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未成年保護法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未成年保護法案例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未成年保護法案例

未成年保護法案例范文1

【關鍵詞】中美學校;社會工作;保密原則

如今的中學生面臨著諸多問題,藥物濫用、輟學、暴力、虐待等等。就從濫用藥物這一方面來說,據統計,至2004年,我國登記在冊的吸毒人員有114萬,其中80%是青少年,這些青少年大多又是中學生。在臺灣地區,根據教育部門在2008年的統計,中學生藥物濫用的人數增加到521人。在香港地區,根據2006年的數據,曾服用海洛因的學生占1.6%,服用精神藥物的占2.7%。在美國,據2011年的調查報告,47,000名受訪的青少年中,25%說過去一年曾經使用大麻,相比2007年明顯上升,同時,22%的高中學生說他們濫用至少一個處方藥物。

遇到這樣的情況,學校社工面臨著一系列的倫理問題,其中就保密原則來說,社會工作者在培訓初期,就知道應該尊重當事人的隱私權,不得隨意公開當事人信息以及服務內容。中美地區保密原則形成的依據和內容又有所差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保密原則的具體內容、與保密相關的法律依據或條例、保密原則在實際中的運用。

以中學生K為例,學生K面臨學業上的壓力,向學校社工求助,并且在與社工會談中表露出有濫用藥物的情況,而家人和老師并不知情。在本案例中,我們假設學校社工A在美國的一所中學服務,學校社工B在中國臺灣省的一所中學服務,學校社工C在中國香港地區的一所中學服務,學校社工D在中國上海市的一所中學服務。在面對學生K時,A、B、C、D四位社工的保密原則如何體現?

一、保密原則的具體內容

學校社工A所遵循的是美國的《全國社會工作者協會倫理守則》,在"社會工作者對服務對象的倫理責任"這一部分中有對保密原則的具體要求,且具可操作性。學校社工A在接案初期就要告知學生K相關的保密條款,社工尊重當事人的隱私權,希望K可以信任自己,"社會工作者在征得服務對象或服務對象的法定人的有效許可后,在適當的時候可以披露機密資料","當披露資料可以防止給服務對象或其他可以確定的人造成嚴重的、可以預見的、近在咫尺的傷害時,社會工作者可以打破保密限制",即學生K的濫用藥物的行為已經造成傷害,社工A需要打破保密原則,獲得學生K的理解。由于學生K是中學生,尚未成年,"社會工作者在征得服務對象或服務對象的法定人的有效許可后,在適當的時候可以披露機密資料"。在A的服務過程中,會接觸到學生K的生態系統環境,《全國社會工作協會倫理守則》中規定"社會工作者在向配偶、家庭或其他群體提供輔導服務的時候,應讓有關各方就個人隱私權和保護他人隱私權方面達成一致意見。社會工作者應該告知參加家庭、配偶或小組輔導的人,社會工作者不能擔保所有參加者都不泄密"。同時,在記錄學生K的信息和服務內容時,"社會工作者不得在任何場合討論機密資料",而且無論是保存還是傳送都需要保護當事人的隱私。

面對同樣的情況,學校社工B需要遵守的是《社會工作倫理守則(臺灣)》,"應尊重當事人的隱私權,對在專業關系中獲得的資料,克盡保密責任","闡明社會工作者的基本信念,對當事人的資料、案情要保密并尊重當事人的隱私權"。

學校社工C需遵守的是《香港社工注冊局社工倫理守則》,"社工應盡可能協助服務對象知曉在某些情況下,保密原則會受到規限,并使他們清楚知道收集資料的目的和用途。在公開個案資料時,社工應采取必要及負責任的措施,刪除一切可以識別個案中人士身份的資料,并須盡可能事先取得服務對象及社工服務的機構的同意"。

學校社工D可依據《中國社會工作者協會社會工作者守則》的"職業道德"中的"注意維護工作對象的隱私和其它應予保密的權利"。

從上面具體內容的表述中可以看到,美國的社會工作倫理守則中保密原則的內容十分詳細,不僅包括對服務對象的隱私權的保護,還包括社會工作者在利用和收集隱私資料時的保密約束,細化了雙方的責任和權利,可以更規范地開展服務。中國的臺灣和香港地區的倫理守則提到了大概的資料、案情、如何公開等一些內容,內地的僅是粗略的"隱私"保密,并不能在具體的服務案件中得到量化的指標,這些都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關,中國人對隱私權的概念不是特別看重,人際關系也是混沌狀態,不容易拿捏保密的分寸。

二、與保密相關的法律依據或條例

在美國,學校社工A可依據的有《家庭教育權利與隱私法案》,它就學生的教育檔案和記錄賦予了家長和年滿18歲的學生("有資格的學生")一定的權利,其中有一條是:保留通訊信息資訊不被公布的權利。華府公立學校將會在與法案條款一致的情況下,謹慎酌情在沒有家長或者合乎資格的學生同意的情況下提供"通訊錄信息。"通訊錄信息包括:

A.學生姓名

B.學生地址

C.學生電話表

D.就讀學校的校名

E.參與官方認可的活動和運動

F.體育運動團隊成員的體重和身高

G.得到的畢業證書和獎項

H.學生的出生日期和地點

I.以前就讀學校的校名

J.入讀的日期

家長或者合乎資格的學生可以通過完成"學校通訊錄信息的公開表格",指示華府公立學校禁止公布一項或者上面所有列出的信息。

A所依據的還有美國的隱私權法。除此之外,A需要了解美國的州法,例如伊利諾州的《心理健康與發展殘疾保密法案》。A可以參考這些法律法規,從而規范對服務對象信息的保密。

學校社工C可依據的有香港地區的《個人資料(私隱)條例》,其目的是為了保護個人資料,保障隱私權。該條例的附表一提出了保障資料的六大原則:收集個人資料的目的及方式、個人資料的準確性及保留期間、個人資料的使用、個人資料的保安、信息需在一般情況下可提供、查閱個人資料。學校社工B可依據的有臺灣地區的《個人資料保護法》,這與香港地區的《個人資料(隱私)條例》類似。

學校社工D可依據的有《未成年人保護法》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中,第三十條是:"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第四十二條第二款指出:"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判決前,新聞報道、影視節目、公開出版物不得披露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三條中包含"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聞報道、影視節目、公開出版物不得披露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的規定。

從上面可以看出,美國與中國香港地區、臺灣地區對個人的信息資料規定具體且詳細,我國內地對個人資料和隱私的保護尚未出臺具體的法律法規,這使得我國學校社會工作者開展工作中遇到保密學生信息的情況時缺乏相關的法律依據。我國的《未成年人保護法》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提供的只有不得向大眾公布未成年人資料的規定,并沒有對學生信息如何記錄、保存以及使用范圍等有規定。

三、保密原則在實際運用中的倫理困境

不管是哪個國家的學校社會工作者,在面對學生K的案例時,都會面臨一些相同的因保密原則產生的倫理困境。

(一)學校社工在服務過程中,需要與不同的群體打交道來為學生爭取到更多的資源和幫助,在一定程度上,這些資源的支持者需要了解學生的具體信息,看學生在濫用藥物方面的嚴重程度,才能決定給予學生什么程度的幫助。這就需要打破保密原則,但是又違背了與學生之間達成的保密協議,容易造成學生不信任社會工作者的局面。

(二)在學生向學校社會工作者坦陳有濫用藥物的時候,社會工作者首先要有一個預估,了解學生是因為學業壓力才一時沖動濫用藥物,并沒有長期使用的想法,或是因為學業壓力已經形成了一段時期的濫用藥物情況。如果學生是前一種情況,社會工作者可以就學生進行個案服務,制止學生濫用藥物的行為。如果學生是后一種情況,社會工作者就會面臨要不要打破保密原則,一旦打破,可能會使學生面臨除

