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項目建設基本情況匯報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項目建設基本情況匯報范文1
去年末至今年春,按照省政府稽察工作的總體部署,我隨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重大項目稽察特派員辦公室對黑龍江省部分縣、市城市供水、垃圾及水利灌區共計七個在建工程項目進行了稽察。通過這次稽察,我們看到各市、縣政府及項目建設主管部門,把稽察項目工作擺上了議程,通過加強領導,狠抓落實,積極配合中央和省有關部門做好稽查項目檢查工作,對中央擴大內需項目都成立了專門班子抓項目建設,基本建立和完善了領導督促重大項目責任制,強化了項目監督檢查和責任追究機制。對于稽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省發改委已在今年2 月份發出了通報。
從今年開始,國家發改委進一步強化和完善了稽察后續工作,加大了對存在問題項目通報、處罰以及整改復查的力度。按照國家發改委和省政府稽察工作的總體要求,國家發改委和省發改委今后將陸續派出稽察組,對擴大內需中央投資等類項目進行專項稽察工作,而且更加注重拓展專項稽察的范圍,稽察的深度和專業度也會高于以往。
為了更好地配合國家及省級稽察組的工作,各有關地區和部門應該高度重視稽察工作,根據責任分工,細化各項迎檢準備工作。在迎檢前,要著手做好資金到位、投資完成、開竣工等基本信息節點統計工作,并著重圍繞項目審批程序、資金管理使用、工程進度質量等內容嚴格自查,有問題早發現,早整改。在迎檢時應該做到本項目與本地區、本部門總體完成情況相符合;投資計劃與項目現場情況相符合;主匯報與從匯報的口徑相符合;說明問題與佐證材料相符合。要以稽察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投資項目管理工作,把項目組織好、推進好、實施好,以高質量、高效益的建設成果,助推各項工作的落實。
為了進一步提高稽察工作的質量和水平,規范稽察工作的程序和方法,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重大項目稽察特派員辦公室根據《國家重大項目稽察辦法》、《招標投標法》、《會計法》、《建筑法》、《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國家重點項目管理辦法》等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在2003年制定了《國家重大項目稽察要點和工作底稿(試行)》。現各級稽察組對國家重大項目及政府投資項目進行稽察,基本上都是以它為依據和藍本的。稽察時,一般采取聽取項目建設單位建設情況匯報,查閱項目有關文件和資料,實地察看工程進度、質量和現場管理情況,必要時采取約談、延伸稽察等方式。
現根據各級稽察工作的要點談談稽察的主要內容大意及各單位需準備的相關資料。
一、稽查的主要內容
1.項目審批程序執行情況。
2.項目法人責任制執行情況。
3.勘察設計情況。
4.招標投標情況。
5.開工準備情況。
6.施工和工程進度情況。
7.設備材料采購情況。
8.工程監理實施情況。
9.工程質量情況。
10.財務管理和建設資金使用情況。
二、項目單位需要提供的相關資料
1.建設項目基本情況介紹。
2.建設項目法人的設立批準文件。
3.建設項目法人經年檢的企業法人營業執照(行政事業單位為經年檢的組織機構代碼證)。
4.建設項目法人注冊資本的驗資報告(行政事業單位為國有資產年檢證)。
5.建設項目施工圖紙。
6.建設項目預算及預算執行情況。
7.建設項目資金申請報告及相關批復文件。
8.城市規劃選址、建設項目用地、環境影響評價批準文件。
9.建設項目會計賬簿、會計憑證、財務報表及相關資料。
10.建設項目審計意見書和審計決定書。
11.建設項目工程(設備)的招投標文件。
12.建設項目工程(設備)合同。
13.建設項目土地征遷合同及執行情況的相關資料。
14.建設項目勘察設計、建筑施工、監理、設備材料合同。
15.建設項目設計變更材料。
項目建設基本情況匯報范文2
一、項目實施情況
(一)項目基本情況
1.縣礦業有限公司年產5萬噸無水氟化氫、2萬噸氟化氫氨和5000噸電子級氫氟酸生產項目,總投資35000萬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22276萬元,流動資金12724萬元,選址縣屏山創業園,規劃用地200畝,建設年產5萬噸無水氟化氫、年產2萬噸氟化氫銨和年產5000噸電子級氫氟酸生產線,興建車間及后勤保障設施等18538m2,新增裝置控制中心、變電站、壓力容器、生產設備及輔助設施89臺/套。項目建成投產后,可實現年銷售收入50360.15萬元,利潤9103.60萬元,稅金7038.16萬元。
2.陶瓷有限公司年產4000萬平方米全拋釉內墻磚生產項目,總投資50000萬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32460萬元,流動資金17540萬元,選址縣屏山創業園,建設年產4000萬㎡高級全拋釉內墻磚生產線8條及標準廠房6.8萬㎡,建設工業陶瓷綜合原材料生產基地、水煤氣制備及余熱發電廠及物流配送系統等配套設施。項目建成后可實現年銷售收入192000萬元,利潤36745萬元,稅金11520萬元。
