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現代醫學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現代醫學研究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現代醫學研究

現代醫學研究范文1

本文結合精準醫學概念,探討中西醫結合臨床教育如何在理念上、實踐中與現代醫學前沿接軌,同時分析中醫臨床教育與現代醫學前沿接軌存在的問題與對策,闡述如何在中西醫結合教育過程中樹立“衷中參西”的根本理念和“兼收并蓄”的學習模式。

關鍵詞:

個體化診療;精準醫學;中西醫結合;臨床教育

中西醫雖有不同的理論體系和歷史發展沿革,但二者從誕生之日起,都是以治愈疾病為目的,對于疾病認知模式雖有偏向“形而上”或“形而下”的差異,但其臨床療效的實現,必然都是通過對人體的病理狀態進行了調整而實現的。中醫現代化科研所作的努力就在于使中醫的診療方式能夠用現代醫學的方式進行闡釋,在保持中醫診療思維方式的基礎上,有利于深入理解中醫藥特點和優勢發揮的原理,這在中醫發展過程中,是有益且必要的一個環節。本文結合精準醫學概念談如何在中西醫結合教育過程中樹立“衷中參西”的根本理念和“兼收并蓄”的學習模式。

1在理念上中西醫結合臨床教育與現代醫學前沿接軌

由于時代背景和文化不同,中西醫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形成明顯差異。西醫的理論是自然科學的一個分支,中醫理論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交織在一起,如中醫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氣、陰陽、五行,更多地是從哲學的層面進行人體現象的解釋,如果只從實證的角度評價,中醫理論就會被認為是粗糙和模糊的,然而中醫理論這種系統的、整體的、動態的對生命體的認識進而衍生的理法方藥體系,恰恰是中醫的特色和優勢所在,其明確的臨床療效使中醫具有了頑強的生命力,對此持一味否定和固步自封的態度都不符合中醫認識事物兼收并蓄的特點,而在與現代醫學結合時,完全可以“和平共處”“”,不必強求理論上的融合,而從尋求理念上的對接入手。在中西醫結合臨床教育過程中,對于最新的現代醫學概念,在充分認知的基礎上,應該學會與中醫學進行比較聯系,發現異同之處,從而加深理解。如當“精準醫療”等概念出現時,我們應該在臨床過程中將其與中醫的診療進行比較并進一步加深中西醫結合的理解。“精準醫療”(PrecisionMedicine,PM)是近幾年提出的新的醫學概念,它是通過深入了解每個患者的遺傳學和基因組學信息,力爭做出達到分子水平的準確診斷,為臨床治療決策和正確用藥提供詳細的參考依據,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療效果[1]。精準醫療是一種基于病人“定制”的醫療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醫療的決策、實施等都是針對每一個病人個體特征而制定的,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是在合理選擇病人自己的遺傳、分子或細胞學信息的基礎上進行的[2]。中醫診療過程自古以來就是一種基于病人“定制”的醫療模式,根據每個具體病人在疾病過程中某一個病理階段的“證”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中醫的“病”“體質”,同時考慮到患者所處的地理環境、氣候環境,甚至要對患者的心理狀態、依從性要加以考慮,才能算是完成了一次“量體裁衣”式的診療。中醫將每一個可能影響疾病發生發展的因素加以考慮,并在臨床診療過程中加以處理或在醫囑中加以體現,雖不同于現代醫學精準醫療借助了先進的現代科技將遺傳信息與診療相對應,并做到精細、量化,但二者在診療過程中“量體裁衣”的個體化診療理念是一致的,并不存在沖突,隨著科技的發展,中醫也越來可能將其診治方式以更加客觀量化的方式加以呈現。認識到這一點,才會具備中西醫結合的思想基礎。通過深入比較精準醫療與中醫診療思維理念的異同之處,在中西醫結合教育過程中使學生更深入了解中西醫各自的優勢,在理論上“”,在理念上尋找共同的思想基礎,進一步進行臨床科研實踐,才能更好地進行中西醫結合。

2中西醫結合教育如何在實踐中與現代醫學前沿接軌

在中西醫結合臨床教育過程中,借助精準醫療等新的技術的出現,將其與中醫理念與臨床科研實踐結合起來,有助于使“衷中參西”的中西醫結合原則落實到臨床和科研實踐中。

2.1中西醫結合與現代醫學前沿接軌的臨床實踐

中醫與精準醫學結合,不是與精準醫學比較誰更能做到精準,而是應該思考在臨床上如何使之發揮更好的療效,精準醫學目前在腫瘤的治療中應用較多[3],采用的方法是根據患者腫瘤的特定基因選擇一種針對性的藥物進行治療,在此過程中,中醫與西醫結合的原則應該是“減毒增效”,盡管中藥在治療過程中對腫瘤的抑制作用不可忽視,但相對于靶向藥物治療的效果評價的證據尚未能完全按照循證醫學的規則進行,在抗腫瘤治療時,中醫藥的特色優勢主要不是針對腫瘤瘤體本身,而是著眼于人體的整體狀態,依據靶向藥物進行“精準治療”的過程中,患者出現的臨床不適癥候進行診治,通過發揮中醫藥“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的優勢,改善臨床癥候和病理狀態,以減少毒副作用,使“精準治療”能夠順利進行,從而達到“增效”的治療目標,如中醫聯合吉非替尼治療肺癌的研究,已總結出配合吉非替尼肺癌靶向治療20種常用中藥以及核心處方藥物:黨參、黃芪、金蕎麥、沙參、麥冬、龍葵、白英、甘草、黃精、紅景天。體現了扶正解毒的基本法則,在治療過程別重視從整體出發,調補肺、脾、腎三臟,靈活運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之法[4]。從臨床療效的角度,更好地進行中西醫結合的實踐。

2.2醫學科研中與現代醫學前沿接軌的中西醫結合實踐

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使醫學科研越來越精確,也成為精準醫療得以實現的基礎,這些組學的理念與中醫的系統觀念有相似之處。如“代謝組學”的概念,是由Nicholson等在1999年提出[5]。因其“組”“群”“譜”集成的功能特點,可以更好地反映中醫“證”的本質。使其成為證候標準化研究的一種有效的途徑,代謝組學的系統研究方法在本質上與中醫理論相一致。中醫采用多成分多靶點作用方法用于疾病的治療,與代謝組學的整體觀完全吻合[6]。目前已有較多中醫聯合代謝組學技術的研究,如王喜軍等[7]應用高通量、高分辨、高靈敏度的UPLC-MS分析儀器,結合模式識別、專家系統等生物信息學技術,建立黃疸證和陰黃、陽黃證的特征性代謝模式,并從微觀角度解讀黃疸、陰黃和陽黃證候的科學內涵。王廣基院士課題組[8-9]采用GC-TOF/MS分析冠心病不同中醫證型(痰阻心脈、氣陰兩虛、氣虛血瘀及氣滯血瘀型)患者血漿代謝譜,其結果顯示能將疾病組與健康組明顯區分,并與臨床中醫癥狀分級量化指標顯著相關,提示中醫分型的物質基礎可能正是代謝組學所研究的體內小分子化合物。代謝組學技術有利于助力精準醫學的發展,也有助于進行中醫“整體觀”臨床診療機制的闡釋,從現代科學角度進行中醫藥的繼承與發展,這種理念上的共通之處更易于進行中西醫結合。

