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品質提升計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品質提升計劃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品質提升計劃

品質提升計劃范文1

通過對教師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可見,目前必須需要強化頂層設計,體現教師真實的教學現狀、體現課程的整體結構、體現教師教育工作的務實性。強化頂層設計,提升教育教育課程的品質,是提高教師教育工作有效性的關鍵。教師教育的課程要從實際出發,切實落實教師職業專業化能力標準。優化頂層設計要從課程框架設計與課程定位確立入手,提升課程品質要從課程目標的設定與課程內容的優化入手。

【關鍵詞】

教師教育 課程 頂層設計 課程品質

【正文】

一、在教師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前期調研

教師教育的前期調研是指通過各種調查方式,得到教師在具體教學工作中的知識、技能、態度等的總體特征。在教師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主要問題或是缺乏調研,或是調研失實,或是擱置調研。

缺乏調研并不意味著完全沒有調研(至少調研報告還是有的),走過場的調研工作,往往在調研伊始就不自覺地主觀設定了調研結果,甚至是調研后的教師教育課程也已經安排就緒。這種結果其實就是專家的臆斷。

調研失實是由于調研內容的片面性、調研對象的不完整、調研評價的不客觀等因素,造成調研結果的嚴重失實。也有的調研工作是由于對結果的統計、評定缺乏科學性,造成調研報告無法直接指導教師教育工作,調研結果只能擱置起來。

(二)中期管理

比較規范的教師培訓機構,教師教育過程的管理制度還是非常完整的,很難說是“管理缺位”,但從實際的管理效果看,依然流于形式。

教師教育的管理者,依然延續對中小學生的管理模式,如參培教師出勤登記、作業登記評分等等。所有的這些培訓管理都只是形式。點卯式的管理是教師教育管理的通病。

(三)后期評價

教師教育的評價,應該包括教育環境評價、師資狀況評價、教學過程評價以及教學效果評價幾個方面。

在教師教育過程中,一般比較重視教學效果的評價。當然教學效果的評價是教師教育工作的關鍵性評價指標,而教學效果的評價應該包含教師教育與教師專業化發展、與學校創新性發展、與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協調性、促進性等評價,而這又往往是目前教師教育評價所缺乏的。

(四)教師教育與教師專業化發展

教師教育與教師專業化發展、與學校創新性發展、與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關系中,教師教育與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關系是最直接。而在目前在教師教育工作中,由于對教師從事的職業的認識不足、對教師職業的專業化認識不足以及對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研究不足,大部分教師會認為教師教育在教師專業化發展中無足輕重。

鑒于上述原因,在教師教育中需要強化頂層設計,全面提升教育教育課程的品質。

二、教師教育課程的頂層設計方法

(一)頂層設計的概念

頂層設計并非新詞,在工程學里它是一個常用概念,本義是統籌考慮項目各要素和各層次之間的關系,強調一項工程“整體理念”,力求在最高層次上尋求問題的解決的方法。

頂層設計的概念包括兩個含義,一是追根溯源,二是統攬全局。也就是在思考個體性基礎上的整體性,在整體性指導下的個體性。前者和調研密切相關,后者才是設計的問題。

(二)如何實施調研工作

教師教育的前期調研工作應該包括:人才培養需求、學科(專業)基本情況、師資隊伍現狀、教師教學能力現狀以及教師教育現狀。

目前的教師教育調研,主要是教師教學能力現狀的調研(如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等)。對于人才培養需求、學科(專業)基本情況、師資隊伍現狀的調研,特別是教師教育現狀的調研還是非常欠缺的。

教師教育工作調研由五部分組成,即摸底調查、普遍調查、專項調查、總結調整和針對性調研等。

摸底調查要在總體現狀調查的基礎上,形成下一步調查的各種計劃、提綱、問卷以及統計方案等。普遍調研是按既定的計劃,全面地實施調研工作,形成總結報告。通過對總結報告的評估,有計劃地對各個專項內容進行深入的專項調研。以前三步為前提,最終總結調整撰寫完成調研報告。針對性調研是就調研中不能詳盡的的突出問題加以補漏、深入、探究性的調研工作。

教師教育調研的內容一般分為5類、17項,并分別在摸底調查、普遍調查、專項調查中實施,此外針對性調研是按需要有針對地實施,最終總結調整形成完整的調研報告。

(三)教師教育課程的分類

一般講,從課程的組織形式維度可將課程劃分為:綜合課程與學科(專業)課程。從課程行政管理維度可將課程劃分為:校本課程與區域課程。從課程的框架結構維度可將課程劃分為:核心課程與專業化課程。教師教育課程應按照課程教學的對象劃分為系統性的普適課程和針對性的發展課程。

系統性的普適課程是面向全體教師的課程。針對性的發展課程是面向某一特定群體的教師。

普適性課程包括育德能力提升課程(涵括師德修養、德育教育、德育研修和人文修養等)、教育教學能力提升課程(涵蓋教學研究、教學實踐和教學研修等)、學科專業能力提升課程(涵蓋學科知識結構、學科發展趨勢等)。這三塊課程原則上是平行的,是面向全體教師的,課程的具體是與時俱進的。

發展性課程包括在育德能力提升課程和教育教學能力提升課程基礎上的教育學術課程、在學科專業能力提升課程基礎上的學科前沿課程。教育學術課程面前各個發展階段的優秀教師,是以教育規律和教育理論思想總結(實踐)研究為主的課程。學科前沿課程是面前學科(專業)優秀教師,重在將產業發展重點、學科(專業)研究新成果及時轉化為教育教學內容的研究型課程。

(四)如何實施頂層設計

由于教師教育工作的調研內容包括人才培養需求、學科(專業)基本情況、師資隊伍現狀、教師教學能力現狀以及教師教育現狀。從這些調研成果中,要理順各個環節的關系,明確教師教育的重點,確定教師教育的內容,實施教師教育課程的頂層設計,建構課程框架,并及時調整課程內容,體現課程的系統性、針對性、普適性和發展性。

頂層設計要體現教師真實的教學現狀、體現課程的整體結構、體現教師教育工作的務實性。

1、體現教師真實的教學現狀。所謂的真實是與主觀臆斷相對立的,也是與教條不相融合的。比如德育修養課程,不能主管地臆斷教師在德育工作的的各種失誤,或將個別教師的工作失誤作為普遍現象,并將這些所謂的案例串聯成一門課程。德育修養課程應該與當時、當地的社會背景,與學生成長的客觀規律結合起來,重點不在發現德育工作中的失誤,而在于如何正確地樹立教師的時代形象,引導學生的科學地發展。德育修養課程不能簡單地指導教師學習幾個國家和地方的教育法律法規,將這些法律法規教條地、僵死地運用到教師教育中去,而要將法律法規和教師具體的教學工作結合,賦法律法規予時代性、現實性。

