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抗戰英雄故事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抗戰英雄故事范文1
——在與抗戰老兵共度重陽節活動上的發言
縣委統戰部副部長、縣兩新黨工委書記 鄒育民
(2015年10月21日)
尊敬的抗戰老英雄們、省市各位領導、同志們、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是一個豐收的季節。今天,是九九重陽,更是一個歡樂的節日!
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集會,慶祝抗戰勝利七十周年,舉辦與抗戰老兵共度重陽節活動。
首先,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省老兵之家、市義工協會的領導專程抽出時間來參加祁東的活動。
九九重陽節,是敬老愛老的節日,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
今天的重陽節,更有著不一般的意義。
因為,我們很榮幸從全縣各地請來十位抗戰老兵和他們的家屬,將和我們一起共度佳節,歡迎!
因為,我們兩新組織各支部黨員們和社會各界人士的熱切參與和無限的關愛!
因為,我們在現場的和沒到現場的許多祁東人,都通過對抗戰老英雄奉獻自己的一點愛心,表達了自己對全社會老人的敬重,表達了對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紀念!抗戰勝利,從此,中國的民族解放翻開了新的一頁,中國人民受到外辱的歷史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今天,縣兩新黨工委和團縣委有幸組織了這次活動,全縣共有六個兩新組織和七個直屬支部共15個單位參加了抗戰老兵重陽敬老活動。
他們都為每位英雄的老人獻出了自己的愛心,錢物不在多少,只要愛心就好。長達駕校6名黨員為這次活動捐獻了500元,其中有兩名預備黨員每人捐了50元,我非常感動,我覺得他們的熱情參與就是一種態度,代表著一種風向,一種正能量。
我們都應該為他們的愛心行為鼓掌贊嘆!
今天,這個活動,社會各界大力支持,我代表活動舉辦方對積極參加這次活動的單位和個人表示感謝!我特別要提一下,縣義工協會的同志們為此作出了辛勤的工作,縣女企業家商會剛剛成立,就主動找到我說要參加這次活動,我十分欽佩,我對你們的愛心行動表示衷心感謝!
我們今天重陽節,要把抗戰的老英雄們陪伴好,關懷好,照顧好。聽聽他們的戰斗故事,感受他們的多彩人生,弘揚他們的不屈精神。
我看到在座的老兵們就像看到了我的老父親,一樣的慈祥,一樣的堅強,父愛如山啊!如果他老人家健在,也年屆九十有七了。今天來到現場的老兵最高齡的是劉敦知老人,他本月就要喜逢百歲大壽了,我們在這此表示祝賀!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老英雄們的過去是可歌可泣的,九月份,我陪同市民革的同志走訪慰問了七位抗戰老兵,所見所感,令人震撼。從抗日戰斗的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他們在英勇的戰斗中不怕犧牲。今年九十六歲的賀素云老兵參加了慘烈的長沙保衛戰,常德保衛戰,在衡邵戰斗中身負重傷,被鬼子的刺刀從背后刺穿前腹,至今留下十分刺目的傷疤,真是從鬼門關中爬出來的。今年九十二歲的譚先桂老兵,在參加緬甸遠征軍抗日戰斗中,晝夜挑送武器彈藥,把十個腳趾頭都磨盡了,只剩下一只光光的腳板呀!多么堅強的心,多么不屈的精神呀!
我們前幾天與黨外人士聯誼會成員參觀了勝利紀念城——芷江。抗戰的勝利正是由這一批批抗戰老兵前赴后繼,不怕犧牲,英勇戰斗用鮮血換得的呀!
這些英雄的事跡將成為動人的故事,永遠激勵著后人在艱難困苦時期,在民族危亡的關頭,不屈不饒,挺起民族的脊梁!有人問:"誰是最可愛的人?"我說,"就是這些百折不饒的勇士!"讓我們為這些抗戰英雄熱烈鼓掌吧!
今天,我們還要陪伴抗戰老英雄們到縣城新區走一走,看一看,讓他們感受到今天的祁東,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城鄉建設取得的驕人成就,讓他們感受到他們曾經的血沒有白流,他們的付出是值得的,是有價值的!我們在老一輩創立的幸福和平的家園中工作和生活,吃水不忘挖井人,要時刻銘記老一輩革命志士和在座的抗戰老兵的豐功偉績,時刻不忘他們賜予我們今天的一切!我們后輩應該感恩抗戰老兵,感恩老一輩革命英雄,感恩黨和祖國!
