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考古學中的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考古學中的文化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考古學中的文化

考古學中的文化范文1

論文摘要:本文從傳播學角度對中國的流行音樂文化進行了梳理,在回顧中國流行音樂文化的基礎上,運用音樂傳播學理論,對中國流行音樂文化從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過程、傳播受眾、傳播效果等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化的探索與思考。 

 

在當今生活快速變化的時代,在世俗化和市俗化日益浸入社會的時代,各種事物的流行與傳播正以加速度的節奏吸引著人們的眼球。在中國的樂壇上,高雅音樂與流行音樂平分秋色,甚至流行音樂更為火爆,成為不爭的事實。對于中國流行音樂的存在與狀況,我們必須正視她、分析她,讓她不斷良性地發展。正因為如此,我們從傳播學角度,對于中國流行音樂文化的發展歷史與現狀進行了回顧,并對幾個熱門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思考。 

 

一 

 

在中國的學術傳統中,文化有雅俗之分,音樂也有同樣的區分標準。但是,如果從詞源學的角度來說,“流行音樂”的稱謂顯然是“舶來品”。 

所謂流行音樂,英文為pop music,是指那些音樂曲式結構短小、內容通俗易懂,主要以愛情、友情、親情為主題,并被廣大群眾所喜愛,廣泛傳唱或欣賞,流行一時(也有的會流傳后世)的器樂曲和歌曲。流行音樂本質為商品音樂,即以贏利為主要目的而創作的音樂。它的市場性是主要的,藝術性是次要的,“商品音樂”這一概念比任何一個概念都科學、合理、準確地表現出流行音樂的特性。如果單從字面上看,“通俗”指易解易懂,“流行”指廣為流傳,那么,像《東方紅》、《南泥灣》、《歌唱祖國》等歌曲,內容通俗易懂,流傳范圍廣泛,一定意義上也可稱為通俗歌曲或流行歌曲。但是,這些歌曲絕不能稱為商品歌曲,因為它們絕不是以贏利為主要目的創作的。從這一點也可看出“商品音樂”這一概念,是如何科學、合理、準確地界定流行音樂、流行歌曲異質的。 

流行音樂文化植根于大眾生活的豐厚土壤之中,由最初的大眾音樂演變而來,并成為大眾音樂重要的分支之一。20世紀初,美國出現了一種由多民族文化匯集而成的爵士音樂,這是現今流行音樂最早的起源。這種新興音樂,以它獨特的演奏(演唱)方式,博得大多數人的好感,迅速風靡全美國,又很快傳遍西歐各國直到世界各地。爵士樂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源于美國南部新奧爾良的一種流行音樂,是美國黑人從非洲帶來的傳統音樂與歐洲音樂長期融合的產物。二戰后的流行音樂中有搖滾樂、藍調和新的爵士樂“比博普”。70年代以后,流行音樂風格更加多樣,表現在具有即興性、強調借助和運用電子手段、注重話筒的操縱技術、商業化傾向日趨明顯。流行音樂的發展日益走向繁榮,形成了以爵士樂,廷潘胡同歌曲,鄉村音樂,搖滾樂,hip-hop,r&b,rap為代表的流行音樂風格。這種世界性的流行音樂風潮,給中國流行音樂文化以重要影響。 

今天,流行音樂文化所包含的內容極其廣泛。在器樂作品中,它包括豐富多彩的輕音樂、爵士樂、搖擺舞曲、迪斯科舞曲、探戈舞曲、圓舞曲,以及其他不同風格的舞曲和各類小型歌劇的配樂等。流行音樂器樂作品的特點是:節奏鮮明,輕松活潑或抒情優美;演奏方法多種多樣,即興性很強,并且音響色彩多變、豐富;樂隊規模不大,織體層次簡明。而現代,為了尋求更多的印象效果,作曲者又加入了電聲樂器及更多的電子音色。 

流行音樂聲樂作品的特點是:生活氣息濃郁,手法通俗,曲調順口,易于傳唱;歌詞多用生活語言,容易被聽者接受和傳唱;演唱者多是具有一定風格的被大眾熟知的歌星,發聲方法各有千秋,演唱時感情重于聲音技巧及對音色的處理,自然親切,加之小型樂隊的伴奏與歌者的歌聲融為一體,比較容易引起聽眾的共鳴。 

流行音樂文化作為一種以消遣娛樂為主的大眾文化現象,其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脈絡息息相關,早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具備的三種特性也與其他大眾媒介區分開來:一是流行音樂文化的主題內涵不斷重復,具有穿透閱聽人之意識的能力。二是流行音樂多屬非敘述性形式,強調對接收者的身體、生理與感官能力的刺激。三是流行音樂文化是一種經驗上的形式,音樂是屬于藝術而非科學的領域,是對某一經驗的體驗。 

 

二 

 

從音樂的流行程度來看,中國宋詞的傳唱達到“凡有井水處”(即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的廣泛性,可以說是傳統流行音樂文化的興盛。真正現代意義上的中國流行音樂文化,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才走入人們的生活。1979年以后,那種政治教條式的音樂、農耕式的音樂形式漸漸遠去,逐漸被新音樂所代替:《祝酒歌》給了億萬人民心靈的慰藉;《在希望的田野上》向人們傳達了變革的神州大地到處充滿生機。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信天游》、《心愿》等,適應了當時大眾心理上對于改革開放事業所抱有的希冀、期待和渴望。后來隨著鄧麗君一曲《甜蜜蜜》和張明敏的一曲《我的中國心》風靡全國,更多的描述愛情、親情的歌曲油然而生。20世紀90年代初《小芳》和《同桌的你》這樣的“鄉村民謠”和“校園民謠”,使流行音樂具有民歌的風格。隨著國外流行音樂文化的涌入,搖滾樂、hip-hop、r&b也相繼在國內風靡。2004年的《老鼠愛大米》和龐龍的《兩只蝴蝶》相繼走紅,因為這兩首歌的躥紅,流行音樂的網絡傳播正式開始。 

