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建構主義教學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建構主義教學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建構主義教學

建構主義教學范文1

關鍵詞: 建構主義 英語教學 聽寫教學

一、引言

縱觀近幾十年國內外一些主要的外語教學法:聽說法、交際法、全身反應法等,都是以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或認知學習理論為心理學基礎。建構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思想――以學生為中心,也是值得外語教學界借鑒的。建構主義教學觀作為教育心理學的最新理論,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具有良好的可借鑒作用。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英語教學,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筆者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視角,結合近年來學者們運用建構主義理論探索英語教學的研究,探討大學英語教學中“聽寫”這一環節的課堂教學設計。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英語教學”相關研究

溫彭年、賈國英(2002)等人在論述建構主義理論與教學改革中提供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綜述。

豐玉芳(2006)綜合了學者們的學術觀點,將傳統教學模式與建構主義教學模式的區別歸納于表格中,并且以大學英語某一課為例,為讀者提供了建構主義學習設計的案例。

眾多學者們還探討了建構主義在英語閱讀教學、英語語法教學、英語寫作教學、英語口語教學、英語語音教學、英語口譯教學等教學活動中的運用。

然而,“聽寫”作為一個重要英語教學活動,不應受到忽視。建構主義的思想對于聽寫教學活動設計也有可借鑒的地方。如何借鑒利用建構主義合理之處指導“聽寫”教學,應該是值得探討的。

三、英語教學中的“聽寫”環節

(一)聽寫的作用

“聽寫”雖是一種傳統的聽力訓練方法,但其對聽力能力發展具有顯著功效。楊學云通過對比試驗、問卷調查等方式探討了聽寫式語言輸入訓練對發展學生聽力能力的有效性。其試驗統計數據分析及問卷調查結果表明:聽寫式語言輸入與學生聽力能力的發展顯著相關,對聽力能力的提高有促進作用。

除了對聽力能力具有顯著促進作用外,“聽寫”訓練還與閱讀、寫作、語法等能力的發展顯著相關。國內學生對此進行了相關研究。可見,“聽寫”作為英語教學環節,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二)聽寫的特點

聽寫式語言輸入訓練是一項有意識的信息輸入、產出活動,是聽者被動接收信息和主動產出信息相結合的過程。聽是對信息的被動接收,寫是對輸入信息的語言展示。在聽的過程中,聽者接收源語言,對聽到的聲音信號進行檢索、分析、存儲,主動構建語境意義,以文字的形式再現先前輸入的信息,完成由輸入到輸出這一完整的循環過程(楊學云:29)。

“聽寫”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它能綜合考查多方面的能力和知識。如,聽力理解能力,基礎語法知識及其應用、詞匯知識、邏輯推理能力、標點符號知識、書寫能力等。當我們通過聽覺渠道接收信息時,并要把它寫下來時,首先必需依賴聲音信號和上下文辨識出一個個的詞來,然后賦予它結構與意思(包括利用上下文及背景知識等消除一音多義所帶來的歧義等。)經過處理的材料被暫時儲存在短時記憶里,最后再從記憶里重現在紙上。在此過程中,如果不善于利用上下文、背景知識及邏輯推理能力,就會導致或難以發現邏輯語義上的謬誤(李紹山:3)。

在聽寫訓練時,要注意聽寫材料語言與內容的難度,采用多樣化的聽寫教學方式。否則,易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同時,要注意營造寬松的課堂環境,過于緊張的氣氛會影響教學效果、不利于學生的二語習得。

四、基于建構主義視角的英語教學“聽寫”環節

(一)背景知識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個體學習需要先前知識的支持。如果個體沒有先前形成的知識結構的基礎,是不可能吸收新知識的。我們知道得越多,我們能夠學習的就越多。因此施教者必須盡量創設同學習者當前狀態的聯系,必須為學習者提供基于先前知識的路徑(田延明:23)。背景知識的熟悉程度對聽寫有直接影響。背景知識越熟悉,聽寫的正確率就越高。

因此,在聽寫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學生積累了一定量的背景知識后,才有可能通過所接收的這些信息,去判斷所聽材料可能涉及的內容,提高理解的正確率(鐘莉莉:65)。而在此過程中,學生的信息輸入過程就有可能由被動接收信息變為主動,這符合建構主義關于“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這一觀點。

(二)多樣化的聽寫教學任務

建構主義關于教學思路的認識中,最主要的就是注重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注重協作學習。在進行聽寫教學時,不妨采用多樣化的聽寫任務,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實際的聽寫教學中,教師可針對學生實際進行多樣化的聽寫教學訓練。如就大學英語教學而言,在學生進校的第一學期,可進行六至八次聽寫。主要聽寫英語課堂上學過的內容。一來掃除了背景知識的障礙,二來可以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第二學期可加強聽寫的深度,比如加上一項閱讀式的聽力理解題。這有利于學習能力較高的學生發揮其特長,提高其學習動機。第三學期可進行句子或短文聽寫。在進行短文聽寫時,還可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先各自聽寫,后與小組成員討論、一起對短文進行意義上的重現,接著教師進行反饋。這個過程可以促進學生與班級成員的對話交流,學生在此過程中從自己的背景出發,建構了自己對于短文的意義,其原有的知識因為其他成員的“新經驗(知識)”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也許這個過程會比學生自己完成聽寫的時間要長。但是,學習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學習不是瞬間完成的,對于知識來說,需要學習者多次思考及應用。

