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計算機基礎與設計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計算機基礎與設計范文1
關鍵詞:B/S模式;網上考試;自動評分
中圖分類號:TP311.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2) 02-0000-02
"Computer Based" Online Examination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Yin Da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Guiyang550014,China)
Abstract:The paper mainly introduce the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high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omputer on-line exam system based on B/S model,especially talk about the key ways about system function model partition,test paper creation and Auto-grade。
Keywords:B/S mode;On-line examination;Auto-grade
一、前言
作為以培養“高級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高職院校,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是高職教育的主要方向。從目前來看,一些高職院校在教育模式上仍沿用傳統模式,培養的學生既達不到本科理論水平,又缺乏社會需要的動手實踐能力,因此如何適應高職學生學習特點,符合高職教學特色,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研究的問題。因此本文對高職院校所有專業的公共基礎課程《計算機基礎》考試模式改革進行了探討,分析設計并實現了一個基于B/S模式下的高職計算機基礎網上考試系統。
二、系統分析
我院現有的《計算機基礎》考試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采用筆試方式不能體現高職特點
由于采用傳統的筆試方式作為《計算機基礎》的考核方式,造成有的學生不注重實踐操作,僅靠筆試“一錘定音”,脫離了高職教育的本質。
(二)教師的出題量及度不統一
由于《計算機基礎》是所有專業的公共基礎課程,所以每年開設班級多,上課教師多,這樣造成不同班級的授課教師會根據本班學生學習程度進行試卷制定,題量及難易程度不一致。
(三)教務工作量大
由于考試班級多,也給教務部門帶來很大的壓力,每次考場的設置、試卷的印刷、監考人員的安排以及試卷的回收等都給教務工作增加了一定工作量、帶來一定的難度。
(四)教師評閱量大且存有不公平因素
由于考試學生多,教師的評閱量非常大,在評卷過程也會由于某些原因造成評卷的不公平性。
因此開發設計一個計算機基礎網上考試系統,對我院的基礎教學具有節約資源、實現考試形式靈活性、考核評閱標準化、公正性,以及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三、系統設計與實現
(一)系統開發相關技術
1.B/S(Browse/Server)模式。瀏覽器和服務器模式,是一種全新的軟件體系結構。由瀏覽器、web服務器和數據庫服務器構成。客戶端僅需要一個瀏覽器就能調用web服務器的應用程序,并對數據庫進行操作,完成相應數據處理,從而實現了“零客戶端”方式,減輕了系統維護與升級的成本和工作量。
。是建立在公共語言運行時(CLR)上的應用程序框架,它用來在服務器端構建功能強大的web應用程序,是一種服務器Web應用開發技術。它是.NET框架的一部分,可使用、C#、J#等語言來編寫頁面。它與微軟以往的服務端開發技術相比,具有更高的開發效率、更強的應用功能、更快的執行速度、更容易配置管理和更高的安全性等特點。
3.VBA。VBA(Visual Basic Application)是微軟推出的面向對象的可視化編程軟件開發平臺,是一種Visual Basic的一種宏語言,專門用于Office的各應用程序。它將Microsoft Office中的每一個應用程序都看成一個對象,每個應用程序都由各自的Application對象代表。它是一種自動化語言,可以使常用的程序自動化,可以創建自定義的解決方案。[1]
(二)系統功能模塊劃分。根據調查分析,我院計算機基礎網上考試系統由用戶登錄模塊、考試管理模塊、試題系統管理模塊、
自動閱卷模塊、統計模塊構成。
具體說明如下:
1.用戶登錄模塊。該模塊主要驗證數據庫連接是否成功、用戶身份是否合法,并獲取用戶權限類型。
2.系統管理模塊。該模塊主要進行用戶的添加、修改及刪除,并進行相應權限設置;進行考試基本信息設置;系統日常維護,如系統備份、殺毒處理。
3.考試管理模塊。該模塊主要包括考場管理和監考管理、試卷的回收管理。考場管理由管理員根據教務安排進行考試班級、考試時間、考試人數及機房設置。監考管理由管理員和教師對考試人員進行全程監控,包括在線管理,斷線管理、異常情況處理等。試卷的回收管理主要實現當考試(自主交卷和強制交卷)結束后,系統自動生成考生的答題試卷并加密保存。
4.試題系統管理模塊。該模塊由題庫管理模塊和試卷生成模塊構成。題庫管理模塊提供添加、修改以及刪除試題等管理功能。試卷生成模塊是由教師根據情況,選擇試題類型、題量多少、難易程度后,系統隨機從題庫中選擇試題生成試卷并顯示在考生界面。
5.自動閱卷模塊。該模塊主要是完成主客觀題的閱卷評分。對于客觀題,當考生考試結束后,系統自動將學生答題信息與試題庫中的正確答案逐一對比,自動計分。對于主觀題,系統按主觀題目要求對考生操作進行評分計分。
6.統計模塊。該模塊主要是完成統計功能,提供學生成績及格率、各分數段、不及格率的統計。試卷分析功能,提供對學生試卷各題的分析功能。
7.成績管理模塊。該模塊主要完成對學生平時成績錄入的管理及提供成績查詢功能。
(三)數據表設計
根據分析設計,本考試系統中涉及8張表,包括用戶信息表、教師信息表、學生信息表、客觀題表、主觀題表、考生試卷表、考生成績表、考場信息表等表。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只例舉主客觀表。
表1 客觀題試題表
字段名稱 數據類型 約束說明 含義
KquestID bigint(8) key,not null 試題編號
QuestTitle nvarchar(1000) not null 題目內容
Aption nvarchar(50) not null A選項答案
BAption nvarchar(50) not null B選項答案
CAption nvarchar(50) not null C選項答案
