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傳統文化與現代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傳統文化與現代范文1
現代室內空間里各種裝飾、造型、陳設等都可以表現出人們心里理想的生活,這些不同風格的室內設計以實用性為依托、科學依據為內涵,家居風格的發展反映著各個民族不同的內涵,經過歷史的積淀這些文化元素給人們帶來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可回避地顯現在人們的生活中。
一、繼承傳統文化的室內設計方法
隨著時代的發展,室內設計有其原有的風格,它需要設注入新的科技與元素。因此,室內設計推陳出新,很有必要將傳統于現代美學及設計理念融入到設計中。
1.傳統符號的運用
符號的特征具有具有普遍性、情感性、現實性,中國傳統的符號有很多,他們都是些具有傳統象征內涵黑色比喻意義的紋樣和圖案,古代傳統圖騰紋飾,傳統宗教紋飾符號,它們為現代提供了豐富的視覺元素。這些傳統符號不僅有著裝飾的效果,或多或少代表著某種意義,表達著人們對生活的祝福和期盼,它們大多來自百姓的生活,有的是先輩在勞動生產、建造居所時所積累的經驗與智慧,有的則是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與體現,它是民族精神最重要的載體。在當代,這些符號依舊有很大的使用價值,它們可以直接用傳統符號作為裝飾元素,這即對傳統文化進行了繼承于保存,也營造了傳統的文化室內環境的有效手法。一般的手法有:抽象簡約,這種手法是對傳統文化符號的概括,進行藝術加工提煉與抽象簡化,其原則是可失傳統之形而不失傳統之韻,我們在繼承的同時植入了新的設計理念,例如傳統的儒、道、禪中的某一種文化,在結合現代的功能與技術的基礎上,得到延續與發展;符號拼貼,它的特點是將人們所熟悉的傳統元素加以抽象、變形或切割,重新組成一組新的圖案,使之成為某些象征意義或典型意義的符號,并在室內元素中拼貼運用,從而使現代與古代相結合,新的與舊的相結合,抽象的和現實的相結合。使帶著某種聯系;繼承與發展,對儒、道、禪歷史文化進行繼承發展,使之成為一種新的藝術形象。
2.空間與家具陳設的回歸自然
“天人合一”是人們所向往所追求的一種境界,古往今來人們都渴望回歸自然親近自然,古代的儒、道及佛家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 ,但在回歸自然這一點上卻有一致之處,而現代在緊張的城市生活中,人們努力營造一種自然的氣息,讓精神得以安撫,達到某種意義上的回歸。
回歸自然的手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室內陳設:室內陳設是根據人的需求在不改變室內及建筑物結構的基礎上對室內環境的陳設物 進行再一次的創造設計,而室內陳設中的裝飾需求很好的滿足了人們追求清新、舒暢、視野開闊的需求,古人把建筑健在大自然中,而現代的人卻把大自然搬到室內,不管是哪一種都會達到一種意想不到的自然美效果。第二種是空間的營造:空間營造是讓人們在生活的具有生命力內活動,并在空間和之間形成交流,人們經過對室內空間進行規劃和設計,可以借助植物打破室內原有靜止的狀態,給人們一種返祖氣息的感官體驗。
二、室內設計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1.科技發展和時代進步是當代設計師擁有前人不成具備的條件,當今世界網絡飛速發展,交通便利,給人們帶來了很便利的條件, 使現代設計具有很強烈的時代感, 但豐富的科學手段替代不了人們意識上的回歸,設計師們要考慮高雅格調的室內環境,必然會遵循“大象無形”,創作之道,這樣才能讓人們感受到審美意象,這種法則是現代設計師 結合古代先人豐富經驗所積累下來的,是從我國數千年傳統文化中提取出來的,現代設計師將傳統文化植入現代設計理念中,讓室內設計更豐富多樣。
2.現代設計師積累先人豐富的經驗,使現代設計中有很多古代元素。傳統文化影響了現代設計。隨著人們生活質量逐漸向著世界先進水平靠近,有時傳統設計被淡化有些甚至被取代了,但是傳統藝術是現代設計的靈感源泉,譬如工藝美術中體現的裝飾性,它能生動體現勞動人們的審美觀點以及對生活、生命的熱愛,而現代設計最大的功能就是在于使用,如果想要設計出被大眾喜愛的作品,傳統文化就是現代設計師的靈感源泉, 進而一步讓傳統文化得以繼承 與發展,讓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
