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西方文化藝術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西方文化藝術范文1
眾所皆知,“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自古以來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脈絡和根基,藝術是文化的精神花朵,不同的文化土壤往往孕育出形態各異的藝術之花。東西方藝術在原理體系和表現形態上各有特色,但都具有平等的價值,我們在東西文化之間構架的這座橋梁,目的不是去消解文化藝術審美體系的差異,而是希望通過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合作,達到相互的理解與接納,或者相互的借鑒與融合,形成一種更多元的,更國際化的、后現代式的藝術氛圍。近代西方文明對近現代中國有著重要的影響,早在清朝末年就有學者提出“中為體、洋為用”(洋為中用)的思想。
到20世紀末,西方現代主義又進一步啟發了中國現代藝術觀念上的變革與創新。如今,數字時代的來臨,全球化的經濟、信息、科技和交通的發展更使文化的交流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與廣度,其結果是:一方面,西方文化出現全面吞并中國文化的趨勢,西方各類跨國企業遍布中國大江南北,西方近現代藝術觀念逐漸被國人所接受并融合在中國傳統藝術之中;而另一方面,西方文明的風靡,又刺激了東方民族文化的危機感,形成了弘揚傳統文化、強調個體差異性和倡導多元文化并存的努力。當然,東方文明也對西方文化有所影響,近年來,中國儒家的“和合學”等東方哲學因其既能顯示東方傳統思想,又可體現當代精神而受到部分西方學者的關注,東方藝術的“生命力”、“和諧感”,以及對“氣韻”、“意境”等審美體驗在一定程度上也啟發了西方文學藝術的創作靈感。因此,可以說,近百年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交織,讓中西方都有所獲益,不斷碰撞出耀眼的火花。由哥倫比亞密蘇里大學(UMC)副校長辦公室、孔子學院和美術系共同舉辦的國際藝術交流展“東西方的對話III”于2016年8月1日至11日在UMCCraftStudioGallery成功舉辦。在此次展覽的策展人,哥倫比亞密蘇里大學(UMC)美術系梁藍波教授的領導下,UMC美術系的中西方美術設計比較研究中心已經成為一個中國各大高校中青年美術教授的訪學基地。到UMC訪學的中國教授在美國實地考察美國高校的美術教育體制,親身感受美國培養高等美術和設計人才的各種創意,參與了學院乃至整個大學的各種學術講座,融入美國研究型大學活躍的科研和創作活動中。中國藝術家還參與了美國的各類展覽,并到美國各大博物館參觀學習。通過一年的訪問學習,中國的教授們對西方的現代藝術和設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藝術思想更為活躍、教學手法更加多元,在學術上獲益良多。而中國教授在美國的訪學、講座和展覽也給美國高校帶來一定的影響,使美國的師生感受到中國藝術的魅力和高度,對中國文化、藝術和高校教育制度有了更多的了解。可見,兩國間的學術交流對中美雙方都大有裨益,越來越頻繁的國際交流必然導致藝術形態的豐富和多元,這些特質在中美藝術交流展中表露無遺。東西方藝術家的作品共同展出,藝術家之間熱烈探討,對藝術的熱愛和開放的心態成功構架起中美文化藝術交流與了解的橋梁,通過這座跨文化和友誼之橋,不同文化藝術之間的理解和融通翻開它新的一頁。哥倫比亞密蘇里大學美術系教授梁藍波長期致力于東西方文化藝術的交融與互補的研究,當代水墨系列《墨象》是其研究成果的具體體現。這些作品延續其一貫對筆墨韻味的強調和對光感的表達,用西方現代藝術的抽象幾何構架去強化作品的空間動勢,透過水和墨的不斷穿梭揮灑、碰撞交織,展現出強盛的爆發性視覺張力。畫面深邃神秘,呈現出宇宙般的雄渾與博大。他的探索推進著水墨藝術向抽象性和后現代性的演化,將成為當代水墨藝術發展的重要力量。平面設計教授柏庚約翰(JeanBrueg-genjohann)這次展出的作品是創意被面藝術《叢林的魅力》。教授從小就對“繡”很感興趣,作品保留著一份可貴的童真,她以不同形狀、顏色的布塊拼成畫面,以繡跡構成花紋圖案,把夏日叢林的獨特景象表現得淋漓盡致,特別是隱藏在花叢中的小昆蟲更是精美有趣。她將非洲藝術、中國刺繡、現代圖形、色彩構成等多種藝術形式融合在一起,達到幽玄與瑰麗、粗獷與嫵媚、樸拙與精美的共存,體現出多元文化交融所產生的效用。
