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古典文化藝術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古典文化藝術范文1
關鍵詞:明式古典家具;藝術;文化
0 前言
明代是我國古典家具發展的黃金時期,明式家具是明代形成的一項藝術成就,被世人譽為東方藝術的一顆明珠。明式古典家具造型簡練、結構嚴謹、裝飾適度、紋理優美,并以其考究的選材和精致的工藝成為傳世藝術品。明式古典家具不僅在物質層面上是前人留下的寶貴財富,其在藝術和文化上的審美體驗和生活情趣更是留給后人的精神瑰寶。
1 明式古典家具的審美藝術
明式古典家具以用材考究,精于選料;造型簡練,比例適度;結構科學,榫卯精密;裝飾精美,手法多樣而著稱于世,是難得的藝術珍品,具有非凡的審美價值和收藏價值。
首先,明式古典家具注重材質的選擇。由于明式家具注重造型和家具本身的特色,追求家具本身材質美和自然美,較少噴漆和進行復雜裝飾,材質的選擇變得尤為重要,深刻影響家具的結構造型和外觀。紫檀、紅木、鐵犁等硬木成了明式家具的首選,這些南方所產的硬木,紋理整潔,色彩幽潤沉著,工匠根據材質的紋路和剖面,充分利用木材的紋理優勢進行加工后,家具就能呈現出硬、滑、素、凈最佳的藝術效果,因此明式家具在木材紋理上呈現出羽毛、獸面等神奇形象,令人有無限遐想,充分彰顯出材質的美感和返璞歸真的天然美情趣。同時,這些硬木質地堅實,紋理緊致,穩定性和加工性能好,耐久性強,更為堅固實用,許多明代家具至今依然堅固光潔,由此可見選材對于家具制作的重要意義。其次,明式古典家具造型上深思熟慮,美觀大方。明式家具造型簡單純樸,使人感受到年代的厚重感和滄桑感,沉淀有古代文人的審美情趣和生活體驗,明式家具通常在細節之中凸顯情趣,在圓潤的流線設計中蘊含轉折與變化。明式家具注重美觀的同時講究實用性,嚴格的比例關系是家具造型的基礎,因此在家具整體的大小尺度,以及家具各個部分的比例都有一定的講究,并且通過直線與曲線的完美組合,極為勻稱而協調,使其獲得了空間層次感和藝術表現力,同時與功能要求相符合,使用者在享受審美愉悅的同時感受到舒適自在,明式家具的美觀性和實用性達到完美統一。再次,明式古典家具制作工藝精良,技藝高超。明朝時期家具制作達到藝術和技藝的巔峰,制作工藝精良,不僅是文人們審美情趣的體現,更是匠人們智慧的結晶。明式古典家具不僅在整體上造型獨特美觀,在細節上也注重講究構件之間方圓、薄厚、細粗等的對比統一,使家具實現無縫拼接,平整堅固,不管是整體輪廓還是部件線條都流暢自然。而且榫卯結構是明代時期特有的家具構造,極富有科學性,不用釘子少用膠,不受自然條件的潮濕或干燥的影響,在跨度較大的局部之間,鑲以牙條、圈口、卡子花、羅鍋棖等,使得家具不僅美觀而且堅固耐用,歷久彌新,許多明式家具到現在依然堅固硬朗,足見當時能工巧匠的良苦用心。最后,明式古典家具裝飾別致。明式家具雖以洗練大方為突出特點,但也有少許別致的紋飾雕刻裝飾。明式古典家具裝飾主要用適度的以線條為主的雕鏤,在椅背、腿腳等部位進行或簡單或精致的線刻、浮雕等,刀法嫻熟圓潤,渾然天成,同時鏤、嵌、描等不同工藝和表現手法在明式家具裝飾上都有一定運用,裝飾的用材也非常廣泛,琺瑯、螺甸、竹、牙、玉、石等等,但并不貪多堆砌,而是根據整體設計要求,進行恰如其分的局部裝飾,給家具整體以畫龍點睛的作用。雕刻的紋飾圖案也多種多樣,寓意深刻,如蘭花象征樸實無華、梅花象征傲骨意志、牡丹象征吉祥富貴、松鶴象征長壽安康等,不同的紋飾圖案或表明主人的高潔情趣或寄予主人的美好愿望,給家具增添了獨特的意境和審美情趣。
