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醫院運營模式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醫院運營模式范文1
【關鍵詞】分布式能源 運營模式 投資主體 運行模式 經濟效益
針對上述問題,除了政策體制需要進一步完善之外,還需有更能適應當前環境的商業運營模式。本文圍繞分布式能源的商業運營模式展開研究,從經營模式、投資主體、運行模式等方面進行重點分析,然后就不同的分布式能源發展階段進行商業模式推薦,并對單個、綜合分布式能源系統進行經濟效益分析。
1 分布式能源經營模式分析
針對電網統一經營、合作經營、租賃經營、獨立經營及BOT等幾種商業模式的優劣勢進行分析比較:
(1)統一經營模式具有項目權屬清晰及便于管理、流程簡單的優點,但也有成本劃分不清晰及資源整合能力有限的缺點,在項目的技術、資金、運營等方面上只能依靠一家企業,很難綜合利用不同企業的資源及優勢。
(2)合作經營模式具有優勢資源共享和項目成本核算清晰的優勢,但合適的合作伙伴尋找以及投資利益分配存在較大困難。
(3)租賃經營模式具有快速獲得分布式能源站項目以及獲取一定的建設、運營及技術經驗的優勢,但租賃費用的確定和審批存在困難,而且難以獲得項目的核心技術和資源。
(4)獨立經營模式具有項目核算簡單清晰以及方便轉讓項目的優勢,但資源會受到限制,項目收益存在不確定性。
(5)BOT模式具有融資便利以及獲得政府支持的優勢,但由于前期談判時間較長延緩了分布式能源站建設的時間,并且在建設小型分布式能源站時,采用BOT模式不經濟。
2 分布式能源投資主體分析
研究分布式能源項目的各類型投資主體的投資模式、特點及優劣勢。所得結果如表1所示。
3布式能源運行模式分析
分布式能源可能運營主體主要包括:專業運維公司、節能服務公司、投資商和用戶等類型。表2對比分析了不同運營主體的優劣勢。
4布式能源商業模式選擇
基于以上對分布式能源商業運營模式特點的分析,以電網公司為主體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給出商業運營模式的建議:
(1)示范階段:統一經營的投資模式,與燃氣公司進行合作,爭取政府在項目建設階段給予支持;
(2)起步階段:采用獨立的項目公司進行統一管理,與燃氣公司進行合作,爭取政府在電價、財稅等方面給予優惠;
(3)發展階段:尋找不同合作方進行合作投資,與燃氣公司及用戶合作,爭取政府的區域全能源特許經營權及BOT項目。
(4)成熟階段:靈活地替代抽水蓄能的調峰效果,爭取政府出臺更多的優惠政策,推薦與燃氣公司、用戶、社會企業合作投資。
5 分布式能源經濟效益分析
5.1單個分布式能源系統經濟效益分析
分別對某商業和民用的分布式能源項目案例進行經濟效益分析:
(1)商業用戶:裝機容量為4MW,年運行小時數為2500小時,項目內部收益率為12.67%;
(2)民用(公立醫院):裝機容量為4MW,年運行小時數為4000小時,項目內部收益率為2.69%。
可見投資商業項目相比投資民用項目會獲得更高的收益,因此在分布式能源發展的示范及起步階段,應大力發展商業型用戶,以獲取較大的經濟效益,從而促進分布式能源項目公司的進一步發展。
5.2分布式能源系統綜合經濟效益分析
以某市2013-2017年五年的電網投資為背景,對建設分布式能源系統前后的經濟效益進行對比分析:
方案一:不考慮分布式能源項目的建設。經測算,電網投資內部收益率為8.92%;
方案二:在方案一基礎上建設60萬千瓦的分布式能源項目,并減少相應的電網項目及抽水蓄能項目建設。經測算,電網投資內部收益率為9.88%;
方案三:在方案二基礎上考慮天然氣價格每立方下降0.5元。經測算,電網投資內部收益率為10.4%。
可見在大電網建設的基礎上,若能進行合理的分布式能源規劃及建設,可以提高電網項目建設的經濟效益。若能爭取天然氣價格優惠,可進一步提高項目投資的收益水平。
6 結語
本文首先從經營模式、投資主體、運行模式等幾方面分析了不同商業運營模式的特點及優劣勢,從而給出分布式能源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商業模式建議。針對單個、綜合分布式能源系統進行了經濟效益分析,得到以下結論:在示范及起步階段,應大力發展商業型用戶;對民用型用戶,需要在政府提供一定的扶持政策、天然氣優惠及電價補貼的前提下進行投資建設;在大電網建設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分布式能源規劃及建設,保持現有的電價、冷熱價格水平,保證一定的電負荷及冷熱負荷,可以提高電網項目建設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華 賁.我國分布式能源發展戰略探討[J].科技管理研究,2004,(1):3-4.
[2]韓曉平.發展分布式能源的障礙與解決對策[J].中國石油企業,2011(11):22-23.
[3]曾鳴,劉宏志,薛松.分布式能源商業投資模式及實現路徑研究[J].華東電力,2012,40(3):346-347.
[4]曾鳴,程俊,錢霞.分布式發電競價上網市場交易機制研究[J].華東電力,2012,40(1):1-4.
醫院運營模式范文2
關鍵詞:高等藝術院校;在線課程;運營模式
隨著2014年5月我國自建的MOOC平臺“Icource”(/imooc)的正式,我國高校在線課程開發進入一個新階段。理論上講,該平臺具備國外MOOC平臺所具有的一切基本功能,某些方面還考慮到了我國傳統教學模式下的一些習慣。課程結構設計和教學內容簡明易用,支持對學習行為及學習記錄進行多維度大數據分析。目前,該平臺已上線千余門視頻公開課和資源共享課,但藝術類課程無論在課程門數還是在修學生數等方面都占比極小,和全國范圍內的藝考熱形成強烈反差,良好的運營模式是MOOC持續發展的有效保證。本文擬對我國高等藝術院校在線課程開發的運營現狀進行探析,了解國內外在線課程開發的運營模式的可借鑒因素及風險因素,從而對探析我國高等藝術院校在線課程開發的運營模式的路徑提出分析設計思路。
1運營模式的定義
運營模式通常被認為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對一系列方法進行選擇的范式。美世管理顧問公司(Mercer Managementconsulting)的全球副總裁斯萊沃斯基認為運營模式通常應該包含四個戰略要素:客戶群選擇、價值獲取、戰略控制和業務循環,而四者的有機聯系形成良性循環,同時兼顧戰略要素之間的媒介性、支掙性、產業鏈接等。例如,媒介性需考慮到資源配置、公司本體與技術支持的邊界等;支持性需考慮到運營的效率、獨特性、一致性、利潤的助推因素等;而利用產業鏈分析構建高等藝術院校在線課程開發的運營模式,并進行預期評價,又是目前政府及相關企業決策提供理論指導與實踐的主要參考依據。
2高等藝術院校在線課程開發的運營現狀
多年以來,中國教育行業信息化過程中的核心困惑還是教育資源的開放化程度不夠。2008年,中國高等教育的在學人數為2907萬,18~22歲的人口數為12438萬,毛入學率為23.3%,意味著中國存在著巨大的高等教育供給上的缺口。而2010年后,信息技術對于教育影響程度的加深和促進,從教學素材、內容來源、信息更迭等方方面面顯現出了在線教育的優勢:知識獲取方式更靈活,碎片化自主學習,移動設備的便攜性、普適性的知識教育方式在內容上也越加豐富。隨著4G資費下降、智能手機的普及,運營模式的創新使得傳統的線下教育信息化和新興的互聯網在線教育同步發展。移動端在線教育呈現加速增長的態勢,據GSV報告預測,相較于2012年全球在線教育產業規模909億美元,2017年將高達255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3%。
2010年11月,我國領先的門戶網站網易推出了“全球名校視頻公開課”,首批1200集課程上線。登錄http://,隨機抽取100門網易公開課課程,發現涉及高等藝術院校的只有5門(其中樣本抽出為: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1門,加州藝術學院3門,大都會藝術博物館1門)。而且,網易公開課目前是網易門戶網站的純公益項目。網易在堅持公益原則下,爭取將名校公開課服務做成互聯網文化經營的精品資源。而本文開篇之首提到的“愛課程”,則開始嘗試有償收費服務。
