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新傳統教育思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新傳統教育思潮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fā)你的文章創(chuàng)作靈感,歡迎閱讀。

新傳統教育思潮范文1

關鍵詞:終身教育;人才培養(yǎng);教育教學理念;學習型社會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6-0169-02

1972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集,以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主席、法國前總理埃德加·富爾主持的國際委員會在題為《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報告中,正式確認了原教科文組織終身教育處處長保羅·朗格朗于1965年提出的終身教育體制的基本理論。

一、終身教育體系的基本定義

終身教育體系是提出于20世紀60年代,并在80年代后開始在世界各國教育改革與發(fā)展中付諸實踐的一種現代教育的新思潮,其中心思想是指教育系統為個人提供一生參與有組織的學習機會,使其不斷學習,提高素質,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終身教育體系盡可能有效地向社會開放,各級各類教育之間具有包容性,最終實現溝通與銜接。

終身教育體系是一種理念,一種思想,一種原則,它的本質特征是強調教育的終身性、系統性、連續(xù)性和整體性。終身教育包括人的一生所受的各級各類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正規(guī)教育、非正規(guī)教育,成人教育、職業(yè)教育,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等,并且由于這些教育的終身性、連續(xù)性,所產生的整體效益大于其部分的總和。終身教育作為一種理念、理論、思想,它告訴人們,作為一個現代的人,其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應該根據需要不斷學習,否則其將被社會淘汰;作為一種原則,教育應該也必須為社會的每個受教者一生各個發(fā)展階段提供必要的學習機會、內容和條件。

終身教育的這種理念和原則,要求在建立新的教育體系時,必須將其作為指導思想和指導原則貫穿其全部工作環(huán)節(jié)中,以期使新的教育體系與過去傳統的教育體系相比,呈現出嶄新的、開放性的、創(chuàng)造性的、面向未來的全新面貌。

二、終身教育體系的基本特點

終身教育,顧名思義,是指人的一生不間斷的、持續(xù)的學習過程,它體現出教育體系最大限度地向社會開放,它是受教人一生中受到各種教育、培訓的綜合教育體系,是從義務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職業(yè)教育、成人教育、培訓教育到繼續(xù)教育等的培養(yǎng)教育總和。它科學地、系統地銜接了受教人在各個階段所接受的教育形式和教育類型,使其相互包容、相互融合和相互滲透。

三、終身教育的根本目標

當前社會,知識更新快,新設備、新理念、新概念不斷推陳出新,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科技、文明的發(fā)展和需要,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提升國民的基本素質,更新知識、轉變理念、優(yōu)化人才培養(yǎng),避免出現人才知識結構的老化、知識內容的退化。通過豐富、及時的、不間斷的教育,全面培養(yǎng)受教者的道德情操、健康個性和良好、優(yōu)異的身體與心理素質,這就是終身教育的根本目標。

終身教育的全面性、不間斷性和教育組織的多樣性確立了全方位人才培養(yǎng)的基本職能。

四、終身教育新機制的建立

1.完善終身教育的各類執(zhí)行機構,從上到下,從規(guī)劃到實施,從管理到監(jiān)督,各司其職,明確職責。明確終身教育的功能,普及終身教育的理念,在教育的各個階段以及各種形式的教育中,努力研發(fā)教育項目,及時、準確地更新傳授內容。政府的各級職能部門對教育管理方式由直接行政控制管理轉變?yōu)楸O(jiān)督控制、規(guī)劃服務型管理,形成催化人才快速健康成長的凈化器。在當今社會,教育不再是單純地獲得知識,而在于促進個人的發(fā)展。因此,加強對人才的終身教育體制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2.在以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前提下,大力構建以人才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為中心,構建與時俱進、更新及時、準確的人才終身教育體系。在以素質教育為主的基礎上,對社會人才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著重培養(yǎng);在黨政人才的培養(yǎng)上,主要以其思想觀念的修養(yǎng)、戰(zhàn)略思維的開發(fā)、世界眼光的獨到以及黨性修養(yǎng)的培育為主要培養(yǎng)目的;在市場經營、管理類的人才培養(yǎng)上,主要以提高其市場創(chuàng)新和競爭力為主,為其提供市場化、社會化的教育機制;在對專業(yè)技術人才的培養(yǎng)上,主要靠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訓,強化其專業(yè)技能的培訓,提高其專業(yè)水平和學術科研能力。

