFINETTI R,CORNRLISSEN G,HALBERG F.Procedures for numerical analysis of circadian rhythms[J].Biological Rhythm Research,2007,38(4):275-325.
[12]丹.數據論文:數據集獨立出版與共享模式研究[J].情報資料工作,2015,(5):95-98.
[13]YOUNG N S,IOANNIDIS J P,AIUBAYDLI O,et al.Why current publication practices may distort science[J].PLoS Medicine,2008,5(10):1418-1422.
[14]楊滟,孫建軍.基于生命周期管理的科學長尾數據管護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6,(4):45-50.
[15]DCC Curation Lifecycle Model[EB/OL].http:∥dcc.ac.uk/resoutces/curation-lifecycle-model,2015-04-05.
[16]DCC.What is digital curation?[EB/OL].http:∥doc.ac.uk/digital-curation/what-digital-curation,2013-08-11.
[17]Laughton P.OAIS functional model conformance test:a proposed measurement[J].Program:electron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s,2012,46(3):308-320.
[18]Caplan P.DAITSS,an OAIS-based preservation repository[C]∥Proceedings of the 2010 Roadmap for Digital Preservation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 Workshop,ACM,2010,17.
[19]LaPlant L,Zwaard K.A holistic approach for establishing content authenticity and maintaining content integrity in a large OAIS repository[C]∥Archiving Conference on Society for Ima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1):109-113.
[20]Wallis J C.Moving archival practices upstream: an exploration of the life cycle of ecological sensing data in collaborative field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uration,2008,3(1):11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