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教育孩子的方式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教育孩子的方式范文1
關鍵詞:教育;度;過度;培養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不是哪一種方法,而是多種教育方法綜合運用。在實施賞識教育時,給予必要的批評;在實施快樂教育時,給于適當的挫折;在增強自信心時,教育孩子多一點謙和;在適應挑戰中,讓孩子多一點包容。教育孩子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應該做到因人、因時、因事而異,這就是教育領域所要研究的“度”的問題。
一、正確理解教育的“度”的內涵
所謂“度”,有多種解釋,哲學意義上的度是質和量的統一,是事物保持其質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圍。教育領域的“度”指的是教育孩子完善或完整的狀態有多遠,也就是怎樣更好的教育孩子的尺度。“度”是教育的關鍵,教育孩子要把握“度”。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合作、學會生活。其中學會做人是教育和求知的根本目標。做一個獨立自主、勇于創新、開拓進取、有責任感、人格完善的人,即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是21世紀教育關注的核心目標。[1]教育專家提醒:教育的關鍵是要講究“度”。那么,到底怎樣把握好這個“度”呢?
二、父母在教育實踐中違背“度”的內涵的行為及后果
(一)過度干預——讓孩子備感壓抑
現實生活中,孩子在學校與同學發生矛盾,做家長的干涉;孩子長大點后交異性朋友,家長也進行干涉等。這種干涉,一方面體現父母對子女的關愛;另一方面過度的關愛阻礙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特別是人際關系中的成長。人天生就是群居動物,需要社會,需要與人交往。
父母過多的干預,會引起孩子的厭煩,產生對抗心理,最后物極必反。據2013年5月12日凌晨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法院原院長高天峰被兒子雇兇殺害的悲劇值得警惕。[2]
(二)過度的保護——讓孩子成了“低能兒”
過度保護導致:一是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機會,導致孩子動手能力差、獨立生活能力差與同齡人拉開距離從而產生自卑感;二是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及生理上的沖突,心理沖突表現在家長們經常會直覺地感受到——這個孩子膽小怕事,不愿意與人談話,見著陌生人害羞等。
(三)過度批評——孩子只會喪失自信
孩子有過錯,家長適當的批評是必要的。但對孩子太過嚴厲,處處批評孩子會打擊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容易自卑。這樣一是不利于孩子良好“自我意象”的形成;二是孩子前進沒有動力;三是孩子容易與家長頂撞;四是容易導致孩子心理疾病。過度的批評,輕則親子之間冷戰,重則孩子離家出走,甚至自殺。因此,家長們切忌要掌握好批評的“度”,切勿過度批評打擊孩子自信心和導致其它不利的后果。
(四)過度禁止——禁止孩子玩
科學的休息,更加有利于工作和學習。但現實生活中,有些家長怕耽誤孩子的學習,不讓孩子玩,在假期、周末給孩子安排得滿滿的培訓班,孩子沒有一點屬于自己的時間和空間。
(五)過度縱容——讓孩子誤入歧途
盧梭曾經說過: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們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中國有句古話,“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孩子犯了錯誤,該批評的要批評,要把所犯的錯誤消滅在萌芽狀態,以絕后患。
三、導致上述違反教育“度”的原因
以往家庭,大多數人都吃過苦,他們小時候,物質缺乏,條件差,然而現在他們作為父母,都有一個想法: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過苦日子,愿意為孩子創造優越的生活環境及條件。他們小時候沒有滿足的愿望,讓孩子來實現,所以他們寧愿委屈自己,也要滿足孩子各種需求。
有些家長卻對孩子溺愛有加,所謂“含在嘴里怕化了,捏在手里怕破了”就是這種心情的準確表達。還有些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太強烈,甚至還非常崇敬“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訓言,對孩子過分嚴厲,這使孩子身心受到嚴重傷害,暴力傾向極為嚴重。上述種種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都是違背科學教育的“度”內涵。[3][4]
四、怎樣正確把握好教育的“度”