2 明式古典家具的傳統文化體現
明式古典家具不僅造型獨特美觀,選材優良實用,還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明式古典家具的形制及結構深受中國古代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明朝中葉以后通俗文化的影響和熏陶,無論是在審美觀念還是在表現手法上都體現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內涵。這些文化賦予了明式古典家具精神內涵,使其經受住時間和空間的考驗,得到好的延續和傳承。
首先,明式古典家具體現出“內省”及“中庸之道”的儒家思想,其圓潤的線條流暢自然,無矯揉造作之感,直線與曲線的完美結合使得家具造型收放有度,剛柔并濟,傳達出中庸、含蓄的文化特性,體現了儒家“中和”及“溫柔敦厚”的審美思想。同時,儒家思想的“尊者居中”、“禮”等的觀念也在明式古典家具上留下深刻烙印,明式古典家具中僅座椅就分好幾種,不同的座椅匹配不同社會地位的人,充分體現了尊卑有序的儒家傳統觀念。其次,明朝“經世致用”的思想對明式家具造型有很大影響,造就了明式家具經久耐用的榫卯結構及重儉輕繁的文化特征,使其各部位的有機組合提煉到簡單明確,既符合力學原理,又十分重視實用與美觀,無其他繁雜多余的構造,每個部位都不多不少恰到好處,同時又在選材上和制造工藝上力求家具的堅固耐用,使其經過百年歷史依舊光潔堅固如初,體現了結構和功能、美觀和實用的完美統一,如介于桌面底與立腿之間的霸王棖,既簡化了家具外觀的造型,又不失其結構的力學強度,并以高弓背的拱頂形式襯托出家具體態挺秀的穩定感。最后,明式古典家具也體現了“返璞歸真”、“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首先,簡,是一種飾極返素、趨達本性之真的審美境界,是樸素與純真的體現。明式家具以適當的繁襯與大面積的簡及虛與實的對比創造出了“無物累”的簡潔特質的底蘊,使其整體給人一種端莊、雋永的美態,如明式椅類家具框架式的富有韻律的結構組織,劃出了大大小小的空間,與國畫中的計白當黑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其次,柔美的線條是道家所崇尚的陰柔之美的體現,使其具有無限的生命力,道家崇尚陰柔之美,這種柔美的哲學賦予了明式家具無限的想象空間,如明式椅類家具外圓內方的腿足給人一種柔和美的同時,又讓觀賞者體味出其內在的剛強力之美;最后,天然的材質是道家的美在本真的思想的體現,其所表現的木材本身的質感和紋理正是道家“返璞歸真”思想的精髓所在。
3 結論
明式古典家具是中國家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其展示的藝術魅力和文化情趣值得后人觀摩借鑒。在現代家具的制作中,要注重學習明式家具的造型和藝術特點,汲取前人的藝術情趣和造型工藝的精華,展示其特有的文化特色的同時加入現代元素,符合現代人的需求的同時使明式家具的藝術與文化能夠源遠流長。
參考文獻:
[1] 彭治國.明清家具:一榻清風看明月[J].優品,2009(01).
[2] 徐肖梅.明清家具銅飾件的裝飾藝術[J].廣西輕工業,2008(12).
[3] 沈勤.明式經典家具中的傳統文化[J].收藏家,2010(04).
[4] 馬可瀅.侃侃而“檀”話中式古典家具收藏[J].藝術與投資,2011(03).
