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春季傳染性疾病預防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春季傳染性疾病預防范文1
關鍵詞:肉雞疾病 預防 控制
商品肉雞的生長周期一般只有49-56天,所以,養殖場雞群若發生疾病,在出籠前多數來不及恢復。但商品肉雞的及時出籠對于養殖場的收入、資金流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最終會影響養殖場商品肉雞的經濟效益,為此,養殖場在管理上必須制定一個理想的疾病預防與控制方案,重點是預防。本文將商品肉雞飼養過程中容易發生的疾病和其防治方法進行總結分析。肉雞疾病可以分為以下兩類:非傳染性疾病和傳染性疾病,其中傳染性疾病又可細分為病毒性、細菌性和寄生蟲疾病。
1、 傳染性疾病
1.1 病毒性疾病
1.1.1 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A 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以呼吸因難,咳嗽、打噴嚏為主要特征的高熱急性、出血性傳染病。一年四季均能發生,但以冬春季節多發,夏秋季節較少。
(1)病癥。體溫升高、精神沉郁、縮頸、排黃綠色的糞便、眼腫脹流淚、頭部和顏面腫脹、雞冠、肉髯腫大發紫,個別出現抽搐、運動失調等神經癥狀,腿腳鱗片出血。
(2)防控措施。加強飼養管理,搞好隔離和消毒工作,提高雞體的抵抗力對雞舍和場地進行定期消毒;在平時的飼養管理中,可用中藥黃芪多糖、洋霍、黃芩、大青葉等進行預防;預防其他并發疾病的發生強化疫苗免疫接種,提高雞體免疫力 合理治療,將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1.1.2 雞新城疫
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常呈敗血癥經過。一年四季都能發病,但以春秋季節多發,夏冬季節較少。
(1)病癥。精神沉郁、雞冠及肉髯呈暗紅或暗紫色、糞便稀薄呈黃綠色或黃白色、后期排蛋清樣的糞便、個別肉雞出現神經癥狀。
(2)防控措施。35日以內的肉雞發病,首先把病雞隔離,健康雞用克隆30疫苗,4.5倍飲水,緊急接種;堅持抗體監測制度,大型現代化養雞場,通過雞新城疫血清學監測手段,及時了解抗體水平,以確定最佳免疫時間;小型雞場可參考供雞場所提供的免疫程序和方法進行。當雞發病時,應馬上將病雞隔離、淘汰,注射蛋黃液抗體,同時馬上對全群雞作緊急接種。
1.1.3傳染性法氏囊
傳染性法氏囊是由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種以破壞雞的法氏囊為特征的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一年四季都能發生,但以6、7月份發病較多.
(1)病癥。病雞排白色奶油狀糞便,食欲減退,飲水增加;羽毛逆立、無光澤,嘴插入羽毛中,嚴重的臥地不動;個別病雞有啄肛現象,脛爪脫水干癟。
(2)防控措施。給病雞施以適當溫度,嚴格消毒,對6-12天的雞群進行法氏囊弱毒疫苗飲水;飲水中加5%葡萄糖、0.1%維生素C 和食鹽;對發病雞群提高雞舍溫度2-3攝氏度;并注射高免蛋黃1ml/只。
1.1.4傳染性支氣管炎
傳染性支氣管炎是由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觸性呼吸道傳染病。各種年齡的雞都可發病,但雛雞最為嚴重,死亡率較高,本病一年四季均能發生但以冬春季多發。
(1)病癥。主要特征是咳嗽、打噴嚏,氣管有鑼音,流鼻涕。腎型傳染性支氣管炎,腎腫大呈“花斑腎” 表面有檳榔狀花紋,腺胃型傳染性支氣管炎腺胃腫大、出血、呈球形。
(2)防控措施。在肉雞7~8日齡時,用新支二聯疫苗進行點眼滴鼻預防新城疫的同時預防本病。當雞群發病后,呼吸型傳支可用紅霉素、強力霉素、泰樂菌素、環丙殺星進行治療。腎傳支可用烏洛托品、小蘇打、碳酸氫鈉、進行飲水治療,消除腎腫及尿酸鹽的沉積。
1.2 細菌性疾病
1.2.1 大腸桿菌病
肉雞大腸桿菌病是由大腸埃希氏桿菌的某些血清型所引起的一類疾病,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但以冬夏季節多發。飼養環境不衛生、通風不良、舍內氨氣濃度過高、溫度過低或過高、過冷過熱或溫度驟降、溫差過大等都可促使本病的發生。
(1)病癥。主要的癥狀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羽毛粗亂,消瘦,排綠色或黃綠色稀便,有時出現神經癥狀,表現為頭頸震顫、角弓反張,呈陣發性。
(2)防控措施。由于大腸桿菌血清型最多、最易產生耐藥性,因此,治療前最好進行藥敏試驗為了防止發病,平時要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配合適當的藥物預防還可以用當地的分離菌株制成多價油苗在肉雞7-10日進行免疫注射。
1.2.2雛雞白痢
雛雞白痢是由沙門氏桿菌引起的一種常見細菌性傳染病,在出殼后 周內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
(1)病癥。病雞精神沉郁,羽毛蓬松,采食量下降,怕冷,常扎堆在一起,閉眼嗜睡,排灰白色石灰渣樣稀便,泄殖腔周圍羽毛常被糞便污染,泄殖腔孔燥糞便糊住。
(2)防控措施。在平常的飼養管理中要及時投藥預防雛雞出殼后用的葡萄糖飲水在用 頭孢類等藥物進行預防。發病時可用慶大霉素、氧氟殺星、新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氟苯尼考、頭孢類藥物等進行對癥治療。
1.3 寄生蟲疾病
1.3.1球蟲病
該病分布廣泛,發生普遍,危害嚴重。比較常見的主要是柔嫩艾美耳球蟲、毒害艾美耳球蟲兩種。
