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大班期末匯報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大班期末匯報范文1
關鍵詞:PBL教學法;環境水化學;傳統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5-0191-02
引言
PBL教學法的全稱是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模式,1969年最先由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學創立。近幾年來,PBL教學法已成為國際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內高校也開始探索PBL教學改革,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環境水化學課程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課堂講授為主,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教師對于教材知識的剖析講授為主,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學習的熱情,這與培養創新型高素質人才的教學目標嚴重沖突。PBL教學法的研究是探索課堂教與學的主動性的研究,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通過主動探索,自己撥開教師給出的問題的面紗,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改變了由教師填鴨式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望,調動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而且PBL教學法通過教師有針對性的設疑,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把化學知識與專業知識及相關學科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提高學生對環境水化學課程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提高了學習效率。同時,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建構學科知識體系過程中也會提升自身的教學素養,形成自身獨特的探索性教學模式,達到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效益的目的。
一、授課對象和方法
1.授課對象。2015至2016學年第二學期,對本校2013級地下水專業1班作為實驗班采用PBL教學模式,2班作為對照班采用傳統講授模式教學。
2.組建PBL小組。將實驗班的40名學生再分成6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選出1名學習認真且組織能力強的學生作為組長,負責小組討論的主持和討論記錄的整理工作。
3.提出問題。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系列的問題,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應有利于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并能在后面的教學環節發揮引導作用。(例如什么是水樣的化學需氧量,怎樣測定?配位滴定時為什么要控制pH值,怎樣控制pH值?表觀穩定常數(K′穩)與穩定常數(K穩)有什么聯系與區別?直接碘量法與間接碘量法的原理分別是怎樣的?等)在上課前一周的時間教師將這些問題連同部分參考書目,部分學習資料的網絡鏈接分發給每個PBL小組。
4.解決問題。PBL小組成員利用課余時間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分頭查找文獻資料,并且成立小組學習微信群,互相交流他們所學的東西,共同商議解決方案,在商討中總結出問題的答案,這是橫向交流的過程,也是對知識深化理解的過程。學生們分頭查找的資料肯定會存在各種差異,通過學生間的商議、探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完善解決方案。在這個階段教師通過微信、QQ等途徑在線解答各小組在搜集資料,查閱文獻方面的問題,鼓勵學生團結協作,各展所長,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并虛心學習其他組員的學習收獲,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鼓勵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與反思性思維,促使其自己發現缺乏哪些阻礙問題解決的知識,從而激發起學生對已學知識進行查漏補缺和對將學知識的足夠重視。
5.課堂環節。課堂上教師依據具體教學內容或組織學生進行課堂集體討論,或讓學生展示講解自學結果的ppt,最后由教師綜合不同組的討論結果,給出標準答案,對相關知識進行串講梳理,并進行小結。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但要恰當地評價學生的分組匯報,更要抓住時機,啟發點撥,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提升,知識面得到拓寬,知識體系得以健全。
二、評價與反饋
教學內容完成后,我們通過問卷的形式調查學生的意見并通過記錄平時課堂與期末成績對實施PBL教學法的效果進行考察和評定(見表1)。
調查結果顯示,PBL教學法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及團隊精神,深化和延伸了課堂教學,且大多數同學比較樂于接受PBL教學法。
平時課堂記錄發現采用PBL教學模式的1班學生們在課堂上學習熱情明顯比傳統授課的2班要好,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也更高。
期末考試成績顯示,采用PBL教學模式的地下水科學專業1班期末考試的平均分數為73.13分,而傳統教學模式的2班的平均分數為64.78分,可見PBL教學模式下的學生成績明顯優于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學生成績。
三、結論
通過對比教學實踐結果可知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PBL教學法有著以下幾個優勢:
1.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采用PBL教學法,教學過程以學生主動地探索性的學習為主,是真正意義的主動學習,而且也更符合年輕人愛挑戰和勇于探索的心態,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查找資料、交流討論、總結整理、課堂匯報幾個步驟,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環境水化學教學中運用PBL教學法,以問題為導向,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查找文獻資料,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學以致用,并在探索問題答案的過程中形成嚴謹治學的態度,提高了綜合素質與科學素養。教師提出的問題應具有一定程度的開放性,這樣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可能產生新思路、新方法,也有可能得出新的解決方案,當然學生也會提出新問題,教師應積極引導。例如酸堿滴定法一章中,關于水樣堿度的測定,學生提出一些問題:連續滴定法需要加兩種指示劑,分別滴定法為什么也需要加兩種指示劑?水的堿度那么多的表示形式分別在什么情況下使用?這些問題表明學生們已經開始圍繞課本知識進行發散思維,而@種發散思維產生的問題有助于其創新能力的培養。
3.有助于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在PBL教學中,要學習的知識被設置到難度不同的實際問題環境中,學習者通過合作與討論才能很好地理解問題,在整個過程中需要小組的同學合理分工,團結協作,共同商討,去偽存真。課堂匯報過程表現比較好的,都是那些小組成員團結協作好、課前自學工作做得好的小組,分析討論過程使他們深切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顯而易見,這種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和與人合作的團隊精神。
4.促進教師提高自身素質。PBL教學法更注重學生的主動學習,但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放松自己,相反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PBL教學法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啟發者、引導者和守望者。在設計問題環節中,教師不但要明確課程內容的重點和難點,還要很好地把握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和學習水平,這樣才能精準而獨到地提出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所設計問題的知識點要與教學目標銜接起來,通過問題來認定目標。
在課前探討解決問題的環節中,教師需要做一個好的啟發者與守望者,啟發學生思路,但是不能過多干涉學生對問題的解決辦法,做一個好的守望者,把主動性留給學生,給學生更多的自我發展空間。在課堂討論環節中,教師起著組織和引導作用,學生在討論中會提出很有挑戰性的新問題,這就要求教師有淵博的知識儲備,可以游刃有余地進行分析和答疑。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平時注重各個方面知識的積累,全面提高自身素質,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四、PBL教學法存在的問題
PBL教學法有著諸多優勢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因為存在課堂分組匯報環節,所以對于40人左右的班級比較合適,不是很適合大班上課;另外,據學生反映PBL教學法需要學生先自學新知識,自己查閱文獻資料需要花費大量的課余時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