相比中國,美國在線教育對市場的反應速度更快,運營模式更為多樣化。與中國在線教育的傳統運營模式(無償的公益模式、有償的收費模式)不同,從形式上,越來越多的美國在線教育機構為學生提供線上學位教育申請,為雇主提供招聘平臺、電子結業證書、付費人工服務。在美國,網絡教育已經成為遠程教育的高端形態。2009年,美國網絡學歷或學位課程接近5萬門,已經基本涵蓋了美國大學所有的課程。以麻省理工學院網絡公開課為例,公開課程參與方已經規范為公開課程委員會、教授、網絡學習者、基金會、第三方技術開發或平臺供應商這樣多個方面。網絡公開課程已然包含了技術保障機制和知識產權保障機制。
在對高等藝術院校在線課程開發的運營現狀進行研究時,必須厘清產業鏈上內容商、技術服務商、平臺商三者的關系。在以內容為核心,以效果為唯一考評標準的我國教育領域,品牌和口碑才是最終的綜合性評價因素。在最終需求中,政府、公共管理與社會組織消費占據著文化產業的主要位置。教育行業很難被互聯網徹底顛覆,線上與線下將,有機結合,優勢互補。平臺分成模式是相對較好的運營模式,但成為平臺的門檻較高。中小創業者的機會在于內容領域,巨頭的優勢在于搭建平臺。目前,涉足在線教育的國內平臺商比較著名的有網易、騰訊、YY等。
3國內外在線課程開發的運營模式的可借鑒及風險因素比較分析
短短2年多的時間,世界各地紛紛推出了各具特色的MOOCS項目,有代表性的項目包括美國多所高校聯合推出的Coursera、edX項目,英國開放大學推出的FutureLearn項目,歐洲十一國推出的OpenpEd項目,澳大利亞推出的Open2Studv項目等。國內高校自2013年以來也是積極應對,嘗試推出本土化的MOOCS項目。例如,2013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的MOOCS國際論壇上,包括上海交大在內的C9高校及部分985高校宣布在教育部支持下建立若干高水平在線課程平臺――好大學在線;2013年10月,清華大學依托開源學習管理系統推出本土化的MOOCS平臺一一學堂在線。由于推出時間尚短,課程數量尚不夠豐富,層次也不夠明顯,藝術類院校尚沒有明確的跟進計劃,平臺功能和國外的相比差距還比較大。
這就需要我們在因素分析的基礎上,將國內外有代表性的MOOCS項目進行比較。就內容維度而言,國外MOOCS課程群除OpenpEd提供了較多的人文社科類課程以外,其他都以科技和商業類課程為主,對研究我國高等藝術院校在線課程開發的運營模式借鑒意義不是很大。但就課程的組織方式上的有無時間節點、課程設計上的內容、交互與評估,管理系統工具開發上的開源與否,在線課程的運營是選擇國內外非藝術類MOOCS項目的以在線教育創業公司為主的實體運營,以開放大學為主體的運營,還是選擇高校之間形成聯盟由第三方機構運營?乃至創立初期運營模式的營利與否的選擇、課程內容的版權設定、學習結果是否可認證等都需要高等藝術院校利用MOOCS項目建設上的后發優勢慎重選擇。
縱觀國內外代表性MOOCS項目的比較研究的結果,都認為MOOCS項目存在著一些固有的風險因素。例如,在線課程開發運營的模式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下屬一些問題:在線課程資源的優化組織比較困難,在線學習過程尤其是藝術類作品的創作上的優劣反復缺乏有效的長期監測,質量評價和認證機制尚缺少教育主管部門的官方認可,MOOCS課程完成率不高但網絡的維護成本不低,學習體驗缺失導致存在普遍性的學習動力難以長期維系等。
4我國高等藝術院校在線課程開發運營模式的路徑分析
高等藝術院校作為我國文化產業的主力軍,以其獨特的內容提供商地位把自己優質的線下教育資源整合,搭建線上教育平臺,以網絡作為高效便捷的分銷渠道,吸引部分習慣于體驗學習的用戶群體,進而實現運營模式的拓展或影響力的拓展,是筆者進行本項目研究的一個主要出發點。如上文所述,近兩年,國內頂尖高校在加入國外知名MOOCS平臺和打造國內中文高校MOOCS平臺的熱情不減,但致力于文化產業發展的藝術類高校在線課程的建設尚止步于國家精品課程,MOOCS尚沒有起色。實際上,在4G新時代利用B2C模式:直播課,錄播課完全可以部分再現藝術家現場創作教育的傳統魅力,完全可以讓高等藝術教育不再陽春白雪、曲高和寡。下面就高等藝術院校在線課程開發的運營模式的四個戰略要素進行路徑分析。
(1)客戶選擇。我國學齡人口數量巨大,文化產業消費比重逐步提升,職教培訓需求旺盛,網民規模巨大,都決定了我國高等藝術院校在線教育的潛在市場規模。客戶選擇存在著產業鏈分工,高等藝術院校在線教育要優化產業鏈,整合優勢資源,做好合理規劃平臺的建設模式,與內容提供者、課程制作者等合作,完成網絡化的教學環境的合理構造。
(2)價值獲取。主要運營模式是對提供的課程和相關資料的內容收費,核心競爭力是高質量的在線教育原創內容,還有一些相對次要的增值服務(如考試、咨詢等)、用戶訂閱模式、結業證書模式。MOOC核心推力應該來自政府或公辦教育的相關機構。未來發展的核心推動力是獲得大學的認可、企業的認可或社會的認可。盡管MOOC自發展初期就吸引了許多風險投資公司的青睞,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商業盈利模式。高等藝術院校在實踐類教學強調扎實的基本功訓練的同時,也要注重藝術素養及創新意識的培育。
(3)戰略控制。在于良好的公共關系、品牌及教育質量和良好的運營能力、優秀的技術并重。高等藝術院校尤其要利用MOOC平臺為教師與學習者、藝術家與藝術鑒賞者等合作伙伴提供個性化的管理與服務功能,開發智能化、多元化的客戶爭端,甚至開展和當地文博部門、政府文化管理部門等相關部門的戰略長期合作。
(4)業務范圍的拓展。多樣化運營模式趨勢,向運營收費、向學分學位收費發展,引入虛擬化校園管理,平臺課程共享等形式提升資源的使用效率。隨著中國互聯網大數據、Web3.0移動終端APP等技術的發展,定制將更加準確和個性化。例如,中國知網(CNKI)是期刊資料用戶、在線數據庫服務提供商,收費模式基本上采用網上包庫模式和流量計費模式;新浪愛問的網絡社區模式,將內容的專業性與大眾化相融合;互聯網廣告與傳統廣告的交互性對接,COS(認知、興趣、分享)模型、社區模型等。
醫院運營模式范文3
關鍵詞:多元化;教學模式;復合型實用英語商務翻譯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3)11-0133-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36
教育部1998年頒布的《關于外語專業面向21世紀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見》指出:“由于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的趨勢,過去那種單一外語專業和基礎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市場對單純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量正逐漸減少。因此,外語專業必須從單科的‘經院式’人才培養模式轉向寬口徑、應用性、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教育部2000年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進一步明確了外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具體提出“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的廣博的文化知識并能熟練地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的復合型英語人才”。據此,高職院校商務翻譯教學的首要任務應該是培養既精通英語語言知識,又具有國際商務知識和翻譯技能的復合型實用商務翻譯人才,即“通識型”人才(戴煒棟,2008: 71),以滿足國內外企業對商務翻譯人才不斷擴大的需求。
