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排水防澇專項規劃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排水防澇專項規劃范文1
關鍵詞:高要;排水設施;漬水的原因;分析;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tatus of Gaoyao City drainage facilities, analysis of the cause waterlogging. Based on years of experience in municipal work, the author put forward his own drainage improvements and response measures.
Key Words: Gaoyao city; drainage facilities; the reasons of waterlogging; analysis;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 TV640.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前言
高要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降雨量達1620mm,特別汛期4-9月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按水文年統計)。由于集中汛期的水量多以洪水的形式出現,故防洪防澇的工作量大。西江在市城區北面流過,城區排水全部排入西江。西江枯水期水位約2.0米,豐水期水位在3~6米,洪水位可到15米。市城區地勢平緩,普遍高6~8米。枯水期以及汛期水位不超過3.0時,城區自流排水;汛期水位超過3.0時主要靠泵站抽排。
2當前的排水設施現狀
2.1排水設施的基本情況
整個城區(包括山體)排水主要分三部分。一是城區(包括南面象山西山體)排水,主要通過城區排水系統經黃塘竇泵站排放到西江;二是城區北面山體排水,主要由南科排洪渠直接排放到西江;三是城區南面象山東山體排水,主要由象山排洪渠直接排放到新興江再流入西江。
城區現有各類排水管道近400公里,城區設1個提升泵站和1個排水泵站。城區主排水渠沿南興路由西往東設置中心渠一條,該中心渠實際負擔著城區近17.5平方公里和象山西山體約2平方公里集雨面積的排污、排水、排澇任務。
2.2現有排水體系
目前我市采取截流式合流制的排水體制。排水管采用樹形形式布置,雨污水經管道收集后,分片排入就近南興路中心渠,最后匯集到污水廠,經黃塘竇泵站排入西江。汛期時受西江水位托頂,不能自排,則通過排漬泵站抽排。目前主城區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排水系統主要有3部分:
2.2.1中心城區排水系統
中心城區排水系統主要負責沿江路以南,要南路以東,文峰山以北,新興江以西中心城區范圍的雨、污水的收集排放。由于南興路中心渠在中間穿過,所以該部分分多處匯入點就近直接排放到中心渠。
2.2.2象山區排水系統
該排水系統主要收集象山片區(文峰山以南,新城路以東,象山以北,新興江以西)范圍內的雨、污水,總集水面積約3.09平方公里。該排水系統通過文峰路、府前大街、清平路,匯集到南興路中心渠。由于該部分龍灣村地形低,所以在文峰路龍灣村口設置了一個二級提升泵站,專門負責龍灣村的雨水排放。
2.2.3西城區排水系統
主要負責要南路至青灣基范圍內(包括象山西山體)整個西城區的雨、污水收集和排放。該系統經南興路中心渠起點接入中心渠,排水線路長(約6公里),由于受黃塘竇排水出口高程限制和地勢平緩等因素影響,排水管坡度小,平均不到0.4‰。所以造成西城區經常水浸。
3排水設施存在的問題
高要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點是造成漬水的外部因素,但現有的排水系統存在的不足卻是受漬的主要原因。
3.1規劃滯后,缺乏專項規劃指引
由于缺乏《高要市城區排水專項規劃》和《高要市城區防洪排澇規劃》等專項規劃,沒有統一的依據,排水管網設計、建設沒有統一的標準。城區排水出口點單一,排水路線過長,部分主排水管、渠規格偏小等。如西城區大概300公頃面積,四面有象山及將軍嶺等高地,匯水面積遠不止300公頃。而規格為2×B1.7m×H3m的現狀主排水渠最多承擔150公頃的匯水面積,顯然不能滿足現狀及規劃期限內的排水需求。
3.2在排水設施的建設標準低,不完善、不配套
早期排水設施建設的標準低,缺乏超前意識,導致城區排水管網“先天不足”。大部分采用支狀布置形式,部分管道出現斷頭,形成“盲腸”地帶,有的只建設了單向排水管道。尤其是西區部分居民區排水管網及設施沒有及時同步完善、配套,一到雨天,雨水、污水沿街流淌。
3.3市政排水設施建設改造及正常維護的資金不到位
我市排水設施修建時設計建設標準低,排水管徑小,流量小,且病害嚴重。遇到大雨,流量滿足不了泄洪要求,造成積水。而排水設施養護及改造建設費用沒有納入財政預算,連正常的養護都滿足不了,更不用說進行排水改造了。因此,資金問題是制約排水設施功能改善的根本性問題。另外,我市城區仍采用雨污混流排水方式,路面上的雜物如廢塑料袋、樹葉極易造成管道堵塞,加大了排水管道的負荷,造成排水不及,浸溢形成漬水。
4應對措施與建議
4.1統一規劃,盡快編制專項規劃,加強規劃指引
建議盡快編制《高要市排水專項規劃》及《高要市防洪排澇規劃》等專項規劃,以排水專項規劃和防洪排澇規劃為依據,著重從下面幾方面解決:
4.1.1規劃建設象山西和將軍嶺截洪渠
采取高水高排的原則,把象山西和將軍嶺等高地的雨水截流后直接排入西江和新興江,山洪不經過城區排水系統,從而緩解城區排水管渠的壓力。
4.1.2規劃建設象山片區新排水出口
象山片區三面環山,一面緊靠新興江,屬小盆地形,地面高和在5.0~8.0米之間,總集水面積3.09平方公里。規劃新建設一個排水出口就近直接排入新興江,自成一個獨立排水區,既可縮小排水距離和時間,又能減輕城區主排澇泵站(黃塘竇泵站)的壓力,還可以利用現有的渠道互為調節,有效解決象山片區水浸歷時過長問題。
4.1.3規劃建設西城區調洪湖和新排水出口
由于西城區排水距離過長,又受排水坡度和排水渠規格偏小的影響。排澇時,受下游管渠的水位頂托,經常水浸,而且水浸歷時長。應規劃建設一座調洪湖,盡量保存天然綠地、池塘等“蓄水”場所,以增加該區域的雨水調蓄能力。同時建議一套完善的暴雨預報調度體系。另規劃建設新的排水出口,設置排澇泵站就近將澇水抽排到新橋方向的坭塘咀再流入新興江。
4.2設立城市排水設施專項資金,加強養護及改造
要定期對雨水井、沉砂井以及淤積排水管、渠進行清淤疏通,并及時對損壞的排水管、渠進行修復,確保各種排水設施的完好,以提高和恢復整個排水系統的排水能力。同時對局部低洼地段進行改造修復,提高路面標高,增設雨水口,完善排水設施;并加快污水管道的實施進程,逐步實現雨、污分流的排水體制,減少垃圾和沉積物對雨水管渠的不良影響。
總而言之,城市暴雨積水問題是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它給人民群眾的生活和生產帶來許多不利影響。通過以上分析發現,盡快編制《高要市排水專項規劃》及《高要市防洪排澇規劃》,用工程建設、暴雨預報調度、雨洪水資源化等綜合手段解決內澇難題,方能實現城市區域內的良性水循環,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參考文獻
[1]北京市市政工程涉及研究總院,給水排水設計手冊(第5冊城鎮排水第二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2]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GB50282-98城市給水工程規劃規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8.
