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土壤環境分析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土壤環境分析范文1
關鍵詞:環境污染;土壤環境;檢測手段
植物生長離不開土壤,土壤是保證地球綻放生命力的前提條件,從生態學分析土壤,土壤是物質分解的重要場所,也是物質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植物的成長離不開土壤,在耕地面積銳減的情況下,人們不得不采取相應的措施來獲取更多的植物果實,但是在獲取更多植物的過程中必定會使用化肥、殺蟲劑、除草劑等。雖然這些方式提高了作物產量,但是卻對耕作的土壤造成了一定程度上污染。所以說為了對土壤進行治理,就必須采取相應的土壤檢測措施,來提高土壤檢測工作。
1 淺析土壤污染的定義及危害
1.1 土壤污染概念分析
植物的生長離不開土壤,土壤為植物生產提供足夠的支撐力,并且將水、營養物質以及所需氣體供給植物使其可以健康成長[1]。近些年,人口迅速增長加之生活質量的提高,產生了很多固定廢物,由于處理不當導致很多有害物質隨著雨水進入土壤,再加上農業化水平提高,大量的化肥和農藥被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導致土壤質量嚴重下降,因此影響到土壤正常性能發揮致使農作物產量下降都是土壤污染。
1.2 土壤污染有哪些危害
土壤在受到病原體的感染以后就能夠傳播各種疾病,這些病原體一般是通過帶有病原體的人的糞便或者他們洗滌衣物的污水對土壤造成污染,當植物被種植在被污染土壤上會傳染各種疾病;有毒化學物質污染土壤以后,間接的對人們造成影響,主要是通過農作物、地表水以及地下水對人的身體健康產生影響。
2 土壤污染的特點有哪些
2.1 隱藏性和潛伏性
土壤污染是經過長時間積累形成的,土壤污染對人類產生的影響主要是通過人體以及動物長時間食用被污染的植物,導致身體健康指數逐漸下降。因為土壤污染具有隱藏性和潛伏性,人們沒辦法感知[2]。例如,發生在蘇仙區砷污染事件,導致380名農民住院,經過土壤測試中心檢測,大部分農作物已經被污染,很多人都是食用了被污染的水稻而發生的砷中毒,據估計這次水污染對水稻的污染長達10年。
2.2 污染周期性長可逆性差
土壤產生污染以后,污染物在土壤中會發生遷移和轉化,與此同時還會和土壤結合產生吸附反應,污染物在土壤中產生的化學作用具有不可逆轉性,最后污染物會在土壤中產生難以溶解的化合物。土壤一旦被污染,一些化學有機物很難被分解,要想完成分解工作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
2.3 治理困難且危害程度較深
大氣和水體都被污染,切斷污染源以后利用自然凈化也會造成污染問題持續逆轉的情況發生,而且較難降解的污染物經過長時間累計,用自然凈化的手段是很難完成降解工作的[3]。有的時候還需要采取換土的方式解決土壤污染問題,土壤治理問題是一項耗時又費錢的工作,所以說土壤改善技術并未在我國廣泛的推廣。土壤污染危害程度較深,因為土壤污染潛伏性和污染周期性較長。例如,日本發生的鉻中毒事件,從1963年共有130人患病,而且很多人食用含鎘稻米而中毒,含鎘稻米就是土壤污染的表現形式之一。據專家統計被鎘污染的土壤要經過10到30年土壤才能被完全改善。
3 土壤污染檢測手段分析
3.1 沖洗法完成檢測工作
沖洗法的色譜分離技術是氣相色譜法技術,它和分離化工成品較相符,其工作原理是色譜中氣相和固定液之間不同成分擁有不同的分配系數,當成分在氣化條件下會在整個色譜柱中運轉,經過氣化處理以后會被多次分配,因為各個分解程度不同,我們可以經過科學分析他們在色譜柱中的運轉速度,對各種農藥殘留進行采集和分析。
3.2 高效液相色譜法
高效液相色譜檢測方法是在典型液相色譜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高效液相色譜法是一種創新分離技術。經過多年發展,高效液相色譜在檢測環境中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檢測方法,而且高效液相色譜法的檢測范圍較廣,它可以對大氣、水體、土壤污染進行綜合性的分析,而且還可以對藥物殘留以及殺蟲劑等污染物質進行檢測。高效液相色譜法,可以針對土壤污染隱藏性和潛伏性等特點進行全面分析,幫助檢測人員高效快速的完成土壤污染檢測。但是高效液相色譜法也有缺點,那就是其分析成本較高、液相色譜儀價格較高,日常維修費用高,所以說要想完善高效液相色譜技術,就必須克服這幾項缺點。
3.3 AFS檢測方法
AFS檢測方法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原子熒光光譜法,熒光光譜法和其他技術相比綜合了原子吸收以及原子發射光譜的優點,是一項較為優秀的痕量分析技術,它的優點就是儀器結構較為簡單,靈敏度較高、對氣相干擾很少、分析多元素速度較快,所以說AFS檢測方法被廣泛的應用在土壤污染檢測中。AFS檢測方法缺點,某些元素對酸度要求較為苛刻、鑒定元素相對較少以及應用范圍較為狹隘等方面,所以說要想使得AFS檢測方法得到廣泛推廣,就必須改進AFS檢測方法的缺點。
3.4 TG土壤檢測方法
TG土壤檢測方法是一種測量物質和溫度關系的一種熱分析技術,它具有操作簡單、準確性高、快速靈感的優點。環境領域檢測的研究關系到生態環境的改善程度,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TG土壤檢測方法是通過檢測化學轉化過程,有利于分析污染性氣體的形成,對防止和控制轉化具有指導意義。
3.5 其他的土壤檢測方法
在土地生態系統處理過程中,不同環境中的氧化還原也會影響各種污染物的存在情況,處理效率會對土地生態系統帶來直接影響,所以需要對氧化還原環境積極了解以及科學調控。熱重分析法是通過熱天平來對溫度進行控制,對物質質量以及溫度進行有效控制。熱分析技術,操作簡單、精確度較高以及反應速度較快。因為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所以現代人對土壤檢測技術的要求越來越苛刻,要想完善土壤檢測技術,就必須針對土壤污染檢測技術的缺點進行改進,讓土壤污染檢測手段可以更廣泛的應用到現代農業中,讓土壤檢測技術成為現代化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4]。
4 結束語
土壤檢測技術在國外已經得到了推廣,土壤檢測技術廣泛的應用會改善農業重質土壤,從而提高農產品生產質量。土壤污染具有隱藏性和潛伏性、可逆性差以及難治理的特點,所以說及早的用土壤檢測技術發現土壤污染,就可以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避免土壤污染情況的發生。如果要完成土壤污染檢測工作,就必須對土壤檢測進行分析,才能保證土壤污染檢測工作的順利進行,而最重要的是將現代化技術應用到土壤污染檢測中。
參考文獻
[1]房豪杰.我國環境中的土壤污染及檢測手段的研究進展[J].上海電氣技術,2010,2:1-5.