然而,現今不少高校商務英語翻譯專業教學由于受傳統翻譯教學模式影響,不能有效地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復合型實用商務翻譯人才,主要體現在:1. 教學內容單一、手段單一、考核方式單一、教師隊伍元素單一;2. 課堂教學表現為不注重翻譯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只是通過翻譯學翻譯,就事論事,一味羅列現象,未從理論上進行闡述、解釋、說明,一味強調授人以魚而不授人以漁,只限于某一商務項目翻譯,即重在“翻什么”,而不注重“如何翻”及其緣由,致使學生缺乏創新能力;3. 仍然遵循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填鴨式”授課方式、模式單一、方法陳舊,不能適應我國商務翻譯人才培養要求,不利于全面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這種滯后性在高職教育中尤為明顯。為此,本文倡導并試驗商務翻譯課中實施多元化教學模式。
多元化理論最初由美國哲學家費耶阿本德(Paul Karl Feyerabend, 1924~1994)提出,其基本思想是反對單一、獨斷,主張開放型、創新型的方法,也就是“怎么都行”的認識(劉放桐,2000:539)。此理論用于教學,突出全方位、立體式思維,強調多取向、多視野、“多模態教學模式”(馮奇,2011:317),也就是辯證綜合的教學模式(田式國,2001:293)。
而所謂商務英語翻譯課中實踐多元化教學模式,即是貫徹“英語、商務、實踐”有機結合的高職商務英語翻譯復合型實用人才培養思路;創立工學結合、課證一體教學體系,實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堂教學與實訓、技能競賽相結合,校外翻譯專家、行業兼職教師與課程專任教師相結合,學校與社會相結合,傳統教學和網絡教學相結合,從教學內容、形式、方法、考核手段、教學團隊建設等方面,全方位開展教學改革;探討出一套針對商務英語翻譯培養目標、商務英語翻譯自身特點、高職學生實際、我國商務市場需求實際,適用于高職教育需要,符合職業行業特點的商務英語翻譯多元化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實際操作的能力,為學生商務翻譯方面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造就能適應并服務我國外貿新形勢、新需求的真正復合型實用商務英語翻譯人才。
1 . 設計多元化的教學內容
目前,國內不少高校尤其高職高專商務英語翻譯教學內容單一、零碎,往往只介紹某一翻譯方法,只涉及某一商務翻譯現象,不重視理論依據、翻譯本質學習;只介紹某一商務項目翻譯,不重視對商務英語、漢語基本特點的介紹、對比研究,教學體例上多是由詞到句的語法體例,多是采用“知識點+例句”,側重句法層面,模式單一,使學生學習“只見樹,不見林”,學到的知識缺乏系統性、科學性和理論性;翻譯練習形式單一,與教學內容及實際脫節,多做單句機械性練習,較少做活用性練習尤其篇章練習。
為了改變這種現象,我們教學中設計商務英語翻譯教學應體現多元化教學內容,即由商務英語知識+商務翻譯基礎理論及技巧知識+國際商務、外貿、旅游等知識+常用商務文體知識+文化背景知識等構成,突出商務翻譯知識學習與人文素養教育并重,專業理論教育與實際技能培養并重原則,構建商務英語翻譯理論教學體系和商務實用文體翻譯的實踐教學體系,并自行編寫出了針對商務英語翻譯培養目標、商務英語翻譯自身特點、高職學生實際、我國商務市場需求實際,適用于高職教育需要,符合職業行業特點的英文商務翻譯教材《A Course of Translation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2012年8月北京出版社出版,彭開明主編),以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實際操作的能力,為學生商務翻譯方面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實施突出商務主題、以綜合學習商務英語總體特點為切入點的理念,注重在學習商務(文獻、合同、信函、單證等)英語語言(包括用詞、結構、語體風格)特點基礎上開展翻譯理論、技巧探討,突出商務主題,體現商務翻譯特點、學習理據,使教材架構具有系統性、科學性,有利于培養有扎實基礎、有發展潛力的復合型翻譯人才。
(2)商務英語翻譯是一門非常特殊的課程,它既注重商務能力的操練和培養,又必須打好語言技能的基礎,因而,在教學中我們十分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包括:1)注重翻譯理論及技巧的系統學習,在教學內容安排上,綜合介紹商務英語語言文體特點后,就商務翻譯標準(忠實、道地、同一性)、過程(理解與表達)及常用商務翻譯方法及技巧專門作較全面、系統闡述,使學生對商務翻譯基本性質、要求、過程及手段有一個整體概念和系統了解,而不是零碎的片面的印象,能把握翻譯要素及主要注重方面;此外,在方法、技巧章節后,我們對反映商務英語共相的語言現象如縮略詞等的構成、表現形式及其翻譯作了專門介紹,這種學習具有普遍意義,能有助于學生掌握商務翻譯的普遍規律,實踐中舉一反三,培養真正的商務翻譯實用人才。2)致力于突破傳統教學通過翻譯學翻譯、就事論事的方法,重視理論對翻譯實踐的指導意義,將現代科學中相關學科的有關知識以及正在研究中的新觀念、新方法應用于翻譯學理論的探討,運用語義學、語用學、對比語言學、修辭學、文體學、邏輯學、符號學、社會學、文化學等近緣學科,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闡述翻譯標準、過程、方法、技巧等,使其成為教學有機部分。
(3)重在雙語對比的理念。翻譯屬于語際間的交際活動,涉及至少兩門語言,翻譯理論的探討、方法和技巧的建立和翻譯實踐都離不開雙語的對比研究。我們教學中,注重對英漢語言及商務英語和商務漢語在語言成分、修辭手段、交際功能等方面的基本特點,其共性以及各自異質性表現和雙語的對應情況,以使翻譯時能自覺地運用這些特點,重視一切難譯的地方,認真地研究同一思想內容如何運用不同語言形式進行表達,有效提高實際商務翻譯能力。
(4)練習中,注意將翻譯實踐與教學內容相結合,機械性練習與活用性練習相結合,句子翻譯與語篇翻譯相結合。
2 . 實施多元化教學形式
傳統翻譯教學方式單一,基本上局限于課堂,一般都是以教師為中心,作填鴨式教學,滿堂灌,結果導致學生只是被動地學到一些不完整的模糊不清的知識,理論與實際脫節,缺乏實際動手能力。為了扭轉這種狀況,我們提出實施多元化教學方式,將課堂教學與翻譯實訓、翻譯競賽、翻譯講座等相結合,大眾教育與精英教育相結合,使教學生動活潑、充實、豐富多彩、仿真感強,實效,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創造力。
課堂教學我們改靜態、單一方式為動態、綜合形式,在有針對性介紹必要的翻譯理論知識基礎上,引導學生開展仿真式教學,進行現場模擬、演示報告、翻譯點評等實景活動,如組織學生開展外貿談判翻譯、旅游翻譯等課堂仿真活動。這樣教學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興趣濃厚、逼真、收效大。要特別提及的是,我們課堂上進行的翻譯點評較有特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利用課堂最后一刻鐘左右時間作佳譯欣賞講評,也就是選擇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有學習價值的佳譯就原文風格、內容理解、傳譯方面作畫龍點睛的雙語對照講評,這樣能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學到高招;二是對學生作業主要是篇章練習作專門講評,首先對原文的文體風格及語言特點及翻譯中擬注意方面和可運用的方法、技巧作要點提示,然后針對一些大多學生較難理解、傳譯的句子作重點剖析、訂正,最后給出老師自己的譯文,學生反映這樣學習影響深刻,具有醒目作用。
