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民俗文化的教化功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民俗文化的教化功能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民俗文化的教化功能

民俗文化的教化功能范文1

【論文摘要】民俗是最早影響兒童社會化的自然之師。物態化和觀念化的民俗規范著兒童的行為習慣。民俗在兒童社會化過程中占據著決定性的地位,這主要表現在其強大而自然的教育功能上,即民俗具有知識教化功能、道德教化功能與審美娛樂功能。

民俗是民族(民俗)學、社會學、文化學等學科研究的課題。不同的學科在研究民俗時的側重點與視野有所不同。

在民族學看來,民俗即民間風俗,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1〕具體地說,民俗是各民族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廣泛流行的風尚、習俗,它表現在民族的衣、食、住、行、婚姻、喪葬、節慶、娛樂、禮儀等方面的活動之中,反映著民族的經濟生活、自然環境、歷史傳統、生產方式和心理感情。

社會學者把民俗看作是民族生活方式。民族生活方式是以民族為主體的生活方式,它涵蓋了民族的經濟生活、社會生活、飲食生活、禮儀生活、宗教生活、娛樂生活等方面。〔2〕

文化學者認為,民俗是一種文化,即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一個地域、民族或族群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傳播、汲取和改造后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生活方式或表達方式,能夠體現某種文化的物質層面或精神層面的所有內容,如飲食、節日、服飾、建筑、藝術、生活習慣、、價值觀念和世界觀等。〔3〕

物態化和觀念化的民俗是一定個體民族文化的中堅,它參與和影響著社會的文化發展方向,制約著各民族人民的行為習慣。從某種意義上說,民俗是最早影響兒童社會化的自然之師。

民俗的功能與民俗產生、傳承的歷史息息相關。民族習俗有著強烈的實用性、功利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特點,也有群眾性、傳承性、變異性的特征。〔4〕就其功能而言,民俗既有規范集體成員行為與凝聚民族力量的功能,〔5〕也有可能阻礙整個民族的進步。〔6〕本文嘗試從兒童教育的角度談談民俗的功能。

一、知識教化功能

作為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民俗文化涵蓋了一個民族的衣、食、住、行、婚姻、喪葬、節慶、禮儀等方面的知識經驗,也包含了一個民族的經濟生活、社會生活、宗教生活、娛樂生活等方面的知識經驗。這些知識經驗也就是民俗文化教育的內容。我們可以把民俗文化對兒童的影響看成是民俗文化與兒童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社會成員的教化與兒童自身的內化正是這一相互作用過程的兩個基本出發點。“社會正是通過外部化而成為人類的產品,社會正是通過客觀化而成為獨特的存在,人正是通過內部化而成為社會的產品。”〔7〕社會人就是“社會的產品”,民俗文化的教化功能正是促使兒童成為“社會的產品”,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

民俗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個人社會化過程中占據著決定性的地位。〔8〕民族習俗的知識教化功能具有生活化、情境化、活動化以及隨意性、自然性的特征,兒童往往在不經意之中就受到教化,在潛意識之中將其內化為自己的一種習慣。

例如,藏族的節日娛樂活動多數以具有典型藏族風格的歌舞及民間游戲為主,這些娛樂活動大部分需要多人共同參與并協作才能完成,因而在很大程度上為兒童提供了與他人交往和合作的機會。年齡稍大的兒童可以直接參與活動,親自體驗和感受;年齡較小的兒童可以通過觀看、游玩的形式獲得間接的體驗。藏族在禮儀上的習俗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兒童學習交往技能,如藏族注重對客人的迎送禮儀,這些禮儀習俗能夠讓兒童學會熱情、禮貌、友愛等交往技能。藏族還特別注意從小教育子女尊老愛幼,到別人家作客要先向老人行禮,家里來客人時要主動打招呼、讓座等。這些民族習俗有利于藏族兒童學習社會規范,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行為,正確扮演社會角色。

民族習俗對兒童社會化的影響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民俗對兒童的教化功能同樣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我們從云南石林彝族撒尼人的火把節和密枝節來看民俗教化功能的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火把節對彝族兒童的影響很大。奢侈的宰牛會餐可能不利于培養兒童的節儉意識,但對兒童之間的接觸溝通十分有益;彝族男女點火把逛街、洗澡戲水、跳三弦舞,這有利于培養兒童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但對兒童的朦朧情愛觀可能會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密枝節只許成年男性參加,禁止婦女去往密枝林方向,充滿了神秘色彩,不利于建立男女平等意識,對兒童科學觀的形成也有消極影響;男人們在村中邊走邊大聲喊話,一問一答,批評村中不守村規的人和事,有利于培養兒童的正義感,但此節日延續時間長,不許下地勞動,可能會對兒童的勞動觀產生消極影響。〔9〕

二、道德教化功能

民俗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習慣和行為模式,是廣大民眾共同創造和遵守的行為規則與規范。民俗對社會群體中每個成員的行為方式都具有約束作用,它是產生最早、約束面最廣的一種深層行為規范。這些行為模式、規則或規范對民眾的思想和生活有強大的制約性和約束力,并迫使人們按一定的道德和習慣規范行事。民俗學者把民俗的這一功能稱之為“規范性”,并認為規范性是民俗文化最核心、最根本、最本質的社會功能。

民族風俗習慣是人類最早的社會行為規范,它最初源于人類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各種習慣風俗,如衣食、居住、婚喪、禮儀、禁忌等,這些習慣約定俗成,最終成為規范。民族規范在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起著溝通、調整、制約和控制人們行為的作用。一般而言,民俗規范少有明文規定,但民族成員都能對此了然于胸,知道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在法律作用不到的地方,民俗規范有強大的規范作用。〔10〕民俗規范往往建立在民族成員自覺自愿遵守的基礎之上,盡管人們的言談舉止都受到了這類風俗習慣的約束,但人們并沒有受束縛的感覺,而是習慣成自然。當然,舊時的某些民俗文化,如家法、族規、宗法、鄉規民約,在傳統社會中也起著強硬的約束與制裁作用,比如彝族的“習慣法”、苗族的“理詞”、侗族的“款詞”、瑤族的“石碑話”等,往往還具有法律的威嚴與制裁功能。

民俗文化是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隱藏不露的一種社會規范,是一種與兒童生活最貼近、感情最親近的特殊教育方式,體現了民俗的道德教化功能。民俗的道德教化功能是通過民俗的規范性來達成的,沒有民俗的規范性,也就談不上民俗的道德教化。由于各民族的民俗各異,民俗對兒童的規范性也就不同,其道德教化也會有不同表現。