當然,多樣化的聽寫教學還可以包括慢速聽寫、常速聽寫等。目前也已有學者對此進行了相關研究。

(三)學習動機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學習是學習者內部控制的過程。建構主義鼓勵和接受學習者的自治和主動;將學習者看作是有意志和目的的人,鼓勵學習者質訓,培養學習者的好奇心(田延明:25)。

動機與自主學習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動機對聽寫能力的提高有重大作用。態度和動機是影響外語習得的重要因素之一。湯聞勵通過實證研究,驗證了在教學中加強學習動機、增加語音及精聽訓練是幫助學生提高聽寫能力的必要和有效途徑這一假設(湯聞勵:85-89)。可見,動機是提高英語聽寫能力的三變量之一。這與建構主義的觀點是相通的。教師是學生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教師應努力培養學生的自覺意識和元認知能力,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教學環境

建構主義認為,人是知識的積極探求者和建構者,知識的建構是通過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進行的。教師應創設含有豐富信息的環境,為學生提供最真實的語言信息輸入,引導、幫助學生建構語言知識,發展語言運用技能。此外,建構主義對于教學還提倡注重提供充分的資源。建構主義強調要設計好教學環境,為學生建構知識的意義提供各種信息條件(田延明:26)。最近,隨著網絡環境的優化,網上建構主義的教學組織形式也得到了較快的應用與發展。這對于網絡環境下的“聽寫”輸入教學具有重大啟示意義。

隨著現代化技術手段的發展,基于建構主義的“聽寫”教學將突破傳統教學的局限,開發出能有效支持學生主動建構知識、通過網絡實現信息交換、資源共享,開展網絡協作學習的軟件或教學環境,為學生自主進行“聽寫”學習提供無限可能。

五、結語

建構主義理論為我們提供了實現培養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這一目標的可能性策略。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對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這為21世紀外語教學提供了一個新的教學觀念。我試著從“聽寫”這一教學環節入手探討了建構主義在聽寫教學中的應用。旨在更加有效地優化聽寫教學的效果,促進學生二語習得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豐玉芳.建構主義學習設計六要素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6).

[2]高翠玉.多樣化聽寫策略在英語教學中的實踐[J].山東外語教學,2007,(4).

[3]李紹山.聽寫――有效的外語教學與評估手段[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4).

[4]湯聞勵.動機語音精聽――提高英語聽寫能力之三變量[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5,(3).

[5]田延明,王淑杰.心理認知理論與外語教學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4.

[6]溫彭年,賈國英.建構主義理論與教學改革――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綜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5).

建構主義教學范文2

關鍵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英語寫作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08-01-01

Introduc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crucial reformation of education is the transform from teaching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establishing the idea that the students are the main body in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teachers are the guide. Constructivism, as the latest theory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s referential for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Constructivism theory originated from famous Swiss psychologist Jean Piaget’s “genetic epistemology”. This theory reveals cognitive laws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Piaget, many experts developed constructivism from many different angles. At the end of the 1950s and early 1960, American famous psychologist J.S.Bruner put forward the “learner-centered” theory, then he encouraged “ discovery(1970)”, the knowledge isn’t instilled to students by teachers. It’s discovered and constructed by students through teacher’s guidance, instead.

1. The constructivist teaching approaches.

1.1 Main contents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emphasizes “learner-centred”. It requires students who were the passive recipents of the external stimulation to be the active constructors of the knowledge. It also requires teachers who were initiators to be the helpers. That means teachers should use new models and approaches in teaching process.Therefore, constructivism theory is the basis of the “learner-centred” pedagogics.

Learning isn’t the simple transmission from the teachers to the students. Learners must build their own knowledge, it can’t be given to them, and that new knowledge builds on current knowledge. Learning is a search for meaning. Therefore, learning must start with the issue around which students are actively trying to construct meaning.

The purpose of learning is for an individual to construct his or her own meaning, not just memorize the “right” answers and regurgitate someone else’s meaning. The only valuable way to measure learning is to make the assessment part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ensuring it provides students with information on the quality of their learning.

1.2 Learning environment

(1) Context The context in learning environment must help the learners construct the contents they’ve learnt.

(2) Interaction It should be throughout the learning process.

(3) Communication It is the essential means for each learner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4)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It’s the final goal of teaching process. Helping students construct meaning is helping them understanding deeply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s of what they learned.

1.3 Several teaching models

(1) Contextual teaching The constructivism emphasizes that knowledge is reconstructed in different contexts. Learning is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 knowledge actively. The teachers can set different context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eaching contents. Contextual teaching can not only stimulate the interest of learners, but also can make learners learn actively.

