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兒科疾病科普知識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兒科疾病科普知識范文1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省、市、區有關衛生工作的方針、政策,加快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著力完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公共衛生服務網絡建設,全面落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全力振興中醫事業,努力破解“看病難、看病貴”等體制機制問題,切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不斷提高全區人民健康水平。
二、發展重點
(一)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建立健全以區屬醫院為龍頭,以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樞紐,以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為基礎的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
1、完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按照“八統一”標準,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進行規劃建設,使其設置更為合理、布局更為科學、設施更為完備、管理更為規范,為社區居民提供更為整潔、舒適、溫馨的診療環境。扎實做好全省社區衛生服務重點聯系區工作,探索建立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制度,強化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預防保健機構、公立醫院的分工合作,完善雙向轉診制度,推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與城鎮職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有效銜接,不斷提高服務水平,方便社區居民就醫。通過開展“社區衛生服務提升年”、“社區衛生支部聯建”、創建星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等活動,加強交流合作,促進優勢互補,努力打造我區社區衛生服務品牌。
2、推進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全面實現“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達到村衛生室設置統一、人員管理統一、業務管理統一,藥品管理統一,財務管理統一,著力提高村衛生室的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保障農村群眾的預防保健、醫療服務工作。二是加強鄉村醫生聘用制管理,衛生院積極承擔對鄉村衛生室的管理、監督、指導,解決聘用鄉村醫生的待遇,穩定村醫隊伍,加強學習培訓,提高鄉村醫生隊伍整體素質。完善和發展農村合作醫療,實行區域性大病統籌,逐步建立貧困家庭醫療救助制度,積極實行多種形式的農民醫療保障制度。三是有力實施“衛生強基”工程,深入開展“兩好一滿意”活動,通過衛生扶貧、專家下鄉、技術幫扶、設備援助等形式,規范基層執業行為,提高基層診療水平,夯實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基礎。
(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1、完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抓好基層醫療機構配備使用、網上訂購基本藥物的落實,督促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按照《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和《國家基本藥物處方集》的要求,規范合理使用基本藥物,減輕群眾負擔。制定實施基本藥物制度財政補償方案,試點實施藥品零加價,探索實行,積累經驗,全面推廣,保證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順利實施和基層醫療機構的正常運轉。
2、鞏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按照“全面覆蓋、規范管理、優質服務、鞏固提高”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長效籌資機制,使新農合參合率穩定在100%。進一步完善新農合統籌補償方案,不斷提高基金使用率。完善新農合與“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制度的有效銜接,實現農民在村衛生室方便、快捷的直接報銷。全面推行普通門診統籌,完善特殊慢病門診統籌,擴大新農合受益面。探索新農合支付方式改革,開展門診費用補償總額預付和住院費用補償按病種付費等試點。強化“十嚴”管理,做好“三步”審核,加強新農合基金監管,嚴格規范基金封閉運行,強化定點醫療機構監管和費用控制,確保基金安全。
