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wǎng)精心挑選了免疫學綜述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fā)你的文章創(chuàng)作靈感,歡迎閱讀。
免疫學綜述范文1
“人的發(fā)展”、“人”、“人學”,是本次研討會的關鍵詞。談論人與人學,絕非的先驗預設或者舊話重提,它是基于新的背景所提出的具有特殊旨趣的一個命題。在中國當下,前現(xiàn)代、現(xiàn)代乃至后現(xiàn)代,人文知識分子盡管學術立場與平臺互有差異,但學術旨趣卻不約而同地輻湊于“人”并認同馬克思“人是最終的目的”之命題,只不過其分野在于對“人”的不同理解或者說對“人”的不同角度的切入。正如西方革命直接導致了對話主義的性出場,中國理論界在經(jīng)歷了“眾聲紛紜”的表述危機以后,尋求話語間的“通約”與“間性”已成為一種理論自覺。“人的全面發(fā)展”問題的提出,同樣是一種歷史性的出場。作為一次多平臺、多話語的對話與交流的嘗試,這次研討會表現(xiàn)的非常成功。其中既有現(xiàn)代性平臺上對“人”的精英主義的價值關注;又有后現(xiàn)代平臺對人的“本真狀態(tài)”的探詢;更有期許通由某種和諧的理論中介達至“持兩用中”的對話語“間性”的一種追尋。
錢中文在開幕式上重提人文知識分子的使命感與歷史擔當,點出了本次研討會的旨趣所在。認為計劃體制下樹立起的近乎“全面發(fā)展”的人的典范已隨經(jīng)濟社會轉(zhuǎn)型而黯然失色,新的時代在釋放人的潛力的同時又面臨著信仰缺失的詰問。人文知識分子必須高揚人文精神的旗幟。新的人文精神應融合我國原有人文精神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與西方人文精神中的合理因素。黃克劍則由價值形而上學的角度切入,從作為對象化活動之人生眾多價值之維中析出審美之維,并把人生放在審美視界中去把握,認為一旦審美這一維萎縮,就一定要把它找回來。讓審美重新自覺的話題說起來,在當下仍有必要。成復旺則提出應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前現(xiàn)代文化、跟現(xiàn)代文化綜合起來加以考慮,以生命為導向來思考一種更健全的文明(后現(xiàn)代文明)。認為一個健全健康的社會,應該是一種跨時代的現(xiàn)象,人的健全發(fā)展所需要的也是一種跨現(xiàn)代文化。
具體到文藝學學科建設,從“人學”、“人論”的基點謀求文藝學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一直是許多學者嘗試的課題。陳傳才認為當代中國文論的變革發(fā)展,凸顯了“文學是人學”的視角。這也是文學本體論的命題。從本體論出發(fā)看文學,它不僅具有滿足人的精神需要的價值,而且具有解放自我、實現(xiàn)人的自由自覺生命本性的意義。當代文學觀念的變革、重建,不能停留于文學主體性和文學價值論的探索,應推進到文學本體論的構建上。李衍柱認為人論是中西文藝學共同的理論基石,因此對人本身、人性、人的解放與歷史的未來的和認識是開啟文藝之門、探索文藝活動的特點和,建設有民族特色的文藝的入口。馮憲光認為當前文藝學建設要把重點放在人類學模式上,應當明確提出建設中國人類學的當代文藝學學科發(fā)展思路。此外,周忠厚就人的發(fā)展論和當代文藝思潮,楊恒達就多元主體性、交互主體性與當代西方文學關系分別作了發(fā)言。
免疫學綜述范文2
為適應經(jīng)濟全球化、科學技術國際化的挑戰(zhàn),培養(yǎng)適應未來社會及科技發(fā)展需要的高素質(zhì)人才,雙語教學是必然選擇。國家教育部于2001年秋季發(fā)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大力推廣使用外語講授公共課和專業(yè)課,并提出要用開出多少完善的雙語課作為衡量大學教學水平的重要尺度[1]。我們教研室在吉林大學 “關于實施雙語教學課程建設,積極推進雙語教學的意見”的積極倡導和資助下,在醫(yī)學七年制教學中,對醫(yī)學免疫學雙語教學模式進行了研究與實踐。
雙語教學中,由于其語言的變化,使該課程教方與學方的各環(huán)節(jié)需要有整體的變革:包括教方的教材選用、備課內(nèi)容、課時安排、講解方式、考試方式;學方的預習內(nèi)容、聽課方式、復習方法等[2]。因此,探索一套適應時代需要、符合學生實際、利于免疫專業(yè)學習的雙語教學模式將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我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嘗試,并取得了有效的成果。
1 教材的選擇
雙語教學必須選好合適的教材,否則教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在教材的選擇上,本著內(nèi)容難易適當、價格符合學生承受能力的原則。我們先后嘗試了三類英文教材:(1)開始為了降低教材的價格,采用自編教材,從原版教材中精選出與中文教材較為相近的章節(jié)和內(nèi)容。幾輪使用之后,教員和學生都感到了一些問題,一是自編教材的英文水平肯定與原版教材相差較大,不利于學生英文閱讀和寫作水平的提高;二是圖表不夠豐富和生動,不利于學生對內(nèi)容的理解。(2)隨后,我們選用了高教出版社影印原版教材“roitt’免疫學基礎(roitt’essential immunology)”。該教材雖然解決了上述問題,但其篇幅較長(100萬字),內(nèi)容較為復雜,這與我們可得到的授課時數(shù)相矛盾。(3)最后,在國內(nèi)現(xiàn)有的原版外文教材和影印教材中選取了科學出版社影印的“現(xiàn)代生物學精要速覽免疫學(instant notes in immunology)”(47萬字)作為英文教材,并選用與之相應的中文教材配套使用。這套教材基本解決了以上問題。
經(jīng)過了幾種教材的嘗試,選到了合適的教材。合適的原版教材的使用使學生閱讀原版教材和原版醫(yī)學文獻的能力大大增強。
2 教學大綱和教學實施計劃制定
