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精準扶貧論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精準扶貧論文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精準扶貧論文

精準扶貧論文范文1

引言

進入新時期以來,我國的一些貧困地區通過大力發展旅游業而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并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同時也產生了諸如“短暫性的輸血式發展”、“旅游收益未能真正流向貧困人口”等問題。因此,國家為解決旅游扶貧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在2014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促進旅游產業改革的若干意見》中做出了相應的規定,以規范各地區的旅游扶貧開發工作,本文將以重慶市彭水縣為例進行論證分析,探討是否符合開展旅游精準扶貧工作。

一、重慶彭水縣實施旅游扶貧的可行性分析

(一)旅游區位的優越性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位于重慶市東南部,生物資源豐富、歷史文化悠久,早在巴國建立之前,這里就誕育了“鹽丹文明”,奠定了黔中文化的基礎。如今彭水在擁有阿依河、烏江畫廊、蚩尤九黎城、摩圍山、鞍子苗寨、郁山古鎮等精品旅游景區的同時,區域內交通便捷,作為重慶“一圈兩翼”的東南門戶,形成了以公路、鐵路、水運為主的旅游綜合交通樞紐;并且它也是武隆仙女山――黔江小南海――酉陽桃花源精品旅游線路的必經之地,旅游區位十分優越。這便為開展旅游精準扶貧工作提供了優越的旅游區位因素。

(二)旅游資源的推動性

彭水縣擁有豐富多樣的自然旅游資源和絢麗多彩的民族旅游資源。一方面,彭水縣地理環境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孕育了豐富多樣的自然旅游資源,據完全統計,包括2處4A級風景名勝區,2處3A級旅游景區和多個精品旅游古鎮;另一方面,它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分布著苗族、土家族和回族等30多個少數民族。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地方傳統文化,包括鞍子苗寨、蚩尤九黎城、阿依河著名旅游景點,創造了苗族萬人采花山節、土家族哭嫁等文化旅游活動。彭水旅游資源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結構合理、吸引力強的特點,有利于推動旅游精準扶貧活動的開展。

(三)經濟發展的緊迫性

彭水縣是集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為一體的地區,2016年GDP產值達到1286858萬元,比上年增長10.3%。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上年增長9.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10.8%。隨著產業結構的逐步優化和城鎮居民收入的持續增加,相應的帶動了消費支出增加和地區市場繁榮,尤其是生產生活資料、日消費品和旅游服務等出現了快速增長的態勢。但同時彭水作為國家級貧困縣之一,GDP產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遠低于國家平均水平,從側面表明了該區域貧困人口數量較大、貧困程度較深等問題,更凸顯出了旅游精準扶貧的緊迫性。

(四)生態環境的保護性

區域內生態環境脆弱,地勢坡度較陡,耕地中坡度>25度的耕地所占比例較大,且人均耕地少,適合農牧的土地產出低。由于受亞熱帶季風氣候控制,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易導致干旱、洪澇、泥石流和滑坡等自然災害。長此以往形成了水土流失、土壤貧瘠和人地矛盾尖銳等現象,給本地區經濟發展帶來了嚴重的阻力,這就必然要求本區域經濟發展的方式要與脆弱的生態環境相契合。

二、彭水h旅游扶貧實施建議

(一)轉變觀念做好扶貧目標識別

旅游精準扶貧關鍵在于精準,這就要求彭水縣政府及工作人員摒棄傳統的扶貧觀念,樹立精準扶貧理念。首先,切實做好扶貧目標的識別,真正做到“真扶貧”、“扶真貧”,要清晰地認識到旅游精準扶貧是對傳統旅游扶貧的深化和提升,是對以往扶貧經驗的總結和借鑒。其次,政府應做到由以往的“輸血式救濟扶貧”向“造血式可持續扶貧”方式的轉變,增強自身脫貧“造血”能力,切實將旅游與扶貧有效結合起來,調動群眾參與積極性,積極引導貧困鄉村農民參與旅游業的發展,促使其從旅游發展中充分獲益,真正實現自身的脫貧與發展。

(二)多元扶貧建立新型管理體系

針對彭水縣旅游扶貧主體單一的情況,應積極建立多元化的旅游扶貧體系,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旅游扶貧開發,構建社會扶貧系統,形成以政府為主導、部門聯動、社會主體共同參與的旅游扶貧新格局。首先,在每年的財政預算中,彭水縣政府可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扶持貧困地區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并實現政府部門聯動的新局面,如旅游部門與住建部門合作,建設一批旅游名鎮等。其次,動員相關企業參與到旅游扶貧中來,通過旅游扶貧規劃引導,鼓勵社會企業參與扶貧開發;最后,通過政策和資金引導等方式,調動貧困人口參與旅游扶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貧困人口在旅游扶貧中的自我幫扶。

(三)因地制宜打造民族特色旅游產品

彭水縣是一個典型的苗鄉縣城,境內居民以苗族為主,因此當地政府在旅游扶貧活動中,可以利用絢麗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通過開展民族村寨旅游,開發民族服飾、工藝品、飲食和歌舞等特色旅游產品的形式,實現當地居民通過開展旅游業而受益,達到脫貧致富的目的,逐步形成以市場帶動、景區帶動、民族村寨旅游帶動的旅游扶貧新模式。

(四)完善監督堅持實事求的理念

加強對旅游扶貧的監督管理是旅游扶貧取得成功的保障,因此有必要建立相應的旅游扶貧管理體制。彭水縣政府作為扶貧主體,有權加強對扶貧資金的管理、貧困目標的識別和對貧困人口的傾向性政策等,進行旅游扶貧監督管理,嚴格防止當地政府工作人員和開發企業受經濟利益的驅使而忽視實事求是。其次, 建立扶貧動態監督機制,加強對扶貧目標、項目、資源和扶貧效果的實時監督,為旅游精準扶貧政策的制定、實施、修改和調整提供依據。

三、彭水縣開展旅游精準扶貧的意義

(一)立足實際,形成全新模式

實施旅游精準扶貧有利于轉變彭水經濟發展方式,由以往依靠工業、航運業拉動經濟發展向旅游拉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隨著武隆銀盤水電站的興建、區域交通網絡的聯通和交通方式的革新,導致彭水航運業衰落和消亡,從而嚴重影響了彭水經濟的發展。當地政府在立足于本地貧困人口眾多、旅游資源豐富的實際情況基礎上,提出“將旅游業作為全縣第一支柱產業”的發展方式,開展旅游精準扶貧,大力發展旅游業,減少貧困人口數量,從而開拓出了一條“旅游興縣”的新路子。