3中醫臨床教育與現代醫學前沿接軌中存在的問題

3.1信中還是信西的問題

在中西醫結合的臨床教育中,要注意培養學生“衷中參西”的觀念,西醫臨床診療的過程中,以指南為參考依據,而中醫臨床的特點和優勢決定了其臨床統一模式形成的難度,因而在進行診療活動中,尤其是對于剛畢業的學生,西醫的診療相對易于操作,中醫的辨證相對較難把握,因而在心理上容易認為西醫更加客觀,中醫更加主觀,而且中醫的陰陽五行及中藥的四氣五味等與西醫學的認知在理論層面較難對應,所以在這個階段,臨床教育對樹立中醫臨床信心至關重要,一方面,要肯定西醫的認知模式的實用性,同時,要充分認識中醫臨床自身的特點、規律和優勢,不能一味地在理論層面尋找對應,而要更多地從理念上尋找共同點,如目前西醫學對中醫扶正、驅邪的理念,未病先防的理念,并不存在認識上的沖突,從中西醫的療效優勢上樹立自信,進而比較中西醫各自的優缺點,然后從相互彌補彼此的不足入手。隨著中西醫結合臨床實踐的深入,加深對彼此的理解,更好地為臨床診治疾病服務。

3.2會不會影響中醫思維的問題

中醫和西醫的思維方式有差異,西醫以客觀數據作為診療的依據,中醫通過望、聞、問、切收集的臨床資料進行辨證論治,收集到臨床信息都必須由臨床醫生進行主觀思維的綜合判斷,在中西醫結合教育過程中,要牢固樹立采用中醫思維方式進行臨床的思想意識,中醫辨證論治的整個過程必須完全按照理、法、方、藥的思維過程進行,在此過程中西醫學的認識作為參考,不能影響到辨證論治的思維過程,否則可能會影響中醫療效優勢的發揮。在中西醫結合臨床過程中,將理念的相同之處作為結合的切入點,將臨床療效的提高作為結合的目的,將機理的闡釋作為結合的手段,將理論的差異作為深入思考的方向,在保持自身特點和優勢的同時,借助現代科技,借鑒現代醫學研究方法,更好地將中醫臨床有效性的機制和原理加以闡釋,使中西醫能夠進行更通暢的交流,更好地為提高臨床療效作出貢獻。

作者:王睿林 單位:第三二醫院中西醫結合中心

參考文獻

[1]彭亦良,周雄.精準醫療對未來醫學發展的啟示與質疑[J].中國醫藥生物技術,2016,11(1):88-90.

[2]夏鋒,韋邦福.精準醫療的理念及其技術體系[J].醫學與哲學(臨床決策論壇版),2010,31(22):1-3.

[4]劉浩,林洪生.基于無尺度網絡分析中醫藥配合肺癌靶向治療用藥與處方規律[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5,33(7):1671-1673.

[6]賈偉,蔣健,劉平,等.代謝組學在中醫藥復雜理論體系研究中的應用[J].中國中藥雜志,2006,31(8):621-624.

現代醫學研究范文2

關鍵詞:中藥;藥代動力學;中醫藥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R2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197(2008)04-052-03

1 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意義

中藥及其復方的藥物動力學研究,是近十多年興起的中藥藥理學分支,主要是研究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用數學模型來定量描述藥物在體內的動態過程。它對中藥藥理學及中醫臨床醫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中藥藥動力學研究是闡明中藥作用機理必不可少的環節。藥代動力學參數可以為毒性試驗設計和毒理效應分析提供依據。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毒性試驗觀察到的毒性反映往往不與劑量相關而與血藥濃度相關,如果高濃度的藥物劑型不利于藥物吸收,進入體內的藥量與劑量不成正比,就有可能造成毒性劑量評估上的偏差。眾所周知,進行中藥及其復方制劑的藥代動力學研究會有不小的困難,因此,更需要廣大的醫藥學工作者集中力量,找出中藥作用中有代表性,有規律性的機理或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系統研究方法學,使中藥藥代動力學的研究更科學、更系統,更能滿足現代臨床治療的要求。

2 中藥復方的自身特點及中醫對藥代動力學的認識

中藥復方是中醫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中醫理論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強調“人”的整體觀,發揮藥物的整體調節作用,并用辯證施治的思維方法來處方用藥。現代藥理學研究已初步證明復方藥效的發揮并非是簡單的單味藥相加或毒性的相減,而是方中藥物之間所發生的協同、制藥或改性等作用,使復方達到預期的治療目的。目前,國內對復方的研究中,有相當一部分在藥理效應及臨床療效的觀察階段,雖然也引用了一些西藥藥理學手段,但僅表現在對幾個特異性指標的觀測上,且重復研究居多,所研究的中藥復方組成不穩定,藥效重現性差,難以全面而準確地反映出復方藥物的作用機制,這使得國內復方制劑穩定性差,質量標準不高,較難與國際醫藥市場接軌。中藥成分十分復雜,即使是單味藥物,其所含的有效成分也達數種之多;而且在多數情況下又是以復方制劑給藥。許多中藥到目前為止其有效成分和作用機制還不是很清楚,加之中藥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含量很少,并且還有不少結構相似的類似物。來源產地不同,不同季節采收,不同方式加工等特點,使得常規的化學分析以及數據的解析產生困難,實驗結果不易重復,給藥代動力學的研究帶來了許多困難。

3 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的現狀

中藥的藥物代謝動力學的研究與西藥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因此決定了其研究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一般按有效成分明確的中藥及其制劑的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和有效成分不明的中藥及其制劑的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兩種情況來進行評述。

3.1 有效成分明確的中藥及其制劑的藥代動力學現狀

有效成分明確的中藥及其制劑的藥代動力學研究方法與西藥類似。隨著對中藥中有效成分的研究方法和檢測技術的改進和完善,目前許多中藥特別是單味中草藥的有效成分已相當明確,據統計在九十年代前就已對120多種中藥的有效成分進行過研究[1]。并已對相當一部分進行了體內外代謝的研究,且得出了明確的代謝產物,并對其體外藥代動力學參數進行了研究。如畢惠嫦[2]研究了丹參酮Ⅱ_A在大鼠肝微粒體酶中的代謝動力學,指出了參與丹參酮Ⅱ_A體內代謝的肝微粒體酶。艾路等[3]對復方中藥中烏頭生物堿在人體內的代謝產物進行了研究,采用液相色譜-電噴霧離子阱多級質譜(LC-ESI-MSn)法檢測出5種烏頭生物堿代謝產物。陳勇[4]等對葫蘆巴堿在大鼠體內的代謝產物進行了推測,從大鼠尿中檢測出原藥及其三種代謝產物。

3.2 中藥復方及其制劑的藥代動力學研究現狀

到目前為止還有許多中藥及其復方制劑或因化學結構不明,或由于是混合物而非單體,無法用化學分析方法測定有效成分含量,因而給其藥物代謝動力學的研究帶來困難。大部分人用復方或其制劑中的某一單體來代替整方的藥物代謝過程。如李再新[5]等將補陽還五湯水提醇沉液給予家兔靜脈注射后,以川芎嗪為指標來測定其在體內的代謝過程;但此法只能說明此單體在體內的過程而不能說明全部成分的代謝過程。中藥制劑化學成分往往十分復雜,相當于一個天然的化學成分組合庫,用其中的一具或數個化學成分作為檢測指標,得出的藥動參數與藥的實際藥動學相比可能有一定的偏差。也有人采用生物效應法進行藥物代謝動力學的研究,但此法不夠精確,只能粗略看出體內藥物濃度變化的過程。生物效應法認為,在一定條件下,體內藥量與藥物的效應有一定對應關系,從藥效的變化可以推知不同時間內體內藥量變化。常用的生物效應法有以下幾類:

(1) Smolen。此法是目前我國醫藥研究者最為廣泛采用的一種進行中藥單味藥及復方藥藥動學研究的方法。其要義是將量效關系曲線作為用藥后各時間作用強度與藥物濃度的換算曲線,從而推算出藥動學參數。盧賀起[6]等以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為藥理效應指標,對家兔進行了四物湯的藥動學研究,結果表明四物湯屬靜脈外給藥一級動力學消除,開放的一室模型,并計算出藥動學參數。

(2)藥物累積法。其基本原理是將藥物代謝動力學中的血藥濃度多點測定原理與用動物急性死亡率測定藥物蓄積性的方法結合起來;是用多組動物按不同時間間隔給藥,求出不同時間體內藥物的存留百分率的動態變化,據此計算藥物的表觀半衰期;又稱為毒理效應法。黃衍民[7]等對烏頭注射液對小鼠的毒效動力學研究,得出藥物的消除級動力學過程,并符合一室模型,其表觀半衰期為59.23min。從而指出目前臨床一日2次給藥間隔時間太長,如果每8小時給藥1次且首次倍量,可能會進一步提高療效降低毒副作用。陳長勛[8]等應用LD50補量法測定小鼠的附子表觀參數,結果認為符合二室開放模型并得出了主要的藥動學參數。利用此種方法進行藥代動力學研究的中藥還有陸英煎劑[9]、小活絡丸[10]、九分散[11]、桑菊飲[12]等。但此法實際上反映的是藥物的毒性效應動力學過程,當毒性成分與藥效成分不一時,所得動力學參數將難以用作臨床用藥指導,在致死劑量作用下,機體已受到損害,可能對藥物在體內的動力學過程產生較大影響,使得所得結果不能表征生理藥動學過程。

(3)藥理效應法。該法以給藥后藥效強度的變化為依據,通過適當劑量的時間-效應曲線,進行藥效動力學參數計算,其消除半衰期稱為藥效半衰期或藥效清除半衰期。本法先選擇適當的藥理效應作為觀測指標,得出劑量-效應曲線、時間-效應曲線和時間-體存藥量曲線,并據此得出藥代參數。富杭育[13]等按足趾汗腺分泌的觀察方法,應用本法觀測大鼠麻黃湯的藥代動力學。通過量效、時效和曲線的轉換,得體存量-時間曲線,從曲線分析屬二室模型。另外趙智強[14]等也報道了天麻鉤藤飲用此法所得藥動學參數。此法要求復方及其制劑藥效強且可逆重現、反應靈敏、可定量檢測,因而限制了其應用。

(4)微生物法。此法僅適用于具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的復方,通常用瓊脂擴散法測得相關藥動學參數。它具有方法簡便、操作容易、樣品用量少等優點,但機體內外抗菌效應作用機制的差異,細菌選擇的得當與否,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藥代參數的準確性。王西發[15]等用此法測定了鹿蹄草素在兔體內的藥動學參數,其選取用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為實驗菌株,研究表明鹿蹄草素屬于二室分布模型。

4 小結及展望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在中藥藥動學研究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實踐,內容涉及中藥生物利用度[16]、中藥毒代動力學[17]、中藥透皮吸收藥動學[18]、中藥時辰藥動學[19]、中藥證治藥動學[20]、中藥活性成分在腸道的代謝處置[21]、中藥活性成分的體液濃度測定等。但因為中藥成分的復雜性、有效成分的不確定性、類似物的多樣性,導致實驗結果不易重復。加之中藥配伍和中西藥結合后藥物的互相影響等使得中藥藥代動力學發展較為困難。今后尚需加強以下幾個方面:

4.1 建立中藥的指紋圖譜庫

建立中藥指紋圖譜庫,并在此基礎上,探討藥物吸收入血后相應指紋圖譜峰的變化,以此為目標,進行藥代研究。

4.2 將中藥的藥代研究與中醫理論研究相結合

中藥研究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對藥物進行的研究。可采用“證治藥動學”的方法進行,即研究中藥在不同證候時的藥動學是否具有不同特征。再者還應開展中藥配伍后及與西藥同用時的藥動學變化研究。

4.3 加強代謝物動力學研究

許多中藥藥效成分是在體內產生的,或是代謝而來,或是在腸道菌群激活下產生的,因此中藥代謝物動力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應進行中藥復方代謝物的種類代謝途徑及代謝場所的研究,以闡明代謝物與方劑藥效的關系及代謝物的動力學規律。

4.4 加強新技術的應用

現代新技術將在中藥藥代研究中發揮重大作用。許多新技術如:超臨界流體萃取、在體微透析、核磁共振、生物電阻抗、細胞培養研究體外吸收模型等,將會為中藥藥代動力學的研究提供新的技術平臺。

參考文獻:

[1] 陸麗珠,李冀湘.中藥的臨床藥學研究概況[J].中國醫院藥學,1994,14(10):458-460.

[2] 畢惠嫦,和凡,溫瑩瑩,等.丹參酮Ⅱ_A在大鼠肝微粒體酶中的代謝動力學[J].中草藥,2007,38(6):551-554.

[3] 艾路,孫瑩,張宏桂.復方中藥中烏頭生物堿在人體內的代謝產物[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30(6):955-958.

[4] 陳勇,沈少林,陳懷俠.HPLC-MS-n法鑒定葫蘆巴堿及其在大鼠體內的主要代謝產物[J].藥學學報,2006(3):216-220.

[5] 李再新,吳小紅,賀福元.補陽還五湯中川芎嗪的藥代動力學研究[J].中國藥業,2007,6(18):21-23.

[6] 盧賀起.以藥效法測定四物湯藥動學參數的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1995(1):11-14.

[7] 黃衍民,潘留華,吳曉放,等.烏頭注射液對小鼠的毒效動力學研究[J].中國藥學,1998,33(7):421-423.

[8] 陳長勛,金若敏、李儀奎,等.附子、川烏、四逆湯表觀藥動學的測定[J].中國醫院藥學,1990,10:(11)487-489.

[9] 周莉玲,李銳,周華,等.青藤堿制劑藥動學試驗中藥物累積法與血藥濃度法的相關性研究[J].中成藥,1996,18(9):1-4.

[10] 郭立瑋.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進展[J].南京中醫學院學報,1992,8(2):126-129.

[11] 任天池,王玉蓉,曾立品,等.用藥物累積法考察九分散和疏風定痛丸的藥物動力學實驗[J].中成藥,1991,13(7)2-4.

[12] 周愛香,富杭育,賀石琢,等.用藥物累積法再探麻黃湯、桂枝湯、銀翹散、桑菊飲的藥物動力學[J].中藥藥理與臨床,1993,9(2):1-2.

[13] 富杭育.以發汗的藥效法再探麻黃湯桂枝湯桑菊飲的藥物動力學[J].中藥藥理與臨床,1992,8(5):1-5.

[14] 趙智強,俞晶華,陸躍鳴,等.天麻鉤藤飲等3方對小鼠鎮壓痛作用的藥物動力學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1999,15(3):13-15.

[15] 王西發,秦駿,楊彩民.微生物法測定家兔體內鹿蹄草素藥動學參數[J].西北藥學,1997,12(2):70-71.

[16] 劉漢清.瀉下通保劑生物利用度的研究[J].中草藥,1990,21(4):7-9.

[17] 李耐三,于東暉.中藥雷公藤的毒代動力學研究[J].中國藥科大學學報,1992,23(1):25-26.

[18] 沈子龍,易七賢,周斌.抗癌止痛膏透皮吸收示蹤研究[J].中國藥科大學學報,1993,24(1):30-33.