傳播技術的進步為音樂的傳播提供了廣闊的平臺,開拓了嶄新的市場。中國流行音樂的傳播同樣離不開類似的大眾傳媒。1979年后,音像出版社發行盒帶極大地推動了流行音樂的發展。此后,cd唱片的出現發揮了與盒帶相同的作用。與盒帶、唱片共同推動流行音樂發展的是電視的普及,以及電臺流行音樂排行榜的興起。湖南電視臺“超級女聲”的成功選秀,成為流行音樂傳播的又一“亮點”。電視傳媒躍上船頭,成為推動明星出現的超級舞臺,電視大賽開始專業分類,提升了流行音樂的地位。20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歌手除依賴電視傳媒外,音樂電視開始以嶄新面貌推動著原創。同時,各地電臺音樂歌曲排行榜的盛行和以網絡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出現,為歌手的個性化發展和更新換代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流行音樂是一種大眾文化,新興媒體給了流行音樂一個機會,讓音樂更加貼近大眾,讓潮流更加符合大眾的需求和情感需要。網絡音樂傳播的新形式也導致了人們音樂觀念的變化,包括音樂創作觀、音樂審美觀和音樂價值觀。 

綜觀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流行音樂傳播,我們大體可以將之歸結為: 

80年代早期,對中國的流行音樂而言是一個“培養”期,全國以模仿港臺地區歌曲為主。80年代中后期,內地第一批流行音樂制作隊伍開始成型,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90年代初中期,歌手簽約制在內地出現,歌壇逐漸從無序走穴向有序的經紀人管理過渡。與此同時,大眾傳播媒體的威力凸顯,唱片業升溫,全國的唱片公司出現野火燒不盡勢頭。90年代后期,流行音樂逐漸更新換代,流行歌曲不再容易流行。大眾將目光鎖定海外,對于中國內地歌手的關注開始減少。21世紀網絡音樂盛行,粗制濫造的歌曲不斷挑戰著大眾的接受力。各電視廣播媒體推出選秀模式,各娛樂公司開始強力效仿歐美的歌手包裝模式,在這一模式下國內引人關注的年輕歌手開始增多,而引人關注的流行音樂繼續減少。

三 

 

從模仿走向創新,從關注創作走向歌手的選秀,在傳播平臺和方式越來越多元化的今天,中國流行音樂文化應該從現實狀況出發,對于未來作深入的思考。 

(一)過多的商業化傳播形式是否能加快中國流行音樂發展的步伐? 

流行音樂的受眾無需欣賞高雅音樂需要具備的素質,換句話說,只要聽力功能健全就可以成為流行音樂的受眾。當流行音樂在商業化的齒輪下急速運轉,流行音樂的受眾就成為“買方”,在高舉消費主義旗幟的后工業時代,流行音樂受眾成為“消費大軍”。 

流行音樂文化的傳播本質注重的是音樂的傳播,而在商業化傳播中,現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所能看到聽到的是對于流行歌手的傳播。歌手的一言一行成為人們矚目的焦點,喜歡一個歌手不像原來那樣是通過音樂,而是直接成了個人崇拜,音樂變得無關緊要。這樣勢必導致:音樂不再流行,而歌星成為流行;歌星不再專注于演唱,更注重于曝光率,并不斷通過其他的一些行為來引起人們的注意;演唱的作品粗制濫造,很難被廣泛流行,失去了流行音樂的意義;大眾開始對流行音樂闡釋出一條新的定義,而其中沒有音樂。 

我們必須清楚地看到:流行音樂是商業化的產物,但不能以商業化為指歸。流行音樂需要推出和包裝歌手,但歌手需要實力和好的作品。我們只有在商業化的浪潮中,依然堅持音樂文化的追求,堅持創作經得住時間考驗的作品,堅持不斷發現和推出新的實力歌手,流行樂壇才能有長久的魅力。 

(二)流行音樂創作模仿什么時候到頭? 

一種新的音樂形式的介入,必然會對原有的音樂形式帶來一定的影響。不一定是打破原有形式的重新建構,也可能是完善,但要是完全性地組建,那就不是音樂形式的介入了,而是徹底的顛覆。 

原有的中國宮商角徵羽五聲調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影響了中國的音樂模式、音樂趨向,進入現代以后,西方音樂的理念傳入中國,五聲調式變成了一套完整的西方配樂原理。中國的流行歌曲從20世紀80年代的西北風,90年代的搖滾風后,在21世紀又開始進入韓國風。 

不能說作曲者沒有努力,但大多數作品只是將本國的元素作為點綴而已。其實作為一個專業作曲者單純創作一首中國色彩的歌曲并不是太難,但作為大眾的年輕一代似乎對之感到乏味,因為他們對歐美的流行音樂接觸太久,已形成一種固定的接收模式。 

這里存在三個方面的維度:一是創作者,需要以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元素為重點,為根基,為底色,不斷創作出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流行音樂作品,并且形成一種體系和時尚。二是流行音樂的推介者,同樣對于流行音樂文化的創新負有使命。如音樂排行榜,既是已有情況的反應,又是對于未來的一種導向。對于中國特色流行音樂作品的推介,同樣會影響樂壇和大眾。三是歌手的自我定位和調適。作為流行音樂歌手,一味地模仿和演唱模仿的作品,很難有個性,有獨特的韻味。只有原創作品,才能更好地使歌手增光添彩。 

(三)流行音樂的傳播,難道僅僅局限于國內嗎? 