[2]康樹靜,王春風.環境中土壤污染情況以及檢測手段分析[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4,13:150.
[3]李葉.環境中的土壤污染及檢測手段研究[J].科技創業家,2013,12:188.
土壤環境分析范文2
【摘要】 目的對重慶市主要根莖類藥材土壤環境質量現狀的調查分析。方法應用單項污染指數法和綜合污染指數法進行了評價,以便為中藥材GAP基地的建設提供科學參考。結果土壤的各種污染物的污染指數均小于0.7。結論污染水平遠低于《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蔬菜產地環境質量要求》(GB/T18407.1-2001)標準,符合綠色藥材栽培的土壤環境質量要求。
【關鍵詞】 根莖藥材; 土壤環境質量; 評價; 重慶市
中藥材重金屬污染已經成為當前中藥材生產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而土壤作為藥材生長的主要載體,對藥材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對重慶市主要根莖類藥材牡丹、白術、白芷和玄參的主產區土壤環境質量的監測,并對監測區域內的土壤環境中重金屬元素的含量進行檢測,以《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蔬菜產地環境質量要求》[1](GB/T18407.1-2001)為標準,采用單因子指數法及Nemerow綜合指數法[2]進行分析與評價,以期為幾種主要藥材的生產發展和基地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重慶東南部的武陵山區域為眾多傳統川產藥材的分布東南限,這一廣大范圍地處重慶東南部,為四川盆地東南山地河谷地區,是重慶市主要藥材集中產區之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無霜期長;雨量充沛,降雨集中,熱量豐富。年平均氣溫最高15.8℃,無霜期超過280d。年日照80%保證率超過1 000 h。年降雨量多大于1 100~1 500 mm。該區域的南川區(川白芷[3])為我國三大白芷主產縣之一,玄參藥材產量為全國最大,白術常年在地面積也保持在2700 hm2以上。
重慶東北部的墊江縣為川東平行嶺谷地帶,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熱量充足,降水豐沛,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6℃,極端最高氣溫40℃,最低零下4℃,年積溫6 000℃左右,無霜期280 d,年降水1 160 mm左右,蒸發量約1 100 mm,年均日照時數1 260 h,年均相對濕度82% 。所產墊江丹皮是原川丹皮[4]的主要產地。
1.2 采樣的區域及方法采用梅花點取樣法采集土壤,每個區域5個點,每個點1 kg,深度0~15 cm,均采自耕作層,將各點樣品5 kg充分混勻,并用四分法縮分為2.5 kg作為原始樣品。按各分布村社種植面積集中程度分別在各藥材品種主產區域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樣品。牡丹土樣主要在墊江縣采集,白術土樣主要在酉陽縣,白芷土樣主要在南川區,玄參土樣主要在酉陽和南川。
1.3 測定方法土壤中重金屬分析參照《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蔬菜產地環境要求》[1] (GB/T18407.1-2001)中規定的標準方法進行:pH的檢測用玻璃電極法;Pb的檢測用原子熒光分光光度法;Cr的檢測用原子熒光分光光度法;Cd的檢測用原子熒光分光光度法;Hg的檢測用原子熒光分光光度法;As的檢測用原子熒光分光光度法。
2 結果
2.1 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結果為了全面了解幾種藥材主要分布區域土壤環境質量狀況,我們布置了32個監測樣點。土壤監測分析結果見表1。
2.2 土壤環境質量評價
2.2.1 評價參數選擇汞、鎘、鉛、砷和鉻5項作為評價參數。
2.2.2 評價標準汞、鎘、鉛、砷和鉻按照《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蔬菜產地環境要求》[1](GB/T18407.1-2001)中各項污染物的濃度限值標準執行。
2.2.3 土壤環境質量分級標準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的劃分依據《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蔬菜產地環境要求》[1] (GB/T18407.1-2001)進行。
2.2.4 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模式與方法土壤環境質量評價在單項污染指數評價基礎上進行綜合污染指數評價。污染因子的評價采用單項污染指數法,按公式①計算。單項污染指數法評價公式:評價公式:Pi=CiSi ①式中:Pi――為土壤中污染物 i 的單項污染指數;Ci——為土壤中污染物 i 的實測值;Si——土壤中污染物 i 的評價標準。綜合污染指數法評價:采用單項污染指數平均值和單項污染指數最大值相結合的綜合污染指數法,土壤綜合污染指數按②式計算。評價公式:P綜=(Pimax)2+(Pi)22 ②式中:P綜——為土壤綜合污染指數;Pimax——為單項污染指數最大值;Pi——為單項污染指數平均值。
2.3 土壤環境質量評價結果結果見表2,圖1。表1 生長土壤的重金屬狀況 表2 土壤重金屬元素的單因子污染指數和綜合污染指數
3 結論