(二)推動經濟,減少貧困人口

實施旅游精準扶貧戰略,有利于提高彭水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進一步減少地區貧困人口數量,它已然成為當地政府開展扶貧攻堅工作的重要內容。在2016年全年彭水縣第三產業增長8.5%,對經濟貢獻率達到了45.6%,三大產業結構比由上年的19.1: 42.1: 38.8調整為19.6:39.0: 41.4。同時,全年全縣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19元,比上年增長11.6%,貧困人口數量下降16%,可以明顯看出,旅游精準扶貧在地區減貧工作中的巨大作用。

(三)規避風險,不做旅游飛地

旅游飛地是指旅游業發展對其經濟的帶動作用較小,旅游者僅在旅游目的地從事游覽活動,食、住、娛、購等均在外地進行的旅游現象。實施旅游精準扶貧有利于彭水避免成為旅游飛地:首先是因為實施旅游精準扶貧意味著政府和參與企業,會承擔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的義務,進行旅游基礎設施和其他輔硬件的完善,包括景區、酒店、交通線路等,為旅游者提供一個舒適的旅游環境和便捷的旅游交通服務等,增加游客游玩興趣;其次,通過實施旅游精準扶貧,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旅游產品、合理規劃當地旅游線路,可以增加當地旅游資源對旅游者的吸引力,以達到延長旅游者游玩時間或者停留當地的目的,從而避免成為旅游飛地。

(四)促進教育,提高綜合素質

在正確的開發方式和旅游資源豐富的前提下開展旅游精準扶貧,必然會取得成功,進而在帶動彭水經濟的整體發展的同時,也會促進彭水的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首先,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意味著當地財政資金的充裕,這就為完善教育基礎設施、改善教學環境和教師待遇提供了條件,以利于更好的開展教學活動;其次,旅游活動在本質上屬于人類的遷移活動,伴隨人類遷移的還有先進的文化理念、知識以及良好的道德素質,因此開展旅游活動有利于當地居民接收外來先進文化,提高自身素質;最后,旅游活動的開展必然會影響到當地政府的相關決策和政策推行,其中包括教育政策。近年來彭水縣教委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積極興辦職業教育,指導職業教育內容的整體改革,在保證基本科目學習的前提下,逐漸增加旅游教育等相關內容,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和文化教育水平。

(五)提供就業,實現效益統一

首先,旅游業作為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服務產業,它可以最大限度的吸收貧困人口就業,緩解貧困地區的就業壓力;其次,旅游業是一個具有生態效益的產業,對生態環境污染較小,強調保護性發展,與國家提倡的可持續發展政策相契合。因此,通過發展旅游業,實施旅游精準扶貧戰略,有利于在降低環境壓力的前提下,減少彭水當地的貧困人口數量和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促進社會的進步,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四、Y語

精準扶貧論文范文2

論文關鍵詞 農村 扶貧開發 貴州省 政策

一、貴州省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現狀

(一)貴州省農村扶貧開發的法律保障制度

貴州省專門針對扶貧開發出臺的法律法規主要是于2013年3月1日正式施行的《貴州省扶貧開發條例》。在制定該《條例》時,由于受自然條件、歷史文化等很多方面因素的制約,我省在全國范圍內仍是農村貧困面最大、貧困人口數最多、貧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按照當時國家規定的扶貧標準,我省還有貧困人口1149萬,占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總數的9.4%;貧困發生率高達33.4%。在全國14個連片特困地區中,我省有烏蒙山片區、武陵山片區、滇桂黔石漠化片區共計70個縣,該區域的貧困人口占全省總數的86.3%、貧困鄉鎮占87.6%、貧困村占84.3%。由此可見,在制定《條例》時,我省的扶貧開發形勢是非常嚴峻的,扶貧攻堅任務仍非常重。為了讓我省扶貧開發工作有法可依,也為了規范各種扶貧開發行為,保障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更好地發展,幫助扶貧對象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減小城鄉和區域發展差距,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并結合國家和我省的有關扶貧開發政策,制定《條例》是非常必要的。

《條例》對扶貧對象、政府及相關部門所承擔的扶貧開發責任、扶貧項目地管理、扶貧資金地管理、扶貧開發的保障措施、法律責任等問題都作出了相應的規定。這使得我省的扶貧開發工作有了法律法規進行保駕護航。

(二)貴州省農村扶貧開發工作取得的成效

貴州省在過去五年,貧困人口數減少656萬人,易地扶貧搬遷人口數達66萬人,有35個貧困縣、744個貧困鄉鎮摘帽,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4.3%。當然,《條例》也起到一定作用,《條例》的制定標志著我省扶貧開發工作進入了依法推進的新階段,同時確保了農村扶貧開發工作有法可依。該《條例》實施期間全省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得到進一步鞏固。

二、 貴州省農村扶貧開發存在的突出問題

雖然,貴州省在過去五年的扶貧開發工作中取得了顯著成效,《貴州省扶貧開發條例》實施以來也起到一定保障扶貧開發工作開展的作用。但是,為了與全國同步實現在2020年達到小康標準,貴州省在接下來的五年里,仍需要面臨每年讓一百余萬貧困人口脫貧的巨大壓力,所以我省農村扶貧開發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我省88個縣區中有70個屬于集中連片扶貧開發縣,全省還有農村貧困人口745萬人,再加上我省不少地方的基礎設施仍然處于非常薄弱的狀態,人民群眾因災、因病致貧,甚至返貧的現象比較嚴重,所以扶貧攻堅任務依然非常艱巨,要依法推進扶貧開發工作還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實際困難和問題。

首先,對于扶貧開發的法規、政策認識有待提高,《貴州省扶貧開發條例》適用性不強。部分基層干部、群眾對《條例》以及扶貧開發的相關政策還不夠了解,很多地方對于怎樣穩固扶貧成果、防止返貧的工作不夠重視。我省的扶貧開發條例已經施行三年多,期間國家層面和省級層面都出臺了大量有關扶貧開發的政策,我省的扶貧開況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貴州省扶貧開發條例》作為我省扶貧開發的法律制度保障已經出現了適用性不強的問題。

其次,基層的扶貧隊伍工作能力較弱,還需加強精準扶貧工作力度。部分基層扶貧開發工作人員素質不高,對于扶貧開發政策及《條例》的執行并不到位。導致扶貧開發工作出現很多問題,例如扶貧對象識別不精準,一定會影響總體扶貧開發規劃落實、扶貧項目地開展、扶貧資金地發放等很多工作的精準程度。