DAption nvarchar(50) not null D選項答案
Answer Char(1) Not null 答案
Diffcoefficient Char(1) not null 難度系數 0:簡單 1:中 2:難
Inputtime Datetime(8) Not null 出題時間
Teacherid Char(6) 外鍵 教師編號
表2 主觀題試題表
字段名稱 數據類型 約束說明 含義
MquestID int(8) key,not null 試題編號
Require nvarchar(1000) not null 題目要求
Substance nvarchar(1000) not null 題目內容
Lb Char(1) not null 1:word 操作 2:execle操作
3.window操作
4.打字測試
Diffcoefficient Char(1) not null 難度系數 0:簡單 1:中 2:難
Inputtime Datetime(8) Not null 出題時間
Teacherid Char(6) 外鍵 教師編號
(四)系統實現關鍵技術
1.試卷的自動生成。試卷的自動生成是網上考試系統的關鍵部分之一。本系統采用的是隨機生成算法,考試前由教師設定相關參數,包括試卷題型、試題數量及分值,難度系數等,然后由系統根據參數,分別對主觀題和客觀題隨機進行抽取組成試卷,在抽取過程中要保證隨機序號不能重復,試卷生成后進入計時控制部分。
2.試卷的自動評卷。自動閱卷是整個系統中最關鍵,也是難度最大的一部分。
對于客觀題的評判,由系統自動將考生答題信息與標準答案進行對比,根據比對情況自動評分,實現較為容易。
對于主觀題,所涉及的題型較多,有打字題、WINDOWS操作題、WORD操作題、EXCEL操作題、PowerPoint操作題等。對于打字題,可根據考生輸入的文字與原文一一對照,按評分標準進行計分。WINDOWS操作題則可以通過搜索考生目錄,檢查和判斷由某項操作結果所要求的文件或文件夾是否存在來實現。難點是對Office操作題的評判,特別是Word和Excel的操作處理,考核知識點多且復雜,在此我們的評分思路是采用面向對象的技術,利用Office 2000文檔自帶“對象庫”,利用VBA編程實現。通過VBA提供的訪問Office文檔接口,利用其中包含的函數和對象,使用VBA編程對文檔中各對象的屬性和狀態進行識別和讀取,再與試題要求進行對比后自動評分。一般思路是從上層對象起,經過若干層次,以待查的目標為最后一層子對象,獲取相應屬性的值,作為評分的標準。[2][3]
四、總結
隨著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發展,以網絡技術為支撐的現代計算機應用,已經具備較大的規模并相當普及。作為對傳統考試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利用計算機技術實現無紙化考試,取代傳統紙和筆的考試方式,必將大大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提高教學效率,并更能體現出高效、公平、合理的優點。
參考文獻:
[1]http://baike.省略/view/679018.htm
計算機基礎與設計范文2
關鍵詞:大學計算機基礎;網絡教學平臺;Justep X5
中圖分類號:TP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3) 18-0000-01
《大學計算機基礎》是一門計算機公共基礎課,授課對像是全校各專業的大一學生。學生通過學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可以掌握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并能熟練使用計算機的各種基本操作及OFFICE辦公系列軟件。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在課堂上講授,學生在課堂上學習,而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得,教師也不能完全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效果。而大學計算機基礎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這就要求學生要增加上機練習的時間。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我校建立了《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網站。該網站是一種很好的課堂教學的輔助工具,學生除了在課堂上學習之外,課后隨時可以借助于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網站進行進一步的學習,這樣可以彌補課堂上沒聽懂或沒練會的不足。學生通過該平臺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同時還可以在線進行測試并和教師進行互動交流。
一、系統需求分析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網站是教學的輔助平臺。該網站主要是讓更多的學生能夠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學生通過使用該平臺可以提高自身的學習興趣及效率,彌補課堂上的不足。根據本課程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掌握程度,經過了反復地論證,最終確定了課程網站的設計方案。系統的角色分為三種:學生、教師和管理員。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權限,可以用來訪問不同的內容。
二、總體設計
(一)系統功能結構圖
本課程網站從權限角度來分,主要分為三大模塊,分別為管理員模塊、教師模塊、學生模塊。每個模塊就是一個角色,系統功能圖就給出了系統每個角色能夠完成的功能,可以執行的操作。如圖1所示。
圖1 系統功能結構圖
(二)網站各功能模塊
本課程教學網站主要是針對大學一年級的學生,由于這些學生計算機操作能力相對比較弱、自學能力相對也較差。所以課程網站在設計時主要考慮學習的實用性及所面向的對象群體。基于此,該網站前臺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塊:課程概括、課程建設、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課外知識拓展、在線測試。
課程概括模塊主要包括課程簡介、教學目標、教學方法。
課程建設模塊主要包括主講教師簡介、師資隊伍介紹、教材建設。
理論教學模塊主要包括教學大綱、教學課件、教學錄像、資料下載。
實踐教學模塊主要包括實驗大綱、實驗指導、實驗素材、資料下載。
課外知識拓展包括計算機常見問題的解決。
在線測試模塊主要是學生答題的模塊,可以答題,然后查看成績及答案。