為了配合雙語教學的開展,我們制定了較為科學并符合學生總體英文水平的雙語教學大綱。明確了學生學習中必須用英文掌握、理解和了解的內(nèi)容。探索出了符合雙語教學的授課進度和教學課時,見表1。
表1 教學內(nèi)容及學時分配(略)
tab.1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hours
3 全英文“醫(yī)學免疫學”多媒體課件制作
為了進行全英文“醫(yī)學免疫學”的授課,制備適應所選教材和教學大綱的全英文多媒體課件是進行雙語授課的必要條件。為此,我們制作了適應雙語教學的全英文“醫(yī)學免疫學”多媒體課件,其課件的特色為:
(1)完整配套:制作了全套配合所選原版教材及教學大綱的全英文多媒體課件。理論內(nèi)容豐富,清晰并有條理的反映了“醫(yī)學免疫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
(2)清晰生動:課件的制作精良,內(nèi)容豐富,圖片生動,條理清晰。使免疫學比較抽象的專業(yè)內(nèi)容變得生動,易于理解。
(3)把握前沿:及時增添免疫學新進展、新信息。
該多媒體課件的制作為全英文“醫(yī)學免疫學”授課提供了必備的手段,使抽象的專業(yè)內(nèi)容變得生動,有利于彌補對語言表達理解上的障礙。
4 授課方式建立
課堂講授方式是雙語教學中最為困難的環(huán)節(jié)。其原因一方面是學生之間英文水平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異;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們免疫學課程是本學校在醫(yī)學本科教學中,率先在整個課程中實行雙語教學的課程。為此我們試驗了多種方式,從中探索出了較為有效的模式。
(1)全英文全程授課方式:在雙語教學開展之初,我們首先采用了全英文全程授課。這一方式在40人以內(nèi)的小班,由于學生的英文水平和學習能力差別較小,效果還可以。但隨著招生量加大,學生達到200人的大班,這種全程全英文的授課出現(xiàn)了部分學生較難適應、授課知識量降低和學時不夠用的現(xiàn)象。
(2)英文與中文比例逐漸增加方式:首先,在開課的前2~3章,主要用中文講授,強化英語專業(yè)詞匯;隨后,逐漸增加英文講解比例;最后,在免疫應答之后,由于免疫學基本內(nèi)容的掌握、詞匯的熟悉和英文聽力水平的提高,進入全英文授課。經(jīng)過幾輪的實踐,獲得了滿意的效果,使學生達到了可以聽英文講解來充分掌握免疫學知識量的水平。
5 考試方式的改革
在雙語教學中,傳統(tǒng)的考試模式不利于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評定。原則上應該以測定免疫學知識掌握為主,運用英文的能力為輔。為此,將考試方式進行了“多樣化”改革:
(1)閉卷“考試”與開卷“綜述”相結合。最后的考卷是測定學生最終掌握和記憶的知識。但在雙語教學中,為了鍛煉英文閱讀、英文思維和英文寫作能力,我們讓學生在學習了免疫系統(tǒng)組成的基礎上,自己將免疫系統(tǒng)的功能免疫應答內(nèi)容,通過自學進行理解,并用其個性化的方式“綜述”出來。結果,在學生們“綜述”作業(yè)中,充分體現(xiàn)了他們的綜合能力:基礎知識的掌握、自學能力的提高、寫作水平的鍛煉和個性思維的展示。
(2)閉卷“考試”中采用英文必答、中英文選答相結合。由于學生之間英文水平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異,而我們的考試是以測定免疫學知識掌握為主要目的。如果考卷單純要求全英文答卷,一些英文基礎較差、而免疫學學習很好的同學將無法測定出真實的成績;但如果全部試題都可以中英文選答,就會失去讓學生較為扎實的掌握專業(yè)英語的雙語教學目的。因此,我們在名詞解釋和概念性問答的考題中,要求必須用英文回答;而論述性和理解發(fā)揮的考題,可用英文回答,也可用中文回答,但中文回答所得分數(shù)為英文回答所得分數(shù)的80%。
6 結語
經(jīng)過全方位的雙語教學的探索與實踐,教師通過雙語教學,帶動了自身的專業(yè)學習,在完成教學工作過程中,使自身的專業(yè)英語水平大大提高;學生通過免疫學的雙語教學,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他們的專業(yè)英語水平;更重要的是由于醫(yī)學免疫學的特點:既是生命科學領域發(fā)展迅速的前沿科學,又是與基礎、臨床各學科有著緊密聯(lián)系的學科。因此,該課程恰當、有效的雙語教學,不但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各前沿生命科學的關注和學習,而且對后續(xù)學科雙語教學的開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礎。
【參考文獻】
免疫學綜述范文3
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強調(diào)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并重,根據(jù)學生專業(yè)特點和學習能力,因材施教,合理歸納調(diào)整理論和實踐教學內(nèi)容,根據(jù)知識結構特點,將理論和實踐教學內(nèi)容劃分成幾個大的版塊,并對每個版塊的知識結構和內(nèi)容特點進行歸納概括,提出相應的教學目標,便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縱向把握醫(yī)學免疫學的知識結構,達到理論和實踐教學內(nèi)容的多元化。在理論教學方面,我們將免疫學的基本內(nèi)容劃分兩大版塊、四大部分的內(nèi)容,即基礎免疫學和臨床免疫學兩大版塊,基礎版塊包括免疫系統(tǒng)介紹和免疫應答兩個部分;臨床版塊包括臨床免疫和疾病的診斷和預防兩部分。