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網絡輿情監管存在的問題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網絡輿情監管存在的問題范文1
對于政府部門來說,輿情自身的導向性將會明確社會的導向,而對于政府部門來說,是社會的引導者和管理者,對于網絡輿情的影響中也應當體現出調控力和約束力。但是就目前時期來說,政府部門對于網絡輿情的控制力還體現出弱勢,而要完善網絡輿情監控體系疏導輿論正向傳播的職能,首先需要克服三個方面的阻礙,即1、知識盲點,很多政府的相關人員對于輿情監控的知識非常匱乏,同時相關政法即宣傳部門都缺少核心技術人員;2、監管不足,對于網絡輿情除了需要有效的監控以外,還需要完成信息的收集以及后期的處理操作,最后對于信息進行反饋和建議,但是目前很多政府部門在這方面完全缺乏,導致監管不足的問題;3、公信力不足,因為很多網絡輿論與政府部門都存在一定的關聯性,而很多政府部門在公信力方面嚴重缺乏,從而導致對于輿論引導會被認為是一種辯駁,從而難以達到相應的效果。
二、政府對于網絡輿情監控疏導的措施
1、主動面對輿情。網絡輿情被譽為社會的“第四影響力”,是目前信息時代下關注度最高的產物,而近些年來,我國網絡輿情的影響力隨處可見,例如各類網絡言論以及曝光。而需要面對的內容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首先是對于輿情的認知度,國內大部分網民趨于年輕化,這也讓一些領導對于網絡輿情的認知存在一定的問題,即決定網絡僅僅是一個娛樂工具,所代表的東西都是負面且主觀的不具有可信度;其次是對于網絡輿情的重視度,對于網絡的反映過于忽視;然后是缺乏直視意識,害怕網絡,對于網絡的報道和曝光是否恐懼,害怕擔當責任,故意回避網絡等等;最后是缺乏反映,對于輿情搪塞敷衍,主要可以體現在兩個方面,即其一,不好說,不知道如何說起;其二,不屑說起,對于網絡輿情反應較為冷淡,同時對于關鍵問題一筆帶過,閃爍其詞,所以主動客觀面對輿情,是政府部門乃至各個領導干部首先需要體現出的意識。
2、精于處理輿情。所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奎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由此可見輿情的重要性和導向性,而目前基于網絡來說,輿情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都得到了更大的提升,政府部門則需要精于處理輿情,即可以通過消除輿情思想中高端封建性,同時要具備高度的政治敏感度,根據社會事實進行客觀看待輿情,同時對于不實的輿情及時辟謠信息,并與新聞媒體合作完成報道和演說宣傳,保證在負面輿情在尚未形成規模的階段進行有效的控制與引導。同時在處理和引導過程中,可以讓新聞媒體或者評論員進行闡述,為后期工作開展留有余地。
3、加強關注輿情。對于網絡輿情而言,可以體現出雙面性,即一方面反映的是目前社會輿論的現狀,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會輿論的不足,另一方面則是反應干部工作以及作風的問題,所以關注輿情是每個干部約束自身,提升自身自信的一種途徑。即可以通過信息搜集部門的建立,配合宣傳部門工作,對于與政府公信力及形象管理的輿情或者焦點問題進行重點關注,并且及時完成處理。
4、強化網絡管控。即可以通過與一些熱門詞匯、新聞或者信息平臺想合作,同時讓這些平臺對于輿情進行重點指引,并且對于網絡水軍等影響網絡輿論導向的群體進行嚴格監控,對于爭議度較大的內容采取多次強調和評價,從而提升社會輿論的穩定性以及政府的調控能力。另外還可以開展危機公關點子外包服務,即利用社會以及企業自身的資源,根據自身多年的公關經驗,與其他政府部門有效聯合,完成緊急預案。
網絡輿情監管存在的問題范文2
[關鍵詞]網絡推手;網絡監管;博弈論
[中圖分類號]D0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863(2013)11-0018-04
伴隨著通信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和交流觀點的重要平臺,進而一種新生的力量——網絡輿情應運而生。平日里各種隱性的社會矛盾和不滿情緒借助這個載體,悄悄浮出水面,釋放它們巨大的能量。而作為網絡輿情演化過程中的重要力量——“網絡推手”對網絡輿情演化的影響越來越大,甚至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引導輿論。無論是“芙蓉姐姐”、“鳳姐”、“小月月”、“郭美美”等網絡成名事件,還是“騰訊大戰360”、“伊利-蒙牛陷害門”等企業惡性競爭事件都離不開網絡推手推波助瀾的影響。網絡推手問題吸引了不少不同學科和專業背景學者的關注。但從已有文獻看,學者們大都先對網絡推手問題進行解釋,分析網絡推手對社會造成的影響,進而提出相應的管控策略[1][2][3],也有學者就如何識別網絡推手[4]進行研究。目前,還未有學者從博弈建模的角度研究該問題。而網絡推手問題實質上就是當事人、網絡推手、政府三方利益博弈的表現過程,三方的博弈行為及博弈策略的選擇決定了該博弈過程中的利益分配。正是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將博弈理論引入到網絡推手問題的研究中,首先對網絡推手問題中的當事人、網絡推手、政府進行簡要分析,然后建立三方博弈模型,通過模型分析得出指導意義,進而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
一、網絡推手問題中三個參與主體分析
網絡輿情是由于各種事件的刺激而產生,通過互聯網傳播的,人們對于該事件的所有認知、態度、情感和行為傾向的集合。[5]鑒于其對社會的巨大影響和我國龐大的網民基數,很多個人或企業發現其隱含的商業價值。例如,有些個人或企業為了達到提高知名度、暴力營銷、操縱輿論等目的,通過雇傭網絡推手為其造勢,而使網絡推手成為網絡輿情中一個值得關注的新動向。網絡推手問題的參與主體有三個,即網絡推手、當事人和政府。
(一)網絡推手
不同學者對網絡推手的認識不同,至今還未形成一個關于網絡推手的統一定義。一般意義上的網絡推手是指通過借助網絡媒體有目的的進行策劃、實施并推動某一特定對象,使之產生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個人或組織,這里的特定對象可以是企業、品牌、事件或者個人。[6]目前,網絡推手的規模越來越大并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且分工越來越專業化。他們執行著從策劃話題、寫貼、發帖、頂帖、到制造爭議話題、故意抬杠等“一條龍”服務, 甚至還可以通過公關網站將某一話題置頂、制作成網站專題等。總之,他們可以將某一特定對象打造成已經獲得眾多網民關注和討論的假象,進而吸引網民注意,實現商業或其他目的,獲取收益。
(二)當事人
當事人是指為了推廣品牌、提高知名度、擠兌競爭對手的企業,或是為了成名的個人。現如今,網民的注意力資源已經成為別有用心的企業或個人競相爭奪的焦點,是一種潛在的商業利益。當事人可以雇傭網絡推手,通過炒作為其造勢,進而達成自身目的,獲取額外收益。
