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微生物學新技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微生物學新技術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微生物學新技術范文1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創新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更為強烈”。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學生都樹立起創造的欲望、勇氣和信心。在教學實踐中,我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從以下幾方面有意識地開展了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一、創設教學氛圍,營造思維情境

創新意識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索的心理趨勢。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知識,成為學習的主體,發揮創造性,必須克服那些課堂上教師是主角,少數學生是配角,大多數學生是聽眾的舊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以平等、寬容、鼓勵的B度對待學生,更多地采取討論、探究等方式,給學生充分展示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真正成為探索研究的主體。那么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形式與發展必須有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只要師生感情融洽,學生在課堂上就敢說、敢想、敢問,就能喚起創新意識。

例如,筆者在分數基本性質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推導過程,運用了故事引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爺爺把一塊月餅的3/4分給弟弟,把一塊月餅的9/12分給妹妹,爺爺這樣分公平嗎?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獨立探索知識,主動探索的過程也是思維創新的過程。學生在創造性分析中,舉一反三,大膽舉例,更好地理解了分數基本性質,這正是良好師生關系碰撞出來的創新火花。

二、重視內在誘導,引發創新意識

“你可以把馬拉到河邊,但你卻無法迫使它飲水。”教學活動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環境的創造,教學模式則是構建這種環境的方法。安靜地坐在教室里的學生不等于就進人了主動學習的狀態,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就等于教學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學的關鍵在于誘導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激勵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引導學生不斷進行創新學習。

在“圓的認識”一課教學時,我們設計了這樣的導人:“誰知道,汽車為什么能行使得又快又穩?”學生回答:“因為車輪是圓的。”“為什么車輪做成圓的,汽車就能行駛得又快又平穩呢?”學生面面相覷,百思不得其解,迫切想知道答案。“看來,汽車為什么行駛得又快又平穩這一司空見慣的現象還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呢。”從而引導學生學習教材,弄懂“圓”、“圓心”、“直徑”、“半徑”的概念及性質。學生在追尋答案的過程中自主地探求知識,然后再用學到的知識來解釋“車輪為什么是圓的”這一司空見慣的現象,教師教的熱情和學生學的熱情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學生在主動參與,在“動”起來、“活”起來的過程中,有了成功的體驗,激起了更強的探索新知識的欲望。

三、加強操作演示,培養分析能力

“思維是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應。”沒有外界的客觀事物,也就談不上人的思維活動。他們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他們還不能以純抽象的方式進行思維,往往要借助形象的或者與動作有聯系的表象作為思維的基礎,來啟動思維。所以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充分借助教師的演示,學生的操作,通過學生的眼、手、腦等多種器官活動,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在教學應用題:“一列火車全長650米,以每秒25米的速度,通過一個山洞共用54秒,求這個山洞有多少米?”由于這道題條件復雜,小學生對題目條件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怎么為孩子們解決這一困難呢?筆者通過簡易的教具演示,用硬紙制成山洞,用玩具車當火車,演示火車過山洞的過程。學生觀察教師的演示后,從教師的演示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啟發,達到真正理解題目意思,怎樣才算通過山洞,即火車頭進洞開始直到火車尾出洞為止,充分理解火車一共走了多少路,再進一步了解了這個山洞的全長。

四、培養合作精神,活躍學生思維

合作學習,是學生們非常喜歡采取的學習方式。實踐證明,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分組討論、同桌合作學習”的教學手段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更愿意表現自我,活躍思想,激發創新思維。同時,我們必須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多鼓勵,多表揚學生的奇思妙想。尊重每位學生的意見,讓他們在討論中都有充分的發言權,培養他們聽、說、思考的能力。從而,為他們逐漸成長、成熟起來的創新思維搭建更穩定和寬闊的平臺。

比如,講解“角的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時,如果單純就“角”進行板書和講解,學生往往很難理解。我在課堂上,就采取全班分組合作方式,讓他們依據自己的想象,動手折三角、折四方、折飛機……每位同學都出謀劃策,看哪個小組折的最好、最像。將學生們折成的東西收集起來,讓他們找一找,看一看,他們折成的東西,都有幾個角,幾條邊。同時,我還啟發他們,如果多折一下,少折一下,你折出的東西,會多或者少幾個角呢?通過這樣的啟發和引導,孩子們的討論熱情不斷高漲,創新意識不斷被激發,學生對“角”的認識不僅直觀而且記憶深刻,教學的目的也充分達到了。