排水防澇專項規劃范文2
關鍵詞:形成原因;對策探討
Abstract: The city water logging has now become a very serious urban diseases, do a good job in the city drainage planning, set up to city drainage system perfect from the fundamental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The reason analysis to our country city water logging, explore solutions.
Key words: causes; 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S276.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近些年,隨著私家車的增多,全國各個城市的道路、地道橋、地鐵站和地下車庫等道路設施也越建越多。但是,由于規劃建設中“重地表,輕地下” 的弊端,使得城市道路排水系統規劃建設不到位。因此,入夏以來的一場場強降雨使我國許多城市遭受到嚴重的內澇,甚至引起很多慘痛的事故。這些事故提醒著我們城市道路排水系統是和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基礎設施,必須對其進行科學、深入的規劃。
一、城市內澇的定義
城市內澇是指由于強降水或連續性降水超過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內產生積水災害的現象。
二、形成城市內澇的原因
城市內澇在我國比較普遍,造成內澇的客觀原因有兩個:首先是降雨強度大,范圍集中。降雨特別急的地方可能形成積水,降雨強度大、時間長也會形成積水。其次,是由于地勢引起的,內澇多發生在城市內地勢比較低洼的區域。
形成城市內澇的主觀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1)地下基礎實施不健全,排水系統規劃嚴重滯后
首先,在快速推進城市化的過程中,地面上的高樓大廈關注較多,而對于,地下基礎設施的投入較少,從而導致國內許多城市的排水管網欠賬比較多,例如,排水管道老化,排水管道清理不及時,排水設施不健全等。因此,排水系統建設滯后是造成內澇的一個重要原因。
2)城市防洪標準較低,降雨量超過城市排水能力
我國現行排水標準比較低。根據現行《防護標準(GB50201-94)》規定,規劃人口50萬以下的城市,可采用20年一遇的標準;而5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必須采用50年一遇的標準。按照《城市排水規劃規范》要求采取1-3年的重現期標準,重要地段采取3-5年的重現期標準。而大部分省會城市的排水重現期標準為1年,地級城市的排水重現期標準為0.5-1年,這就意味著,每年允許城市發生1-2次不嚴重的積水。很明顯,這屬于較低的標準。而老城區的防洪標準還低于新城區的防洪標準,再加上老城區排水設施的不健全,導致老城區容易成為內澇的重災區。
我國大部分城市的排水設施正常應能夠應對每小時47毫米和66毫米強度的降雨。但是,在立交橋下、過街的地下通道里、地下車庫里、地鐵站內等一些特殊的易積水地段,雨水匯集量超過了排水管道的設計標準,導致雨水無法及時排出,就會造成內澇。3)填河造地,破壞城市原有排水體系
由于人口和財富不斷向城市集中,造成了城市面積越來越大,地價飛漲,寸土寸金。原來的河流和濕地都被填埋,并在其上進行建設,這樣的做法不僅減少了雨水的地下滲入量,還打破了原有的排水體系,減少了可排入雨水的地點,或延長了雨水排入河道的距離。特別是在本來就河道稀少的華北平原地帶,這種做法更易形成城市內澇。
4)城市地面大量硬化,減少雨水的地下滲入量
城市地面的大量硬化,如柏油路、水泥路面、水泥廣場、大型停車場等,使得雨水不能再通過地面滲入地下,只能通過雨水管道排除,大大增加了區域的匯水量,加重了排水系統的壓力,容易形成路面積水。當道路上的雨水排水口數量不足,或面積較小時,便形成城市內澇。
三、城市內澇的高發地點
首先,是城市內地勢較低的地區;其次,是立交橋下、過街地下通道里、地下車庫里、地鐵站內等一些特殊地段,都是降雨后內澇的高發地點。
四、解決城市內澇的對策探討
1、編制城市排水專項規劃,提高新建排水設施建設標準
過去30年,我國的城市化發展迅猛,城市管理部門關注的是地面上的形象,對地下的基礎設施不重視。往往是城市開發建設到哪里排水設施配到哪里,很少有城市系統地編制排水專項規劃,對排水設施建設進行統籌安排,對排水系統的建設標準統籌考慮,以至城市骨干排水設施不足或標準偏低,有些片區配套排水設施建設跟不上就沒有排水設施,發生問題只好采取臨時措施。因此,只有先編制了排水專項規劃,才能對城市現有的排水管線有完整的了解,找到癥結,對癥下藥。只有先編制了排水專項規劃,才能合理的規劃新的排水管線,來分擔原有管網的水量,解決城市內澇問題。
國外一些大城市較少出現城市內澇,除了因為有完善的排水專項規劃之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采用的排水標準比較高,如紐約是10至15年一遇,東京是5至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而我國2006年的《室外排水設計規范》規定也是0.5-3年,重要地區為3-5年。雖然我國30年來排水設計標準有所提高,但在實施中仍處于較低水平,大多數城市排水設計重現期仍在1年上下。所以,我國急需提高新建排水設施的建設標準,特別是地道橋、立交橋等一些容易發生內澇的地段。