三、網站系統設計
(一)數據庫設計
根據課程網站的需求,本次設計選擇用Mysql數據庫系統進行設計,通過它可以實現在模塊之間使用對象進行數據傳遞和負責操作數據庫,可以簡化三層體系架構的搭建。數據訪問層要訪問數據字段,業務邏輯層得到數據。
在網站系統分析的基礎上,分析數據庫中各實體的聯系,形成了各實體之間的ER圖,從而轉換成關系數據模型,分別為學生、教師、管理員。
學生(學號,密碼,姓名,班級,聯系方式,通過審核)
教師(教師號,密碼,姓名,職稱,聯系方式,是否通過審核)
管理員(編號,密碼,姓名,單位,聯系方式,電子郵件)
其中帶有下劃線的為主鍵。
(二)詳細設計
1.主界面設計
登錄界面由用戶輸入用戶名和密碼,完畢后點擊登錄按鈕,后臺對用戶信息進行判斷,無誤即可跳轉到相應用戶的操作頁面。登錄界面如圖2所示。
圖2 用戶登錄界面
2.學生界面的設計
學生角色菜單項包括課程概括、課程建設、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課外知識拓展、在線測試(在線測試)。但是學生只能進行瀏覽,不能進行寫操作。學生登錄后的主界面如圖3所示。
圖3 學生登錄的主界面
3.教師界面的設計
教師角色的菜單項包括課程概括、課程建設、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課外知識拓展、在線測試(上傳自測題)。教師可以在后臺添加、刪除、修改內容。如圖4所示。
圖4 教師登錄的主界面
四、結束語
基于B/S結構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網站可以滿足學生課后學習的需求,能夠較好地解決課程所受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課程的知識點。利用本課程教學網站,學生可以提高學習興趣和計算機操作技能,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以教師為輔”的教學模式,這也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一種學習方式。
參考文獻:
[1]張志明,陳炎龍.計算機基礎課程網站設計與實現[J].福建電腦,2011:106-107.
[2]白淑紅.淺析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J].福建電腦,2011:198-199.
計算機基礎與設計范文3
關鍵詞:綜合性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設計;專業需求
一、計算機基礎教學總的目標
三十年來,我們綜合性大學的計算機基礎教育從沒有到開設、由點到面,從僅僅面向少數理工科開設,逐漸發展到成為非計算機專業都必須要普遍開設的必修課程,進行面向全體大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教育。在綜合性大學中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占全部學生數量的95%左右,因此面向這樣一個龐大的學生群體,怎樣培養他們的計算機素質,怎樣讓他們了解最基本的計算機知識是至關重要的。現代綜合性大學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是為所有非計算機專業學生提供的計算機相關知識、動手能力與應用素質方面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掌握并使用計算機、進行網絡檢索及其他相關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進行分析問題,提高學生的計算機素質。
二、綜合性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現狀
(一)大學一年級新生入學時計算機基礎差異較大
有少數學生在高中時代已經熟練掌握計算機基本技能,自己擁有電腦的學生都具有不同的網絡檢索能力和簡單的程序設計能力。而有的學生甚至連電腦什么樣都沒見過。學生的計算機了解程度差別很大。特別是智能手機的出現和應用,我們的生活和網絡已經緊密聯系在一起了。有的學生使用智能手機網絡很熟。有的學生沒有使用智能手機,在遠離網絡,學生的計算機水平會呈現出更大的差異。這些年來,我們針對學生基礎差異大的情況,在國內高校中率先進行計算機基礎分級教學。
(二)計算機基礎課程設計單一,與專業需求結合不緊密
以往的計算機基礎課程通常是辦公自動化(Windows簡介、計算機發展史、網絡簡介、Word、Powerpoint、Excel)等內容。近些年來,我們對文理科學生計算機基礎課程進行了改革。即文科、理科分別開設不同的課程。所學內容與專業需求結合有一定改善。課程設置如表1。
隨計算機的應用不斷向縱深發展,綜合性大學各個專業對計算機的應用更趨于專業化。如我校學科門類齊全,共設有31個教學院部,擁有涵蓋哲、法、經、教、史、文、理、工、管、農、藝11個學科門類的本科專業78個。因此,計算機基礎課沒有和學院的特點進行需求結合、更沒有做到與學生專業的需求進行結合那將會出現無的放矢的狀態。計算機基礎教學必須與學生專業需求緊密結合,才能發揮它的應有作用,才能展現它的強大生命力。
三、綜合性大學新型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與設計
以專業需求為導向,建立全新的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綜合性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與設計應該使計算機基礎教學更加貼近專業的需求。如藝術、建筑、經濟等專業對計算機基礎知識要求差別很大。所以,計算機基礎課程要針對文科理科課程的不同有區別的對待,更要根據不同的各個學科以及專業的不同制定不一樣的教學計劃。有些工科專業工程性比較強的專業涉及到的科學計算較多,有些藝術類專業會比較注重多媒體圖像的處理等。針對不同專業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應該包括該專業特點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我們將在計算機基礎課程中,針對不同專業開設與專業需求緊密聯系的課程。更加細化教學計劃,更加貼近專業,突出課程內容的實用性。
例如電子工程、物理、數學等專業中,側重于過程控制設計、數學建模、算法分析設計等基礎知識的介紹,以及相關的程序設計方法。實現檢測儀表、過程控制儀表及計算機控制系統等過程控制。為掌握算法開發及設計、數據的可視化、數據分析工具軟件以及交互式環境數值和計算的計算語言打下基礎;對于機械、建筑、集成電路等專業側重計算機輔助CAD、CAM、OLID、WORK等二維、三維制圖等工具軟件的介紹。在專業實踐中將制圖的繁重工作交給計算機完成。對于農學、化學、制藥、生物專業側重程序設計能力培養,使學生掌握程序設計方法解決專業學習中的試驗過程、結果求證的編程問題;對于經濟、統計、會計等專業要側重數據庫程序設計、數據的排序檢索、數據統計分析、數據圖表可視化等方面的教學;對于法學、哲學、管理等專業要側重于信息管理系統、信息檢索、網絡檢索能力的培養;對于藝術、教育、文史類的專業要側重于藝術設計、多媒體、平面設計、環藝設計、視頻制作等方面的培養。