3.室內設計作為社會文化構成部分,它反應著當代設計水平,它是人們不同時期不同地點人類思想的產物,現代人們對陳設、造型反應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些不同風格的室內設計以科學技術為依托,以傳統文化為內涵,反應了人們的需求,時展 有著基本的脈絡,需要設計有所創新,需要把傳統文化融到現代設計中,當今世界飛速發展多外國產品涌入我國,帶來了不同文化的風格元素,同時也為我國打開了大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各個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我們的設計才能有所發展。
三、總結
傳統文化與現代范文2
關鍵詞:傳統文化;現代化;實體;共時態;整體
傳統文化與現代范文3
中原傳統文化群星薈萃,每一個中原地域均存在著鮮明的文化烙印。從學派文化來講,中原大地孕育出了諸多開宗立派的歷史人物,如老子的經學、墨子的玄學等,無一不體現著中原文化學派的恢弘大氣;從人文建筑而言,大到洛陽龍門石窟,小到南陽著名的磚石畫像,無論造型抑或布局,皆能稱得上精美絕倫。這些或隱性或具象的文化資源,無論哪一節點運用于現代設計之中,均能促使設計作品呈現出別具一格的藝術魅力。另外,中原傳統文化資源的涵括性也極強,通過依托其文化脈絡走向,能夠針對每一個現代行業的具體需求,做出設計重組,發揮出中原文化的優勢。如在設計哲學層面,能夠對照老子《道德經》中的無為思想,進行“留白”設計,以空求滿,以不變應萬變,這也是現代設計師所推崇、追求的一種藝術境界;設計布局層面,能夠借鑒南陽磚石繪畫的格局安排,做到組織有序。總而言之,對于中原傳統文化的可借鑒之處不勝枚舉,且通過這類傳統的文化物態,能夠更加形象地將設計師本人的設計理念表達給觀者,激發觀者的內心認同感,從視覺上引導觀者深層次地了解和體會設計的內在寓意。
二、中原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融合
中原文化大致能夠劃分為五大文化類別:神龍文化、人文風俗文化、豫劇文化、漢字文化、宗教文化。此五類中原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融合,可通過以下方式展開:
(一)神龍文化及其與現代設計的融合
現代設計中龍圖騰的運用十分廣泛,很多設計均選取龍圖騰作為畫面裝飾元素。龍圖騰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最早發源于中原周口地區,直至今日在中原區域所出土的龍形器皿,仍居全國之首。將神龍文化結合于現代設計之中,需要注重對龍圖騰的形體把握,而不能盲目地借鑒、融合。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需對龍的外形進行歸納化、藝術化處理。如可將龍鱗、龍睛、龍爪等部分視作點,將龍身與龍發及龍須等部分歸納為線。設計師應根據自然界的審美法則,將這些點、線、面進行設計加工和重新組合,進而設計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龍顏。另外,現代動漫設計中,對于神龍形象的設計也很豐富,其神龍形象的塑造也是在點、線、面設計三要素重組后得出的成果。設計師可先從畫面構成的視角對中原神龍形象展開設計,然后在造型整體結構上,對龍首、龍身、背景做主次分工,把龍體分解為多個節點部分。雖然龍身內部結構的變化較多,但卻有著明顯的秩序層次感,設計者可以依據龍體形態建立“設計骨格”(“設計骨格”指構成圖形的骨架和格式),繼而再將造型元素有規律地放置于骨格中,以達成很好的整合效果。在現代設計中很多設計者會刻意減弱龍尾部分的裝飾效果,采用簡潔的回字形設計,這是為了弱化龍體下半部分的視覺沖擊力,以強化龍體升騰的動勢效果。總而言之,通過神龍圖騰與現代設計的融合,能夠有效提升設計作品的藝術美感和人文內涵。
(二)人文風俗文化及其與現代設計的融合
中原地域孕育了諸多歷史名人,如開創道教先河的老子、墨家學說鼻祖墨子等,更有諸多英雄式人物,如代父從軍的花木蘭、兵家代表人物吳起等,數不勝數。設計師在設計的過程中,應當敏銳地捕捉這類歷史人物本身所蘊藏的設計因子,將不同流派的中原歷史人物,以設計視角安排其一一對應于現代行業,并針對不同行業的設計需求,發散思維,找尋合理的設計介入點,展開有效的融合。如為現代司法部門制作宣傳畫冊時,設計師可以選取韓非子這一具有代表性的法家代表人物作為設計基點。以“韓非子怒斥秦王”的文化典故展開設計,這樣既可形象地表現出司法部門不畏權貴、嚴格執法的設計訴求,又能夠賦予設計強烈的文化內涵。需要注意的是,在對中原人文素材展開現代設計的融合時,應該杜絕直接選取人物形象表現在設計畫面中。因為直白的表現會降低設計的寓意,所以設計師應另辟蹊徑,以藝術化的處理,增強畫面的文化層次感。如采取安陽剪紙和朱仙鎮木版年畫鏤空圖案等傳統的中原民俗藝術方式進行表現,這樣不僅在人物素材上同現代設計進行了融合,在藝術表現形式上也會更加貼合傳統的藝術基準。