(1)病癥。病雞精神沉郁、羽毛逆立、貧血、雞冠蒼白、食欲廢絕、排水樣稀薄帶血或含未消化的飼料的糞便。
(2)防控措施。選用抗球蟲藥物,如地克株利、球痢靈、馬杜拉霉素、鹽霉素、甲基三嗪酮等藥物治療。肉雞發生球蟲病時,往往伴發壞死性腸炎或大腸桿菌病,治療時要注意聯合用藥。
1.3.2住白細胞原蟲病
春季傳染性疾病預防范文2
母牛的繁殖力代表了牛的生產力,母牛繁殖能力下降,就可能導致母牛生產力的降低,使得養殖戶的經濟利益受損,為了提高母牛的繁殖能力,需要對母牛繁殖技術進行進一步研究與討論,才能實現母牛生產力的提高。文章通過對母牛繁殖力的飼養管理措施討論,提供提高母牛繁殖能力技術方法。
1 種公牛和母牛的選擇
為了提高母牛繁殖力,需要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選擇合適的種公牛和母牛。種公牛要求體格結實、塊頭勻稱、四肢健壯且健康無病史,對于繁殖能力不高、重量過輕、有近親關系的種公牛不能用,避免出現母牛繁殖出不健康的小牛或近親的隱性遺傳基因的結合。對于母牛的選擇要選擇健康且繁殖能力強的母牛,剔除有卵巢囊腫或相似狀況的母牛。
2 促進母牛的生理機能
為了保證母牛的繁殖力,促進母牛的機能能夠有效促使母牛進行生產,且母牛進行的過程,能夠讓年輕母牛的卵巢發育成熟和經產牛恢復卵巢和子宮的繁殖功能,對于部分不能的母牛進行藥物刺激或注射激素。
3 做好母牛配種工作和飼養管理
健康的配種能夠提高母牛的繁殖力,在飼養中,需要根據母牛的狀況,做好母牛的配種工作,有效的配種工作能夠減少胎兒死亡、生出不健康的胎兒、流產等狀況出現,在對母牛配種工作中,需要做好母牛的繁殖記錄,記錄內容有配種類型、孕期、分娩時間、胎兒身體狀況等,做好繁殖記錄工作,能讓繁殖配種工作信息化、系統化,能夠提高母牛的繁殖能力。
母牛的繁殖能力與其身體素質有著緊密的聯系,想要提高母牛的繁殖能力,在日常飼養工作中需要滿足母牛對繁殖所需的各種營養成分,尤其是能量、維生素、礦物質和蛋白質對于母牛的繁殖能力起著重要的影響。若母牛缺乏生產所需的能量,可能出現期推遲,也會使懷孕的母牛體內胎兒發育緩慢、出現流產或死胎的現象,都能導致母牛繁殖能力的降低;若母牛缺乏足量的蛋白質,會使母牛的排卵功能失調,胎兒發育遲緩;若母牛缺乏維生素,則會使母牛的骨骼發育異常,四肢無力,出現癱瘓的癥狀。而母牛的營養攝取也注意要適量,母牛體內脂肪過多,會導致母牛的卵巢被脂肪覆蓋,使得卵子無法被排出,輸卵管口被脂肪擠壓,無法讓卵子通過。據有關研究指出,母牛的期與受孕,和飼料的充足度、放養與否呈正比關系。
4 預防牛出現疾病
健康的牛的繁殖能力較高,保證牛的體質健康是提高牛繁殖力的關鍵。對于牛的的疾病,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在準確判斷牛所患疾病后,及時的使用藥物治療或使用注射激素糾正等治療方式。
5 掌握母牛的期
有相關研究證實,有大約30%的母牛在期時被飼養人員遺漏。因此,養殖人員要掌握母牛的期,對母牛進行觀察,特別是養殖規模較大的牛群,其檢查更要細心,防止出現遺漏。對于母牛的觀察,需要仔細地觀察母牛的日常行為,建議每天早上觀察母牛的行為。對于舍中的母牛,一天內至少需要2次放其至戶外活動。通過對于母牛的行動觀察,大概能夠判斷出母牛的狀況。期的母牛日常行為表現為:公牛騎跨在母牛身上時停止運動。
6 確定母牛配種時間
在準確的時間為母牛進行配種能夠提高母牛的繁殖能力,有實驗證實,母牛在期內的受胎率最高的時段是在母牛期即將結束的10個小時和期接受后的6個小時內。所以,發現母牛進入期后,最好在期即將結束的10個小時內或期結束的6個小時內進行配種工作。這種方法適用于大部分牛群,但少部分母牛可以根據實際狀況選擇提前或延后2到3個小時進行配種。
7 產后的護理工作
在母牛生產結束后對母牛進行適當的護理工作,也能夠幫助母牛卵巢及子宮的恢復,提高母牛的繁殖能力。母牛在孕期和產后產奶階段,容易受到各種感染引起各種疾病的產生,例如炎、產后疾病、病菌感染等現象出現。所以,對母牛進行產后護理工作,能夠減小母牛患有疾病的可能性。在母牛生產前為其提供一個進過消毒、相對比較干凈的獨立空間,讓母牛在生產結束后在獨立空間中觀察1到2天后,如果沒有出現產后疾病或病菌感染的現象,可以讓母牛回到舍內飼養。
8 創造合適的繁殖條件
周圍的環境會對母牛的繁殖能力造成影響,例如地理位置、氣溫、陽光充足、空氣濕度等環境因素。在夏季和冬季時,母牛的繁殖能力會受溫度變化影響;而春季和秋季時,母牛的繁殖能力會有顯著的提高。所以,要創造一個舒適的環境,讓母牛能夠有更好的繁殖空間。且在日常飼養中做好母牛的繁殖記錄,將母牛的繁殖狀況記錄好,能為今后母牛飼養的決策做出更好的判斷。
9 母牛的疾病預防
對于母牛的疾病預防工作要加強和落實,一旦母牛出現傳染性疾病,可能導致母牛死亡,讓養殖人員的實際利益受損,所以需要對母牛進行疾病預防,避免出現母牛繁殖能力的下降或減退。常見的母牛疾病一般分為兩類,傳染性和非傳染性。常見母牛傳染性疾病包括滴蟲病、生殖道顆粒性炎癥、布氏桿菌病等等;常見母牛非傳染性疾病有陰道炎、子宮頸炎、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異常、卵巢腫囊等。一旦母牛出現傳染性疾病是需要加強對牛群的檢查和疫防工作,避免牛群出現大規模感染的現象發生。
結束語
牛的繁殖力關系到養殖人員的切實利益,有效提高牛的繁殖力的飼養措施包括選擇正確的種公牛和母牛、促進母牛的、做好飼養工作、預防出現疾病、掌握母牛正確的時間、適當的時段控制母牛進行配種、做好母牛的產后護理工作和創造合適的繁殖環境、加強對母牛的疾病預防方面工作,才能保障牛的繁殖能力,提高牛的繁殖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正山.影響母牛繁殖力的因素分析[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2,15(3):73-74.