基于以上的課程設計,針對各專業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按照重視基礎、加強實踐,重點突出專業應用能力的基本原則建立了新型計算機基礎課程實用大綱。如表2。
四、采用全方位、多渠道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
以專業需求為導向,建立全新的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之后,對教師的知識更新和充實是面臨的實際問題。教師不但要精通計算機知識還要對學生的專業需求深入了解。教師在花時間和精力做到上述要求基礎上,還應該借助相應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完成教學工作。充分利用電子商務、網絡課程教學、數字化校園、數字化圖書館、數字化教學等資源。開放實驗室,更新教學手段和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變被動學習為積極自覺參與學習,提高主動學習的能動性,這樣就會形成一個良好學習氛圍。應用計算機為基本工具切實解決專業學習問題,使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共同得到提高,取得雙贏的學習效果。
(一)利用Internet教學平臺
網絡的應用給計算機基礎教學提供了非常好的平臺。計算機的教學中操作的不足可以在Internet中得到極大的補充。本課程的網站上傳相應的講義、實驗指導書、網絡課程,還包含自學需要的素材庫、試題庫,以及考試系統等豐富的教學資源和軟件,滿足了各專業各種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二)開放計算機實驗室
計算機基礎課程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計算機知識與動手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在絕大程度上依賴于上機實踐。因此開放實驗室、開放校園網是實現新型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的關鍵環節。
(三)學生助課形式
學生對自己的專業需求最清楚,如何將所學計算機基礎知識應用到本專業中解決實際問題學生更能切合實際。這樣,在課堂教學環節或實驗課教學環節教師可以有重點、有代表性地安排學生介紹自己利用計算機知識解決專業問題的小成果。進行示范,起到由點帶面的效果,會大大促進學生的創造性和積極性。
計算機基礎與設計范文4
【關鍵詞】任務驅動;教學設計;計算機基礎課程教改;雙主體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009―8097 (2008) 12―0118―04
我國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始于20世紀80年代,并于90年代被逐步納入學校基礎課的范疇來進行管理和建設。進入21世紀,計算機基礎教學乃至整個高等教育發生了許多變化,以有效培養當代大學生創造精神,創新能力與合作精神為主要目的是面向21世紀的大學教改新方向,也是高校樹立與時展、現實社會變革相適應的教育觀念的核心。
而傳統的教學模式設計,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老師教學滿堂灌,學生缺乏主觀能動性,自主學習能力沒有得到鍛煉。就計算機基礎教學而言,傳統的學習方法對于一些有一定難度的計算機基礎課程,學生難以消化或認為在他們的實際生活沒有得到應用,普遍有畏難和厭倦情緒。要培養創新人才,首先要教師進行創新的教學模式設計。
華南師范大學近年開始對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基礎(即計算機公共基礎課)教學進行全面改革,提出計算機“三層次”教育,并重點加強計算機實際應用能力和專業領域應用能力培養。為此,在教改實施中所有教學資源、教材都是以任務(案例)方式呈現,將信息技術和課程完美地進行了整合,在教學方案中強調用任務驅動模式設計教學過程。筆者在近年來運用該方法進行了教學嘗試,明顯提高了學生計算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思維,取得了教改預期效果。
一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設計理論基礎
“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奧貝蘇爾的“學與教”理論和建構主義“學與教”理論兩者相結合(以下簡稱雙主體理論)的教學設計方法[1]。它將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理念,轉變為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專業知識領域相結合創設一個學生都感興趣的任務,實現有意義的教學。教師提供多層次輔助教學資源、驅動學生思維。學生認識到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后,激發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課堂的點撥,課外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自行組織合作學習,最終完成任務。形成多維、互動式的“(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相結合”的教學設計理念。
計算機的課程學習是當代大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課程。由于計算機課程是一門操作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如何加強學生實踐能力教學,提高應用能力水平,是計算機課程教育的難點。因此,本文中提出以“任務驅動”教學法進行教學是提高計算機應用能力最好的方法之一。通過任務方式不僅是學生學習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能力,而且將知識點合理融入任務之中,真正促使學生提高實際能力。
二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設計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設計以任務為核心,建立學習“定向點”,然后圍繞這個“定向點”,通過設計“學習情景”、“學習資源”、“學習策略”、“認知工具”、“管理和幫助”而展開,他們共同服務于由教學目標、學習者、學習內容而決定的學習任務這一核心 [2]。“任務驅動”教學設計模式如圖所示:
1學生特征分析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設計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任務的主動建構者。對學生的分析,有利于教師設計適合學生能力與知識水平的學習問題,提供適合的幫助和指導,設計適合學生個性和專業知識水平的任務與學習資源。對學生的分析可以使用調查問卷、摸底考試、調查以往相關課程成績和與該專業授課老師進行溝通,了解需求等方法實現。
2設計學習任務
雙主體理論所闡述的學習就是基于真實問題情景下的探索、學習過程,就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設計中的任務構成了雙主題理論學習的核心,以任務驅動學習,以任務幫助學生進行知識與能力的遷移。
設計學習任務是整個雙主體教學設計模式的核心和重點,它為學習者提供了明確目標、任務。建構學習任務時,要充分考慮如下原則:
(1)任務要涵蓋教學目標所定義的知識,只能更復雜,不能更簡單。
(2)要設計非良構任務。非良構任務具有無顯示目標和限制條件;有多種解決方法和批判標準;問題的概念理論基礎的必要性及其組織具有不確定性等特征。
(3)設計任務要符合學習者的特征,超越學習者的知識能力不能太多。
(4)要設計開放式,能夠多元解決問題的任務。解決任務的目的不是期望學生一定就能給出完美的答案,而是鼓勵學生參與,使其了解計算機應用和自身專業結合的綜合性應用 [3]。
3 任務分解
計算機基礎課程往往是一門綜合課程,一個任務都代表著連續性的復雜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自頂向下分解任務的分析方法,幫助學習者從宏觀到細節對所學知識進行全方面的認識。針對子任務案例的提出和信息資源有助于任務的簡化和可行性方案的提出;認知工具幫助學習者解釋和把握任務的各個方面;自主學習策略可以為學生提供可供選擇的任務解決模式;幫助和管理是在任務解決過程中對難點和重點環節實施的幫助與指導。必要時,還要設計如何施加人格影響,以消除因挫折而出現的泄氣情緒。
在此環節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注意把握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信息技術如何與課程完美的整合,教師如何從舞臺的主角變成幕后的導演,都集中體現在這一環節中的學習情景、資源和自主學習策略的綜合設計以及提供豐富的認知工具中。
4 學習情景設計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設計中的學習情景要求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下進行學習,減少知識與解決問題之間的差距,強調知識的遷移能力的培養。因此,對于教學中的知識點還原現實生活,為學生提供一個完整、真實的任務背景。以此為支撐物啟動教學,恢復其生動性和豐富性,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和興趣,達到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目的。
5 學習資源設計
為了了解任務的背景與含義、提出任務的假設,建構自己的任務模式和了解任務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教師需要準備學習者學習必要的預備知識。因此在子任務的教學設計中,需要詳細考慮學生要完成任務需要哪些學習資源(包括文本、圖形、聲音、視頻和動畫等以及引導學生通過Internet上獲取資源),使得學生自主學習、任務建構能在大量信息的基礎之上進行。在資源的準備過程中注意避免信息污染。因此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建立有效的信息資源系統,提供引導學生有效查詢資源的方法。
6 提供認知工具
認知工具是支持、指引擴充使用者思維過程的心智模式和設備。在信息技術學習環境中,主要是指與通信網絡相結合的廣義上的計算機工具,用于幫助和促進認知過程。學習者可以利用它來進行信息與資源的獲取,任務的建構,創新地制作等。教師可以用其來形象地表征某些知識點,幫助學習者更好地學習(例如視頻工具);或者通過認知工具自動實現某些低層任務或代替做一些任務來減輕某些認知活動的難度(如flas)。認知工具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綜合思維中起著重要作用。常用的認知工具有:知識建模工具、績效支持工具、信息搜索工具、協同工作工具、管理與評價工具等。
7 自主學習策略設計
自主學習策略是指為了支持和促進學生有效學習而安排學習環境中各個元素的模式和方法,其核心是要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反映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常見的自主學習策略有:建模策略、教練策略、反思策略、啟發式策略、自我反饋式策略、探索式策略、協同策略、拋錨式策略、隨機進入策略等。
8 總結和強化練習
適時地總結可有效的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系統化。但總結不宜過細,應為知識體系串講,簡明扼要,避免限制學生思維。例如,課前占用幾分鐘對實驗中遇到的典型問題的講解,優秀習作的展示,達到自我教育目的。
9 評價
評價意味著根據某些標準對學習者進行鑒定或價值判斷。評價通常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在某項教學活動中,為了能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的要求,取得更佳的效果而不斷進行的評價。它能了解階段教學的結果和學生學習的進展情況、存在問題,因而可據此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工作。形成性評價在教學過程中用得最多,但對于由學生自我建構的學習很難進行統一的客觀評價。以“任務驅動”的教學設計模式比較贊同通過學生實際完成的任務去檢驗學生學習結果的優劣。
總結性評價又稱事后評價,一般是在教學活動告一段落后,為了檢驗教學活動的最終效果而進行的評價。學期末進行的各科考試、考核都屬于這種評價。其目的是檢驗學生的學業是否最終達到了各科教學目標的要求。總結性評價重視的是結果,借以對被評價者作出全面鑒定,區分出等級并對整個教學活動的效果作出評定。
教學過程中形成的評價主要是形成性評價,對于提高教學質量來說,重視形成性評價比重視總結性評價更有實際意義。
三 “任務驅動”教學實踐案例