藏族是講禮貌、講禮儀的民族。在藏族家庭中,子女必須孝順父母,對于父母的話要百依百順,即使父母有錯,也不得違抗、解釋,更不得反駁父母。父母和老人回到家時,子女要起身向父母、老人問好,主動幫他們卸下身上攜帶的東西,幫助脫下鞋、帽,熱情上茶斟酒,而且這些舉動要彬彬有禮、恭恭敬敬。在藏族家庭中,父母對兒童的影響是在交往中產生的,家庭成員特別是父母將自己的行為習慣、自己掌握的社會規范、自己已有的觀念與意識潛移默化地傳承給兒童,兒童由此逐漸習得了各種行為準則和社會規范。我們通過大量的問卷調查和訪談發現,對于藏族在家庭教育及生活禁忌方面的許多習俗,大部分藏族兒童在平時都能嚴格遵守,這就為兒童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奠定了基礎。藏族的家庭教育往往沒有高深的道理,沒有具體的操作程序,但在兒童的生活中反復循環進行,不間斷地影響著兒童,久而久之,兒童自然會形成一種心理定勢,并逐步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

熱情友好和尊老愛幼是苗族最基本的利益規范。苗族諺語說:“逢老要尊老,逢小要愛小,老愛小,小愛老,敬老得壽,愛小得福,處處講禮貌,才成好世道。”這一諺語深刻反映了苗族是一個很講禮節、很注重道德風尚的民族。和睦共處與平等相待是苗族處世待人的準則。苗族人民把幫助別人看作自己應盡的義務,也把接受別人的幫助看作是一種權利,把個人融入集體。比如建造房子,苗族人民往往你建我幫,我建你幫,甚至出現一家建房全村出動的現象。追求自由和勤勞勇敢是苗族最為突出的品質特征。苗族有勤勞勇敢、艱苦創業的光榮傳統,苗族人每到一處,重新開荒種地,自種棉麻,紡紗織布,熔蠟畫花,縫繡衣裙,飼養家禽,牧放牲畜,種稻養魚,等等。這些習俗對苗族兒童來說是必須遵守的,也是最起碼的行為準則。時間長了,這種行為準則自然而然地轉化為兒童的道德行為,并在兒童的頭腦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形成兒童內在的道德意識,從而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支配他們的行為。

由此可見,風俗習慣對兒童的道德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并促進了兒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道德意識的形成和發展。

三、審美娛樂功能

民俗文化的審美娛樂功能對生養其間的兒童產生潛在的影響,深深影響著兒童對色彩的喜好,對自然的謳歌,對性情的熏陶和對人格的塑造。

一個民族長期以來延續的風俗習慣,從兒童出生開始就伴隨著他們并影響和陶冶著他們的情操。比如藏族長期以來形成的最明顯的服飾和居住特色就是色彩鮮艷、裝飾奇特,對兒童來說,這些是能夠直接感知的,是周圍生活中美的象征。這種美的刺激長期伴隨著兒童的生活,并不需要成人刻意提醒和教育,兒童自然地感受著色彩、服飾、建筑中的藝術美,進而產生一種積極愉快的情感體驗,促進審美能力的發展。通過調查發現,大部分藏族兒童都很喜歡本民族的服飾、住房、飲食。另外,藏族在節日、娛樂、禮儀和文化等方面的風俗習慣,特別是藏族的歌舞,在很大程度上也會使兒童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藏族素有“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之說,這其實也是對藏族兒童藝術能力的概括。藏族兒童從小受藏族節日、娛樂、禮儀和文化的熏陶,逐步鍛煉了歌舞技能。藏族風俗習慣對兒童氣質、性格和能力的發展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藏族兒童長期受藏族風俗習慣和文化熏陶,因而在氣質和性格上明顯地帶有藏族特色,如粗獷豪放的性格、“雄鷹”一般的氣質,都是對藏族人性格的概括,這與藏族在服飾、娛樂、待人接物以及教育方面的習慣是密切相關的。

苗族歌舞更是一種精神的寫照,那悠揚的音樂仿佛天籟之音,空曠而悠遠,清新而幽雅,粗獷、奔放的動作給人以力量之美。民族藝術能為兒童提供一種發現美、欣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機會和空間,不僅能陶冶兒童的情操,還能洗滌凈化兒童的靈魂。

民族風俗習慣對兒童的教化往往是在無形之中發生的,它對兒童的社會認知、道德發展與行為方式的選擇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對兒童獲得各種社會知識、道德規范及發展審美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說社會成員的教化是兒童社會化的外部動因,那么兒童個體內化則是社會教化得以實現的內在因素。兒童通過觀察學習、認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觀認同和自我強化,內化民族風俗習慣,將其規范并轉化為一種行為模式,這一過程體現了兒童社會化的主動性。

民俗是一個民族看得見摸得著的、鮮活的、能吸引人的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們演繹著多彩多姿的民間生活情景劇。但是,隨著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后工業時代的來臨、知識經濟的出現,民俗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巨大的沖擊。民俗的產生與消失是一種正常現象,某些民俗的消亡也是不可阻擋的。對于民族傳統風俗習慣,愛之者視其為精神家園,恨之者視其為洪水猛獸。不管愛也好,恨也好,它總是無聲無息地影響著我們,熏陶著我們,制約著我們,而且它的影響、熏陶與制約作用還要繼續影響我們的后代。這就是民俗的生命力。但是,我們又不能不認識到: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可能是不變的;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也不可能都是好的,總是良莠不齊的。好的風俗,我們要保存并發揮其應有的功能,提倡“良風美俗”,以達到“普科學,美風俗;廣教化,正人心”的目的;壞的風俗,我們要改變它,摒棄“陳規陋習”,以達到“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的目的。

參考文獻:

〔1〕〔6〕〔8〕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1,27.

〔2〕鄭杭生.民族社會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61.

〔3〕王娟.民俗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2.

〔4〕王紅曼.民族風俗習慣三題〔J〕.青海社會科學,2000,(4).

〔5〕鐘敬文.民俗文化的性質與功能〔J〕.哲學動態,1995,(1).

〔7〕R·沃斯諾爾,等.文化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44.

民俗文化的教化功能范文2

1.民俗的教化功能;教育和潛移默化;

2.民俗的規范功能;

3.民俗的娛樂功能;起到快樂、愉悅的調劑作用

4.民俗的審美功能,能對社會成員心理產生悅耳悅目、悅神悅意的作用;

5.民俗的維系功能。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校園文化重在建設,它包括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這三個方面建設的全面、協調的發展,將為學校樹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校園文化首要的是培養學生成為良好的“四有”公民,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這與民俗文化是相近的。

民俗文化進校園的活動,這可以促進中國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保護、更好的傳承,同時也教育了學生。

彝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間有各種各樣的傳統曲調和舞蹈,而在盤縣淤泥鄉主要是山歌和達體舞兩大類。走進淤泥鄉到處可聞彝族人民勞作時即興哼唱出來的山歌;傍晚時隨處可見三五成群的彝家人民手拉手圍在一起跳起了歡快的達體舞。在我們淤泥鄉,小到三五歲老倒六七十歲人人都會唱歌和跳舞。特別是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的火把節更是熱鬧非凡,到處殺豬宰牛慶祝節日的到來,夜晚時大家手拉手圍著篝火跳起歡快的舞蹈更是讓人留連忘返。