[19] 劉啟德,梁美蓉,歐衛平,等.青藤堿時辰藥代動力學研究[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1995,6(1):23-26.

[20] 黃熙,陳可冀.“證治藥動學”新假說的理論與實踐[J].中醫,1997,38(1):745-747.

[21] ,劉鐵漢,王巍,等.人參皂苷Rg1的腸內菌代謝及其代謝產物吸收入血的研究[J].藥學學報,2000,35(4):284-288.

The significance and actuality on pharmacokinetics studi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CAO Lu-ye,XIE Dai,DU Ming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Pharmaceutics college of Guangdong,Guang dong Guangzhou,510520)

現代醫學研究范文3

關鍵詞:現代舞蹈;課堂教學;以人為本;個性化

前言:

舞蹈教育原本就是文化教育活動,可以說承擔著人類文明傳承的重任,在舞蹈教育輔助作用下,受訓者能夠大幅度提升個人審美思想并豐富自身道德情操,保證將學習和娛樂融為一體,在賦予觀眾豐富的視覺感官效應前提下,改造個體心靈。事實證明,這類結果對于當前設計會主義精神文明體系構建,有著決定性意義。舞蹈教學作為基礎性專業教學的分支,存在教育學的共性特征,就是說主張長期維持一類互動狀態基礎上,確保師生之間交流的協調性。尤其經過全新教學改革方針推廣執行之后,涉及以人為本、有教無類等理念,已然在不同舞蹈教學課程之中愈加自然地滲透。

1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基礎性內涵

所謂以人為本教學理念,實質上就是教學過程中凸顯學生的主體適應地位,就是說針對不同學生個性差異和實際需求,制定實施富有針對性的教育管理方案,完成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互動任務。歸根結底,人本教育理念彰顯出人的全面化發展理論特性,能夠令學生在完善自身專業技能和知識面的前提下,促進個體身心和心智上的高層次熏陶結果,使得他們在享受成功快樂的同時,激發更為深遠的自主學習興致,最終完成自我全面化發展使命。

2在現代舞蹈教學中貫穿以人為本理念需要遵循的準則

2.1凸顯舞蹈教學的個性和人性化特征

舞蹈本身作為一類獨特的專業和藝術項目,主張借助不同形式進行表演主體內心情感表達。所以說,舞蹈是表演主體自身肢體動作和心理活動全面協調的行為流程。在某類層面上力求表演主體保留更高水準的身體素質和天賦。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涉及以往一視同仁統一式教學模式必須盡快予以摒棄,相應地教師應該針對不同學生身體、性格差異現象,進行因材施教和揚長避短,使得不同個體優勢得以有機發揮,順勢激發他們在舞蹈藝術領域上的無限潛力。

2.2確保舞蹈教學模式的創新性

過往舞蹈教學始終沿用教師鴨架式灌輸和機械化訓練模式,最終不單單令學生主觀能動性遭受全面性壓抑,使得他們厭學情緒不斷加重,最終降低教學實效。而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則主張全面維持教師-學生語言、肢體動作-情感之間的良性互動效果,就是說要求教師在向學生傳輸專項舞蹈知識和技能動態的前提下,持續關注學生個體的內心變化細節。在此期間,教師務必要徹底摒棄以往單調的集體化教學原則,而是要結合不同學生身體素質、內心意愿、心智結構等,設計實施個性化鮮明的課程形式,令學生在維持自身個性和心境愉悅的狀態前提下,學會更多舞蹈知識和基本技能,最終改善教學實效并順利貫徹素質化教育改革指標。

3現代舞蹈教學中融入以人為本理念的具體措施

3.1全面調查掌握學生個性差異,保證個體舞蹈潛能的合理挖掘

在舞蹈教學過程中,學生個性差異不容忽視。一般狀況下,作為舞蹈專業學生,都會預先接受嚴格的基本功訓練,學生身心上還是存在較大差異,面對此類狀況,舞蹈訓練主體可以考慮借助前期教學途徑探查學生基礎素質,包括身體狀況、專業技能特長和性格特征等,之后再結合個體特征制定實施較為貼合的教學內容和技能訓練方案。部分舞蹈類型,包括芭蕾舞技能等,都需要學生在教學初始階段之中打好基礎,使得他們身體柔軟度和延展度變得更為理想,這樣才能確保個體在高難度技能訓練之中游刃有余,進而全面性激發自身潛能。

3.2創設師生之間愈加科學、合理的實踐交流環境

想要令受訓成員舞蹈技能得到全方位改善,就必須預先布置拓展較大強度和長時間的訓練,無形中令現代舞蹈教學方式變得更為繁瑣和枯燥。面對此類狀況,教師需要設置多元化的訓練課程,同時在實訓期間鼓勵學生之間多多交流心得,確保該類舞蹈教學變得更加富有趣味性。一旦說學生參與訓練過程中無法完成教師設定的動作和技能改造指標,教師切勿盲目地將責任歸咎到學生身上或是一味地予以指責,而是要盡量貼心地和他們探究交流,保證將問題根源盡快挖掘出來,克服學生個體身體限制和心理恐懼,輔助他們掌握完成動作的具體過程、關鍵點和技巧。常吃以往,師生之間便會形成一類相互信任和和諧愉悅的氛圍,確保各項訓練難題的順利應對結果。

3.3搭建起個性化鮮明的教學引導體系

想要加快以人為本理念在現代舞蹈教學中的融入進程,第一要務就是督促舞蹈教師盡快摒棄團隊集體授課形式,同時針對學生身體和個性差異,制定實施個性化鮮明的課程和技能訓練方案,旨在順利貫徹因材施教和因需施教等指標。在此期間,教師更有必要在平時訓練之中開展動態化觀察校驗和問卷調查等活動,確保針對每個學生身體素質、性格特征,以及對舞蹈類型和興趣和舞蹈認知程度等信息,加以可靠性收集整合;之后將各類條件較為接近的學生劃分為一組,科學合理化匹配專項指導和訓練方案,如此便能較為理想地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將學生優勢予以有機發揮,最終換取更為理想的教學訓練成果。

4結語

綜上所述,將以人為本理念貫穿至現代舞蹈教學訓練活動之中,可以說是新時代我國舞蹈課程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此期間,不管是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多元化的教學引導模式等,都會助推我國舞蹈理論和實際應用教學工作步入一類全新臺階。所以說,值得日后予以大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鄭琳喆.以人為本理念在舞蹈教學中的體現[J].大舞臺,2011,28(07):94-105.

[2]史曉婉.“以人為本”理念在中職院校舞蹈教學中的作用探討[J].新課程(中旬),2012,33(07):114-136.