(三)宗教文化及其與現代設計的融合
中原地區宗教文化的發展空前,宗教圣地和遺跡眾多,如登封市現存中岳廟、洛陽白馬寺、開封大相國寺等,這些均為中原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這類文化素材,可鑒之處諸多。如將佛家造像中的蓮花裝飾紋樣、服飾、頂飾等藝術素材融合于現代設計之中,便相當出彩。很多設計師熱衷于將佛像的頂飾進行截取運用在設計之中,雖然不能從設計中發現任何佛像的外在形態,但是通過設計師對于佛像頂飾的肌理保留,觀賞者依然可以明確知曉設計師的表達意圖。另外,中原地域所保存下來的大量寺廟庭院古跡也具有獨特的特色,現實中通過藝術化的設計處理,也可直接運用于現代動漫設計和建筑設計范疇。
(四)豫劇文化及其與現代設計的融合
豫劇是我國重要的地方戲劇,歷史悠久,在題材與內容上都蘊含著濃郁的中原生活文化氣息,具有堅實的民眾基礎。諸如現在人們口中依然津津樂道的古典豫劇人物花木蘭、穆桂英和現代豫劇人物銀環等,這些豫劇中的中原人物,或臣、或民,但是在性格上均具有中原人的豪爽與忠誠。挖掘豫劇中的文化因素,從豫劇人物臉譜予以著手,進行設計簡化,或者擇取豫劇人物豐富的造型元素,運用在現代設計中,必將獲得強烈的社會反響。在進行豫劇臉譜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應當深刻體會到臉譜中所蘊含的意蘊象征元素。如豫劇中趙匡胤的臉譜形象,其眉心盤紅色蛟龍意喻帝皇之象;官吏周倉面門鮮紅,象征“撞擊而死”。設計師在將這類臉譜元素運用到現代設計中時,需明確把握好它們的潛在含義,對不同臉譜設計施以不同的設計色彩表現,以設計色彩心理學為參考,注意色彩調和層次所能體現出的不同情緒,以此更好地凸顯出設計主題的意蘊。
(五)漢字文化及其與現代設計的融合
中原地域同漢字的發展、傳承、演變有著密切的關聯:人們熟悉的倉頡造字即發生在中原地區;小篆制定者李斯、華夏第一部漢字字典編纂者許慎,均是于中原大地之上完成了各自的文字創新使命;目前仍在頻繁使用的宋體字,即誕生于開封有關漢字在中原大地上的軼事數不勝數。漢字是組成設計的重要元素之一,中原作為漢字始源地,其在現代設計中的作用也顯而易見。目前字體設計科目中,僅僅針對宋體字的種類就有幾十種之多,而宋體字在現代設計中的使用頻率極強,通過宋體字這一現實媒介,能夠進一步促使中原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交互融合。除了宋體字外,小篆體和甲骨文這兩種中原字體在現代設計中的使用也較多,它們被稱為無需藝術化處理的活素材,既能夠發揮文字信息傳遞功能的作用,又作為傳統裝飾元素被廣泛地運用在了現代設計作品中。
三、結束語
傳統文化與現代范文4
當前中國正處于轉型時期,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中國傳統文化的范式面臨著時代的淘洗,人們的價值觀也走向多元。我們如何“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文明成果,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非主流”文化是對“主流”文化的顛覆,本是指一種不拘一格的、不盲從當今大眾潮流的文化,是文化界后現代性的一種體現。但是在中國,“非主流”的主體卻從藝術界中跳了出來,成為了青少年的一種獨特的行為現象:他們另類、張揚個性、非大眾化,講究符合自己心性的服裝、衣著、言行。而因為青少年的不成熟,“非主流”的行為正在被扭曲,引起越來越多的非議。基于網絡對青少年的深刻影響,“兩會”代表對此深表憂慮,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郗杰英等15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案《關于加強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建議教育部等相關政府部門要進一步整合各方資源,組織專家隊伍,深入研究、準確把握互聯網等新媒體的發展和信息傳播規律,盡快開發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材,把網絡素養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課程。本文主要立足于當前中國的社會背景,對“非主流”的現象的社會成因進行深入分析。