基于此,基于響應國家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我和我們學校的幾個老師共同做了《民族文化進校園》的課題研究。在我們幾個的努力下和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得到了順利進行。于是,教室文化、寢室文化等校園文化到處都顯示出濃厚的民族民俗文化特色。學生和老師在民族民俗文化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個個或多或少都學會了唱歌、學會了跳舞,學生和老師的臉上都露出了甜美而充實的微笑。

由于文化進校園,許多學生愛上了唱歌,喜歡上了跳舞。得到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又從民間聘請了山歌手來校教學生唱山歌、敬酒歌等民間歌曲。學生不但學會了唱山歌,有的學生還學會了編寫山歌。如:九年級(3)班的王刁同學編寫的:

讀書之人不用心,

不知書里有黃金;

若是知道黃金貴,

點起明燈下苦心。

根據學生的需要我們又組織了老師(大部分老師都會跳彝族達體舞)在課余時間(一般下午六點鐘)教學生跳舞。在我們老師和領導的努力下,一大批喜好唱歌、跳舞的學生脫穎而出,在近幾年的《多彩貴州》選拔賽中有榮獲縣級一等獎、省級二等獎的柳媛、柳萍雙胞胎組合,縣級組織的活動中,只要有我們鄉或我們學校選送的隊伍都可以抱著獎牌回來。這些成績與我們研究的課題《民族民俗文化進校園》是分不開的;這也不正是素質教育所提倡的、所需要的結果嗎?

民俗文化的教化功能范文3

民俗是一種在歷史過程中創造,在現實生活中不斷重復,并得到民眾認同的、成為群體文化標志的獨特的生活方式。[1]4當前,在全球化和城市化背景下,民俗文化存在的根基正逐漸被吞噬,民俗文化正逐漸被邊緣化,有的甚至正在慢慢消失。民俗文化作為一種鄉土文化、一種生活文化,最能給人帶來認同感和歸屬感,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民俗文化是構成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基因。文化以其不斷傳承來延續其生命和意義的特征決定了教育作為文化的一個部分,與文化共生共存,無論其形式如何變化,其作為文化生命的機制的功能是永恒的。[1]42

從民俗文化的形式與內容來看,其中蘊含了非常豐富的教育價值,因此,學校所在地區的民俗文化是一種很好的“在地課程”資源。以行政等外在力量推動學校開設民俗課程,客觀上有助于傳承民俗文化,但如果學校僅僅是為了應付檢查而開設民俗課程,則不利于民俗文化教育價值的真正實現。故此,只有當學校認識到民俗課程內在于學校的價值時,學校才有推動民俗課程建設的內驅力,民俗文化的教育價值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得以實現。

一、民俗文化作為課程資源的價值

從民俗文化的功能來看,總體而言,民俗文化功能可以概括為認同、教化、規范、維系、調控和記錄等六大功能。一方面,學校如果能夠挖掘和利用民俗文化資源,就可以很好地發揮其教育價值。但另一方面,從民俗文化的特點來看,民俗文化具有“稚拙古樸,源遠流長”“神秘奇異,巫術性強”“禮俗混同,封建味濃”以及“豐富多彩,注重實用”的特點。因此,從教育立場出發,站在學校角度,在挖掘和利用民俗文化資源時,應謹慎甄別其所蘊含的教育價值。

1.挖掘民俗文化的正向價值

民俗在本質上就是一種文化,體現了特定區域特定群體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民俗文化“神秘奇異,巫術性強”和“禮俗混同,封建味濃”的特點表明,并非所有的民俗文化都是精華,都具有促進人發展的價值,其中也不乏糟粕。中小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其是非曲直特別是價值判斷能力相對較弱,需要正確引領。因此,學校在選擇何種民俗文化資源作為學校課程資源時,必須衡量其可能對學生帶來的影響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故此,學校可以根據學生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發展的需求匯聚師生智慧,甚至在必要時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對民俗文化促進學生在這些方面發展的價值予以充分論證。

2.挖掘民俗文化的當代價值

在傳統的農耕社會,民俗文化在維系人際關系、維護社會倫理道德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文化價值。但同時,民俗文化“稚拙古樸,源遠流長”的特點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學校在利用民俗文化資源開發課程時,需要考慮到其當代價值。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一方面,民俗文化在保持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民族認同感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全球化時代,學校既要注重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培養學生的國際競爭意識與能力,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喚醒其文化意識與文化自覺,為學生構建起健康成長的精神家園。另一方面,民俗文化也展現了勞動人民在探索自然和社會過程中形成的豐富的實踐智慧。當然,隨著時代的變化,古人的智慧需要立足當代,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為當代社會服務。因此,學校要思考民俗文化對當今社會生活的獨特價值和意義,開發出具有生命力的課程,更好地為學生發展服務。

民俗文化蘊含了豐富的教育價值,但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不同的學校由于歷史、資源等原因,逐步形成了自身所獨有的氣質以及不同的文化底蘊。因此學校在挖掘和利用民俗文化作為學校民俗課程資源時,要注意避免嘩眾取寵、人云亦云,而是要回到學校的辦學邏輯起點,即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思考民俗課程如何與學校發展和學生發展相匹配。民俗課程建設只有與學校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相匹配,才能更好地與學校其它課程相輔相成,形成合力,民俗課程也才能更好地彰顯出生命力。

二、學校民俗課程設置的主要類型

民俗文化內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民俗、人生交際民俗、歲時節日民俗、生產商貿民俗、社會組織民俗、民間信仰民俗、娛樂民俗、語言民俗和民間文藝等。[2]可以看出,民俗文化內容豐富且形式多樣,而不同內容的民俗文化所蘊含的教育價值不盡相同,各有側重。從學校立場出發,學校更關注貫穿于民俗文化中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發展的教育價值。筆者認為,學校可以根據培養目標,選定不同的民俗文化內容,將學校民俗課程主要劃分為知識類民俗課程、技能類民俗課程以及活動類民俗課程等。

1.知識類民俗課程

此類民俗課程主要包括諺語、謎語、詩歌、民間故事等民俗文化內容。這類民俗事象往往反映了廣大民眾的集體智慧,同時也能反映出民眾豐富的思想和情感等。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來看,這類課程不僅有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和想象力的豐富,也有利于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以諺語為例,民間有些諺語對人們的生產實踐有很強的預測和指引作用,學生通過學習,可以很好地了解到自然和人們生產活動的常識。

2.技能類民俗課程

此類民俗課程主要包括剪紙、刺繡、糖畫、捏泥人、口技、變臉、皮影戲等民俗文化內容。這類民俗事象既能滿足民眾的各類生活需求,同時還具有非常高的審美價值。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來看,這類課程不僅有利于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還有助于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其審美能力。以剪紙為例,剪紙不僅要求學生要動手、動眼,還要動腦構思和設計,學校可以以剪紙作為美育載體,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3.活動類民俗課程

