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城市設計方法論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城市設計方法論范文1
【關鍵詞】綠色生態建筑;集成設計;方法
1 引言
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生態建筑則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能源消耗及對自然的破壞并能從自然攝取能源的概念被提出,可見“綠色”和“生態”都旨在處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間的關系。在綠色生態規劃中,設計師必須將城市、建筑及周邊環境看成是一個巨大而復雜的物質能量系統,所創造的人工環境必須保持能量攝取與消耗的和諧。規劃設計可采用高效而密集的集成設計手法,綜合考慮建筑、材料、設備、朝向、風速等因素,盡可能地利用自然條件下的日照、主導風向,以及減少對周邊自然環境的破壞,真正形成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的空間環境。
2 建筑的節能設計
2.1 玻璃門窗的復合化設計
綠色生態建筑中采用的玻璃主要有中空玻璃、真空玻璃、鍍膜玻璃、LOW-E玻璃和熱反射玻璃等。中空玻璃是將兩片玻璃密封并將中間的空氣抽出再灌入干燥惰性氣體而成。早期普通單片玻璃傳熱系數K值超過6W/(m2•K),現在的普通中空玻璃傳熱系數K值在3以上,低輻射(LOW-E)中空玻璃傳熱系數K值為1.0左右,今后技術的進一步升級將使K值有望下降到0.5。真空玻璃的節能性和環境舒適度比中空玻璃高出50%,更是以往廣泛使用的單片玻璃的6倍。真空玻璃是將兩片平板玻璃四周密封起來,中間有間隙,將間隙抽成真空,兩片玻璃內表面鍍有一層或兩層透明低輻射膜,與保溫瓶有異曲同工之處。
綠色生態建筑需要可“呼吸”的表皮來調節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熱通道玻璃幕墻(雙層動態節能幕墻)正是一種能夠“呼吸”的幕墻,可分為“封閉式內循環體系”和可自然通風的“敞開式外循環體系”,由外層幕墻、內層幕墻、遮陽裝置、進風裝置、出風裝置組成(圖1)。與傳統的單層玻璃幕墻相比,熱通道玻璃幕墻采暖時可節約能源42%~52%;制冷時可節約能源38%~60%。同時,在兩層玻璃中間裝入的遮陽系統又可和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相結合,形成多功能的復合表皮。若將太陽能電池板裝在可自動調節的遮陽百葉上,在遮擋陽光的同時可將光能轉化為電能并網使用。
2.2 建筑外墻的保溫隔熱
建筑外墻材料保溫隔熱的能力直接影響到人的體表感覺。墻體的保溫隔熱主要是在外墻中置入保溫隔熱材料來調控整個墻體的傳熱系數。按保溫隔熱材料的位置主要分為外墻外保溫、外墻內保溫及外墻夾芯保溫三種形式。目前國際市場上的保溫材料種類多樣,常用的有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EPS板)、擠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XPS板)、聚氨酯、膠粉聚苯顆粒、膨脹玻化微珠、微晶無機保溫砂漿礦棉等。考慮透光的需要,TWD蜂窩狀材料、毛細管材料、Basogel粒狀氣溶膠材料、玻璃管狀材料可在滿足采光的同時具有保溫隔熱能力。這些保溫隔熱材料各有所長,不能單純說哪種更優,而要結合當地材料種類、實際氣候、施工技術條件和造價因地制宜地選用。
3 綠色生態平面布局分析
建筑的平面布局直接影響使用空間的微氣候,對日照以及通風的考慮已是每一幢建筑都需要涉及的問題。然而對于高層建筑來說,服務核(即樓梯、電梯、衛生間及管道井)的定位卻可決定樓層周邊的開窗位置,并能起到“遮陽”與“擋風”的過渡性空間的作用。服務核可以布置在建筑的東、西側以遮擋日曬。研究表明,當采用東西雙核的布置方式,窗戶設于南北端時,能節省空調負荷20%之多;而在氣候寒冷地區,這些服務核還能起到擋風的屏障作用。
中庭及邊庭的設置亦可為高層建筑的使用者創造一個開敞的情趣空間,這種空中庭院通過綠化及景觀設計,不僅使建筑豎向產生變化,且在溫和氣候地區的夏季,能使建筑外表皮比街道處的環境溫度降低5℃之多,冬季的熱量損失能減少30%。更重要的是中、邊庭的配合使用可以產生“煙囪效應”,調節建筑表皮與外界環境的熱交換及作為過渡空間來處理建筑表皮的微氣候。
4 立面的綠色生態集成
(1)屋頂是最適合接收太陽光的平面,光伏太陽能板可在平整的屋頂上大面積鋪設。由于屋頂形式的變化需求,光伏板的形狀也在逐漸改觀。目前,最新的兩項技術是日本三洋公司研制的光伏瓦屋面及佳能公司的無定形光伏板。(2)風能的應用主要體現在高層建筑上。高層建筑隨高度的增加風壓逐漸增大,利用這些風和氣流可以推動渦輪機葉片,由發電機將風和氣流轉換成電能。目前歐洲已開始研究該技術,并取得一些初步的成果。(3)屋頂的有組織排水實際也是一個雨水收集系統。雨水的吸收及再利用在一些發達國家已非常普遍,如日本的高層建筑一般都設計有中水循環系統,也就是將可以利用的排水與收集起來的雨水,經處理后作為水源再次加以利用。
5 遮陽系統的設計
隨著科技的發展,遮陽系統已經朝著電子化、高科技化發展,其實現手法可分為內遮陽、外遮陽、玻璃幕墻遮陽。玻璃幕墻的遮陽除前述在雙層玻璃幕墻中設置百葉的形式外,主要依靠玻璃本身減少太陽的輻射熱,遮陽板的出現從一定形式上給建筑立面造型提供了一種手段,通過改變遮陽板的尺度、排列方式可以產生強烈的序列感()。固定的遮陽板可以采用多種材料:石材、鋁板甚至將整個西墻鋪設太陽能電板,用以在遮擋西曬的同時產生電能。可控式遮陽系統則是由特殊編制的電腦程序,使百葉隨太陽的軌跡進行自行調整,從而降低了過度遮光或遮光不足的可能性(可彌補固定百葉的不足)。特殊外形的百葉片可按設計師的意圖生產出來,可控式帶孔日光翼可調節室內日光的明暗程度,同時擁有良好的視覺效果。
6 室內引入自然光
光導管技術的出現為人類合理利用天然光資源開辟出新的途徑。光導管照明系統是通過采光罩高效采集自然光線導入系統內重新分配,再經過特殊制作的光導管傳輸和強化后,由系統底部的漫射裝置把自然光均勻高效地照射到室內空間,得到自然光帶來的特殊照明效果。北京奧運會柔道跆拳道館中安裝了148個直徑為550 mm的光導管(折射率為99.7%),在陽光較好的情況下,場館室內基本不開燈或開少量的燈,即可滿足使用要求,大大了降低了能源消耗。