(二)項目進展情況
縣礦業有限公司于2011年初完成公司注冊;2011年3月編制完成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2011年9月報省工信委備案;2011年10月編制完成環評報告,并經專家論證,同時進行項目用地申報預審,11月完成安全評估報告,12月編制節能評估報告,三個報告均已上報待批復;2012年1月省國土廳批復用地指標100畝;2012年2月完成建設規劃和廠房設計,并啟動進廠道路修建工程;2012年3月基本完成路基工程,并啟動廠區土石方工程招標工作,已修筑土石方工程作業平臺;2012年4月中旬,因項目選址地距高速公路過近而安評未通過,原建設工程已停工,現已重新選址,并制定了項目竣工投產倒排時間表。
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于2011年3月完成注冊,簽訂項目投資協議;2011年4月完成編制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2011年9月經省工信委備案;2011年8月完成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上報待批復;2011年10月編制完成安全評估及節能評估報告,并進行廠房規劃設計;2012年1月省國土廳批復供地360畝,同時啟動征地拆遷工作;3月全面完成規劃區域周邊的房屋拆遷安置工作,并完成平整土地。
二、項目推進情況
(一)總體情況
為進一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根據《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超常規發展的若干意見》精神,我縣及時調整招商思路,轉變招商方式,狠抓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我縣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氫氟酸項目、陶瓷項目爭取用地指標460畝,杜氏硅產業開發項目180畝用地指標通過省國土廳土地預審。
(二)措施成效
一是提高思想認識,加強組織領導。加快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是推進我縣產業結構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是提高創業創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強發展后勁。全縣上下進一步統一思想,轉變觀念,形成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共識。并成立了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工作領導機構,加強對我縣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項目的申報、推進、調度等工作。
二是轉變招商方式,延伸產業鏈條。對照全省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目錄,結合我縣產業基礎和資源現狀,我縣明確了突出發展新能源和綠色食品產業項目。及時調整招商思路,重點引進新能源和食品加工項目,并圍繞兩產業上下游重點環節,積極策劃包裝一批經濟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輻射能力強的重大項目,不斷延伸戰略性新興產業鏈。2011年11月,我縣引進了杜氏環宇硅伏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資5.5億元建設硅產業綜合開發項目,已通過省國土廳土地預審。
三是強化措施。為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建設,我縣積極申報爭取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協調推進會項目。并采取有效措施,推進項目建設。一是制定縣領導帶部門掛點服務制度,實行一個項目、一個領導、一套方案、一支隊伍的服務機制。并專門成立項目協調推進領導小組,確保項目按時推進。二是整合國土、工信、環保、安監、礦管等部門資源,開辟戰略型新興產業項目綠色通道,項目的審批、立項、備案及有關手續派專人協調跟進服務。三是制定項目倒排工期表,將項目的各項任務分解到相關部門和具體責任人。四是加強督查調度。縣督查室每周對項目進行專項督查,縣分管領導每月組織召開一次項目調度會,推進項目建設。
三、問題及建議
存在問題
項目建設基本情況匯報范文3
一、村情基本情況