春季傳染性疾病預防范文3
經過醫療衛生部門以及廣大醫務人員幾個月的努力,我省非典型肺炎已經得到有效的控制,非典型肺炎康復出院人數增加,新發病例大幅回落。事實表明,非典型肺炎完全是可防、可治、可控制的。
為了進一步消除廣大市民的疑慮,加深對非典型肺炎的認識,我們特別組織了這一非典型肺炎防治的專版,希望能夠對防治非典型肺炎以及其他的傳染性疾病有幫助。
學校、托幼機構預防“非典”:
一.加強課室、午休室和活動場所等室內的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清新。盡量不使用空調,確要使用空調設備的場所,必須要定期換氣。
二.認真做好學校室內外的環境衛生。
三.建立晨檢制度,每天進行晨檢,及時掌握學生健康狀況,一旦發現學生、教職員工有發熱,頭痛、咳嗽等癥狀,要及時送到醫院檢查治療。
四.經醫院診斷為疑似或確診非典型肺炎的學生、教職員工,要按有關規定,進行隔離治療,治愈出院后要留在家中休息1周,病情確無反復方可回校。
五.對非典型肺炎病人的密切接觸者(同班、同室)要加強觀察,凡有可疑病癥(發熱、頭痛、咳嗽)者,要及時送到醫院檢查治療。有寄宿的學校,對病人的同宿舍人員要隔離,進行醫學觀察2周,觀察期間不能參與集體活動,隔離場所要選定在相對獨立、通風良好的房間或區域。
六.家庭成員中有非典型肺炎病人的學生、教職員工,建議學校動員其留家觀察10天,無出現發熱、咳嗽等呼吸道癥狀后再回校上課(班)。
七.對缺勤的學生、教職員工要進行調查,如果醫院診斷為疑似或確診非典型肺炎的,要及時報告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教育局。
八.對出現非典型肺炎患者的學校,該患者所活動過的室內場所要在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防疫站)指導下進行消毒。
九.加強宣傳教育。可利用墻報,校內廣播、上衛生課等多種形式進行呼吸道傳染病的預防只是宣傳教育,讓學生掌握了解春季多發疾病的預防知識,明白非典型肺炎可防可治,消除不必要的緊張和恐懼心理,要注意勤洗手,搞好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加強營養
社區綜合性預防措施:
1.開展冬春季呼吸道傳染病預防的科普宣傳,使群眾了解此病的特征與預防的方法,爭取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治療病人,避免群眾亂投醫亂服藥。
2.戶內經常通風換氣,促進空氣流通,勤打掃環境衛生,勤曬衣服和被褥等。
3.經常到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增強體質。
4.對出現一例或多例病人的家庭,應進行醫學監測,并由當地疾病控制機構采取消毒措施。
5.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打噴嚏、咳嗽和清潔鼻子后要洗手。洗手后用清潔的毛巾和紙巾擦干。不要共用毛巾。
6.注意均衡飲食、定期運動、充足休息、減輕壓力和避免吸煙,根據氣候變化增減衣服,增強身體的抵抗力。
7.出現病例較多的局部地區要加強衛生宣傳,還要在病人周圍加強監測,避免前往空氣流通不暢、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減少群眾性集會。
春季傳染性疾病預防范文4
廣東省江門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檢驗科,廣東江門 529000
[摘要] 目的 了解江門市急性呼吸道感染人群常見病毒感染的情況。方法 對2012年于江門市某醫院就診的609例急性呼吸道感染者采集鼻、咽拭子標本,采用實時熒光PCR法檢測甲型(FluA)和乙型流感病毒(FluB)、腺病毒(ADV)、博卡病毒(BoV)、鼻病毒(hR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副流感病毒1、2、3型(PIV1、PIV2、PIV3)、偏肺病毒(MPV),冠狀病毒(HCoV)OC43、229E、HKU1和NL63等14種呼吸道病毒的核酸。結果 609份檢材中,14種常見呼吸道病毒核酸總陽性率54.84%(334/609),檢出率依次為甲乙型流感病毒21.18%、副流感病毒1、2、3型9.03%、鼻病毒7.55%、呼吸道合胞病毒4.76%、冠狀病毒3.61%、人博卡病毒3.45%、偏肺病毒3.12%、腺病毒2.13%。334例陽性檢材中,合并2種以上病毒感染的有43例,合并感染率7.06%;合并3種病毒感染的有3份,感染率0.49%;合并4種病毒感染的有2份,感染率0.33%。男性呼吸道病毒陽性率58.81%,女性47.98%,提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染呼吸道病毒。結論 呼吸道病毒是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因,而與年齡、季節和性別有關,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合胞病毒是引起江門市人群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
關鍵詞 呼吸道病毒;監測;感染
[中圖分類號] R74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7(c)-0136-03
[作者簡介] 梁均和(1971-),男,廣東恩平人,本科,副主任技師,研究方向:衛生檢驗。