從目前來看,中國流行音樂走上國際舞臺的數量幾乎為零。雖然新媒體為流行音樂發展帶來新契機,但全球化成為主流的時下,中國流行音樂并未像歐美流行音樂一樣走向世界,中國流行音樂要走向世界還需一段很長的征途。雖然周杰倫將流行音樂的演唱形式、內容進行了發展,但是周杰倫及其歌詞創作者方文山這些少數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他們雖為流行音樂文化帶來新的亮點,但這并沒有將中國的流行音樂引向世界。 

中國流行音樂能不能走向世界?中國流行音樂如何走向世界?這是兩個有關聯度的問題,也可以說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文化的多元化也是現實的存在。但是,要使某一方面的文化具有存在的價值和競爭力,就必須有強壯的肌體和活力。中國流行音樂也逃不脫同樣的規律。在這里,關鍵是為世界所欣賞的作品,有享譽世界的演唱者,還要有能與世界相適應的傳播方式。只要有多方面的合力,中國流行音樂走向世界,就是水到渠成的。 

總之,流行音樂文化處在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雖然中國的流行音樂發展所存在的問題還很多,但我們還是應當投以熱情的目光,抱以嚴肅的態度去審視、去研究,讓她茁壯成長,并且產生世界性的影響和散發出持久的芬芳。 

 

考古學中的文化范文2

地考古學從一個全新的角度闡述了在對于彔觀及觀測點的調查研究中什么才是重要的,并解釋了哪牲數據,地理信息和環境是沒有屮的。通過廣泛的調查研究,以這些信息為基礎,從挖掘者、環境學家或者土壤微形態學家的角度解釋了過去環境的改變。土壤考古學包含諸多方面的研究內容,介紹如下。

(一)考古記錄中的沉積物以及土壤和人產品。在考古學的研究中,沉積層中古代文物的發現,為地層年代、古景觀環境和人類活動的變換進程提供了相應的依據和參考。從地質考古學的角度來說,考古學中的文物屬于地質學上的一種特殊的沉積物。同樣的特性也適用于沉積物,與這樺沉積物是否包括文物或者是具有考古學特性無關,我們需要理解沉積學的概念,這樣有利于更好的評估采樣點的環境條件,這些對考古學家的報告有幫助

(二)考古i己錄中環境的形成研究人類活動和M他自然過程是很有必要的,這有助于全面的理解考古學的形成和結構。因為考古學中的物質被沉積的沉積物所覆蓋,從地質學和沉積學的角度來ft對考古學中解釋文物這方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體現在考古學中的那些特別的行為活動的特點和空間分布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原始的柄息地。地面景觀的分布也影響了報告的能見度。

(三)古環境的重建:人類、氣候和古代景觀。景觀演變、氣候波動和人類活動之間的大尺度的聯系是考古學解釋中的重要方向。地考古學的一個根本標準是對于史前i己錄的過去人類活動、K他有機體的柄息環境相互作)和關系的解釋。古生態地質學這個方面是地質考古學的一個子集,這項研究著重解釋史前生命和環境景觀。

物理和生物環境中地域特性、域和全球性的變化影響著景觀環境.然而氣候的變化似乎更加直接的影響到環境的變化。氣候的變化會導致區域性、全球性和地方性地質條件的改變,甚至會影響到大氣和水文的流通模式。

在推斷過去的環境條件和研究環境條件與氣候變化之間關系的時候,反映沉積土壤過程中的侵蝕、沉積、景觀穩定性同樣也適用于古生態地質學的研究中。任何這牲學科單獨研究只能建立一個有限的地岡圖,然而將多學科結合nf以很好的建立一個域的甚至是全球的第四紀氣候模式。

(四)原生礦物和資源。產生于希臘語.意思是石頭和巖石)來命名那些用巖石和礦物制作的物品??脊磐诰虻玫降臉悠吠ǔJ秦S富的社會物質文化中的一小部分。因為文物是是穩定存在于地球表面環境的碎片。大多數的地質學上的原生礦物衍生出無機的殘骸許多現在使用的巖石礦物的名稱都是由此衍生而來的。這里集中了一些地質考古學中在舊世界和新壯界環境中會涉及到的巖石和礦物,包括:角巖、玉髓等礦物、金屬、礦石、巖石、建筑材料。

(五)物質起源的研究。起源是考古學中的一個常用術語.涉及到文物波掩埋的明確的地理位置。脫離了起源的相關資料,文物兒乎沒有考古學價值。但是,地質考古學中定義的起源與之很不相同。地考古學定義的起源是從從地質-地理學的角度分析組成這個文物的原生礦物,它是一個特殊的地質沉積。地考古學中定義的起源并不是指文物發現的地點位置,而是指原也礦物的成分大量的化學、物理、生物參數可以被川來定義向然物質的組成成分。地質學家使用元素追蹤、同位素、等方法區別定義礦物和原始組分。

(六>考古記錄中的年代估算。對于考古學中的物質和第四紀地層年代的估計是地質考古學中的主要任務。年代學提供了暫時尺寸從人種學、動物行為學等學科中將歷史由然科學和地質學丨X:分幵來。理解了從考古學的角度去解釋過去的數據的重要意義fr:測年技術發展起來之前,我們許平代學測定技術有一定的不足。更好的定義年代在推測人類行為的研究上有關鍵性作用、實踐中選擇測定的技術受分析物質條件的限制,也受到考古學現象年代的約束。這樺限制條件多是根據樣品的特征和技術情況制定的。

(七)質圖、遙感和調查分類是制圖的中心工作。信息的篩選已經是制圖和地圖內容中的一部分。因此,地圖的制作者經常會使用已經分類的信息,分類,然后以點的形式集中反映那些數據并制圖,許多種類的地閣可以運W到考古學上。K:中有2種.地形罔和地表地質地閣(有時候叫做第四紀地圖mtL質考古學中發揮重要作用。土壤學家制作的地圖,建立在多種景觀之上。他們的研究領域和地質學兒乎是相同的,但同時有一個增加的重要環節是土壤研究的過程中需要打鉆或挖掘(因為土壤的變化要比地質學特征和物質變化要迅速)。