3、實施人事制度和工資制度改革。落實基層醫療機構定編定崗工作,實行“定編定崗不定人”的全員聘用制和聘用合同管理制。引入競爭機制,推行競爭上崗,做到按需設崗,按崗聘任,建立有激勵、有約束、有活力的管理機制。在醫療衛生機構落實績效工資制,醫務人員績效工資與其服務質量、服務數量、服務水平直接掛鉤。探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基本藥物制度、人事分配制度、收支兩條線管理等為重點的綜合配套改革,逐步改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模式和運行機制。
4、理順醫療衛生機構管理體制機制。進一步規范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管理,積極探索建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預防保健機構、公立醫院分工合作機制,促進社區衛生服務與城鎮職工、居民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有效銜接,積極推進社區首診制和雙向轉診制度。
5、穩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完善公立醫院服務體系,制定并實施公立醫院設置與發展規劃,優化公立醫院結構布局。改革公立醫院管理運行體制,完善醫院內部領導體制與決策議事機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分配激勵機制。改革公立醫院補償機制,加大政府投入,合理調整醫藥價格,完善醫療保障支付制度改革。改革公立醫院監管機制,實行全行業監管,建立社會多方參與的監管制度,促進公立醫院改進醫療服務質量。探索建立電子病歷,推進施行《電子病歷基本規范》,改善服務,提高效率。
(三)優化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1、加強區屬醫療衛生機構的建設。科學設置,合理規劃,強化管理,加強醫療機構、衛技人員、醫療技術、大型貴重醫療設備等醫療服務要素準入管理,進一步提升醫療服務機構整體層次。繼續深入開展“醫療質量萬里行”和“醫院管理年”活動,提升醫療機構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
2、規范轄區內民營醫療機構的設置。堅持“控制數量,優化存量、提升質量”的原則,合理規劃設置民營醫療機構。鼓勵有專科特色的民營醫療機構發展,支持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非公立醫院,這五年的時間,力爭發展2-3家有專科特色或有相當規模的民營醫療機構,加快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優化我區醫療資源。
(四)認真落實公共衛生服務
1、加強健康管理工作。完善公共衛生“三級”預防保健網絡,配齊配好預防保健人員,加大預防保健工作力度,形成體系完善、運行順暢的區疾控中心、鎮衛生院(防保站)、村衛生室三級預防保健網絡。全面實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抓好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管理)工作,力爭使城市居民健康檔案規范化建檔率達到98%,農村居民健康檔案規范化建檔率達到90%以上。#p#分頁標題#e#
2、加強傳染病防治工作。切實做好結核病、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鼠疫、霍亂、人禽流感、狂犬病等重點傳染病的防控工作,加強監測、預警分析,及時發現處置重大疫情,加強重癥救治,減輕危害。加強對全區防病和預防保健工作的業務指導,實行對轄區內居民重點傳染病和職業病、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監測,實現疾病防控網上直報和計劃免疫微機化管理。網絡直報率到100%,急性傳染病發病率控制在220/10萬以下,兒童計劃免疫接種率達到95%以上。
3、積極開展健康教育。以社區為基礎,圍繞危害人民健康的肝炎、結核病、性病等急性傳染病和惡性腫瘤、冠心病、腦卒中、高血壓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開展健康教育、健康促進、科普知識宣傳和綜合防治。到年婦女、兒童保健知識知曉率和城鄉居民主要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防病知識知曉率分別達到80%以上。
4、加強婦女兒童保健工作。切實做好孕產婦系統管理和兒童保健工作,高危孕產婦篩查率、管理率、住院分娩率均達到100%。繼續實施“降消項目”,進一步降低孕產婦和嬰幼兒死亡率;加大出生缺陷干預力度,深入開展出生缺陷防治宣傳教育,加大落實孕期保健、產前診斷和新生兒疾病篩查工作力度,新生兒疾病篩查率達到90%,葉酸增補率達到80%。繼續開展農村育齡婦女健康普查工作和落實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政策工作,提高婦女健康水平。
5、加強公共場所衛生監管。全面開展公共場所量化分級管理,公共場所量化分級管理率達100%。進一步完善和規范飲用水衛生以及涉水產品、消毒產品的監督管理。認真履行相關職能,積極落實國家職業病防治規劃,加大職業衛生監督檢查力度,進一步規范職業健康監護、嚴肅查處嚴重違反勞動者健康的違法行為。強化醫療市場監管,加強全區一級以下醫療機構的治理整頓,嚴厲打擊非法行醫、無證行醫。