了學業壓力外,來自家長、老師甚至是學校、社會的更大的壓力。

(三)為了了解學生濫用藥物行為產生的原因,社會工作者需要與學生周邊的群體,如家長、老師等了解學生情況。在社會工作者了解情況的過程中,很難不涉及學生現在有濫用藥物的行為。一旦涉及此話題,家長和老師同樣關心學生的情況,就會向社會工作者了解詳細的情況。中學生大多未滿18周歲,要使學生理解保密原因,或者必要時打破保密原則,這對社工來說仍是一項難題。

我國目前的學校社會工作仍處于起步階段,面對我國現在大量中學生濫用藥物的情況,我們可以參考現有的中美學校社會工作中對保密原則的具體的解釋內容,了解這些地區與保密相關的法律條例依據,以及目前在具體的社會工作中存在的因保密產生的倫理問題,為學校社會工作者今后的服務提供幫助,規范使用和保護學生的信息,從而更好地扶助學生,減少濫用藥物的行為。

參考文獻

[1] Lynn Bye?Michelle Alvarez 編,謝振裕,蔡青芬 譯. 學校社會工作[M]. 臺北:新加坡商圣智學習,2008.

[2]江婭. 社會工作中的倫理困境和價值沖突[J].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7,26(1):124-129.

[3]林勝義. 學校社會工作理念及實務[M]. 臺北:學富文化,2007.

[4]盧志南,郭蕊,王增珍等. 高中生藥物濫用認知與態度的干預效果評價[J]. 中國學校衛生,2008,29(3):205-207.

[5]潘綏銘,侯榮庭,高培英等. 社會工作倫理準則的本土化探討[J]. 中州學刊,2012,(1):98-102.

[6]沈黎,劉斌志. 美國社會工作倫理守則:歷史經驗與文本解讀[J].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4(4):1-4.

[7]沈黎. 本土社會工作實務的倫理困境與倫理抉擇--基于上海青少年社會工作實踐的質性研究[J]. 社會工作,2012,(2):25-30.

[8]肖方棟. 學校社會工作實務中的倫理困境淺析[J]. 南方論刊,2013,(9):54-56.

未成年保護法案例范文2

為確保“安全教育活動月”工作的有序、有利開展,各校都成立由校長任組長,主管安全副校長為副組長,德育主任、班主任為成員的組織機構。進一步明確了領導小組的工作職責和任務,落實安全責任追查制。各校以“增強法制觀念,預防違法犯罪,構建和諧校園”為本次活動的主題。

二、加大法制教育宣傳

活動期間各校都利用學校廣播、校報校刊、法制宣傳板報、墻報、櫥窗、長廊等有效宣傳途徑,并以在校學生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和學生身邊的案例為主要內容,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從而加強了學校法制文化建設,營造濃厚的法制宣傳氛圍。

三、開展法制教育實踐

各校都由法制校長組織全體師生共同學習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通過學習使學生的法制意識得到了加強。法哈牛等學校通過召開法制教育班隊會;法律知識競賽;以法律為主題的征文或演講活動進一步鞏固了學生的法律意識和知識。公主屯等學校校還建立幫教轉化檔案、結幫教對子,多次同問題生談心轉化了他們的思想意識。姚堡等學校針對本次活動開展了在學生中間的查找不文明行為、不禮貌和不道德行為,特別是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等違規違法(犯罪)行為,從而揭示學生不良行為產生原因找到了解決辦法。高臺子等學校校通過致家長一封信、家長會、家訪等形式向家長宣傳法律知識,引導家長學法守法,例如:高臺子學校小學六年二班班主任柳靜老師通過家訪形式宣傳法制法律知識,使她所在班學生家長對法律知識有初步認識,從而有效地將法制教育延伸至家庭。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遵紀守法意識。

在這次“安全活動月”活動中,新民市高中等學校都進一步加大對事故隱患的排查力度,由學校領導小組對學生中攜帶管制刀具等危險品的現象進行全面排查,對行為異常學生進行排查摸底,指派專人負責跟蹤,積極做好問題生工作,其中新民市高中收繳管制刀具三件,有效防止惡性事件和違法犯法案件的發生。通過此次“安全活動月”的活動進一步增強學生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提高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依法自我保護能力和預防違法犯罪的能力,抵御社會不良影響,全面提高了中小學生的遵紀守法意識,營造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

一部分學校利用這次活動對突出的交通、飲食、用電等問題加大改進措施,同時也深入學習安全自救知識、其中新民市一高中各班印發緊急疏散通道平面示意圖進行“安全自救演練”活動,通過演練活動全校師生提高了安全防范意識,學生自救求生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四、存在的問題和整改措施

盡管本次活動取得圓滿成功,但與本次活動的要求應有一定的差距,存在問題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個別教師和學生對本次活動認識不高,在活動中比較消極,得過且過。

2、教學時間安排與活動時間相沖突,活動安排缺乏連續性。

3、缺少必要的激勵機制、必要的設備和資金。

未成年保護法案例范文3

一、加強領導,統一思想。

為使這次學校作風建設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及時成立了以k校長為組長的“學校作風建設領導小組”,加強對作風建設活動的領導,及時處理本次作風建設活動的日常事務。同時成立了作風建設考核測評組,以對本次學校作風建設活動進行考核測評。

領導小組還帶頭與全校教職工一起對××一中教師作風建設工作做了一次認真深刻的回顧與反思,既看到以往工作上取得的驕人成績,更是看到了作風上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積極找出存原因,統一了思想,明確了方向。通過回顧和反思,全體教職工認識到“師德是教師之魂”,作校作風建設問題的核心是師德師風建設問題。因此,全校教職工開展了一次自上而下的學習活動,學習教育局師德建設文件和國家相關政策法規,使全校教師深刻認識到了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性和意義。

二、精心組織,強化紀律。

首先是確定學習內容。領導小組經過深入分析,確定本次作風建設活動參考資料為《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教育法》、《教師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不跪著教書》等一系列法律法規文件和學術專著。然后,學校兩次召開全校教職工大會集中學習以上法律法規文件和學術專著,結合學校實情進行深刻剖析。并且將全校教職工按照七、八、九年級分成三組,開展理論學習、工作反思等不同主題的集體活動,進行理論學習,增強作風意識,反思自身作風問題,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

其次是強化活動紀律。學校領導小組對本次作風建設活動規定任何人不得請假,并實行學習活動簽到制。領導同志先作榜樣,嚴格遵守紀律。

三、深刻剖析,認識總結,及時整改。

領導小組及時收集了各級分組活動總結出來的問題、意見,決定從以下兩個方面對教師作風進行整改:

(一)教風問題。在日常工作中出現的排斥、歧視差生,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問題。從反思的情況看來,這種現象在相當一部分教師身上時有發生,并不同程度反映出來,有的甚至嘗到苦果,取得“血”的教訓。究其原因,有的是受唯分數論和片面升學率的影響導致不擇手段,有的是不注意自身修為,不加強學習,法律意識淡薄,我行我素。

針對這種問題,領導小組組織了相應的學習活動,讓廣大教師充分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結合耳聞目睹的諸多教育違法案例,進行了深刻的自我反省和剖析總結。廣大教職工一致認為,一個學風不正、師風不好、校風不好的學校在一個地方是難以立足的,是難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更談不上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個師德不良、師風不正的老師,更是難以立足于自己的行業。通過學習,我校教職工普遍提高了對《教育法》、《教師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的認識和理解,增強了依法治校、依法執教意識,自覺按《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要求自己。