二、土壤考古學的研究展望

考古學中的文化范文3

關鍵詞:科技考古;計量分析;發展趨勢

科技考古是考古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主要是指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分析研究古代人類文化遺存以及與人類活動相關的自然遺存,獲得更多的古代人類活動信息,從而盡可能地構建古代人類社會的面貌。

19世紀中葉,近代考古學開始形成。進入20世紀以后,各種自然科學和技術都有快速發展,并在國外考古學中得到廣泛應用。中國的科技考古事業可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逐漸發展到21世紀的今天已有較大進步和喜人成績。

科技考古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泛國內已有學者專文介紹過,它包括年代學研究、環境、植物與動物考古學研究、體質人類學研究、物質結構及化學元素分析、田野考古新技術、計算機技術考古及文物保護等方面。

科技考古的文章主要發表于《考古》、《考古學報》、《文物》、《考古與文物》、《故宮博物院院刊》、《敦煌研究》、《中國歷史文物》( 原《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 、《江漢考古》八種考古類刊物上。其中《考古》、《文物》、《考古學報》是中國文物考古界公認的三大權威刊物,代表了中國文物考古的學術主流,都是重要的中文核心期刊。

有學者采用科技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在對九種中文核心期刊(其中八種考古類核心期刊,一種為物理核心期刊)《考古》、《考古學報》、《文物》、《考古與文物》、《故宮博物院院刊》、《敦煌研究》、《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現《中國歷史文物》)、《江漢考古》、《核技術》等所刊登的科技考古論文的統計中發現:我國科技考古論文統計曲線呈現三個平臺,它印證了我國科技考古的三個歷史發展階段:即倡導期(1950-1977),初步發展期(1978-1989),快速發展期(1990-2002)。這種采用科技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中文核心期刊所登載的科技考古論文進行文獻計量統計,很有學術意義和價值。我們借鑒文獻計量學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我國科技考古文獻,不僅看文獻的數量,也分析文獻的質量和內容。綜合上面各種因素,本文選擇了考古學界認可度較高、影響較大的考古三大刊近十年發表的文獻進行統計和分析,以期了解和總結近年來我國科技考古的發展情況,進而提出對我國科技考古發展趨勢的一些拙見。

考古三大刊十年來(2005-2014)來共發表科技考古論文150篇(見表1)。每年大約都有10多篇文章,每年文章的數量變化不大,其中《考古》最多,有87篇,占總數的58%,《文物》的數量也不少,約占33.3%,《考古學報》數量最少。

按大分類統計(見表2),年代學研究19篇,環境考古學(含動植物考古)研究32篇,體質人類學研究7篇,物理化學分析技術70篇,田野考古新技術16篇,計算機考古3篇,文物保護研究8篇。數量統計表明:高新技術在考古中應用的次數頻率在增多,其中應用最多的是物理化學方法(含核技術),特別是金屬分析占據重要位置,環境考古學研究呈上升趨勢;傳統的碳十四測年仍然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許多考古新技術的應用無法從這三大期刊中反應出來,這三大期刊更多的反應的是這些技術對考古研究的促進作用,許多領域還沒有廣泛的推廣開來,受眾的群體還不多,所以科技考古要得到發展,首先就要突破傳統考古,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出來,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適當的降低門檻。

十年來我國科技考古事業的確有較快發展,得到學術界的普遍重視: (1)《文物》、《考古》雜志開辟的“科技考古”專欄,幾乎每期都有科技考古文獻發表。(2)各地的文物,考古雜志都有一些科技考古。(3)一些科學史研究雜志也有科技考古文獻發表。(4)近年來發表的考古報告和出版的考古報告,大都附有科技考古分析報告。(5)有數量可觀的“科技考古”論文集出版。(6)一些考古文集和科技史論文集中發表了部分科技考古論文。(7)近年來舉辦了數屆“科技考古學術研討會”。(8)一些高校紛紛成立科技考古系,培養科技考古方向的碩士和博士生。(9)部分高校和研究單位先后成立科技考古研究室(所)。(10)各種中外聯合考古隊在全國各地的考古工地上正在進行不同規模的科技考古調查和發掘。(11)中外學者合作的科技考古研究也正在進行中。

通過分析近年來科技考古的成果,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1、科技考古基礎理論的建設很薄弱;2、科技考古學的多學科協作研究還不夠深入;3、我國考古發掘和考古研究的國際合作還不夠活躍。

總起來看,隨著考古學對生態環境、文化整體面貌以及文化間相互關系綜合研究的不斷加強,近年來科技考古的研究重心也在產生變化。如果說過去的研究更偏重于單個遺址、單一材料或某一種技術手段的應用,那么現在的研究更強調研究對象的整體性和研究方法的關聯性,具體說來,如下3個趨勢正變得越來越明顯:

一是更加注重研究古代人類與社會及自然環境的關系,對古代遺物和遺跡的分析研究不再停留于“是什么”的層面上,而是要繼續探究“為什么”的問題,也就是文化嬗變的動力問題。科技考古與考古的關系變得更加密切,因為兩者的目標其實并無二致??萍伎脊旁絹碓蕉嗟貜娬{最大限度地提取考古遺物和遺跡所蘊含的信息,并從各個不同學科的角度加以釋讀或分析,以期更全面地了解研究對象所處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及其演變的規律。

二是更加重視不同區域技術與文化發展所顯示出的獨特性,冶金考古對云南、新疆和陜西漢中等地區金屬技術特征的揭示就是很好的例證,玉器考古對各地玉料礦物學特征的揭示亦復如是。注意技術與文化演進中的區域性特征,不僅有助于認識地理及環境背景的重要性,而且是為了更好地探討不同區域或不同人群之間的文化交流與互動,從多種角度揭示文化演進背后的動力。