**村國土面積42.29平方公里,轄 5個村民組、5個自然寨,434戶1947人,其中貧困戶99戶377人,目前已全部脫貧,居住布依族、漢族等2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99%,經濟收入主要以外出務工、服務業(餐飲及便民店)、養牛、豬、禽和種植西瓜、芒果等經濟作物為主,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100元,村集體經濟189萬元。
**村是全鎮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區位優勢十分突出,素有“望謨南大門”之稱,是南盤江和北盤江相互交匯點,依托珠江黃金水道和區位優勢,以“港”為核心,以臨港產業為支撐,力爭把以**港為代表的港口(碼頭)群建設成為集內陸現代港口,臨港有旅游、產業、工業3個園區功能和濱水居住城市三位一體的綜合經濟開發試驗區,建成石漠化治理、扶貧開發、生態移民與災后重建相結合試驗區,建成內陸山區對外開放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創新試點區。
二、工作開展情況
**村鄉村振興示范點圍繞“兩江門戶、山地水鄉”和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發展思路,加大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以青檸檬產業為產業基礎,采取農旅結合模式,以觀光、旅游、采摘為市場導向,打造生產、生活、生態同步,休閑、文旅融合的現代特色村寨。
(一)持續改造人居環境,打造生態宜居新農村。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充分發揮基層黨建引領作用,堅持圍繞“村級組織、鄉村治理、產業發展、補強公共設施”為主要建設內容,抓實抓細**村環境整治提升配套基礎設施及公路沿線綜合整治工程,對閑雜亂地進行清理,配套種植青檸檬、三角梅、芒果等,為進一步優化農村人居環境,提升村容村貌。目前已完成種植池300平方,種植池回填土800m3,36個種植池開挖及池基夯實和檔土墻建設,青檸檬種植、三角梅等綠化1000㎡,累計完成120萬元,完成形象工程60%。
(二)抓實產業興旺,做大做強特色產業。為實實在在打贏脫貧攻堅戰,有效推進鄉村振興,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依托**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發展青檸檬產業的豐富經驗,立足本土、聯結群眾,合作規劃開發“貴檸田園綜合體”,傾力打造集青檸檬種植、旅游等融合發展農旅一體化產業,落實好貴檸田園綜合體石漠化配套項目建設,創建“農業觀光區、魚家博覽區、紅色文化區、農耕體驗區、生態養生區、民俗風情區”的六大主題功能園區,形成一、二、三產業相結合的經濟型產業鏈,引領全鎮鄉村振興工作走上新臺階。目前已完成4600畝青檸檬種植,配套的檸檬加工廠、道路設施、灌溉設施等已完成建設或啟動建設。
(三)創新致富模式,不斷發展壯大富民產業。為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圍繞“兩江門戶、山地水鄉”和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發展思路,打造農業觀光旅游和紅色文化為一體的旅游品牌。打造就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融合完整的產業鏈,通過“公司+村集體+農戶”的運行模式,推進**村中志檸檬種植園石漠化治理項目建設,有效拓寬周邊移民群眾創收渠道和壯大村集體收入。石漠化治理項目目前產業路已完成路基硬化3公里,采摘步道已完成450米,累計完成141萬元,形象工程的60%。
三、存在的問題及下一步打算
項目建設基本情況匯報范文4
一、3-4月份做了以下具體工作
(一)起草了《XX年度全區農經工作意見》,并送區政府辦公室審簽待發。
(二)繼續推進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工作。一是完成了萬州區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示范區建設:白羊檸檬協會示范建設、甘寧鎮農業綜合協會示范建設、熊家蠟燭枇杷協會示范建設等4個項目建設任務書,并上報了市局;二是在分水鎮石碾李子合作社召開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經驗交流現場會;三是組建了李河柑桔協會,并指導董家小巖無公害蔬菜協會完成了理、監事會的改選工作;四是完成了市委研究室下達對分水鎮石碾李子合作社開展調研的任務,并形成書面調研材料上報;五是向科委申報了萬州區分水鎮5000畝無公害李子基地建設項目;六是向區計委提交了《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政策落實情況及完善政策的建議》材料;七是重新調整上報了《萬州區分水鎮石碾李子合作社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申報書》;八是完成推薦分水鎮石碾李子合作社和天城鎮茅谷貢桃協會為市級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材料上報工作。