(一)給孩子一些獨立自由的空間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也在不斷地增長,開始萌發出獨立的愿望。在這個時候,偏偏有很多父母卻不愿意讓孩子獨立,甚至對孩子的獨立精神有很大的恐懼,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父母限制孩子太多,關注孩子太多,限制孩子的獨立和自由,不利于孩子自由、健康、快樂的發展。所以,對于孩子的發展一定要因人而異,一定要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5]
(二)不要做孩子的“保護神”
關愛孩子,特別是在安全、健康等方面,既是父母等家長愛的體現,也是父母的責任之所在。
但是,父母或家人的特意關懷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很大的危害。讓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這是對孩子的將來負責。所以,在平時就應該讓孩子多多鍛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成墨初先生在他的《放手,讓孩子去做》,讓孩子成為自立自強的人。[6]
(三)教育批評要有“度”
1.批評適可而止。現實生活中,常常會碰到這樣的家長,總是感嘆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的孩子,總覺得別人的孩子哪樣都好。對孩子的優點看不到,只看到孩子的缺點,打罵孩子,對孩子進行批評。殊不知,不當的批評,不僅影響孩子的心情,更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適當的批評和表揚,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師、家長不經意的一句表揚,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2.注意批評的場合,愛護孩子的自尊心。我們批評孩子要講究場合。家長在教育批評孩子時,要處處從愛護孩子的角度出發,最大限度地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人格。捕捉適當的場合,吃飯時不批評,當著眾人的面不批評,這樣既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又使孩子樂于接受批評。
此外,作為父母,要經常閱讀一些關于子女教育的書籍,學習現代先進的教育子女方法,更新觀念,與時俱進。
五、結束語
教子需要行之有度。關愛而不溺愛、放松而不縱容、批評而不嚴苛、尊重而不侮辱,都是作為父母在教育子女中需要權衡和把握的內容。孩子的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復雜艱巨的工程,父母只有在教育孩子的實踐工作中不斷地去探索和總結方法和經驗,正確把握好教育方式的“度”。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孩子,給予不同的教育要求,尊重孩子的個性意愿,尊重孩子的性格特點。
參考文獻:
[1] 趙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紀的教育宣言和行動綱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2]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03.
[3] 吉諾特(美).孩子,把你的手給我[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4.09.
[4] 和月英 許肖輝.把孩子培養成才[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0.09.
教育孩子的方式范文2
進行游戲,寓教于樂
l.做游戲的有心人。每做一個游戲,要有一定的目的。父母和孩子做游戲,在別人看來,是家長和孩子在其樂融融地玩,在享受天倫之樂。孩子也是沉醉在游戲之中,其樂無窮,不知道做某個游戲可以學到什么。而父母心里應清楚做游戲的目的,在游戲中發展孩子的各種能力。例如,教孩子倒數10—1。我運用了“火箭發射”這個游戲。在孩子已能牢靠而又熟練地順數1—50的基礎上,針對孩子對電視新聞中播放的火箭發射比較感興趣的情況,我提出要與孩子做火箭發射的游戲。孩子當然非常高興。于是,我們一起動手用積木制作“火箭”,準備“發射”。在“發射”前,我給孩子講了火箭的作用,火箭發射的程序。火箭發射前要倒數10。所以我要孩子在“火箭”“發射”前,也要倒數。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我要求孩子先倒數5—1,孩子很樂意,并能很快掌握。在以后的幾次游戲中,我逐漸將倒數的數增加至10—1。
孩子掌握起來也比較輕松,以至于在不到4歲時就能倒數20—1了。