2、體現課程的整體結構。在教師教育課程的分類中已經就教師教育的課程框架加以說明,問題是要穩定課程框架、發展課程內容、調整教學方式。這就如同一幢高樓,建筑的框架百年不變,室內的裝修十年一換,家具的擺設因人而異。教師教育課程框架是頂層設計的核心。

三、提升教師教育課程品質的方法

(一)課程品質的內涵

課程品質是指穩定的課程信息狀態,包括課程定位、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實施方案以及相對穩定的課程評價等。

課程品質應該體現文化性和學術性。課程文化性表現在課程的區域性與校本性、時代性與歷史性,課程的學術性表現在課程的理論性與務實性、社會性與人本性。

(二)課程品質的提升

1、課程定位

教師教育課程框架中每門課程的定位一般是穩定的。這種定位和調研獲取的教師需求是一致的,同教師職業的專業化標準是一致的。每門課程之間彼此“接壤”而又互補“重疊”。

在教師教育課程中,定位準確的是有效課程,但低效課程一般是無法避免的,而無效課程是必須杜絕的。無效課程的存在或低效課程的云集,課程框架就肯定存在問題。問題產生的原因不是調研結論的錯誤,就是課程制定的盲目。

2、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具有一定的聯系,課程目標是課程制定過程中既定的為參培者達到教師職業的專業化整體目標地一部分,每門課程目標之間通過教學活動連接成一個整體。課程目標體現了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價值。

3、課程內容

課程定位是既定的,課程目標是寬泛的,課程內容是發展的。教師教育中比較重視的是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特別是實踐性知識。

比如實踐性知識具有六個特征,即敏感性(與經驗同步的,對教學中的細微差異的感知與判定)、背景性(教學中對環境中的各個因素具有的無用語言表述的溝通與理解)、情境性(尋根溯源,建立教學環境,設計具有細微差異的行動方案)、范式性(針對新問題,改造原有范例實施新的工作方案)、可交流性(教師之間的具有主觀意志的有效交流)和前瞻性(依據“元”知識形成的不可預見的知識更新)。這些知識的教學,必須通過工作任務的設定,在教學中通過任務的接受、分析,計劃的制定、實施,最終的評估、反饋,完成一項工作任務。其中的課程內容就變得靈活。課程的目標是一致的,課程的內容又是依據現有的區域、校本教學特點有所差異的。

4、課程評價

廣義的課程評價包括課程設置的評價、課程教學的評價以及課程學習的評價。一般課程評價是由四個一級指標(即培訓方案,培訓條件,培訓管理,培訓效果),及其所含二級指標組成;每個二級評價指標由評分重點內容、評價標準、評價等級、權重、得分構成。課程評價具有相對穩定性。

教師教育課程的評價要從實際出發,切實落實教師職業專業化能力標準。在評價“培訓方案”時,要推動以“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為特色的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深化教材與教學內容改革與建設;在評價“培訓條件”方面,要突出學科(專業)的“真情境、全真化、仿真式”的實踐教學環節,強化能力培訓;在評價“培訓管理”方面,要突出組織領導和培訓管理的規范化、信息化、科學化,人性化;在評價“培訓效果”方面,要通過教師教育的全過程,而不是僅僅看最后的結果,提倡采用多重巡回反饋等先進的動態評價方法,更多地了解參培教師的滿意度及參培教師能力的提高。

總之優化頂層設計要從課程框架設計與課程定位確立入手,提升課程品質要從課程目標的設定與課程內容的優化入手。強化頂層設計,提升教育教育課程的品質,是提高教師教育工作有效性的關鍵。

【主要參考書目】

品質提升計劃范文2

1 家紡產品“同質化”的主要原因及解決途徑

1.1 主要原因

家紡產品同質化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產品同質化是市場發展的必然結果。產品同質化是劣勢企業模仿和追隨優勢企業的主要經營策略。由于品牌建構需要很大的資本投入和很長的運作周期,并承擔很大的風險,所以許多企業選擇放棄自身品牌建構而去模仿市場熱銷產品,最后模仿者和被模仿者都陷入同質化泥潭。二是,技術同質化是產品趨同的根本原因。產品設計的基礎是技術的發明與創造,今天很多產品因為核心技術的一致造成了嚴重的同質化傾向。

1.2 解決途徑

解決產品同質化問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革。(1)市場因素。設計、經營者要注意細分市場,應該針對消費者的生活方式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從生活方式的角度開發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只有找到目標群體才能使產品收到很好的效益。與此同時,設計、經營者要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在市場的知名度、信任度,創建并延續自己的品牌。(2)技術因素。產品設計是建立在工業生產基礎上的一種創造性活動,技術的一致會造成嚴重的產品同質化傾向。所以,要做到去“同質化”,設計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設計在產品差異化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現在的設計應更多地考慮人文精神,重點偏向于對消費者的情感關注和其他非物質功能的設計,這是產品設計贏得市場的潛在因素。(3)其他因素。可以對產品功能、包裝、命名、傳播等進行差異化改進。

2 家紡產品去“同質化”的設計方法

2.1 定位設計與個性化設計

除了新纖維技術、特殊染整工藝外,生產家紡產品的技術難度并不是太高,產品的主要功能都相似,容易同質化,要在同樣的產品中突出優勢,需要找準定位進行設計。

家紡企業在產品細分上還需要做出更大的動作。要細分產品,首先要了解需求,不同生活狀態下的人們有不同的需求,設計、經營者應該研究不同生活方式消費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這樣企業才能根據自身情況進行正確定位,在某一細分化產品上做大做強。如圖1所示作品,是作者鄭航超為80后男青年設計的小戶型居室軟裝,緊湊、簡潔又不失溫馨,自然主題的紋樣和DIY的裝飾品,天然材質的面料和手工刺繡,讓回到家的年輕人能夠釋放工作和生活的壓力。

一方面,家紡產品要通過生產工藝來提高質量、舒適性、功能性等;另一方面要通過對產品外觀的改進,提高產品的藝術性和個性化,賦予產品不同的內涵。消費在廣義上表現為3個相應的層次。最低一個層次的消費只看重物品的使用價值;第二個層次的消費意在產品的質量、價格;第三層次的消費,要求在消費中突出產品的文化內涵、附加價值,以表現自己的個性和品位。作為產品設計師,當第一、第二層次消費同質化現象嚴重時,第三層次的消費屬性無疑為避免同質化、尋求多元化找到了途徑。

當家紡行業尋求新的細分市場時,可以參考整體家電、整體廚房的概念,從整體的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人手,把家紡設計融入到室內環境設計的體系中,走大家紡道路。針對新婚族、新居族及其他對家紡用品要求比較高的客戶,可以開展“家紡定制”,定制滿足個人品味的個性化家紡,定制與家具及硬裝飾環境相配套的窗簾、床品等。也可以借鑒服裝,開發時尚類家紡,讓家紡更多地承載流行與時尚,使消費者可以根據季節和心情去更換家紡產品。