翻譯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必須通過接受翻譯任務及在線作坊翻譯實踐等進一步鞏固、強化、檢驗課堂教學,使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因而課后翻譯實訓是課堂教學的后續和必然。我們的做法是,在基礎性課程教學的基礎上,安排大量的課外實踐機會,針對特定教學內容,通過接受企業翻譯任務及與實訓基地即廣州某翻譯有限公司等合作實踐,要求學生分組按時、按質、按量完成一些較簡易的產品介紹、使用說明書、商務信函、廣告、導游、合同等英譯漢或者漢譯英。大家感到,這種學習刺刀見紅,能夠提高大家的翻譯實戰能力,立竿見影。此外,我們還不時開展翻譯競賽,以活躍外語學習氣氛,檢驗學生的實際翻譯能力。比如2011年5月5日開展了商務翻譯競賽活動。競賽在09、10級商務英語專業(大一、大二)學生中進行,報名參賽人員共43名。本次競賽為英譯漢單向翻譯,翻譯材料取自徐錫華主編、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高級商務口筆譯:筆譯篇》(2009年)一書,內容為“談判策略”,篇幅為約1000英語單詞,難度適中。競賽采取閉卷考試方式,時間150分鐘。競賽較為成功,大多譯文基本忠實、道地、符合一致性原則,參賽人員全部及格以上,其中70分以上26人,80分以上8人,90分以上4人??紤]到教育部2000年修訂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翻譯課教學要求對翻譯速度要求每小時300字左右以及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底子,應該說這一結果較為難得。
在開展分級教學、因材施教過程中,我校翻譯課程組為了加速優秀人才培養,采用了大眾教育與精英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每年選拔各班成績出色、筆譯能力都較強的學生舉辦Top Class,開辦全國商務英語翻譯資格認證輔導班,實施課證一體,取得了良好效果,如2010年5月組織09級大二學生參加全國商務英語翻譯資格統一考試(初級),72人參考,通過的達60人之多,并且其中獲優秀(85分以上)者2人,良好(75分以上)5人。這一做法在江西省高校外語界中屬于首創,現已成了本課程固定的教學模式。實踐證明,實施因材施教,舉辦精英班是高職院??斐鋈瞬诺挠行緩?,同時能有效促進整體教學質量。
3 . 運用多元化教學方法
“社會對英語人才的需求影響著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和英語教學法的選擇和使用”(戴煒棟,2008:200)。商務英語翻譯課是一門具有很強的功能性和實踐性的綜合型應用課程,傳統的單一的“填鴨式”教學法無法實現培養既精通英語語言知識,又具有國際商務知識和翻譯技能的復合型實用商務翻譯人才這一目標,而是需要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法,多視野、多手段開展教學。因此我們探索、設計多種方法服務于商務英語翻譯教學,開展翻譯教學改革。
(1)實施“①課前翻譯實踐(課外練習,包括試譯本翻譯基地的商務翻譯資料);②翻譯講評;③學習翻譯理論及技巧,開展翻譯實例解析(包括翻譯范文學習);④課后翻譯實踐(語篇翻譯為主)”的四步教學法,突出以工作任務為導向,將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用理論指導實踐,提高實際運用能力。
(2)貫徹“融翻譯教學、翻譯理論探討、翻譯實踐為一爐”的理念,以教學推動科研,以科研促進教學。如本課程組教師教學中運用自己在《外語教學與研究》、《中國翻譯》、《外國語》等雜志已發表系列翻譯理論探討論文中提出的理解層次觀、照應、運用微觀整合性和宏觀整合性、翻譯的多元性、運用圖式進行表達等觀點、思想講授翻譯標準、過程、技巧、方法等,豐富了翻譯教學內容,拓寬了視野,有深度,教學中還利用我們為廣州某翻譯公司等企業從事商務文獻翻譯中大量較成功譯例及學習商務文獻翻譯資料發現的佳譯闡述翻譯理論、技巧,用作翻譯實踐材料,極大豐富了教學內容,有利現身說法,使學生印象深刻。
(3)抓好譯例案例教學。翻譯課中無論是學習翻譯理論、方法和技巧,或進行兩種語言的對比,都要圍繞具體的譯例案例。通過譯例案例教學,幫助學生提高商務英語翻譯的分析和鑒別能力,找到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東西,找到自己獨特的招數。
(4)運用情境教學法。傳統翻譯教學的素材常常是黑白的文字,而我們《商務英語翻譯》課教學中的案例(項目)和豐富的翻譯基地視頻資源為翻譯教學提供了具體翻譯的情景,便于學習者根據具體情境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5)教學中強調“授人以魚”與“授人以漁”并行,重在“授人以漁”。即既注重實用商務文體翻譯案例教學,以適應高職高專學生畢業后工作需要,更重視掌握、運用必要翻譯理論、方法、技巧等能力培養,使他們在完成學校教育之后,也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和技巧。這里包括兩個方面的基本能力: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實際操作的能力。這是高職高專院校培養實用型人才根本途徑。
(6)運用循環遞進法(cycle)(Quirk,1985: 37)。先是提綱挈領,而后層層深化,互參對比。即是教學中通過反復不斷對學生進行某一語言知識或翻譯知識刺激,不斷感知,達到認知目的。如商務英語基本特點首先在第二章作了總體簡介,此后在商務翻譯標準、專項商務翻譯章節中再深入了解;再如在理解一章節提出運用邏輯包括暗含邏輯分析進行理解,而后在增詞法、拆譯、定語從句翻譯、長句翻譯等章節中反復出現,加深邏輯推理在翻譯中重要作用。
4 . 實踐多元化的考核手段
通常翻譯課考核與其他英語專業課雷同,都是以課堂考試為主,約占70%,再加上平時作業成績,約占30%。課堂考試多為應試式,學生按考前老師布置的范圍復習,基本知識考核靠背,有些翻譯考題取自課本上或老師上課列舉的體例,某種意義上流于形式,不能客觀、科學地評價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水平及實踐技能。為了全面、客觀地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我們設計多元化的考核手段,即課堂考試+平常作業成績+校內外實訓考核+翻譯基地實習成績+翻譯資格證考試等,考核形式由教師閱卷、專家鑒定等構成,強調注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對學生商務英語翻譯能力進行多角度的評價。考核由三個方面構成:即理論知識考核、實踐技能考核和平時成績考核。實訓考核主要是指考查學生接受企業翻譯任務完成情況;就翻譯證資格考試我們規定,凡是參加全國商務英語翻譯資格認證考試及格以上,課堂考試可免試。
5 . 建設多元化的教學團隊
培養復合型實用翻譯人才關鍵在教師,然而由于歷史原因,商務英語翻譯師資力量普遍來說非常薄弱,人員不足,尤其具有一定的翻譯理論知識和技能及商務英語的教師嚴重稀少,不能適應培養目標的需要,高職院校尤其如此。為了克服這一瓶頸狀況,我們教改中通過引進、聘用、派出培訓及老教授與青年教師結隊等方法,著力建設多元化教學團隊,組建一支由能融翻譯教學、翻譯理論探討、翻譯實踐為一爐的“雙師型”專任、兼職教師及校外翻譯實踐指導專家相結合的教師隊伍。建設中注重團隊建設與課程建設、專業建設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原則,突出專任教師專業技術水平、教學能力、職業能力培養及課程骨干教師和專業帶頭人的隊伍建設。今天我們這支隊伍不僅有多年從事翻譯教學的教授,還有“雙師型”教師,還聘請了廣州及南昌兩家翻譯有限公司商務合同、信函、工程等方面翻譯專家講學、兼課,承擔具體的翻譯實踐指導工作,幫助學生掌握實際翻譯工作中的最新動態和技術手段,從而有效地提高了我校商務英語專業翻譯教學整體水平。
6 . 結語
高職院校商務英語翻譯課實施多元化教學模式,符合翻譯課是一門集詞匯、語法、閱讀、寫作等課為一體的綜合型應用課程的特點及高職院校學生實際,是實現培養復合型實用商務英語翻譯人才目標的需要,其理念在于以掌握實用的商務翻譯技能、強化商務實際翻譯能力培養為主線,著手構建商務英語翻譯理論教學體系和商務實用文體翻譯的實踐教學體系,有針對性地采取理論指導、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課堂與實習地點一體化等行動導向的、動態的、全方位的綜合教學形式,以此提高高職學生的專業性和商務素質。
參考文獻
Quirk, Randolf, et al.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New York: LongmaInc., 1985: 37.
