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特殊兒童音樂教育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特殊兒童音樂教育范文1
音樂是和人的生命關系最為緊密的一種藝術形式,它給人們帶來美感和幸福,它是一種寄托了人們情感的藝術語言。音樂教育可以讓兒童體驗歡樂,培養興趣,對兒童的身心健康和智力開發以及陶冶情操都有著重要的作用。特殊兒童是指“在智力、感官、情緒、身體、行為或溝通能力上與正常兒童有顯著差異的各類兒童”。正常兒童可以通過老師正常的教學方式來學習知識,如教師的講解、板書,而特殊兒童,眾所周知,他們不能通過這樣的講解和板書來學習知識,所以,教師必須通過其他手段和方法促進特殊兒童的學習發展[1]。
一、特殊兒童教育現狀
國家憲法規定:“政府和社會幫助安排盲、聾、啞和其他殘疾公民的勞動、生活和教育”。可見對特殊兒童的特殊教育,也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特殊兒童人數多達300多萬,其中部分人已經在接受特殊教育的學習。國家針對這些特殊兒童特別設置了各類學校,如人們所熟知的盲聾啞學校,另還有弱智兒童班等這類小眾特殊班級。如今,讓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擁有人權已經成為現代文明社會的基本共識,而教育則是殘疾人通往享有平等人權的必經之路。但是,由于我國特殊兒童的數量較多,并且大部分分布在經濟落后、交通不便的廣大農村地區,創立一所特殊兒童的教育學校投資又大,所以針對特殊教育的學校數量并不多,規模也不大,而且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所以,依據這些國情,推廣特殊兒童義務教育的任務迫在眉睫。
二、律動教學的音樂教育
瑞士音樂家達爾克羅茲認為“音樂本身離不開律動”,而律動可以說本身就是人的運動。若將人體作為樂器,人的各種形體動作、體態、姿勢等,就是使抽象的音樂情感得以表達。兒童通過這樣的表達,可以更直觀地領略音樂,進而培養兒童的音樂節奏感、身體協調能力[2]。這就是“體態律動學”教學觀點。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體系包括三方面:體態律動、視唱練耳、即興訓練。體態律動主要是通過借助節奏引起大腦與身體迅速規律的交流;視唱練耳是為了訓練兒童的內心聽覺和鼓勵兒童表達自我情感。律動是身體隨著音樂的節奏進行有規律協調的動作。律動教學法主要有以下幾類方法:
(一)游戲方法。在游戲中將音樂元素貫穿其中,使學生邊玩游戲邊體驗音樂,在充滿趣味的游戲中,讓音樂的節奏、音調的變化自然而然灌輸給兒童,在游戲的過程中有效的激發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在選擇和設計游戲時,要注意游戲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讓學生能在一個輕松快樂的氛圍下,感受到音樂的律動和美麗,打開心扉,更愿意去了解外界的事務。例如:“找朋友”游戲。隨著音樂的節奏,學生歡快地跳動,當聽到“找到一個好朋友”的時候,他隨即拉住一個小伙伴,開心地做出“敬個禮,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的動作。教師在彈奏歌曲的時候,由于面對的是一群特殊兒童,所以節奏不宜過快,在學生們找伙伴時,可以減慢速度或者談一段其他的兒歌,給兒童們一定的時間尋找好朋友。這個游戲同時也加強了小伙伴們之間的交流,兩全其美。
(二)示范模仿的方法。教師根據音樂的類型和節奏自己先設計一套動作或舞蹈,然后再在學生面前演示,讓學生隨之模仿,并且引導學生自己去改編、去創造這些動作[3]。教師需要注意的是,讓學生模仿只是示范的作用,并不是局限兒童的想象力。
(三)引發律動的方法。“生命在于運動”,日常生活中,可以引發人們進行律動的事物有很多。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發現這些微小的細節,日積月累,學生們自然就豐富了對音樂、對節奏、對律動的感知能力。
三、律動教學對音樂教育的影響
特殊兒童通過提高音樂的感受力來學習音樂,通過具體的音樂提高對音樂的感受力,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達到分清音的高低、曲調長短、節奏強弱[4]。達爾克洛茲認為:“音樂本身就是以聽覺為基礎的,音樂教育應完全立足于聽”,因此,音樂教學應該以律動教學為主線,而傾聽音樂則是律動教學的基本途徑。特殊兒童傾聽著音樂,拍拍手、跺跺腳、點點頭,這一系列的表演,不僅使兒童的身體得到了鍛煉,還能幫助特殊兒童去掌握音樂的節奏、韻律,并啟蒙他們的音樂思想,培養音樂審美力,讓他們全身心的置身于音樂的世界中。音樂教育不僅僅發揮著它的本體作用,更具有意義的是,它使特殊兒童得到情感上的體驗,對特殊兒童具有一定的治療和康復作用。
結束語
音樂是抽象的藝術,根據音樂的這種特性,教師恰好能運用這點對特殊兒童進行音樂教學,解決教學中溝通障礙的難題。音樂律動是他們最喜歡的課程。教師通過音樂與律動和特殊兒童交流,在充滿童趣的音樂中,培養他們像正常兒童那樣合作、反應能力、身體協調能力、情感表達能力,從而提高特殊兒童智力的發展。在這種愉快的氛圍中,潛移默化的感染學生的情緒。故此,國家應該加大對這些特殊兒童的教育力度,使他們的身心能跟正常兒童一樣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畢紅歌.淺談人工耳蝸兒童音樂律動教學[J].才智,2013,21(11):19-20.
[2]楊暢.用音樂做非音樂的事--論特殊兒童音樂治療手段和目標的關系[J].藝海,2014,55(12):78-79.
[3]王詩慧.淺談律動教學對特殊兒童音樂教育的影響[J].音樂時空,2015,78(13):45-46.