(2) Cooperative learn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s to make the students learn in team.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cooperation aims at accomplishing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what the learners have learnt and mobilizing every learners’ enthusiasm.

(3) interactive teaching Teachers design effective questions, then learners discuss in teams, and teachers give them some guidance. After they answer the questions, teachers give the effective feedback.

2. The teaching methods on English writ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nstructivism

2.1 Arousing the students’ interests

The teaching on English writ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nstructivism emphasizes meaningful constructio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the group writing task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writing class, teachers should use novel introduction to attract the students’ attention and make the students receive the knowledge actively. Teachers should lead students to explore and use the various resources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mselves. In choosing study materials, teachers can guide students to collect extracurricular materials, read English novels, listen to English songs, through which they can be familiar with the usage of different words. Teachers can also create real scenes, then students act different roles. From the plays, students will have interests in writing.

2.2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ccording to certain teaching contents and the features of the students’ experiential foundation, teachers should design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 Teachers should design some challenging subject which can arouse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Students should cooperate with teachers. The tasks of teachers are organizing students’ discussion, interaction and learning and guid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There are five steps in writing: the preparation, the first draft, feedback, modification and rewrite. The whole process must be student-centered. It’s important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oper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The teachers, as organizer, coordinator, and informant, guide students to accomplish the whole process of writing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do more cooperation. Teachers should require students to explore and express the contents of their writing actively.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students can grasp the ess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writing. Therefore, the ability of writing can be improved.

Here we put more emphasis on the process of comments-feedback. The comments-feedback is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writing, and it is between the first draft and the revised draft. It is indispensable for critical cognition, and it is the necessary preparation for the students to perfect and construct cognition again. Traditionally, teachers correct these essays. But it consumes too much energy and time. And some teachers used to correct some grammar mistakes; they didn’t correct them from the point view of the whole construction or discourse. So now we adopt the method of peer-assessment among the students. When the students finish the first draft, they should assess the contents of other student’s essay, such as length and expression,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riterion and principles. Students are asked to find as many advantages as they can, and underline them with a wave line. It could be a new word or phrase, and also a sentence pattern. As for some improper or wrong expressions, students should underline them with a straight line or some other signs. In the end, students should comment 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essay. This kind of assessment and feedback not only maintain the students' self image, boost their confidence, improve their writing skill, but also save teachers’ time,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3. Conclusion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which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brings r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Constructivists believe that knowing is a process and that learners must individually and actively discover and transform complex information to make it their own. It must be student-centered, and it emphasizes that the students are the active constructivists of the knowledge.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create proper situation actively and stimulate their interests of writing. Teacher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exploration spirit. Students could strengthen their cooperation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collective wisdom to improve their writing skills.

參考文獻

[1] 布魯納,行為意義 [M], 哈弗大學出版社,1990

[2] 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M],1997

建構主義教學范文3

本文首先闡述了建構主義教學觀,其次探討了建構主義視角下的大學英美文學教學策略,最后對全文進行了總結。基于建構主義理念,大學英美文學教學可以從鼓勵自主學習、創設教學情境、重視協作對話等方面,構建動態生成課堂,引導學生自主建構,有效提升。

【關鍵詞】

高校英語;英美文學;建構主義;教學策略

英美文學是高校英語專業必修課,其教學目的是通過了解和學習英美國家重要作家、代表作品,使得學生了解英美文學發展歷程的一門學科,并掌握文學批評的相關知識與方法,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作品的能力,以及口頭表達、書面寫作的能力等。

一、建構主義的教學觀闡述

在建構主義的教學觀里,知識的獲取方式并非依賴老師的教導,而是基于特定的環境,也就是社會文化背景之中,通過外界的協助,用意義構建的手段來學習一些必要的資料。所以,建構主義觀將“會話”、“意義建構”、“情境”以及“協作”作為學習背景4個核心因素。建構主義里更加注重“學”,要盡量帶動學生們“學”的主觀能動性,使其成為教學主體,也是認知與信息處理以及意義建構的主體。學習,并非老師對學生簡單傳播知識,而是學生們利用一些必要的知識資料而建構的過程。這樣的話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就不會面臨僅僅被動性的接收知識,他們會對外界傳來的信息進行處理和篩選,然后基于經驗來建構出新的意義。這也使得學生們意義建構的能力決定了他們知識的獲取量。

二、建構主義視角下的英美文學教學策略

(一)鼓勵自主學習,培養建構能力。建構主義的教學觀里更加重視將學生看做主體,充分帶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盡可能讓其自主進行學習并參與教學過程,且能夠自主的進行知識意義的新建構。就現在學習者們普遍輕視文學類學科的現象,老師們更要注意不再靠填鴨式“滿堂灌”的方法傳授知識,要不斷帶動學習者們的閱讀熱情并養成閱讀好習慣,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而學生們的文學閱讀興趣,少不了老師們的指導學習。老師們必須做到指導學習者們全面性且計劃性的閱讀,一步步來深入,且因材施教,因勢導利,有針對性的帶動他們的閱讀熱情。面向學習者羅列出各種題材、文體以及流派等類型的書單,且附上各書的特點簡介,讓學習者們可以按照自身偏好來挑選閱讀內容。還有就是,老師們也要重視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以及自主意義構建能力的拓展。舉個例子,老師們在學生們閱讀前可以編寫出幾個比較值得思考且能夠啟發人的問題,為便于學生閱讀過程中進行思考,由此帶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據一些心理學報道稱,問題既是思維開始的地方,也是推動思維前進的源泉,若是思維少了問題那么只能說是膚淺。由此,通過問題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帶動學生們形成多角度思考、多元化研究問題的習慣,引導他們不斷成長為深入、透徹且具有想象力的思考,且逐漸形成批判式思維。