戴煒棟.高校外語專業教育發展報告[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71,200.
馮奇.外語教學與文化[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1:317.
劉放桐等.新編現代西方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39.
醫院運營模式范文4
【關鍵詞】管理會計;財務分析體系;醫院運營;內部管理
一、前言
我國管理會計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末,發展至今,逐步進入到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初始階段。2014年10月,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將管理會計在企事業單位中的治理作用突顯出來。公立醫院作為我國自主經營、單獨核算的事業單位,業務繁雜,經濟管理壓力巨大。2009年《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出臺,為適應新醫改政策,2010年12月財政部、衛生部(原)制定新的《醫院財務制度》和《醫院會計制度》,給醫院財務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2015年全面施行醫??傤~預付制度,醫院管理與決策層期望醫院財務部門能夠提供可利用的各類財務數據及指標作為決策的依據,因此,財務分析與管理會計充分融合,提高醫院綜合運營管理能力與競爭力。
二、醫院管理會計的職能及工作模式
1.醫院管理會計的職能
美國管理會計師協會2008年定義會計管理為“管理會計是一門專業學科,在制定和執行組織戰略中發揮綜合作用”。通俗的講,管理會計是管理與會計的直接接合,它通過專門的技術和方法,構建數學模型,提示組織運營過程中內部經濟信息規律,輔助管理者科學管理,并為決策者在戰略決策和規劃時提供參考。
2.醫院管理會計的工作模式
醫院管理會計是以醫院各層次的責任科室為主體,預測、決策、規劃、控制、考核和評價,是一種服務于醫院內部管理的管理行為。
管理會計工作模式之一是經營效果的預測和決策。醫院運營過程中需要科學的預測與決策,業務發展所需的學科發展、基建建設、藥品和耗材采購與庫存等,更為重要的是現今醫??傤~預付制度的施行,需要通過過去幾年的醫保運行情況,更好的應對醫保制度的重大改革。倘若在制度實施上一年度,醫院能夠通過多年醫保數據,運用相關方法分析,預測下一年度醫保運營情況,做出合理決策,提前作出反應,必然能更從容的應對改革。
管理會計工作模式之二是經營過程的控制和規劃。規劃與控制是繼預測和決策之后實時監測醫院運營過程。例如,醫院在采取措施應對醫保總額預付制一個季度后,立即提取本季度的運行數據,分析業務收入、病人費用、醫保額度使用情況等指標,縱橫向對比,結合所在區域特點及新農合政策的變動,分析運行情況,如有不利情況產生,應及時找原因和方法,使醫院更好的運營。
管理會計工作模式之三是經營結果的考核和評價。管理會計貫穿業務活動的始終,從最初的預測和決策,至過程的規劃和控制,每一步都通過技術和方法,分析優劣,作出考核和評價。例如,醫院在基建投資時,通過資金規劃,是自籌資金還是充分利用財務杠桿,需在當時金融政策情況下,與醫院多年的資金流量和收益作科學比對,綜合評價后作出決策,基建動工以后實時監測,考核、評價,為建設的順利完成護航。
三、醫院財務分析方法概述
現有的醫院財務分析主要通過考核指標計算,通過既定的標準來分析業務活動的優劣。傳統的指標分析方法將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等多個方面的指標納入一個有機的整體之中,目的在于對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作剖析。劉文娜等、袁超等、肖麗等多位學者和醫院工作者研究了財務分析的指標應用、財務分析方法的選用等引進杜邦分析方法等其他方法,主要是將醫院財務狀況和經濟效益通過核心指標層層分解到整個經營活動中的環節中去,以期找到影響某一指標的相關因素。
四、結合管理會計構建醫院財務分析體系
財務分析通過對財務信息的深加工,為醫院經濟管理工作提供參考,而財務分析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財務指標層面上,更應從財務的、非財務的層面進行分析,為醫院運營更好的服務。管理會計是以行為科學為基礎的學科,以預測和決策、規劃和控制、考核和評價三種模式服務于醫院內部管理,其思想可以用于構建財務分析體系。
醫院管理會計要求分級核算,是構建財務分析體系的堅實基礎。管理會計分級核算要求實行院科兩科核算,院級核算以醫院總體為核算主體,核算收支,負責對外及上級報告;科級核算需要做好科室歸集,建立以責任制為核心的成本核算體系,即科室責任成本,這樣,將醫院利益與科室利益整合,在醫院戰略規劃下,科室與醫院同步運營,產生良好的、可歸集的財務數據,完整、分類的數據有利于財務分析應用。
管理會計三大工作模式將提示財務分析體系構建的角度。財務分析體系構建不僅關注財務指標,也應注重非財務信息,應涉及到醫院預算管理、風險管控、成本管理、資產運營、收支結構、社會效益和發展能力多方面,從財務效益、風險控制、資產管理、成本控制、社會效益和成長等多方面多維度的構建全面的分析體系,如表1所示。利用表1中財務效益、風險控制及資產管理、成本控制、社會效益和發展能力5個方面選擇財務指標構建財務分析體系,可按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進行數據分析與評價,使財務分析體系能覆蓋醫院管理所需分析指標,分析數據全面,分析結果可用。
五、小結
管理會計以行為科學為基礎,注重預算、責任成本控制等多內部管理方面,財務分析體系的構建若以管理會計思想為指導,從預測與決策、控制與規劃、考核與評價三部分來考慮體系的構建,從戰略上指導醫院將財務效益、風險管控、資產管理、成本控制、社會效益和成長等多方面結合起來,分析有針對性、層次清晰、重點突出,將更好的服務于醫院內部經濟運營管理,更好的適應新醫改政策和總額預付制度的變革。
參考文獻:
[1]劉文娜. 論財務分析在醫院財務管理中的必要性[J]. 中國醫藥指南, 2011, 9(19): 163-164.
[2]袁超, 陳禾.完善醫院管理用財務分析指標體系初探.中國總會計師, 2012, 6(107): 108-109.
[3]肖麗. 醫院財務分析指標體系構建探討―基于沃爾綜合評分法和杜邦財務分析法的結合.衛生經濟研究, 2013, 311: 53-55.