呼吸道感染(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RTI)是人類最常見的一類疾病,目前已證明,95%的急性上呼吸道疾病和大部分的下呼吸道疾病是由細菌外的病原引起,其中以呼吸道病毒最常見[1-2]。病毒感染是引發RTI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3],在發達國家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是嬰幼兒和兒童住院的首位原因,在發展中國家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是主要的死亡原因[4]。近年來新發現的病毒性傳染病不斷增加,對公眾健康及社會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近10年來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傳染性疾病如SARS、甲型H1N1、手足口病以及最近的高致病性禽流感H7N9等,無不是由病毒所致。該研究利用江門市流感監測平臺,對于在江門市某醫院就診的609例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進行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1型、2型、3型、腺病毒、博卡病毒、鼻病毒、偏肺病毒)、冠狀病毒OC43、229E、HKU1和NL63共14種呼吸道病毒進行監測,以了解江門市呼吸道疾病病毒感染的狀況,為疾病治療、流行病學調查及疫情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1月—12月因急性呼吸道感染而到該市某醫院就醫的患者的鼻、咽拭子609份,其中男性386例,女性223例。患者年齡最小1個月,最大83歲。
1.2 儀器與試劑
采用德國QIAGEN QIAcube全自動核酸抽提儀和QIAGEN QIAamp MinElute Virus Spin Kit試劑盒提取總核酸;使用AB公司7500實時熒光定量PCR儀檢測和華瑞安生物的14種呼吸道病毒陣列實時熒光PCR檢測試劑盒檢測。
1.3 方法
1.3.1 分組方法 將所有患者按年齡的不同共分為7個組,即≤6月組、7月~1歲、13月~2歲、25月~3歲、37月~5歲、61月~10歲、>10歲組,以了解病毒分布的年齡特點;將患者依據性別分為兩組,即男、女組,以了解病毒分布的性別特點;同時根據時間分布,對不同季節病毒檢出的情況進行分析。
1.3.2 檢測方法 對所有搜集到的標本均行呼吸道病毒的檢測:將搜集到的標本置于無菌管中,并使用生理鹽水和病毒保護液進行保護,并詳細標注,在0~4 ℃的環境中進行保護,于24 h內送往實驗室提取核酸,將提取到的核酸置于-70 ℃的環境中進行保存,嚴格按照檢測儀器要求進行操作。
1.4 統計方法
以spss1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計量數據以(x±s)表示,比較使用t檢驗。
2 結果
2.1 常見呼吸道病毒檢測情況
609份檢材中,14種呼吸道病毒核酸檢測陽性334份,總陽性率54.84%(334/609)。其中檢出率最高的是流感病毒,陽性率為21.18%(129/609),其它從高到低排列的分別是副流感病毒(1,2,3)型9.03%(55/609)、鼻病毒7.55%(46/609)、呼吸道合胞病毒4.76%(29/609)、冠狀病毒3.61%(22/609)、博卡病毒3.45%(21/609)、偏肺病毒3.12%(19/609)、腺病毒2.13%(13/609)。在334份陽性檢材當中,合并2種以上病毒感染的有43份,合并感染率7.06%(43/609),其中合并3種病毒感染的有3份,合并感染率0.49%,合并4種病毒感染的有2份,感染率0.33%。
2.2 呼吸道病毒與年齡的關系
0~6個月的嬰幼兒檢材共有20份,病毒陽性率40.00%(8/20);6個月~1歲的嬰幼兒檢材145份,病毒陽性檢出率為64.83%(94/145);1~2歲的患兒檢材有92份,病毒陽性檢出率53.26%(49/92);2~3歲的患兒檢材有55份,病毒陽性檢出率為50.91%(28/55);3~5歲的患兒檢材有89份,病毒陽性檢出率為49.44%(44/89);5~10歲的患兒檢材有77份,病毒陽性檢出率為46.75%(36/77);>10歲年齡組檢材有131份,病毒陽性檢出率57.25%(75/131)。其中6月~1歲嬰幼兒病毒陽性率最高,提示該年齡組嬰幼兒更加容易感染呼吸道病毒。見表1。
2.3 呼吸道病毒與性別的關系
609份檢材當中,男性病例386份,女性病例223份,男女性別比為1∶0.58。其中男性病例檢出病毒陽性樣品227份,病毒陽性率58.81%(227/386);女性病例檢出病毒陽性樣品107份,陽性檢出率為47.98%(107/223),男性樣品陽性檢出率高于女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689,P=0.0097)。提示相對于女性,男性更容易感染呼吸道病毒。見表2。
2.4 呼吸道病毒感染與時間分布
609份檢材當中,各種病毒一年四季均有檢出,病毒檢出率在50%左右,其中春季呼吸道病毒檢出率最高,達到62.56%,檢出率較高的主要原因與流感的流行有關。 1~3月份,陽性檢出率較高的病毒分別是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其陽性率依次為27.31%、9.69%、9.69%;4~6月份,陽性檢出率較高的病毒分別是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偏肺病毒,其陽性檢出率依次為27.151%、13.24%、3.97%;7~9月份,陽性檢出率較高的病毒分別是鼻病毒、流感病毒、冠狀病毒,其陽性檢出率依次為11.96%、11.96%、10.87%;10~12月份,陽性檢出率較高的病毒分別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其陽性檢出率依次為11.51%、10.07%、7.19%。見表3。
3 討論
呼吸道病毒是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治療上也主要依賴于病毒病原學的檢測[5-6],而多病毒共感染、病毒的變異和新病毒的出現是呼吸道病毒檢測技術面臨的巨大挑戰。目前,一般的臨床醫療單位由于種種原因,無法或極少開展病毒病原檢測,只把法定傳染病送疾控部門檢測,造成臨床極大部分病毒病缺乏實驗室的病原學診斷,不利于診療及疾病預防控制,大大降低了疾病監測網絡的敏感性。該文通過對在該市某醫院診療的609例急性呼吸道感染者開展14種呼吸道病毒核酸的檢測,發現該人群呼吸道病毒感染率較高,達到54.84%。呼吸道病毒感染一年四季都處在相對較高的態勢,特別是春季病毒感染率比其它季節明顯偏高,達到62.56%,這可能與該季節流感的流行強度較高有關。這次監測,感染率較高的病毒依次是流感病毒(A+B)、副流感病毒(1、2、3)、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狀病毒、人博卡病毒、偏肺病毒、腺病毒。