(二)創設教學情境,激活建構思維。在建構主義觀里有兩大要素,分別是學習者與情景背景,而也就是由于這二者的交互從而產生了知識。知識,就是基于特定情境下的意義建構成果。所以,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境一定要對其意義構建產生正面的作用。因為英美文學教學所涉及的知識非常繁雜,因此老師們必須要通過視頻音像、多媒體媒介以及圖片、網絡文本等現代手段來多元化多角度的展現出和知識內容相符合的真實情境,使學習者們可以直接的領略到作品歷經的生活年代等背景,充分調動學生們的思維,引導他們按照以往的經驗,將舊的信息和接受的新信息進行有機的組合聯系,然后加深對新知識的領會。還有就是,需要踐行因材施教原則,教師基于學生認知水平,科學創設情境,契合學生身心發展需要,引導學生基于已有知識與經驗,延伸、拓展與探索。

(三)重視協作對話,促進多維交流。建構主義觀里更加注重協作學習的過程。這是由于協作會使得思維更加開闊,意義的建構也會更為可靠,且主題性更為明確。除此之外,建構主義教學觀也很重視學習行為中的對話性與社會性。協作探究以及交互教學都能夠體現出建構主義學習的社會性。通過合作,提升建構質量。就像基于目前的網絡科技背景,老師們能夠通過諸如主頁、郵件、博客等模式來與同學們進行交流溝通,且針對學生們的學習情況進行有效指導。還有就是,老師也可以依據性格愛好等科學的將學生分組,展開小組協作學習,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建構生成性課堂,引導互助探討、合作交流、優勢互補,教師實施科學介入與有效指導,探索建構意義與效果。綜上,老師或許能夠顛覆以往教師為主體的單一沉悶的教學模式,充分培養學生們進行英美文學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師生間以及同學間營造一個多元化的自由的交流環境。

三、總結

相較于以往的教學模式,建構主義觀是一個新的教育里程碑。它將學生更多的作為教學主體,注重他們學習且進行意義建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本世紀的英語教改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也更為處境堪憂的英美文學教學開拓了新思路。基于建構主義教學觀,文學老師們必須明確自身減負的責任,努力提高專業水平,培養學生們意義建構的主觀能動性,真正實現培養學生高能力高素質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肖劍.建構主義理論視野下的英美文學課堂教學[J].教育與職業,2012(8).

[2]馬風華.建構主義視野下的英美文學教學[J].科教文匯,2013(31).

[3]覃春華.探究建構主義教學觀視角下的英美文學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5(3).

[4]賀亮.英美文學多媒體教學研究的建構主義視角[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

建構主義教學范文4

關鍵詞:建構主義;幼兒;繪畫教學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教學理論,在我國各級各類教育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對于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說,該理論給予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不斷地反思傳統教育教學方式的弊端和不足,不斷地完善和改進自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活動過程,該理論廣泛合理的應用將有利于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本人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工作實踐,對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在幼兒繪畫教學活動中應用的意義和實踐過程作一初步的探討。

一、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應用于學前教育教學活動的意義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最早由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之后在其他學者的推動下不斷完善和發展。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不同于傳統教學理論,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而不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目的單一,教學手段整齊劃一,它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主觀能動性,無法滿足學生全面的個性化的發展。而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它強調學習過程是以學生為中心,在一定的情境中通過相互討論和交流,學生在已有的知識信息基礎之上主動構建新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是教學的中心,而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不能對學生被動地灌輸知識,而是通過創造合適的情境,讓學生主動地構建新的知識。建構主義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情景的運用,它要求教師能將具體的教學問題情景化、生活化,讓學生在情景中理解、解決問題,獲得新知識。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在讓學生獲取掌握知識的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教育部于2012年印發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用于指導我國的學前教育,該指南強調指出,兒童在發展過程中,其發展的速度和到達某一層次的時間相互之間不完全相同,存在著差異,我們要充分尊重這種個體差異,支持和引導他們按自身的方式和速度向更高層次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不能以教師為中心,以統一的目標和要求來實施教學。該指南還突出了這樣的教育理念:幼兒是積極主動的學習者,幼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為他們創造機會和環境,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和保護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支持和鼓勵他們主動探究和學習,這樣的教育理念與建構主義教學思想不謀而合,所以把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應用于學期教育教學活動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二、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指導下的幼兒繪畫教學實踐活動