再次,投入的扶貧資金不足,扶貧資金地使用、管理、監督有待加強。在扶貧資金投入的問題上,盡管各級財政每年都在增加投入,但投入資金總額與扶貧任務需求還是沒法適應。對于資源整合的問題,《條例》中有對于資源整合的規定,但執行效果并不太好,有些部門還是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沒能使不同的扶貧資源結合在一起發揮更大的效用。對于資金使用的問題,財政扶貧資金使用途徑過于單一,使得扶貧資金發揮的作用很有限。對于資金管理的問題,例如存在部分項目資金發放較晚,使得項目實施單位難以開展工作,以致影響到項目實施進度。對于項目資金公示公告制度執行的問題,《條例》也有明確的公示規定,但仍有部分地方出現公示公告內容不完整的問題。還有貧困地區扶貧?苑⒅械姆缸鏤侍猓?廡缸鐨形?婕俺?街叭ń?猩笈?钅孔式稹⑽淳??幾謀浞銎犢?⑾钅亢妥式鷯猛荊?傲臁⑿楸ā⑴燦梅銎犢?⒆式鸕刃形??渲校?勾嬖?a class=content_a href=/class_free/81_1.shtml>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的行為,在《條例》中也規定了責任追究制度,但因為監管不到位導致這些犯罪行為仍然存在。

最后,安排的扶貧項目不切合當地實情,項目實施效果不理想。問題出現在有的項目沒有考慮清楚當地自然條件、經濟條件、人員條件,從而導致項目實施效果并不理想;一些項目規模太小,又很分散,沒法形成一定規模,以至于缺乏市場競爭力;有些項目的后期管理不到位,而且相關部門的監督工作也不及時,直接導致項目失敗;還有針對缺乏基礎設施的貧困地區的相關設施建設項目安排得太少,鄉村道路、水利設施等問題都急需解決。

三、 貴州省農村扶貧開發法律保障制度的完善建議

(一)加大學習宣傳扶貧開發政策法規的力度

各級各部門必須加強對扶貧開發政策法規的學習以及貫徹落實,加強扶貧工作者對于做好扶貧開發工作的緊迫感與責任感,要充分意識到扶貧開發是一個持久的系統工程,脫貧目標需要考慮很多方面情況,每個扶貧工作者都必須全力以赴才能完成好這項工作。扶貧工作者必須熟練運用《條例》和扶貧開發政策開展工作,并且要幫助農民群眾了解《條例》和扶貧開發政策,調動農民群眾對于扶貧開發的積極性。要大力宣傳《條例》和扶貧開發政策,以期在整個社會環境中營造依法開展扶貧開發的良好氛圍。

(二) 加強扶貧開發隊伍的建設

努力提高農村扶貧開發工作隊伍的綜合素質,以適應新階段繁重的農村扶貧開發任務的需要。按照《條例》規定,加快設置貧困鄉鎮的扶貧工作機構,安排各項扶貧工作的專職工作人員。同時,也要提高農村扶貧開發干部隊伍的質量,定期對農村扶貧開發干部進行扶貧工作培訓,并進行相關人才的引進,保障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高質量。通過加強農村扶貧開發隊伍的建設,提高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精準度,全面準確地對致貧原因進行深入分析,嚴格劃分扶貧對象和救濟對象,制定出切合實際的幫扶計劃,確保各項扶貧開發政策的順利實施。

(三) 增加扶貧資金投入,加強資金項目監管

竭盡全力去爭取中央財政的專項扶貧資金、定點扶貧和對口幫扶等資金支持我省扶貧開發事業。同時,加大地方財政對于扶貧資金地投入,吸引更大范圍的金融資金、社會資本參與到扶貧開發事業中,并建立起扶貧資金地有償使用、多元投入機制。加強對于扶貧資金的監管力度,加快資金撥付和項目實施進度。集各方力量,充分整合利用扶貧資源,提高扶貧資源的整體效用。要保障產業化扶貧的重點項目投入,也要提高扶貧項目的覆蓋面。切實做好貧困地區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扶貧項目立項、審批、實施、驗收、評估等管理制度。認真執行扶貧資金項目公示公告制度,提升人民群眾對項目建設的積極性。按照《條例》規定,財政、扶貧、審計、監察等相關部門須做好監管工作。

(四) 努力提高產業扶貧項目的實施效果

讓龍頭企業、合作社更好地發揮帶動作用,組織農民打造充分利用當地優勢自然條件,并具有地方特色的養殖、種植基地和食品加工基地,提供相關農業科技技術,做好特色品牌建設,以提高市場競爭力。進行產業扶貧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制定項目時要考慮當地實際情況,充分尊重群眾的意見,盡量轉變當前部分群眾配合度不高、項目監管不到位的情況,細分各部門職責,全面調動相關部門和貧困農戶的積極性,全力推進項目開展,提高項目實施效果。

(五) 調整扶貧開發機制

要著眼于增強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積極轉變傳統的扶貧方式、手段,從提高貧困群眾的自我脫貧能力入手,創新扶貧工作思路、形式、方法。在實際工作中,要正確協調好貧困農戶盡快脫貧與長遠生計、典型示范點建設與幫扶全部貧困人口總體推進的關系。堅持產業扶貧與智力扶貧并重,充分發揮基層組織、駐村幫扶干部和農業技術人員的作用,宣傳好黨的各項惠民政策,幫助貧困農戶學習掌握實用技術,提高綜合素質。

(六) 加強依法監督工作

按照《條例》的規定,充分發揮各級人大常委會、人大代表的監督作用,通過聽取專項報告,以人大代表執法檢查、工作調研等多種形式,加大對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監督檢查力度。而各級政府以及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相關部門應當積極主動地接受監督,以此提高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對于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視程度,更好地完成各項農村扶貧開發工作,使我省農村扶貧開發取得更大的成效。

精準扶貧論文范文3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risk coping strategies of poor farmers in Henan province based on behavioral economics. We have found that when poor farmers in Henan province facing the risk, they mainly take two measures: borrowing money from relatives and friends and going out to work. Combined with prospect theory and“mental accounting”etc. ,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ason why the poor peasant households choose to take the above two measures to respond to the risks ,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 basic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 farmers ,puts forward 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responding to the risks.

【關鍵詞】貧困農戶;風險態度;前景理論;心理賬戶

【Keywords】 poor farmers; risk attitude; prospect theory; mental accounting

【中圖分類號】F328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1069(2017)05-0045-02

1 引言

近年來國家從政策和制度層面加大對河南省農戶的扶貧力度,減少農戶風險,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為更有效開展扶貧開發,更應重視研究貧困農戶面對風險時本身的心理和行為特征。因此,論文擬采用行為經濟學的前景理論與“心理賬戶”理論剖析他們的冒險行為,以此提升精準扶貧的有效性。

2 農戶風險概述

廣義上說,風險主要是指由未來的不確定性而可能導致損失發生[1]。對于貧困農戶而言,風險是從事農業生產或生活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自然災害、市場行情變化、政府政策調整、生活風險等諸多風險因素。

