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人性化護理模式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人性化護理模式范文1
1.1臨床資料選取
從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進行分娩的80例產婦,將其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觀察組產婦的年齡范圍是23至35歲,平均(27.4±3.5)歲,孕周為28至41周,平均(40.2±3.4)周;對照組產婦的年齡范圍是22至36歲,平均(27.5±3.7)歲,孕周為27至42周,平均(40.4±3.5)周。兩組產婦在一般臨床資料的對比上無明顯差異(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
組實行常規的護理,包括監測生命體征、觀察不良反應以及其他日常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行人性化護理,包括心理、生理、健康教育、日常生活護理、出院指導等方面。心理方面,由于大部分產婦是初次生產,難免會有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因此護理人員需要積極主動地和產婦進行交流溝通,了解其心理狀態,予以最大的支持和鼓勵。此外,和產婦家屬進行溝通,囑咐其以關懷的態度和適當方式幫助產婦消除不良情緒。生理護理和健康教育方面,在產婦進入產房或手術室后,護理人員要以親切的語調為其介紹相關設備和生產的過程,護理動作要麻利且輕柔,鼓勵其積極配合。產后需要密切監測產婦和新生兒的生命體征,協助產婦進食、補充分娩時消耗的體力。在產婦體力恢復之后,進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包括育嬰技巧和一些產后注意事項,健康教育也可邀請產婦家屬一起參與。在日常生活護理方面,注意為產婦提供人性化的醫療和住院環境,保持病房的安靜、整潔、舒適,注重產婦的隱私,為每個床位安置布簾。室內色調可以布置成暖色系,放置適宜的植物以緩解產婦焦慮、緊張的情緒,根據產婦的喜好播放適量的音樂。出院時,護理人員需要為產婦及其家屬講解一些育嬰知識,說明飲食等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項。保護產婦的隱私,尊重其需求和權益,協助其辦理出院手續。平時定期進行電話隨訪,消除產婦在育嬰方面的困擾
1.3統計學處理
本次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x-±s)的形式表示,組間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產婦的焦慮評分比較,觀察組的評分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產婦對護理的滿意度比較,觀察組的護理滿意率為97.5%,對照組的滿意率為85%,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
3討論
人性化護理模式范文2
【關鍵詞】 人本思想;人性化;普外科;護理
醫療護理實施人性化就是要求各醫護人員能夠真正尊重患者的生命價值、及人隱私與人格尊嚴等,創建一種有效的個性化、系統化的護理模式,以人道主義的精神對患者進行關心與護理。筆者根據多年的實踐護理工作,提出人性化護理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下文針對日常護理中所存在的各種問題,解析外科護理中實施人性化護理模式的意義。
1 人性化護理在外科護理中所體現的意義
護理屬于醫院服務的重要部分,是一種人對人的服務模式,優質的護理工作可以真正意義上體現出以人為本、充分為患者考慮的護理精神。每個患者都是獨立的個體,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醫療護理時,不但要看到“病”,還要看到“人”。普外科所收治的患者通常都是病情較危重、變化較快的,患者與其家屬都會不同程度的出現緊張、恐懼、焦慮、失望、悲觀等各種負面情緒,這些負面情緒多少都會對整體治療效果及術后恢復造成相對的影響。
所以,把人性化護理應用到外科護理中,以達到不同患者的不同層次的要求,如心理需求、生理需求與社會需求等各方面的要求,使其能夠安心、舒適地接受治療。
2 提升人性化普外科護理模式的應用