每一版塊每一部分知識結構不同,教學目標也不同,要求同學理解和掌握的方式及側(cè)重點就不同,免疫系統(tǒng)介紹的教學目標在于全面認識免疫系統(tǒng)的各個組成成分和功能,這些知識是對免疫系統(tǒng)的各個組成成分獨立的一一羅列,可以形象地理解為一些散在的橫向的點;而免疫應答部分的教學目標則更應該側(cè)重于理解由抗原啟動各免疫成分逐級活化,最后清除抗原異物的過程和機理,這一部分完全是連點成線的過程。臨床免疫部分教學目標在于如何將臨床疾病與免疫應答有機聯(lián)系起來,注重于理論和臨床實踐相結合。而疾病的診斷和預防的教學目的則更側(cè)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可以在實驗教學中實施教學目標。在實驗教學方面,將16學時的實驗教學內(nèi)容整合為基礎實驗、綜合性實驗和創(chuàng)新性實驗三大版塊。基礎實驗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側(cè)重于基本實驗技能的培養(yǎng),而綜合性實驗則側(cè)重于鍛煉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而創(chuàng)新實驗則鍛煉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積極調(diào)動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眾多因素,采用多元化手段
實施教學目標在明確各版塊知識結構的基礎上,結合教學目標,因地制宜,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節(jié)約教學資源,達到教學效果最大化。如基礎知識版塊的免疫系統(tǒng)部分內(nèi)容相對獨立,基礎性強,縱向聯(lián)系不深,在教學方法上我們可以采用“啟發(fā)式”、“引導式”教學法,教學形式上可以是老師講授,教學課件多采用圖片、動畫突顯知識特點,加深學習印象,也可以由老師提出問題,學生自主學習。也可根據(jù)知識點整理出針對每一章的自測試題,完成課堂教學內(nèi)容后,布置學生自測,強化教學效果。也可將自測題上傳至學科教學網(wǎng)站,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指導學生,教師可通過自測題的完成情況來了解學生對此模塊教學內(nèi)容的掌握情況。基礎知識版塊免疫應答部分則是將前面的基礎知識連點成線的部分,考查學生歸納整理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教學方法上我們主要采用“構建知識結構導圖法”[4],將由抗原啟動各免疫成分逐級活化、最后清除異物的過程和機理繪制結構導圖,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加深學生理解。在教學形式上可以由老師講解,也可以由老師提出思路引導學生自主繪制,并舉行繪圖比賽。臨床免疫部分我們主要采用“以病案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借助臨床病案的具體癥狀體征,分析免疫功能異常和病理性免疫應答的致病機制,便于學生在臨床中靈活運用基礎知識。教學手段可以由講授、病案討論以及就某一方向提出選題,由學生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圖書館等資源作出綜述等多種形式組成。疾病的診斷和預防主要在實驗教學中實施教學目標,實踐教學對學生的專業(yè)技能、思維方法和能力培養(yǎng)十分重要,其目的是讓學生既掌握本專業(yè)的基本實驗技能,同時進一步強化理論知識。我們從基礎性、綜合性、設計性三個層次整合及進行實驗內(nèi)容的設置,旨在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對學科基本實驗技能和技術操作的掌握、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chuàng)新性思維。同時,也注重將新理論、新技術引入實驗教學內(nèi)容中,使學生了解學科發(fā)展的方向,開拓科研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新意識,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通過課后實驗室開放,增加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進一步加強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yǎng)。
3考核形式多元化,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效果
免疫學綜述范文4
[關鍵詞] 免疫學檢測; 酶聯(lián)吸附法; 膠體層析法; 質(zhì)量控制
[中圖分類號] R446.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5-291-01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世界范圍的傳染性疾病,其包膜蛋白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是感染HBV的重要標志。超過20億的人曾經(jīng)感染過乙肝病毒(HBV)。其中有3.5億是慢性持續(xù)感染,每年超過100萬的慢性乙肝攜帶者死于肝硬化或肝癌[1]。
由于乙肝感染病毒的診斷主要依賴免疫學檢測指標,因此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無論對于疾病防治還是對于告知患者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通過嚴格的質(zhì)量控制,來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度。
1 實驗材料和方法
1.1 質(zhì)控血清由檢測中心提供。
