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新環境保護條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新環境保護條例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新環境保護條例

新環境保護條例范文1

存在的缺陷

(一)立法體系與外部環境的變化脫節

最初的環境保護法其立法背景與目前已有極大的差異,目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和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發展方針和計劃經濟時期有本質性的差異,既有的《環境保護法》越來越難以適應目前的社會環境,而同時期的許多資源保護條例也是與計劃經濟背景相適應的,針對這一情況,《環境保護法》卻至今沒有進行重新修訂,單純地通過頒布司法解釋和補充條例已無法解決這一本質上的差異,這成為了我國目前環境保護立法體系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二)存在一定的漏洞與空白區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隨著許多新技術和生產模式的出現,環境問題不斷發生著變化,但目前我國的環境保護立法體系在這一方面的跟進還有所不足,導致出現了許多立法上的漏洞與空白區域,一方面針對生物技術、遺傳安全、臭氧層保護、放射性物質危害、環境損害的評估與賠償等領域還存在無法可依的情況,同時海洋資源、濕地資源、循環經濟等概念還沒有深入地體現到目前的立法體系中。除此之外,在環境保護的相關技術操作層面上,以放射性污染、核安全監測控制為代表的許多新興技術尚沒有出臺標準與行業規范,這使得我國的環境保護立法體系在處理上述新興但越發普遍的環境問題時顯得十分被動,尤其在與發達國家的環境保護糾紛中長期處于不利的競爭層面。

(三)可操作性有所不足

就目前我國的環境保護立法體系而言,諸多領域的規定還是過于原則化,缺少配套的條例、辦法、司法解釋以及部門規章進行進一步的細化,同時部門法之間打架的情況也比較突出,這使得部分條款被模糊化,操作性不強。另一方面,環境立法體系中,法制與機制、經濟、體制等方面的結合度還存在不足,例如,雖然在法制上規定了環保中的三同時制度,但又沒有相應的三同時保證金,執法的體制與機構、經費也沒有得到落實,這直接導致了相關條文在司法實踐中大量流于形式,去實際操作性大打折扣。

未來發展展望

(一)加快《環境保護法》的全面修訂

作為環境保護立法體系的核心,《環境保護法》必須針對立法環境的變化進行大規模的修訂,一方面通過對《憲法》和《環境保護法》等相關法律的修改,將可持續發展這一環境保護和社會發展基本原則列入國家根本大法;同時對現行的環境保護立法體系進行審核,對當中的計劃經濟時代殘留痕跡做進一步的調整;除此之外,目前的《環境保護法》包含了大量實施法內容,但對自然生態和新興環境相關問題的規定有較少,“以致于該法呈現出濃厚的污染防治法的色彩”,范圍比較局限,這在其修訂過程中也是需要引起高度注意的。

(二)提升環境保護立法體系可操作性

在這一方面,應該加強立法與經濟和社會制度的配套,以大量的司法解釋、部門規章和其他條例指導性文件作為環境保護立法的支撐,加強其可操作性,以風險抵押金、環境保護保證金等配套制度加強環境立法的實際操作意義,以經濟制度和社會制度為杠桿,對法律制定進行配合。另一方面,對于越發頻繁的放射性污染、核安全、光污染等新興環境保護問題,應該加快納入目前的環境保護立法體系,制定其監督管理的部分,落實檢查與處罰手段,使相關環境保護問題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避免法律空白現象,增強法律體系的包容性和可執行度。

新環境保護條例范文2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環境保護條例全文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保護和改善農業環境,防治農業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合理開發和利用農業自然資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自治區的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農業環境保護,是指對影響農業發展的農業用地、農業用水、大氣及農業生物等的保護。

第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農業環境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對本行政區域的農業環境質量負責。

第四條 農業環境保護工作所需經費由同級財政列入預算,統籌安排。

第五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農業環境的義務,并有權對污染和破壞農業環境的行為進行檢舉、控告。

第六條 對保護和改善農業環境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章 監督管理

第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和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土地、水利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依照各自法定職責對本行政區域的農業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第八條 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在農業環境保護方面的主要職責是:

(一)貫徹執行國家有關農業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

(二)擬定農業環境保護長遠規劃和年度計劃;

(三)開展農業環境質量調查與監測,負責農業用地、用水、農畜產品質量和農用化學物質的監測,對農業環境質量作出預測和評價,向本級人民政府提供農業環境質量的報告;

(四)組織開展農業生態建設,合理利用和保護農業自然資源,開發無公害農產品,發展農業環境保護產業;

(五)開展農業生物物種資源調查,保護珍稀瀕危生物資源及其近緣的生物資源;

(六)對影響農業環境的建設項目進行環境評價,對直接影響農業環境的建設項目和單位進行監督檢查;

(七)參與農業環境污染事故和污染糾紛的調查處理;

(八)宣傳普及農業環境保護知識,組織開展農業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推廣農業環境保護的先進技術和經驗。

第九條 自治區地方農業環境質量標準,由自治區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自治區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擬訂,報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執行。

第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所設立的農業環境監測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的農業環境監測工作。業務上受上級農業環境監測機構和同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監測機構的指導。

農業環境監測機構按有關規定納入環境監測網絡,其所提供的監測數據,可作為開展農業環境保護工作和調查處理農業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的依據。

第十一條 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及鄉級人民政府可配備專職或者兼職農業環境監督員。