最后,祝在座的抗戰老英雄們身體健康,晚年幸福!
抗戰英雄故事范文2
今年是二戰勝利70周年,伴隨著系列紀念活動的契機,原本已炙手可熱的抗戰劇如雨后春筍,遍地開花。有朋友和我說,現在看電視,只要打開電視機,幾乎換三個頻道就有一個在播抗戰劇。談情說愛,婆婆媽媽,家長里短,加上炮火連天,幾分天下。如果說有一種題材既和國家民族歷史相系,又和傳播優勢相連,無論從數量和影響來說,抗戰劇當屬第一。從收視傳播影響效果來考察,抗戰劇占據顯著位置。我把它看做是近十年來中國電視劇最具特色的“國劇”標本。
二戰是一場幾乎席卷全球的世界大戰。70年來,很多相關國家都在以各種藝術形式表現這場戰爭,從戰場到民生,從軍人到百姓,從男人到女人,從老人到孩子。各種角度,五花八門,戰敗國不避諱,戰勝國更喜歡拿二戰說事兒。德國對于二戰的態度在二戰題材電影《莉莉瑪蓮》《潛水艇》里已有呈現,與之匹配的還有德國政治家向受害者的誠懇道歉。其作品數量不多,且多以與英美合資出品方式介入和回味歷史。日本對于二戰的“念念不忘”也一直體現在影視作品中。十年來,推出了電影《男人的大和號》《吾為君亡》《永遠的“零”》等戰爭電影,近期還在播放背景的電視劇,已引起中國觀眾的熱議。但按數量來看,盟軍陣營里,對于二戰題材最為鐘情的當屬中、美,美國的電影和中國電視劇。
有什么樣的觀眾就有什么樣的電影和電視劇。美國人一直以二戰為榮,的確這場家門外的戰爭使美國成了世界霸主,英美異位,日不落帝國讓位于美利堅合眾國。二戰片成了美國戰爭電影的精神支柱和榮譽殿堂。而我們的二戰片具有特別的本土氣質,名為“抗戰片”,與法國的“抵抗片”相仿佛。抗戰題材曾是中國電影的一道強悍風景,老三戰特別是《地道戰》《地雷戰》曾經創造過洗印拷貝超高的紀錄。我們這一代觀眾是看著老三戰長大的,《平原游擊隊》里的李向陽、《小兵張嘎》里的嘎子,曾是我們心目別崇拜的接地氣的英雄。后來,這個血脈被電視劇繼承并得到了發揚光大。
十年來,抗戰風云從未退出過熒屏,戰火持續“蔓延”。今年這把火燒得尤其厲害。從央視開年面對《鋒刃》,到連月排播的《王大花的革命生涯》《怒放》《東北抗日聯軍》《太行山上》《東方戰場》《24道拐》,到各家衛視的抗戰劇,如《馬上天下》《秀才遇上兵》《英雄祭》《鐵在燒》《生死連》,可謂戰云密布,槍炮齊鳴,殺聲四起,霸氣四射。
觀察發現,抗戰劇的味道與時俱進。透視其變化軌跡不難看到,自70后、80后主創(特別是編劇、導演)開始進入“沙場”縱橫抗戰歲月,抗戰劇的色彩的確出現了鮮明的變化。時間讓我們與歷史漸行漸遠,與歷史的距離讓不同代的創作者幾乎下意識地選擇了不同的故事立場。抗戰劇開始出現了很飛揚的、穿越的甚至是雷人的劇作,戲劇感不斷被加強,當失去了一種控制和限度的時候,戲劇就邁向了游戲。由此,在不同年齡段的業者以及觀眾之間,產生了不同的化學反應。年邁者對于這種飛揚失度提出嚴肅質疑和批評,而年輕的受眾則喜歡和接受抗戰劇的新變化和新味道。我相信,10年后20年后,這種代差反饋還會繼續存在,認知和觀念沖突依然會出現。時間在推進,時間在淡化和稀釋一些東西,濃咖啡會變成一杯清茶。歷史的痛點也在模糊化,痛感在減輕。
抗戰劇數量繁榮是不爭的事實,其中好劇寥寥,與數量呈反比的現狀也有目共睹。被收視數據推波助瀾的抗戰劇,有似脫韁野馬,在一片質疑和吐槽中高歌猛進。很明顯的變化是,從2005年推出的《亮劍》至今,抗戰劇的味道的確一直在變,變得越來越花哨,越來越失重,越來越強調技術含量,不大在意內涵開掘和深度立意了。過去我們特別愿意強調,我們是在“創作”,后來創作很少提了,這個概念被“制作”取代了。制作的自然首先是產品而不是作品,制作產品的目的就是銷售。商業氣質已然成為所有抗戰劇的第一風度。堅守人文敘事很困難,在產品流水線上從善如流成為正道。從時間的變化到環境的變化來看抗戰劇的變化,大致也就能理解目前抗戰劇不盡如人意的原因了。時間直奔未來,想倒車回到10年前20年前,怎么可能?面對現實,思考趨勢,探尋更好的路徑,是唯一現實的態度。從創作到制作,現在更多地扯到“運作”,這事兒變得越來越不單純了。