此類民俗課程主要包括賽龍舟、舞龍、舞獅等民俗節慶內容,還包括民間舞蹈、民間游戲等趣味性比較強的民俗文化內容。這類民俗事象反映出廣大民眾的精神面貌與傳統習俗,有些還能折射出普通民眾的價值取向。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來看,這類課程不僅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還有利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可與認同。以賽龍舟為例,賽龍舟主要是為了紀念詩人屈原而興起的,此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和愛國精神。同時,賽龍舟也是一項體育活動,學生通過參與這項活動還能強健體魄。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分類僅僅是為便于學校開發和組織課程內容而劃分的。實際上民俗事象往往是立體的,并沒有如此清晰的界限和功能劃分,其內容既可能內含某些方面的知識,也可能包括一定的技能,還可能需要通過一定的活動形式展開。因此,學校在開發民俗課程時,亦不能完全拘于上述幾種類別。如可以以某一民俗事象的相關主題為基礎,綜合開發學校民俗課程。

三、學校民俗課程的主要實施方式

民俗是一種生活文化。只有學生能在自己的生活中相對持久、自然地重現民俗生活方式的時候,才真正意味著對民俗的傳承。[3]盡管筆者將知識類民俗課程作為學校民俗課程的一種類型,但這并不就意味著這一類課程就可以采取簡單的知識授受的方式加以實施。如要讓學生真正了解某種節日禮俗、風土人情等民俗文化,看上去知識授受的方式來得更為直接、高效。但實際上,把民俗文化內容作為知識傳授給學生,只是傳授了部分關于民俗的知識,并不是傳承了民俗文化。因此,從民俗文化的傳承以及民俗文化對學生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價值來講,筆者認為主要可以采取如下幾種方式:

1.活動體驗

以活動體驗方式組織學校民俗課程的實施,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掌握并認同民俗文化,繼而更好地傳承民俗文化。例如,要讓學生了解家鄉的節日禮俗、風土人情,學校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家鄉尋訪”的活動,利用當地的古跡、博物館等資源進行實地考察,或者走訪當地的民眾,深入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

2.實踐操作

以實踐操作方式組織學校民俗課程的實施,主要是通過“做中學”培養學生的動手和動腦能力,同時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能力。這種方式主要適用于技能類的民俗課程,如剪紙、捏泥人等。這一類課程的實施有時候可能會受制于師資問題,學校可以以外聘形式,招募相關民間藝人進行有償或志愿授課。

3.經歷感悟

有些民俗文化,在平時的環境中很難感同身受,只有親身經歷了某一過程才能有更深刻的感悟。針對這一類的民俗課程,學校可以組織類似的活動,營造出相應的氛圍,甚至可以根據當地習俗適時組織學生親身參與到有關活動中去,讓學生親身經歷,從中感悟。

有必要指出的是,學校民俗課程以外的其它課程實際上也蘊含了豐富的民俗文化內容,如地理、歷史、語文等學科課程。學科課程中的民俗文化并不是單獨作為學校民俗課程來實施,學生只是通過了解其中的民俗文化來更好地理解相關學科內容。當然,教師也可以以此為契機,將民俗文化融入學科教學過程中。

四、學校民俗課程的主要評價方式

學校民俗課程實施效果如何,這就涉及到了民俗課程的評價問題。如筆者前面所述,從學校教育來看,所謂學校立場實際上就是學生立場。基于學校立場的民俗課程評價實際上就是從是否促進學生發展的角度來看學校民俗課程的實施效果,這是學校民俗課程評價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從學校工作的角度來講,學校民俗課程實施的效果到底如何,更多的可能以表現性評價作為主要的評價方式為宜。根據民俗課程的主要類型以及主要實施方式,筆者認為可供參考的主要評價方式有但不限定于以下幾種:

1.體驗感想

知識類民俗課程主要通過活動體驗的方式實施,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在活動體驗過程中記錄下自己的體驗感想,形成尋訪記錄,評價者通過調閱此類記錄做出相應的評價。

2.成果展示

技能類民俗課程主要通過實踐操作的方式實施,學校可以在課程結束時集中展示學生在“做中學”過程中留下的作品,如剪紙、泥人等。評價者可以據此做出相應的評價。

3.競技比賽

活動類民俗課程主要通過經歷感悟的方式實施,評價者除了通過學生的體驗感想記錄來評價,還可以在學校組織相應的競技比賽活動中,通過現場觀察學生的行為表現來做出相應的評價。

目前來看,學校民俗課程還沒有統一的評價方式與標準,對學校來說,這是一個問題,同時這也為學校探索出更多民俗課程評價方式提供了空間,但學校在探索民俗課程的評價方式時,需要把握好一個最為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則,即課程是否最終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文華.民俗文化學[M].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4.

[2]柯玲.中國民俗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6.

民俗文化的教化功能范文4

關鍵詞:儺文化;道真;現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9-0126-02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位于云貴高原北部,是我國僅有的兩個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之一,其特定的地理位置、歷史、經濟、民族等諸因素,催生了道真仡佬族苗族聚居地區形成了絢麗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其中,儺文化尤為有名,有“儺戲王國”和“東方文化亮色”之譽。儺是一種信仰、祭奠儀式、巫術、組織、制度、民俗活動、準宗教活動[1]。道真儺文化在內容上分為沖儺和還愿兩部分,沖儺是人們驅邪除魔、降妖捉鬼、祈求平安所進行的一種儺壇請神活動;還愿則是人們為了使在沖儺的時候許下的愿望能夠得以實現,就要履行之前所許下的諾言,便產生還愿。這一民間文化現象在元、明時期就已經傳入到道真境內,其分布的范圍廣,影響深遠。但是,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儺文化中崇拜、信仰的功能越來越弱化,也在逐漸地淡出人們的視野。然而,如果我們剝開彌漫著宗教色彩的儺文化的外衣,不難發現,儺文化中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具有道德教化、審美、休閑娛樂、增加旅游經濟收入等功能。因此,挖掘、整理儺文化中積極的、合理的、科學的元素和成分,對于我們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建設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一、生態倫理價值

在遠古時代,生產力比較落后,人們難以抵御自然災害的侵襲,于是他們就把與自己相關的動植物給予人格化,認為自然界的萬物都是有靈氣的,如果人們尊奉這些有靈性的東西,與之和諧地相處,就能夠得到其庇佑,遠離不幸、病痛、災害以及不順等。因此,仡佬族人便將這些與農業生產、人們的日常生活聯系緊密的自然物編入到儺歌之中傳唱,并奉為儺神,如樹神、竹神、葫蘆神、日月神、土地神等。

道真由于地處高山地區,仡佬族人的住房一直是與山石樹木相伴,“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山旮旯。”因此,仡佬族把樹看著是神,在其很多村寨幾乎都有大神樹,通常是銀杉樹,所以道真又稱“銀杉之鄉”。每年三月三的“祭樹節”、八月十五的“喟樹”和“拜樹節”等節日,他們都要穿上新裝,置上酒肉、水果、香燭、紙錢等供品祭拜古樹以祈求風調雨順、平安、祥和等。同時在其村規民約中還規定不得偷伐樹木,如在《栽樹修橋懲惡人》記載有陰陽先生命令栽九百九十棵柏香樹,搭一座“涼橋”,懲宋惡霸的故事。仡佬族人拜祭古樹的習俗反映了仡佬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理念,體現了仡佬族人尊重生命、珍惜自然、關愛環境以及規范人們行為的人文價值。