除經常加強政治學習,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努力提高教師依法執教意識外,作為學校應有相應的制約機制。領導小組還制定了相應措施,即在今后的工作中,對以上問題有違師德師風的教師,在其年終考核上扣分,對屢教不改者年終考核不稱職。

(二)工作作風問題。在教學工作中出現的“備課不認真,上課不創新,課后不反思”的“三不”教學病癥。這種問題一般發生在從教三年以上的教師身上,少數不適應環境的新老師也偶有發生。“三不”教學問題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教學質量,打擊了學生積極性,損害了學校的聲譽。部分教師誤認為自身教學經驗已經“足夠”,對教學工作馬虎對待,沒有根據學生實際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教學手段單一,缺乏與時俱進的沖勁。

針對這種問題,領導小組首先組織教師觀看全國優秀教師霍懋征、鄭琦等同志的先進事跡光碟,并開展討論,撰寫觀后心得體會。其次是樹立典型,組織教師向身邊的優秀教師學習,a某某、b某某等教師多年來一直默默無聞、任勞任怨、不計報酬地工作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用自己高尚的情操和精湛的業務感召著全體教師。

未成年保護法案例范文4

要保持全社會有一個良好的政治、經濟環境,就必須在堅定不移地進行四項基本原則教育的同時,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法制。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法制教育心得總結,供大家參考。

法制教育心得總結1通過參加我校組織的教師法制教育培訓,使我堅定了學法與用法相結合,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質和依法管理學生的信念。在教師法制教育學習過程中,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注重職業道德。真正做到依法執教;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嚴謹治學;團結協作;廉潔從教;為人師表。關愛和尊重學生,以學生為本,是現代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師德建設的核心內涵,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每位教師應在教書育人,完成崇高使命的愉悅中升華道德,積極做高尚師德的踐行者。

二、使我充分認識到了學法用法的重要性。作為人民教師,要做到依法施教、依法育人,必須自覺學習法律知識、宣傳法律知識、貫徹法律知識。當然,前提是要增強自己的法制觀念、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質。知法、懂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認真履行職責,不斷豐富自身學識,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業務水平,嚴格執行師德師規,堅持做到“為人師表自覺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和有關規定,以身作則,潔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為學生樹立起楷模的形象。

三、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嚴格依法辦事。這是學好法、用好法的關鍵。學法是前提,用法是目的。只有將學法與用法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做好教書育人工作,使學生健康成長。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堅持依法解決問題。學生出問題是正常的事情,一旦問題出現,必須嚴格按照學校的管理制度進行教育和處理,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明白是非曲直,做到防微杜漸。

四、加強法制教育,增強青少年法律意識尤為重要。我國青少年犯罪率屢增不減,是法制觀念淡薄的結果,作為人民教師幫助學生了解一些法律常識是必要的。

青少年正處于青春期時,生理和心理正在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心理上充滿著獨立性、依賴性、自覺性、反抗性的矛盾,起伏比較大、易沖動、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做事情欠缺考慮;而且他們的人生閱歷淺,社會環境卻又非常復雜,社會上對青少年誘惑的東西太多,對青少年學生的成長也發生著重要的影響。如一些非主流文化,網絡上負面消極的東西,虛擬的網絡世界,扭曲的價值觀等。

所以如果沒有正確得法的引導,他們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違法犯罪。

作為教師,我們的目標是讓孩子們健康快樂的成長,學有所獲,學有所成。所以應當對學生加強法制教育,增強青少年法律意識,使學生將來成為一名遵紀守法的公民。

法制教育心得總結2今天,我們六年級的學生在三點到四點這段時間聽了次講座,內容是“遠離犯罪,保護自己”。這次講座,讓我明白了許多。

提到“法”,我們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方法、辦法、法律”但是,你真的了解法律嗎?提到法律,立刻給人嚴肅的感覺。有了法律,社會和諧;有了法律,才能控制犯罪。關于年齡方面的法律知識:若你滿十六周歲,犯罪的話,是要負刑事責任的。因為,你已不是個小孩子了。若你滿了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犯罪的話,統一從輕發落。但你如果不滿十四周歲,犯罪的話,是不需要負刑事責任的,因為你還年少,無知不能讓你判斷是非。

這次講座舉了許多罪。例如:搶劫罪。所謂搶劫,就是一非法占有為目的,對財物的所有人或者保管者當場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行將公私財物搶走的行為。犯了數額較小的罪行的話,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額較大的,一般數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火無期徒刑/死刑。并處罰金火沒收財產。

還有盜竊罪,盜竊罪,顧名思義,就是指一非法占有為目的,盜取他人占有的數額較大的財物,或者多次盜竊的行為。

故意傷害罪值得其實就是故意非法損害他人身體的行為。也許是為了報仇,又有可能是泄憤。但是,就這樣,毀了自己的前途,不值得。

還有就是故意毀壞財物罪。以故意毀滅或者損壞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就是故意毀壞財物罪。根據法律第二百七十五條規定,故意毀壞公私財物的,一般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以上的這四條罪只是皮毛。法律還有許多是值得再去研究的。但是我們應該如何預防呢?要學習文化知識,法律知識。這樣,才能讓我們分清青紅皂白,不去做壞事。還要培養良好的社會公德和文明習慣。做到交好朋友,不與壞人打交道,不進網吧。以免誤入歧途。

這次講座讓我明白了法律的重要性,讓我明白了如何防止罪案的發生。讓我學會如何保護自己,不去做壞事,不犯罪。我明白了什么是對,什么是錯的;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不幫助壞人做壞事。做一個知法懂法講法的人。

這次講座讓我明白了許多法律知識,讓我受益匪淺,一生受用。

法制教育心得總結3為提高教師對教育法律法規的的認識,樹立法的觀念,真正做到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知道自己應承擔的義務,并合理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我校組織了全體老師一起學習了貴州省教育廳《關于開展師德師風專項活動的通知》、《教育法》《教師法》《義務教育法》《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以及--在全國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等等。通過此次學習,讓我們較為準確地理解了各項法律法規的精神實質,明確了自己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權利和義務,改變了“教師不學教師法,難免迷途象牙塔,受害不知為哪般,困擾不知錯在哪”的現狀,有利于我們增進守法護法的意識,樹立依法維權的觀念,自覺落實依法治教的行為。不少老師表示,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一定要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為依據,堅持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原則,依法享有“教育教學、學術活動、管理學生、獲得勞動報酬、民主管理、進修培訓”等權利,并自覺履行“遵紀守法、履行聘約、教育學生、關愛學生、制止侵害、自我提高”等義務。

新《義務教育法》的誕生,標志著我國義務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它是在對我國依法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系列指導和保障義務教育事業發展的制度與準則。法律將維護教育的公平公正、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一項重要指導思想,并重點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保障義務教育投入、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等方面問題作出了規定。新法律著力建立和完善促進義務教育發展的各項制度,在很多方面有創新、有突破,為我國義務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證。

新《義務教育法》的頒布實施,對于進一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促進義務教育的發展,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新《義務教育法》的誕生標志著我國義務教育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對全民族素質的提高和國家未來的發展,都將產生積極的作用。

修訂的《義務教育法》是改革開放以來教育上的重大成果,也是改革開放、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必然,為學校辦學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在新《義務教育法》中,四處提到特殊教育,充分體現了這屆政府人文化的關懷和親民的思想。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提升對弱勢群體的法律保障,讓這些有殘障的孩子、這些家庭看到希望,看到黨對他們的這種關懷。從這一點上看,新《義務教育法》凸顯了政府構建和諧社會和以人為本的理念,讓教育工作者感到振奮和欣慰。《新義務教育法》對教師提出了以下要求:教師應當熱愛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業務水平,愛護學生,忠于職守。《教師法》告訴我們: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和使命。教師應當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不僅更新了自己對法律的認識,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以前的我認為教師就是為社會為學生服務的,吃點虧是可以吞下去,那現在我不會再怎么認為了,因為,每個人都享有一定的權利,“平等”的口號不應是嘴上說說而已,落實到實處才擁有意義,否則有法也等于無法了。同時我也認識到作為一名教育前線的教師所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教師法》不僅幫助教師得到她們的所得,也讓教師有了行為上的準則,只有學習好它才能保證教師享有自己的權利。