農業環境監督員應從熟悉農業環境保護業務和環境保護法規的人員中選任。

農業環境監督員由本級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聘任,《農業環境監督員證》由自治區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統一核發。

第十二條 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對污染和破壞農業環境的單位或者個人進行現場檢查。

農業環境監督員執行公務時,應當出示《農業環境監督員證》。被檢查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如實反映情況,提供資料。

第十三條 跨行政區域的農業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防治工作,由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協商解決,或者由其共同的上級人民政府協調解決,作出決定。

第十四條 因發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農業環境污染事故的,當事人必須立即采取措施處理,及時通報可能受到危害的單位和個人,并向當地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報告,接受調查處理。

第三章 保護防治措施

第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當地農業自然資源狀況和農業環境保護要求,合理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因地制宜開展生態建設,改善農業環境質量。

第十六條 禁止在農田、基本農田保護區傾倒、棄置和堆存固體廢棄物。在農田、基本農田保護區以外的農業用地傾倒、棄置、堆存固體廢棄物的,應當依法辦理用地手續。

第十七條 向農田提供的城市垃圾、污泥,必須符合國家有關標準。

第十八條 向農田灌溉渠道排放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應當保證其下游最近灌溉取水點的水質符合國家和地方有關農田灌溉水質標準。

直接向農田排放城市污水、工業廢水的,應當確保所排放的城市污水或者工業廢水符合國家和地方有關農田灌溉水質的標準。

農業環境監測機構對利用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進行灌溉的,應定期組織監測,向灌溉用水單位和個人通報水質情況。

第十九條 排放有毒有害氣體、粉塵等大氣污染物的,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對農業環境造成污染。

第二十條 合理規劃鄉鎮企業的布局,發展無污染、少污染的行業。

禁止新建土硫磺、土煉焦、小造紙等污染項目,對已建成且污染農業環境的,按有關規定責令其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由作出限期治理決定的人民政府責令其關閉。

第二十一條 禁止獵捕、收購、銷售國家和自治區明令保護的有利于農作物的動物,并保護其棲息、繁殖場所。

第二十二條 合理使用農藥、化肥、農用塑料薄膜等農用化學物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對農業環境的污染。

禁止使用劇毒、高殘留的農藥。發展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綜合防治技術。使用農藥必須嚴格執行《農藥安全使用標準》。

積極研制、推廣使用易分解、無污染的農用塑料薄膜。使用不易分解、有污染的塑料薄膜,其殘膜應當回收,防止殘膜對農業環境造成危害。

第二十三條 對遭受嚴重污染、影響作物正常生長或者所生產的農畜產品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區域,可劃為農業環境污染綜合整治區。

農業環境污染綜合整治區的劃定范圍和治理方案,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人民政府土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擬訂,報同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

第四章 法律責任

第二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予以處罰:

(一)拒絕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現場檢查或者在被檢查時弄虛作假的,給予警告或者處以罰款;

(二)在農田、基本農田保護區傾倒、棄置和堆存固體廢棄物,或者未依法辦理用地手續在農田、基本農田保護區以外的農業用地傾倒、棄置、堆存廢棄物的,責令限期排除,逾期不排除,由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組織排除,費用由傾倒、棄置、堆存廢棄物的責任者承擔,可以并處罰款;

(三)將不符合國家有關標準的城市垃圾、污泥用于農業生產的,給予警告或者處以罰款;

(四)使用不易分解、有污染的塑料薄膜后不回收殘膜的,責令限期回收,逾期不回收的,由鄉、村、場負責組織回收,其費用由農用塑料薄膜使用者承擔;

(五)違反《農藥安全使用標準》使用農藥的,給予警告或者處以罰款。

第二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協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罰:

(一)向農田排放不符合國家和地方有關農田灌溉水質標準的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的;

(二)向農田排放有毒有害氣體、粉塵等大氣污染物,污染農業環境的。

第二十六條 罰款的具體辦法由自治區人民政府制定。罰款全額上交同級財政。

第二十七條 造成農業環境污染危害的,有責任排除危害,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給予賠償損失。

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處理。當事人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并經及時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農業環境污染損害的,免予承擔責任。

第二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造成重大農業環境污染事故,導致公私財產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等嚴重后果,構成犯罪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九條 農業環境監督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章 附則

第三十條 本條例自1995年5月30日起施行。

農業環境保護的措施①利用植物防治。如選用具有較強抗性和耐污性的樹種營造防污林帶,以阻止大氣污染物的擴散,并通過林網吸收污染物質等。某些對污染物敏感的植物,則可作為指示植物用來監測大氣污染。

②利用某些生物的自凈能力。池、沼、庫、塘、湖泊等水域中的某些水生生物除能將酚、氰等毒物分解成無毒物質外,對汞、鎘、鉻、鋅等元素也有較強的吸收能力。

③耕作措施防治。對已被污染的土壤,除發揮土壤自然凈化作用外,可通過深翻、刮土甚至換土等方法來消除污染。此外,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可提高土壤的凈化能力;施加石灰、磷酸鹽、硅酸鹽等可抑制植物對重金屬的吸收。

新環境保護條例范文3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遼寧??;地方立法

[中圖分類號]D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15)10-0022-04

我國自1956年創建第一個自然保護區以來,同步進行了自然保護區的法治建設,尤其是近20年來,先后出臺了大量的與自然保護區相關的規范性文件,使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建設和發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是,隨著經濟、政治和社會的不斷發展,自然保護區范圍不斷擴張、保護對象日益擴大,保護與經濟發展、保護與開發利用、保護與監督管理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不可避免地存在并日益加重。而為自然保護區保駕護航的相關立法卻日益顯現出其滯后性和局限性,有的甚至是空白,亟須完善、充實和填補,尤其是迫切需要制定更高位階的、綜合性的自然保護區法。