幼兒繪畫是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根據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在幼兒繪畫教學過程中,我們的教學目標不能單純地追求讓幼兒掌握繪畫特有的知識和技能,我們需要更加重視幼兒藝術品質的培養,給他們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自然環境中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他們對美的感受和體驗,培養和保護其興趣和好奇心,豐富其創造力和想象力,引導他們用心去感受和發現美,用作品去表現和創造美。為了達到上述的教學目標,本人在組織和實施幼兒繪畫教學時采取了三種做法,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1)創設適宜的繪畫學習情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強調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的,所以我們需要創造豐富多樣的學習環境,讓幼兒在日常活動或游戲中,通過自身去感知、體驗和操作獲得知識。因此,教師應在幼兒繪畫教學中創設各種適宜的教學情境,如在教室擺放具體的實物、張貼生動直觀的圖片、帶領幼兒進行戶外活動等,讓幼兒親自觀察、感受,讓他們主動探索和創作,提高幼兒繪畫興趣和積極性,促進幼兒對繪畫的主動建構。

(2)營造以幼兒為中心的繪畫學習氛圍,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幼兒通過接觸自然、觀察物品、欣賞作品,鼓勵他們進行自主繪畫,教師引導幼兒圍繞相應的主題展開想象、進行藝術創作,教師不做過多干預,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幼兒,在幼兒需要幫助時再給予適當的指導。鼓勵幼兒主動在小朋友面前介紹自己的作品,或用繪畫作品裝扮美化教室,共同分享繪畫活動的樂趣。

(3)注重幼兒個體差異性,倡導以肯定和欣賞為主體的形成性評價。幼兒來自不同的家庭,先天因素和后天環境差異很大,導致他們在學習繪畫時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差異。教師在對他們繪畫學習進行評價時需要考慮這種個體差異,不能用統一的標準去衡量,而要因事因人而異,采用不同的標準。幼兒對外界事物的感受和認知與成年人不同,教師對他們評價時也需要注意,不能用成人的審美觀念評判他們,同時還要考慮到他們的情感需求,多給予他們正面的評價,肯定和欣賞每一個幼兒,增強他們繪畫的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培養他們樂于嘗試、勇于創造的學習品質。

三、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應用時存在的不足之處及應對措施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并不是完美無缺的,它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現為過度強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一定程度上會忽略知識本身的傳授,如果沒有強大的知識背景作為基礎,那學生的主動建構過程將會十分困難。在幼兒繪畫學習過程中,如果兒童缺乏必要的繪畫技能,即使有再好的創作激情和靈感,也不能呈現出好的作品,其繪畫只能長時間處于低水平的涂鴉階段,其繪畫的信心和興趣會逐漸消失殆盡。為了克服這種局限性,我們需要給幼兒提供一定的繪畫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在幼兒剛剛接觸繪畫的時候,我們需要讓他們認識并學會正確使用各種繪圖工具和材料,在他們學習繪畫過程中,我們需要逐步引導他們掌握點、線、面等繪畫要素的操作技能,逐步引導他們認識色彩、使用色彩和培養良好的色彩感,逐步引導他們培養良好的構圖能力、建立初步的構圖意識。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盡管還有缺陷,在幼兒繪畫教學中的應用也還處于發展之中,但是它給我們的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它的應用有力地促進了教育教學觀念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靜.建構主義理論探析、批判與反思[J].文教資料,2012(35).

[2]張琳.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大學英語網絡教學體系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2).

[3]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建構主義教學范文5

【關鍵詞】建構主義;三突破教學法;原則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認為學習者是帶著生活中所形成的經驗來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學習并不是一個學習者被動接受信息并進行鞏固和強化的過程,而是一個學習者主動選擇和加工外部信息并進行信息建構的過程。因此,學生學習外語知識的過程不是簡單地由教師向其進行傳遞,而是由學生自己在已有經驗基礎之上進行英語知識建構的過程。基于建構主義的三突破教學法即突破教師、突破教室、突破教材的教學法。這種教學法有一個明確的破除應試教育,著重培養學生能力的目標;有一個堅定的重實踐、重運用的交際方向;有三項具有改革特色的教學理論觀點和基本教學原則,即:堅持師生結合、學生為主體、“一勺水引無窮水”的外語教育觀和外語獲得的學生決定論;破除“教師中心”模式,形成“大學生、小教師”的教學原則和配套方法。

一、建構主義的三突破教學法概述

建構主義的三突破教學法即突破教師、突破教室、突破教材的教學法。這種教學法有一個明確的破除應試教育,著重培養學生能力的目標;有一個堅定的重實踐、重運用的交際方向;有三項具有改革特色的教學理論觀點和基本教學原則,即:堅持師生結合、學生為主體、“一勺水引無窮水”的外語教育觀和外語獲得的學生決定論;破除“教師中心”模式,形成“大學生、小教師”的教學原則和配套方法。堅持社會化開放的、動態的外語實踐獲得觀,破除傳統的“課堂中心”;實施課內外,校內外結合、教學玩樂用結合的“社會化大課堂”的教學原則和實施方法;體現相近層面的多種語言教材輸入的外語獲得大教材觀,破除習慣的“課本中心”,實現自編、自選、自薦材料與必修課本結合的“大教材”原則和方法。