古典文化藝術范文2
[關鍵詞]文藝復興;洛可可;巴洛克;浪漫主義
[中圖分類號]TS6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9-0123-02
1 文藝復興時期的家具
文藝復興時期是歐洲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歷史變革時期,最早發源于14世紀末的意大利,其原意為“重新發現古代”。但是它卻絕非單純的復古,實質上是通過學習古典的途徑創造新的文化和新的藝術。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主要的社會思潮為人文主義。它的核心是肯定人性和道德,要求把人們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體現在歐洲文藝復興家具上的文化藝術則強調實用與美觀相結合,以人為本,追求舒適和安樂,賦予家具更多的理性和人情味,形成了實用、和諧、精致、平衡、華美的風格特征。
歐洲文藝復興家具在古代希臘古羅馬家具的古典文化基礎上,吸收了東方中國家具文化,并結合各國不同的歷史背景、不同的經濟社會結構以及不同的民族特性,形成了各個國家各自不同的文藝復興家具文化藝術的風格特征。如嚴謹、華麗的意大利文藝復興式;穩重、挺拔的德國文藝復興式;簡潔、單純的西班牙文藝復興式和剛勁、質樸的英國文藝復興式,這些特點又都融于歐洲文藝復興文化藝術總的風格特征之中。
文藝復興時期的家具根據裝飾內容和材料的不同還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
早期的裝飾圖案多是生活場景和古典神話,雕刻為淺浮雕,材料大多用胡桃木,注重結構需要和材料特性,使形式設計得到更多的自由性和正確性;中期裝飾圖案為人體美或獸爪腳,雕刻為深浮雕和圓雕兩種,完全以模仿古羅馬石質制品的形式為主,阻礙了家具的正常發展;晚期的裝飾圖案為蔓藤花環和彩繪人物,雕刻為灰泥模塑細工裝飾,材料為胡桃木,晚期哥特式窗格裝飾與文藝復興的形式結合,形成了一種綜合風味,同時灰泥模塑細工裝飾產生高雅優美的效果。
2 巴洛克風格的家具
巴洛克文化藝術是16世紀末開始于意大利,17世紀和18世紀初遍布歐洲和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區的一種藝術潮流。巴洛克藝術風格是在文藝復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卻一反文藝復興藝術的靜止、挺拔、空間感、豪華感、激情感,追求浮夸、奇異和怪誕,把建筑、家具、雕塑、繪畫等藝術形式融為一體的藝術風格。
巴洛克風格的最大特點是以浪漫主義精神作為形式設計的基礎,在造型意識上與古典主義大相徑庭。它創造于意大利,影響遍布整個歐洲大陸。巴洛克風格家具的最大特點是舍棄了文藝復興時期復雜的裝飾,將富于表現力的細部相對集中,簡化不必要的部分而著重于整體結構塑造。由于這些改變,使坐椅已不再采用圓形旋木與方木相間的椅腿,代之以整體的回欄狀椅腿、椅坐、扶手和椅背,并采用織物或皮革包襯來替代原來的裝飾。這種改革不僅使家具造型在視覺上產生更為華貴而統一的效果,同時在功能上也更具舒適感。
歷代建筑文化藝術都是家具文化藝術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源泉,巴洛克建筑藝術上的一些特征如動感曲線、渦卷裝飾、圓柱、壁柱、三角楣、人柱像、圓拱等都十分廣泛地應用于家具中。尤其是家居設計往往由建筑師為適應建筑和室內的裝飾而設計制作的,家具在構成要素上多考慮適用的需要及新材料和新技術的運用,采用建筑形式來創造具有統一整體的家居效果。因此,使家具更多地表現出巴洛克建筑藝術風格特點,并且也深深地影響著以后歐洲各時期的家具文化藝術。從法國路易十四時期的巴洛克家具文化藝術開始,歐洲已經形成了以法國為中心的家具文化藝術發展運動,但是各國又有其獨自的特點:意大利巴洛克家具華麗;荷蘭巴洛克家具典雅;法國巴洛克家具豪華;德國巴洛克家具端莊;英國巴洛克家具精細;西班牙巴洛克家具單純。
歐洲巴洛克家具文化藝術總的趨勢是打破古典主義嚴肅、端正的靜止狀態,形成浪漫的曲直相間、曲線多變的生動形象,并集雕刻、拼貼、鑲嵌、旋木等多種技法為一體,雅致優美重于舒適,追求豪華、宏偉、奔放、莊嚴和浪漫的藝術效果。巴洛克風格家具的藝術性、觀賞性是無可比擬的,除了本身強烈的歐洲宮廷華貴氣勢,也會使整個室內空間更加具有藝術氛圍,把每一件家具的抒彩表達得十分強烈,強烈的舒適感與細膩溫馨的色調處理,把熱情浪漫的藝術效果表達得十分成功。
3 洛可可風格的家具