現代醫學研究范文4

匈牙利藝術社會史家阿諾德•豪塞爾認為,每個歷史時期各門藝術的發展并不是在同一個水平上,自18世紀以來,文學、繪畫和音樂不再保持同一水平,音樂比文學落后得多;甚至同一門類的藝術發展也有不同,存在著不同程度差異,有的是“先進的”,有的則明顯“落后的”。對于前者的差異,他歸結為公眾對藝術的興趣的差別,更確切地說是“種種潮流之間的種種差別”,造成同一門類藝術發展不平衡的原因則是來自風格的變化,無論是源于趣味或風格,二者的根本變化皆源自某個社會階層的興起。他分析了藝術與社會的復雜關系:“社會是一種土壤,各種不同的文化進程在其中相互密切接觸并向前發展。在社會的水平上,它們并不必然地展現出它們相互關系的全部內容或全部財富,但它們的確展現了那些能被最滿意地簡化為‘公分母’的特征。”豪塞爾提出的“公分母”這個比喻與俄羅斯語言學家羅曼•雅各布森所說的“主因”很接近。在雅各布森看來,不同的藝術歷史形態具有不同的“主因”(thedominant),在某個時代的整體藝術中我們也可以找到一種主導成分。他認為,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主因”是造型藝術,因此一切藝術都以追求逼真的造型效果為目標;而浪漫主義藝術則把對音樂及其效果的崇拜作為這一時期所有藝術的宗旨;而本世紀的藝術,卻把語言提高到了藝術的本體論高度。對于同一門類藝術來說,它的每個時期的主導成分也是發生變化的。他以詩歌為例談到,詩的發展每個時期的主導因素不同,14世紀,詩的不可分的特征不是音節安排而是押韻;19世紀的現實主義詩,押韻不是必需的手段,相反音節安排成為一種強制性不可分割的成分;現代的自由詩體的必需成分變成了語調統一,語調成為了詩體的主導成分。依據俄國形式主義理論家尤•蒂尼亞諾夫的看法,文學的系統由“中心”和“邊緣”兩個地帶構成,這兩個部分在永無止境地移動并更替著。“體裁從中心位移于周邊,新的現象則從文學零碎、從它的荒僻和低級之處躍上中心的位置”輥輯訛,即使原來處于各種邊緣地帶的細小支流,起初不引人注意,但這種邊緣的新現象終將不可避免地更替正統的中心,中心則成為周邊。毫無疑問,蒂尼亞諾夫提出的這種演變現象在現代藝術體系中是存在的。從啟蒙運動到19世紀中葉,現代藝術體系中的藝術門類之間隨著時間的推移呈現出變化和更替的特點,處于主導與邊緣地位的藝術種類不停發展更換,只不過,“這種更替存在于另一種意義上———主導潮流、主導體裁的更替”輥輰訛。至此,我們將結合現代性語境從兩個層面討論藝術體系與文化主因的關系變化特征:

(一)從模仿到實用

我們知道,早在古希臘時期,哲學家就將藝術與模仿聯系在一起作思辨的考察,如德謨克利特將“模仿”看作人類活動的起源,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分別作出了重要的解釋。柏拉圖明確提出了藝術與模仿的對應關系,亞里士多德在此基礎上修正了關于藝術的模仿方式與效果的論述。模仿論構成了藝術哲學的一大傳統,這種影響一直延續到啟蒙運動時期,作為建構現代藝術體系的單一原則而存在。啟蒙運動時期從古典的模仿論出發來論證,把“模仿美的自然”作為藝術的首要原則,這個原則不僅實現了對藝術的界定,而且也影響了藝術門類的選定和排序。對比發現,巴托和達朗貝爾所劃定的“美的藝術”體系中的五種藝術種類的排序相去甚遠。達朗貝爾明確提出五種藝術排序的原因:繪畫和雕塑在美的藝術體系位居前列是因為“它在那些藝術尤其是模仿藝術中最接近于事物的再現,也更直接地與感覺對話”,“毫無限制地表達了美的自然的一切”;建筑是有限度地模仿美的自然,更多地模仿自然的對稱布置,沒有繪畫和雕塑那么逼真,所以只能緊隨其后;詩歌是根據單詞的組合方式所產生的愉悅和諧感來模仿,是通過想象力再現事物,“這更多的是對自然的創造而非對它們的描繪”輥輱訛;支持想象力和感覺的音樂在模仿的秩序中名列最后,因為“它局限于很少的形象”,發展至后來甚至只是一種語言。對于巴托來說,構成美的藝術的“單一原理”就是“模仿美的自然”。巴托雖也強調對自然的模仿,但他認為美的藝術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引起愉悅的情感,更進一步,當人們對客體自然帶來的過于統一的愉悅感到厭倦時,他們需要尋找新秩序以喚醒新的思想情感,激起新的趣味,“趣味是藝術的仲裁者”。這意味著,在巴托看來,美的藝術并不是模仿自然的常規狀態,更不是追求對自然的最真實再現,而是強調既模仿自然卻又打破自然的常規,要與真實自然拉開一定的距離,這樣才能喚起新的審美體驗。如此看來,模仿自然的逼真程度只是巴托劃定美的藝術邊界的標準之一,同時還要與時代的趣味相一致。從今天的角度來看,似乎巴托更具有前瞻性,他的一些看法是與現代主義不謀而合的。至于巴托為何將建筑從美的藝術體系中排除,他開宗明義地說,他是根據藝術的用途劃分藝術體系邊界的。對于建筑來說,實用性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它的結構和形式使人愉快,所以巴托在一開始就毫不猶豫地將它劃給了美的藝術之外的第三種藝術。顯而易見,無論是達朗貝爾還是巴托,他們劃分藝術體系的門類的基本依據都是來自“模仿自然”的美學觀念。事實上,受制于這種觀念的不僅僅是他們兩位理論家。藝術史家萊辛在《拉奧孔》中明確提出造型藝術與詩的區別之一是,美是造型藝術的最高律令,而真實是詩所追求的目標。由此他將現實中的丑以及不能引起的事物包括人物的激情都排除在造型藝術所能表現的主題之外。認為造型藝術不宜表現丑,但詩卻可以表現丑。由此感慨“詩是更為寬廣的藝術,它可以達到繪畫所永遠達不到的那種美”,“生活高出圖畫多么遠,詩人在這里也高出畫家多么遠”,暗含詩優越于造型藝術的結論。輥輲訛誠如朱光潛先生曾指出的,萊辛的詩與畫探討是從文藝摹仿自然這個基本信條出發的。根據美國藝術批評家克萊門特•格林伯格(ClementGreenberg)的分析,模仿原則甚至還影響著藝術門類之間的關系。在他看來,不管文學或藝術如何發展都會呈現強弱勢之分,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藝術形式占據統治地位,主導著其1他藝術的發展。他考察發現,繪畫與雕塑為代表的視覺藝術超越其他藝術成為文藝復興時期最高藝術典范。對此,英國文學家艾迪生曾發表過類似的見解:“我們一切感覺里最完美、最愉快的是視覺……我所謂‘想象或幻想的快樂’就指由看見的東西所產生的:或者是我們眼前確有這些東西,或者是憑繪畫、雕像或描寫等等在我們心靈上喚起了對這些東西的觀念。”輥輳訛格林伯格還分析指出,當一門藝術被賦予支配性作用時,它就成為所有藝術的楷模,其他的藝術試圖擺脫自己固有的特征去模仿它的效果,它們在努力獲得主導藝術效果的過程中被迫否定了自身的性質。因為資產階級把主要的創造性和活力都轉向了文學,在啟蒙運動期間,詩歌再次取得主導性地位,雕塑和繪畫技巧已達到非常純熟的程度對其他藝術效果極其敏感,竭盡全力來追求詩歌的效果,音樂雖也屈從于文學的主導但因為技巧和形式相對簡略沒有充分吸收其他藝術的效果。法國大革命之后,作為一種最純粹的藝術的音樂取代文學逐漸成為各門藝術追逐的樣板。他還特別指出,自文藝復興以來,一直存在著繪畫和雕塑之爭。在這期間有時是雕塑,有時是繪畫處于領導地位,但沒有哪一個能長期擺脫另一個的影響。關于藝術間的相互影響和滲透現象,事實上詩人波德萊爾就已敏銳發現了:“今天,每一種藝術都表現出侵犯鄰居藝術的欲望,畫家把音樂的聲音變化引入繪畫,雕塑家把色彩引入雕塑,文學家把造型手段引入文學……”18世紀后期,巴托用模仿理論來統合各種藝術的企圖遭受到德國批評家以及部分歷史學家的質疑和批評。我們知道,自康德以來,西方哲學經歷了一個轉變,即哲學思考的重點從對客體的關注轉向了主體的思維和精神。從美學角度來說,掀起了浪漫主義感受的美學狂潮。比厄斯利提出,浪漫主義的最明顯的特征是感受和情感享受的一個新的沖動,在浪漫主義的詩的觀點中,模仿論被放到了一邊或降居從屬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表現論。 王爾德曾發出這樣的感慨:“藝術除了表現它自身以外,不表現任何東西。”值得注意的是,現代藝術體系的出現和發展是與藝術和藝術家的地位不斷升華有密切關系的。在古希臘羅馬時期,藝術是奴隸和下層勞動人民的手工藝勞作,是被貴族和上層社會所蔑視的勞動技能。這一時期的藝術等同于技藝、技巧。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自由的藝術與貴族關系密切,藝術成為貴族修養不可或缺的部分。“美的藝術”觀念出現后,藝術逐漸與藝術家“天才”、“創造性”等特性聯系起來。經由浪漫主義的醞釀,19世紀藝術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地位都發生了徹底的變化。藝術家和他的藝術、藝術家與其他人的關系方面都面臨新的問題。藝術告別貴族贊助,進入市場,畫家面對的對象不再是資助人而是藝術市場。19世紀下半葉,藝術世界還發生了一場影響非凡的工藝美術運動。雖然這是對工業化反思的運動,但是也對現代藝術體系產生了影響。“工藝美術”的奠基人威廉•莫里斯提出,藝術主要分為兩個種類:“美的藝術”和“裝飾的藝術”或工藝。由此可見,工藝美術在莫里斯看來已經可以與美的藝術相提并論。受到他的影響,奧地利藝術史家李格爾也開始批判藝術中的精英主義,通過研究裝飾圖案演變,提出裝飾紋樣不是模仿實際植物,而是為了裝飾的目的本身,裝飾與模仿自然根本無關:“總的來說,古代和中世紀的自然主義植物圖案,從沒有直接地模仿自然。”他還得出這樣的結論:“裝飾分為三維和兩維兩種類型,一般認為三維起于模仿,因而早于平面的二維裝飾。但當平面裝飾出現后,便可以脫離三維的模仿而進行真正的藝術創造了。脫離摹本而畫出種種現實中并不存在的線條來。只有經過這一步,無窮的寫實才有可能。從三維走向二維,就從自然的掣肘中擺脫出來,讓形式的修飾和組合有了更多自由。”輥輶訛至此,李格爾不僅解構了統治一切的模仿說,而且藝術的高低貴賤之分也被他解構了———工藝美術與繪畫、雕塑、建筑這些藝術具有同等的地位。