(三)政府
本文中的政府特指介入、干預、引導、監管網絡推手問題的相關行政機關。簡言之,就是應對網絡推手問題的相關政府機構。網絡推手問題的產生會造成網絡民意縱、網絡秩序無法正常運行等不良影響。而政府作為互聯網的發起者和管理者,有責任對網絡推手問題進行監管,以降低其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從而凈化網絡輿論環境,保障網絡安全,維護網民利益。
二、網絡推手問題的三方博弈模型
(一)模型假設
1.博弈參與主體集合:當事人、網絡推手、政府。
2.博弈策略集合:①當事人為了推廣品牌、成名等,可能會選擇和網絡推手合作,以快速實現其目的,獲取額外收益。因此,當事人的策略集合為{合作,不合作};②網絡推手為了獲取商業利益,可能會選擇和當事人合作。因此,網絡推手的策略集合為{合作,不合作};只有當事人和網絡推手都選擇合作策略時,合作才會達成,網絡推手問題才會產生。③網絡推手問題的產生將會給網絡環境造成一些不利影響。因此,政府的策略集合為{監管,不監管}。政府在選擇監管策略時,將會面臨監管成功和監管不成功兩種情況。
3.為了研究各個博弈策略組合下,當事人、網絡推手、政府三者的成本、收益、損失的情況,設定如下參數,如表1所示。
4.當事人選擇合作策略的比例為x,網絡推手選擇合作策略的比例為y,政府選擇監管的比例為z,政府監管成功的概率為p。
(二)模型建立
通過上述定義的界定和假設,建立網絡推手問題中“當事人—網絡推手—政府”三方博弈模型,如圖1所示。
根據模型假設和圖1得出相應的收益矩陣,具體如表2所示。收益結果分別對應當事人、網絡推手、政府。
(三)模型求解
1.當事人選擇合作策略的復制動態方程。對當事人而言,當事人選擇和網絡推手合作的收益為π1,不合作的收益為π2。則π1,π2分別為:
π1 =y[(R-S)-zp (R+aS)]-C1
π2=0
因此,當事人選擇合作策略的復制動態方程為:
f(x)=dxdt=[y(R-S)-yzp(R+aS)-C1]
①若y=C1(R-S)-zp(R+aS)時,f(x)=dxdt=0。這意味著所有的X水平都是穩定狀態。
②若y>C1(R-S)-zp(R+aS)時,令f(x)=0,得x=0和x=1兩個穩定狀態。此時df(x)dx|x=10,則x=1是平衡點,當事人選擇合作策略是演化穩定策略。
③若y0,df(x)dx|x=0
2.網絡推手選擇合作策略的復制動態方程。對網絡推手而言,網絡推手和當事人選擇合作的收益為π3,選擇不合作的收益為π4。則π3,π4分別為:
π3= x(-zpbS+S)-C2
π4=0
因此,網絡推手選擇合作策略的復制動態方程為:
f(y)= dydt=y(1-y)[x(S-zpbS)-C2]
①若z= xS-C2pbS時,f(y)= dydt=0。這意味著所有的y水平都是穩定狀態。
②若z>xS-C2pbS時,令f(y)=0,得y=0和y=1兩個穩定狀態。此時df(y)dy|y=1>0,df(y)dy|y=0
③若z0,則y=1是平衡點,網絡推手選擇合作策略是演化穩定策略。
3.政府選擇監管的復制動態方程
政府選擇監管的收益為π5,選擇不監管的收益π6。則π5、π6分別為:
π5= =-C+xypS(a+b)
π6=-xyW
因此,政府選擇監管的復制動態方程為:
f(z)=dzdt=z(1-z)[-C+xypS(a+b)+xyW]
①若x=CypS(a+b)+yw時,f(z)=dzdt=0。這意味著所有的z水平都是穩定狀態。
②若x>CypS(a+b)+yw時,令f(z)=0,得z=0和z=1兩個穩定狀態。此時df(z)dz|z=10,則z=1是平衡點,政府選擇監管策略是演化穩定策略。(公式Ⅲ)
③若x0,df(z)dz|z=0
4.模型的演化穩定策略
通過分析可得,該博弈過程不會固定地收斂于某一個穩定策略集合。這是因為,在一個網絡推手問題演化博弈過程中,影響當事人、網絡推手、政府的策略選擇因素有多種,一旦某一個隨機因素發生改變,將促使其中一方的策略選擇發生變化,且這三者的行為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這將進一步促使這三方的策略選擇不斷調整,從而使該模型沒有演化穩定策略。
三、三方博弈視角下政府應對網絡推手問題的對策
(一)博弈模型對政府對策的指導意義
1.由公式Ⅰ可知:若當事人選擇合作策略付出的成本與預期收益的比值大于網絡推手選擇合作的概率時,有x 0,即當事人選擇不合作策略。因此,政府可以通過采取一定的措施,增加當事人選擇合作策略的成本和支付,降低當事人選擇合作策略獲得的收益,提高政府本身監管的概率、監管成功的概率和對當事人的處罰力度,促使當事人選擇不合作策略。
2.由公式Ⅱ可知:若網絡推手選擇合作策略預期收入和付出的成本之差與預期罰金的比值小于政府監管的概率時,有y0,即網絡推手選擇不合作策略。因此,政府可以通過采取一定的措施,增加網絡推手選擇合作策略的成本,降低其選擇合作策略獲得的收益,提高政府監管成功的概率和對網絡推手的處罰力度,促使網絡推手選擇不合作策略。
3.由公式Ⅲ可知:若政府選擇監管付出的成本與預期罰金收入、網絡推手問題產生而政府不監管的預期損失之和的比值小于當事人選擇合作策略的概率時,有z1,即政府將選擇監管策略。因此,政府可以通過采取一定的措施,降低監管成本,提高監管成功的概率和對網絡推手問題的處罰力度,增加網絡推手問題產生而政府不監管所承擔的公信力下降損失,促使政府選擇監管策略。
(二)三方博弈視角下政府應對網絡推手的對策
網絡推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市場力量對網絡信息傳播的一種畸形介入,如果不加以監管,可能會造成網絡空間的混亂無序,甚至危害社會穩定。根據三方博弈模型的指導意義發現,政府應對網絡推手問題主要應從增加當事人和網絡推手選擇合作策略的成本與網絡推手問題產生而政府不監管給政府帶來的公信力下降損失,降低其合作達成的預期收益和政府監管成本,提高政府監管概率、監管成功的概率以及對網絡推手問題的處罰力度這幾個方面入手。
1.增加合作成本,降低合作收益。就當事人而言,其承擔的合作成本不僅包括時間、搜尋等隱性成本,還包括其支付給網絡推手的顯性成本;獲得的合作收益主要包括目的達成收益和由此帶來的額外收益。而就網絡推手而言,其合作成本主要是策劃、推動、實施等顯性成本;合作收益主要是當事人給予的支付。因此,若要增加合作成本,降低合作收益,一方面需要完善稅收制度,實現收入透明化。這在增加當事人支出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網絡推手的“灰色收入”和“隱性收入”。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實行網絡實名制,增加網絡推手的合作成本,進而降低網絡推手的合作收益。
2.降低監管成本,提高監管質量。政府的監管成本不僅包括監管設備成本,還包括監管人工成本。而現今政府繁雜的辦事程序和“事后”處理的辦事模式正是其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若要降低監管成本,首先就要簡化繁瑣程序,縮短辦事流程。其次,政府應該更多的采取“事前預防、事中控制”的措施,而不是延續慣用的、費用高昂的、效果不佳的“事后”管理模式。比如雇傭專業技術人才專門從事網絡推手話題的識別,從而使“星星之火”在其“燎原”之前將其撲滅。