法國是一個藝術至上的民族,藝術在生活中的延伸也更加細致和到位,我們可以從法國家具的細節讀到它的歷史。18世紀的法國處在浪漫主義時期,當時法國宮殿中滋長了一種洛可可風氣,主要表現在繪畫、建筑、室內裝飾和家具等藝術上,由法國路易十五宮廷形成而流行開來,相繼波及英國、意大利、荷蘭、德國、俄國、美國等國家并具有各自不同的藝術特色:法國洛可可家具柔軟優美;英國洛可可家具輕巧典雅;意大利洛可可家具精致柔麗;德國洛可可家具精巧華麗;荷蘭洛可可家具嚴謹端莊;俄國洛可可家具精密鮮明;美國洛可可家具簡潔單純。
洛可可藝術的特征是以其華麗纖細的曲線著稱,相對于莊嚴、宏偉的巴洛克藝術而言,洛可可藝術則打破了藝術上的對稱、均衡、樸實的規律,具有秀麗、柔婉、活潑的女人氣質。
在造型手法上,洛可可家具流動自如的曲線和曲面的應用,是巴洛克藝術曲線造型的升華,從而在18世紀中期成為了一種在歐洲占據統治地位的家具藝術形式。
其坐椅的風格特點是:輕巧、舒適和線條協調。椅腿間的橫檔沒有了,椅腿呈S形,造型醒目,扶手不再和椅腿呈直角,而是稍往后縮,常呈喇叭口狀,這是為了適應當時流行的帶群環的長裙。裝飾題材有:小花、粽葉、貝殼、卷邊牌匾和葉渦旋飾。
洛可可家具的最大成就是在巴洛克家具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優美的藝術造型與功能的舒適效果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形成完美的工藝作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家具的形式和室內陳設、室內墻壁的裝飾完全一致,形成一個完整的室內設計的新概念。通常以優美的曲線框架,配以織錦緞,并用珍木貼片、表面鍍金裝飾,使得這時期的家具,不僅在視覺上形成極端華貴的整體感覺,而且在實用和裝飾效果的配合上也達到了空前完美的程度。
18世紀,英國的家具設計大師奇朋代爾(1718―1779年)將中國的塔、蘇州園林技術等東方元素與西方家具制作技藝相融合。奇朋代爾在家具史上就是洛可可家具的同義詞,他是洛可可風格的締造者。以復雜的波浪曲線模仿貝殼和巖石的外形,并配以纖巧的雕飾,以追求運動中的纖巧和華麗,給人以流暢的動感。
4 結 論
總的來說,這三個時期的家具是歐洲古典家具的典型代表,在古希臘古羅馬家具和現代家具之間承前啟后,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其造型手法有著鮮明的特點,體現了當時歐洲的藝術特色和文化經濟水平。既有繼承又有創新,傳承了古代希臘古羅馬時期家具的造型,同時也受到了我國明式家具的影響,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象征價值和歷史價值,已經成為了世界家具歷史上的經典,以致幾百年后的今天這三種風格的家具依然很受歡迎。
參考文獻:
[1]何人可.工業設計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2]董玉庫.西方歷代家具風格[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古典文化藝術范文3
剛出茅廬的“ 中國古典舞” ,在教學中需要有一套系統的訓練方法作指導?!?中國古典舞” 的一代創始人—李正一、唐滿城等教授, 以戲曲舞蹈、武術為基礎并以芭蕾的科學訓練方法為模式, 建立了規范化、科學化、系統化的教材與教學方式, 在我國多種民族文化中提煉精華與基本元素動作及其氣韻為核心, 潛心編寫了《中國古典舞身韻》教材, 從而使得在我們今天的教學訓練中常常見到的很多動作、舞姿, 都帶有傳統的印記。這就為我們今天的“ 中國古典舞” 教學指出并奠定了一個基本方向, 為我們深入探討指出了一個明確的方向。
這里試舉幾例, 加以說明?!?戲曲藝術具有極強的民族的美學特征, 而中國古典舞體系,是建立在戲曲舞蹈基礎上的, 是以它的民族美學特性為基礎的。這是它的根本, 只有繼承了根本。才能加強中國古典舞教材的民族特性,才能體現出它的主體性?!?戲曲舞蹈中的舞姿、身法、韻律所強調的曲、圓、收等特點, 在中國古典舞訓練中得以體現。例如臥云強調中國戲曲傳統中擰、收的綜合美場則強調那種向心的不失民族所追求的那種意境、典雅的氣質。還有在中國古典舞總體動勢中所強調的, “ 欲左先右、欲前先后、欲提先沉、逢沖必靠、逢移先傾的行動路線中都體現了中華民族圓融而含蓄的美學特色。其次, 中國古典舞中的許多動作, 還以最具民族特色的武術動作為載體?!?武術雖然屬于體育范疇, 但從歷史發展的淵源來看,‘ 舞武同源”’ 。武術中講究“ 精、氣、神” 、“ 手、眼、身、法、步” 、“ 三節六合” 、“ 內外結合” 。尤其是當代武術由于它有技術和表演性共存的特點, 更為中國古典舞的吸收和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天地。再者, 武術動作中的那種靜立與流動的對比, 高與低的對比等等, 在中國古典舞技巧動作中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如空中閃身、轉體和變換姿態、高低起伏、對比鮮明處理的撲步、旋子度接叉、轉體擺簾跳、旋風腳接臥云、騰空大躍步等等。