1.2 研究中所用的乙肝抗原免疫學檢測方法是酶聯(lián)吸附法(ELISA)和膠體層析法(GICA)。
1.3 試劑與儀器:HBsAg ELISA試劑盒(英科新創(chuàng)(廈門)科技有限公司);HBsAg試紙條(北京萬泰生物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洗板機(安圖Fuido型);全自動酶標儀(安圖Autobio2010型)。
2 結果與討論
2.1 結果:兩種方法的血清的s/co的均數(shù)( )及變異系數(shù)(CV)及檢驗結果(見表1)。
表1 HBsAg免疫學檢測結果
2.2 分析:
2.2.1 質(zhì)量控制的方法對比分析:兩種方法相比,在ELISA法中,抗原的擴散在固相表面與抗體的結合以及抗體-抗原-標記抗體復合物的形成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所以檢測抗原的時間較長。而GICA得測定時間則比較短。但會造成弱陽性抗原的漏檢。從(表中結果可以看出),ELISA法要比GICA法的靈敏度要高,ELISA正確率較高,GICA正確率稍低。因此,乙肝表面抗原免疫學檢測的質(zhì)量與檢測的方法密切相關。質(zhì)量控制首先要從檢測方法上進行控制。抗原在進行免疫學檢測時,選用技術成熟、檢測質(zhì)量較高的方法,而不是檢測時間較短的來進行檢測。本研究中所用的ELISA法技術可靠,準確率較高,是大多數(shù)醫(yī)院常用的檢測乙肝表面抗原的免疫學檢測方法。雖然HBsAg檢測的新技術(像化學發(fā)光法、時間分辨免疫熒光法、PCR[2]等)不斷出現(xiàn),但該法作為一項成熟可靠的檢測乙肝表面抗原的免疫學技術,隨著檢測靈敏度和特異性的較大提高,該技術仍然是檢測中常用的首選技術。
2.2.2 ELISA法檢測質(zhì)量控制分析:ELISA法在檢測的過程中,如果時間不夠,就會出現(xiàn)假陰性現(xiàn)象,降低陽性檢出率。除此以外,還會受到反應溫度、洗板方式和次數(shù)、血清分離、試劑量等因素影響。由于影響因素眾多,導致任何環(huán)節(jié)出錯,都有可能影響檢測結果,給臨床診斷帶來不同的診斷結果。因此,必須要對該方法進行嚴格的質(zhì)量控制,以避免出現(xiàn)診斷錯誤,給社會和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經(jīng)濟損失。
2.2.2.1 從(表中結果分析),對于批號3所對應的數(shù)( )較小,而CV卻較大。分析造成結果的主要原因有:①操作程序不規(guī)范。血清的分離效果不理想、反應的溫度過高和過低,反應時間過長或偏短、洗板次數(shù)的過多,都會導致測量結果的不準確; ②儀器設備的質(zhì)量標準不夠。本研究中的洗板機管道堵孔,加樣器不準、試劑盒質(zhì)量較差等,都會導致準確度的降低,質(zhì)量控制的不準確; ③實驗人員技術不熟練。本研究中,由于人員短缺,導致個別實驗人員的技術不過關而造成測量結果的不準確。這些原因?qū)Y果的影響,也是乙肝表面抗原免疫學檢測的主要的問題。在質(zhì)量控制中,要重點關注,提高檢測結果的可靠性。
2.2.2.2 用該法進行乙肝表面抗原檢測時,如果HBsAg濃度較高,就會有鉤狀效應(Hook)現(xiàn)象出現(xiàn)假陰性,從而造成漏檢和結果的不準確。用免疫放射分析(IRMA)能克服ELISA法產(chǎn)生的鉤狀效應,還不受ELISA法因標本溶血造成假陽性的影響,而且比ELISA法檢測HBsAg靈敏度高[4]。因此,在免疫檢測的質(zhì)量控制時,病人住院和輸血前改用IRMA法做HBsAg檢查,以提高檢測的準確性。
2.3 乙肝表面抗原免疫學檢測的質(zhì)量控制
2.3.1 方法控制。根據(jù)具體的情況,選擇成熟的和先進的檢測方法,提高檢測的準確率,是質(zhì)量控制中最關鍵和首要的控制條件。
2.3.2 程序控制。根據(jù)選擇的方法,嚴格按照操作程序進行操作,是質(zhì)量控制的關鍵步驟。
2.3.3 儀器和設備控制。選擇高質(zhì)量和高標準的儀器和設備,是提高檢測準確性的重要內(nèi)容。
2.3.4 人員控制。檢測中由專業(yè)的檢測人員和熟練技術人員進行操作,是提高準確性的有益補充。
3 討論 ELISA 技術是利用酶的高效催化和放大作用與特異性抗原- 抗體反應相結合而建立的一種標記免疫技術,因而具有高度的特異性和敏感性。GICA技術是以膜為載體的酶免疫測定技術[5],該法操作極其簡便,反應時間短,無需特殊設備,從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與ELISA 法檢測結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從本次研究比較來看,也表明 GICA 法敏感性不及ELISA 法,假陰性率偏高, 不適用于病例的確診和獻血員的篩選,以免造成漏診和血源性乙型肝炎病毒播散,導致嚴重后果。因此,ELISA法技術可靠,準確率較高,是大多數(shù)醫(yī)院常用的檢測乙肝表面抗原的免疫學檢測方法。
參考文獻
[1] Schoehetman C, Kuhns MC.HIV variants and hepatitis surface antigen mutants: diagnostic challenges for immunoassays[J].JM ed V irol,2006,78:S3-6.
[2] Sato S, Ohhashi W, Ihara H,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sensitivity of NAT using pooled donor samples for HBV and that of a serologic HBsAg assay[J].Trans-fusion,2001,41(9):1107-1113.
[3] 楊守純,陶其敏.我國肝炎病毒免疫檢驗史的回顧與展望[J].中華醫(yī)學檢驗雜志,1999,(22):275-277.
[4] 林德健,陳文.IRMA法檢測乙肝表面抗原克服ELISA法的鉤狀效應[J].放射免疫學雜志,2004,17(3):214-215.
