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跟蹤審計服務承諾及保障措施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跟蹤審計服務承諾及保障措施范文1
一、明確我省服務業重點項目建設的總體目標要求
加快服務業發展,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客觀要求,是實現經濟增長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是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舉措。加快推進服務業重點項目建設,就是通過項目的生成、轉化、落地,發揮重點項目對服務業發展的“率先作用”、“骨干作用”、“基礎作用”和“持續提升作用”,增強我省服務業綜合實力和發展后勁,提升服務業的發展層次,促進我省服務業又好又快發展。
各級、各部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海西建設綱要的部署,以“四謀發展”為實踐主題,以“四個關鍵”為工作要求,以“四個重在”為實踐要領,圍繞加快發展生產業,豐富消費業,改善農村服務業,抓緊建成投產一批服務業重點項目,開工建設一批服務業重點項目,策劃生成一批服務業重點項目。“十一五”期間,服務業完成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60%以上,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GDP增速,占全省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0%以上,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比2005年提高4個百分點;服務貿易總量達到66億美元,年均增長20%以上;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達到38%以上,比2005年提高6.8個百分點。
二、加快生產業重點項目建設
(一)交通運輸業
1.港口水運業。努力建設面向世界、連接、促進對外開放、服務臨港產業、促進經濟發展的規模化、大型化、信息化程度較高的現代化海峽西岸港口群。加快廈門國際航運樞紐港和福州、湄州灣(南北岸)主樞紐港以及寧德港、漳州古雷港和泉州新港等港口建設,改善港口設施水平。近期重點推進“二集二散”建設,提高港口集約化水平。突出集裝箱、油氣、煤炭等專業化碼頭發展,整合資源,提高港口運輸效率。扶持發展運輸船隊,培育發展一批港口運輸企業。增加遠洋及區域性干線集裝箱班輪航線,發展遠洋運輸。拓展海域和陸域腹地,擴大港口貨源,增強港口綜合服務功能,增加港口貨物吞吐能力,提高港口服務水平。“十一五”期間,要以廈門港、福州港和湄洲灣(南、北岸)港的深水航道建設為重點,加快沿海港口公用航道建設;加大以閩江、九龍江航道整治為主的內河河道綜合整治,提升航道等級。增加水運工具擁有量,拓展水運航線,促進水運服務能力較快增長。
2.公路運輸業。推進“三縱八橫”高速公路、“兩縱兩橫”國道、“八縱九橫”省道和通村通鄉硬化公路建設及改造,增加公路客、貨運通道,完善路網結構,改善通行條件;積極組織實施交通部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布局規劃,推進廈漳泉國家公路樞紐和福州、龍巖、三明、南平國家公路樞紐布局建設,推動公路運輸業加快發展。在提高現有路網綜合服務水平,改善與其它運輸方式協調發展的同時,培育發展一批公路運輸企業,擴大營業性機動車輛規模,完善公路交通服務,努力拓展客、貨源。
3.鐵路運輸業。加快與長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地區、中北部地區的鐵路通道對接,改造提升既有鐵路等級,依托沿線鐵路干線建設,增加配套鐵路支線,拓展鐵海聯運等多種運輸方式,增強裝卸能力,提高運輸效率。積極吸引并爭取不同地區的客源和貨源,增強鐵路與沿線產業園區、物流園區的聯系,增加鐵路貨物運輸生成量。
4.航空運輸業。加快建設以福州長樂、廈門高崎機場為樞紐,以泉州晉江、武夷山機場為骨干,連城、三明等一批機場為補充的海峽西岸民用運輸機場區域性網絡。發揮機場設施能力,鼓勵更多航空公司建立基地,積極爭取政策支持,增加開辟國內外新航線和航班,拓展海峽西岸“海空聯運”和“一票通”業務,擴大服務領域,提高綜合運營能力。
(二)現代物流業
1.物流園區。在重點港區、快速鐵路、高速公路、航空樞紐地區建設一批現代物流園區。“十一五”期間爭取建成廈門現代物流園區、福州江陰保稅物流園區,福州、福清、泉州三個出口加工區和莆田秀嶼國家級木材加工區等項目;加快推動泉州石湖港區石材物流園及各地物流園區項目建設。充分發揮廈門象嶼保稅物流園區“保稅、免稅、免證”政策優勢,加強國際物流功能開發,積極拓展生產資料配送、貨物分撥、進出口集運等物流業務,努力建成海峽西岸重要的現代國際物流園區。
2.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整合各類物流資源,發揮經營業主的物流資源優勢,做大做強一批現代物流中心。鼓勵與臺、港、澳、外及國內企業聯手建設沿海港口區域性物流中心。到2010年,基本建成福建郵政物流中心、福州保稅物流中心等現代物流中心示范項目。加快形成農資、醫藥、食鹽、石化原料、成品油、煤炭、鐵礦石等重要專項物流網絡。
3.第三方物流企業。在我省現代物流業發展重點地區和重要產業集群地區、重要工農業產品生產基地,篩選一批第三方物流示范企業,通過扶持示范企業建設物流信息網絡和倉儲、交通等物流服務設施,引導全省第三方物流業的發展。
4.糧食現代物流體系。重點建設福州、廈門、泉州等五個散糧入閩主要通道,福州松下港區、廈門港兩個臨港國際性物流節點,以及泉州石井港區糧食中轉庫和專業化碼頭等區域性糧食現代物流節點,做大做強福州、官橋等四大中心糧食批發市場,培育一批區域性糧食批發市場,逐步完善綜合批發市場體系;建立健全糧食物流公共信息平臺;逐步發展散糧火車、散糧汽車、散糧集裝箱及無縫連接的運輸方式,促進糧食流通通道網絡化,原糧散裝、散卸、散儲、散運“四散化”,作業機械化,運行信息化,管理集約化,設施技術標準化。
5.物流信息系統。建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基本實現物流業務的電子化服務。培育一批專業化物流信息服務供應商,充分組織各類信息資源,為物流企業推出具有行業特色的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福建電子口岸平臺、福建物流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等物流信息系統項目,加強物流信息標準化、規范化工作,推動政府部門與企業之間各類物流數據信息交換過程的標準化轉換,實現物流信息的無障礙交換與傳輸。積極發展物流信息服務業,實現信息流與物流的同步統一。推動物流企業建立信息管理系統,并與公共物流信息平臺以及其他應用信息平臺對接。
(三)信息服務業
1.公共信息服務設施。完善高層次信息化人才培養和產學研結合研發基地建設,將省空間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建設成為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和信息技術人才培養的高地。推進福建省集成電路設計中心、福建省超級計算中心等一批信息化和信息產業發展重大公共服務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建設,拓展服務領域和服務功能,為構建海峽西岸競爭力強的產業支撐體系提供信息服務,為信息服務業加快發展提供可靠的支撐平臺。加快實施有線數字電視整體轉換工作,全面提升有線電視網絡的業務承載能力、交互應用能力,使有線電視網絡成為集公共傳播、文化娛樂、信息服務于一體的多媒體信息平臺。
2.信息服務支撐體系。發揮福建省軟件協會、福建省信息協會、福建省互聯網協會、福建省通信行業協會、福建省信息產業人才服務中心等行業協會功能,構筑福建省信息化及信息產業人才信息庫、福建省軟件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等信息平臺。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標準體系,打破行政部門之間、行業之間、行政部門與行業之間的信息資源壁壘;逐步建立健全集產業政策、投融資體系、科研開發、人才培訓、公共技術服務、現代物流服務為一體的信息服務支撐體系。