中國古典舞中典型的舞姿動
作斜探海、射雁, 仍不失中華民族傳統藝術淵源的精神意蘊, 它恰恰運用了太極中審美原則的“ 中和” 、以和為美的含蓄特點。舞姿中強調氣韻, 以氣為內部生命以有形和無形的起伏呼應相貫聯為韻, 構成了陰陽相生的體態造型。動作強調了意與境的表達, 以虛引實, 避實就虛、因心造境的矛盾對立統一的關系。
一個民族的文化藝術, 盡管它們的門類各不相同, 載體各異, 但是貫通它們之間的美學本質是相通的。所以, 無論是戲曲、武術, 還是太極與雜技, 它們與今天的舞蹈藝術是一脈相通的, 它們在動勢動態及審美價值取向上都有許多的共性。舞蹈在吸取這些姊妹花的時候, 或取其形, 變其神或取其神,變其形, 將他們更加細微的與之相融為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
古典文化藝術范文4
您好!首先感謝您抽出時間來閱讀我的求職信,本人欲申請貴校音樂舞蹈教師一職。以下是我的自我介紹:
本人1987年8歲在內蒙古包頭市少年宮學習舞蹈,92年曾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績考入內蒙古藝術大學中專部(學制五年),并擔任班長,所學課程主要以芭蕾舞基本功,古典舞基本功為主。其中還包括毯子功,少數民族民間舞,蒙古族舞,排練課等課程。
在校期間刻苦認真,努力學習,虛心求教,不懂就學,不會就問,由于成績突出。1995年獲得內蒙古文化藝術節集體舞一等獎,1996年榮獲賈作光(中 國舞蹈家協會主席)獎學金一等獎,1997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同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學舞蹈系大專班(學制兩年),所學專業包括芭蕾舞,古典舞、新疆舞、藏 族舞、朝鮮舞、蒙古舞、傣族舞、漢族舞,現代舞和其它各少數民族民間舞。在校期間刻苦訓練,尊重師長,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得到師生一片好評。同年被選為團支部書記,并于1998年榮獲該校第七屆《萌芽杯》舞蹈大賽第八名。在校期間曾多次參加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的晚會演出。
1999年進入福建省廈門市小白鷺民間舞蹈團,擔任舞蹈演員一職。(該團是以漢族民間舞為主國內首個公辦舞蹈團,在藝術界享有盛譽)。在該團工作期間 曾參加2000 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心連心藝術團、山東省國際風箏節、云南世博會和省市級的各種演出。在團期間表現優秀,虛心學習,曾經擔當過舞蹈隊副隊長一職。因此同年被聘為廈門市曲藝舞蹈學校排練課、民族舞教師。
2001年因為工作需要進入廣東省深圳市歌舞團。參加了舞劇《拓》和《深圳故事》的排聯和演出。
為了進一步提高舞蹈水平2002年,本人來到烏克蘭的基輔進行一年語言學習,次年考入基輔國立文化藝術大學。(該大學是烏克蘭著名的以舞蹈為主的學 校)學習現代舞與現代芭蕾舞編導,(學制四年、本科)。所學專業包括,現代芭蕾、現代舞技法、舞蹈即興、古典芭蕾、代表性舞蹈、東歐民間舞、和HIP- HOPj街舞等。在校期間曾多次參加烏克蘭電視臺,烏克蘭國家大劇院的演出和編創。在2004年基輔國立文化藝術大學校慶演出中由本人創作的當代舞《軍港 水手》,受到了高度的好評。于2006年圓滿畢業。
同年考入烏克蘭基輔國立德拉高曼諾夫師范大學(碩士),學習舞蹈理論、舞蹈教育心理學、舞蹈表演。除專業以外,本人兼學的主要課程還有:和聲、視唱練 耳、曲式分析、裝飾音學、心理學、教育學、合唱指揮、指揮分析、現代音樂、高校管理、藝術史、俄羅斯音樂史、烏克蘭音樂史、二十世紀音樂文化等,均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烏克蘭是一個有著深厚濃郁音樂氛圍的國家,>:請記住我站域名/
2006年下半年,在烏克蘭基輔東方語言學院任教,我的烏克蘭學生們均以優異的成績全部通過考試,深得學院領導的肯定和贊賞。
本人熱愛舞蹈,熱愛于舞蹈教育事業。如能錄用,定當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此致
敬禮!