3.加大處罰力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目前,對網絡推手問題進行管控的相關法律法規缺位,一些存在僥幸心理的網絡推手就選擇鉆制度的空子獲取額外收益,給社會造成不良影響。因此,為了有效杜絕此類現象,政府應該在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將網絡推手管控納入法制化的軌道,加強對網絡推手言論的監督,加大網絡執法力度,為規范其行為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標準。同時,還要加強處罰力度,比如增加罰款金額,量大刑罰,以增加網絡推手和當事人因炒作行為所帶來的風險,進而使其合作達成的概率降低。
四、結語
本文運用博弈論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對現實社會生活中存在的網絡推手問題進行建模,并根據模型得出指導意義,進而站在政府的角度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但要真正避免網絡推手帶來的負面效應,營造一個和諧健康的網絡輿情環境,僅僅依靠政府單方面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網民、網絡媒體、社會等多方的共同努力,這將有待進一步研究。此外,本文對當事人、網絡推手、政府三者策略選擇的影響因素考慮不夠全面,且還未考慮當事人、網絡推手和政府三方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因此,這將是后續研究的重點,以期對網絡推手問題的建模和分析更加符合現實,進而更有針對性的提出更加合理的、有建設性的對策和建議。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張健.“網絡推手”:現狀及其規范引導[J]. 中州學刊, 2012(4).
Zhang Jian. “Net-cheaters”:Present Situation and Specification Guide.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2012(4).
[2]王子文,馬靜. 網絡輿情中的“網絡推手”問題研究[J]. 政治學研究, 2011(2).
Wang Ziwen,Ma Jing. Study on “Net-cheaters” in Network Public Opin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11(2).
[3]肖強,朱慶華. Web2.0環境下的“網絡推手”問題案例研究[J]. 情報雜志,2012(9).
Xiao Qiang, Zhu Qinghua. A Junior Research of Net-cheaters by Case Study in the Environment of Web 2.0. Journal of Intelligence,2012(9).
[4]李綱, 甘停, 寇廣增. 基于文本情感分類的網絡推手識別[J]. 圖書情報工作, 2010, 54(8).
Li Gang, Gan Ting, Kou Guangzeng. Recognition of Net-cheaters Based on Text Sentiment Analysi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2010, 54(8).
[5]曾潤喜.網絡輿情管控工作機制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 2009 (18).
Zeng Runxi.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Opinion Control Mechanism.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2009 (18).
[6]燕道成.網絡推手的傳播學反思[J]. 中國青年研究, 2012(4).
Yan Daocheng. Reflection on the Net-cheaters Under Communication. China Youth Study,2012(4).
(作者:陳福集,福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黃江玲,福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福州350108)
The Strategy of Managing Net-cheaters Based on Three-side Game
Chen FujiHuang Jiangling
[Abstract]Because of China's specific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large number of Internet users, network public opinions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real-world and receive wide attention, which makes net-cheaters become a notable new trend in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s. Net-cheaters play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hey not only can affect the opinions of public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public opinion, but also can pose a threat to social stability. Therefore, studying on the phenomenon of net-cheaters is essential. This article will attempt to introduce a three-side game theory into this research.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model and put forward some management measures, this article will give a brief definition of Parties, governments and net-cheaters in this phenomenon, and then establish a three-side game model.
