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校長年度考核述職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校長年度考核述職范文1
記者:王局長,請您先簡單介紹一下靈武市教育的基本情況。
王志勇:靈武市域面積4010平方公里,總人口23.5萬人,其中回族占總人口的51%。全市轄5鎮2鄉1個街道辦事處,16個居委會,72個行政村,4個市屬農林牧場,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2年,城鎮化率51%,人口出生率13.32‰,自然增長率10.03‰。全市現有中小學、幼兒園78所,其中高級中學、完全中學(民辦公助)、中等職業學校各1所,初級中學4所,九年一貫制學校4所,完全小學27所,幼兒園40所。在校生46934人,其中幼兒園8249人,義務教育階段29417人,普通高中4687人,職業教育中心4581人。教職工2751人,其中幼兒園661人,義務教育階段1776人,普通高中244人,職業教育中心70人;正式在編教職工2004人。學前三年入園率分別達到99.2%、88%、80.6%,居全區首位,提前實現國家、自治區2020年學前教育發展規劃目標;高考升學率達到81%,比2007年提高了37個百分點。2008年靈武市高標準通過自治區人民政府教育強市驗收;2009年我市被評為全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先進地區,2010年順利通過自治區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驗收,2011年被確定為全國農村學前教育改革試點市、全國探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辦法和措施改革試點市,2012年被確定為國家教育信息化區域綜合改革試點市。
記者:靈武市2009年被評為全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先進地區,2012年又順利通過了自治區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的驗收,取得這么優異的成績,你們采取了哪些舉措?
王志勇:我們主要采取了七項舉措。一是以完善工作機制為抓手,大力加強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組織領導;二是以強化投入為保障,大力夯實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基礎;三是以改善辦學條件為重點,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四是以優化教師資源配置為目標,大力加強中小學校長和教師隊伍建設;五是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為突破,大力提升義務教育教學質量;六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大力強化校園文化建設;七是以加強教育管理為切入點,大力規范校園管理。
記者: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是組織領導,在這方面靈武市是怎么做的?
王志勇:我市堅持把教育優先發展、均衡發展、科學發展作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著力破解在經費、人才、基礎設施條件等方面的制約,加強領導,統籌規劃,常抓不懈。每年都召開全市教育工作會議,定期召開市委常委會、政府常務會專題研究全市教育工作,研究解決教育發展中的難題,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辦人民滿意教育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校長和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成立了由市長擔任組長的全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把教育均衡發展年度目標完成情況作為各涉教部門和鄉鎮考核的重要內容,建立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監督保障機制,形成了市委、政府總攬、教育部門主抓、其他部門協調、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
記者:辦學條件均衡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基礎,靈武市是怎樣實現辦學條件均衡的?
王志勇:我市堅持優化配置教育資源,努力營造一流的辦學條件。一是優化學校布局。我市科學分析、研判城鄉中小學布點,本著就近入學、服務便民、適度集中、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則,撤并適宜“并、轉、停”辦學條件和效益差的學校,保留不宜撤并的教學點。重點將市三中建成集中寄宿制學校,逐步將偏遠農村中學生全部納入該校,使農村中小學享受城區優質教育資源。二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自2009年以來,積極籌措資金2.5億元,實施了校舍安全工程、百所回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工程等一批教育重點項目。先后新建、改擴建市四中、五小、六小、英才外國語實驗學校等中小學、幼兒園34所,新建、改造校舍面積10.9萬平方米,全市中小學整體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三是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近兩年來為全市各級各類學校新配置電腦1425臺,全市小學、初中生機比達到7.95:1和8.61:1,現代遠程教育模式全部達到國家要求。投入3000多萬元為中小學配備各類教學儀器及多媒體教學設備,達到了中小學多媒體教學“班班有”和信息網絡“班班通”,中小學教學儀器設備配置均達到區頒基本標準,課程實施水平和教育質量明顯提高。
記者:靈武市每年投入2000多萬實施教育惠民政策,有力地促進了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請問貴市實施了哪些教育惠民政策?