3.電子商務平臺。以產業鏈為基礎、供應鏈管理為重點,整合上下游關聯企業相關資源,實現企業間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提高行業的信息化及電子商務應用水平。扶持服務中小企業和農村的第三方電子商務服務平臺建設,支持福建省中小企業信息化和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PASP)在中小企業中的推廣和運用。發展行業和產業集群及面向消費者的電子商務。整合行業和地區電子商務網絡資源,建設福建省電子商務運營中心服務平臺,深化福建省網上投資貿易洽談會平臺的運用與服務。建設福建電子商務認證中心二期工程。加快建立電子支付體系,推進銀行網絡之間互聯互通,解決各類銀行卡的兼容,實現消費一卡通。推動企業和個人信用征信平臺等項目建設。
4.電子政務公共服務體系。深化電子政務應用,推進政府管理方式創新,增強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能力,完善政務公共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政務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加強政務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及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優先建設覆蓋全省的“五險合一”社會保障信息服務體系。整合與建設全省低保信息管理系統、勞動力就業信息管理系統,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信息服務體系、畢業生就業公共網建設,完善人才市場就業服務信息系統。加強各地行政審批服務中心信息化建設,實現網上行政審批。
5.郵政電信業。發揮郵政系統點多面廣、聯系千家萬戶的網絡優勢和郵政企業擁有的信息流、資金流、實物流“三流合一”的資源優勢,不斷拓寬經營服務領域,強化郵政服務質量管理。實施郵政業務重組、市場拓展、流程重組、資本運營、科技興郵、以及項目帶動發展戰略,有效提升郵政服務能力和信息化水平。認真規劃郵政網點布局,合理增加郵政營業網點,積極推進郵政網點進社區,發展郵政報刊亭,進一步完善郵政基礎服務設施。
完善電信服務公共網絡,加快以IP技術為主用戶寬帶接入網的建設,推進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三網融合”。加快下一代互聯網建設和應用,逐步實現網絡的平滑過渡;加強公共寬帶基礎網絡建設,提高寬帶接入網絡的覆蓋率。發展寬帶無線接入技術產業,以此帶動無線通信產品制造業、軟件業以及信息服務業的聯動發展,促進全省無線寬帶產業鏈的形成。優化現有固定電話交換網絡,建成覆蓋城鄉智能化傳輸網和多媒體通信網;建設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逐步建設適應3G組網要求的MSTP傳輸平臺,完善滿足3G業務需求的承載網、核心網,加快發展移動互聯網。統籌建設全省全球定位系統(GPS)連續運行基準站。重點加快陽光綠色網絡、應急通信、海峽兩岸電信合作等工程建設。
6.軟件與系統集成業。以福州、廈門兩大軟件園為載體,重點推進一批骨干企業為代表的信息服務外包、動漫游戲、集成電路(IC)設計三大領域的發展,實施“軟件研發中心”建設工程,積極扶優推強;充分發揮福建軟件國際合作聯盟的作用,抓好服務外包領域的項目建設;完善福建省動漫游戲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加大動漫游戲產業孵化力度,爭取建成福州和廈門兩個國家級動漫游戲產業基地;依托省集成電路設計中心和廈門集成電路公共服務平臺,引進和孵化一批IC設計企業,努力使我省成為國家IC設計的重要產業基地;大力發展嵌入式軟件,積極促進軟件與系統集成企業為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和新興產業的扶持培育提供優質服務,強化我省在金融、社保、電信、郵政、電力、公安、工控等行業應用軟件和系統集成的領先優勢,造就一批有特色、有優勢的軟件產品群。
(四)金融服務業
1.銀行業。推進商業銀行分支機構經營機制改革,建立起適應市場競爭需要的現代銀行組織結構。進一步建立健全銀行業機構體系,鼓勵和支持地方中小法人銀行業機構引進境內外戰略投資者,改革產權制度和管理體制,壯大規模,逐步打造成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和效益良好、核心指標達到優良標準的現代金融企業;支持福州市商業銀行等跨地區發展,支持符合條件的我省大型企業集團組建財務公司,創造條件組建金融租賃公司。吸引更多境內外法人銀行業機構來閩設立機構。推進閩港澳臺金融合作平臺建設,多領域、多層次加強銀行業在股權、業務、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合作,爭取國家將福建作為兩岸金融合作的試驗基地,允許福建在對臺金融政策方面先行先試。調整優化信貸結構,加大金融創新力度,拓展信貸服務領域,增加有效信貸投放,提升金融服務水平。發揮信貸導向功能,優先支持和有效保障符合產業政策、環保政策的主導產業和重點項目資金需求。啟動“金融支農”工程,引導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合理布局涉農網點。探索發展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增強服務“三農”功能,構建資金來源多元化,機構層次多元化的支農金融體系。
2.保險業。拓寬服務領域,積極發展財產保險、人身保險和保險中介市場。大力發展各類保險業務,創新保險營銷服務方式,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保險服務體系。爭取設立保險法人機構,支持總部設立在我省的保險機構及在福建本土注冊的全國性(或區域性)的股份制保險公司,積極引進各保險機構來我省設立分支機構,健全保險市場體系。大力發展商業養老保險和健康保險,支持保險業參與企業年金業務,完善城鎮職工補充醫療保險模式,積極探索保險機構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和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工作的有效方式。發展“三農”保險,增加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險種,擴大覆蓋面。大力發展責任保險,完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積極探索在高危行業推動強制責任保險。
3.證券業。完善在我省注冊的證券公司法人治理,提升其風險管理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支持其規范、創新發展。吸引省外有實力的證券公司、期貨公司、投資基金等來我省設立分支機構。鼓勵支持我省優質企業實現境內外上市,利用資本市場做大做強,在資本市場上突現和提升“海西板塊”。“十一五”期間爭取新增境內上市公司50家以上,從資本市場籌資(含再融資)500億元以上。加強上市公司監管,繼續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發展期貨交易,引導企業及投資者利用期貨產品規避市場風險。整合現有各類產權交易機構,實施省產權交易中心整合改造,更新電子競價和交易信息傳輸系統,探索為企業提供股權轉讓、股權融資等服務,推動多層次區域資本市場發展。
4.其它非銀行金融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創業投資基金投資我省中長期項目,促進創業投資發展。整合地方金融資源,探索組建地方金融控股集團。探索設立“海峽西岸產業投資基金”,服務我省重點項目建設。促進信用擔保機構發展,整合銀行、擔保、信用中介等市場資源。鼓勵和支持信用評級等信用中介機構和消費信貸擔保機構的發展。積極組建小額貸款公司、小額擔保公司。推動融資租賃業發展。
(五)商貿流通業
1.連鎖經營業。做大做強各類專業性或行業性大型連鎖企業,推動連鎖企業從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鎮和農村人口集中地區發展經營網點,加快商貿服務業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
