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家庭環境分析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家庭環境分析范文1
中國古代“孟母三遷”的故事是說孟母特別重視周圍環境對孟子的直接影響。起初,孟子家住一片墓地旁,常常看到埋死人,于是就學做埋死人的游戲。搬到集市旁邊后,孟子每天看到的是小商小販的經商活動,于是又學做買賣的游戲。最后搬到一個學宮旁邊,孟子每天看到的是文質彬彬的學生,于是也學著做一些文明的游戲。有人專門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研究,他把一對雙胞胎的女孩子,從小分開,一個留在大城市的家庭里,一個被送往邊遠的森林里隨親戚生活。兩個孩子的遺傳素質大體相同,由于生活的家庭環境不同,這兩個孩子個性發展完全不同。留在城市的孩子喜歡讀書,智力發展較好較快,也比較文靜;而在森林附近的親戚家長大的孩子,則不想讀書,身體很好,會爬樹,也很靈巧,性格很開朗。這都是家庭環境影響的結果。所以我們要設法為子女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家庭社會環境
家庭社會環境,是指由家庭居住區域所形成的一定范圍內的社會環境。不同的社會區域,其社會成員的成分不同,所從事的職業不同,生活習慣、社會風氣也就不同。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當地的社會生活習慣、社會風氣,總是要滲透到家庭生活中去的,從而影響家庭生活方式、生活習慣,進一步影響到子女的成長和發展。比如,農村的家庭和城市的家庭相比,周圍的社會生活習慣、社會風氣就有所不同。
家庭居住城區,對子女的交友也有影響。某一地區知識分子家庭集中,那么孩子們的朋友中知識分子子女多;住在工礦區,則孩子們的朋友中工人子女多。同年齡階段的孩子相互之間接觸,交往多,相互影響作用是很大的,有時超過了家長、教師等成年人的影響。這是因為同齡的孩子,心理水平接近,有共同的思想感情,共同的興趣愛好,共同的語言。尤其是青少年,他們一般都特別重友情,講義氣,相互之間非常理解、信賴。有時父母、教師講的話,不見得都相信,而朋友之間都是相互信任,常常是無話不談,因此,相互之間的影響作用也很大。作為家長,應該重視和發揮家庭社會環境以孩子正面的積極的影響作用。
家庭學習環境
要為孩子的學習提供必要的物質環境。這里的物質環境通常是指安靜明亮的學習場所。有條件的家庭可設置孩子專用的書房,高矮合適的桌椅,用于補充光線的臺燈,專放各類書籍的書櫥或書架等。試想如果孩子沒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今天在床上學習,明天椅子上湊合,怎么能把學習搞好呢?值得提醒家長的是物質環境的創設應視家庭經濟條件而定。因為好的物質環境只不過為孩子學習提供了有利因素,并不與學習成績成正比。條件優越的家庭,要防止孩子“養尊處優”,家長要積極引導他們充分利用客觀條件勤奮學習。
有了必要的家庭物質環境,還要注意它的整齊清潔和文化氣息。一般說來,整潔有條理的環境會給人以美感,它不僅使孩子感覺心情愉悅,同時還有利于他們從小養成文明的舉止與良好的習慣。相反,污濁雜亂的環境,不僅會使孩子心情煩躁、抑郁,而且也容易養成松懈、懶惰的不良習慣。因此,家長應充分注意室內環境的整潔。家庭環境除了整潔以外,還要反映出文化氣息,如在墻上貼些革命偉人、英雄人物或科學家、學者的畫像,顯然是有利于孩子的文化熏陶和修養的。
家庭生活環境
家庭是子女的生活條件和環境,這種條件和環境本身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構成家庭生活環境的因素:家庭結構、家庭經濟狀況、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家庭生活方式。
在我國現階段,家庭結構中核心家庭和主干大多數。
核心家庭,即父母雙全,有一個或兩個以上孩子構成的家庭。核心家庭的特點是人口數量少,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密切,家庭的內聚力比較大。有矛盾也好處理;父母接觸子女的機會多,直接交往多,對子女施行教育也比較順利,一般不受外界的干擾;子女和父母關系密切,根本利益一致,利害攸關,能做到全力以赴,肯下功夫,肯進行智力投資,有教育的自覺性和迫切感。
主干是由祖父母、父母和子女三代人構成的家庭。家庭成員的層次較多,人口數量多,在這種家庭里,祖父母可以協助父母照顧、管理、教育第三代,孩子可以得到更多的愛和更充分的教育,生活上的照顧和日常的管理也比較周到。老年人對孩子生活的照料更有經驗,老年人一般也比較耐心、細心,能較細致地體察孩子的心情,教育工作也會做得更深入細致。家庭中的老人,需要兒女照顧,孩子也容易從父母身上學到關心、照顧老人的好品質。年老的祖父母,教育思想中的傳統意識可能多一些;做父母的年輕一些,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舊意識少一些。做祖父母的對于隔輩人更疼愛,容易嬌慣溺愛,而做父母的一般理智一些。在這種情況下,教育思想容易出現不一致的現象,教育態度、管理方式、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很可能出現差別或矛盾,這樣往往不利于孩子進行教育。另外,在有些三代人一起生活的主干家庭里,有的婆媳關系、父子關系不協調,有矛盾,經常鬧意見,甚至爭吵不休,那對孩子的成長就更為不利。因此,要克服這些家庭的消極影響,充分發揮老年人在家庭教育中的優勢和作用。