網絡輿情監管存在的問題范文3
關鍵詞 網絡文化安全;網絡輿情;預警;智能分析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1)57-0213-02
0 引言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及其應用的迅速發展,以數字內容為標志、以互聯網為主要載體、以開放、多元、虛擬、交互為特征的網絡文化,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形式之一。互聯網在為人們提供大量的有用信息,給學習、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制造和傳播不良甚至非法網絡信息等新問題。在 Internet 普及的過程中,網民們積極參與網絡討論、自由表達個人觀點、自主傳播思想文化,從而形成網絡輿情,網絡輿情是社會輿情的直接反映。由于網絡的開放性和虛擬性,決定了網絡輿情具有直接性、突發性和偏差性等特點[1]。網絡輿情的廣泛傳播常常導致現實社會有關事件的放大升級,甚至對事件的發展和結果產生巨大的影響力。針對網絡文化中存在的安全威脅,實現對網絡文化內容的有效監管,加強對網絡輿情的及時監測和有效引導,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1 網絡文化安全預警系統模型構建方法
要保障網絡文化安全,實現全面、準確、及時地掌握網絡輿情,必須依靠科學的方法體系,運用信息化手段,構建網絡文化安全監管系統,網絡文化安全預警系統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必須明確網絡文化安全預警系統的性質和類型,采用科學的研究方法才能建立符合需求的應用模型,進而實現系統安全、可靠、有效的應用目標。
Internet安全對象不是一般的系統,而是開放、人在其中、與社會系統緊密耦合的復雜巨系統, Internet安全過程不是一般工程化的過程,而是一個時時處處有人參與的、自適應的、不斷演化的、不斷涌現出新的整體特性的過程[2]。因此,在建立網絡文化安全預警系統時是由人、機和環境構成的人機系統,應采用“人網結合、人機結合”的模式,運用錢學森提出的綜合集成方法[3],將各行專家的經驗、知識與先進的數據挖掘、檢測與阻斷、模式識別、趨勢分析等處理技術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建立基于“專家群體+數據信息+計算機技術+專家經驗知識”的系統應用模型。圖1為運用綜合集成方法構建網絡文化安全預警系統的理想參考模型。
2 網絡文化安全預警系統總體框架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威脅網絡文化安全的網絡犯罪日益趨向智能化、技術化,要保障網絡文化安全,必須綜合運用互聯網技術、信息處理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及數據挖掘等技術。運用綜合集成方法構建的網絡文化安全預警系統模型分為支撐層、數據層、分析層和應用層四個層次,具體框架如圖2所示。
3 網絡文化安全預警系統模型分析
3.1 支撐層
支撐層由Internet和計算機軟硬件平臺構成,利用互聯網技術,為系統上層提供海量數據源和信息處理平臺。
3.2 數據層
數據層實現信息采集的功能,利用網絡爬蟲對互聯網信息進行實時監控和采集,并進行有效的過濾和存儲,建立網絡輿情信息庫。
信息采集是網絡輿情分析的基礎,采用縱向橫向結合的采集方式,滿足實時網絡信息和互動信息源定點提取的需要。定向采集保證監控的深度和實時性,主要實現對新聞、論壇、評論、博客等設定站點板塊的信息采集。全網采集主要通過搜索引擎進行廣度采集,保證監控的覆蓋面。對采集到的信息需要進行必要的預處理,如格式轉換、數據清理、主題提取、相關性判斷等,最后形成格式化信息,存儲在數據庫中。
3.3 分析層
分析層作為系統模型的核心層,主要利用人工智能和數據挖掘等技術實現對輿情信息的智能分析,生成輿情分析報告提交給決策機構實現智能輔助決策。
1)自動摘要
自動摘要是通過智能手段為文檔自動形成摘要的技術,是進行信息抽取的重要形式,融合了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技術[4]。用戶無需查看全部文檔內容,通過該智能摘要即可快速了解文檔核心內容,提高信息利用效率。主要采用基于統計與基于理解的方法,對輿情信息中各類主題、各類傾向形成自動摘要。
2)熱點發現
根據輿情信息出處的權威度、評論數量、發言時間密集程度等參數,識別出給定時間段內的熱門話題,利用關鍵字布控和語義分析,識別敏感話題。
3)主題跟蹤
由于主題具有實時動態性,所以主題跟蹤是一個動態學習過程。針對熱點話題,實時地進行信息跟蹤,分析網絡上新發表的新聞文章和論壇帖子,關注話題是否與已有主題相同或類似。
4)趨勢分析
通過對某個主題在不同的時間段內被關注的程度進行跟蹤,可以獲取輿情隨時間的發展變化趨勢或規律,以及地域信息分布,從而提供階段性的分析,實現對輿情環境的監控和預警,進行適時控制和疏導。
5)傾向性分析
對每個主題,將各種信息進行自動聚合并利用文本聚類和觀點挖掘技術對信息闡述的觀點、主旨進行傾向性分析,判別信息的發展趨勢,從而明確公眾對相關熱點事件所持的態度和傾向,以便幫助政府職能部門及時了解社情民意,做出及時反饋。
6)輿情分析報告
將智能分析的結果形成簡報、報告、圖表等智能輿情報告,為相關職能部門快速、全面掌握網絡輿情爆發點和事態發展趨勢,做出正確輿論引導,提供可信的分析依據。
3.4 應用層
應用層是人機交互層,一方面用戶可以通過一定的軟件環境對輿情信息的采集及輿情分析過程加以指導;另一方面則將輿情分析結果以直觀、簡潔的形式展現給用戶,便于用戶深入理解輿情信息,同時,提供信息檢索功能,用戶可以針對系統預設關鍵詞進行定制查詢,并能夠根據指定條件對熱點話題、關鍵信息及傾向性進行查詢,采用多種檢索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信息檢索的準確率。
更為重要的是,應用層將結合智能決策系統實現對輿情信息的智能決策。針對熱點信息與突發事件進行監測分析,構建趨勢預測模型,根據知識庫存儲的先驗專家知識進行推理判斷,形成最終的輿情分析結果,進而實現輿情預警。同時,對每次輿情預警進行必要的評價,優化預測模型的參數,調整和完善知識庫存儲的知識,使預測意見更接近實際情況,提高輿情分析的準確率。
4 結論
本文針對Internet安全對象的特點,運用綜合集成方法構建了網絡文化安全預警系統模型。該模型采用縱向橫向相結合的采集方式,保證了對互聯網海量信息監測的深度、廣度和實時性,運行人工智能、數據挖掘等技術和智能決策系統對輿情信息進行智能分析和智能決策,發現網絡熱點問題并實時跟蹤,從而實現對網絡文化安全態勢的預報和對危機的快速反應,通過輿情評價模塊將有助于完善系統模型,提高預警的準確率。
參考文獻
[1]張虹.基于統計分析和知識挖掘的網絡輿情管理決策平臺研究[J].科技信息,2011(7):495,502.
[2]何德全.互聯網時代信息安全的新思維[J].科學中國人,2003(1):14-15.