2.1 加強心理護理意識 當人在患病到醫院時,由于陌生的環境所造成的緊張、恐懼、焦慮、悲觀等各種心理壓力會很大。因此,心理護理是在尊重、關心病人的同時,進一步了解病人的內心,耐心地醫治病人心理與身體的病痛,對病人以真誠的關心與體貼,使病人能夠真正的對治療有信心,并積極配合治療,讓病人真正理解心理與身體健康同等重要,良好、健康的心態才是幫助機體康復的關鍵所在。有些普外科病人在進行手術之前,常會有恐懼、緊張、悲觀等心理壓力,對此,責任護士應主動與病人交談,分散注意力,并指導或提醒病人術前要注意的事項及調整心態,以消除病人的不良心理壓力,使其能夠保持良好心態去接受手術治療。
2.2 強化護士接診服務觀念 過去接診護士往往存在不重視自己的工作、對首次接診的服務意識不強等問題。首次接診護士的言行、動作不但對醫院及科室的形象有著關鍵性的影響,還會影響患者對醫院滿意度。因此,接診護士在首次接診患者時,必須做到熱情接待、真誠相對、面帶笑容、主動讓坐,讓患者能感受到真誠的關懷,以消除對醫院的陌生感,增強信任度,從而減少心理壓力。
2.3 構建良好的就醫環境 醫療環境的優劣程度對患者的診療效果有著關鍵性的影響。因此,營造一種具有人情味、體現家庭式的舒適、溫馨的醫療環境是很重要的。如病房要保持寬敞明亮、空氣新鮮、通風,床位干凈整潔,床單、被套等依病人的實際需求隨臟隨換。室外有良好的綠化園林,使病人能保持身心愉快。另外,護士對待患者應耐心熱情、舉止文雅、語言親切,給患者以放心、信任之感。總而言之,整潔、舒適的醫療環境不但對緩解患者緊張、悲觀、恐懼的心理壓力及減輕病痛有很大幫助,還對康復治療有很大的作用。
2.4 注重不同病人的差異性,人性化操作 病人是個特殊的弱勢群體,其心理與情感均相對比較脆弱,更需要安慰與關懷。因此,在進行各種治療操作時,應事先與患者說清,使其有心理準備,而且操作時的動作應準確、輕柔、熟練,盡量減輕患者的痛楚。對于一些久病需反復進行治療的、血管條件不好的、需進行化療的患者,應由患者自己選擇信任度高、技術水平高的護士進行靜脈穿刺,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盡量減少患者的反復靜脈穿剌次數、保護血管,讓病人滿意,減輕病痛。
2.5 提升身心健康的綜合服務 患者在入院時,責任護士應積極、主動接診,將病人護送至床旁,耐心向患者介紹自己的姓名、護士長姓名、主治醫生、作息時間、治療環境、規章制度以及相關的檢查注意事項等。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根據患者的心理狀況給予合理、有效的心理指導與健康知識講解,盡量消除患者對手術的緊張與恐懼心理,安心、順利地接受手術治療。
2.6 尊重病人尊嚴以及隱私 傳統護理中,護士在給患者進行檢查治療時,沒有考慮到患者的隱私與人格尊嚴,現在護士已經把尊重病人隱私與人格尊嚴合理融入護理工作中。如在給患者進行導尿、備皮、灌腸等動作時,用屏風進行遮擋,使患者能夠處在一個相對較封閉的空間里,以保護病人的隱私。在滿足患者的身心需求的同時,以滿意、整潔、舒適、有序為目的,從細微之處關心病人、理解病人的需要。
2.7 盡量解決病人的各種需求 普外科患者在進行手術之后,會因傷口疼痛及各種引流管的存在而害怕、拒絕活動,但是,術手早期的適當活動是康復護理的重要階段,是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的主要動作。所以,責任護士應主動在患者身邊,鼓勵、關心病人。并定時幫助患者翻身拍背,對受壓部位的皮膚進行按摩,每天沖洗會陰,盡量滿足患者的基本生活需要,讓患者身心都感覺到舒適。
2.8 公開、透明各項收費標準 醫療費用是與患者的切身利益有著直接的關系,費用清楚、明白是患者重點關心的問題。因此,醫院應根據收費標準合理收費,將收費清單打印出來交給患者,使患者能清楚了解自己的消費情況,增加患者對醫院的信任度。若患者及家屬對醫療費用有疑問,應耐心、熱情地為他們的疑問進行一一的回答、解釋。如果出現收錯、記錄錯的現象,必須立即真誠地道歉,并且及時進行修改,使患者能夠放心、滿意。
3 小 結
豐富的醫學識識、良好的溝通能力、高素質修養等是人性化護理責任護士必備的要求。若護士要切實做好人性化護理工作,必須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不斷學習、更新護理理念,將機械的、單純的、重復的傳統工作模式轉換成人性化的護理工作模式,站在患者的角度考慮患者的需要,切實做好人性化護理服務,從細微之處著手,耐心地做好每件小事,使患者能夠真正理解人性化護理服務,改善護患關系,提升患者對護理工作者的滿意度與信任度。
參考文獻
[1] 顧竹影.日本醫院人性化護理的現狀及啟示[J].中華護理雜志,2006,40(7):550.