2、改造舊的排水設施,加強排水設施的日常維護
改造舊的排水設施主要分為以下幾種情況:1)道路路面排水口不足,或面積較小。這種情況較容易改造,增加排水口的數量和面積即可。2)排水管溝的排水能力不足。一般老城區容易出現這種情況,效果明顯的做法是:結合舊城改造一起開展,進行系統的排水規劃,統一制定合理的排水方案,統一改造,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統。3)地道橋、立交橋、地下車庫等特殊地段大面積長時間積水。這種情況是因為雨水大量匯集,而引起的管道排水量不足。首先應該加大排水口的數量和面積;其次,應配置大功率排水泵和臨時排水管道或臨時蓄水池,一旦發生積水,立即啟動應急排水設施,及時將積水抽排到排水管道或臨時蓄水池內,再排入城市管網。
同時應加強排水設施的日常維護,定期檢查排水管溝,以便能第一時間發現管溝的破損或淤堵情況,進行及時的維修或清理。在國外有些城市為避免下水道入口被堵,在雨水篦子下面加設了鐵籃子,作用是攔截隨雨水沖入的雜物,使得這些雜物不能進入下水道。在清理時,只要打開雨水篦子,把鐵籃子提出來,倒出籃子中的垃圾,就能快速有效地清除進入雜物,從而保障管溝暢通。我國也應借用這種方法,既可以有效減少管道淤堵,又能提高管溝的清理效率。
3、建設雨水調儲設施,增加雨水的地下滲入量
建設雨水調蓄設施是減少雨洪沖擊的方法之一,大量利用雨洪資源是解決城市暴雨內澇的新策略,即在排水系統難以實施大規模改造的情況下,通過增加蓄水設施,以蓄排結合的方式解決城市內澇問題。許多西方國家認識到雨水對城市的重要性,通過制定法規,限制雨水的直接排放與流失,鼓勵雨水的貯存利用,改善城市水環境與生態環境。如日本把城市防澇作為重要的建設項目,要求在城市地下廣泛建蓄水池,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必須設置雨水蓄存設施;德國在建設住宅、廠房、花園等建筑中均要設計雨水利用設施;美國芝加哥市在新開發區強制性地實施雨水貯留設施,修建蓄水湖、蓄水池,遇暴雨時用來蓄水。我國也應該加強這方面的規劃,在易積水地段修建蓄水池;清理河道,加強河道的泄洪能力;對湖泊及景觀水系的進行規劃整治,作為臨時的蓄水湖使用,即可提高城市的品味,又能發揮它們的調蓄水作用。
排水防澇專項規劃范文3
關鍵詞:城市積水;原因分析;解決措施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積水區對人民的生產、生活會造成很大的影響,甚至會造成生命財產損失,應引起足夠重視。積水區形成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包括自然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城市規劃建設、城市管理等多方面原因。要解決城市積水問題,需從降雨的源頭開始,采取規劃、工程、管理等綜合治理措施,對降水實行下滲、調蓄、導排、調峰等多種手段,并在各部門密切配合下,才能有效地解決城市積水問題。
1 城市暴雨后積水原因分析
分析造成城市積水的原因,大體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排水系統主要有合流制和分流制,現階段修建的排水管網,一般將雨水和污水分設,即雨水和污水實行分流。而老城區的排水管網大多為合流制系統,即雨水和污水合流,排水管徑較小,在老城區服務性用水和生活用水,以及環境用水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原有管網承載著污水已處于滿負荷排放狀態,一遇到大到暴雨或持續時間稍長的中雨,管網就無力承載雨水和污水同時排放了。有的老城區道路上的排水管道敷設是根據建設時的地形地貌和周邊環境來考慮排水流量,但隨著舊城區的改造,人口聚集,使原主干管應能承載的輸送能力,發生根本性變化,也即配套建設了很多接入主干管的排水支管,而主干管仍舊是上世紀70~80 年代甚至是 50~60 年代修建的排水管道,一旦遭遇大到暴雨,排水未形成系統的地段即被積水所困。
2)由于城市用地面積擴大,建筑、不透水鋪裝路面增加,徑流系數增大,地面滲透能力降低,雨水徑流時間縮短,雨水量增大,使原有的排水設施負擔加重。尤其一些城市因建設需要將原有的河道、湖塘、水渠、洼地填墊,使區域雨水調蓄能力降低。特別是有些城市河道填墊后改為涵管,使一些區域的排水出路出現問題,汛期排水不暢造成積水。
3)有些城市在開發建設中,一些工程項目排水設施建設滯后,人為造成排水空白區。也有些城市在資金、工期比較緊張的情況下,排水工程沒有完全按照排水系統規劃設計實施,如在新建道路工程中修建了排水管道,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排水出路問題沒有解決,汛期雨水管道沒有排水出路造成積水。還有些城市建設用地擴大后,按照規劃設計區域排水管道需修建新泵站提升強排,但是管道建成后仍使用原農業或舊泵站排水,由于原有泵站規模小與新建區域管網不配套,汛期排水不暢造成積水。
4)有些城市在道路工程建設中新修建的道路高于現狀地面,新開發或改造重建區域的地面也隨之填高,這就使周邊一些老城區地面逐漸變低,汛期降雨造成這些區域積水。
5)有些城市立交地道除因設計標準低、地道收水設施阻塞造成積水外,還因在立交地道建設中,地道兩側的道路與地道坡道沒有明顯的分水嶺,即地道坡道沒有設置“駝峰”或“駝峰”過矮,而造成地道坡道比周邊地區低很多。當降雨量較大時,地道以外區域出現積水就會涌入地道,由于地道排水設施不能及時將這些“客水”排除造成地道積水。
2城市中暴雨后積水的解決措施