7 地底能源的設計
水源熱泵是利用水所儲藏的太陽能資源作為冷、熱源,進行轉換的空調技術。水源熱泵技術的工作原理是通過輸入少量高品位能源(如電能),實現低溫位熱能向高溫位轉移。水體分別作為冬季熱泵供暖的熱源和夏季空調的冷源,即在夏季將建筑物中的熱量“取”出來,釋放到水體中去,由于水源溫度低,所以可高效地帶走熱量,以達到夏季給建筑物室內制冷的目的;而冬季則是通過水源熱泵機組,從水源中“提取”熱能,送到建筑物中供采暖之用。
8 實例分析
馬來西亞的梅那拉大廈建筑面積12346平方米,造價590萬英鎊。這幢建筑是針對遠東地區高密度居住城市,為企業與開發商設計的一系列塔樓中的一個。外部和內部的設計特點是利用有關生物與氣候學的方法建造一個低能量運作的建筑,最大程度的利用周圍高度潮濕的熱帶氣候。此建筑綜合使用了技術革新,豐富的垂直裝備,發揮了近乎完美的設計才能,最終使客戶和使用該建筑的人們確信:生態方式在商業上也是可行的。
8.1 平面功能布局
辦公空間被置十樓的正中,這樣的設計保證良好的自然采光,同時都帶有陽臺,并設有落地玻璃推拉門以調節自然通風量。電梯廳、樓梯間和衛生間設置在東向均有自然通風和采光(見圖3)。
在內部,封閉的房間被布置在中央核心位置,這確保了良好的自然采光,以及便于觀察位于的工作站。建筑的圓形平面意味著沒有黑暗的角落(圖4)。
8.2 建筑朝向與布局
在熱帶氣候中太陽運行的軌跡是東西向的,東西向耗能高于南北向50%。故把核心部位外置,服務模塊最好位于建筑的東西兩側,為內部的使用空間提供“隔熱帶”,阻止陽光的直接射人,增加熱量的散發,從而減少空調的負荷。
8.3 植物的運用
該建筑融合了許多主題,立面和空中庭院中的植物,從樓的一側護坡開始,沿著建筑表面螺旋上升,種植在樓上向內凹的平臺上,這些中庭引導涼爽空氣流穿過建筑的過渡空間,創造了一個遮陽且富含氧的環境。建筑使用自動化系統的排列,通過設備和調節空氣的植物來減少能量消耗。
8.4 外立面處理
受日曬較多的東、西朝向的窗戶都裝有鋁制散熱片和遮陽板。而南北向采用鍍膜玻璃窗以獲取良好的自然通風和柔和的光線。每層辦公室都有陽臺,也有推拉式落地玻璃門,來控制自然通風的范圍。電梯間、樓梯間和衛生間都使用自然通風和自然光照射,電梯間無需增壓防火。
8.5 屋面處理
考慮到將來可能安裝太陽能電池,遮陽頂提供了一個圓盤狀的空間,被一個由鋼和鋁合金構成的棚架遮蓋著。另外,屋頂還設計了一處游泳池,不僅能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游泳池中的水還能吸收大量的熱量,有效地降低了室內溫度。
9 結語
總之,綠色生態建筑設計中關于節地、節水、節能、節材、室內空氣品質、運行管理等方面,實際受制于功能、造價、形式以及政治、經濟、氣候、人文管理等諸多因素。所以綠色生態建筑一定是協調各方面因素后產生的結果,建筑師不一定在每個要素上都做到最好、最精,或是把所有綠色生態手法全部集中于一個項目上,而應盡量在綜合成本、技術、環境、功能、性能、藝術等“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中尋求整體的和諧。
參考文獻
[1]貝林(德國).建筑及太陽能:可持續建筑的發展演變[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2]張振,等.生態建筑的技術實現[M].工業建筑,2003,33(6).
[3]Harrison,Paul.The third revolution- population,environment and asustainable world, London1993.
城市設計方法論范文2
關鍵詞:電力工程;節能設計;管理方法
Abstra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will tell, energy has become a core restriction factor, so in the design of power engineering process, need comprehensive fully consider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electricity, power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and other aspects,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specific management link, still need to use the energy saving measures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finally achieve energy efficient, scientific, reasonable use.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nergy saving power engineering design and management method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electric power projects; Energy saving design; Management method
中圖分類號:TE0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對于能源在當前中國的應用來講,一個最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就是節能。對于電力工程而言,這也是面臨的新問題之一。節能不但能夠讓能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而且使工業對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得到很好的控制,所以對于整個社會來講,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必須要盡可能地采取措施進行節能。
一、電力工程節能的重要性
