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現行教育方針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現行教育方針范文1
關鍵詞:軌道交通;仿真平臺;建模;面向對象;自動列車控制
中圖分類號: U2939;TP391.98
文獻標志碼:A
Abstract: To evaluate th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and emergency strategies of the trail transit under different passenger flow conditions, also simulate and analyze the emergency strategies quantitatively, a simulation platform for urban rail transit was proposed. This system modeled four main objects that consisted of the kinetic model of train, the Automatic Train Control (ATC), the trackside equipment and the moving block system. On this basis, the whole simulation system wa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based on VC++ development platform combined with computer network and database technology. Finally, the operation of the train was able to be automatically implemented on this simulation platform driven by the train timetable. The system was assessed by using the data of the rail transit of Shanghai 8th line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good consistency with the real timetable.
Key words: rail transit; simulation platform; modeling; object oriented; Automatic Train Control (ATC)
0引言
城市軌道交通在規劃、建設以及運營過程中往往會碰到許多無法預料的突發事件。為了對軌道交通各階段的實施方案進行評估論證,提高軌道的運行效率,增加軌道交通運行的安全系數以及在突發事件應急狀態下,對應急策略進行仿真和定量分析,國內外各研究機構采用不同的手段,設計了軌道交通列車運行仿真平臺。
謝蜀勁[1]對目前國外使用較多的RailSys、OpenTrack、STRESI等列車仿真程序的功能進行了論述。由于現有的軟件基本上都是針對某些特定功能而開發的,主要用于在現有的列車時刻表下,對列車的運行進行仿真,并檢測其中的沖突,所以其通用性較差、不便于擴展;宗明等[2]采用基于統一建模語言(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UML)的方法,對自動列車運行(Automatic Train Operation, ATO)系統進行了仿真,并且采用建模工具集中的Rose工具進行了實現。但通常認為列車的控制由3部分組成,分別為ATO、自動列車控制(Automatic Train Control, ATC)和自動列車監控(Automatic Train Supervision, ATS),這三者相互依托,互不可分,這種仿真方式屬于對部分模塊的仿真模擬,并未對整套軌道交通進行完整的仿真;Nunez等[3]以管理學的手段,對軌道交通的運行進行了仿真研究。然而這種方法忽略了列車的實際運動模型,無法完成對故障狀態的擴展以及對應急策略效率的定量分析;陳祥獻等[4]則著重研究了基于通信的列車控制(CommunicationBased Train Control, CBTC)系統,并對CBTC下的聯鎖閉塞機制進行了研究仿真。CBTC主要應用于聯鎖閉塞機制中,若要建立完整的仿真平臺還需建立相關的模型;除此以外,國內外許多研究人員均對軌道交通仿真平臺中的部分模塊進行了設計與實現,包括視景的仿真、運行圖的自動生成以及分布式系統在仿真平臺中的應用[5-10]。列車運行視景的仿真主要用于培訓列車操作人員,其針對性較強,不適宜實現平臺的通用性;運行圖的自動生成主要用于軌道交通的管理層面,它主要用于對仿真平臺進行測試。