免疫學綜述范文5
膠體金免疫層析試紙條在病原體檢測及醫(yī)學診斷中的應用3
邵軍軍綜述, 常惠蕓審校
〔摘要〕 膠體金標記免疫層析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的免疫學快速診斷和檢測技術, 不僅具有敏感、特異、便捷、快速等特點, 而且適合基層和現(xiàn)場使用。使其成為當今快速檢測微生物病原體以及臨床快速診斷疾病的主要技術手段, 在生物醫(yī)學研究方面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關鍵詞〕 免疫學診斷; 膠體金標記免疫層析技術; 生物醫(yī)學; 醫(yī)學檢測
中圖分類號: r446. 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223457 (2008) 012039202 1971 年, paulk 和taylo r 首次將膠體金引入了免疫化學,建立以膠體金標記抗原(或抗體) 檢測相應抗體(或抗原) 的免疫學新方法, 為研制特異、敏感、快速(5~ 10 m in 出結果) 和便捷的免疫學檢測技術和臨床診斷方法奠定了基礎。經(jīng)過幾十年的發(fā)展, 作為一門成熟的技術被廣泛應用于生物醫(yī)學等領域,特別是膠體金免疫層析試紙條以其便捷、快速、準確和無污染等特點被廣泛應用醫(yī)學檢測和臨床診斷, 成為目前進行快速診斷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就膠體金免疫層析試紙條醫(yī)學檢測和診斷中的應用綜述如下。
1 病原微生物的檢測
1. 1 病毒的檢測
1988 年李富春等人報道建立了固相免疫金銀法用于檢測血清中的hb sa g。隨后, petel 等用膠體金標記成功標記了羊抗人igg, 并用該標記抗體檢測了血液中的抗風疹igg。1999 年a nke b rüning 等[1 ]用快速層析試紙條直接檢測牛瘟病毒, 并對該方法進行評價, 用試紙條檢測的陽性率為89. 47% , 比免疫捕獲- el isa (78. 95%) 高, 提示該方法適合于現(xiàn)場快速檢測牛瘟病毒。2004 年m ing guan 等用膠體金標記試紙條對康復期的74 例sars 患者體內(nèi)的igg 抗體進行了檢測,該試紙條的敏感性、特異性以及準確率分別達100% , 99. 5%和
99. 6%, 與el isa 的符合率為99. 6% , 這一方法的建立為預防和及時診斷非典型性肺炎(sars) 患者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徐葛林等研制出了快速檢測狂犬病毒的金標試紙條, 與e ia 方法同時對48 份可疑狂犬病犬唾液樣品進行了檢測, 兩法的符合率為88. 2%。有報道稱, 用研制的檢測豬瘟病毒試紙條對11 份豬瘟病料進行了實驗性檢測, 檢出率為36. 36% , 雖然比直接豬瘟熒光抗體實驗的檢出率45. 45%和豬瘟特異性rt 2pcr 檢出率72. 73%低, 但是試紙條操作簡單、出結果快, 適合現(xiàn)場使用, 可以作為一種快速的現(xiàn)場診斷方法使用[2 ]。除此之外, 已經(jīng)研制出的檢測病毒的試紙條還有新城疫[3 ]、細小病毒[4 ]以及口蹄疫[5 ]等。
1. 2 細菌的檢測 首次將免疫膠體金標記技術用于細菌檢測是kalvatchev 等[6 ] , 他們利用膠體金標記的抗立克次體的多克隆抗體、單克隆抗體對標本中的立克次體進行了檢測。已經(jīng)建立的結核膠體金免疫層析檢測方法靈敏度達2 mgöl , 特異性好, 無交*反應, 與el isa 法相比陽性符合率達93. 8% , 試劑穩(wěn)定性達6 個月。2002 年, 許青田等[7 ]用研制的膠體金標記快速診斷試紙條對霍亂進行了臨床研究, 結果表明最小檢出菌量為106öml , 霍亂患者大便中, 一般含菌量可達106~ 108öml , 因而可用于這類患者的快診。結果提示, 采用該方法可對霍亂患者進行快速準確的診斷, 避免了漏診、誤診現(xiàn)象的發(fā)生, 使其得到及時、合理的治療, 對防治該烈性傳染病具有重要的意義。2005年朱虹等[8 ]用研制的鼠疫膠體金法快速診斷試劑盒對用間接血凝法檢測300 份陽性血清樣品和100 份陰性樣品進行了檢測, 結果顯示, 此兩種方法的符合率為100% , 而且不與假結核耶爾森氏菌等相關細菌的免疫血清發(fā)生交*反應, 認為鼠疫膠體金法快速診斷試劑盒較好的特異性和敏感性, 操作簡便, 適合基層單位現(xiàn)場使用。2006 年王鵬等[9 ]對研制的鼠疫單抗膠體金標記試紙條進行了評價, 結果表明, 該試紙條不僅特異性高
達100% , 出結果快(在15 m in 內(nèi)出結果) , 而且具有高敏感性即能夠檢測濃度為0. 5 ngöml 粗制f1 抗原, 最小檢出菌量為10萬個。最近, 研制的快速診斷大腸桿菌o 157 株的膠體金試紙條, 不僅敏感性高, 可檢測范圍為1×105 cfu öml , 特異性好, 不與其他24 種腸道菌(包括除o 157 外的大腸桿菌屬、沙門氏菌屬、耶爾森氏菌屬等) 不發(fā)生交*反應。除此之外, 該試紙條還能檢測出諸如奶粉、面粉、咖啡、點心以及蔬菜和水果等諸多樣品中的o 157 大腸桿菌。
1. 3 寄生蟲的檢測 吳錦雅等[10 ]用抗sjp 38 的單克隆抗體建立血吸蟲感染的金標試紙條對實驗感染小鼠體內(nèi)血吸蟲抗原rsjp 38 進行了檢測, 結果顯示, 盡管在整個實驗過程中, 血清抗體檢測為陰性, 但是對小鼠體內(nèi)抗原進行實時動態(tài)檢測后發(fā)現(xiàn), 隨著感染時間的延長, 檢出率逐漸增高。2004 年, 李學伍等[11 ]采用免疫金標技術成功研制出旋毛蟲病快速檢測試紙條,結果顯示該試紙條具有良好的特異性, 不與豬肺線蟲、豬囊尾蚴、豬細頸囊尾蚴、豬米氏住肉孢子蟲、豬蛔蟲發(fā)生交*反應,其敏感性與el isa 相當, 與el isa 及消化法的檢測結果符合率為100% , 5 m in 內(nèi)肉眼觀察獲得結果, 該方法具有特異、敏感、快速、簡單等特點。最近報道的還有檢測弓形蟲[12 ]、日本血
吸蟲等寄生蟲的金標試紙條。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8 年第22 卷第1 期·39·
2 醫(yī)學診斷