一、國家自然保護區的立法檢視

關于自然保護區的立法包含在環境與自然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之中,我國環境與自然資源保護領域的立法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目前有30多部法律和90多部行政法規,此外還有大量環境與自然資源保護的標準。隨著2011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初步形成,自然保護區法律體系也已經初步具備,其特點是,以憲法為統率,以《自然保護區條例》這一專門立法為指導,以相關自然保護區的行政法規、規章和地方性法規主體,以相關自然保護區的其他規范性文件為補充,與其他部門法的規定相結合,與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相接軌,并且這些規范性文件成為具有內在的統一聯系的整體。

1.國家層面的立法。國家層面的立法,首先是自然保護區的專門立法。我國現行自然保護區的國家級專門立法主要表現為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及國務院職能部門的行政規章,由一個條例、四個管理辦法和一個規定組成。

一個條例:我國自然保護區最高位階的第一部專門的綜合立法,是1994年國務院頒布的《自然保護區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共5章44條,包括以下內容:自然保護區的概念及法律地位、自然保護區的建立程序、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方式、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自然保護區的管理體制、自然保護區的分功能區管理、自然保護區經費保障及法律責任等?!稐l例》對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和運行進行了專門的綜合規定,在自然保護區管理和發展的實踐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四個辦法一個規定:根據各自主管的不同類型自然保護區的特點,國務院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制定的行政規章,按照頒布時間依次為:林業部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1985年)、地質礦產部的《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1994年)、國家科委和農業部的《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1995年)、農業部的《水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1997年)、國土局和環保局的《自然保護區土地管理辦法》(1995年)。其中,前四個部門規章分別對不同類型的自然保護區的保護作出了具體的規定;最后一個對我國自然保護區土地的使用、轉讓等作出了規定,是我國關于自然保護區土地的唯一立法;這五個部門規章都是對《條例》的細化,是《條例》的具體化運行和操作。

2.國家層面的規范性文件。我國除了有自然保護區的專門立法外,還有相關的規范性文件,包括《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十年中國行動方案(2013年)》《自然保護區類型與級別劃分原則》(1993年)、1997年的《中國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綱要(1996-2010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標準》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組織工作制度》(1999年)、《自然保護區管護基礎設施建設技術規范》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工作評估指南》(2003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辦法》(2006年)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調整管理規定》(2013年)等,這些規范性文件,對于指導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遼寧自然保護區的立法檢視

大多數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和較大的市的權力機關,根據《條例》,結合本地區自然保護區的面積、范圍、特點、主要保護對象以及社會因素等,制定了本地區的《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作為本地區自然保護區的專門的地方立法,如內蒙古、吉林、黑龍江、浙江、福建、海南、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新疆等。

1.省級地方性法規。遼寧省沒有出臺專門的關于自然保護區的地方性法規,但是有與自然保護區相關的地方性法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地方立法:一是關于環境保護的,包括《遼寧省環境保護條例》(1993年通過,2004年、2006年和2010三次修改)、《遼寧省農業環境保護條例》(1996年通過,1997年修改,2004年和2010年兩次修正)、《遼寧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2007年);二是關于野生動物保護的,包括《遼寧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辦法》(1991年通過,2004年、2010年和2014年三次修正)、三是關于森林和礦產資源保護的,包括《遼寧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辦法》(2002年通過,2004年、2011年和2014年三次修正)、《遼寧省礦產資源管理條例》(1997年通過,2002年修改,2004年和2012年兩次修正);四是關于水資源和河流保護的,包括《遼寧省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管理條例》(2010年通過,2014年修正)、《遼寧省地下水資源保護條例》(2003年通過,2011年1月和2011年11月兩次修正)、《遼寧省水文條例》(2011年)、《遼寧省遼河保護區條例》(2010年)、《遼寧省凌河保護區條例》(2011年)、《遼寧省河道管理條例》(2012年)、《遼寧省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2011年1月通過,2011年11月修正),此外,2014年,出臺《遼寧省水土保持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正在進行省級水土保持的立法修改;五是關于濕地和遺址保護的,包括《遼寧省濕地保護條例》(2007年通過,2011修正)、《遼寧省牛河梁遺址保護條例》(2010年);六是關于土地管理的,包括《遼寧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2002年通過,2004年和2014年兩次修正)。[1]

2.省級政府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大多數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和較大的市的行政機關,根據《條例》及五個部門規章,結合本地區自然保護區的實際情況,制定本地區的自然保護區實施細則。遼寧省也適時出臺了相關的地方規章,如《遼寧省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實施細則》(1987年)。

此外,遼寧還針對重點自然保護區,制定了相關的規范性文件,如《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1983年)、《鐵嶺凡河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2010年)、《大連斑海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2011年)、《丹東鴨綠江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穴征求意見稿,2012年?雪等,這些規范性文件,對于本地自然區的保護和管理,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三、遼寧自然保護區的立法建議