2.做游戲的協調者。孩子愛做游戲。但并不是孩子想做的游戲就能做得到。因為有的游戲用現成的玩具是不夠的。這需要家長為孩子另外準備一些游戲用的材料。這些材料除可以購買外,家中的很多物品都可以用來做游戲,如凳子、椅子、被子、鍋碗瓢盆等等。我記得最清楚的一個游戲,就是孩子在兩歲左右,一次逛街回來,他非要做“賣鱔魚”的游戲。而且還要給他準備紙條(當鱔魚)、釘子、兩根小板凳、小盆、小刀(玩具塑料刀)。準備完后,他就真的賣起鱔魚來了:坐在一根小板凳上,用小刀劃釘在另一根小板凳上的紙條(鱔魚),凳子下面的小盆用來裝劃好的鱔魚。孩子做得很投入,津津有味,持續時間不下半個小時。顯然,孩子在游戲中得到了樂趣,而且也培養了他的記憶、想象等能力。以后,孩子幾乎每次外出活動回來,第一件事就是做有關他見過的感興趣的游戲,家長自然就是一陣忙碌。但可喜的是,孩子專注于游戲的時間越來越長,注意力也越來越集中。這對于他以后專注于正規的學習、對學習感興趣是大有裨益的。
3.注意游戲方式的多樣化。一般來講,孩子喜歡將自己感興趣的游戲重復多次,比如搭積木(可拆裝的積木),可以由簡單搭到非常復雜,可以在家長的指導下搭,到自己獨立搭,而且搭出家長都難以想象的形狀來。但是,有時孩子也對某種游戲很快產生厭倦。這樣,就需要家長變換游戲的方式,最好是不同的方式交替進行。就是同一種類的游戲,也要有多樣化的形式。例如,識字游戲,就有講故事、學識字,卡片法識字(卡片上有字,還有人、物、花鳥的圖畫),生活中識字(將字與生活中的實物對照)等等形式。
4.懷著飽滿的情緒去做游戲。家長懷著飽滿的情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會讓孩子感到自己正在做的是活潑有趣的游戲。孩子對游戲有興趣,教育效果才會好。為了讓飽滿的情緒感染孩子,家長應多說說鼓勵的話。孩子受到表揚和鼓勵,興致就會更高,頭腦會更靈活。家長的鼓勵,還能培養孩子一項極其重要的品質——自信,這對孩子將來的學習和生活都是極為有益的。
重視外界環境的作用,培養良好的習慣
教育孩子的方式范文3
· 事事都先把結果告訴孩子,是非曲直都“被編好程序”,孩子失掉了體驗和探索的機會。
(看了<<體壇周報>>2005年6月6日的報道,感到很心痛!不是因為中國青年足球隊2:0輸給美國隊,而是隊員們對德國籍教練的安排有意見:“讓我們收回來打,但怎么收回來卻沒說。盧琳和陳濤往什么位置收?中前衛怎么補都沒布置?有球了怎么打?打哪個點?這些都不說……”這是典型的在“事事都先要告知:應該做什么?應該怎么做?”的教育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一旦長輩只給他們一個大的原則,而不明確地規定他們“必須做什么?務必怎么做?”他們就會手足無措、亂了方寸。解除束縛,反而不自在;有了自由,反而恐慌。習慣于被別人“編程序”的孩子,何來探索?何來創造?沒有探索,就沒有創造;沒有探索精神,也就沒有創造精神。因此,在很多時候,即使家長明知是錯誤的,也要鼓勵孩子探索。)
· 不允許失敗,以失敗為恥,剝奪孩子失敗的權利
(創造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沒有失敗就沒有成功,這是失敗的價值。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要經歷失敗。失敗并不可恥,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對失敗。失敗可以鍛煉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孩子的反省能力。不敢面對失敗,就無法去創造。因此,孩子需要失敗;家長應把失敗的權利還給孩子。)
· 什么事情都要求盡善盡美,不允許任何一點紕漏
(完美主義往往無意識地扼殺著創造性。即使成年人的創造過程也是漫長的,需要不斷地修正和改善;孩子的創造,更可能包含著無數的幼稚和天真,家長的完美主義會把孩子的創造扼殺在搖籃里。)
· 把自己當成孩子的榜樣,讓孩子克隆家長
(許多家長有意無意地按照自己的思維、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愛好去改造孩子;許多孩子也有意無意地把父母當成自己克隆的偶像。孩子成為自己的“翻版”是沒有出息的。長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藍勝于藍,超越父母的孩子才有創造力。)
· 處處設置清規戒律,害怕孩子越軌或犯錯誤
(前怕狼,后怕虎,總是怕孩子越軌,總是怕孩子犯錯誤,到處設置障礙,把孩子的天地圈得越來越小,人為地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空間,使得孩子謹小慎微、患得患失。)
· 一言堂,甚至父母之間都不能有一點不同聲音
(家長的惟我獨尊,是孩子獨立思考的天敵。沒有主見、沒有獨立思考、沒有批判性思維,孩子也不可能有創造性。)
· 凡事都要求必須有一個明確的結果
(孩子的大膽想象,很多時候可能是無邊無際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非得強求一個結果,往往會制約孩子的想象力。)
· 容不得孩子的固執
(有主見的孩子,常常都可能比較固執。孩子沒有了主見、沒有了固執,就不可能百折不撓地奔向既定目標,就可能“墻頭草”般地隨風倒。固執不一定是貶義詞。許多時候,固執就是執著。)
· 總以為先有伯樂才有千里馬
(許多家長愛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現在家庭教育中,自以為是個“伯樂”,把自己的“賞識” 凌駕于孩子之上,貶低孩子的存在價值,削弱孩子的自尊和自我意識。沒有自尊的孩子是不可能有創造性的。)
教育孩子的方式范文4
關鍵詞:不良教育;改善
一、不良家庭教育方式
1.過分“保護式”的家庭教育方式