3.加快、加大對教育事業(yè)硬件設備和軟件資源的投資力度,堅持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人才培養(yǎng)戰(zhàn)略,在開放式的現代教育體系前提下,建立聯系緊密、結構合理的素質教育制度,讓有限的資金投入發(fā)揮更大的作用。積極、努力地溝通和引導社會、個人以及單位共同加入到終身教育體系的投資發(fā)展中去,促進學習型人才的觀念更新,提高其學習能力和自身素質的發(fā)展。

五、終身教育理論對我國高校教育的影響

在信息社會中,學校只是學習的一個階段,在學校里,學生所學到的知識并不能全部滿足今后之需要,終身教育即通俗來說就是“活到老,學到老”,已經成為現在社會教育方面的一大特征,面對這樣的挑戰(zhàn),個人的學習標準、學習目的與價值取向應適應現在社會的發(fā)展。

在我國高校傳統教育下,學校的素質教育主要為學生提供相關的專業(yè)知識,為學生畢業(yè)后走向社會崗位奠定專業(yè)基礎。但在當今的終身教育理念下,學校也逐漸改變以往填鴨式的落后教學方式,以素質教育為主,秉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育理念,一改傳統的知識單方面的傳遞,將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引入素質教育中,令學生從被動地去接受教育,改變?yōu)橹鲃拥亍⒎e極地探索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

目前世界各國尤其是發(fā)達國家都把促進國民的終身教育作為開發(fā)人力資源、增強國際競爭力、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策略和途徑。在我國,發(fā)展全民的終身教育也是提高人口素質、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巨大的人力資源優(yōu)勢的重大舉措。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化社會,已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征。在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fā)展中國家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其艱巨性是不言而喻的,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公民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吳遵民.國際終身教育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張煥庭.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康德論教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4.

[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學會生存[R].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

[5]朱其訓.職業(yè)教育科學發(fā)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何小剛.職業(yè)教育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7]曾培芳,葉美霞.中美知識產權人才培養(yǎng)模式比較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12).

[8]陳昌鳳.美國新聞與傳播教育的認證指標:設定價值取向和教育目標[J].國際新聞界,2006.

[9]錢民輝.教育社會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10]謝幼如.新型教學模式的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0,(1).

新傳統教育思潮范文2

【關 鍵 詞】三統論;中國教育改革;更化救弊

如何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建立開放、連貫、合適、合理的教育體系,以助力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yè)與全體人民的幸福事業(yè),是擺在本屆政府面前的一個有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然而作為全球最大的教育事業(yè),改革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艱難與困境。理念與利益、文件與文化、前臺與后臺、官方與民間、中央與地方、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差異與矛盾十分突出。①面對如此復雜的改革困局,“摸著石頭過河”顯然已經無法滿足教育更化救弊的迫切需要。因此,當務之急是更新教育改革思路,尋找改革的可能理路,以便為教育改革具體方法的探究提供方法論意義上的幫助。

拒不思考歷史的人是不幸的。歷史文化作為一種先民饋贈的精神遺產,不但為你我構筑生活的意義,搭建可供交流的公共平臺,而且可以化為行動主體內在的思想源,宛若源泉般自然流淌出一個個具有啟示性的思想,從而幫助行為者脫離眼前的困境。因此,雖然尋找可能的方法有很多,但借鑒歷史無疑是一條可行的捷徑。順著這一思路,以史為鑒,董仲舒的“三統論”自然地浮現在了筆者眼前。一方面,同樣是以損益補弊、整飭政教為目的,同樣面臨著國內上下重重阻力,董仲舒開出的藥方――“三統論”無異對于當下的教育改革有著獨特的參考價值。另一方面,公羊學微言大義之精神也直接為研究提供了方法論指導,即不拘泥于文字的原是意義,而是根據當前現實改革實踐,發(fā)揮文字中的思想真髓,運用思維的創(chuàng)造生成能力,直接筑構有啟示價值的觀點。也唯有如此,歷史文化才是思維、思想之源泉,而不是考據、訓詁的材料。