二、文化道德教育功能

“沖儺還愿”是道真儺文化的主要內容,在其整個儺堂愿戲,酬神還愿的儺事活動中都充滿了教育人們報恩、做人、誠實守信、與人為善、積善成德等思想。如“發心叩許良愿,今不負恩,特伸表酬……”“上答神恩,下祈祥貺”[2]這也就體現了有恩必報,報恩求祥的道德教化意識,同時,在其儺壇解結牒中還有很多具體的道德教化內容,如“信人或犯怨天恨地、違君悖親、呵風罵雨、三光、踐踏五谷、穢污水府、燒毀山林、觸犯禁忌、兄弟參商、夫妻反目、不敬三寶、破齋犯戒、毒殺魚蝦、毀壞橋木、攔截要路、恚怒師長、欺神滅像、捏訟挑唆、破人婚姻、殺害生靈、侮老欺幼、凌孤逼寡、損人利己、陰惡陽善、謀人財產、殺食牛犬、穢污字紙、見善不為、知過不改、訕謗圣賢、侵凌道德、謾罵愚人、越井越灶、嗜酒悖亂、跳食跳人、慳貪嫉妒之罪”[2]它規定了仡佬族人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相互關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教化并約束了人們的民事行為。當然,我們并不是要借助儺事來對人們進行道德教化,而是挖掘民俗文化中優良的道德修養、教化的內容,通過儺戲表演、民間藝人多種多樣“寓教于樂”的表演形式來引導、教育、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從而自覺遵守社會公共道德規范,積極向整個社會傳遞正能量,形成和諧有序的良好社會風尚。

三、審美認知的價值

儺文化是宗教和藝術長期相互交融的產物,在道真,人們驅邪納福、禱告天地神靈、許愿求子都要舉行“沖儺”儀式,如果愿望得以實現,,那就要履行當初許下的諾言,舉行“還愿”儀式。雖整個“沖儺還愿”的過程都是儺祭酬神的活動,但是,從美學的角度來看則是一種“在祭祀心態籠罩下的審美觀賞活動。”[3]

儺戲是儺文化的主要載體之一,在儺戲表演中,巫師戴上種類繁多、造型各異的儺面具,這些面具有的有的威武兇猛,有的沉著冷靜有的狂傲奸詐,有的英俊瀟灑、有的滑稽可笑、有的和藹可親、有的政治忠誠、有的溫柔嬌媚;頭戴法冠,身穿法衣,肩披牌帶,手持法器,口中念念有詞,時而邊歌邊舞,時而吹牛角,并不斷用金屬法器的敲擊來烘托氣氛。同時在儺祭過程穿插各種表演,表演不拘形式,或說或唱、有歌有舞、文武相戲;內容短小精悍,詼諧生動,再加上藝人們的即興發揮,風趣幽默的語言,不時引來觀眾陣陣笑聲。儺戲的表演一般要持續三、四天,有時甚至七、八天,或通宵達旦,很難設想一個生命力虛弱的人能夠完成如此繁重的“神圣”表演。所以,法師們那癡如醉的神態和充滿激情的呼喊,以及民眾的全情投入、積極呼應,都使人感到了一種生命力的擴張。而此種擴張所表征的絕非是法師個人的生命體驗,而是一種群體的生命意識,因而具有巨大的審美感染力[4]。

四、休閑娛樂功能

據《周禮?夏官?方相氏》記載“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隸而時儺,以索室驅疫[5]也就是說方相氏頭戴黃金四目假面具,上身穿黑色衣服,下身穿紅色褲子,身披熊皮,一手執戈,一手拿盾,率領眾巫師,口念咒語,把疫鬼趕出宮門外。由此可以看出,在遠古時代,儺是人們驅鬼逐疫的祭祀活動。但是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在社會生活中的運用,尤其是現代醫療技術的高明與精湛,儺事中包醫百病、驅邪逐鬼、祈福納吉等功能逐漸喪失,其休閑娛樂、強身健體的功能則逐漸凸顯。

道真儺戲種類繁多,其大小形式,有沖儺、打保福、陽戲、梓潼戲、和梅山、打粉火、打財神、開天門、拋牌、謝土、跳壇、上錢、煞鏵等130余種。為了充實儺事活動的內容,也緩解儺祭中肅穆陰冷的宗教氣氛,吸引更多的人參加,在很多情況下,法師都會在儺事過程中增加一些“外戲”(又稱“插戲”或“雜戲”),“外戲”劇目繁多,既有風趣的人間俗事,又有離奇的傳說,并用扯謊歌、孝歌、山歌等人們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表現出來,從而達到娛神和娛人相結合,祭祀和藝術相交融的目的。如:黔北儺戲中常演的劇目《毛雞打鐵》,劇中有一和尚,出場念:“的鑼鼓,請動的神喲喂,請動天神與地神,請動天神哪個玉帝神,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有個和尚不正派,招手招手就攏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回做事出了拐,這回要著棒棒拽。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和尚原來不吃葷,三鋪旋網二鋪罾,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魚鰍蝦子都打盡,只有黃鱔鉆得深……和尚原來河上混,和尚原來無老婆。我原來永興(貴州湄潭縣的一個鄉場)說(娶)一個,轉來難過角口河(湄潭縣的一個河流匯合處)……”[1]這唱詞在藝人那里用不同的音調念出來,滑稽可笑,調侃了和尚,逗得觀眾哈哈大笑。所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儺戲在娛神的同時也悅了人,它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尤其是在道真苗族仡佬族自治縣一些邊遠的地區,由于交通比較閉塞,文化經濟落后,精神產品匱乏,每當有儺戲表演的時候,人們都會奔走相告,從四面八方趕到儺戲表演場地觀看表演,也求得精神的滿足和心靈的慰籍。

五、旅游經濟價值

隨著民俗文化旅游的發展,儺文化因其原生性、民族性、神秘性以及可供觀賞性逐漸引起國內外旅游者的關注。道真儺文化資源豐富,分布的范圍廣,素有“儺戲王國”之稱,2008年道真儺戲儺文化被評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道真苗族仡佬族自治縣地處貴州省最北部,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熱,空氣清新,境內又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因此,把民俗文化旅游和生態游相結合起來理應成為道真苗族仡佬族自治縣旅游業發展的一個突破口。各級政府應加大資金的投入,充分利用道真儺文化資源,在旅游地建立儺文化博物館;舉辦儺文化旅游節;制作風格迥異、雕琢精美的以儺面具、儺服飾、儺畫像為主的旅游產品,還可以做出一些模具讓旅游者選擇自己喜歡的面具,親自參與到制作之中來;同時根據不同旅游層次游客的要求,設定特色不同的旅游路線,如:對一些喜歡探究原汁原味的游客可以讓其深入到原始的村落中,觀賞原生態的儺祭活動、儺歌儺舞表演以及驚險、刺激的儺特技表演;對一些也朝拜為主的游客,可以安排其參觀儺廟,參加一些莊嚴、肅穆的儺祭祀活動等。總之,讓游客在游覽道真自然景觀的同時,感受道真儺文化氛圍下獨特的民族民俗文化魅力,并增強道真儺文化與社會各個行業的交融,開發更多更好的旅游文化產品,從而增加道真苗族仡佬族自治縣的旅游經濟收入,促進道真苗族仡佬族縣文化、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庹修明.中國儺文化淺析[J].民族藝術,1997(1).