由于父母的過分保護,使得孩子的適應能力差,不僅使孩子的思維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自學能力、學習能力受到限制,而且對孩子的個性發展、心理健康也十分不利。
2.過分“干涉式”的家庭教育方式
由于父母對孩子過度的限制,總是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使孩子無所適從,結果使孩子變得謹小慎微,人云亦云,缺乏獨立思考能力,限制了孩子的發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意識的發展,結果必然影響了孩子的學習成績。過分“干涉式”的教養方式還會使孩子的適應性變差,做什么事情都缺乏主見,猶豫不決。
3.嚴厲“懲罰式”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嚴厲懲罰的教養方式往往會造成子女的膽怯、退縮、自卑等不良行為。父母嚴厲懲罰式的教養方式也往往使孩子形成粗暴、野蠻、敵對、蠻橫無理、說慌等不良個性,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不良家庭教育方式的誤區
家庭教養方式不良,家庭教育存在很多問題和誤區。
1.無師自通的誤區
中國傳統文化使很多家長認為,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情,無需要別人幫助,因為祖祖輩輩都是這樣過來的。生而育女,無師自通是中國傳統的一大特點。
2.重智商、輕德育的誤區
家長重視孩子的智力教育是無可指責的。但是,很多家長忽視對孩子的品德教育,忽視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教育,不能不說是做家長教育的失誤,應引起家長的高度重視。
3.重視孩子的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的誤區
隨著我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父母對孩子的身體健康越來越重視。可是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卻明顯不夠。
4.重言教輕身教的誤區
身教重于言教,這樣才能通過模仿、感染等心理機智產生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否則會走入家庭教育的誤區。當然,家庭教育的誤區還有很多。例如,“聽話”教育的誤區,分數教育的誤區,重認知、輕實踐教育的誤區,等等。
三、改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的對策
1.家長要學習一些心理學、教育學方面的知識
家長應該學習些心理學、教育學的知識、理論與方法,樹立正確的教育觀點,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用正確的知識、理論和方法來指導實踐,學會科學的家庭教養方式和方法。
2.家長要重視孩子做人的教育
重視孩子做人的教育歷來是中國的傳統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做一個正直的人,孩子才會通過正道,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通過自己的創造勞動來獲得相應的報酬。不管用什么手段來獲得金錢地位就行,如果這樣教養孩子將來很可能會成為社會的罪人。
家長要擺正智力教育與做人教育的位置和關系。只有把孩子培養成善良、正直、無私的人,孩子的智力效應才能充分的發揮。家長對孩子進行真、善、美的教育,要結合孩子的年齡和具體心態采取方法,幫助孩子對實際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惡、丑現象進行分析、判斷、選擇。
3.家長要重視孩子心理素質的培養
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陶冶孩子的情操,預防和減少孩子的心身疾病是擺在家長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家長在對待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關系的問題上要樹立一個新觀念,不良的心理因素對健康的的危害不亞于疾病,良好的心理因素對健康的作用勝過保健品。
4.家長要身體力行
父母的言行舉止和行為都會通過模仿與感染的心理機智傳給孩子,并有可能成為孩子的習慣。在孩子的心理發展過程中,年齡越小,模仿能力越強。父母的動作、表情、語言習慣將對孩子產生重大影響。父母以身作則,使自己的良好語言、行為和習慣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父母要像重視孩子學習成績那樣,重視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教育孩子的方式范文5
江蘇南通一家長來信咨詢:由于教育方式的不同,我和老公經常為孩子的教育發生爭執。例如,孩子一次小測驗考得不理想,我更關注的是孩子的心理波動以及出錯原因,而他爸爸更看重的是分數,總是對孩子打罵一頓。我很痛苦,不知道怎樣才能與老公形成教育的合力?