上述仿真系統雖然都對軌道交通仿真平臺進行了研究,但基本都是側重于對某一模塊的設計,并且通用性及擴展性較差,并沒有對系統進行整體的設計研發。本文在參考已有仿真系統的基礎上,依托同濟大學陳永生教授軌道交通研究平臺,提出了一種較全面的城市軌道交通仿真平臺,可以模擬整個軌道交通中大部分模塊的運行。本文采用經典宏觀物體運動學理論,對列車的運行建立運動模型,分析了列車運動過程中受到的牽引力和阻力的組成;對自動列車控制(ATC)系統的組成模塊進行了劃分,并對各個模塊進行了屬性賦值,用以限制列車的運行;將軌旁設備分為4個模塊,分別為信號機類、道岔類、軌道類及站臺類,根據功能的不同,賦予了功能屬性;采用移動閉塞原理,結合列車運動模型,建立了軌道交通的運行控制方法;以VC++作為開發平臺,結合計算機網絡以及數據庫技術,建立了完整的地鐵仿真平臺。最終,以上海地鐵8號線作為研究對象,對仿真數據進行了驗證。
從圖1可以看到,軌道交通由主控中心、聯鎖集中站、軌旁設備、列車、主干通信網絡以及管理人員所組成。
其中管理人員作為整個軌道交通運行的決策者,是軌道交通安全、正常運行的核心保證;主控中心承擔著列車調度、運行計劃的制定以及系統監控的任務,并且在緊急狀態下,還需要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聯鎖集中站接收來自主控中心和列車的信息,并實現信息的轉發,同時承擔著軌道交通區域信息管理的工作;軌旁設備包括了軌道、信號機、道岔以及通信設備等,是列車進路暢通的硬件保障;列車則是運載旅客的載體,在ATC或人工的控制下,運送乘客;為了實現上述所有模塊的信息交換,一條高速主干通信網絡承擔起了各部分模塊信息交換的功能[12]。
1.2仿真平臺模塊劃分
為了實現城市軌道交通仿真平臺的設計,首先對上述真實軌道交通各組成模塊以及其主要功能進行了分析,提出了需要仿真建模的部分;然后以面向對象的方式,對各模塊賦予相應的屬性,完成模塊建模工作。仿真平臺的主要組成模塊如圖2所示。
圖3~4展示了隨著列車在牽引力及阻力的共同作用下位移不斷增加,速度不斷增大的過程。在列車的加速過程中,其速度的變化逐漸減緩,也就意味著隨著列車速度的增加,其獲得的加速度不斷減小,這一點與列車受到的阻力規律相符,表明了此算法可以模擬列車的速度控制。
2.2自動列車控制ATC結構設計
自動列車控制系統ATC由三個子部分組成,分別為:自動列車監控系統ATS、自動列車保護系統ATP以及自動列車操作系統ATO。其中控制中心僅存在ATS系統,并且通過ATS系統監控整個軌道交通的運行狀態,同時控制著整個軌道交通的運行;聯鎖集中站中的ATS在控制中心的授權下完成進路控制等功能,同時也是控制中心與列車之間信息交換的中介。聯鎖集中站中的ATP/ATO系統確保僅有一條進路有效,并且對站臺機電設備進行操作;車載ATS系統保存各種行車數據,并通過聯鎖集中站ATS系統接收來自中心ATS的信息;車載ATP系統實時監控列車的運行狀態,并與ATO系統相互配合,實現列車的安全運行。圖5列出了在基于面向對象的建模思想下,ATC各組件的屬性以及方法。
根據對ATC系統的功能描述,設計出如圖5所示的ATC對象模型。從圖5中可以看到,這三個子系統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組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監督系統。
2.3軌旁設備
本文采用面向對象的建模方法,抽象出軌旁設備的共性,設計出設備類作為所有設備的基類。根據不同設備的特性,從而派生出各種設備子類。這樣對將來系統的擴展留了空間,并且使得復雜系統標準化。圖6展示了軌旁設備各對象的關系,以及各模塊的屬性。
2.4移動閉塞
列車的閉塞系統實現方式可分為兩大類,分別為固定閉塞和移動閉塞。傳統的固定閉塞信號控制,采用階梯式速度控制方式,對應每個閉塞分區只能傳送一個該分區所規定的最大速度命令碼。其特點是線路被劃分為固定位置、某一長度的閉塞分區,一個分區只能被一列車占用。閉塞分區的長度按最長列車、滿負載、最高速度、最不利制動率等不利條件設計。這種閉塞方式運行效率低,現在已逐漸被淘汰。在移動閉塞機制下,列車間隔為若干閉塞分區,而與列車在分區內的實際位置無關;制動的起點和終點總是某一分區的邊界,列車的安全運行由ATP/ATO系統負責。本仿真平臺中,采用移動閉塞的方式實現列車的操作與碰撞避免。
如圖7所示為列車運行過程中的移動閉塞機制示意圖。在移動閉塞機制下,前后兩列列車之間的閉塞區間長度一般為固定值,這段區間的長度由列車的制動性能決定。它必須保證在列車緊急制動狀態下,前后兩車的距離不得小于設定的安全距離,即圖7中的后方保護距離;閉塞區間的邊界則會隨著列車的運行而動態改變,如圖7所示,其邊界點分別位于后車的車頭與前車的車尾減去保護距離。在仿真平臺中,本文采用如下算法分3階段來實現在移動閉塞條件下,列車的運行狀態控制。其中列車的制動采用一次連續式。
4結語
軌道交通運行仿真平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軌道交通的運行進行模擬,實現列車的自動調度、運行、進路選擇以及聯鎖閉塞的控制;此外,仿真平臺還可以滿足軌道交通運營管理機構對管理人員的培訓需求,在降低培訓成本的同時提高培訓效率;同時,作為一種通用的地鐵運行仿真平臺,還可以作為軌道交通科學的研究工具,對新的理論以及算法進行定量分析。