另外,教師在享有權利的同時,也應履行一定的義務。在學習了《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后,讓我更明確了,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該履行的義務和遵守的行為規范。在工作中,嚴格規范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讓學生滿意,家長放心,社會認可,不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不諷刺,挖苦,不威脅、責難家長。時刻以教師的道德行為規范來要求自己,不穿奇裝異服,處處“身正為范”。對于后進生,不拔苗助長,不諷刺挖苦,要耐心教育。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

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移植的過程,應當是學習主體(學生)和教育主體(教師,包括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學生將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識的習得者。面對知識更新周期日益縮短的時代,我意識到: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把老師知識的儲藏和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比為“一桶水”與“一杯水”的陳舊觀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為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淀學養。有句話說的好:“一個教師,不在于他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年書,而在于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用心教、創新教與重復教的效果有天淵之別。

教書和學習的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師的人生,還應該有創新精神。年年春草綠,年年草不同。而我們的學生亦是如此,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的目的是為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地、活潑地發展。在組織教學中把整體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學生們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兒,但每一顆都有與眾不同的可人之處。因此便更需要我們用不同的方法用愛心去澆灌、呵護。用《教師法》、《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護法》來規范和鞭策自己,在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要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學生合法權益,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這樣才得以使我們的事業走向輝煌使我們的教育對象健康成長。

導致師德失范現象的因素很多,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師教育理念陳舊,其理念還停留在應試教育的框框里,只注重學生的智育發展,忽視了學生人格培養,沒有注意心靈的溝通。二是教師缺乏良好的心理品質,而教育學生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質,心理品質的缺乏輕者對學生惡語中傷,重者對學生體罰。三是在利益的驅使下急功近利,缺少愛心,不會關愛學生。四是教育評估機制,仍以應試成績為核心,教師面對各方面的壓力,延緩了師德建設的進程。師德形成決非一種表面的具體行為。任何一種師德表現都能折射出深層的東西,它包含著人才觀、學生觀、質量觀、管理觀、學習觀、評價觀等一系列相關理念在內的綜合觀念。一句話,有什么樣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樣的師德表現。

法制教育心得總結4為加強系統專門化隊伍建設,提高監管隊伍依法監管的能力和水平,提高系統法制人員的業務水平,--日至--日,市局組織系統相關人員赴---開展法制工作培訓,我有幸參加了此次培訓。

培訓雖短,但給我留下了非常難忘的印象,五天來,我認真聆聽了---等人就中國法制社會、職務犯罪、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以及證據的基本理論等知識的講解,增強了我的法律應用能力,受益匪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體會。

一、通過培訓,使我進一步認識到法制培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建設一支過硬的行政執法人員隊伍,加強法制理論培訓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在我們現階段行政執法的過程中,雖說我們已經在不斷完善各項制度,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規范行政執法程序,清理行政執法依據,不斷加強行政執法監督的力度和不斷完善行政執法監督手段,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事實上,在我們的執法過程中還是存在一些法律法規的制定上有一些不完備的情況或者漏洞,行政執法隊伍業務水平有待提高,行政執法監督亟待加強等問題。而且,從行政執法部門人員的角度來說,只有整個行政機關的大多數人員都有了依法行政的思想意識,自覺地行動起來,這些自覺地的行動才會匯聚成一股洶涌的力量,推進依法行政事業向前發展。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加強法制理論培訓顯得尤為重要。

二、通過培訓,使我進一步地意識到自身的不足。這次培訓,老師除了講藥品監管相關的專業法律知識,也講了一些證據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案件審理等相關的法律知識,這些法律知識由于平時在藥品、醫療器械監管中用得不多,所以也不是很熟悉。但是通過老師的講解,發現其實這些法律之間還是有一定的關聯,在處理一些案子的時候,需要對這些法律融會貫通。因此,我覺得平時除了要學習本部門的法律外,也要掌握其他相關的一些法律法規,這樣才能更好的開展案件審查工作。總之,這次培訓不僅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充實和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與業務能力,提高工作的理解力、執行力和創新力;而且也是對自己以往工作進行一次全面的梳理。

三、通過培訓,使我進一步運用所學知識提高工作能力和方法。學以致用,學習的主要目的是應用,通過學習結合實際,立足崗位創優,把所學的東西轉化為工作開展的思路和方法,促進工作取得實效的本領和能力,提高工作效率,這才是培訓的根本目的。作為一名法制人員我深刻地認識到自已身上的責任更加重了,要確保每一件經手的案件均做到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程序合法、適用法律法規正確;質量上嚴格要求,精益求精,力求無錯案的發生,使每一個執法案件都經得起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應該說,這次培訓使我認清了自己崗位的重要、認清了自身的不足和努力方向,拓寬了視野,在今后的工作中將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職責,嚴把案件審查關,充分發揮法制員的作用。

四、通過培訓,使我進一步牢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社會在不斷的進步與發展,但在當今社會里仍然充斥著各種誘惑,人的思想和觀念難免會受到金錢和利益的誘惑與腐蝕。作為一名食品藥品監管工作人員,我們應該深知自己所從事的行業的特殊性,面對各種誘惑,這就更需要我們能夠擺正思想,堅定信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培訓中,老師關于預防職務犯罪深入淺出的講解,讓我深刻地認識到職務犯罪的危害性和預防職務犯罪的必要性。通過培訓,牢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徹底找出自己思想、作風、制度、紀律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有效增強自我的法律意識,能夠做到面對誘惑不為之所動,嚴格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變的堅固防線。

現代社會是知識競爭的年代,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掌握新的知識,才能到達新的高峰。這次培訓就給了我們一個非常好的,營造了”我要學“、”認真學“的良好學習氛圍。

法制教育心得總結5社會在不斷的進步與發展,但在當今社會里仍然充斥著各種誘惑,人的思想和觀念難免會受到金錢和利益的誘惑與腐蝕,作為一名金融系統的員工,我們應該深知自己所從事的行業的特殊性,我們所面對的是直接的金錢的考驗,這就更需要我們能夠擺正思想,堅定信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而通過安全法制教育的學習正好為我們樹立良好而健康的觀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通過安全法制教育學習。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徹底找出自己思想、作風、制度、紀律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有效增強自我的法律意識,能夠做到面對誘惑不為之所動,嚴格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全心全意的為信合服務,為儲戶服務。生活作風上,能夠牢記“自重、自省、自警、自勵”的教導,用工作紀律嚴格約束自己,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變的堅固防線。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勤勤懇懇辦事,堂堂正正做人。

目前,通過學習我們法律意識明顯增強,依法經營明顯改善,工作作風明顯改進,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明顯提升,存在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通過安全法制教育的學習,可以時刻讓我們進行自我約束,增強防范意識,擺正自己的位置,明確自己的職責,能夠做到嚴以律己,盡職盡責,恪守職業道德。

安全法制學習的目的不但是要求我們員工進行自我約束,同時還能增強員工的警惕意識,增強了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遇到險情能夠作到觸變不驚,臨危不懼,能夠機警的去應對所面臨的險境,能夠采取恰當的方法去解決遇到的難題,能夠果斷勇敢的去化解各種危機,當國家財產受到威脅時能夠義無返顧的去保護財產,與不法分子斗爭,保護集體利益。