該研究中發現在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當中,病毒混合感染率較高,在334份陽性檢材當中,合并2種以上病毒的有43例,病毒混合感染率達到7.06%。各年齡組人群呼吸道病毒病均可感染,其中6個月到1周歲的患兒陽性檢出率明顯大于1~2周歲患兒、2~3周歲患兒以及0~6個月患兒。符合李梨平等人報道結果[7],提示6個月~1周歲的兒童更加容易感染呼吸道病毒。這可能是因為小兒免疫功能發育不完善,比成人差,年齡越小,免疫功能越差。小兒的呼吸道中免疫球蛋白低下,不能抵抗病菌的入侵。咳嗽反射差,呼吸道排痰的功能差,有痰排不出,病菌容易在呼吸道安營扎寨、生長繁殖。呼吸道中的免疫球蛋白在12歲才達到成人水平,因此12歲之前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8]。同時,嬰兒出生后體內有母親傳給的免疫球蛋白,這些免疫球蛋白在6個月后消失,而這時嬰兒本身尚不能合成免疫球蛋白,所以在6個月后呼吸道感染突然增多。而1~3周歲的小孩器官發育比一周歲前較完善,所以6個月~1周歲的小孩呼吸道感染率較高。另外,發現男性患者病毒感染率高于女性患者,提示男性患者特別是嬰幼兒比女性更容易感染呼吸道病毒。
綜上所述,呼吸道病毒感染是我市急性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因,由于此類疾病往往具有起病急、傳染性強、波及范圍廣等特點,精確的病原學檢測不僅是疾病確診的依據,也是合理選擇治療方案的基礎。加強對病毒性疾病病原學的監測和檢測,了解和掌握呼吸道病毒檢測新技術、新方法對提高臨床醫生的診療水平,降低藥物濫用,降低診療費用將起到積極作用。同時,呼吸道病毒往往容易引起流行及暴發,對社會影響較大,每起疫情對臨床救治和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都是嚴峻挑戰,系統地開展相應病毒的監測,將進一步提高對病毒性疾病的預測、預警以及應對重大傳染病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梓荊.小兒病毒性呼吸道感染與病毒性肺炎[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0:4.
[2] 肖霓光,張兵,段招軍,等.1165 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兒童的病毒病原學分析[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2,1(14):28-32.
[3] Midulla F,Scagnolari C,Bonci E,et al.Respiratory ayncytialvirus,human bocavirus and rhinovints bronchiolitis in infants[J].Arch Dis Child,2010,95:35-41.
[4] 隋竑弢,王大燕,舒躍龍.呼吸道病毒多病原檢測技術研究進展[J].病毒學報,2013,29(2):238-244.
[5] 吉維民.ICU患者醫院內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3,31(4):366-368.
[6] 劉利君,羅鑫,鄭動,等.我院2012年醫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藥房,2013,24(30):2832-2835.
[7] 李梨平,賴源.長沙地區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學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3,7(2):876-878.
春季傳染性疾病預防范文5
不是戰士卻常直面生死
雖然“非典”已經過去了十二年,但人們對于當時的緊張氣氛依然記憶猶新。作為當時浙江省“非典”專家組成員之一的陳恩富所長,印象更是深刻。
2003年,非典來襲,全國上下氣氛空前緊張。那時,浙江各地一下子集中出現了多例疑似病例,都需要請專家組前去診斷、排查。據陳恩富回憶,有一天,武義、永康、麗水三地同時各報告一例疑似病例。他和臨床專家組成的專家小組中午趕到武義,診斷排除后再趕到永康已近半夜,排查結束后,又冒著大雨馬不停蹄,趕到麗水。連軸轉地排查,結束所有工作后已是凌晨四點,接下來的上午還必須趕回杭州參加應急會議……
非典期間,連續三、四個月的高強度工作量,陳恩富一下子瘦了很多,體力透支嚴重。“工作的時候因為高度緊張,整個人緊繃,等非典過去,我整個人就感覺突然一下子垮了下來。”
從事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特別是出現傳染病暴發流行或出現不明原因的傳染病時,經常需要白天調查取樣,晚上要對調查數據和樣本進行檢測、分析,以盡快做出結論,寫出報告。所以,陳恩富的工作狀態常常處于白天、晚上連軸轉的狀態。在疫情沒得到控制之前,近距離接觸疑似病例,還有相當高的風險。事實上,這樣的危險,對陳恩富來說,實在太稀松平常了。 2015年7月,在抗擊“燦鴻”臺風現場,陳恩富入戶指導居民防病和居家消毒
“禽流感疫情來襲時,我們經常會去一些高危的農貿市場調查、采集樣本做檢測,有時明明知道那里的樣本病毒呈陽性,還是必須冒險前往。”陳恩富告訴我們,為了第一時間拿到疑似突發傳染病去世的患者樣本,他還需要時不時地從醫院太平間、殯儀館獲取樣本。
2005年春節,新型C群流腦流行,那是浙江第一次出現C群流腦疫情。大年初二,溫州泰順縣有個孩子懷疑因為感染流腦不幸死亡。陳恩富為了第一時間采集病菌樣本,馬上連夜趕到泰順醫院。在通往孩子遺體停放的醫院太平間,要經過一條約五六十米、燈光昏暗的走廊。“半夜十二點,當時我心里也不禁‘咯噔’了下。”陳恩富回憶起那次經歷說道。
很多時候,陳恩富和同事們就是在跟疾病賽跑。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只要疫情出現,他們就立即出發,及時調查取樣,不間斷回到實驗室檢測、在辦公室做數據分析,做出報告。正因為有他們這樣的默默努力,更多人才能免于傳染病的威脅和傷害。
醫者仁心守衛全民健康
高強度、長時間工作,還有隨時可能面對的危險,是什么讓陳恩富堅守、執著于傳染病防治的崗位?