因此,筆者眼中的“三統論”已不單是董仲舒關于朝代更替、改革禮制的學說,即“三道變異論”(忠夏之正黑統、敬商之正白統、文周之正赤統因天道變化而發(fā)生循環(huán)更替,后世歷朝都按此順序依次往復并相應地更禮改制),更是董氏在繼承先秦儒家思想,特別是孔子“損益補弊”思想的基礎上,依據現實所需情況所闡釋的具有濃厚時代氣息的天才思想,應該說“在其循環(huán)的表象下內涵有更化救弊的實質”。②

一、更化救弊:旨歸

凡是事件,必有原因與目的,前者(因為什么)從過去到現在,表現為事情的現實狀態(tài),后者(為了什么)經現在往未來,是心向往之的可能目標。兩者是同一事物的兩面,相輔相成,同出而異名,共同回答“為什么”問題。如果說原因是p的話,那么目的便是-p。因此要回答“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問題,也就是向教改的原因發(fā)問。換言之,只有明白了教育改革的原因,才能確定改革所欲達到的可能目標。而無論何者都是研究教育改革的思想原點,其它一切后續(xù)探究都是其派生物。但是究竟為什么要改革?董氏的言說是切中要害的。

1. 繼治世者其道同,繼亂世者其道變。(《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8母锱c否的關鍵在于是否適應社會歷史的變化與發(fā)展。假使社會和諧穩(wěn)定,那么便沒有改革的必要,但如果社會動蕩不安,則其典章制度定會表現出方枘圓鑿、格格不入,此時改革便成了唯一選擇。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國力顯著提升,但與此同時也產生了許多社會問題,嚴重阻礙了社會向更高水平的發(fā)展。教育便是其中最為人所詬病的重災區(qū)。關于這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多,本文不再贅言。不過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隨著信息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我國逐漸成為了全球最大的“信息接收站”,各種思潮頻繁光顧,更有甚者一些明顯混亂、貧瘠、骯臟的信息竟也找到了不少的支持者。這便造成了思想文化、價值觀念上的“亂世”。因此,要讓教育發(fā)揮正面引導價值、升華精神境界、凈化靈魂空間的作用就非進行改革不可。

2. 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處。(《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T賰?yōu)越的制度禮儀也會因世代的變遷產生偏頗。中國現行的教育制度在其施行的幾十年中為中國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而各行各業(yè)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不可不謂是功勛卓著、彪炳史冊的偉業(yè)。但是時至今日其已然顯示出疲軟之象,故而引發(fā)了社會各層的詰難。改革勢在必行。

3. 秦繼其后,獨不能改。(《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母锔┤缜偕鼜垼桓鼜垊t琴瑟不調,既無法發(fā)揮其正常的演奏功能,實現其應有之價值,還會成為無用之物,走出歷史的舞臺。如果教育獨不能改,那么其必然如秦一般走向終結。

教育改革是極其復雜的改弦更張,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沿著董氏改制的思路,改革者需要認真研究社會之“亂”,預測未來社會的發(fā)展態(tài)勢,并對整個教育系統進行全面的診斷,找到其“偏而不起之處”,然后“改之”。唯有如此,一個閡綬鏊サ慕逃垂統才有可能建立。

二、立王正始:總則

明確了改革的旨歸,接下來的任務便是回答“如何做”的問題。為此,董仲舒的回答為改革者與研究者提供了思考的諸多原則。其中作為總則,統領全局的是“立王正始”與“非改其道”。“立王正始”包含兩層含義,一是“立王”,即政府明確職能,肩扛起改革的重任;二是“正始”,即統一改革思想,肅清改革的基本思想。而“非改其道”原則無疑包含在基本思想之中。