未成年保護法案例范文5

[關鍵詞] 浪費者信托;受益人;受益權;債權人

[中圖分類號] D912.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6639(2013)04-0019-07

信托起源于英國,在世界近代歷史上隨著英國殖民擴張而在英美法系國家廣為傳播,現代以來也為大陸法系國家借鑒和移植。信托法的發展呈現出四種趨勢,即“地域上的世界性傳播、形式上的成文化發展、內容上的現代化發展和信托法的國際化”[1]。浪費者信托是一種特殊的信托,自產生起就伴隨著爭議,但因其具有獨特的目的而被廣泛運用,不僅沒有消失,反而蓬勃發展。我國信托法的研究不可避免要借鑒英美法的經驗,包括浪費者信托。

一、浪費者信托的歷史發展

信托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紀的“USE”(用益)設計,目的在于規避嫡長子繼承制和繁重的稅負,其結構是:甲將自己的財產轉移給乙,約定由乙為了丙的利益管理和處分該財產,但這種約定一旦發生道德風險,在普通法上將得不到救濟。為此,衡平法院開始介入,最終承認了“雙重所有權”結構:受托人享有普通法所有權;受益人享有衡平法所有權。由于用益設計剝奪了國王和封建諸侯本應享有的巨額稅負,1535年,國王亨利8世頒布了《用益法》(Statute of Use),規定受益人的衡平法所有權直接轉化為普通法所有權,如此將受益人變成新的納稅人。為了規避《用益法》的適用,17世紀以后,英國人民又設計出了“雙重用益”(use upon a use),即甲將土地轉讓給乙,規定乙為了丙的用益,丙又為了丁的用益而占有土地。如此,《用益法》就被架成空中樓閣。此后衡平法院承認了第二重用益的效力,繼而逐漸發展為今天的信托[2]。

浪費者信托作為信托的一種,它的產生和發展也經歷了一番波折。英國在全球擴張時,其法律制度深深地影響了包括美國在內的殖民地。浪費者信托制度發源于英國,早在1376年英國就有關于浪費者信托的法令[3],但該法令是禁止浪費者信托的。在19世紀20年代以前,浪費者信托在英國一直是無效的,除非為了保護已婚婦女而設立[4]。為已婚婦女設立浪費者信托來源于《已婚婦女財產法案》的規定,已婚婦女的父親等委托人可以為已婚婦女設立一項獨立的地產信托,從而使該地產脫離丈夫的控制,并且規定該已婚婦女不得轉讓地產信托下的受益權,尤其是不得受其丈夫影響將地產信托受益權轉讓給他[5]。但隨著男女平等的潮流到來,《已婚婦女法案》(1949)廢除了這種信托,至今浪費者信托在英國也未獲承認,因為浪費者信托與普通法關于財產權的觀念相違背。普通法認為,處分權是財產權的基本權能,對于債務人而言,他有天然的義務用自己的財產來償還債務,而浪費者信托卻限制受益人不得用受益權償債[6]。但英國律師卻發明了一系列浪費者信托的替代物――自由裁量信托、保護信托等,達到了與浪費者信托相同的效果[7]。

1880年以前,美國追隨英國的傳統,不承認浪費者信托[8],但Nichols v. Eaton案改變了傳統,成為美國第一個承認浪費者信托的判例[9]。在該案中,一名母親在一處房產上設立了一項信托,她的每個孩子都享有一項獨立的受益權。其中一個孩子做生意破產了,準備用全部財產包括前述的信托財產以償還債務,但信托文件中約定,“如果兒子要轉讓或處分受益權,或因為破產,收益將不再分配給他”。法院認為這個條款是個浪費者條款,債權人不能主張以受益權償債。自此之后,美國開始廣泛承認浪費者信托的效力。有些州的立法已經承認浪費者信托;只有少數幾個州與英國持相同觀點,否認浪費者信托的效力;還有一些州還沒有對浪費者信托的效力做出規定或有相關判例。然而,大量研究表明,在大多數州的立法或判例中,已經承認了浪費者條款的效力[10]。Erwin N. Griswold指出了現代美國大部分州承認浪費者信托的原因,即法院衡平權力的缺失。因為當時法院對衡平法上的法律問題愛莫能助,致使債權人無法通過法院觸及信托受益人的受益權,因為信托受益權乃衡平權利,法院無權干涉。等到法院擁有衡平權力時,浪費者信托已經成為了立法的一部分,承認浪費者信托的傳統在美國很多州也就沿襲下來了[11]。如今,大多數州承認浪費者信托的效力,浪費者條款在起草完備的信托中隨處可見[12]。

二、何謂浪費者信托

關于浪費者信托,存在很多定義。美國信托法權威Bogert對浪費者信托的定義是:“浪費者信托,是指根據委托人的指示或法律的規定,信托受益人無權轉移接受收益的權利,且受益人的債權人無法將信托受益權用于償債的一種信托。”[13]《信托法重述二》第152條和《信托法重述三》第58條均寫明:“如果信托條款規定受益人不得轉讓其受益權,或不得用于償還受益人的債務,則該條款有效。”美國《統一信托法典》第502條第3款規定:“受益人不得違反有效的浪費者條款而轉讓其受益權,并且除本章另有規定外,受益人的債權人或受益權的受讓人在收益交付給受益人之前不得要求委托人向其分配收益。”同時,還有一些學者認為,浪費者信托是指受益人從信托獲取收益的權利不能被受益人自愿轉讓,或被受益人的債權人追及的一種信托[14]。從這些定義可以看出,浪費者信托最主要的兩個特征是:受益人不得轉讓受益權;受益人的債權人不能主張以受益權償債。委托人設立浪費者信托的初衷是為了保護浪費者或行為能力欠缺者,以防受益人因為自己的習慣或行為能力欠缺而遭受欺詐或其他類似的傷害。與浪費者信托類似的信托還有自由裁量信托(discretionary trust)、支持信托(support trust)和保護信托(protective trust)[15]。

在自由裁量信托中,委托人將財產委托給受托人,令其負有向受益人分配收益的義務,但受托人在履行該義務時卻享有無限自由裁量權。受托人根據自己的認識決定受益人能夠獲得多少收益,甚至可以決定不向受益人分配收益。受益人的債權人無權驅使受托人做出收益分配。雖然法律沒有明確禁止受益人的債權人可以追及受益權,但在實際上已達到了禁止效果[16]。正是如此,自由裁量信托下的受益權對受益人的債權人來說毫無價值[17]。在受托人無限自由裁量權的背后是委托人對受托人最大程度的信任,所以受托人的義務和責任也相當重大,能夠擔任自由裁量信托的受托人也在少數。浪費者信托與自由裁量信托相比,兩者最大的不同是浪費者信托的受托人不具有如此巨大的自由裁量權。

支持信托實際上是自由裁量信托的變種,受托人在支持信托中的自由裁量權要小于自由裁量信托。支持信托對受托人的自由裁量權增加了限制,即受托人分配的收益必須足以維持受益人的生活。除此之外,支持信托的受托人在其他事項上與自由裁量信托的受托人并無二致。如果受益權發生轉讓,支持信托的受托人也可以決定停止分配收益,這使得支持信托的受益權與自由裁量信托的受益權一樣,幾乎無法轉讓[18]。

保護信托在設立上與普通信托并無區別,只是在信托文件中規定,如果受益人試圖轉讓受益權,或受益人的債權人試圖追及受益權時,個人受益人的受益權將自動停止。英國《受托人法案》(1925)就規定了保護信托。與此相比,自由裁量信托與支持信托需要受托人主動行使權力不分配收益才能使受益權在實質上停止。