在當前階段,本系統僅設計和實現了軌道交通工作狀態的一部分,即列車的運行仿真以及科研分析的相關接口。在下一階段的研究中,可以在系統中加入更多的功能,包括:環控系統、火災報警以及故障信息,以實現對真實軌道交通更全面、真實的仿真。
參考文獻:
[1]XIE S.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simulation programs for rail transit operation [J]. Urban Rail Transit, 2006, 9(10): 64-65.(謝蜀勁.軌道交通運行仿真程序的發展現狀及展望[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06,9(10):64-65.)
[2]ZONG M, ZHANG G. Development of automated driving simulation platform in rail transit [J]. Urban Rail Transit, 2012,15(6):52-55.(宗明,張國侯.軌道交通列車自動運行仿真平臺的開發研究[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2,15(6):52-55.)
[3]NUNEZ F, REYES R, GRUBE P, et al. Simulating railway and metropolitan rail networks: from planning to online control [J]. IEE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Magazine, 2010, 2(4): 18-30.
[4]CHEN X, WANG D, HUANG H. Design of simulation platform for CBTC system [J]. Railway Computer Application, 2011, 20(8): 50-55.(陳祥獻,王東,黃海.CBTC系統仿真測試平臺設計[J].鐵路計算機應用,2011,20(8):50-55.)
[5]LU C, CHEN Y. Simulationbased metro scheduling method [J]. 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2011, 31(S2): 187-189.(陸誠君,陳永生.基于仿真列車運行的時刻圖編制方法[J].計算機應用,2011,31(S2):187-189.)
[6]LI S, CHEN Y. Dynamic schedule strategy for urban rail transi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ontent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2, 6(3): 86-92.
[7]JIANG Z, XIE C. MultiAgent delay simulation model in mass rail transit system [C]// ICMTMA 2009: Proceedings of the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asuring Technology and Mechatronics Automation. Piscataway, NJ: IEEE Press, 2009: 717-720.
[8]ZHU X, LI C, XU Z, et al. Study on modeling simulation of locomotive dynamics for urban rail transit [C]// Proceedings of th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lling,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Piscataway, NJ: IEEE Press, 2011: 86-91.
[9]LU B, NI S. Station operation simulating system in railway station based on .NET framework [J]. Railway Computer Application, 2010, 19(11): 1-4.(魯斌,倪少權.基于.NET Framework的軌道交通車站作業仿真系統[J].鐵路計算機應用,2010,19(11):1-4.)
[10]SUN J, SHI W, NING J. Research of Agentbased mass transit ATS simulation system [J]. Journal of the China Railway Society, 2004, 26(3): 123-126.(孫娟,施衛忠,寧建國.基于Agent的軌道交通ATS系統仿真方法研究[J].鐵道學報,2004,26(3):123-126.)