伴隨著不斷發展的市場經濟,市場對電力的需求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隨之而暴露出來的問題則越來越明顯。對于整個中國社會的電能需求來講,電力工程擔當著生產的重任,同時電力工程也是能源的主要消耗者,所以對于整個社會來講,實施節能的重要性就越來越明顯。
長期以來,無論是在電力工程行業還是社會建設的其他領域和行業,關于能源的使用,政府一直在大力的倡導:提高使用效率,較少能源浪費,控制環境污染。盡管如此,有效利用能源的途徑卻一直在探索中前行。理論上,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之一就是節能,因為節能可以帶來成本的縮減,可以在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可以成為市場的贏家。
二、電力工程的節能設計
1. 電壓的合理調整運用
調整電壓可以借助于對分接頭進行調整,或者投切電力電容器于母線等,這些措施和手段有助于電壓在質量得到保證的同時,被適度的進行調控。有功損耗與電壓之間的具體關系為:損耗和電壓的平方為正比例的關系,也就是說,對運行電壓進行合理調整,有助于實現節能的目的。自動調壓器實質上是變壓器的一種,這種變壓器對輸入的電壓進行自動跟蹤,從而實現輸出電壓的恒定以及三相自耦。這種設備能夠對電壓在20%的范圍內進行自動調節。如果資金缺乏,又想實現電壓質量改善可以使用自動調壓器。很多時候,電壓的正常運行很難得到保證,在這樣的情況下,必須要避免的就是人為因素對其產生影響。工程開展的過程中,應提前預防,保證預警系統的有效運轉,確保不會產生重大損失,使損失達到最小化。
2.平衡三相負荷
三相負荷如果出現非常不均衡的情況,對于產生較大漏電電流的相稱為靈敏相,對于產生較小的漏電電流的相稱為不靈敏相。如果不靈敏相層面出現了觸、漏電事故,保護器可能會出現拒絕動作的情況;如果漏電情況出現在靈敏相上,即使漏電情況非常輕微,比如剛剛達到動作電流的數值,在這個時候,因為線損情況的存在,配電變壓器負載損耗就會呈現上升的趨勢。伴隨著變壓器負載電流的不斷調整變動,上升情形更加的明顯,這與負載電流的平方成正比例關系,如果變壓器輸送的容量相同,三相負荷就會出現不平衡的現象,有功損耗就會呈現增大的趨勢。如果中性線電流過大,適配電壓器在運行時就會出現溫度上升,如果情況非常嚴重的時候,升高的溫度甚至會燒壞變壓器。
不平衡的三相負荷會出現一相乃至兩相的畸重,在這樣的情況下,線路電壓必將會出現下降,電能供應的質量受到影響,電器的正常工作受到很大的負面影響。所以,對剩余電流具有保護性的配電變壓器非常的重要。
3. 無功補償的開展
電網中大部分的電力負荷為感性負荷,比如變壓器、電動機。具體運行的時候,這些設備需要耗費一定的功率,雖然部分功率可能并不做有用功。為了控制無用功率就需要盡可能的減少感性負荷的供應,在這個情況下,為了保證電力運轉正常,還需要對電能損耗情況進行控制和降低,這些應該具體被看作為無功補償。無功補償對節能降耗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它可以節省企業電費開支、提高設備的利用率、降低系統的能耗、改善電壓質量以及可以增加變壓器的容量。當然,在這里,我們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無功補償,還有近期市場推廣的動態無功補償。動態無功補償發生裝置,即靜止同步補償器,又名靜止無功發生器。由于它的開關器件為IGBT,所以,它的動態補償效果是早期的同步調相機、電容器以及無功補償裝置所不能比擬的。無功補償裝置以其較低的諧波,較高的效率以及較快速的動態響應,從而成為現代柔流輸電系統中的重要設備。該種裝置主要用來補償電網中頻繁波動的無功功率,抑制電網的閃變和諧波,提高電網的功率因數。另外,若從配電網使用效率的角度進行改善,借助對網絡損耗的降低和控制,將有助于輸電線路壽命的延長使用。
4全方位的監控
國內外知名自控品牌中的配電監控能源管理系統對節能降耗有很好的作用。它的特性是安全、高效、經濟以及可擴展。以下是它的作用:(1)動態顯示電器測量參數、運行參數和狀態量參數。(2)連續記錄顯示負荷記錄曲線,電壓棒圖和餅圖等。3)電能全方位管理。總之,運用這樣的全面監控系統是有效的節能措施。
三、節能管理措施
節能是技術不斷發展的產物,有效的節能措施對于產業技術水平的提升、產品技術含量的改進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發電企業要及早的實施汽輪機通流的改造,以便提高機組效率。針對有些吸風機和水泵等效率較低設備的狀況,應積極采用節能高壓變頻技術來降低耗電率,提高能源的轉換效率。
除了節能技術,為了實現能源真正的有效利用,還需要建立并完善節能管理制度。管理制度與技術的有效結合利用,對于節能的真正實現來講,發揮著關鍵作用。在建立完善節能管理制度的過程中,下面的幾個問題需要得到特別的關注:(1)電價政策本身需要合理靈活,電價的管理需要形成動態的機制;(2)激勵機制需要盡可能的有效化,比如對于風能發電、太陽能發電可以實行激勵的電價管理;(3)補償機制也要不斷的科學化、合理化,這個機制要盡可能的對環保予以鼓勵;(4)電價機制要逐步的科學化。高水平的電價機制必然是市場化的,能夠對資源的稀缺性進行反應和及時地調整,也能夠反映市場上的供求狀況,能夠引導資源的合理配置。
四、結語
總而言之,持續不斷的在電力工程領域推行節能措施,對于環保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而言,意義重大,對于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而言,也是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的。伴隨著快速發展的經濟環境,節能也有助于國家經濟更加良性的運行,對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做出更加重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朱治中.電力市場競爭監視機制[J].電力系統自動化,2007(7).
[2]黃新紅、王亞忠,配電變壓器三項不平衡負荷功率調整方法的探究 [J].廣西電業,2009(03).
[3]戴博,基于局部分叉理論的電壓穩定性的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09(02).
[4]李揚,王蓓蓓,萬秋蘭.基于需求側可靠性差別定價的電力市場交易新機制[J].電力系統自動化,2007(4).