1.制定《遼寧省自然保護區辦法》。在國家沒有專門立法的情況下,遼寧省可以先行先試,進行省級的專門立法,建議由遼寧省人大常委會制定《遼寧省自然保護區辦法》,既為國家立法提供地方經驗,又有利于規范本省自然區的保護和管理。截止到2013年12月,我省自然保護區的數量是102個,其中31個省級和16個國家級;2000年以來,共獲批78個,是過去20年的近4倍,分別歸屬于林業、環保、國土和海洋四個部門?!蹲匀槐Wo區類型與級別劃分原則》將自然保護區分為三個類別九種類型,這種分類沒有把自然公園納入保護范圍,無法與國際接軌。[2]遼寧省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涵蓋三個類別中的七種類型,其中森林生態系統類型最多(9個),缺少草原與草甸生態系統類型和野生植物類型。

自然保護區的地方立法,可以保護本地區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解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自然保護區建設提出的新要求,同時,也有利于完善我國的環境法律體系,進而完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廣義講,環境安全包括生活環境安全、生態環境安全、自然資源安全、能源安全、生物安全、食物安全、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國際環境安全和國防環境安全等內容。[3]其中,生態環境安全是基礎,維護生態環境安全對保護人類的身心健康、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遼寧省自然保護區辦法》就是為了加強對遼寧自然保護區的污染防治、資源保護和生態治理,促進遼寧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堅持統一管理、科學規劃、全面保護、生態優先、綜合治理。因為,自然保護區關系到珍稀物種、自然生態系統、景觀及自然資源,關系到可持續發展、國家生態安全和社會發展等。自然保護區通過保護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瀕危的珍稀野生動植物和具有特殊意義的自然歷史遺跡,凈化人類的生存環境,調節氣候,防止和減少自然災害,通過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物種和自然資源。我國自然保護區保護了85%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85%的野生動物種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既有利于當代的可持續發展,也有利于實現代際公平。[4]

《遼寧省自然保護區辦法》,可以有效地解決自然保護區存在的問題,加強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加強自然保護區資源的利用與開發、避免對自然保護區的侵占、解決所在地居民與自然保護區的沖突,強調治理保護與發展民生并舉,治理保護應當與保護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促進公民生產條件和生活環境的改善,實現生態文明。

2.《遼寧省自然保護區辦法》的立法依據。自然保護區立法作為環境立法的重要組成部分,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性發展”的基本理念,依據立法的合憲性原則和合法性原則,維護法律的統一和權威。

《憲法》是自然保護區地方立法的根本法依據,《憲法》第26條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第22條規定,國家保護名勝古跡、珍貴文物和其他重要歷史文化遺產。這為自然保護區立法和法律實踐提供了憲法依據。

環境與資源法是自然保護區立法的重要依據。2014年作為環境與資源法的基本法――《環境保護法》修改完成,它規定了各級人民政府對具有代表性的各種類型的自然生態系統區域,珍稀、瀕危的野生動植物自然分布區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域,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區、冰川、火山、溫泉等自然遺跡,以及人文遺跡、古樹名木,應當采取措施加以保護,嚴禁破壞。

以《環境保護法》為核心,其他相關的法律也對保護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加以規定?!逗Q蟓h境保護法》第4條規定,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海洋環境保護的需要,劃出海洋特別保護區、海上自然保護區和海濱風景游覽區,并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渡址ā返?4條規定,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在不同自然地帶的典型森林生態地區、珍貴動物和植物生長繁殖的林區、天然熱帶雨林等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其他天然林區,劃定自然保護區,加強保護管理?!恫菰ā返?1條規定,在草原上割灌木、挖藥材、挖野生植物、刮堿土、拉肥土等,必須經草原使用者同意,報鄉級或者縣級人民政府批準,在指定的范圍內進行,并做到隨挖隨填,保留一部分植物的母株。禁止在荒漠草原、半荒漠草原和沙化地區砍挖灌木、藥材及其他固沙植物,未經縣級人民政府批準,不得采集草原上的珍稀野生植物?!兜V產資源法》第20條規定,非經國務院授權的有關主管部門同意,不得在國家劃定的自然保護區、重要風景區,國家重點保護的不能移動的歷史文物和名勝古跡所在開采礦產資源。《漁業法》第3條強調水域的統一規劃和綜合利用?!兑吧鷦游锉Wo法》第10條規定,國務院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應當在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主要生息繁衍的地區和水域,劃定自然保護區,加強對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生存環境的保護管理?!豆腆w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第22條規定,在國務院和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劃定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基本農田保護區和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內,禁止建設工業固體廢物集中貯存、處置的設施、場所和生活垃圾填埋場。

自然保護區的地方立法還要遵循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生態系統與自然資源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寶貴財富,需要全人類的共同保護。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生態問題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關于自然環境保護的國際公約紛紛出臺,我國已簽署的國際公約有:《生物多樣性公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濕地公約》《防治荒漠化公約》《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自然保護區的地方立法,與有關國際公約的規定相銜接,實現國際權利,履行國際義務,樹立國際形象。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通過的《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和《關于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等文件,178個國家對可持續發展作出國家承諾,使“可持續發展”為世界多數國家接受。“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中國逐步得到認可,成為環境立法的基本理念。

3.《遼寧省自然保護區辦法》的立法內容。理順管理體制:設立專門的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其性質與自然保護區級別相匹配,依法明確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是各級政府自然保護區管理部門的派出機構,負責自然保護區及區內資源、景觀、生態系統的管理,經自然保護區管理部門授權,享有行政執法的權力。以避免管理機構之間缺少分工合作、各自為政的現象。明確不同級別、不同類別的自然保護區的設立條件、設立程序、批準程序、變更和撤銷程序。