貧困農戶由于自身財力物力、教育水平、見識的限制性以及不確定性,常常面臨著生產生活中各種各樣風險的沖擊,從而產生貧困問題、環境人口問題等嚴重問題。目前國內外學者針對農戶風險應對策略的研究中,主要立足于降低農戶風險的政策,但對農戶的冒險心理缺乏足夠的研究。對此論文引入行為經濟學的前景理論、心理賬戶等經濟學理論分析農戶的行為特征,對貧困農戶的風險應實施更加有效的應對策略分析。

3 河南省貧困農戶風險調查分析

通過開展調查問卷和訪談的方式對開封市蘭考縣、駐馬店市新蔡縣、信陽市固始縣三縣共100戶農民進行調查。調查主要以貧困農戶面臨的風險以及他們所采取的應對措施為主。調查結果如下:

3.1 貧困農戶面臨的風險

調查中發現,70%的農戶面臨著建造房屋、婚嫁以及孩子上學等方面的經濟風險,47%的貧困農戶面臨著家庭成員大病救治而帶來的風險,還有42%的貧困農戶會面臨自然災害風險,例如干旱洪水帶來的風險,如圖1所示。

3.2 貧困農戶風險應對措施

從以上農戶面臨的諸多風險中,河南省貧困農戶中僅約10%的貧困農戶會為應對風險而進行儲蓄,70%以上的貧困農戶更傾向于通過向親戚朋友借錢以及外出打工的方式去應對風險,如圖2所示。

3.2.1 向親戚朋友借錢

由于貧困農戶的收入和支出不均衡,貧困農戶在存錢和向別人借錢之間更傾向于向別人借錢或采取其他措施來應對風險。

卡尼曼的前景理論認為:人的決策過程分為兩個階段:信息的收集與整理,u估與決策。從心理賬戶的角度看,貧困農戶把借款和存款放在不同的賬戶中。不同的心理賬戶有不同的記賬方式和心理運算規則[2],由于自己掙的錢和別人掙的錢在面臨同樣的損失時,他們的敏感程度帶來是效用是不同的,因此影響個體決策。對貧困農戶來說省吃儉用攢下來的錢十分珍貴,支出時會感覺心疼;但從他人借來的錢來得相對容易,雖然知道以后要還,但以后的意義是抽象的。這就和現代社會中有一部分人很喜歡通過信貸的方式進行提前消費是一樣的道理。

3.2.2 外出打工

貧困農戶基于生活現狀會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改善生活狀況,最直接選擇就是外出務工以獲得更多收入。據國家統計局的《2015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外出務工農民月均收入3359元,比上年增長251元,增長8.1%[2]。農民外出務工是為規避進行農作物生產時所面臨各種風險以獲得更多的收入改善生活情況。基于行為經濟學,“農民也是理性經濟人”,即處于相對貧窮狀態的農民對自己的每一個選擇的行為都會精打細算。根據前景理論,民工在對相關信息心理認知的基礎上,經過編輯、評價兩個階段,建立起自己的“心理決策框架”[3]。通過該框架建立,貧困農戶對于外出務工和在家種地會有不同預期,當農民發現朋友親戚外出打工掙的錢遠超于自己在家務農時,就會傾向于外出打工。

4 農戶應對風險的具體建議

農戶作為農業生產中的微觀主體,受家庭收入、社會地位、知識水平等諸多條件限制,他們應對風險時往往是自發性的。要改善貧困農戶的生活狀態,須具以下幾方面提高貧困農戶的抗風險能力。

4.1 從國家層面來說

要設計和出臺更多政策去保障貧困農戶的基本生產生活。加大對貧困農戶的醫療改革,讓貧困農戶有病可醫;加大基礎教育均衡改革,讓出身貧農的孩子有學可上。改革不僅僅是政策出臺,更重要的是要具體落實步驟與制度保障,讓貧困農戶確實看到生活的希望。

4.2 從基層組織來說

應建立幫扶制度,多途徑籌措貧困戶幫扶資金;安排專門人員去幫助貧困農戶解決問題。對他們提供技術指導,定期組織邀請專業技術人員對貧困農戶集中培訓、上門指導,提高貧困戶的致富技能;為貧困農戶家庭中的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扶持;為他們提供信息服務,引導他們選準致富產品,確保增產增收,加快脫貧步伐。

4.3 從農戶自身來看

農戶自身應當增強脫貧的意識和信念,不應該自暴自棄。有困難一定要及時向村里或者政府反映。同時應當積極開展生產生活,學習先進的生產知識和技術,擴寬市場與信息渠道,努力提升自身抗風險能力。

【參考文獻】

【1】馬保成.自然災害風險定義及其表征方法[J].災害學,2015(3):16-20.

精準扶貧論文范文4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的會員“pegge76”為你整理了這篇職業技術學院先進工作者事跡材料范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鑒作用。

【正文】

在六盤水職業技術學院,提到趙秀麗老師,同事們和熟悉她的學生都會豎起大拇指。因為,她不僅教學工作過硬、成績突出,而且為人謙虛、關心學生。

趙秀麗是信息工程系的一名教師,大學畢業后就到六盤水職業技術學院任教,從事教育事業已經11個春秋。11年來,懷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對學生的摯愛,她在工作中不斷鉆研進取、樂于奉獻。只要工作有需要,她都會克服自身困難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信息工程系里,老師們申報項目、團隊建設、院級教學比賽都愛找她幫忙指導,而她也總是來者不拒,盡自己最大的力量進行認真指導。

2017年到2020年間,六盤水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系的省級質量提升項目從申報到答辯,她都是主要參與者,并通過了立項,其中有省級在線精品課程1門、省級骨干計算機網絡技術1個、省級重點專業新一代信息技術1個。在她和其他團隊成員共同努力下,新一代信息技術專業群和計算機網絡技術骨干專業共獲得省廳200萬元的建設經費;省級在線精品課程獲得20萬元的建設經費支持,這些為學院和系里人才培養、實訓室改造、信息化教學提供了保障。

教學工作要進步,就需要不斷改革。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她響應《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的“三教”改革(教師、教材、教法),鼓勵團隊成員以學生為中心,積極參與教學改革,推行線上線下教學模式改革,實施課程施政、教材編寫等。在要求團隊成員同時,她以身作則,帶頭垂范。自2016年以來,她先后在國家級期刊發表了7篇專業課教學改革論文,編寫了校本教材2部,目前正在參與1部“十三五規劃”教材編寫;參與建成省級在線精品課程1門,作為負責人成功申報了院級在線課程1門,并參與了院級另外1門精品課程建設;獲得省級教學能力大賽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市級微課比賽二等獎1項、院級微課比賽三等獎1項。