城市設計方法論范文3
【關鍵詞】單片機 理論與實驗 課程設計 協同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1-0243-01
引言
單片機理論、實驗和課程設計相關課程體系是各高等院校電子電氣信息類工科專業基礎專業課程設置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大學生深入學習掌握單片機的基本原理,設計方法,實踐應用等打下基礎。大多數理工科高校開設這些課程,對學生進行綜合培養。對于單片機的理論與實踐教學,既可以選擇匯編語言,也可以選擇C語言進行。在高校的實際教學工作中,大多數老師是選擇匯編語言進行教學的,因為從匯編語言入手能更好的掌握單片機的硬件資源使用原理等,也有部分老師是直接使用C語言進行教學,認為匯編語言編程過于繁瑣,而C語言編程能夠在將來的實踐工作中得到更好的應用。本文通過總結作者多年來在單片機相關課程教學積累的經驗和教學研究心得,以51單片機理論、實驗和課程設計教學為例,對如何在使用不同編程語言進行繁瑣和復雜的教學中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單片機知識體系進行了探討。
1.單片機理論教學
1.1 匯編語言理論教學
單片機是一個把中央處理器CPU、數據存儲器RAM、程序存儲器ROM、并行IO接口、串行IO接口、定時器計數器、時鐘振蕩電路等集成在一起的控制芯片,硬件資源簡單且豐富,也易于擴展電路,所以單片機的學習側重點首先在于掌握硬件資源使用方法。因為匯編語言實際上是CPU能夠識別的機器碼的助記符,從匯編語言入手開始教學,能夠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單片機的硬件資源使用原理。使用匯編語言編程可以很方便地對單片機存儲器地址直接進行存取操作,也能很方便地對存儲器地址進行整體安排分配,前提是對單片機硬件資源非常熟悉,能夠靈活調用。比如指令MOV、MOVC和MOVX可以分別訪問單片機內部的數據存儲器、程序存儲器和外部擴展的數據存儲器。匯編編程的缺點在于進行算術運算和邏輯判斷跳轉等比較繁瑣。
1.2 C語言理論教學
國內的單片機C語言程序設計教程多數的編排都會在前面開始的章節介紹單片機硬件資源以及匯編語言指令系統,然后以更大篇幅講述C語言程序設計語法和針對硬件資源的編程。針對單片機的C語言程序設計語法與計算機C語言高級程序設計編程語法基本一致,而針對硬件資源的指令又類似于匯編語言指令系統,所以應該可以說單片機C語言程序設計是計算機C語言高級程序設計和匯編語言指令結合體。要掌握好C語言編程依然要對于單片機的硬件資源理解透徹并能靈活調用。但是C語言針對硬件資源的指令與匯編語言指令比較起來卻不如匯編那么直觀,也不如匯編指令那樣更加有助于單片機硬件體系結構的理解。
為了使初學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單片機硬件體系結構,掌握硬件資源的調用,選擇匯編語言進行教學顯然是更加合適的。
2.單片機實驗教學
單片機作為電子電氣信息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核心課程,比某些專業基礎課程如電路原理、數字電子技術、模擬電子技術等更加注重編程實踐的練習。單片機實驗課程一般都是配套安排在單片機理論課程的下半學期,這樣能夠更加有助于理論的理解和掌握。作為理論課程的配套課程,單片機實驗課程在教學上必須與理論課程保持一致性,選擇匯編語言進行實驗教學就是必然和最好的選擇。
在實驗設備的選擇上,學院實驗室早期購置過星研單片機Star ES51實驗箱,后來又購置了大批光佑STC開發板,可以兩者選其一。
早期的單片機實驗都是集中在實驗室進行,兩人共用一臺實驗箱,通過連線和讀寫配套程序仿真運行來進行實驗。這樣的實驗有一些明顯的不足,比如配套程序調用了很多鍵盤顯示的子程序,而這些子程序沒有直接給出來,實驗箱的很多硬件電路連接也沒有給出詳細原理圖,所以造成了實驗結束后多數學生也是對實驗原理和編程似懂非懂的結果。
有了STC開發板后,每個學生可以分配一塊開發板,各自進行單片機的編程仿真實驗,還可以將開發板帶回宿舍課后繼續練習,實驗可以更方便地進行。實驗開發板的原理圖清晰,例子程序豐富,通過讀寫配套例程可以較好的掌握單片機的基本原理。
顯然使用匯編語言選擇STC開發板進行單片機實驗是實驗教學的最好安排。實驗課程的要求注重于單片機基礎知識的掌握和硬件資源的調用。
3.單片機課程設計教學
單片機課程設計的安排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所以課程設計的教學就不再局限于基本原理的掌握,而是必須達到更高程度的實踐效果。匯編語言編程有利于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單片機硬件資源的掌握,卻不利于復雜邏輯的處理。所以在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基礎理論的情況下,課程設計選擇C語言編程,可以讓學生更加方便的進行復雜程序的編寫。
單片機課程設計實踐項目內容的安排上,必須注重單片機內部和外部硬件資源的綜合調用,以便完成具有實際意義的綜合程序的編寫。課程設計實踐項目安排了可以綜合調用單片機I/O口資源進行鍵盤掃描數碼管顯示以及中斷處理的實現計算器功能的程序編寫,和能夠使用I2C總線進行通訊的AD/DA處理的程序編寫。這兩種程序的綜合度和復雜度都遠遠大于單片機實驗題目的要求。從實踐結果來看,通過這種綜合性復雜程序的編寫練習,能夠大大提高學生的開發設計實際項目的動手實踐能力。
結束語
在我國大力實行人才戰略強調人才培養的大環境下,本文作者所在高校也響應國家號召加強本科生培養,實施卓越工程教育,取得了積極可喜的成績。本文積極探索和提高單片機理論實驗課程設計協同教學的方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也得到了學生的高度認同。以此方法培養出來的本科生在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的過程中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本文作者經驗和方法也可以為兄弟院校相關專業的教學提供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李朝青.單片機原理及接口技術(第4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13.7
[2]郭天祥.新概念51單片機C語言教程――入門、提高、開發、拓展, 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1
[3]彭偉.單片機C語言程序設計實訓100例――基于8051+Proteus仿真(第2版), 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10
城市設計方法論范文4