人性化護理模式范文3
1.1病人的護理需求人們患病時,從自己熟悉的社會環境走進陌生的醫院,從家庭社會的多種角色變為病人。住院后,病人非常關注自己的診治醫生、責任護士、科室主任和護士長;希望盡快進行檢查治療并知道自己的檢查結果;希望了解疾病的治療效果;希望知道治療疾病所需的總費用;希望親人的陪護以及與護理人員溝通交流;希望護士的技術嫻熟;希望住院的環境安全舒適等。
1.2病人的心理需求人們患病后,心理方面會產生焦慮、恐懼、孤獨等心理問題,從而產生一系列的心理需求。
1.2.1焦慮恐懼心理害怕疾病不能治愈,經常處于驚恐不安的緊張狀態,有的甚至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精神壓力很大。這時,他們希望醫務人員多關心他們,給他們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指導他們如何配合治療。
1.2.2孤獨心理人們患病后進入醫院這個新的環境,這里的環境及醫護人員對他們而言都是陌生的,他們會感到茫然,無所適從,很容易產生失落感,他們希望有親人的陪護,希望醫務人員多與他們談心,盡量縮短與醫務人員之間的距離。
2滿足病人的需求
2.1營造人性化的環境醫院和病房應努力營造一種充滿人情味的、盡可能體現家庭式的溫馨和舒適的環境。一切本著方便病人,從細微之處入手。
2.2將人性化融入護理過程我們的醫療對象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因此我們首先要尊重、理解、關懷病人。從入院那一刻起,我們就要把病人當作一個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來關注,幫助他們盡快熟悉環境及周圍的人;對他們提出的問題耐心解答;多與他們溝通交流,給予他們足夠的心理支持與心理疏導,幫助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刻苦學習,提高專業水平,以嫻熟的技術服務病人。
3人性化護理服務的方法和措施
3.1確立服務質量標準根據人文精神和健康新概念來調整、確定護理質量評價標準,強化對護理人員服務主動性和體現人文關懷等內容的評價指標,建立住院病人需求分析制度,出院病人跟蹤隨訪調查制度以及護理服務質量講評分析制度,將病人對服務是否滿意作為評價的重要標準,將病人的需要和期望轉化為質量要求和質量標準。
3.2培養人文精神、強化禮儀修養培養人文精神,除了豐富專業知識外,還要不斷豐富社會學、人文學、倫理學、心理學、公共關系、行為科學、語言學等方面的知識,養成良好的性格,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以人文精神推動人文服務。強化禮儀修養,打造禮儀化的護理服務。護士禮儀是指護士在職業活動中所應遵守的行為準則[2]。優雅的外在形象、過硬的護理技術、負責的工作態度、良好的溝通技巧是做好禮儀化的護理服務內在要求。一是基本禮儀,包括言談、舉止、儀容、服飾、個人和公共衛生等,做到語言文明、舉止得當、行為規范、儀容整潔、服飾得體、莊重大方、和藹可親;二是職業禮儀,主要指掌握醫學知識、遵守規章制度、制定工作計劃、了解患者病情、加強護患溝通、保護患者隱私、注重心理治療等。
3.3營造人文氛圍,優化就醫環境努力營造醫院的人文氛圍,使患者能感受到無處不在的人性化服務。一是營造人文化的醫院環境,醫院建設生態化、園林化,讓患者有親臨大自然的感覺;二是建設人性化的基礎設施,基礎設施以方便、舒適、美觀、實用為準則,讓患者在診療期間既有舒適感,又有親切歸屬感;三是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溫馨化、藝術化、人性化的布局和裝飾,根據就診人群的不同彰顯不同的文化特色,體現出對患者的熱情和關注;四是就醫流程人性化,通過導醫、分診、全程、便民及特色服務,營造舒適、溫馨、便捷的就醫環境,良好的就醫秩序,科學的就醫流程,最大限度地縮短患者就醫時間,提供優質的、人性化診療服務。