2.2 設計的文化內涵的提升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說:假如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地滿足了,就會產生愛、情感和歸屬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映射到產品上,就是對產品文化內涵的要求。

提升家紡產品的文化內涵,最好方法就是堅持“產品設計本土化”理念,對中國設計師而言,就是把中國文化有機結合到家紡產品設計中去,把中國文化內核與時尚的國際化家紡設計語言進行完美的結合。

中國設計師在中國文化的發掘和表現中具有絕對的優勢,利用好這種優勢,將更好地服務于中國消費者,有利于中國產品吸引更多的國外消費者,讓他們來體驗中國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內涵。過去的中國傳統未必適合現在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中國的傳統文化也要發展,既要聯系傳統文化,又要超越傳統文化。如圖2所示作品,是作者周婷以墨汁滴入水中的暈染效果為主紋樣,設計具有中國風格的室內軟裝,年輕作者把激發靈感的傳統文化元素,用現代人樂于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

品質提升計劃范文3

關鍵詞:貧困生 資助體系 法制化

一、我國高校資助體系現狀

1994年起,我國高校開始實行教育收費制度,國家和個人共同分擔教育成本。在高校收費政策全面展開的同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比例也日益增加。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我國在校大學生已達到2000余萬人,其中經濟困難學生達500余萬人,占在校生總數的25%左右。為了幫助這部分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在國家與高校的共同探索下逐步形成了“獎、貸、助、減、補、勤”為主導思想的資助體系,對幫助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一)資助體系的主要內容

高校學生資助體系,作為政府轉移支付手段的一種具體形式,起著落實黨的方針政策、保障學生基本學習與生活、激勵學生立志成才等多種功能。目前,我國高校已初步建立起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體,以“獎、貸、助、減、補”為主要內容的多元化資助保障體系。“獎”主要指的是各類由不同主體設立的獎學金,如國家獎學金為每人8000元,對學習成績優異的同學予以物質獎勵;“貸”指的是各類金融機構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貸款,資助其順利完成學業所提供的手段,主要有國家助學貸款和生源地貸款;“助”主要指的是國家助學金,受助金額分為三個等級,分上下兩學期發放;“減”指對符合一定條件的學生給予部分減免學費以及緩收學費的特殊照顧,如各大高校在新生入學時所設立的綠色通道。“補”指各級政府出資給予經濟困難學生補助的情形,如困難生活補助、秋季伙食補貼;“勤”主要指學校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一定勤工助學崗位,緩解生活壓力的行為。

(二)立法現狀

學生資助工作體系是國家、社會、高校甚至個人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給予經濟上支持的公益行為。由于涉及到的主體和情況紛繁復雜,迫切需要用法律手段予以保障和制約。

就我國而言,目前關于學生資助的法律法規主要集中體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以及相關的方針政策中。譬如,《高等教育法》第9條規定:“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國家采取措施,幫助少數民族學社經濟困難學社接受高等教育。”為了保證弱勢群體享受到高等教育的平等權利,《高等教育法》第54條55條亦作出了相關規定,具體如下:第54條:“高等學校的學生應按國家規定繳納學費,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可申請補助或減免學費。”第55條:“國家設立高等學校學生勤工助學基金和貸學金,并鼓勵高校、企事業組織、社會團體以及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設立各種形式的助學金,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獲得貸學金及助學金的學生應履行相應義務。”此外,1999年由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聯合教育部共同了《關于國家助學貸款的管理規定(試行)》,國家助學貸款這一新的資助形式就以法律形式予以正式確立下來。

二、現行資助體系中存在的問題與困境

(一)法律制度不健全

近年來國家大力增強教育投入政策的同時,也出臺了許多國家獎助學金以及國家助學貸款政策,以此來幫助更多的貧困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如《高等教育法》第9、54和55條。毋庸置疑,這一系列法律規定已經初步形成了體系。但通過觀察我們不難發現,這些法律規定和政策措施仍屬概括性規定,不夠深入,且對于資助主體與資助對象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申請發放、回收國家助學貸款程序等問題沒有準確明了的闡述。因此條文缺乏可操作性,使得其助貧的成效還不夠顯著,隨著時間的推移,就很難使各項具體的資助制度得到有效落實。

(二)國家投入力度不夠

雖然國家在改善資助經費管理、增加教育經費投入上均做出了一定貢獻,但相對于我國龐大的教育對象來說,政府在資助環節的財政投入仍然很稀缺,這就從無形中使優先落實教育發展與實際教育經費投入短缺矛盾日益尖銳。

此外,國家在不同省份、不同高校之間的資助力度不夠均衡,對中東部等發達地區的211、985等高校,國家和社會投入的力度較大;但對于邊遠的西部地區,特別是非重點高校,其得到國家和社會的教育投入卻非常少。實際上,這些地區貧困學生所占比例較大,需要得到幫助的學生也更多。這種國家投入的不均衡特別不利于我國資助政策得到有效執行。

(三)受助學生誠信感恩意識缺失

我國各大高校在對貧困生資格的認定上均偏于主觀,缺乏充分有效的調查,這就使得許多家庭條件并不貧困的學生鉆政策的空子,開具虛假證明,以此來獲得學校的各類資助。據央行統計,自我國國家助學貸款制度實行以來,不良貸款率已超過20%。這樣一來,國家商業銀行就不得不提高門檻。長此以往,惡性循環,后面申請辦理的貧困生就越來越難,這對我國資助體系的建立是非常不利的。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但當前許多貧困生并無這種感恩意識,甚至以當貧困生為榮。從形式上來,造成以上情形的原因是我國沒有建立完善的誠信體系,還未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的法制化建設,沒有以有效的立法形式將此體系予以固定。

三、推動高校資助體系法制化建設的建議

(一)國家相關部門應完善資助立法與監管

雖然我國確立了系統的高校學生資助制度,但目前資助依據還停留在“辦法”、“條例”等階段,未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法律體系。眾所周知,任何一個政府在制定法律法規時都應當從實際出發,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完成從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的過程。由于制定主體的法律地位不同,我們在制定過程中應遵循下位法不得與上位法相抵觸的原則。在我國,《高等教育法》與《教育法》對資助體系已有了概括性規定,那么我們所制定的《資助法》就應與其上位法相統一,從屬于《高等教育法》與《教育法》,以行政法規的形式出臺較為合理。

為了使我國《資助法》更加完善,應涵蓋以下幾方面內容:資助工作應遵循的基本理念與指導原則;明確資助主體與資助對象;規定貧困生的權利義務關系,在保障其獲得基本權利的同時也要采取強制措施保證基本義務的履行;詳細規定具體的資助程序、資金來源與使用狀況,建立資助資金績效審計與監督制定;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與歸責原則。

除了制定制度之后,還應當將監管制度也納入到法制化范疇。可以依法成立專門部門對高校整個實施過程進行強有力的監督和管理,最終成立一個專為高校教育服務的獨立仲裁組織,專門負責處理與學生資助相關的投訴與權責糾紛。