2.傳統流通業。引進先進理念、先進組織管理方式和先進適用的技術與標準,通過股份制改造、組建企業集團、引入電子商務等形式,在全省商貿、餐飲、交通運輸、郵政通信等傳統服務業領域改組改造20家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以資本為聯結紐帶的大型流通企業集團。
3.工業品批發市場。建設和培育能夠加快產業集聚,促進產業集群發展,擴大閩貨銷售的大中型專業批發市場。在全省石化、機械、電子、紡織、鞋帽、建材等產業集群區,建設國家級、省級專業批發市場,重點推進福州鋼材市場、南安建材城、三明海西金屬材料制品市場、寧德電機、船舶專業市場等的建設和改造。
4.再生資源回收業。結合城鄉建設發展規劃,引導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在城市社區設立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經營規范的再生資源回收站點;在城市郊區建設對再生資源進行集中回收分揀、簡單分類加工、配置資源流向的集散市場;在回收站點與集散市場之間,合理布局建設規模化回收中轉站,將回收的再生資源進行簡單分類和中轉發運。初步形成以社區回收站點為基礎,集散市場為核心,加工利用為目的、點面結合、三位一體的再生資源回收網絡體系,實現再生資源回收的產業化。推進福州、廈門、三明等城市開展試點,逐步向全省各城市推廣。
(六)商務服務業
1.中介咨詢服務業。以擴大規模、壯大實力、滿足企業服務需求為目標,在中心城市和有條件的縣城,通過經營機制改革、優勢資源整合、境外先進經營模式引進創新等措施,引導建成一批規模較大的法律、會計、審計、信息、咨詢、廣告等中介服務機構和調查論證、形象設計、戰略策劃、投資顧問、評估、公證以及證券、典當、租賃、風險投資、融資擔保等專業商務服務機構。鼓勵境內外知名企業在我省設立分支機構。
加強工業園區、產業基地的商務服務配套設施建設,發展為產業集群服務的生產經營策劃、產品設計、市場調查、廣告創意、資質培訓、專項、標準與計量等產業集群服務業。
2.會展業。發展以國際化、專業化、品牌化、貿易型為主的會展業,加快構建以福州和廈門、泉州、漳州為主體的會展中心區域,培育發展在國際上有影響的會展業。提升“9·8”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6·18”中國·福建項目成果交易會、“5·18”中國福建商品交易會、中國(福州)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漳州花博會、中國(莆田)工藝品博覽會以及各地現有展會的辦會水平,辦好中國福建海峽兩岸茶博會,增強輻射力。力爭在“十一五”末形成省際區域性會展中心,并形成若干個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會展品牌。
3.保安服務業。積極建設保安技術防控監控示范工程、拓展保安服務領域示范工程、保安隊伍職業化建設示范工程等三大示范工程,在全省規劃建設一批保安技術防控監控中心和保安押運基地示范工程,加強保安專業運輸車輛裝備,建立完善押運衛星定位系統示范工程,初步建成全省管理規范化、經營產業化、服務多元化、手段科技化、公共安全社會化、保安技能專業化和保安人員職業化的保安服務體系。
4.就業服務業。在區域中心城市加快建設一批規模較大、信息化水平較高、服務規范的綜合性勞動力市場;完善縣級就業服務機構和街道勞動保障事務所,加快建設困難群體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山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等專業性職業介紹服務機構;健全勞動力供求信息采集系統,擴大服務網絡覆蓋面;整合各類就業服務機構,建立全省統一的就業服務網絡平臺,實現全省就業信息網絡互聯互通、資源共享。
5.服務外包業。按照國家服務外包業“千百十工程”總體發展布局,在福州、廈門等城市建設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服務外包基地,爭取福州、廈門列入“國家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吸引50家以上世界跨國公司將其服務外包業務轉移到我省,培育500家以上承接服務外包業務的專業企業。重點發展計算機軟件、與設備相關的嵌入式軟件設計等軟件開發外包,軟件與系統集成等信息技術外包,動漫創意、網絡游戲創意等設計外包,國際中轉、國際采購等物流服務外包,金融后臺服務、管理服務等技術性流程外包,提高服務外包在現代服務業中的比重。
(七)科技服務業
1.科技企業孵化器。建立面向高新技術領域的專業孵化器和面向區域經濟的特色產業孵化器。在完善福州、廈門、泉州等主要城市為核心的科技企業孵化體系建設的基礎上,建設10個具有產業特色的科技企業孵化器。提升和完善福州、廈門軟件園基地、福建省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孵化功能,推動泉州市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基地(國家級)建設。推進廈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福州地區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加快福建留學人員創業園和廈門留學人員創業園的發展;促進海峽西岸天然藥物(三明)孵化器等項目建設。
2.技術創新服務業。采取政府引導,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等共同參與的方式,立足技術開發與技術服務并重,建立一批新能源、功能材料、自動控制等行業技術開發基地,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形成以技術服務為主的產業技術服務體系。重點建設海峽西岸工業技術研究院和電子信息、新材料、先進制造業、生物醫藥等技術研發與協作研究平臺。以省級生產力促進中心為依托、建立健全覆蓋全省的生產力促進網絡,為中小企業提供各類科技中介服務。建設福建省軟件、生物醫藥等技術研發與協作研究平臺,在福州、廈門、漳州、泉州等設區市高技術產業集群區組建研發服務機構,在三明建設海峽兩岸藥用植物種質基因庫及天然藥物區域技術創新聯盟。
3.科技信息服務業。建設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協作、科技文獻數據、專利信息服務、自然科技資源等信息共享系統。做大做強若干個綜合性和專業性科技信息服務機構。支持設區市培育一批信譽度高、開拓能力和綜合實力強的科技咨詢骨干單位,引進一批國際著名管理咨詢及IT咨詢方面機構。加大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建立覆蓋全省的農業信息服務網絡。
4.科技風險投資業。吸引國內外財團、風險投資基金及民間資金興辦各種形式的科技風險投資公司、風險投資管理公司,形成以民間資本投入為主、政府引導投資為輔的風險投資發展格局。支持銀行機構投資、技術評估機構、科技中小企業融資、貸款擔保機構等各類資本運營中介服務機構的發展,形成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
5.知識產權服務業。發展專利服務業和專利技術交易服務業,拓寬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的服務范圍。專利技術實施推廣、企業專利戰略咨詢和專利資產評估服務、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平臺、專利侵權認定機構建設等方面要有較大的發展。
6.檢測服務體系。以國家級質檢機構和檢驗檢測系統重大技術改造項目建設為重點,逐步建立健全全省檢驗檢測服務體系。重點建設國家塑料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加工食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漿紙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茶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紡織服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國家級質檢中心,以及實施軟件產品檢測設施等重大技術改造項目。