二、建構主義的三突破教學法原則

1. 突破教師中心的原則

突破教師中心的原則,即在教學過程中構成由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而的師生結合原則,形成“大學生,小教師”的位置關系,道破工區學習過程中的“教師中心論”。外語能力的獲得不是靠老師教出來的。獲得用外語交際的能力決定因素是學習者。教師不可能把能力教給學生,是學生自己在教師的引導幫助下一點一滴的積累起來的。在外語教學的全過程中,師和生共存,但學生是教學活動的核心與根本。所以,應把學生真正當成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最主要作用是“引導”,即啟發,幫助,指導學生學習,使學生肯學、會學、樂學。(孫長順)

教師要從“臺上圣人”改為“身邊向導”。(秦秀白,2005)教師其實是學生的“學習伙伴”,與學生共同進行合作式教學。教師必須從“教”的權威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以對等的身份和學生一同頭陀教學活動,給學生提供和創造發揮主觀能動性學習的機會,外語教學尤其如此。因而,交際化的外語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首先都是平等的交際人和參與者,只是教師多一種責任和功能,需要時給學生以指點和幫助,絕對不應該以盛氣凌人的說教者的身份出現。

突破課堂中心的原則

突破課堂中心的原則,即社會化動態的外語實踐大課堂原則,形成“大課堂,小教室”。學會外語不能單靠課堂教學,而要突破教室,通過不斷變化的社會化的外語教學實踐。既然外語是學生自己學會的,用外語進行交際的能力也得學生在交際實踐中去鍛煉、培養。所以外語教學不能局限于教室,而必須把學生的學、用、玩以及教師的引導、教授相結合,通過不斷地在課內外、校內外的外語運用實踐才能真正形成。教師在具體的工作中,應該打破舊的“課堂中心”的束縛,使學生除了在教室里用心學習,還常常跳出教室,把所學外語用在生活中。比如,引導學生聽廣播,讀報紙,看電視,聽錄音,用所學外語材料排節目、練唱歌、搞辯論、講笑話;英語角里老友新生互訴心曲,演講會上激昂慷慨……,由此實現“課內外校內外結合,教學用樂玩結合”的社會化大課堂。

外語實踐大課堂是實現外語教學過程交際化的良好途徑。建構主義的三突破教學法把它看作外語學習者的“復樂園”。

在社會化大課堂的教學中,學生能有一個接近真實的交際條件環境,可以使英語學習,理解,運用結合起來,既能激發興趣,又易滿足成就感。這里打破的不僅是小課堂,實際上也打破了

2.突破課本中心的原則:

突破課本中心的原則,即輸入相近層面多種語言材料的原則,形成“大教材,小課本”。建構主義的三突破教學法認為單靠課本不能達到培養外語運用能力的目的,主張從與教學大綱要求在內容、難度方面相近層面的語言題材中,自編、自選、自薦一些在社會化實踐課堂中適用的材料,使它與課本相結合,作為實際學習的活動材料。這樣作,既可使教材更切合學生需要,從而激發學習動力;也可“稀釋”課本難度,提高新材料的復現率,并增加輸入量和擴大輸入信息。

通常情況下,教師的教學是圍繞教材進行的,它是最重要的學習材料,其它必須圍繞著它來進行。在Krashen的理論中,有一個叫做監控假說,主要講述的是輸入原則:只要當語言材料的水平略高于我們現今能力的水平時(i+1),教學才能是成功的。我給學生提供了多種學習渠道,多種學習材料。

破除課本中心不僅需要觀念的轉變、教法的創新,技巧的藝術,這需要教師付出很多精力才行,事實上,這一點真是說起容易做起來難啊,這要求教師要持之以恒,結合不同班級不同的授課內容,不斷研究,不斷翻新,進而創新。

三、總結

實踐表明,建構主義的三突破教學法的交際教學思想、教學手段是切實可行的,這種教學法適應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扈彩霞.關于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的思考[].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

[2] 盧光斌.聽力訓練要把握關鍵環節[].中國教育研究論叢,2005.

[3] 張湛.關于英語聽力教學的幾點思考[].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24).

建構主義教學范文6

論文摘要:建構主義知識觀是知識社會學與認知心理學相結合的產物。建構主義知識觀包括四個基本的原則,即主動性原則、協作性原則、適應性原則和發展性原則。建構主義知識觀在知識的性質、教學的對象、教材的地位、教室的作用、教學的方式、學習的情境、師生的關系、教學的評估等方面,對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知識觀是人們對知識的內涵、性質、范圍、功能、價值及其來源、獲取途徑、歸因標準等問題的根本觀點。不同的知識觀對教學的價值取向與發展方向有深遠的影響,對教學的方式和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1 什么是建構主義知識觀