同時,她還潛心鉆研,積極申報科研項目。2019年她和另外一名教師,申報了國家級課題教育部創新項目《基于大數據背景hadoop教學創新實踐的仿真研究》,并通過驗收。這項課題的成功,為培養大數據人才實訓條件不足的學校開展hadoop實訓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教學中,她一直堅持貫徹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將技能大賽的知識和技能融入教學內容,將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教學中。在她的指導下,學生技能大賽取得不錯成績。自2016年以來指導學生獲得省級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次,2018年和2019年共兩項比賽獲得國賽資格,獲得市級一等獎4次。

精準扶貧論文范文5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 農村信息化 熱點 述評

[分類號]S126

1 引言

我國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建設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研究活動也幾乎同步展開,近幾年來研究日漸風行,相關論文越來越多。為促進該領域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本文對近年來研究的熱點問題作一次梳理和總結。鑒于“農業信息化”和“農村信息化”的同質性以及為保證研究的全面性,將兩者融合在一起展開論述,并在全文統一采用“農業(村)信息化”這一描述形式。

筆者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以“篇名”作為檢索項,以1979~2009年作為檢索時間段,采用“農業”、“農村”、“林業”、“牧業”、“漁業”、“養殖”、“種植”、“農作物”和“農產品”9個關鍵詞分別組配“信息”這一關鍵詞(組配邏輯為“與”)的方式進行檢索,刪去重復和非信息化內容的文章后獲得文獻9 330篇,將這些文獻按照主題歸類(見表1)。不難看出,自2003年“金農工程”實施以來,論文數量出現較大幅度增長,接近歷年論文總數的2/3,筆者以“金農工程”開始實施的時間為起點,總結和分析近年來研究的熱點問題。

2 關于農業(村)信息資源及其開發與利用的研究

農業(村)信息資源具有豐富的內涵,從其內容來看,包括農業(村)的資源環境信息、社會經濟信息、生產信息、科技信息、教育信息、生產資料市場信息、農產品市場信息、管理信息等。從其范圍來看,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農業信息資源是指農業信息本身,廣義還包括與農業信息活動相關的設施、設備、人員、組織和資金等多種要素的組合,這進一步拓展了農業(村)信息資源的內涵。

農業(村)信息資源的豐富內涵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其開發利用的難度。高秀英指出,農業(村)信息資源開發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很強的戰略性任務,是一個多階段的發展過程。我國實踐已走出一條先“修路”、后“造車”、最后出臺“交通規則”的道路,即第一階段建設渠道;第二階段開發資源;第三階段完善環境。但目前三個環節都不夠成熟,存在諸多問題,典型的觀點有:①基礎設施不能滿足農業信息發展的需要,數據庫建設缺乏系統規劃;②農業信息資源在種類、數量、深度、廣度及其管理上處在一個低水平運作狀態;③農業信息重復建設嚴重,信息處理和使用成本居高不下;④現行農業信息資源采集指標體系不健全,標準化嚴重滯后,法律建設薄弱等。筆者認為,農業(村)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需要在信息資源開發投入、信息傳播渠道和信息利用環境三個環節并行發展,鑒于農業(村)信息資源分布的分散性、信息人才的缺乏、用戶信息素質較低、信息渠道不暢等特殊性,農業(村)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面臨著艱巨而復雜的任務。

農業(村)信息資源整合是倍受關注的問題。有學者認為,我國農業(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問題基本解決,以農業(村)信息資源有效整合為核心的“最初一公里”問題已成為新瓶頸。關于整合內容的研究是一個重點,同時也是個難點,李道亮從數據庫與涉農信息平臺整合、信息服務場所與信息傳播渠道整合、信息服務業務與服務隊伍整合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總體來看,目前還沒有形成共識性的農業(村)信息資源整合框架,在整合方式或方法上,建設涉農網站和信息平臺是被廣泛認可的行之有效的途徑。

3 關于農業信息技術及其應用的研究

關于農業信息技術的理論研究很少,發展與應用研究居多。有人認為農業信息技術是一門新興的邊緣應用學科,是農業科學和信息科學相互交叉滲透而產生的新領域;也有人認為農業信息技術是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的結合。

農業信息技術發展與應用歷程、現狀、障礙、對策以及應用類型、應用領域等是前述統計文獻反映出的主要研究內容。我國農業信息技術應用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末,1979年從國外引進遙感技術被認為是“首開信息化農業的先河”;80年代初開始了農業專家系統研究;90年代國際互聯網出現后,“中國農業信息網”和“中國農業科技信息網”相繼開通,同時引進了世界四大數據庫并加強了自身數據庫和信息系統的建設;“金農工程”實施以后,研究及應用進入全面發展階段,3s技術成為熱點,精準農業被普遍關注。另外,隨“可持續農業”、“循環農業”的提出,光技術、生物技術也嶄露頭角。目前,農業數據庫、農業信息網絡、自動化控制技術、多媒體技術、專家系統、決策支持系統、遙感技術、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等農業信息技術都得以應用,涉及農業信息資源傳播共享、農業生產管理、農產品流通銷售、農民生活、農村教育等諸多應用領域。

近年來我國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的廣度與深度明顯提高,但整體應用水平還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①因為農業信息技術及其應用的理論研究缺乏或不深入,致使某些農業信息技術的運行原理和應用路徑在實踐中不明。②因為既有研究成果轉化成本較高,使得研究與應用相脫節。由于農業信息技術類型多樣、應用領域寬廣,研究很難形成系統性。筆者認為,構建我國農業信息技術框架體系已迫在眉睫;農業信息技術將呈現“應用集成化”的發展趨勢;“三網融合”的技術架構將成為新型農業(村)信息化的重要技術支撐;電子商務將豐富農業(村)信息化的內容,并提升其水平。

4 關于農業(村)信息服務及其體系的研究

早期所理解的農業(村)信息服務基本等同于“農業(村)信息工作”,即指政府面向農戶開展的信息收集、傳播工作。近年來學術界對其理解更為全面,涉及服務內容、服務手段、服務主體、服務對象等。關于農業(村)信息服務手段和服務主體,學者們的理解基本一致,服務手段包括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和以計算機、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服務主體指提供信息服務的機構和人員,包括政府、企業、行業協會、種植大戶、農村信息員等。關于服務內容和服務對象,學術界的理解存在差異,狹義理解的服務內容指農業信息內容的提供,廣義的則泛指農業信息提供與傳播過程中的各種信息活動;狹義理解的服務對象主要指最終受益者――農民,也可以包括作為中間受益者的服務主體,廣義的則指“三農”,即農業、農村和農民。

信息服務模式是農業(村)信息服務研究的重點問題。一般認為,農業(村)信息服務模式是由組織模式、服務內容、傳播渠道、利益分配機制和支撐保障體系等要素通過一定的內在運作關系構成的有機統一體。學者們總結出的我國目前存在的模式類型較多,較有代表性的如王川提出的服務站、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經濟組織帶動、農業科技專家大院、農民之家、網上