6、加強衛生應急工作。完善衛生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建立公共衛生應急處置隊伍,組織開展應急演練,提高快速應急反應能力,形成指揮有力、反映靈敏、功能完善、運行協調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體系,及時有效處置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五)加強區屬院站規范化建設
1、加強基礎建設,改善就醫環境。完成市立醫院15000平米門診樓建設及10000平米病房樓接層工程,到年開放床位700張,門診量突破15萬人次,收治住院病人3萬人次;擴建聯合醫院門診樓大廳和門診樓四樓,改善就醫條件,建設高標準手術室,爭取至年開放床位350張,住院人數達1萬人次;改造完成區婦幼保健院病房樓,改善住院環境,爭取到年門診量突破65000人次。
2、培植服務品牌,強化核心實力。市立醫院在鞏固現有心內、急救、肛腸、婦產、兒科等重點專科基礎上,更新購置直線加速器、64排螺旋CT等大型醫療設備,重點建設腫瘤科、神經外科、呼吸科、泌尿外科、老年病科等學科,創建特色名優品牌,突出優質護理服務,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服務;聯合醫院在保持原有嚴控、口腔科服務品牌的同時,購置國內領先的腫瘤放療設備—陀螺刀,依托總醫院的技術支持,建立覆蓋周邊地區,集診斷、治療、研究為一體的腫瘤中心;區婦幼保健院將著力盤活醫院資源,科學規劃醫院發展,優化服務環境,拓寬服務項目,提升服務水平,積極創建二級甲等婦幼保健院。
3、濃厚學術氛圍,創建學習型醫院。鼓勵在職繼續教育和學歷學習,不斷完善醫院科研獎勵機制,積極鼓勵專業人員進行創新技術,突破難點,提升醫院整體實力,創建學習型醫院。力爭在年科研立項25項,230篇。
(六)全面加強衛生技術人才隊伍建設
加大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大力引進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爭取每年引進專業技術人員20-30人,充實醫療衛生人員隊伍,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隊結構。認真落實在崗鄉村醫生學歷教育制度,積極選送無學歷在崗農村衛生人員參加省級學歷教育;組織開展鄉鎮衛生院全科醫生培訓、鄉村醫生培訓、社區全科醫生培訓及社區醫生、社區護士崗位培訓任務,提升醫務人員整體素質。加強人才交流力度,實現區屬醫院、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彼此之間人員廣泛交流。計劃實施“學科帶頭人計劃”,大膽引進、培養優秀學科帶頭人,以達到“以人帶科,以科興院”的作用。積極同協作醫院溝通聯系,加強合作,促進技術提高,推動醫院發展。
(七)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鞏固“創衛”成果,深化“創衛”成效,建立健康教育宣傳和餐飲、“五小”行業整治長效機制,改善城市環境衛生。積極落實中央補助農村改廁項目,爭取完成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建設任務,實現農村使用衛生廁所率達90%以上,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加大除“四害”工作力度,鞏固除“四害”成果,將“四害”密度控制在最低范圍以內。認真抓好控煙工作,大力宣傳吸煙危害,積極開展無煙單位的創建活動;繼續加強文明衛生單位創建活動,力爭每年創建成3-4省、市級文明衛生單位。
(八)推進中醫藥事業科學發展
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堅持中西醫并重的衛生工作方針,重點抓好聯合醫院中醫重點學科建設,三年內按照要求,完善骨科、康復科必備設施及人員配備,完成市級中醫重點專科的創建達標及驗收,并在此基礎上適時申報省級中醫重點專科。在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開展中醫藥推廣示范單位創建,加大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力度,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積極推進“治未病”健康工程,計劃五年內引進相應人才,在聯合醫院建立中醫未病科,探索建立和完善預防、養生、保健、康復為一體的中醫保健服務體系。加強中醫藥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完善師承教育制度,開展鄉村醫生中醫專業學歷教育和中醫全科醫師崗位培訓。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擴大中醫藥文化的影響力。
三、發展目標
(一)總體目標
“十二五”期間,我區衛生事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到年,建立起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適應我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健康需求的醫療服務、公共衛生、預防保健和衛生監督體系,居民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明顯提高,醫療衛生保健水平和主要健康指標達到全市先進水平,最終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健、個個擁有健康身體”的奮斗目標。#p#分頁標題#e#