總之,學生學習是認識新鮮事物的過程,是探究新知識的過程。教育就是帶領學生進行不斷認識與創造的過程,數學教師要有創新意識,不斷完善教學提綱,在教育探索的道路上不斷增加自己的知識量,用新的教學方法開辟新的教育路徑。

參考文獻:

微生物學新技術范文2

關鍵詞:微生物學習;細菌分類;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6-006-02

簡單地說,微生物就是我們人類用肉眼很難將其觀測到的細微生物。細菌是微生物中的一類,屬于原核生物,按照形態可以分為球菌、桿菌以及螺旋菌。細菌雖然微小,但是其分布極為廣泛,在人體中,細菌的數量要遠遠超過人體細胞的總量,其重要性由此可見。

一、關于微生物學的學習

在生物專業學習中,微生物學是其重要分支之一,可以應用于工業生產(例如釀酒、酸奶制作等)、醫藥(例如醫學中細菌病毒檢測、藥品中各種菌素片等)、生物工程以及細胞工程等等。由于微生物是我們肉眼看不見或者看不清的細微生物,所以如果沒有顯微鏡,認識起微生物來就不夠直觀,這也導致了人類歷史中很長一段時間雖然有很多利用微生物的事件被記載,但都沒有意識到微生物的存在。所以在學習微生物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自己親身觀察實踐,利用顯微鏡等儀器,將微生物直觀地展示在學生眼前。

當然在現代社會,絕大部分學生對微生物已經不陌生,但是在沒有學習微生物學之前真正對其了解并喜愛的可能不多,在微生物學習過程中,還要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在學習之初,要通過微生物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實例以及多媒體教學的視覺沖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通過提出與生活有關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其對微生物學產生好奇,然后利用顯微境等儀器引導學生解答問題,激起學生成就感,從而引發其興趣。

二、微生物學習中細菌分類概述

在微生物學習中,《伯杰氏系統細菌學手冊》以及《伯杰氏細菌鑒定手冊》是細菌分類以及細菌鑒定的權威以及代表作品,由于生物技術在不斷進步,所以這兩部手冊也在不斷修訂。

目前,對細菌種類的研究主要是在細菌分類基礎上,對細菌菌株進行鑒定;以及構建系統發育樹研究細菌進化關系;也有在同一屬的細菌范疇內對細菌的種進行分群聚類研究。這些研究都是以細菌分類為基礎,從中也可以看出在微生物學習中細菌分類的重要性。

在學習細菌分類的過程中,要注意細菌分類是不斷進步不斷更新的,這主要是由于生物技術不斷推陳出新、研究細菌分類的方法就在不斷進步。同時還要注意技術的更新換代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新技術是在原有技術的基礎上不斷探索發明的,所以要注意不要因為有了新技術,就將原有的完全拋棄,也許在研究過程中可以只使用新技術,但是在學習時,也應該對歷史有所了解和認識。所以學習細菌分類時,應該全面、連貫。

三、微生物學習中細菌分類方法探討

對細菌進行分類,方法非常重要。所以,在微生物學習中,細菌分類方法具有重要地位。目前,細菌分類的方法主要包括特征分類法、數值分類法、組分分類法、分子生物學分類法以及多相分類法等。

1、特征分類法

不同的細菌,其形態、代謝以及生存環境存在一定差異,在生物技術不發達的年代,人們依據形態、生理以及生存環境等基本特征對細菌進行分類。不過由于細菌體積微小,使得這些特征的觀察較為籠統,所以這種分類方法比較粗獷,很難對細菌進行進一步區分。特征分類法是一種古老、相對較為宏觀的分類方法。

2、數值分類法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數值分類法開始大規模興起。細菌的表性特征有很多,將這些特征全部進行檢測,然后利用計算機技術對這些特征進行歸納分類,這就是數值分類法。相對特征分類法,數值分類法要精細一些,但是其需要測定的特征很多。由于數值分類法能夠定量反應細菌特征,所以目前該方法應用依然較為廣泛。

3、組分分類法

組分分類法主要利用質譜、光譜、氣相色譜以及高效液相色譜等技術檢測細菌的化學組分。需要檢測的細菌化學組分主要來源于細胞壁、細胞膜脂肪酸、枝菌酸、磷脂、醌、以及蛋白質等。檢測細胞壁主要是檢測其氨基酸和糖分;脂肪酸和枝菌酸都是細胞膜的重要組成成分;磷脂是極性脂;醌是非極性脂,存在于線體膜以及細胞質膜;蛋白質組分檢測是采用全細胞蛋白質凝膠電泳技術。