在教授《photoshop圖像處理》課程,筆者對學生應用計算機水平和對課程的要求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調查結果如表1、2所示。得出美術學院的學生特征:本身專業和該課程結合緊密,學生對該課程學習熱情非常高,對課程知識需求非常迫切。但由于地區差別,應用水平參差不齊,只有個別同學能熟練運用photoshop進行平面圖形設計。
針對學生特征進行分析后,在上課之初,先給出歷屆學生的優秀作品給學生們開拓視野,讓他們對學習這門課程能完成的特效有了進一步感性認識后,提出學習任務:4―8人為一組自由組隊,團結協作,做一個平面圖形的綜合設計并進行展示。學生們看到了任務和自身專業知識結合點乃至對專業技能的提高的重要性,也充分感知課程中自己角色轉變(從被動吸收者轉變為學習的主動建構者),學習欲望被激發出來。在學習任務設計中,教師注意了把握主導的原則,設計的學習任務創作空間比較大,允許同學進行多元解決,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提出學任務后,針對學生普遍計算機應用能力較弱的情況,對分解的子任務由淺到深進行學習情景、認知工具、自主學習策略和學習資源的設計。在學習情景設計中,教師要求學生的任務合作小組要有一個獨特的組名,為日后設計小組海報打下基礎,該學習情景為學生提供一個完整、真實的任務背景,且非常具有生動性和創新思維,學生的學習從一開始就處在思維活躍期。前期的教學子任務比較簡單,如簡單地為一幅卡通圖加背景和為圖形元素填色(把photoshop簡單畫筆工具、填充工具等簡單工具的應用的知識點融入子任務中),可以使用啟發式策略、探索式策略、拋錨式策略等進行各知識點的講授。等學生對知識已經有一定地的把握后,逐步設計一些綜合性較強的子任務,例如個人名片設計和小組海報設計等。這個階段,學習資源的提供,自主學習策略的設計更為綜合和靈活多變。例如,不同階段收集優秀或特色案例資源進行點評;引入時尚元素進入課堂教學:在實驗課程中進行小組內矢量LOGO、海報制作PK賽(公認優勝者的LOGO和制作優先應用展示封面中或在展示中起中心突出地位);或安排學生進行協作式學習,對下載的圖片應用濾鏡/通道/蒙板等不同效果的改造,互相對比,探討平面設計理念和綜合運用方法。充分運用各種認知工具(用視頻、flas等手段進行難點重點地展示,用bbs、討論區等手段組織同學們思考、答疑和開拓思路)。這些教學措施,一直在提醒學習者主動學習的主體地位,也培養了學習者的團結協作精神。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注重的是學生個人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高,對于這種教學模式設計的形成性評價也應該反映雙主體教學模式多維性、互動性的特質。本中心計算機基礎課程形成性評價的設計過程中引入提出了多元評量方式,即評價的主體多元(包括學生和教師),對象多元(評價方式多樣,包含自評和互評環節)。如《photoshop圖像處理》中形成性評價引入了專題展示會方式,請每個小組成員以各種形式和創意進行任務展示。學生們或以上課演講、或以小品、或以專題報告會等形式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展示,其他同學和教師(雙主體)在下面共同參與評價。這種評價方式使得評價結果更為客觀,也使得學生在進行“任務驅動”教學中,一直感知自己學習主體地位。教師和學生的共同評價按一定比例給出一個評價值后,發回每一個小組,讓他們根據每個組員對網站建設的貢獻值(這時候在子任務完成過程中的PK賽的優勝者獲得優秀評價)進行自評。以這種方法得出的多元形成性評價是教學過程重要環節,也是體現學生創意和主體參與感的環節。
四 效果
本中心在教改過程中將任務驅動模式應用于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模式設計中,成績突出,效果顯著。學生作為學習的主要建構者,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體會是評價教改成果的最原始最直觀的信息。請看下面學生在學期結束時對課程和老師的評價感想:
“老師讓我們放心大膽的自己組隊,自己設計,自己設想,很大程度上培養了我們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充分挖掘了我們的潛力。在項目完成之前,我都沒有想到我們能夠做出這么好的一個項目。”
“這次的設計可以說是人生當中的第一次:開動了想象力,發揮了自主性,培養了團結協作,在充足的發展空間內拓展自我,受益匪淺!將理論與實際結合,將所學的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中去,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一直反復著跌倒與爬起的過程。但完成進行展示那一刻,真的很有成就感!”學期末的總結性評價也反應了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高,全班同學課程通過率100%,平均分達到83.91分。表3顯示了成績情況。
從上表成績對課程掌握的客觀評價和課程結束學生的主觀感想互相印證,顯示了同學們對課程滿意度不斷提高,對自己能力有了新的認識。
五 結束語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絕不僅僅是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過程,它必將伴隨教育、教學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換句話說,整合過程就是教育深化改革的過程。既然是教改,就必須有先進的理論作指導,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 [4]。華南師范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特別強調雙主體教學,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創建新型的、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雙主體教學結構。教師在進行課程整合的過程中,緊緊圍繞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這一實質來整合,密切關注教學系統四個要素(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設計,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發批評和爭論,促進計算機基礎課程教改乃至大學教育教改實施,與時俱進,為創新人才的培養盡一分綿力。
參考文獻
[1] 何克抗,林君芬,張文蘭.教學系統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7.
