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家庭護理實施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家庭護理實施范文1
飲食指導:指導老年人根據病情和自己的喜好選擇合適的飲食。多吃營養、新鮮、易于消化的食物,要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不要吃隔夜飯菜和霉變的花生等,做到粗糧、葷菜、素菜搭配。應少吃多餐,不宜過飽,在睡前、起床后或二餐間可適當吃少許食物作為點心。運動指導:指導老年人根據自己的年齡、身體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如公園散步、打太極拳、做廣播操、爬樓梯代替坐電梯等。告知老年人在運動中出現頭暈、胸悶等不適應立即停止運動。有過中風史的老年人在鍛煉時一定要有家人陪伴,確保老年人的安全。
睡眠指導:老年人常表現為難以入睡、容易驚醒、醒后不易再睡,清晨醒來過早,而白天昏昏沉沉的。指導老年人睡前應盡量不要想過多事情,避免喝茶或長時間看電視等。睡前可喝杯溫牛奶,用熱水洗腳等。指導老年人生活起居,順應自然規律,春季晚臥早起,夏季晚臥早起,秋季早臥早起,冬季早臥晚起[3],達到防病治病、健康長壽的目的。安全指導:指導老年人變換時,動作要慢。上下樓梯要慢,手要扶好欄桿,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最好有家人陪同。宜選擇拐杖椅子雙用途的輔助用具。睡前避免大量飲水,以減少晚間上廁所的次數。一次洗澡時間不能過長,洗澡水不要過熱。要及時更新一些陳舊的電器及燃氣用具。告知老年人一些隨時要用到的物品,應該擺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而不需要用凳子或梯子去拿物品。
對家庭環境設施的干預:家庭設施要便于老年人活動,臥房、廚房及客廳不應有過多雜物,以免走路時絆倒。浴室地板要防滑及保持干燥,浴缸邊加上扶手以保安全。夜間起床上廁所,室內一定要開燈照明。心理護理:由于老年人獨立生活,缺乏子女的的關心和照顧,覺得寂寞和孤獨,所以護理人員多與老年人交談,了解老年人的心理與要求,和他們談心交朋友,以達到相互了解的目的;告知老年人保持情緒穩定,凡事要想得開,不要計較小事。由于慢性病病程長、反復發作,總是怨天尤人,護理人員要鼓勵老年人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預防疾病復發,延緩病情進展,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督促老年人進行健康體檢:告知老年人最好每年做一次健康檢查,可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確定病情有無發展、加重、減輕,有利于指導以后的治療。也可針對自身疾病重點進行檢查。在平時也要注意一些可疑的疾病癥狀,這樣就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疾病,以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延年益壽。
社區家庭護理方便了老年人,護理人員上門服務,使老年人在自己的家中接受治療及護理,免除了路途顛簸的痛苦,受到了老年人的歡迎。家庭支持很重要,家庭支持越多,老年人對疾病的遵從行為越好,對待疾病的態度也越積極,因而疾病的控制越好。老年人在家中能吃到可口的飯菜,心情舒暢;能隨時得到親人的安慰,后顧之憂少;能在熟悉家庭的溫馨環境里治療,保持原來的生活秩序不變;能和家屬保持良好的溝通,隨時和親人交談,享受天倫之樂。由于老年人記憶力減退,時常將發病的時間、癥狀記不準、說不清,如將腹痛說成胸痛等。根據老年人主訴不準確的特點,在護理上要注意分析主訴的可靠性,細心觀察其癥狀。根據老年人患病癥狀不典型的特點,對任何較輕的癥狀都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否則就容易將小病發展成大病,將新病當做老病,延誤治療[4]。老年人一般比較固執,不愿改變多年形成的生活習慣,如飲食、睡眠習慣等,只要這些習慣無礙于健康,一般順從,不強行改變,使其得到尊重感和舒適感[5]。根據老年人文化程度的不同,一定要反復的向老年人及家屬講解服藥及遵醫囑按時服藥的重要性,詳細介紹藥物的治療作用,告知用藥期間的各項注意事項,熟悉各種藥物的使用方法。如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者不可吞服,控釋片、緩釋片及腸溶片不宜掰碎后服用。
家庭護理實施范文2
【摘要】目的:探索新生兒黃疸藍光療法的最佳護理方式,分析以患者及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效果。方法:選擇住院的60例藍光療法患兒按首次住院的時間先后順序分為兩組,單號為觀察組,雙號為對照組。兩組患兒在常規治療的同時實施一般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以患者和家庭為中心的護理。結果:觀察組的臨床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平均住院時間縮短,且不良反應大減少。結論:以患者及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提高了醫療,降低了醫療成本并減少了法律糾紛,對探討新型的、現代化的護理方式是一種有益嘗試。