特殊兒童音樂教育范文2
在合唱中同時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獨立的旋律,這種寫法我們
>> 兒童音樂語言的塑造及形象特點(之四) 兒童音樂語言的塑造及形象特點(之五) 兒童音樂語言的塑造及形象特點(之六) 兒童音樂語言的塑造及形象特點(之七) 兒童音樂語言的塑造及形象特點(之八) 兒童音樂語言的塑造及形象特點(之十一) 兒童音樂語言的塑造及形象特點(之十二) 兒童音樂語言的塑造及形象特點(之二) 兒童音樂語言的塑造及形象特點(之三) 兒童音樂語言的塑造及形象特點(之一) 慈濟的世界(之九) 時光的碎片之九 特殊兒童音樂教育的性質、特點及教育價值 之九:給予孩子適度的愛 日常保健中的誤區(之九) 直銷《條例》的九年之癢 “九惠之教”的治理啟示 掌握兒童音樂教育特點,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 淺析兒童音樂接受心理活動特點及能力發展 企業領導形象包裝之“三道九法”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藝術 > 兒童音樂語言的塑造及形象特點(之九) 兒童音樂語言的塑造及形象特點(之九)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龔耀年")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童聲合唱的織體寫法及音區的運用與處理(之三)復調音樂寫法
特殊兒童音樂教育范文3
關鍵詞:奧爾夫教法;智障兒童;音樂教育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針對智障兒童身心、智力等各方面發展不健全等問題的基礎上,對這些兒童進行音樂教育的一種教育方法。這種方面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老師教譜、學生唱譜的模式上,而是通過加強節奏訓練,去培養這一類孩子音樂學習的主動性以及自覺性,通過樂器教學以及音樂游戲教學去增加課堂互動,鼓勵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在提高音樂學習能力的基礎上去增強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
1奧爾夫教法在音樂課堂教育中的特點
1.1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奧爾夫教法在其音樂教育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考慮了“人”的因素。在很多的教學課堂上,教師擔任唱譜的角色,發揮在課堂的主導作為。但是在奧爾夫音樂教學體系之下,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他們可以在課堂上表達自己與音樂有關的任何想法,在這樣的音樂課堂上,他們的思維能力以及自我意識都得到了很大鍛煉,音樂的課堂也就成為了他們自我表達的課堂。對智障兒童實施這種音樂教育法,對智障兒童心理素質的提高都能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1.2寓教于樂,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加入“游戲”環節
無論是在音樂課堂還是在其他課程的課堂教育中,單純的理論教育會使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不僅對于課堂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制約,而且對于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的提高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打破了這一傳統的教育理念,寓教于樂,在音樂的課堂上加入了很多游戲的環節,一次來調動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音樂學習的能力。“玩”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對智障兒童來說也是同樣如此,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融入游戲的部分,減少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逆反和抵觸心理。
1.3運用包括“人體樂器”在內的各種樂器
單一的唱譜練習會使得整個音樂學習的過程枯燥乏味,奧爾夫教法也意識到了傳統音樂教法的這一不足,因而在其音樂課堂上運用包括“人體樂器”等眾多樂器。比如用手打拍子等,這樣的人體樂器對音樂技巧和學習能力沒有很高的要求,也十分適合智障兒童的音樂學習。各種打擊樂器可以幫助學生去找準音樂節奏,提高音樂學習的能力。“人體”樂器的應用較為廣泛,也能夠被普遍學生所接受,豐富了課堂的內容,因此這也成為了奧爾夫教法的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和內容。
1.4音樂課堂以及音樂教育思想的開放性
開放的教育課堂以及開放的教育理念會使得整個音樂教育充滿活力,這不僅是智障兒童唱游與律動課堂所需要的,在整個音樂教育中都顯得十分重要。音樂的教育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更加親近生活,就拿智障兒童音樂教育這一點來看,奧爾夫教法則提倡主動與這些智障兒童交流,不再用傳統的一套教育理念去禁錮孩子的思想,而是真正去激發孩子學習音樂的興趣,與開設音樂教育這門課的初衷相吻合。
2奧爾夫教法在智障兒童唱游與律動課堂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2.1專業化的師資力量有限
奧爾夫教學法并不只是簡簡單單的通過寓教于樂等各種形式去提高學生音樂學習能力的一種教育方法,只有接受過專業的奧爾夫教學體系培訓的老師才能真正掌握這種教學法教學的精華。專業化的師資力量不足已經嚴重阻礙了奧爾夫教學法在智障兒童唱游與律動課堂應用的發展,很多老師只是掌握了一點這種教學體系的皮毛,一旦在教學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雖然我國很多機構會經常請一些國外著名專家開展講座,進行專門的指導,但專業化師資力量有限的問題并沒能夠得到很好的解決。
為了很好得解決專業化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我們要加強這種教學體系的培訓,多以地方培訓為主,注重師資力量的建設。鼓勵教師通過實際的課堂教學實踐,總結和創新這一理論體系,從具體問題出發,了解這一類智障兒童對音樂的心理需求,從而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
2.2樂器等相關配套設施不夠完善
各種樂器在音樂課堂上的應用已經成為奧爾夫教學法的一大特色,但是我國很多地區樂器等相關配套設施不夠完善。由于樂器的采購成本比較高,很多地方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在采購這些樂器的時候不能根據實際的需要進行采購,這也是目前存在比較普遍的一個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國家需要加大相關教育經費的投入,做好各類樂器的購進工作。此外,可以通過手工制作簡單的樂器來緩解樂器等設備不足的現狀。
2.3對音樂學習的重視程度不高
很多人對于音樂的重要性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單純地認為音樂只是用來享受和放松的工具。由于智障兒童本身在的學習能力就比一般的人要低,其家長對音樂教育的認識度不夠清晰,因而會忽視孩子音樂的學習。由于奧爾夫教學法的有效開展需要家長、學生以及教師三者的有效配合,孩子和家長對音樂需誒的重視程度不足問題也會阻礙奧爾夫教學法在智障兒童唱游與律動課堂中的應用。我們要加大對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宣傳力度,改變家長傳統的教育觀念,提高整個社會對于智障兒童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
3結束語
總而言之,奧爾夫教學法有其自身的特點,對智障兒童的唱游以及律動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要在宣傳和推進這一教育理念的過程中,不斷對這一理論創新完善,提高智障兒童的音樂學習能力和身心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洋.奧爾夫聲勢音樂教學對促進智障兒童音樂課堂同伴互動的成效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4.