網絡輿情監管存在的問題范文4
【關鍵詞】網絡信息時代 虛擬社會 發展策略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爆炸式發展,知識經濟、社會活動、人們的生活起居處處都充滿了新型的網絡信息手段和高端的科學技術的管理和服務,社會管理工作得到了新的跨越式的發展。近年來,在社會管理工作中,怎樣迎合網絡信息時代的虛擬化特點,有效應對網絡信息條件下管理工作的有效實施,不斷提升網絡虛擬社會的管理水平,已經成為社會管理工作中迫在眉睫的課題。
一、網絡信息時代下虛擬社會的概念與發展現狀
網絡虛擬社會是以互聯網虛擬空間和操作平臺為載體,以大數據管理為手段,以線上的虛擬聯絡、虛擬指令、虛擬信息交換為舉措,形成的一種虛擬的工作和關系渠道,它是人們生活和生存的二度空間,也是社會管理工作的無限延伸,具有虛擬性、廣泛性、個性化、便捷化的特點。隨著新媒體和大數據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受到了質的改變和影響。可以說,人人都有手機,人人都有虛擬終端平臺,人人都是信息的者和管理者。并且,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網絡虛擬化覆蓋率仍在不斷攀升。
二、網絡信息時代下虛擬社會管理存在的突出問題
(1)網絡虛擬空間成為為滋生社會矛盾的土壤,網絡層出不窮。人們在網絡信息平臺一般都是以匿名注冊,所以相對缺乏對自己言行和言論的嚴謹性和約束性,并且網絡的傳播速度和范圍是傳統傳播的幾何倍數,在推動網絡意識形態真實性的同時,極易造成輿論的錯誤導向和社會矛盾的激化,由此事來的網絡層出不窮。
(2)網絡違法犯罪活動層出不窮,手段不斷翻新。俗話說,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很多心懷不軌的惡意煽動者和不法利益犯罪者,同樣借助網絡隱密性強、涉及面廣的特點,在虛擬化的網絡平臺實施違法犯罪活動。并且犯罪和“捉迷藏”的手段仍在不斷翻新,甚至存在嚴重的黑客威脅。
(3)網絡低俗文化泛濫,嚴重影響網絡文化環境。隨著網絡傳播手段和速度的強大優勢,一些內容低俗、低劣的不健康言論、音像制品曾在網絡上廣為流傳,嚴重地影響著網絡文化環境,對人們的思想認識和文化品位,特別是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成長帶來了不良的影響。
三、當前網絡虛擬社會管理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1)虛擬社會管理體制機制不健全。在虛擬網絡環境快速發展的同時,虛擬的社會管理長效機制卻沒有同步跟上,公安、教育、文化、娛樂、經濟各個方面在各自不并不成熟的網絡管理工作間還存在很大的縫隙和漏洞,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
(2)虛擬社會管理的法制建設滯后。隨著日漸多元和豐富的網絡虛擬社會的形成,虛擬社會管理的難度越來越大,相關問題接踵而來,但我國虛擬社會管理相關法制的建設步伐卻長期滯后,現有的網絡環境管理法規中仍存在許多空白和盲點,導致很多網絡犯罪的形成。
(3)網絡輿情引導不利。在我國,傳統媒體長期以來負責政府政策意向的宣傳和相關輿論的引導。但隨著新媒體科技的快速發展,人人都可以以自媒體的形式進行新聞傳播和輿論終端的操作,大大影響了主流網絡媒體的輿論力度。
四、加強和創新網絡信息時代下虛擬社會管理的對策建議
(1)健全網絡法律法規體系,為依法管理網絡虛擬社會提供法律依據。按照全面依法治國的總要求,盡快建立健全實效性、針對性、全面性的網絡法治性治安管理長效機制,為依法治理網絡環境打下堅定的基礎,提供法律依據保障。一是要加強對網絡違法案件的偵破和總結,積極探索研究網絡治理的有效辦法;二是提升網絡立法層次,讓法治網絡環境管理更加有力度和權威。
(2)加強網絡輿情監測,建立網絡公共危機應對機制。一是設置專門的網絡輿情監測隊伍,強化網絡輿論情況的分析和監測。對網絡輿論情況做到隨時有著清醒的認識,及時發現網絡輿情發展的不良隱患和苗頭,善于發現隱藏在深處的問題苗頭,并及時做出預防和應對方案。同時,通過階段性的網絡民意調查、有獎舉報和針對性治理等有效了解網民輿情、凈化網絡環境。
(3)推進虛擬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構建安全、綠色、有序的網絡環境。構建網絡社會誠信體系的根源就在于實名認證,讓以往在網絡上不知道是誰干的事一目了然的看出出處和作者,以達到事事有根源、有責任,時時有監管、有審核,對出現不良問題的機構和個人實行責任追究和網絡除名。這樣,才可以盡快地將低俗文化實施源頭打擊,讓網絡不法份子無藏身之地。
(4)暢通網絡民意渠道,切實保障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各級黨政機關和國家地方政府要積極實行政務、黨務信息公開,保障公民的知情權;要充分利用政務論壇、互動評論和交流組織網民經常進行意見征集和匯總梳理,保障公民的參與權和意見表達權。從而更好地監督政府行政,暢聽群眾訴求,并及時辦理,及時給予反饋維護較好的政風行風。
(5)健全虛擬社會管理的領導機構和組織體系。應建立由政府牽頭、行業組織和互聯網服務單位參與、網民支持的虛擬社會綜合防治體系,形成行政監管、行業自律、技術保障、公眾監督和社會教育相結合的虛擬社會管理體系。政府職能部門應加強交流與協作,形成合力,引導互聯網業界行業自律。
(6)培育網絡社會中介組織,共同推動虛擬社會的自律管理。要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積極推動建立相應的網絡行業協會,構建行業自律機制,規范網絡行為。督促行業組織積極制定行業規范和細則,真正實現有法管、管得到,充分發揮其行業自律作用。
參考文獻:
網絡輿情監管存在的問題范文5
關鍵詞: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策略
當前,網絡已經觸及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網絡不僅是一種工具,更加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在社會變革以及改革發展的大背景下,社會利益的調整以及社會矛盾都會或多或少在高校中有所體現,這些問題也都會在網絡上以一種虛擬的形態存在。一些危機事件如果處理不好,就會蔓延至網絡,進而嬗變為一種高校網絡輿情危機,不僅進一步影響事件本身的發展,還有可能引發次生危機,給事件的處置增加更多不可控和未知的影響。
一、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的內涵與特點
高校因其人群在年齡層次、知識結構、認知能力等方面的特殊性,其網絡輿情危機具有主體的多元性、客體的多樣性、傳播的危害性等特點[1]。正因如此,一旦發生網絡輿情危機,其帶來的影響及后續處置的難度往往高于其他組織。
1.主體的多元性