和諧溫暖的家庭,對于未成年的孩子來說,顯得特別重要。一個家庭成員之間相處和睦,充滿友愛,這樣不僅為孩子學習提供了一個安寧的環境,使孩子學習情緒穩定,而且當孩子學習遇到困難時,能給予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勵,增強孩子克服困難的信心,從而達到學習目標。相反,如果家庭關系緊張產生危機乃至情感破裂,如父母離異等,會使孩子產生恐慌不安的情緒和自卑、孤獨等不良心理狀態,直接影響其學習。調查證明:父母情感不和或離異的孩子有90%以上成績較差。因此,家長應努力為孩子學習創設和睦友愛的家庭環境。
家庭環境分析范文2
【關鍵詞】學習困難學生 家庭教育環境 質性研究
學習困難(learning disabilities,LD)研究問題是近30年來國內外心理學者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這項研究對如何提高此類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具有重要意義。
有關學習困難問題的研究,從世界范圍來看,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歷代教育家都有論述。研究者通過查找文獻得出表1如下:
基礎教育環境中的所謂的學困生大都屬于這一類型:即“學困生”指的是智力屬于正常范圍,但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學習成績未能達到同其智力水準相稱的學業不良的學生,而這種不良是可逆的,在一定的補救教育的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即通過教師的耐心指導、家長的積極配合及本人的奮發努力,最終還是可以達到學業優良水準的學生。
就筆者了解,大約有70%的學習困難學生是因為家庭教育環境不良所導致。經選取某學校小學、初中、高中三階段學生,運用質性研究之扎根理論研究方法就學習困難學生家庭教育環境具體分析總結如下:
一、父母教育方式不一致,一個過于嚴厲,一個過于寬松,孩子無所適從,不信任父母,對學習喪失熱情,學習動機不足,學習過程中出現知識的脫節,即所謂的掉鏈子現象。
二、父母教育方式一致但對孩子學習過度干預,從而讓孩子感到壓力太大,學習上消極被動,長此以往因缺乏學習積極性而厭學導致學習困難。
三、隔代撫養,源于祖父母的溺愛而疏于管教。父母忙于工作或外出務工,對孩子學習不聞不問,把孩子交給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撫養,老人過分溺愛孩子,造成孩子不求上進、我行我素,缺乏自制力,逃避學習。這一點在農村較為常見,因此留守兒童成為一個問題備受關注。
四、單親家庭父母一方愛的缺失。因父母一方離世或父母離異,有一方撫養帶來的愛的缺失導致孩子性格孤僻,不合群,學習上遇到困難不主動求助,放任自我導致學習困難。
五、因父母離異,生活在重組家庭里的孩子,得不到足夠的關愛。他們會經常遭遇一些矛盾沖突,情緒不穩定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學習上出現掉鏈子的現象。
六、家庭條件優厚,父母對孩子疏于管教,任其發展。這類學生在當今眾多學習困難學生中所占比例約為50%,在學校、班級里,他們呼風喚雨,左右逢源,對老師也是不屑一顧,上學對于他們來說,就是選擇一個可供玩樂的場所。
轉化學困生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家校聯合,需要社會的支持,需要教師、家長乃至學困生三方積極團結、配合,才能談得上出效果。改善學習困難學生的外界環境成為家長和老師們的共同責任和目標。具體對策就是家校聯合,改善教育環境。
作為學校“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學校要設立學困生幫扶計劃和措施,并列入教師的評價機制之中,以保證這項工作的持久進行。同時,建設并利用好心理健康教育基地,讓心理輔導人員對學習困難學生給予人文關懷、自信心訓練和必要的心理輔導。
另外,還需要家長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家長和學校通過各種可行方式及時、有效地溝通,對于學生的最新情況需要家長和班主任坐下來進行必要的洽談。學校可在一學期內安排兩到三次大型家長會,提供平臺,讓老師和家長之間就某一個孩子的具體的問題進行溝通交流。平時,班主任可以每月安排一次本班學生家長見面會,就不同學生的問題,一起集思廣益,商討解決辦法,幫助學習困難學生遠離不良因素干擾,這樣既有利于促進學生之間的友誼,還可以減輕老師和單個家長的心理負擔,讓孩子感覺到大家都在關心他,這個社會是充滿愛和力量的。
教育是全人的教育,旨在讓每一個孩子獲取知識的同時讓心智得以健康發展。積極關注并有效轉化學習困難學生,應該作為一項常規工作來抓。
【參考文獻】
[1]劉萬玲.學習困難研究綜述[J].教育探索.2005(12).
家庭環境分析范文3