去年以來,我一直沉浸在上海抗戰歷史的史料堆中,摸索和思考上海抗戰劇的創作策劃思路。和許多上海朋友聊天,發現即便是上海人,很多人也分不清“一?二八”抗戰和“八一三”抗戰,一個是1932年,一個是1937年,中間有五年間隔。四行倉庫、八百壯士等,大家都是了解的,但講述中就把“八一三”發生的故事講到了“一?二八”的背景里,記憶是模糊的,張冠李戴者不少。上海本地人尚且如此,外鄉人含糊也就不足為怪。所以,我和上海朋友合作發起抗戰姊妹篇的創作,一部叫《鐵血淞滬》寫“一?二八”抗戰歷史,一部叫《同一面戰旗》(又名《紀念日》)寫“八一三”抗戰。這部由我任藝術總監的《鐵血淞滬》已拍攝過半,以1932年“一?二八”抗戰歷史為背景,講述了一個裁縫世家卷入抗戰風云的故事。父親是這家的頂梁柱,作為上海灘小有名氣的旗袍大師,穩當經營著自己的生意。二兒二女,大兒子子承父業,專做洋服,為十里洋場的各路神仙精心服務,后被日本人拉下水,成了漢奸。大女兒是中國員,駐19路軍特派員。小兒子在戲班子混事兒,私下里是民間斧頭幫的頭號“鋤奸殺手”,小女是在校女生。以這個家庭故事為主線,以19路軍進駐上海抵御日軍為副線,講述“一?二八”抗戰的風云歷史。上海抗戰歷史頭緒繁雜,很容易陷入麻團說不清楚。故事的清晰度是我們特別強調的,突出上海抗戰的特點,突出上海普通人家應對危機時的猶疑和果決、忐忑和血性。敘事擇“武戲文唱”,有炮火硝煙,但重點放在民生故事。以民為主,以軍為輔,全民抗戰上海灘,希望在全體劇組成員共同努力下,拍攝出一部有特色、有特質、有追求、有品格的品質劇。在故事里與觀眾分享1932年的上海的空氣、風雨、歡笑、眼淚、決絕。
抗戰史無疑是我們內心充滿痛感和悲壯的往事。時間減弱了我們的疼痛,但不可泯滅的是記憶。不管用怎樣的方法講故事,對于歷史脈絡的清晰認知,對于那段歷史的價值評判等,都是需要堅守的。有戲不游戲,就是底線。
抗戰英雄故事范文3
導演吳錦源首次執導抗戰劇
說起香港導演拍抗戰劇,很多觀眾在心里都會畫個問號。而且在此之前,吳錦源又是圈里有名的古裝片大導演,他執導的《步步驚心》、《美人心計》、《搜神記》、《仙劍奇俠傳》等作品叫好叫座。但拍攝像《踏破硝煙》這類的紅色題材作品,對于他來說還真是第一次。
其實吳錦源平常愛讀歷史學著作,對于中國近代歷史非常熟悉。由于他對紅色年代故事的喜愛和熱情,才最終讓制片方敲定由吳錦源來擔任導演。為了能夠更好地完成拍攝,導演總會拉著于震討論劇中人物,兩人常常因為一句臺詞而暢聊到深夜。
于震:這是最滿意的角色
近些年,演員于震活躍在各類諜戰、抗戰作品中,其塑造的各類角色都極富性格特點,《密使》、《一個鬼子都不留》、《利箭縱橫》、《嫂子嫂子》等多部作品,都曾在北京影視頻道創下收視佳績,于震也因此被譽為“收視率的保障,諜戰界的天王”。談及是否擔心多次出演抗戰題材作品會使觀眾審美疲勞,于震則坦言:“演員本身是有局限性的,因而被封為某某專業戶其實也沒什么不好。”于震表示,自己最看重的其實并不是拍攝哪類題材的作品,而是這個人物以及故事是否足夠精彩、足夠吸引自己。而《踏破硝煙》中的李龍飛,就是一個讓他愛不釋手的人物。“剛拿到《踏破硝煙》劇本的時候,我就覺得這個人仿佛是自己的一個老朋友,一看就無法自拔。當時我就表示,李龍飛這個角色我一定要演,這個人物簡直可以說是為我而寫的。”
劇中李龍飛不但是個戰斗英雄,更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真漢子。他有“李云龍式”的個人英雄主義和亮劍精神,但又因經歷挫折而多了些冷靜和思考以及對戰友的包容。然而,也是這樣一個角色,卻讓于震犯了難,面臨了一次堪稱“最難”的抉擇。原來在這部戲籌備開拍之時,恰逢于震妻子懷孕,是選擇做一個好男人還是好演員,是選擇事業還是家庭,成了擺在于震面前最大的難題。該劇制片人透露,在《踏破硝煙》之前,于震已經為了陪老婆推掉了很多劇,制片人看得出于震對角色的喜愛和對家庭的不舍,所以最終為于震在劇組里開了綠燈,給了他更多假期,讓他在沒有拍攝任務的時候都可以回家陪護愛人。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順利完成李龍飛這個角色的同時,于震也喜得貴子。于震表示:“好劇本就像自己的愛人一樣,李龍飛這個角色是我最滿意的。”