1.1 建構主義知識觀的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知識觀是知識社會學與認知心理學相結合的產物。其基本觀點是,知識不是通過傳授獲得的,而是由具有不同認知能力的學習者基于自己的經驗以及所處的社會文化歷史背景,借助教育者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主動建構而成。建構主義知識觀強調提供認知工具、發掘知識資源、鼓勵學習者與環境互動,建構個人知識的重要性。建構主義知識觀包括四個基本的原則,即主動性原則、協作性原則、適應性原則和發展性原則。

主動性原則主張,知識不是外部灌輸、被動接受的,也不是主體對于客觀實在簡單的、被動的反映,而是一個主動的、不斷深化的過程,是認識主體在與經驗世界的對話過程中,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主動建構而成的。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并不是白板一塊,空著腦袋被動地等待教育者灌輸信息,而是憑借自己的背景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對信息進行建構,通過對問題作出主動的探究與積極的詮釋而獲得的。學習者在形成自己對知識的內部表述時,不斷對其進行修改和完善,這一過程不僅包含對新信息意義的建構,同時包含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

協作性原則強調知識的建構是在合作協議中實現的,它反對單純的聆聽或觀察,認為單純的聆聽或觀察是無法獲得真正的知識,它重視由教師、學生、家長三者所構成的學習者社區的作用,主張透過協議達到某種程度的共識。規劃、對話和記錄是協議建構的三個基本要素。規劃是指學習者用語言、圖畫、手工等各種符號展示他們的活動計劃或設想;對話則強調對他人的意見進行反思,通過討論和實驗不斷調整各自的觀點,最終達成共識;記錄是指詳細地提出成果報告,幫助他人了解學習者活動背后的含義,并成為學習者不斷反思的動力和資源。協議建構的三要素清晰地指明知識是如何在合作協議中建構的,以及為何小組學習方式是合作協議式學習的最佳方式。

適應性原則主張,知識不是靜止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動態的。認知的目的是為了使人適應現實生活,并組織生活經驗,而不是為了發現客觀世界的絕對本質。適應性原則強調知識在人們適應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強調我們對所面對的、所遭遇的問題的解決能力。世界是不斷變化的,我們不能用一種一成不變的知識去解決所有的問題,為了恰當而又正確地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需要我們主動地建構、詮釋與解說,需要我們不斷地重組、改造與試驗。

發展性原則主張,新知識的增長是通過同化、調適與反思逐漸發展而成,是以背景知識為基礎并受制于背景知識的。由于知識有賴于學習者的自主建構,因此,學習者已有的經驗不再是無足輕重的,而是建構知識的“基點”。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運用自己的背景知識對問題作出主動的詮釋,在他發現自己原有的知識不能處理所面對的問題時,學習者就必須對自己先前的想法作一番檢查與修正,然后再運用修正過的知識,重新再對問題作一番理解與詮釋,直到發現一種合理的解釋為止,這一過程會推進學習者認識能力的發展。建構主義知識觀的這四個原則是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

1.2 建構主義知識觀的主要派別

建構主義知識觀有許多不同的派別,主要有心理建構主義、社會建構主義、情境建構主義。心理建構主義是由瑞士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提出,他認為認知既不是主體內部結構的自然展開,也不是對客體的簡單摹擬,而是通過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逐步建構而成。認知發展的過程不是由主體內部的心智成熟或外部的教育所支配的過程,而是主體主動積極的建構過程。知識不是由外向內的“輸入”,而是學習者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通過新舊經驗的沖突而引發的觀念轉變和結構重組,通過自外而內的“同化”(同化是指學習者將外在信息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與自內而外的“順應”(順應是原有認知結構受到新的外在信息的影響而產生質變的過程)相統一的方式逐漸建構起來的。

社會建構主義是由前蘇聯教育家維果斯基(L.S.Vy-gotsky)為代表,其理論強調“社會交往”在知識建構中的決定作用,強調認知與社會文化環境的關聯性,重視學習者與社會的溝通與互動。其主要觀點有:(1)歷史過程中不斷發展的文化是人的心理發展的源泉和決定因素;(2)高級心理機能不是由內部自發產生,而是產生于人們的協同活動之中,在學習者學習與心智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社會的互動與語言的溝通,需要成熟者所提供的支持與引導。(3)人的發展是從外部的、展開的、集體的活動形式向內部的、精簡的、個體的活動形式的轉化中實現的。

情境建構主義認為知識并不是儲存在我們大腦中的一種靜態的物質,它是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一種有意義的知識,必須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學得。情境建構主義反對傳統學校教學把知識的脈絡抽離出來,強調學習的整體性,知識的連貫性。情境建構主義認為,要獲得一種知識,或實現某個目標,或解決研究過程中所碰到的某個問題,必須直接從問題入手,尋找解決的辦法,而不能按照規定的步驟去解決。

近些年來,由于受意大利瑞吉歐方案教學的影響,建構主義知識觀不斷地與社會交往理論、個人化知識觀、后現代知識觀相互作用,對教育改革的深入,對教學方式的更新,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