(二)從整合到分立

如果說在早期現代主義文化中,藝術哲學和美學理論家們力圖尋找一條適用于所有藝術的共同特性的話,在19世紀中期之后,這些理論嘗試受到了質疑。有學者認為這種美學嘗試實際上是在掩蓋一種事實,即美的藝術的根本體系只不過是一種假設,它的大多數理論都是從特定的藝術,尤其是詩歌中抽繹出來的,或多或少不適用于其他藝術。在1958年發表的《傳統美學是否基于一個錯誤?》一文中,肯尼克認為,傳統美學和藝術哲學的第一個錯誤,就在于人們試圖為所有不同的藝術尋求一種共同的特性。美的藝術的傳統體系開始顯現出土崩瓦解的跡象。這一轉變與這一階段文化轉向自律特性是密不可分的。查爾斯•泰勒曾這樣說道:“盧梭是大量當代文化和自我探索的哲學起點,也是使自主的自由成為德性的關鍵這一信條的起點。他是現代文化轉向更深刻的內在深度性和激進自律的出發點。”輥輷訛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期,啟蒙現代性及其工具理性越來越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社會的分化進一步加劇。“現代社會的特征不再是統一的意識形態,而是一個由諸多自主的‘領域’和彼此競爭的價值所構成的網絡。現代世界的這種‘去中心化’意味著每個領域及其活動都是依據它的內在價值來評判的(比如,藝術作品必須依據來自美學領域而非經濟或政治領域的標準來評判)。”輦輮訛隨著分化的出現,藝術慢慢形成了一個獨立的領域,藝術的合理性證明不再需要到宗教甚至倫理學中去尋找根據,審美價值成為判斷藝術品的合法化根據,現代藝術逐漸獲得了自身的合法性。另一方面,科技的進步發展催生了新的藝術形態如攝影和電影,也給藝術帶來空前的挑戰。現代主義藝術家面臨探索各門藝術的存在方式和根據的問題,亦即極力探索一門藝術不同于其他藝術獨特的本體論特征。格林伯格認為現代主義要恢復藝術的自主存在,它首先要證明審美經驗來自藝術自身,而不是藝術之外,所以,現代主義藝術通過自我批判回到各門藝術本身:“每門藝術都為了自身的緣故而進行了這樣的證明,這類證明表現表明的東西不僅在一般藝術中是獨特的不可化約的,甚至在每一門特殊的藝術中也同樣如此。每門藝術都不得不通過自己特有的東西來確定非它莫屬的效果。顯然,這樣做就縮小了該藝術的涵蓋范圍,但它同時也更安全地占據了這一領域。”輦輯訛格林伯格將這一過程稱為藝術追求純粹性的過程,也是向繪畫本體復歸的過程。關于藝術追求純粹性,新維也納學派理論家漢斯•澤德邁爾也有著獨特的分析。他認為,繪畫、雕塑、建筑、園藝和裝飾在古典藝術中是作為整體的一個部分而存在,在藝術追求自主進程中,各種不同的藝術開始相互分離走向獨立,都力圖把自己完整的純粹性展現出來。所謂純粹性,“也就是一種藝術形式獨一無二的特征,它是把其他藝術要素排除之后所得到的結果”。他認為,現代主義藝術正是通過這種自覺的分離———排除性,使得藝術獨特性突顯出來:園林藝術,為了實現它自身的“純粹”形式,它將所有與建筑和雕塑相關的元素都排除了……在建筑中也呈現出一種傾向,即將一切與人有關的元素、一切與雕塑和繪畫有關的元素都排除出去,而這些元素在巴洛克風格中是彼此融合的。最后,建筑將色彩以及不同風格的柱子(它們是構成文藝復興時期建筑的基本元素)也排除在外,如此一來,這種藝術驕傲地宣稱了自身的獨立……雕塑從其自身排除了一切與繪畫有關的元素,然后退回到它自己的領地之內……如今的雕塑抵制著繪畫和雕飾的元素,單純由線條勾勒而成、形式樸素簡潔、嚴謹……在三維、線條以及色彩的元素被排除之后,緊隨著這一趨勢的還有其它的傾向,它們弱化甚至消解了建筑的元素。輦輰訛簡言之,進入現代主義階段,現代藝術體系已告別各個門類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轉向關心每一門藝術自身的獨特性,各門藝術自分自立,互相劃清界限在各自的領域安全地運行著。隨著藝術門類相互區分的發展,藝術種類的總體風格特征成為藝術家關注的對象。

二、藝術體系與藝術世界

現代醫學研究范文5

【摘要】

摘要:對近年體質學說的理論和臨床研究進行了總結,重點從體質的概念、分型及其與證和發病的關系、體質學說的臨床應用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 體質 證 中醫體質學說 綜述