古典文化藝術范文5
古典舞有造型感、舞姿剛柔并濟,文化藝術也很強烈、韻味十足。
1、“身韻”即“身法”與“韻律”的總稱。“身法”屬于外部的技法范疇,“韻律”則屬于藝術的內涵神采,它們二者的有機結合和滲透,才能真正體現中國古典舞的風貌及審美的精髓。換句話說“身韻”即“形神兼備,身心并用,內外統一”這是中國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標志,是中國古典舞的藝術靈魂所在。
2、身韻。雖然風格源是明顯的,但它已不能再冠以“戲曲舞蹈”之名,它的從戲至舞的蛻變已基本完成。它已擺脫原戲曲舞蹈對角色行當的千變萬化,然而不管怎樣變,又是萬變不離其宗,這個“一”和這個“變”都是一種藝術難得的性格,也是一門藝術的美學的要義。
(來源:文章屋網 )
古典文化藝術范文6
關鍵詞:呼吸;中國古典舞;重要性;作用;運用表演;審美特點
0 前言
中國古典舞這一說法是由歐陽予倩先生提出的,得到了國內舞蹈家的贊同繼而流行開來。中國古典舞發展至今吸收了戲曲、武術等藝術,凝聚了中華民族舞蹈藝術的精髓與民族審美風范,發展成為一種特殊的舞蹈,在我國舞蹈發展史上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在發展過程中,凝聚了我國民族藝術的美學,表現出了我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魅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古典舞對傳統的舞蹈風格和特點進行了完美的展示、傳承和發展,反映出了古老文化藝術的獨特魅力和其優秀而豐富的文化內涵。
1 古典舞表演中呼吸及其審美特征
中國古典舞可以看作是對中國歷史文化、行為藝術的延續與創新,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完美展現。經過長時間的熏陶和歷史的演變,到如今對于中國古典舞表演中呼吸及審美特征,需要結合中華民族的審美特征來進行。
1.1 古典舞表演中呼吸的作用
從理論上來講,呼吸就是氣,也是一種不斷運動著的、有很強活力的特殊物質,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的元素。而呼吸在我國古典舞中屬于專門的藝術呼吸,是來賦予舞蹈可以生動真實展現的基本單位,給予舞蹈旺盛的活力。舞蹈演員在跳舞中通過對呼吸的運用,進行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完善舞蹈技術技巧,同時根據呼吸運用方式不同,表現出舞蹈的節奏、風格和韻律??偠灾?,呼吸在古典舞的表演過程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表演過程中可以根據呼吸的短氣、長氣、吐氣、吸氣、含氣、頓氣等多種呼吸的方式,來達到不同的表演效果和完成一些高難度動作,例如:舞者在做跳躍動作時通過吸氣,可以牽動腹肌、背肌,來使空中舞出的造型更加穩定、美觀,也可以達到輔助力量的效果。還有舞蹈演員在跳舞時需要大量的運動、保持高難度動作等,所以運動量非常大,需要的氧氣量也就很大,這就要求舞蹈演員要掌握好呼吸的運用,來保證舞蹈的完美展現。
1.2 古典舞表演中的審美特征
在我國的古典舞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審美特征,其中以身韻最為重要。身韻也就是“身法”和“韻律”。“身法”屬于外部的技法范疇,“韻律”則屬于藝術的內涵神采,只有把這兩者有機結合才可以真正體現出我國古典舞的特點和審美特征。“身韻”主要包括:“形、神、勁、律”等內涵。“身韻”則是形神兼備,內心和動作的高度統一,這都是我國古典舞表演和審美特征的關鍵。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變遷,要想保持我國古典舞表演中的審美特征,就要抓住古典舞的靈魂,為現今古典舞的發展打開新的突破口,將我國傳統文化、藝術風格等元素加入現階段的舞蹈創作中,使古典舞的發展不再一味的借鑒歷史題材或戲曲動作,而要不斷拓展觀眾的審美境界,要使我國古典舞的發展不斷向國際舞臺邁進。這就必須要求對于古典舞的創編,要豐富古典舞語匯,并結合國外優秀的舞蹈表演藝術技巧,融入我國古典舞特有的文化元素和身韻元素,彰顯出我國古典舞的審美特征,使舞蹈更加吸引人。