【關鍵詞】新生兒黃疸 以患者及家庭為中心的護理(Patient and Family Centered Care) 藍光療法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大類。新生兒對膽紅素的代謝能力僅為成人的1%~2%,易出現黃疸,若不及時治療,其高膽紅素血癥可造成新生兒的神經損傷。光療是治療新生兒黃疸的一種簡便、療效好、見效快的方法。為探討藍光療法時新的護理模式,2011年1月至6月,我院在對藍光療法患兒實施常規的護理的同時,選取了30例患兒給予以患者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收到良好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60例黃疸患兒。診斷標準:出生后24 h內出現黃疸,黃疸過重,持續日久,足月兒黃疸持續>2周,早產兒>4周;足月兒血清膽紅素>205.2μmol/L,早產兒血清膽紅素>256.3 μmol/L或每日上升超過85 μmol/L,黃疸退而復現;血清結合膽紅素>26 μmol/L。60例患兒均符合新生兒病理性黃疸診斷標準,其中男28例,女32例;日齡2~28 d;血清膽紅素150~225 μmol/L 36例,226~340 μmol/L 24例;其中溶血性38例,母乳性22例。按首次住院的時間先后順序分為兩組,單號為觀察組(N=30),雙號為對照組(N-30),兩組患兒情況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兩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同時實施一般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以患者及家庭為中心的護理。
1.2.2 一般護理方法:① 準備用物:藍光箱。護眼罩。尿布。記錄單。②在藍光箱內水盤中加入清水,接通電源。病室內潔凈、通風良好,配備中央空調,保持室溫24℃~26℃,濕度55%~65%.光療箱清潔、完好,調試箱溫30℃~32℃,(一般根據患兒體重調節)并以軟棉布覆蓋、固定于箱內準備放置新生兒頭部的一側,防止新生兒活動后撞傷前囟及耳、面部。藍光床另外。③測患者生命體征一次,觀察記錄黃疸程度。(包括黃疸部位及膽紅素值)戴護眼罩,系好尿不濕,至于藍光床中。④ 每兩小時測生命體征1次。根據膽紅數值決定總療程(根據醫囑)。⑤結束后測體重,沐浴,檢察皮膚有無破損及眼部感染情況,記錄燈管照射時間。⑥保證足夠靜脈補液量。⑦若單面光照,每4小時改變1次;雙面光照可以不翻身,但要注意骨突處皮膚受壓情況,并給以積極處理。⑧要正確記錄藍光燈使用時間,一般300個小時需要更換新燈管。使用中要注意燈管及反射罩的清潔度。有灰塵遮擋會降低照射效果。⑨嚴密觀察病情變化,發現異常及時向醫生匯報。
1.2.3 以患者及家庭為中心的護理:①在一般護理的基礎上給予以患者及家庭為中心的護理。②設立患兒及家屬同住的家庭式病房,設置合理的病房結構,營造安全溫馨的病房氛圍,提供便利服務設施。③對所有醫護人員進行以患者和家庭為中心護理的培訓,保證以患者和家庭為中心的護理觀念深入到護理實踐的各個方面。④搭建醫護人員和患兒家屬充分溝通和使用醫療信息的平臺。通過口頭宣讀、約談、隨談、發放小冊子、光盤、建議簿、網絡等諸多形式一方面讓患兒家屬充分了解患兒醫療信息,消除緊張、恐懼等心理,積極的參與并愉快地配合治療,另一方面也讓醫護人員充分關注患兒家長的需求,關注患兒因生病住院引起的行為和情感反應,滿足家長的支持需求,關注及滿足家長信息的需求。⑤讓患兒家屬參與制定護理方案。⑥實行主治醫生查房,家庭成員在場的規章制度。⑦讓患兒家屬協助護理,如針對新生兒剛出生不久處與父母相互認同情感連結階段而光療使親間情感連結中斷會影響新生兒心理社會發展需要護士便鼓勵新生兒父母新生兒煩躁或哭鬧時以輕柔語調與之講話,并通過對新生兒頭部、背部或部皮膚撫觸避免“皮膚饑餓”現象使新生兒安靜達到心理上滿足與舒適。⑧與患兒家屬一起制訂出院計劃:告訴患者家屬日常活動的范圍與程序;復診的時間及需要就醫的癥狀和體征; ⑥患兒出院后通過上門訪視、電話咨詢熱線等平臺延伸到患兒家庭。
2 結果
所有患兒采用溫箱加單面藍光治療48-72 h,住院時間2-5d。6例血膽紅素值在照射24 h后恢復至正常范圍,20例照射48h恢復至正常范圍,其余72h后恢復正常范圍。
3 討論
始于上世紀60年代以患者及家庭為中心的護理(Patient and Family Centered Care)模式近年來在國際護理界引起了廣泛關注,開展“以患者及家庭為心的護理(PFCC)將成為“兒童護理的方向”。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開展以患者及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顯著作用:
3.1 PFCC效果顯著上升。觀察組的30例患兒光療48小時后,血清膽紅素值為162.24±24.76,明顯好于對照組的190.48±28.75。