近年來,面對日益嚴重的城市積水,各級政府力圖尋求治理之策,努力減輕或避免積水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防御和治理城市積水應力求做好以下幾方個面的工作。
1)應樹立城市發展建設與防澇減災并舉的觀點,將防止洪澇災害列為城市發展規劃的一部分。每個城市(不論大小,包括新城鎮)應從城市可持續發展角度,結合本地區的特點編制排水專項規劃。為緩解我國城市水資源緊缺現狀,排水規劃應將城市防澇、雨水資源利用、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統籌考慮,在防止洪澇災害的同時使雨水得到有效利用。各級政府、主管部門要把城市防澇作為關系到社會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人民安居樂業的大事來抓,為規劃管理建立強有力組織和法律保障體系,在城市所有項目建設中應在有關部門監督下嚴格按照排水規劃實施。
2)排水規劃是工程建設的依據,排水工程設計是城市建設的重要步驟,在工程設計中應結合不同城市、不同地區、不同項目的具體情況合理確定設計標準和設計參數。根據規劃結合排水范圍內的地形、地貌、排水設施現狀、河湖水系等情況優化設計方案。雨水系統排水出路至關重要,為保證區域汛期正常排水要求應認真選擇排水出路,需要采用泵站強排的區域一定要修建泵站,根據工程情況在滿足區域排水要求的前提下,可不采用泵站強排的區域盡量不采用強排方式以減輕洪峰壓力。
排水工程是一項系統工程,應根據規劃整體設計,以保證排水系統的完整性和排水需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工程建設應按設計要求盡可能一次建成,當工程需要分期實施,為避免汛期積水應保證分期實施后的排水設施有可靠的排水出路。為逐步改善老城區、地勢低洼地區汛期積水問題,應多層次、多渠道籌集資金,結合排水規劃進行改造,在工程實施過程中應處理好新老城區、新舊排水系統銜接等問題。在搞好設計工作的同時,應抓好排水工程施工、監理等各個環節確保工程質量,為工程實施后正常使用創造條件。
3)在工程設計中一般泵站設計流量均按照管網設計流量確定,但是一些項目實施后區域有時仍出現積水,分析其原因是汛期隨著降雨量不斷增大管道水位逐漸升高,當降雨強度超過設計標準,泵站水泵即使全部投入運行,泵站進水管道水位仍高于管頂降不下來,是因為泵站不能及時將超標準的雨水排除,泵站成為區域排水瓶頸。為最大限度發揮排水設施的作用,在工程設計中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維持原排水管網系統不變的條件下,可適當加大泵站裝機規模提高泵站排水能力;二是雨水(合流)泵站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設置溢流管,當河湖水位較低時通過溢流管直接排入受納水體。
4)立交地道是城市交通樞紐,應適當提高設計標準,為保證雨季地道正常通行,地道應修建獨立的排水系統。地道總體設計應采取措施盡量縮小地道收水范圍,地道排水設計應堅持低水低排、高水高排的原則,將地道以外的雨水盡可能的排入區域排水系統,嚴格控制地道以外“客水”進入地道。雨水出路應結合周邊水系情況盡量直接排入河湖等水體。為避免地道積水地道泵站宜設備用水泵,以提高地道泵站抗沖擊能力。
5)為提高城市防澇減災能力,在多渠道采取工程措施的同時,要建立完善的防澇預報預警系統和立體的防護防澇體系及預案措施,加強管理統一調度。為提高養護管理水平,應加強養護管理隊伍建設,結合本地區的情況認真分析排水設施現狀及存在問題,通過有計劃、有步驟地防澇措施最大限度發揮現有排水設施的作用,汛前應及時將現有排水管道、河道、泵站進行清通疏浚和維修保養,以確保排水設施的正常運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汛前應盡可能將現有排水管道提前騰空,河道水位盡可能降低。在使用傳統養護管理設備的基礎上,應加大資金投入引進吸收國內外先進養護管理經驗和設備,在此基礎上研制適合本地區特點的養護設備,最大限度地減少洪澇災害損失。
3結語
在城市總體規劃布局中應保留或規劃一定的水面儲存調蓄雨水,加大綠化面積減少不透水面積的比例以補充地下水,在區域建設中修建雨水收集和處理設施,從源頭減少雨水排放量。同時為減輕排水系統下游河湖水系的排洪壓力,應加大資金投入,采取工程措施提高河湖水系的蓄洪行洪能力。
排水防澇專項規劃范文4
關鍵詞: 城市防洪排澇;生態補水;問題對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oastal area of our country big city all the year round the threat of flood. The current Chinese city flood has the trend of increasing in frequency and severity, city planning as general guidelines for c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city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redu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ity flood control planning,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city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problems, for your reference.