三是科技考古各分支學科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這不僅體現在研究對象可能出自同一考古遺存,而且體現在研究手段上互相借鑒、互為補充,從而使得相關研究更加全面而深入。隨著研究方法或手段的不斷進步,研究者能夠獲得的信息也更加豐富,因而能以更廣闊的視野、更多樣的角度來分析或闡釋這些信息,并有條件展開綜合性的比較研究。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計算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計算機軟件越來越多樣,許多都能很好的促進科技考古的發展,我們需要更多的了解,更多的向其他學科,其他國家,其它領域學習,拓寬視野,利用更好的科學技術來協助考古研究。

參考文獻

[1]梅建軍:《近兩年我國科技考古研究的新進展》,《中國科技史雜志》第31卷, 2010年第1期。

[2]錢俊龍等:《從九種核心期刊的文獻計量分析看中國科技考古的發展》,《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4年第7期。

[3]向安強:《從考古三大刊文獻計量分析看中國科技考古十年(1995―2005)l展》,《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

考古學中的文化范文4

進入考古學的轉變期(20世紀40—60年代,屬于考古學分類與鞏固期的后一階段),從以層位學和類型學為研究手段的文化歷史研究轉變為以人類生態學思想指導的、大量結合自然科學方法和技術進行的古代社會重構的研究。西亞新石器時代農業起源研究就充分利用了動物考古的研究成果。[5]這一階段在美洲出現了人類行為的文化功能解釋的趨勢,以環境為背景來復原考古學文化的多學科研究,就充分體現了動物考古學的作用。[12]步入考古學發展新時期的新考古學出現階段(20世紀60—80年代),在傳統考古學重建文化史(主要是考古學文化時空框架的重建)的基礎上,美洲考古學家以復原或重建文化形態(生產力、社會組織和意識形態為主)、解釋文化過程(主要是文化發展的動因,屬于過程考古學范疇)這兩個更高層次的研究為目標,以進化論、系統論和生態學理論為思想指導,通過物質遺存所反映的考古學文化的各個方面及其與環境之間關系的研究,來更全面、系統地解釋文化發展的過程。作為文化生態系統中生物環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動物資源利用方式和聚落形態研究中有關適應環境的生存戰略(包括食物、供給、聚落和維持戰略)研究,使動物考古研究的重要性進一步突出。[13]西亞的農業起源有關狩獵到飼養經濟發展過程的動態研究也得益于動物考古的微觀研究。[14]在考古學發展新時期的當展新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今),動物考古對于新學派中社會考古學各種社會形態經濟基礎的研究具有很強的說服力。[15]在探究古代人類精神世界的認知考古學有關肖像象征意義的研究中,動物考古知識的應用也獲得了令人信服的成果。[16]考古學流派將研究重點放在人類的適應性與系統平衡上,提倡生態學、進化論和辯證法相結合,這一過程中美國學者威廉•馬夸特對肯塔基西部貝丘遺址采食者的研究就體現出動物遺存研究所起的重要作用。[17]在社會學中程理論被引入到考古學后,在將其作為連接經驗性考古學材料與高層次文化理論解釋的橋梁的過程中,劉易斯•賓福德(LewisBinford)最有代表性的工作之一就是記錄了許多影響動物組合特征和條件的自然過程,并將這些過程應用到考古記錄的解釋中。在這個成功的中程理論應用研究范例中,動物考古的作用功不可沒①。[18]綜上所述,考古學產生和發展的歷程中,動物考古都不同程度地做出了貢獻,在提高人類對古代人地關系的認識水平上起到了積極作用。

以北美為代表的國際動物考古學發展歷程在梳理了動物考古與考古學淵源關系的前提下,根據理論與實踐的特征將動物考古學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重新審視一下,有利于正確評價亞洲動物考古在整個世界動物考古領域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與考古學發展息息相關,國際上動物考古研究也是以歐美發達國家起步最早,以北美的階段性研究最具有代表性。以北美為代表的國際動物考古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形成階段、系統化階段、綜合化階段。第一階段或開始形成時期(19世紀60年代—20世紀初),動物考古工作的貢獻主要在第四紀地質及舊石器時代考古的年代學和地層變化研究方面[19],如揭示人類的古老性,確定早期人類如何生存以及如何獲得食物并重建古環境。這些貢獻主要建立在應用地質學的地層學和古生物學方法的進化論理論基礎之上。這一時期環境決定論、環境可能論以及歷史學方法處于全盛期,而動物材料并未被納入考古學文化范疇當中。第二階段或系統化發展時期(20世紀40—50年代),動物考古工作者致力于兩個相關的目標,即了解動物的生物學及生態學特征以及認識人類行為的時空變化。這就要將理論及方法植根于如物理及生物等大量學科的系統性引入。大量分析性和人類學研究伴隨著如下兩個概念的出現而產生:中程理論和用來檢驗生存對策的經濟和生態學模式。這一時期的一大特點是強調方法的重要性。第三階段或綜合化成熟時期(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文化資源管理的快速發展,在很多方面開展的歷史時期動物考古研究以及大量開發出來的模型和預設對考古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文化生態學和人類學理論特別注重生態學和環境學議題,在動物考古實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目的在于研究適應、生存對策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功能性關系??梢赃@樣說,這一時期動物考古充滿了所謂新考古學的思考。[20]這一時期的一大特點是邏輯推理方法由歸納轉變為演繹。

動物考古的理論與方法及其回答考古學問題的研究層次基于達格拉斯•J.布爾(DouglasJBrewer)在《考古學方法與理論》所做的關于動物考古學的理論、方法與目標的論述,我們可以將各種論題按著研究層次劃歸到不同的組分中(見表1)。[21]從表1中可以看到,在生物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理論范疇內的各種理論框架下,動物考古學研究所涉及的考古學問題大多處于中等研究層次,只是生物地層學及古生物學探討的問題處于基礎性研究層次;哲學范疇內,除了方法論里數據搜集處于基礎性研究層次之外,絕大多數理論框架下動物考古研究所涉及的考古學問題處于高等或者極高等研究層次;文化遺產管理范疇的均變論涉及較高等層次的研究;系統論范疇的社會經濟生態理論框架下探討的考古學問題處于極高等研究層次。