自20世紀70年代確立以來,中醫體質學說迄今已形成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在臨床治療中逐漸凸現出一定優勢。現就近年來有關文獻做一綜述。

1 體質的概念

以王琦[1]提出的概念較具代表性,即體質是個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遺傳和后天獲得的基礎上所表現出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以及心理狀態等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質;這種特質決定著人體對某種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病變類型的傾向性。匡調元[2]提出,體質是人群中的個體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形成的代謝、機能與結構上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往往決定著它對某種致病因子易感性及其所產生的病變類型的傾向性,又是決定病性、病位和病變趨勢的重要因素,與疾病的發生和預后轉歸關系密切。何裕民[3]認為,體質是人群中的個體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所形成的形態、結構、機能和代謝等方面相對穩定的特殊性;生理上它現為在機能、代謝、以及對外界刺激反應等方面的個體差異性,病理上表現為個體對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易罹性,以及疾病傳變轉歸中的某種傾向性。以上表述盡管有所出入,但均認為體質現象是人類生命活動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與疾病和健康關系密切。

2 體質的分型

體質分型是體質學說臨床運用中的重要問題。現代中醫對體質的分型研究,一般是從臨床角度根據患病群體中的體質變化、表現特征及與疾病的關系等方面對體質作出分類。較有代表性的分類方法如下:王琦[4]的七分法:正常質、陰虛質、陽虛質、痰濕質、濕熱質、氣虛質、瘀血質,但近幾年結合臨床觀察進行了完善,將原七分法增補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瘀血質、氣郁質、特稟質等九種基本類型[5]。此外,較有價值的還有匡調元[2]的六分法:正常質、晦澀質、膩滯質、燥熱質、遲冷質、倦晄質;何裕民[3]的六分法:強壯型、虛弱型、偏寒型、偏熱型、偏濕型、瘀遲型。另有學者針對不同性別、年齡人群,分別作體質分型。如陳慧珍[6]將婦女體質分為七種類型:正常質、陰虛質、陽虛質、腎虛質、氣血虛弱質、痰濕質、瘀滯質。

3 體質與證

由于既往體質研究多側重于體質病理的論述,因此在體質病理學上出現了對體質與病證關系的某些模糊認識,如陽虛體質與“陽慮證”、陰虛體質與“陰虛證”等。事實上證是指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反應了疾病發展過程中該階段病理變化的全面情況,是一個診斷學概念,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匡調元[8]認為體質與證有區別,體質主要是在遺傳基礎上,在緩慢、潛在的環境因素作用下,在生長發育和衰老過程中漸進性地形成的個體特殊性。雖然體質可以改變,但其過程比較緩慢。證則主要是在明顯的、特定的、相對而言比較急劇的致病因子作用于體質以后形成的臨床類型,進退變化較迅速。何裕民[9]指出證的基礎其實是體質,是特定的身體素質接受了某種病因刺激或受到某種病理過程的影響,從而表現出某種較有特異性的病理反應和類型;也就是說個體的生理特性在許多情況下決定著機體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患性和病理發展的傾向性。

4 體質與發病

疾病發生與否多取決于體質與致病因素兩個方面,一般而言,個體抵抗力下降同時又有與之相合的致病因素作用時才會發病,而體質制約和影響癥候的形成和演變,在病、證、體三者關系中,體質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

4.1 體質決定機體對病邪的易感性 體質類型與疾病關系的研究是近年體質學研究的熱點和重點。不同體質類型的個體,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不同,因而對某些疾病具有不同的易發生性。如人感染乙肝病毒后有的可以迅速恢復,有的呈病毒攜帶狀態,有的卻演變為慢性肝炎甚至發展為重癥肝炎,其實主要是因為個體體質差異造成的。

姜峰[10]研究了過敏性鼻炎與體質的關系,認為體質是過敏性鼻炎發生的內因,決定正氣的強弱,是過敏反應發生的關鍵因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體質影響人體對過敏原的反應程度,決定是否發病及病情的輕重;體質影響證型,影響辨證的準確性;體質影響治療的正確性;體質影響患者的預后。楊惠琴[11]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機制為本虛標實。而本虛與患者體質相關,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與患者先天肝腎虧虛密切相關,又因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道出了痹癥的發生離不開風寒濕邪,特別是寒邪與濕邪,寒邪與濕邪同為陰邪,陽虛之體易感陰邪,故陽虛質及肝、脾、腎虧虛質者易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4.2 體質決定疾病的證候類型 體質與癥候類型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①感受相同的致病因素,因個體體質不同,可表現出不同的證候類型。如同是感受風寒之邪,因體質差異而有表實與表虛證之異。亦如《醫宗金鑒》所說:“人感受邪氣雖一,因其形藏不同,或從寒化,或從熱化,或從虛化,或從實化,故多端不齊也。”這里的“形藏”即指體質因素而言。②病因不同而體質因素相同時,也可表現為相同或相似的證候類型。如陽熱體質者,感受暑、熱邪氣而出現熱證,勢所必然;若系感受風寒邪氣,亦可郁而化熱,表現為熱性證候。因而體質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決定某些疾病的證候類型。

轉貼于

5 體質與治療

在疾病的辨證論治過程中,中醫學強調“因人制宜”,其核心就是“辨質論治”。在用藥方面,體質不同對藥物的反應和耐受性也不同,臨床可根據患者體質強弱不同、性情緩急等決定藥物和藥量,一定程度上可使治療更具有針對性,從而提高臨床療效。理論上,通過調節體質可預防相關性疾病的發生,如變應性鼻炎、花粉癥、過敏性哮喘與過敏體質明顯相關,肥胖、糖尿病、高血壓、腦卒中、高血脂等代謝障礙性疾病與痰濕質顯著相關[12],通過調節這類疾病的易患體質就可以預防其發生。

錢彥方[13]應用輕健膠囊對38例單純性肥胖痰濕體質者進行臨床用藥觀察,發現輕健膠囊對單純性肥胖痰濕體質及其夾瘀者所表現的某些代謝異常有明顯改善,初步證實了體質的可調性。更為重要的是,體質可調性觀點的證實,為從改善體質入手恢復患病個體的生理狀態提供了實驗依據。

6 展望

盡管中醫體質學研究已取得較多成就,但大多缺乏深度和廣度。某些研究還停留在文獻整理上,缺乏高質量的研究成果,理論研究與臨床實踐緊密度不夠。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①盡管對體質概念的論述大同小異,但迄今仍沒有一個權威的金標準。②對于體質的分型各醫家由于依據不同,分型也不同,給體質的臨床研究參考標準帶來了選擇的不確定性和矛盾。③在具體的臨床應用中如何區別體質與證缺乏一個簡單可靠的方法,需參照西醫對疾病的診斷對體質和證設定一個量化標準。④臨床研究不夠深入,體質的研究和臨床應用還需大量的動物實驗和臨床實驗。

【參考文獻】

[1] 王琦.中醫體質學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2,8(2):615

[2] 匡調元.中醫體質病理學[M].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0:288329

[3] 何裕民.體質研究—現時代中西醫學的最佳交融點[J].醫學與哲學,1996,17(6):288.

[4] 王琦.中醫體質學說[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1995:96195.

[5] 王琦.9種基本中醫體質類型的分類及其診斷表述依據[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8(4):19

[6] 陳慧珍.婦女體質分型與臨床意義[J].廣西中醫藥,1988,11(1):25.

[7] 匡調元.論辨證與辨體質[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2,8(2):15.

[8] 何裕民,劉文龍.新編中醫基礎理論[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6:113.