Key words: city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P25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
1城市防洪排澇規劃中存在的問題及影響
1.1存在的主要問題
(1)河道上下游疏挖治理不夠,淤塞嚴重。城市防洪標準低,超標準洪水無出路,洪災風險大。
(2)防洪排澇設施不配套、基礎差。主要是市政排水管網設計標準低,排澇能力不足,部分道路沒有鋪設雨水管道,無法排水或泄水速度慢,一遇暴雨,會形成積水點。
(3)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土地利用價值高,受經濟利益驅使,為了多爭一塊土地,盲目侵占河道,將城區河道排水改為管道排水,在上面興建街道和商業等設施,使得城區水面積急劇減少,天然調蓄功能不足,內河排水不暢,易淤積、堵塞洪水通道,使得暴雨時,人為產生新的洪澇災害,街道被淹成為常見病,加大了城區洪澇災害的發生。
(4)城市上游區現有的水庫工程作為城市防洪安全的重要措施,目前不同程度地存在安全隱患,制約其防洪功能的發揮,并構成新的安全威脅。
1.2 規劃中對城市的影響
城市防洪工程建成后,可能對城市微氣候、城市自然景觀、市區河流水質和河床等造成不利影響,同時城市防洪工程還要挖壓占地,造成移民問題等。
(1)對城市微氣候的影響。城市防洪工程對城市微氣候的影響主要來自上游蓄水工程和市區堤防工程的影響。城市防洪堤防高出地面太高,可能因擋住了城市的通風口而影響城市的微氣候。上游修建蓄洪水庫,水面擴大,也會影響城市的微氣候,但主要集中在城市的上游郊區,一般對庫區周邊微氣候產生氣溫極差減小、庫區濕度和風速增大等影響,但總的來說,這種影響一般不大。影響較大的是水庫大壩和市區堤防。當大壩和堤防高出地面較多時,影響空氣流通。
(2)對城市自然景觀的影響。城市是人類的杰作,城市內江河、湖泊、花草、林木、房屋、路橋、植被等構成了城市獨特的自然景觀。城市防洪建筑物的隨意插入以及防洪堤對景觀的分割,如果建筑物外形、顏色與城市自然環境不協調,則將改變原來的自然景觀因素的協調性構造形態。
(3)對城市土地占用和移民的影響。實施城市防洪工程,需要一定的土地占用、房屋拆遷和移民,安置移民會對城市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造成重大影響。如果處置不當,甚至會影響移民的正常生活,以及城市的社會安定和發展。
2 解決城市防洪排澇問題的對策
防洪排澇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城市防洪減災更是如此。因此,必須確定城市排澇的主要標準,合理地規劃與布局城市用地,注重城市生態補水,以及加強排水措施等等,逐年解決一些應急問題,不斷提高城市的防洪除澇能力。
2.1確定城市排澇的主要標準
(1)自排。是指堤防外江不漲水或水位低于防洪排澇閘關閘水位時,堤防保護區內設計標準下的暴雨洪水能及時通過防洪排澇閘自流排出堤防外。對于自排標準,雖然城市排澇各區域地形及出口高程不相同,但是自排主要在堤防與支流出口設閘,其孔口尺寸的大小對工程量及投資影響不大,因此一般自排標準取不低于堤防標準的年最大24h的設計暴雨量,根據排澇區不允許淹沒的范圍、調蓄區容積及排澇區表面硬化情況,計算確定自排流量。
(2)抽排標準的確定。抽排是指堤防外江漲水防洪排澇閘關閘后,堤防保護區內設計標準下的暴雨洪水能及時通過排澇泵站抽排出堤防外,對于抽排標準,按《泵站設計規范》規定:取排水區建站后重現期10~20年一遇的內澇洪水位。但由于城市各個抽排區域支流的地形及出口高程不相同,所選取抽排標準應不一樣;且抽排標準設計過高,抽排流量就越大,相應地裝機容量就越多,投資就越大。因此,科學選取抽排標準顯得十分重要,即其標準一般取某一排水區支流的排水口關閘水位,關閘后外江漲水到退水開閘此過程統一計算雨洪同期遭遇不同頻率不同時間組合的設計暴雨量,再根據這一設計暴雨量和各排澇區不允許淹沒的范圍、調蓄容積及排澇區內表面硬化情況,計算確定各排澇區抽排流量。
2.2 合理地規劃與布局
由于城市建設用地的日益緊張和決策失誤,我國一些城市選址在地勢低洼處或在洪水淹沒線以下,還有的利用泄洪區或濱水區進行開發建設。這些不當的建設布局是產生洪災的最直接原因,所以調整城市建設布局是城市防洪減災的前提。
在城市總體布局上,城市新區發展堅決不能在洪泛區或地勢低洼區,對于在這些不利地區的老城區要禁止大建設,同時要進行逐步改造。城市建設用地要避開洪水泛濫的區域、低洼積水區,可將這些用地作為蓄水區、生態公園、濕地等,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大量抗洪資金、降低洪水風險,而且這些生態區域對調蓄洪水、改善生態環境將發揮很大的作用。例如某水利工程位于水庫下游10公里處,并且地勢低洼,常年受洪災中淹。該縣為了防洪制定了“舊城逐步改造,重點建設新城”的城市總體布局原則,在老城南邊地勢較高的山地上新建城區。在該城市洪災中,水庫泄洪使老城區全淹,而新城區則安然無恙。這說明能夠通過調整城市用地布局來減少水災及其帶來的損失。
2.3 注重生態補水
在城市生態專項規劃中,要加強對城市水系的規劃,遏制城市水系生態功能退化萎縮的趨勢,恢復其調蓄洪水、排水泄洪的功能。生態補水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城市水體面積不能再繼續減少;二是對現有水系進行生態補水恢復其應有的生態功能,建設生態型河道、湖泊。城市水體因污染而喪失自我生態修復能力,河道淤塞嚴重成為“死水”,這就需要進行清淤并補充新水從而恢復其生態功能。生態補水承擔了防洪與生態修復的雙重任務,要體現人水和諧的生態設計理念,遵循保持自然、回歸自然和滿足親水的規劃原則,營造出集防洪、防澇、生態、親水、景觀、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城市生態補水建設體系。
我國許多城市在河道治理中采用了生態補水和生態修復措施。例如,某市編制并實施了市內主要河流的生態補水規劃。生態補水主要是利用河道分干渠,引進水庫水源,補給市區河流及其境內湖、庫和濕地,區域總面積約270km2。通過該工程規劃,該市內水系的生態功能得到了根本性好轉,主要河流基本未出現重大險情。
2.4 加強排水措施
加強城市排水措施,要在城市總體規劃指導下做好城市排水規劃和防洪規劃兩項城市專項規劃。排水工程規劃包括確定排水制度,排水管網的規劃布局,確定主要泵站及位置,污水處理廠布局、規模、處理等級以及綜合利用的措施;防洪規劃包括確定城市需設防地區(防江河洪水、防山洪、防海潮)范圍,設防等級、防洪標準,防洪區段安全泄洪量,各類防洪工程設施(水庫、堤壩閘門、泵站、泄洪道等)位置、走向,排洪設施位置和規模以及排澇防漬的措施。如某市已經完成了排水系統升級改造:全市27座排澇泵站進行檢修、清淤,60多條主次干道310km雨水管道、近20000座雨水井疏通清淤,14處立交橋等積水點增加排水設施,市區300km污水管進行全面疏通,對于易發生內澇的老城區排水管網進行更換,管徑擴大到800至1000mm。這些措施提升了市區的防洪減災能力,在今年汛期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該市基本未出現內澇。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及經濟實力的增強,城市所處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其防洪排澇安全越來越重要。城市防洪排澇工程是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防洪排澇工程設計在保證防洪安全功能建設條件下,應向多功能建設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