版畫專業副教授丹尼杰里斯(ChrisDaniggelis)的作品《Sephiroticvm-XDivinoSystem》用最簡潔的圖形——圓和直線勾畫出空間感和懷舊浪漫的情調。顯然,藝術家對線條和圖形抱有濃厚的興趣,由黑色的線組成畫面的圓、直線和文字,這些元素就像是一些特定的符號不斷交錯重疊,并通過半透明紙張對部分圖形的覆蓋,形成錯綜復雜的空間體系,整個畫面猶如從幻想的世界浮現而出。纖維藝術助理教授曼妮娜(C.PaziaMannella)的作品《慶典》的造型與中國的篆刻藝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一個熒光粉色的中心圖形就像印章一樣浮現在藍底粗布的背景下,濃烈的熒光顏色恍如夜空中霓虹燈的顫動,熱烈而富有詩意。這次參加交流展有八位中國各著名大學的訪問學者。江蘇師范大學陳曉華老師的水墨系列《花夢》用輕松的筆法和淋漓的潑墨去表現當代少女的心境,人物的造型略有變形,花木的表現松散自由,既有水墨對光色的詮釋,又有現代的構成,是當代都市的水墨小品,有著鮮明的時代氣息。華南農業大學副教授江濤的書法作品《天地》以中國傳統的狂草和印章作為畫面元素,以紅黑和大小對比等手法和現代構成的理念去打破傳統書法的布局,體現出當代藝術家對中國書法的反思和對中國傳統的現代詮釋。湖北大學李晶濤老師熱衷于對自然材料的感悟和對空間的探索。裝置作品《虛實》表現的是傳統東方美學中虛與實的關系,作品取材于當地的橡樹木樁與展廳墻體的結合,傳達空間與材料所構建的虛實意境,表現出如中國狂草書法中“筆斷意連”般的旨趣。湖北大學副教授王紅摒棄慣用的電腦設計,利用汴繡和拼貼的手法創作出手工海報《保護中國文化遺產》,由網格筑起的保護墻,引發出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方式和手法的思考。江蘇師范大學的王瑞老師長期關注女性題材,其油畫作品《大富貴系列》通過超現實主義的手法把中國傳統工筆美人畫的韻味與社會現實題材相結合,蘊含批判的意味和傷感的情懷。作品中女性形象妖嬈嬌媚與獸化的男性形象形成對比,構成對現代社會不斷追求物欲,缺失精神信仰的批判,在真實與虛幻,幽默與嘲諷之間尋找人性的當代詮釋。
鄭州大學嚴琰老師的作品《好運》將中國的民間藝術通過絲網的形式重新詮釋。在畫幅中,中國民間剪紙和木版年畫中拙樸的線條和鮮艷的色彩躍然紙上,然雄雞的造型和姿態又帶有漫畫式的夸張與律動,中國民間繪畫的審美趣味在西方的現代媒介中大放異彩。江蘇師范大學趙冬霞老師的平面設計作品《萬壽菊之味》受到西方抽象藝術的影響,試圖選用抽象的幾何圖形、色彩和線條等視覺語言去表達兒時對花的氣味的記憶,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探索。巖彩材質既有西方繪畫豐富的色彩表現力,又帶有東方藝術的審美特性。筆者一直喜歡以巖彩來勾勒現代都市的浮光掠影,在華麗、冰冷的背后隱喻著都市的冷漠與疏離,《紐約印象I》就是其中的一幅。通過巖彩顏料獨特的肌理——如礦石的光澤、顆粒感,加上水性材料的流動性——使最終的畫面形成與油彩、水彩、水墨等其它媒材全然不同的斑斕與晶瑩,表達出人們對現代都市文明的向往與身在其中的困惑。然而,在美訪問學習的一年對筆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作品《密蘇里河》開始摒棄具象的表現,將物象簡化為幾何圖形,通過濃烈的色塊、巖彩的肌理、金箔的撕裂和畫面的構成達至內涵的表現,在媒材不經意的偶然與畫面的操控經營之間尋找一種辯證統一的邏輯關系。此次展覽的作品形式多樣,有油畫、水墨、巖彩、版畫、纖維、刺繡、裝置、數字藝術和中國書法等,但這些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均呈現出多元文化的影響,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家通過交流、合作和對比,對東西方藝術的精髓所在都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并紛紛對自身的藝術傳統和方式做出了反思與回應。而在視覺藝術領域,后現代思潮呈現出的多元融通的趨勢正是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融所結出的碩果,可以說,碰撞與交融正是推動藝術前進的動力,因此也是哥倫比亞密蘇里大學舉辦“東西對話”系列展覽的意義所在。
作者:吳文娟
西方文化藝術范文2
摘 要:本文通過對兒童藝術特點的剖析,揭示西方現代主義繪畫吸收和借鑒兒童藝術造型符號之后所形成的前所未有的率真、稚拙和清新的品質,并結合藝術家的具體作品分析進一步指出西方現代主義繪畫在本質上有別于兒童稚拙藝術,張揚著獨特的藝術個性,具有大巧若拙,拙中藏巧的藝術境界。
一、引 言
人們過去并未意識到兒童隨意而愉快的涂抹有什么特殊意義,更談不上對兒童藝術的發現及關注,然而,隨著人類藝術史上對兒童藝術的發現及現代藝術的產生,兒童藝術在當代藝術世界的位置正日益凸顯。現在,“兒童藝術”已是被普遍接受的概念,兒童藝術中那種形象的簡化、畫面的和諧、富有表現力的線條、大膽的純色平涂以及那種無意識的創作狀態,使得西方現代藝術家懷著新奇的目光從兒童藝術中汲取營養。