2 建構主義知識觀在教學上的應用

建構主義知識觀對教學觀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學生是認知的主動者,是知識與意義的詮釋者、創造者、發明者以及問題的探究者;作為教師則是問題和情境的設計者、討論溝通的引導者和協調者,以及知識的促進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學生的主動性,把學生視作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者,指導學生主動地做出合理的、正確的價值判斷。具體地說,建構主義知識觀在知識的性質、教學的對象、教材的地位、教室的作用、教學的方式、學習的情境、師生的關系、教學的評估等方面,對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形成了建構主義教學觀。

就知識的性質而言,建構主義教學觀主張,知識不是對現實的純粹客觀的反映,而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假設或假說,它肯定知識的主體建構性、生成性,否認有絕對客觀的知識存在,強調學習的建構性,主張知識不應該簡單地通過教師的傳授而獲得,而應該由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依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

就教學的對象而言,建構主義教學觀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視為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強調學習的探索性、情境性、建構性、累積性、目標指引性、診斷性與反思性,強調學生的參與性、自主性和能動性,強調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態度、信仰在新知識的建構中的作用,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能夠主動發現問題,分析、收集資料,變被動接受灌輸知識的角色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強調“發現學習”以及“解題”能力的培養,主張基于案例、基于問題、基于課題的內在驅動的學習。

就教材的地位而言,建構主義教學觀不再把教材看作是絕對正確、不容懷疑的“圣經”,而是把它看作是師生共同建構的素材,學生在建構知識的同時,可以用探索、挑剔的目光來研究它,對教材內容進行創新思考,產生自己的獨特理解。因此,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只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教材是引導學生認知發展、生活學習、人格建構的一種范例,是引起學生認知、分析、理解事物并進行反思、批判和建構意義的中介。

就教室的作用而言,建構主義教學觀不把教室看作是教師表演的舞臺,而把教室看作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舞臺;不把教室看作是訓練學生的場所,而把教室看作是引導學生發展的場所;不把教室看作是教師教學行為模式運作的場所,而把教室看作是教育教學智慧充分展現的場所;不把教室看作僅僅是傳授知識的場所,而更是把教室看作是探究知識的場所。總而言之,建構主義教學觀把教室看作是師生從事知識建構與發展的實驗室,而不是學生單純接受知識的“講課室”。

就教學的方式而言,建構主義教學觀反對知識的外部傳授,強調活動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主張通過活動區教育、小組活動教育、集體活動教育等方法,使學生在一定的情境及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充分利用各種學習資源,通過與豐富生動的學習情境的互動,不斷同化外來信息,并調整自身的認知結構來順應外來的新信息,建構出新知識。就學習的情境而言,建構主義教學觀要求教師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為此,建構主義教學觀非常強調師生之間的多元的、自由的、開放的、合作的學習情境的建構和維持;非常強調教師要善于并樂于借助各種直觀手段,創設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有利于啟迪學生探究,引發他們聯想和想象,激發其學習興趣的教學環境和氛圍,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擴充知識的意義,轉化性地運用知識。

就師生的關系而言,建構主義教學觀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鼓勵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創造知識,因此,在建構主義教學中,學生是知識與意義的詮釋者、創造者與發明者;教師則由知識的傳授者和灌輸者轉變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問題情境的設計者、引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教師不再只是真理的壟斷者和宣示者,不再是一言九鼎的絕對權威,而是真理的促進者、追求者和探索者,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教師不再是書本知識和學生之間的機械“中介”,而是幫助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指路人。與傳統教師扮演的主導者角色不同,與傳統的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不同,建構主義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變成了能夠主導自己想要探究的問題的主動者,教師則從主導者的角色,轉變成了從旁邊引導學生、協助學生的角色,并以開放的態度指導學生的解題方式。師生之間成為共同的探討者和合作者。

就教學的評估而言,由于建構主義教學觀主張知識是建構出來的,由于不同學生的經驗和建構策略不同,他們對知識的理解也會不同。因此,不能用預成的、標準的、統一的評價方式來衡量學生,而忽略學生建構知識過程中的經驗差異性、生成性、多樣性和創新性,否則就會阻礙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在教學評估過程中,教師必須以學生的處境及建構知識的質與量作為標準,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評估學生的發展情況,以此作為調整教學方向或方式的依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αv 国产最新进精品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专区 | 黄色毛片视频 | 河边性xxxxfreexxxxx | 国产人成精品综合欧美成人 | 伊人精品国产 | 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 一级毛片一级毛片一级毛片 | 青青青久久久 |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不卡|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18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 |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日皮影院| 爱啪网亚洲第一福利网站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日韩免费播 | 97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三级韩国三级韩级在线观看 | www.色人阁| 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 国产国语高清在线视频二区 | 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小说 | 国产中文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19 | 日韩亚洲欧美一区噜噜噜 | 国产一级高清视频免费看 | 免费一级 | 免费精品在线观看 | 91在线 一区 二区三区 | 日韩一区三区 | 欧美一级成人影院免费的 | 欧美v亚洲v国产v | 精品伊人久久 | 亚洲欧洲高清 | 2020年国产高中毛片在线视频 | 欧美第一页| 午夜视频一区 | 国内一级野外a一级毛片 | 欧美激情hd | 国产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毛片国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