特殊兒童音樂教育范文4
亞太地區音樂教育研討會創辦于1997年,每兩年舉行一次,該組織的一項中心任務是使亞太地區間各個國家以及全球其他國家之間在這一領域的溝通更為快捷順暢。來自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美國、中國大陸及港澳臺地區的學者、師生參加了此次會議。
聚焦中國音樂教育
亞太音樂是國際音樂教育學會重要的一部分,自1997年創建以來,亞太地區音樂教育研討會已經成功舉辦了6屆,曾先后在韓國首爾、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日本名古屋、中國香港、美國西雅圖、泰國曼谷等地舉辦。國際音樂教育學會主席霍根認為:作為區域性的會議,亞太音樂教育研討會是亞太地區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實現音樂教育交流的重要方式。區域性的研討會如今不僅在亞太舉行,今后還將在拉丁美洲舉辦。音樂教育研討會作為重要的學術交流方式,將通過區域間的交流與研討,把有關音樂教育的最新動態與信息延伸到世界各地并得到及時反饋。
由于許多與會者是首次來中國或第一次到上海,他們對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及其音樂傳承教育顯示出了濃厚的興趣。為此,中國音樂教育學會理事長楊瑞敏就近30年來的中國音樂教育事業進行了梳理,并在研討會上作了關于《中國普通學校音樂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的專題發言。楊瑞敏對中國學校音樂教育的管理體制和政策;學校音樂教育課程與改革;音樂教師培養;課外、社會、家庭的音樂教育活動;中國音樂社團、報刊和網絡等方面進行詳盡的介紹。借此,與會者對當代中國音樂教育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新局面有所認識與了解。
中國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所長謝嘉幸從儒、釋、道三個中國古代文化思想中為當代中國音樂教育尋找可能的哲學支柱。謝嘉幸首先對儒家的人格教育,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唯識論等哲學思想予以闡述,同時回顧近代以“美育代宗教”為代表的思潮對古代思想的繼承、結合與運用,以期覓得點亮當代中國音樂教育的哲學啟明燈。謝嘉幸認為,當我們回顧古代哲學時,會發現今天音樂教育的兩個重大缺失,即:以文人音樂為代表的內含古代哲學思想的高文化形態的缺失,以及音樂作為人的整體生存狀態的缺失。值得欣喜的是,當代的許多音樂教育者已意識到了問題的癥結,在民間自發的為傳統文化及其音樂形態的傳承與發展作積極地探索和嘗試。如德音所創辦的“國樂啟蒙”教育。與此同時,學術界亦在各種名目繁多的研究項目之下,為音樂教育的實踐做出了許多實質性的努力和探索。比如,由中國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開展的一項名為“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建設與發展”專項研究中,由眾多音樂家、教育家悉心選編的一套《兒童中國民樂品賞》曲集。
來自中國各地藝術院校和音樂學院的在校研究生,積極參與此次研討會。通過研討會上的論文宣讀,展示了我國新生研究者的學術成果。中國各地青年學者的熱情參與也得到了國際專家學者的關注與支持,他們贊賞青年學者是國際音樂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新生力量,將為區域間的音樂教育學術交流注入新的活力。
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力
創造力與一般能力的區別在于它的新穎性、獨創性、實用性。如何在音樂教育中,充分運用學生的發散思維,來發現和培養個人的創造能力,這是與會人員所關注的話題之一。
國際音樂教育學會理事會成員瑪格麗特?貝瑞特多年來的研究,都涉及一個共同點――創造力。她認為,人們不可能在抽象的狀態下具有創造力。在音樂教育方面,孩子在上學之前是音樂發展的關鍵時期。雖然對于孩子而言,創造力的定義很難界定,但我們仍不應忽視每一個孩子具有創造性的潛質。孩子們的創造性產品也應受到社會的重視。瑪格麗特介紹了她的相關項目研究背景:在幼兒園對18個參與者進行了為期3年的觀察與研究。研究過程中,除了對孩子的父母進行采訪,她還通過孩子父母所作的一些描述來對孩子的音樂活動進行記錄。通過觀察,瑪格麗特發現孩子們在音樂方面的創造力是基于日常豐富的音樂儲備,也就是說兒童的創造力具有與周圍環境互動的明顯特點。
亞太地區音樂教育學會主席尾村忠廣通過觀察孩子們的游戲過程研究孩子們是如何發揮創造力,以實現游戲過程中演唱歌曲在音調上的統一趨同。基于以往的研究,尾村忠廣首先進行了八種假設:隨從大多數人;隨從比較平均的調;隨從歌調比較高的人;隨從歌調比較低的人;隨從唱歌音量最大的人;隨從唱歌最早的人;隨從演唱群體中的社會上的領導者;隨從演唱群體中的音樂領唱人。但是,在經過了仔細的觀察與研究后,尾村忠廣認為,統一調的趨同過程與人們之前所認定的諸多假設都沒有關系,所以推論出另一個結論――孩子們在演唱過程中逐漸調整,并統一為“平均值”的調。也就是說,每一個孩子在演唱過程中都會做出一個相應的讓步,以達到一個統一的演唱音調。
就此問題有學者提出,現在一些大城市里,孩子們的游戲音樂往往是通過幼兒園老師的領唱來教授。當老師帶領學生演唱某個作品,跟隨演唱的孩子必然會趨于老師所給的音高。這樣會遏制了孩子的創造性思維,使孩子們在游戲過程中就缺少了體驗調趨同統一實踐的過程。盡管傳統歌曲的傳唱離不開教師的指導,但是應該盡量避免總是由老師給出標準音高,而應該鼓勵孩子們自己組織歌唱,讓他們在游戲的過程中尋找合作、協作的過程。游戲的過程是孩子們交流的過程,游戲歌曲對于孩子的社會化過程的教育也將起到積極的、重要的作用。
探索多樣性的音樂傳承