(二)高校構建資助體系的法制化模式

要想解決我國高校資助工作中所面臨的難題,就應從根本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通過構建規范和諧的資助法律關系,最終使其執行力得到有效提高。

所謂法律關系,是指在法律規范調整社會關系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那么資助法律關系指的就是資助法律規范在調整主體與對象等一系列資助關系過程中所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此,要做好高校資助工作,首當其沖的就是要明確資助主體。在資助法律關系中,作為資助方的主體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獨立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法人或組織,作為受助方的主體應該是符合某些特殊條件的在讀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當然,雙方主體需具備完全的民事權利能力與行為能力。

實現資助體系法制化的關鍵,就在于要構建一個合理有效的貧困學生資助行為模式。從法理學上說,行為模式指的是法律規則中規定的人們可以行為,應該行為,不得行為的行為方式,它可以是苛以義務,也可以是授權的。在資助法律體系中,行為模式指的是通過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規則來確定資助主體、工作流程與效果,最終將權利義務及各類有效資源合理地銜接起來。與此同時,應將在資助工作中已成熟并行之有效的制度通過此種法律行為模式予以固定,從而進一步規范政府、高校、銀行等部門的職責,將高校資助工作更好的向深層次推進。

參考文獻:

[1]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海明.論權利與義務的關系[J].倫理學研究,2009

[3]張虎.論高校資助工作體系的法治化建設—以福建師范大學為例[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2(6)

品質提升計劃范文4

關鍵詞:優質品種;布局;花生種植

中圖分類號:S565. 2 文獻標識碼:A

花生是我國的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具有無限廣闊的經濟價值,在用花生提煉花生油的基礎上,將花生進行深加工,不僅可以制作出各種各樣的花生副食品,而且花生的秸稈以及餅粕是畜禽飼料蛋白的主要來源。因此,利用資源優勢,強化花生優質品種布局,提高花生的種植效益,加快花生產業的發展,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花生種植的資源優勢分析

以我國某省的花生種植為例,該省是我國花生的主要產區,花生種植的面積在120萬hm2左右,花生年平均產量高達350萬t左右,占我國花生產量的1/5以上。該省具有有利的生態環境以及良好的種植基礎等優勢,非常利于花生的種植。例如該省在氣候特征方面晝夜溫差大,光照條件充足,且雨熱同季,利于提高花生的含油量;另外,作為我國花生重要的種植區,該省農民在多年的花生種植以及生產加工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使該省的花生種植在我國占有重要的地位。但隨著我國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對該省的花生種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優化品種布局,實現該省花生種植區域化,花生生產規模化、標準化,提高花生的種植效益,充分發揮該省花生種植的資源優勢,是實現該省花生增產增收以及花生產業跨越式發展的有效措施。

2 花生品種的利用現狀分析

2.1 花生種植區劃以及各產區的種植特點

由于該省的氣候優勢,花生種植在全省各區域均有分布,根據氣候條件、耕作方式以及生態特點,該省處于我國花生產區的4個亞區內;根據該省花生種植的品種類型,該省的花生種植主要可分為小果花生產區和大果花生產區2個區域;麥壟套種是該省主要的花生栽培方式,除此之外,還包括地膜覆蓋、夏直播等。

2.2 花生品種的利用現狀分析

該省在雜交育成品種的推廣以及栽培技術革新的推動下,花生的生產種植迅速發展,種植面積與生產產量都穩步提高,培育出了一大批優質專用花生品種,并逐步得到推廣,并且這批優質品種的花生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但由于近年來該省的花生生產種植發展過快,以及花生生產在新技術的研究、新品種的推廣方面過于遲緩,造成了花生生產中出現了品種雜、亂、多的現象,并且一直沿用過去的花生生產品種,并無新的品種出現,這些品種大多存在內在的品質差、生育期過長以及商品率低、抗逆性差等缺陷,因此無法滿足該省花生種植的耕作方式(麥壟套種耕作方式)與市場需求;另外這些品種的品種布局無序以及生產上進行大面積種植,不但影響了花生產量的提高,而且導致花生生產品質下降,嚴重制約著該省花生種植效益的進一步提高。

3 優質專用花生品種分析

隨著花生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食用型、出口型以及油用型等優質專用花生品種逐漸成為該省花生品種的發展趨勢,建立優質專用型花生品種生產基地,實現花生優質品種的規模化以及區域化生產,對于提高該省花生生產種植的質量,提高花生產品的競爭力,提高花生種植的效益有重要作用。

3.1 食用型花生品種

食用型花生品種蛋白質含量極高,超過優質花生品種的標準,且該品種苗期長勢強,對銹病、枯萎病、病毒病、葉斑病抗性非常好,分枝較少,很適合密植,是大果的高產品種,適宜于麥套種植和春播。

3.2 出口型花生品種

出口型花生品種亞油酸含量與蛋白質含量、粗脂肪含量都非常高,籽仁色澤光亮、鮮艷,非常適合花生食品的加工,該品種對于青枯病、銹病的抗性非常強,是麥后直播與麥壟套種的絕佳品種。該品種多為大果型品種,耐貯性好,適宜出口。

3.3 油用型花生品種

油用型花生品種是早熟以及含油量高的花生品種,脂肪含量以及蛋白質含量高,是大果型的花生品種,這類品種具有高產以及穩產的優勢,同時對于葉斑病、網斑病的抗性非常高,抗倒伏的能力強,耐澇性好,飽果率高,適宜于春播種植。

4 優質花生品種布局的建議

在該省的優質花生品種布局中,應以該省的主干鐵路與河流分布界限為主,根據地理分布以及氣候特點、交通狀況,進行優質花生品種的布局劃分,以實現花生種植的區域化與規模化。在主干鐵路以東,河流以北規劃為春播花生區,大力推廣新育花生品種,做到出口型花生品種與油用型花生品種的兼顧生產;在鐵路以東、河流以南,規劃為麥套花生區,主要生產油用型與出口型品種的花生;在鐵路以西,河流以北規劃為夏直播花生區,主要生產大果型品種花生;在鐵路以西、河流以南規劃為小果花生區,適當引進大果型品種,以進一步提高該區花生產量。

本文主要以某省花生種植的實例分析該省花生種植資源優勢,優質花生品種利用現狀以及優質品種花生的類型,并結合該省地理環境、交通分布以及氣候特點,提出了該省的優質品種花生布局的建議,以此提高該省花生種植效益。

參考文獻

[1] 肖嶸.中國花生產品國際競爭力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0.

[2] 周建華.我國花生產業供求、價格與利益分配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2012.