亞洲動物考古的研究進展

(一)西亞的領先地位與亞洲其他地區相比,西亞的動物考古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無論是來自發達國家還是本土的專家,都非常重視現代動物考古學理論的應用,這一地區的動物考古研究不但在數量上而且在質量上都在某種程度上趕上了國際同行的步伐。從表2的統計不難看出,大多數動物考古學文章致力于方法和理論的探討(82%)。其中生存對策研究文章占較大比重(33.7%),其他方面比重較低,如馴化(14.5%)、宗教(12.2%),埋藏學(9.6%)。有少量古DNA的文章發表(6.0%)。高等層次的研究成果占18.2%,較高等層次的研究成果占3.6%,中等層次的成果占60.2%,基礎性成果占18%,而且研究主題具有多樣性特點。因此,與國際同行相比,西亞動物考古研究的主體處于中高等層次。

(二)南亞及東南亞的積極努力從對南亞和東南亞與動物考古相關文章的一般統計來看,高層次研究成果占20%,較高層次的成果占2.9%,中等層次的成果占50%,基礎性成果占27.1%。中等層次研究中生存對策相關研究占較大比例,達到34.3%,研究主題涉及面較廣,表現出較強的學術進步勢頭??傮w上看,本區高等及較高層次研究略遜于西亞,研究水平要高于東北亞和北亞,處于中等略偏高的研究層次。

(三)北亞的保守性基礎工作基于表2的綜合數據可見,北亞動物考古工作的主體多涉及方法論和理論領域,調查與報告約占文章總數的1/3。在北亞所有的研究領域中將近35%的文章屬于生存對策主題,其中近1/4與馴化有關。也就是說,將近72.6%的工作已經達到中等水準,但是基礎研究所占比重較高(達27.4%),而且缺少高層次研究。北亞動物考古研究成果涉及的主題與其所覆蓋的空間地域和所經歷的考古學文化變遷并不相符,涉及的主題比較有限,表現出明顯的保守性,總體上處于中等研究層次。

(四)東北亞的提升空間從表2中的數據不難看出,東北亞動物考古工作有一半以上處于基礎性研究水準,其中絕大多數屬于基本生物學信息(33.6%)以及基本鑒定過程(11.2%)的積累。在東北亞所有的研究領域中,1/3略強的工作與中等層次的研究密切相關。包括宗教宴饗、社會復雜化和國家形成在內的高層次研究成果僅占6.1%,較高層次的綜述性研究占7.8%,而包括埋藏學、動物馴化、生存對策、環境學和適應行為時空分布在內的中等層次研究成果卻占33.5%,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基礎性研究成果足足占有52.6%。綜上所述,以中國為代表的東北亞動物考古研究層次還很低,但是研究主題體現出一定程度的多樣性,卻是本區動物考古活力和未來快速發展的預兆。總體上看,東北亞動物考古研究水平要低于除北亞外的亞洲其他地區,更不必說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了,因此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五)亞洲動物考古的整體觀察基于數百篇國內外動物考古文獻資料進行的有關亞洲動物考古工作成果的簡單統計分析似乎毫無意義,但事實上通過這種量化分析會使我們易于清楚地看到我們已經做了什么,處于何等研究層次,進而意識到為了與國際動物考古學發展步伐保持一致,如何盡可能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囿于篇幅的限制,筆者無法將所有成果一一列出,只能抽選極少數較有代表性的文章列入參考文獻名錄,在此深表歉意。上述統計表中所列數據,是建立在權威性雜志上發表文章的大樣本量統計和分析基礎上得到的,具有統計學意義。亞洲動物考古工作主要開始于20世紀晚期,但是大多數高水平的研究結果出自21世紀頭十年。一般來講,目前西亞動物考古已經進入全球動物考古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南亞和東南亞主體動物考古研究成果已經處于第二階段,也有部分成果屬于第三階段的較高層次;北亞及以中國為代表的東北亞動物考古整體上卻還停留在第二階段,其動物考古理論與實踐水平都有待大幅度提高(參見表1、表2的數據)。學者們對于西亞、南亞、東南亞和北亞有關生存對策的動物考古學研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在東北亞就這一主題的研究應當得到更多的關注,因為這是達到更高研究層次的堅實基礎。另外,東北亞在生物學和古代環境信息方面已經有了相當豐富的積累,這為深入的動物考古研究搭建了很好的基礎性平臺。與亞洲以外的其他國家,尤其是歐洲和北美發達國家已經開展的工作相比,亞洲(特別是東北亞)就諸如社會復雜化和國家形成等高層次的研究還很不夠。但是在亞洲(尤其是西亞、南亞、東南亞和東北亞)利用現代分子生物技術開展的古DNA考古,在來自發達國家的專家(如來自加拿大的楊冬亞等)和亞洲本土學者(如日本的奧村、石黑等)的共同努力下,已經取得了驕人的進展,為深入開展更高層次的研究奠定了較好的自然科學基礎。

亞洲動物考古的未來之路

根據2010年8月23日至28日在巴黎召開的第11屆國際動物考古會議的議題,結合上述有關動物考古研究層次的分析,可以將目前的主要研究議題歸納為下述幾個不同層次的問題,這也是今后亞洲動物考古努力的重要參考。

(一)較高層次研究所涉及的問題與宗教活動相關的葬禮用牲動物研究,國家形成過程中動物資源的強化利用狀況研究,就動物考古對人類社會探究所做貢獻的綜述性研究,鹿科動物、豬、馬、牛、羊(綿羊和山羊)等對經濟形態轉型(如跨時代畜牧業轉型)以及社會復雜化進程的影響和作用研究,動物考古的專業性研究,動物遺存所反映的人類社會地位研究等,是今后亞洲動物考古所涉及的較高層次問題,值得我們繼續投入更多精力加以深入研究。