3.4努力提高護理藝術水平護理藝術的核心是研究和掌握病人的心理,做到因人而思、因人而護,根據病人的不同情況和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護理計劃,實施不同的護理措施[3]。我們不但要充分掌握護理學的基本知識,還要學習心理學、人文學科、社會學、操作技能,獲得專科護理的專門技術和方法,成為一個有道德素養和藝術修養的護理人員,能夠掌握病人的不同心理狀態,消除病人的思想顧慮,用高超的護理藝術完成不同的特色護理。
3.5加強職業道德建設,規范服務行為一是要熱愛本職工作,忠誠護理事業,倡導奉獻精神;二是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對病人盡職盡責;三是增強服務意識,提高為病人服務的自覺性,對診治工作密切配合,對患者的生活精心照料;四是工作嚴謹,認真觀察病情,防范差錯事故;五是嚴格規章制度,遵守操作規程,規范服務行為。牢固樹立制度、規程就是質量和生命的理念,嚴格規范服務行為;六是加強技術培訓,提高技術水平。
3.6健康教育人性化、個性化每個人不僅存在身體和心理的不同,更有年齡、職業、信仰、生活習慣、文化程度等不同[4]。要針對不同的人實施不同的護理方法,不僅要講解與疾病相關的知識,還要針對其存在的心理和社會問題進行分析和開導,使患者得到及時、科學的健康指導,能夠在疾病的各個階段獲得相關的健康知識并逐步培養、建立良好的衛生行為方式及健康的心理狀態,在獲得良好治療的同時,運用相關健康和衛生知識去更好地維護健康。
3.7服務方法多樣化、服務內容層次化一是開展全程服務,將服務過程涵蓋院前、院中、院后的全過程;二是堅持服務內容層次化,能夠對有著不同服務需求的病人提供不同的服務;三是推行非專業服務后勤化、市場化,使醫務人員全身心地投入專業服務;四是努力使服務質量最優化,強化人員素質培養、技能提高,不斷完善質量監控和質量評價體系;五是推進服務方式親情化,對病員做到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呵護,使病人感到親人般的溫暖;六是堅持服務過程公開化,強化服務的監督作用,增強服務內容的透明度。
4評價
醫院通過大力倡導人文關懷服務模式,一是大力推進了醫院文化建設,全面提升了醫院的社會形象,勢必贏得良好的社會形象和社會效益;二是在社會樹立起良好的職業形象和良好的品牌形象,從而提高醫院的信譽度,提升醫院綜合競爭力;三是有利于在全社會逐步形成以人為本的氛圍,有利于人性、愛心、親情的體現,有利于弘揚社會美德,有利于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建設;四是使人與社會的適應性不斷增強,人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健康知識不斷豐富,健康意識不斷增強;五是強化了護士的人文觀念,提高了護士的思想道德水準、知識水平和服務能力,使護士的綜合素質得到了很大提高,有助于醫療護理服務質量的全面提高和持續改進。
【參考文獻】
[1]周君.未來趨勢——護理人性化服務[J].中國醫院管理,2003,23(12):48.
[2]戴曉陽.護理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109-110.
[3]施衛星.人文精神:整體護理發展的內在動力[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7):391-393.
[4]吳春容.醫院的人性化服務[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04,2(3):113.