二、西方現代主義藝術大師對兒童藝術的認識與評價
兒童的作品究竟有何魅力?為什么會吸引全世界藝術家的目光?在兒童藝術中,兒童常常以其天真率直的心態每每使我們拍手稱快,是任何人為的方法都無法企及的。兒童藝術是無意識下創作的作品,是兒童心智和心緒的自然流露,往往呈現著藝術創作最初的也是最純粹的源泉。其構圖造型稚拙有趣,似無法之法,有意想不到的生動。正如黑格爾所說:“兒童是最美好的,一切個別特殊性在他們身上好像都還沉睡在未展開的幼芽里,還沒有什么狹隘的東西在他們的胸中激動,在兒童還在變化的面貌上,還看不出承認繁復意圖所造成的煩惱,因而在兒童繪畫里表現出來的是他們對事物無意識的、天真率直的看法。133229.cOm”兒童藝術更具創造性和表現性,注重個人感受。兒童天性充滿熱情,能主動、自由地表現畫面,兒童看世界有他們自己的獨特眼光,他看起人來,只看到一個人的一個大頭,頭上的兩只眼睛,一個鼻子,一張嘴巴,什么耳朵、頭發、眉毛,他都沒有看見,所以他不畫一個人的身體,他看得不重要,只畫一條線來表示。這些入眼的觀察對象在兒童的心目中形象分外鮮明。兒童是畫其所想而非畫其所見,因此兒童畫出的作品往往想象豐富,用色大膽,富有生氣,有更多的靈性。西方現代派藝術中,反叛傳統,追求單純和質樸無華是其共同的目的和重要特征,因此,現代藝術家們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了兒童藝術,而且給予兒童藝術以高度的評價,甚至對兒童的藝術狀態和兒童的藝術作品崇拜不已。現代藝術大師畢加索曾說過:“我曾經能像拉斐爾那樣作畫,但我卻花了畢生的時間去學會像兒童那樣作畫。”這在當時是很有代表性的。其實這種對兒童藝術的新的認識和評價在野獸派那里已有所表現。康定斯基崇拜兒童藝術是因為他認為兒童藝術是對事物內在本質的直覺表現,他說:“兒童除了描摹外觀的能力之外,還有力量使永久的內在真理處在它最能有力地得以表現的形式中。……兒童有一種巨大的無意識力量,它在此表達自身,并且使兒童的作品達到與成人一樣高(甚至更高)的水平。”畫家馬蒂斯、杜飛、夏加爾,尤其是克利、米羅和杜布菲等,同樣感到了兒童藝術的魅力。西方藝術家所向往的那種無意識的創作狀態、“信手涂抹”在兒童藝術那里得到了很好的詮釋。
三、西方現代主義繪畫對兒童藝術的借鑒與模仿
從19世紀后半葉起,西方畫壇發生了重大變化,眼花繚亂的西方現代畫派,既受到兒童繪畫在藝術形式上以及表現技巧方面的啟發,更受到兒童對待繪畫的基本態度無意識的強烈沖擊。對兒童藝術的推崇與模仿直接反映在他們作品的形式中。克利就一直崇拜兒童的這種天真狀態,并以自己的方式加以模仿。克利在繪畫技巧上使用兒童那種環繞的、粗陋的輪廓線,反應在作品《動物園》、《他喊叫,我們玩》和《女舞蹈家》中,這些畫中線條技法與兒童素描的線條技巧很接近,盡管它更細窄,更優美。《高架橋的革命》畫面上簡單的甚至笨拙的高架橋,表現出了克利對兒童畫天真稚拙的形象以及符號化形象的興趣。在米羅的繪畫世界中同樣可以感受到這位大師對兒童藝術的推崇,在他1948年至1953年的許多繪畫作品中,人物沒有身體表現,頭部直接安在以球形腳為末端的直腿上,整個臉像一個不規則的橢圓形或圓形,這種極端單純化的形象的變體,也就是兒童畫中的“蝌蚪人”樣式,如作品《在甲殼下部》、《黎明時瞪羚的哭叫》和《繪畫》以及早期最有名的作品《農場》都已呈現出一種兒童般稚拙的風格傾向。后來由于戰爭,米羅的作品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恐怖之感,但畫面依然保持他那種天真、優美的風格。如系列《星座》及《女詩人》都是在戰爭的威脅之下創作出來的,但我們從中看不到任何血腥的痕跡。無怪乎有批評家說:“米羅的天才是一種返老還童的天才。”涂鴉和兒童藝術也是杜布菲的范例和靈感來源,他特別贊同用最簡單的正面和側面形象及兒童的輪廓線風格畫出大腦袋粗陋人物,也贊同兒童對記憶中傳達信息的細節的強調,杜布菲甚至希望以更加粗蠻、直接和確定的方式拋棄“后天學到的手段”,去探討一條回到“藝術基本的、形成的時期,記錄下兒童式的天真與好奇狀態的道路”。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如《街上的男人》畫面中描繪的是巴黎的景色與生活,具有一種天真稚拙的趣味。此后,他很快擺脫了克利藝術中那種幻想、略顯天真的氣質,而轉向一種獨特的、奠定自己在藝術史上地位的繪畫創作方法,創作出一些涂鴉形態的作品,如在《人間的聯歡節上》,我們可以看到的一種以此法創作出來的令人厭惡和不安的歡樂氛圍。
