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基礎教育論文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基礎教育論文范文1
1.基本的與農村相關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習慣思想是行為的先導,沒有相應的思想,就不會有相應的行為。農村未來的發展特別需要農村基礎教育學生在未來成人、成才之后,以不同方式貢獻他們的力量。如他未來是農民,自然需要有熱愛農村,熱愛農業的意識;如果他未來是農村社會的干部、教師等,也特別需要他們具備熱愛農村、熱愛農村人的情感,為農村人口服務,為農村貢獻力量的意識;即使他未來不在農村工作和生活,也需要他們有關心農村、力所能及地為農村作貢獻的意識。而這一切的前提,都在于他們在基礎教育階段就逐步養成相關的思想意識及行為習慣。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班固語),年少時養成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是牢固的,對其一生的影響是持久的。因此,農村或縣域的基礎教育特別是鄉村基礎教育需要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熱愛農村、熱愛勞動人民、熱愛勞動的情感;幫助學生逐步形成改造農村和建設好農村,樂意為農村社會的發展、農村人口幸福的增進而貢獻自己力量的理想與志向;逐步養成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勤儉創業等思想意識與行為習慣。只要他們真正具備上述思想情感、理想志向和行為習慣,當未來確實需要他們在農村從事農業等工作時,他們一定能夠非常愉快地扎根農村,并在農村有所作為。即使未來不在農村工作和生活,也必然會是一個有高遠理想、宏大志向、廣闊心胸、豐富情感、積極向上、有所作為的優秀的人。
2.基本的與農村相關的知識和經驗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需要逐步獲得比較廣博的知識和各方面的基本經驗,對于農村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來說,需要逐步獲得基本的與農村相關的知識和經驗。如關于農村的地理、動植物等方面的自然知識,基本的農業生產常識、農村生活常識,當地農村的歷史知識,社會知識,發展農村現代產業的初步知識,有在農村生活的初步體驗,有初步的從事農村生產的經驗,初步的從事農村社會工作的經驗等。這些素養對于開闊其眼見、豐富其知識、增加其閱歷都有重要作用。初步的參與農村建設和生活的能力農村基礎教育需要學生逐步養成多方面的能力,其中有初步的參與農村建設和生活的能力。如從事作物種植、動物養殖的能力;初步的在農村創業的能力;初步的研究農村問題和解決農村問題的能力;初步的宣傳與組織農村民眾的能力;初步的在農村獨立生活的能力;適應農村社會發展變化的能力等。上述基本素養的養成既有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也能夠為其未來在農村工作和生活奠定初步的基礎,甚至對于未來從事其他工作也不無益處,故農村基礎教育應當重視這些培養目標的實現。
二、農村或縣域基礎教育應該通過多種途徑與方法
1.觀察、探究農村的自然農村的自然教育資源十分豐富。千姿百態的地形地貌,湛藍的天空、璀璨的星月、縹緲的云霧、絢麗的彩虹、巍峨的高山、連綿的丘陵、廣闊的平原、莽荒的高原、潺潺的溪水、奔騰的江河、清澈的水塘、壯闊的湖泊、浩瀚的海洋、蒼茫的森林、青青的草原、鮮艷的花草、翠綠的樹木,歡唱的飛鳥、忙碌的百蟲、矯健的走獸、悠游的魚蝦等等,美不勝收。如果能將這些東西有機地加以利用,對于學生了解自然、進而養成熱愛自然、熱愛農村的品質都大有益處。因此,農村基礎教育應通過引導學生到農村大自然中去感受,通過深入的觀察、探究等方式,使其基本了解農村的大自然,獲得相關的知識和體驗。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養成親近農村大自然的情感、初步養成觀察和探究自然的能力。
2.觀察和適當參與農業生產活動中國農業豐富多彩,相關教育資源如果能夠善加利用,對增進學生的知識、經驗,養成良好的品質有重要作用。首先,要通過引導學生參觀、觀察,為學生講解等方式,使學生初步認識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初步認識油菜、花生等經濟作物,初步認識蘿卜、白菜等蔬菜作物;初步認識辣椒、花椒等調味作物;初步認識梨、蘋果等果類作物,初步認識豬、牛等家禽、家畜等,初步了解這些農業方面的動植物的形態,生長變化的規律、基本功用。其次,引導學生通過親手種植當地主要的農作物,養殖當地主要的家禽、家畜來初步獲得參與農業生產的經驗與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初步養成熱愛農業、農民,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等方面的情感或品質。