品質提升計劃范文5

關鍵詞體育用品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人力資本;Malmquist生產率指數

中圖分類號:G80-0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90(2014)06-0068-05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calculating 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 in the sports goods manufacturing in China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14 provinces from 2004 to 2011,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shows an overall growth with an annual growth of 3.1% and its main driving force ar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especially scale efficiency which produces restrictive effec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ynamic panel model, the number of invention patent grants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while the enterprise scale, human capital and per capita spending on culture, education and entertainment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Therefore,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our sports goods manufacturing lies in the increased investment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human capital which will steadily promote technical level and human capital; as well as the enlargement of enterprise-scale and following the large-scale and intensive development path.

Key wordssports goods manufacturing;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human capital; 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

近年來隨著國際市場需求的持續低迷和成本壓力的持續上升,加上產業轉型升級的嚴重滯后,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遭遇嚴重危機,特別是運動服和運動鞋兩大傳統領域,銷售收入近年來連續大幅下降,2013年主要本土品牌運動服和運動鞋銷售收入分別同比下降23.2%和19.2%,李寧、匹克、安踏等本土龍頭企業在巨大的庫存壓力下不得不通過關閉門店來斷臂求生。導致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陷入嚴重危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需求原因,又有成本原因,但是最深層的成因在于落后的經濟發展方式,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勞動力成本優勢的粗放型發展方式難以支撐整個產業的長期健康發展。促進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健康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轉變經濟方式,走集約型發展道路,主要依靠科技創新和全要素生產率提高來驅動產業發展。[1]那么,當前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的全要素生產率變化情況究竟如何呢,影響體育用品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的關鍵因素有哪些,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提升體育用品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呢?對于上述問題,當前國內學界并沒有做出系統回應。本文擬依據2004~2011年的面板數據,運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法測算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的全要素生產率變化,并運用動態面板數據模型分析相關影響因素,進而探討提升體育用品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對策思路,以期對促進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健康發展有所裨益。 1研究方法、指標選擇與數據來源 1.1研究方法與文獻回顧 全要素生產率是指除了資本、勞動等有形要素之外的其他因素對產出增長的貢獻率,是分析經濟增長源泉的重要工具,也是審視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流研究范式。當前,研究全要素生產率的主流方法包括基于傳統生產函數的索羅余值法、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法和基于DEA的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法。本文選擇基于DEA的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法,其優點在于:將全要素生產率變化分解為技術變化、技術效率變化(包括規模效率變化和純效率變化),便于分析全要素生產率變化的動因和影響因素;借助線性規劃方法來計算有關投入和產出的各種距離函數,不需要價格信息、成本最小化和利潤最大化等約束條件;可以處理多個投入與產出變量。[2] 當前,基于DEA的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法已經廣泛用于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研究,概括而言,從研究對象來看,既有文獻主要沿著兩條線索展開:一是以制造業整體為研究對象,測算制造業總體的全要素生產率,分析其增長動力。例如,趙偉、張萃(2008)基于1999~2003年20個行業的面板數據的測算結果顯示,我國制造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長12.2%,增長動力主要來自技術進步,技術效率產生了制約作用。[3]田澤永、江可申(2010)基于2000~2007年分行業面板數據的測算結果顯示,江蘇民營制造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長7.7%,主要動力來自技術進步。[4]孫曉華、王昀、鄭輝(2012)基于2000~2009年分行業面板數據的測算結果顯示,我國制造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長3.1%,97%的增長動力來自技術進步。[5]張公嵬、陳翔、李贊(2013)基于2000~2009年28個子行業的面板數據的測算結果顯示,我國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長9.6%,增長動力80%以上來自技術進步。[6]總體而言,大多數文獻都認為我國制造業整體的全要素生產率呈增長態勢,并且增長動力主要來自技術進步。二是以制造業細分行業為研究對象,測算細分行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分析其增長動力。例如,趙燃、駱樂、韓鵬(2008)基于1999~2005年中國農產品加工業12個行業的面板數據的測算結果顯示,中國農產品加工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速度較快,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和“三資”企業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8.7%和5.2%,并且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主要源自技術進步,而非效率變化;[7] 戰堇凇⑼蹩(2012)基于2000~2008年江蘇農產品加工業12個行業的面板數據的測算結果顯示,江蘇農產品加工業全要素生產率一直呈現增長態勢,而且多數年份增幅超過5%,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動力源主要是技術變化。[8]由于樣本差異較大,細分行業的全要生產率測算結果呈現出顯著差異本也無可厚非。然而,如果面對同一細分行業,在大致相同的樣本期內,所得結果大相徑庭,就值得深思了。例如,在體育用品制造業方面,不同文獻的研究結論就存在顯著差異。張宏偉、李雪冬(2012)基于2001~2006年18個省區的面板數據的測算結果顯示,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出現了年均-19.3%的負增長,其中下降動力主要來自技術效率衰退;[9]而陳頗(2014)基于2003~2010年22個省區的面板數據的測算結果顯示,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長11.1%,增長動力來自技術進步(5.7%)和技術效率(5.2%)的雙輪驅動。[10] 綜觀已有文獻,相對于制造業整體和其他細分行業,體育用品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態勢并不明朗,增長動力也不再是主要依靠技術進步獨立支撐,而且不同文獻對于體育用品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研究結果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通常情況下,由于樣本范圍和指標選擇的差異,全要素生產率測算結果在數值水平上存在一定差異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體育用品制造業這樣一個三位數細分行業,全要素生產率測算結果出現如此顯著的反差則多少令人感到有些意外。因此,本文也希望能夠通過進一步的測算對這種差異做出回應,而且僅有的兩篇關于體育用品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文獻均止步于全要素生產率測算及其分解,并沒有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因素做出實證檢驗,本文擬在影響因素方面做些拓展研究。 1.2指標選擇 基于DEA的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法最廣為詬病的問題就是變量選擇的隨意性問題,已有文獻中對投入、產出變量的選擇也是五花八門,為了規避上述問題,大多數文獻習慣于沿用生產函數法的基本變量,即以產值或增加值作為產出變量,以資本和勞動作為投入變量。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生產函數為本文以省區為決策單元來研究體育用品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提供了理論基礎。[11](1)產出變量:本文選擇體育用品制造業規模上企業的工業總產值;(2)投入變量:本文選擇體育用品制造業規模上企業的固定資產合計和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分別代表資本和勞動力。本文投入、產出變量的選擇與張宏偉、李雪冬(2012)[12]的研究基本一致,均以總產值為產出變量、以固定資產和從業人員為投入變量,以便于進行比較分析。 在影響因素分析過程中,主要關注人力資本、科技創新、企業規模、消費需求等變量。人力資本變量采取6歲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標,按照小學6年、初中9年、高中12年、大學16年的標準,依據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比重數據計算;科技創新變量采用發明專利授權量指標;企業規模變量采用企業平均資產規模指標,依據各省區體育用品制造業總資產和企業數量計算;消費需求變量采用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文教娛樂支出指標。由于基于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法所得的全要素生產率變化數據為環比變化數據,相關影響因素數據也進行了環比處理,即所有指標均采用當年數據與上年數據之比。 1.3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使用的體育用品制造業數據來自“中國統計數據應用支持系統”公布的三位數行業數據。“中國統計數據應用支持系統”的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并獲得統計局書面授權,具有權威性。“中國統計數據應用支持系統”公布的2003~2011年體育用品制造業數據共涉及22個省區,但是其中部分省區的數據不全,無法滿足平衡面板數據的要求。剔除統計數據不全的省區和年份,得到安徽、北京、福建、廣東、河北、湖南、江蘇、江西、遼寧、山東、山西、上海、天津、浙江14個省區2004~2011年的數據。因此,本文共得到14個樣本省區8個時期的數據。本文輸入變量1個、輸出變量2個,決策單元(樣本省區)14個,完全合乎Banker等(1989)提出的DEA理論的重要經驗法則:決策單元(DMU)個數必須是輸入輸出變量數目之和的兩倍以上,否則DEA效率的區別能力會變弱。[13] 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比重數據、發明專利授權量、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文教娛樂支出等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網站和相關年份的《中國統計年鑒》。 2體育用品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變化測算結果分析 本文基于投入導向的規模報酬不變(CRS)模型,根據2004~2011年14個省區的面板數據,運用數據包絡分析計量軟件DEAP2.1,測算了中國體育用品制造業的Malmquist生產率指數,詳見表1和表2。 首先,從2004~2011年的均值來看,中國體育用品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總體上呈現增長態勢,年均增長3.1%。從分解指標來看,技術變化呈現增長態勢,年均增長5.7%,而技術效率變化呈現下降態勢,年均下降2.5%,其中,純效率變化呈增長態勢,年均增長1.6%,規模效率呈下降態勢,年均下降4%。這說明,體育用品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技術進步,特別是規模效率的滯后拖累了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純效率雖然也產生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無法彌補規模效率的制約作用,進而使技術效率衰退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產生了負面作用。 其次,在整個樣本期間,中國體育用品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變化呈現較大幅度的波動,有4個時期處于增長狀態,有3個時期處于下降狀態,而波峰與波谷的差距較大,2005~2006年增幅高達45.3%,而2007~2008年降幅又高達-45.6%。進一步從全要素生產率變化的動力源來看,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4個時期,技術變化都處于增長狀態,而全要素生產率下降的3個時期,技術變化都處于下降狀態,這說明技術變化主導著全要素生產率的走勢,是全要素生產率變化的主要動力;純效率有5個時期處于增長狀態,但是其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促進作用相對較弱,無法克服技術衰退所產生的制約作用,只有技術變化同樣處于增長狀態的3個時期,才促進了全要素生產率增長;規模效率只有3個時期處于增長狀態,但是只有2006~2007年在技術變化、純效率變化同樣處于增長狀態的情況下,才促進了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在其他2個規模效率處于增長狀態的時期,規模效率的改進同樣無法克服技術衰退的制約作用,而在另外4個時期,規模效率衰退直接制約了全要素生產率增長。