綜上,在限制受益人轉讓受益權和排除受益人的債權人追及受益權方面,浪費者信托是直接明確對受益權的轉讓做出限制,而自由裁量信托、支持信托、保護信托是通過受托人權力的行使,間接地使受益權在實質上無法轉讓,或喪失轉讓價值。不過四種信托都可以實現保護浪費者或行為能力欠缺者的初衷。

三、圍繞浪費者信托的爭議

發展坎坷的浪費者信托,恰如身世備受懷疑的“私生子”[19]。圍繞浪費者信托的爭議主要有三個:浪費者信托明示與否、受益人的范圍和浪費者信托的效力問題。就算在廣泛承認浪費者信托的美國,各州對待這三個問題也有不同的看法。

(一)浪費者信托明示與否

浪費者信托關涉到受益人的債權人能否以信托受益權償債,浪費者條款能否為受益人的債權人所知,至少在浪費者條款是否需要明示這個問題上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各州對此觀點不一。有的州認為浪費者信托需要明示,即必須在信托文件中載明浪費者信托條款。例如,在Dudley’s Estate案中,遺囑人以其財產為他的孩子們設立信托,在遺囑中提到“受托人應當將收益支付到受益人個人手中”[20]。法院認為這些詞句不足以表明遺囑人的意愿是設立一項浪費者信托,委托人的語言必須毫無疑問地表明欲設立一項浪費者信托。而有的州卻不要求浪費者信托明示,只要能從信托文件的詞句中判斷出委托人有設立浪費者信托的意圖即可。Jones v. Harrison案[21]與Dudley’s Estate案的案情基本相同,法官卻認為,遺囑人在遺囑中表明“收益直接支付給他的兒子”,“直接”一詞足以表明受益人(兒子)有且只有接受收益的權利,沒有處分信托財產或受益權的權利。盡管有如此迥然的差異,但法院在對待信托文件是否需要明示浪費者條款的問題上,呈現出寬容的趨勢。只要能從信托文件的表達中合理推論出委托人意圖為受益人設立防護,就可以認定是浪費者信托,這是一種對受益人有利的傾向[22]。

雖然法院對待浪費者信托是否明示的問題曾持寬容態度,甚至達到了“要在遺囑的四個角落不遺余力地尋找遺囑人的真實意圖”[23]的程度,但從《信托法重述三》和《統一信托法典》看來,這種趨勢似乎已經減弱,浪費者信托需要達到一定的明示程度。《統一信托法典》第502條第2款規定“浪費者條款只有在同時限制受益權的自愿轉讓和強制轉讓時方可有效”,第3款規定“信托條款只規定受益人的權利從屬于浪費者信托,或有類似的語言,就足夠同時限制受益權的自愿轉讓和強制轉讓了”。而《信托法重述三》的要求較低,其第58條的評論部分第b(3)項對委托人設立浪費者信托的意圖做出了解釋:只要能從信托條款中識別出設立浪費者信托的意圖即可,甚至委托人僅僅說明信托屬于浪費者信托就足夠了。并且,信托文件只表明限制自愿轉讓也可推出同時限制強制轉讓;反之亦然。這表明《統一信托法典》和《信托法重述三》在最低程度上要求有效的浪費者條款具有較高的可辨識度,與前述法院的態度相比,有了較為嚴格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浪費者條款明示與否的問題應當與浪費者條款書面與否的問題相互區分,兩者是內容與形式的區別。浪費者條款明示是指在信托文件中要明確載明浪費者條款,從內容上能夠直接識別出委托人具有設立浪費者信托的意圖。而浪費者條款的書面要求是指應當以文字形式記錄浪費者條款,例如書面文件、電子數據等。具備書面形式并不等于將設立浪費者信托的意圖明確表達出來,還需依文字記載的具體內容而定。

(二)受益人的范圍

浪費者信托最初的目的就在于保護一些特殊的人群,例如無生活經驗者、行為能力欠缺者或浪費者,因此受益人的范圍決定了浪費者信托適用范圍的大小。對此一般存在兩個爭議,即浪費者信托受益人可否包括委托人,以及哪些非委托人可以成為浪費者信托的受益人。

1. 浪費者信托受益人能否包括委托人?

傳統立法認為,如果委托人為自己的利益創造了一項信托,并在信托中加入浪費者條款,那么浪費者條款對于設立時和未來的債權人均歸無效,債權人可以追及信托下委托人的受益權[24]。《信托法重述三》第58條第2款和《統一信托法典》第505條第a款第2項均規定,自我設立的浪費者信托(self-settled spendthrift trusts)是無效的。《美國聯邦破產法典》第541(c)(2)條并沒有將自我設立的浪費者信托下的信托財產排除在破產財產之外。值得注意的是,若自我設立的信托中包含浪費者條款,那只有浪費者條款無效,其他信托條款如果不違反法律規定應當是有效的。自我設立的信托中浪費者條款無效的政策依據在于債權人有權要求債務人在滿足自身需求之前償還債務。反對自益浪費者信托的理由在于防止委托人欺詐其債權人,甚至非浪費者信托如果侵害了債權人利益也會被認定為無效。

然而,目前美國少數幾個州已經改變了傳統立場,允許委托人為自己的利益設立浪費者信托。1997年,阿拉斯加州通過了美國第一部認可財產保護信托的法律,隨后特拉華州、內華達州、羅德島州和猶他州等州也通過了類似的法律[25]。《阿拉斯加信托法》第34.40.110至40.120條規定不可撤銷的浪費者信托和保護信托下的信托財產不受委托人的債權人追及。德拉華州的Qualified Dispositions in Trust Act第3570條至第3576條也有類似的規定。《信托法重述三》第58條第2款的第f條評論也提到,并非所有自我設立的浪費者信托均歸無效,比如委托人購買某一退休信托計劃的受益權份額,如果該信托包含浪費者條款,則浪費者條款是有效的。一味否認自我設立浪費者信托的效力并非萬全之策,自我設立的浪費者信托可能是一種有社會需求的自我保護方式,特別是那些突然獲得大量財富的人,如得獎的運動員或意外獲得巨額遺贈之人[26]。

2.非委托人受益人的范圍

顧名思義,浪費者信托在其產生初期就是為了保護浪費者的利益而設立的。實際上浪費者信托的受益人并不局限于浪費者,正如Bogert教授在其著作中所言:“委托人可能考慮到這種信托有利于無生活經驗、行為能力欠缺或浪費的人,所以要求受托人直接將收益分配給他們。如果這類人有權處置從信托受領收益的權利,那他的無能或疏忽可能會導致在債權到期時受益權轉移給他的債權人。如果行為能力欠缺或浪費的人被限制處置受益權,那么在收益支付到他手里前,他對此無能為力,因此受益人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就受到了保護。”[27]早期的浪費者信托受益人的范圍主要是無生活經驗者、行為能力欠缺者或浪費者。

在美國,隨著浪費者信托被越來越多的州認可,如今浪費者信托泛指限制受益人轉讓受益權且排除受益人的債權人追及受益權的信托。但在不同的州,浪費者信托的受益人范圍大有不同。盡管一些州要求受益人與委托人有親密的關系,或者保護受益人的必要性達到法定標準,但在大多數州,委托人可以為任何人設立浪費者信托[28]。浪費者信托的受益人并非全部是行為能力欠缺者,在大多數案例中甚至是正常的、健康的并擁有成熟的財產管理技能的人。