由圖1可以看出,在所選擇的4個品種中,牡丹土壤的總體污染水平都極低,且各樣點變化幅度都不大。牡丹在地生長時間較長,一般需要約4~5年的時間才能采挖,因此土壤質量對于優質藥材的形成尤為重要。參照《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蔬菜產地環境要求》(GB/T18407.1-2001)標準,由評價結果可知,墊江牡丹主產地土壤各污染物單項污染指數均遠低于0.7,表明該區域土壤無超標污染物;綜合污染指數評價表明該區域污染水平均為清潔水平,符合綠色藥材栽培的土壤環境質量要求,表明在明月山西山內槽地帶進行牡丹皮GAP基地建設是合適的。在今后的生產發展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合理用藥,避免重金屬的污染,保證產區優質生態環境的持續。圖1 重慶市主要根莖類藥材土壤污染狀況
在白術、白芷和玄參3個品種的研究中,其產地土壤各污染物單項污染指數均小于l,表明土壤無超標污染物;綜合污染指數評價結果顯示,綜合指數值均小于0.7,表明每個測樣點的藥材產地綜合污染水平均處于安全級別,沒有受到污染,污染水平為清潔,適合于發展A級綠色藥材對土壤環境質量的要求。
除墊江牡丹地處川東平行嶺谷區域外,白術、白芷和玄參的主產區域都處于武陵山系這一大的分布區域,且各品種分布還有一定程度的重疊性,因此這3個品種的土壤污染狀況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鎘、鉛和砷的污染都普遍比牡丹生長環境要高1倍多。一些樣點個別重金屬元素還達到了警戒水平,是否土壤背景值偏高所致,應繼續加強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及早提出預防和規避措施,以保證無公害藥材生產的可持續性。
參考文獻
[1]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GB/T18407.122001,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蔬菜產地環境質量要求[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1.
[2] 徐 穎.蘇南地區航道底泥重金屬污染評價和處置對策[J].環境保護科學,2001,27(5):33.
土壤環境分析范文3
環境化學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1970年以前為孕育階段,70年代為形成階段,80年代以后為發展階段。二次大戰以后至60年代,發達國家經濟從恢復逐步走向高速發展,由于當時只注意經濟的發展而忽視了環境保護,污染環境和危害人體健康的事件接連發生,事實促使人們開始研究和尋找污染控制途徑,力求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60年代初,由于當時有機氯農藥污染的發現,農藥中環境殘留行為的研究就已經開始。這個階段是環境化學的孕育階段。到了70年代,為推動國際重大環境前沿性問題的研究,國際科聯1969年成立了環境問題專門委員會(SCOPE),1971年出版了第一部專著《全球環境監測》,隨后,在70年代陸續出版了一系列與化學有關的專著,這些專著在70年代環境化學研究和發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1972年在瑞典斯德歌爾摩召開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成立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立了一系列研究計劃,相繼建立了全球環境監測系統(GEMS)和國際潛在有毒化學品登記機構(IRPTC),并促進各國建立相應的環境保護結構和學術研究結構。應該說,這一系列的舉措在人類的環境保護事業中起到了里程碑作用。
80年代全面地開展了對各主要元素,尤其是生命必需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各主要元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人類活動對這些循環產生的干擾和影響,以及對這些循環有重大影響的種種因素的研究;重視了化學品安全性評價;開展了全球變化研究,涉及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等全球性環境問題。同時加強了污染控制化學的研究范圍。
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UNCED),國際科聯組織了數十個學科的國際學術機構開展環境問題研究。例如: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1989年制訂了“化學與環境”研究計劃,開展了空氣、水、土壤、生物和食品中化學品測定分析等六個專題的研究。
1991年和1993年在我國北京召開的亞洲化學大會和IUPAC會議上,環境化學均是重要議題之一。
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第一次授予三位環境化學家Crutzen,Rowland和Molina,他們首先提出平流層臭氧破壞的化學機制。Crutzen于1970年提出了NOx理論,Rowland和Molina于1974年提出了CFCs理論,這幾位化學家的實驗室模擬結果在現實環境中得到驗證。從發現平流層中氧化氮可以被紫外輻射分解而破壞全球范圍的臭氧層開始,追蹤對流層大氣中十分穩定的CFCs類化學物質擴散進入平流層的同樣歸宿,闡明了影響臭氧層厚度的化學機理,使人類可以對耗損臭氧的化學物質進行控制。這些理論的研究成果因1985年南極“臭氧洞”的發現而引起全世界的“震動”,從而導致1987年《蒙特利爾議定書》的簽訂。這充分表明環境化學家的工作已經引起全人類的重視,環境化學已經開始走向全面發展。