一、“非主流”現象:對非主流文化的扭曲
廣義上說,一切未成為主流的事物(包括思想、藝術、行為、服飾等)都可以稱作非主流。非主流本來就是是相對于主流而存在的概念。沒有絕對的主流,也不會有絕對的非主流。
主流的文化價值觀,是一種已經被絕大多數接受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主流對外通常顯穩定結構,也就是傾向于確認、樹立、劃定、保持一種狀態,也就是自身所對應的狀態。然而世界的本象并非因人而在,不斷的發現—再發現,創造—再創造,對世界的認知也就越深刻,當然也更繁復而深奧。非主流在對主流的顛覆中不光破壞自身,也破壞外界世界。因此,大多時候,非主流的主體都難以被大眾社會所接納。
非主流則是指小眾文化價值觀,與現實的價值觀格格不入。一般來說,真正的思想家必定是非主流的,因為他們是時代精神的引領者,他們是第一個發覺出問題的存在的人,必定要別具一格,自成一派。我們今天要談的并不是這種真正意義上的非主流,而是被泛化使用,成為專有名詞的“非主流”。我們將本文中所討論的非主流現象用引號突出,表明是在中國特定的環境有的“非主流”現象。
據研究,現在這種“非主流”的時尚風格,正是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朋克(punk)文化,其中以哥特搖滾風(gothic rock)和視覺搖滾風(visual rock)為代表。朋克文化屬于后現代虛無主義,以帶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奇異裝扮表現憤怒,破壞,死亡等情緒,風靡于搖滾音樂人和愛好者之間。90年代末,由punk文化衍生出了一種新的表現形式,它融合了pop流行元素,在視覺的表現手法上更加多元化,并且開始表達一些憂郁,悲傷的主題,于是便產生了emo文化,emo即是emotional的縮寫。emo文化同樣發源于音樂領域,但很快變成了一種時尚風格,風靡于全球的青少年中間。
但傳至中國后,只被學習了視覺外觀,而并未真正得其內涵。中國青少年的“非主流” 更多追隨的是日韓風的服飾,行為上體現在照片上ps成藍、黑等陰暗色調、添加上抑郁的語句,人物發型、姿勢趨向同一風格。“非主流”個體本該盡可能地展現自己的個性,但是如今反倒體現為“同一化”;而另一些則太過另類,為了追求“另類”不斷以一種極度夸張的形式夸大自己的一些特點,反倒是破壞了自己的形象,也會引領一些跟風的人走向一種扭曲的“個性展示”。如堪稱“非主流天王”的楊誠俊,他大膽地改造了非主流,在他的音樂里,把社會、人類、生命突出得極為黑暗,使“非主流”達到了另類的極端,從而使他思想墮落,難以自拔,最后造成心理疾病。
二、社會背景:文化工業
西方的思想家們早就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狀況進行了批判,尤其是法蘭克福學派,更是有一整套的“文化工業”的理論。這里的“工業”是指文化創造的目的和手段與工業生產方式相似,是一種標準性的、復制性的、大批量的生產,其目的是創造消費使用價值,經濟效益是其運作杠桿。霍克海默和阿多爾諾的說法是:“文化工業的產品到處都被使用,甚至在娛樂消遣的狀況下,也會被靈活地消費。但是文化工業的每一個產品,都是經濟上巨大機器的一個標本,所有的人從一開始,在工作時,在休息時,只要他還進行呼吸,他就離不開這些產品”。霍克海默和阿多爾諾說所有的人都離不開文化工業,實際上就是指大眾文化的存在這一普遍現象。由于社會的信仰和價值中心解體,公眾陷入無理想、無信仰、無追求、放任的狀態之中,精神消遣、娛樂成為大眾的普遍追求。于是,媒體信息中的符號,成為控制人們行為的關鍵。法國“后現代主義”者讓·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更是將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帶來的文化變異解釋為一個“符號自動復制和無限增殖”、“符號的能指逐漸壓倒所指,符號日漸排斥實在”的過程。今天的資本主義世界,在鮑德里亞看來,一切都被符號化,人再也接觸不到實在,早已習慣于把符號當成實在,把符號制造的幻像世界當作真實的世界。資本主義文化再也不能創造出新的價值,而進入“復制”時代,文化生產蛻變為抽象的符號化運作,審美價值貶值為商品價值,意義徹底空洞化和虛假化[2]。