與86版豬八戒馬德華結成忘年交
抗戰英雄故事范文4
關鍵詞: 孫犁 抗戰短篇小說 主流文學 貌離神合
1938年春,孫犁毅然辭去安逸的教書職業,積極地投身到革命隊伍中,寫出了一系列反映的小說,呼喚民眾,鼓舞斗志。當時解放區主流文學大都追求文學的政治效應,崇尚力量(暴力)、沖突(階級矛盾)和社會政治敘事,通過塑造高大的英雄人物形象來凸顯人民群眾和革命者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精神,通過史詩性的“宏大敘事”藝術結構來反映這一“偉大的時代”。同樣是描寫,同樣是反映時代的風云,孫犁的作品卻表現出與解放區主流文學迥然不同的另一種風格。
一、外部形態上對主流文學的背離
(一)切入歷史的獨特視角和敘述歷史的獨特方式
孫犁的抗戰小說并不特意追求史詩性的所謂宏大敘事,也不刻意塑造英雄人物,更不追求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他筆下的人物大多是抗日背景下普通的勞動人民,描寫的也是他們的日常生活、平凡故事。如《荷花淀》中水生夫妻的話別;《邢蘭》中“拼命三郎”邢蘭為“我”點火取暖、晚上巡邏;《山地回憶》中妞兒為“我”做襪子御寒;《澆園》中香菊和二菊姐妹精心護理傷員;《紅棉襖》中言語不多的小姑娘脫襖為戰士御寒;《瓜的故事》中爽朗凌厲的馬金霞獻瓜為戰士解渴;《吳召兒》中吳召兒為子弟兵帶路……這里既沒有驚心動魄的重大斗爭和硝煙彌漫的戰爭場面,也沒有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命運的大起大落,一切都顯得是那樣從容自然,那樣單純簡樸,那樣平易近人,然而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和事件,又是那樣真實地散發著時代的氣息,與抗戰時代的風云變幻自然地聯系在一起。
(二)對美好人性的謳歌
孫犁的抗戰小說很少正面直接描寫戰爭場面的殘酷、流血與犧牲,“戰爭”、“革命”在他筆下常常是作為“時代”的具體背景而存在的。他總是將大量的筆墨用在對戰爭背景下勞動人民(尤其是青年婦女)內心世界的挖掘上,用詩意的筆觸去展現人物的精神面貌,發掘人物身上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這一點,小說《荷花淀》表現得最為充分。通常被作為中心事件的戰斗場景只有寥寥幾筆,輕描淡寫,三言兩語之間便如同神話一般結束了戰斗。而大量篇幅都用來表現水生媳婦身上所體現出來的人性美、人情美。以“夫妻話別”片斷描寫細節為例:當水生說明天就要到大部隊去時,“女人的手指震動了一下,想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她把一個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從感情上講,她不想讓丈夫離開,但理智上又覺得應該理解支持他。這種復雜心情又不能讓丈夫發現,帶著幾分不安上戰場,于是,她迅速把手指放到嘴里“吮”了一下,以平衡自己的情緒,掩飾內心的震撼。一個溫柔體貼、通情達理、深明大義的婦女形象躍然紙上。
(三)對美善的極度張揚和對丑惡的有意忽略