答:1、夫妻彼此多傾聽多溝通
夫妻雙方無論采取哪種方法,目的都是為了能把孩子教育得更好。在夫妻關系中,當你能滿足對方內心的渴望,對方才能滿足你的期待。不妨靜下心來,先傾聽老公對于培養孩子的期待和渴望,之后表達自己的希望和感受。特別要注意避免在孩子面前指責老公,避免無謂的沖突。從夫妻彼此有更深入、更廣泛的了解著手,進而找到對孩子最有利的教育方法。
2、家庭教育有分工有合作
父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對孩子自我價值感、性別角色、個性品質等方面的影響比較大。母親在建立孩子的安全感、獨立自主等方面發揮的作用比較大。父母可以根據各自的性格特點、行為方式、知識結構等方面的優勢與不足,結合家庭的實際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角色分工,在教育孩子時,盡量揚長避短,做到優勢互補,并且能給對方教育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讓孩子感覺到父母都在關心他。并且,父母能伴隨著孩子的成長,不斷地調整角色分工,達到家庭教育最優化。
3、父母共同學習共同提高
上文提到你老公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會用打罵的方式,這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建議你多支持、陪伴老公參加家長課堂,學習教育規律,多向他介紹成功的教育實例。父母如果能經常一起研究孩子的教育問題,按照教育規律和青少年身心規律去教育孩子,設定孩子的發展目標,不從個人的立場和觀點出發,這樣就容易達成共識,形成合力教育孩子。
對學習不感興趣,怎么辦?
山西太原一家長來信咨詢:兒子6歲,對學習不感興趣。幼兒園老師教的小故事,同班小朋友很多都能復述了,他照著讀還會卡。我想教他幾個拼音,一個聲母反復教了好幾遍,隔天再問,他又忘了。我該怎樣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呢?
答:1、觀察孩子的學習特點
你的孩子才6歲,故事不會講,拼音忘記,這都是正常的。家長要了解,每個孩子的學習和記憶方式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視覺記憶突出,有的孩子聽覺記憶突出,有的孩子則是體驗式記憶突出。家長要在生活中觀察自己孩子的學習特點,尋找最適合他的學習方法。
2、激發孩子對學習的渴望
家長可以通過孩子喜歡的人、事、物、場所,來激發起孩子對學習的渴望。比如孩子在游樂場的時候,教給他記住路標的文字,或者給他講故事的時候,家長可以引導他記住故事書中他喜歡的人物。根據學習金字塔的理論,記憶最深刻的學習方式是“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這樣能記住90%的學習內容。家長可以提醒孩子:“若是學會拼音,就不用媽媽教你念了,你自己不光能讀故事,還能給媽媽講故事呢。”這樣一來,孩子就有了學習的動力,也會愿意去學習。
3、增加學習的樂趣
學前兒童的學習,需要相應的社會經驗支持,用機械記憶和強化訓練的方式讓孩子學習,并不符合其學習特點和接受能力,往往是今天學會了,明天就忘了。對于學前兒童,最好的學習方式是在游戲和體驗中獲得知識,以拼音為例,可以把拼音編成兒歌,或者把拼音形象化,把字母和具體的物品聯系起來記憶等。
4、以平常心看待
教育孩子的方式范文6
關鍵詞:小學教育;批評;方法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而孩子正處在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對未來充滿希望,對什么都想嘗試,而且對真假、善惡分辨能力還很弱的時期,所以不可能不犯錯誤,重要的是在孩子犯錯后怎樣對其進行批評教育。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在教育孩子時,批評比表揚還要高深,因為批評一定要講究方法,這是一門藝術,你用得好它比表揚的效果還有用。”因此,在教育孩子上,作為教育者在進行教育的時候,要把握好自己的心態,更要謹慎地使用“批評”這一教育手段。
一、在教育中不能濫用批評
為了糾正孩子的錯誤,指導孩子去做應該做的事情,有時批評孩子是必要的,但在言語、態度以及方式方法上都要謹慎,千萬不可“太隨便”,免得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難堪,產生自衛和反抗的心理。在教育中不妥的“批評”表現形式很多,現略舉幾例供同行借鑒。
1.任憑不良情緒向孩子發泄式的批評
某種原因引起自己的情緒不好時,就會看什么都不順眼,常常會想到要使孩子以后不要像我這樣“事事不順”,就要對孩子嚴加管教。在這樣的情緒下,看到孩子做的少有點不中意的地方就會大聲嚷嚷:“你不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你不‘怎樣怎樣’,以后就會‘怎樣怎樣’……”。沒有考慮到用這種教育方式,最容易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同時孩子也會被“感染”,當孩子的情緒不良時也會拿自己的小伙伴當作出氣筒,甚至向老師和家長發泄。因孩子的表現或多或少都帶有老師和家長的“原形”。一個好的老師(或家長)在自己受到挫折心情不暢時,應該冷靜、理智地對待孩子,孩子是無辜的,不能把孩子當出氣筒。