陳恩富聽到記者的問題,親切地笑了笑。“因為心里始終有一份使命和責任吧。雖然我不是臨床醫生,沒有直接參與救死扶傷,但是一直和所有傳染病預防工作者一起努力,讓全省五六千萬的人盡可能少地受到流行性疾病的威脅。”
陳恩富舉了個例子,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初,乙肝大肆流行,全省約有10%的人感染,很多人被乙肝苦苦困擾,嚴重的甚至死亡。二十多年來,經過全省疾病預防控制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通過乙肝疫苗接種等防控措施,乙肝感染率大幅下降到0.5%,每年可減少5000到6000個人感染乙肝。“乙肝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危害大,死亡率也不低。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按這個下降的數字計算,是不是也意味著我們每年也默默救了不少人性命呢?”
任何傳染病可能發生的地方就有傳染病防治工作者的身影。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兩天,陳恩富作為浙江省第一批醫療隊成員就出現在震區。常說“大災后必有大疫”,因為災區交通中斷、水源污染、食品短缺、人畜死亡等原因,地震后容易出現各種流行性疾病,比如霍亂、甲肝、傷寒、鼠疫、流腦、麻疹等。為了預防災后疫情爆發,衛生防疫工作隊在余震不斷的危險工作環境里,對水源和各種污染物進行消毒,開展傳染病監測、按防疫要求建立廁所,向災民宣傳飲食衛生,教會他們科學處理垃圾和排泄物等。
眾所周知,傳染病因為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很容易造成民眾恐慌情緒,從而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發展。“潤物無聲”是陳恩富的網絡簽名,就像他常對同事們說的,“在傳染病來臨前,默默地做好監測和預警等本職工作,把疫情災難控制、消滅在萌芽狀態,就是我們對浙江全民健康、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最大支持。”
聽一線專家說如何預防冬春傳染病
冬春季是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節。嬰幼兒、老人、慢病患者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一旦感染,容易出現嚴重的并發癥。我們特地請陳恩富所長逐一給我們講解該如何預防這些傳染病。
這些流行性傳染病,打疫苗是最有效方法
流感
不少人可能會覺得流感只是普通感冒而已,但對于體質較弱的孩子、老人、慢性病患者等,一旦感染就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并發癥,頻繁接觸病患的醫護人員也是需要接種流感疫苗的重點人群。陳恩富建議,預防流感除了加強鍛煉、勤洗手、多通風和少去人員密集的地方等一般性預防措施外,最有效的方法還是接種流感疫苗。
“注射流感疫苗一是可以預防流行性感冒,二是即使感染了流感,癥狀也會輕很多。”陳恩富說,“在歐美國家,其實連孕婦都會積極接種流感疫苗。因為孕婦一旦得了流感,治療藥物副作用對胎兒的影響會較大,加上6個月前的嬰兒不能接種流感疫苗,如果母親懷孕時接種過,嬰兒也會帶有抗體。”一般,每年10月份開始就可以接種流感疫苗。不過要記住,由于流感病毒毒株在變化,流感疫苗是需要每年接種的。 臺風受災區,陳恩富接受媒體采訪。
鏈球菌肺炎
肺炎鏈球菌簡稱肺炎球菌,可以5% ~10%的健康成人及5%~40%孩童的鼻咽內發現,在某一些環境,尤其是一些經常與人接觸的地方,可以發現更多的數量。“我們醫學上叫這種細菌為‘定植菌’,意思是它平時就存在健康人的鼻咽部位,免疫力強的時候不會起來造反,但一旦得了感冒等,人體的免疫力下降,免疫平衡被打破,這種細菌就可能會引起肺炎。如果小孩感染還有可能會引起腦膜炎。”
為防止流感病毒與肺炎鏈球菌的合并感染,陳恩富建議60歲以上的老年人冬季同時接種肺炎、流感疫苗,讓兩種疫苗起到協同作用,可以更好預防呼吸道傳染病。
麻疹
麻疹是冬末春初易發生的一種兒童急性傳染病,傳染性很強,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種疫苗的地區易發生流行,常會出現如中耳炎、氣管炎、肺炎等,麻疹腦炎、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等嚴重并發癥。目前尚無特效藥物治療,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的最有效方法。
8個月前的嬰兒和免疫力低下的成人容易感染麻疹。“為什么呢?因為8個月前不能接種麻疹疫苗。”陳恩富說。不過,有一個辦法可以提高小寶寶8個月前的麻疹的抵抗能力,就是準媽媽在計劃懷孕前3個月到半年內接種麻疹疫苗,這樣,嬰兒會從母體里獲取一些抗體。等到嬰兒滿8個月后,就應及時去接種麻疹疫苗。陳恩富還建議,因為經常遇到大人得了麻疹,小孩感染的情況,所以最好準爸爸也接種麻疹疫苗。
這些疾病尚未研發出疫苗,預防很重要
手足口病
一說到手足口病,家長就會很緊張。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于5歲以下兒童,大多數先是嗓子里有皰疹,后發展到手心、腳心,少數會發展到手背、腳背。手足口病出的疹子一般如小米粒或綠豆大小,周圍有發紅的灰白色小皰疹或紅色丘疹,不痛、不癢、不結痂。患兒一般有咽喉腫痛、拒食,并伴有發熱。多數患兒一周左右自愈,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并發癥。個別重癥患兒病情發展快,導致死亡。目前,缺乏有效治療藥物,可喜的是可預防手足口病的EV71型疫苗已完成研發,即將上市。