關鍵詞:城市道路景觀設計;植物配置;必要性;方法
中圖分類號: U41文獻標識碼: A
前言
城市道路綠化的優劣對城市面貌印象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植物造景是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最主要的構成要素,城市道路綠地空間的藝術觀賞效果主要取決于園林植物的配置設計水平。
一、加強對城市景觀植物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一座城市里,道路是走廊,綠地是心臟。人們很容易通過一座城市的道路和綠地建設來判斷一座城市的發展和形象,所以,在進行城市景觀規劃中要重視城市道路的植物造景。這樣既可以形成城市的景觀道路,又能夠形成城市中的帶狀綠化環境,將各類綠地連成一張巨大的綠網,共同改善城市景觀,有效地緩解熱輻射、交通噪音與尾氣污染,還可提高交通效率與安全性。城市綠地系統是城市結構中的自然生產力主體,以植物的光和作用和土地資源的營養成分、承載力為條件,以轉化和鞏固太陽能為動力來實現城市生態系統的循環,為城市提供氧氣、調節溫度濕度、滯塵吸塵、殺菌減噪、保持水源、凈化水體、回充地下水、降解廢棄物、治理病蟲害等。在進行城市道路植物造景時,采取遮蔭式、遮擋式、阻隔式手法,采用密林式、疏林式、地被式、群落式以及行道樹等栽植方式營造城市道路小氣候生態條件,有效地發揮降溫遮蔭、防塵減噪、防風防火、防災防震等特有的生態防護功能。
二、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的植物配置原則
1、道路綠地樹種的選擇要符合當地環境條件
首先,要適地適樹,根據本地區氣候、土壤和地上地下環境條件選擇適于該地生長的樹木,以利于樹木的正常發育和抵御自然災害,保持較穩定的綠地效果,切忌盲目追新。其次,要選擇抗污染、耐修剪、樹冠圓整、樹蔭濃密的樹種。另外,道路綠地植物應以喬木為主,喬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相結合,提倡進行人工植物群落配置,形成多層次道路綠地景觀。
2、道路綠地與交通組織相協調
道路綠地設計要符合行車視線要求。在道路交叉口視距三角形范圍內和彎道轉彎處的樹木不能影響駕駛員視線通透,在彎道外側的樹木應沿邊緣整齊連續栽植,預告道路線形變化,引導行車視線。同時要利用道路綠地的隔離、屏擋通透、范圍等交通組織功能設計綠地
3、發揮防護功能作用
改善道路及其附近的地域小氣候生態條件,降溫遮蔭、防塵減噪、防風防火、防災防震是道路綠地特有的生態防護功能,是城市其他硬質材料無法替代的。規劃設計中可采用遮蔭式、遮擋式、阻隔式手法,采用密林式、疏林地、地被式、群落式以及行道樹式等栽植形式。
4、植物造景應符合美學要求
道路綠化的布局、配置、節奏、色彩變化等都要與道路的空間尺度相協調。同一道路的綠化宜有統一的景觀風格,不同道路和綠化形式可有所變化。園林景觀路應配置觀賞價值高、有地方特色的植物,并與街景結合;主干路應體現城市道路綠化景觀風貌;毗鄰山、河、湖、海的道路,其綠化應結合自然環境,突出自然景觀特色。總之,道路綠化設計要處理好區域景觀與整體景觀的關系,創造完美的景觀。
三、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的植物配置方法
1、景觀栽植
不同的植物配置形式會產生不同的整體效果,也會直接景觀道路的景觀。道路植物的配植方式一般有以下幾種:(1)孤植,指單一樹木的栽植;(2)叢植,指把二至九株樹木不等距離地種植在一起或形成整體,一般用于較為寬闊的道路綠地;(3)群植,以灌木和喬木搭配,組成樹木群體,適用于郊區公路旁或較寬的路側綠帶;(4)林植,種植具有一定密度和群落結構的樹林,主要以喬木為視覺中心的樹木聚合;(5)列植,以等距離或在一定變化規律下沿直線或曲線的栽植方式。這是運用范圍最廣的栽植方式,如路側綠帶、行道樹、分車帶、停車場等處;(6)環植,指在同一視野內明顯可見、樹木環繞一周的列植形式,常應用于樹壇及整形水池的四周;(7)籬植,指行列式密植的類型,根據樹種、高度、生物學特性立體布置矮籬、中籬和高籬,多采用常綠、半常綠、落葉以體現四季和諧統一。這種栽植方式多布置于道路分車帶、花壇、停車場等處,多為綠地的地緣界定。
2、生活性道路園林植物
老城區城市生活性道路多為一板兩帶式的植物景觀布局。鑒于老城區綠地面積不足的實際情況,應采取立面局部空間綠化方法,行道樹選用香樟和廣玉蘭等常綠樹種,同時在墻腳設花池,種植爬山虎、七里香和凌霄等攀沿植物,對建筑墻面進行立體綠化,并在道路燈桿上設置吊籃花卉植物。
新城區道路綠地規劃設計起點高、標準高,形成了空間開闊、環境優美的城市道路景觀。一側喬木和綠籬種植成行成排,道路綠地布置較為規整,形成綠化屏障,行道樹樹池采用廣玉蘭與狗牙根形成喬、草組合,道路紅線內側綠地采用紅花檵木、杜鵑和羅漢松等植物,并剪成籬狀的幾何體,設木條座椅嵌入規則式綠籬中。充分利用城市道路一側狹長的綠化用地,采用自然式園林的設計手法,按形式美確定的造景方式,利用冬青、桂花、二喬玉蘭、金合歡、紅楓、結香、細葉梔子、凌霄和狗牙根等鄉土植物來為市民創造良好的生態景觀空間。
3、交通性道路園林植物
(1)服務區和停車場的綠化
在服務區和停車場綠化可以創造一個舒適的生活和休息環境。這一兩處啊類型是高速公路綠化中較豐富的一類,可以設計一些草坪、樹叢、花圃、柵架、亭臺、池塘等園林,給使用者舒適的感覺。
(2)分車綠帶
分車綠帶指車行道之間可以綠化的分隔帶,其位于上下機動車道之間的為中間分車綠帶;位于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之間或同方向機動車之間的為兩側分車綠帶。綠帶的寬度由道路的不同而各異。窄者僅1m,寬可10m,在分隔綠帶上的植物配植除考慮到增添街景外,首先要滿通安全的要求,不能妨礙司機和行人的視線。一般窄的分隔綠帶上僅種低矮的灌木和草坪。如低矮、修剪整齊的杜鵑花籬,早春開花如火如荼,襯在嫩綠的草坪上,既不妨礙視線,又增添景色。隨著寬度的增加,分隔綠帶上的植物配植形式多樣化,可規則式,也可自然式。最簡單的規則式配植為等距離的一層喬木,也可在喬木下配植灌木和草坪。自然式的植物配植則極為豐富。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態、色彩、線條將常綠、落葉的喬、灌木,花卉和草坪配植成高低錯落、層次參差的樹叢,以達到四季有景、富于變化的效果。無論何種植物配植形式,都需要處理好交通與植物景觀的關系。
(3)路側綠帶
路側綠帶是指在道路的側方,布設在人行道邊緣至道路紅線之間的綠帶。是構成道路優美景觀的可貴地段。由于綠帶寬度不一,因此,植物配置各異。路側綠帶與沿路的用地性質或建筑物的關系密切,有的建筑物要求綠化襯托,有的建筑要求綠化保護,因此路側綠帶應用喬木、灌木、花卉、草坪等結合建筑群的平、立面組合關系以及造型、色彩等因素,要考慮附近的用地用途,并綜合分析景觀的相關要求、防護需要等,針對這些問題進行設計,并保持設計的完整與協調。
(4)行道樹綠帶