3.考察、學習農村的傳統工藝在數千年的歷史中,中國農村形成了很多技藝高超的傳統的手工技術和藝術。如木工、金工、編織、刺繡、雕刻、制陶、泥塑、剪紙、繪畫,等等。很多傳統的技藝、藝術本身的實用價值、藝術價值都很高,但面臨失傳的危險。農村學校如果能組織學生利用寒暑假等適當的時間對當地各種主要的手工技術、藝術做個普查,讓學生學習少部分自己感興趣的技術與藝術,對于這些傳統的技術和藝術的傳承、學生本人多方面能力的發展都有好處。了解、研究農村現代產業的發展方向與路徑農村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農村產業的現代化,而農村學生是未來農村產業現代化的生力軍。為讓學生未來真正能夠發揮其生力軍的作用,需要在學校時就初步獲得相關知識,形成初步的相關素養。如通過引導學生了解國際、國內農村產業現代化的先進典型、發展趨勢而對農村產業現代化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在此基礎上,通過引導學生開展實地的調查研究,使學生初步了解當地農村產業現代化的基本條件、發展現狀、基本經驗、現存問題、產生問題的原因,思考未來發展當地現代化產業的經驗和方法等。在這一過程中,可養成學生初步的認識和參與農村產業現代化的相關素養。
4.探究農村的思想文化與風俗習慣農村在數百萬年特別是近五千多年來的發展過程中,積淀了豐富的思想文化,形成了很多良好的風俗習慣。如農村歷史上的思想家的文集、農村宗規、族規、家規、鄉約、村約、校規、方志等文本性文獻所反映的基本思想、基本規范,口耳相傳、世代相沿的風俗習慣、基本觀念,等等。其中的保護自然的思想,人際和諧的觀念,勤勞樸素的品質,熱愛生活的信念等,都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育人價值。農村基礎教育可引導學生查閱、分析相關文獻,請修養較高的老人講他們的思想和對相關問題的認識,到農村去采風,共同討論其中的相關問題等方式,使學生對當地的思想文化、風俗習慣等有基本的了解,對如何傳承農村優秀文化有基本的認識。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得到思想文化方面的熏陶,相關能力方面的鍛煉。
5.挖掘、整理與農村相關的文學與音樂舞蹈在中國文學寶庫中,有許多文學作品與農村相關,如吟誦農村的風花雪月、山水草木的詩文,與農村、農民有關的故事等。另一方面,各個地方也有許多民間的故事、傳說,有許多民眾喜聞樂見的反映各地風情的民間歌謠、音樂、舞蹈。這些東西,對熏陶學生的情感,養成其良好的品性,發展其觀察力、想象力、表達力都有重要意義。因此,農村基礎教育可通過整理、研究相關文獻,搜集整理不成文的故事、傳說,傳唱民間歌謠、彈奏民間器樂、表演民間舞蹈等方式,使學生獲得相應的鍛煉,發展相關的素養。搜集、研討農村先進人物的思想與事跡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現實中,農村都有許多可歌可泣、可敬可效的先進人物。如歷史上艱苦創業、樂善好施的先賢,勇抗邪惡和外敵的英雄;現實中勤勞致富的典型,帶領民眾實現一方共同富裕的先進,等等,都是非常好的教育素材。因此,農村基礎教育可引導學生搜集相關文獻、訪問相關人物、討論相關問題來了解這些先進人物的先進思想與事跡,從中得到熏陶,逐步養成為農村和農村人作出貢獻的志向與艱苦奮斗、勤儉創業等思想品質。
6.探究農村社會的問題農村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或需要進一步改革完善的社會問題很多,如完善農村各類社會組織、改革與發展農村各類教育、發展農村生產,改善農村人口生活質量等方面的問題。農村基礎教育可引導學生通過深入農村社會進行考察、訪問等調查研究的方式,了解農村社會的狀況、現存的問題與原因,研討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從而增進學生對社會的了解、鍛煉各種相關能力。總之,農村基礎教育通過多種方式對農村各地十分豐富的教育資源善加利用,對發展學生的涉農素養和其他素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四、農村或縣域基礎教育體現或滲透農村特色要適當農村或縣域基礎教育應當體現農村特色,但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這方面教育活動的開展要適當。