排水防澇專項規劃范文5
一、審議意見整改落實進展情況
省政府高度重視省人大常委會的審議意見,把整改落實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李強省長主持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抗洪救災工作,并就做好整改落實工作提出要求。從督查情況看,各市、縣政府在推進“五水共治”中都把防洪排澇放到突出位置,明確責任、加大投入、強化考核,推進各項防洪排澇設施建設。各級人大常委會積極開展督促檢查,形成合力。總的看,整改落實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防洪排澇規劃編制與完善方面。科學治水,規劃先行。去年以來,省政府和有關部門突出規劃引領作用,組織開展了流域綜合規劃的修編工作;《浙江省沿海平原骨干排澇工程建設總體方案》等防洪排澇工程專項規劃編制完成,并分步實施;全省11個設區的市完成城市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編制工作,并與防洪規劃有效銜接。同時,按照“五水共治”總體部署,組織編制了《浙江省“五水共治”防洪水規劃》。這些規劃的編制和實施,為統籌抓好防洪排澇、促進“五水共治”提供了科學依據。
(二)防洪排澇工程建設與管理方面。一年來,省政府分解落實建設任務,加大督查和考核的力度,加快推進防洪排澇工程建設。各地拓寬水利融資渠道,集中財力保障工程建設,嚴把工程質量關,一批防洪排澇設施建成并投入運營,發揮了效益。寧波市去年在市區沿江新建3座強排設施,新增應急強排能力2.5萬立方/小時。杭州市加快建設三堡排澇泵站,確保了今年汛期投入使用,梅汛期累計排水4400萬立方米,有效緩解了城區內澇。在加快工程建設的同時,各地、各部門重視加強工程運行管護,積極探索水利工程管理模式,著力構建防洪排澇工程長效管理機制。
(三)河道整治與建立保潔長效機制方面。2015年5月,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落實“河長制”、完善“清三河”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浙委辦〔2015〕36號),對“三河”整治作了全面部署。各地健全完善“河長制”工作機制,大力實施“一河一策”治理方案,督促抓好項目落實、進度落實、責任落實。各地標本兼治,加大治污截源力度,深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去年全省先后完成6000個村的治理工作,今年將開展1萬個村的治理工作。同時,發動群眾和社會參與,建立健全河道長效保潔機制。到2014年底,全省已落實河道保潔任務近13萬公里,除山區源頭無人居住區河道外,已基本實現河道保潔全覆蓋。
(四)統籌姚江流域防洪排澇方面。省政府對根治姚江水患工作高度重視,黃旭明副省長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對流域洪澇治理作出全面部署,提出要求。省水利廳會同有關部門、有關地區與寧波市、余姚市編制完成了《余姚市防洪排澇規劃》,統一思想,明確了“東泄、南蓄、北排、西分、中疏、低圍”的治理方針,并確定啟動六大工程,其中寧波承擔兩項,余姚市負責四項。今年“燦鴻”臺風來襲,城區出現歷史上第二高水位,省政府科學調度,上下游顧全大局,團結治水,保證了余姚城區沒有出現大面積進水現象。
(五)重大工程建設推進方面。全省通過政府重大項目投資和用地指標優先保障省以上重大水利設施建設項目等措施,全力推進重要水庫和重大防洪排澇工程前期建設。審議意見所列出的重大項目清單,除個別項目實施不夠理想外,總體進展順利。
二、問題和建議
經過一年來的整改,審議意見提出的問題大部分得到了落實,成效是明顯的。但是,我們在跟蹤督查中發現了一些問題,特別是今年 “燦鴻”、“蘇迪羅”臺風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暴露出我省防洪排澇工作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其主要的問題:一是我省一些主要河流如楠溪江、常山港、好溪等上游還缺少流域性控制性工程。二是主要平原排澇能力亟待提高,有的在建項目受種種因素制約,進度還不快。三是隨著城市化加快,原有作為自然蓄水功能的洼地大量被硬化,加之農村堤防不斷加高加固,不少城市“雨量不大水位高”成為常態,給城市防洪帶來巨大壓力。義烏、溫嶺、黃巖等都存在這個問題。四是我省有防洪任務的小流域約1800余條,大部分缺乏系統治理,遇到強降雨,極易引發山洪、泥石流,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威脅。五是水利工程建設任務十分繁重。不少地方反映,當前普遍存在設計、施工、監理人員跟不上,影響工程建設和質量。此外,管理人員老化,力量薄弱也較為普遍。根據上述情況,對進一步做好防洪排澇工作提出以下建議。
1.強化規劃引領,統籌推進防洪排澇工作。各級政府要按照尊重規律、科學治水、疏堵結合和“給洪水以出路”的指導思想,結合“十三五”發展規劃編制,啟動我省“十三五”流域防洪排澇工程規劃編制工作,并繼續編制和完善流域綜合規劃、專項規劃、城市排澇規劃等,建立完整的規劃體系。著力提高規劃編制的科學性。要以對歷史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反復論證,科學決策,充分兼顧上下游、左右岸、城鎮與農村、工商業與農業等各方面關系,并注意與城市總體規劃等做好銜接。同時,要采取措施強化規劃的剛性約束,防止“朝令夕改”,引領、推進防洪排澇工作。
2.進一步加大重點防洪排澇工程建設的推進力度。針對各地反映部分防洪排澇工程推進中遇到的困難,省政府要及時掌握情況、剖析原因、分類施策。對列入國家的重點項目,省里要加強與國家有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加強要素保障,爭取國家早日批復和加快建設;對列入省重點工程的項目和跨行政區域的項目,省有關部門要統籌協調,進一步簡化審批程序,加強檢查指導,推進項目加快建設;項目所在地的市、縣(市、區)政府要明確責任,狠抓落實,團結協作,爭取一批項目早日建成,發揮作用。在抓建設進度的同時,要把工程質量放在第一位。省有關部門要加強項目全過程的監管,確保工程質量,使這些民生工程更持久地發揮作用,保一方安寧。
排水防澇專項規劃范文6
Abstract: Through the concept of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 of sponge city, 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stormwater manage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Kunm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realizing the benign hydrological cycle,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Kunming in the 13th Five-Year period.