行道樹綠帶是指車行道與人行道之間種植行道樹的綠帶。其主要功能是為行人遮蔭,同時美化街景。行道樹以冠大蔭濃的喬木為主,要求樹冠整齊,分枝點足夠高,主枝伸張,葉片緊密,以常綠類為主。我國從南到北,夏季炎熱,行道樹常采用冠大蔭濃的七葉樹、香樟等。目前行道樹的配植已逐漸向喬、灌、草復層混交發展,構成多層次的復合結構,大大提高了環境效益。但在較窄,沒有車行道分隔綠帶的道路兩旁的行道樹下,不宜配植較高的常綠灌木或小喬木,一旦高空樹冠郁閉,汽車尾氣擴散不掉,使道路空間變成一條廢氣污染嚴重的綠色煙筒。
結束語
道路空間是城市的公共空間,道路景觀的綠化與美化離不開園林植物,道路植物景觀會直接影響市民的心理需要,也會對城市的整體形象產生直接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張敏敏,劉橋堂.淺談城市道路景觀設計[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
城市設計方法論范文5
關鍵詞:城市景觀;規劃;理論
城市是承載一個國家人口最多的地方,也是國家建設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城市規劃包括各個方面如: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其中城市的景觀設計在城市建設中起著獨特的作用,城市規劃的相關理論也在逐漸地被擴充,其設計的中心目的與建筑規劃相似:就是為了提供給人更高的生活質量和更好的生活環境。雖然景觀設計的作用不像是道路的建設,作用效能性十分明顯,但城市景觀的影響是細微的,但也不容輕視。本文通過自己的城市景觀設計的實踐工作談談關于其相關理論的幾種看法。
1 城市景觀概述
城市景觀的理論在我國被提出并實踐的時間雖然晚于其他國家,但是我國在建設城市時的景觀設計相較前幾年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對于城市景觀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城市理論是建筑理論中一門獨特的學科,它比起其他定位十分明確的建筑理論,它涉及到的范圍更加廣闊、內容也更加復雜,涉及到園林設計學、風景理論、環保生態學等相關學科,并在這些學科的基礎上不斷地被發展。它雖然不直接影響到城市的經濟發展,但它的作用是間接而又強大的,如果規劃好城市的景觀設計,可以拉動城市的旅游業發展從而帶動經濟增長,而且對于環保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環保的價值對于城市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城市景觀的規劃做到位,可以保證更好地利用城市的土地資源,緩解土地資源利用緊張的狀況,減緩浪費資源的現狀,這些都是比較實用的功能,城市景觀建設還有另一個層面的功能,就是能夠滿足城市居民在于精神方面的追求,使其生活工作時的心理環境更加舒適。
我國城市景觀規劃設計存在的問題就國內目前的景觀設計現狀來說,主要存在以下三點問題:景觀規劃中的形式主義,但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形式主義的景觀規劃設計卻是隨處可見。例如很多城市不顧自身自然條件、歷史文化背景以及市民的需要,一樣的市民廣場,一樣的觀賞草坪,一樣的繁復裝飾等等。這樣的城市景觀抹殺了自然本性,不顧人類最根本的需求,不顧自身的文化背景以及當地特有的特色,這樣的城市景觀規劃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景觀規劃設計的定位我國城市的建設遵循的程序通常是: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建筑、道路、市政設施施工-景觀規劃設計施工。其結果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在被破壞以后,希望用景觀規劃設計來彌補這種關系。但是原有的自然特征也許已被破壞,場地整體空間格局已定,景觀規劃設計能做的只有綠化和美化了。我們應該把城市景觀規劃設計貫穿到開發建設的始終。景觀規劃設計的時效性近年我國流行“草坪熱”和“移植大樹”。為了讓城市景觀馬上出成效,我國各個城市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草坪管理難度大,養護費用高。據調查顯示,人們對大樹尤其偏愛。而移植大樹的后果就是很嚴重的,不但使被移植走了大樹的地方的環境遭受破壞,而且被移植的大樹也往往面目全非了。
2 城市景觀的相關理論方法
城市景觀的規劃可以從不同的區域進行區分,但無論是在哪個區域,城市景觀的設計都必須滿足于人的需求,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來設計,其二,設計人員在設計城市的景觀時還要參考政府相關機構出臺的關于城市規劃的法律法規,做到合法建設、合理建O,同時還要注意一些特殊元素,如城市中的老舊建筑物、文物、名勝古跡的協調關系,做到和諧共存。
2.1 中心區域的城市景觀設計理論方法
無論是發達城市還是中型或者小型城市,市中心都是城市的心臟,也是一個城市最富有活力的地方,市中心中一般都由行政管理區域、經濟文化區域、娛樂商業區域幾部分構成。市中心的景觀設計需要彰顯出來一個城市的獨特魅力,因為市中心也是外來人口的聚集地,做好市中心的景觀規劃可以改善其對于城市的印象。由于市中心能夠最充分地體現出城市的功能,因此市中心的設計在城市建設中有著關鍵性的作用。而市中心的景觀設計最重要的元素就是綠化的設計,設計師應當先做好這方面的工作,綠化設計工作并不是只是為城市增添綠色這么膚淺的功能,要切實地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因為綠化可以有效地改善空氣質量,減緩城市污染,降低城市的噪音,提升綠化區域的覆蓋率,不只要在橫向的街道上建設綠化帶,還可加入綠化陽臺以及綠化屋頂的設計元素,這是在區域較廣闊的地方的設計理念,子啊相對狹窄的區域,可以將綠化延伸到墻體上,形成立體的綠化墻。
2.2 公共場所的景觀設計理論方法
公共場所是城市建設的基礎設施的主要體現對象,大部分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城市中的人而存在的,主要由城市廣場、城市公園、商業娛樂區域、休息場所等幾部分構成,相比其他的區域,人流量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也是城市居民的主要活動場所,相比市中心比較規則的地形,公共區域的規劃地往往是不規則的形狀構成的,由于公共場所涉及到的建筑類型種類比較多,因此景觀的規劃方式也隨之增加,并且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具體來進行具體可行的景觀設計,如對于一些廣場的設計,要普遍滿足在大部分城市居民的要求,并且其容量需要擴充,可以適當地增加狹長經管的數量。
2.3 住宅區的景觀設計理論方法