2 古典舞表演中呼吸及其審美特征的運用
在實際的古典舞表演中,要把呼吸和審美特征中的身韻結合起來,以此來達到對舞蹈的完美演繹。因為古典舞審美特征中“身法”是外部的技術范疇,主要包括提、沉、沖、靠、含、腆、移、旁提等,這些實際上也都是對氣、對呼吸的一種特別的表達方式。所以,通過對呼吸的訓練要以提、沉為基礎,通過對呼吸的訓練,使呼吸在對身體運動產生的作用做到有意識的控制,這能夠使我們充分地認識到“氣”和身體的緊密聯系。以下就來介紹呼吸結合審美特征在訓練和實際表演過程中的運用。
第一,在旋轉中的運用。中國古典舞的旋轉技術技巧主要以擰傾為主。因此,旋轉動作長而舒展,也有很強的延伸感,主要用跨部來帶動身體和手臂等別的部位的動作。根據我國古典舞中旋轉的特點和技術技巧,在我國古典舞旋轉動作中,舞蹈演員要合理、熟練地運用呼吸來配合相應的舞蹈動作,這樣來達到感情與動作的高度統一,而只有用呼吸來帶動、調節和控制發力的強弱和動作幅度的大小,才能使舞蹈演員高質量地完成旋轉動作。
第二,在翻身動作中的運用。翻身動作是我國古典舞基礎中比較難以掌握和發揮的一種動作,其中對呼吸的合理運用非常關鍵,因為呼吸直接影響動作中的仰、俯、擰、旁提等形態的發揮,甚至翻身過程中姿態的發力強弱和動作的幅度大小,所以呼吸對翻身來說也是保證舞蹈演員能否順利完成這些動作的重要因素。
第三,在彈跳動作中的運用。對于我國古典舞中的彈跳動作來說,在方法上要求舞者用力較輕,發力要集中,以此來體現出一種飄逸、不失力度的感覺。而要體現出這種感覺,就要在彈跳動作中,控制呼吸的強度、緩急來達到對彈跳的要求,并結合舞蹈演員自身柔韌度、能力、技術技巧,來體現出剛、脆、寸、韌等的特點。
根據以上對我國古典舞諸多動作之中三項的介紹,來體現古典舞表演中呼吸及其審美特征的重要性,其中在舞蹈演員對古典舞的練習過程中,要把呼吸和審美特征結合起來,并根據自身的基本能力、動律、技巧、節奏、舞姿等基礎,成為一個整體,來促進自身舞蹈水平提高。因此,合理地運用呼吸是完美表演舞蹈的保證,也是對古典舞審美特征的保證,也是幫助舞蹈演員動作與動作之間連接順暢的保證,從而使舞蹈演員的肢體能夠更加完美地做出各種舞姿。
3 結語
通過本文對我國古典舞表演中呼吸及其審美特征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出呼吸和審美特征的有機結合,對于我國古典舞表演的重要性。牢固的掌握、合理的運用可以使舞蹈動作顯得內容豐富、充滿美感,從而增強古典舞的藝術性、觀賞性。所以在現如今,想要培養一名優秀的中國古典舞演員,我們首先就要指導其掌握合理地運用呼吸和審美特征,同時,也要在平時的練習中不斷地進行探索,將呼吸和審美特征融入到自身的舞蹈動作中,從而使舞蹈更具有感染力,更富有美感。最后也望本文對于現如今古典舞的發展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指導,進而豐富和發展我國的古典舞。
參考文獻:
[1] 汪加千,馮德,隆蔭培,徐爾充.人體律動的詩篇――舞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 曾軍.接受的復調――中國巴赫金接受史研究[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 李曼曼.呼吸在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作用[J].美術研究教育,2010(3):122-123.
[4] 趙文靜.淺談舞蹈中的“呼吸”[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05).
[5] 龔倩.論中國“古典舞”表演對戲曲舞蹈的揚棄[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