醫院運營模式范文5
隨著醫改政策和新的醫院財務制度的推行,醫療衛生行業的競爭也進入了白熱化的階段。從前長期以來的“以藥補醫”的運行模式即將面臨取消,醫藥價格的調整也凸顯了醫務人員的勞務性價值,政府機構的補償機制和醫療保險支付方法的不斷的改進等外部因素,醫院的內部經濟管理由原來的粗放管理模式逐漸向精細化、科學化、合理化運營模式上轉變,也就是要醫院的實際經濟管理者思維也隨之改變,必須學會運用財務戰略思維。從醫院的實際經濟角度出發,規劃出醫院財務管理戰略的方針,根據不斷變化的新形勢,從中找到最適合醫院經營的新理念,有效的提高醫院的財務管理效益,讓醫院在醫療行業的競爭中擁有核心競爭力,進而使醫院可以持續發展。
二、醫院財務戰略的實質
醫院財務戰略的實質是指尋求醫院資金的流動以及資金的周轉達到相對的平衡,增強醫院財務的實際競爭力,在醫院內外因素對其影響的基礎上對其醫院資金的流動及周轉做出全面的規劃,并保證執行過程順利的進行,財務戰略要求醫院管理者從戰略角度開展醫院的財務管理工作,讓財務管理在醫院戰略管理以及決策上提供判斷基礎,進而實現醫院整體戰略思想。
三、財務戰略種類的劃分與提升財務管理效力的有效措施
醫院財務戰略種類的劃分是依據醫院的具體情況和實際的發展戰略內容而制定的,其中主要包含投資、籌資、營運、收益分配等。
(一)醫院投資戰略
現階段我國醫院常見的投資項目主要集中在醫院的醫療設備、醫院基礎建設項目以及信息化建設投資上。為了確保投資戰略的有效性達到投資收益最大化,應該遵守投資要適量,集中放在最需要資金建設項目中的基本原則;注重投資的靈活性,針對衛生行業的動態、醫療技術的發展以及政策上的變動做出及時、適當的調整的原則;投資要合理分配比例,降低投資風險選取投資收益大且易完成的項目進行投資;醫院要合理安排投資的規模和方式,保證與自身發展相適應,要符合醫院的實際規劃,投資的金額要保證醫院的業務能夠正常的進行運作,投資的方式要符合醫院的風險管理的相關要求;醫院投資必須在投資項目開始前對其可行性進行論證,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要做好審計以及項目完成后績效評價工作的公正客觀。
(二)醫院籌資戰略
根據醫院實際的環境狀況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能更好的滿足醫院整體戰略的要求,就要對醫院實際的籌資目標、籌資原則、籌資結構、以及籌資的渠道進行科學合理的系統規劃。醫院的籌資策略從以前相對快速的擴張漸漸向穩定型過渡。在一定的期限內完成籌資目標,既要滿足實際醫院正常運作所需要的資金,又要保證籌資渠道的穩定,盡可能的減少籌資存在的風險降低實際的資金成本,不斷的增強醫院的綜合競爭能力?,F階段我國醫院籌資方式具體可以分為三種情況,做好醫院內部資產的積累、通過商業銀行或者金融機構進行信貸融資,加大醫院資金的流轉速度、還可以與國內的社會資本或國際融資機構進行項目的合作發展,擴大醫院的自身規模,在滿足自身發展需要的同時,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三)醫院運營戰略
醫院的運營資金是醫院保證能正常運作及發展的重要因素。而運營資金的有效管理是醫院保持競爭力的先決條件,也是醫院提升財務管理效力的重點內容,運營資金表面上體現流動資產和負債的差額,而實際上直接關系到醫院在短時期內的償還債的能力以及風險大小的情況。運營資金的多少直接代表了醫院的整體狀況。從實際的戰略角度對運營資金進行有效的管理,控制好醫院短期運營和長期發展二者之間的關系,使醫院的運營資金的使用效率提高,進一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完善醫院內部對資金的控制管理,提升專業財務人員的素質培養,就可以有效推動醫院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使醫院的經濟價值最大化。
(四)醫院收益分配策略
醫院的收益涉及到多方面,如政府、患者、與醫院的工作人員,醫院要想長期發展就要選擇能夠促進其發展的分配策略,醫院外部利益的分配受到來自政策上的影響,例如,醫保部門的實際報銷比例以及相關的考核指標等。所以醫院的收益分配策略,只是針對內部收益分配進行規劃,要平衡好醫院自身與員工之間的利益,使收益分配達到平衡,促進醫院的發展。建立起內部員工績效考核機制,構建完善的考核體系,建立多角度、全方位、多層次的分配機制,平衡好內外利益關系,實現醫院不斷的、健康的發展。
醫院運營模式范文6
關鍵詞:公私合營;PPP;私人籌資模式;PFI;獨立醫療中心;ISTC
中圖分類號: R199;F294
一、英國引領各國公私合營發展
公私合作制度(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或PPP)在世界范圍內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但此名稱本身仍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一般來說,公私合作制泛指在傳統公共行業中引入私人機構, 鼓勵私人資本進入,公共部門通過合同購買私人機構提供的服務而建立起來的一種長期合作關系。對于公共部門而言,可以直接利用私人機構的管理技術優勢,并享有私人機構的資金和財力的支持。這種合作可以幫助公共部門有效地吸引私人資本投資,并和私人機構共同分擔風險。而私人機構主要負責項目商業功能,在分擔風險的同時獲取經濟利益。合營方式互惠互利,有效地結合了公共部門和私人機構各自的優勢與能力。
歐盟歐洲委員會在2004年的綠皮書中就公私合營伙伴關系進行了總結,認為PPP一般具有四大特征:一是相對長期的合同期限(一般25~50年);二是私人出資(單方或多方私人出資,有時也會有部分政府出資);三是在項目各個階段,私人機構主要負責設計、完成、實施和籌資等重要職責,公共部門主要負責定義項目產出標準以及支付達標的服務;四是風險共擔。
近十幾年來,公私合營制度在世界各地越來越受歡迎,許多國家公共部門用以作為基礎設施采購和維護的方式。例如,交通運輸(公路、橋梁、隧道、鐵路、港口和機場等)、社會基礎設施(醫院、學校、監獄和社會住房等)、公用事業(供水、污水及垃圾處理等)、政府辦事處和其他住宿以及一些專業服務(通訊網絡或防御裝備)。
歐洲地區在公私合營發展方面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其中英國發展得最早、處于前沿位置并極具代表性。在2001年到2009年間,英國的公私合營項目數量和資本開支均占整個歐洲的約2/3(見圖1和圖2)。盡管在2008年前后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私人投資或者公私合營項目數量有一定下滑,但整體來看,英國在這方面的投入和行動依然遠遠領先歐洲其他各國。
英國的公私合營項目涵蓋了眾多公共部門,其中醫療單項占比最大。2012年3月英國財政部公布的年度數據顯示,自1992年開展私人籌資模式(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或PFI) 起,累計項目數高達717項,共計資本開支547億英鎊。其中,由英國衛生部支持的項目數量為118項,資本開支116億英鎊,從數量和金額上均占總量的20%左右,為單項占比最大領域。醫療衛生主要分為醫療(醫院)和輔助社保(如養老院),其中醫療(醫院)占絕大部分(約85%)。在公私合營項目領域中,排名在英國衛生部之后的依次為國防、教育和交通運輸(見圖3)。
二、探路英國醫院公私合營模式
英國PPP公私合營模式大概可以分成三種:第一種是私人籌資模式PFI(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第二種是獨立醫療中心模式ISTC(Independent Sector Treatment Centres);第三種是醫院托管模式。其中,PFI私人籌資模式是應用面最廣、最具影響力的模式。
(一)私人籌資模式(PFI)
1992年英國提出的私人籌資模式(PFI)是第一個旨在鼓勵公私合營合作的系統體系。截至2012年底,私人籌資模式(PFI)作為一種公私合營模式被廣泛應用于英國醫療行業。據英國財務部統計,到目前為止,英國政府已經在這種模式下建成了100多家醫院,總資本價值超過114億英鎊。