[11]LIU B, LI G. Urban rail transit signal [M]. Chengdu: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2011.(劉伯鴻,李國寧.城市軌道交通信號[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12]SUN Z, PU Q. An introduction to urban rail transit [M]. Beijing: China Communications Press, 2010.(孫章,蒲琪.城市軌道交通概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現行教育方針范文2
一、實施素質教育并非全盤否定現行教育
有人認為,推行素質教育,就是對現行教育的全盤否定,就是要推倒重來,建立全面的新的教育運行體制。這種理解既背離了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又違反了教育方針,在實踐中是行不通的。我們強調小學教育要從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并不是對現行教育的否定;現行教育中的一些好的傳統、成功的經驗和科學的方略,在推行素質教育過程中仍須繼承和運用。素質教育是對現行小學教育的繼承和完善,是以現行中小學教育為基礎、通過改革構建與現行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的小學教育運行機制。
二、實施素質教育并非只抓特長教育
也有人認為,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就是要改變片面追求升學率造成的學校無特色、學生無特長的情況,就是要發現和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衡量一所學校的素質教育抓得好與否,主要看學生的特長發揮得好與否,也就是把素質教育等同于培養學生一技之長的教育。其實,這是一種片面理解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所造成的錯誤認識。
我們應當明確,發現和培養學生的特長,只是素質教育的目的之一,不是它的主要目的。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三、實施素質教育并非排除智育
實施素質教育還要不要抓智育呢?回答是肯定的。《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明確提出,素質教育的內容包括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科學素質教育、勞動技能素質教育、身體心理素質教育。因此,毫無疑問,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抓智育。素質教育是一個有機整體,其內容的各個組成部分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
智育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是發展其他教育的必要條件,并且智育教育過程中也滲透了其他各種教育。教育的各個組成部分都有其獨特的功能,不能相互代替,更不能重此輕彼或顧此失彼,必須堅持“五育”并舉,正確處理它們之間的關系。
四、實施素質教育并非取消考試
現行教育方針范文3
一、主要影響因素
1.辦學經費匱乏
近年來,國家和各級政府在增加教育投入和改善辦學條件等方面做了相當大的努力,小學校舍的危房改造和教學條件的改善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由于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又加上近年物價上漲過快等因素,各地對基礎教育的投入,特別是落實到小學教育這一塊的經費與小學教育的發展相比,仍是捉襟見肘,有些地方對小學教育的投入甚至出現負增長現象。這就導致了許多地方的小學,特別是農村小學寅吃卯糧;不少學校在去年的工資調整后,其經費只能保證教師工資的70%,而農村小學民辦教師的工資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水平。教育經費不足已成了嚴重制約小學教育發展的“瓶頸”。如果說我們只求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的提高,而不顧小學畢業生的質量,那種“有房子、有教師、有書本就能上課”的做法也許還能維持下去,但這樣一來,我國雖能在本世紀末完成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任務,而實際上卻會不斷地增加新的文盲或半文盲。
2.教育觀念落后
陳舊的教育觀念使得大多數地方的小學仍然以“應試教育”為主,忽視對小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從而導致小學教育種種不良現象的產生和蔓延。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課程有主、次之分。在課程開設方面,除城鎮小學外,大多數農村地區小學未能完全按國家教委規定開足開齊全部課程并配齊音、體、美等學科教師。實際上,無論是農村小學還是城鎮小學,真正把各門課程同等看待,視它們為素質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不多。在學校里,語、數是主科,而音、體、美則是“小三門”,至于勞技、思想品德等課程也只是擺設和為了應付交差。
②視分數為唯一標準。雖然,全國許多地方已取消了小學升初中考試,但從我們所調查的實際情況看,所謂取消小學升初中的考試也只不過是形式上的。實際上,中學的錄取依然是根據學生的最后考試成績來取舍的,并非根據對一個學生學習成績的綜合評定和各方面能力的全面考核。由于傳統觀念的根深蒂固,以致社會上和教育部門一些人依然認為,只有按最后的考試成績錄取學生才是“公正”的。
③學校存在重點、非重點之別。按說基礎教育階段不應該分重點與非重點學校。而實際情況則是,不但中學有重點與非重點之分,甚至小學特別是城市中的小學也有重點與非重點之別。由此,導致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在教育資源配置,如教育經費投入、師資力量配備、教學條件改善等方面的欠合理性,使得一些家長不惜重金或找關系讓自己的孩子上重點小學,最終導致“非重點”小學招生額不滿,“重點”小學不堪負荷。