西方現代派藝術中的荒誕和隨意性與兒童藝術中的荒誕和隨意是一致的。“荒誕藝術比起優美、崇高的藝術更加深刻地表現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內在生命力。”這是西方現代畫派對怪誕藝術的看法和推崇。現代派大師馬蒂斯、畢加索等人就從古代非洲的繪畫和雕塑中吸取怪異而又荒誕的特點,在我們的眼中極不符合常規,但這與兒童美術中的無意識荒誕的想法極為相似。西方現代主義繪畫對兒童藝術的接受主要表現在欣賞他們的天然和單純,使得他們的作品具有稚拙的面貌,法國評論家在觀看他們的畫展時,曾稱這些顏色不符合“客觀實際”,藝術形象難以理解。雖說在現在看來有點言過其實,然而的確在馬蒂斯等人的作品中反映出畫家進一步轉向表現內心情感,這也是近現代以來西方繪畫逐漸擺脫傳統上摹寫現實的主流畫法的新的一步,在野獸派繪畫中,馬蒂斯等畫家的一些人物畫有一個特點,人物的形象往往有彎曲的形態和封閉的輪廓線。如馬蒂斯的《浴者》和《海濱婦女》,這些作品使人想起兒童藝術的某些特點,人物的形象看起來“不準確”。上述這些對兒童藝術語言的模仿甚至直接挪用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現代藝術家們從兒童那里重新獲得天真、純樸和清新的內在品質。
四、現代主義繪畫大巧若拙
現代主義繪畫在許多方面更借鑒兒童藝術,但他們的目的并非簡單地重創兒童繪畫,在技巧、表現形式上與兒童繪畫有很大差別。兒童繪畫是在生命之初對世界的探索嘗試,表達的是整個生命尚未展開的天性。而大師的繪畫則是在生命成熟階段對探索世界的提煉總結,表達出整個生命發展過程凝結出來的人格特征和藝術個性。所以,兒童畫一張張來看,大不相同,而大面積看起來,其面貌給人的感覺大同小異。大師繪畫則不同,都具有獨一無二性。克利、米羅和杜布菲等現代畫家在對兒童藝術的借鑒中充分展示了各自的藝術個性,他們使用兒童的符號和技法也并非偶然,而是他們比其他藝術家更需要這種敏銳的感覺力,帶著激情去感受兒童的繪畫世界。他們的繪畫有著精致的層次和精湛的技巧,雖然繪畫的最終效果有著明顯的隨意性,但與兒童天真的藝術并未完全融合,保持著各自的獨立性,又相得益彰。兒童的繪畫作品是“原始”形態的、天真純樸的,而又往往以“稚拙”的樣式表現出來。這在兒童是很可貴的,也是許多中外畫家所追求的藝術境界。那么藝術家追求的天真純樸和稚拙與兒童繪畫所表現出的天真純樸和稚拙是否如出一轍呢?這對于我們更深一步了解兒童藝術是至關重要的。審美創造一般都是由拙到巧、再由巧返拙的階段。開始之拙,是生疏幼稚的真拙,隨著審美創造技巧的提高,進入精巧工巧階段,有了豐富的經驗、功夫、素養,才能落盡繁華歸于樸淡,進入大巧若拙的境界。沒有深厚的功底,片面為拙而拙,只會粗陋低俗。戴復古說:“樸拙唯宜怕近村。”(《論詩十絕》)即使是巧后之拙,如果刻意追求拙的外在形式,則是一種造作,失去其真正的天然本質。拙樸絕非粗率平庸之輩所能達到的,它是審美創造高度成熟的標志。追求兒童趣味的藝術家在某些方面與兒童繪畫較為相似,例如:以線為主,平涂色彩,不講焦點透視及夸張變形手法等等。但兒童藝術中的那種天真稚拙的情趣被藝術家們加以發揮、拓展,成為嶄新的藝術形式。雖然他們畫中的“拙”與兒童繪畫中的“拙”有著形式上的相似,但卻又有著本質的區別:他們是老子所說的“大巧若拙”之“拙”。寫意大師崔子范也曾說:“一個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孩子只憑熱情作畫。在他長大之后,也應該注意使自己回到童年的心態,去重新發掘自己兒時的天性——自由地而不是造作地在畫中表現自己的感情。當一個成熟的畫家運用這種方式作畫時,當他將藝術大師的精湛技巧與孩子般的天真爛漫融合在一起時,會感到極大的快慰。”雖然西方的克利、米羅和杜布菲等畫家的作品源于兒童繪畫的造型符號,但他們靠熟練精深的技巧來完成。大體上都經歷了由開始的不成熟,到技法日趨精深,進而追求“返璞歸真”的過程。雖然也有追求兒童“拙味”的畫家未經過專門的訓練,但他們也難免經受藝術傳統的熏陶,前輩及同代畫家的影響與個人技巧的錘煉。克利雖曾說:“無需什么技巧”,但他畢竟經過了傳統藝術熏陶,其藝術風格必有傳統技巧的痕跡。可見兒童的稚拙是幼稚的拙,而畫家的稚拙是“拙中藏巧”之拙。“拙樸最難,拙近天真,樸近自然,能拙樸則渾厚不流為滯膩。”拙樸之拙,是大巧,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它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濃”(《東坡題跋》),在平實樸素粗散的形式中,蘊含著深厚的審美素養和豐富的情感意味。沒有一定技巧的錘煉,一味片面追求兒童“拙味”,只會流于粗俗淺薄,達不到自然渾化的拙樸之境。
五、結 語
總之,現代藝術家們從兒童藝術中獲取到了造型符號的靈感,同時也通過自己的作品和言論促成了人們對兒童藝術的進一步關注、承認和了解。在現代藝術中,傳統的審美標準首先被打破,幾乎沒有什么尺度可以將兒童藝術與大師的作品相區別。當然,西方現代主義藝術家的作品與兒童的繪畫作品之間的相仿程度,也不能真正完全劃上等號,這些現代藝術大師的繪畫畢竟是落盡繁華歸于樸淡,大巧若拙,拙中藏巧。
參考文獻:
[1] 羅伯特·戈德沃特.現代藝術中的原始主義[m].殷泓譯.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3:54.
[2] 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 崔慶忠.現代美術史話[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西方文化藝術范文3
營造藝術環境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需要語言的環境。用藝術的形式給學生營造一種藝術環境,創造一種文化氛圍,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西方文化的美感,潛移默化中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在藝術環境中,感受西方文化的至純至美,接受西方文化的洗禮,將西方文化融入英語教學。
例如:在進行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1 Hello教學時,學生們才剛開始接觸英語,如果只是單純進行課本教學,他們就會感覺到枯燥無味。于是,在授課前,筆者先讓學生與老師一起唱《Hello》歌:“Hello hello hello hello,How are you!Hello hello hello hello,How do you do!I am fine,I am fine.Thank you,thank you very much.”歌曲讓學生感覺到英語非常有趣,對英語的學習也引起了興趣。之后筆者告訴學生,與外國人打招呼要用“Hello”,就好像我們打招呼說“您好”一樣。之后,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將人們之間見面的用語畫下來,學生有的畫出了兩個人見面握手說“您好”,有的學生畫的是同學們在學校門口見面打招呼說“早晨好”,畫出的畫面非常豐富。而后,筆者用英語將這些繪畫作品的漢語翻譯成英語,張貼在班級的各個角落。同學們處于繪畫和歌曲的藝術氛圍中,明白了西方或者外國人見面打招呼的方式,了解了國外的文化。
讓學生生活在英語的藝術氛圍中,能夠使他們隨時隨地感受到英語世界的魅力,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并將西方文化與英語教學做到有效結合。
藝術運用教材
教材是英語教學的基礎和根本,教師要對教材進行藝術化的運用,讓學生在學習教材的時候,也感受到西方的文化,進行文化滲透,通過文化的滲透,讓學生對英語產生喜愛。通過教材的基礎運用,使其與西方文化相交融,教學中具有文化的滲透,文化中具有英語的教學,兩者合二為一。
例如:在進行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8 At Christmas教學時,筆者并沒有立即讓學生進入到課本的學習中,而是先給學生講述了一個故事,通過故事說明Christmas(圣誕節)的由來。相傳在很多年前的12月25日這天,有一個小男孩饑寒交迫,快要死了。這時候一位農民伯伯將小男孩救回家中,將家里僅有的一只火雞給小男孩吃,小男孩好起來之后,告別之際折斷一支杉樹枝贈與農民伯伯并送上了自己的祝福:“每年的這個時候我都會回來送你禮物,感謝你的救命之恩。”小男孩走后,杉樹枝變成了一棵樹,農民伯伯才明白自己接待的是上帝的使者,之后演化成為現在的圣誕節。所以,在Christmas day,我們要送親朋好友presents表達我們的祝福。枯燥的課本內容便成為美麗動聽的傳說故事,既豐富了學生們對國外文化的認識,又讓學生對課本內容產生興趣,可謂一箭雙雕。
將故事與課本內容相結合,讓學生在美妙的故事中學習到西方文化,讓學生在西方文化氛圍中學習到課本知識。藝術地運用教材,能夠讓西方文化與英語教學有機結合,提高教學質量。
活用藝術對比
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融入中西方文化的差別,讓學生感受到文化的不同之處,幫助學生建立起文化差異的理解力,讓學生更為直觀地體會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藝術式的文化對比,能夠讓學生對文化差異產生深刻的印象,并在生活中隨時能夠運用。