4、分子生物學分類法

分子生物學分類法主要包括16S rRNA基因等序列分析、GC含量分析、DNA指紋技術、ITS序列分析、DNA-RNA雜交技術以及DNA-DNA雜交技術。目前,該方法應用廣泛,用于細菌分類、多樣性分析的基因除了16S rRNA基因外,還有16S~23SrRNA基因、tuf基因、hsp60基因、pheS基因等。當然,16S rRNA基因在利用基因序列分析進行細菌分類研究中應用最為廣泛。

5、多相分類法

多相分類法就是綜合上述幾種方法進行細菌分類,該方法是一種綜合的方法,將幾種單一方法結合起來,互相驗證、補充,可以得到更為合理可信的結論。

四、結束語

微生物學習中,細菌分類是一項系統但又繁瑣的工作,而且細菌分布廣泛、變異快,新種不斷被發現,將新種進行鑒定和分類應該采用多種方法,而不能簡單的通過單一方法就下結論,多相分類法就是用多種單一方法進行分類鑒定,所以相對更為全面可靠。

參考文獻

[1] 廖詠梅,張君成,王忠文. 植物病原細菌的分類地位及其在農科本科教學中的應用[J].廣西農業生物科學,2007,S1:191-195.

[2]何琳燕,盛下放. 細菌分類學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 微生物學通報,2006,05:172-175.

[3]王秀平. 生物教學中思維導圖教學策略構建與應用的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

[4]尤秋琴. 高師院校生物專業教育實習狀況分析及對策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4.

[5]周興文,張卓,郭曉華. 大學生物課程與中學教材知識結構的比較分析[J]. 沈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03:18-21.

微生物學新技術范文3

【關鍵詞】現代微生物技術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考核方式

現代微生物技術是食品工程、生物工程、環境工程等專業必修的專業課,實驗教學是培養研究生素質和科研能力的重要環節之一, 在當前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形勢下,注重研究生素質培養,提高他們的科研能力顯得尤為重要[1]。近年來,隨著研究生教育體制的改革,開設微生物學相關專業的院校不斷增加[2],又因為研究生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研究生的生源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參差不齊。有不少新生沒有經過科研的系統訓練,科研實踐經驗少,科研意識模糊。針對這些現狀,在研究生正式進入科研狀態前,現代微生物技術實驗的開設,有助于研究生強化科研意識,提升科研素質,快速進入科學研究狀態。

1 碩士生的科研素質現狀

對于食品類專業的碩士新生們,雖然他們在本科期間都學習過微生物學實驗,但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本科期間的微生物學實驗重點在基礎操作技能的訓練和知識點的學習。學生很難將這些獨立的實驗在科研中系統運用起來;二是本科階段專業人數多,許多專業人數往往超過60人,在實驗教學的課程中多采取分組方式實驗,每組少則4-5人,多則10人,導致學生的獨立訓練機會少,多數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處于觀摩狀態。基于以上原因,許多學生進入研究生階段后,對如何進行科研十分不明確,意識非常模糊,操作技能上也感到無法得心應手,進而產生新生階段的迷茫。

2 教學探索

2.1 明確教學目的,調整教學內容

現代微生物技術理論教學與實驗課教學區別較大,實驗課教學的特點是以學生動手為主,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3]。面對研究生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在總結傳統教學工作的基礎上,從培養綜合型人才的目標出發,我們將教學內容進行重新調整。具體做法是:(1)對相互間既有聯系又重復的章節,進行重新編排,合并講解,既更加清晰又節約時間。(2)與實驗課密切相關的內容,在實驗課的教學中結合實驗過程進行講解,既豐富了實驗課內容,又減輕了理論課的壓力。上述措施可以將原來的教學內容有效壓縮,就可以充分利用時間將理論課程講解的更為透徹、細致,完成微生物學教學任務。

2.2 改進教學方法

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即教師應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生能力的培養上[4-6]。在教學方法上應將素質教育、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充分體現現代教育思想。在現代微生物技術教學中,單純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將大量的微生物新技術、專業名詞等硬“灌輸”給學生,可能會使他們產生厭倦情緒,既不利于知識的獲取,又不利于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探究現代微生物新技術的產生過程,讓學生了解這些新技術是如何有效應用的,當學生了解了知識的“背景”后,就可以用這種方法去獲取更多的知識,為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3 科學的開設方式