為此,根據國內兒童保健學的發展和平時工作種遇到的實際情況,我們設計了8項可能是產生喂養困難原因的調查表,對2009年9月―2010年9月間京口區婦幼保健所兒保門診中發現的68名喂養困難兒童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重點調查喂養困難兒童和家庭環境之間的關系。現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1.1 對象和方法 2009年9月―2010年9月在京口區婦幼保健所兒保門診中發現的68名喂養困難的嬰幼兒的家長,采用問卷和詢問的方式進行調查。嬰幼兒年齡在8月―2歲之間,其中男39例,女29例,所有兒童均作血鋅和常規血紅蛋白的檢測。
1.2 喂養困難兒童的診斷 因沒有現成診斷標準,我們就把具有進食慢,一頓飯要花費1小時以上,食物含在嘴里不下咽,只愿吃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咀嚼能力差,不愿吃干飯和菜,稍多吃點就容易出現惡心或嘔吐等表現的,并排除疾病因素列為喂養困難兒童。
2 結果
2.1 調查結果見表1
表1 68名喂養困難兒童可能發生原因調查情況
2.2 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8月―2歲嬰幼兒的喂養困難原因與在嬰兒期輔食添加晚、長期使用奶瓶及未及時訓練杯子喝水等家庭環境因素有明顯的關系,且多有合并兩項以上原因。其他因素對喂養的影響不明顯。缺鋅率只比鎮江市京口地區的平均水平高出3%,并無顯著差異。
調查顯示,大部分家長比較重視小兒的喂養。當兒童出現喂養困難后,有近65%的家長不知道如何糾正,多數采取哄騙、威脅的方法讓孩子多進食。只有25%的家長通過保健咨詢采取正確的方法糾正。另有10%的家長表示不管用。
調查還顯示,在68名被調查嬰幼兒中,兒童營養不良的發生率為5%,高于京口地區的平均水平2%;缺鐵性貧血的發生率為11%,高于京口地區的平均水平7%。
3 討論
3.1 對4個月以后的嬰幼兒,單純母乳或者牛乳品往往不能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要,哺乳期內不及時補充,極易發生相應的營養素缺乏,故應及時添加輔食,以補充乳類營養素的不足,保障嬰幼兒健康成長。
3.2 生后4―6個月是嬰幼兒味覺發育的關鍵期,在此期內合理添加輔食可以促進味蕾的發育,還可以刺激嬰幼兒口腔頰部,促使其咀嚼、舌頭攪拌、吞咽等兒童口腔功能的學習和增強。添加輔食過晚會使嬰幼兒錯過學習這些能力的最佳時期。
3.3 6―24個月為嬰幼兒喂養困難的好發年齡。使用奶瓶時間過長和1歲后仍不會用杯子喝水,一方面可能使原有的咀嚼、攪拌等能力退化,另一方面也是嬰幼兒口腔功能低下的表現。此情況均是導致嬰幼兒喂養困難發生的主要原因。
我們認為,此多為嬰幼兒期食物轉換過程問題。對已發生嬰幼兒喂養困難的原因應引起兒童保健人員和家長的足夠重視,加強科學喂養指導,廣泛宣傳先進的喂養知識預防喂養困難的發生。對已發生喂養困難的兒童,要準確評估喂養困難的嚴重程度,認真分析發生原因,和家長一起制定相應措施及時糾正,以免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
家庭環境分析范文4
一、家庭環境對高中生數學學習成績的影響
情感教學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客觀地說,高中開展教育科研,既有著科研機構無可比擬的優勢--直接在實踐中操作,科研效果較好;又有著客觀的限制--教師非科研專業人員,科研技術性含量難以達到高度。揚長避短,才能提高教師科研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提升科研的價值。現代高中教育科研在發展中總結出了"校本"理念,這一些新鮮的、效率較高、適應性較強的理念,值得每一位科研管理者認。真推敲,并在管理中深入落實。
二、對策與建議
1、關心孩子的興趣、能力和志趣
豐富性和復雜性并存共同愿景(SharedVision)是共同的目標,共同的價值觀,一個總的"聚合"的任務,一個總的概念。是一個組織團結起來創建一個共享的愿景,并整合個人愿景,主動和真誠地為組織建立了一套引導學習的原則和行動規則。學習型組織理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學習"。學習是豐富的內在力量的組織和個人,組織和個人的發展目標與自我價值的實現。以學校為基礎的教學理念涉及到集體經濟組織,也是一個專業學習社群。作為一個教師的教學理念基礎上,建立一個共同的愿景,是一個集學習,教學和學校為基礎的組織,交流的學校為本的理念,從學校為本的經營理念教學整體發展的考慮,開展團隊學習,自我超越,并最終。在現代教育中,以學校為本的理念,教學模式的建設已成為學校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新趨勢。
2、互相尊重愛護、以理相待