改革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多樣化,拓寬公眾參與的途徑。在人員構成上,除主管部門派出人員外,向社會公開招聘選拔具有專業人才,參照公務員管理;自然保護區的職工,可以在當地社區居民中招聘,并簽訂勞動合同,既強化隊伍,又緩和與當地的矛盾,提高管理效率。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對于因建立自然保護區或因保護對象等的侵害而使其利益遭受損失的居民,應由國家補償,國家制定補償標準,補償的形式不限于經濟補償,也可以安排就業、發放生活補助金等生態補償機制,增加國家投入,實現資金保障。明確土地邊界、土地權屬和資源利用。

制定自然保護區的規劃和計劃:明確規劃和計劃的時間、程序和內容等,規劃每5年制定一次,計劃第1年制定一次,并使規劃和計劃的內容付諸實施,使其管理和建設具有科學性和可預見性,避免將“搶救式”保護作為常態。

建立考評制度和評估指標體系:根據規劃和計劃,建立考評制度和評估指標體系,分期考評,公示考評結果,獎懲分明。

實現權責統一:在明確自然保護區各方主體的權利與義務、權力與責任的同時,完善法律責任體系,提高地方立法的質量,實現權責一致,除行政責任和民事責任外,還要對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擅自變更保護區范圍、調整功能區劃等行為,有相應的法律責任規定。

參考文獻:

[1]相關的地方立法資料,來源于遼寧省人大官方網站.

[2]馬燕.我國自然保護區立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J].環境保護,2006,(21):42-47.

新環境保護條例范文4

關鍵詞:校園建設;環境監理;校園綠色施工;可持續發展

1引言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各地的校園基礎建設搞得有聲有色,有的是在原校址內改建、擴建校舍,有的是在城郊結合部異地另建新校區。校園建設都基本體現了以人為本,保護生態的原則。各院校從整體出發,因地制宜,結合實際地形地貌進行施工建設,一個個功能齊全、設施先進、環境優美的新校園拔地而起。但建筑施工過程中必然產生環境污染問題,如粉塵污染、噪聲污染、污水泥漿等,必須有專門的環境監理制度和部門來規范參建各方的施工,實現校園工程建設對環境最低限度的破壞和最大限度的保護[1]。校園建設是百年工程,要建成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的美麗校園,培養一代又一代的國家未來的“棟梁”,少不了環境監理的保障。在校園建設中重視環境監理和進行綠色施工不但是建筑行業的要求,更是校園生態環境與人文環境建設的需求[2]。

2環境監理的依據

2.1法律依據

環境監理具有法律依據。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吨腥A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是我國環境保護的基本法,第十三條規定:“建設污染環境的項目,必須遵守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的規定。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必須對建設項目產生的污染和對環境的影響作出評價,規定防治措施,經項目主管部門預審并依照規定的程序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環境影響報告書經批準后,計劃部門方可批準建設項目設計任務書?!钡诙幎ǎ骸敖ㄔO項目中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經原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合格后,該建設項目方可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盵3]

2.2行政法規依據

與環境監理相關的行政法規主要有《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自然保護條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基本農田保護條例》、《防治海岸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防治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等。

2.3其他依據

其他還有一些交通部和環境保護部頒發的管理辦法,環境保護的質量標準如《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地方性的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工程標準規范和環境設計規范;工程設計文件,監理合同。另外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和批復也是環境監理的重要依據。

3校園建設中環境監理的意義

3.1全程監管工程建設,確保落實三同時制度

校園基建尚無典型行業環境監理的樣板。但校園建設中涉及到的項目多,內容雜,如食堂、住宅、水利工程等。在落實“三同時”制度時,“同時設計”可依據環境影響評價和相關設計規范保障和制約?!巴瑫r投產使用”也有竣工驗收的規范加以保障落實,只有“同時施工”缺乏相應的監管。防治污染與校園工程建設如何齊頭并進,而不是項目完工后再來對環境造成的不可逆污染進行補救,關鍵在于環境監理的全程跟蹤管理。

3.2為建設單位提供技術服務,實現校園工程建設環境保護目標

校園作為甲方一般會聘請工程監理來規范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等參建各方的建設行為,提高工程質量,掌握工程工期,保證校園建設的順利完工。但校方委托的工程監理單位可能存在資質高低不齊的問題,也缺乏專業的環境保護知識,需要有專門的環境監理制度來規范參建各方的環保行為,對工程中的環境保護措施、生態恢復措施、環境風險防范措施等進行監督管理。環境監理單位按照“公正、獨立、自主”的原則為校園建設提供技術服務,對現場的信息進行規范化和系統化記錄管理,能更有利于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竣工驗收的開展,實現項目環境效益的最大化。

4環境監理是校園綠色施工的的重要保障

建設部2007年頒布了《綠色施工導則》,綠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設中在保證質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進步,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與減少對環境負面影響的施工活動,實現四節一環保(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綠色施工的要求較高,高于文明施工。實施環境監理是保障綠色施工的有效和重要途徑。