三、努力推進消費業建設
(一)市政公用服務業
1.公共交通服務業。加快建設設區市所在城市過境公路和連接機場、港口、鐵路、高速公路的快速干道,重點建設福州南客站、廈門西客站綜合交通樞紐,優化既有鐵路福州站、廈門站的服務功能;突出泉州等城市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多種運輸方式交互的綜合交通網絡系統逐步實現客運“零距離換乘”、貨運“無縫銜接”。加大公交場站建設力度,加快公交優先道路和有線通信信號系統建設,積極發展快速公交系統(BRT),建立便捷公交網絡,切實提高城市公交服務質量。加快規劃建設福州、廈門、泉州三大城市軌道交通,爭取沿海城際公共交通納入國家中長期建設規劃。
2.城鎮供排水及防洪排澇工程。建設城鎮水源工程和跨流域引水工程,提高城鎮供水能力和保證率,重視污水回用、雨水資源和海水淡化等非常規水源的開發和綜合利用。加強城市內河防洪排澇,實施內河截污與引水綜合整治工程,科學配置排水泵站設施,合理調整排水功能分區,確保雨污分流排放。
3.城鎮污水垃圾處理產業化。加快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市場化進程,吸引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運營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完善設施布局,加快管網、垃圾收集中轉站等配套建設,提高設施服務效率和水平。到2010年,市(縣)基本建成一座以上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加快省危險廢物綜合處置廠改擴建工程和設區市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建設,盡快實現集中安全處置。按照中心城區向城郊(鄉鎮)拓展,中心城鎮向農村延伸的發展趨勢,將有條件的城鎮和農村引入城市化環衛管理機制,逐步實現農村垃圾“村收集、鎮中轉、縣市處理”的運行模式。
4.城鎮燃氣業。圍繞LNG總體項目的實施,加快推進福建LNG一期、二期接收站的建設或前期工作,同步配套建設連接福州至漳州的輸氣干線和福州、莆田、泉州、廈門、漳州五個沿海城市天然氣供應管網系統,規劃建設天然氣汽車加氣站,推進公交車輛、出租車使用天然氣。三明、南平、龍巖等其他城市實施LNG槽車運輸供氣,努力提高城市氣化率,改善城市能源消費結構。
(二)城市社區服務業
1.社區服務基礎設施。新建一批規模較大、信息化水平較高的綜合性社區服務機構,重點建設城區、街道辦事處社區服務中心、社區居民委員會社區服務站等設施,加快信息聯網,拓寬服務領域,完善配套服務功能,逐步形成以區級社區服務中心為龍頭,以街道社區服務中心為主體,以居委會社區服務站為依托的社區服務設施體系。發展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救助與福利服務、便民利民服務、社會化服務、就業與再就業及社會保障等社區服務體系。
2.社區配套網點。適應城市社區發展和居民消費習慣的需要,積極推進“便利消費進社區、便利服務進家庭”的社區商業“雙進工程”。按照規范標準,整合現有社區商業資源,加快社區生鮮食品超市、便利店、快餐店、理發店、洗衣店、維修、郵政、家政、再生資源回收等配套網點建設。發展社區超市、連鎖便利店和社區商品配送服務,創建一批名菜、名小吃、名店、特色街,建設美食名城。
3.社區服務中心。建設以物業管理、家政服務、就業服務、法律咨詢、文化娛樂、體育健身及退休人員管理等為主要服務內容的社區服務中心和社區服務站。力爭每個區(市、縣)街道都有一所上規模、上檔次、多功能的社區服務中心。社區內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的文化、體育等場所和設施,應對社區開放,實行無償或低償服務。鼓勵高校、科研機構及高科技園區的實驗室和科研基地,作為科普基地向所在社區開放。
4.社區衛生服務業。建設以二、三級醫療保健機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技術支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為主體、其他社會醫療機構為補充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基礎設施建設、基本診療設備裝備和衛生技術人員培訓。鼓勵二、三級公立綜合性醫院向社區延伸,支持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開展一般門診、康復和護理等服務。繼續加強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點)建設,到2010年,按照規劃設置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00%達到標準化建設要求。
5.老年服務設施。積極支持公建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補貼、購買服務等多種形式發展老年服務業,鼓勵社會資本以及港澳臺資金興辦老年服務機構,支持不同所有制性質的單位和個人以獨資、合資、合作、聯營、參股等方式,興建適宜老年人集中居住、生活、學習、娛樂、健身的老年公寓、養老院、敬老院等。建設一批功能齊全、設施較好、服務配套的綜合性老年服務機構,新建和改擴建一批敬老院。到2010年,全省各種所有制形式的養老服務機構床位數達到每千名老人10張以上,有條件的市縣區發展得更快一些,基本建成以政府興辦的養老服務機構為示范,以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為骨干,以社區養老服務為依托,以居家供養為基礎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三)房地產業。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為重點、多渠道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政策體系。以地方財政預算安排為主,多渠道籌措廉租住房資金。規范經濟適用住房供應對象,合理確定經濟適用住房標準,嚴格經濟適用住房供應管理,完善配套政策。落實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保障政策和建房用地,制定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建立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目標責任制。
(四)旅游業。充分發揮福建獨特的旅游資源和對臺旅游區位優勢,打造藍色濱海旅游帶和綠色生態旅游帶,培育閩北、閩東、閩南和閩西四大旅游產業集群,構建福州、廈門、泉州、武夷山四大旅游中心城市,逐步形成“一區、兩帶、四群、四中心”的旅游業發展格局,建設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海西旅游區。基本完成泰寧世界地質公園配套設施、屏南鴛鴦溪—白水洋景區、廈門園博園、福州船政文化旅游區、武夷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旅游綜合開發、上杭古田會址紅色旅游區、海峽旅游商品城等重點項目建設,推動三坊七巷文化旅游區、福建(永定、南靖等)土樓民俗文化旅游區等重點項目建設;開展東山金鑾灣旅游度假區等重點項目的前期工作。實施精品戰略,加大宣傳推介力度,不斷提高武夷山雙世遺等十大旅游品牌、八閩十條精品旅游線路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
(五)文化體育服務業。積極發揮文化場館和文化設施作用,繁榮公共文化事業,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建成50個有影響的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推動出版發行業加快發展,建設海峽圖書城等項目。實施年百所鄉鎮綜合文化站改造工程,完善農村文化服務。抓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廣播電視無線覆蓋工程,完善農村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系。實施農村電影“2131”工程。建成福建大劇院、省廣電中心等項目。加強地方特色戲劇劇種劇目保護開發和表演場所建設。推動發展網絡廣播、網絡電視、IP電視、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等數字新媒體新業務,培育網絡付費電視市場。加強體育設施資源整合和建設,推動全民健身運動,提高競技體育實力和水平。