人性化護理模式范文4
【關鍵詞】人性化護理模式;婦科護理;應用效果
目前生殖系統疾病是種常見且多發的婦科疾病,通常都會進行手術,會給患者帶來心理上的壓力,影響術后患者生育及性生活[ 1 ]。在心理學指導下,我院對婦科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聯合采用人性化護理模式,加強對患者的人文關懷,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從而提高患者痊愈后的生活質量,取得良好效果。現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我院采用人性化護理模式配合治療的32例患者為觀察組,年齡均在31~59歲之間,平均(42.4±5.8)歲;體重45~68kg,平均(54.6±4.9)kg。另取32例患者進行常規婦科護理為對照組,年齡32~62歲之間,平均(43.2±6.0)歲;體重45~70kg,平均(54.2±5.0)。主要疾病包括子宮肌瘤、異位妊娠、妊娠劇吐、先兆流產、卵巢囊腫、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慢性盆腔炎、葡萄胎、惡性腫瘤、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等。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既往病史等方面均不具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在分析過程中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婦科患者進行常規護理,手術治療患者術前術后的基本護理如:健康指導、定時提醒患者進行復查、康復治療、統計滿意度等。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常規護理基礎上,聯合采用人性化護理模式。(1)患者入院接受治療時,護士應主動熱情,主動接待患者,安排住院,并予以適合的稱呼,詢問患者是否需要幫助。(2)接受治療前,積極為患者安排病房、送患者進入病房,為患者簡單介紹周圍環境,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護士應勤打掃保持病房環境干凈、溫馨,幫助患者收拾日用品和陪患者聊聊天,增進護患之間的關系等。根據醫囑,由護士安排藥物或理療,同時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介紹檢查項目,治療目的和方法等,有利于患者放松心情,緩解氣氛。以上準備妥當后,由專門護士帶患者到治療室內適應環境,同時向患者講述簡單的手術過程和是否有疼痛或可能存在的并發癥等,根據患者聽后的表現,適當的調整患者的心情,增強患者的對治愈的信心,通過向患者介紹成功的病例。(3)在患者治療的過程中,患者最需要家人的呵護,得到家人的關心,所以要時刻注意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心理狀態,并用關切的話,詢問是否存在不適等。如果患者情緒變化明顯,應轉移話題,緩和氣氛,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必要時可以請家屬陪同,增強患者的安全感。(4)在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和家屬要及時贊美患者,并稱其家庭的和睦美滿的話語給予患者正能量,幫助患者緩解壓力、更好地完成治療,增強患者治愈的信心和治療效果。(5)根據患者的生活環境、社會背景、文化程度及治療方式的不同,在護理的細節上可有所不同,多樣化,對患者采取個性化護理,盡量滿足患者的需求,有利于患者的病情的發展,促進患者的康復[3]。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在出院前,由專門護士負責指導患者填寫Likert量表(不記名),由患者對護士的護理進行滿意度評價。該量表將滿意度分為5個等級,即很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很不滿意,分別對應5、4、3、2、1分值,最后計算總滿意度值,得到患者在接受護理的過程的滿意度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對文中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5.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P
2 結果
統計得到的數據,匯總記錄于總表中,兩組滿意度結果比較:見表1。觀察組在實施人性化護理模式后,患者滿意度明顯提高,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P
3討論
婦科疾病對女性來說往往會涉及很多隱私,對患者來說存在一定的心理壓力,由于年齡、病情及心理特征等不同,患者的心理活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異。尤其是婦科女性患者對疾病的耐受性相對較差,面對疾病及其問題容易產生較大的不利于病情的心理反應[2]。通過采取人性化管理模式可降低患者的抵觸心理,提高疾病的治療效果,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滿意度達87.5%明顯高于對照組34.4%,均有統計學顯著差異。從這里可以充分證明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聯合采用人性化護理模式,不僅可以提高患者治療療效,還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人性化護理模式對提高治療療效,改善關系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總之,婦科常規護理聯合采用人性化護理模式,通過與患者及家屬的情感交流,增加了她們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和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了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有利于疾病的治療療效。在臨床上的進一步推廣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桂彩.心理干預對婦科腫瘤切除術后拔管指征的影響[J].山東醫藥,2009,49(44):118.