計算機基礎與設計范文5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基礎 考試系統 系統設計
1 引言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高校非計算機專業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必修課,考核內容包括計算機基礎理論,操作系統基本操作及常用辦公軟件的使用。考試形式一般包括人工出題、人工閱卷、成績評估和試卷分析。傳統考試模式造成教師工作量大,考核內容不全面。鑒于該門課程強調學生的上機操作能力和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傳統的考試形式已無法達到考核目的。因此,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考試方式進行改革,實現計算機考試信息化,對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質量的提高有重要的意義。通過開發計算機應用基礎考試系統,實現無紙化考試,可全面考核學生的計算機應用水平,提高考試工作效率,使考試更加公正、客觀。
2 需求分析
通過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考試系統進行需求分析,主要實現的功能有用戶管理、試題庫管理、試卷管理、自動組卷和評分等。系統采取管理員、教師和學生這三種權限對系統進行控制。管理員負責用戶信息的管理及試題庫的管理和維護。教師負責組卷管理、試題庫管理及考試過程管理。學生權限是登錄計算機應用基礎考試系統進行答卷考試。系統選用Visual Studio 2010,SQL Server 2008,C#開發語言,使系統更具有靈活性、安全性和易用性。考試系統應具有友好的用戶界面,使用戶與系統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
3 系統設計
3.1 系統框架結構
根據以上計算機應用基礎考試系統的需求分析,得出系統的總體結構如圖1所示。
3.2 數據庫設計
在考試系統的數據庫設計中,先要對系統分析得到的數據字典中的數據存儲進行分析,分析各數據存儲之間的關系,然后才能得到系統的關系模式。本系統采用E-R圖來進行數據結構的分析。如管理員E-R圖,如圖2所示。
根據設計好的E-R圖在數據庫中創建各表,包括管理員信息表、學生信息表、教師信息表、考試成績信息表和試題信息表。管理員信息表包括系統編號、管理員登錄賬號、管理員姓名、管理員登錄密碼;學生信息表主要包括學生的學號、姓名、性別及登錄密碼;教師信息表包括教師編號、教師姓名、教師登錄密碼;學生成績表中包含學生的學號、姓名及考試成績;試題信息表包括系統編號、試題題目和試題答案。
4 系統實現
本文以登錄模塊的實現為例,登錄界面提供所有用戶的登錄(包括學生、教師、管理員),該模塊采用了驗證碼技術,該技術通過Random類實現。Random類中最常用的是Random.Next方法。Random.Next方法主要用于返回一指定范圍內的隨機數。登錄界面:三個textbox控件用于輸入用戶名、密碼和驗證碼;一個dropdownlist控件用于選擇登錄身份;image控件用于顯示驗證碼;兩個button控件用于登錄和取消。
5 總結
本文從系統登錄模塊、管理員模塊、教師模塊和學生模塊等方面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考試系統進行總體設計,為計算機應用基礎考試系統的實現提供解決方案,一個完善的考試系統不僅要有友好的界面,操作簡便,更重要的是具備良好的后臺管理模塊,完善的后臺管理模塊可以使計算機應用基礎考試系統變得更加靈活和易維護。在今后的研究中將進一步完善計算機應用基礎考試系統,使系統更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
參考文獻
[1]陳傳明,鄭孝遙.計算機基礎無紙化考試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計算機時代,2010(07).
[2]黃美瓊.基于B/S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考試系統設計[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年期),2012(02).