1. 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逃母锸紫扔龅降膯栴}就是有誰來領導改革?毫無疑問,改革的重任將由政府主要承擔。政府一方面掌握著眾多的信息來源,可以全面、綜合地對信息進行收集與分析,以制定出可靠的改革方案計劃,起到統領全局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又擁有大量可資利用的資源,這些人力、財力、物力將為改革提供強大的物質支持,從而確保改革計劃得以真正落實。除了政府,絕沒有任何階層、集體、個人可以全方位、長時間地調動整個社會參與改革事業(yè)。因此,縱觀中國歷史,遠至舜使司徒教以五倫,近到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任何一次改革都是由中央政府主持進行的。假使沒有政府的參與,改革就是一紙空文。此外主持改革的政府必須首先“正心”,即在改革之前必須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并明確自己的職責與任務,然后逐步將改革思想向地方傳達,使整個改革具有明確的、統一的思想,否則盲目的改革必將導致上下混亂,民無所措手足。

2. 今所謂新王必改制者,非改其道。(《春秋繁露?楚莊王》)董氏認為,改革“非改其道,非變其理”,而僅是“必改制”、“更稱號,改正朔,易服色”,換言之,改革并不是推倒重來,也不需要破壞殆盡,而是依據一定的社會需要,對現行不適應變化的典章制度進行必要的修正。這是因為“大綱,人倫道理,政治教化,習俗文義盡如故”。③正如兒子與父親雖是兩個特貌特征、行為方式、價值觀念具有明顯差異的獨立個體,但是兩者之間也必定具有顯著的共性。因為兒子遺傳有父親的基因,且在兒童時期自覺不自覺地將父親作為模仿的對象。同理,在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中,雖然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與差異,也由此引發(fā)了極為嚴重的并發(fā)癥,嚴重影響了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但是這只能說明社會出現了“蠹”與“蠱”,它們鉆到了典章制度的縫隙里,吮吸著社會的營養(yǎng),進而反過來制約了社會,使之變得氣息奄奄。但這并不表明社會已經真的老化了,更不能以之否定整個活力社會,否則就犯了因噎廢食的毛病。整個社會的大方向是正確的,因為它既符合“天道”――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又承載著自我的歷史文化。而此時改革的目的只是去除社會蠹蠱,并通過制度的創(chuàng)新,彌補縫隙,防止害蟲的侵襲。

因此,可以說董仲舒具有“特殊的‘革命’路線,也就是一切的程序都不是永恒不變的,而是處于一種不斷的變化之中”。④他一方面強調改革的勢在必行,因為現存的典章制度已如朽木糞墻一般,病入膏肓。另一方面又指出改革是事物自己的變化,而不是重建。將“改革”視為“革命”只能是以湯止沸、抱薪救火,雖然動機純善,但是方法不當,結果不佳。此外,難能可貴的是,董氏的變革理論中還蘊含著“精神民權”思想。他認為人民大眾的意志才是改革的基礎動力與直接緣由。正是有了民意,統治者才能意識到改革的必要性,也只有順應民意,改革才能順利進行。雖然這種意義的傳達必須借助于“災異譴告”,但是其“天矜下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的民本、民權思想是顯而易見的。

教育改革亦是如此。教改亦非“改道變理”,而是“改制更化”。具體而言,教育改革有“三不變”。第一,教育之道不能變。任何形式的教育,其本意都是“善”。不基于求教者身心發(fā)展水平的干預不是教育;肆意戕害求教者生命,消解其靈性的活動不是教育;不以求教者的發(fā)展而旨歸的影響不是教育。因此,只有起點適切、過程正義、目的良善的干預才是教育。改革無論走向何方,它都不能變動教育之本意。第二,民族之道不能變。我國各族人民之所以被統一命名為“中華民族”,是因為在當下時空范圍內的各個生活共同體具有相似的生活樣式與文化認同。這一方面為各族人民提供了交流、理解的可能平臺,維護了整個社會的和諧統一。另一方面也是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標志,是民族獨立性的體現。在這一意義上,教育改革絕不能削弱民族性。第三,國家之道不能變。組建國家是保護生命個體生存權、自由權、財產權最為重要的形式。縱觀世界歷史,凡是沒有國家的生命個體,必是多災多難、命途多舛的。但凡在國家國力孱弱之時,其國內的每個生命個體必定是難以生存、發(fā)展,更要時時擔心亡國滅種之禍。因此,教育改革要有利于國家綜合國力的提高,而不能動搖國家基礎。換言之,教育改革應將愛國公民作為培養(yǎng)目標,而不應忽視政治要求。