[2]冉文玉.沖儺――來自巴漁儺壇的報告[R].貴州道真縣,2000,13-17、23.

[3]余秋雨.中國現存原是演劇形態美學特征初探[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

[4]龔德全.儺戲美學特質探微――以貴州儺戲為例[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

民俗文化的教化功能范文5

關鍵詞: 彩繪泥塑 民俗類型 地域文化

鳳翔彩繪泥塑是寶雞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藝術品。它的生產地在鳳翔紙坊鄉六營村。彩繪泥塑的生產發展與當地民俗、百姓生活密切相關,表達出強烈的民俗審美心理和地方特色。最初鳳翔泥塑多為小型的泥玩具,漸漸發展出很多品種,有供小孩玩耍的小動物,還有陳設裝飾的神仙、鐘馗、八仙、福祿壽三星,以及戲曲神話故事,還有祈福、驅邪的坐虎,掛臉等。民間藝術為民眾的生活與審美需要而生產,制作帶有隨意性與自發性,有美好的祝愿與祈福目的,往往與民俗節日相結合。鳳翔彩繪泥塑各種類型中就蘊含著豐厚的民俗文化內涵。

一、鳳翔彩繪泥塑的民俗品類

1.鎮宅、護生的鳳翔彩繪泥塑虎

鳳翔彩繪泥塑中泥塑虎最具典型,有虎頭掛片與坐虎兩大類型。虎頭掛片屬于半浮雕,虎頭上眉、眼、鼻凸出。造型特點與西周青銅器上的獸面相類似,虎頭上彩繪有繁復的圖案,亦如獸面上布滿了紋飾。然而虎頭掛片不同于青銅獸面所表達出的獰厲之美,紅綠對比的民間色彩與吉祥紋飾給人的是一種親和力。更有趣的是彩繪泥塑虎額頭的部位并沒有畫出一個“王”字,而放置著一朵盛開的牡丹花,雙眉則是一對意象表現的陰陽魚,鼻梁部位畫出一個倒置的藥葫蘆,下頜畫上多子的石榴,空白處被藝人們“撇”出意象的蝴蝶、蝙蝠,兩頰、雙耳還用彈簧綴有蝴蝶、飛鳥等小飾物,只是雙目圓睜、虎口大張顯出虎的威嚴。泥塑的彩繪是吉祥圖案的匯集,藝人毫不吝嗇地將豐富多樣的吉祥符號都放在虎臉上,表達出百姓心中最普遍的生命祈求。虎頭掛片的功能特殊,形態不像孩童的泥玩具,泥制易碎并不適宜戴在頭上當面具,它懸掛在家中顯著的位置用以鎮宅、護佑平安。

坐虎渾樸的造型風格接近漢唐的石雕,是前腿站后腿臥的形象,頭扭向身側,雙耳樹立,虎目圓睜,彩繪遍及全身。鳳翔彩繪泥塑素有“三分塑、七分彩”的說法。匠人在施彩時并不以虎“黃質黑章”的形象特征為范本,而用墨線于虎頭、虎身描畫傳統吉祥的花草、動物圖案,再填以紅綠等濃烈對比的色彩,絢爛奪目顯現出濃郁的民俗特點。坐虎的功用就如同孩童生命的保護神,在孩子滿月時親戚們鄭重地送來。大的放置于炕頭虎虎生威,包含了護佑孩子平安成長的祈愿,似于陜北的炕頭獅。小的空殼內放有石子、泥丸可搖出聲響,是鄉間孩童常見的泥耍活。

2.求子——泥偶類彩繪泥塑

從我們生物遠祖到人類,都是抱著一個生存繁衍的本能理想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他們世世代代為著一個目標——生命繁衍而奮斗。生命意識與繁衍意識是人類的基本文化意識,也是民間美術的基本文化內涵。生存與繁衍,表達的是人類最基本的愿望;繁衍就是子孫長續、萬世不殆。生命繁衍始終是民間藝術最為重要的主題。彩繪泥塑中也依然保留著表達這樣主題的一類小泥偶。

鳳翔縣城西北有一座靈山,香火興盛,當地人認為在這里祈愿很靈驗。其中有一座送子娘娘廟,婚后還沒有子嗣的夫妻都要到這里來許愿求子,焚香禱告之后就將神像前擺放的泥娃娃悄悄地揣回家中,廟里的僧人也不攔阻。據說將泥人拿回家不久女人就會有孕,很靈驗。這靈山求來的泥偶就是出自于六營村藝人之手。周圍縣區的廟會上也都有六營村的藝人挑擔去售賣他們生產的泥偶。當地的百姓也在拜神以后買一個泥玩回家,或為求子或以小虎護生。據調查與鳳翔鄰近的岐山縣周公廟廟會,過去就有這樣的民俗。

這一類的小泥偶尺寸都不很大,大約七八公分高,都是站立的造型,五官服飾描繪相對粗略,色彩仍是以紅綠為主調。除求子外,婚喪有時也使用這類泥偶,這一類型的泥偶更突出了功用的目的性。

3.教化、娛樂類彩繪泥塑

鳳翔彩繪泥塑在行業內一般稱之為“耍貨”,就是泥玩具。在彩繪泥塑中有一部分小件產品小巧圓渾、造型可愛,很吸引兒童。過去常常是藝人們挑著擔子走村穿巷或趕廟會售賣,價格也很便宜。最受孩子歡迎的是虎、獅、牛、馬、雞、羊、等小動物泥塑。泥塑體型都不大,藝人更自由地發揮了想象力,不過多模擬真實物象,造型渾圓,夸張頭部的造型與比例,表現出小動物的憨拙,施彩按照民間傳統的用色規律。因為體積小細節更加概括,突出了神韻,生動自然。這類作品中的泥塑馬、泥塑羊、泥塑牛屬于鳳翔彩繪泥塑的代表性作品。其中馬與羊都登上了生肖郵票被更多的人所喜愛。

教化、娛樂類彩繪泥塑也包括戲曲、神話故事題材:楊家將、封神演義、西游記、三國演義等,根據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塑成單個人物擺放在一起。因為具有故事性,家長結合泥塑人物聲情并茂地講出民間傳說、歷史典故、文學、戲文的故事,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這種方式一代代延續,形成了民間文化發展獨特的民俗現象。