然而,對浪費者信托的受益人范圍做一定限制卻是必要的,畢竟法律允許的受益人范圍越大,受益人的債權人的利益就越小。法律實際上并不禁止為那些需要保護的醉漢、浪費者、未成年人或精神能力欠缺者設立浪費者信托,而是反對為那些能夠輕松自生自立之人設立浪費者信托。因此,可以把受益人的范圍限制在那些事實上需要保護的人中,并且把收益限制在僅夠生活所需的范圍內[29]。一些州從身份上將受益人限制在配偶、子女、孫子女以及委托人對其有道德上的撫養義務的親屬中[30]。還有一些州直接規定了收益的數額,如每周12美元或每年5000美元收益的90%等[31]。直接限制受益人可得到的收益數額并不實用,收益數額還需要根據經濟的發展而調整。此外,為企業設立浪費者信托是不允許的,因為這不符合浪費者信托的初衷,所以浪費者信托的受益人只能是自然人。總之,受益人的范圍大體從兩方面受到限制,即受益人的身份和收益數額。

(三)浪費者信托條款的效力

根據上述浪費者信托的發展史,浪費者信托雖產生于英國,但在英國卻無效。美國剛開始也追隨英國,但之后逐漸認可浪費者信托,至今在美國大多數州都承認浪費者信托的效力。在這一過程中,浪費者信托的爭議主要是委托人自由處分財產的權利與受益人的債權人的權利之間的沖突。

1.肯定

支持浪費者信托的理由通常是財產所有人有權自由處置自己的財產。浪費者信托的設立者是信托財產的原所有人,他們不僅有權選擇誰為受益人,并且有權限制受益人轉讓其受益權,進而產生排除受益人的債權人的效果。這是他們自由處置財產的一種方式,法院的職能在于確保財產所有人這種意愿的實現。所以,除非違反公共政策,法院應當保護財產所有人自由處置其財產的權力,從而承認浪費者信托的效力[32]。

2.否定

與之相比,浪費者信托的反對者的理由有二,即浪費者信托限制了財產流動和違反了公共政策。首先,浪費者信托限制了財產流通,進而阻礙了效益最大化。現代多數經濟學家認為,當財產能夠流通至愿意為其支付最高價格的最高效的人手中,效益將達到最高,但浪費者信托阻礙了這種流通[33]。其次,因為委托人可能通過設立浪費者信托來逃避債務,并且浪費者信托縱容受益人只享受利益而不承擔債務,從而侵害了債權人的利益而違反了公共政策。

對浪費者信托最嚴厲的批評集中于受益權不受受益人的債權人追及。公共政策要求享受財富之利益與好處的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對任何債務人而言,他們在享受財富之時也應當傾盡所有來償還債務。而浪費者信托會使受益人只享受利益而不承擔責任。Gary教授對此有段著名的批評:“浪費者信托的廣泛引進會形成一個特權階級,他們可以縱容于投機,可以欺詐,甚至在不犯罪的前提下可以席卷巨額財富。”[34]并且,浪費者信托的設立容易產生一種假象,即受益人的財富增加了,但實際上受益人自己無權處分受益權,而債權人卻不知情。

3.否定之否定

盡管反對浪費者信托的理由眾多,但其中一些理由并不充分。首先,浪費者信托阻礙效益最大化的說法并不準確,因為浪費者信托并不限制財產流通,受托人在管理信托財產時仍然可以轉移信托財產,受益人收取的只是收益而已,他并不享有信托財產本身[35]。其次,委托人的債權人并不一定受到侵害。信托財產的獨立性使得信托財產獨立于委托人,進而不受委托人的債權人追及,如果承認信托制度,就必然得承受這一代價。況且,委托人若懷有侵害債權人的意思而設立信托,也有其他救濟可用。再次,受益人的債權人也并非一定受到侵害。受益人本來就對信托財產無任何權利,“受益人的債權人本來就不能從信托財產中獲取什么,不管是在信托設立前或設立后。”[36]浪費者信托沒有侵害或限制受益人的債權人的權利,僅僅限制他們獲得在信托下收取更多利益的權利[37]。當收益分配給受益人后,是可以被受益人的債權人追及的[38]。況且,目前債權人通常會要求債務人提供財務申明,浪費者信托可以使債權人在借款給他人時更加慎重[39]。最后,公共政策在某種意義上也應該支持浪費者信托,因為浪費者信托可以保護那些弱勢群體,以免他們因身體或心理上的缺陷而受到生活的殘害[40]。

四、浪費者信托與債權人的關系

在討論浪費者信托與債權人的關系時,雖然可分為與委托人的債權人、與受托人的債權人和與受益人的債權人三種情況,但真正存在爭議的只有與受益人的債權人的關系。因為浪費者信托與委托人的債權人和受托人的債權人的關系和普通信托與之的關系并無差異。在有效的信托中,信托財產具有獨立性,獨立于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的固有財產。如果委托人利用信托,特別是信托財產的獨立性惡意逃避債務,必將受到追責。受托人乃受人之托,保障信托財產的獨立性是其所負信義義務(fiduciary duty)之要求。受益人也僅僅享有受益權,不能直接支配信托財產。所以,就信托財產而言,浪費者信托與三者債權人的關系并無多大爭議。浪費者信托的受益人因其受益權受限而無法被其債權人追及,從而充滿爭議。因此,下文僅討論浪費者信托與受益人的債權人之間的關系,即受益人的債權人能否追及到受益權。

(一)一般債權人

在浪費者信托中,受益人不得轉讓其受益權,且其債權人不能追及到受益權。對債權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否通過某些途徑知曉浪費者條款的存在。在過去,設立浪費者信托的財產大部分是不動產。在不動產上設立信托需要委托人將不動產轉移給受托人,而不動產的轉移往往是需要公示的。在英美法系國家中,從早期普通法時期的占有讓渡,到轉讓書登記,再到現在的托倫斯登記制度,都要求不動產轉移公示[41]。所以,只要債權人足夠謹慎,就可以調查到浪費者信托的存在,從而了解債務人的財務狀況。盡管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托財產呈現多元化的趨勢,但作為浪費者信托的財產,要足以保證受益人生活所需,其價值就不會太小,債權人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仍能做相應的審查而知曉[42]。但債權人的利益并非就絕對得不到滿足,因為當收益支付到受益人手中時,受益人的債權人將可以追及到這部分收益[43]。浪費者信托只是保護受益權不受追及,并不阻止已分配的收益被追及。因此,就一般債權人而言,在承認浪費者信托有效的國家或地區,受益權是無法追及的。

(二)特殊債權人

浪費者信托的效力并不具有絕對性,并非所有受益人的債權人都無法追及受益權。前文所述,浪費者條款有效與否的本質在于自由處置財產與債權人利益的沖突。承認浪費者信托有效的國家或地區,例如19世紀末的美國,認為個人自由的重要性要大于債權人利益的保護[44]。而有些債權人利益的保護要優于財產處分自由,如果不對這些特殊債權人進行保護,將與公共政策背道而馳。至于哪些債權人能夠豁免于浪費者條款,則取決于他們的身份或受益人舉債的目的[45]。盡管各州或地區對特殊債權人范圍的規定不一,但大體上有以下幾類。

1.受益人的子女、配偶或需其扶養的前配偶

《信托法重述三》第59條和《統一信托法典》第503條第b項第1款均規定了受益人的子女、配偶或前配偶可以作為特殊債權人而豁免于浪費者條款,不同的是,《統一信托法典》對受益人的前配偶做了限制,即前配偶須有法院的判決或命令確定需要由受益人扶養。同時,一些州的成文法規定,為了受益人子女的扶養可從信托受益人那里收回受益權[46]。之所以將需要受益人扶養或撫養的子女、配偶或前配偶當做特殊債權人,是因為受益人對這些人所負的義務并非普通的債務,而是法定義務。基于公共政策的考量,不能允許受益人享受信托受益權而不顧子女或配偶的扶養或撫養。