④課業層層加碼。目前,小學生課業繁多,各種復習資料和練習冊源源不斷地充斥課堂,小學生加班加點現象普遍。我們在調查中發現,一些小學的領導和教師總是怕孩子們“吃不飽”,除了課本以外,總要給孩子們訂各種練習冊和復習資料,有的學校每個學生手中至少有兩至三套與課本配套的練習冊;部分學校還占用小學生尤其是畢業班學生的星期天和課外活動時間進行補課、復習;再就是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名目的競賽活動,使得學生承受過重的負擔,最終導致學生厭學和學習興趣的喪失。
⑤評估不科學。科學的教育評估需要全面考慮教育目的、各學科的教學目標、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及一所學校的教學條件、師資狀況,特別是正常的教學活動情況。但是,這在目前的小學教育教學評估工作中卻被或多或少地忽視了,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門甚至只注重對小學教學硬件方面的評估,有的雖也對教學進行評估,但評估的條件和標準往往是人為因素多。
3.缺乏一支穩定的、高素質的小學師資隊伍
眾所周知,全面提高小學教育質量的關鍵在教師,而目前的小學教師隊伍卻存在不少問題。其主要問題是:
①師資隊伍不穩定。據報載, 我國小學教師在1994 年的流失數是19.5萬人,占小學教師總數(專任教師561.13萬)的3.52%,比1993年增長零點八五個百分點[1]。由此,我們不難發現, 我國的小學教師隊伍流失比較嚴重,且流失率有上升趨勢。雖然造成小學教師隊伍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小學教師的社會、經濟地位過低,尤其是與其工作、生活息息相關的切身利益,如工資、住房、福利待遇、子女就業等,未能得到切實解決,這不能不說是其主要原因。
②教師素質不高。 據悉, 目前我國現任小學教師學歷合格率只有86.59%[2]。從我們了解到的實際情況看,在一些貧困、落后的農村和邊遠地區,小學教師的學歷合格率遠低于這一平均數。顯然,教師的素質與我國正在實施的九年義務教育是極不相稱的。
③教師隊伍老化。從我們所了解的實際情況看,目前城鄉小學都存在師資缺乏、隊伍年齡老化和急需補充新鮮血液的問題。而現在的一些中師畢業生由于眾所周知的社會原因又不情愿到小學任教,跳槽現象屢有發生,為此,如何確保中師畢業生愉快地走上小學教師崗位,已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
④教改意識淡薄。目前,部分學校的領導者沒有明確的教育目的和全新的教育觀念,教改意識淡薄,只求常規教學的按部就班,從而使得一些教師對教材、教法的研究不夠,對學生學情的了解不透,致使教育教學水平不高。
d
二、幾點認識
我們認為,要真正解決上述問題,全面提高小學教育質量,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加大對基礎教育的投入
目前,雖然各級政府對基礎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已有所提高,但許多地區還沒有真正將基礎教育的戰略地位落到實處,尤其在教育投入上,隨意性較大,沒有體現出基礎教育的“重中之重”。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的頒布和實施,對整個教育的投入將有法律依據,并得到法律的保障。對于小學教育經費的使用亦需要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地區類別和不同小學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各地、各校所需經費的短期和長期投放標準與重點。也就是說,對小學教育的投入,一要注意其在基礎教育中所占的重要位置;二要注意做到投入一片,見效一片,使其在數量和質量兩方面都得到發展。需要強調的是,在小學教育經費的投入上切忌再產生“馬太效應”,不能人為地造成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之分。同時,還要注意不能為了求數量而犧牲質量或只求表面的質量不求內在的質量。
2.轉變教育觀念
當今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要求社會各界,特別是教育界的同仁要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改變陳舊、落后的育人觀念和教育教學方法,努力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如果我們現在的小學教育不全面貫徹執行教育方針,不把握住育人的標準和方向,而一味地片面追求升學率,那么,我們的小學教育就必然會走入誤區。要想徹底扭轉片面追求升學率這種不正?,F象,筆者認為必須做到:一、小學教育必須切實轉到提高民族素質的軌道上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執行國家規定的課程計劃,開足開齊全部課程,并制定相應的全面而科學的評估標準。二、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小學階段是人的發展的重要時期,要注意及早發現和培養潛藏在孩子身上的各種能力。
3.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首先,要轉變廣大小學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觀念,把素質教育貫穿于學校的各科教學和各項活動中去,著力于培養全面發展和具有個性特長的一代新人。其次,要運用激勵機制,并創造一切有利條件,讓教師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業務水平,鼓勵他們大膽地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因為,現代的教師不應再是一名傳統意義上的“教書匠”,而應成為一位名符其實的教育家。第三,教育行政和業務部門,特別是學校要鼓勵和培養一批在業務上冒尖的教師,注意發揮骨干教師的作用,并以此帶動全校教學改革活動的開展。第四,教育行政部門要力爭有一定數量的中師或高師畢業生到小學任教,給小學教師隊伍及時補充新鮮血液,優化小學師資隊伍結構。