有些家長沒有認識到心理健康在子女成長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愿意接受這方面的宣傳教育,不相信自己的子女會出現心理障礙,把他們的過失行為、違規行為統統視作對其管教不嚴所致。對子女的某些需要不選擇地滿足或根本不理睬,常常拒絕他人對其子女的心理幫助或輕描淡寫地處理子女的心理問題。示范的方式為了是這一目的更好的發展,要了解人的發展規律,要了解學生的發展規律,要按照一定的方式組織活動。培養他們的合作和團隊精神的教師,搭建一個以學校為本的理念傳授經驗和交流的平臺,積累豐富的情感教學法的教學因素的教師,有助于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可以看出,以學校為基礎的教學理念建設的必要性。
教師移情及對學生的期望形成積極的良性循環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出現教師的移情和期望,作為學校教育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它有自己的特殊價值。教師的情感教學法活動在教學語言的表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忽視了發揮教師在校本此功能的教學理念,以學校為基礎的地位不斷下降,哲學教學,教師的運作正常化,極大地阻礙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發展。人本思想下運用語言藝術人本思想教育的改革提供重要的指導意義,強調學習的過程。應關注教師與學生的理解,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教師和學生的學習決策,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際能力的教育,教學方法,鼓勵學生探索,研究性學習,教學評價,以反映從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的學生參與多元化概念評價中。在人本思想下教師要懂得語言藝術,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學會幽默化語言,注意情感教學法式語言的使用,讓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更加和諧,這樣課堂教學更加有效率。
3、營造溫暖和睦的家庭氣氛
有些家長能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對子女成長的作用,也能從自身出發,在做好自己的心理狀態調適的過程中,選取對子女的心理保健途徑和手段,但或因工作原因,或因個人性格等因素,對子女進行心理保健并不能切中要害,或不能持之以恒,有的則采取教訓的口氣強迫子女接受或要求子女仿效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興趣是一個人傾向于認識、研究獲得某種知識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動人們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高中數學學習興趣的研究歷來是數學教育工作者關注的課題之一。在新課程標準中也明確的把"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形成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和科學態度"作為數學教學的目標之一。
加強情感教學法教學建設,有助于教師專業的提升加強課堂校本建設的教學理念和教師的參考,為教師建立一種機制,相互學習,培養他們的合作和團隊精神的教師,搭建一個以學校為本的理念傳授經驗和交流的平臺,積累豐富的情感教學法的教學因素的教師,有助于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可以看出,以學校為基礎的教學理念建設的必要性。在自己、老師、孩子的共同努力下,給予子女恰當的心理保健,使你的孩子成長為一個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人才。教師與學生互動式教學有助于學生的認知發展建立以學校為基礎的哲學教學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適應,以學校為基礎的系統是教育部加強教師的工作,促進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以學校為基礎的教學理念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師專業發展戰略,已被廣泛認可。校本的理念進行教學活動,是的教學和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建設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幫助學校為基礎的教學和研究,以促進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以學生為中心,加強情感教學法交流高中心理健康教育運動教學中,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現代高中教育科研在發展中總結出了"校本"理念,這一些新鮮的、效率較高、適應性較強的理念,值得每一位科研管理者認.真推敲,并在管理中深入落實。