(二)中等層次研究所涉及的問題外來貿易與生物入侵研究,副產品開發研究(如副產品革命新標志、乳制品制法的發展等),方法論研究(如形態測量與相似屬種比較相關的動物資源管理水平研究、利用同位素和痕量元素生物地球化學的動物遷徙性研究、與現代人類起源研究相關的各個氧同位素階段的人類狩獵行為多樣性探究等),古代人地關系研究(通過動物遺存開展的人類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度研究等),與遺址形成過程密切相關的埋藏學新探索,與人類遷徙問題相關的島嶼動物地理考古研究,更新世至早期全新世舊大陸古人類的生存對策研究,動物和人類食性與人類行為和食物加工技術相關性的綜合分析,動物資源獲取方式研究,地貌景觀、環境及其變化研究,生存對策研究等等。這些是今后應當加強研究的中等層次動物考古學問題。

(三)基礎性研究所涉及的問題按地域開展的動物考古研究(如全新世非洲動物考古,環極地動物考古,新熱帶區動物考古新進展,舊大陸各時段動物群時空分布總結與研究,中東歐動物考古研究),按動物類別進行的專題研究(如舊大陸的駱駝、古寄生蟲、軟體動物考古,猛犸絕滅的環境與人為因素研究,鹿科動物與社會),數字化動物考古,實驗動物考古等成為未來應進一步加強的基礎性研究。其他常規的基礎性研究包括畜牧業基礎信息、信仰系統食物加工以及食譜和營養性疾病狀況、文化交流等。上述相關的基礎性研究的加強,將有利于亞洲動物考古水平的穩步提高。四、結語總體上看,亞洲動物考古的發展在時空兩個方面都還表現出相當的不平衡;來自不同國家的同行之間通過共享數據庫進行的交流還遠落后于快速發展的動物考古的需要;動物遺存基本鑒定的訓練以及國際通用語言的運用也顯得很薄弱。目前高校中動物考古知識的教育與技能的訓練還無法滿足該領域未來發展對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需求。這些不利因素都制約著亞洲動物考古的健康發展。鑒于擁有農業起源和動物馴化發祥地的重要地位,亞洲就經濟形態轉型為主題的動物考古研究應當以綜合研究范式的方式得到進一步加強。為了進一步提高研究層次,我們應當結合對來自考古背景的文化遺存的分析,充分利用生物學和古環境重建信息的積累(其中富有遺址形成過程的大量信息)。在埋藏學研究方面,文化層和自然地層應當同時加以考察,并盡量配合成系列的測年數據,以便于在考古學文化的時空框架下,更好地了解從生存組合到發掘所獲材料經歷的變化過程。中亞和北亞是需要我們投入更多努力的區域。在這樣廣大的地區,亟待就更廣泛的議題開展國際合作性動物考古研究。尤其是從晚更新世到早全新世人類生存對策轉型以及馬的馴化這些重大考古學問題的探究,就更仰仗于結合與周邊地區的大量比較所開展的多學科、多遺址、跨區域、系統性和綜合性的動物考古研究。鹿科動物遺存廣泛出現于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地區,在人類社會演進過程中的很長時間里都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無論是古生態環境重建,還是狩獵經濟的主要狩獵對象,都離不開對這類動物的深入研究。中國的鹿科動物遺存的深入研究,必將有力地促進經濟形態轉型以及社會復雜化進程等高層次考古學問題的研究。