我國的環境化學研究也已經有了20多年的歷史,自70年代起,在典型地區環境質量評價,環境容量和環境背景值調查,污染源普查,圍繞工業“三廢”污染,在大氣、水體、土壤中環境污染物的表征、遷移轉化規律,生物效應以及控制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工作。近年來,完成了一批攻關課題和重大基金項目等國家任務。“八五”和“九五”期間,在有毒污染物環境化學行為和生態毒理效應、水體顆粒物和環境工程技術、大氣化學和光化學反應動力學、對流層臭氧化學、區域酸雨的形成和控制、天然有機物環境地球化學、有毒有機物結構效應關系、廢水無害化和資源化原理與途徑等方面的工作分別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攻關、中國科學院重大重點等項目的支持,取得了一批具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支從政府到地方各級行政管理與環境保護部門、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等多層次的管理人員與研究人員隊伍[2,3]。
在酸雨測量技術、形成機制、物理化學特征、高空云雨化學、大氣酸性污染物來源和沉降過程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天然源研究、區域酸沉降模式和酸雨成因、能源與環境協調規劃、酸雨區域綜合防治和臨界負荷的研究方法等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環境分析化學方面,從80年代起,我國先后制訂出《環境監測標準方法》,《環境污染分析方法》和《環境監測分析方法》等,選取了200多種分析方法,近百種無機和有機物,所用的方法靈敏、準確、可靠,多年來在全國環境監測系統和有關實驗室廣泛應用。對監測分析方法的統一與標準化,在提高分析監測水平及實驗室質量控制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992~1995年,國家基金委化學部資助了重大基金項目“典型有機污染物環境化學行為與生態效應”的研究,探討了某些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環境行為、在介質中的遷移轉化規律、污染物的環境風險評價、水生天然有機物的起源、表征、與重金屬相互作用機理與模型以及鹵代烴生成潛力等。在新農藥單甲脒的環境行為和生態毒理效應以及有機錫的生態毒理效應研究中取得了創新性成果。首次發現城市水源中的硝基多環芳烴的存在,對多氯聯苯等的光解規律和產物毒性提出了新的機理和解釋。部分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該工作于1999年獲得了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在O3的測量技術、中國光化學煙霧特征、室內大氣光化學反應模擬、空氣質量模式、汽車尾氣高效凈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其中大氣微量組分源排放、大氣氧化能力、大氣光化學模擬和模式的研究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曾獲國家科技進步
二、三等獎。
在天然水質變化與水污染控制原理、難降解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物理化學去除與生物降解和高級化學氧化、水質凈化的高效生物和絮凝反應器、廢水的無害化與資源化、清潔生產等方面取得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獎勵。
但是,從國際發展趨勢和目前水平來衡量,就總體而論,我國環境化學的研究,無論從方法、技術上,還是研究思路上大多缺乏獨創性、系統性和完整性,對熱點環境問題的研究遠遠不能滿足國家在環境保護方面的需求。在分支學科和研究的內容上發展也不平衡,缺乏連貫性、系統性和綜合性。在環境化學過程研究中對化學污染物的外觀表征研究得較多,而在復合污染的界面反應過程動力學,污染機制及其效應方面研究的深度不夠,缺乏從分子水平上對污染物動力學機制的研究。在環境分析化學方面,雖然建立和發展了較為完備的常規分析測試方法,但對于環境樣品的形態、結構與中間產物、同族體等的分離與測定還與國際先進水平有很大差距。在污染物的現場測試、實時測定等方面尚缺少有效的方法和儀器。
隨著國家對環境污染問題的重視和公眾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跨世紀的環境化學任重道遠。無論是控制或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還是從改善環境質量、保護人體健康、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等各個方面,環境化學都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在環境監測,大氣復合污染的化學機制、污染評價與防止對策,水體中復合污染及土壤多介質污染機制研究,有毒化學品生態效應及危險性評價,內分泌干擾物質的篩選,污染控制原理,環境修復技術等諸多領域,環境分析化學,大氣、水體和土壤環境化學,污染生態化學,污染控制化學等分支學科都面臨著挑戰和良好的發展機遇。
土壤環境分析范文4
關鍵詞:桃花源;金椒坳;紅梅坡;紅海灘;杜鵑山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項目概況
覺華島是遼寧濱海大道的南端起點,臨渤海灣,海邊海島旅游資源豐富。發展定位為,打造以佛教文化為主題,以生態健康為特征,集旅游、休閑、度假、康體、運動、商住會展功能于一體,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中國北方國際旅游度假生態島。渤海灣唯一原生態佛島。綠化改造范圍約271.05公頃,主要位于覺華島陸地片區兩槐林、松林、植被較多及空曠林地等區域。
2.綠化景觀結構
“一環相串、八境交輝、五園炫彩”