城市住宅區域的景觀規劃主要就是要注重人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在城市景觀規劃設計時,應該采取比較先進、效益較好的建設開發模式,不斷營造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使城市不斷向人居環境邁進。我們在城市住宅區域的景觀規劃上,要在建筑的高度、體積等方面實現依等,把周圍的山、水等自然生態景觀納入城市住宅區域的景觀規劃體系,并與人工綠化體系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相互發展,構成和諧統一的有機整體。此外,必須結合自身實際與特點,因地制宜,扎實抓好城市景觀的規劃,努力把城市建設與景觀設計有機結合起來,既創造居民日常休閑娛樂的場所,又美化城市環境,進而全面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結束語
城市景觀是展現一個城市的精神風貌的主要承載物,只有建設好了城市景觀,才能更好地改進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為城市的其他方面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城市的景觀設計既要滿足視覺要求,又要充分發揮其實用性,我國在在城市景觀的建設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參考文獻
城市設計方法論范文6
關鍵詞:濱江濱湖;城市濕地;種植規劃設計
1研究意義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在濱水城市生態系統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同時,濕地也是構成城市風景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學者Kevin Lynch 在其著作《城市意象》中提出的“城市五要素”對于濱江濱湖城市而言,其中的邊界、節點、區域等都可能由城市濕地扮演,這些要素對于城市居民與外來旅行者而言,是重要的城市特征。錢學森先生在20世紀90年代與吳良鏞教授等探討了“建設山水園林城市”的理論,大力倡導在城市建設中優化山水布局,建設美好家園。錢老的這一主張得到許多規劃和園林學者的積極響應,學術界認為這是將中國傳統山水詩,山水畫和傳統園林理論應用到現代城市建設中的積極理論探索。
由此可見,建設和保護濱江濱湖城市的濕地是建設美麗城市的重要一環。而濕地的種植規劃設計則是保護和優化城市濕地功能,并展現濕地之美的重要途徑。
2研究方法及技術路線分析
由于既要綜合考慮優化濱江濱湖城市的濕地生態系統,又要通過規劃設計展現濕地之美。這就涉及到需要將不同尺度不同視野視線關系的濕地進行劃分,并對不同類型濕地在城市生態系統中的作用進行評估,根據功能需要對濱江濱湖的濕地進行種植規劃和設計。基于此,筆者認為需將重要的功能性濕地與人工濕地區別對待,并以江城武漢為研究案例,作出以下分類分別進行研究。
(1)大江大湖自然功能型濕地。如武漢城區長江江灘、漢江江灘,梁子湖濕地,東湖濕地,湯遜湖濕地等。這類濕地在調節生態系統平衡,保護水源地,凈化水質等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應以保護性規劃為主。
(2)尺度較大的人工濕地。此類濕地主要出現在大江大湖與城市的交界地帶,已經或尚待建設的濱水休閑空間中,如武漢江灘公園、濱漢江景觀帶、東湖聽濤景區、磨山景區、落雁景區、沙湖公園等。此類濕地是城市園林化的直接載體,并且擁有較大的綠量和眾多的觀賞者,是體現城市形象的重要物質空間。此類濕地的種植規劃應強調視覺效果,并依據不同視覺不同感受完成從總體到細節的設計,形成體驗豐富的三維空間。
(3)尺度較小的人工濕地。如武昌四美塘公園、內沙湖公園、漢口西北湖公園、武昌紫陽公園、沿三環線濕地、芳草溪、太子溪等等。此類濕地距離居民區較近,是重要的小尺度慢行空間,是城市開放空間和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觀賞者多而且以步行為主,應考慮多設計為細節豐富,色彩絢麗的濕地花園。
3以武漢為例的濱江濱湖城市濕地種植規劃與設計
基于前面的分類,對于以武漢為典型的濱江濱湖城市濕地進行種植規劃設計的研究。
3.1大型自然濕地種植規劃
大型自然濕地因其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地位,使其應該是以保護和恢復原有結構和外貌的規劃設計方式為主。歷史上因為其與城市的關系密切,過度開發和人為干預,其功能已經嚴重衰退,保護規劃迫在眉睫。
濱江濱湖城市的大型濕地具有以下特征:尺度大,如武漢的大型河道有長江、漢江、府河等,都是流域大,水流量大,且寬度較大,由于其流量的變化也很大,它們都擁有寬闊的消落帶。在沒有人為過度開發的地段,其灘涂都達到了數千米。與山體關系密切,共同形成了山水相依的城市景觀空間,如武漢的東湖水域主要有九峰山系的降水向北匯聚而成,而該山體的水系向南匯集則形成了中國第十大淡水湖梁子湖。由于城市開發,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原有植被和生態結構嚴重受損。如長江武漢段很多地段的灘涂已經消失變成城市建設用地,而許多大型湖泊如湯遜湖、東湖面積縮小且已富營養化。
針對以上特征,對于大型城市自然濕地的種植規劃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廣泛調研。調研城市自然濕地的現狀。調查主要選擇長江武漢段、梁子湖江夏沿岸,東湖風景區濱湖區域等。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灘涂寬度、濕地群落結構(建群種、優勢種、伴生種、偶見種及物種名錄等)、周邊山體分布與視線關系。其次,分析調研結果,制定種植規劃方案。可以預見的是,武漢市域內應該不存在較為理想的濕地頂級植物群落。現存的濕地植物群落較為理想的應該是次生濕地植物群落,原因是歷史上多次的破壞與長期高強度的人為干預。但是完全恢復成頂級群落面臨的問題是缺乏詳實的原始植被調查資料。在人工干預強度較高的情況下,營建次生濕地植物群落。次生植物群落的結構完全參照生境較好濕地的群落結構。如長江灘涂可以參照白沙洲濕地的群落結構,即稀疏的旱柳(Salix matsudana)樹叢加上致密的荻(Miscanthus saccharifolius),伴生種為水芹(Oenanthe javanica)、石龍芮(Ranunculus scelerutus)、蓼子草(Polygonum criopolitanum)、愉悅蓼(Polygonum jucundum)等。
3.2尺度較大的人工濕地。
3.2.1大尺度人工濕地的特征