beggs 等[13 ]于1990 年報道用斑點免疫層析技術對孕婦尿液中的hcg 進行檢測, 結果顯示, 該方法可以作為早孕診斷的快速技術。劉煜凱[14 ]用抗hgc 亞基的單抗研制的早孕診斷試紙條對538 例臨床樣品進行了檢測, 并與國外檢測早孕的試紙條進行了比對, 發(fā)現(xiàn)兩種試紙條的符合率為100% , 檢測敏感性達到了50 iuöl 。2000 年李志梁等[15 ]用研制人心肌肌鈣蛋白t (ctnt)的金標試紙條檢測30 例急性心肌梗死(am i) 患者血清ctnt 水平, 并與國外同類產(chǎn)品比較, 符合率達92%。結論本方法特異性強、靈敏度高、簡便快速, 可廣泛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診斷, 靈敏度可達0. 5 ngöml。可以快速早期診斷心肌損傷。2005年蔡家利等[16 ]用研制的心肌損傷肌球蛋白金標試紙條對30 例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肌球蛋白進行了檢測, 并對該方法進行了評價, 結果顯示, 該試紙條特異性強, 靈敏性高, 與國內(nèi)外同產(chǎn)品的符合率為84. 2%。最近報道有關于用金標試紙條檢測血清甲胎蛋白[17 ]以及檢測尿液ck20 蛋白的膠體金試紙條[18 ]等。
3 結 語
膠體金免疫層析技術作為當今檢測病原體和診斷疾病方面最為敏感的免疫學技術之一, 不僅操作簡便、快速、特異, 更為重要的是特別適用于廣大基層單位并能在現(xiàn)場作檢測和診斷, 這些特點都是其他免疫學方法所無法比擬的。因此, 可以說該技術不僅具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 而且還具有廣闊的市場和應用前景。
4 參考文獻
〔1〕a nke bruning, kath ryn bellamy, duncan talbo t, et al. a rap idch romatograph ic strip test fo r the pen2side diagno sis of rinderpestvirus[j ]. j v iro lm ethods, 1999, 81 (12) : 1432154.
〔2〕 徐葛林, 胡巧玲, 吳杰, 等. 檢測狂犬病毒的膠體金免疫層析法的建立及應用[j ]. 中國人獸共患病雜志, 2004, 20 (3) , 2362240.
〔3〕 高玲美, 田夫林, 牛鐘相, 等. 新城疫快速診斷金標準試紙條的研制及初步應用[j ]. 中國動物檢疫, 2004, 21 (8) : 22224.
〔4〕 王中立, 宋曉輝, 陳西召, 等. 犬細小病毒病免疫膠體金診斷技術的研究[j ]. 中國預防獸醫(yī)學報, 2004, , 26 (1) : 62266.
〔5〕 sco ttm reid, n igel p ferris, a nke bruning, et al. developmentof a rap id ch romatograph ic strip test fo the pren2side detection offoo t2and2mouth disease virus antigen[j ]. j v iro lm ethods, 2001,96 ( 2 ) : 1892202.
〔6〕 kalvatchev z. u se of immunogo ld assay fo r a rap id evalution ofntigens of spo 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 [j ]. act v iro, 1993, 37(223) : 1842186.
〔7〕 許青田, 崔中鋒, 劉春禮, 等. 體金標記免疫層析法快速診斷霍亂臨床研究[j ]. 中國誤診學雜志, 2002, 6 (2) : 9002901.
〔8〕 朱虹, 張春華, 檀華, 等. 鼠疫膠體金法快速診斷試劑盒的研制[j ].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 2005, 20 (4) , 2062207.
〔9〕 王鵬, 杜春紅, 郭英, 等. 膠體金免疫層析法快速診斷鼠疫的實驗研究[j ]. 地方病通報, 2006, 21 (1) : 123.
〔10〕 吳錦雅, 楊培良, 周曉紅, 等. 應用抗sjp38 的單克隆抗體建立血吸蟲感染的膠體金免疫層析檢測體系[ j ]. 第一軍醫(yī)大學學報,2005, 25 (5) , 5382541.
〔11〕 李學伍, 張改平, 鄧瑞廣, 等. 豬旋毛蟲病快速檢測試紙條的研制及特性測定[j ]. 畜牧獸醫(yī)學報, 2004, 35 (3) : 3432346.
〔12〕 司進, 朱蔭昌, 徐明, 等. 快速膠體染料試紙條法檢測弓形蟲病igm抗體的研究[j ]. 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 2005, 17 (2) : 93296.
〔13 〕 beggs m , novo tny m , sampedro s. a self perfo rm ingch romatograph ic immunoassay fo r the qualitative determ ination of human cho rionic gonado troph in (hcg) inurine and serum [j ]. clin chem, 1990, 36 (11) : 1084 2 1085.
〔14〕 劉煜凱, 陳偉明, 馬以秀, 等. 免疫層析法作早孕快速診斷[j ]. 中華醫(yī)學檢驗雜志. 1995, 18 (6) : 3642367.
〔15〕 李志梁, 錢洪津, 焦保明, 等. 人心肌肌鈣蛋白t 膠體金免疫層析法的建立[j ]. 免疫學雜志, 16 (5) 2000: 3802382.
〔16〕 蔡家利, 周維英, 姜和, 等. 早期診斷心肌損傷肌球蛋白膠體金免疫層析法研究[j ]. 免疫學雜志, 2005, 21 (6) : 5282531.
〔17〕 楊書豪, 張云漢, 王玉金, 等. 血清甲胎蛋白膠體金免疫層析快速檢測法的建立及應用[j ]. 實用腫瘤雜志, 2004, 19 (1) : 48250.
〔18〕 劉彥慧, 羅春麗, 吳小侯, 等. 檢測尿液ck20 的膠體金試條研制及初步應用[j ]. 臨床檢驗, 2007, 25 (3) : 1742176.