第七屆亞太音樂教育研討會的主題包括以下幾項內容:跨文化對教學材料和教學方法的影響;不同情境和群體中有效的教學;發展、適應與音樂個性;課堂、樂隊與個體教學;亞太音樂傳統的歷史、表演與教學;亞太音樂與其它地區傳統音樂在音樂課程中的運用等。
其中,亞太地區音樂傳承與教學引發了諸多參會者的熱議。國際音樂教育學會主席霍根?路德斯頓姆近年來特別關注東南亞地區,特別是越南的音樂傳承與教育。他在研討會上以《音樂學習與音樂多樣性》為題,作了專題發言。霍根通過對一位越南兒童kam的研究個案為例子,描述了越南兒童是如何學習越南音樂的。回顧kam學習音樂,霍根總結了越南地區的兒童音樂學習有幾種方式:其一是在社會環境中的適應性學習,其二是通過家庭教育的音樂學習,其三是學校教育環境下的音樂學習。其中,在早期對兒童影響最大的是社會環境中的適應性學習。但是,如今隨著社會的變遷與發展,多數越南兒童所處的村莊,已經沒有多少人還會唱當地的歌謠了。這也使得越南地區的民間音樂文化傳承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面對傳統音樂文化生存環境的巨大轉變,音樂教育工作者如何才能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音樂?與會專家認為,盡管音樂教育活動的開展很多都是在學校里進行的,但是也不應忽視學校以外的音樂傳承。比如,音樂人類學家所開展的研究很大一部分也是在致力于不斷推進和完善學校以外的音樂教育。為此,世界各國的音樂教育工作者應與音樂人類學者相互合作,加強相互之間的學術交流,以探索音樂傳承的多樣性。
應用現代科技手段開展音樂教育
研討會期間,上海音樂學院賀綠汀音樂廳里舉辦了一場頗具特色的專場音樂會。音樂會以雙排鍵電子琴(也稱電子管風琴)為主要特色,參與演出的有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現代器樂與打擊樂系的師生。音樂會呈現了上海音樂學院豐碩的教學成果,也展示了當代科技產品在專業音樂教育領域里廣闊的市場和發展前景。
其中,上海音樂學院現代器樂與打擊樂系青年教師曾夢根據Bill Whelan的作品改編的雙排鍵電子琴作品《大河之舞》,以及由兩架雙排鍵電子琴以及五個打擊樂組成的小型樂隊組合演奏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給現場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雙排鍵電子琴作為當代科技產品,在本次亞太音樂教育研討會中的頻繁亮相,引起了與會者的關注。當代科技產品如何服務于音樂教育由此成了本次研討會的熱點話題之一。
上海音樂學院現代器樂與打擊樂系主任朱磊就《中國雙排鍵樂器的新機遇》作了專題發言。朱磊認為,雙排鍵電子琴作為一個集成體,對于很多中小學校,甚至幼兒園而言,應該說是比較好的一件教學樂器。其中,雙排鍵電子琴最具吸引力的是,它所具備的豐富多彩的聲音。通過逼真地模擬交響樂隊的各種樂器的音色,一定會促進和活躍音樂課堂。此外,雙排鍵樂器有一個特別吸引孩子的地方――演奏形式。此樂器的演奏要求演奏者手腳并動,這與孩子靈活好動的性格比較貼近,因此有廣闊的教學發展空間。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工程系主任吳粵北在會上就《當代科技手段在音樂教育中的地位與應用》作了交流與展示。他以聲樂教學為例,對如何運用現代科技產品對演唱者的嗓音條件與狀態進行測量與評估進行了現場的互動交流。
現代科技產品對當代音樂教育所產生的影響,引發了與會者的興趣。熱鬧的現場的互動和臺下的交流,及由此而引發的對音樂技術的關注成為本次研討會的亮點。
關注兒童音樂教育
音樂家是天生的嗎?盡管有人認為,音樂家是天生的,但國際音樂教育協會理事蓋瑞?麥克菲森通過長期的研究與觀察,認為環境對音樂人才的成長的影響非常大,特殊兒童的音樂天賦并不能簡單地以“天生”一詞來一言以蔽之。比如,莫扎特被許多人公認為是天才。但是作為天才的莫扎特卻擁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外在學習環境――因為音樂家父親的培養,刻苦的訓練以及穿梭于歐洲的大量演出等,諸多的外在環境造就了偉大的天才音樂家莫扎特。近6年來,蓋瑞通過對一位華裔音樂兒童潘活活的成長進行了觀察與研究。如今已經12歲的潘活活就讀于美國朱麗亞音樂學院,不久前被美國藝術機構挑選為杰克肯特庫克青年藝術家,應邀到美國各地演奏。在題為《兒童音樂家潘活活的成長日記》的發言中蓋瑞認為,如今提及“天才”,很多人認為“天才”的進步似乎是不需要努力的,“天才”是不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來訓練和練習的。而事實上,“天才”一詞只是一種暗語。根據研究,蓋瑞把“天才”的成長分為四個主要階段:選擇樣本的階段;音樂身份與認同的階段;家庭或社會投資的階段;成長維持的階段。其中,非常重要的,也是最易被忽視的一點,就是“天才”的成長也同樣離不開短時間里集中有效的密集訓練。
本次組委會策劃的三場音樂會中,有兩場是與少年音樂家為主題的。其一是“潘活活的鋼琴獨奏音樂會”。音樂會上,從巴赫的c小調托卡塔、莫扎特的c大調奏鳴曲K.330、肖邦的第一敘事曲,到貝多芬的“悲愴”、李斯特的“旅行歲月”、德彪西的《版畫集》,潘活活的演奏投入而熱情。另一場是“少年音樂家音樂會”,參加演出的均為上海音樂學院附小六年級的小演奏家們。音樂會上,有林子燁的鋼琴獨奏《杜姆卡op.59》,陳泓璇的笛子獨奏《千山情》、《帕米爾的春天》,王沁怡的小提琴獨奏《圣桑第三協奏曲第一樂章》,肖依的琵琶獨奏《寒鴉戲水》、《新翻羽調綠腰》,張周耀東的小提琴獨奏《莫扎特第三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劉子豪的鋼琴獨奏《李斯特塔蘭泰拉舞曲》,小演奏家們的精彩演出展示了國內外音樂教育的成果。盡管小演奏家對有些作品內涵的詮釋還不盡如人意,但是他們的小有成就還是引發了與會者的一些思考――如何看待特殊兒童的學習與成長,如何發展專業音樂教育?