一環:環島路;
八境:景觀意境;
五園:五大植物專類園
3.專類園植物景觀設計
3.1 桃花源
(1)場地分析
該區位于“龍宮藏寶”景區內,主要為緩坡,局部水土流失嚴重。山頂為山石;山坡土層薄,植被以山花椒與一些雜草為主;山谷土壤環境好,植物主要以刺槐為主點綴局部的桑樹、山棗、野梨、山桃等。整體空間環境優良,適合打造優美、趣味、特色的植物景觀。
(2)設計構思
根據現狀環境分析,該區域山形優美,地勢坡度較緩,山谷部分本身基底條件好,容易打造特色的植物景觀。
(3)綠化設計
擬在山谷附近種植大面積桃花,形成桃花專類園。
對原有山谷進行改造,在不同的等高線位置增加幾級擋土墻,使其形成不同高差的小型蓄水池,且在雨水季節形成潺潺溪流,形成區域景觀亮點。同時,這樣也可以起到保土蓄水的目的,為周邊植物的生長提供良好且固定的水源。山腰的位置,土壤相對較厚,原生植物以山花椒為主,局部地方,現狀植被種類也較多,該處的現狀條件比較適合桃花的生長。
桃性喜光,要求通風良好;喜排水良好,耐旱,較耐寒,華北一般多可露地越冬。桃花宜輕壤土,水分以保持半墑為好,不耐堿土,亦不喜土質過于粘重,不擇肥料。 一般樹齡可維持20~50年。桃樹進入花、果的年齡皆早,通常嫁接苗定植后1~3年即始花始果,4~8年進入花果盛期。生長迅速,一年能抽發數次副梢。根系發達,須根尤多;移栽易于成活。
(4)植物選擇
桃花品種也比較豐富,根據場地條件及環境特征,這里我們選擇種植的桃樹種類為:
①小花白碧桃:開白色小花,花瓣橢圓形,花萼花較少,花枝多褐色,帶有綠斑。
②大花白碧桃:開較大的白花,有著圓形花瓣,綠色的花枝上密生著細毛。
③五色碧桃:又稱撒金碧桃,大部分花為白色或微帶紅絲,間有一枝或數枝花 為粉紅色,也有一花或一花瓣白色與粉紅色各半。長圓形花瓣,花枝紅褐色。
④紅碧桃:開粉紅色花,近于重瓣,花枝紅褐色。
⑤綠花桃:花瓣淺綠色,倒卵形,花枝綠色帶紅褐色斑點,花期較遲,大多 在4月中旬開花。
3.2 金椒坳
(1)場地分析
該區位于“龍宮藏寶”景區內,山坡土層薄,局部石頭露出地面,植被以山花椒與一些雜草為主;山谷土壤環境好,植物主要以刺槐為主。原生品種還有:桑樹、山棗、山楂樹、火炬樹、野梨、山杏、拐李、山桃等。整體空間環境優良,適合打造優美、趣味、特色的植物景觀。
(2)設計構思
根據現狀特點,結合優良地形,選用原生物種山花椒形成獨具地域特色的山花椒坳。
(3)綠化設計
將原生品種山花椒,以播種方式進行大量繁殖,在山坳成片種植,一片金黃,形成獨特地域風格的金椒坳。
灌木,高1-3米。樹皮暗灰色,多皮刺;小枝平滑,暗紫色,節部有刺,長約1.2厘米。芽小形,暗紫紅色。秋季葉色變黃。生于山坡疏林中,干燥及濕潤地均能生長。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華中、華南、西南、日本、朝鮮也有分布。
干燥成熟果皮入藥,溫中散寒、驅蟲。止癢。用于脘腹冷痛、嘔吐、腹瀉、蛔蟲病,外用治皮膚痛癢。
(4)植物選擇:山花椒
3.3紅梅坡
(1) 設計構思
長恨北地無梅花,老榆遣枝綻年華。敢向天下首艷美,冰雪塞外春色夸。
根據現狀特點,結合優良地形,以刺槐為背景林,選用北方特色景觀樹榆葉梅形成春光明媚、花團錦簇的欣欣向榮景象。
(2)綠化設計
擬在山坡種植大面積的榆葉梅,并以單瓣榆葉梅和重瓣暢葉梅為主要品種,局部邊角點綴東北連翹,春季盛開時盛開時紅黃相映更顯春意盎然。
榆葉梅,又名榆梅、小桃紅、榆葉鸞枝。因其葉似榆,花如梅,故名“榆葉梅”。又因其變種枝短花密,滿枝綴花,故又名“鸞枝”。榆葉梅枝葉茂密,花繁色艷,是中國北方春季園林中的重要觀花灌木。有較強的抗鹽堿能力,植于常綠樹前,或配植于山石處,則能產生良好的觀賞效果。
生態習性:為溫帶樹種,耐寒。耐旱、喜光。對土壤的要求不嚴,但不耐水澇,喜中性至微堿性、肥沃、疏松的砂壤土。
榆葉梅可采用分株、嫁接、壓條、扦插、播種等方法進行繁殖。 其中采用分株及嫁接方法繁殖為多。
(3)植物選擇
單辨榆葉梅、重辨暢葉梅、半重瓣楊葉梅、彎枝榆葉梅、截葉榆葉梅、紫葉大花重瓣榆葉梅
3.4 紅海灘
(1)設計構思
根據現狀特點,我們擬對沿海灘涂進行景觀改造,使其形成統一的片狀景觀。
(2)綠化設計
在沿海的灘涂上,全面種植堿蓬,形成一望無垠的紅色海灘,再通過適當的地形營造,讓紅海灣的曲線和肌理更加完美與豐富。
堿蓬俗稱嫩苗稱“狼尾巴條”、常稱為“海英菜”、“堿蒿”、“鹽蒿”,一年生草本,莖直立,圓柱形,高達30~100厘米,是典型鹽生植物,其栽培技術比較粗放,堿蓬的商品性好,堿蓬株型美觀,有“翡翠珊瑚”的雅稱;鮮嫩莖葉營養豐富,具有特別的海鮮味,口感好。而且可入藥主治食積停滯、發熱等。
(4)植物選擇:堿蓬
3.5 杜鵑山
(1)設計構思:
根據現狀特點,該區域景觀環境非常好,結合該片區的景觀定位,延續紅海灘的景觀特色,擬在山坡打造成片的杜鵑花,形成花海蕩漾,濤聲隨伴的美麗風景線。漫步寧靜的紅海灘,放眼望去,墨綠的油松林為綠色大背景,層巒疊彩的杜鵑花為前景,山花浪漫,碧海流霞的景觀意向表現的淋漓盡致。
(2)綠化設計
選擇不同品種的杜鵑花,如迎紅杜鵑、興安杜鵑、照白杜鵑、大字杜鵑等,沿山坡成片種植。杜鵑花十分美麗。管狀的花,有深紅、淡紅、玫瑰、紫、白等多種色彩 。當春季杜鵑花開放時 ,滿山鮮艷,像彩霞繞林,被人們譽為“花中西施”。杜鵑花的生命力超強,既耐干旱又能抵抗潮濕,無論是大太陽或樹蔭下它都能適應。根淺,分布廣,能固定在表層泥土上。最厲害的是它不怕都市污濁的空氣,因為它長滿了絨毛的葉片,既能調節水分,又能吸住灰塵,通常在春、秋兩季開花。
杜鵑花喜歡酸性土壤,在鈣質土中生長得不好,甚至不生長。性喜涼爽、濕潤、通風的半陰環境,既怕酷熱又怕嚴寒,生長適溫為12℃至25℃,夏季氣溫超過35℃,則新梢、新葉生長緩慢,處于半休眠狀態。夏季要防曬遮陰,冬季應注意保暖防寒。
杜鵑花的花語——永遠屬于你。
杜鵑花代表愛的喜悅,據說喜歡此花的人純真無邪。
杜鵑花的箴言是當見到滿山杜鵑盛開,就是愛神降臨的時候。
花語:愛的欣喜,節制,節制欲望。
花色含意:愛的喜悅。
白色:被愛的欣喜。
(3)植物選擇:迎紅杜鵑、興安杜鵑、照白杜鵑、大字杜鵑
土壤環境分析范文5