由于本課程的實驗內容是現代微生物技術,所涉及的主要實驗對象是微生物,其生長和代謝是有時效性和連續性的,若按現有每周安排1-2次實驗課,每次2-3學時的方式進行,勢必無法讓學生很好地實時監測其變化過程,也無法讓學生體會科研的過程。研究生課程應打破本科實驗的分段教學模式,采用連續開課方式,即將整個課程的時間按實驗需要連貫在一起,也可將幾個實驗穿插在一起進行,這樣既可以在有限的學時內完成綜合實驗,又可以使學生能連貫地將實驗完成,充分體驗科研的整個過程。采用這種方式進行,學生完成課程后就像經歷了一次研究過程。考慮到所需時間的連續性,可將課程安排在學生其他課程的學習已基本結束,即將進入實驗室之前進行,或在研究生無其它課程的階段進行。

2.4 切實有效的考核方式

合理的成績評價有利于學生平時更認真學習,牢固掌握實驗操作,從而鞏固和提高學生動手的能力[7,8]。考核不應僅僅停留在考核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記憶和理解水平上,而應將重點放在知識的運用上。理論課程考核在期末考核時將試題分為固定答案型和非固定答案型(應用型)兩大類。如在應用型考題中,給定某工業現象、生活現象,或列出所需的材料、儀器或設備,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解決辦法,目的是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對實驗課程的考核上,除了對操作技能的考核,還應對實驗總結報告規范化,以該學科某權威期刊格式為規范,按照摘要,關鍵詞,引言,實驗材料,實驗方法,結論及討論、參考文獻等分項展開,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查閱大量微生物文獻,包括一部分英文文獻,拓寬視野,培養學生文獻檢索和文獻閱讀的能力,掌握科研論文撰寫規范。

參考文獻:

[1] 梁靜娟,龐宗文,申佩弘,馮家勛.微生物學碩士生《微生物學實驗技術》課程的開設研究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1,2,226-227.

[2] 趙銀娟.微生物學實驗課程的教學改革體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3),140-142.

[3] 陳今朝.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考試周刊,2010(10):16-17

[4] 姜明,馬懷良,彌春霞,吳丹,鄧代千.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33):20835-20836.

[5] 鄧百萬,陳文強.基于能力培養的微生物實驗教學手段與方法的改革研究[J].2011,28(2):7-10.

[6] 朱丹.關于如何提高微生物實驗課的教學質量的看法[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17):552.

微生物學新技術范文4

【摘要】  微生物學是制藥工程、環境工程等許多專業的重要基礎課之一。文章結合自身的教學體會,總結出該課程使用多媒體教學具有能創造良好的直觀效果、增加信息量等好處,同時也提出了在使用多媒體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對改革該課程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有一定的實用性。

【關鍵詞】  多媒體;微生物學;教學

微生物學是在生物技術向多學科交叉滲透中,將微生物技術的基本原理應用到制藥工程與環境工程等學科中,為微生物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在解決目前人類所遇到的人口、能源、醫藥等問題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并顯示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微生物學課程作為制藥工程、環境工程等專業的主要專業基礎課之一,它將課程的重點放在了介紹微生物的生態與微生物在實際工程問題的應用上,在教學內容上與其他的專業課程相比,有一定的獨特性,所以在教學方法上也有相應的獨特性。多媒體教學是將圖形﹑圖像﹑文本﹑動畫﹑視頻和聲音等多種媒體技術,通過計算機處理后,以單一或集成的方式用于教學中,表現為輔助教師完成教學的手段[1]。多媒體的出現對教學模式的改革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怎樣將多媒體技術有效﹑合理地應用到微生物的日常教學中,是該課程教學目前必須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

1微生物學采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多媒體的采用推動了教學手段的改革,對改變傳統的教師“一張嘴巴,一支粉筆”的單一教學方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在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1.1多媒體教學能創造良好的直觀效果,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微生物學的前面幾個章節主要講述微生物的形態、結構及生化過程,具有概念多、微生物種類多、形態多變的特點,而且由于微生物形體小,無法從日常生活中得到直觀的印象,學生普遍感到“看不見,摸不著”[2]。針對這種情況,如果采用多媒體教學的手段,將一些典型的微生物做成幻燈片或三維動畫形式,描述其形態與生化過程,這樣既利于講解又生動活潑,利于學生理解,增加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給別的同學,讓學生有一種親自參與科學實踐,自己在實踐中鍛煉成長的成就感,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使教學效果有了實質性的飛躍。

1.2多媒體教學能增加信息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設微生物學課程的重點是為了介紹微生物在制藥工程、環境工程等領域的實際應用,而這些知識與后續課程關系非常的密切,因此該課程除了要講授微生物的形態、結構及生化過程等知識點,更主要的是要讓學生了解微生物在工程中應用,所以向學生傳授的信息量比較大,如果還是按照以前的板書方法很難達到要求,使用多媒體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不但可以節省大量的板書時間,增加信息量,而且可以將大量的新技術、新發展介紹給學生,尤其是講到微生物在制藥工程中的應用時,目前利用微生物生產藥物的常用流程有很多種,雖然不是每種流程都要求學生掌握,但是流程更新的過程,以及更新后流程對藥物產量、品質的改善所起的作用通過多媒體就可以全面地向學生介紹。在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多媒體的優勢就顯現無疑。