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數據統計,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數量達到7.1億,上網普及率51.7%[2]。在大學生群體中,幾乎人人都是自媒體。這使大學生更加容易獲得相關信息,也更容易使信息得到爆炸式的擴散。由于大學生自身對事物認知、道德觀念、價值觀、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多元性和群聚性,以及網絡信息良莠不齊等因素,使大學生對同一個輿論事件往往表現出不同的利益訴求和價值取向,“盲目從眾心理、法不責眾心理、社會泄憤心理、情緒感染心理、因果歸因心理”[2],使一些主體喪失自覺的個性,進而在網絡上表現出不同的輿論選擇。
2.客體的多樣性
在高校發生的輿情危機中,呈現出傳播方式的多樣性和傳播內容的復雜性。高校輿情主體的特殊性,導致“社會網絡輿情中心點、網絡輿情焦點、網絡輿情集中點、網絡輿情熱點、網絡輿情興奮點、網絡輿情波動點”[3]等都有可能發展為高校輿情危機。在這些輿情中,有的誘因在社會中,在輿情的發展過程中,從而進一步對主體產生消極的影響,致使輿情進一步無規則的發展,使輿情主體與客體之間不斷交互,彼此進一步交叉影響。
3.傳播的危害性
傳播渠道的多元性、共生性、交互性,以及網絡的自由性、開放性、復雜性,使高校無法掌握也不可能掌握所有傳播渠道的控制權,這就導致一旦出現網絡輿情危機,網絡輿情主體對客體的響應會呈現出即時性與交互性,使高校管理者無法控制,后果無法預料。
二、高校網絡輿情危機應對存在的主要問題
互聯網尤其是自媒體的發展速度大大超過了管理技術和管理理念的更新速度,高校對于網絡輿情的管理往往滯后于輿情本身的發展速度,而這也就成為網絡危機發生的根源。
1.高校職能部門對網絡輿情危機應對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從高校領導干部的思維方式來看,絕大多還未真正意識到網絡對管理的革命性影響,對網絡輿情而言,還停留在如何“堵”的層面,對于如何疏導,如何有效應對的意識尚未確立。這就導致在網絡輿情機構建設、機制建設、建章立制方面多數停留在文件表面,而并未付諸實施。
2.高校對網絡輿情危機的應對缺乏相應的健全機制
應對網絡輿情危機應是學校的一項系統性工程,絕大多是高校建立了新聞發言人,但是卻很少主動新聞,對輿情的預警、監測無完善的機制建設。事情發生后,仍然停留在“應急”層面,缺乏常態化的處置預案;對校內媒體資源的整合力度不夠,校級、院系級、機構級的官方媒體缺乏統一監管和聯盟建設,平時分散了用戶,應急時發揮不了傳話筒的作用;對人員的培訓和訓練不夠,缺乏實戰經驗,削弱了應急能力。
3.高校對師生在網絡輿情危機應對中的行為引導不足
盡管國內對媒介素養的研究已經有很長時間,但仍停留在理論階段。實踐上,只有少數學生能通過有限的校園媒體資源去體驗、參與媒介的運作,同時又缺乏專業教師的指導和培訓,基本處于自發狀態。學校也很少面向傳媒類學生外的學生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有關課程或講座,這就很容易導致學生在虛擬空間的行為失范。
三、高校網絡輿情危機應對策略建議
網絡輿情是社會事件在虛擬世界中的一種傳播,網絡輿情危機更是民眾對某一事件的一種看法和表達,正是因為網絡輿情危機可能帶來的影響,這就需要高校從管理者高度重視,采取線上線下處理相結合,教育引導與制度管理相結合的方式,掌握科學的網絡輿情危機應對策略,以備一旦發生網絡輿情危機能及時、科學、有效處理。
1.加強網絡輿情危機應對意識,建立健全信息公開制度
在自媒體時代,快速反應是解決輿論危機的基本前提。這里面的快速反應就包括涉事主體在內部早行動,涉事主體在社會輿論層面早回應。要做到這兩個快速,高校職能部門需要加強網絡輿情危機應對意識,建立新聞發言制度。目前,高校新聞發言人平時主動召開新聞的機會少,缺乏實戰經驗,一旦發生網絡危機輿論,就很難快速有效回應社會關切。另一方面,新聞發言不應只是新聞發言人的工作,而應成為一種對外主動信息的制度。這種制度能確保學校在重大決策后,積極主動與師生、社會進行溝通,縮小各種信息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在輿情危機發生后,又能及時主動回應社會關切,減少輿情危機的擴散和可能帶來的影響。在現實網絡危機輿論中,輿論走勢因為受到“沉默螺旋”影響,往往出現一種聲音獨大的局面,進而愈加影響公眾的理性思考,負面、消極影響也會加倍放大。在這種情況下,作為高校官方,就應敢于發聲和主動發聲,主動事實和事件的進展,與此同時,用好校內各種可用的傳播途徑,以及具有公信力的政府有關宣傳報道途徑,堅持真實性、貼近性、可讀性、語言文字更加符合受眾接受的原則,逐步擴大正面的、積極的消息傳播,做好輿論動態實施跟蹤,形成階段性熱點,合理推動輿情發展。
2.科學規范管理,建立健全網絡輿情危機應對機制
第一,把握輿情節點,提升輿情回應有效性。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單學剛將網絡輿情管理過程分為監測、預警、研判、回應、溝通、應對、處置、修復8個階段。這就需要高校根據各個階段不同的特點掌握其規律,制訂相應的應對策略。在快速發現和預警階段,各個高校可以借助網絡監控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充分利用學生黨員干部,及時發現一些傾向性、苗頭性的網絡輿情異常,暢通信息上報渠道,構建快速有效的匯商機制,依靠平時制訂的應急預案,啟動相應的預警工作。在多渠道全面了解信息方面,要建立分工協作的信息情報收集匯總機制,掌握第一手的詳細資料。在輿情現狀和發展研判上,要采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充分調動各方資源,第一時間處置,盡可能減少輿論擴散的范圍。第二,在輿情引導和應對上,要把握好“五個維度”。準度,即回應內容要對準輿情焦點和輿論痛點,直擊“靶心”;精度,即精準解讀決策事件原委,做出科學可信的結論;長度,即要重視回應的聯系性;溫度,即輿情回應要改變話語表達方式,要與輿論主體“共情”;尺度,即把握好輿情回應的分寸”[3]。第三,在輿情處置上,回應主體做到“五步到位”。即業務部門回應要“守位”;上級部門介入要“到位”;學校統籌不能“缺位”;部門協作不能“錯位”;第三方調查有必要“補位”;在形象修復和公共建設上,需要高校及時對危機處理進行總結、反思、歸檔、整改,避免重蹈覆轍,同時,利用恰當時機,引導輿論關注點轉向。
3.加強師生網絡道德素養教育,引導網絡行為自覺
一方面,要通過技術手段不斷凈化和優化網絡環境,盡可能減少負面消息對高校師生的消極影響;另一方面,也要通過教育引導,不斷提升師生的媒介素養,使人人都能遵守網絡基本規范,合理理性表達意見。從內容上來看,要加強師生法制化教育和網絡道德素養教育,突出強調虛擬空間絕不是法外之地,組織學生學習有關法律法規,引導師生在網絡表達中知法守法。從渠道建設上看,要不斷建立健全高校自身網絡宣傳“陣地”建設,增強吸引力和“粘合度”,營造有利于高校發展的主流輿論;不斷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以高雅文化,主流文化引領校園文化陣地建設,規避非主流意識形態甚至反主流意識形態對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消解和解構。
參考文獻:
[1]陳少平.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的研究及處置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13(3).