英國政府最初引入PFI的主要目的在于解決和改善兩個問題:一是資金短缺問題,政府需要修建或改善大量公立醫院,而公共財力卻存在一定缺口,引入私人籌資模式則可以幫助政府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二是公共部門基礎設施建設運營效率低下,建設項目往往存在預算超支和不能按期完成的問題,需要引入私人企業的先進管理經驗和運營模式提高效率。
一個典型的PFI模式是,政府通過合同購買私人機構PFI項目。合約內容通常包括設計、建設、融資和運營(Design, Build, Finance and Operation或DBFO)幾大板塊,政府不直接支付這些項目的費用,而是通過私人機構籌資完成。在隨后醫院開始運營的過程中,由私人機構提供設施管理和其他非臨床的配套服務(如清潔和餐飲等),由公共部門提供包括醫生和護士人員配備在內的臨床、醫療和護理等醫院核心服務。在合同期內,政府每年向私人機構支付一定的費用,這就相當于政府用遠期每年費用來解決當前的籌資壓力。合同條款也明確規定私人機構需要提供的服務范圍以及服務水平,政府部門需在審核私人機構提供的服務都達到合同規定的水平后,才進行逐年付款。這樣可以確保私人機構履行條款,提供有質量、有保證的服務,最終使廣大民眾受益。
PFI私人籌資模式擁有幾大顯著的優勢:第一,保障按時建設。私人籌資模式能夠避免公共部門大規模初始投資,將初始籌資的壓力轉移給私人機構。在一定程度上,政府部門通過每年支付費用的方式達到了分期付款的目的。第二,避免工程延期。私人機構投資出于自身利益考慮會盡快完工投入使用。根據歷史數據,PFI私人籌資項目通常都可以按時甚至是提前完成。第三,由私人機構分擔維護責任。公共部門往往因自身資金壓力而沒有足夠的資源進行醫院維護,或者由于政治原因將政府資金挪作他用。而通過PFI合同可以將此責任轉移給私人機構。在合同中規定政府部門逐年支付費用,并在支付前需確保私人機構提供的服務已經達到合同規定的水平;私人機構則有責任和義務維護醫院運營。 第四,提高效率、降低整體花費。利用私人機構在采購成本方面的控制和精益化施工方面的經驗來降低整體成本。同時,私人機構對醫院有效的維護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傳統護士的工作負擔,使得醫療成本整體減低。第五,通過合同來嚴格控制執行和保證質量。第六,將政府從公共設施建設提供者的繁重職務上脫離開來,真正成為行業的監管者,制定標準和規范,各司其職。
通常情況下,參與一項大規模PFI項目的私人機構是一個規模龐大的私人機構聯合體。私人機構聯合體包括建筑公司和設施管理公司等子公司。圖4列舉了一個典型的英國醫院PFI項目合作模式示意結構。
英國PFI醫院典型案例當屬早在2000年簽下的重建倫敦大學學院附屬醫院(UCLH)的公私合營項目。據英國財政部報告,該項目耗資2億多英鎊,是最大的PFI醫療項目之一。該醫院已于2005年4月開業,占地7萬多平方米,病床數超過600張,員工達5000人。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附屬醫院(UCLH)是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下最大的醫院之一,提供醫療服務、醫學研究和培訓。項目之前,該醫院在倫敦市擁有8家分院。這些醫院大樓散落在市區各地,較為陳舊且狹窄擁擠。為了翻新改建醫院,NHS選定私人大型企業“健康管理公司(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附屬醫院)” (Health Management PlC. UCLH)作為PFI項目的合作伙伴,采用DBFO(設計、建設、融資和運營)方案,由Interserve公司在醫院建好之后提供設施服務。在項目合約的40年內,NHS以3200萬英鎊的年費租用新建的醫院大樓。此外,該健康管理公司還將負責提供非臨床支持服務(如物資、廢物管理、保安、停車場、衣物床單換洗以及物業管理服務等)。
新醫院大樓坐落在倫敦市中心,有669張病床,原來分散在數個分院的服務現在都可集中在此完成。這幢新醫院大樓可以支持治療54000名患者,較之前增長10%,同時可以更便捷地服務民眾。而在效率方面,與傳統建設和經營模式下的醫院相比,預計該醫院在合同40年中可節省3000萬英鎊。這種公私合營的模式為醫院節省了6.7%的開支。
從公眾獲益角度來看,引入私人機構所擅長的項目管理技能、創新和風險管理的專業知識(比如確保醫院大樓在預算開支內按時優質完工,同時保證醫院大樓未來高水平的管理),不僅能夠直接使就醫患者享受優質及時的非臨床,而且更能幫助醫療提供方集中精力提供臨床服務,從而全方面地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各擅所長”的理念最終達到制訂的初衷需要縝密的計劃與強勁的執行力:第一,需要系統科學地衡量并把關項目交付名細與成果,在合同中準確簡練地體現出對項目輸出結果的要求;第二,需要清晰判定哪些技術含量高的服務由私人機構提供會為民眾帶來顯著益處,而哪些則可以由醫院掌控或以非捆綁形式外包給第三方,從而控制輸出質量和成本。
(二)獨立醫療中心 ISTC 模式
獨立醫療中心ISTC項目于2003年引入,是由私人機構所擁有并運營的醫療中心。該中心與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簽訂合同,向NHS患者提供醫療服務。
英國政府最初引入ISTC的主要目的是解決擇期手術患者就診等待時間過長的問題。公立醫院往往因頻繁接受源源不斷的急診患者而導致其他非急診患者預約延遲甚至取消,從而不能有效地按照預定計劃為患者提供檢查及手術。政府希望可以將擇期手術從急診治療中分離出來,以此減少整體等待時間。ISTC主要承擔一些常見的擇期手術、診斷及檢查,比如髖關節置換、白內障手術或核磁共振掃描等。而如神經外科手術等較為復雜的手術則仍由大醫院來負責處理。此外,政府也希望通過建立醫療中心以吸引私人資本進入英國醫療保健領域,同時也可以在現有的NHS醫院之外為患者提供新的選擇。
從發展規模上來看,到2009年,共有34家私人機構所有的獨立醫療中心投入使用,48家NHS所有的醫療中心開門營業或在建中,每年承擔超過17萬臺手術,參與投資的集團主要有Ramsay Health Care UK、Interhealth Canada和Mercury Health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ISTC的模式非常有利于吸引私人資本的進入。第一,該模式規劃清晰,定位明確。在這一模式中,ISTC與NHS醫院并非競爭關系,而是通過同地協作創造了一個共生的環境。由一家NHS醫院周圍可以規劃多個ISTC,分別醫治不同類型的患者。并且ISTC診療的患者所需的手術大多較為簡單且標準化,也更易于私人資本進入醫療行業后的運營和操作。同時,設置一定的NHS醫院和ISTC 間的轉診關系,以達到政府制定的患者等待時間不超過18周的目標,NHS醫院會將部分適合ISTC診治的患者轉診治療以減緩自身壓力。第二,該模式得到了切實可靠的落地政策的支持,使得私人投資者進入醫療行業后能夠獲利。兩種主要支持方式包括:一是額外費用補貼,二是最低患者量保證。ISTC的手術定價基于國家NHS醫院定價標準,但每個手術同時還會有一筆額外費用補貼以鼓勵投資者的參與。除此之外,ISTC合同中還約定了最低患者量保證,以進一步鼓勵投資者的進入。給予第一類ISTC“照付不議”的保證,基層保健基金會(PCT)100%支付合同簽訂的金額,不管所診治的患者是否達到了合同要求的水平。第二類ISTC雖然沒有獲得100%的承諾,但也得到了一個固定金額的保證。
ISTC所帶來的益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患者滿意度高。ISTC的患者滿意度總體上高于NHS醫院,所有NHS醫院的平均滿意度在89%左右,但ISTC的平均滿意度更高,達到97.3%。此外,NHS醫院的大多數患者(81%左右)對他們的醫生感到很有信心,而這一比例在ISTC患者中更是高達96%。ISTC患者滿意度高的主要原因在于ISTC重視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護理服務,并且提供相較于NHS更為干凈的醫療環境(如病房和衛生間等)。此外,ISTC自身也會開展患者滿意度調查?;颊咴卺t療中心可以隨時通過簡便的電子工具填寫與他們各方面就醫體驗相關的問卷,ISTC通過調查發現不足之處以便日后改進提升。