3.2 PFCC患兒副作用現象明顯減少,護理問題發生率大幅降低。觀察組皮疹2例,發熱6例,腹瀉1例,而對照組皮疹5例,發熱6例,腹瀉4例。護理問題發生率觀察組為10%,對照組為30%。
3.3 PFCC極大地提升了患者家庭人員的滿意度。本次實踐的60例患兒家庭問卷的調查結果表明,觀察組的滿意率為98%,對照組的滿意率91%,觀察組高出了7個百分點。
3.4 PFCC有助于改善臨床護理的決策。患兒家屬全程參與到護理方案的制定、護理措施的落實、出院計劃的制定等過程中,極大的加強了臨床護理決策的有效性和可執行性。
3.5 PFCC能夠增進醫護人員對患兒家庭力量的認識,了解患兒家庭的需求。通過這次實踐研究,我們充分地認識到了“照護者不知道所有正確答案,患兒父母不知道所有正確問題”這句護理學名言的真正含義。
3.4 PFCC能較大提高醫療護理資源的使用效率,降低醫療成本,縮短住院時間。本次實驗的六十例患兒對比研究結果表明,PFCC模式的運用節約了科室15%左右的護理成本,降低了患者家庭10%左右的醫療成本。
3.5 PFCC在改善醫患關系的同時極大的減少了醫患糾紛。在本次實驗中,觀察組的30名患兒家庭與醫院關系良好,無一醫療糾紛。
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PFCC)模式的終極目標是“建立患者、家庭及醫護人員之間的協作關系,獲得最好的結局,增加醫療護理質量和安全”,其核心理念是“尊重患者及家庭,傳送健康信息,尊重患者選擇權,強調患者、家庭及照顧者之間的協作,給予力量及支持,有彈性、授權”。在完善這種新型的、現代化的護理模式道路上我們還將繼續探索實踐。
參考文獻
[1] 陳榮華,徐建星,鄧崇德.兒科護理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4:97-99。
[2] 彭文濤 建立家庭護理服務中心[J].醫院管理論壇,1989,3.
[3] 沈寧,何萍萍,樓建華.家庭為中心的護理現狀調查[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17,042.
[4] 王偉,苑記清.以家庭為中心護理模式的兒科健康教育現狀[J].天津護理,2006,03,043.
[5] Cheryl L.Hoying Linda Workman Susan Allen,鄭顯蘭,張玉俠.以家庭為中心護理模式的探討及安全管理[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09,4,(6):481
家庭護理實施范文3
關鍵詞:“互聯網+”;家庭護理管理;社區老年慢性病
在老齡化程度逐漸加重的背景下,老年慢性病發生率顯著增長,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相關研究表示,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數量較多,約為2.49億人,其中不同程度慢性病的患者較多,近1.8億人[1]。目前,多項研究表明,通過對患者實施有效護理可以改善治療及預后,其中家庭護理發揮了顯著優勢,對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具有積極意義。同時,我國繼續發展護理,在護理的基礎上落實科學管理方案,提出發展新的護理領域,將相關護理服務延伸到社區、家庭,進而幫助患者更多享受優質護理服務。研究顯示,傳統延續護理模式單一,在患者心理健康狀況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難以滿足患者需求[2]。“互聯網+”家庭護理管理模式作為一種新的護理模式,滿足了患者個性化、多層次的健康需求。因此,在護理社區健康管理老年慢性病患者時,應該重點提高患者對慢性病的意識,采用科學的管理模式,改變他們的生活行為[3]。
1.社區老年慢性病管理背景及不足
慢性病問題逐漸顯現,護理行業人力、財力等資源的缺乏已成為衛生領域的主要矛盾。相關研究顯示[4],傳統醫療衛生服務模式(以醫院和疾病為中心)一直難以滿足患者長期和持續的護理需求。中國產業調研網的護理研究發展前景調查報告認為,在許多城市,由于護理人員基本沒有專門培訓和專業知識,水平參差不齊,造成工作中各種各樣的問題,嚴重阻礙了社區老年慢性病管理工作的發展。
2.“互聯網+”的意義
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即為“互聯網+”,通過優化整合配置,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將創新成果整合,充分利用現有社會資源,實現社會領域的有效發展。“互聯網+”的長期發展使企業創新前景持久[5]。在此背景下,護理人員可以充分發揮其優勢,結合互聯網平臺、網絡通信技術,靈活掌握并利用物聯網高黏性及影響力,克服困難,更好地服務社會。在中國“互聯網+”的推動下,各行業都有了移動支付、媒體教育、電子商務等新功能。互聯網技術是21世紀的一種新態度,代表了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通過傳統產業與網絡技術的緊密結合,是中國乃至世界的一個重大科研項目,在未來的發展中保持前進的宏偉姿態。目前,“互聯網+”在醫療服務領域中的應用價值逐漸顯現,且應用更加廣泛。然而,“互聯網+”家庭護理管理的定義尚未得到統一。以互聯網思維和技術輔助家庭護理,將其應用至家庭護理中,可以更好地保障患者生活質量,實現“互聯網+”和家庭護理的有機結合[6]。