展廳和網上勞務咨詢等模式;我們比較贊同、王文生等歸納出的七大模式,即政府主導推動、行業協會或合作經濟組織自我服務、批發市場輻射擴散、龍頭企業一體化帶動、專業信息公司或網絡有償服務、科技大戶和經紀人示范傳遞、國際合作扶貧等模式。

信息服務是農業(村)信息化的歸宿,信息服務體系的構建是農業(村)信息服務的重要內容和研究熱點。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討其建設意義、目標,總結和分析其建設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策等方面,系統的理論研究比較缺乏。筆者認為,對農業(村)信息服務體系的深入研究,必須結合農業信息服務的實證分析,從實踐中總結并提煉出關于農業(村)信息服務體系的內涵、結構、運行機制等內容,并探討發揮農業信息服務作用的長效機制。

5 關于農業(村)信息產業及產業化的研究

農業(村)信息產業是信息產業滲透到農業(村)領域所形成的一種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是信息技術作用于農業(村)的必然結果。張蘭英、尚杰給出了較為全面的定義:“農業信息產業指以農業信息作為基本資源,以現代農業信息技術為主要手段,在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的基礎上,制造出有效的信息產品,建設優質的服務體系,為農業、農村和整個國民經濟提供高效優質的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逐步形成綜合性、系列化的現代農業信息產業體系”。農業(村)信息產業化則是形成農業(村)信息產業的具體過程,反映農業(村)信息產業的規模程度,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張峭指出,農業技術產業化分為商品化和產業化兩個階段,商品化階段是將農業信息技術成果轉化為直接為人類服務的商品,即走向市場;產業化階段是將商品經營成巨大產業,取得最大經濟效益。

我國農業(村)信息產業發展處于初級階段,產業化水平還很低,如何發展農業(村)信息產業?較有代表性的對策如:要“以農業信息咨詢服務業為發展龍頭”,繼續“進行結構調整,使農業信息產業的區域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企業結構等方面更趨合理”,逐步“完善以政府投入為引導、社會投入為主體的多元融資體制”,著實提高我國農業信息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信息服務業和信息咨詢業是農業(村)信息產業的核心,有學者專門探討了其發展對策,認為應當走政府支持與市場競爭相結合的發展道路,要實現“兩個戰略性轉移”,即從以依靠政府推動為主向以依靠競爭為主的轉移以及從資源向管理、從重硬向重軟的轉移,同時要把“管理創新”當作未來優勢競爭力來培育。

筆者認為,鑒于“三農”問題的特殊性以及農業(村)信息化的特殊性,農業(村)信息產業的發展應該走政府主導、各種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協同發展的道路,把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和解決“三農”問題作為農業(村)信息產業服務的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農業(村)信息產業發展戰略和規劃。

6 關于區域農業(村)信息化的研究

該主題下的文獻所研究的區域范疇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按經濟區域或地理區域劃分;第二層次按省(直轄市、自治區)級行政區劃分;第三層次按省級以下行政區劃分,包括縣(市、區)、鄉(鎮)乃至村。從各層次區域的論文數量來看,第一層次有95篇,第二層次有733篇,第三層次有452篇。忽略第一層次的論文,將第三層次的論文歸并到第二層次,得到的論文分布情況,如表2所示:

結合表2分析,我國區域農業(村)信息化研究具有以下特點:①我國32個省(市、區)都已開展農業(村)信息化及其研究;②總體上呈現“東強西弱”的研究特點,即研究東部地區的多,研究西部地區的少。劉世洪采用“綜合指數法”對我國區域農業(村)信息化水平差異做過定量分析,認為排前5位的省市依次為上海、北京、廣東、河北、浙江,排后5位的是云南、寧夏、貴州、青海、,其中上海農村信息化指數為259.15,是的971倍;東、中、西部地區總指數分別為143.80、84.92、59.28,差異明顯。

精準扶貧論文范文6

關鍵詞 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收集;地域狀況;實施做法;成效;湖北陽新

中圖分類號 S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1-0063-03

以山、丘、河、湖、江為格局的山丘湖區的縣域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簡稱“作物普查”),既與平原、高原縣(市)不十分雷同,又與山區、湖區、丘陵縣(市)有所區別。山丘湖區的鄂東南陽新縣生物多樣性有其多彩的特色,作物普查有其獨具的地域與特點、實施與作法、成效與建議。本文所論僅供商榷,以促進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及其可持續發展。

1 地域狀況與特點

1.1 狀況

1.1.1 地形復雜――山丘河湖江相互交錯區。陽新縣位于幕阜山北麓,湖北省東南部。父子山橫陳縣北,七峰山等10余座大山綿亙縣西、南邊界。長江流過縣東北邊緣,富水河自西向東橫穿縣境,網湖等100余個大小湖泊星羅棋布。縣中部及沿江濱湖地域多平原、崗地。“多山之鄉,百湖之縣,富河連長江”,推進了境內峰巒疊翠、湖泊縱橫、丘陵崗地、沖積平原、濱湖洼地相互交錯區的形成。

1.1.2 氣候獨特――亞熱帶北緣地區季風區。陽新縣年均溫16.2~21.0 ℃,年總降雨量1 281~1 821 mm,無霜期240~300 d。絕對最低氣溫-11.0~1.1 ℃,7月平均氣溫27.7~29.2 ℃。僅從1981―2014年相隔33年相比,年總降雨量、年均氣溫每年分別以5.718 18 mm和0.048 49 ℃的速度遞增。不容忽視的小變化加劇了獨特氣候的形成[1-2]。

陽新縣屬于亞熱帶季風區,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分布不勻,冬寒夏熱,四季分明。這種獨特的地貌、氣候造就了境內生物多樣性,特別是果樹各類資源豐富多種,屬于亞熱帶常綠果樹帶北緣地區。境內既適合柑橘、枇杷等常綠果樹種植,又適合某些落葉果樹中南方品種群的種植,如桃、李、棗、柿、板栗、石榴等。

依據我國果樹帶的劃分,陽新縣處于亞熱帶常綠果樹帶北緣地區。因此,陽新縣既具有亞熱帶季風區的共性,又具有熱帶北緣季風區的特殊性,對農作物種植、引種等更具有境內氣候的嚴格敏感性。中稻是20世紀陽新境內最大宗糧食作物,為了順應氣候的特殊性,群眾自覺改為“早二季”。

1.1.3 生態脆弱――災害頻發的地域貧困區。陽新縣的山崩、地陷時有發生,丘陵地區的水土流失現象普遍而嚴重。雨量充沛,但分配極不均勻,常常有洪澇和干旱發生。氣候溫和,但往往有周期性凍害威脅常綠果樹和農作物[3-4]。脆弱的生態環境所引起的災害頻發、強度大、持續時間長是導致陽新縣多年來未脫貧的重要因素之一。