第二,等待時間縮短。精益化的流程設計是縮短等待時間的主要途徑。例如,許多醫療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務,在一次門診患者就診時提供醫生會診、核磁共振掃描、術前診斷甚至預定手術時間等各項服務。為了進一步增加對患者的吸引力,一些ISTC還會通過改善安排來盡量減少術前患者到院次數。相較而言,在患者入院時間確定后,ISTC中能按時入院的患者占比也高于NHS醫院10%左右。更多的ISTC患者在選擇入院時間后能夠按期入院獲得診療。
第三,運營效率提高。這主要是通過縮短患者平均住院日來實現。比如,針對一些關節置換的患者,以局部麻醉代替全身麻醉。由于局部麻醉恢復時間短,從而使得平均住院日從NHS醫院的8日縮短為5.3日,同時也降低了手術麻醉風險。又如,利用有效的疼痛管理技術緩解患者疼痛,從而使得術后物理療程可以提早進行,以縮短平均住院日。
第四,激發公立醫院競爭意識。盡管沒有系統的評估,但一些跡象顯示,ISTC項目帶來的最明顯益處是其能夠激發公立醫院的競爭意識。某些英國公立醫院院長對ISTC這種模式表達了興趣,表示曾帶領團隊去觀摩ISTC的運營。
從目前的結果來看,ISTC 可以緩解局部地區公立醫院資源緊張問題。雖然在國家層面,只有大約2%左右的NHS擇期手術在ISTC中進行。在某些???,ISTC所承擔的診療量占比很高:2006年,ISTC承擔了4%的白內障診療,7%的髖關節診療以及9%的關節鏡檢查。但這些國家層面的數據很難反映出ISTC在地區層面的診療量占比,據英國衛生保健委員會統計,一些地區的某些??茙缀跛械膿衿谠\療都由ISTC完成。
案例研究一:
謝普頓·馬利特鎮醫療中心(SMTC)是ISTC的案例之一。這是一家擁有外科醫生、護士及理療服務的一站式診療中心,主要進行關節置換手術。SMTC的一站式訪問確保決策迅速且及時,大多數患者離開中心時就已選好了手術日期。從第一次聯系患者到為他們選擇預約時間都得到了很好地管理和控制。同時,在患者治療方案確定之后,SMTC會隨即預定所需設備,并于手術前一周送到,再加上麻醉類型的選擇、疼痛的緩解以及集中的理療支持,SMTC髖關節或膝關節置換的患者平均住院日僅為4天,低于平均水平,而且只有5%的患者需要后續理療??傊赟MTC,個性化的患者支持縮短了平均住院日,一站式訪問也使得對患者的支持更加快捷有效。
案例研究二:
圣瑪麗醫療中心是Care UK以及Mercury Health聯合建造并運營的一家多用途的獨立醫療中心,而且與樸茨茅斯基層保健基金會(Portsmouth City Teaching PCT)合作,主要由輕傷救治和無預約中心組成。該中心與Queen Alexandra醫院的急診部門緊密合作,成為英國漢普郡西南部緊急救治網絡的一部分。其輕傷救治完全由該中心護士負責,NHS的醫生會定期來輪轉診治患者。據統計,圣瑪麗醫療中心每天可以診治130個患者,大大緩解了樸茨茅斯NHS醫院醫療的壓力。
相比私人籌資模式PFI和獨立醫療中心ISTC模式,醫院托管模式在英國總體來說不是很普遍,有些醫院存在檢驗科室外包的情況,有個別地方政府在嘗試對虧損的公立醫院整體托管的試點。
三、英國醫院公私合營經驗對中國的啟示
從英國公私合營的經驗來看,有四點主要的成功因素可以值得中國借鑒。
第一,明確鼓勵私人資本進入,建立完善和健全的制度支持。英國政府鼓勵私人資本進入醫療行業不僅是停留在政策表面,而是建立完善的模式和制度支持私人資本進入公私合營項目。比如,針對醫院基礎建設的私人籌資模式PFI,以及針對患者擇期手術等候時間長的獨立醫療中心ISTC 模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兩種模式的實施都較為復雜,需要對公共部門和私人機構權責義務有明確的界定才能保障雙方的利益。政府主管部門需要制定規范化的流程和實施路徑,幫助有興趣、有意向的私人機構參與合作。
第二,落地政策切實可靠,保證私人資本進入后有利可圖。在獨立醫療中心ISTC模式中,通過額外費用補貼和最低患者量保證來吸引私人機構。ISTC的手術定價基于國家NHS醫院定價標準,但每個手術同時還會有一筆額外費用補貼以鼓勵投資者的參與,除此之外,ISTC合同中還約定了最低患者量保證,保證ISTC的收入。
第三,公私合營模式框架確保公共部門和私人機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在私人籌資模式PFI 中,合同期往往較長,私人機構在醫院建成之后還要負責醫院的保養維修,合格之后公共部門才會逐年付費。私人機構的切身利益將不可避免地和醫院正常運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就給予了私人機構很強的激勵,以保障初始的設計、建筑和后期運營維護的質量。
第四,設立特定的公私合營模式,各擅所長,權責清晰,發揮私人資本的長處以獲取公私合營利益最大化。在PFI私人籌資模式中,私人機構負責籌資、設計和建設,并在隨后醫院開始運營的過程中提供設施管理和其他非臨床的配套服務;而公共部門提供包括醫生和護士人員配備在內的臨床、醫療和護理等醫院核心服務。這種模式引入私人機構所擅長的項目建設管理經驗,使得公共部門能夠更集中地提供醫院核心醫療服務。在獨立醫療中心ISTC模式中,ISTC與醫院協同共生,分別醫治不同類型的患者。ISTC 側重簡單擇期手術的患者,大型醫院側重復雜急癥的患者。這種共生的模式給予了ISTC 足夠的生存空間,并且ISTC診療的患者所需的手術大多較為簡單且標準化,也更適合私人機構發展。利用公私合營的方式也可以將政府從公共設施建設提供者的繁重職務上脫離開來,真正地成為行業的監管者,制定標準和規范,各司其職。
參考文獻:
[1]朱幼棣.中國民營醫院發展報告(2013)[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2]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Green Paper o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and Community Law on Public Contracts and Concessions[Z]. 2004.
[3]Andreas Kappeler, Mathieu Nemoz.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in Europe – Before and During the Recent Financial Crisis[R]. European Investment Bank, Economic and Financial Report , 2010.
[4]A Deloitte Research Study. Closing the Infrastructure Gap:The Role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D]. 2006.
[5]Geoffrey Hamilton, Meerim Kachkynbaeva, Isabelle Wachsmuth, Emi Masaki. "A Preliminary Reflection on the Best Practice in PPP in Healthcare Sector: A Review of Different PPP Case Studies and Experiences." Conference, PPPs in Health Manila 2012: Developing Models, Ensuring Sustainability[J]. Perspectives from Asia and Europe,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