關鍵詞: 海綿城市;綠色基礎設施;低影響開發;雨水資源利用;控制指標
Key words: sponge city;green infrastructure;low impact development;utilization of rainwater resource;control index
中圖分類號:TU984.1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05-0021-03
0 引言
根據外國關于雨洪、綠色建筑及城市內澇相關技術,我國因地制宜提出了海綿城市的相關建設理念。海綿城市從根本上說就是雨水的自然調蓄,而相關技術則是將傳統的就地排放的思路調整,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1],從而形成的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LID)。海綿城市在被提出之時是用來保護城市原有的“海綿體”,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這樣的城市配套設施,使這些“海綿體”在應對氣候環境和自然災害等方面發揮“彈性”作用,無論是雨季還是非雨季都能起到調控的作用[2]。最近幾年,國內外相關學者也做出了不同程度的研究,美國環保局(EPA)有利用綠色基礎設施代替LID的趨勢[3],國內王思思[4]、車伍等人利用傳統的國內雨洪調蓄措施與國外雨洪管理模式相結合。目前關于海綿城市建設中最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地雨水綜合管理利用,減少城市內澇,為城市著“綠裝”。在海綿城市建設熱潮下,就昆明市中心城區規劃建設用地建設海綿城市的迫切性和存在問題加以分析,在科學規劃、政策傾斜、資金支持、管理運營等方面提供相應對策和建議。
1 昆明市建設海綿城市刻不容緩
隨著城市化與城鄉統籌的進一步推進,城市規模大幅度拓展,昆明城鄉發展與建設在土地資源、生態環境等空間承載方面的壓力會更加突出。建設海綿城市,不論是在水資源、防洪排澇安全還是在水環境保護、水生態恢復、緩解熱島效應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應對城市規模不斷擴大所帶來的這些問題的綜合解決方案。昆明市海綿城市建設可以增加地下水補給量、涵養水源,改善昆明水循環[5],恢復天然水循環系統;當下雨時,雨水下滲使地下水變為蓄水模式,增加了其水位高度,一方面緩解了地下水漏斗區擴展漫延,另一方面緩解了地下水位的持續下降,最終要的是削弱了雨水在徑流峰值的流量,減輕了雨水對城市及周圍帶來的自然災害,保障昆明城市排水安全;改變昆明現有的城市排水系統采用快排模式,增強城市地表雨水下滲能力,緩解昆明水資源短缺問題;同時能夠減少河道侵占和徑流污染,加強入滇河道水生態系統保護,改善滇池水環境,進而降低城市熱島效應,改善城市人居環境。
2 昆明市建設海綿城市存在問題
2.1 昆明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城市
昆明市水資源分布不均勻,雨季雨水約占昆明總降雨資源的85%;而昆明市人均水資源的用量約為300立方米,低于京津唐地區,甚至與國外嚴重缺水的以色列(人均水資源260立方米)相差無幾,與國際人均水資源1700立方米相距甚遠。昆明城市缺水問題極為嚴重,用水嚴重依賴流域外調水引水工程。
2.2 年徑流總量快速增長,內澇淹水頻發
結合解放后昆明中心城區建設用地規模的增長情況,估算傳統開發模式下,至2020年中心城區建設用地在開發后,對應的徑流量大幅增加為未開發狀態的6.0倍,比未開況下增加約5.0倍。以2014年的情況來看,年徑流總量比天然情況下增加了2億立方米,約為中心城區年用水總量的三分之二,約為牛欄江引水工程遠期年調水量的三分之一。
圖1中為歷年昆明城市建成區規模逐步增長的同時,建成區年徑流總量的增長情況,由1950年至2013年,昆明建成區的徑流總量增長了50倍。年徑流總量的大幅增加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包括影響了城市所在區域的水循環、涉水安全問題、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水生態退化、加劇城市熱島效應等。昆明市的雨水資源化利用問題已成為制約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必予以高度重視。
2.3 昆明中心城區老舊小區較多
昆明市一些老、舊城區的排水系統一般為合流制,設計標準低,綠化率低,雨季不能將雨水及時下排,往往造成嚴重的內澇問題,改造難度較大。昆明中心城區老舊小區的雨水收集利用要根據小區的實際情況推行雨洪回收利用系統,雨水收集利用后可提高抗暴雨能力,可降低水處理、排洪排污、管道輸送維護費用,同時也可實現小區內綠化澆灌、景觀用水、清潔衛生等其他功效。
2.4 缺乏城市雨水管理的綜合考慮
昆明市在規劃、開發、運行、管理及可持續發展方面,普遍缺乏系統、全面和行之有效的政策及激勵機制,需要借鑒國內外其他城市雨洪管理利用的先進經驗,高度重視城市雨水資源利用工作,出臺相應政策法規和科學合理的資金補助等激勵機制。昆明現有的雨水利用地方規范性文件效力低,法律保障力度不夠,影響城市雨水資源利用工作的推進,對下一步開展海綿城市建設來說缺少具體的政策指導。昆明市雖已編制了《昆明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從規劃層面對低影響開發利用雨水資源提出了相關要求,但僅靠單項專業規劃來指導海綿城市的建設和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構建是遠遠不夠的。
3 昆明市海綿城市建設具體措施
3.1 嚴格要求新建區的建設
建議成立工作組,協調規劃、住建、水務、滇管、園林等相關部門,針對十三五期間的新增用地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新建區域海綿城市建設時建議采取廣義下沉式綠地和綠化屋頂為主,將源頭分散式雨水徑流控制作為調蓄容積的主要措施,實現地塊開發后的外排徑流量與地塊開發前持平,不增加下游片區的內澇淹水風險;在可能的情況下,適當考慮對在建項目、已批未建項目提出補充海綿城市建設相關內容的要求。確保到2017年,昆明市海綿城市建設先行先試建設取得成效。
3.2 有序完成建成區的改造