探索新式音樂課程與教材
近年來,隨著國際音樂教育交流活動的日益增多,區域間的一些可供借鑒的音樂教育思想和教學體系得到了交流,教學手段正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但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各國現行音樂教育觀念、內容、方法、手段和評價體系等方面已逐漸顯現出不能適應時展的要求。因此,本次研討會也有不少關于拓展音樂教育課程與音樂教材的建議與呼聲。
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主任余丹紅作了題為《文化守望與全球視野――論黃自〈復興初級中學音樂教科書〉》的主題發言。余丹紅通過對黃自《復興初級中學音樂教科書》的教材進行分析,闡述了該教材中所蘊涵的全球化概念與中國傳統文化守望姿態的完美結合。通過對黃自音樂教育的基本態度的反思,余丹紅提出了進一步的思考:如何從世界一體化的角度來看世界的音樂教育和我們的音樂教育;如何使我們的音樂教育呈現開放的狀態去迎接世界的眼光;如何使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成為世界多元化格局中的一元,并在更廣闊的意義上以靈活的姿態與世界不同的文明進行對話?
作為一個開放的教育體系,綜合藝術課程如今為越來越多的音樂工作者所熟悉。盡管仍面臨各種不解和壓力,但綜合藝術課程的出現是一個大趨勢,它已經悄然地改變著當今的藝術教育的理念和課程實踐。
以上海中小學音樂課程為例,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教研員王月萍在會上作了題為《上海市中小學音樂教育改革、現狀與發展》的發言。王月萍指出,目前在上海有50所學校試點進行綜合課程教學,其中綜合藝術課程正在有計劃地推廣中。盡管有人對綜合課程在中國的實施表示質疑,但我們要有更廣闊的藝術胸懷和視野,雖然現行的教學體制是培養分科的人才,但是時代的進步對綜合課程的發展提出了一定的需求。
與會的美國代表表示,綜合藝術課程在美國的一些學校很受歡迎。美國的綜合藝術課程強調身體、情感、思想、感官等方面的整體感受,學習者可以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對藝術的整體認識。一些不太善于歌唱的學生,可以通過尋求不同的表達方式,比如跳舞、戲劇表演等來進一步體驗藝術。這也就避免以往教育中人為分割的形形的學科所帶來的一些負面效應。盡管目前日本、韓國、中國港臺地區所采用的音樂教材各不相同,但對綜合課程的探索則是目前眾多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主要問題與挑戰。一些學者也指出,面對現代化科技綜合性的加強對課程綜合化趨勢的影響,綜合課程可以為學習提供認識整體文化的語境,引導學生形成更強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綜合藝術課程不僅是適應當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的需要,也是基礎教育改革深入發展以及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而對此的探索與研究將是一個持久的話題。
特殊兒童音樂教育范文5
【關鍵詞】鋼琴學習;學前兒童;認知能力;執行功能;時空推理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7)06-0048-07
隨著腦科學研究的深入,人們逐漸意識到音樂教育對大腦開發的重要作用。藝術的價值,不再只是“文化的附加物”或是“大腦右半球的裝飾品”。〔1〕研究表明,經常用左手彈奏樂器者,其右腦相對應的感覺皮層面積會增大,用右手彈奏也可產生同樣效果;而且5歲前開始彈奏樂器者,其大腦皮層發生的改變更大。〔2〕磁共振成像研究顯示,音樂家腦中聯結左右半球的胼胝體比非音樂家要大15%,但此效應只發生在8歲前就開始學習音樂的個體身上。〔3〕許多研究都提示,3~8歲是兒童開始學習音樂的最佳時期,可為兒童后期的學習和發展帶來持續效益。
音樂學習c訓練不但對兒童腦結構與功能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而且有助于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多項研究證實,音樂與記憶、空間智能等存在密切關系。有研究發現,具有音樂教育經驗的兒童在情緒、語言工作記憶上的得分顯著高于沒有音樂教育經驗的兒童。〔4〕此外,播放巴洛克音樂誘發的α腦電波對兒童長時記憶會產生積極影響,且對圖像記憶的影響顯著高于聲像記憶。這可能是由于α腦電波促進了內啡肽的分泌,使大腦進入活躍狀態,從而提高了學習記憶能力。〔5〕還有研究者將音樂引入幼兒園閱讀課程,結果顯示有輔助音樂的實驗組兒童的語言記憶準確性顯著優于無輔助音樂的對照組兒童。〔6〕Rauscher等人在研究中指出,聆聽莫扎特K448作品組比聽通俗音樂組和不聽音樂組兒童在時空推理的成績上高出8~9個百分點。〔7〕國內有研究者也得出過類似結果,莫扎特音樂能夠顯著提高女童的時空推理能力,〔8〕增加顳葉與左側額葉區域的腦電相干性,對大腦α1頻段腦電功率譜的作用顯著。〔9〕這些報道激發了一系列關于音樂學習促進兒童認知能力發展的研究。例如,每周1次每次1小時的鋼琴學習組相比控制組在時空推理任務上得分高出30%,〔10〕接受鋼琴課程的兒童在16個空間問題上得分顯著高于其他兒童,〔11〕樂器彈奏能增強兒童的空間意識及預想能力,〔12〕等等。
執行功能指個體對自己的意識和行為進行監督和控制的一系列心理過程,是完成復雜認知任務時,個體通過對任務解決的認知過程靈活地進行協調、優化、有意識控制,以確保認知系統產生有序、具有目的的監控機制,〔13〕被視為人類認知活動的最高級過程。研究顯示,音樂訓練與執行功能存在密切關系。Moreno等發現,20天的音樂訓練能夠顯著提高兒童的執行功能及語言智能。〔14〕對執行功能子成分與音樂訓練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究發現,音樂訓練不能提高沖突的監測能力,但能顯著改進反應抑制能力,繼而改善兒童前額葉執行功能;每周接受45分鐘的樂器訓練能夠顯著提升兒童的工作記憶。〔15〕