人流較為密集。人工濕地的營建一般是為了滿足城市市民的游憩需要,如武漢漢口江灘、漢陽江灘、武昌江灘、東湖聽濤景區等等。植被情況以人工群落為主。主要以人工引種的觀賞植物為主,但部分養護較差的地段植物群落出現自我演替。如東湖磨山景區、九女墩、猴山等的山水交界地段,原有的人工種植的喬木層植物如池杉、樟樹作為喬木層建群種依然存在,下層的地被植物已經死亡。本地自播能力較強的野生植物如烏桕(Sapium sebiferum)、三角楓(Acer burgerianum)、山合歡(Albizzia kalkova)、山胡椒(Lindera glauca)、冬青(Ilex purpurea)逐漸成為中層優勢種,而下層開始出現以伏生紫堇(Corydalis decumbens)、異穗苔草(Carex heterostachya)、白花龍(Styrax faberi)、禾葉山麥冬(Liriope graminifolia)、漸尖毛蕨(Cyclosorus acuminatus)等為主的情況,還出現了紫藤(Wisteria sinensis)、海金沙(Lygodium japonium)、絡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扶芳藤(Euonymus fortunei)、石巖楓(Mallotus repandus)等層間植物。更為重要的特征是這類濕地空間類型通常與城市形象關系密切。其邊界或整體的視覺特征決定了城市給人的直觀印象。如城市居民或外來游客來到東湖景區,看到的除了浩瀚的湖水,就是水岸上由池杉樹林組成的平直單調的天際線。
3.2.2大型人工濕地的種植規劃設計
營建色彩豐富的植物空間,改善城市形象。分為三個方面做好大型濱江濱湖的人工濕地種植規劃設計。
(1)總體林相改造。此方面武漢大學珞珈山可以作為一個正面學習的案例。春天的珞珈山是由常綠的松樹林和嫩黃色的櫟樹樹叢組成的,遠遠望去是一大片深綠和草綠交錯的色彩斑斕的山林,偶爾還可以看到山林中有少許白色的豆梨盛開。而秋季在常綠的松林映襯下,高大而鮮紅的楓香樹正染紅山林。因此,筆者認為營建出色彩豐富,季相更為突出的整體植被外貌是改造大型城市濕地的第一步。
(2)優化植物空間,塑造各類怡人的空間類型,清除改造無意義的廢空間。設計如地形微微起伏的林間陽光草地,樹影稀疏斑駁的林下空間,層次豐富的觀賞林帶和隔離樹叢,適合漫步觀賞的水邊濕地花園等等。但像漢口江灘濱水區那種垂柳樹陣、東湖聽濤草地上大面積的紅楓林這類無意義而難以使用的廢空間要清除和改造。因為在水邊的垂柳樹陣下,人無法進行游憩活動,垂柳樹叢還會遮擋人們的視線,使江灘上的人們觀賞不看開闊的江景。而大草地上成片的紅楓林不僅生長不良,層次單調且缺乏景觀參與性。
(3)改造濱水植物天際線。優美而富有變化的天際線是濱水空間令人愉悅的重要因素。武漢市在歷史上沿湖大量種植單一的池杉林蔭道和池杉樹叢所形成的平直的天際線,隨處可見,過于單調,也缺乏色彩變化。此方面值得借鑒的案例非常之多,最著名的當屬英國著名的謝菲爾德公園(Sheffield Park)水岸(圖1)。在水岸邊可以通過移除部分尖塔形樹冠的池杉,增加圓球形或卵形樹冠并且也較為耐濕的秋色葉物種如重陽木(Bischofia polycarpa)、烏桕(Sapium sebiferum)、榔榆(Ulmus parvifolia)、桑樹(Morus alba)等。而距離水岸較遠的地方增加高大的常綠背景植物和色葉喬木。需要強調的是可以引入少量的園藝植物如金枝國槐(Sophora japonica 'Golden stem')、金葉皂莢(Gleditsia triachantos 'Sunburst')、金葉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Aurea')、金邊女貞(Ligustrum lucidum)、藍冰柏(Cupressus 'Blue ice')等等,但不宜再過多種植大量的樟樹(Cinnamomum camphora)。應大力種植本土的常綠喬木如冬青(Ilex purpurea)、苦櫧(Castanopsis sclerophylla)、山礬(Symplocos sumuntia)、青岡櫟(Cyclobalanopsis glauca)、石櫟(Lithocarpus glaber)等等。
3.3尺度較小的城市濕地。
武漢市由于湖泊眾多,小型濕地遍布城市各區,還有部分的人工水渠河道貫穿,因而有著較多與城市居民區緊密相依的小型濕地。利用這類小型濕地改造成各類水花園對改善城市水環境、凈化水質和創造怡人城市空間都意義重大。由于此類小型濕地多數都緊鄰城市步行系統,游人眾多且主要以緩慢步行為主,所以需要濱水植物組合需要有較多的細節,因此建議設計出各類講究植物高低和色彩組合,植物種類繁多的濕地花園。歐美國家各類色彩豐富的濕地花園(圖2)是本類型設計的學習模范。在此方面,武漢植物園(圖3、圖4)和武漢各類已經設計完成的濕地公園如金銀湖濕地、沙湖公園、光谷秀湖濕地(圖5、圖6)都已經做出了不少的成績。以后需要遍及到更多的小型城市濕地和城市小型河道,如紫陽湖、東湖、湯遜湖、漢陽三環線水系、漢陽芳草系、六湖連通水系、武昌巡司河等等。
圖1英國謝菲爾德公園海水景觀圖2美國芝加哥植物園濱水濕地植物景觀
圖3武漢植物園濱水濕地花園景觀圖4武漢植物園濕地公園
圖5武漢光谷秀湖濕地花園景觀圖6武漢光谷秀湖濕地花園
2014年11月綠色科技第11期4結語
濱江濱湖城市的濕地種植規劃設計研究是一項繁重而周期較長的工作,本文試圖提出該研究的方法論和研究構想。筆者認為在進一步的深化研究中有幾個環節必須做好充足的工作。首先是大量的現場調研,比如以武漢為例的研究應大量調研武漢市域各種類型的濕地現狀,掌握現狀的第一手資料,對濕地格局和物種構成做出分析和總結。然后是繪制大量的規劃設計結構圖,對各種類型濕地做出規劃設計分析后,通過剖面和平面做出規劃設計。再后是試驗性的嘗試,將規劃設計成果嘗試性的在一部分濕地中應用,并根據效果和使用情況對物種構成和高低色彩關系做出調整,形成最終的規劃設計成果。最后是推廣應用,將最終的濱水城市濕地種植規劃設計形成理論性成果,便于全社會借鑒使用。
參考文獻:
[1] (美)凱文?林奇著,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曉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2] 陳有民.園林樹木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1.
[3] 孫儒泳,李博,諸葛陽,等.普通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 (英)Nick Robinson.The Planting Design handbook[M].London:Ashgate Pub Co,1992.
[5] (美)麥克哈格.設計結合自然[M].芮經緯,譯.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
[6] (美)約翰?O?西蒙茲著.景觀設計學[M].俞孔堅,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7] 蘇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