此外,教育改革若想取得成功,還要積極激發(fā)人民的力量。具體而言,教育改革要發(fā)動三股力量。首先是改革者自己的力量。在改革者手中掌握著大量資源與信息,它們是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其次是教育工作者與研究者的力量。改革者雖然擁有可資利用的資源,但是如若沒有正確思想、理論的指導,那改革無異于盲人摸象。而教育工作者與研究者由于直面教育實踐,因此可以幫助改革者了解現實的教育狀況,制定正確可行的改革計劃,以確保改革的順利進行。此外,作為教育改革的主要對象,若缺少教育工作者與研究者的配合,那么改革也只能流于形式。最后是所有一般社會大眾的力量。教育關乎每一個生命個體,無論男女老少。這就為社會大眾參與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能。社會大眾的力量是無法估量的。他們一方面可以有力地促進改革,另一方面又可以創(chuàng)造、反饋改革信息,從而使得改革自我完善。

三、天下三統:分則

教育改革除了需堅持以上的“總則”外,還必須處理好縱向與橫向兩方面的關系。為此董仲舒又為我們提出了兩項十分重要的原則,“存二王后”與“天下非一”。它們共同組成了“通三統”思想。

1. 王者存二王后,所以尊其先王而通三統。(《漢書?楊胡朱梅云傳》)“王者之法必正號,絀王謂之帝,封其后以小國,使奉祀之;下存二王之后以大國,使服其服,行其禮樂,稱客而朝;故同時稱帝者五,稱王者三,所以昭五端,通三統也。”⑤在這里,董仲舒強調通過“存二王后”的方式來尊重先王,以突顯當代王者的正統性,進而維護全國政治與文化上的春秋大一統局面。但是“二王之后”早已散落民間,無處尋跡,因而“二王”(杞、宋)實是一個象征性概念,其真正指向的是古典文明、歷史文化。而“存二王后”則是一種隱喻,表明了一個歷史文明共同體對待古典文明的一種態(tài)度。換言之,“通三統”首先昭明的是“每一個后起的新時代能夠自覺地承繼融會前代的文化傳統”。⑥這種思想雖早在孔子那就初現端倪(孔子強調損益地承繼),但在董仲舒這里完全大成,并一直影響著中國社會。得益于此,中國才具有高度的歷史連續(xù)性,一次又一次躲過了亡國之禍。

“通三統”無疑是可借鑒的,它具有三個方面的優(yōu)勢。首先,有利于整合殊異的精神資源。歷史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精神資源,它們共同為本民族人民搭建了互相交流的公共平臺,形成了相似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從而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尊重。此外,它們還試圖解答人類共同面臨的永恒生活問題。因此,合理地參考它們是促進改革成功的有效捷徑。但是它們的言說方式是極不相同的,這便無形間增加了融會貫通的難度。而“通三統”的價值正在于為各種精神資源提供平等對話、互相合作的平臺,并以現實問題為根據,量體裁衣。這不啻為整合思想資源的一種較為妥當的方式。其次,有益于彌合歷史的斷裂。遺忘是人自我保護的本能,也是重獲新生的前提。因此,人天生就是健忘的動物。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唯有忘記過去,才能創(chuàng)造未來。這種觀點俯拾皆是。歷史因此成為了包袱。此外,人類特有的“二分法”又加重了人的健忘。新舊之間的截然對立,你死我活,好像不將舊事物完全打倒,新生事物就不會產生。由是,已化為包袱的歷史又被無情地掃進了垃圾堆。至此,行走在消逝中的歷史最終與人分離了。現在與過去之間無法連貫,發(fā)生了斷裂。然而與歷史隔絕的人是痛苦的,他就像離根的浮萍,不得不重新起航,踏上風雨飄落之路,去尋找可供靈魂棲息的港灣。與過去割裂的現在也是無所適從的,它不但失去了過去,而且痛失了未來。而“通三統”無疑可以借助有意識地保護措施,接續(xù)人與歷史,彌合現在與過去的斷痕。最后,有助于對治歷史的慣性。歷史并非完美無缺,也非說斷就斷。它有時的確化為了前進的障礙,阻礙了進步的車輪。而“通三統”又一次憑借其特殊的歷史張力,以更加有利當下的更為遠古的歷史將消極慣性消解殆盡,進而確保前進的方向。此外消極的歷史還可以作為前車之鑒而存在。