4.1減少污染排放,提升工程質量

建筑行業是污染大戶,建設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粉塵、廢渣、噪聲和泥漿水等。校園建設是長期工程,新校區的建設也往往分工期,不可能一勞永逸,還有后期的修補工程,改擴建工作有時也不能中斷正常的教學秩序,經常是校園中有工地。如何不對校園造成大的環境影響,不對師生員工的身體造成傷害,綠色施工是非常必要的。將可持續的思想運用于整個施工過程,能有效減少三廢排放,不對校園環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壞。在施工過程中出現環境污染問題、環境監理單位也能立即通知施工單位整改,不但要做到文明施工、更要綠色施工,提升工程質量。

4.2優化施工方案,節約資金投入

綠色施工方案包括以下內容:一是制定環境管理計劃及應急救援預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環境負荷,保護地下設施和文物等資源。二是在保證工程安全與質量的前提下,制定節材措施。如進行施工方案的節材優化,建筑垃圾減量化,盡量利用可循環材料等。三是根據工程所在地的水資源狀況,制定節水措施。四是進行施工節能策劃,確定目標,制定節能措施。五是制定臨時用地指標、施工總平面布置規劃及臨時用地節地措施等。綠色施工實施過程中使用綠色材料和可循環材料能有效降低污染排放和減少資金投入,環境監理的介入是綠色施工能否“達標”的重要保證。環境監理的工作內容中還要求“以老帶新”、淘汰落后產能,這些同樣都是綠色施工的要求。

另外環境監理從設計階段就參與,也能有效規避風險,減少資金浪費。校園建設設計中對于污染防范措施可能存在遺漏或變更調整,雨污水排污口不規范,污水收集管網采用地埋而未采用架空鋪設等,如不及時修改,會增加建設單位的整改投入。環境監理單位能及時提出專業性的整改方案,降低整改成本,同時貼近實際及投資方的需求,為今后的開工開好頭。

4.3協調各方關系,強化環保意識

校園建設項目頭緒多,有特殊性,比如各類實驗室、實習工廠等。聘請的工程監理單位也可能不止一家,誰來牽頭協調各方關系,保護校園的生態環境,環境監理單位當仁不讓。建設部《綠色施工導則》中提出單位要大力發展現場監測技術、低噪音的施工技術、現場環境參數檢測技術;施工現場污水排放應達到國家標準《污水綜合排放標準》;對于化學品等有毒材料、油料的儲存地,應有嚴格的隔水層設計,做好滲漏液收集和處理等具體要求。都需要具備較高水準的專業監理人才來監測和監督管理。環境監理時刻“敲警鐘”,就能強化建設單位的環境自律行為,樹立建設各方的環境保護意識,從每個環節做起,從日常點滴做起,真正實現綠色施工。

5結語

在校園建設中重視環境監理和進行綠色施工是十分必要的,目前雖無典型的模板參照,但可參考其他行業環境監理的工作內容執行。同時建議各高校可依托自生的學術資源,從相關的環境工程、環境監測和環境質量評價等專業拓展衍生,培養專門的建設項目環境監理專業人才,以適應可持續社會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劉巖.建筑行業環境保護與綠色施工[J].內蒙古環境科學,2007,19(2):108.

新環境保護條例范文5

為了認真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省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全面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進一步明確任務,夯實責任,確保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目標,二〇一〇年我鎮嚴格執行《縣基本農田保護五項制度》,切實加強耕地保護。現就我鎮基本農田保護各項制度貫徹落實情況總結如下:

一、嚴格遵守用途管理制度

嚴格執行了《土地管理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及《省實施(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細則》,按照用途管制制度,對基本農田保護區內耕地實行特殊保護。杜絕了任何單位和個人在基本農田保護區內挖塘養魚、植樹、建窯、建房、建墳、挖砂、采石、采礦、取土、堆放固體廢棄物或者進行其他破壞基本農田的活動,擅自將基本農保護區內耕地變為非耕地。要求承包經營基本農田保護區內耕地的單位和農戶,不得以任何理由閑置和荒蕪基本農田。

二、堅持審批與占補平衡制度

占用基本農田的單位要按照占多少,墾多少的原則,負責開墾與所占基本農田數量與質量相當的耕地。對沒有條件開墾或者開墾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按照省上規定,繳納耕開墾費,??钣糜陂_墾新的耕地,進行易地開墾。占用基本農田的單位必須將所占用基本農田的耕作層的土壤用于新開墾耕地,劣質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

三、嚴格執行質量保護制度

由縣國土資源部門及農業部門制定基本農田地力分等定級辦法,對全鎮基本農田進行地力分等定級。要求承包經營基本農田的單位或農戶要按照農業部門提供的肥料品種定期施肥,每年最少施一次農家肥,嚴禁白籽下種。因管理不善,人為造成基本農田地力下降的,要視情況進行警告、罰款、收回承包經營權等處罰,確保農田質量和地力水平。積極組織村民利用冬春季節,搞好基本農田建設,逐步改造中低產田,有效地保證了基本農田的地力水平。

四、嚴格執行環境保護制度

通過刷寫標語,利用進村入組開展各項工作召開會議的機會,廣泛開展以“愛護家園,珍惜資源”為主題的環保宣傳,大力提高了全民的環保意識,確?;巨r田環境質量。禁止使用國家禁止使用的農藥和其他化學藥品。嚴禁向公路兩邊基本農田保護區亂扔塑料袋、一次性泡沫等“白色”垃圾。因發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發事件,造成或可能造成基本農田環境污染的,當事人必須立即采取處理措施,并向農業、環保部門報告,接受調查處理。