3.家庭護理管理工作中“互聯網+”的應用問題
3.1認識不足
受傳統護理管理理念的影響,社區護理管理工作中存在一種慣性思維,對“互聯網+”的技術意義持抵制和懷疑態度,甚至認為智能服務不能達到手工服務的舒適水平,不能接受“互聯網+”帶來的便利和效率。
3.2社區老年慢性病管理并不開放
互聯網發展背景下,決定了社區管理要對外敞開大門,形成良好管理模式,才能提升慢性病管理效果,提升患者生活質量。相關研究顯示,有些社區老年慢性病管理并不開放,相關管理體系不完善,不能利用新技術進行創新,效率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互聯網+”家庭護理管理模式發展。
3.3技術支持不足
雖然互聯網技術在中國被廣泛應用,但在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應用“互聯網+”家庭護理管理模式過程中,技術方面費用較高,使護理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遇到障礙。
4.“互聯網+”家庭護理管理模式
在社區慢性病健康管理中的價值由于免疫功能、生理功能下降,老年人出現代謝失衡、多器官和組織功能下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慢性疾病高發。研究顯示[6],老年人的慢性疾病病情容易反復,難以治愈,導致患者長期出現疾病及相關并發癥,消極對待疾病,影響機體健康。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是社區老年人常見的疾病,難以完全治愈,會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在社區老年人慢性病管理過程中,有必要重視日常維護,為其提供高質量醫療保健。然而,社區中一些老年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較差,對自身疾病的認識不足,不利于管理的順利開展。在社區內每年進行一次健康體檢,可結合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體檢結果進行詳細說明,強調日常生活中應注意的事項,解釋疾病知識和治療方法,包括飲食、體重控制、工作和休息安排、鍛煉等[7]。在“互聯網+”家庭護理管理模式下,由社區醫院的醫務人員參與,成立家庭護理團隊,開展社區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務。應用網絡信息技術,加強社區護理人員與家庭成員之間的聯系,促進護士與患者之間的溝通,使患者能夠繼續獲得高質量的健康管理服務。利用互聯網平臺,可以在線實時了解患者的病情,為患者提供在線咨詢服務,提高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疾病認識程度,進而實現更好的健康管理效果[8]。在此基礎上,建立“互聯網+健康管理”服務平臺,一方面可以打破空間邊界,克服時間障礙;另一方面,可以實現患者、醫生和醫院的有效交流,并通過互聯網及時更新和交流數據。在大數據分析的指導下,醫生可以更好地為患者提供診斷、治療、護理等服務。
5.“互聯網+”家庭護理管理模式在慢性病管理中的應用
5.1“互聯網+”家庭護理管理發展趨勢
“互聯網+”家庭護理管理的應用可以向基層輻射高質量的護理資源。建立網絡護理團隊,幫助老年慢性病患者在社區和家庭環境中獲得專業的護理服務,結合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實際狀況,由具有豐富慢性病治療經驗的護士、心理顧問、醫生、營養師共同參與,制定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最大限度地滿足患者護理需求[9]。未來,在“互聯網+”的趨勢下,“互聯網+”慢性病管理模式的應用優勢將無可替代。過去,傳統的醫療服務無法滿足現階段護理需求,在這種情況下,互聯網和慢性病管理模式的形成打破了傳統線下醫療的時空障礙,給健康管理服務帶來了驚天動地的變化。確保最大限度地滿足患者合理需求,準確地掌握患者的病情描述,并結合實際為其指導針對性的治療及護理方案,提升患者滿意度。因此,我們要在結合當前的國情、醫療環境的基礎上,積極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促進我國醫療衛生服務的可持續發展[10]。
5.2“互聯網+”模式的探索
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逐漸得到應用及推廣,慢性病的管理正處于探索性階段,管理的標準化醫療服務模式尚未建立,當前衛生管理過程中,相關技術、應用、產品開發等問題仍是亟待解決的重點。各種衛生管理服務機構積極應用“互聯網+”模式,在各個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和探索,成果顯著。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下,社區醫生APP用于綁定患者的個人信息,引導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掌握血糖儀和血壓監測儀的使用方法,連接血糖儀和血壓監測儀至社區醫生APP。監測血壓、血糖、心率等指標,隨后將相關監測結果上傳到互聯網信息平臺,促進護理方案的優化與改進[11]。