這一進程隨著網絡文化的大肆擴張而全面加速:電腦和信息技術所制造的文化產品(如好萊塢電影《星球大戰》、《侏羅紀公園》、《黑客帝國》等等)混淆了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界限,愈來愈充斥文化市場,主宰文化消費。批量生產和復制圖像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人們已經習慣這種單一格調的圖像模式。“后現代”是一個復制的而不是創造的時代,有的僅僅是各式各樣的新的復制過程。在“后現代”泛濫成災、軟弱無力的復制中,創造美學滑落為大眾趣味的單純再現與模仿,電影、電視、一切聲像制品和大眾傳媒無不如此。美國弗·詹姆遜指出:“在后現代主義中,由于廣告,由于形象文化、無意識以及美學領域完全滲透了資本和資本的邏輯。商品化的形式在文化、藝術、無意識等等領域是無處不在的。”“商品化進入文化意味著藝術作品正在成為商品,甚至理論也成了商品。”英國伊格爾頓則認為,隨著整個社會的商品化,文化表征就成了推銷的一種包裝形式,也就是社會認可的美學形式。
轉貼于
中國是前現代、現代、后現代交織的一個復雜社會。在后現代思潮的影響下,“非主流”也以尋求非理性和多樣性作為價值的風向標。而實質上,根據我們在上一部分中對“非主流”定義的剖析可以看出,“非主流”現象經過大量的“復制”,已經成為了一定數量青少年的共同行為——當一個自詡為“非主流”衛道者去模仿其它“非主流”的時候,他就不再“非主流”了,他只是眾多“非主流”的復本,成為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其實是現代性的產物。這是在商品社會中資本主義國家在用商品打入中國市場的同時,更要將自己的政治、文化推向非資本主義國家的一種手段。從而將資本主義社會那種物欲橫流、消費本位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擴散到了非資本主義社會。
在改革開放后尤其是21世紀以來,中國傳統的主流的價值觀越來越淡薄,且逐漸被市場經濟導向對個體的追求。其原因有二:一是改革開放前后的社會與時代背景的巨大差異,改革開放后的重點不再是以聯合對外的方式尋求民族的生存與獨立,而是在相對穩定的國內環境下尋求自身的發展;二是改革開放之后市場經濟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導向,而由于市場經濟是以交換為基礎,交換的主體是個體,這就導致個體要以對自身的彰顯來達到交換的目的。這也就影響了“非主流”對自我意識的彰顯,以個體的釋放來尋求社會的認同。
如果我們把“非主流”這種“流行文化”看作是藝術趣味、時尚運動、時裝、游戲等等構成的整體的、不間斷的文化潮流,那么,只有在現代社會,它的全部魅力和巨大的影響力才得以徹底地展現。文化工業已經成為現代人生存文化的一個基本維度。青少年總是“流行文化”的敏感者和追逐者。在我國的社會轉型時期,一代的青少年正經歷著在文化工業催生的流行文化中成長,一代比一代人更加迅速地、把文化工業的流行時尚當作自然而然的東西接受下來。
傳統文化與現代范文5
關鍵詞:包裝設計 傳統美學觀 中國畫 書法文化 印章文化 民間藝術 傳統圖案 原生態
1.中國傳統美學觀對現代包裝設計的影響
在中國歷史上,自先秦諸子以來,美學思想家人才輩出,形成了豐富完備的美學思想觀念。由于我國的傳統文化主要受到儒、道、佛三教的影響,形成了“寧靜致遠”、“恬靜淡泊”、“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等審美理論。這些理論對現代包裝設計有著深刻而明確的指導意義。如:我國傳統文化倡導的“天人合一”,是指自然、人與世間萬物相互照應,形成一個完備的、生機勃勃的有機整體。現代綠色設計是對這一古代思想的新解讀、新診釋。
2.中國畫在現代設計中的運用
中國畫歷史悠久,它在本土文化中生根開花,在立意、構思和技法等方面都有著獨特的風格。中國畫帶著它的哲學思想和筆墨意趣為現代包裝設計注入了一股激流。中國畫的情境講求“情景相生氣韻生動”、“無畫處皆成妙境”、“計白當黑,用墨微茫,以一當十,虛實相生,寥寥數筆意盡形全”,在包裝設計中納入這些文化精髓,將會使包裝設計在表現手法上呈現“超以象外”的民族視覺形態,設計語境也將在審美層面上達到一個全新的文化境界。
3.書法文化與印章文化的運用
中國書法文化源遠流長,歷經歲月磨礪,已達到了形神兼備、筆法與精神高度統一的藝術境界,其中包括甲骨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幾大類型。它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枝奇葩。書法文化為現代包裝設計提供了更為廣泛的藝術平臺。尤其在帶有傳統特色的產品包裝設計中,選擇主體文字為書法的設計形式確為明智之舉。