人性化護理模式范文5
關鍵詞 骨科,人性化護理 生理護理 心理護理
1 臨床資料
2009年期間我科共收治580例骨科患者(以骨和關節損傷為主)(臂骨骨折、腿骨骨折、股骨骨折、胸腰椎骨折、軟組織損傷),580例患者年齡在6-8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7.7歲,其中男性435例,女性145例,住院過程中醫護人員對全部患者均實施人性化護理模式。
2 骨科患者人性化護理模式
筆者結合個人多年骨科臨床護理經驗總結出一套“以技能護理為主,以心理調劑為輔”的人性化護理模式。患者剛入院是又一個健康的狀態轉變到一個處處需要人照顧的狀態,患者大多不適應且無太多自理能力,這就需要醫護人員為患者提供完全補償系統的護理,從患者的生理護理到心理護理全方位實施特別護理。
2.1 技能護理骨科患者需要安靜空氣新鮮的環境,醫護人員需要將患者所處室溫應控制在20~25℃之間,避免室溫過高影響患者體溫的下降和穩定。室內需要定期進行空氣消毒,凈化室內空氣,以減少感染發生率。
2.1.1 患者飲食護理:醫護人員要鼓勵患者多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由于骨科疾病其本身屬于消耗性疾病,患者長期處于病態且較少運用,對食物消化營養的吸收功能明顯減退,醫護人員要耐心指導病人家屬注意患者飲食結構調整,多食用新鮮水果與蔬菜等富含纖維素的食物,避免患者因長期不運動而引發胃腸功能障礙。同時應該保持患者口腔清潔(朵貝液漱口),盡量不讓患者食用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做到少食多餐保障增強患者的食欲。
2.1.2 患者皮膚健康護理:骨科患者一般是長期臥床休息,并且在病情加重時就拒絕翻身,這就直接導致患者極易發生皮膚破損和繼發感染等問題,因此患者在沐浴時應避免水溫過高或使用刺激性的皂液等情況的發生,醫護人員應和家屬講解為患者常翻身的重要意義,定時翻身,做好皮膚護理,可預防壓瘡發生。設計翻身登記卡,卡上詳細記錄患者翻身時間、皮膚顏色等等,且時刻保持患者床鋪“平整、清潔、干燥”。患者長期處于半臥位會因尾骸部壓力較大易發生褥瘡,醫護人員對于這個情況應為患者使用氣墊床,同時加床檔并要求家屬陪宿,防止患者墜床。皮膚皺褶處如“頸部、腋窩、腹股溝”等應抹爽身粉。骨科患者術后7-10天內需平臥,若是四肢骨折,醫護人員可用柔軟物體將患者受傷肢體略墊高,以避免壓迫,減少出血。
2.2 骨科患者心理護理措施分析
2.2.1 骨科患者心理特征分析:骨科患者往往出現“憂慮、煩躁、恐懼、悲觀、喪失信心”等心理問題,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情緒不穩定、易激動、常為小事發火、頑固,不合作、逃避、甚至有攻擊行為”。這本身是由于骨科患者由于自身自理能力的下降會強烈表現出煩躁的情緒,甚至對于醫院的反復檢查與治療喪失的信心與耐性,表現出對醫護人員具有抵觸心理,從而態度惡劣。此外,當患者無法感受自身病情受到有效控制并產生的經濟負擔等,患者就會出現悲觀心理,并對自身病情的恢復喪失信心。
2.2.1 骨科患者心理護理措施:臨床治療需要醫護人員在為患者提高護理質量的基礎上做好患者的心理輔導工作,也就是心理護理,有效的心理護理能夠有效穩定患者的不良情緒達到緩解患者心理壓力的作用,并最終幫助患者配合的去完成相關治療。
1 醫護人員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引導病人正確對待疾病
醫護人員在患者入院后要全面收集患者的資料,包括患者的“不適癥狀、生活自理程度、患病對疾病的了解程度、家庭經濟條件社會支持”等等方面,并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來制定系統有效的治療措施。對患者始終保持“尊重、理解、關心、鼓勵”的態度,真正做到理解病人的需求并盡可能給予滿足,除保證認真負責的治療外還應該通過與患者談心等措施積極主動的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醫護人員針對患者明顯表現出的緊張憂慮問題,應該合理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鼓勵患者述說發泄,直到患者的情緒穩定,要讓患者對該疾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并且不要有過重的心理壓力,通過有效消除患者個人的顧慮情緒與不良的應對方式的同時幫助患者分析個人病情與預后情況,針對性的提出患者配合治療能夠得到的效果,作到引導患者以積極的心態有效的配合治療護理去迎接身體的康復。
人性化護理模式范文6
關鍵詞:人性化管理模式;兒科護理;應用;護理效果
兒科是醫院一個重要的科室,其主要針對對象為嬰兒期至青春期的兒童,主要包括其健康和衛生問題[1]。有學者提出人性化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兒科護理的效果,減輕患兒治療期間所受的痛苦。所謂人性化管理是指以患者為中心,將對患者的關懷作為一切護理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的一種新型管理模式。本文將人性化管理模式下的護理運用到兒科護理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擇自2013年4月-2015年4月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兒科收治178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年齡0~12歲,平均(6.3±1.2)歲,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89例。