二、鳳翔彩繪泥塑民俗品類的歷史文化內涵

1.鎮宅、護生的鳳翔彩繪泥塑虎

以虎為題材的民間藝術品在寶雞很普及。民間有崇虎民俗文化信仰,與這片土地古老而久遠的歷史有著淵源關系。房間顯著位置懸掛的虎頭掛片顯然是一件頂禮膜拜的圣物。它的文化淵源與史前時期的圖騰崇拜相聯系。大約七千年前,渭水的中上游流域活動著伏羲部落。以狩獵為主的史前部落,在原始森林中世世代代與猛獸格斗,自然崇奉山中之王——虎,并尊為圖騰物。“伏羲生成紀,涉治陳倉”(《遁甲開山圖》),陳倉就是寶雞的古稱。伏羲崇虎的圖騰文化在寶雞地區的民間藝術中保留了下來。

虎題材在民間、民俗中有著重要價值與作用。從歲時節令到人生禮儀不能沒有虎的參與。將虎頭掛片掛在家中,既是對圖騰物的尊崇禮拜,又祈求借助它的神威除魔驅鬼,保佑家宅平安、五谷滿倉、人丁興旺。孩子滿月送坐虎放于炕頭,借助神力護佑孩子健康成長。在日常生活中,人之吉兇禍福,發跡變泰,也往往附會到與虎的關系上。貴人貴相多與虎相、虎威、虎運有關。直到今日人們見到孩子長得圓潤健康,富有生氣,還習慣譽之為“虎頭虎腦”。比喻人英武、風度矯健則說“龍驤虎步”、“虎背熊腰”。這些都有深厚的民俗心理淵源,也是人們審美意識的依據。它來自虎的非凡形態和氣質。

崇虎觀念與人最基本的生存生命需求緊密的聯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是身體健康,穿衣吃飯是生存的必要保證,豐衣足食是人們的理想愿望,這些形成百姓心中以“福”為理想的民俗意識。在史前時期人的基本生存保障不能自己完全掌握的時候,自然祈求有法力的神祇來保護。虎圖騰崇拜充分表達了這種意識,這種觀念從遠古延續至今。

2.求子——泥偶類彩繪泥塑

女媧作為始祖神的傳說在黃河流域的歷史文化中積淀流傳。女媧用泥土捏制出人形并施法給予泥胎生命,攢土造人的傳說暗示出人類與泥土的密切關系。鳳翔的靈山求子活動,已然將神話轉化為了一種百姓的民俗活動,女媧也演化成民間的送子娘娘、姜嫄女神。彩繪泥塑藝人捏制出人物的形象、動物的形象,不就是女媧攢土造人故事的再現嗎。拜神求子的習俗依然保存在鳳翔當地民眾的生活之中。

女媧攢土造人的故事,殘留著母系氏族社會的信息,也反映出人與黃土地的密切關系。土地提供給人大量的可供生存的食物來源,使人類生存得到可靠保障,并逐漸定居發展繁衍。這種以泥為人偶的形式在進入封建時代之后在殉葬制度中大量顯現。這些用泥土捏制的泥偶經過火的加工燒制成陶,在古代墓葬習俗中很普遍。陶俑自然是泥偶的繼續發展。從民間泥偶的民俗功用看,包含著女媧攢土造人傳說的直接表達。

3.教化、娛樂類彩繪泥塑

游戲、玩耍是人的天性,從史前的人類遺址考古也發現了先民們用泥土捏制的豬、狗等動物的形象。我們雖不能完全了解先民創造它們的用意,但我們能夠看到鳳翔泥玩與這些遠古形象的相似性。鳳翔泥塑表現的歷史傳說故事有很多取自當地的民間傳說與歷史。寶雞地域是周王朝的發祥地及三國時期的古戰場,封神、三國的故事在民間廣為傳播。彩繪泥塑中自然少不了這一題材。泥玩具是鄉村孩童玩耍、寓教于樂的道具,是娛樂性審美功能與教化作用的結合。泥玩不僅給人以賞心悅目的審美,它所表現的人文知識、人生理想也使兒童接受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許多取自民間傳說、歷史典故、文學、戲文故事的玩具造型,主題更是浸透了啟蒙教化人們的道德規范和禮儀準則的因素。泥玩具陶冶性情、強身健體,其豐富的內涵不失為一部生動的蒙學教科書。

三、民俗類泥塑的現狀及發展

民間藝術包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通過它可以感知民俗的文化淵源。民間美術在很長的歷史發展中基本保持了穩定的狀態,這與相對穩定的鄉村自然經濟與文化環境有重要的關聯。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社會的鄉村環境也發生了巨大地變化,民間文化與民俗也在這種變化中漸漸消亡或轉變;鳳翔彩繪泥塑的功用也發生了轉變,民俗特征逐漸淡化。鳳翔彩繪泥塑原本是一種民俗商品,與民俗生活相聯系。改革開放以后,泥塑的銷售環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不僅國內而且遠銷海外,很大一部分彩繪泥塑也成為帶有地方民間特色的旅游商品。2000年后隨著鳳翔泥塑上了全國郵票,這樣的發展趨勢越加擴大。民俗功能和需求已經不是促使泥塑生產的主要動因,但原本帶有美好祝愿與寓意的圖案形式仍然保留了下來,裝飾美化的趨勢越加重要,色彩也漸漸調和,主要生產生肖類泥塑與坐虎、掛虎等象征地域文化特色的產品。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注,以及一村一品、新農村文化建設等文化保護建設措施的實施,鳳翔彩繪泥塑越發受到關注保護,鳳翔彩繪泥塑的發展將隨著社會的發展繼續前進。

參考文獻:

[1]王寧宇,黨榮華.陜西民間美術研究(第一卷)[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8.

民俗文化的教化功能范文6

關鍵詞:嶺南民俗音樂;中國傳統文化;原生資源;社會價值

中圖分類號:J6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4-0248-02

中國是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民族都擁有本民族文化,進而形成了該民族世代生存區域的民俗文化。中國的嶺南地區為歷史上絲綢之路的起始地,受到背靠五嶺、南面南海的地域環境影響,使得嶺南地區成為多種形式文化的匯集點,促使嶺南地區的文化底蘊深厚,其文化資源豐富多樣并延續至今。嶺南地區民俗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嶺南民俗音樂獲得了世界藝術領域的高度贊譽。嶺南民俗音樂具有濃重的地域特色,已經使其成為獨立的音樂文化體系,除了藝術價值之外,社會價值以人文的角度凸顯出來,并成為目前嶺南民族音樂領域中備受關注的研究課題。

一、嶺南民俗音樂具有多功能性

嶺南民俗音樂是南方與北方的民間音樂相融合的音樂藝術形式,從地域的角度進行劃分可以分為三個樂種,即廣東音樂、客家音樂和潮州音樂。不同地區的嶺南民俗音樂都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發展至今,已經實現了民間音樂專業化轉向。關于嶺南民俗音樂的傳播方式,以人際傳播為主。隨著社會文化的交融,嶺南民俗音樂被越來越多的民眾所接受,使這種音樂藝術在民眾中快速傳播,并呈現出多元化的傳播形式。