5.3“互聯網+醫養結合”
“互聯網+醫養結合”在社區老年人慢性病健康管理中逐步得到推廣和應用,是一種具有代表性的網絡模式。社區醫院與當地醫院合作構建“互聯網+醫養結合”模式,加強醫院、社區、家庭之間的聯系,共同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在“互聯網+醫養結合”的模式下,需要優化和整合所有資源,吸收更多的優秀人才。社區醫院、地方醫院、地方政府密切合作,建立老年慢性病綜合管理服務體系,充分發揮網絡模式的價值,使社區中更多老年慢性病患者受益。在“互聯網+”家庭護理管理模式下,社區醫院可以與患者家屬密切聯系,使患者獲得專業護理服務,有效提高患者健康管理水平,保持身心健康,對病情的穩定控制具有積極意義。
6.“互聯網+”家庭護理管理模式應用的困境及解決辦法
在社區老年人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利用“互聯網+”家庭護理管理模式,可以為社區老年人提供方便的醫療服務。然而,在網絡模式的推廣應用過程中,也面臨著許多困難。對于網絡模式下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是不可或缺的工具,還需要各種類型的醫療服務應用程序(微信、QQ等)。然而,老年人很少能上網,不了解智能工具的使用情況(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也誤解了網絡醫療模式,接受度往往不高,而且難以積極參與管理,不利于護理工作的順利實施。同時,在慢性病健康管理的網絡模式下,還存在著服務內容少、服務范圍小等問題。在社區中,應加強慢性病健康管理網絡模式的宣傳,使患者全面了解網絡醫學模式。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幫助患者掌握微信、醫療服務APP的應用方法。護理人員需要積極尋求患者家屬的協助與合作,指導網上咨詢、網上藥品購買、預約登記,進一步擴大網絡模式的服務范圍。
7.“互聯網+”家庭護理管理模式創新系統設計原則
國務院提出,家庭護理產業作為新產業,應符合“互聯網+”技術發展過程,充分發揮我國互聯網的優勢,促進互聯網消費部門發展生產領域,加快提高護理系統技術創新、服務質量、創新能力,建設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優勢和新動力。家庭護理行業應堅持改革創新的導向和市場需求,大力拓展互聯網與護理系統技術融合的廣度和深度,釋放護理行業的潛力和力量,創建護理創新體系,促進護理模式轉型升級。家庭護理行業應營造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以互聯網為生產生活要素,共享網絡重要平臺,最大限度優化護理系統資源配置,加快形成開放共享的新型經濟社會經營模式;依托互聯網帶來的技術優勢,堅持家庭護理系統設計的改革改造,指導護理模式和發展模式的改革,充分發揮在線護理平臺遠程運營的效率,創新提高網絡化公共服務水平;建立“互聯網+”先進思想,鼓勵傳統護理企業更新模式,積極利用互聯網深度融合各種先進技術創新理論,進而更好地促進家庭護理系統創新,提高綜合護理系統的支持力度;堅持安全有序的“互聯網+家庭護理管理模式”,完善家庭護理系統的標準,嚴格遵守法律,建立和完善護理企業體系,建立科學有效的護理管理模式,加強護士的專業質量和安全意識,促進企業之間的公平競爭和護理專業的有序發展,避免行業壟斷;發展前瞻性布局,加強護理重點建設項目,將創新作為“互聯網+”的突破點,帶來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實現服務領域的跨時展。
8.“互聯網+”家庭護理創新系統設計的未來發展
我國健康管理行業發展迅速,健康管理體檢機構數量激增。與此同時,一些機構開始轉型,加強學科基礎設施,提高衛生服務質量,到目前為止已成功地建立了一些國家衛生管理機構或協會。互聯網的新形式已經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互聯網作為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的重要途徑之一,使護理系統設計進一步完善。家庭護理的理念要延伸到全社會,使社會服務更加方便和普及,人人享受技術帶來的優質服務。優化護理系統的資源配置,使線上線下的通信系統更加順暢,達到最佳的服務狀態,從而及時為人們提供服務。家庭護理應進一步開放和包容,優化服務環境,使家庭護理體系成為患者疾病控制的重要支撐。
結語
家庭護理實施范文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08)-6-0067-02
【關鍵詞】家庭式 產科護理