(六)職業教育服務業。加快職業教育改革與建設,重點扶持100所中等職業學校(含技工學校)、10所左右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建設30所國家級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5所左右省級示范性高等職業學校、3至4所國家級示范性高等職業學校。抓好80個中職省級重點專業和100個省級高職精品專業建設。在軟件業、制造業等職業教育九大領域,建設資源能夠共享,集實踐教學、師資培訓、區域性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科研成果轉化和技術服務為一體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推進“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等工程的建設。
四、加強農村服務業建設
(一)農村流通服務體系
1.農資連鎖配送服務網絡。加快以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整合改造農資流通服務網絡,積極推行農資連鎖超市、連鎖店及配送中心的農資流通模式,完善農資供應服務網絡運行機制,提高農資流通效率和質量監管與保障能力。
2.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在全省水產、水果、蔬菜、茶葉、食用菌、畜禽、中藥材、花卉、林產等主要農產品產區和集散地建設一批大型專業批發市場,重點推進福州農副產品批發中心、廈門中埔農產品批發市場、泉州農產品市場等批發市場建設,積極發展廈門、泉州、福州、霞浦閩臺農(水)產品交易中心。
3.農村消費品市場。在縣城和中心鎮積極發展食品超市、便利店、自選店等新型業態,以連鎖經營、統一配送等經營方式改造農村傳統零售網點。支持供銷合作社系統按現代流通方式對原有經營網點的改造、提升、整合、優化,鼓勵有實力的零售企業運用特許經營、銷售等方式改造農村代銷店,形成以配送中心為中心、鄉鎮店為骨干、村級店為基礎的農村消費品銷售網絡。加快農貿市場建設,新建和改擴建農貿市場300個。
(二)農村科技服務體系
1.農作物生產咨詢服務。聘請農業科技專家在“莊稼醫院”坐堂問診,向農民提供農業生產、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科學施肥用藥等咨詢服務。加強規范化建設,開展達標活動,推行“莊稼醫院”樹牌建網,完善各種軟硬件設施。加強對“莊稼醫生”的培訓和管理,實行“莊稼醫生”持證上崗。
2.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繼續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完善農村科技服務機制。實施“五新”技術推廣、一縣一業、一鎮一品和科技入戶示范工程,扶持星火計劃等科技興農項目。加強各類農業科技園區、科技成果示范基地、星火產業帶建設,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運用。
3.動物疫病防控和植物保護服務。加強畜禽、水產、野生動物疫病防控。加快省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生物安全實驗室、出口基地無規定動物疫病區、進境動物隔離檢疫場等建設,提高重大疫情的預警預報、快速處置能力。加快莆田木材檢疫除害處理項目的建設,逐步完善出入境檢驗檢疫和省際邊界動植物臨時檢查站點的配套設施,有效防止國內外新的動植物疫病的侵入和蔓延。加強農作物有害生物防控,建設省級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中心,建立一批地方名特優品種種質資源鑒定、保存中心、原種繁育和引種隔離基地。建設省級、市級、縣級農業有害生物預警控制分中心、區域站。
4.農業科技中介服務。培育一批農產品行業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增強農產品行業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科技信息服務能力。發展各類專業技術協會、研究會(所)和科技咨詢企業,為農民提供技術信息咨詢、技術服務。
5.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建立健全農產品準入機制,制定和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推行重要農產品質量認證和標識制度,重點建設福建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品認證體系、福建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體系和省、市、縣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提高我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和服務水平。建立從“農田到餐桌”的質量管理安全控制體系。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一批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
(三)農村信息服務體系
1.農村信息化工程。逐步在全省建立起適應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需要的信息服務站,建成以縣(市、區)三農服務網聯席會議為中心,以農業服務熱線為骨干,以各鄉鎮為匯聚點,各行政村為節點的農村信息服務網絡,實現縣、鄉、村都有1個農產品服務站(點)。完善三農服務網。
2.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整合現有農業信息服務資源,在全省縣(市、區)建設100家以服務設施和服務信息網絡配套建設為主要內容的,集農業經濟技術信息、產業開發、市場營銷、科技示范、信貸資金、政務服務等六大服務功能為一體的農業科技服務中心示范項目,完善省、市、縣、鄉(鎮)四級農業科技服務體系。
3.金農工程。新建省級農業數據中心、糧食流通數據中心、農產品監測預警系統、農業信息采集系統和農業科技信息聯合服務系統,并建立相應數據庫;配置農產品及生產資料市場監管系統和農產品批發市場價格信息服務系統信息采集終端,開發和整合信息資源,建設延伸到縣鄉的農村信息服務網絡和農村信息員隊伍。
(四)農村勞動力轉移服務體系
1.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就業工程。全面實施農村勞動者技能培訓計劃,推進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建設一批起示范帶動作用的農村勞動力培訓基地,加強對擬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的農村勞動力崗前、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轉移就業能力和外出適應能力。2010年前每年實現36萬左右農村富余勞動力參加非農技能培訓。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平臺基礎建設,建立和完善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所,逐步將勞動力市場網絡延伸到鄉鎮農村,形成城鄉一體化勞動力市場服務網絡。