免疫學綜述范文6
關鍵詞:第二課堂;醫(yī)學免疫學;實踐;能力
1免疫學第二課堂實施的必要性
隨著社會進步和科學發(fā)展,常規(guī)的課堂講授、試驗實訓和臨床實習等教育模式,早已不能滿足新形勢需要。盡管提倡教師將學科研究的前沿知識帶入課堂,但畢竟杯水車薪,遠遠不足以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很難實現(xiàn)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3]。因此,第二課堂的實施迫在眉睫,對提升醫(yī)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至關重要。
1.1傳統(tǒng)課程安排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
免疫學教學實施現(xiàn)狀:一方面,作為前沿學科,由于其發(fā)展迅速,初學者往往難以適應,在學習過程中顯得尤為吃力。同時,免疫學具有極高程度的專業(yè)性,且涉及領域極為廣泛,抽象性強,學生普遍反應都是以新的概念解釋新的事物[4]。尤其學到抗原的提呈時,由于學科前后內(nèi)容聯(lián)系緊密,學生如果對于抗原、抗體的概念、相關免疫分子及細胞的類別和作用都未能明確,往往會對接下來的學習內(nèi)容存在畏懼心理,造成學習興趣和動力大大降低,最終以通過學科考試為目的,敷衍了事,較難達到傳授學生知識、培養(yǎng)學生能力素質(zhì)的目的。同時,由于教師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在教學過程中“填鴨式”“滿堂灌”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另一方面,雖然免疫學實驗在臨床中的應用極為廣泛,但因?qū)嶒炚n時數(shù)相對較少,且實驗題目相對固定,使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學生對免疫學的理解相對局限,難以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課堂時間發(fā)現(xiàn)科研創(chuàng)新的突破點。眾所周知,醫(yī)學技術離不開科學研究,醫(yī)學成果的出現(xiàn),來源于試驗和探索,科學的數(shù)據(jù)及實驗分析[5]。因此,僅局限于傳統(tǒng)授課方式的第一課堂難以滿足醫(yī)學生自身發(fā)展和科學研究的需要。
1.2教學資源利用不足
由于學生基數(shù)龐大,而儀器設備相對短缺,實驗操作過程中需耗費漫長的額外等待時間。加之設備老舊,實驗室空間有限,不具備完成多種實驗操作的能力,成為學生探索知識的瓶頸。與課程相關的往往都是經(jīng)典驗證性實驗,如免疫細胞的分離純化等,實驗操作中可供學生使用的相關儀器設備少之又少,其他相對復雜的設備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同時,某些經(jīng)典實驗如免疫印跡、免疫組織化學等由于操作時間長、耗費大等原因并未向?qū)W生開展。
1.3課堂知識比較保守,學習流程相對固定
傳統(tǒng)課堂僅傳授書面知識,很少涉及醫(yī)學前沿和研究熱點。學生思維更傾向于依賴教師構建的知識框架和現(xiàn)有資料,難以從根本上發(fā)現(xiàn)并解決實際問題。尤其涉及到發(fā)病機制復雜,臨床表現(xiàn)多樣的自身免疫疾病時,由于多種因素的作用,可導致機體產(chǎn)生多種自身抗體,但其檢測指標相對較多,單純的平面化講解學生并不容易掌握。因此,通過課堂之外的方式強化學生對自身抗體檢測指標的理解則顯得尤為重要。比如可讓學生運用免疫印跡、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等技術檢測自身抗體的表達,將知識應用于實踐,加深其對檢測原理和檢測步驟的理解,使教學內(nèi)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學生掌握的知識日趨增多,動手能力和成就感將會大大加強。同時,由于醫(yī)學生學習科目多,任務繁重,免疫學的課下學習時間也未能得到有效保證,大多數(shù)學生往往依賴于考前幾周的重點復習。加之考試內(nèi)容相對局限,必考題目如抗原的提呈、超敏反應等部分內(nèi)容突出。但期末考試未能對課本內(nèi)容做到全部涉及,教師課堂講授的學時也有側(cè)重,因此,學生對教師未講部分的內(nèi)容視而不見,對知識的學習比較表淺,難以深入,重點知識掌握比較牢固,然而其他內(nèi)容則有所欠缺。雖然拓展內(nèi)容的學習相對困難,但其與研究熱點和臨床實踐聯(lián)系緊密,學生僅依賴于第一課堂的學習方式會使其逐漸喪失學習免疫學前沿知識的機會,通過課堂模式調(diào)動學生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比較困難。
1.4導師制存在弊端
目前,醫(yī)學院校中導師制度正如火如荼的進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醫(yī)學生的專業(yè)素質(zhì)和創(chuàng)造能力,但由于其考核制度不完善、導師科研壓力過大且?guī)熒壤Ш猓箤熤浦饾u流于形式[6]。面對巨大的科研壓力和龐大的學生數(shù)量,有些教師認為科研重于教學,對學生趨于敷衍,最終顧此失彼,違背本科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計劃的初衷,使學生逐漸失去研究的興趣和動力,導師制形同虛設。
2免疫學第二課堂的實施過程
第二課堂的實施主要分為兩大部分:文獻閱讀及實驗操作,二者相輔相成。學生通過閱讀大量的文獻作為研究創(chuàng)新的課題來源和理論依據(jù),同時進行基礎實驗操作驗證結果正確與否。教師則在整個過程中堅持“學生為主,指導為輔”的原則,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科研創(chuàng)新為目的,根據(jù)學生的不同問題給予客觀、專業(yè)的意見,最終以學生作為第二課堂成果。其具體參與過程如下:第一,學生根據(jù)自身科研興趣或教師引出的某一國內(nèi)外研究熱點如癌癥、感染等相關分子及其調(diào)節(jié)機制提出一個科學問題。有些問題雖然看似簡單,但都出于學生本身的發(fā)現(xiàn)和思考,往往是獨特而又新鮮的,應當受到尊重與鼓勵。第二,學生以自己提出的問題為核心有針對性地閱讀大量相關文獻,增加知識儲備。閱讀文獻的過程中學生通常會發(fā)現(xiàn)同一種分子在同一種疾病的不同類型中會有不同甚至相反的作用,這就要求學生在紛繁復雜的文獻中有效提煉關鍵知識,借此作為問題依據(jù),并提出解決方案,最終回歸文獻判斷方案的可行性。第三,用大量的實驗數(shù)據(jù)證明自己的觀點,使其更具說服力。但免疫組織化學、免疫印跡等常用免疫學實驗的掌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根據(jù)自己的習慣不斷摸索以找尋規(guī)律。學生在操作中不能拘泥于實驗步驟的掌握,還需要不斷進行操作,填寫試驗記錄總結經(jīng)驗,對于重要的實驗步驟如免疫印跡實驗中轉(zhuǎn)膜時間的長短,封閉液的選擇及免疫組織化學中組織切片染色時間的控制等做到熟能生巧,實現(xiàn)從做出結果到結果清晰美觀的跨越。第四,總結歸納。學生將發(fā)現(xiàn)問題、整理資料、實驗操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以撰寫綜述或研究報告的形式向老師匯報,經(jīng)過師生間的反復修改與討論,最終以最為第二課堂的研究成果。