例如:在進行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5 How old are you教學時,筆者把中西方關于年齡詢問的習慣編織成兒歌:“年齡年齡真神奇,問與不問分時宜,東方問時要委婉,西方女士要回避。”以便于學生記憶,并且告訴他們:在西方國家,人的年齡尤其是女士的年齡是一個秘密,貿然去問女士的年齡會讓對方感覺到非常不禮貌;但是,在東方,這種情況則會比較少,尤其對于小孩子,大多人見到都會對孩子的年齡進行詢問,在東方詢問年齡成為一種關心和愛護的標志。然后,將學生帶入到課文中進行學習,課文中售貨員詢問兩個小男孩:“How old are you?”一個小男孩回答:“I am eight.”另一個小男孩回答:“I am nine.”之后,售貨員根據孩子的年齡選擇了不同的玩具,加深了學生對于年齡詢問的東西方文化理解。
結束語
西方文化藝術范文4
斗方語言的風格以清麗順暢、簡潔明快著稱。以“五味……”“……五味”成句的有:五味聲香、廚青五味、五味六合、五味鮮美、香生五味等,描摹了菜肴味型多樣、讓人賞心悅目的特點,使人如聞其香,食欲頓增,折射出廚門號字的序列化特征和共同的審美情趣。以“……味聲”成句的有:和女味聲、三餐味聲等,從聲音角度切入,有的描摹了事廚者勞動形態,有的介紹了飯菜制作的工作規律,使人如聞其聲,給人的心理和視覺帶來強烈沖擊。
意境創設:生動別致,充滿想象
舊式菜廚的另一熱門斗方,非“山珍海味”莫屬。該句呈現出虛實相生、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美食方面的意境營造,大多基于真實,著意表現在菜肴的材料、菜式、加工方法、飲食習慣等方面所呈現的多元性和豐富性,也有的通過理想化的描述,即對絕世佳宴的幻想實現。無論如何,均將感彩融于其中,賦予大眾人本主義的溫暖。如“庖有肥肉、廚里鹽梅”,創作者捕捉到的美的畫面,在舊時是老百姓致力實現的目標。作者旨在體現對食者的關切和挽留,或表明家境殷實。如“琳球瑯玕、二膳八珍”,創作者用精當的詞語傳神地勾勒出貴族階層佳肴滿桌、形美味醇的生活狀態。前者喻指菜肴豐盛,菜品繁多。后者涉及烹飪體系和拿手好菜,是對最佳美食的生動狀寫,且還運用了典故“八珍”。八珍出現于周代,原指八種珍貴的食物,為后世之八珍筵席先驅之作。語見《周禮•天官•膳夫》:“凡王之饋,食用六谷,飲用六精,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1]
思想內容:從生活積淀到道德修養
通過對斗方的賞讀,不僅可以豐富對菜點的感官體驗,增進對美食的了解,而且還可以深入了解飲食風俗、風土人情和文化特征。還有些斗方可品味到更為深遠的立意,能體會到孜孜以求的道德修養追求,其開啟心志、陶冶性情的理性火花讓人震撼。如“仁義禮智”,我們可理解為,人類首先應在飲食方面講究禮儀,汲取智慧,善施仁義,要讓普天之下的人們都能在飲食上達到很高的境界,過上幸福的生活。斗方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類。第一類,“最堪適口、玉食羹鮮”,此類著意表現百姓家庭鮮美可口的菜式,使受眾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第二類,“肴仁豢飯、嘗列珍廚”,此類表情達意更進一層,描繪了飲食高檔精致、花樣繁多的未來社會圖景,反映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愿望。作者題寫此語,最主要的還是圖個喜慶、吉利和祥和,而并非要實現虛構的烏托邦。第三類,“元亨利貞”,此類系最高層次的斗方,融物質追求與精神訴求于一體,或詠志或戴德或理喻或警示。例句指人的運氣很好,交好運。四個字本來是分開解釋的,宋程頤在其所著《易傳》中解釋道:“元者萬物之始,亨者萬物之長,利者萬物之遂,貞者萬物之成。”[2]屬《易經》中乾卦的卦詞,是哲學家用來表述事物從始到終發展階段的術語。古代的中國人特別強調進食與宇宙節律協調同步。用在廚門上,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渴慕和對家庭餐飲達到更高品級的追求,突顯了哲學內涵。
藝術特色:極盡夸張之能事
菜廚小斗方風格五色雜糅,有的顯示本色,有的則重于工麗,有的趨向高雅,成為以廚門為載體的、抒發民眾情緒的民俗樣式。可以說,菜廚斗方在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上都很有特色。如“含英咀華”,很明顯地用了夸張修辭格,對人們未來的食文化作了一番瑰麗神奇的想象。“積蘭芝玉、廚中積玉”,運用了比喻修辭格,以美玉之潤澤喻菜肴之形與色,以幽蘭之清香比喻菜肴之風味,達到形象生動、化實為虛的藝術境界,表達了對人類廚藝的贊美。“珍出玉甌、味調金鼎”,運用了想象,“玉甌”“金鼎”為貴重奢華的盛器、炊具,屬皇家或貴族享用,運用在斗方中,是形容所制菜肴味道如出自朝廷廚師之手,鮮美異常,大飽口福。這些例句都直陳了人類對飲食質量的不懈追求。再如“海味藏金柜,佳饈啟玉櫥”“庖中多鮮味,廚內冒異香”“日制聲香味,時炮山聲鮮”這些例句均以出神入化的描法取勝。作者運用了平仄有韻的語言,夸張的手法,描寫了農村富豪家庭的廚藝活動或菜肴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謳歌了農家怡然自樂的生活情調及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