(二)主要指標
1、生命質量與健康目標
⑴居民平均期望壽命達到:男76.1歲,女78.2歲;
⑵法定傳染病報告發病率控制在220/10萬以下;
⑶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13/10萬以下;
⑷嬰兒死亡率控制在11‰以下;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降至15‰。
⑸兒童計劃免疫接種率達到95%以上。
⑹居民健康行為的形成率、健康知識的知曉率、宣傳教育普及率達到農村90%,城市98%的水平。
⑺居民總患病率下降20%,主要慢性病人管理率達60%。
2、資源配置與利用目標
⑴全區病床總數控制在1500張以內,每千人占有醫院床位達到3張;其中市立醫院700張,聯合醫院350張,區婦幼保健院120張,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30張。
⑵全區衛生人員總數控制在2000人以內,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數達到16.2人左右;
⑶城區新建(轉辦或籌建)2-3所具有特色的專科醫院;
⑷建立政府主導,體制完善,職能明確,功能齊全,責權明晰,運轉高效,信息暢通,整體聯動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立比較靈敏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運行機制,達到反映及時準確,處置科學有效,提高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救治水平;
⑸衛生人員隊伍進一步優化。鄉村醫生通過學歷轉化教育,全部達到中專及以上學歷水平,基層臨床醫療服務人員全部具備執業助理醫師及以上執業資格,其它衛生技術人員具備初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資格;加強人才梯隊建設,職稱結構高、中、初比例逐步達到1:3:6;
⑹社區衛生目標:加大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規范化建設,逐步實現微機化管理;提檔升級,強化職能,提高社區衛生服務質量和服務能力,五年內爭取創建星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6個,社區居民健康檔案標準化建檔率達到98%,全科醫生培訓合格率達100%。
⑺農村衛生目標:加強村衛生室建設,使“鄉村衛生一體化”在全區推廣實行,農村居民健康檔案標準化建檔率達90%以上,農村衛生技術隊伍持證上崗率100%,新農合覆蓋率鞏固在100%,村衛生室合格率達到100%,每個鄉鎮建成5所示范村衛生室。
3、科技開發與應用目標
⑴加大和推廣應用新業務、新技術,每年開展新業務、新技術量比上年增長5%;
⑵年,科研立項25項,230篇;
⑶加大腫瘤預防和診療技術研究力度,使腫瘤診療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建立集診斷、治療、研究為一體的腫瘤中心1處,腫瘤專科病房2處。
⑷普及中醫藥服務,促進中醫藥發展,在完成市級中醫重點專科創建達標的基礎上,積極申請省級中醫重點專科;
⑸鞏固市立醫院二級甲等綜合醫院的等級,積極向三級醫院看齊;區婦幼保健院通過二級評審,達到二級甲等婦幼保健院標準。
四、保障措施
(一)進一步深化衛生改革,以改革促發展。加快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步伐,改革體制,健全機制,逐步解決制約我區衛生事業發展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促進衛生事業良性發展。一是實行衛生全行業管理。衛生行政部門要適應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要求,切實轉變管理職能,運用法律法規、方針政策、規劃指導、信息服務和經濟手段等,加強衛生行業管理。要完善有關規章制度,健全醫療服務技術規范,建立和完善醫療機構、從業人員、醫療技術應用、大型醫療設備等醫療服務要素的準入制度,對全區范圍內的衛生資源納入規劃,實施行業宏觀管理。二是加大醫療衛生機構內部管理和運行機制改革力度,積極推行醫療衛生單位內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起有責任、有激勵、有約束、有競爭、有活力的運行機制;推行醫療衛生機構后勤服務社會化;加強醫療衛生單位經營管理和成本核算;實行藥品收支兩條線管理,完善醫療服務價格體系,逐步建立適應市場物價變動的醫療服務價格調整機制。
(二)實施“人才興衛”戰略,提高衛生隊伍整體素質。樹立“以人為本”思想觀念,加大培養力度,注重臨床學科帶頭人和基層醫療單位業務骨干的選拔培養,造就一批擁有高素質的學科帶頭人和學科的業務骨干,以形成不同層次的高素質學科人才隊伍。要繼續抓好在職衛技人員的繼續教育、學歷教育,提高衛生人員隊伍的整體素質,使衛生技術人員的結構趨于合理。開展鄉村基層醫藥衛生人員學歷轉化培訓和全科醫生培養。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選拔引進高層次衛生技術人員充實衛生隊伍,改善提高人員結構。“十二五”期間,面向全國醫學院校引進150名本科及以上學歷的畢業生充實到區屬醫療單位工作,面向社會考錄約200名大中專醫學院校畢業生充實到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有計劃地返聘100名具有良好專業素質、身體健康,能夠勝任工作的退休人員到各醫療單位工作。