作者簡介
葉嬌(1988-),女。碩士研究生學歷。現為吉林動畫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應用。
計算機基礎與設計范文6
關鍵詞:實驗教學;;B/S;SQL SERVER2005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07-0068-02
Based on B/S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c Experiment Teaching System Design and Development
JIN Xia
(Aks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Aksu 843000,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a based on b/s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c course teaching system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experimental teaching process, USES the as a system of web development tools, for backend database programming language and SQLServer2005 as the background, including course learning, lab assignments, download upload data query, experiment test, performance and maintenance, and other functions of online learning.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campus network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alize th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provide a communication platform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 words:experimental teaching; ;B/S;SQL SERVER2005
1 概述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高職院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課,目前各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的模式無法為學生提供一個能夠充分進行實踐鍛煉的環境,通過設計計算機應用基礎實驗CAI系統可達到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一個網上實驗教學平臺,不但有利于教師信息、交流信息和共享信息,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強更實用的實踐鍛煉平臺。
2 系統架構
2.1 體系結構
本實驗系統采用基于B/S模式即客戶端、web服務器及數據庫Sql Server2005服務器的三層體系結構。具體系統結構圖如圖1所示:
圖1 系統結構圖
第一層客戶端,只要在系統中安裝有一種WWW瀏覽器軟件就可以滿足需要。瀏覽器作為用戶與整個系統的接口,用于顯示信息、輸入信息和發送請求等,實現交互功能。第二層web服務器,用來響應客戶端的請求,利用可以動態生成HTML代碼,并將結果嵌入其中,返回給客戶端的瀏覽器。第三層數據庫服務器,實現數據庫管理。當客戶端提交的請求包含數據庫的存取時,Web服務器便與數據庫服務器一起工作。
2.2 功能結構
本系統的用戶主要是管理員、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習的自、選擇權交給學生,而教師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只是作為組織者、指導者。他們身份不同所具備的功能和權限也不相同。網絡實驗系統主要用戶功能模塊包括以下三個。
2.2.1 系統管理員模塊
該模塊由“用戶管理”、“系統管理/維護”等子功能模塊組成。
1)“用戶管理”子功能模塊,實現增加教師及學生信息,管理和維護教師及學生基本信息等功能。
2)“系統管理與維護”子功能模塊,使系統管理員方便地管理和維護本輔助實驗教學系統。
2.2.2 學生模塊
“學生注冊/登錄”子模塊,學生申請注冊,經“信息認證單元”審核其信息后,可登錄到教師的輔助教學站點。
然后,通過子模塊“課程信息訪問”、“題目自測訪問”、“在線考試訪問”及“討論區訪問”,學生可瀏覽教師提供的課程基本信息、CAI教學課件等內容。
本系統創建的后臺支撐數據庫主要有Student_Tb、Chapterinfo_Tb、Experiment_Tb、Sycjd等數據表構成。
1)學生信息注冊表Student_tb
此表主要是存儲學生注冊的信息,包括id學生學號,xm學生姓名,sex學生性別,bjid學生所在班級編號,E-mai學生電子郵箱,mm學生登錄密碼,xb學生所在系名,zy學生所學專業,leval學生學歷層次。
2)課程信息表chapterinfo_tb
該表存儲了課程的課件和教案資料等信息,包括unitid課程具體章節號,unittopic課程章節標題,producter課程內容制作者,plandate課程內容時間,contenttype課程內容類型,contentpath課程資料存放路徑, chapterid課程章節內容編號,
3)課程實驗信息表experiment_tb
該表存儲了課程的實驗資料等信息,包括expid實驗序號,id教師工號,expitemname實驗項目名稱,expcontent實驗項目內容,expstate實驗狀態,unitid實驗項目所屬章節號,sourcepath實驗源文件存放路徑,samplepath實驗樣文存放路徑,matterpath實驗素材存放路徑,askpath實驗要求文件存放路徑,
2.3功能實現
2.3.1 用戶登錄
本系統設計了管理員、教師、學生三種登錄用戶身份,由三種身份通過系統主頁分別進入不同身份用戶的頁面。
對于學生在登錄時會有兩種情形:對于已經注冊的用戶,當輸入正確的學號和密碼后,可進入學生在線學習主頁。沒有注冊的學生不能進入本實驗系統網站,必須先注冊。而當學生注冊成功后,可點擊相應的鏈接直接進入學生在線學習主頁。
在頁面的訪問中,用到的技術是檢測用戶是否與服務器之間有對話(session),即Session("susername") = Trim(sdr.GetValue(1)),Session("id") = Trim(sdr.GetValue(0))該變量能將登錄的姓名和學號帶到網站的其他頁面,使得用戶在進入網站的其他頁面時不再需要學號和密碼驗證。
如果未注冊用戶,那么Session(” id”)就為空值,將無法使用系統提供的某些特定功能,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系統的安全性。
其驗證代碼如下:
Dim sqlSel As String = "select * from admin_tb where musername=@name and pwd=@pass"
If operdb.login(sqlSel, name, pass) Then
Session("musername") = name
Dim sql As String = "select * from admin_tb where musername= '" + Session("musername") + "'"
Dim sdr As SqlDataReader = operdb.getRow(sql)
Do While sdr.Read
Session("musername") = Trim(sdr.GetValue(1))
Session("qx") = Trim(sdr.GetValue(3))
Loop
系統登錄界面上有管理員登錄、學生登錄、學生注冊及教師登錄等導航信息,通過此界面可以實現學生登錄。
2.3.2 學生在線學習
學生正確登錄后,進入學生在線學習主頁。在主頁上學生可查看課件、實驗等內容。
課程實驗內容下載,實現將需完成的實驗的原文、實驗要求、實驗樣文及實驗素材由務器下載到學生機上。單擊下載實現實驗內容的下載,設置保存位置至學生本機上。
課程實驗上交,實現將學生完成的實驗上傳到服務器指定虛擬目錄上并存于數據庫內。
3 結束語
本文是基于采用B/S軟件體系架構設計的一個良好的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實驗教學系統,是為提高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實驗教學的質量而提出的。根據新疆某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實驗教學存在的種種問題,本文從不同用戶需求的角度出發設計了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實驗教學系統,最終實現將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各種瓶頸問題如課時少、實踐時間短、學生成績錄入統計等問題最小化。設計出依次從不同用戶角度出發滿足不同使用者的在線課堂、實驗操作及成績錄入查詢等功能的實驗系統。
參與文獻:
[1] 丁曉香.基于ASP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系統的開發與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7.
[2] 范振鈞.基于的在線考試系統設計與實現[D]. 長春:吉林大學,2006: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