2.農村勞動力轉移信息服務體系。在全省所有縣區市示范建設100家農村勞動力轉移信息服務網站和農村勞動力轉移信息服務中心,構建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就業、維權信息服務平臺,主要建設省級中心網站、省農村勞動力轉移信息服務中心局域網,設區市、縣(市、區)農村勞動力轉移信息服務網站和農村勞動力轉移信息服務中心局域網,農村勞動力培訓學校、重要鄉鎮、企業網點等網站示范工程。
(五)農村衛生服務體系
1.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加快整合縣域醫療衛生資源,加強縣級醫療衛生機構、鄉鎮衛生院、村衛生所建設,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重點建設51個縣(區)級醫院、36個縣(區)級中醫院、45個縣(區)級婦幼保健院、500個鄉鎮衛生院、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衛生監督所。調整鄉鎮衛生院布局和功能,實施年百所鄉鎮衛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加強村衛生所建設,使全省每個建制村都有1個衛生所或鄉鎮衛生院巡回醫療點。
2.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加快建設覆蓋所有鄉(鎮)及大部分村的縣級緊急救援中心,建立健全農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直報系統建設,將網絡延伸到所有鄉鎮,提高農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能力。嚴格鄉村衛生技術人員的準入制度,穩定鄉村醫生隊伍,規范農村醫療衛生服務,強化質量監管,確保醫療安全。
3.農村藥品監督網和農村藥品供應網。完善和擴大藥品供應網,確保藥品供應渠道暢通。實現藥品配送到所有行政村。加強農村藥品市場質量和價格的監管,對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所使用的藥品實行跟標采購制度,防止假劣藥品或質次價高的藥品流入農村。充分發揮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所藥品供應主渠道作用,通過“兩網”建設,提高供應農村藥品的質量,確保農民群眾用藥安全。
4.農村計劃生育服務體系。建設150個鄉鎮中心服務所,改造提升29個“二級”以下縣級計生服務站,切實形成以縣級計生服務站為龍頭、鄉鎮中心服務所為骨干、鄉鎮計生服務所為依托、村服務室為基礎的計生技術服務網絡。各設區市計生服務站和省計生研究所建立優生、優育實驗室。
(六)“三農”服務中心。整合鄉鎮已有的機構、人員、服務等資源,把服務網絡向農村、企業、專業大戶、科技示范戶、農村“六大員”隊伍等延伸,與縣公共服務機構對接,形成服務“三農”的工作合力,提高為農村提供科技、信息、營銷、農資、勞務、法律咨詢、辦證、流動人口管理“一站式”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在繼續抓好現有43個省級鄉鎮“三農”服務中心試點基礎上,全面推進鄉鎮“三農”服務中心建設,爭取到2010年基本覆蓋所有農村鄉鎮,并逐步把服務平臺延伸到村、戶。
五、促進服務業重點項目建設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服務業重點建設的組織領導和管理
成立“福建省人民政府服務業發展領導小組”,指導和協調全省服務業發展改革和省級重點項目建設中的重大問題,提出促進加快服務業發展和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的政策措施。服務業發展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掛靠省發展改革委,配備必要人員負責日常工作。各設區市人民政府相應成立服務業發展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加強對服務業的領導。
建立項目責任制。各級政府要有落實服務業發展規劃和重點建設的專門協調機制,明確項目的責任主體,加強對服務業建設的領導、指導和協調。各主管部門要密切跟蹤項目建設進展情況,及時協調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共同推動服務業重點項目建設。加強對服務業發展建設的考核督查,確保責任到位,任務落實,取得實效。
(二)創新服務業重點建設的體制機制
切實建立公開、公平、規范的服務業準入制度。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服務領域,都要向社會資本開放;凡是向外資開放的領域,都要向內資開放;凡是對本地企業開放的服務業領域,都向外地企業開放;除國家法律法規禁止進入的,各類資本均可投資所有服務業重點建設項目,
加快國有服務企業和事業單位改組改造。對競爭性領域的國有服務企業和營利性事業單位實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拆分自然壟斷行業業務,將非自然壟斷業務推向市場,為社會資本投資傳統壟斷服務行業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鼓勵非國有資本參與社會事業項目建設和事業單位、機關后勤的社會化、市場化、產業化等“三化”改革。
以“6·18”項目成果交易會為載體,構建服務業項目成果轉化平臺,強化項目推介、成果對接、人才集聚和資金導向功能,促進服務業重點項目持續生成、轉化、落地。
深化服務價格和收費改革。對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及可實行市場化運作的項目實行更加靈活的價費政策。合理確定文化、教育、醫療等領域實行政府定價或政府指導價的服務價格,完善服務業價格管理體制。
(三)提高服務業重點建設的開放水平
加大服務業的招商引資力度,充分發揮“9·8”、“5·18”等招商平臺作用,吸引外商到我省投資服務業重點項目,吸引境內外大財團、大公司到我省設立區域總部或分支機構。通過項目引進,促進我省服務業管理體制、企業機制、組織形式及服務品種創新,培育一批具有國內外競爭力的服務企業。
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扶持一批出口導向型服務企業發展,促進我省對外貿易向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兩條腿走路”的新型貿易結構轉變。發揮我省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快建設一批服務外包業發展基地,積極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業務。建設一批具有比較優勢的旅游、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輸出等服務重點項目,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四)深化閩臺閩港閩澳服務業重點項目合作
發揮“五緣”優勢,擴大對臺小額貿易和促進對臺直接貿易。擴大沿海與金門、馬祖、澎湖的直接往來,拓展海上試點直航,推動閩臺空中直航,開展“兩馬”航線包裹業務。拓展閩臺旅游合作空間,推動旅游景區和旅行社的業務對接。廣泛開展與臺灣的文化交流,深化閩臺科教文衛體等領域合作。及時了解和交流閩臺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的投資合作意向,促進閩臺服務業重點項目的對接。
有選擇、有重點地推出一批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項目與香港合作,積極拓展閩港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發展合作平臺;加強閩港兩地在金融業務以及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搭建閩港金融合作平臺;大力拓展閩港轉口、轉運、服務和技術貿易,逐步建立閩港貿易合作平臺;通過聯合開拓國內外市場,建立閩港中小企業發展平臺;積極推出旅游合作項目,拓展閩、港、外連線游,建設閩港旅游發展平臺;推動閩港物流企業合作,構筑閩港物流業合作平臺;吸引香港各方面的人才到我省相關機構工作,組織人員到香港學習培訓,促進閩港兩地專家之間交流,建設閩港人才合作平臺。