第三,從14個樣本省區全要素生產率變化的2004~2011年均值來看,有7個省區呈現增長態勢,有7個省區處于呈現下降態勢,各占50%。在全要素生產率呈現增長態勢的7個省區中,所有省區的技術變化和純效率變化都呈現增長態勢,同時,只有3個省區規模效率變化呈現下降態勢,且下降幅度不超過4%,只有1個省區技術效率變化呈現下降態勢,但下降幅度不到1%,這說明,大部分省區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都是在技術進步和技術效率改進的雙重驅動下實現的,但是規模效率的貢獻較小,增長幅度最高僅為2.1%。在全要素生產率呈現下降態勢的7個省區中,所有省區的規模效率和技術效率都呈下降態勢,只有1個省區的純效率呈現增長態勢,而所有省區的技術變化都呈現增長態勢,這說明,所有省區的全要素生產率下降都是受技術效率特別是規模效率衰退的拖累,而且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完全被技術效率衰退的制約作用所抵消。 第四,雖然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14個樣本省區中僅有4個屬于中部地區,其他全屬于東部沿海地區,但是,體育用品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變化仍呈現明顯的區域差異,東部沿海地區明顯領先于中部地區。7個全要素生產率呈增長態勢的省區中有6個屬于東部沿海省區,4個中部省區中有3個全要素生產率呈下降態勢。從東部沿海省區和中部省區的幾何均值來看,東部沿海省區體育用品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總體上呈現增長態勢,平均增幅為4.6%,而中部省區體育用品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總體上呈現下降態勢,平均降幅為-0.8%。從區域差異來看,體育用品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態勢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無明顯相關性,但是與區域經濟總量有一定相關性。體育用品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幅度最大的是廣東,平均增幅為17.4%,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安徽,平均降幅為8.3%,前者GDP總量和人均GDP分別是后者的3.3倍和1.8倍。體育用品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呈增長態勢的7個省區的GDP總量是呈下降態勢的7個省區的1.4倍,而二者人均GDP基本持平,后者僅比前者多228元。

發明專利授權量對體育用品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有顯著負向影響,作用系數為-0.7097128,這與理論預期恰好相反。通常情況下,發明專利授權量反映了一個地區科技創新的基本水平,是促進技術進步的重要條件,應該能夠對主要由技術進步驅動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產生正向促進作用。計量結果與理論預期相反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總體的技術含量不高,整個產業的勞動密集型特征更加明顯,主要靠要素投入和勞動力成本優勢驅動規模擴張,對于科技創新的需求相對較弱;同時,我國大多數體育用品制造企業在整個產業鏈條中被鎖定在生產加工環節,更多的是從事訂單生產,創意設計和生產技術主要來自外部委托或引進,對于區域技術要素供給的反映并不靈敏。另一方面,我國區域創新體系尚不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滯后,大量發明專利無法真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體育用品制造業難以直接從本地區的科技創新成果中獲得充分的技術支持。 企業規模對體育用品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有顯著正向影響,作用系數為0.1084409,說明企業平均資產規模越大越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這與趙燃、駱樂、韓鵬(2008)[15]和戰堇凇⑼蹩(2012)[16]的結論一致。可能的原因在于,由于體育用品制造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動力主要來自技術進步,效率變化則起了制約作用,按照以熊彼特主義為代表的大企業觀,企業規模越大越有更強的意愿和能力來促進技術創新,因此,大企業的技術創新優勢能夠較好地彌補因官僚體制和管理溝通成本上升帶來的效率損失,能夠獲得更高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速度。此外,人們在消費體育用品時非常注重品牌形象,擁有知名品牌的企業能夠依靠品牌營銷和無形資產運營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更高的收益水平,而通常企業規模是品牌競爭力的堅強后盾,因而,大企業往往能夠依靠無形要素投入獲得更多的回報,顯然這種源于無形要素投入的收益就是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源泉之一。 以平均受教育程度表征的人力資本對體育用品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有顯著正向影響,作用系數為5.718866,說明區域人力資本水平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這既符合理論預期,也與夏良科(2010)[17]等的研究結論一致。可能的原因在于,一方面,較高的人力資本水平意味著更高的勞動者素質和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加上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總體上仍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人力資本水平的提高將降低一般性勞動要素投入,從勞動力供給層面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另一方面,與體育用品密切相關的體育消費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需求,而受教育程度越高體育消費的數量和層次也越高,體育消費層次的提升會派生出對體育用品的更高層次的需求,進而激勵企業加強技術創新、改善生產效率、提高產品質量,從而從需求層面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 文教娛樂消費支出對體育用品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有顯著正向影響,作用系數為1.25847,說明市場需求條件的改進有助于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這與陳豐龍、徐康寧(2012) “土地市場規模與全要素生產率正相關”的結論一致[18]。可能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居民相關消費支出的增加將擴大對體育用品的需求數量,使企業有更好的條件去擴大生產規模,引致規模效率的改進,而規模效率滯后是體育用品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最大瓶頸;另一方面,居民手中的貨幣選票是產業發展風向標,居民文教娛樂消費支出的數量增加和結構變遷將促進體育用品制造業的資源優化配置,引致純效率的改進。在技術效率變化對體育用品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具有明顯負面作用的背景下,文教娛樂消費支出增加所引致的規模效率和純效率改進具有特殊重要意義。此外,文教娛樂消費支出中的相當比重屬于人力資本投資的范疇[19],支出規模的增加能夠通過人力資本的中介作用來提升體育用品制造業的全要素生產率。