(三)強化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一是代區政府起草了向區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所做的《關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就業情況報告》(萬州府議[XX]1號);二是向區委督查室提交了《萬州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工作進展情況匯報》;三是代區政府起草了向江西省上饒市考察團介紹我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就業工作的經驗材料;四是向區計委提交了《萬州區農村勞動力轉移相關情況》的調研材料;五是完成了農村勞動力資源調查項目建設任務書;六是完成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報表的收報工作。
(四)狠抓了農村集體資產與財務管理工作。一是按財政部新會計制度編寫了《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培訓教材》一書近10萬字;二是按新會計制度培訓了師資;三是與區財政局聯合下發了《關于認真貫徹實施<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的通知》(萬州農業[XX]55號);四是下發了《關于填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基本情況調查表的通知》(萬州農業[XX]52號),并就此開展了調查,完成了上報任務;五是深入部分鄉鎮,開展村財務“鄉代管”和村社財務電算化實施情況調研;六是繼續抓好農村財務管理部級點沙辦玉城村,市級點高梁鎮的規范化管理工作。
(五)繼續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一是做好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換發、補發的前期摸底調查工作;二是回復了政協第二屆第三次會議第299號《關于出臺全區農村土地流轉實施意見的建議》的報告;三是調查處理了百安街辦天星村土地租金分配糾紛;四是接待農民來訪5次。
(六)開展了全區農業企業和種養殖大戶摸底調查,并完成了推薦2個市級示范龍頭企業和2個市級示范種養殖大戶的材料收報工作。
(七)推薦評選了14名XX年度全區農村經營管理先進工作者,并下發《關于表彰XX年度農村經營管理先進工作者的通報》(萬州農業[XX]54號)予以表彰。
(八)開展了農戶收支情況調查,完成了農戶收支情況季度預測報表。
(九)開展了全區農經人員情況調查。配合有關部門做好鄉鎮、農村經營管理職能調查和招聘農經公務員等工作。
(十)積極響應區委、區政府體制調整決定的政策,重新組建了區農經站,并對所有人員進行了合理分工,將全站分為了六個工作組,各就各位,各司其職,確保了各項工作的有序進行。
(十一)完成了XX年度農經工作檔案整理工作。
二、5-6月份打算
(一)按區政府印發《XX年度全區農經工作意見》,制發全區農經工作目標考核意見,并力爭召開一次全區農經工作會議,理順農經工作體制。
(二)啟動萬州區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示范區建設和白羊檸檬協會、甘寧鎮農業綜合協會、熊家蠟燭枇杷協會以及萬州區農村勞動資源調查建設5個項目建設工作。
(三)完成區委布署的《關于促進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的研究》等兩個專題調研任務。
(四)回復人大議案,政協提案5份。
(五)做好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宣傳發動工作,力爭新籌建4—5個協會,1個行業協會。
項目建設基本情況匯報范文5
***鄉1966年建鄉,1997年4月由伊盟鄂托克旗劃歸***市***區。全鄉有可耕地2.1萬畝,農業人口1.5萬人,地處黃河東岸,屬三級提黃灌區。在劃歸***區的前15年間,由于隸屬關系不確定,伊盟方面一直未給***鄉投入,以至我鄉水利、交通、通訊、教育等設施歷史“欠帳”甚多,基礎條件相當落后。近年來,在市、區兩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配合下,***鄉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進一步增強。現將建設情況匯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鄉三年來先后籌資1700多萬元,完成了干渠襯砌工程、揚水站補水工程、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土地復墾項目、二級揚水站擴建和部分小泵站改造,為農業發展夯實了基礎。
二、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情況