那如何預防手足口病呢?陳恩富建議,首先要讓孩子養成勤洗手的習慣,并且要教會他們正確洗手的方法。其次,幼兒園要定期對玩具、課桌椅、門把手、樓梯扶手等進行日常消毒。還有,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應充分清洗、煮沸消毒。手足口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諾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瀉
諾如病毒感染性強,可通過被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氣等傳播。諾如病毒在兒童病毒性腹瀉中僅次于輪狀病毒,目前,尚無特效的抗病毒藥物,也沒有可用于預防的疫苗。在冬季(11月~次年1月)高發。在密閉場所中,比如幼托機構、幼兒園、學校、養老院、游船等傳播速度較快。
諾如病毒的日常預防很重要。陳恩富建議,要勤洗手,尤其在如廁和更換尿布后,以及每次進食前;水果和蔬菜食用前應認真清洗,不生吃海產品;盡量選擇有衛生安全保障的桶裝水,并加熱燒開后再喝;病人患病期至康復后3天內,不能準備加工食物或為其他患者陪護。
幼兒園、學校是諾如病毒容易集中爆發的地方,陳恩富表示,老師和家長要特別注意,“諾如病毒怕熱,所以只要喝加熱燒開后的水一般不會被感染。學校的飲水機雖然都在一直加熱,但因為課間喝的孩子多,經常等不及燒開就喝了,就會加大感染概率。建議家長可以給孩子準備好保溫杯,盡量從家里帶水。”另外,諾如病毒的傳播性很強。如果遇到班里有孩子突然嘔吐,老師應該馬上疏散其他孩子,請校醫等專業人員做好防護后處理嘔吐物,消毒教室后再讓孩子們回來上課。
嚴格控制活禽交易遠離禽流感
禽流感主要是指禽中流行的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H7N9禽流感病毒是其中的一種。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一般表現為流感樣癥狀,如發熱、咳嗽、少痰,可伴有頭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適。重癥患者病情發展迅速,表現為重癥肺炎,體溫大多持續在39℃以上,出現呼吸困難,可伴有咳血痰;可快速進展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休克、多器官衰竭等,甚至死亡。
春季傳染性疾病預防范文6
啟東市第三人民醫院預防保健科,江蘇南通 226200
[摘要] 目的 對一起校園內水痘暴發疫情的流行病學調查分析,探討水痘校園暴發蔓延的防控措施。方法 采用現場流行病學調查方法,對水痘暴發疫情流行病學資料進行分析。結果 缺乏傳染病預防知識和措施,未接種水痘疫苗,水痘疫情暴發蔓延的重要原因是首發病例未及時確診上報及有效隔離治療;經實施綜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結論 采取有效的綜合措施,對防控水痘疫情的暴發蔓延具有重要意義。
[
關鍵詞 ] 水痘;暴發;調查分析;預防控制
[中圖分類號] R1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5)01(b)-0170-02
水痘是出疹性疾病,由帶狀皰疹病毒引起,傳染性極強。主要傳播途徑為噴嚏、飛沫經呼吸道或直接接觸,皮膚黏膜出現瘙癢性水皰疹,全身癥狀輕微是其臨床特點。水痘雖然未列入國家法定傳染病,但其傳染性強,好發于兒童,易在幼托機構或學校中流行,嚴重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1]。該病目前還沒有特效藥物治療,主要通過隔離病人、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來達到控制疫情的目的。該研究探討一起水痘校園內暴發的流行病學特征,分析其暴發原因,評價綜合防控效果,為有效防控校園內水痘疫情暴發提出疾控策略。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疫情資料來源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暴發疫情資料來源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信息系統”。
1.2方法
采用現場流行病學調查方法,對經醫院診斷以及專業人員調查所得的水痘病例流行病學資料進行分析[2],資料真實、可靠。
2基本概況和流行病學調查
2.1 人群分布
該小學位于啟東市永陽鎮,設一至六年級共十二個班級,學生450名,教職員工49名,自4月16日發生第一例水痘病例以來,至2012年4月27日14:40分,共發生水痘病例28例,全體師生罹患率為5.61%。該次水痘病例全部發生在一(2)班,該班學生總人數38人,發病人數28人,其中男17例,女11例,男女性別比例為1.54:1。該班學生罹患率達73.68%。該次水痘發病平均年齡7.5歲。
2.2時間分布
2012年 4月16日—4月27日共有28例學生發病。4月16日發生首發病例1例,4月26日發生8例,4月27日發生19例。
2.3首發病例
陳××,男,8歲,一(2)班學生,自4月16日發熱(38.2 ℃)起頭面部,繼而四肢、胸背部出現皮疹、水皰。當天前往永陽醫院就診,被診斷為水痘,進行對癥治療,一般情況良好。
2.4臨床癥狀
主要表現為發熱,體溫在38 ℃ 左右,頭面、四肢、胸背部出現水皰,全身倦怠。
2.5既往免疫史
經調查,28名學生均無明確的水痘疫苗接種史。
3爆發疫情分析
4月27日接到疫情報告后疾控人員即到現場,根據初步調查水痘病例的臨床表現和治療情況,綜合流行病學分析,初步判定此為水痘疫情暴發。引起該次水痘疫情暴發可能為:
①該季節早晚溫差大,學生免疫力低下,且該班學生大部分未接種過水痘疫苗,是引起本次發病的可能原因之一。
②首診醫生未及時報告及隔離治療水痘病例,導致了疫情擴散傳播,這是該次水痘疫情暴發的主要原因。
③學校管理人員缺乏關于水痘傳染病的防治的有效管理認識,對首發病例沒有引起重視,導致疫情未能控制而暴發,也是引起該次暴發疫情的重要原因。