發揮澳門與葡語國家緊密聯系、澳門歐洲資訊中心和澳門世貿中心聯系世界發達國家的橋梁作用,促進我省中小企業與世界各地企業發展貿易關系;開展與澳門的旅游文化交流活動,做大做強“媽祖文化旅游”品牌,深化閩澳旅游合作;加強閩澳旅游娛樂、酒店管理、教育文化等重點領域的經常流,加強閩澳服務業合作的規模和水平。
(五)拓寬服務業重點建設資金渠道
在省級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中設立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用于推進本省服務業發展重點領域項目的前期工作,并配套國家安排我省的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省以下各級人民政府應積極整合預算內資金,調整政府投資結構,重點配套國家和省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支持服務業關鍵領域、薄弱環節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逐步擴大引導資金規模,吸引社會加大對服務業的投入。
引導金融機構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重點服務項目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優先安排貸款資金支持鼓勵類新建、擴建、改建項目。
支持符合條件的服務業項目通過股票上市、企業債券、項目融資、產權置換等方式進入境內外資資本市場進行市場融資,籌措項目資金。鼓勵各類創業風險投資機構和信用擔保機構對重點服務業項目開展業務;省級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擔保資金用于扶持發展重點服務業項目。
(六)強化服務業重點建設的資源要素保障
對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和物流企業,以及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軟件研發、產品技術研發及工業設計等企業及其與之相關的重點建設項目實行財稅優惠。
保障服務業重點項目用地。調整用地結構,合理安排服務業用地,對列入省級服務業發展規劃的服務業聚集區的重大項目和國家鼓勵類的服務業項目在用地安排上給予傾斜;省級重大服務業項目按省重點項目建設用地相關規定安排用地指標。重視整合服務業資源,注重節約用地、集約用地。
對列入國家鼓勵類重點服務業項目,優先安排供應水、電、氣、熱資源,逐步實現與工業用電、用水、用氣、用熱基本同價。按照節能減排的要求,重視服務業項目的環境保護工作。
(七)強化服務業重點項目建設的智力支持
完善人才引進政策,大力引進高層次、高技能、通曉國際通行規則和熟悉現代管理的高級服務業人才。鼓勵各類人才帶項目、帶技術等來我省創業。
加快培養服務業急需的信息服務業、現代物流、服務外包等方面人才。加強對服務業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的進修培訓,積極發展職業培訓和崗位技能培訓,提高服務業從業人員的業務水平。加快服務業相關學科建設,增設緊缺專業,培養急需人才。完善人才信息庫和人才服務機構建設,推進職業(執業)資格證書制度。
(八)加強服務業重點建設產業引導
按照國家產業政策,結合我省服務業發展實際,制定公布服務業發展行業導向目錄、資金扶持方向、標準化規范。出臺我省服務業重點發展行業及項目目錄,吸引境內外資金參與服務業重點項目建設。
推進服務業標準化建設,逐步建立服務業標準體系。對新興服務行業建設項目,鼓勵龍頭企業、地方和行業協會先行制訂服務標準。對暫不能實行標準化的服務行業,廣泛推行服務承諾、服務公約、服務規范等制度。
增強法制觀念,樹立質量和信譽意識,把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作為衡量誠信水平的重要指標,切實加強服務業誠信體系建設。
(九)強化服務業重點建設的統計監督和行政督查
建立科學、統一、全面、協調的服務業統計監督制度,完善服務業統計調查方法和指標體系,建立服務業統計機構,充實服務業統計力量,強化服務業重點建設的統計監督,建立服務業發展的目標責任考核制度。
附件1.“十一五”期間部分服務業重點行業發展目標
2.部分服務業重點建設項目
附件1:
“十一五”期間部分服務業重點行業發展目標
港口水運業:“十一五”期間,新增港口貨物吞吐能力1.8億噸,其中集裝箱吞吐能力790萬標箱;2010年全省沿海港口貨物年吞吐量達到3.6億噸,其中集裝箱吞吐量達1365萬標箱,力爭雙雙實現倍增。福州港、廈門港建成億噸大港。
到2010年,水上運輸運力總規模達到516萬載重噸,形成大噸位散貨運輸船舶、油品運輸船舶和內河標準化運輸船舶占主導地位的運力結構,平均噸位達到4000噸(海上船舶)和200噸(內河船舶),平均船齡不超過10年。2010年全省水運企業完成貨運量1.6億噸、貨物周轉量2171億噸公里以上;客運量1224萬人次、旅客周轉量1.58億人次公里以上。
公路運輸業:力爭到2010年,高速公路里程達到2450公里,全省營業性機動車超過20萬輛;“十一五”期間全社會公路貨物運輸量、貨物周轉量和全社會道路客運量、旅客周轉量年均增長10%左右。
鐵路運輸業:到2010年,基本建成“一縱兩橫”快速鐵路網,全省鐵路進出省通道增至6個,鐵路正線里程達到2500公里以上,鐵路旅客運輸量1900萬人次,旅客周轉量115億人次公里,鐵路貨運量4600萬噸,貨物運輸周轉量260億噸公里以上。
航空運輸業:到2010年,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達2000萬人次以上,五年翻一番,其中廈門機場、福州機場和泉州機場分別達到900萬人次、600萬人次和200萬人次以上;全省航空貨郵吞吐量達35萬噸以上。
現代物流業:到2010年,物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高于全省生產總值增速1-2個百分點。全社會物流費用與全省生產總值的比率降低至17%左右。
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力爭到2010年,全省糧食“四散化”比重達到30%,其中跨省區水運“四散化”比重達到50%。
傳統流通業:在全省商貿、餐飲、交通運輸、郵政通信等傳統服務業領域改組改造20家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以資本或商品為聯結紐帶的大型流通企業集團。
證券業:“十一五”期間爭取新增境內上市公司50家以上,從資本市場籌資(含再融資)500億元以上。
服務外包業:吸引50家以上世界跨國公司將其服務外包業務轉移到我省,培育500家以上承接服務外包業務的專業企業。
城鎮污水垃圾處理產業化:到2010年,全省城鎮污水垃圾處理率達60%以上,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50%以上;市縣基本建成一座以上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福州、廈門、泉州三大城市的污水處理率達到80%,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8%以上。
旅游業:到2010年,接待入境旅游者355萬人次,年均增長12.3%,旅游創匯24億美元,年均增長13.9%;國內旅游人數突破1億人次,年均增長12%以上,國內旅游收入1185億元,年均增長15.4%;旅游總收入1380億元,年均增長15%。
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到2010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覆蓋全省市、區(縣)所有街道辦事處。按照規劃設置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00%達到標準化建設要求。
老年服務設施:到2010年,全省各種所有制形式的養老服務機構床位數達到每千名老人10張以上,有條件的市縣區發展得更快一些
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全省扶持建設30個共享工程示范區、縣,400個鄉鎮(街道)共享工程服務站點,5000個文化資源共享工程村服務點。
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基本實現全省2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通廣播電視。