孫犁是一個喜歡和美做伴的作家,他曾說過:“看到真善美的極致,我寫了一些作品。看到邪惡的極致,我不愿意寫。……我也不愿回憶它。”他的抗戰小說正是這種極致的真善美的表現。他說:“我經歷了美好的極致,那就是。我看到農民,他們的愛國熱情、參戰的英勇,深深地感動了我。……我的作品,表現了這種善良的東西和美好的東西。”[1]因此他的抗戰小說文本中沒有正面的丑惡,也有意回避了戰爭生活的悲慘與凄涼、苦難與艱辛,展現的都是些美好的向上的勝利的戰斗生活場面。
……但是那些隱藏在大荷葉下面的戰士們,正在聚精會神瞄著敵人射擊,半眼也沒有看她們。槍聲清脆,三五排槍過后,他們投出了手榴彈,沖出了荷花淀。
手榴彈把敵人那只大船擊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團硝煙火藥氣味。戰士們就在那里大聲歡笑著,打撈戰利品……[2]
《荷花淀》中這場簡短的戰斗描寫多么富有浪漫、優美的色調,沒有槍林彈雨、硝煙彌漫、血肉橫飛的慘烈景象,只是歡快、輕松的詩意。
為了表現極致的美與善,孫犁對丑和惡做了有意的忽略。正如他自己所說:“我想寫的,只是那些我認為可愛的人。”[3]為此他在創作中對生活素材作了獨特的處理——即將生活原型中不如意的、甚至是令他痛苦的事予以美化,使它們變得美好而樂觀。例如,歷來被作為美與善的贊歌的《山地回憶》,其故事原型其實是一個與小說故事完全不同的、只有怨艾而沒有友愛,只有爭吵而沒有和解的事件,但作者在寫作時對它進行了很大的改造,淘洗了生活本身所存在的缺陷,而賦予它以真誠的“愛人”和歌贊之心。[4]
(四)獨特的話語方式——詩化的語言
孫犁的小說在繪景、狀物、敘事、對話等方面都采用了一種獨特的話語方式,即滲透了抒情意味的詩化的小說語言,這使得他的小說優美如詩、鮮明如畫、悠揚如歌,充滿濃郁的詩情畫意,被人稱為“詩體小說”。他的很多優秀作品都可以作為散文詩或抒情詩來讀的。《荷花淀》中水生妻子月下編席場面的描寫,就是一段優美動聽的散文詩:
這女人編著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編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云彩上。她有時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5]
這一段描寫融入了作者詩人般的情懷,潔白的地、潔白的云、銀白的淀水、透明的薄霧,月光、水色、清風、荷香,連同那個不知在雪地上還是在云彩上的女人交融于潔白的世界,渾然一體,簡直就是一幅絕妙的白洋淀風景畫,貯滿濃郁的詩意。
抗戰英雄故事范文5
1、周文蕭雅是電視劇《雪豹》中的角色。
2、《雪豹》是由皓威、杜玉明執導,夢舟抗戰三部曲的第一部,由文章、陶飛霏等人主演的抗戰題材電視劇,改編自業余狙擊手的網絡小說《特戰先驅》。
3、該劇講述了周衛國從富家子弟走上抗日道路,組建了雪豹特戰部隊最終成長為優秀指揮官的抗日英雄傳奇故事。
4、該劇于2010年7月20日播出,播出后該劇獲得第28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長篇電視劇提名、第26屆金鷹獎優秀電視劇等獎項。
(來源:文章屋網 )
抗戰英雄故事范文6
一、生活環境中的閱讀
學生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和自然生活環境中蘊藏著眾多的閱讀契機,在教學中就要善于發現,及時調控學生的閱讀活動,使閱讀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
1、緊扣社會生活環境