④該校教室雖寬敞,空氣流通較好,但學生缺乏傳染病預防知識,衛生習慣差,使病毒在密切接觸的群體中傳播,也是引起該次疫情暴發的主要原因。
4綜合防控措施
①該疫情發生后,啟東市衛生局協調成立了疫情應急處理技術指導小組,負責落實各項預防與控制措施,該小組由疾病控制、衛生監督、醫療機構等有關部門參加的。
②接到疫情報告后,市疾控中心和匯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于4月27日派出疾控專員,下午3∶10分左右到達現場后立即對疫情進行初步調查核實,并及時匯報給市疾控中心分管領導。初步判斷患者符合水痘臨床診斷病例標準,判斷為一起傳染病暴發病情,符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的規定范圍。
③立即向南通市疾控中心、南通市衛生局按程序報告。并通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進行初始報告。詳細調查對每1例病例,保證個案信息及時網絡直報。
④把所有病人均隔離在醫院或家并對其進行治療。了解每個病人每天病情進展情況,所有病人病情逐日好轉,并在10日內痊愈。
⑤終末消毒該小學所有教室。消毒病房、病家及污染物,加強教室、病房等場所的空氣對流。
⑥開展呼吸道傳染病健康教育,該校一(2)班印發家長告知書,告知家長自4月17日起停課10 d,期間做好學生個人衛生,勤洗手,不到公共場所等人群較多的地方。該班患病學生痊愈后入學時嚴格進行晨檢,并持有醫生開具的健康證明。
⑦密切觀察學生狀況,學校每日回訪、匯龍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相關人員定期訪視,發現新增病例立即報告。為做到早期發現、早期隔離、早期治療,市疾控中心應每日及時核實疫情進展情況。
⑧所有鎮(村)衛生服務中心和幼兒園、學校認真落實晨檢制度,做好因病缺課監測工作,發現可疑病例立即報告。各地規范預檢分診,加強疫情監測報告。
采取以上綜合防控措施后,水痘疫情未發生繼續蔓延,暴發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5分析討論
引起該次水痘暴發疫情的原因大致為:①該季節氣候變化大,早晚溫差大,學生免疫力低下易感;由于水痘疫苗價格昂貴,為二類疫苗,家長不愿給孩子接種,故學齡前兒童的水痘疫苗的接種率低,本班大部分學生無水痘疫苗接種記錄,免疫屏障未建立,一旦出現病例,導致疫情迅速蔓延[3]。②校內師生共499人,發病人數28人,全體師生罹患率5.61%;全部病例發生在一(2)班,該班共38名學生,28人發病,罹患率達到73.68%,男女生發病無性別差異。由于學生缺乏衛生知識,沒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該校教室雖寬敞,空氣流通較好,但門窗關閉,使病毒能通過密切接觸傳播;課后不進行寬敞的戶外活動,只在教室走廊活動,范圍小,呼吸道傳播幾率增大,造成傳播、暴發[4]。③學校在傳染病防治工作上缺乏有效管理措施,因病缺課和缺席情況未能及時分析上報。④首診醫生未及時進行報告和隔離治療水痘首發病例,失去了控制疫情的最佳時機,是引起該次暴發疫情的主要原因[5]。⑤衛生防疫部門未能及時了解與處理疫情是引起該次暴發疫情的主要原因。
接到疫情報告后立即由衛生監督、疾病控制、醫療機構等有關部門組織了疫情應急處理技術指導小組,負責落實各項預防與控制措施:進行疫情調查,個案調查并及時上報;對病人隔離治療密切觀察,對疫點進行消毒處理;易感學生停課隨訪并進行健康教育培訓;要求屬地學校均落實晨檢制度,加強疫情監測,使疫情未發生繼續蔓延,水痘暴發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因此,要切實做好幼托機構、學校傳染病防控工作,首先要認真貫徹落實《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及《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試行)》的有關規定,教育、衛生及相關部門應加強配合,明確部門職責[6]。
切實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隊伍能力建設,加強相關人員法律法規培訓和疫情監測及監督管理工作。建議在水痘傳染病防治工作中加強對學校和家長的宣傳教育工作力度,以行政干預方法制定適合地方性的防治措施,強化管理意識,提高水痘疫苗接種水平。落實日常診療活動中的傳染病管理工作,強化疫情報告意識。在冬春季呼吸道疾病高發季節,對有發熱、出疹等癥狀者重點監測,做到及時發現、及時報告和及時隔離治療[7]。建議將水痘納入傳染病報告內容之一,建立報告制,健全報告卡,強化疫點處理。根據各種傳染病流行特征,建立應對防治組織和預案,接到疫情報告后,在最短時間內做到正確的疫情分析和報告,有效的疫點處理和病人隔離治療,嚴密的疫情監測和防范措施;對防控水痘疫情暴發和蔓延具有重要意義。
[
參考文獻]
[1]富繼業,孫培源,史如晶,等.2006~2010年北京市海淀區中小學校及托幼機構水痘暴發疫情流行病學分析[J].首都公共衛生,2012,6(2):80-83.
[2]田文棟,方輝,鐘麗霞.上海市某小學水痘爆發疫情處理分析[J].上海醫藥,2013,34(20):53-55.
[3]彭玉琴,王紅衛.一起水痘突發疫情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醫藥導刊,2012,14(5):776-777.
[4]馬駿.南通市興仁鎮某小學水痘爆發疫情調查[J].上海預防醫學雜志,2011,23(4):169-170.
[5]王建坤,肖奇,張麗英,等.一起小學水痘暴發疫情的調查分析[J].職業與健康,2013,29(3):370-372.
[6]劉懷印,宋珂,余瑞芳.商丘市某小學水痘暴發疫情調查分析[J].河南預防醫學雜志,2014,25(5):429-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