[9] 王琦,高京宏.體質與癥候的關系及臨床創新思維[J].中醫藥學刊,2005,23(3):389392.

[10]姜峰.過敏性鼻炎與中醫體質的關系[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8,2(23):140142.

[11]楊惠琴.中醫體質與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8,2(16):110111.

現代醫學研究范文6

關鍵詞:基層縣醫院;影像學;帶教;人才

1基本現狀及問題

1.1科室對前來實習、輪轉人員的學習管理、重視不夠

由于醫院病人多,工作比較繁忙,科室工作人員的帶教意愿不高,帶教的能力水平有限,講課及讀片不多。硬件設施不足,科室已經有PACS系統,但工作電腦有限,不能提供給實習、輪轉醫生專門工作學習的電腦,影像科沒有示教室及投影儀,不利于讀片交流、教學及疑難病例討論。

1.2學生實習時間短,學習積極性不高

實習生、輪轉醫生由于實習、輪轉時間短,有一些實習同學、輪轉醫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對自己要求不嚴格,甚至出現走過場等問題。

2解決、應對的辦法

2.1加強組織領導與管理

(1)醫院、科室設立教學干事,安排專人負責管理實習生、輪轉醫生,負責人應具有中級以上職稱,需要有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有扎實的放射診斷學基本理論知識,有強烈的責任心等。其職責就是負責管理實習生、輪轉醫生學習指導和思想動態,與科主任配合好、管理好、帶教好實習生和前來輪轉的醫生[1]。(2)科主任應重視實習、輪轉醫生的教學與管理,安排好實習生、輪轉醫生的班。科主任要鼓勵所有工作人員積極帶教,組織科室相關帶教工作人員為實習生、輪轉醫生閱片、講課及疑難病例討論等工作,把帶教工作與醫院科室的績效及獎懲制度掛鉤,以便促進、提高醫生帶教積極性[2]。同時應向醫院領導反映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不斷改善教學設施條件。科主任要安排科室工作人員輪流到省內外上級大醫院進修學習,以提高診斷、技術水平和帶教能力。要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組織紀律,定期召開教學座談會,主要了解同學們實習的情況,要求學生對科室的教學提一些意見、指出有哪些不足及需要改進的地方。

2.2提高實習生、輪轉醫生設備操作能力,加強診斷技能的培養

對于到科室實習的學生、輪轉醫生,在實習中不僅應掌握一定的閱片和報告能力,還應了解常見的各種影像設備的一般操作和X線輻射的防護[3]。(1)崗前培訓。進入科室實習的學生、輪轉醫生,由科主任或科室教學干事帶他們了解科室及設備情況,了解、熟悉科室工作流程,講清楚相關注意事項。科主任為他們排班,安排上班時間;教學干事作學習動員,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崗位由值班醫生或專門的老師帶教。(2)操作技能訓練。盡管科室病人比較多,工作繁忙,作為老師要指導實習生、輪轉醫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盡量讓學生參加CT、MRI等設備上機操作,老師應該放手不放眼,有老師在場,學生操作中的問題能及時得以糾正;當然,老師不在場時,學生不要單獨給患者做檢查,以免造成差錯和糾紛。老師要把自己工作中對設備操作的經驗和教訓以及注意事項毫無保留地傳給實習生,使他們少走彎路,使實習生較好完成實習教學大綱的要求[4]。只有這樣實習生才能更好地了解、熟悉設備,將來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更好地使用醫學影像學的各種新進設備。(3)診斷技能的培養。影像診斷學是以解剖、病理為基礎,形態改變為主,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單憑理論知識很難想象出各種疾病的形態表現。必須通過大量閱片、書寫一定量的報告,才能了解各種疾病的形態特征,應把理論知識和臨床診斷工作相結合。我們對實習生、輪轉醫生的要求主要是對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強調對X線、CT、MRI基本影像表現的認識[5]。學習初期主要是了解、熟悉PACS工作站的使用,通過PACS系統查閱大量影像圖像,認識、熟悉疾病基本影像表現,后期鼓勵學生參與書寫部分報告,以加強對各種疾病認識、理解和影像學的診斷。指導學生在書寫報告時要按照一定的順序描述病灶的特點,如病灶的部位、數目、大小、密度、邊緣,以及病變及與周圍臟器的關系,重要的陰性表現簡單描述,規范診斷報告書寫,避免描述過于簡單,雜亂無章,重點不突出,陰性過于描寫,不知道哪些該寫或哪些不該寫,醫學術語和診斷術語混用,提出診斷依據和鑒別診斷,老師修改后簽名。在實習、輪轉學習過程中,鼓勵學生多提問,參與討論和交流,以便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6]。(4)X線輻射防護。實習生的自身防護意識差,對患者和陪護的防護不重視。總認為使用CR、DRX線的量已大大降低,X、CT機房有防護,因此,尤其對患者受照部位以外的防護很難引起重視。應提醒學生注意的是:加強防護意識,要遵循既給患者檢查疾病,又可以盡量減少不必要輻射照射的原則[7]。特別是兒童和生育年齡的年輕人,能縮小照射范圍應盡量縮小;能用低劑量檢查部位,絕不用高劑量照射;對不檢查或敏感部位最好用鉛衣(鉛橡皮)遮蓋,陪護人員在機器曝光時應離開檢查室。一句話,要注意自身防護,也要重視防護患者及相關人員。總之,影像學是醫學發展最快的學科之一,在臨床中的作用和地位越來越重要。盡管基層醫院影像學的帶教有主、客觀因素的問題,但是也擔負著培養影像人才的重任,因此要加強自身學習,不斷思考探討,不斷創新,不斷充實自我,才能不斷提高診斷技術水平和帶教質量,為培養符合醫院發展需要的新型影像技術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孫小麗,王仁貴,溫廷國,等.醫學影像醫師規范化培訓帶教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現代醫生,2016,54(29):150-152.

[2]常泰,張斌斌,鄭新.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中醫住培醫師放射科實習帶教中的應用初探[J].中醫教育,2015,34(3):56-58.

[3]吳芳,李軍,蘆桂林.臨床專業住院醫師超聲科規范化培訓的實踐與體會[J].農墾醫學,2017(2):187-188.

[4]李艷.醫學影像專業超聲實習帶教思考[J].教育界,2014(3):83-83.

[5]張曉雯,解麗梅.醫學影像專業本科超聲診斷實習帶教體會[J].繼續醫學教育,2017,31(4):65-67.

[6]孫艷平.醫學影像專業產前超聲診斷實習帶教體會[J].中國衛生產業,2016,13(14):134-136.

[7]周山,王海波,黃文亮.醫學影像專業實習生帶教體會[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12(13):3252-325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版 |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一区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不卡 |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综合区久久久久99 | 国产日韩欧美 | 欧美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一级黄免费 | 8x国产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高清视频在线 | 成人午夜精品 |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 影音先锋中文字幕在线 | 亲子交尾五十路 | 日本v片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欧洲精品欧美精品 | 国产成人三级经典中文 | 日韩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 亚洲v欧美v日韩v国产v | 精品国产96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色图亚洲激情 |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高清 |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网站 | 国产精品路线1路线2路线 | 成人亚洲综合 | 怡红院一区二区三区 | 青青成人福利国产在线视频 | 日韩黄色网页 | 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香蕉啪啪 | 亚洲第七页 |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又黄又a又潮娇喘视频 国产淫视频 |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aaa | 国产91在线 | 日本 | 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 | 在线视频一二三区2021不卡 |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91精品555 | 国产精品一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