家庭式產科護理就是營造家庭化的住院環境,實施以家庭為中心的健康教育、產前產時產后的護理、出院指導及健康訪視。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特別注重家庭的和諧與健康,重視家庭成員是維護健康的重要參與者。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當今產科服務發展趨勢是以產婦及家庭為中心,實行一種人性化、個性化的家庭式的服務模式。
1 家庭式的產科護理
1.1 病房環境家庭化 醫院應設有單人房間,每一間病房面積應在15平方米以上,房間整潔、明亮,各病房均應設有分別供孕產婦及家屬休息的床,配置有彩電、冰箱、衣柜、茶幾和衛生間。病房墻壁應有可愛的貼畫或健康小知識等。為增加家庭氣氛,床上用品改變了以往酌白色,而采用了溫馨的淡紅色或花色,與住院孕婦裝形成一系列;并允許孕產婦帶自己喜歡的照片和小擺設裝飾房間,使房間變得自然、熟悉,充滿親情、溫馨,緩解了孕產婦及家屬的緊張情緒。允許家人24小時陪伴。
1.2 家庭式的入院接待和入院介紹 當孕婦及家屬到達病區,接診護士要熱情迎接,合理安排床位;責任護士要熱情接待病人,主動做自我介紹,主動介紹孕婦的主管醫生,介紹病區環境和病區制度,引領孕婦及家屬到病房,向她們實施入院的健康教育。
1.3 以家庭為中心的產前健康教育 產婦及家屬共同參與產前的健康活動是產科護理的重要內容之一,讓產婦及家屬盡早掌握有關育嬰的技能,更好地接納新生命的到來。正確指導胎動的自我監測,介紹產兆的表現:宮縮痛、見紅、流血、流水等,同時做好解釋和心理護理,消除不必要的緊張和擔心。
1.4 以家庭為中心的分娩支持 當孕婦出現了臨產的征兆,責任護士要向產婦及家屬介紹醫院分娩的管理流程,在分娩過程中會出現的不適癥狀和可能出現的一些特殊情況,使產婦及家屬在心理上及生理上有所準備。開展家屬陪伴分娩,產程進入活躍期后,由產婦的一位家屬(如丈夫、母親、婆婆、姐妹均可,最好是丈夫)進入單間分娩室陪伴產婦直至分娩,給產婦以安慰、鼓勵等,以緩解產婦的緊張情緒,減少孤獨感,使產婦感到親情的溫暖。丈夫在家庭式的產房環境中陪伴分娩,可使分娩過程更加順利。十月懷胎,一朝分娩。丈夫體驗妻子的分娩過程,看到分娩的痛苦,理解女人的不容易,更加愛護和體貼妻子,妻子得到丈夫親密無間的和體貼,這種生育的情感交流,促進夫妻感情。同時丈夫在產房內抱著寶寶,進行早期接觸,增強做爸爸的責任感。
如須要行剖宮產結束分娩的產婦,責任護士應及時通知家屬并宣教有關剖宮產手術前后的注意事項,向產婦及家屬做相應的解釋和安慰,以減少他們的焦慮和擔憂。
1.5 以家庭為中心的產后護理
1.5.1 飲食方面的護理 對剖宮產術后的產婦,應正確指導產婦及家屬應給產婦進食流質、半流質、軟食的時間和種類:對于平產后的產婦,應及早進食營養豐富的各類食品,以利產后機體的恢復,保證乳汁的分泌,提高純母乳喂養的成功率。
1.5.2 衛生和其他知識宣教 介紹口腔和皮膚的清潔、衛生巾的更換、排尿、排便的重要性,會陰切口的護理、和活動度等。注意休息,進行有規律、不過度的鍛煉,保持身心愉快。
1.5.3 母乳喂養知識的宣教 首先要樹立產婦及家屬母乳喂養的信心,宣教母乳喂養的優點和喂奶的正確姿勢,正確指導產婦做到早吸吮、早接觸、按需哺乳和有效吸吮。
1.5.4 新生兒的護理要點及常見問題的處理 正確指導產婦及家屬學會觀察新生兒的哭聲、尿布的更換、大小便的觀察、臍帶的護理、嬰兒沐浴、預防接種、嬰兒撫觸、黃疸的觀察等等,使嬰兒得到真正的健康。
1.6 以家庭為中心的出院指導和健康訪視 在出院的前一天,通知產婦及家屬,以便作好相應的準備。正確指導產婦出院后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快;指導家屬保證產婦均衡的飲食調理,進食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為主的湯類食物,保證和促進乳汁的分泌和機體的康復;加強母乳喂養的指導,鼓勵堅持母乳喂養4-6個月,告知母乳喂養的支持組織和預防接種的去處;進行
產后性生活和計劃生育的指導;告知產后檢查時間及重要性,提科二十四小時熱線電話,以便聯系咨詢。
2 討論
2.1 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已經成為當前產科護理的熱點 產科護理人員必須掌握和真正樹立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理念,使每一位產婦、嬰兒及家屬都能得到最佳的、具有人性化的優質服務,實現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
2.2 溫馨和諧的住院環境是實施家庭式護理的重要條件 產婦及家屬從入院開始就有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一樣的住院環境,有自己的家人陪伴在身邊,加上有一批親切的、姐妹一般的醫務人員為自己服務,醫患之間能相互信任,輕松自然地溝通和交流,仿佛置身于家中完成分娩的過程,大大減輕產婦及家屬的緊張情緒,從而積極主動地配合醫院的治療和護理,完成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
2.3 家庭的支持是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良好、積極、有效的家庭支持是幫助產婦順利度過產程,并在整個住院過程中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的重要因素之一。體化護理的水平,促進個人及家庭的健康,真正實現母嬰健康的目標。