1.2 特點

1.2.1 農業大縣,多鄉之縣。全縣海拔為8.7~860.0 m,地理坐標為東經114°43′~115°30′、北緯29°30′~30°9′。全縣22個鎮區場418個村。全縣人口105.9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8.75萬人。土地面積2 782.80 km2,其中耕地6.53萬hm2。2014年農業總產值288.20億元,占生產總值460.58億元的62.57%,“農業大縣”特點十分突出。

在地域狀況歷史條件下形成的“農業大縣”及其“油菜大縣”“水產大縣”基礎上,還是全國、全省有名的“多鄉之縣”,如雜糧之鄉、“紅薯半年糧”之鄉、花果之鄉、枇杷之鄉、柑橘故鄉、苧麻之鄉、國家地理標志――陽新山茶油之鄉、金竹云霧茶之鄉、陽新豚(番鴨)之鄉、陽新豬(獅子頭)之鄉。這是糧、油、果、麻、茶、飼等品種資源多樣性的生存基礎[5]。

1.2.2 生態退化,資源流失。在20世紀90年代多次調查,并撰寫“淺談‘自然生態角’的保護問題”一文。文中指出:湖北省陽新縣農作物資源逐年下降,其中33%的資源是自然生態角上養育的資源。

農作物及其野生資源流失源于20世紀60年代“森林亂砍亂伐,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態破壞、70年代“以稻為綱,全面遭殃”的人為破壞和“管理體制多次變更,網湖水域大量縮減”的生態功能逐步退化、濕地生物總量減少[6]。湖北網湖濕地原有維管束植物131科397屬595種,現存在不多,其中假稻、歪頭菜、野芝麻、野豌豆等名貴珍稀資源近乎滅絕。

1.2.3 污染嚴重,結構變化。隨著縣域經濟的工業化快速發展,加之意識淡薄、重視不夠,規劃缺位、管理落后,投入不足、扶持乏力,各種污染交叉、疊加,造成了農業環境污染現狀的嚴重性[5]、土壤酸化的廣泛性、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加劇性[7]。特別是近些年來的農業發展,如農業新品種更新、經濟作物快速發展、農業集約化不斷提高、土地流轉速度加快、規模化養殖迅猛發展[5]等。所有這些因素,動搖了農、飼作物當地品種抗逆性全面、適應性廣、質量好的優勢,放大了“追求產量的人”說其產量低的缺陷,導致了其數量由多變少、面積由大面積連片種植為小面積零星分散種植等品種資源結構變化。受這種“結構變化”的影響,該縣在1981年第二次農作物資源普查中有大量種植的陽新御谷、木港大麥、洋港白玉米、糯高粱、中棉、魚籽黃油菜、細葉綠苧麻等名牌品種消失殆盡。

總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結構調整及氣候環境變化,導致野生近緣植物資源因棲息地環境變化而急劇減少,一些地方品種和特異資源瀕臨滅絕,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8]。

2 具體實施與做法

2.1 實施

2.1.1 宣傳發動,統一認識。在宣傳發動中,首先學習國家三部委頒發的“農種發[2015]2號文件”、農業部辦公廳印發的“農發辦[2015]26號文件”及其有關《技術規范》。通過學習,統一了認識,進一步認識到作物普查的必要性、重要性。農作物種質資源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現代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保障食品安全、建設生態文明、支撐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加大對瀕臨滅絕的野生種質資源進行搶救性調查和收集,深化基礎研究,確保種質資源安全保存,實現可持續共享利用[8]。豐富我國農作物種資源基因庫,能夠為未來國家生物產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提升國際競爭力。全縣種質資源豐富,應為我國的基因庫進一步完善做出貢獻,選出優質高產的地方品種作為本縣的“精準扶貧”提出新的思路。

2.1.2 培訓學習,熟悉業務。在認真學習的基礎上,辦好各種培訓班,并動用縣域內廣播、電視、各種行政會議、系統內業務骨干會議和科技網站、種子網站精心廣泛宣傳,為本次普查打下輿論基礎。

2.1.3 做好采購,備足物質。嚴格按照“技術規范”的規定,采購和備足電子設備類、工具類、文具類、交通工具共4類、42種及其他系統調查所需物質,以保障作物普查工作的順利開展。

2.1.4 加強領導,成立專班。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縣農業局成立了“陽新縣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領導小組”專班。同時,種子管理局還聘請了2名長期在農村蹲點駐隊的農學、果蔬方面品德好、身體好的退休老專家為顧問,以提高普查效果。

2.1.5 查閱資料,明晰種源。聘請人員查閱了在20世紀在區、公社農技站工作時不定期組織開展的種質資源調查原始資料、著作、論文匯集;保存的《陽新縣志》(2本)、《陽新縣農業志》(1本)。熟悉思路,明晰種源,制定《陽新縣農業品種資源普查與收集初稿》,以提高普查效能。

2.1.6 制定方案,明確目標。制定“作物普查”方案(預案),主要內容是普點的18個鎮場區關于糧、棉、油、麻、絲、茶、糖、菜、煙、果、藥、雜、綠肥、飼料等14類作物地方品種及其野生近緣品種312個;制定普查路線,走訪干群;預約座談人員;采收(購)標本、種子對象等。明確、鎖定基本目標后,不走或少走彎路,以提高普查效率。

2.2 做法

2.2.1 搞好部門調查,認真填表分析。按照《作物普查表》的要求,組織專班在全縣12個部門及有關單位,著重對1956年、1981年、2014年的縣名、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系統、人口及民族狀況、土地狀況、經濟狀況、特有資源與農業生產狀況等8個方面進行了詳細、反復而認真的15 d調查、填表和分析,為以后的普查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2.2.2 因縣制宜展開,重點村組普查。縣域“作物普查”方法:一是因縣制宜,普查8個區有關村組,即開發區、托管區、旅游區、高山區、丘陵區、濕地區、經緯度邊緣區、海拔最高與最低區的2~3個重點村組。二是因地制宜,重點普查縣域內水稻、紅薯、豆類、蔬菜4種主要作物。三是因特制宜,注重果樹、r麻、桑茶、濕地植物4個方面的特異資源尋找。本階段對8個鎮區場16個村進行了普查。

2.2.3 資源收集整理。及時鑒定上交。普查農作物當地老品種、特異資源時,就地商定、確認、編號、區位登記、植株包扎、種子(果實)晾曬和枝條封蠟收集,嚴防漏登、損耗。收集后,及時送交省農科院鑒定、保管(貯存)、入庫、入圃。

2.2.4 翌年四季復查,全面系統總結。由于農作物有春、夏、秋、冬四季播種、收獲等區別,故此次歷時逾2個月的第一階段普查不能代表全面普查,有許多遺漏的農作物資源品種,必須進行翌年四季復查,并進行系統全面總結。