對照組患兒,男性45例,女性44例,平均年齡(6.3±1.1)歲,其入院原因包括支氣管哮喘20例、肺炎21例、小兒高熱23例、小兒腹瀉25例。觀察組患兒,男性48例,女性41例,平均年齡(6.3±1.4)歲,其入院原因包括支氣管哮喘18例、肺炎22例、小兒高熱21例、小兒腹瀉28例。兩組患患兒的資料數據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護理,主要包含檢查護理,用藥護理等內容。觀察組患兒則給予人性化管理護理:其主要措施:①強調護理人員的自身素質:要求護理人員形象整潔,尤其要保證衣著干凈、妝容素雅、態度和藹、時刻面帶微笑;此外,要求護理人員舉止文明,面對患兒的吵鬧要有足夠耐心,親切引導,切忌采用暴力的方式對待患兒;②加強對護理人員專業技能的培訓:兒科患兒情況較為特殊,對護理的要求較高,護理人員強硬的護理技能是護理質量的有力保證。每周對護理人員進行相關技能培訓,并進行定期考核,提高護理技能,降低不必要的護理糾紛;③合理分配任務:明確每位護理人員的工作范圍,制定具體的工作計劃,防止因任務分配不合理造成的護理不到位情況的發生,提高工作效率;④為患兒營造舒適溫馨的環境:兒科患者有其特殊性,在病房布置上可采取張貼花草、動物、卡通人物等圖片;對于必要的住院須知、操作告知等規章制度采用顏色鮮艷的卡紙制作;病房窗簾以暖色調為主;⑤與患兒家屬建立良好的關系:當患兒家屬對護理及治療有疑問,甚至加以責備時,護理人員應學會換位思考,仔細聆聽,做到不動怒,耐心解釋;主動與患兒家屬聊天,疏解其焦慮、不安等不良情緒,給予患兒治療信心;⑥秉持以患兒為中心的原則,關注患兒日常、及時撫慰患兒的不良情緒:加強對患兒的巡視,防止意外情況的發生;當發現患兒在治療時出現驚恐表情時,及時給予安慰,包括輕輕撫觸、鼓勵性對話或者采取其他轉移注意力的方式等。
1.3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兒住院期間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和住院時間,對患兒家屬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計算滿意度。其中滿意度主要對患兒的家屬進行評價,包含10個因子,每個因子10分,滿分100分。90分以上為很滿意,60分以上為滿意,低于60分為不滿意。滿意率為很滿意及滿意者所占比例。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x珋±s)表示,采用t檢驗進行比較,數據比較采用x2檢驗,當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兒住院期間不良事件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患兒住院期間不良事件的總發生率為8.99%,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6.9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2兩組患兒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患兒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為97.7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9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兒科患兒由于年齡小,心智尚不成熟,對醫院、對醫護人員均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恐懼,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治療效果。此外,患兒家屬由于擔心患兒,可能會存在質疑醫生、護士的護理工作等情況,進而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等問題[2]。本研究結果可見,觀察組患兒的不良事件的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人性化管理模式下的護理能有效降低兒科患兒住院期間的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兒科患者由于年齡小、活潑好動的性格,治療期間很容易出現滑倒、墜床等不良事件。同時可見,觀察組患兒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人性化管理模式下的護理能有效提高患兒家長對護理的滿意度,突出了人性化管理模式的核心是以患者為中心[3]。綜上所述,人性化管理模式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優于常規護理。
作者:王晶 單位: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兒科
參考文獻:
[1]程思鋒.人性化管理模式在醫院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情況探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4,11(12):1733-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