綜上,音樂學習與訓練是促進兒童認知能力發展的有效方式。鋼琴學習是很多城市家長為學前兒童選擇的主要音樂課程。本研究試圖探究鋼琴組與非鋼琴組兒童在時空推理、圖像記憶及執行功能等認知能力方面的差異,以及性別因素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以期為學前兒童的音樂學習價值提供科學依據。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目的性抽樣方式在浙江省杭州市選取了64名大班幼兒(男童22名,女童42名,平均月齡76±3個月),將他們分為鋼琴組和非鋼琴組兩組,組間一一配對,共得32對。每一對兒童來自同一班級,性別一致,且家庭經濟狀況、生活環境和智力水平等均為相當。其中,鋼琴組兒童每周參加一次及以上鋼琴專業訓練,且均具有一年以上鋼琴學習經歷。非鋼琴組兒童從未參加過任何專業音樂訓練。兩組兒童均為右利手,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
(一)實驗材料
1.時空推理測驗量表
Rauscher等通過研究認為,折紙剪紙作業對兒童時空推理能力的測試最為合適,其中的時間順序與空間物體心像,能夠測驗出被試在物理模式缺失情況下進行心理旋轉的能力。〔16〕吳海珍,趙蕾和盧英俊等參考Rauscher等在研究文獻中發表的有關折紙剪紙測試題,根據折疊方向、次數和剪口位置確定題目的難易程度,同時結合5~6歲兒童的實際時空推理能力,編制了幼兒版的折紙剪紙測試量表〔17〕(參見圖1)。本研究以該測試量表為實驗材料之一。
2.韋氏學前兒童智力量表
本研究選取第3版韋氏學前兒童智力量表操作模塊中動物房、迷津、木塊拼圖三項任務為對兩組兒童工作記憶、空間推理和整體空間關系辨別等認知能力進行測試的實驗材料。
(1)動物房:主要涉及工作記憶。一盒4種顏色,共32個小長方形條和一塊有4種動物的木板,每種動物下方有一個洞。
(2)迷津:主要涉及計劃、視覺組織及空間推理。一套印有迷津的圖紙和兩支不同顏色的筆。迷津類型有兩種:一是橫線迷津,從外向里走;一是方迷津,從里向外走。兩類迷津時限及允許錯誤的次數不同。
(3)木塊拼圖:主要涉及視覺結構、整體空間關系辨認等。14塊方木片,其中6塊一面紅色,一面黃色;另外8塊,一面紅色,一面半紅半黃。三張裝訂成冊的印有圖案的卡片。
3.執行功能測試軟件
作為對傳統執行功能測試(如WCST)的改進,近年來研究者開始使用數碼翻頁電子書對兒童執行功能(EF)進行測試。此工具內容詳盡,適用于3~6歲兒童,包含執行功能各個子成分的測試;操作便捷,能準確記錄每項任務的正確率及反應時。〔18〕本研究以該測試軟件為對學前兒童執行功能進行評估的實驗材料。主試在裝有EF行為測試軟件的Win7筆記本電腦上進行操作,兒童在筆記本擴展屏下裝有Splashtop軟件的Ipad上完成游戲型測試。根據執行功能三大子成分(抑制控制、工作記憶與認知靈活性),本研究所選擇的測試內容如下。
(1)空間箭頭沖突(Spatial Conflict Arrows,SCA):此任務主要評定兒童抑制控制能力。當箭頭指向左邊時用左手點擊左邊的綠圓圈,當箭頭指向右邊時用右手點擊右邊的綠圓圈。箭頭在圓圈的上方,位置分為與所指方向一致、不一致,以及位于兩個圓中間三種情況。正式測驗包括36題,系統自動記錄反應時與正確率。
(2)工作記憶廣度(Working Memory Span,WMS):此任務主要測量兒童的工作記憶能力。游戲規則是:給兒童呈現一間或多間房子,要求其記住每棟房子里的動物和彩色圓圈。房子消失后,要求其說出房子里的動物是什么或圓圈是什么顏色。隨著任務難度提升,需要記憶的房子數目也逐步增加。正式測驗包括18題,系統自動記錄正確率。
(3)靈活項目選擇(Flexible Item Selection,FIS):該任務評估兒童在不同規則間靈活轉換的能力,即認知靈活性。任務分為兩部分:一是向兒童呈現兩張在某個維度(顏色、大小、類別)上相同的圖片;然后呈現第三張圖片,要求兒童在前兩張中選擇出與第三張在另一個維度上有共同特征的圖片。第二部分,向兒童呈現三張圖片,要求兒童用兩個不同維度對三張圖片進行分類(如第一次顏色相同,第二次大小相同)。正式測驗包括30題,系統自動記錄正確率。
(二)測試過程與分析方法
所有測試均在安靜的活動室里進行,采用一對一個別化施測。主試在正式測驗前均受過培訓。測試一:向兒童發放折紙剪紙題冊,告知被試“我們將玩一個闖關游戲,有30關需要闖”。每題用時不超過50秒,主試記時。在正式實驗前先進行練習,向被試展示兩道不同難度的題目,確定兒童完全了解要求后,再進入正式實驗。測試二:向幼兒呈現韋氏學前兒童智力量表的測試工具,主試進行任務講解,確定其完全了解后進行正式實驗,主試記錄時間及得分。測試三:EF測試。也包含練習和正式測試兩部分。主試在兒童開始每一項任務前均進行詳細的任務講解。為避免順序效應,各子成分的測試順序在被試間進行隨機化。
三種測試所需時間均為15~20分鐘。為避免互相干擾,三種測試之間間隔24小時以上。數據運用SPSS 2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鋼琴學習對學前兒童認知能力的影響
1.時空推理能力
對折紙剪紙時空推理測驗得分進行的配對樣本T檢驗分析顯示,鋼琴組兒童在該任務上得分顯著高于非鋼琴組(p
2.韋氏學前兒童智力量表測試
對韋氏學前兒童智力量表任務得分進行的配對樣本T檢驗分析顯示,鋼琴組兒童在動物房、迷津、木塊拼圖三個任務上的得分均略高于非鋼琴組,但差異不顯著(詳見下表)。
3.執行功能各子成分測試
(1)反應時指標
在抑制控制(SCA)測驗的反應時指標上,鋼琴組兒童的反應時顯著快于非鋼琴組兒童(p
(2)正確率指標
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在工作記憶(WMS)、認知靈活性(FIS)測試任務中,鋼琴組兒童的正確率均顯著高于非鋼琴組兒童(分別為:p
(二)鋼琴學習對不同性別學前兒童認知能力影響的差異
1.鋼琴組
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顯示,鋼琴組兒童在韋氏學前兒童智力量表動物房任務得分上存在顯著性別差異(p
2.非鋼琴組
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顯示,在韋氏學前兒童智力量表迷津、木塊拼圖任務得分上性別差異顯著(p
三、討論
(一)鋼琴學習對學前兒童時空推理能力發展具有顯著促進作用