西方文化藝術范文5
關鍵詞:美術教育;文化差異;課程設置;政府主導;揚長避短
東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東西方人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師美術教育適應時代需要,發生了一些變化,但大部分高師院校的美術教學在課程設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仍因循守舊,學生依然在進行寫實的技術訓練,很少去關注、思考什么是藝術。本該鮮活、生動的美術教育,有漸趨僵化之勢。
一、俄羅斯高師美術教育現狀
1.1教學大綱是高師美術教學的“憲法”,教學中出現偏差,馬上就由教學大綱來糾正,學生學習也有矩可循,老老實實按教學大綱學就是了,可嘆的是這種大綱幾十年不變。
1.學校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美術系設有工業造型、陶藝、雕塑、木工等實習車間,從圖紙設計到制作完成都一絲不茍,從中可以看出俄羅斯學生嚴謹、扎實的學風,
2.美術學院的目標是培養藝術家,而師范院校美術系是為了培養中小學美術教師,培養美的傳播者,所以除了對學生的繪畫技能有一定的要求外,非常注重對學生藝術修養的培養。
二、我國高師美術教育現狀
1.在課程設置上,高師院校的美術課程主要是繪畫課和計算機設計課,基本沒有手工制作課,所以學生動手能力普遍較差,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2.美術概論、中外美術史等美術理論課程普遍開設,但時間過短,一般每門課程只開一個學期,學生淺嘗輒止,僅僅記住一些藝術家和作品的名字,對藝術品的美學內涵和文化脈絡缺乏明確了解和整體把握,不能深刻領會作品所傳達的藝術精神,所以面對藝術作品常常感到茫然。
3.教學實習是師范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前幾年實行分散實習,流于形式,形同放羊,實習失去了意義。近年有關部門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重新安排集中實習,但由于師范院校與所在地教育主管部門和中小學溝通不暢,實習學校很少,實習學生過多,很多實習生沒有機會上課,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差別最大的表現是在繪畫主題的選擇方面
1.俄羅斯學生的作品多表現傳統的和現實的題材,非常注重繪畫作品的文學性表現,主要來自于宗教、歷史、文學作品和現實生活、風景等方面。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巨變給俄羅斯人帶來了極大的痛楚,因此,在繪畫題材方面俄羅斯人都會有意無意地抹去前蘇聯的印記.極力避免此類題材的表現 (除當代性藝術有刻意地表現以外)。宗教的復興和對近代俄羅斯偉大的民族崛起歷史的緬懷,使剛走出困境的俄羅斯人找到了精神慰藉和對民族復興的美好展望。
2.中俄學生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差別還表現在繪畫的風格和表現技巧方面
中國學生的作品多為追求真實的寫實風格或風格化的流行樣式。與俄羅斯學生相比,由于中國現代美術缺少了對繪畫本體關注與研究的現代主義階段環節,因此,對于現代主義在繪畫的風格造型、結構、空間、色彩等方面研究成果的運用中國學生顯得要陌生得多。
四、在作畫情緒方面中俄學生有不同的反應
中國學生作畫時很注重把握情緒,在感覺良好時會從局部到局部依次走下去。即使構圖出現問題也不會理睬,但是一旦情緒變化或中斷就會影響作畫的熱情和作品的質量,作品的整體效果與情緒表達的完美結合通常是很難達到的。中國學生在整體與情緒表現的選擇中往往傾向于后者,因此在作畫過程中不大喜歡因為調整整體效果而破壞細節的一氣呵成,也不會有像羅丹那樣為了不影響整體效果而砍去巴爾扎克雕像手臂的那種魄力。這種習慣是與中國的寫意傳統分不開的意在筆先而所有的氣韻、形象、筆墨、布局都在情緒的宣泄中逐一展現,忌諱情緒的中斷,其中突出的是“自然”二字。相比之下,俄羅斯學生則要理性得多 從構圖、打形、鋪色調、深入、調整到結束按部就班。
東、西文化的差異帶來了不同的感知方式,我們從中俄兩國學生作品體現出來的巨大差異的分析中可以看到這一點。對比中可以讓我們從更深層面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短處和優勢,揚長補短對于當代中國的藝術教育何去何從將是十分有益的。
參考文獻
[1]張彬.直覺設計.生活潮雜志.