家庭護理實施范文5
一、皮膚護理
1.在嬰兒患濕疹后,將嬰兒的手指甲剪短,或用紗布將患兒兩手包住或給其戴手套。盡量避免患兒用手去搔抓。
2.患兒避免穿化纖內衣,宜選用質地柔軟、干凈的純棉類衣服、尿布,衣褲潮濕后要及時更換。因濕疹好發生在面頰部,最好穿沒有領子的衣服,不要圍圍巾。內衣、枕巾要每天更換,洗衣盆要專用,衣服洗完后用開水燙一下或在陽光下曝曬幾小時。
3.嬰兒衣著要寬松,穿蓋不要太多,皮損部位避免陽光直射。炎熱的夏天要根據氣溫和出汗情況及時增減衣物,以免嬰兒發熱、出汗而加重病情。
4.嬰兒患濕疹后,患處只能用消毒棉花蘸些消毒過的石蠟油、花生油等油類滋潤和清洗。給患兒洗澡要適度,夏季可每天洗,冬季可每周洗1~2次,若洗澡過勤,會使皮膚更加干燥,加重瘙癢感;洗澡太少,皮膚不能保持清潔,容易因搔抓引起感染。水溫應與孩子的體溫接近,不能過熱或過冷,應盡量選用專為嬰幼兒生產的中性無刺激的沐浴露,洗后最好涂搽藥水或潤膚露等防止皮膚干燥。
5.嬰兒濕疹是嬰兒的常見病、多發病,且易反復,因此用藥應注意選擇。急性期可在局部用藥,如用1%~4%硼酸水洗和濕敷,用40%氯霉素氧化鋅油外涂。痂皮可用熟香油涂抹,每天2~3次,待香油浸透痂皮并且痂皮四周翹起脫離皮膚時,用消毒棉簽蘸滅菌生理鹽水將痂皮輕輕擦洗掉,切忌將痂皮強行剝下。用藥應選擇濃度低、效果高、副作用小的藥,激素類和非激素類藥應交替使用。
涂藥膏時,只需薄薄地蓋過患處,不過有的父母因為擔心類膽固醇有副作用,在孩子的患處涂藥的成分太少,以致效果不理想,這樣會拖延病情。其實,新一代的類膽固醇藥膏副作用比以前小得多。在患病期間禁止免疫接種。
二、飲食護理
1.如對牛奶過敏,可把牛奶多煮開幾次,改變其蛋白結構,減少致敏因素,在牛奶內少加糖,或改吃其他代乳品,如豆奶粉。待濕疹癥狀減輕后再恢復飲食,或適當增加輔食,減少牛奶量。
2.如對某些食物過敏,可開始吃少量,再慢慢加量,使小兒逐漸適應。吃雞蛋時,試著單吃蛋黃,不吃蛋白,必要時可選用植物蛋白食物。
3.母乳喂養的嬰兒,母親也應避免吃有刺激性的食物和過敏性食物。
三、環境、睡眠要求
1.室內溫度不宜過高,否則會使濕疹癢感加重。生活環境中要最大限度地減少過敏原,以降低刺激引起過敏反應。家中不養寵物,如雞、貓、狗等。室內要通風,不要在室內吸煙,室內不要放地毯,打掃衛生最好是濕掃,避免揚塵,或用吸塵器處理家里塵多的地方,如窗簾、框架等物品上。
2.保持寶寶大便通暢,睡眠充足,睡覺前為寶寶進行節奏性肢體運動20分鐘左右,既可增加抗敏能力,又有利于胃腸功能和提高寶寶的睡眠質量。
四、心理護理
家庭護理實施范文6
【關鍵詞】 家庭為中心;兒科護理;優質護理服務;應用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effect of family-centered pediatric high quality nursing model. Methods A total of 120 children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6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pediatric nursing model,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family-centered pediatric nursing model. Comparisons were made on nursing error rate and satisfaction degre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much lower nursing error rat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much lower nursing satisfaction degre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Implement of family-centered pediatric high quality nursing model can effectively reduce nursing error rate and improve service quality and satisfication degree in pediatric nursing. It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 Family-centered; Pediatric nursing; High quality nursing service; Application effect