(一)干渠防滲襯砌工程。基于***鄉水利設施嚴重滯后的和當地供水矛盾突出實際,于1999年9月開工建設干渠防滲襯砌工程。該工程完成渠道襯砌52公里,橋、閘與原水工建物銜接194座,洪水交叉及涵洞維修改造8座,總決算投資721.67萬元。經過幾年運行,除個別地段由于地下水位過高、凍脹和鹽堿嚴重腐蝕外其余襯砌渠道完好無損。
干渠防滲襯砌工程建成后,水資源利用率由34.5%提高到50%多以上,灌溉周期由40天縮短到30天,農業生產成本大幅度下降,農田灌溉年均水費減少20多元/畝。同時,工程的建成使用不僅為改造1.6萬畝鹽堿地提供了現實可能,而且新增保灌面積1萬畝,極大地改善了***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對加快當地農業生產結構調整,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揮了巨大作用,在嚴重干旱的情況下連年獲得豐收。
(二)揚水站補水工程。揚水站補水工程于2001年9月開工建設,工程建設規模為新建4臺機組揚水泵站一座,總裝機容量740kw,提水流量2.2m3/s,揚程20m,總投資481.3萬元。
補水工程投入運行后,可新增灌溉面積20000畝,改善灌溉面積16000畝,灌溉周期可進一步縮短;基本解決該地區用水緊張的問題,緩解人多地少的矛盾,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促進種植業增產增效,增加農民收入,維護農村穩定。
(三)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我鄉2000年—2003年先后組織實施了三期土地治理項目,共涉及新渠村、機井村、都斯圖村、紅墩村、新建村、迎河村、渡口村、綠化村八個村,三期實際完成改造中低產田1.4萬畝,營造農田防護林0.12萬畝。主要工程為渠道防滲工程,排水工程以及相應的水工建筑物。三期共投資253.6萬元,襯砌渠道63.5公里;投資45.17萬元,修建渠道水工建筑1174座,投資30.34萬元,改良土壤0.6萬畝,修筑農田道路57.4公里,平整土地450畝。共投資30.18萬元,營造農田防護林0.13萬畝。
項目實施后,用水量明顯減少,灌溉周期縮短,經測算每年節約水量336萬立方米,節約水電費30多萬元,改善灌溉面積1.5萬畝,改良土壤0.6萬畝。項目區水資源利用率由34.5%提高到67%多以上,農業生產成本大幅度下降,極大地改善了***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對加快當地農業生產結構調整,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揮了巨大作用,在嚴重干旱的情況下玉米產量穩定在畝均550公斤以上。
(四)土地復墾項目。***鄉土地復墾項目于2002年7月批準立項,2003年5月20日正式開工建設,項目總投資100萬元,涉及新渠、新壩、新勝三個村1000多畝土地,規劃設計土地復墾面積65公頃。項目共開挖排堿干溝1800米,農溝2600米,毛溝暗管鋪設2000米,大小渠道4400米,平整土地700畝,排堿效果明顯,渠道襯砌硬化4800米,建造橋涵、水工建筑物35座,營造農田防護林帶4條。
項目完成后可整理新增耕地58.59公頃,年創利潤31.71萬元,將有力地推動項目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其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顯著,同時也可為今后鹽堿地大面積改造積累成功經驗。
(五)二級揚水站改造。揚水站補工程投入運行后,從根本上緩解了我鄉農業用水緊張局面,但由于受二級揚水站抽水能力制約,補水泵站效益不能充分發揮。為此,我鄉在二級泵站新增一臺機組,以增加二級泵站的總提水能力。該項目建設規模為增加500S-22型離心泵機組一臺及附屬設
施。總投資40.5萬元,技改擴建工程計劃5月份開工,7月底完工。
該項目建成后,可均衡南北支干渠供水能力,有效解決補水泵站滿負荷工作后,二級泵站提水不足的矛盾,對于提高二級干渠及北支渠供水能力,徹底緩解二級灌域旱情。
(六)小泵站改造。我鄉共有村級泵站30多個,各泵站大多建設于60年代,設備陳舊,渠道破損嚴重。近年來陸續進行了維修改造,為加快結構調整部伐,今年鄉、村兩級先后籌資10萬多元對6個泵站設備徹底更新。截止目前,已累計改造泵站13個,有效增強了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三、存在的問題
1、揚水站補水工程資金缺口大。揚水站補水工程預算為481.3萬元。截止2003年底干渠襯砌工程實際到位資金500.03萬元,其中自治區、市政府投入391.5萬元,區財政資金50萬元,區農林局代付2.2萬元,農民自籌資金56.33萬元,至今仍拖欠工程款246.64萬元。由于工程欠款久拖不決,農民或直接抵扣水電費,或集體到鄉政府上訪,擾亂了鄉政府日常工作秩序,導致電費及揚水站職工工資不能按期上繳和發放,并嚴重影響到揚水站的正常檢修和運轉。
2、二級揚水站擴設資金嚴重不足。二級揚水站計劃工期2個月,于6月底完工,但因資金短缺機電設備不能及時到位,致使工期一再延期。
項目建設基本情況匯報范文6