本文基于2004~2011年14個省區的面板數據,運用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法測算了中國體育用品制造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分解指標,結果顯示,中國體育用品制造業的全要素生產率總體上呈現增長態勢,年均增長3.1%,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技術進步,技術效率特別是規模效率產生了制約作用。在體育用品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變化走勢上,本文的測算結果與陳頗(2014)[20]的結論一致,與張宏偉、李雪冬(2012)[21]的結論完全相反,這主要與樣本選擇不同有關,但是,在全要素生產率變化的主要動因上,本文判斷與張宏偉、李雪冬(2012)[22]的結論基本一致。 本文基于動態面板模型分析了中國體育用品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的主要影響因素,結果顯示,發明專利授權量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有顯著負向影響,而企業規模、人力資本和人均文教娛樂消費支出有顯著正向影響。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本文圍繞提升中國體育用品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一是健全區域創新體系,加大研發投入,增強企業開展科技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高有效發明專利的比重,增強本土技術創新成果對體育用品制造業的支撐力度;現階段,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應特別注重對引進的技術成果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著力攻克一些產業關鍵技術難關,縮小與世界一流技術水平的差距,提高技術進步對于體育用品制造業發展的貢獻率。二是在部分具備條件的地區,加快培育體育用品產業集群,一方面,依托集群優勢來擴大產業規模和企業平均規模,繼續依靠規模效率改善驅動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產業集群的創新孵化優勢,克服體育用品制造業的創新惰性和路徑依賴效應,改善資源配置效率,為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開辟新的動力源。三是以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為契機,清除制約企業并購的制度壁壘,鼓勵企業進行規模經營,依靠市場機制加強資源整合,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本土龍頭企業。同時,鼓勵本土龍頭企業加強品牌營銷,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扶持新型的體育用品業態,加強體育用品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發展,不斷創新商業模式,為體育用品企業開辟新的利潤增長點。[23]四是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力度,發展綜合教育體系,提高區域教育資源配置效率,提升區域整體人力資本素質;同時,加強高端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逐步打破戶籍和社會保障制度對優秀人才流動的制約,打造區域性人才資源集聚高地,完善體育用品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人才支撐。五是完善居民社會保障體系,減少居民在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方面的后顧之憂,降低邊際儲蓄傾向,擴大消費支出;同時,倡導科學的消費理念,引導居民消費支出向人力資本型消費傾斜,改善體育用品制造業的市場需求條件。

參考文獻:[1]方建中,周建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向與路徑視角的考察[J].江海學刊,2008(1): 76-81.

[2][14]Fare R, Grosskopfs, Norris M, Zhangz. Pro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s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1):66-83.

[3]趙偉,張萃.中國制造業區域集聚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 2008(5) :52-64.

[4]田澤永,江可申.FDI與江蘇民營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改進[J].中國科技論壇,2010(3):50-54.

[5]孫曉華,王昀,鄭輝. R&D溢出對中國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J].南開經濟研究,2012(05):18-35.

[6]張公嵬,陳翔,李贊. 產業集聚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基于制造業行業的實證分析[J].科研管理,2013(9):114-122.

[7][15]趙燃,駱樂,韓鵬.中國農產品加工業技術效率、技術進步與生產率增長.中國農村經濟,2008(4).

[8][16]戰堇冢王凱.產業集聚、企業規模與農產品加工業全要素生產率――來自江蘇的證據[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2(5): 134-140.

[9][12][21][22]張宏偉,李雪冬.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分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6): 499-502.

[10][20]陳頗.中國體育用品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變動及其分解[J].中國體育科技,2014(5):118-125.

[11]劉秉鐮,李清彬.中國城市全要素生產率的動態實證分析:1900-2006[J].南開經濟研究,2009(3):139-152.

[13]Banker R D, Charnes A, Cooper W W, Swarts J and Thomas D A. An Introduction to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with Some of its models and their users[J].Research in Government and Nonprofit Accounting, 1989(5):125-163.

[17]夏良科.人力資本與R&D如何影響全要素生產率[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0(4):78-94.

[18]陳豐龍,徐康寧.本土市場規模與中國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J].中國工業經濟,2012(5):44-55.

品質提升計劃范文6

產品是否有競爭力,主要由設計與制造決定,設計好的產品價值是固定的,而如何制造則會影響產品的成本、質量和交貨期。筆者通過生產管理實踐以及對現代生產管理的探索,提出企業生產管理提升的一些思路,旨在拋磚引玉。

【關鍵詞】

生產管理;提升;質量;成本;交貨期

管理,簡單來講就是管人與理事,生產管理就是通過對生產活動中人、物料、設備、設施、能源、信息、技術等一系列生產要素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來完成產品的如期實現。

生產管理的目標有:完成訂單任務,包括完成產品的品種、質量、數量和交貨期等要求;控制制造成本,包括降低物耗、能耗,縮短生產周期,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庫存等;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不斷優化提升生產系統的制造能力。

下面就企業生產管理中人與組織、設備、技術與信息、計劃、庫存、生產控制等內容提出一些管理提升的思路。

1 人與組織

生產管理中人的管理主要是對操作工、基層管理人員以及生產團隊的管理。

1.1 提高勞動積極性是提高產品質量和勞動生產率的關鍵,人的潛能是激發出來的,激勵的方法優于強制。

1.2工資呈上升趨勢,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應科學定崗定員,杜絕人浮于事,廣泛使用自動化程度高的設備。