1.3多媒體教學能促進教師提高素質,改善教學質量教師上課質量的好壞,不僅僅是一個教師口才﹑儀表﹑講課藝術等的反映,更是教師有沒有認真備課的具體體現。多媒體的使用就要求教師在上課之前查閱大量的資料,將一些先進的技術與學科的前沿知識引入課堂,要達到這樣的要求,任課教師就必須查閱大量的資料,首先把相關的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再在這些知識中進行篩選,把合適的內容做到多媒體上,在這樣一個吸收﹑篩選﹑制作的過程中都加強了教師對講述內容的了解,提高了業務水平。同時,在制作多媒體過程中教師除了要了解講課的內容,更需要熟悉課件的制作,這個過程其實也是教師不斷吸收新知識﹑新技術的過程,對提高任課教師的基本素質大有裨益。

1.4多媒體能提高實驗指導的效果,強化學生技能訓練微生物學的實驗與一般的驗證性、綜合性實驗不同,它注重的不僅是觀察微生物形態與結構,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掌握獨特的實驗基本技能,比如無菌操作技術、純種培養與分離技術,與其他的課程實驗差別很大,學生對這些操作的基本技能幾乎無法從先修課程實驗中得到鍛煉。所以如果將一些傳統的微生物學實驗如切片的觀察與顯微鏡的使用等基本內容通過多媒體演示出來,就可以讓學生在操作之前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提高實驗效果。此外,我們還可將pcr等新技術內容充實到實驗教學中,因為像pcr等實驗要做到讓每個學生都親自動手,大部分高校無論從經費上還是實驗條件上都很難保證,在這種情況下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實驗過程用動畫的形式演示出來,演示過程中學生興趣高漲,思維活躍,自然地將理論知識和實驗過程聯系起來,從而強化學生的實驗技能。

2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采用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問題

正是由于多媒體在微生物學的教學中具有比較大的優勢,所以在國內各高校微生物學的課程教學基本上都在使用,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使用過程中存在學生主動思考的機會減少﹑套用別人課件的現象普遍,卻又值得我們重視和進一步思考。

2.1缺乏師生互動,學生主動思考過程被削弱多媒體的使用,使部分教師認為只要課件制作的精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就可以吸收大量的新知識而忽略了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復雜多變的過程,其中包含了教師對教育思想的理解以及教學實施過程中微妙的師生互動的過程。實踐表明傳統的板書也可以通過教師的肢體語言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來[3],尤其是教師邊板書邊啟發學生思考的過程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很大的幫助,而采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如果一味地考慮它的優勢而忽略了學生主動思考的重要性,效果就會適得其反。

2.2缺乏課件制作的主動性,套用現象嚴重一般來說,不同的教師對微生物學課程內容的理解和講課方法都會有所不同,所以會很自然地將自己的理解和講課風格帶入到制作的多媒體課件中,如果別的教師使用,那么在使用的過程中必須根據自己的情況作適當的調整甚至是大量的改進,將別人的東西轉化成為自己的知識。但是有許多教師由于對多媒體制作的不熟悉而且工作量也比較大,干脆就直接套用別人的多媒體課件,這樣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

3小結

為了提高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我們應該大力提倡多媒體在該課程中的應用,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目前所存在的主要問題。高等院校最近幾年在對教師進行現代教育技術理論﹑多媒體的制作技術等方面已經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現代教育技術的理念的不斷深入﹑多媒體制作技術的不斷提高,一支高素質的微生物學教學隊伍正在不斷成長,我們相信,隨著該課程在學科體系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多媒體在環境工程微生物學教學中發揮的作用會更大﹑更有效。

【參考文獻】

   [1]江慧英,朱學芳.電子商務中的多媒體信息技術應用分析[j].情報雜志,2005,7:21.