結論
高中生家庭環境及個性與學習成績的關系系高中生的學習成績受到家長、教師的高度重視,對高中生本人更具有重要意義。是哪些原因導致學習成績不佳?如何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高中生學習成績?這是許多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學工作者正積極探討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張效鋒;劉巍;;基于方差分析和相關分析的學生學科成績的比較研究[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
家庭環境分析范文5
【 abstract 】 objective: to study the fluoxetine combined therapy with antipsychotic drugs with the clinical effect of forcing the symptoms of schizophrenia patients. Selection methods: January 2016 - November 2016, our hospital 88 cases suffering from symptoms of schizophrenia patients,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each group of 44 cases, control group patients with conventional schizophrenia disease, drug treatment group with fluoxetine combined therapy with antipsychotic drugs, for a period of time after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effect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forced symptoms of schizophrenia patients with fluoxetine combined therapy with antipsychotic drugs effect is remarkable, is helpful for the recovery of patients.
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疾病的一種,發病時癥狀較嚴重,該疾病的發生通常是源于一些家族性遺傳的精神疾病,或是一些社會壓力對精神造成的影響[1]。精神分裂癥的臨床癥狀重最為常見的就是強迫癥狀,這一癥狀貫穿于該疾病的各個時期。當精神分裂癥患者伴有強迫癥狀時,病情的嚴重程度會大大增加,給治療帶來困難,對患者的日常生活也會造成嚴重影響。本文對氟西汀聯合抗精神分裂藥物的的治療效果進行了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6年1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伴有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患者88例,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40例,年齡26-69歲,平均年齡52.2±1.6歲。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均進行了詳細診斷確定符合精神分裂癥標準,并且在近期無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和患有其他嚴重疾病的情況。按隨機分配原則,將患者平均分為兩組,每組44例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模式下的治療,主要使用喹硫平對患者的精神分裂癥狀進行控制。在給患者口服喹硫平的時候為防止患者產生不適癥狀,要注意用藥的循序漸進,治療第一天的時候,服藥2次,每次25mg,隨后按隔天增加25mg的方法,使用藥劑量增加至每日380mg左右;研究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一樣接受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同時還服用氟西汀進行聯合治療,氟西汀的用藥量保持每天1次,每次30mg左右,具體劑量需要根據患者患病的嚴重程度確定。2組患者接受治療的時間為8周。
1.3 觀察指標
在治療結束后對所有患者的病情進行統一評估,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組要分為,無效、有效、顯效和痊愈四個等級,無效是指患者在接受治療后病情沒有得到任何改善,甚至出現加重的情況;有效是治療結束后患者的病情有所改善;顯效是指患者的恢復情況較好,精神分裂癥的發作次數顯著減少,發作時的癥狀也明顯減輕;痊愈是患者在治療后疾病完全被治愈。