(三)依靠科技進步,提高醫療衛生服務的技術水平。加大科技投入,鼓勵和引導衛生技術人員結合臨床實際開展科技創新。立足實際,緊跟國內外衛生科學技術發展步伐,針對本地區常見病、多發病、地方病和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傳染病,開展多種形式的醫學科研活動,不斷探索疾病預防控制的有效方法。積極引進、推廣應用新業務、新技術,廣泛開展學術交流和合作,不斷提升學術水平。通過技術項目引進、臨床科研攻關,多上項目,多出成果,力爭科研上臺階,創新有突破。
(四)突出社區和農村衛生,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一是提檔升級,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標準化建設。在“八統一”的基礎上,注重內涵建設,提升服務服務能力。二是建立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制度,實現“大病到醫院、小病在社區、康復回社區”醫療模式。三是鞏固農村新型合作醫療成果,加強宣傳引導,抓好規范管理,確保新農合工作良性運行。四是加強村衛生室規范化建設,全面實行“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落實農村基本醫療和預防保健工作任務。
(五)樹立科學發展觀,促進衛生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一是實施區域衛生規劃,調整和優化衛生資源布局,提高衛生資源利用效率。結合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社區合并工作,整合全區衛生資源,調整優化醫療資源配置。二是改革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轉變醫療衛生服務模式,重點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鼓勵發展民營醫院和專科醫院。三是加強公共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四是加強農村衛生機構建設,辦好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五是加強內涵建設,注重技術提升,實施科學管理,不斷提高醫療衛生服務的質量與效益,實現兩個效益同步增長。#p#分頁標題#e#
(六)加大衛生監督綜合執法力度,堅持依法行政。鞏固“創衛”成果,進一步加強《食品衛生法》、《傳染病防治法》、《執業醫師法》、《母嬰保健法》、《獻血法》等衛生法律法規的宣傳,增強群眾尤其是服務從業人員的衛生法律意識。增加對衛生監督的投入,改善執法裝備,提高執法能力。嚴格執業人員的資格審查和崗前培訓教育,提高執法水平。加大對公共衛生領域的監督執法力度,強化對健康相關產品和公共場所的監督監測,為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提供可靠的衛生保障。
(七)堅持繼承和創新的方針,推動中醫事業快速發展。認真貫徹落實全省中醫藥發展大會精神和省、市《關于扶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意見》要求,組織開展“解放思想、發展中醫藥”大討論活動,制定出臺地方性配套政策措施。加強中醫機構的內涵建設,提高中醫急救和綜合服務能力,加強中醫藥人才培養,抓好中醫專科、專病建設,發展新的特色專科。積極促進中醫藥參與農村初保、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與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參與重大疾病防治工作。采取優惠的政策措施扶持中醫重點建設、中醫藥人才培養、中醫藥科研。重點抓好省、市級中醫重點專科的創建達標及驗收。
(八)切實加強疾病控制和預防保健工作。深入貫徹執行《傳染病防治法》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加強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提高各類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的能力,以預防、控制艾滋病、結核病、肝炎和其它慢性傳染病等重大疾病為重點,強化疫情預測和預警報告制度,落實干預和防控措施,努力降低傳染病發病率。建立健全長效管理與應急處理機制,全面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突出抓好全區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醫療救治體系建設、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體系建設、衛生監督執法體系和公共環境衛生體系建設,健全組織,完善功能,提高水平,發揮作用。認真貫徹“一法兩綱”,加大孕產婦和嬰幼兒系統管理力度,提高婦幼保健工作水平,進一步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