西方文化藝術范文6
關鍵詞:中西文化;融合;起源;發展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1-0039-01
一、中西藝術起源對藝術發展的影響
西方文化對中國美術史的影響始于16世紀末期,西方殖民者到東方進行殖民拓展的同時,將西方的文化、藝術帶到了東方各國。西方油畫傳入中國,通常說法是以1581年(明?萬歷年間)利瑪竇攜天主、圣母像來我國為始,中國學者姜紹書在《無聲詩史》中有一段簡短文字談論利瑪竇帶來的一幅西方繪畫:“利瑪竇攜來西域天主像,乃女人抱一嬰兒,眉目衣紋,如明鏡涵影,踽踽欲動。其端嚴媚秀,中國畫工,無由措手。”至此,中國和歐洲美術的交流真正開始了。
二、中西藝術融合的當代意義
自20世紀初藝術家們明確提出“中西合璧”的主張起,中西藝術融合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探索和實踐,直至今日,它仍然是當代藝術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立足于21世紀的今天,反觀20世紀的畫壇,中西融合的確已是大勢所趨。因為整個20世紀的中國畫壇都是斷斷續續地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發展的,而構成20世紀社會生活基調的也是中西文化的碰撞。
三、中西藝術融合對現代藝術的影響
(一)構成了現代中國畫壇絢爛紛呈的時代特征
20世紀伊始,中國西畫界在引進和試驗西方美術的同時,始終與本土傳統美術存在著難以割舍的聯系。早期藝術家們經過長期的融合實踐已經認識到:中西藝術融合不只是在藝術媒介或語言形式層面的簡單交流和結合,它應該深入到精神文化的深層內涵。中國傳統藝術中暗藏的文化價值觀和審美氣質,是民族藝術的根源。
(二)在繪畫中的中西融合對畫家的影響
畫家徐悲鴻在繪畫中對中西藝術繪畫進行了創作,徐悲鴻堅信藝術與生活的表現是有關聯的,研究藝術不能離開生活不管,執著忠實地捍衛著為人生而藝術的藝術人生觀,他認為從古至今我國繪畫家都忽略了表現生活的描寫,只專注意山水、人物、鳥獸、花卉等抽象藝術,或摹仿古人的作品,只追求唯美主義。雖然他承認藝術最重要的原則是美,可是不能單獨講求美而忽略了真和善。因此,真善美相統一的藝術價值觀,是徐悲鴻寫實主義思想的根本動因。他反復強調:“藝術有三大原則,即真善美是也。
(三)在繪畫的中西融合對藝術發展創新的影響
西方文化的不斷引入,在20世紀初的美術思潮中,國畫與西洋畫的調和、用西洋畫來改造中國畫、中西融合以創作新的中國畫,一直是中國現代美術創作和美術理論的主題之一。其后,林風眠的中西藝術結合論與高劍父的中西繪畫折衷論,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看成中國現代思想文化中的中西調和論的一種折射。現代的藝術領域中藝術的多元化,出現了非常多非常豐富的發展狀況,受西方影響,多媒體藝術,波普藝術,行為藝術,都成為現代藝術的主流,當代中國美術發展思潮從85美術思潮開始運動,先后出現了不同的藝術形式,再現了西方藝術對中國藝術的發展影響。
在現代,在西方藝術的大量傳播上,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已經全面接軌,東方文化走向了世界舞臺,北京的798和宋莊藝術區的“誕生”,成就了大批在中國和世界有影響力的畫家,藝術家。在中國畫壇里,徐悲鴻,靳尚誼,詹建俊,劉曉東,喻紅,張曉剛等畫家,將西方繪畫傳承東方文明創作,傳承著新的高水平力作。
四、結語
東方和西方文明,一個古老,卻永遠不變的主題,中西的互融互進,永恒地對傳承中西文明文化精髓。面對中西文化的發展,我們更要看到中西文明的共性,融合會使現代藝術發展道路越走越寬當代藝術家應該借鑒先輩藝術家融合中西藝術的成功經驗,重新梳理中國傳統藝術理論,挖掘傳統藝術中具有進步意義的部分和能夠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內容,將其與當代藝術相銜接,同時,主動接受西方藝術的沖擊,積極引進西方藝術發展中的成功經驗,進而構建具有中國當代精神的藝術理論和藝術形式,使中國當代藝術真正屹立于世界藝術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