“任何偉大時代在創(chuàng)制垂統的過程中,古典的文教和政制都可以作為創(chuàng)立新的政教傳統的源頭活水,不斷滋養(yǎng)和培育新的時代精神。即使因其精神氣質相去太遠而不能成功地融入到新傳統之中,也可使之繼續(xù)存在,作為新時代精神的參照并為其提供批評和反省的資源。”⑦故而面對全新的時局,改革雖必然變更舊有制度禮儀,但這并不意味全面否定原有制度,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可以借鑒的特殊資源。非但如此,凡是歷史上存在過的、記載下來的文化、思想,都可以被當下的改革所利用,以一種融貫于改革的形式復蘇。

值得注意的是,當下的教育改革并沒有對歷史文化進行很好的整合。一方面大量教育史研究停留在靜態(tài)水平、宏大敘事,沒有從動態(tài)出發(fā)將教育還原為一個個活生生的教育活動,也未將教育改革復原為鮮活的社會運動,有的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無法具體指導改革。另一方面教育學也沒有自覺地存續(xù)過去的教育及其思想。有鑒于此,有學者提出以“接著講”為基本立場,將古代傳統教育及其思想、近代民國教育及其思想以及共和國教育及其思想最為思想共源,真正打通中國教育學的過去。而這無疑也將為教育改革開創(chuàng)新的天地。

2. 明天下非一家之有。(《白虎(下轉174頁)(上接57頁)通?三正》)“通三統”所強調的大一統并非“天下一家”,而是“和而不同”。在同一時代中,可以出現多種不同的文化與制度,它們并行而不悖,共同維持著整個國家的政治文化秩序。董仲舒提出這樣的思想無疑是借鑒了秦國滅亡的原因。秦朝無視各地區(qū)之間迥異的具體情況,只管堅決執(zhí)行一刀切的、整齊劃一式的管理方式,這使得整個國家狀況不斷、民怨沸騰,最終走向了毀滅。

因此,盡管我國社會是“一個集體性很強的社會,在它身上所進行的諸多改革,似乎無法回避這種集體性”,但是改革還是要“以地方集體性知識為治理法則”。⑧換言之,改革的主要責任人雖然是中央政府,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整個改革可以采取一模一樣的方式進行。而是需要這個改革的主持者謹敬謙讓,緩緩圖之,從實求知,考慮各地的具體情況,允許地方的合理要求,尊重人民的特殊需要。

總之,“通三統”可以作為教育改革的可能理路,給予教育改革的深化以方法論意義上的指導。

注釋:

①吳康寧.中國教育改革為什么會這么難[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4).

②汪高鑫.董仲舒與漢代歷史思想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66.

③鐘肇鵬等.春秋繁露校釋[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29.

④干春松.儒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159.

⑤蘇輿.春秋繁露義證[M].北京:中華書局,1992:198.

⑥甘陽.通三統[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嘿咻视频 | 天堂精品高清1区2区3区 | 99久久综合国产精品免费 | 韩日欧美| 久草伦理 | 国产区91 | 欧美一区不卡二区不卡三区 | 91久久国产情侣真实对白 | 日韩va亚洲va欧美va浪潮 | xx欧美 |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欧美在线 | 欧美v日韩v亚洲v最新 | 91亚洲欧美综合高清在线 | 第一页亚洲 |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品 | 成人亚洲欧美日韩在线 | 人与禽一级一级毛片 | 久久久网久久久久合久久久久 | 日本伊人久久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国产综合在线视频 |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播放 | 国产色综合久久无码有码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 欧美精品第一页 | 国产午夜精品视频 | 特黄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日韩亚洲视频 | 一区二区影视 |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一区二区 | 精品日韩视频 | 91福利国产在线观一区二区 | 在线国产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一区二 |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精品 | 夜夜操夜夜爱 | 国产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毛片国语 |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 国产免费全部免费观看 |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