中國的書法形態萬千,是包裝設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是創造視覺語境的重要元素。中國書法中的不同門派、風格,為包裝設計提供了很多可以感受發掘的空間。書法與印章關系緊密,大多印章均以篆文字作為組合元素,在位置經營上有相當的美學意境。印章的圖與地、陰與陽、方與圓、多與少、粗與細、疏與密、簡與繁、剛與柔等形式美的要素,對今日的設計師在元素與概念的運用上會大有裨益。
4.民間藝術的應用
根植于民間沃土的民間藝術,承載著深厚的民族歷史文化,折射出多彩的民俗民風,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冀。這些民間藝術散發出濃濃的鄉情,流淌出淡淡的世故人心和煙火氣。從民間藝人老百姓的生活中生發出的藝術,在包裝表現上有著灼灼的、濃烈的心理效應。
民間美術中的圖形裝飾感極強,簡潔單純、樸拙生動,具有強烈的“原生態”藝術魅力,如剪紙、皮影、年畫、蠟染、扎染、織染、臉譜等,這些都是極豐富充沛的包裝視覺元素。民間美術中常用諧音來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祈望。“年年有魚”中“魚”與“余”同音,表達生活富裕、家境殷實。蝙蝠圖案中,“蝠”與“福”同音,表達幸福長壽。對于民俗食品和器物的包裝,尤其在旅游產品的整體包裝設計中,民間美術元素是不容忽視的巨大資源,它們散發著濃郁的地域色彩與溫暖的思鄉情,突破了語言與文字的局限。
5.傳統圖案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無論是宮廷藝術還是民間美術,經過歷代畫家、藝人、工匠、百姓的創作實踐,積累了大量豐富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逐步形各具文化內涵的表現特色,體現了整個民族的生存觀念和審美情趣。雖然傳統包裝樣式多用各種看似與商品無直接關系的圖形來進行裝飾,如陰陽太極圖、易經中的八卦圖、古代器物上的圖形、古代服飾上的圖案,民俗文化――木版年畫中的門神、娃娃抱魚;婚俗剪紙中的蓮花、石榴、喜鵲、龍鳳等;吉祥圖案――萬字紋、回紋、如意紋、祥云圖案、方勝圖案等,但是,通過圖形本身的寓意來也恰到好處地體現出了與商品有關的文化內涵,具有間接的象征性藝術特征,而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商業設計的表現手法從“硬”銷售轉向了“軟”銷售,出現了功利性較為隱蔽,更富情趣,更具人情味因而更容易被人接受的新形式。這些構思巧妙的傳統圖形都是包裝設計可借鑒的資源。
6.原生態的材質的應用
傳統文化與現代范文6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廣告設計;融合
當今世界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隨著貿易國際化,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國際化,各國傳統的文化在廣告設計中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被淡化。中國廣告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贏得重視,走向世界,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在廣告設計過程中將傳統文化進行適當的融合,在廣告設計中充分結合中華民族獨特的設計風格,換言之,即是對傳統文化繼承與發揚,傳承與再生。作為廣告設計的教學人員,在教學工作中如何培養學生在設計中將兩者有效融合,筆者認為有必要進行適當地研究探討。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中國傳統文化,歷經千年,源遠而流長,博大而精深,其歷經千年風雨而綿延至今,鑄就了她強大的包容性與生命力。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傳統文化必將吸引國內外眾多藝術設計的眼球,而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帶來的是高度信息化、高度現代化的生活,隨之而來的西方新思想,新觀念的涌入也給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現代廣告設計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挑戰。