本文選取本院收治的120例患者,分別采用常規兒科護理模式和以家庭為中心的兒科護理模式,對兩種護理方式的臨床效果進行比較,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3~9月本院收治的兒科患兒120例,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60例。對照組中男32例, 女28例;年齡2個月~8歲, 平均年齡(1.5±3.1) 歲;病程1~4周, 平均病程(1.3±2.3) 周。觀察組中男21例, 女39例;年齡1個月~10歲, 平均年齡(2.2±2.1) 歲;病程3 d~4周, 平均病程(1.1±1.8) 周。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兒科護理模式, 觀察組采用以家庭為中心的兒科護理模式, 具體包括:①入院評估:在患兒入院時, 護理人員應按照護理要求, 對患兒進行全面評估, 如生命體征、皮膚、過敏史、既往史、患兒大小便等情況。全面了解患兒的護理問題, 并對存在的問題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對患兒家庭單元中的每一名成員進行宣教, 讓其充分了解護理問題, 配合護理人員對患兒的護理, 及時滿足患兒及家屬的需要, 這是成功實施以家庭為中心的兒科護理模式的第一步[1]。②健康宣教:兒科患兒人群比較特殊, 每例患兒的治療途徑各不相同。因此, 護理人員要根據每例患兒的情況, 定位好護理人群, 通過各級護士的配合, 深入每個家庭單元以家庭為中心實施護理, 其中包括健康教育、護理計劃、護理診斷、護理措施、護理效果評價, 通過這些護理步驟為患兒制定合理有效的護理途徑。家庭健康教育可以在患兒入院前和入院2~3 d后進行較為合理有效, 給患兒家庭單元發放宣傳手冊, 根據患兒病情定期宣教。還可以通過科室健康宣教專欄、疾病護理小常識、家庭疾病護理等進行宣教, 建議患兒家屬在家庭單元中組成家庭急救包, 便于對患兒緊急情況進行處理。③護理措施:針對每例患兒存在的護理問題和提出的護理診斷, 為患兒進行相應的護理措施。護理人員在執行護理操作的過程中, 注意實行人性化護理, 盡量滿足患兒及家屬的要求, 安撫患兒的情緒。進行侵入性操作時, 要做到動作敏捷、準確, 減少失誤率, 以免引起患兒的疼痛。同時多與患兒及家屬溝通, 拉近護患關系, 使護理工作順利有效的進行。④護理效果評價:實行護理措施后, 護理人員要及時根據患兒家屬反映的情況, 持續改進護理措施, 多觀察、思考, 直到患兒痊愈出院。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 加強與患兒溝通, 加強健康教育, 不斷地豐富患兒家屬的護理常識, 能夠掌握簡單的護理措施, 滿足家庭護理的需要, 使護理工作更好的深入家庭單元, 服務每個家庭[2]。 1. 3 評價指標 患兒入院期間, 準確記錄患兒出現的護理不良事件。護理差錯率通過患兒住院期間的跌倒或墜床、用藥錯誤的例數反映。患者調查滿意度以評分方式評價:7~10分為滿意, 4~6分為一般, ≤3分為不滿意, 滿意度=(滿意+一般)/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兒護理差錯率比較 觀察組的護理差錯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兒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在兒科護理中實施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 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 使患兒與醫護人員之間的距離更進一步。護理人員從傳統的以患者為中心, 轉變為將整個患者家庭單元視為護理對象, 使護理人員與患兒及家屬的溝通變得更容易。患者更加信任護理人員, 減少了護理差錯, 有效地預防了醫療糾紛的發生, 護患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融洽[3]。兒科護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護理人員不僅要擁有比成人科室更精湛的技能, 還要提升自身素質, 為患兒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服務, 而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符合這一要求。通過實施這一措施, 護理人員更有信心為患兒精心護理, 促進患兒早日康復。
本研究中, 觀察組的護理差錯率為3.33%, 對照組為26.67%;觀察組的患兒滿意度為98.33%, 對照組為88.33%。實施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后, 減少了醫療糾紛的發生, 護患之間建立了良好的關系, 同時提高了患兒對護理工作及護理服務的認可度。
綜上所述, 在兒科實行以家庭為中心的優質護理模式, 在臨床護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與傳統的常規護理相比, 為兒科患兒帶來了更好的護理服務, 營造了良好的醫療氛圍, 促進了患兒早日康復, 在臨床上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劉學英, 胡歌.開展“優質護理示范工程”活動的效果觀察.現代臨床護理, 2010, 9(8):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