三、農村特色的體現要切合各地實際
1.要切合各地農村或縣域實際全國各地的農村或縣域各方面的情況千差萬別,農村或縣域基礎教育學校只能根據當地實際,合理地開發和利用當地的主要教育資源,才能使相關的教育活動發揮最大的作用。切合學生實際各地農村或縣域學生相互間有較大差異,即使同一個地方的不同學生之間因年齡、經歷等方面情況的不同而有較大差異。教育需要講究因材施教,因此,如何使體現農村特色的教育活動基本適合不同學生的實際,是教師及其他教育者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這需要盡可能貫徹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由近及遠、由淺入深、有機滲透等原則,從而使學生能夠在相關的教育活動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多方面的熏陶和鍛煉,從而促成其各方面素養的順利養成。
2.切合各個學校實際不同的學校所處的環境、所接受的學生、所擁有的師資力量和物質條件、所形成的教育傳統都不盡一致,如果都生搬硬套、千校一面地開展農村特色方面的教育活動,其效果必然有限。因此,只能是根據適當體現農村特色的基本要求,再根據本校實際來開展力所能及的工作,才能使學校的相關工作既游刃有余,又實在有效。可以說,在實施體現農村特色的教育活動中,目標的確定、內容的選擇、途徑與方法的運用、時間的安排等方面都要盡可能適當、切合實際,從而使學生既不會浪費太多精力,又真正能夠從這類教育活動中得到最大的好處。四、相關部門和相關機構應當為農村或縣域基礎教育適當體現農村特色提供基本的條件農村基礎教育要適當體現農村特色,除了需要充分發揮學校自身的潛力和主觀能動性而外,政府及有關部門、有關機構提供必要的支持也很重要,相關制度的規范農村基礎教育要適當地或較好地體現農村特色,涉及培養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教育途徑與方法、教育管理與督導、招生、考核等多方面的改革,而要使這些改革科學合理,需要相關制度的規范。因此,教育部等相關部門應該組織專門力量對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礎上,制定一些基本的制度來規范相關工作的開展。
基礎教育論文范文2
在學前創新教育中,兒童的創新性發展還表現在幼兒的動作當中,因為孩子們的動作活動是開展其他一切活動的基礎表現,兒童的健康發展離不開運動,兒童的活潑好動,正是培養他們創新能力發展的最大時機,因此,在開展健康教育活動的時候,對孩子們進行創新理念的培養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組織教學中,教師可以深入地去了解兒童的興趣和愛好以及他們思維的靈活性,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和興趣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活動,在幼兒自己選擇的活動中,他們的創新思維會很容易被激發出來。此外,教師還要善于從孩子們在活動中的呼吸、臉色以及出汗程度等方面進行仔細的觀察,對兒童的活動量和運動的時間進行有效的調控,因為只有科學地安排他們的運動過程,才能達到健體強力的效果,進而也才能促進他們個體創作性思維發展的作用。
二、要重視創新教育與基礎教育的有效整合
在我國的教育活動中,創新教育也是近幾年來新興起的一種教育理念,創新教育主要是以“創新”為主要的教學目標,針對兒童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制定出一些創新的教學方法來,在提高孩子們的學習效果的同時,還能夠促進他們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以及創新意識的形成,他們的這些能力也會隨之得到提高。此外,在構建學前教育的創新體系過程當中,還需要注重創新教育與基礎教育的有效整合,將創新教育的理念融合到基礎的教育當中,在創新教育中去完成基礎教育,在這個整合的過程當中,還要充分地尊重兒童的主體性與個體的差異性,從而為提高他們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打好基礎,進而有效地促進他們的個性發展,為促使兒童的全面發展奠定好堅實的基礎。
三、學前教育思維上的創新轉變目標