1.4 統計學方法
檢測數據用SPSS18.0分析,用(±s)表示,P
2.結果
治療結束后,研究組患者治療的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
3.結論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嚴重的精神方面的疾病,患者在發病時常表現為思維不清晰,對外界的感知能力下降或出現認知時空上的紊亂,以致出現一些反常行為[2]。強迫癥是神經性疾病,患者會出現觀念、行為上的障礙,且會出現反復發作的情況,強迫癥的發病原因一部分是家族遺傳病史,另一方面可能與患者的生活環境或用藥歷史有關。一般患者的臨床癥狀有以下一些特點:認知能力缺失或伴有不同程度焦躁不安的情緒;情緒波動較大,外界環境的輕微變化都可能會導致患者情緒的不穩定;患者的人格不完整,正常的社交活動無法正常進行[3]。伴有強迫癥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病情不僅與疾病的嚴重程度相關,還與治療中使用藥物的效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在臨床治療中,要從根本上改善患者的病情,就需要從精神分裂癥和強迫癥兩個方面入手,雙管齊下,同時進行治療。在以往的治療當中常常單純的使用喹硫平等藥物進行治療,這些藥物只對精神分裂癥有減輕的效果但卻不能改善患者強迫癥的癥狀,從而使治療效果大打折扣,延長了治療時間,也不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4]。氟西汀作為一種抗抑郁藥物,在對強迫癥癥狀的改善上也有著顯著的效果,它能夠阻礙神經細胞與血清素的結合。在本次試驗研究中可以看到,使用氟西汀進行聯合治療組的患者治療的有效率達到了97.7%,較對照組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這表明氟西汀聯合抗精神分裂癥藥物的治療效果較好。另外由于氟西汀分子的特殊性,使得其不容易被消化道中的消化酶分解,所以即使是口服液不會影響到氟西汀藥效的發揮[5]。氟西汀在進入胃腸消化系統中利用血漿蛋白這一載體被運輸到社體的各個部位發揮效果,患者一般在持續用藥兩周左右,體內的血漿濃度即可恢復到正常水平,增強了患者機體對藥物的耐受性,這對提高抗精神病藥物的藥效也起到了幫助。
綜上所述,使用氟西汀聯合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對伴有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效果顯著,有助于患者提高生活質量,早日恢復健康。
參考文獻
[1] 馬敬, 王寧. 氟西汀聯合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伴有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效果[J]. 安徽醫學, 2015, 36(10):1209-1212.
[2]陶云海, 申變紅, 朱春燕,等. 精神分裂癥患者長期應用抗精神病藥治療后肝臟及血脂變化情況分析[J]. 中華全科醫學, 2016, 14(4):559-560.
[3]徐良雄, 高卉, 曾德志,等. 藥物聯合康復訓練治療首發精神分裂癥的療效及其對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J]. 海南醫學, 2016, 27(3):407-409.
家庭環境分析范文6
【摘 要】大學生村官法律地位不被
>> 社會支持視域下就業支持網絡的建構 貧困大學生社會支持對創傷后成長的影響 大學生自尊與社會支持的關系 大學生求職社會支持量表的編制 大學生社會支持獲得策略的研究 大學生創業的社會支持體系建構 大學生創業的社會支持文獻綜述 大學生網絡依賴與心理需求\社會支持的相關研究 對貧困大學生社會支持網絡的調查與研究 大學生創業教育社會支持網絡與保障體系的構建 貧困大學生領悟社會支持與心理復原力的關系分析 社會支持對中國大學生學習性投入的影響分析 大學生就業壓力與社會支持之間的關系分析 社會支持網絡視角下大學生創業壓力應對機制研究 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在自尊和網絡偏差行為關系間的中介作用 高職大學生應對方式與社會支持家庭環境的相關性分析 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個性特征和社會支持的研究 民辦高校大學生網絡成癮與成人依戀社會支持的關系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視野下大學生就業環境分析 大學生職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吳越,《我國空巢老人社區養老問題的理性分析與解決對策》[N],科技創業月刊,2012年11期。
[3]牛芳,《大學生“村官”計劃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及建議》[D],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