新環境保護條例范文6

湖南省礦業活動已引發一系列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全省共有1110個礦山引發地面變形、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礦山地質災害1563處;全省礦山抽排地下水形成的降落漏斗范圍1005km2,最大下降深達600m;湖南省礦山地質災害與地下水系統破壞危害巨大,已造成322人死亡,1700余處井泉干枯,近1000公頃水田變旱地,896個村上百萬人飲水困難,直接經濟損失10億元以上。如寧鄉煤炭壩煤礦區抽排地下水達10954萬m3/a,強排地下水引發巖溶塌陷(坑群)398處,破壞農田157公頃,損毀房屋22996間,造成2人死亡及大量井泉干枯,直接經濟損失約2.5億元。湖南省礦山廢渣、廢水排放量大,廢渣年排放量5048萬噸,累計堆存量61068萬噸,廢水年排放量66376萬m3;礦山廢渣、廢水中重金屬、鹵化物、S―2、CN―、懸浮物等含量高,礦山環境污染嚴重,已污染河溪1138km,污染土地8153公頃。據郴州地區環保部門資料,有色金屬礦區47份土壤樣品中As、Pb、Cd含量分別是對照區15份樣品的4、3、14倍;宜章長城嶺鉛鋅銻多金屬礦區礦坑水、選礦廢水、廢渣淋濾水中銻濃度為1.211~5.197mg/l,按《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要求,超標242~1039倍。全省礦業活動對土壤植被破壞嚴重,占用及破壞土地20812公頃,其中農田1717公頃,旱土1990公頃,林地11204公頃,草地1338公頃。

治理現狀

多年來,湖南省國土資源部門高度重視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將礦山環境保護如礦山地質災害防治作為國土資源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以礦山環境保護法制建設做保障、加強礦山環境管理為手段、實施礦山環境治理為措施,取得較好成效。

在法制建設方面,先后制定了一個地方法規、一個規范性文件、一個技術規范和相關制度。即2002年1月24日湖南省九屆人大常委會第27次會議通過的《湖南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2004年8月省人民政府制定印發的《湖南省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備用金管理暫行辦法》,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實施的《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技術規范》(DB43/T304―2006),省國土資源廳與省財政廳聯合制定的《關于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備用金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湖南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驗收辦法(試行)》、《湖南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驗收標準(試行)》等。這些法規、文件的實施,為礦山環境保護提供了較有力的法律支撐和制度保障。

在管理管理制度方面,全面實施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從2003年起,根據《湖南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全面開展了湖南省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工作。所有礦山均需按照《技術規范》進行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案與土地復墾方案,沒有編制方案或者評估結果不適宜開采的礦山不予發證。評估制度的建立對規范礦山開發建設,合理設置采礦權,維護礦區群眾權益,保護礦山環境發揮了積極作用。

同時大力推行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備用金制度?!逗鲜〉V山地質環境治理備用金管理暫行辦法》實施后,按照“企業所有、政府監管、專款專用的”原則,湖南省備用金制度監管到位,已覆蓋省內全礦種、全礦山。截止2011年底全省共繳存備用金21億元。備用金制度的實施,不僅為礦山地質環境的恢復治理提供了資金保障,也增強了礦業權人保護資源、保護環境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截止2011年底全省共有867個礦山通過了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驗收,共投入治理資金近10億元,有效保護了礦山環境。

此外,還全面部署了全省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工作。在全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工作基礎上,湖南省國土資源廳組織編制了《湖南省礦山地質環境監測方案》,并下發了“關于印發《湖南省礦山地質環境監測方案》的通知”(湘國土資辦發[2010]204號),確定了全省礦山地質環境監測方法、監測網絡、監測制度。使湖南省礦山地質環境監測走向規范化、常態化。

全省有2400多個礦山開展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累計投入恢復治理資金23億元以上,其中各級財政投入治理資金13余億元,礦山自籌治理資金近10億元。全省礦山地質災害治理面積1500公頃,治理率26%,礦山廢渣年綜合利用率46%,礦山廢水綜合利用率12%、處理率31%。湖南省礦山環境保護主要實施了礦山環境調查、監測工程與礦山環境治理工程。礦山環境調查和監測方面,一是2007年~2010年在湖南省國土資源廳統一部署下,對全省14個市州122個縣(市、區)7328個礦山進行了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基本查明了全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系統建立了礦山地質環境檔案和省、市、縣三級礦山地質環境管理信息系統,二是初步建立全省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網絡,并在冷水江錫礦山銻礦區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國家級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示范區。礦山環境治理方面,一是開展了資源枯竭型城市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正在實施的有冷水江市、耒陽市、資興市,時間為三年,已實施二年,每市每年財政投入1億元左右;正在申報立項的有漣源市和常寧市。二是從2003年開始,先后啟動了柿竹園、寶山、坳頭山磺礦等近110個礦山環境問題突出的礦山環境治理工程,各級財政投入治理資金13億元以上。三是礦業權人自籌資金實施治理工程:全省有2400多個礦山自籌治理資金近10億元實施了礦山環境治理工程,并有867個礦山通過了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驗收。四是組織實施了綠色礦山建設工程,2011年我省有沃溪金銻鎢礦等10個礦山獲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今年有旺華螢石礦等8個礦山申報國家級綠色礦山。五是啟動了湖南省礦山復綠工程,目前湖南省國土資源廳正在組織編制《湖南省“礦山復綠”行動方案》。這些項目的實施為礦山環境管理提供了系統的基礎資料,有效治理了一批長期困擾礦區群眾的礦山環境問題。