(一)嶺南民俗音樂的藝術性

嶺南民俗音樂具有很強的包容性,接納了多種藝術形式,借鑒了其他民族的藝術作品,是多元音樂藝術充分融合的結果,也形成了屬于自己的音樂風格。嶺南民俗音樂在民間傳播的過程中,具有多元性和自覺性[1]。在多元藝術的影響下,嶺南民俗音樂的音樂審美價值不斷提升,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自覺地吸收具有時代特征的音樂形式,這也是推動嶺南民俗音樂快速發展的關鍵。

(二)嶺南民俗音樂的娛樂性

嶺南地區少數民族居多,這里每到民間藝術節日的時候,就會有嶺南民俗音樂伴奏下舞龍、舞獅子等表演,使舞龍、舞獅子在優美的音樂旋律下,成為溝通表演者和觀賞者之間的橋梁,通過音樂引起雙方的心理共鳴,使當地群眾的文化藝術活動成為一種情感體驗。

(三)嶺南民俗音樂的抒情性

嶺南民俗音樂的藝術風格自由而浪漫,音樂表達如行云流水一般,激發人的想象力,主觀性地為音樂添加了心理內容,由此而產生超然的境界。嶺南民俗音樂是一種自然流露,就宛如清澈的小溪在流淌一樣,清雅而秀美,耐人尋味,給人以舒適而愜意的感覺,可以讓欣賞者身心放松,使得緊張的情緒得以舒緩[2]。

(四)嶺南民俗音樂的普及性

嶺南民俗音樂伴隨嶺南民俗舞蹈而生,受到嶺南地區民眾的歡迎。特別是嶺南地區的農民,每到農閑時節,就會跳起嶺南民俗舞蹈,欣賞著嶺南民俗音樂,農民參與其中,自娛自樂,逐漸形成了嶺南地區民眾中廣為傳播的音樂藝術形式。嶺南民俗音樂之所以在民眾中傳播速度快是由于這種音樂形式與民眾的生活內容更容易融合,讓人們以積極的態度、愉快的心情投入到生活中。隨著這種高雅藝術形式的融入,民眾的生活質量也會有所提高。嶺南民俗音樂成為了當地民眾業余文化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嶺南民俗音樂的社會價值

(一)嶺南民俗音樂可以塑造濃重的文化氛圍

音樂的作用在于音樂創作者以音樂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音樂欣賞者通過聆聽音樂而使得想象力被激發起來。在音樂的旋律下而產生心理反應,構成一種音樂環境下的情感體驗,以使民眾感到愉悅,并潛移默化地接受教化。嶺南民俗音樂可以廣播播放的形式而融入到民眾的生活中,讓嶺南民俗音樂成為民眾生活內容中的一部分[3]。在嶺南地區的民俗活動中,各種民俗舞蹈,包括舞龍、舞獅子、舞麒麟等,以嶺南民俗音樂為背景,可以使得民俗舞蹈更有韻律,而且對當地民眾更具有吸引力。嶺南民俗音樂不僅可以發揮輔的作用,還是可以獨立存在的藝術形式。民眾享受著這種高雅音樂,使得心靈得到凈化,同時還陶冶了藝術情操,使這種音樂在融入到民眾文化生活中的同時,使得當地新的文化氛圍構建出來。

(二)嶺南民俗音樂可使社會風氣得以改善

市場經濟環境下,嶺南地區的人們也逐漸建立起經濟意識,對當地的社會文化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社會風氣每況愈下,就會引導當地的人們更為注重物質生活而忽視了精神文化生活,就會使得當地的傳統文化價值體系在利益的驅動下而逐漸走上消亡。鄉土文化是千百年來的文化積淀,其價值不僅在于社會性,而是當地人們價值觀的體現。在嶺南地區的文化建設中,嶺南民俗音樂的普及,不僅豐富了當地民眾的文化生活,而且還起到了凈化社會風氣的作用,讓嶺南地區的人們在接受這種藝術形式的同時,也在吸收正能量。從嶺南民俗音樂的傳播形式來看,多是作為伴奏樂而渲染民俗舞蹈的氣氛,使得嶺南地區的民族舞蹈與民俗音樂相伴而行,如果說嶺南民俗舞蹈對民眾產生了極大的視覺吸引力,而嶺南民俗音樂則會對民眾產生思想引導作用,對民眾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有助于改善社會風氣。

(三)嶺南民俗音樂具有傳承文化傳統、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

嶺南民俗音樂源自于民間,因此具有很強的洞察力,能夠將人們的生活內容虛化為音樂符號,使人們聽著音樂,就可以發揮想象力,在頭腦中設計出音樂元素所塑造的“場景”。嶺南民俗音樂會給人以輕松感,且與當地民眾的心境相符合。運用音樂語言表達思想內涵,同時發揮著教育引導的作用,讓人們以健康的心態對待生活,以積極的情緒投入到生活中。嶺南民俗音樂本身就是創作者的生活體驗,以音樂的形式將這種體驗傳遞給欣賞者,讓欣賞者從主觀的角度出發理解音樂創作者的主題思想表達,同時賦予了音樂作品以新的思想內涵,由此而拉近了音樂創作者和音樂欣賞者之間的情感距離。音樂是富于文化內涵的藝術表達形式,由于該種文化表達充滿了鄉土氣息,因此容易形成情感共鳴,避免音樂創作者所要表達的音樂主題與音樂欣賞者對音樂主題的理解形成較大的偏差,從而使得嶺南民俗音樂具有很高的理解力,也更容易沿著社會歷史的脈絡而發展。正是基于此,在嶺南民俗音樂的發展進程中,逐步形成了符合當地文化特色的傳承文化形式。嶺南地區的民眾對嶺南民俗音樂的接受是具有自覺性的,從而建立了民眾之間的情感溝通。嶺南民俗音樂作為一種具有社會普及性的文化活動形式,被當地民眾所喜聞樂見,也提高了民眾的凝聚力和社會向心力,有助于促進社會的和諧。

三、結語

綜上所述,處于現代的社會環境中,嶺南民俗音樂隨著傳播形式的多樣化而不斷發展。嶺南民俗音樂作為嶺南地區民眾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其所發揮的社會功能是顯而易見的,對促進嶺南地區社會環境的和諧,推進民眾文化生活社會化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這也是嶺南民俗音樂的社會價值體現。

參考文獻:

[1]鄭敏.嶺南地區民間音樂傳播特征芻議[J].神州民俗,2012,(12):38-4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 | 亚洲色图欧美 | 日韩二三区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络 |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a级一级黄色片 | 在线观看日韩欧美 |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区91 | 亚洲日韩图片专区第1页 | 欧美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 欧美1页 | 免费国产在线视频 |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不卡第一页 | 久久久久久91 | 精品国内自产拍在线视频 | 全部费免一级毛片不收费 |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成人99 | 欧美亚洲网 | 福利视频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视频网 | 欧美精品一二三 | 欧美v亚洲v国产v |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亚洲小说 | 久久91精品国产91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久久出水 | 亚洲 欧美 日韩在线 |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热久久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 |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 | 日本不卡一二三区 |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可播放的 | 日韩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在钱 | 国产九九精品 | 性欧美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