[2]盧寧.勒龐“烏合之眾”群體心理視域下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策略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6(5).
網絡輿情監管存在的問題范文6
1研究基礎
近年來,學者們嘗試對網絡輿情的文本進行情感傾向性分析,揭示網民對輿情事件的整體態度,方便政府機關和媒體機構應對突發事件能夠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情感傾向性分析的研究大體可被分為三個層次:詞語級情感傾向性研究、句子級情感傾向性研究、篇章級情感傾向性研究。詞語級情感傾向性分析是研究文本情感傾向性的前提和基礎,一是通過建立同義詞網絡(WordNet)、基于語義相關法與語義相似度的方法擴展已有的詞典生成系統的情感詞典;二是基于機器自學習方法,如PMI計算方法、多語言模型、樸素貝葉斯和最大熵模型構建給出特定詞語的情感極性與強度。句子級情感傾向性則是通過上下文關聯和機器學習方法、具有多重冗余標記CRF的分級模型、依存語法距離的影響因子模型等提取與情感傾向性判斷相關的論述的持有者、評價對象、論述本身的傾向極性、強度以及論述本身的重要性等。篇章級情感傾向性分析則綜合使用樸素貝葉斯、最大熵和支持向量機分類方法、情感密度函數、依存句法關系判斷文本的情感傾向。
篇章級情感傾向性分析默認文本是針對同一個對象進行評論,忽視不同評論對象觀點的差異性,在涉及牽涉多方利益的社會輿情時,無法全面、真實反映民眾的關注焦點及其態度,因此,基于話題的網絡輿情情感分析成為近期研究熱點。國外學者提出的ASUM、JST及TSM模型以獲取網絡文本的主題及對應的情感信息。國內學者提出無監督的主題情感混合模型(UTSU)、主題-對立情感挖掘模型(TOSM)、多粒度話題情感聯合模型(MG-TSJ),對話題及其子話題的情感進行正負向判斷,而本研究團隊曾于2014年提出基于概率潛在語義分析(PLSA)的網絡輿情話題情感分析方法,挖掘話題情感隨時間演變的過程。綜觀網絡輿情情感分析,普遍以整個事件情感的正向或負向程度作為研究目標,沒有明確其具體指向的是事件的當事人、監管部門或事件本身,也沒有展示情感指向的具體內容。比如對食品安全危機網民一般是憤怒,那么憤怒的是制造者造假、銷售者售假、監管部門監管不力不作為還是醫療機構搶救不力呢?前期曾出現了南京城管和擺攤瓜農之間的爭端,網民普遍表示憤怒,根據以往事件的經驗,網民的憤怒一般指向的是城管的野蠻執法,相關輿論的引導方向就應該是進一步規范城管執法程序。但此次糾紛網民的憤怒指向瓜農不配合執法、甚至用西瓜砸執法人員的行為,那么輿論引導的方向就轉變為民眾要遵守城市管理相關規定,并積極配合城管執法行為。所以,如果單純從網絡輿情事件整體分析,是沒有辦法準確把握網民的情緒指向,容易導致言論引導的不當。充分挖掘民眾對于話題所涉及人物、事件的情感內容及情感變化,為政府監管部門或涉事主體采取積極、主動、有效的言論引導提供科學參考是我們致力解決的問題。
2模型建立
2.1研究框架本文使用分詞軟件對純文本進行分詞、去停用詞和無用詞處理,構建文檔———詞共現矩陣來表達文本;利用PLSA模型建立網絡輿情話題空間,去除話題中代表情感傾向的特征詞,并通過TF-IDF對特征詞進行修正,形成不帶有情感傾向的子話題———特征詞空間;將每個子話題征詞對應的文本資料以句子為單位重新整理,形成以各特征詞為核心的具有一定交叉性的文本集合,使用分詞軟件處理文本,提取其中情感詞,利用TF-IDF函數構建出特征詞———情感詞空間;應用HowNet相似度算法計算每個情感詞對應的正負情感傾向值,并綜合考慮特征詞對應的所有情感詞,計算得出特征詞的情感值,對輿情參與者的情感指向及變化進行準確定位。
2.2話題提取話題一般由數組特征詞表達的子話題構成。ThomasHofmann在1999年提出了概率潛在語義分析(PLSA)模型在海量文本的潛在語義識別方面表現良好,且其概率統計模型能夠準確表達潛在語義并描述語義特征,因此,本文將PLSA應用到網絡輿情話題的識別中來,引入一個潛在話題,對應著PLSA中的一個潛在語義層,通過識別海量文本的潛在語義來確定網絡輿情中的話題,并利用其概率統計特性,從而為進一步研究網絡輿情話題特征詞,以及為輿情參與者情感演化的研究提供數據支撐。
2.3情感分析情感詞指具有情感傾向性的任何名詞、動詞、形容詞等,話題文本的情感傾向主要通過情感詞來傳遞,同樣,話題特征詞的情感傾向值也是通過指向特征詞的情感詞來測算。在話題提取的基礎上,本文根據特征詞對應的文本資料進行篩選,以句子為單位重新整理;然后將整理后的句子根據句中不同的特征詞保存到不同的特征詞文檔中;利用TF-IDF函數在每個特征詞文檔整理出與特征詞關系密切的情感詞空間。詞的語義傾向性是指這個詞與它根本義項的偏離度,用偏離方向(direction)和偏離強度(strength)來衡量。偏離方向是指該詞的意義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在情感分類中這個詞語是贊成的還是反對的,偏離強度指該詞所表達的正面或負面傾向的強度。對于情感詞傾向性分析,本文首先采用知網情感分析所用詞語集中的一個子集:“中文情感分析用詞語集”,利用正面的情感詞語和正面的評價詞語建成褒義詞詞典,將負面的情感詞語和負面的評價詞語建成貶義詞詞典,由于單個字或詞在上下文環境中會表現出不同的褒貶性,所以在操作過程中人工去除這些難以確定情感傾向值的詞,具體的詞典規模如表1所示。