3免疫學第二課堂的特點和優(yōu)勢
第二課堂以其靈活的方式及務實的內(nèi)容克服了第一課堂的諸多不足,順應了當今教學發(fā)展的需要,培育學生敬畏生命、持之以恒、嚴謹自律的優(yōu)良品質(zhì),旨在構建知識、能力、素質(zhì)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7]。
3.1因材施教,教學相長
第一課堂注重基本知識傳授和共性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體;第二課堂則可以更具體、更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醫(yī)學生能力與素質(zhì),并針對人才的個性因材施教,從而有效配合第一課堂,達成培養(yǎng)人才的最佳模式[8]。通過讓學生參與相關課題研究與實驗操作,并在此過程中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與表揚,使學生與教師之間建立足夠的信任,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使之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nèi)盡可能學到更多知識,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升和完善自我,增強學生對該學科的認同感。對于教師來說,充分利用醫(yī)學免疫學的學科特點,與學生的興趣相融合,將理論知識與科研特長融入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實現(xiàn)課程雖然結束,但免疫學的教學和學習遠未結束的目標。通過面對面的直接交流與討論,加強教學反饋,既防止了日常教學的固定化、刻板化,使單向教學轉(zhuǎn)變?yōu)殡p向互動,又能促進教師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師的理論知識水平,起到教學相長的作用。
3.2更加注重獨立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科研精神
首先,學生通過參與第二課堂活動,完成從提出問題、建立假設到實驗操作驗證假設及撰寫文章的全過程,而教師則鼓勵學生大膽想、放手做,使學生在科研學習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更加獨立自主,對老師依靠而不依賴,服從而不盲從,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其次,學生在查找、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強化課堂理論知識,相互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教師鼓勵學生間相互爭論,與教師合理辯解,敢于質(zhì)疑權威教材,激發(fā)學生個體學習潛能[9]。最后,學生在不停的科研探索中培養(yǎng)嚴謹、求實、耐心的學習態(tài)度和獨立創(chuàng)新的科研精神,并應用于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
3.3增強崗位任職能力,促進人才素質(zhì)提高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人才。能否培養(yǎng)出一批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與團結協(xié)作精神、具有科研意識與能力的人才,直接關系到人才素質(zhì)教育的全面推進[10]。通過參加免疫學第二課堂活動,閱讀專業(yè)文獻,建立相關動物實驗模型,提高學生對疾病分子和細胞學水平的認識,做到宏觀上準確把握,微觀上深入研究,點面結合,全面提高醫(yī)學生的職業(yè)水平和能力素質(zhì),向?qū)I(yè)化、責任化、創(chuàng)新化的工作方向不斷邁進。同時,由于各學科之間交叉融合以及免疫學實驗在疾病預防與診斷過程中的廣泛應用,學生可從免疫學的角度利用所學知識對某一疾病進行分析,闡述其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如分析癌癥中相關分子和通路的活化并應用相關免疫學實驗給予驗證等,使知識融于實踐,貼近臨床,為學生今后的崗位任職打下堅實的基礎。
3.4知識更新更加迅速,思考問題更加全面
教師將“互聯(lián)網(wǎng)+”運用到新時代教育中,從學生角度出發(fā),根據(jù)免疫學內(nèi)容多、難、進展快的特點,通過微課、慕課、手機課堂等方式[11],將教學內(nèi)容和國內(nèi)外免疫學最新知識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授,既能節(jié)省學習時間,提高效率,又能激發(fā)學生興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對于學生普遍反映學習相對吃力的補體章節(jié),教科書僅大概介紹補體的溶菌、溶細胞、調(diào)理、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等,并沒有具體說明其在癌癥等疾病中是如何發(fā)揮作用的,學生一般學到此處時感覺比較空洞和抽象。因此,學生可以通過參加第二課堂向教師提出自己的疑惑,加入免疫學網(wǎng)上課堂,教師根據(jù)學生反饋的意見以制作慕課、微課等方式為學生解答疑惑并推薦相關文獻閱讀,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補體的未知作用,如C5b-9與胃癌臨床分期的關系[12]或C5a促進乳腺癌細胞的增殖且C5a-C5aR系統(tǒng)導致乳腺癌患者不良預后[13]等。此方式不僅幫助學生鞏固了補體的相關知識,還與國內(nèi)外有關補體的研究熱點相結合,使學生更易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獲取研究方向,如探索補體在其他類型癌癥中的機制或作用等,從而使教學內(nèi)容更富有層次感,并將免疫教學推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