微生物學新技術范文5

[關鍵詞]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 生物化學 實驗教學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是環境工程專業的專業基礎必修課,它是生命科學和環境科學與工程的交叉學科,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該課程與“三廢”的生物處理,尤其是有機廢水的生物處理密切相關,因為有機廢水的生物處理法具有取材方便、造價低、無二次污染、運行效果好等諸多優點。目前,有機廢水的生物處理在世界范圍內已經普遍采用。由此可見,學好環境工程微生物學這門課程,為后續專業課水污染處理工程的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是非常關鍵的。中國石油大學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為72學時,其中26學時為實驗課。

一、提前夯實生物化學基礎知識

生物化學是中國石油大學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學習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前的一門專業基礎必修課,主要研究生物體分子結構與功能、物質代謝與調節以及遺傳信息傳遞的分子基礎與調控規律。掌握好生物化學基礎知識對于學好環境工程微生物學至關重要,因此要充分重視生物化學課程的教學。

由于生物化學內容非常繁瑣,需要對重要內容進行重點講解,從而使學生能夠掌握為以后學習環境工程微生物學所必需的生物化學基礎知識,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包括:組成生物體的大分子結構與功能,尤其是蛋白質與核酸的結構與功能;酶的結構特征、催化特性及酶促反應動力學;糖類、脂類及的代謝;核酸的生物合成及遺傳信息的傳遞規律;生物大分子之間的代謝聯系及調控。以上內容的掌握對于以后學習微生物的分子結構、代謝規律及微生物在環境污染治理過程中應用的理論基礎非常重要。比如,脂肪酸的β-氧化的理論就可以運用到環境中石油烴的降解過程,還有糖分解代謝的理論對于微生物的營養及生理內容是非常必要的,同樣蛋白質、核酸的結構及性質的理論知識在滅菌、遺傳育種、微生物產物分離提純等方面的應用也極為重要。

二、加強數學推導在教學中的應用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是為工程利用奠定理論基礎的課程,很多基礎知識具有豐富的數學規律,可通過數學推導、計算來幫助學生理解基礎理論,同時也為后期工程技術利用和設計打下數學計算功底。在微生物產能、酶動力學、微生物生長動力學、BOD5、可生物降解性與降解規律等方面的學習上,讓學生利用數學計算,憑數據由學生自己順理成章地得出結論,教師進行進行總結,就把基礎理論深深地刻在學生的腦子里。因為在計算過程中,每一步計算都蘊涵著化學、物理學基礎理論,整個計算是將那些已經具備的理論用于解決具體實際問題,學生有興趣也具有可操作性。

三、更新實驗教學內容,加大新知識和新技術的傳授

微生物學和環境科學知識的更新推動著環境工程微生物學這門新興的邊緣學科不斷向前發展,特別是日新月異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已滲透到環境工程應用的各個領域。為了緊跟時代和學科發展的步伐,培養高質量人才,必須讓學生熟悉和掌握學科前沿新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術,從而為他們將來工作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近年來,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和生物信息學等學科迅猛發展,并且向微生物學領域不斷滲透,進而形成一個新的交叉學科分支微生物分子生態學(molecular microbial ecology),它為我們全面客觀地研究微生物生態系統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這項技術需要研究者掌握DNA提取及純化技術、DNA瓊脂糖凝膠電泳技術和PCR基因擴增技術。針對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給學生設計一個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的大實驗,以石油污染地下水為樣品,從DNA的提取、純化,凝膠電泳檢測,到細菌16S rDNA基因擴增,讓學生自己操作一遍。通過這一實驗的學習,使學生對當今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的前沿技術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四、豐富教學手段

在授課過程中,單純的講授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學生接受起來比較枯燥,晦澀難懂。如果在授課時,以環境問題為突破口,以微生物學知識為基礎,以如何解決實際環境問題為目標,適當增加案例教學內容,可以使學習思路更清晰、理解更透徹,更準確地掌握微生物學理論和方法在處理實際環境問題時的應用。在講授本課程時,筆者主要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豐富教學手段:

1.介紹相關老師在環境領域取得的成績

在課堂教學時,將相關科研課題融入到教學內容中,使學生了解課題的需要解決的問題及解決途徑,并了解我校該領域的研究成果,激發他們的聽課興趣,從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如講到微生物的營養與生理時,介紹環境學科相關老師從事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復技術、循環冷卻水應用過程中的生物控制技術等課題所分離的菌種的培養條件及生長特征;講到微生物生態時,可結合DGGE技術分析微生物群落動態變化在相關課題中的應用。

2.實現多媒體教學,更直觀展現教學內容

由于環境樣品中微生物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應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不便于更好的展示微生物的形態結構和動態變化過程。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比,能更加生動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現微生物的特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從而使學生更好的掌握微生物學知識。首先,可以在多媒體課件中放入大量彩色的宏觀及微觀圖片、flas,從而更直觀的反映微生物細胞和群體形態特征以及繁殖規律,這樣有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吸收掌握。其次,可以使用錄像教學,將教學錄像鏈接到環境系的網站上,這樣可以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去強化掌握學科知識。