4.優化課堂教學
小學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小學教育質量的好壞,因此,全面提高小學教育質量,必須重視小學課堂教學的整體優化。首先,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注重課堂教學的整體功能,著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其次,要從整體出發,全面研究和分析小學教育的培養目標、教育教學內容、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特別是我們的教育對象——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在進行教學設計和選擇教學方法時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第三,要改變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結構,運用所有能提高教學效率并能調動教與學雙方積極性的各種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5.完善教育教學評估體系
現行教育方針范文4
關鍵詞:歷史教學;聯系;教學方法
現行歷史教材的編寫,遵循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宗旨,旨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文化科學知識、審美情趣和身體心理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把握這些原則和宗旨,更好地進行歷史知識的傳授呢?《考試說明》能力要求的第一個方面“再認、再現歷史知識”,包括再認再現重要的歷史事實、歷史結論、歷史概念、歷史的階段特征、基本線索等。因此我們不能把基本史實當作孤立分散的知識點,而要抓住史實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由基礎知識、階段特征、基本線索構成的有層次的歷史知識體系。同時還要改變傳統中學歷史教學中重史實、輕理論,重結論、輕分析,重記憶、輕理解的狀況,構建歷史知識系統,學會從聯系中掌握知識,對教學要從根本上進行改革。
一、加強基本理論知識的教學,夯實歷史知識聯系的基礎
基本概念是歷史知識體系中最基本的單位。基礎知識主要是指基本史實和歷史概念。基本史實是在歷史的點、線、面、體中不可缺少的史實,其能力要求是準確記憶。歷史概念是史實內在的本質屬性的反映。歷史概念的形成是經過分析史實之間的聯系、對史實的表象抽象概括而成的,其能力要求側重于理解。歷史概念是基本史實的拓展和深化,在知識網絡結構的形成中更為重要。由于現行教材中沒有對歷史概念進行集中完整的概括,因此在基礎知識的教學中應該在狠抓基本史實的同時,突出歷史概念的分析和概括。通過歷史概念的教學,可以加強對基本史實內在聯系的理解,有利于把基本史實放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去聯系,并起到深化基礎知識、加強知識結構化的效果。
二、掌握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進行歷史知識的橫向聯系
歷史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在空間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內容上,涵蓋政治、經濟、民族、軍事、文化等。而這些方面又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這就使歷史知識本身具有一種橫向的網絡結構。階段特征揭示歷史不同時期各個方面發展的共性,在對歷史的認識中,起著統括全局、加強橫向內在聯系、加強知識結構化的作用。在教學中揭示階段特征,加強歷史橫向聯系,幫助學生掌握分析、歸納、概括等邏輯思維方法。
三、梳理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把握歷史知識的縱向聯系
現行教育方針范文5
有利于教師開展研究性教學活動,促進素質教育的深入展開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是培養德、智、體、美、勞等全方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就要求我們地理教育工作者實施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環保滲透教育作為一種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是一項研究性的教學活動,它的機制的建立、模式的形成、內容的創新都是新的試嘗,它的成功經驗也必將影響和促進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發展。
利用“第一課堂”,傳授環境知識,進行環境教育的滲透“第一課堂”開展環境滲透教育,應遵循以現行教學大綱為“綱”,以現行學科課本為“本”原則。凡屬直接講授環境保護知識的內容,應結合教材講深、講透;凡屬不是直接講授環保知識,但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的內容,應結合教材作一些必要的補充、引伸和擴展。凡屬表面上與環境保護無關,但確有一定內在聯系的內容,應通過適當的方式揭示這種內在的聯系,使學生自然聯想到環境保護問題。
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讓學生了解地理、了解世界環境的重要,從而養成熱愛環境、保護環境的品質現在初級中學普遍實施課堂改革,學校豐富的圖書、開放的網絡資源、電視資源等都可成為我們地理教學的天然資源庫。地理教師利用這些資源,有創意地設計課下研討內容,效果會格外明顯。比如我在講述法國一節時,布置的周末作業是:做一個導游員向游客介紹法國的旅游資源。結果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有兩個組都寫成項目報告了,課堂討論中學生得出了深厚的歷史人文及自然景觀以及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造就了法國浪漫和現代的經濟王國的結論。其他像埃及、東南亞、南亞、澳大利亞等每到一個地區或國家學生都主動去搜集整理資料,每個人都有厚厚一本,有時候我開玩笑地說,地理沒學好,旅游資源一大把。學生就是在這樣寬松自由的情境中得到欣賞地理環境、研究地理環境的樂趣,同時也拓寬了他們的視野,積淀了他們熱愛地球關愛環境的情操。