數字電影建設:重點建設1000個鄉(鎮)電影固定放映點和1500個農村電影流動放映隊。
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就業工程:2010年前每年實現36萬左右農村富余勞動力參加非農技能培訓。
“三農”服務中心:全面推進鄉鎮“三農”服務中心建設,爭取到2010年基本覆蓋所有農村鄉鎮,并逐步把服務平臺延伸到村、戶。
附件2:
部分服務業重點建設項目
物流園區:廈門現代物流園區、福州江陰保稅物流園區,福州、福清、泉州三個出口加工區,莆田秀嶼國家級木材加工區、福州松下物流園區、泉州石湖港區石材物流園、泉州市泉惠石化物流園區、泉州圍頭和石井物流園區、漳州開發區綜合物流園區、莆田黃石和秀嶼港區綜合物流園區、閩西現代物流園區、三明閩西北物流園區、南平閩北物流園區、寧德東僑工業園區現代物流園
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福建郵政物流中心、福建省農業生產資料物流中心、福州保稅物流中心、可門港物流中心、八方拓福建材物流中心、松下港鑫順倉儲中心、長樂空港物流園區盛輝物流倉儲、海峽西岸(平潭)貿易物流中心、盛豐物流配送中心、福州市農副產品批發物流中心、福建省宏捷倉儲中心、廈門國際物流中心、廈門建材物流中心、海滄保稅物流中心(B型)、火炬(翔安)保稅物流中心(B型)、建發集團物流中心、水頭石材保稅物流中心、晉江陳埭鞋業物流中心、安溪茶都物流中心、南安水暖城物流中心、奇龍物流配送中心、福建吉馬物流配送中心、東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對臺物流中心、莆田市木材加工區物流中心、莆田市鞋材和紡織服裝業物流中心、莆田市電子物流中心、莆田市糧食物流中心、三明海西金屬材料制品市場物流中心、三明農資物流中心、閩西物流商貿中心、南平好當家物流中心、寧德古田縣醫藥物流中心
糧食現代物流:福州、廈門、泉州、漳州、莆田五個散糧入閩主要通道,福州松下港區、廈門港兩個臨港國際性物流節點,泉州石井港區糧食中轉庫及專業化碼頭,泉州南安官橋糧食城、漳州浦口糧食批發市場、福州糧食批發市場、龍巖閩西糧油飼料城、三明荊西糧食物流集散地,邵武、福鼎、寧化和長汀省界邊界糧食集散地等區域性糧食現代物流節點
物流信息系統:福建電子口岸平臺、福建物流綜合信息服務平臺
信息服務業:福建省集成電路設計中心、福建省超級計算中心、福建省網絡與信息安全測評中心、福建省軟件評測中心、福建省電子信息產品有害物質檢測試中心、福建省LED和光伏產品檢測中心、福建教育科研主干網及其運用平臺、福建省信息化及信息產業人才信息庫、福建省軟件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福建省信息化及信息產業專家咨詢服務平臺、福建省信息系統工程監測服務平臺、福建省企業信用信息平臺、福建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平臺、福建省信息產業項目網服務平臺、數字圖書館和數字檔案館、福建省電子產品質量檢測服務平臺、福建省電子商務運營中心服務平臺、福建電子商務認證中心二期工程、信用征信平臺、福建企業產品數據庫、商務領航數字福建企業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電子商務投資項目監理中心、新農村商務信息服務體系、移動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牡丹海峽電子商務一卡通、廈門集成電路設計公共服務平臺
連鎖經營業:福建永輝集團、新奇特車業服務有限公司、福建省龍得寶農資連鎖配送經營網絡、福建海晟連鎖、百勝餐飲(福州)、廈門銀祥食品、莆田綠洲連鎖超市、泉州鯉城百姓超市、泉州奇龍超市、晉江安盛超市、晉江捷龍商貿集團、泉州東南醫藥、安溪聯誼購物廣場、福建吉馬、福建米蘭春天量販、三明商業集團、漳州鄉客隆、福建平和大世界、福建聯誼潤家購物廣場、福建東百集團、福建新華都購物廣場、拓福建材超市、寧德東方康寧超市
工業品批發市場:福州鋼材市場、大利嘉電子專業市場、海峽西岸(平潭)商品交易中心、廈門翔安汽車交易市場、漳州汽車汽配交易城、泉州汽車汽配城、南安建材城、南安環球家具城、晉江鞋都、泉港石化產品交易市場、福建箱包輔料交易市場、中國五金機電城、石獅服裝城、中國德化陶瓷城、中國水暖城、莆田工藝美術城、莆田鞋材市場、莆田秀嶼醫療器械藥品專業市場、閩西交易城、三明海西金屬材料制品市場、南平悅達建材市場、寧德電機專業市場
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福州農副產品批發中心、福建省海峽農產品市場、海峽西岸經濟區中藥材交易中心、福州亞峰蔬菜批發市場、廈門中埔農產品批發市場、中國泉州農產品市場,廈門、泉州、福州、霞浦閩臺農(水)產品交易中心,漳州花卉交易中心、仙游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閩西糧油飼料城、三明農貿批發市場、永安林竹產品批發市場、安溪(中國)茶都、海峽(福州)茶都、武夷東方茶都、建甌中國筍竹城、古田食用菌批發市場、寧德華洲水產品批發市場、寧德柘榮太子參批發市場
會展業:“9·8”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6·18”中國·福建項目成果交易會、“5·18”中國福建商品交易會、中國(福州)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廈門對臺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中國廈門國際石材展覽會、中國(廈門)國際食品交易博覽會、海峽西岸體育休閑用品博覽會、廈門禮品展、海峽兩岸紡織服裝博覽會、晉江國際鞋博會、晉江陶瓷博覽會、南安建材貿洽會、南安官橋糧食交易會、中國福建海峽兩岸茶博會、漳州花博會、海西寧德投洽會、中國(莆田)工藝品博覽會、中國(莆田)木業投資貿易洽談會、莆田醫療器械博覽會、莆田珠寶展銷會、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5·13”海峽西岸武夷國際投資洽談會
科技企業孵化器:福州軟件園基地、廈門軟件園基地、福建省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泉州市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基地、廈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福州地區國家大學科技園、福建留學人員創業園、廈門留學人員創業園、海峽西岸天然藥物(三明)孵化器、中法合作三明凱輝中小企業創業園、海西動漫創意園
檢測服務體系:國家塑料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加工食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漿紙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茶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紡織服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場(廠)內機動車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人造板及林化工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化學工業氣體產品質量監督中心、國家電子信息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裝飾裝修材料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LED(半導體電光源)應用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環保(除塵)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鐘表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糧食質量檢測中心等國家級質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