面對如此挑戰,中國廣告設計要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打造屬于自己的國際舞臺,則需要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廣告設計相融合,傳承并創新。而且,在現代設計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更能讓受眾產生共鳴,贏得其支持,也更利于廣告目的的傳達。例如2008年于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就是當代廣告設計與傳統文化的成功融合,其特有的中國傳統文化也極大地激發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增加了世界人民對中文傳統文化的興趣、熱情。
二、現代廣告設計與中國傳統文化
近年來,人們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日漸重視以及廣告設計對人類生活方式所帶來的影響及改變,使得傳統文化也越來越受到關注。通過收集資料,我們不難發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廣告設計都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并且這些設計作品也受到了廣告主的贊賞與認可。廣告設計中對傳統文化的融合主要體現在對我國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設計出了很多具有人性美、生命力作品。這些具有傳統文化的作品中主要以圖形、文字以及色彩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作為載體,而這些載體又展現出我國傳統文化的多彩多樣性。例如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在設計上與我國傳統文化緊密結合,頗具中國特色。又如極具濃郁中國味的央視廣告《水墨篇》,則通過傳統的墨在水中不斷渲染開來這一方式,在水中變幻出長城、游龍等獨具傳統文化特色的形象。這一廣告設計將傳統藝術與現代廣告設計相融合,使得整個廣告充滿了感染力與表現力,廣受歡迎與青睞。然而在實際的應用中也出現了生搬硬套,使用不當的例子,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因此,在設計過程中要求設計者對中國文化有深入的理解與領會,在融合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其所包含的意義是否與設計想傳達的意義一致。
三、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廣告設計的融合
于現代廣告設計而言,傳統文化給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并給與無窮的啟迪與智慧,極大地提升了現代廣告設計的藝術品位。在全球化的今天,獨具特色的往往更容易得到關注與贊賞。在競爭日益激烈的設計行業,如何將獨具魅力的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相待廣告設計中,并將傳統文化的韻味完美體現出來既是廣告設計者們應該思考的問題,同時也是廣告設計教學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在廣告設計教學中既要適時適當地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與應用,又要把握好一個“度”。換言之,既要將兩者相融合,又不能生搬硬套。如何在廣告設計中將中國傳統文化與之適當融入,恰到好處地體現其審美趣味與吸引力,因此,在廣告設計中,應注意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所特有的形、意、神,考慮廣告內容與元素的匹配性,考慮元素之間的匹配性等問題。
第一,形與感是否具有匹配性