考古學中的文化范文5

新常態下我國文化立法的功能闡釋

從獄空碑看清代中后期河南社會治安

國家與民俗關系的演變軌跡與當代檢討

作冊嗌卣銘文與西周士大夫禮研究

《禹貢》“降丘宅土、厥土黑墳”新解

中國禮術傳統中的生態思考與實踐

試論中國傳統價值觀的當代意義

弱者生存之道——老子謀略思想探析

盟誓——關于中國早期國家制度的思考

陽明心學美學的心本立場及其再評價

周族百年“翦商”的神秘化和世俗化闡釋

國家層面的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哲學詮解

西漢初年統治階層價值觀念的轉型與建構

上博楚簡《恒先》的“復”觀念探析

殷墟·朝歌·成湯故居之政治關系探討

宋代進士科考試的政治宣傳價值分析

《山海經》與上古時代的“天”觀念

民俗文化的屬性再認知與文化基因的傳承

“互聯網+”對文化消費的彌散效應

節俗的文化關聯:以嘉興清明節為例

試論當代中國文化發展中的幾個問題

論清代中央對欽差大臣的管理措施

清代張漢保護河南古跡的措施及其影響

中國傳統村落十年保護歷程的觀察與思考

魚化龍青玉帶鉤及其相關問題探析

試論“大一統”觀念形成的信仰基礎

對進化論的反思——梁啟超晚年的文化觀念

談黃帝文化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意義

論考古學學科目標和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

宋元小說話本中茶坊酒肆的文學形象與意義

清華簡《系年》與“周公東征”相關問題考

從比干崇拜的嬗變論中原“義文化”之源流

兩個文明協調發展與當代中國文化發展戰略

從中國文明化歷程研究看國家起源的若干理論問題

從楚簡的用字習慣來看楚令尹子文乳于虎的傳說

從精神文化考古的維度看中原觀念的出現與形成

釋古文字中的“中、矦、的”——兼論古代射矦禮

中國考古學界國家起源探索的心路歷程與相關思考

周原刻辭“乍天立”與朕簋“王祀于天室”合說

創新理念是我國“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的導航燈

從墓葬統計資料考察兩周女性貴族間等級關系及變遷

試論清華簡“中”·禹會祭祀臺基遺址·河圖洛書

南宋到元朝的社會變遷:以家族觀念為中心的考察

中國考古學中“古國”“方國”“王國”的理論與方法問題

大禹誕生神話的醫學詮釋——兼論“鯀復生禹”神話的誤傳

唐代女子的佛教孝親活動及特點——以出嫁婦為主的考察

周代喪葬禮器“翣”的再探討——關于“山”字形薄銅片的考證

考古學中的文化范文6

[關鍵詞]科學技術 檔案鑒辨 發展歷程 特性與功能

[分類號]G270

1、引言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演進歷程中形成并留存有浩如煙海的典籍文獻,但由于各種主客觀因素致使大量偽誤檔案混雜其間,因此在進行歷史研究之前必須對其真偽進行考訂。我國檔案鑒辨工作可以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后經兩漢、唐宋至明清不斷發展,為后世留下了豐碩的鑒辨成果,并逐步形成了較為系統的鑒辨方法。特別是近代以來,我國檔案鑒辨在繼承傳統鑒辨方法的基礎上,采取化學、物理、生物等自然科學方法及圖形圖像等現代信息技術,大幅度提高了鑒辨的準確性和普適性。本文主要對現代科學技術在我國檔案鑒辨中的應用歷程進行論述,并深入分析其應用特征及功能,以期對今后檔案鑒辨技術及鑒辨工作的發展有所裨益。

2、科學技術在檔案鑒辨中的應用歷程

“檔案真偽技術鑒辨是借助于物理、化學原理和方法,利用一些設備和儀器,憑借鑒辨人員的豐富經驗和與檔案相關的信息,分析檔案制成材料的類型和特征,考證作者,時空定局,由此而確定檔案的真偽”。檔案鑒辨技術是隨著時代的演進而不斷發展的,由于長期以來我國檔案學囿于史學,因此檔案鑒辨技術亦主要蘊含于歷史學、考古學等學科領域。具體而言,科學技術在我國檔案鑒辨工作中的應用歷程大體可分為以下兩個階段。

2.1 “”前的初始階段

早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西方國家的一些科學家,如意大利的Fabroni、德國的戈貝爾(F.Cobel)、法國的達牟(A.Damour)、美國的理查德(T.W.Richards)等就開始應用化學方法分析文物成分。一次世界大戰后科學技術在考古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其中20世紀上半葉“發射光譜開始用于青銅器成分的分析,開了用科技儀器分析文物的先例”。隨著西方考古學的傳人,我國考古學及相關領域的研究方法也發生了重大變革,如20世紀30年代周仁和葉麟趾最早利用自然科學方法對中國古陶瓷進行了研究,50年代梁樹權等采用重量法對44件殷周青銅器的化學成分進行了測定,60年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首建我國c測年實驗室,北京大學考古系率先在國內“采用液體閃爍計數器技術進行常規c-14的測年研究,技術簡化,工效高,而且有效地防止了樣品之間的交叉污染,縮短測量時間,提高測年精度”。此外,金相分析、電子探針檢測等科技方法亦開始在出土文物的檢測與斷代中得到應用,如1964年北京鋼鐵學院冶金研究室采用金相分析法對元大都出土的55件鐵器進行了成分檢測,1974年又采用電子探針檢測了大葆臺西漢廣陽頃王劉建墓中出土的環首刀和鐵笄。但總體而言,這一時期科學技術主要應用于考古學中的田野挖掘、古跡調查、測年斷代等領域,而對于文物特別是檔案的應用尚不多見。

2.2 改革開放后的發展階段

“”時期,我國各項事業遭受了嚴重破壞,改革開放后開始逐步得到恢復。尤其在20世紀80年代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再次引發了考古學、歷史學、文獻學等領域的急劇變革,如1990年在參觀故宮博物院舉辦的中國文物精華展覽時就曾強調“鑒定文物要利用科學技術,不要凈用眼學,這種老傳統的辦法,要結合科學技術”。近年來,電子顯微鏡、熱分析技術、光譜、色譜、質譜、x射線、碳14測定等現代化儀器及科學技術在考古、文物鑒辨中逐步得到了推廣和應用,如北京大學建成的加速器質譜計(PKUAMS)被大量應用于文物鑒定等研究之中;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及中國歷史博物館等文化部門分別使用x光、電子探針等技術手段對館藏毛公鼎、陳侯午敦等文物檔案的真偽進行了科學鑒辨。同時,計算機技術在信息存貯、轉換、檢索及傳輸等方面的獨特優勢,也為文獻鑒辨注入了新的活力,如1991年楊鐮曾利用計算機檢索技術對《坎曼爾詩箋》(以下簡稱《詩箋》)的真偽進行了科學鑒定。此外,有些學者還利用統計學、數值計算方法等對檔案進行了考據。總體而言,改革開放以來現代科學技術已被應用于科技考古、檔案鑒辨及相關領域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嚴謹的工作體系和研究方法。

3、科學技術在檔案鑒辨中的應用特征

根據不同標準,檔案可以被劃分為多種類型,其鑒辨技術亦互有差異,這也就決定了檔案鑒辨技術既具有一般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獨特性。

3.1 檔案鑒辨技術的共性

檔案是歷史的原始記錄,其內容信息需要借助某種記錄方式附著在特定的載體之上,一般而言,檔案鑒辨工作通??梢詮耐庑魏蛢热輧蓚€方面展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小视频 |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的国产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视频在线播放 | 国产一级α片 | 日产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的国产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天影视香蕉 |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 自拍 欧美 日韩 | 日韩欧美第一页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激情影院 |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 国产成人不卡亚洲精品91 | 久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亚洲午夜 | 伊人久久综合成人网小说 | 性插动态图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 日韩欧美在线综合 | 亚洲va国产日韩欧美精品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中文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小说 | 中文字幕欧美在线观看 | 亚洲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 | 欧美成人性色生活18黑人 | 久久伊 | 国产视频播放 |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国产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 久久国产欧美日韩高清专区 | 国产手机在线国内精品 | 亚洲国产精品二区久久 | 国产精品1234区 |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va在线 | 欧美人与性动交a欧美精品 欧美日本一道本 | 国产香蕉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