王志勇:我市堅持不斷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力度,市財政每年投入2600多萬元持續實施十項教育惠民政策。一是在全區率先實行了農村中小學生校車免費接送,每年投入410多萬元免費接送家離校4~10公里農村學生上下學;二是在全區率先推行高中階段免費教育,每年免除普通高中和職業教育中心學生學費360多萬元,為普通高中學生發放助學金110多萬元;三是實行寄宿生免費住宿和生活補助政策,每年免除住宿學生寄宿費240多萬元、生活費160多萬元;四是在全區率先實行農村小學生午餐補助,投入445萬元用于農村小學生午餐補助;五是發放骨干教師獎金,每年為國家級、自治區級、銀川市級、靈武市級骨干教師發放獎金125萬元;六是不斷提高班主任津貼,每年發放班主任津貼34萬元;七是發放農村教師補助,對農村教師每月發放70元~220元交通及生活補助,每年為農村學校教師補助交通費及生活費138萬元;八是建立教師免費體檢制度,每年投入38萬元為全體教師進行免費體檢;九是提高學歷補助,為參加專升本學歷進修、取得畢業證書的教師每人補助2000元學費;十是建立教師子女高考升學獎勵制度,教師子女考上一本、二本、三本院校的分別獎勵5000元、3000元、1000元。
記者: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難點是師資的均衡,靈武市實行教師動態管理,對農村教師在職稱評聘、骨干教師評定及津貼發放等方面實行傾斜,請談談你們在這方面是怎么做的。
王志勇:我市堅持把提高教師素質作為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手段,著力提升教師隊伍整體水平。在校長隊伍建設方面做法有四。一是健全校長選聘培養培訓機制,通過公推比選的方式選配校長5名、副校長13名;建立中小學校長后備干部隊伍培養制度,對12名校長后備干部、61名副校長后備干部進行了重點培養。每年安排校長提高培訓專項資金50萬元。二是理順管理機制,對高級中學、職業教育中心、完全中學校長按干部管理權限聘任,其他中小學校長由教育部門選拔任用并歸口管理。三是建立中小學校長輪崗和持證上崗機制,交流校長、副校長24名,交流比例20%以上;組織校長區外培訓45人次,開展校長課堂教學大比武活動3場次。四是完善中小學校長考核和獎懲機制,建立了學期考核、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機制,實行獎懲掛鉤,極大地調動了校長工作積極性;推行中小學校長負責制和校長年度述職述廉制度、年度和離任審計制度,近年來240余名正副校長(園長)進行了述職述廉,對15名校長進行了離任審計。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做法有四。一是完善教師補充交流機制,堅持中小學教師編制動態管理,創新教師編制管理,滿足不同學校教育教學需要。先后辭退不合格教師8名,調整崗位教師26名,引進區內外骨干教師8名,聘用特崗教師313人,不斷促進教師隊伍向均衡方向發展;探索建立了中小學教師退出機制,根據我市中小學教師隊伍實際,采取分期分批審批的方法,對30名符合條件的教師辦理了提前退休手續,第二批次60名符合條件的教師提前退休審核工作正在進行。建立了中小學教師輪崗流動機制,每學期都安排一定比例的骨干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安排農村學校教師到城區掛職鍛煉,僅2012年中小學輪崗交流教師219人。二是完善教師培訓機制,每年安排教師業務培訓專項資金100萬元,安排300名以上教師到北京、上海、江蘇等教育發達地區學校考察學習、集中培訓、觀摩交流。三是完善師德師風考評機制,每年設立師德師風建設專項資金20萬元,將師德師風納入教師崗位責任考核,實行獎懲掛鉤;每年表彰一批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樹立師德師風先進典型,先后有4名校長榮獲銀川市“十佳校長”稱號,3名教師榮獲銀川市“十佳教師”稱號,全市共有各類骨干教師530名,骨干比例達22.2%。四是完善農村教師待遇保障機制,堅持骨干教師培養向農村中小學傾斜,職稱評定向農村教師傾斜,績效工資向農村艱苦邊遠地區教師傾斜,每年用于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待遇和隊伍建設資金達300多萬元,進一步穩定了農村教師隊伍。
記者:教育教學質量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試金石,你們主要通過哪些舉措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
王志勇:我市堅持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著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一是狠抓課堂教學改革。組織教研員、教育管理人員深入各學校開展課堂教學診斷活動,聽課、評課、上示范課1000多節;開展中小學語文、數學等學科送教下鄉活動105次,實現了先進理念、優質資源、有效成果的共享,全市共有195名學生在全國、全區學科競賽中獲獎。二是著力實施教科研行動。每年安排教科研專項資金100萬元;組織教師1700人次參加國家、自治區、銀川市教研活動61次,開展本市級教研活動112次,參加人數達4605人次,73項課題被自治區教育廳教研室和教科所立項,6項結題的課題全部獲獎。借助新思考網、寧夏教研網、靈武教育信息網等平臺,開展網絡集體備課、觀課、研討等教研活動,提升教學水平。建立健全片區教研制度,定期開展片區大教研、公開課、集體備課、教育論壇、課題研究等活動,有力推動了全市素質教育的實施和教學質量的提高,中考成績逐年攀升。三是加強對教學工作的督導。實行教育質量目標管理,將教學質量任務依次落實到學校、年級、班級、每一位任課教師;開展中小學教學質量監測,認真分析教育教學中的差異、優勢和不足,為改進教育教學工作提出具體辦法和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在今年教育部統一組織的全國中小學質量監測四年級、八年級學科的抽測中我市居先進行列。四是廣泛開展學校之間“強弱聯合”、“以強帶弱”和“結對共建”活動。不斷完善城區中小學與鄉鎮中小學“一對一”結對幫扶機制,建立學校發展共同體11個,從師資、管理、教學教研等方面加強合作互動、資源共享。大力開展“送教下鄉”、“進城實踐”活動,有力提高了農村學校教師隊伍素質。
記者: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靈武市在這方面很注重校園文化建設,精心打造了20多所特色學校,提升了特色育人水平,請談談你們的做法。
王志勇:我市各級各類學校在課程設置、體育與藝術、民族經典、地方特色、傳統文化、現代文明等方面深入挖掘,準確定位,明確目標,培育特色,全力打造學校品牌,增強學校吸引力。大力開展“一校一特、一特一景、一校一品”特色學校建設,形成了市二中“犁人堂”民俗文化教育,市三小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市三中廉政文化進校園,杜木橋小學“大地上的記憶”家鄉印象,狼皮子梁學校“幸福之路”移民文化教育基地,市一小“弘揚國學,傳承經典”國學講堂,市四小孝道感恩教育,市回中非物質文化遺產馬氏口弦等具有鮮明特點的20所特色學校。打造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使學校育人功能和文化傳承傳播作用得以彰顯,為廣大學生接受優質教育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和活動載體,極大地豐富了學校教育內涵。各級各類學校“千校一面”的窘況正在得到有效改變,學校逐漸成為教師善教、學生樂學的師生共同生活、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樂園,學校內涵發展走出了一條創新之路。
記者:安全管理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根本保證,靈武市在學校安保、校車配備、食品衛生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杜絕了安全事故的發生,請問你們是怎樣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