1.3灌輸精益生產的思想、加強操作技能培訓、提升員工素質是提高產品質量、勞動技能、勞動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徑之一。

1.4改善工作環境、有效的勞動保護、合理的工作時間和勞動強度更能促進員工持續地為企業做出貢獻。

1.5建立相對穩定的員工隊伍,是保證生產任務圓滿完成的基礎,這也要求組織要有吸引力。

1.6組織的建設要以完成組織任務為目標,培育和諧的企業文化,進行員工認同感教育,加深組織與員工的溝通,運用以人為本的管理方法對員工進行管理。精簡、高效、優質、士氣、協作是判定這個團體是否優秀的標準。

1.7制度是組織活動的依據與保障,科學全面的制度化建設是管理思想的體現,也是生產管理有效實施的保證。

2 設備

設備管理是一個全過程的系統管理,包括從規劃、購買、安裝、調試、使用、維修、改造、更新、報廢的管理。

2.1設備在購置前要經過科學的評價,滿足生產工藝、生產能力、產品質量、維護經濟的要求。

2.2設備相關人員要加強對設備相關知識的學習,熟練掌握設備的正確使用與維護方法。

2.3做好設備的日常維護與保養,制訂設備故障的應急措施,要形成制度,并加強監督,延長設備的正常使用期限。

2.4避免”不壞不修,壞了再修”的思想,進行預防維修,采用設備狀態監測與診斷技術,根據設備狀態進行維修,防患未然,減少設備的故障。

2.5適時地進行設備的更新換代,引入連續程度高、加工速度快、自動化程度高、數控化、高精度的設備,從而促進產品質量改善,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

3 技術與信息

生產技術是將企業資源轉化為產品的技術,生產技術的先進與否,直接決定產品的品質和競爭能力,因此生產技術可以說是企業資源的核心。

3.1做好技術資料的收集吸收工作,充分利用國內外先進的生產技術,采用先進的工藝和新工藝,如自動化程度高、生產成本低、生產周期短、產品質量優的工藝。

3.2現有工藝永遠不是最好的,合理運用工業工程、TOC理論等科學方法對現有的工藝技術及生產活動進行分析,發掘現有資源的潛力及約束因素,在此基礎上解除約束瓶頸,進行工藝改進,保證生產系統的合理、柔性、高效、可靠和經濟。

3.3產品配方(構成)決定產品的成本、質量,生產中應嚴格按照配方進行生產,配方同時也是BOM表和消耗定額制定的依據。

3.4加強對數據的收集分析工作,收集生產中的工藝參數、質量數據、物料消耗水平、勞動效率等數據,通過分析,找出問題提升產品質量和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

3.5勞動定額和消耗定額直接決定著產品的投入產出,應該依據收集的行業數據和企業內部的數據、工藝、設備等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制定與修改,通過對定額的完成情況進行分析,找出問題的出現所在并解決。

3.6當今,信息技術廣泛地運用到企業的管理中,很多先進的生產管理模式都借助于信息技術,如:MRP、ERP、CAPP、APS、MES、CIMS等,企業應根據實際,開展信息化工作,運用這些先進的管理技術及思想于生產活動中。

4 生產計劃

計劃本身就是一種管理,生產計劃是對生產活動中生產要素的調度,是生產活動的指導,是對生產訂單的具體排程。計劃的合理與否,直接決定生產訂單的完成情況,更關系著生產成本。

4.1計劃制訂者一定要對企業未來較長時間內資源和需求有相當的了解與構想,科學地做出滿足需求的資源調配計劃。

4.2訂單是企業的生命,訂單是生產的第一個看板,依據定單來進行生產排程是以市場為導向戰略的具體實施, 生產排程的指導原則就是優質、高效、經濟、適時地利用企業的資源完成定單。

4.3物料需求計劃(MRP)是企業生產的最后一個看板,是完成訂單的物料需求,與庫存管理關系密切。

5 庫存

庫存是指企業用于生產或銷售的儲備物資,主要形態表現為原材料、在制品、成品和消耗品。

5.1庫存管理的首要目標是保障定單的如期完成,這里面包括對庫存物資質量、數量、交貨時間的要求。

5.2庫存管理的另一個原則是嚴格按照定單及BOM按質按量、準時組織原輔材料,避免資金占用造成的浪費。

5.3運用ABC法對原輔材料進行分類,對A、B類物資采用定量控制法,對B、C類物資采用定期控制法來管理庫存。

5.4另外還有一些管理思想可以借鑒,如JIT生產方式追求的零庫存管理,高低點法等。

6 生產控制

生產控制是按照生產計劃的要求,對物料投入到產出成品的過程在時間、數量、質量上進行控制。

6.1在生產中應及時了解實際生產情況,及時調配資源使生產進度符合計劃排程,確保產品的如期交貨。

6.2產品質量是做出來的,做到流程制度化、工作標準化、作業簡單化、工具防呆化即可以提升產品的品質又可以降低成本。

6.3質量事故的預防重于事故后解決,因此員工的質量意識和技能很重要,應加強生產過程控制,引入先進的質量管理體系如TQC、6Sigma等,確保產品的質量。

6.4生產過程也是一個資源消耗的過程,精益生產、準時生產、合理調配、5W1H檢討法都是降低成本的一些方法。

6.5單耗和勞動定額的完成情況直接反應整個生產系統的運行情況,對單耗和勞動定額的控制實際也是對生產成本的一種控制。

6.6安全文明生產是生產型企業必不可少的一個管理環節,安全生產的意識要貫徹到每一個員工的心靈深處,引入6S管理是對現場管理和安全文明生產的管理提升。

7 結束語

質量、成本、交貨期是生產管理的永恒主題,優秀的生產管理者,應不斷吸收先進的管理思想,結合企業自身實際,提升本企業的生產管理水平,貢獻社會。

【參考文獻】

[1]潘家軺.現代生產管理學.第2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91免费|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91精品555 | 性xxxx欧美| 干比网 |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凹凸 | 久久香蕉影视 | 永久免费观看的毛片的网站下载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制服丝袜先锋影音 | 日韩伦理网| 啪啪免费 | 欧美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 99久久一区 | 精品久久中文网址 | 日韩h视频 | 国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久久久 | 亚洲欧美日韩三级 | 国产手机精品一区二区 | 久久国产欧美 | 在线免费观看国产视频 | 亚洲综合视频 | 日韩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 亚洲精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日产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 | 日本久久香蕉一本一道 | 欧美一区2区 | 日韩免费在线 | 日韩亚射 | 日韩免费在线 | 91麻豆国产香蕉久久精品 | 国产精品综合一区二区 | 一区二区视频 | 国产在线高清不卡免费播放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y | 久久久久女人精品毛片九一 | 国产在线视频专区 | 国产一级片视频 | 夜夜操综合 | 国产片欧美片亚洲片久久综合 | 欧美亚洲第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