3.參觀實習

在教學實踐方面,強化第二課堂的教學,安排學生到學校附近城市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等單位參觀。強化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如活性污泥在處理污水的應用、垃圾填埋場中的污染物生物降解的方式。鼓勵學生提出對所參觀的處理工藝的不足,并通過討論提出優化的解決方案,這樣既鞏固了學生對環境微生物學知識及相關環境問題的理解,提高了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環境意識。

五、結語

作為未來我國環境保護領域的主干力量,環境工程專業學生理論知識水平及實踐能力將直接關系到我國未來相關領域的環保水平。我們應針對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生在知識結構上的特點,不斷探索相應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既能掌握環境化學的基本理論,又具有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周群英.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微生物學新技術范文6

 

《食品微生物學》是探討微生物與食品之間相互關系的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該課程的教學質量不僅關系著食品各專業學生對其他相關課程的學習,也將對本專業學生今后的工作生涯具有長遠影響。由于該門課程理論性強,涉及知識點多而分散,內容抽象,新知識、新技術更新較快,導致民族班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差。

 

因此,為提高民族班《食品微生物學》課程的教學效果和質量,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之外,針對學校地域和民族學生的特點,有必要對該課程的教學體系進行改革。本文根據筆者課程團隊近年來在該課程教學過程中的一些經驗,對《食品微生物學》的課程理論、實踐及課程建設等體系進行優化,以供各位同仁交流討論。

 

一、樹立科學觀念,激發學生對課程的熱愛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源泉與動力,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必須激發學生對課程的熱愛。各民族同學由于信仰與觀念不同,對《食品微生物學》課程的性質與內容理解也不同,或多或少會產生一些抵觸情緒,因此在講授《食品微生物學》緒論章節時,就應該講述清楚課程的實質,由淺入深地通過講述新疆少數民族特色發酵的歷史、發展大事和未來,讓同學們樹立科學的觀念,消除對食品微生物課程的認識誤區,激發對課程的熱愛。

 

(一)我們身邊的微生物

 

引入學生生活中一些《食品微生物學》的實例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親自調查自己生活中的食品微生物,去接近我們身邊的食品微生物。在課堂教學初始階段,針對學生身邊自己所感興趣的與食品微生物學相關的現象,將學生分為不同的興趣小組,每組尋找一種或幾種存在于我們身邊的食品微生物,查找資料,討論分析,然后對于教學過程中的每一章節里面所涉及到的理論內容,都讓每組學生找代表介紹自己所選擇的食品微生物的相關知識。

 

例如某個小組學生可以選擇酸奶中的發酵微生物,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大致了解了主要是乳酸菌起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在講授微生物的形態、革蘭氏染色、微生物的營養、微生物的代謝及其代謝產物、微生物的遺傳等理論知識的同時,可以讓該小組同學分享乳酸菌相關方面的知識,這樣分享知識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拓寬了知識面,掌握了微生物學的基礎理論知識。

 

(二)更多鮮活實例進入課堂教學

 

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說話,配合多媒體和板書教學,將食品微生物深入到學生的生活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邁入食品微生物的世界,共同探討、研究。例如,在講到發酵微生物的時候,舉出有益及有害正反兩個方面讓學生去思考并主動回答問題。中國的白酒文化博大精深,存在數個香型,其口感也有較大差異,這就是因為在白酒發酵過程中所選用了不同種類的微生物;新疆拜城酸奶遠近聞名,它與市售酸奶最大的區別就是能夠拉絲,這也是因為所選用的發酵微生物不同而使酸奶中微生物的代謝產物——胞外多糖種類和含量存在差異。

 

同時,在學生的生活中,可能經常會遇到一些水果腐爛、糧食發霉等食品變質的情況,但是同一種食品可能會發生不一樣的變質情況,例如享譽國內外的新疆紅棗,其最常見的腐爛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在受損處長霉,另一種就是果肉長黑斑,這兩種腐爛現象是由不同的有害微生物所引起的。這些發生在學生生活中的實例更能提起學生的興趣。食品微生物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生活中的實例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種做法為學生創造性學習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學生掌握理解理論知識奠定了基礎。

 

二、優化整合改革《食品微生物學》課程教學內容,制訂新的教學大綱

 