在過去比較傳統的學前教育教學中,很多教師容易忽略幼兒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經常會認為兒童還不能分辨出事物之間的好與壞,很多教師還認為兒童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等都需要教師給予引導,這樣的教學結果就會導致幼兒在平時的學習過程當中經常會按照教師的方法去完成,教師讓他們怎么做,他們就照著樣子去學、去做,這樣的教學觀念長久下去,就會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上灌輸這樣一種想法,每次的學習都需要教師的幫助和引導學習,這樣的教學后果就是讓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失去學習的主動性。因此,為了促使教師在學前教育思維上的創新轉變,就要求教師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不要事事親力親為,要讓孩子們主動地去追求學習的本質,讓他們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獨立地解決一些問題額困難。在這種思維創新的學前教育的理念引導下,還需要教師對教學的本質有個特殊的認識和理解,在整個的教育活動當中不斷地突出孩子們的主體地位,并且尊重幼兒的個性發展,以此來培養他們積極主動學習知識的思想和觀念。
四、創新教學有利于幼兒園課程的設置
基礎教育論文范文3
基礎教育改革是全方位、多角度的。第一,基礎教育的改革重構了基礎。基礎是重要的,但基礎本身也在變化,基礎教育的結構也要完善。首先,現階段,在基礎知識的結構性分析上,僅僅強調基礎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同時也要考慮到能力結構的問題,考慮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基礎含義。因此,需要我們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第二,基礎教育的改革突顯了素質教育。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凸顯了學生素質的綜合發展。綜合素質包括人文素養、科學素質等等。基礎教育階段要培養學生對未來生活的憧憬與向往,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構思未來,使學生建立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相互聯系,掌握探索未知世界的方法,具有把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的能力以及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第三,基礎教育改革要面向現代化。課程內容要充分反映時代特征。在全球化、國際化、信息化的今天,我們應該通過選擇不同的課程內容,使學生立足眼前,放眼世界,既秉承傳統,又映射現代。因此,課程內容的選取至關重要。第四,基礎教育改革強調多方位交叉綜合。首先是培養目標上的綜合。在全國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上,對實施素質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高度、新境界,要求基礎教育把培養思想道德素質作為核心,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作為重點,著重發展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以上皆是對人才培養高度綜合的要求。其次是要實現內容上的綜合。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明確提出,小學課程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課程實行綜合課程與分科課程二者相結合,高中課程以分科課程為主。在義務教育階段,明確提出必須要開設“歷史與社會”“科學”等綜合課程。最后,還要實現課程形式的綜合。例如,研究性學習課程。作為一種課程形態,研究性學習與傳統的學科課程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研究性學習秉承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學生個性成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發展以及學生群體性共同發展出發,充分體現創新性學習、多樣化和差異性學習、主體性和探究性學習以及互動性合作學習的特點。
二、高等教育改革的幾點思考