首先,加強我國林業生態建設工作是改善我國生態環境現狀的重要保證。由于在過去一段時間我國在經濟建設中的不平衡,導致我國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我國的生態環境,生態環境的破壞引發了一系列問題,不利于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我們就需要重視起我國林業生態建設工作,從而來實現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改善。其次,加強我國林業生態建設工作是踐行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科學發展觀中,強調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對于社會發展的目標是建立一個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在這樣的原則指導下就要求我們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工作中的不容忽視的內容,因此加強林業生態建設是踐行我國社會主義科學發發展觀的重要體現。
2林業生態建設中樹種選擇的原則
2.1適地適樹原則
在進行林業生態建設時必須要保證樹種的選擇與當地的自然條件相適應,適地適樹是確保造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以及林木成活率的首要原則。樹種應當與當地的土壤、氣候、水文、地形等條件相適應。適地適樹原則的貫徹可以分為三種情況。一是未進行種植的土地且無其他的限制條件,可以直接根據土地的要求選擇合適的樹種,或者是確定樹種的情況下選擇合適的種植環境。二是樹種土地都已經確定,但二者不相適應,這是可以對土地進行相應的改造,包括換土施肥等或者是直接加強樹木后期的肥培管理。三是土地樹種都確定的情況下可以保持土地性狀不變,采取恰當的培育改良措施,改善樹種的某些特性,使其適應當地的土壤環境。
2.2喬灌草結合原則
現代林業建設對于生態多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進行樹種的選擇時也應堅持喬灌草相結合的原則,保證生態林植物種類的多樣性,為實現森林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穩定性提供必要條件。首先喬灌草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應當是相適應的,其次喬灌草之間可以共生,在進行生態林建設規劃時要在保證植物生長的同時,注重生態林的層次的體現。
3樹種選擇的策略分析
3.1注重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協調
林業生態建設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生態和環境狀況,但是只有兼具經濟效益的生態林才可以得到良好的發展,因而在進行樹種選擇時也需要考慮到品種的種植策略和經濟效益,盡可能在兼顧當地農民經濟狀況的同時加快生態林的建設。在進行樹種選擇之前需要作出經濟林建設的整體規劃,并根據經濟林的要求進行樹種選擇,制定合理的培育和種植措施,協調好林業建設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目前密種和疏種相結合、林草穿插種植以及林華穿插種植等方式的應用范圍較為廣泛。需要注意的對于生態林建設的根本目標要進行明確,不可為了經濟效益而忽視生態效益,造成樹種選擇的不合理,因而林業部門要加強對農民樹種選擇和林木種植的引導。
3.2地區環境氣候條件的分析
林木的種植必須與當地的氣候環境相適應,因而在選擇林木前首先要對當地的氣候、地形、水文、聚落分布等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考察和分析。林業工作人員在實地考察之前可以先搜集相關的資料,對當地的情況有了基本的認知之后在選擇考察的內容和方式。在氣候環境分析時林業部門要積極主動地尋求氣象部門的協作,考察的內容包括土壤條件、光照、溫度、降水等等。之后要將可選用樹種的環境適應性與當地的氣候環境進行比對分析。要避免不經實地考察憑經驗和印象選擇樹種的行為,以免造成樹木成活率低,人力和資金浪費的情況。
3.3商品林樹種的選擇
不同的商品林對于樹種的要求要有所不同,為了充分發揮商品林的經濟效益必須要根據商品類類型的要求和樹種的生長習性進行選擇。用材林、經濟林和炭薪林是商品林的三大類型。其中用材林對于樹種形狀的穩定性要求較高,為了適應不同的自然環境減小自然災害的影響對于樹種的抗旱性、抗寒性等有著不同的要求。一般來說平均材積生長量和立地指數是用材林樹種選擇的兩項主要指標。小黑楊、赤峰楊等由于生長速度較快且抗逆性強被廣泛種植在干旱地區的用材林。經濟林對樹種的成活率、高產穩產等性狀的要求較高,其次還要求樹種具有較強的抗病蟲害能力。在選中過程中要堅持適地適樹的原則,還要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對樹種進行及時的更換。炭薪林種植的樹木主要是作為薪柴和燃料使用的,因而應選擇生長速度較快,燃料價值高且燃燒后無異味的樹種。
4結束語
綜上所述,確保樹種選擇的合理性可以促進我國林業生態建設的發展,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相關林業部門要提高對于樹種選擇的重視程度,科學地進行樹種的選擇工作,有效推進我國造林工作的進程,促進我國生態環境的改善和農林經濟的發展。
作者:王花蕾 單位:庫倫旗林業工作站
參考文獻:
土壤環境分析范文6
【關鍵詞】環境管理;污染現狀;實效性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均得到了快速蓬勃的發展,過去幾十年間形式各異的工業企業猶如雨后春筍般在神州大地上生根發芽并發展壯大。經濟的發展,工業企業的壯大給人們帶來豐富的物質生活的同時由于資源的過度開發環境管理的不到位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