2. 提供受益人生活之需,或為保護受益人利益所生債務之債權人

《信托法重述三》第59條和《統一信托法典》第503條第b項第2款均規定了此種類型的債權人,包括醫生、雜貨店或律師等。在一些州的案例中,例如紐約州、新澤西州等,法院允許為信托提供法律服務的律師從受托人手中追及受益人的受益權[47]。醫生或雜貨店為受益人提供必要的服務或供給,也可以不受浪費者信托約束。如果不讓這些人豁免于浪費者條款,受益人獲得生活所需的物品或服務將變得困難,有悖于委托人為保護受益人而設立浪費者信托的意圖,并且使受益人因不承擔債務而不公正地富裕起來[48]。

3.州政府或聯邦政府

《統一信托法典》第503條第b項第3款規定,當州法律或聯邦法律有規定時,州或聯邦可不受浪費者條款影響。州政府或聯邦政府作為特殊債權人而豁免于浪費者條款的情形主要發生于稅收領域[49],涉及聯邦稅的判例法和《國內稅收法典》的相關條款在Bogert的著作中有所涉及[50]。聯邦政府或州政府在追繳受益人未繳的稅收時,可以追及浪費者信托受益人的受益權。

4.受益人侵權的受害人

《信托法重述三》第59條評論部分指出,基于政策考慮,受益人侵權行為的本質或類型可能會證明法院為何拒絕讓受益人的生活方式和信托受益權享受浪費者信托的豁免,特別是侵權人的故意、欺詐或重大過失給他人造成嚴重損害的時候。換言之,受益人侵權的受害人可以追及到浪費者信托下的受益權。在Sligh v. First Nat. Bank of Holmes County案中,密西西比法院也持相同觀點[51]。

但該案被《家庭信托保護法案》了,使得浪費者信托可以豁免于侵權債權人的請求。實際上,《信托法重述三》也只是在評論當中提及侵權受害人可以免于浪費者信托的限制,并未像需要受益人扶養的子女一樣,將侵權受害人列舉為特殊債權人。《統一信托法典》也沒有讓侵權債權人豁免于浪費者信托條款。在Duvall v McGee案中,馬里蘭州上訴法院認為侵權債權人不在有權“入侵”浪費者信托的債權人之內。法院只承認三類請求可以豁免于浪費者信托:贍養、撫養、收益稅。因為這三類債務并非通常的合同債務,而是法定債務[52]。法院通過此案,發出了很強烈的信息,即若非受益人負有成文法規定的義務,浪費者信托委托人的意圖優先于債權人的權利[53]。

5. 法院判令豁免于浪費者信托的其他債權人

《統一信托法典》第503條第c款規定了一個兜底條款,即“不能對抗浪費者條款的原告或上訴人可以從法院那里獲取命令,從而有權追及受益人現在或未來的收益。法院應當限制并僅在適當的情形下授予此種豁免”。該條款賦予了法院頒發豁免于浪費者信托命令的權力。

五、結論

浪費者信托雖發源于英國,卻不被認可;美國雖深受英國法影響,卻廣泛承認浪費者信托的效力。浪費者信托原是為限制鋪張浪費之人而設立的,但現今已泛指限制受益人處分收益權且受益人的債權人不得追及收益權的一種特殊信托。浪費者信托的爭議伴隨著它的發展,主要集中于委托人自由處分財產、受益人享受受益權與債權人利益之間的沖突。盡管債權人利益在浪費者信托中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遠遠未達到侵害的程度。因此,浪費者信托并不一定違背債權人利益保護的公共政策,反而因保護了弱勢群體而從另一側面符合了公共政策。對浪費者信托,法律不應一味禁止,而應當從成立要件、受益人的范圍限定和特殊債權人的類型化三方面加以調整。浪費者信托并非窮兇極惡,隨著我國信托理論研究的深入和信托實踐運用的發展,浪費者信托制度將是我國法律學術界與實務界不可避免的一道坎。

[參考文獻]

[1]周小明.信托制度:法理與實務[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2.p8.

[2] Gary Watt. TRUSTS &EQUITY[M]. Oxford:OxfordUniversity Press, 2012.p4~12.

[3][14][26][28][36]A Rationale for the Spendthrift Trust [J].Colum. L. Rev., 1964(64):p1323.

[4][47] Everett J. Brown Jr. Rights of Creditors of Beneficiary of Spendthrift Trust [J]. California Law Review, 1932~1933(21):p142.

[5][7][13][17]Bogert’s Trust And Trustees, §221.

[6]B. P. C.The Several Methods of Creating Spendthrift Trusts with a Consideration of the Situation [J].Virginia Law Review, 1920(7): p213.

[8][16][18][19]Validity or Spendthrift Trusts [J]. Yale L. J., 1935(45):p164.

[9]Nichols v. Eaton, 91 U.S. 716, 717 (1875).

[10][14][30][44][46][49]William H. Wicker. Spendthrift Trusts [J]. Gonz. L. Rev.,1974~1975(10):p1.

[11][12]Philip J. Ruce. The Trustee and the spendthrift: the Argument against Small Trust Termination [J]. Gonz. L. Rev., 2012~2013( 48):p163.

[15][42]黃萬婷.浪費者信托的發展背景以及相關法理問題探析[J/OL].(2010-11-10) [2013-08-18].http:///article/default.asp?id=6685.

[20] 3 Fed. (2d) 832 (D. C., 1925).

[21] 7 Fed. (2d) 461 (C. C. A., 1925).

[22][23] C.I.C.The Creation of a Spendthrift Trust [J].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1925~1926(74):p497.

[24]Bogert’s Trust And Trustees, §223.

[25][39]吳圣奎.論信托的委托人和第三人間利益的平衡[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2012.p108,p114.

[27][34][37]George T. Bogert. Trusts [M].West Publishing Co., 1987.p149,p247, p148~50.

[29][32][40]Bogert’s Trust And Trustees, §222.

[31] The Spendithrift’s Progress since 1936”[J]. Harvard Law Review,1939(53):p297.

[33] Stewart E. Sterk. Trust Protectors, Agency Costs, and Fiduciary Duty [J]. Cardozo L. Rev., 2006(27):p2763.

[35] Adam J. Hirsch. Spendthrift Trusts and Public Policy: Economic and Cognitive Perspectives [J]. Wash. U. L. Q., 1995(73):p10.

[38][43]Unif.Trust Code §502(c).

[41]陳永強.英國土地登記法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2.p7.

[45]張天民.失去衡平法的信托[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 2002.p210.

[48] REST 3d TRUSTS (2003)§59.

[50] Bogert’s Trust And Trustees, §224.

[51] Sligh v. First Nat. Bank of Holmes County, 735 So.2d 963 (199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牛牛 | 国产高清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 卡通动漫第一页 | 日韩第八页 |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天堂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 久久久国产这里有的是精品 | 另类专区另类专区亚洲 | 国内精品1区1区3区4区 | 欧美色乱 | 日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99久久综合国产精品免费 | 国产日韩欧美中文字幕 | 在线日韩视频 |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九九九 | 国产精选视频 | 免费一级a毛片在线播 |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精品一二三区 | 久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亚洲午夜 | 91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专区欧美专区 |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 久久精品国产999久久久 | 国产一级高清视频免费看 | 激情综合亚洲欧美日韩 | 一级毛片特级毛片免费的 | 欧美福利一区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 |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欧美在线一区视频 | 国产在线中文字幕 | 国产 高清 在线 |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成人久久片 | 久久亚洲一级α片 | 欧美日韩中字 |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三区综合 | 国产97在线看 | 欧美日韩亚洲区久久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