第一,在完成大學本科專業知識培養目標的前提下,遵循學科專業發展與教師專業訓練、教育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體驗、啟迪教育智慧與端正教育思想相結合的教育原則,著力加強大學本科階段的通識教育,使學生具有堅實的文、理、工學科專業知識及人文和科學素養。同時,在課程設置、學位論文撰寫等方面可以體現不同的培養需求,強化其專業性,使學生在畢業時具備從事某項工作的基本職業道德、職業理想,職業能力等綜合性的職業素養。第二,優化學科結構。從當前各高等院校的實際出發,參照國內外大學教育的成功經驗,調整學科布局,優化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整體結構,形成以專業教育為主,通識教育為輔的學科群;優化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具體學科結構;優化特定專業的學科結構,使其適應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國民經濟的發展。第三,設計合理的課程體系。課程是建設學科專業的基礎。我們應遵循學科專業建設的基本原則,充分考慮專業發展的階段性和連續性,科學設計并建立課程體系。實踐證明,科學設置專業課程,可以夯實學生各學科專業的基礎。第四,加強教學實踐環節。我們應充分重視本科教學實踐科目的學習和考查,加強實踐技能訓練,特別注重依據學生所學不同的專業,采取風格迥異的教學實踐方式,同時加強雙語教學。微格教學、畢業設計、綜合性實驗等教學環節的訓練,可以重視實習與實踐機會。
三、現階段基礎教育對高等教育的影響
基礎教育論文范文4
“我國相繼頒布和出臺了一系列有關殘疾兒童教育的政策和法律、法規,使我國殘疾兒童教育公平取得了歷史性的進步。但與此同時,我國殘疾兒童教育在教育機會、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上都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公平的現象。”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由于我國全面進入市場經濟,基礎教育的公平性受到空前挑戰,名校與重點班發起教育資源爭奪之戰,作為弱勢群體的殘疾兒童,生理與心理上存在的缺陷使得他們在基礎教育資源爭奪中處于劣勢,與正常兒童相比,殘疾兒童接受基礎教育狀況呈滑坡趨勢,為我們敲響了公平教育的警鐘。
二、解決西部貧困地區殘疾兒童基礎教育問題的對策
1.多渠道籌集殘疾兒童基礎教育專項經費。
當前西部貧困地區殘疾兒童教育經費主要依靠財政撥款,為了保證殘疾兒童教育基礎教育經費,政府要在財政預算中進行統籌規劃,確保殘疾兒童基礎教育實施所需經費,要優先考慮特教基本建設與教學設備所需經費;同時,我們要特別保障農村殘疾兒童基礎教育經費,貫徹執行農村基礎教育經費保障的相關政策,加強對農村貧困殘疾兒童的生活補助;各縣市要專門設立殘疾兒童基礎教育專項經費,專款專用,將經費投放到特教學校建設、設施改善等;要建立專項經費增長機制,增長標準要不低于義務教育經費;要積極拓寬殘疾兒童基礎教育經費籌集渠道,政府在殘疾兒童基礎教育資金籌集上要發揮主導作用,出臺相關鼓勵性政策,鼓勵社會各界資助殘疾兒童基礎教育;要不斷完善貧困地區殘疾兒童資助機制,學習并借鑒成功地區的經驗,為貧困殘疾兒童辦理低保,并根據貧困情況給予其一定的生活補貼,確保殘疾兒童接受基礎教育的權利。
2.提高殘疾兒童基礎教育普及率。
保證殘疾兒童基礎教育普及率是發展特教的首要任務,我們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提升西部地區殘疾兒童入學率。首先,要統籌規劃,積極穩妥地推進特教布局結構調整。我們要根據殘疾兒童分布情況,按照相對集中的原則合理設置教學點,做好地區教學點整體布局規劃,優化特教教育資源;其次,要不斷完善殘疾兒童隨班就讀體系建設,要根據兒童殘疾情況安排輕度殘疾兒童進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為殘疾兒童隨班就讀創造有利條件,最大可能滿足殘疾兒童隨班就讀入學的要求;要保護殘疾兒童的人格尊嚴,可以為殘疾兒童建立特殊的資源教室,提供專門師資與教學設施,努力提升殘疾兒童接受基礎教育的水平。
3.加強特教教師隊伍建設。