2.貼標簽、翻舊賬式的批評
比如,因少數孩子總是不擅長做數學應用題,老師就隨口說孩子笨,還把孩子過去的所有錯事重新數落一遍。這樣就會強化孩子的逆反心理,覺得自己只要犯了錯誤,或者在某方面做得不好,就永遠無法擺脫老師對自己的“看法”。既然擺不脫,再努力改進又有何用,學生就會產生抵觸情緒,專和老師對著干。誰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誰都會犯錯誤,不要因為一次錯誤或某方面不善長就給一個孩子“判死刑”。要客觀的對待孩子的弱項或錯誤,不要偏激。批評讓其清楚地看到自己錯誤的嚴重性;并且向他傳授攻克弱項的方法以及應達到的目標,讓其經過自己的努力能嘗到攻克弱項或改正錯誤取得進步的甜頭,以增強其彌補不足或改正錯誤的信心。如果孩子已付出了努力、嘗試去改過,就算不能立即生效,老師(或父母)的也不必氣餒,可以從旁鼓勵,告訴孩子他的努力不會白費。
3.不分時候和地點的批評
小學高年級的孩子已經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自尊。所以,當我們批評孩子的時候,要注重選擇適合的時間和地點,在大庭廣眾或當著親友面前批評孩子實在會使孩子太難堪了,就算出發點是良善的,所指出的地方是合理的,但在這種情形下無論誰都無法接受。孩子當時心里所產生的反感和憤怒使他們無法客觀地去檢討自己的錯誤,更不可能虛心地接受別人的意見。有時孩子覺得有些批評是和合理的,但在眾目睽睽下太不給情面了,為了保持自尊心,他們不得不強詞奪理,提出很多理由來辯護。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和孩子雙方都很難下臺,結果當然是非常尷尬的。這樣的批評孩子的結果當然也是事與愿違。老師在批評孩子是希望他們能改過。為了收到理想的效果,作為老師的就要不僅注意自己在批評孩子時的態度和語氣,同時,更應該注意時間和地點。
4.批評應當及時和適度
孩子(小學生)不良習慣的形成,直至犯錯誤,都是由平時一點一滴開始累積的,他們做了一件事后往往很快就會忘記了。因此,在孩子萌發不良行為―在錯誤出現之前時,就應該及時地進行糾正。老師對孩子的批評教育應該趁熱打鐵,否則就會錯過糾正行為的最佳時機,即使是適當的批評也起不到應有的最佳效果。另外,批評孩子切忌“喋喋不休”,重復念叨多了反而會使孩子的“耳朵長繭子”,適度的批評才能起到應有的教育效果。
5.不問緣由、不分青紅皂白
老師或家長在批評孩子之前要了解清楚事情的原因,不能偏聽偏信,在沒有證實、孩子沒有承認錯誤的情況下草率地批評孩子,只會使孩子感到委屈,也有損于老師或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批評時一定要讓孩子做到心服口服,這樣才能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所以老師或家長一定要講究方法。當孩子經常不接受你的批評時,作為老師或家長是否應該從自身的角度好好反思一下呢。
總之,濫用批評的結果是沒有真正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反而引起了負作用。我們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批評孩子,批評與否,孩子的老師或家長都要有一個清晰的把握。
二、批評要講究方式方法
批評和表揚一樣都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批評的目的有二,一是教育本人,二是即教育本人又叫班上同學引以為戒―俗話說“殺雞駭猴”。目的不同,采用的批評方式也應不同,其一,多采用個別談話的方式,其二,在班上或在全校的大會上公開實事――“對事不對人”的批評,或者指名道姓的批評。
選擇什么樣的批評方式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要想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以下的幾點是主要的:①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要考慮孩子的心里特征和個性特點進行批評,抓住恰當的教育時機并選擇適當的方式進行,做到以情感人;②要講究實事求是,不要夸大也不能縮小,批評要擺事實講道理,做到以理服人。尤其公開的批評,否者會給幼小心靈造成太大的傷害,對孩子的以后成長是非常不利的。③要注意批評的立場,因此批評學生時要考慮批評的角度,不能從教師的角度橫加指責,不能從影響班級的聲譽加以批評,這樣受批評的學生容易反感。而應該站在受批評學生的角度,考慮受批評學生的思想、學習、未來以及其他學生對其的看法來批評,或者是從其父母的角度,要為父母考慮,為父母爭氣,消除父母對其的擔心提出批評,小孩就容易接受。牢記:怎樣才能使我們的批評時時處處都落實在“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這個出發點上。
總而言之,作為教育孩子的家長或教師,只要齊心協力,勤于鉆研,講究教育的藝術,我們的教育工作就一定會做得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