目前我國環境污染狀況呈現以下的特點
1 污染面廣、類型復雜、時空跨度大。
從污染面來看無論是騰格里沙漠里的一個個巨大排污池,冬季爆發性的全國霧霾天氣,還是長江流域江豚近乎滅絕的生態調研報告….以上種種均說明了我國的環境的污染、生態的破壞已從局部的個案現象逐步發展成為覆蓋全國范圍的普遍現象。
污染類型逐步呈現復雜化,多樣化的特征。污染源已從過去單一的工業點源污染逐步發展成為涵蓋工業、農業、生活及交通的面源污染。同時從天空到陸地、從河流到海洋、從地表到地下,都廣泛地被嚴重污染。污染物的類型也從過去的單一類型逐步呈現多樣化、 復雜化且環境危害巨大化的趨勢發展。
2 環境污染程度高、環境質量狀況嚴峻。
從世界發展史來看,由于工業、農業、生活及交通的發展在世界各地均發生過較為嚴重的環境污染事件,其中最為嚴重、危害程度最高的要數世界“公害事件”。我國當前的環境污染問題堪比史上最嚴重,有研究稱,2012年,北京、上海、廣州、西安這四座城市,因為PM2.5引發多種疾病造成的過早死的人數達到8500多人。
從水環境質量狀況來看,無論是占水資源總量的1/3是地下水,還是占水資源總量2/3的地表水污染程度均超過了50%,各類湖泊及水庫的富營養化程度極高。同時水環境質量狀況的惡化使得水生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的破壞,以長江流域江豚為代表的水生物種接近滅絕。
從大氣環境質量狀況來看,據亞洲開發銀行和清華大學最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分析》報告,中國500個大型城市中,只有不到1%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空氣質量標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2011年世界主要城市的空氣質量表明:我國31個省會城市在世界1081個城市排名中全部排在800名以后,各種污染物均嚴重超標。
從土壤環境質量狀況來看,隨著植被的嚴重破壞,水土流失的加劇,土地沙漠化,石漠化的境況越發嚴重。同時污水的排放,農藥的過度使用,土壤環境的重金屬及持續性有機物的污染越發嚴重。根據不完全的統計目前因污水灌溉、重金屬污染、固體廢棄物堆存等原因造成的破壞的耕地面積已超過全國耕地面積的10%共約1.5億畝,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
面對如此嚴峻的環保形勢,剖析過去幾十來我國環境保護工作,我們認為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與不足。
(1)人少事多,地位從屬,地方行政考核體系不科學,環境保護國策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視及落實。
過去幾十年間隨著工農業的快速發展,形式各異的污染源成幾何級數增長,而環境保護工作人員特別是專業的基層一線環境保護工作人員的配備嚴重滯后。在基層政府部門中環境保護行政部門長期處于弱勢從屬地位,和隨隨便便100多號人的建設經濟部門相比,環境保護行政部門只能算是大貓小貓三兩只。嚴重短缺人手,專業知識不合理的人員結構,繁重的工作任務使得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難以得到有效的開展,基本上均處于民不告,官不管的被動應付狀態。加之實施了幾十年的以GDP論英雄的行政考核機制,更加促使環境保護工作時刻承受著來自行政、社會等各方面的壓力,從而使得環境保護工作舉步維艱,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難以得到真正的執行,有法不依,違法不究的現場廣泛存在。
(2)環境監測部門地位從屬,人員結構參次不齊流動性過大,技術能力薄弱,難以滿足環境保護工作的有效開展的需要。
環境監測工作猶如環境保護工作的耳目,是檢驗地方環境質量狀況以及污染源排污狀況的度量,是科學有效的制定環境保護規劃和開展行政管理工作的前提與基礎。但現實生活中,由于行政地位上的從屬,人員及經費投入的不足,人員收入的偏低,技術能力薄弱等各方面的因素,使得我國大部分的基層環境監測部門在事實上無法滿足環境保護工作的需求。環境監測能力的不足,環境監測數據的失實使得地方政府在制定環境保護規劃和開展行政管理工作時嚴重缺乏依據,從而導致環境保護工作難以有效開展。
(3)環境法律體系、環境標準及相關技術規范的相對滯后,難以滿足環境保護工作有效開展的需要。
環境問題的產生并不斷加劇,環境質量持續惡化與傳統的經濟體制下環境資源被廉價或無償的使用有著中大的關聯。其中主要根源為環境法律體系、環境標準及相關技術規范的相對滯后,缺乏可操作性和前瞻性,從而導致新型環境污染問題發生時即陷入無法可依無章可循的尷尬局面。
目前我國雖然基本建立了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及標準體系,但是部分法律體系在執行的過程中缺乏可操作性,對環境違法行為的處置過輕,從而導致了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現象頻發。與此同時部分的環境標準及相關技術規范相對滯后,很大一部分制定于上世界80年代,存在操作可行性低、工作效率難以提高等特征,難以滿足現今污染源監測與監管的發展趨勢,從而造成了環境監管效率難以提高的現象。
3 環境保護意識淡薄。
人民群眾綜合素質不高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之一,在環境保護工作開展的過程中主要體現為環境保護意識較為淡薄,特別是部分地方官員對環境保護工作的認識不足是加劇我國環境污染越發嚴重的誘因之一。環保意識淡薄導致不能正確的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重經濟,輕環保的現象廣泛存在,更有甚者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快速發展。