時空推理能力是學前兒童數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日后進行復雜數學學習的基礎。本研究結果顯示,鋼琴組兒童的折紙剪紙時空推理測驗得分顯著高于非鋼琴組兒童。這與Rauscher等的研究結果一致。他們曾對學前兒童進行了為期6個月的每周兩次的鍵盤學習指導及30分鐘的小組視唱學習,結果顯示,實驗組在時空推理測驗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19〕空間與音樂智能的發展均依賴于兒童所具備的感官和動作經驗,具有統一性。鋼琴學習過程中,手指運動經驗豐富,對早期兒童大腦功能l展具有促進作用。而且,有研究者發現音樂訓練能夠顯著提高兒童心理旋轉能力,這些可能都是音樂學習促進個體時空推理能力發展的機制。
迷津任務中,鋼琴組兒童得分略高于非鋼琴組,但差異未達顯著,這可能是迷津任務所反映的空間能力(主要包括計劃、視覺組織及空間推理等)的內在機制不同于時空推理(主要包括物體心像在時間與空間兩個維度上的轉換、心理旋轉等)。類似的,木塊拼圖任務主要涉及視覺結構和整體空間關系辨認,與時空推理的內在機制不同,也未受音樂訓練的顯著影響。
此外,Rauscher曾強調,任務難度是檢驗音樂促進時空推理能力發展研究中的重要因素,中高難度才有利于效應的檢測。從施測效果看,韋氏學前兒童智力量表(第3版)中迷津任務等的難度不夠高,相對缺乏區分度。而本研究采用的折紙剪紙時空推理工具是根據目前大班兒童實際能力編制的,難度適宜。總之,本研究證實,早期鍵盤訓練能有效提高兒童的時空推理能力。
(二)鋼琴學習對學前兒童執行功能發展具有顯著促進作用
如前所述,執行功能與學業成績、語言能力、情緒調節等呈高度正相關。執行功能對兒童日后的生活、學習影響深遠。3~5歲是執行功能發展的關鍵期,促進學前兒童執行功能發展具有迫切的現實需要。本研究顯示,鋼琴組兒童在工作記憶、認知靈活性任務上的正確率顯著高于非鋼琴組兒童,而抑制控制任務正確率的差異也達到邊緣顯著。即鋼琴組兒童在執行功能各子成分上均具有一定的發展優勢,這與Moreno等的研究結果類似。Moreno等通過實驗發現,20天的音樂訓練能夠增強大腦可塑性,改善兒童前額葉相關的執行功能。〔20〕音樂訓練,尤其是鋼琴等鍵盤訓練,需要高度的控制、注意及記憶力,長期訓練對執行功能發展具有積極效應。
韋氏智力量表動物房任務也同屬工作記憶測試,而結果差異未達顯著。這可能與任務難度有關。動物房記憶廣度只有四個組塊,而執行功能測試軟件中的工作記憶任務,記憶數量、廣度相對于動物房都更加復雜。6歲兒童短時記憶廣度一般已達到5個組塊,故執行功能測驗軟件中的工作記憶任務難度更適合大班兒童,測驗結果更準確。Schellenberg等的研究顯示,樂器學習對工作記憶及隨后的認知策略均有促進作用,〔21〕Roden通過比較接受與未接受樂器學習7~8歲兒童的工作記憶也得到過類似的結論。〔22〕總之,鋼琴學習能夠有效促進學前兒童執行功能的發展,尤其是工作記憶與認知靈活性子成分。
(三)鋼琴學習對不同性別學前兒童認知能力發展均具有促進作用
本研究顯示,非鋼琴組男童在迷津、木塊拼圖任務上得分顯著高于非鋼琴組女童,結果與以往研究一致,即男童在整體空間關系辨認及空間推理能力上具有優勢。而在鋼琴組,這兩種任務得分并不存在性別差異,也即男女童水平相當。由此我們可以推斷,鋼琴學習對女童整體空間辨認和時空推理能力的發展具有顯著促進作用,縮小了兩性間這方面能力的差異。這與吳海珍、趙蕾、盧英俊等在相關研究中獲得的結果類似。〔23〕此外,非鋼琴組女童在執行功能認知靈活性任務上的正確率顯著高于男童,而鋼琴組在該任務上并沒有表現出性別差異,這表明鋼琴學習能有效提高男童的認知靈活性。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男童認知靈活性發展相對滯后于女童,所以提升空間更大。而且,有基于性別的鋼琴學習比較研究發現,男童在鋼琴學習過程中,對于記譜和左右手的轉換,相比女童更善于靈活運用已有知識,故可推測,鋼琴學習經驗對男童認知靈活性的提高更為有效。〔24〕最后,本研究還發現,鋼琴組女童在動物房子任務中具有顯著優勢;在執行功能的工作記憶測試中雖未達顯著差異,但也有同樣趨勢;而非鋼琴組男女童在工作記憶的這兩個測試上均無差異,故而提示鋼琴訓練對女童工作記憶發展的促進作用強于男童。
四、教育建議
音樂學習對兒童發展具有明顯的積極效應,但其對認知與執行功能等能力的影響研究仍處于探索階段。鋼琴是樂器之王,音域寬廣、聲音富有變化,表現力豐富,更貼近幼兒的感知能力,有利于促進兒童腦功能與認知能力的發展。本研究認為,鋼琴學習遠不止是彈奏技巧的學習,更是促進學前兒童認知能力發展的有效方式,尤其有助于提高其工作記憶、認知靈活性與時空推理能力等。目前,日本、匈牙利以及荷蘭等國已將音樂列為兒童學習的學科,與語言、數學教育具有同等地位。
腦科學家小泉英明認為,如果在兒童音樂感覺和音樂萌芽還未開始時就讓其終日練琴,大腦很可能會因過度受到反射系統的支配,對其樂感發展反而不利。〔25〕因此,實踐中需充分考慮學前兒童的發展特點,以激發幼兒對音樂的興趣為重點,多采用游戲化教學方式。宜減少鋼琴教學中的專業術語學習任務,以貼近幼兒生活的方式,如將音階練習喻為“爬樓梯”,告訴幼兒“每個臺階都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每過一個臺階都可把這個名字大聲地讀出來”,從而幫助幼兒達到熟記音級名稱的效果。其次,學習伙伴是建構豐富的學習環境的最好資源,〔26〕建議在幼兒開展鋼琴學習的過程中,有玩伴的共同學習或有家長的陪伴學習。
此外,當下許多幼兒園班級都配有鋼琴等鍵盤樂器,建議教師將鋼琴彈奏及樂曲播放貫穿幼兒的一日生活,在每個過渡階段都配以特色小曲,以增強幼兒的樂感。也可以考慮增加器樂區。美國音樂教育委員會就建議為幼兒創設可演奏樂器的音樂區角,提供高質量的樂器供兒童自主彈奏。如果配備鋼琴的條件還不具備,可以用電子鍵盤替代;同時投入相應材料,為不同學習能力的幼兒準備適宜的彈奏曲目;另外,可將鍵盤涂上顏色或貼上圖片,與樂譜上的顏色或圖片相對應,以幫助幼兒比照顏色或圖片來趣味性地學習鍵盤彈奏。教師還可通過錄音回放,幫助兒童體驗自己彈奏樂曲乃至創作樂曲的成就感和樂趣。