特教面對的學生具有特殊性,他們是一群殘疾兒童,與普通教育相比,特教教師要具有更高的素質:要了解殘疾兒童的特殊需要,為兒童營造健康平等的學習氛圍,要針對殘疾兒童特殊情況與能力差異制定學習計劃,確定學習內容,采取個性化的評價方式等。這些都要求我們加強特教教師隊伍建設。(1)強化殘疾兒童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殘疾兒童基礎教育的提升離不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在選擇特教教師時,要注意選擇多面手教師,他們既要是文化知識專家,還要有厚實的心理學、教育學、醫學等理論知識功底;不但要具備熟練的教育教學技術,還要能夠勝任康復訓練與個別化教學等;要不斷優化特教教師結構,“特殊教育教師結構決定其隊伍的整體功效”;要不斷提升特教教師福利待遇。特教教師教育對象是一群殘疾兒童,與普通基礎教育教師相比,他們的工作能力要求較高,付出的勞動與艱辛也要比一般教師多,我們要切實提升特教教師的福利待遇,在人員編制的落實、職稱評定、評優等方面給予優先,做到以福利留人、以事業留人;要不斷加強特教教師繼續培訓。我們要完善特教教師定期進修機制,保證教師能夠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提升學歷水平與教學專業技能,確保特教隊伍業務素質過硬。(2)特教教師要掌握適合特教的教學方法。教無定法并不意味著教學無法,殘疾兒童是一支特殊的教育群體,他們因為自身生理或智力方面存在的缺陷給特教教學帶來較大的難度。特教教師要建立起適應殘疾兒童發展的教學方法。當前,新課程改革在不斷深入,對于殘兒童的教育我們應該采取怎樣的方法呢?我們認為適應殘疾兒童發展、有利于殘疾兒童綜合素質發展的方法就是好方法。首先,要充分了解殘疾兒童。特教對象與普通基礎教育的對象不同,它面對的是一群生理、心理、智力等存在缺陷的特殊群體,只有深入了解學生才能針對兒童的不同學情實施教育。我們要了解班級兒童殘疾情況、思想動向、行為表現、心理健康、學習能力等;其次要深入了解每一位學生,包括學生的病史、成長經歷、生活習慣等,尤其要把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與學習能力等,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其次,實施個別化教育。殘疾兒童與普通兒童相比,處理學習能力上存在的差異,還存在生理上的差別,各個殘疾兒童的殘疾情況不盡相同,這需要教師針對兒童的不同殘疾情況實施個別化教育。教師首先要制定較為完善的個別化教育實施計劃,根據殘疾兒童基礎教育的基本目標開展富有成效的個別化教學,充分激發殘疾兒童學習興趣,挖掘殘疾兒童學習潛力,切實提升殘疾兒童的綜合素質。
4.不斷完善特教體系。
基礎教育論文范文5
一、用人單位對員工基礎教育需求的現狀
近年來各類企業得到迅猛發展,其自身要素已經觸及到人們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且隨著社會制度的不斷進步、消費者消費水平和維權意識的同步提高,促使企業對員工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而從業者自身素質建設上良莠不齊現象相對凸顯,要想解決這個薄弱環節,就應員工職業素養抓起,這就需要從中小學時期筑牢良好的基礎教育,這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德、智、體、美、勞均衡發展的重要時期,這階段的成長對一個人一生影響至關重要。
二、基礎教育對現階段企業發展的時代需求
搞好基礎教育是構建一個和諧企業的前置條件和內在需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勞動關系的重要內容。首先,基礎教育定位要體現時代性。一個成功的企業的離不開良性的經濟增長、透明的民主管理、優秀的企業文化和向上的精神文明,這與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要適應這一變化,所以要從員工入職前做好社會化對接,這就要求每個人從中小學入學后到入職前這段時期內,扎實接受基礎教育,這樣才能適應和駕馭和諧企業的新目標,為構建和諧向上、文明法治的企業文化筑牢基礎,良好的基礎教育將促使員工較好地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企業規章制度,進而推動企業建立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和企業文化。其次,基礎教育內容要不斷更新。基礎教育不僅僅是課本知識,還包括基本道德、理想信念和個人修養建設,尤其是踐行和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需要中小學基礎教育既要發揚民族傳統美德,更要堅持與時俱進,不斷適應新時代、新形勢需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和機制體制調整的新要求,創新理論基礎和教育方式,不斷尋求社會進步新規律、不斷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多角度、全方位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內在潛能和后天積極性,準確把握時代新需求,傳播社會進步正能量,從而為學生成長乃至日后入職就業過程自覺提高精神境界。