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偉大的悲劇教案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偉大的悲劇教案范文1
【關鍵詞】高中語文 德育教育 人格培養
一、高中語文德育教育的基本內涵
中國傳統的語文教學非常重視道德教育?!拔囊虻来?,道以文顯”,道德是一個人的靈魂,也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等各方面都得到發展是我們社會主義教育的方針。教育的實質和宗旨始終是教人并非教術。韓愈在《師說》中闡述教師的作用時,把“傳道”放在首位,其次才強調“授業、解惑”。有人說,語文素質教育的核心是語文人格教育。這話與古人的教育目的有異曲同工之妙。 高中語文教學,有意地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對正處于成長和心理高速發育期的高中階段學生來說,是塑造他們健康的人格,培養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有效途徑。
二、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康人格的策略
1.閱讀中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語文教材的字里行間無不流淌著濃濃的鮮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導學生閱讀它們,就是讓學生穿越時空,和圣者、智者對話,和先驅者、跋涉者交流,感受偉大的心靈、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創造的力量。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既感受、體驗到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表現力、生命力,又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開闊視野,提高審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尤其是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課本,把情感教育以單元的形式歸類,重點突出,思路非常清晰。《雷雨》《哈姆萊特》等課文有個共同特點――都是悲劇。在教案里,我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中都寫到“從美學的高度鑒賞悲?。禾找备呱械那椴佟薄P蕾p悲劇是凈化人的靈魂、陶冶人們情操、提高道德修養的重要的手段。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已經認識到悲劇的功能在于“引起憐憫和恐懼來使感情得到陶冶和凈化”。魯迅先生則指出:“悲劇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币龑W生鑒賞悲劇。要突出事物的價值被毀滅的過程,讓學生在欣賞時反思價值被毀滅的原因,這有助于學生吸取教訓,少在現實生活中犯同樣的錯誤;引導學生產生憐憫和恐懼之心,這兩種情感會讓他們在現實生活中不愿親手毀滅美好事物的價值,許多害人害己的事就可能因此避免。
外國有句諺語叫“喜歡看悲劇的人不會犯罪”?!豆啡R特》中的克勞狄斯為了篡奪王位,毒死國王老哈姆萊特,最終釀成大量無辜人物的死亡慘劇,學生在對劇中人物的悲劇命運產生同情和悲痛之心的同時,會自然而然地意識到自己不能像克勞狄斯那樣為了自己的利益毀滅他人的價值,給他人帶來不幸。這樣的憐憫和恐懼心也會促使他們無法容忍別人在現實生活中毀滅美好事物的價值,看到壞人危害他人利益、毀滅他人價值的事情就會挺身而出阻止價值被毀滅,我們的社會正氣也將得以弘揚。
2. 作文中學生的健康人格培養。作文是心靈的寫照,是認識的再現,是感知的流露。有什么樣的認識和感情就有什么樣的文章,葉圣陶先生說:“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在審題中,確定德育導向。審題是作文的關鍵。學生能否正確審題,決定作文的成敗。審題正確,寫出來的文章就扣題;反之,審題有誤,寫出來的作文就離題。所謂德育導向作用,就是指在審題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題目的要求,弄清為什么寫,即寫作的目的是什么;或是贊揚一種精神,或是說明一個道理,或是吸取一個教訓,或是給人一種啟迪。教師在指導中的堅定、鮮明的政治態度,體現了社會對學生的德育要求具有導向作用。
3.培養學生的責任感。馬克思指出:“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即人需要有責任心,人只有學會對自己負責,對他人和集體負責,對社會負責,才能在與周圍環境的協調發展中獲得源源不斷的發展機會。教會學生在生活中更多地體驗相互幫助,在充滿合作機會的個體與群體的交往中,形成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既能夠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賞他人,具有對他人負責的良好精神境界。同時,要引導學生在各種活動的參與中樹立這樣一種意識,集體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就是集體的主人,形成一種主動參與的行為傾向。將語文與社會的密切關系在語文教學中加以滲透,可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了解社會,接觸社會,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學習《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時,要讓學生體會馬克思敏銳的思辨能力和嚴密的邏輯性,從而學習馬克思擁有的高度的社會責任心。
偉大的悲劇教案范文2
一、理念是課改的基礎,是教師一切工作的出發點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于對理念的片面理解,形式上的一味模仿,就造成了"自主等于放羊"、"合作等于合座"、"探究等于討論"。更談不上設計的理念、合作的時機、過程的控制、效果的優化了。如在講《偉大的悲劇》一文"斯科特三人留在帳篷里,靜靜地等待死神的來臨"時,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你是三人中的一個,在這種情況下,你會怎么做?學生略作思考后回答:躲藏在帳篷里,算什么英雄好漢!應該像奧茨一樣,毅然決然地走出帳篷,勇敢地面對死神。再者,說不定,還有一線生機呢?許多學生也表示愿"以死相搏"以求“一線生機”!此刻,主人公的做法與學生的想法形成了"矛盾"。問題有價值,時機也成熟了,我讓學生展開合作,探究其本質。經過努力,學生最終明白了:不離開帳篷,并不是懦弱的表現。擺在他們面前有兩條路:前者,"以死相搏"以求"一線生機";后者,他們帶著珍貴的巖石樣本、證明"阿蒙森成功"的信件、幾個月寫的極地日記……為渺茫的“一線生機”,而讓珍貴的資料"永葬極地"。他們在兩者之間選擇了后者。選擇了為熱愛的探險事業獻身的壯舉!到此,學生在參與活動中,產生體驗,養成態度,最終內化為價值觀!