現行教育方針范文6
關鍵詞:教育教學 改革 發展
進入新時期,一股教育教學改革的熱潮在全國迅速展開,本文借此初步探討了其必要性與可行性策略,以培養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
一、新時期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必要性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我國的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教育只有發展和改革才能不斷地擴大規模和提高質量,才能推動教育事業不斷向前發展。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1)學生的學習負擔過重,教材內容過于繁雜,與社會生活脫節,導致學生學習吃力;(2)教師的專業素質不夠硬,教育教學能力達不到素質教育的要求;(3)學校對教育教學質量的管理水平不夠高,其中“應試教育”的成分太多。因此,要改變現狀,必須對教育進行改革。
傳統教育是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走落實‘雙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應付各種考試的‘英才選拔’和‘差生淘汰’的路線,”[1]雖然也從局部進行了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提倡培養能力、發展智力,重視非智力因素的整體優化,但是這些都是以高分和升學為最終目的的,不可能滿足未來教育對人才全面發展的要求。因此必須全面貫徹教育方針,“以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主旨”,[2]走一條以大眾教育教學為目標的素質教育路線。
二、新時期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可行性策略
1.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觀念
轉變教育觀念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是社會進步和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21世紀是知識時代、信息時代,教育必然會發展為社會化、終身化。因此要從基礎教育抓起,“適當開設家教、社會交際、健體、休息、娛樂等于一體的生活知識的課程”,[3]讓學生不斷擴展和充實知識,把課內和課外、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充分結合起來,使教育教學貫穿于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改革原有的教學組織形式
目前,我國基本上采用班級授課制,它對于加強人際交往,提高教學效率具有積極作用。但是,它不利于因材施教,發揮學生個性特長,因此,要創設出適合時代需要的教學組織形式,開展以班級授課為主、其他授課形式為輔的教學模式,并把長期穩定、緊密結合的班級和短暫、臨時、松散的班級有機結合起來,打破年級和班級界限,組織課內外學習小組、興趣小組等,從而增強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相互了解與協作。
3.重視因材施教,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遵循個別對待的原則,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一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發揚優點、克服缺點,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全面、和諧、充分的發展。另外,要根據不同學生的需要,分層分類布置不同難度不同類型的作業,實行彈性作業,并改變單一書面作業方式,增加學生喜聞樂見的作業內容,切實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課業負擔。
4.推行考試改革,實行全面評價
改革現有的應試考試制度,實行評價內容、方式和標準的多樣化。加強對學生平時學習和參加活動的效益評價,使“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取消升級考試和留級制。
三、總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迅速發展,為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現行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政策與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還相差甚遠。我們的教育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如何考試和升學,側重于選拔精英,分數成為衡量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受到壓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成為了一句空洞的口號。因此,根據當前與未來教育的需要,推行教育教學改革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任務,我們應該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努力推動教學工作的進一步改革。
參考文獻:
[1]王高翔.21世紀小學教學教育改革與發展戰略探微[J].小學教學研究.1998年7月.
[2]葛學功.小學素質教育與教育發展改革[J].中國體衛藝教育,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