鑒于鋼琴學習對男女童認知能力發展具有不同的促進作用,建議針對不同性別特點設計課程與訓練方案。例如,對于女童中整體空間關系辨認、空間推理能力或時空推理能力較弱者,教師及家長可充分利用音樂的認知開發功能,努力為其提供鋼琴或電子鍵盤的學習機會,以促進女童的空間認知與時空推理能力發展,為其后期的數學學習提供支持。此外,鑒于鋼琴學習對男童的認知靈活性有顯著促進作用,建議教師和家長為男童中發展較遲緩者提供鋼琴之類鍵盤樂器的學習機會,以促進其執行功能的發展。研究者還認為,鑒于鋼琴學習對于存在空間加工或執行功能障礙的特殊兒童(如注意缺陷多動癥兒童)的相關功能具有改善效果,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價值值得進一步加以探究。
最后,音樂學習如聆聽、視唱、演奏等都在以各種方式影響著個體的記憶系統發展。本研究證實,鋼琴學習可能會通過兩種途徑來增進記憶系統的發展:彈奏活動會激活注意系統,長期練習有利于提升兒童注意系統的功能,進而影響到其記憶能力;音樂學習本身可激活多重記憶系統,如促進外顯記憶、內隱記憶,并顯著提高兒童記憶和回憶的能力。由于兒童早期的神經可塑性高,所以越早進行音樂訓練,對記憶的提升效果會越顯著。有研究表明,早期音樂訓練時長每周達到2~3天,每天至少30分鐘,積極效果就會出現;最理想的狀態是每周3~5天,每天1小時。〔27〕
參考文獻:
〔1〕〔25〕〔26〕唐孝威,秦金亮.神經教育學:心智、腦與教育的集成〔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
〔2〕SCHLAUG G, JANCKE L, HUANG Y,et al.Increased corpus callosum size in musicians〔J〕.Neurophysiology,1995,(33):1047-1055.
〔3〕GRAZIANO A,PETERSON M,SHAW G.Enhanced learning of proportional math through music training and spatial-temporal training〔J〕.Neurological Research,1999,21(2):139-152.
〔4〕朱丹.音樂影響兒童工作記憶的心理學實驗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1.
〔5〕李潔,安博,崔瑋,等.腦電波音樂對中學生記憶的改善作用〔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2,26(4):283-286.
〔6〕COLWELL C M.Therapeutic application of music in the whole language kindergarten〔J〕.Journal of Music Therapy,1994,(31):238-247.
〔7〕〔19〕RAUSCHER F H,AMP G L S,KY C N.Music and spatial task performance〔J〕.Nature,1993,365:520-520.
〔8〕〔17〕〔23〕吳海珍,趙蕾,盧英俊.莫扎特音樂對幼兒時空推理能力影響的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4,30(4):345-354.
〔9〕盧英俊,吳海珍,錢靚,等.莫扎特奏鳴曲K.448對腦電功率譜與重心頻率的影響〔J〕.生物物理學報,2011,27(2):154-166.
〔10〕RAUSCHER F,SHAW G,LEVINE L,et al.Music training causes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s spatial-temporal reasoning〔J〕.Neurological Research,1997,(19):2-8.
〔11〕MALYARENKO T N, KURAEV G, MALYARENKO Y E,et al.The development of brain’s electric activity in 4 year-old children by long-term sensory stimulation with music〔J〕.Human Physiology,1996,(23):76-81.
〔12〕王杭,江俊,蔣存梅.音樂訓練對認知能力的影響〔J〕.心理科學進展,2015,23(3):419-429.
〔13〕魏勇剛,吳睿明,李紅,等.抑制性控制在幼兒執行功能與心理理論中的作用〔J〕.心理學報,2005,37(5):598-605.
〔14〕〔20〕MORENO S,BIALYSTOK E,BARAC R,et al.Short-term music training enhances verbal intelligence and executive function〔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1, 22(11):1425-1433.
〔15〕〔22〕RODEN I. Does music training enhance working memory performance:Findings from a quasi-experimental longitudinal study〔J〕.Psychology of Music,2013,42(2):284-298.
〔16〕黃君.音樂與空間推理能力:莫扎特效應的實驗研究〔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0,(2):124-129.
〔18〕WILLOUGHBY M T,BLAIR C B,WIRTH R J.The measurement of executive function at age 3 years: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criterion validity of a new battery of tasks〔J〕.Psychological Assessment,2010,22(2):306-317.
〔21〕SCHELLENBERG E G.Music lessons enhance IQ〔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4,15(8):51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