昆明市考慮到海綿城市建設的社會影響,根據自身條件,建成區改造建議按照改造綠地、修建海綿型道路和廣場、公共設施用地、行政辦公用地、商業用地、居住用地的順序,對已開發地塊進行海綿城市改造,結合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老舊小區有機更新等現狀改造,靈活采取透水鋪裝、下沉綠地、雨水收集回用系統、屋頂綠化、道路生物滯留槽、干塘、濕塘等多種措施相結合的方式以實現改造地塊滿足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的要求,緩解舊城區排水系統壓力,減輕現狀內澇淹水問題。對建成區進行逐級、逐步的滾動改造以實現地塊年徑流總量控制率要求,是未來昆明市海綿城市建設的主要內容。
3.3 優先推行綠色雨水基礎設施建設
昆明市在海綿城市的推廣上應著重放在海綿型公園及綠地上,增強其城市基本的調控能力,例如建設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河岸生態濾池、人工濕地等[6]。加強對自然水體的保護以及非硬化地面的建設,禁止將其硬化是原有的海綿體的能力受到破壞,是城市內自然水體能夠自然流通,構成良性水循環系統,從根本上解決水環境問題。建設海綿城市的重中之重為將原有的破壞的河道恢復其功能,實施生態修復,營造多樣性生物生存環境。
3.4 創新發展雨水資源化利用產業
昆明市需要創新城市雨水管理理念,應積極開展再生水利用及雨水資源化利用的基礎研究,以及新設施設備、新工藝的研發并實現產業化。污水、雨水資源化利用應從工業園區再生水利用、市政工程項目雨水資源化利用及區域性雨水資源化利用等方面同步規劃建設。雨水收集利用后可降低因外流域調水(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污水處理、管道輸送、排污排洪的成本,減少市政管網維護費用。這項產業可促使雨水的收集沒備的生產、運行管理、中水利用等方面產業鏈的形成,為昆明市水資源供給途徑,減少對城市公園或綠地的灌溉次數,節約灌溉用水量,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緩解水資源緊缺難題,節省投資費用。
4 建議
4.1 加強規劃引領
昆明市相關部門要盡快制定昆明市海綿城市建設實施方案,積極組織專家編制昆明市雨洪利用專項規劃,修訂與海綿城市建設相關的技術指南、技術導則等基礎技術文件。將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作為剛性控制指標融入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及道路、綠地、市政工程等相關專項規劃編制中[7],為下一步推進海綿城市的建設進行方向把控和提供技術支撐。
4.2 完善支持政策
根據國家試行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昆明市應結合自身水文、水環境特征以及城市雨洪管理水文控制指標,設立徑流總量控制、徑流污染控制、雨水資源化利用三大類指標考核體系,建立完善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績效考核u估制度[8],確保項目績效情況得到科學客觀地考核。各級政府應該將海綿城市建設作為重點民生工程,創新投融資機制,充分發揮開發性、政策性金融作用,鼓勵相關金融機構積極加大對海綿城市建設的信貸支持力度。在中央財政補助力度有限的情況下,推廣運用PPP和政府購買服務等模式[9],通過財政資金激勵、撬動大量企業投資和社會投資,籌措其余建設資金推動項目建設。
4.3 強化人才保障
海綿城市建設涉及面廣,需要從投資、設計、建設到管理運營等各方面儲備人才。昆明市海綿城市建設需要重點加強技術人才的保障,通過引入專業技術人才、現場培訓、與國內優先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北京、鎮江、南寧等城市交流經驗等方式,增加海綿城市建設領域的專業技術人才數量,提高專業技術人才素養。各個高校應該通過對建筑、規劃、環境、市政、生態等交叉學科的系統培養,造就具有可持續發展理念、綜合分析和工程實踐能力的創新人才。
4.4 重視能力建設
昆明市應在區別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的經營性與非經營性屬性的基礎上,注重能力建設,創新建管機制。建立政府與社會資本風險、收益與共的合作機制[5],采取政府購買服務、財政“以獎代補”等多種形式,吸引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到海綿城市的“投、融、建、管、營”中。制定市場化、長效化的低影響開發設施運營維護管理辦法,規范標準化海綿城市建設工程的監測、評估、分析、研究等一系列工作,嚴格績效考核并按效付費。
5 結論
海綿城市建設不只是對城市基礎設施、城市水系統的變革和創新,更是現代化的城市管理模式,涉及到城市建設、更新、改造、維護的方方面面。昆明市以海綿城市建設為契機,利用多種低影響開發措施,綜合管理利用雨水資源,可改變“逢雨即澇,雨后即旱”的現象,實現城鎮化和環境資源協調發展,提升城市人居環境,當好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得排頭兵,起到全省建設海綿城市示范引領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斌,曹怡春.海綿型村鎮廣場景觀空間優化設計[J].工業C,2016(4):99-100.
[2]住房城鄉建設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S].2014,10.
[3]車伍,趙楊,李俊奇.海綿城市建設指南解讀之基本概念與綜合目標[J].中國給水排水,2015,31(8):1-5.
[4]蘇義敬,王思思,車伍.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綠地優化設計[J].南方建筑,2014(3):39-43.
[5]陳梅,曹杰,顏士春.建立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統實現城市雨水資源化[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1,16.
[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J].建筑節能,2015,43(11):3-4.
[7]郭洋洋,劉龍坤.淺談如何推進海綿城市建設[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5,31:1822-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