根據區人大常委會20__年度工作要點安排,經主任會議研究,成立由__*副主任為組長的調查組,于20__年8月中旬至9月初對我區重點工程建設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組首先召開座談會聽取了26個區重點工程業主單位工程建設情況的匯報,然后實地查看了10個在建項目。現將調查情況匯報如下:
一、重點工程建設基本情況
從調查情況來看,區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重視重點工程建設,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區政府主要領導、分管領導經常深入工程建設第一線,檢查督促工程建設,研究落實重點工程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截止今年8月份,全區共完成投資5.81億元,占年度計劃的50.2%(續建工程完成工程量3.28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51.1%,新建工程完成工程量2.53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49.3%),前期項目工作基本展開。
二、存在問題
今年以來,雖然區政府和職能部門以及各業主單位在重點工程建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與上年相比進度有所減慢,形勢不容樂觀。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區重點工程建設還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有:
(一)建設資金到位率不高。20__年,全區重點工程共26項,總投資69.67億元,年度投資11.55億元,其中續建工程6.42億元,新建工程5.13億元,工程籌資渠道為自籌、省市區財政劃撥、土地平衡等。26項重點工程中,有9項工程需以土地平衡來解決建設資金3.3億元,其中:續建工程6項,需平衡資金1.75億元;新建工程3項,需平衡資金1.55億元。目前,這些土地尚處在報批準備掛牌出讓階段。現在,工程建設資金主要來源是區財政資金墊付和銀行貸款。據調查了解,到目前為止,我區有8項重點工程已向銀行貸款9.63億元,每天需支付利息20余萬元,一年累計支付利息達7000萬元。這種依靠財政擔保貸款搞建設,既增加了工程成本,又加重了財政負擔;同時,一旦貸款受阻,必將影響工程建設進度。
(二)協調工作力度不大。如溫州市西向排洪工程甌海段已征用地塊被村民占用,搭建違章棚至今尚未拆除,征用塘下村103畝土地早已到位的征地款征地戶不領取,給二期征地帶來負面影響,三產返回用地指標4.6畝被土地部門劃撥給村里統籌安排,村民沒有直接得到實惠;森馬工業園項目建設用地范圍內的溫州市甌海金鵬鞋材廠用地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導致該項目土地丈量不能順利進行;茶白公路工程與華中科大的土地征用與拆遷安置難以協調一致等,都導致相關工程建設工期拖延。
(三)征地拆遷政策處理不及時。近年來,征地拆遷任務重、難度大等問題使政策處理難度加大,已嚴重影響了重點工程建設。如溫福、甬臺溫鐵路甌海段工程根據“三同步”政策,要求安置工程視同鐵路主體工程同步建設,但至今二三產返回用地選址尚未落實,給征地戶帶來了一定思想負擔,村民不愿征地,造成新一輪工程征地拆遷工作難以展開。又如南塘大道仙巖段工程在星光村已落實二產返回用地88畝,但被政府調換為竹溪村地段未辦理農轉用手續65畝和鳳池村未征地23畝地塊,這樣,使村民對政府產生不信任,對征地存在抵觸情緒,如果不及時落實好返回用地,今后又將成為歷史遺留問題,這不僅拖延了工程的開工,而且影響到新一輪征地拆遷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只有保障征地戶的切身利益,才能使重點工程建設有序推進。
(四)工程管理不到位。將今年6月份區人大常委會檢查組對區開發區在建市政工程抽查情況與此次調查情況進行對照,雖然在管理上、臺帳上、安全意識上有所加強和提高,但是一些業主單位仍對工程項目的監管到位率不高。尤其在全區工程項目建設量大面廣的情況下,項目管理人員力量嚴重不足,因而對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的日常管理難以到位,在工程質量、施工程序、施工安全等方面存在薄弱環節。此外,由于個別業主單位領導的調整變動,工程建設管理工作銜接不及時,給工程的進度和質量帶來一定影響。如瞿溪河拓寬二期工程還在建設之中,而一期工程有一段河岸已坍塌,其拆遷安置房基礎工程也存在明顯的質量問題。
三、幾點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做好協調服務工作。要建立強有力的組織領導班子,落實工作責任制,加強協調,及時解決工程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強化區重點辦的職能,充實技術力量,發揮其監督、協調作用。各部門要加強協作,形成合力,提供服務,確保各項工程建設順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