面對如此嚴峻的環境狀況,史上最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的修訂與實施,或將能把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推上新的臺階。踐行新環保法,提高環境管理的實效性,我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建立完善、俱進、操作性強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
針對我國目前的環境污染狀況,進一步加強環保法律體制的建設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境地。我國要建立完善、俱進、操作性強的環保法律體制首先要從我國環境污染現狀、經濟發展規劃、生態破壞狀況等實際國情出發,根據實際對現有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進行全面的整理、修訂及拓展,使其更完善、更俱進、操作性更強。同時在法律體系的修訂及拓展的過程中,要加強對先進發達國家環保法律體系的研究與學習,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再結合我國的國情逐步建立我國特有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從而為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高效開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2)整合資源,提高環境保護資源的利用效率。
在現有的資源條件下,要提高環境管理工作的實效性,根本在于提高環境保護資源的利用效率。在環境監測上,以地級市為單位整合環境監測資源,利用有限的資源通過強化人員培訓,提升環境監測人員的業務素質,打造專業高效的環境監測隊伍。于此同時通過合理的分工提升實驗室先進儀器設備的利用效率,從根本上改變縣級環境監測機構監測能力薄弱的問題,使得環境監測數據準確、有效、科學,從而為環境管理工作的開展及環境保護規劃的制定指明方向。在環境治理上,加強對環保治理專項資金的管理利用與專項審計工作,使得環保專項資金能夠真正落到實處,一分一毛均用于專項環境治理工作。
(3)建立科學的環保行政管理與行政考核機制。
要提高環境管理的實效性,有賴于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與行政考核機制。過去幾十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環境污染問題的不斷深化主要原因是行政管理混亂、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效率低下以及行政考核機制的價值偏差造成的。要建立科學的行政管理機制需通過學習國外先進國家的管理體制經驗,再結合我國的實際逐步建立規范化、統一化、制度化、自上而下明確的環保行政管理體制。于此同時行政考核機制要改變原來以GDP論英雄的單一體系,要全面綜合的全方位考核地方官員的綜合政績。在環保工作考核的過程中,盡量多采用飛行檢查考核的方式進行,考核過程加強公眾參與和公眾監督盡可能的避免運動員和裁判員均為地方政府的現象出現,使得行政考核真正落到實處。通過建立科學的行政管理和行政考核機制,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現有的環保行政管理及評價體系提升環境管理的實效性。
(4)強化環保宣傳,提高環保意識。
環境保護工作是一項全民性的基本工作,是我國基本國策之一。針對目前我國人民群眾綜合素質較低,環境保護意識淡薄的現狀。地方各級政府應該通過網絡、電視、報刊等開展形式多樣的環保宣傳活動,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給人民群眾灌輸環境保護理念,提升群眾的環保意識。同時推進環保進學校、進社區、進工廠、進家庭的宣傳活動,倡導環境保護從身邊做起、從日常生活小事做起。通過出臺垃圾分類回收補貼、舉報環保違法行為有獎等經濟鼓勵政策,鼓勵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到環境保護的相關工作中。
(5)強化人員培訓,提升執法能力。
環境保護工作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管理工作,其中環境執法過程中的環境監測與行政執法的環節對相關工作人員的專業性要求更高。要提升環境管理工作的實效性,提升環境監測與行政執法人員的專業水平不可或缺,其中基層一線環保工作人員的專業水平尤為重要。地方各級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部門內部及跨地區的人員專業水平培訓考核制度,落實人員培訓考核經費保障,在日常工作過程中適時組織形式多樣的專業理論知識及實際能力操作培訓,全方位的提高基層一線環保工作人員的專業水平。同時上級部門要加強對下級部門的專業指導工作,適時開展對下級部門一線人員的培訓考核工作,從根本上解決現有環境執法人員專業水平較低的現狀,達到提升環境管理與環境執法能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中國環境污染現狀分析.中商情報網.
[2]李田,我國環境污染的原因及對策研究.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9月.
[3]我國環境污染現狀,豆丁網.
[4]我國的環境污染現狀與發展低碳經濟所面臨的困難與對策,豆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