3實證分析
由于網絡的復雜性和傳播的日趨碎片化,在保障基本的公眾表達與社會監督等積極功能之外,網絡輿論潛在的負面效應對輿情的監測和預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博上,由于“大V”效應、明星效應、公眾人物效應等所引起的熱點事件總能在一段時間內占據熱搜榜榜首,所以對微博熱點事件進行監測與跟蹤,研究分析突發事件的輿論導向,防止對社會產生不良的負面效應。本文利用火車頭腳本編輯器實現了海量輿情文本的提取技術;通過ICTCLAS漢語分詞系統對提取的文本信息進行分詞;然后結合TF-IDF和PLSA模型提取子話題特征詞,豐富實驗文本,提高研究準確性;基于HowNet的語義傾向性分析技術,通過相似度的計算對話題特征詞進行情感傾向性分析,間接得到輿情參與者的情感傾向性;最后得到一段時間內輿情參與者對于輿情事件情感的具體指向。由于微博文本短、信息量少、文本特征矩陣稀疏,本文利用PLSA模型得到的潛在語義結構保留了文本語義。在PLSA模型中,與話題密切關系的詞語會以較大的條件概率出現在該話題上,可以認為就是這些關鍵詞語定義了該話題,從而得到文本子話題。另一方面雖然PLSA模型使用EM算法避免過擬合現象,但PLSA模型的訓練參數的值會隨著文檔的數目線性遞增,只能生成其所在數據集的文檔模型,但無法生成新的文檔模型。所以本文實證主要是對已經產生的話題文本通過時間分割確定文本集進行話題提取和情感分析。
3.1話題空間本文采集2015年4月7日的熱點事件“劉翔退役”的新浪微博建立文本集,作為本文網絡輿情話題特征詞提取的研究對象,建立話題空間。根據百度指數和微指數的統計數據表明:“劉翔退役”事件的生命周期為4月6號到4月12號,數據量達到頂峰的時間段位于4月7日———劉翔發表退役聲明。此突發事件的生命周期如圖2~圖3所示。本文對2015年4月6日至4月12日關于劉翔退役時間的微博進行24小時的跟蹤提取,得到表2所示的數據圖表。表2中列出采到的原始數據以及實驗數據量。在使用全機器采集,缺少一定的準確性,且計算機硬件條件不足等情況下,采集到的文本有限,對于采集到的文本還需要人工處理。人工處理包括:刪去重復性文本;去除文本中不可識別的符號;采集到的文本按一定的比重作為實驗文本等。
3.2話題提取利用PLSA模型對采集到的劉翔退役事件進行話題提取,以“天”為節點,提取每個時間節點的微博話題。根據百度指數,4月7日是劉翔退役事件的最熱時期,所以本文以4月7日微博文本建立的話題空間,進行文本分詞,構建PLSA模型。
3.3基于特征詞的情感詞提取以4月7日劉翔宣布退役當天所產生的一個子話題為例(見表4),首先將與“劉翔退役”有關文本資料進行篩選,以句子為單位重新整理;然后將整理后的句子根據句中不同的特征詞保存到不同的特征詞文檔中;最后在每個特征詞文檔中整理與之相對應的情感詞。利用Google搜索引擎對這些詞匯進行搜索,按照返回的Hits數進行排序,選取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作為基準詞。本文選取20對基準詞進行測試,基準詞如表5所示。以特征詞劉翔的情感關鍵詞為例,通過基于How-Net的詞匯傾向性計算方法得到部分詞匯的傾向值,如表6所示。最后計算可得到4月7號“劉翔退役”子話題征詞劉翔的情感傾向值。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出,雖然兩次因傷病奧運退賽的表現讓大家頗為惋惜,但廣大網民與各路媒體對劉翔本人的評價是非常積極的,認為他是一個偉大的運動員、在世界田徑賽場上創造了中國奇跡,對于“劉翔退役”事件的主角更多的是對其所過往取得成績的肯定。
3.4基于特征詞的情感演化參考所有子話題文本中的話題特征詞,根據實驗模型和實驗數據,選取最具有代表性和研究意義的幾個特征詞:劉翔、孫海平、退役、退賽、冠軍、運動員、廣告、耐克,利用上文所示公式和方法得到4月6號到12號期間輿情參與者關于話題特征詞的情感演化趨勢。為了方便之后的分析與比較,我們將特征詞按照自己的屬性分為四組分別制圖(見圖4~圖7),第一組為:劉翔、孫海平;第二組為:退役、退賽;第三組為:冠軍、運動員;第四組為:廣告、耐克。通過研究輿情參與者對話題特征詞的情感演化,得到上述圖表。我們可以直觀得觀察到從4月6號到4月12號這一段時間內,網民對“劉翔退役”這一話題及其子話題中的特征詞的情緒演變趨勢。每一組圖表的含義相似,但表中的特征詞與突發事件的主體有著不同類型的聯系,便于我們從各個角度有效分析輿情參與者對公眾人物及其相關名詞的情感演化趨勢。第一組在人物情感上,對于劉翔基于其所取得的突破更多的是正向情緒,對于其教練孫海平則頗有微詞;第二組在退役和退賽表現上,廣大網民接受劉翔因為長期傷病離開賽場退役的決定,肯定其取得的成績,但對于兩次退賽的表現廣大網民的情緒指向較低,在理解的基礎上參雜著些許失望;第三組在身份定位上,廣大網民更多是對冠軍榮譽的追崇,對于運動員身份的情緒值則較低,這也體現了對運動員為國贏得榮譽的尊崇;第四組涉及商業行為的,明顯情緒值低的多,正向情緒沒有超過50的,而對廣告則負面情緒值接近-150,這也體現了廣大網民對于體育賽事更多的是對運動員表現的關注,而廣告的植入和代言還是比較受抵制的。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