第三,基礎教育方法需要不斷改進。建設一個進步和諧的企業,就必須有一個良好的員工隊伍作保障,從學生教育時就對新情況、新任務有了認知和理解,在日后走上工作崗位時面對許多經濟關系、利益關系矛盾化解時就會順理成章,在出現一些問題和分歧時便于企業運用法律法規調解糾紛,通過情感交流與思想教育消除誤解,實現基礎教育和現行企業管理高度結合,妥善處理和化解各種內部矛盾,從而實現和諧發展的終極目標。第四,基礎教育機制要不斷創新。現代企業需要先進的管理制度和卓越的企業文化做支撐,無論是機制體制還是文化理念,都是以人為核心。優秀的企業更看重的還是人力第一成本,從基礎教育抓起無疑是企業推進管理創新的必然基礎,所以當前我們要用現代化管理理念對傳統基礎教育理論和方法進行整合和創新,從而保證基礎教育的長效性和基礎教育功能的可持續性,為培養社會所需的合格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三、基礎教育務必引起社會的共同重視
基礎教育論文范文6
1.教學內容
《新課標》以分級描述的方式把中小學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分為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個方面,但實際教學中,教學內容賴以呈現的載體———教材則多數僅從實用和功利角度出發,工具性特征明顯而人文性特征缺失。韓寶成在2009年5月通過對北京市部分中小學英語教師對其所使用教材的評價和對學生進行的以“我眼中的英語課文”為題目的調查中得到大同小異的答案:“現實中的英語教材枯燥乏味、程式化、不鮮活。”[2]
2.教師教學
教學活動能否順利進行并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首先依賴于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師在做教學設計時自己的教學觀念會起到關鍵作用。《新課標》也要求教師進一步轉變觀念,深入地理解英語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課程性質;鼓勵教師大膽嘗試新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真正體現英語的人文性;要求教師進一步提高自身語言素質、文化修養和語言運用能力,營造激發學生參與、啟發學生思維的教學情境,合理開發和積極利用課程資源,幫助學生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1]而在實際教學中“大多數英語教師一般只看到語言的交際功能、語言的工具屬性,忽視了語言的認知、社會文化和生物屬性”[2],“僅從工具的意義來看語言及其教育是十分狹隘的觀念”[2]。
3.教學評價
韓寶成通過調查老師們對現實中英語考試的看法發現,考試“這個指揮棒對老師來說是一種折磨,對學生來說更是如此”[2],由此可見考試是枷鎖,老師和學生在考試的枷鎖里適者生存。于是,老師借助于課本、習題把挖空心思總結來的應試技巧傳授給學生而忽略真實自然的語言材料;學生積極地把這些技巧應用到如潮水般涌來的習題上也無暇顧及那些對語言學習至關重要的學習材料本身。在整個過程中老師蛻變成分數生產線上的技術工人,學生蛻變成產生分數的機器。這種類似于工業化的育人方式培育出來的人才能有多少人文個性呢?學生學習的過程蛻變成單一應對考試的過程后,語言的魅力蕩然無存,語言學習的樂趣也就無從談起。
二、關于英語考試改革
1.英語考試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是因問題倒逼而進行的政策調整。政久則弊生,這是規律,過一個時期就該動一動。因時而起,因勢而變,不斷試錯,經常調適”。[7]通過中小學英語教學現狀分析可以看出,在當下提出英語考試改革,是順應時展的。
2.改革指向
英語考試改革只是高考改革的一個方面,但英語高考改革的宗旨是和整個高考改革的宗旨相契合的。教育部原副部長周遠清(2014)強調“:高考改革要有助于高等教育選拔人才,要有助于中學培養學生,要有助于社會的公平和穩定。”[8]三個有助于中,基礎教育學生的培養是高等教育選拔人才的前提,高等教育選拔和繼續培養的人才需要具備知識、能力、素質三要素,基礎教育就要在引導學生打好知識基礎的同時能力和素質培養同步跟上。具體到英語基礎教育,就是從一開始利用語言使用的需求來拉動語言能力的提升,借助語言本身的魅力來提高語言學習者的能力和素養。
三、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