存在問題

湖南省礦產資源開采歷史悠久,特別是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末,受“大礦大開,小礦放開,有水快流,大力鼓勵民營經濟發展”思想的影響,部分礦業權人重經濟效益、輕環境保護的現象嚴重,濫采濫挖,渣石遍地,廢水橫流,引發了大量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計劃經濟時期許多國有大中型礦山已閉坑或面臨資源枯竭即將閉坑,但大量礦山環境問題未進行治理,沉重的歷史欠賬的為今后的治理帶來很大壓力。

同時,法律法規與管理制度需完善?!逗鲜〉刭|環境保護條例》是湖南省多年來開展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唯一一個地方法規,設有專門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章節,與2009年5月1日國土資源部令第44號頒布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比較,存在礦山環境保護規劃、礦山公園建設等內容缺失?!兜V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技術規范》存在重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判、輕礦山環境保護方案等問題,需進行修訂,同時礦業權人不認真執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案的現象變較普遍。備用金制度方面,收存的額度是按礦區面積和采深系數兩個指標來決定,沒有考慮礦山所在地的人居因素及礦業礦山環境問題治理的難易程度;對不認真履行治理責任,甚至“只繳錢不治理” 的礦山沒有懲處措施。

另外,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意識有待加強。采礦權人“重資源開發,輕環境保護”的現象普遍存在,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礦山環境保護方案、土地復墾方案未實施或未較好實施,此外,在一些地方,礦產資源開發是當地的經濟支柱與最大財政來源,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門片面理解“發展才是硬道理”,存在“先發展起來,再改善生態和保護環境”的錯誤思想,對礦產資源管理秩序整頓、關停小礦山、保護礦山環境的要求執行不力,造成礦山地質環境破壞。

另一方面,礦山地質環境生產與治理技術有待創新。一是礦山采、選技術落后,如湖南省曾存在大量土法采選金礦、土法煉汞、煉砷、煉硫、煉礬、煉鉛鋅礦山,對礦山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同時湖南省礦產資源、特別是有色金屬資源共(伴)生礦多,貧礦多,但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低,總回收率40%左右,不僅浪費資源,增加固體廢棄物排放量,而且增加了尾礦中重金屬的排放。二是礦山廢渣、廢水綜合治理與利用率較低,目前湖南省礦山廢渣綜合利用率為46%,廢水綜合利用率為12%,許多小型礦山沒對礦業廢渣、廢水進行綜合利用與治理。三是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技術落后,礦山環境保護先進技術研究與推廣應用薄弱,影響礦山環境保護的治理效果。

對策建議

為更好地保護礦山地質環境,首先要加強法制建設。一是加快推進湖南省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立法進程,根據國土資源部《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要求,結合湖南省實際情況,研究制定《湖南省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條例》。二是盡快修訂《湖南省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備用金管理辦法》、《湖南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驗收辦法》和《湖南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驗收標準》,杜絕“政府違法”。三是修訂《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技術規范》(DB43/T304―2006),制訂適合湖南省的礦山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技術標準或實施細則,完善湖南省礦山環境保護技術標準。為湖南省礦山環境保護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其次需要有關部門加大監管力度。一是實施礦山環境年報制度,礦山企業每年需提交礦山環境年報,未履行礦山環境保護責任的不予年檢年審。二是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動態巡查,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督促礦業權人切實履行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職責,變事后處罰為事前預防、事中監督,避免政府充當救火員的被動局面。三是逐步建立礦山環境保護信用等級評價制度,定期開展礦山企業履行礦山環境保護的信用等級評定工作,向社會評定結果;并制定相關政策,對積極履行礦山地環境保護責任的礦山,在資源整合、年檢、年審、備用金結轉、治理項目安排等方面給予支持與鼓勵;對不履行礦山地環境保護責任的礦山嚴格地進行限制或懲罰。

同時應該加大治理投入,創新投入機制。一是對計劃經濟時期國有礦山造成的和現階段礦業權人滅失遺留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由各級政府編制礦山環境保護規劃,加大財政投入,建立礦山環境保護專項基金。二是充分發揮備用金制度的約束作用,督促礦業權人主動加大投入,主動治理礦山。三是在目前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按照“誰投資恢復治理、誰受益”的原則,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創新投入機制,鼓勵社會資金投入。

此外,還應該結合社會需求,強化治理效果。根據湖南省“綠色湖南”建設、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綜合治理、湖南省“礦山復綠”形動的新形勢和地方經濟發展需求,實施礦山環境保護工程,實現礦山環境保護投入效益最大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与禽一级一级毛片 | 国产日产精品_国产精品毛片 | 精品123区 | 国产一级一级一级成人毛片 | 日本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 欧美日韩专区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 | 日韩va亚洲va欧美va浪潮 |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影院免费 | 91香蕉国产亚洲一二三区 | 日韩欧美在线视频观看 | 国产免费看 | 国产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19 | 亚洲欧美精品成人久久91 | 交换伦交 | 四虎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 欧美在线看欧美视频免费网站 | 国产精品va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 999国产精品999久久久久久 | 国产激情一级毛片久久久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 | 91在线资源| 国产区网址 | 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 国内自拍一区 |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偷拍另类 | 色老头久久久久 | 久久精品国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不卡视频 | 97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在线视频专区 | 久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亚洲午夜 | 亚洲一区二区久久 | 在线欧美色图 | 欧美成人亚洲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