《食品微生物學》是微生物學與食品科學的交叉學科,為優化教學內容,我們根據微生物基礎知識、課程重點、難點和前沿知識對課程內容進行整體優化,設置了微生物學操作技術、微生物形態和結構、微生物營養、生長與代謝四個單元,根據微生物與食品的作用關系,設置了微生物與食品釀造、微生物與食品保藏、食源性病原感染三個教學單元,形成了七個體系相對完整、結構簡明、重點突出、內容形象具體的教學模塊。每個教學模塊中,教學內容、學習目標、任務等教學信息明確,學生可以較容易地讀懂課堂教學的結構流程。優化整合教學內容的同時,《食品微生物學》課程組針對民族生的學習特點,廣泛研討,在不增加學時的情況下制訂新的教學大綱,統一規劃課程重點難點,改善了因不同授課教師導致講解的知識點差別較大,學生對知識點不理解的弊端。

 

三、結合企業生產狀況,改革課堂教學,增強實踐教學效果

 

通常《食品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是以教師為主體的傳遞和接受式教學模式,注重教師的講解,忽視了學生主動性的發揮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使部分學生不愿意主動思考,產生了依賴心理。為了少數民族人才教育培養要求,在《食品微生物學》課程教學中構建開放式、一站式課堂教學模式,充分強調學生學習過程的主動地位,為學生創設探索發現微生物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解決企業生產過程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學生在老師的指導與帶領下,利用《食品微生物學》課程實習機會,進入食品生產企業,通過親自動手準備生產材料,增加動手鍛煉機會,有利于系統掌握《食品微生物學》的實驗操作技能。慕薩萊思是用維吾爾族特殊工藝生產的一種葡萄酒,老師帶領民族班學生在慕薩萊思企業生產中進行的課程教學實踐,采用啟發式、情景式、討論式等多種類型的教學手段,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加強了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四、建立全面食品微生物學教學考核體系,增強教學時效(一)采用網絡平臺,豐富教考內容

 

由于《食品微生物學》課程具有特殊性,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掌握,課程講解及實踐中往往會使用大量圖片信息,因此便于網絡單元測試、網絡學習。經過實踐,課程組采用網絡測試與筆試相結合、理論與實踐考查相結合的課程考核方法,在完成每一模塊教學后進行測試,通過教學平臺公布考核內容和考核辦法,學生在規定時間內獨立完成,老師在網絡平臺上閱卷。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數量質量來評定成績,增強了教學時效。

 

(二)“一站到底”,考核形式新穎

 

“一站到底”原本是江蘇衛視播出的一檔全新益智類答題節目,它打破了以往答題類節目的固定模式,采用場上參與者分別單獨廝殺,讓不同職業、社會標簽的參與者在限定的時間內進行PK,是一檔形式新穎,趣味十足,在挑戰中挖掘個性,又充滿懸念的全新益智攻擂節目。在我們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也完全可以引用該模式,將學生分組,組與組之間分別派人進行輪流競答,讓學生針對所學過的一部分內容(三到四章為宜)進行PK,可以將平時成績的一部分作為競答優勝者的獎勵。這樣既展現了學生爭強好勝的本色,又激發了他們努力學習掌握課本知識的興趣,更培養了學生敢于走上講臺展示自己、面對臺下同學的勇氣和自信心。這種競賽式的習題課模式就需要授課教師充分準備一份全面、有針對性、概括性強的試題庫,并附上參考答案,在競賽答題的同時帶著學生復習鞏固了所學知識。

 

五、結語

 

通過優化上述幾個方面的改革,使民族班學生《食品微生物學》課程成績明顯提高,也受到了民族學生的普遍歡迎。隨著食品安全問題的日益嚴峻,少數民族地區的高校也面臨著更多新的挑戰,《食品微生物學》課程體系教學改革在民族聚居區還必須不斷努力完善,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優化教學思路和方法,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国产精品 | 一级毛片一级毛片 | 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 | 亚洲欧美日本另类 | 欧美特黄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日韩中文 | 亚洲色图欧美激情 | 亚洲另类网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在线免费一区 | 日韩欧美爱爱 | 一区二区影视 | 韩日视频在线 | 最新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 欧美精品第1页在线播放 | 美女视频黄全免费的 | 免费看全黄特黄毛片 | 69天堂网在线视频精品 | 国产在线观看入口 | 欧美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好看的电影网站亚洲一区 | 538精品在线视频 |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一线久久 | 性欧美嫩交hd | 国产亚洲精品国产 |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观看 | www.日韩视频 | 综合毛片 | 国产国拍亚洲精品永久不卡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二区 | 欧美黄色一级视频 | 国产亚洲午夜精品a一区二区 | 国产一区二三区 |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视频 |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 | 欧美日韩国产三级 | 日韩欧美在线综合 |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俺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