二、探討新教法和新學法
所謂"新教法",就是與傳統教學完成不同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方法。在傳統教學下,"教室"是老師教書的場所、老師講課的場所。課前,老師把教參的東西抄上教案。上課時,老師講,學生聽;老師提問,學生回答;老師板書,學生抄寫;老師出題,學生做題。學生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節節如此,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這樣的課堂老師主宰一切-主宰課堂時間,主宰課堂的空間,主宰學生的學習,主宰學生的成長。在這樣的課堂模式下,學生被動地學,孤獨地學,厭煩地學,無奈地學,低效地學。而"新教法"側完全不是這樣,而是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方式方法。所謂"新學法",是與"新教法"相輔相成的,有了"新教法",就自然有了"新學法",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方式方法。
三、打造新課堂和新特色
"新課堂"和"新特色"是課堂教學改革創新的直接目標。所謂"新課堂"是與"舊課堂"相對而言的,具體說來,就是在新思想、新理念的指導下,教師的新教法和學生的新學法有機結合起來所呈現的課堂新景觀。這樣的課堂,老師和學生的角色不斷地轉換,有時老師是先生,學生是學生,有時老師是學生,學生是先生;有時是官教兵,有時是兵教官,更多的時候是兵教兵,兵練兵,兵促兵,兵強兵。所謂"新特色",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指導課堂結構、教學過程、學習活動所呈現的特色。從這個方面說,只有形成新特色的課堂,才是真正的"新課堂"。二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改革創新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教學新風格。同樣是實施"杜郎口模式",成功的學校,其教師的教學風格都不是千人一面的,而是風格各異的。的現在文地二中正在開展的"同課異構"的教改活動,就是為了追求讓教師在實施"杜郎口模式"過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從這個方面來說,只有形成自身教學風格的教師,才能打造出真正的"新課堂"。
四、學生主觀能動性應得到充分的體現
語文的動態特征使學生的參與、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尤顯重要。教師要充分創設條件,刺激學生動眼看、動腦讀、動筆寫的能力。強化學生的讀寫過程、聽說過程、讀與寫、聽與說的訓練可以相互結合。從學生的階段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發,精心設計、選擇導學方法與課堂結構,創設有利于學生主動求知的最佳教學情境,使所有學生都能參與教學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們應該堅決摒棄那種"老師講課照本宣科洋洋灑灑口干舌燥,學生聽課埋頭筆錄手忙腳亂頭昏腦脹"的局面。還學生一個真正的自我,還學生一片潔凈的天空。
五、要把握好課堂討論
在近幾年的語文課堂上,我們常見“你覺得哪里寫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動"等問題,這些問題本身提得很好,但我們在設計這些環節時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讓學生通過回答這些問題得到什么?是對寫作手法的了解?還是對內在含義的領悟?學生應該從哪個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闡明“精彩”、"感動"的緣由呢?漫無目的的提問,隨意的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勞動。因此,課堂上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要有明確的目的,此外教師面對學生的討論時要注意適時調控。
六、朗讀教學中要授之以"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