3 普查成效與建議

3.1 成效

3.1.1 完善與糾錯。在完成作物普查1956年、1981年、2014年《基本情況普查表》和第三次《作物普查》的種質資源征集表及其全部數據錄入電腦數據庫基礎上,完善了1956年第一次普查應補登的種質資源203份,糾錯了1981年第二次普查登記“新品種選育”人為造成的錯處3份、漏處6份。填補了全縣農作物種質資源的歷史空白和遺誤。

3.1.2 普查與征集。本次第1階段普查全縣共征集農作物種質資源122份,其中已登記、定位、編號79份,目前回收送省入庫的種子(果實)、塊莖、枝條等40份,超額完成了上級標定的任務20~30份。

3.1.3 名優與珍稀品種。在本階段“作物普查”中,征集到陽新名優與珍稀品種資源30份,如黃顙菖湖晚糯105、洋港車虐卓橋礎⒀蟾墼律醬罅E礎⒀蟾鄢怕懿肥懟⒀蟾鄢哦燙俸炱ず煨氖懟⒒乞菖湖綠豆、洋港車帕月爆黃豆、龍港大力冬豆(小蠶豆)、洋港月山青皮黃豆(七月綠)、洋港月山黑皮黃豆、楓林月朗雞眼豆(背虱豆)、洋港大力秤砣結(齊頭黃)白芝麻、黃顙菖湖紅禾芋頭、洋港車拋蝦逃笸貳⒒乞花果絲瓜、紅扁豆等。

3.1.4 古老與特有品種。在第1次、第2次“作物普查”中未捕捉到的古老與特有的本地果樹品種資源,本次本階段已征集到14份,其中100年以上的果樹品種有黃顙花果朱紅橘(常橘)、川橘、臭柑、甜橙(橘紅)、朱砂李和沙港撐皮柑;200年以上的有黃顙花果土枇杷、沙港園枇杷、沙港洋枇杷(大金鐘)、沙港石滾棗、牛奶棗、花果棉絮坨棗、鳳凰酸棗、雞心棗。

3.1.5 野生與近緣品種。本次查獲到的野生資源共有56份,其中已定位、入數據庫的有33份。如:黃顙菖湖野蓮藕和野生桑葉樹(百年古神樹)及其附著生長3個野生大靈芝、龍港月山老蟹眼野綠豆(黑豆)、洋港車乓笆磷印⒘港巖泉野生八月撐(炸)獼猴桃和野生茶葉樹、楓林五合野生板栗和野生山茶(油)樹、源堯治多角型野菱角、多粉型野蓮藕和野菱白、網湖五爪咀(光葉)野豇豆和金蓮苞(芡實)、網湖金湖野參和野蔥(胡蔥)、群生野r麻、野椿刁樹、綜合新塘網湖野湖蒿(蔞蒿)和野黃豆、野綠豆、野牡蒿、野芥菜(油菜)等。陽新獨特的古老野生近緣品種有2個:黃顙花果花紅和(野)柿子。

3.1.6 選育與其他品種。近些年來,陽新縣干群通過嫁接、單株選擇等方法或與省有關單位、院校合作而長期選育成的新品種有5個:陽新軍墾柑桔“新興雜柑”(愛緩28號)、陽新吳茱萸、陽新油茶、陽新金竹尖云霧茶、陽新浮屠山下華陽1號竹筍。其共同特點是產高質優,深受群眾歡迎。其他方面還有陽新有本地的地方品種和野生的綠肥、飼料、藥材類品種資源100余個。

3.2 建議

3.2.1 調查表格應科學設計。調查表格要切合縣情、科學設計。3年調查表中土地狀況、經濟狀況、受教育狀況不是設計者想象的有資料來源而好填。原來只有農民人均純收入統計,缺少人均收入的統計。“年均降雨量”提法不妥,氣象部門只有“年總雨量”的數據資料。

3.2.2 上級加大支持力度。在普查旺季的專班、專車、專時、專款和錄音筆、攝像機、記錄、收集、登記等“四專”“五配套”保障問題及其“縣域兩套普查專班”等難度較大,應在再宣傳發動、爭取上級支持等方面加大力度和普查人員的刻苦工作下功夫。

3.2.3 植物檢索表發送基層。植物(作物)分類檢索表應作為作物普查必備工具下發基層或電腦信息傳遞給縣種子管理局“種子資料庫”網站。否則,無法填表。因資源復雜,原大學教科書無法查全,電腦無法進入高校圖書館查找。

3.2.4 制定精準扶貧品種規劃。利用縣域農作物當地農家品種資源優勢,制定精準扶貧品種規劃與實施方案。

3.2.5 完善種子法規建設。制定縣域《農作物種質資源管理辦法》,以完善種子法律法規建設。在全國《種子法》《農作物種質資源管理辦法》和《生物多樣性公約》《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公約》的基礎上,省區級、地市級,特別是縣(市)級的法規建設與完善問題,應加快步伐,為我國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提供法律保障。

3.2.6 設立作物普查獎懲機制。各級農業主管部門應設立“作物普查”獎懲機制,如作物重大資源“發現獎”“青年貢獻獎”“老年奉獻獎”或“特殊貢獻獎”;對工作失誤者進行批評教育、責任追責制;對纂改成果者進行行政記過、職稱警告處分等。

4 參考文獻

[1] 方達福.山丘湖區種植業生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鄂東南貧困山區陽新縣為例[J].現代農業科技,2014(14):312-313.

[2] 黃石市統計局.黃石市統計年鑒(2006―2014)[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2015.

[3] 湖北省陽新縣縣志編纂委員會.陽新縣志[M].武漢:崇文書局(長江出版傳媒),1986-2005.

[4] 趙知維,方永陽,方向亮,等.桃樹流膠病與立地環境的關系[J].現代農業科技,2012(4):219.

[5] 方達福,方向亮,方永陽,等.鄂東南貧困山區陽新縣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湖北農業科學,2012,51(3):629-632.

[6] 方向亮,董明鋒,方達福.關于完善湖北網湖濕地生態與農業生態建設的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15(5):291-29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欧美网 |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 国产精品高清久久久久久久 | 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亚欧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伊人中文字幕 | 在线观看欧美日韩 |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 国产视频一 | 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一区 | 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 | 久久九九99 | 国产亚洲午夜精品a一区二区 | 毛片综合| 亚洲 欧美 日韩在线 |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 就爱啪啪网站 | 亚洲欧美综合图片 |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 | 偷拍亚洲欧美 |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 国产91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免费古装 |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 | 日韩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 香蕉久久综合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 | 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本精 | 久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 欧美啊v在线观看 | 欧美 日韩 国产 在线 | 国产成人精品影视 |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中文在线 | 欧美日韩专区 | 欧美日韩中|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