學生生活中的報紙、電視、電腦等信息媒體的大量普及,使得社會輿論宣傳與學生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在引導學生閱讀時,就要利用這些新聞媒體創設的輿論環境,指導學生選擇相關的閱讀材料。如在慶祝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及中國勝利六十周年時,各大報紙、地方電視臺、中央電視臺、中央廣播電臺、各大網站等都有慶祝抗戰勝利六十周年的宣傳,這些宣傳內容包括中國人民八年抗戰的重大戰役、戰爭的后勤保障、涌現的英雄人物、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以及中國的抗戰對二戰格局的影響等,從而形成了一個內容豐富、層次分明的“抗戰知識包”,在學生的生活周圍渲染出了抗戰知識宣傳氛圍。利用學生的“從眾”心理,搜集有關的閱讀材料進行閱讀,使看到的抗戰影視作品與閱讀文本、聽到的抗戰歌曲與閱讀文本一一對應,既能促進學生閱讀理解的深度,又能利用視覺、聽覺對閱讀的幫助,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緊扣自然生活環境
廣袤的農村是農村孩子成長的搖籃,而大自然也給這些孩子帶來了無盡的精神食糧。在學生們眼睛里,春的生機,夏的火熱,秋的豐碩,冬的純凈,都是一首詩,;嫩綠的麥苗,火紅的高粱,金黃的向日葵,粉妝玉砌的萬里江山,都是一幅畫。利用大自然的豐厚賜予,組織學生閱讀相關的文學作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和煦的春風里美讀朱自清的《春》,在夏日的蔭涼里品讀老舍的《駱駝祥子》,在秋葉的紛飛里低吟王維的《山居秋暝》、杜牧的《山行》,在晶瑩的冬雪里誦讀的《沁園春·雪》。大自然的美與文學作品的美相得益彰,不但能使學生真正領悟作品的深刻內涵,而且培養了他們的審美情趣,陶冶了情操。
二、學習生活中的閱讀
顧黃初老師在《多讀多寫辨析》一書中曾對“多讀”做過這樣的闡發:以課堂上熟讀了的選文作例子去洞察其他文章的寫作規律,這樣讀得雖“多”,卻不會給學生以匆忙草率、稍縱即逝之感。課堂教學中的精讀、略讀、快速默讀、瀏覽等讀書方法,多讀多思、主動探究并領悟其奧妙等閱讀方法是課外閱讀的“引子”和“例子”。從課文內容的拓展、延伸、發散、生發中展開閱讀活動,能起到事半功倍、水到渠成之功。1、課文內容融入熱點問題:如《人造飛船“返家”的本領》各大媒體都有大量的相關報道,學生來到學校后,對此也是津津樂道。利用這一契機,引導學生搜集、閱讀有關“神舟六號”運載火箭的相關資料,尋找有關航天發展、太空探索等的資料進行閱讀。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搜集材料、整理信息的閱讀熱情,更是他們積極參與閱讀,豐富知識儲備,主動參與學習的源動力。2、課文內容延至名家名篇:杜甫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如學習了《草船借箭》后閱讀《三國演義》,開展“《三國演義》故事會”活動;學習了《靜夜思》后閱讀唐詩宋詞,開展“唐詩宋詞吟誦會”活動;學習了《智取生辰綱》后閱讀《水滸傳》,介紹自己喜歡的梁山英雄,開展“梁山英雄展播”活動等。促使學生在課內學習的基礎上,閱讀原著,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三、培養濃厚閱讀興趣
1、創設濃厚閱讀氛圍
在教室里張貼有關“閱讀”的名人名言、格言、諺語等,暗示學生人人讀書;在黑板上開辟“閱讀瑣言”專欄,由學生自由抒發閱讀感想,提示學生處處讀書;在學生中開展閱讀競賽,包括朗誦、表演、畫圖以及推薦自己的閱讀內容等,提醒學生時時讀書。同時利用學校圖書室、班級圖書角創設閱讀氛圍,采用“閱讀直通車”、“閱讀交流會”、“好書推薦會”、“我的閱讀心得”等多種閱讀交流形式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