當代廣告設計,簡言之就是一種視覺上的藝術,因而首先見到的是它的外形。因此其外形的融合度在設計過程中是設計者首先需要考慮的因素。一則廣告中往往包含多種元素,而這些元素的外形必須與廣告設計所要傳達的內容相匹配,從而形成并向受眾展示這一廣告設計所想要傳達的美感。例如通過選用我國傳統文化的青花瓷這一元素來傳達“美”這一感覺,毫無疑問比起選用現代社會流行的花哨的元素來展現要更容易被受眾所接受與認可。因此,在設計過程中設計者要充分考慮融入傳統元素的形體與其所傳達的感覺是否匹配。
第二,思想與內涵是否一致。
每則廣告作品都具有其主題思想,在廣告設計過程中,設計者不僅要考慮其形體的匹配程度,而且這一形態所蘊含的內涵也應當重視。例如在春節的廣告設計中,設計者往往通過選用大紅色作為廣告的主色調,中國結則用來傳遞祝福,大紅燈籠被用來代表喜慶、慶祝。這些例子均是在現代廣告設計中將中國傳統文化成功的融合與體現。而在設計過程中,除了廣告元素形的匹配需要考慮,而這種形所蘊含的傳統文化意義與思想內涵是否能夠傳達廣告設計所要表達的思想與內涵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廣告的影響力。
第三,深入了解文化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更高層次上來說,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信仰,承載了更深意義的文化內涵。因此,廣告設計中在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時,必須考慮其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和內涵。在設計過程中,設計者應當站在更高的角度,深入體會中國歷經千年的傳統文化,重新認識、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遠內涵。
第四,將中國傳統藝術手法融于廣告設計。
中國傳統文化既包括了圖形、文字、色彩,也涵蓋了許多傳統藝術手法例如剪紙、窗花、皮影等傳統民俗藝術。這些民俗藝術文化內涵上的貼切性,又具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既能帶來親和力,又有較強的審美趣味。在現代廣告設計中也經常能看見此種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廣告設計的例子。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現代廣告設計都需要融入中國傳統文化。而是要在設計過程中將之與社會、企業、產品等適當結合。恰當地如何將為廣告設計增光添彩,而不當的融合則只會適得其反。對于廣告設計教學者來說,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還要注重鍛煉其實踐及運用能力,只有將傳統文化與廣告設計有效融合,方能發揮其強大的感染力、影響力。
結語:
在全球化日益加快的當今社會,具有特色的文化往往更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要想在競爭日益激烈的設計行業中走出中國廣告設計自己的道路,僅僅學習外來文化是不夠的。而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現代廣告設計,既豐富了廣告設計的表現力,創造出獨具中國特色的廣告創意,也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讓傳統文化得以體現與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是現代廣告設計的沃土,是中國當代廣告設計的不可或缺的文化源泉。將廣告設計與傳統文化適當融合,對中華民族文化與中國廣告設計的發展都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跟影響。因此,在現代廣告設計的教與學以及設計實踐中,都應當將中國傳統文化于現代廣告設計相互融合,將中國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現代廣告設計理念中,以廣告為載體,讓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作者單位:江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殷韋韋.我國傳統文化對現代廣告設計的影響[J].2009,(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